民生建设

2024-10-10

民生建设(共12篇)

民生建设 篇1

党的十七大对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出了部署。2007年12月, 国家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做好民生档案工作作为档案部门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来抓。黑龙江垦区既不同于地方政府, 也不同于一般性企业, 具有区域性、社会性、经济性等特征。如何针对垦区的特点和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垦区民生档案工作, 是摆在垦区各级领导和档案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垦区民生档案工作现状

1. 一些单位和领导对民生档案工作认识不清。

对民生档案的内容缺乏了解, 在头脑中还未形成民生档案的概念, 以致无法引起对这项工作的足够重视。档案部门对民生档案工作缺乏有效宣传, 广大职工群众因对民生档案了解甚少, 致使利用民生档案意识不强, 给民生档案建设带来了难度。

2. 推进民生档案工作缺乏必要的工作机制。

目前垦区农场或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基本沿用企业档案工作的体制、机制, 民生档案工作还处在创建的初级阶段。一是人员编制不足, 不适应民生档案工作的要求。民生档案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 涉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婚姻生育等众多领域, 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始凭证, 开展这项工作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但垦区各级档案部门人员极少, 如建三江分局档案馆馆藏档案4万多卷, 档案管理人员只有2人, 农场档案室一般只有1人。二是有关民生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鉴定、归档、保管等都还没有具体的工作标准及管理制度, 尚未纳入正常管理范围。三是垦区各级档案馆 (室) 一般只对本单位负责, 尚未建立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服务机制。

3. 基层单位民生档案资源的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民生档案产生于各类主体, 涉及众多单位、部门及个人。而在垦区基层管理区, 由于人员精简, 一直没有专人负责档案管理, 民生档案工作难以开展。近年来, 垦区利用国家棚户区改造、整体搬迁等政策支持, 加大了作业站居民点的整体搬迁力度, 计划在3年内撤并居民点1 000多个, 搬迁到农场场部, 对原来的居民点进行复垦。这对基层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影响很大, 如不及时抢救, 有大量遗失的可能。

4. 民生档案资源分散, 收集困难。

从国家档案局确定的民生档案范围可以看到, 从政府组织到非政府组织, 从社会组织到个人, 可以说全社会都是民生档案的形成者, 档案的内容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对民生档案的收集工作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5. 民生档案信息化工作滞后。

民生档案要能体现便民、快捷、准确, 必须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相结合。目前, 建三江分局档案管理虽然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 但因数字化程度偏低, 原有的馆藏纸质资料与计算机管理系统还不衔接、不配套, 涉民档案分散管理也影响了民生档案的信息化工作, 降低了民生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服务民生, 推进垦区民生档案体系建设

1. 加强档案法律法规宣传, 提高全社会对民生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开展《档案法》和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等档案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学习、宣传、普及活动, 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职工群众对民生档案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二是搞好民生问题和民生档案工作的宣传, 宣传民生问题的地位、意义, 宣传民生档案工作在改善民生、促进民生中的作用。三是各级领导要树立民生档案工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基础, 是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 是档案部门服务大局、服务社会重要途径的理念。把民生档案工作纳入工作日程, 落实在行动上。四是总局、分局档案部门要积极开展执法检查, 把相关单位涉民档案工作纳入档案行政执法检查范围, 增强依法管理民生档案意识, 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推动民生档案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

2. 理顺民生档案工作体制。

民生档案工作涉及面广, 任务重, 既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 又是一项综合性、公益性强的系统工程。目前垦区档案工作体制已无法适应国家民生档案发展的要求, 很难完成民生档案建设基本工作任务。必须在建设农垦中心城市、农场重点城镇的规划布局中, 在完善城镇功能的过程中, 明确各级档案部门的综合公共档案馆室性质定位, 综合考虑档案部门人员编制, 解决开展民生档案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问题。积极履行档案服务职责, 把民生档案纳入垦区各级档案馆 (室) 业务范畴。在垦区实施“抓城、强工、带农”的发展战略中, 通过完善农垦城镇的各项功能, 把档案部门提升到综合公共档案馆 (室) 的定位上来, 为民生档案建设奠定体制基础。

3. 把民生档案作为档案资源建设重点, 建设适应垦区民生需求的档案资源体系。

一是要根据垦区实际制订加强民生档案管理办法及业务规范, 对档案的形成、管理、利用、流向、职责等作出具体规定, 使之有章可循, 规范运作。二是围绕民生需求, 调整馆藏建设思路。改变过去“重物轻人、重事轻人”的档案价值观念;改变档案馆 (室) 单纯接收局、场机关部门文书档案的传统做法;重新认识所有与普通百姓、与民生有关的档案价值, 切实把涉民档案收集齐全, 使档案资源体系覆盖民生的各个领域, 惠及职工群众。三是档案部门要统筹规划, 加强监督, 本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展到哪里, 民生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 从源头抓起, 积极指导建立民生档案。采取有力措施, 将各类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档案管理纳入到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范畴, 严格归档制度, 确保及时建档, 有效管理, 不流失、不散失。

4. 加大整合开发力度, 全面推进垦区民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是大力整合民生档案资源。局、场档案馆室要依法加强对民生档案的接收, 同时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 加大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力度, 使更多的民生档案资源向农场以上的各级档案馆集聚。二是加强民生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垦区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快民生档案的整理、鉴定和开放的步伐, 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发民生档案资源, 为广大群众查询民生档案信息提供便利, 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提供已公开的民生档案信息的查阅服务。三是实施民生档案基础数据库工程。民生档案数量庞大、内容繁杂, 查阅人员多, 必须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 提高社会共享度。垦区应统一开发民生档案基础数据库, 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为建立全垦区统一的民生档案资源管理体系和民生档案信息利用体系打下扎实基础。农场以上的档案馆 (室) 可根据各自的重点和需要, 建成如婚姻、土地承包、草原、山林、水面、房产、移民、知青、学籍、公证、转制企业职工等专题的民生档案全文数据库。

三、垦区民生档案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1. 进行必要的基础建设。

民生档案面向社会大众, 服务社会, 必须要有相应的工作场所, 具备一定的档案查阅条件。目前, 局场多数档案部门都存在着馆藏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 无法开展此项工作。在垦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 有关部门应对标准档案馆 (室) 建设作出规划, 抓紧实施, 使档案部门成为垦区服务民生的窗口。

2. 抓好典型, 积极推进。

民生档案工作开创了垦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 标志着档案工作理念的重大转变, 档案工作领域的拓展, 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和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取向。为了开展好这项工作, 可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分局或农场组织开展农场社区、管理区示范档案创建活动, 开展档案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试点。通过试点, 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探索途径, 为垦区全面建设民生档案工作体系创造条件。

