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通用8篇)
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篇1
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建设心得体会
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主要是指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他同时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来看,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三股势力”企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阻碍我国前进步伐、同我党争夺年轻大学生的图谋一刻也没有改变,树欲静而风不止;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现状来看,确实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因此,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我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时刻保持着高度警觉,着力从以下方面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
一、坚持强化“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一根本领导体制。由于我院的前身是两所中专学校,当时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党委主要发挥保证和监督作用,教职员工对党的领导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学院组建以后,按照新的领导体制要求,我院党委充分发挥了党对高校的统一领导,在确定学院发展方向、重大问题决策、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选拨任用等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有力转变了教职工以前的模糊思想认识。通过健全党的各级组织,有力加强了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学院党委建立了6个党总支、25个党支部,行政处室主要负责人同时兼任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在党委办公室设立机关党总支,统一领导各行政处室党支部的党建工作,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党委重大决策的贯彻实施;在系部党总支之下设立教师支部和学生支部,强化了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在学生处设立学生工作部,系部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保证正确的育人方向,为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团队和教育团队两支队伍建设。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书育人是学校的神圣职责。为了使青年学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团队由思政课教师组成,学院成立了思政部,主要担负通过课堂教学传播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工作任务,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这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主阵地。教育团队由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组成,主要担负课堂以外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由学生工作部领导,各系学工办负责,专职辅导员实施。我院规定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聘任的条件之一必须是中共党员,确保这两支队伍政治可靠、理想坚定、素质过硬。学院还经常性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他们的业务培训,这两支队伍的成员每人至少接受过一次以上的省级培训,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人员保障。
三、扎实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保证每周开设两课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教育部统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材进行教学,并适时地把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纳入教学内容,确保每个学生接受形势政策教育不少于10个课时。在“三进”工作中,我们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原则,坚持正面教育,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尤其是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青年学子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同时,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育教学手段,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德育基地的教育功能,借助新兴媒体,增强教育实效性。>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心得体会
根据新疆自治区党委的要求,学院总体规划,图书馆支部书记组织本单位全体教研员认真学习了反分裂斗争形势报告,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只有稳定才能有和谐,才能有经济的腾飞,才能有人民的安宁幸福、安居乐业,才能建设平等的、团结的、互助的、和谐的社会”。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是长期的,连续不断的,不能一劳永逸,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认识,增强免疫力。反分裂斗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进一步认清反分裂斗争形势,树立坚强的政治意识、坚定的阵地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牢固的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重要性。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当前我们面临着与西方敌对势力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的激烈斗争。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从国际、大局、全局的高度来充分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意义,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自觉地、主动地站到反分裂斗争第一线,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反分裂斗争的重任。纵观当前形势,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面向新世纪,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十五”计划、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需求,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需要。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将党的基本理论学深、学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筑起反分裂的钢铁长城。
通过学习,深化了我对反分裂斗争的认识,提高了政治水平。我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紧密联系反分裂斗争的现实,始终牢记和实践党的宗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工作,讲民族团结的话,做民族团结的事,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我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增强新优势,赢得新发展。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意识到发展和稳定始终是我们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是反分裂斗争的重要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是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严肃的政治斗争,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我们应做到政治上合格。我们应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政治坚定性和政治敏锐性。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明确教师所肩负的责任。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无条件的履行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全面的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守土有责”。时刻加强阵地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增强责任意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使在腐朽的清王朝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新疆也没有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今天的中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已被举世公认。我们正告那些妄图制造谣言、搞分裂破坏活动、进行各种恐怖活动的人:今天的中国是强大的中国,团结进步是当代的历史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闹独立、搞分裂只能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并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一个团结、稳定的伊宁市,一定会不断地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场所,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决不能丝毫松懈。要把各族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切实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国情、区情、市情教育,真正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全体青少年学生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自觉抵制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动,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无条件地履行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无神论教育,进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昌吉市是一块宝地,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如果没有稳定,就不可能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缩小差距、改善人民生活,就不可能以经济的发展造福各族人民,作为昌吉市的一位公民,一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立场坚定、态度明确、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从思想上筑起反分裂的钢铁长城,积极为建设平等的、团结的、互助的、和谐的民族关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篇2
一、引起中职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