民生建设 篇2

作风服务群众活动

——采取“四项措施”,千方百计加快民生建设

阿合奇县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一”要求,将“深入开展各级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与“继续实施的民生建设年”相结合,采取“四项措施”,千方百计加快民生建设,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积极做好维稳工作。赴基层干部坚持把社会稳定作为最大的民生,确保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大力开展“五百服务”,详细登记工作台账,通过分类汇总研究,结合实际确定整个地区的民生大事和一家一户的民生实事,帮助解决了15件急事难事;二是与各区域维稳力量团结合作,严格落实“网格化”巡逻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登记,社会稳定风险点防治工作等;三是配合基层人民调解员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节工作,认真解决群众来访问题26件,化解群众矛盾6个。

二、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三类群众的就业问题。一是在走访中认真开展“零就业家庭24小时内动态清零”活动,本着发现一户、解决一户的工作态度,组织8户零就业家庭的21名就业困难人员开展了就业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自谋职业或扶持他们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现已消除零就业家庭8户;二是详细登记了16名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情况,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顺利开展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普通高校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赴无锡市的培训工作;三是通过入户走访,掌握了153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组织11名技术人员开办了2期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班,努力提高他们的汉语和技能水平,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三、大力宣传惠民政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活动,做到让每户群众都能更好的享用惠民政策。一是用柯语编印了群众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宣传资料10000份,包括教育惠民政策、城乡医疗救助政策、保障性住房、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政策等,现已发到群众手中6066份;二是入户5727次与群众面对面宣传教育;三是在巴扎天设置服务台,开展集中宣传教育118场;四是利用广播全覆盖式宣传累计15天;五是组织群众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收看学习42次视频节目。

坚持共享发展 推进民生建设 篇3

一、“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新常态”下更好地惠及民生的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十三五”建议规划从始至终贯穿了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的一条主线,那就是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有所不同的是,“十三五”的发展相对于以往的“发展”具有“新境界”,它是在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是更好地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体现统筹兼顾、更好地惠及民生的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蕴涵着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既勾勒蓝图又要绘制施工图,是全面的民生发展宣言。

1、共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今天我们所强调的共享,既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中国的与时俱进,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下最生动的实践。

2、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由于每个人天赋和能力的差异、对机会的把握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贫富分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发展的成果普惠到每一个中国人,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都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

3、共享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鲜明体现。我们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来自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是执政为民这一理念最鲜活的体现。

4、共享发展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发展内容的全面、发展主体的全面,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共享永远都是我们最明亮的主题。

二、“共享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主体地位,增进人民福祉的民生发展

“十三五”规划中的发展,紧紧围绕民生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和发展行动来谋划和布局,紧紧围绕着民生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来着力。“十三五”的民生发展,是确保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民生发展,是协调、绿色的民生发展,是创新、和谐的民生发展,更是补短板、抓脱贫的民生发展。

1.全面小康来自人民,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小康,是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建议》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舉措。这些举措体现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原则,必将调动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万众创业新局面。

2.全面小康依靠人民,是亿万群众共同创造的事业。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回首改革历程,从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开,到万众创业的蓬勃兴起,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勇敢探索,推动中国改革发展步步向前。当前,要推动制度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更加需要凝心聚力、集思广益,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近年来,尽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比如,就资源来说,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就环境来说,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就生态状况来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3.全面小康为了人民,是人人共享的幸福社会。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议》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新的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这些目标要求,十几亿人民将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主人翁姿态,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建议》提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比如,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比如,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比如,在收入分配上,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比如,在社会保障上,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比如,在人口政策上,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可以预期,随着这些重大举措的落实,人们所追求的平等机会、健康生活、安定社会环境等美好愿景将加速实现,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将有更多获得感,社会将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三、“共享发展”是充分体现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的生动和形象体现

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完全彻底的根本宗旨要求。“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建议》提出,要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須充分发扬民主。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发挥,是全面小康取得决胜的不竭动力。要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议》特别强调,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等,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相信,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举措的落实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必将极大地惠及民生、富民强国。

谈民生水利建设 篇4

民生关系到每个民众的生存、生活与发展问题, 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做好民生水利工作, 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到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 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做好民生水利工作, 就是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生产发展和生态改善等基本的水利需求为重点, 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在此基础上, 我国提出“着力解决涉及民生的水利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 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水利工作方针, 把落实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饮水安全、灌区“两改一提高”以及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作为我国水利与国计民生的一大工作特点。

2 水利工程目标

2.1 着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我国现有水库8.7万多座, 虽经多年治理, 仍有3万多座水库病险严重, 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为此, 我国十分关心水库防洪安全, 多次强调水库一定不能出现垮坝等重大安全事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要求, 集中力量用2~3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

2.2 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饮水安全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联合国2000年宣言提出:在2015年年底前, 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50%。而我国广大农村还有2.6亿多人饮水不安全, 因此, 在“十五”期间解决6 7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基础上, 中央政府明确提出, 要进一步提升饮水质量,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求将原定的安全饮水1亿人的目标提高到1.6亿人, 用10年时间解决现有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3 大力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 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

灌区“两改一提高”是直接关系到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是保障社会安定的必然要求。在水利工程目标的基础上, 坚持以人为本, 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 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规模;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惠民之举。

3 政府主导民生水利建设

水利部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 编制完成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 确定将6 240座病险水库作为今后3年中央重点补助实施的项目, 相当于平均每年要完成2 080座, 是1998~2006年间每年实际完成任务数量的10倍, 其建设强度之大前所未有。国务院在《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 国家将投资655亿元, 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标志着我国农村饮水工作已全面进入保障安全的新阶段。2007年, 中央投资64亿元, 可解决3 15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建设。

各地党委和政府也对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高度重视, 将民生水利工程列为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民心工程, 并大力推进。山东省政府在《实施全省农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规定, 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由一把手负总责, 各级政府负主体责任;浙江省政府加大了对水库安全、农民饮用水、河道保洁等民生水利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力度, 2007年浙江省财政对该项工作的补助突破4亿元;湖北省为全力推进此项工作, 成立了副厅级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

在国家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 我国民生水利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据统计, 2007年全国有1 70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3 15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235个大型灌区和28个中型灌区进行了节水技术改造,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基本兑现, 基本实现了政策兑现、基金安全、社会稳定的目标。

4 小结

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消除了民众的心腹之患;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 解除了群众用水之忧、饮水之愁;灌区节水技术改造, 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民生水利建设不仅带来了群众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 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且也带来了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然而我国还有2.6亿农民饮水不安全, 3.7万座水库存在病险, 不少灌区老化损坏严重、效益衰减, 因此, 任务依然艰巨, 民生水利建设还需要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

摘要:论述了民生问题与水利工程的关系, 提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等水利工程目标, 并分析了民生水利的建设与效果。

加大民生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5

邓小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战略构想。他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邓小平文选》第3卷64页)

二000年二月二十五日江泽民在广州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战略构想的直接继承。

二00七年十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这是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老百姓所熟知的“四菜一汤奔小康”这一简单的小康标准。它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大的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单单要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上来,而且要把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同步提高上来。“小康社会”这一构想,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内涵和意义也在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

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代表、委员们对“十二五”规划畅所欲言。“十二五”规划就是围绕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编制的。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对这一数字,总理的解释是:“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是要把发展和所得到的成果用在民生上来。”我们要想早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就必须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要想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落到实处,就要抓好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这五大民生问题。

一、解决民生之本——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老百姓要生存下去,要能吃上饭,就要有一份可以赚钱谋生的工作。政府要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就要把“劳动者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贯彻好。政府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与就业有关的各项政策。政府要加大宣传,提高青年人的就业积极性,让他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加大失业调控力度,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就业困难群众获得理想的工作;要多开办一些培训机构,对市场通用性广、适用性强、企业需求量大的行业(工种)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开设就业援助服务电话和搭建网上就业服务安置平台,从尽可能多的渠道为各类求职者解决就业问题;要出台一系列的劳务引导政策,使政府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要在开办的培训机构内,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为学生们讲解有关当前就业形势、相关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如何签订劳动合同、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等等方面的课程。解决好就业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府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夯实民生之基——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政府要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义务教育。对农村贫困地区和

偏远地区的校舍建设,政府应负担起建设费用。由政府出面,在社会

上公开招聘一些能扎根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扩充教师队伍。对贫困家

庭学生实行“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二免

一补”政策。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子女,当地政府应大力开办农民

工子女学校,使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的环境。

三、调剂民生之源——分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和网友在线交流,谈到收入分配改革时说:

“今后五年,我们将要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

务。”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首先要实行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

同经济增长同步,职工工资增长同劳动生产率同步。其次,应该让收

入较高的人多纳税,收入少的人少纳税甚至不交税。如果政府能够出

台相应的措施,会使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受益。政府应缩小贫富间的差距,使老百姓能从中得到实惠。

四、完善民生之依——社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险制度,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改善劳动者生活状况的重要

保障。“社保”是老百姓的靠山。完善好“社保”等于让老百姓吃下了

一颗“定心丸”。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政府应对社会保险和

职工福利制度加快改革步伐,以期进一步的对这两方面进行完善。农

民工也是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应该享受更好的社会保障。但现实是,对于2亿

多的农民工来说,迟而未决的农民工保障问题,一直以来是心里的一

块心病。政府应加大施行力度,让农民工都可以参加外来人员综合保

险。同时,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综合保险”同“社保”接轨,将农民工社会保障待遇转移到“社保’,保留“综合保险”。政府应尝试

并逐步施行这一具有特色的补充保障。近两年来,农民参加农村养老

保险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规划好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运作。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群众,政府应加大

财政帮扶力度,不仅要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而且要出台一些

救助政策,解决好农村贫困户的生活问题。

五、构筑民生之盾——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只有构筑好社会稳定——这一道人民群众心中的坚实盾牌,才能使人

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近年来,刑事犯罪问题,腐败问题,恐

怖主义问题,民族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一

系列问题突显出来。政府要树立新的稳定观,重视实现公平正义,加

快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要建立、完善一个统一的社会

矛盾纠纷处理机构,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公安机关要依法严

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并组织一切力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时代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热烈的期盼,是勾画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一张宏伟蓝图。加大民生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

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好历史交给的这一项伟大

任务。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大大提高的全面小康社会。二0一一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千帆竞发“十二五”,各

关于民生财政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6

关键词:民生财政建设 若干思考

民生财政,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财政体系,伴随着我国对民生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民生财政建设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大关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生活保障领域、就业领域等重点领域,民生项目的投资更是呈直线增加态势。无容置疑,民生财政建设已成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点项目,在当今社会经济体系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从“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出发,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详细思考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伴随着经济的良好发展,社会事务需求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也引发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利益诉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设的难度,民生建设改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要知道,民生财政是“庶政之母”,加强民生财政建设能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压力,消除社会经济矛盾,确保社会经济得以长久稳定发展。以下就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展开分析。

1.1、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改善民生财政建设,宏观角度上是要求财政建设从社会经济体系架构改革出发,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在社会保障领域、教育领域、住房保障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消耗,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种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而达到“中国梦”与“人民梦”的相互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民生基础。

1.2、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持,宏观角度上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财政分配功能作用与地位,着重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把财政支出向人民群众保障领域转移,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备、教育、社会住房等社会服务问题,进一步缓解社会民生矛盾。

1.3、是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体现

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普遍增长,且多数地方占到了当地公共财政支出的50%以上。以安徽省为例,据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2012年,安徽省民生支出3161.2亿元,增加553.8亿元,增长21.2%,占全省财政支出近80%。”一系列数据说明了民生支出比重正在不断优化。可见,加强民生财政建设,必须把财政支出重点向人民群众公共需要或公共服务转移,解决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局面,进一步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2、民生财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2.1、管理体制问题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拨款的形式也向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发展,政府投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然而,财政管理体制中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决策权都在上级领导手上,下级领导空有管理头衔,却无法实施正确的管理权限。这种不平衡的决策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压力加大,导致很多民生政策无法落到实处。除外,由于财政局财政管理的组织建设不完善、财政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职能分配不明确。财政局在进行财政管理工作时,缺乏健全的财政管理监督与控制体系,甚至出现私自挪用单位内部资金、私设账外账,避开财政监督把单位预算外的收入据为私有,进行公款玩乐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财政局的经济利益,民生财政建设受到影响。

2.2、财政约束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财政决算预算看来,财政管理模式单一,无法精确、完整地反映出政府的债务、资金等情况。从财政局发布的财政预算信息来看,财政报告不够全面,对资金使用细化不到位,存在多方面不足,极容易滋生腐败行为。由于财政资金管理缺乏足够的公开透明度,这种模式下的财政报告也缺乏足够的约束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生建设工作开展的难度。

2.3、资金管理问题

首先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相关的一些民生领域尚未完全向社会资金开放,再加上社会公益、慈善等民生领域制度建设不健全,使得社会资金流入民生建设领域的渠道单一,民生建设支出仍然需要附属财政投入。

其次是民生资金使用存在“越位”与“缺位”现象。民生建设项目虽然遍布社会各大民生领域,然而发达地区却相比于经济欠发达或者偏远地区更为深入。

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这种经济条件较好的大环境背景下,出现“越位” 的情况就比较多;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受到经济限制,一些应用政府承担的民生领域得不到相应的建设,多会出现“缺位或不到位”的状况。显而易见,民生建设现阶段还存在明显的资金管理难题,出现地区建设不平衡现象。