近二十余年中职数学教学实践, 让我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同时对此也多次认真分析和总结, 认为引起中职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中职学生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数学课堂一般只重视理性知识的讲授, 强调打基础, 忽视数学应用。许多一线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教学招数, 受限于“课堂”这单一教学方式。教师就例题讲例题, 学生就习题练解题;关注题型和技巧训练;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 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 ”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 其数学应用能力往往经不起实践检验, 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中职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较差
所谓用数学的意识, 简言之我认为就是用数学的眼光, 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由于学生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太少, 平时也较少阅读科普读物, 对数学应用缺乏起码的感性认识, 对本应该知道的概念, 如收入、收益、利润、利率等等认识不清,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互不关联, 数学应用无从谈起。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没有充分地有意识地训练, 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提高的。学生学习态度也存在问题, 依赖心理重, 再简单的问题也不愿动手去做。
3、中职学生数学的能力弱 (不善于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的建模是关键。我们面对的是中职学生, 首先应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分析, 学生的阅历有限, 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 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 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不能从众多的文字、数据中排除应用问题的情境干扰, 抓不住问题的关键, 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数学建模, 因此也就列不出正确的数学表达式, 从而放弃对应用问题的研究。其次是学生抽象能力不强, 特别是不习惯应用问题中的字母, 更谈不上用这些字母进行思维和运算了。
二、培养中职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策略与措施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原因结合我县中职学生数学的实际状况, 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五点策略与措施来培养中职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1、拓宽对数学的认识, 让中职生懂得数学的价值, 提高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职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 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 我始终坚持在教法和 (学生的) 学法上狠下功夫, 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体系, 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 以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 至臻完善的境地, 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精心组织、科学排比, 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 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 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 执着地去比较、分析、探索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 展现自己的智能和才干。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一个的实际问题时, 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 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2、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 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
培养中职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中职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然应当成为中职数学应用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 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循序渐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 我非常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开设数学实验课, 加强中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实验课在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介于常规应用题教学与数学实践课、建模课之间, 它更强调学生以动手为主。通过实验, 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听起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原理和数学理论。比如, 我在给学生讲授二次曲线的几何性质时, 我就让学生上计算机利用几何画板操作, 直观地观察曲线的形成和变化,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曲线的几何性质, 还可让他们了解几何画板本身就是数学应用的产物。数学实验课是一种学生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 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他是学生了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方式。
4、鼓励中职生尝试数学知识应用, 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能够达到会用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这需要我们去探索, 去摸索出一条适合于广大中职学生运用的方法, 在繁杂的学习方法中寻找规律。数学知识应用的训练与素质教育是相协调的, 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挑战。鼓励中职生勇敢地尝试, 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认可与支持。由于学生开始是缺少这方面的训练, 对这类数学问题的解决缺乏信心。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 适当把握难度, 尽量做到与所学知识有较强的联系。若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可以给出恰当的提示或暗示;当学生进行多次探索后仍有困难时, 教师可以再次给予提示或暗示, 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后, 学生的自信心必将得到普遍的增强, 使学生具有敢于去尝试和敢于接受挑战的信念, 提高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愿意接受更符合实际的数学问题。当学生主动要求练习或主动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 这说明我们的中职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勇于尝试和探索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5、挖掘中职生潜在的数学能力, 激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潜在能力的提高, 对中职生的自身素质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更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时候, 他们的潜在能力就会发挥作用, 就会激励他们去迎接实际问题的挑战。当所学知识不够用时, 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去学习, 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当然我们的中职学生潜在能力的挖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们必须不断积累。因而我认为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这关系到素质教育是否成功, 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数学知识的应用只是对学生潜在能力培养这一长远目标的一部分, 然而又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数学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个领域, 社会发展需要数学,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数学, 数学能力的提高对其它方面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重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是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该成为当前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喜爱数学,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不仅能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 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实处, 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有长足进步,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长期任务。
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意识;教学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总体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中学数学教学要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和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为中心,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做到生活数学化
以真实、生动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如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例如:绝对值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新课导入时,设计在车站两辆出租车载乘客向相反方向行驶同样路程,收取相同的车费,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只考虑其距离而不考虑其方向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引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并认识到学习它的必要性。在公式、法则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模型,对其既作出通俗的解释,又作出本质的揭示,阐明条件与结论的逻辑联系,加深正确理解。例如:学习a=bc型数量关系时,对教材进行改编,让实例贴近学生生活:学校建设电化教室,买来一大捆粗细均匀的电线,现要确定其总长度的值,怎样做比较简捷?学生讨论热烈,兴趣很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引导学生分析其中一种较简捷的方法,抽象得出a=bc型数量关系,然后再结合其它生活实例探究,发现a=bc型数量关系中,b、c和a的倍数关系的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对a=bc型数量关系加深了理解,并深刻体会到其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定理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拓展教材知识,挖掘教学知识点,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电脑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并分别配各种颠跛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圓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然后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制造了圆形轮子,轮子的形状与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可初步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又还原于实际生活的道理。在教学中还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富有智力价值的数学游戏,它有利于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单项式”概念后,设计在树上摘标有单项式的苹果游戏,学生用鼠标点选苹果拖到篮子里,计算机迅速作出判断,摘对了给予鼓励,摘错了提示错误并且苹果返回到树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概念,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优化教学过程。