3、完善民生建设的几点可行性策略

民生建设工程意义重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针对当前民生建设工程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加以改变,才能提高民生建设水平,以更好地发挥民生财政对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的多重效应。

3.1、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通过把财政支出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设施等方面转型,凸显社会公共保障在国民经济总值当中的比重,加大公共设备与产品的供给,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互统一,让民生建设项目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得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3.2、要以财政改革为先导,强化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实践证明,行政改革与财政建设制度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政建设制度的变革会引发行政建设改革同步改革。因此,财政制度改革可以作为先导,现行一步进行改革,引导政府行政改革。例如通过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整合到统一的平台,加强对单位基层和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确保财政管理记录、财政报告信息和其他财务管理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在企业岗位设置上,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制定比较合理的,操作性强,有激励性的考核方案,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制约为主体的运作模式,以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3、继续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照顾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政府。民生建设工作不仅联系着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处室,与千家万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一些欠发达地区及基层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财政财力不足。民生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建设。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应重点建设,而一些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区的地区应充分放权,给予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其快速发展。

4、结语

民生财政建设工作的进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不单是为了优化民生管理,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使民生财政建设发挥最大的功能效应,从而改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思考,以找出提高建设水平的可行性策略,对于实现民生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光荣.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研究综述[J].东方论坛,2012(03).

[2]胡建国.对安徽省构建重大民生资金监管工作机制的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

加强民生档案建设的思考 篇7

一、民生档案建设的意义

(一) 民生档案是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不可缺少的原始凭证和重要依据。档案部门服务民生, 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 有利于维护公民权益,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党委、政府为改善民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过程中, 档案部门能指导建立、积累和提供大量的民生档案, 作为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把好事办实的重要信息保障, 确保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得到具体落实, 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帮助, 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二) 民生档案是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民生档案是记录公民生活的历史凭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或由于家中缺少当年的事实记账, 公民可通过查阅与自身直接相关的民生档案, 借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政府可以借助民生档案中原始数据了解民生的发展变化及趋势, 并把它作为民生改善的比较值和基期值。

(三) 民生档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通过建立各类民生档案, 可以使有关部门在处理经济纠纷、化解邻里矛盾、开展司法调解, 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 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为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二、民生档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民生档案观念淡漠。一些单位对档案工作不重视, 认为档案可有可无。个别领导对开展档案建设的重要性、目的意义认识不清, 有的领导只知道重视事实, 忽视记载事实的民生档案, 档案意识淡薄, 不把民生档案建设放到工作议事日程上去, 档案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不能得到较好落实。

(二) 民生档案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民生档案管理主体仍然处于多元化状态, 产生于不同的主体, 涉及众多部门, 如民政、劳动与人事、农林水、卫生、教育、城建、房地产管理等部门都是各自民生档案的拥有者和管理者, 档出多门,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政府各部门只有业务指导权, 缺少人事、决策、处罚等相关管理权。

(三) 民生档案管理水平不高。各部门对所涉民生档案的重视度不等, 造成了部门间业态管理不平衡。从馆 (室) 藏的民生档案结构上看, 文书档案多, 科技档案、专业档案、声像档案等却很少。从档案内容上看, 具有查考价值的民生档案少, 可为社会公众所用的民生档案更少。从管理重视程度看,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有关民生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鉴定、归档、保管还没有制定出具体统一的标准, 民生档案与实现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尚有差距。

三、进一步开展民生档案建设的对策

(一) 提高全社会对民生档案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开展广泛的旨在增强民众民生档案知识的宣传教育, 新闻媒体开设各种普及民生档案的宣传专栏, 重点宣传包括《档案法》在内的档案法律法规, 提高民众的民生档案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二是加强对新出台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的学习与宣传,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带头学习贯彻执行。

(二)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领导, 理顺民生档案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 积极争取把民生档案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加大对民生档案项目经费投入。要加强与劳动、民政、教育、卫生等涉民主管部门的协作, 联手推动各领域的民生档案工作, 形成一个由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涉民主管部门各负其责、档案部门依法监管的合力推动民生档案工作的良性机制, 推动民生档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共同研究, 联合制定相关办法, 采取有力措施, 对民生档案的形成、管理、利用、流向、职责等做出具体规定, 将各类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档案管理纳入到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范畴, 争取早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档案管理体制。

(三) 进一步提高民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一是涉民部门要把民生档案作为本单位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 纳入档案管理体系, 加强本部门民生档案的整理, 形成涉民档案信息库。要深入挖掘现有馆藏各类涉及民生的档案资源, 遵循“先用先整、突出重点”的原则, 集中力量加快对馆藏民生档案优先整理、编目工作, 在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前提下, 简化利用程序, 为公民获取民生档案信息提供便利。二是整合建立完整的民生档案资源体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深入有关行业积极指导其做好民生档案的调查和登记工作, 界定各行业形成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档案的种类, 扩大接收范围, 可通过目录移交、电子文件在线接收、全文数字化等方式, 实现民生档案信息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

(四) 积极抓好民生档案人力资源开发。一是重点加强对档案领导者的培训, 国家档案局要分期分批开展培训, 提高档案局长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和专业素质。二是加强对民生档案一般管理人员的培训, 可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培训等方式, 切实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度读本, 2007

民生体育建设的宏观思考 篇8

“民乃国之根本”,这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中更是毋容置疑,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是稳基固本———富国强民。党的十八大已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家文化生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五位一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民生,政府职能逐渐向服务型方向转变,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任何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都想国富民强,我国的体育技能在世界已是名列前茅,但目前人们的关注重点逐渐向“民生体育”转移。

二、民生体育的分析

所谓的民生体育从广义上来理解是说人民群众在体育角度上的生计,是人民群众对体育的迫切需求。它既包含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包含了人民的体育权利。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谈,民生体育是说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保证人民群众正当权益,扩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来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民生体育”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才提上日程的,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国家越来越重视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家倡导要履行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尤其要关注民生体育,以基层民众文化体育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发展好公益性事业。

目前,伴随着富民、强国的时代潮流,我们深刻的理解民生体育一词不应仅仅是从宏观和人文角度来看,应该做出更深刻的剖析。从精神文化层面上讲:包含人民群众的体育观念、审美情趣、运动思维等,人民群众的主观意愿影响并制约着民生体育的建设与实施;物质层面: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体育也不例外,缺失物质载体任何文化精神活动都难以独立存在。如:人民群众体育活动的形式、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为层面:顾名思义,行为层面包含在民生体育中形成并具有一定地方特色或者项目特色的体育活动;制度层面:该问题主要是引导民生体育的正确方向,如:体育设施和场地的管理制度、相关社会团体的管理制度、比赛管理制度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等。制度的规范性是民生体育顺利发展的保证,更影响其他层面作用的发挥。