三、活化数学习题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总体验到数学的工具性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适时地编写与生活、市场经济等有关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可以看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进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在方程的教学中,可对学生介绍储蓄、保险、股票、债券等知识。例1:王先生以两种形式分别储蓄一年期2000元和1000元,一年后全部取出,扣除利息税后实得利息117.99元,求这种储蓄的年利率是百分之几?(利率税=利息金额×5%);在讲述函数内容时,可编写投资与消费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如学校建电化教室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70%计价;乙商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篇4
高校的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把握导向和关口。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贵在落实,要在教书育人中得到体现。为此,结合讲话精神,教育部门当前主要抓好四件事:一、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二、着力抓好在六一讲话中提出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活动,三、着力抓好以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为主要内容的节粮、节水、节电“三节”工作,四、着力抓好管课堂、管讲座、管网络的“三管”工作。
互联网在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表示要高度重视网络在新媒体时代的作用,充分认识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
要把大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的统一设计,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的统一设计,从课程标准教材到教学、到考试统筹的设计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统筹设计作为一个持久的教育工程,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体现到宣传承载成才的各方面。
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篇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从作风建设破题,开始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全党全国高度认可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治党管党经验,其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属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方面的经验。对这“四个意识”,我们既需要在知的角度加强学习,认识其自身具有的真理性,还需要在行的角度发挥其价值性,落实在具体的工作行为中,让“四个意识”在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都落地生根。
在知上下功夫,提高对于“四个意识”真理性的认识
一种理念,一种提法,只有准确理解了,才能去真正运用。理解“四个意识”,就是要在知上下功夫,准确掌握“四个意识”的基本内涵,认识到“四个意识”具有的真理性,从而增强运用“四个意识”的理论自信。
从“四个意识”的内涵看。政治意识就是要求每个党员都要把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挺在前面,要有从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的角度看问题,时刻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的意识。大局意识就是既要看到自己从事工作的特殊性,更要看到在全党全国大盘子中的作用和影响,能把自身的特殊性和大局的普遍性统一起来,在大局下谋划、开展工作。核心意识就是要通过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个核心,进一步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看齐意识就是要主动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把一切工作置于党中央集中领导之下。这“四个意识”,总的目标在于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权威。其中,政治意识保证目标和方向,大局意识保证局部和整体的协调统一,核心意识保证领导力量的权威,看齐意识保证队伍的整齐划一。强化这四种意识,有利于我们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我们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好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作用。
从“四个意识”产生的过程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前曾经提过,也已成为全党的共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虽然各自在不同时期曾经提过,但没有一起提出来,更没有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一并提出来,而是在工作中一直被自发运用,没有像今天这样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十八大以来,全党同志都自觉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总书记带领下,改作风,反腐败,气象为之一新,精气神为之一振。对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我们应该自觉珍惜,自觉爱护,自觉维护。如果说,核心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那么,看齐意识也是在实践中一直被运用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成就都是在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的过程中取得的。以往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政令畅通,这和看齐意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也有所区别。政令畅通属于自上而下的要求,而看齐意识强调的是,从下而上主动贯彻政令和要求,是从调动全党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提出的。显然,把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提出来,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并列,不仅是对于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党成立以来关于集中统一领导方面经验的浓缩和提炼。
“四个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植根于党的历史,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从“四个意识”的内涵和背景出发,总结发扬十八大以来的成功经验,从理论的高度深刻认识“四个意识”具有的真理性。
在行上下功夫,在实践层面发挥“四个意识”的价值性
知的目的就是为了行,学习理论最终是为了实践。如果说“四个意识”的提出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那么运用“四个意识”指导工作则是完成从理论再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这就需要把“四个意识”上升到价值层面,成为各级党员干部工作的价值标准,并在行动中认真落实。
要把“四个意识”转化为价值标准。“四个意识”源于十八大以来中央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属于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全体党员要怀着巨大的政治热情,主动学习“四个意识”,结合工作实际深刻理解,把“四个意识”上升到价值观层面来实践。只有在价值层面,把“四个意识”确立为我们价值标准,用“四个意识”来检验一切工作,在政治理论学习中加深理解,在工作中实践自觉运用,才能用工作成绩证明“四个意识”具有的真理性作用。
要和具体的事结合起来运用。阐述理论容易,实践理论难,难就难在容易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变成空洞的说辞。我们在从事每一件工作的过程中,都应该自觉用“四个意识”来对照,看自己是否做到了;没有做到的,就去主动纠正。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实践“四个意识”。一件事情做好了,两件事情做好了,就能有三件、四件,坚持下去,就能让“四个意识”真正成为自己工作中的价值标准。
领导要成为价值标杆。落实“四个意识”,每个党员都是主体,但各级领导干部却是“关键少数”,因为他们承担的职责决定了需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党的各级领导,尤其是高级领导带好头,成为自觉实践应用“四个意识”的价值标杆。全党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我们的党就会号令统一,令行禁止,具有铁一般的信仰、信念、纪律和精神状态,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力量。
只有在价值层面去认识并运用好“四个意识”,把“四个意识”当成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并自觉运用,才能让“四个意识”具有的真理性内涵发挥作用。这样,必将促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增强看齐意识做讲规矩有纪律的合格党员2】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它与增强看齐意识是紧密联系、内在一致的。“两学一做”的目的之一是增强看齐意识,增强看齐意识必然要求“两学一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开展“两学一做”的过程,就是增强看齐意识的过程。我们应深刻把握二者的逻辑关联,在“两学一做”中增强看齐意识。
“两学一做”是看齐的实践载体。我们讲看齐,是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章党规的基准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其中包含丰富内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把握,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领会精髓要义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两学一做”为看齐搭建学习的平台、提供实践载体。“两学一做”,学是基础,“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承载着看齐要求的主要内容;做是关键,“做合格党员”是看齐意识外化于行的表现。有了“两学一做”这个实践载体,讲看齐就不会空对空,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看齐是“两学一做”的主要目的。“两学一做”是全党范围内一次看齐的总动员。“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通过学习达到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看齐意识的目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条逐句通读党章,认真学习党规,就能提高对党章党规的认识,养成维护党章、遵守纪律的思想自觉;研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就能提高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本身就是在不断增强看齐意识。做合格党员,更深层的意义是向党中央看齐。合格的党员必然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向党中央看齐的党员,不合格的党员肯定是在看齐上做得不好的党员。“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全体党员都成为合格党员,自觉做到向党中央看齐,就会形成攻坚克难的磅礴合力。