三、民生体育的发展以富民、强国为前提条件

(一)关注民生是民生体育建设的基石

关注民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一直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执政理念,因为只有民富才能更有利于调动亿万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国强,国强才能使民生体育蓬勃发展。我国在建国初期领导人就有增强民众体质的提议,由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导致当时的中国以解决人民的温饱为主要矛盾,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顾接不暇,人民群众更是对体育活动的主观性不强。但如今已经完成了总体小康社会建设,民生体育发展已经有了较高的成效,可由于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制约着民生体育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同我国体育资源、设施的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力发展经济是民生体育发展的关键

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只有国家强盛,国民才能更富裕,才能保障民生体育工作顺利开展。体育不仅是精神文化建设,体育技能的强弱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正在努力于体育强国战略,这与民生体育事业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民生体育的娱乐性与健身性不仅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也符合“富国强民”的发展目标,这是民生体育的特有价值。所以,让民生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依然要不断完善。

四、对民生体育事业发展的思路分析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加大民生体育的物质投资

民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在建设过程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归宿,这才符合建设民生体育的最初宗旨。另一方面,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科教兴国的同时增加对民生体育建设的资金投入,以保障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和体育需求。例如:在居民社区里健身体育器材的投资,公共体育场的建设等,但要注意建设的同时维护与管理好已有的基础设施,真正做到惠民,利民。

(二)完善体育制度,增加体育项目,保证民生体育的发展方向

在民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重视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如:制定并完善对相关部门的监督体系,提高执行民生体育建设队伍的素质等,保证民生体育的规范性,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效益。其次,在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各民族体育项目求同存异才能体现出民生体育项目的丰富多彩,增添人民群众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引导、培养坚忍不拔、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指数。

五、结束语

总之,民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更是任重道远。那么希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加大民生体育的物质投资;完善体育制度,增加体育项目,保证民生体育的发展方向等思路能加快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脚步,促进民生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婉珍.民生体育的战略要义和政策着力点[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2]韩宏海.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2(13).

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 篇9

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 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 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做好结构调整、过剩产能化解中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 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落实和完善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政策。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健全劳动监察和争议处理机制, 让法律成为劳动者权益的守护神。

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 同步完善工资制度, 对基层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 让遇到急难特困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对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 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 提升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工资和保障标准等政策受益面, 各级政府一定要落实到位。民之疾苦, 国之要事, 我们要竭尽全力, 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 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 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 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破除以药补医, 降低虚高药价, 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 努力减轻群众负担。

浅议民生档案工作体系建设 篇10

一、建立规范的民生档案管理体系

一是政策监管, 建立健全民生档案法规和制度。要会同有关涉民部门联合制定相关办法, 采取有力措施, 将各类民生档案的管理纳入到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范畴, 争取早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生档案管理法规和制度。二是业务指导, 加强民生档案的源头管理。对民政、劳动、社保、卫生、教育、土地、房管等涉民生管理部门的档案业务进行监督指导, 规范民生档案管理工作, 严格归档制度, 调整民生档案收集范围, 确保民生档案的齐全完整。三是延伸服务, 拓展民生档案领域。要深入有关行业和部门, 做好民生档案调查和登记工作, 界定各行业和部门形成的民生档案种类, 本着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展到哪里、民生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 积极指导建立民生档案。

二、建立适应民生需求的档案资源体系

档案部门要以群众需要为导向、以强化民生档案建设为中心, 改变过去“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档案价值观念;改变档案馆单纯接收党政机关文书档案的传统做法, 突出民生档案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地位;重新认识所有与普通百姓、与民生有关的各种专业档案的价值, 将接收范围扩大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现行公开文件和专门档案、有关基层单位档案;把涉及到人的档案收集齐全并认真管好, 努力建立起覆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一是建设面向民生的多元化馆藏体系结构。民生档案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需从源头抓。涉民部门是民生档案的主要来源, 档案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加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 改善馆藏结构, 接收涉民档案进馆, 丰富民生档案资源。二是整合民生档案资源。民生问题涉及面广, 民生档案形成的主体多而复杂, 致使民生档案资源分散保存于不同的部门, 给民生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 最大限度地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必须明确民生档案的归属与流向, 紧紧围绕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需要, 不断拓展建档范围, 推进民生领域的建档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三、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一是开发馆藏民生档案资源。结合民生档案利用工作的实际情况, 本着“突出重点、利用优先”的原则, 加快馆藏民生档案整理、审查及开放步伐, 为民生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如在档案业务工作安排中, 将关系民生、群众利用率较高的档案优先进行整理、编目、数字化, 建立名人档案、婚姻档案、公证档案、土地房产档案等专门数据库, 为及时提供利用创造条件。二是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在做好日常服务的基础上, 普遍实行函电代查、网上查阅、定期回访、利用辅导及跟踪服务、热线服务、亲情服务、休息日服务等人性化服务方式, 广泛开展民生政策文件进社区、下农村、到街头等主动服务。三是不断更新服务体系。建立已公开现行文件服务体系, 面向社会提供民生政策文件的无缝化服务, 推动有关行业、部门及时向社会提供民生档案信息。

四、建立民生档案工作队伍体系

浅谈民生档案和三个体系建设 篇11

关键词:民生档案;三个体系建设;服务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71

民生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的档案工作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民生档案的概念。它成为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工作中的历史记录和原始凭证,也集中体现了人民的直接的、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档案是社会的无形财富,要行之有效地推进民生档案工作的机制,促成民生档案工作的新格局,并在构建“三个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民生档案资源的整合,提升民生档案为民服务的利用效率。

一、民生档案的概念及其原则

民生就广义而言,涵括一切与民生问题相关的范畴,就狭义而言,民生注重于社会层面,即人民的基本生存状态、人民基本权益的保护等。它具有可操作性和准确性,民生档案也即涉及人民的社保、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职能的原始记录和凭证。

民生档案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民服务原则。民生档案的核心和关键即是要关注民生、服务群众,要充分发挥出民生档案为民服务的功能,以便民利民为首要关键点,完善民生档案为民服务的法律法规,简化民生档案的利用手续,创建长效的民生档案为民服务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查阅利用服务。二是广泛协作原则。民生档案要依循广泛协作的原则,对民生档案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由于民生档案的档案信息复杂,因而,要根據广泛协作原则,做好各部门民生档案的交接工作,要注意不同部门对民生档案的归档格式不一致的问题,广泛开展协调与合作。三是法治化和规范化的原则。民生档案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创建民生档案的良好法治环境,要规范化民生档案的归档制度,在规范管理流程的引领下,实现依法治档的目标。四是创新原则。在民生档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遵循勇于创新的原则,突破常规,扩大档案接收范围。要体现出多元化的档案收集,不仅收集机关单位的民生档案,而且还要收集个人和企业的档案,同时,还要注重对声像实物档案的收集,多渠道地实现民生档案的征集、服务和利用。