“两学一做”,做是关键。无论“两学一做”还是增强看齐意识,都要落实到做上。我们应以开展“两学一做”为契机和抓手,进一步增强向党中央看齐的行动自觉。把落实看齐行动与做合格党员结合起来,牢记合格党员标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奋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看齐具有长期性。向党中央看齐,是对党员的终身要求,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两学一做”实施方案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抓细抓实,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这表明,我们应把学得深不深、做得实不实作为衡量看得齐不齐的标尺,常用这把尺子量一量自己,经常学、长期学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同时,在学习中发现差距、找出不足,保持思想不滑坡、行动不动摇,始终做合格党员,始终向党中央看齐。
【增强看齐意识做讲规矩有纪律的合格党员3】
这次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新形势下合格党员的标准提出了“四讲四有”要求,其中将“讲政治、有信念”作为首要标准,进一步凸显了坚定政治方向、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讲政治、有信念”,最根本的就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党信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爱党。要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既要为一域争光,又要为全局添彩。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总书记这个核心,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要经常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向省委要求看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讲政治、有信念”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关键少数”作用。要带头筑牢理论根基,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尤其要把深入学习党章党规与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真正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做好工作所必需的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和工作本领。要带头强化党性修养,把强化党性锻炼、提升党性修养作为终身课题,时刻铭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牢记对党和人民的承诺,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座右铭,把“三严三实”作为行为准则,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价值追求,自觉砥砺品行修养,真正做到敬终如始、不忘初心。要带头做到知行合一,从市委常委会组成人员做起,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带头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带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把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体现在谋发展、抓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落实到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确保各项要求落地见效。
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篇6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如何在多元思想文化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小和落细,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1.强化党委责任担当,牢牢把握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政党是维护意识形态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加强对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推动重大部署、重要任务的落实。因此,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至关重要。
一方面,高校党委要切实承担起政治责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牢牢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面前保持旗帜鲜明态度,不断增强高校党委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政治担当意识,善于区分思想舆论领域的“三个地带”,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意识形态研判能力。
另一方面,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强化领导责任意识就是要实现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领导,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到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宣传、党管舆论阵地、党管干部等各个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和领域真正负起领导责任,拧紧“责任螺丝”,牢牢把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意识形态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软国家机器”,代表的是政治旗帜、道路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对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来说是极端重要的。
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重要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促进其在高校的全方位深入和拓展,通过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中。通过多元整合的方式,促进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传统与现代手段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要不断增强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提高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鉴别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师生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从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3.巩固高校网络阵地,营造意识形态工作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网络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既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宣传载体,又是争夺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方面,高校要善于开发、利用、建设和管理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平台,通过网络途径用中国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提高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有序传播。
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通过加强论坛、校园网等阵地建设,积极营造晴朗、绿色文明的网络空间,从源头上阻断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不良传播;利用网络新媒体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给予师生充分表达和发声的机会,引导高校师生客观、理性、平和地看待各种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努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导向,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可见,增强文化自信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选择和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态势的现实需要。
要坚持引导广大师生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滋润心灵,深化师生的文化自信,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和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实践方式,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在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广大师生能有效抵御落后、不良文化的冲击,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基础。
5.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
新时代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体化格局,要在全面把握师生意识形态状况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小和落细。
在宏观层面,在高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强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统筹执行,党政工团共同管理、相关部门和院系共同联动大格局,落实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明确分工、细化台账,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中观层面,必须搭建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组织育人的育人体系,把意识形态工作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
微观层面,细化在各个育人要素中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操作步骤和环节,明确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守好各个“小阵地”,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同向同行的协同作用,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够全方位推进、全员参与,最终促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序、有效和深入开展。
【思想宣传范文】二
在互联网传播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石。今天,我们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新媒体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媒介环境深刻变革,网络舆论引导是一项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工作,迫切需要加强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我们应该从认识论角度,对网络舆论引导的规律性进行探索,掌握方法,因势利导,“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1.网络舆论引导的规律性
舆论引导主要指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手段,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意见、态度和行为的实践活动。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媒体的报道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符合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符合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
网络舆论引导,一般可以看作是舆论引导的一部分,即媒体通过网络传播手段对网上的意见、态度和行为进行引导。在整体的传播格局下,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是社会舆论的全部。原因显而易见,一些意见并没有上网而是活跃于线下,网上的意见状况也不能代表社会整体的意见。不过,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超过8亿,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社会意见的重要“风向标”,“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由此可见,网络舆论不可等闲视之。
舆论引导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基于对舆论本身规律的把握。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其客体是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呈现形态则是公众的意见集合。因此,舆论引导需要反映社会的主流意见和态度,进而引导公众在理性对话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推动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回顾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媒体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
舆论引导的规律性还源于新闻传播的规律性。人类作为主体参与的新闻传播活动,构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客观的、历史的特征和规范。可以说,新闻传播规律制约着新闻传播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舆论引导规律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丰富、完善、提升的过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具体来看,网络舆论引导的规律性体现在对象、层次、功能、方法等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改进网上宣传,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2.网络舆论引导呈现的新特征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础设施,网络舆论引导同样受到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新的时代条件下,网络舆论引导呈现出如下一些新特征,提升规律性认识需要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
首先,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呈现“中心与多元”。主流媒体是网络舆论引导的“排头兵”,应当发挥“压舱石”的作用。不管是国计民生的公共议题、突发事件,还是社会热点、民生议题,主流媒体都应当通过权威发布、及时发布来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互联网商业平台、社会化媒体、自媒体等也是网络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常推动着网络舆论的发酵、扩散以及产生社会影响。网络舆论引导离不开这些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加强对这些主体的管理。以主流媒体为中心,多元平台、多元媒体共同参与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更有利于在舆论场中发挥“同频共振”的效果。
其次,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具有社交化、视觉化、情绪化等倾向。与传统意义的舆论引导相似,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是网络上的意见、态度、情绪和行为,背后则是一个个的网民。过去我们常常用“众声喧哗”来比喻互联网,这反映了网络舆论的自发性、匿名性、无序性等特点。然而今天的网络舆论,除了上述特点外,网民的意见、态度与社会事实本身的关联性在降低,理性意见和非理性意见之间、情绪宣泄和信息发布之间的关系更为混杂。有时候,甚至一张模糊的图片、一段短视频就可以“点燃”网络舆论,然而背后的真相却鲜有人问津。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舆论反转”事件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理性特征。事件一发生,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形成舆论,然而舆论的基础却不牢固,情绪表达取代了事实探寻,急于站队取代了理性分析。因此,我们应该对网络舆论本身的这些倾向加强研究,才能够在舆论场中准确识别,找准引导的方向,合理制定引导的策略。
最后,互联网传播尤其是智媒时代的传播是更高维度的形态,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观念应当“升级”。一谈到舆论引导,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就是灌输和说教,甚至是动用一刀切的简单手段。这不仅背离了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要求,而且违背了互联网传播的规律。与过去发布信息、传播信息、接受信息的传播模式不同,互联网传播尤其是智媒时代的传播呈现出更高维度的形态。大数据的管理与运用、数字消费行为的追踪、网络情绪的识别、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开发等,这些新的方法论观念,亟须运用到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
3.着力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
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规律性认识,就是要提高对于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把握、提高引导的水平、更好地达到引导的目标和效果。
第一,要明晰网络舆论的引导目标。网络舆论引导不是要消除网络舆论,不是仅仅追求短期内、表面上的一致性,而是要用舆论引导来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的根本目标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方向,从而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网络舆论的特点是阶段性的,而长期的舆论现象背后则是社会心态和人心向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网络舆论引导绝不能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第二,要明了网络舆论的引导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党政部门常用“网络舆情”来指代网络舆论。需要注意的是,舆情只是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和研判,舆情报告是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的决策参考。网络舆论引导的着眼点不是为了分析网络舆情来完成一份报告,完成报告并不意味着达成了舆论引导的效果。网络舆论引导的着眼点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混淆了舆论引导的效果,无异于自说自话,不仅对实际工作无所助益,反而干扰了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
第三,要明确网络舆论的引导内容。网络舆论的生成、扩散、消减有着自身的规律,有些取决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否,有些则与舆论引导工作息息相关。准确的事实、权威的发布、公开的手段、及时的澄清等,这些都是多年来党的舆论引导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说,这是对舆论引导规律性的认识与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不是说一些空话、套话,而是要通过走网上群众路线,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思想宣传范文】三
改革开放这面伟大旗帜之所以能够40年来高高飘扬,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是人民、根本目的为人民、根本依靠在人民、根本标准是人民,由此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坚定支持,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长盛不衰。党中央支持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顺应广大农民要求温饱的愿望要求;创办经济特区,是开辟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新路的重大创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挥人民群众蕴藏的追求幸福生活主动性创造性的制度创新;改革政治体制,是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切实举措;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基础工程;等等。改革开放步步推进、创新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始终没有改变和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把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作为推进各项改革的基本依据,为人民谋幸福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最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多,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就要着眼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需要的领域拓展、层次提升,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满足人民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新时代改革的目标要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包括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人民收入水平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平衡等,既有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障碍造成的结果。而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不合人民利益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就要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深化改革一体化,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全面提升并让人民充分享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切实有效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就要以改革开放精神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只有勇于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才能保证全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充分显示了党的自我革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的重大实践。
【思想宣传范文】四
内容提要: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带给世界的启示是根本性、长远性的,也是理论性、思想性的。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启示人们,社会主义虽然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但完全可以发挥出巨大优越性。改革开放破除了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认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并取得巨大成功。这启示人们,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全可以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这启示人们,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40年来,我们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中国40年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极大改变了世界发展格局。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给世界带来深刻启示,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改革开放带给世界的启示是根本性、长远性的,也是理论性、思想性的,这可以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全球治理等方面加以分析。