二、民生档案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度的提升,民生档案资源的整合力度不断加大,对于民生档案的基础档案业务指导也在不断加强。在信息网络时代下,民生档案正在抓紧建构档案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力求实现档案建档全覆盖,然而,在民生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档案分散管理与民众集中利用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民生档案资源属于社会公共性的信息资源,在现代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下,电子信息技术也进入了档案管理领域,原有的档案条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网络形势的需要。在档案被分散地存储于不同管理机构的状态下,民众无法集中对档案进行利用,这就使档案的分散化管理显现出与民众集中利用的矛盾,使档案无法达到服务民生的目的。

(二)档案收集范畴窄的问题。在民生档案收集的过程中,由于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上升,人们对于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也变得更为广泛和多元。民生档案的采集正在摆脱单一的凭证式使用,需要覆盖更多、更广的人群,这就使狭窄的档案收集与广泛的档案利用需求相冲突,收集范畴狭窄的档案会导致馆藏门类不全、结构不均衡,致使其无法为广泛的民众服务。

(三)民生档案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之下,人们利用档案的方式在快速发生改变,现有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还处于偏低的水平,无法满足人们快捷使用民生档案的需求。

三、服务民生导向下的档案“三个体系”建设措施

(一)构建丰富而坚实的民生档案资源体系。(1)全面整合民生档案资源。民生档案涉及人们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内容,并分散在不同的单位,为了将分散的民生档案集中进行利用,要对民生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优化和组合,这主要是将零散的民生档案要素加以科学的组合,实现民生档案资源体系的全覆盖。首先,需要以民众的现实需求为索引,丰富民生档案资源,依照档案法的规定,对分散的民生档案资源进行重组。同时,还要对民生档案的主管部门进行整合,扭转各行其道的现象,实施统一督察、统一标准,增强对民生档案资源体系的日常业务指导和监督。并在责任明确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民生档案资源整合范围,从而使民生档案资源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构建规范化的民生档案资源。民生档案资源的整合还需要借助于法律法规的保障,要对档案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修订,完善民生档案的法规制度,优化民生档案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如民生档案收集、整理、移交、接收、鉴定、利用等,要在科学分类、深入调研的前提下,创建民生档案的统一规范。(3) 推进民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在民生档案的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注重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的整合,从这两个层面,对民生档案进行全面的建设。由于民生档案信息量大、繁多,任务艰巨,因而,需要搭建民生档案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要在网络科技的融合下,推进民生档案的网络共享,在信息化服务平台上,向民众提供个人就业、社保、住房等民生问题的咨询和解答。具体的信息创建方式有:一是做好数据库基础建设工作。在民生档案进行移交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数据之间的结构统一性问题,要在统一格式标准的前提下,对民生档案进行移交、重建,使民生档案具有统一性和可移植性。对于不同类型的民生档案要重新制作专题目录,分门别类地进行整合,并且依照一定的关联性进行整合。二是创建民生档案目录查询中心和信息共享平台。要创建“一站式”网络共享平台,在统一的标准之下提供系统的民生档案查询检索目录,可以实现身份识别前提下的民众自助查询服务。

(二)构建以民为本的民生档案服务利用体系。民生档案的服务利用体系构建,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遵循“服务、发展、创新”的理念,增设民生档案的专题展览。并根据民众的不同查档需求,对社会进行服务承诺,尽量加快档案民众服务利用窗口的建设,将文件查阅中心升级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中心,提升民生档案的服务利用率。同时,要加大对民生档案的编研力度,开发出与民众切身利益直接相联的专题数据库和档案编研产品,从而达到档案为民所用的目的。

(三)建构完善的民生档案安全体系。民生档案要体现“安全是生命”的理念,重视民生档案的安全保密措施。在大安全理念下,落实“三个体系”建设的档案发展观,实施民生档案安全责任一票否决制。同时,还要提升全社会的档案安全意识,在领导的支持下更新和改进民生档案的相关设施和设备,注意民生档案设施设备的完好率,并开展民生档案安全保护培训班,提升民生档案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能力。

民生档案的资源体系、服务利用体系和安全保护体系建设要与人民的档案利用需求相一致,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要遵循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原则和特点,进行民生档案资源体系的深层思考。从民众切身利益出发,在安全保护体系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档案管理方法和工作机制,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服务民生,从而使整合的民生档案资源能够有效地加以利用和开发,在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进程中,发挥出民生档案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为民生档案的科学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伟艳.如何做好民生档案工作[J].黑龙江档案. 2016(02)

新疆民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12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提出着力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维护新疆和谐稳定的基础,是新疆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民生问题已从经济问题提升为政治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预算安排优先考虑民生、资金运用优先保障民生、新增财力优先侧重民生,从而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

(一)财政支持

新疆自2011年起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在中央支持、各地支援和自治区财政的持续投入下,启动实施数百项重点民生工程,2010年至2013年,新疆财政用于民生建设支出累计已达7080.5亿元,比2009年新疆生产总值还多2700亿余元,差不多相当于2012年新疆生产总值(7500亿元),每年用于民生建设的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均超过7成,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居民增收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民生改善工程的全线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09—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实现逐年“双增长”,特别是2012年增速不仅跑赢GDP,而且双双跃居全国第一位,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新疆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超过10%,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设施建设

1.改善投资滞后局面。

3年多来,新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资3991.27亿元,年均增长18.0%,投资规模由2009年的981.29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1610.71亿元,增长64.1%,2013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35.55亿元,增长59.0%,逐步改变了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

2.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一是铁路建设日益完善。2010—2012年,铁路运输业累计投资401.74亿元,先后建成开通了精伊霍铁路、乌精二线等16个项目,铁路建设形成“四纵四横”铁路主骨架,兰新线电气化铁路总长达到1634公里,铁路营运里程由3837公里增加到4914公里,增加1077公里,增长28.1%;2013年新增铁路429公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加快进程。

二是公路建设飞速发展。3年多来,公路交通基本形成了东联内地、西出中亚、通达全疆的公路主骨架,累计完成农村工路建设里程2.49万公里,改善了142个乡镇,2124个建制村的通行条件,受益农牧民群众达375.6万人;2013年建成5条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451公里、二级公路950公里,续建改建农村公路6399公里。

三是航空管道稳步推进。新疆航空共有16个公共运输机场,形成了以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为枢纽,连接国内82个大中城市、国外32个城市,拥有航线142条,“东西成扇、疆内成网”的空中航线网络格局;新疆管道输油气总里程超过1.1万公里,基本建成了横跨东西,连通海外的油气管道干线网,打通了油气运输西进东出的大动脉。

3.水电建设成为亮点。

3年多来,水利管理业累计投资245.56亿元,年均增长15.3%,基本完成塔里木河流域一期综合治理、13个大型灌溉区和3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加大疆电外送工程建设,破解了新疆能源基地能源外送之困,开始承担起“西电东送”的重任,完成电力装机1428万千瓦、750千伏高压线路795公里,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290项,解决无电地区25.8万人用电问题。

(四)两居工程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套”的原则,自治区政府全力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三大安居工程的建设实施,2010—2012年新疆累计发放“两居”贷款67.6亿元,惠及农牧民26.1万户,共完成安居富民工程82.87万户、定居兴牧工程4.14万户、保障性住房81.8万户,三项工程覆盖388.3万人。

2013年开工建设安居富民工程31.07万户、定居兴牧工程2.71万户、城镇保障性住房29.9万套,覆盖500多万群众,占全疆总人口的1/4,开工建设定居兴牧骨干工程201项。

2014年,自治区将继续加快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完成30万户安居富民工程、3万户定居兴牧工程,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5.9万套,全面完成212项定居兴牧骨干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计划完成安居富民住房150万套,建设廉租住房3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34.7万套,改造城市棚户区34.9万户,“居者有其屋”已然成为现实。

(五)社保体系

近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大力实施社会保障提升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广大劳动者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截至2013年社会保险参保3288万人次,新农合参合率99.8%。

2014年新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将达到33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4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3万人,新农保和城居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六)社会救助

1.城乡低保提升工程。

自2010年起,新疆城乡居民低保补助标准逐年上调,并先后建立了低保标准动态调整、物价联动、量化评估、全面核查、低保资金科学管理等一系列长效机制。截至2012年,全区救助城乡低保对象92万户220万人,累计发放保障资金42.5亿元;2013年筹集城乡低保资金49亿元,对216万困难群众和10.7万五保户发放价格补贴2.2亿元;2014年将对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提高10%,进一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养老爱老服务工程。

自2011年起,自治区对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基本生活津贴并提供每年免费体检,两项政策惠及27.83万老年人,发放2.32亿元,解决23.3万城镇无收入困难老年人生活,2014年新增了实施“农村敬老爱老”工程,安排资金5000万元,资助26所农村敬老院建设项目,新疆安排资金1945万元,资助在院1.2万名五保老人改善基本生活。

3.孤残医疗救助工程。

自治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7亿多元,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800多万人次,2011—2013年,对1787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儿童、566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1642名孤残儿童实施免费治疗;投资1亿余元,完成儿童福利机构等建设项目57个,使孤残儿童养育环境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14年实施特殊儿童“光彩明天”工程,安排1450万元,为1500名贫困家庭儿童实施免费手术,安排6.32亿元资金,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实现困难群众“病有所医”。

4.特殊群体关爱工程。

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健全机制、夯实基础、创新创优,全区减灾救灾综合工作实现新突破。3年共下拨各类救灾资金19.81亿元,及时、高效地应对了87次较大自然灾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置;2013年安排3.5亿元救助安置受灾群众;2014年实施“受灾群众温暖”工程,中央安排资金2亿元,通过发放冬令款、春荒款和救灾款等形式,为受灾群众提供补助。

5.贫困群体救助工程。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和自治区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1.2亿元,累计实施12362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了128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开展扶贫培训55.7万人次,减少扶贫对象85.78万人,3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915元;2013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4亿元,对623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脱贫37.4万人,涉及9.1万个家庭;2014年将对35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规划,扶贫培训15万人次,减少扶贫对象36万人。

(七)劳动就业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2009—2013年新疆采取创业促就业、职业培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系统,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保持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等举措促进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之内,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为改善农民工就业条件和就业环境,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政策,加快推进城镇就业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向农村延伸的一体化就业模式。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劳务输出引导和工作机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自愿进行转移就业。

2014年新疆筹集17.8亿元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万名,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24小时动态清零;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00万人(次),培训各类人员100万人。

(八)教育投入

近年来,新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优先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发展,幼儿、成人、特殊教育统筹发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快速优化、提升教育硬环境和软实力,各级各类教育水平稳步提高,2010—2013年连续4年自治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都超过6%,高于4%的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自治区将全力推进学前、义务、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保障工程3大类9个项目,涉及资金60.38亿元。自治区农村学前两年3000多所幼儿园的45万名在园幼儿享受补助, 免除16.3万来自农村的中职在校生学费,并对南疆三地州和26个边境县、贫困县的10.2万名中职学生给予住宿费和教材费补助。

(九)环境治理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虽然面积辽阔,但适于人类居住的绿洲面积仅占全疆国土面积的5%,2200万人口生活在这狭小的土地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近年来,新疆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创造“绿色GDP”为发展主旋律,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山川秀美、绿洲常在”。

2009—2013年新疆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在监测的19个城市中,依次有10个、12个、12个、11个、1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以上标准,城市空气质量好于Ⅱ级的优良天数所占比例依次为85.5%、84.0%、80.9%、80.6%、76.7%。在监测的河流断面及湖库中,优良水质比例逐年提高,轻中度污染水质及重度污染水质比例相对下降,新疆河流及湖库水质状况明显改善,流域生态重现生机。

(十)科文体卫

1.科技下乡支持民生发展。

近年来,自治区大力发展“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累计实施项目41项,对13个地州市、23个县市进行科技支持,其中对南疆支持项目20项,项目涉及农、牧、林业等特色产业。2013年,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活动,有259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和近6000名科技特派员,在88个县市区、869个乡镇场开展技术服务,辐射带动近140万农民增收致富。

2.文化建设丰富百姓生活。

截至2013年末,全疆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11个,文化馆116个,公共图书馆105个,博物馆75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09个,开放档案45.87万卷;拥有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台8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6座,广播电视农村直播卫星用户256.44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0%,有线电视用户199.5万户;译制少数民族语故事片70部,各类文化活动的滋养,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综合文化素质。

3.体育健身工程全面提速。

截至2012年,全区共完成49个县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83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4111个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4个地、市以及30个县(市、区)实现了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2013年建成13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6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0个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10个社区体育俱乐部和4个体育公园;2014年投资3620万元,建设13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4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项目。