启示之一:社会主义虽然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但完全可以发挥出巨大优越性
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在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上实现了跨越,但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如何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就成为一个必须解答的历史性课题。
中国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具有巨大优越性这一命题从“应然”变为“实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其他领域改革,大范围、深层次、不停歇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改革是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同志将改革开放视为“第二次革命”。他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开放极大激活并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一旦被注入现代化的各种元素,必然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一旦聚焦于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必然产生巨大成效,充分发挥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时,在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成果又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是在生产力落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但改革开放孕育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发挥出巨大优越性。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充满了艰难曲折。一些人囿于意识形态偏见,给社会主义贴上封闭僵化、贫穷落后的标签。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是20世纪的产物,也必将终结于20世纪”。中国4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力驳斥了西方意识形态偏见,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展现出全新气象,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充满了生机活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启示之二: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全可以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与活力
在历史上,市场经济前所未有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却难以掩盖其内在矛盾和严重弊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收入分配不公带来严重贫富分化,对利润的偏执追求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资本的贪婪导致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取代,等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分析早已告诉世人,资本主义不能克服反而会放大市场经济的种.种局限。
中国改革开放破除了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认知,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中国在反思计划经济弊端的过程中引入市场经济,这种“引入”并非简单的移植和嫁接,而是在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前提下引入的。因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是遵从社会主义逻辑的。中国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以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为主攻方向,伴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通过引入市场经济提升了财富创造效率,同时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点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原来对市场经济社会制度属性的狭隘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旨归的市场经济,因而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任性与疯狂。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优势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起政府与市场相辅相成、高效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市场经济自身所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表明,市场经济绝不是只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种模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和超越,具有巨大优势和潜力。
启示之三: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要求不断完善全球治理。
中国40年改革开放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动能,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实践证明,全球治理单靠发达国家难以为继,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必须走和平之路,不能走对抗与霸权之路;全球治理不能搞单边主义,必须坚持多边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对外开放不仅仅是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而且围绕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为了谁、如何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等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完善全球治理、促进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理念。
中国40年改革开放充分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成功,对世界就越有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西方一些人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获取世界霸权的手段。这显然是把资本主义现代化逻辑套用到中国身上而得出的错误结论,源于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缺乏深刻了解,源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缺乏深刻反思,源于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追求缺乏深刻认识,源于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缺乏深刻体悟。事实上,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备了世界属性;另一方面,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让世界更加充满生机活力,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不断完善。实践证明,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展望未来,在全球治理中只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才能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思想宣传范文】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美好图景。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共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和目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总要结成各种各样的共同体。总体上看,共同体由血缘向地缘、业缘扩展,呈现由单一向复杂、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基本趋势,共同体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内涵越来越丰富。国家曾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最高层级的共同体,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国家并非共同体发展的顶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从更高层次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程度空前加深。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坚持合作共赢,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另一方面,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给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严峻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这就要求各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扬同舟共济精神。
追求共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在人类已经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的新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需要各国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各国勇于变革创新,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有利于各国同心维护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有利于各国着力推进合作,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有效途径;有利于各国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着眼于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对当今世界发展不平衡的一种纠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追求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缓解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矛盾,让各国人民共享世界发展的成果。
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篇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基层党组织, 更要自觉地遵循党的教诲, 坚守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阵地, 自觉地、主动地率领党员、干部和职工夯实基础、巩固阵地, 认真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都高高地飘扬起来。
二、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面临的形势和特征
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 西方推行的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制度。两种制度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是水火不相容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邓小平在1989年11月《坚持社会主义, 防止和平演变》的谈话中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公开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 尽快完全消灭中国的共产主义制度”。
当前,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以下六大特征。
(一) 斗争形势呈现“六个交织”
即国际干扰与国内策应交织;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历史问题与现实政治交织;学术研究与政治渗透交织;合法外衣与非法行径交织;公开渠道与隐蔽手段交织。
(二) 斗争手段运用“五化”
即西方敌对势力企图让老百姓“淡化”政治;用金钱万能来“腐化”干部;传播各种流言“丑化”领袖;通过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溶化”马克思主义;最终“弱化”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三) 斗争的特点表现在“四性”
即1.“欺骗性”。用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谓“普世价值”进行欺骗蒙蔽人们。西方敌对势力采用混淆阶级意识、模糊制度差别、抹杀东西方文化差异, 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固化、绝对化、神圣化。2.“蛊惑性”。国际宗教极端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散布民族仇恨、民族独立, 进行蛊惑和煽动, 妄图通过渗透, 达到分裂中国的罪恶目的。3.“多样性”。西方反华反共势力, 通过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网络文化、影视大片、控股赞助等多种多样渠道宣传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价值观, 恣意破坏共产党的执政基础。4.“广泛性”。西方从过去拉拢腐蚀所谓的高层“精英”, 扩展到如今的在“草根”阶层中培植代理人、“异见分子”和“民意领袖”;从过去单一渗透方式, 到现在多维立体渗透, 尤其是运用传统载体与新兴媒体互联网交互影响, 轰炸式宣传、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全民攻击”。
(四) 斗争的焦点围绕“三争”
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斗争;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斗争。
(五) 斗争的策略掌握两个主题词
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错综复杂的现象, 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意识形态工作中应掌握的斗争策略是:“团结”和“引导”。
(六) 斗争的实质是一句话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实质, 说到底是西方帝国主义妄图改变中国道路, 使中华民族重蹈被奴役被屠戮的覆辙。
三、基层党组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路径
基层党组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是实施我国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极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夯实基础、巩固阵地的战略性要求。每个党的基层组织必须责无旁贷地自觉地担当这个重大而神圣的责任, 尽职尽力, 鞠躬尽瘁。
(一) 坚持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基层党组织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中, 要使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认识到: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 反映中国人民意愿, 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炼和提出, 是以中华传统的价值为基础和源泉的。习总书记就讲了六条:“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3.作为意识形态重要来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必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 吸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世界先进文化, 并转换成当代的新形态, 使其更彰显新的活力和现代价值, 并赋予社会主义属性, 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层党组织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中:1.要让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认识到, 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 (即国家、社会、个人) 十二个概念, 它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使大家更加明确要建什么样的国家, 要建什么样的社会, 成为什么样的公民。2.要努力将核心价值观引入基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通过注入基层的规章制度、社会的法规制度, 使它成为我们做人处事的柔性约束, 并通过培养本单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塑造引导力, 引领基层党员、干部和职工的价值坐标。3.要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实践。针对基层的实际, 实践核心价值观要跟基层的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跟履行职工的职业道德结合;跟个人出彩梦、单位发展梦、实现中国梦结合。4.要增强建设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自觉性是基层党员、干部和职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动力之源。使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 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家的自觉要求, 以内生动力支持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此, 基层党组织必须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 坚持澄清“普世价值”的认知盲点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反映在西方敌对势力, 以抽象的人性论为思想基础, 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人权等美化为“普世价值”。对此, 基层党组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中, 要积极主动地在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中澄清认识上的盲点。1.西方主流话语回避和掩盖历史事实。例如, 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 指的是有地位的男性白人之间的平等, 不包括妇女、奴隶、华人和白人中的穷人。但230多年后的今天, 2014年8月爆发的费格森骚乱事件, 说明美国社会非裔仍受根本性歧视, 而亚裔学生也屡屡遭到欺凌。带有种族偏见的街头拦截盘查时有发生。非裔人多也不能代表社会主流, 黑人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民。可见在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 “人人生而平等”永远实现不了。2.西方解释自由、人权也是持双重标准。美国自我标榜为自由世界人权的典范, 但美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存在贩卖奴隶的自由、贩卖鸦片的自由和灭绝印第安人的自由。为了保卫美国所谓的人权, 入侵伊拉克, 造成10多万平民死亡, 数百万平民流离失所, 犯下滔天罪行。而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6.6亿人脱贫却认为与人权进步无关。3.西方有意抹杀社会价值和阶级利益诉求及社会制度属性。例如“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作为社会的价值观表达与解读, 每一个阶级、每一个社会制度都可以应用。区别是:资本主义应用时, 是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诉说大资本家和垄断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利益观, 是属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而我国应用时, 已赋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与解读, 蕴含新的内涵, 已属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 是代表13亿人民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
(四)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基层党组织在领导这场斗争中必须做到:1.相信和依靠群众。宣传动员群众自觉地积极地投入这场捍卫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斗争中;2.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基层群众中涌现出来的见义勇为先进、孝敬标兵、助邻好人、最美工人、优秀党团员等, 他们是中国道路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模范践行者、保卫者和弘扬者。我们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并继续发扬光大。3.关怀爱护群众中的典型。对先进群体我们不能让他们流汗还受侮、流血又流泪。在表彰先进的同时, 还要根据典型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 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和申报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对在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保卫祖国利益、人民利益中致伤、致残或牺牲的英雄, 要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不仅能得到最好的医治和护理, 还要让他们的亲人或子女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和享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4.汇聚群众的正能量。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人民群众中蕴藏了强大的前进定力。基层党组织要在党中央领导下, 汇聚全国人民群众的正能量, 冲破千难万险,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走中国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用实干和辛勤劳动创造中国奇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民梦、中国梦。
(五) 坚持倾听基层民生的合理诉求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在民生热点问题上也表现得很突出, 基层党组织在领导这场斗争中, 要自觉主动地深入职工之中, 倾听他们涉及民生问题的合理诉求, 了解职工的冷暖和困境, 积极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关心和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更好地把党的惠民、富民政策落实到每个职工身上, 凝聚基层职工的正能量, 自觉参与维护和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积极为单位多作贡献, 为和谐中国齐发力。
(六) 坚持占领业余文化娱乐阵地
业余文化娱乐阵地是意识形态斗争激烈争夺的重要场所, 基层党组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 必须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占领这个阵地。利用基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 举办形式多样、内容新颖、题材广泛、雅俗共赏、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如组织党员学马列、学党史、学国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儒学等活动, 开展戏曲、歌舞、书法、绘画、朗诵、阅读、讲故事、摄影、旅游等群体性活动。既丰富基层职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 又陶冶职工的政治道德情操, 并提升党员干部的文化艺术水准和党性修养。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 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基层、渗透到党员、干部和职工的灵魂, 这样就能牢固筑起基层意识形态斗争的钢铁长城, 彻底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妄图西化、毒化、丑化、矮化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黄粱美梦。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使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坚信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犹如喷薄欲出的红日, 必将在全世界放射出万丈光芒。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本论文研究了基层党组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课题。文章第一部分精辟分析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面临的形势和特征;第二部分作者对基层党组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课题, 提出很有见地的实施路径。