4.医疗卫生建设加快步伐。

近年来,新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预防、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建成,各族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3年间,累计向基层医疗投入资金近67亿元,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0.2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基本建设项目3524个。2013年安排资金8.67亿元,卫生计生援疆规划,协调落实基本建设项目280个。

二、民生改善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一)收入差距明显,导致贫富悬殊

2009—2013年新疆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年拉大,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4917元扩大到2013年的7081元,新疆城镇居民收入相当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至少滞后全国4年发展时间,职工工资基数低是形成差距的“根源”,吸纳就业能力弱成为制约增收的“瓶颈”,行业间收入差距是导致悬殊的“因素”,收入分配不公平是造成差异的“关键”。

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比全国慢7年,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较弱,限制农民增收空间;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植收益和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面临着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生产能力落后、科技推广应用少、缺乏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限制农民增收来源。2013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7296元,比全国水平低1600元,仅相当于全国的82%,滞后全国3年发展时间。

(二)住房、配套设施存在分化现象

1.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差。

当前住房消费仍存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富裕家庭已拥有多套住房,设施设备先进,但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则住房困难,年久失修,设施不全。近年来,由于房价不断走高,大量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明显跟不上房价上涨的幅度,住房支付能力相对下降,中等收入阶层购房压力增大,中低收入阶层有被挤出商品房市场的危险,保障性住房建设任重道远。

2.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新疆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分化现象,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额不足城镇的2成,城乡同治进展不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繁重,落实资金难,推进难度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化肥农药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基础设施欠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三)社保仍存缺口,体系有待完善

1.社保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社会保障仍存在覆盖缺口,还有少数人群游离在社会保障制度惠及范围之外,农牧居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相对淡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乡待遇差别化、养老制度“双轨制”、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等体制性、制度性的重大问题期待解决,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老龄压力日益凸显。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65岁及以上老人占6.19%,到2015年约有300万老年人,老龄化形势较为严峻。面对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老人比例高,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严峻现实,老年人的供养、医疗和日常护理问题给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四)就业形势严峻,供求矛盾突出

1.供求失衡,就业理念陈旧。

由于新疆高校的专业设置面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对滞后,就业供求衔接差强人意,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不高,导致供求失衡,不相匹配。据调查显示,近8成的被调查毕业生就业观念传统、落后,期望选择工作固定、待遇丰厚的就业单位,不愿进民营私企面对就业风险,更少愿意到基层、艰苦地区择业、就业。

2.“双难”仍存,创业信心不足。

2009—2013年新疆就业人数逐年递增,但就业、招工“双难”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单一,难以找到合适岗位,导致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企业缺乏人才使用的长效规划,难以吸引所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造成招工难。另外,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创业启动资金缺乏、创业贷款手续烦琐、投资回报周期过长、希望稳定的就业心理等关键性因素阻碍了自主创业的步伐。

(五)教育资源不足,发展相对滞后

1.优教、民办资源不足。

新疆高等教育的学校中有90%以上集中在北疆,而南疆等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与教育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则长期存在。据初步统计,目前新疆共有民办教育机构近2000所,与公办学校相比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办学层次低、基础条件薄弱、整体水平不高等差距。同时对民办教育讲“规范、管理”多,讲“鼓励、扶持”少,民办学校“民办非企业”的法人身份也成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阻力。

2.双语、中职尚存难点。

新疆在双语教育实践中,“语言融合主义”和“语言民族主义”极端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在“硬件”设施条件和师资力量建设等“软件”配套方面都存在匮乏的现象;尚存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的问题,另外,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也导致中职教育自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新疆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尚存差距。

三、民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财政收入,调整支出结构

继续实施、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努力打造新疆经济升级版,助力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以贯彻落实民生工程为着力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民生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富向城乡居民分配和倾斜的力度,促进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使广大群众分享民生发展的新成果。

(二)缩小贫富差距,形成合理格局

本着“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的原则,通过“提低、扩中、调高”的方式,不断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及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解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一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兼顾公平效率并存。通过政策扶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发离退休金,加大低保补贴和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力度,拓宽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渠道,提升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努力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是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发挥政府财政的社会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加强对部分高收入垄断行业、产业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的调控和监管,降低部分行业的垄断性;利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强收入分配的结构性调控。

三是探索“第三次分配”。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积极运用“第三次分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的捐助活动,将高收入群体的财产被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低收入群体,客观上起到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三)加强安居富民,推进定居兴牧

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坚持政府组织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引导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快城乡一体的水、路、气、电、垃圾处理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同治发展;增强政府住房保障能力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坚持“安居”和“富民”并行并重,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提振各族人民致富信心,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四)完善保障体系,发挥社保功能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放宽保障标准、降低保障门槛,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推进养老制度改革,打破养老多轨制,实行统一的养老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实施医疗大额保险;建立和完善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积极实施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改革,争取尽快实现在全国就医“一卡走天下”。

(五)推进救助事业,提高服务水平

按照一体化原则,打破区域性、行业性的分块管理、分块救助模式,整合救助资源,形成救助合力,提升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的实效性、科学化、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实现城乡救助全覆盖,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大力实施“关爱工程”,支持残孤儿童、流浪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创新运行机制,推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社会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孤儿和流浪儿童养育标准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

(六)广辟就业渠道,实现充分就业

以促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为重心,实施就业扶持政策,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支持劳动密集型、中小、民营企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在财政、金融和科技等方面给予创业扶持,优化促进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务工潮”向“创业潮”的转变;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全面提升就业人员整体水平,引导劳动者由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转移。

(七)促进教育发展,提升文化素质

建立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高中困难学生救助机制、“大中专”困难学生扶助机制,提高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采取强弱校之间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平衡教育资源;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职校技能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兴办民办教育,支持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教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八)理顺产销环节,保障物价稳定

从生产、流通、储备、投放、监管等方面入手,全力保障物价稳定。加强农副产品的生产与供给管理,合理调控产品结构,保持供求平衡;加大调运及市场调节力度,疏通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产销对接;探索农副产品保供稳价新模式,建立“绿色通道”及直供销模式,实现农副产品投放的公益属性;确定商品储备的种类和规模,合理布局储备库,根据供求及时组织投放,保障市场供应,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建立物价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强化政府监管和市场监督力度,加大公众对产品定价的参与度。

(九)增强环保理念,建设美丽新疆

增强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觉悟,落实水资源污染防治,加大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及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走节能减排、循环再利用的“低碳经济”之路,改善能源结构,着力推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工程;以污灌区、城市污染场地等区域为重点,开展土壤监测和土壤污染环境风险评估,推进污染场地治理和修复。

摘要: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改善民生已成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着力点。本文在探讨近年来新疆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长足进步的同时,力图探索民生建设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并为新疆民生建设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上一篇:标准助推绿色食品发展下一篇:交通运行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