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路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套学院2015年教学研究项目“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HTXYJY15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9-0035-02
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影响到高校的办学质量,对高校的发展方向也有很大的影响。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高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及管理工作中。所以,新时期必须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工作,采取积极的手段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1.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朝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办学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校大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以及价值观念上开始出现了独立性、差异性等变化,这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具体方面来看,高校的教师群体基本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较之老一辈教师,部分中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更多地侧重功利主义,追求利益价值。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加务实的态度,所学习的知识也是偏向实用性的技能,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实现自身的价值。从学生方面来看,目前高校的大学生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思想意识多样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但社会的转型发展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许多矛盾,甚至与他们原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无法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抉择。第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使得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毕业后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大,为他们的思想发展也增加了一定的负担。
2.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环境的复杂性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也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地步,这为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但另一方面,一些不良信息同样也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面对这些复杂的网络信息时往往束手无措,甚至产生迷茫的心态。特别是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他们更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对于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另外,目前我国的高校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高校的发展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期望,社会为高校提供的保障也不能满足高校师生的需求,再加上一些就业问题、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等等,很容易造成一些人产生一些较为偏激的情绪。同时还有一些居心不良的分子将一些小问题煽动放大,使问题产生的后果更加严重。同时,西方国家的一些思想形态和价值取向也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向我国传输,对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压力。
3. 价值追求的物欲化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除了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之外也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物质冲动和利益追求,促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更多地去关注个人利益,产生一种物质化的追求,物质状态与精神状态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高校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场所,部分社会上的物欲化追求在高校中也有深刻的体现。同时,一些高校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学术成果作为教师未来升职的重要条件,致使一些教师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学术研究上,忽略了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此外,高校教师的薪酬制度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教师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职称以及学术水平的影响,因此,部分教师的工作重点基本上都是围绕个人的职业发展而展开的。这些都严重反映了当前一些教师的价值追求正朝着物欲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工作上缺乏责任观念,更有甚者会为了追求职位的晋升而进行学术造假。这些物欲化的价值追求不仅对教师个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因此,在新时期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势在必行。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
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创新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教育和改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朝着正确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所以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的创新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观念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正确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建设以及学术研究都应当围绕这个方面展开,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做好铺垫工作。高校需要制定相关的教育计划,从而合理安排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的课程,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从理论方面、实践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积极促进思想政治创新教育在高校的开展,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提升。
2.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环境的管理
高校集中了许多高知识的分子,因此高校是意识形态管理的重要场地,高校需要加强对意识形态环境的管理,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首先,高校需要对课堂、校园讲座、校园报告会以及校报、广播台进行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考察制度,要求教师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将高校内的思想传播阵地都纳入管控范围之内,杜绝不良思想和不良言论传播的可能性。其次,高校需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完善好网络管理防治机制,规划好网络管理工作计划,对在网络环境中出现的一些不良思想言论加以防治和管理。高校应当积极建立校园网络实名注册制度,扩大对网络环境管理的监督,切实做好网络管理工作,避免一些居心不良者利用校园网络传播不良舆论。最后,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在坚持正确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开展一些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呼吁学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高校还需要利用好校园宣传栏、校园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对当代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3. 增强教师的个人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的作用,还承担着育人的重要工作,所以教师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要想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则必须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思想政治来影响教师,丰富教师的理论基础,为教师更好地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可以积极举办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形式来强化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其次,教师自己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政治意识。教师个人的政治意识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党的领导要求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从而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最后,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教师始终是一线工作者,应当认知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将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不能将教学课堂仅仅当做是个人的价值观的宣传场所。
三、结语
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事关高校发展的重要工作,高校应当牢牢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
参考文献:
[1] 汪潜.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
[2] 王海棠.高校领导应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J].领导科学论坛,2013,(11).
【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学习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心得08-28
加强意识09-23
加强创新意识11-13
加强学生预知意识11-20
加强合规操作意识07-28
教师加强宗旨意识09-26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05-08
加强学生公民意识培养09-15
意识加强与质量提升09-23
加强老人的防范意识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