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意识

2024-05-09

契约意识(精选3篇)

契约意识 篇1

现在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多, 可是有不少人缺乏契约意识, 只凭口头协议办事, 往往造成纠纷无法解决。

某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原告张某说曾给刘某2000元现金托他代买东西, 刘某还写了收条。可东西没有买到, 要求刘某还钱, 刘某却说已经把钱退还了。刘某还说, 钱退还后也想到要回收条, 但张某说当时没找到, 因是熟人, 也就没有坚持要。现在张又拿着收条向我要钱, 这实在是坏良心。我国民事诉讼中有一条原则叫“谁主张谁举证”。在此案中, 原告和被告双方各执一词, 办案人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和调解, 但是没有什么进展。由于原告举出了被告收钱的证据, 而被告却提不出已经退还的证据, 最后只得作出判决, 由被告返还给原告2000元。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人习惯于凭良心办事, 不重视证据的作用, 可一旦发生了纠纷, 良心是帮不了什么忙的。有一句话叫“千年的文书会说话”, 就说明了契约的意义。

契约意识 篇2

1 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关系

契约精神是公民从“身份”到“契约”转变的产物。契约精神的核心是诚信,其内容为自由、平等、权利。契约精神在西方社会得到普遍认可,他们的“契约应严守”、“诚信原则之要求,在乎依约履行”、“订约在己,解约不在己”等谚语就突出了守信、诚信、践约等契约精神。我国古代也普遍将契约类比为法律,要求必须遵照执行。可以说契约精神既是一种道德原则,也是一种法律精神。契约精神的诚信、平等和权利等内容与法治建设息息相关,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明确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我国《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我国行政法也有信赖利益保护基本原则等等。

法治意识属于观念范畴,“是指公民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参与法治实践、接受法治教育等方式,基于对法治的功能、原则、价值等知识的正确认知而逐步形成的理解、认同、信任、支持并捍卫法治的内心立场、观念和信念。”[3]

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之间存在一座“观念”的桥梁。如果没有公民在观念层面对契约和法律的认可,契约、法律和公民行为之间往往会脱节,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即信仰和遵守。因此,契约精神是法治意识的集中体现,要增强法治意识,就不能缺少契约精神。

2 培养大学生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意义

2.1 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诉求

目前,诚信已成为我国“稀缺资源”,重塑“诚信大国”形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党的十八大把“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个人层面的内容。国务院2014年6月14日公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指出,要全面推进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要求“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中进一步充实诚信教育内容。大力开展信用宣传普及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屯、进家庭活动。”教育部2015年11月18日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稿)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并要求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记录学生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等,同时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

为了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做到全民守法,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法制教育作为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要载体,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因此,培养大学生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诉求。

2.2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一体化进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对于高校而言是个重要问题。契约精神符合公民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并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公民的自由权利,因而容易内化为人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取向,也就容易化解矛盾和斗争,最终达到和谐。[4]法治意识是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所必需的观念基础。因此,通过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培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意识的根据法律原则、法律条款和契约规范自身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守法守约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从而为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和和谐校园的创建提供有利条件。

2.3 有利于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普及化阶段,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一个正在迅速壮大的群体。据教育部2016年4月7日发布的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50%以上。[5]因此,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也必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主体。对大学生进行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我国加快现代法治化的进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胜利实施。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不仅能在全社会起到广泛的先锋示范作用,更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精神力量。

3 大学生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途径

3.1 重视对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培养和法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形成增强需要教育引导。[6]通过契约精神培养和法治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完善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并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不断完善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一是高校要严格落实每个学期的法治教育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和形式要灵活多样,不能满堂灌输一刀切。二是要配备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讲授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因为该课程是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后三章内容都法律知识。三是教师在课程教育当中要有契约意识,并将契约精神教育贯彻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3.2 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生活领域进行实践活动

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不仅仅是思想形态问题需要内化,更重要的是外化为行为问题,因此,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离不开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一境域。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只有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通过不断发展的日常生活来不断地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加深对契约的严守、宪法至上的理解、提高对法的认识,培养对法的感情。一是签订各种承诺书。可以在每学期初和学生签订课堂学习承诺书、宿舍管理承诺书、考试承诺书等,然后老师在期末检查,对于做得好的学生予以奖励,对于违约的学生予以处罚。二是经常性地开展法治实践教育活动。法治实践是大学生法治意识形成的源泉,没有长期的法治实践,大学生就没有办法全面深入地认识法治,当然也就不可能生成法治意识。“一次良好的法治实践本身就是一次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其实际效果大大优于内容空洞的说教。”[7]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法制宣传、法庭旁听、模拟法庭等法律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从思想上对日常生活中的合法行为及思想产生认同感从而逐渐地自发地进行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和规范行为。

3.3 加强舆论宣传,积极营造诚信法治氛围

舆论宣传会对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环境则会对人起到潜移默化作用。所以,营造全民守约守法的诚信法治氛围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重要路径。一是营造诚信法治的舆论气氛。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借助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络等媒介进行广泛的诚信守法光荣,失信违法可耻的主题宣传活动,把校园网络发展成为开展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次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可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考试情况、奖惩情况、贷款情况、品行记录、实习经历等。学校相关部门要如实记载学生的诚信记录,毕业以后可以随着大学生的人事档案一起交给用人单位,把学生的诚信记录延伸到社会,让大学生认识到失信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诚信档案的威力。[8]最后是完善诚信奖惩机制。完善大学生的诚信管理体系,加大失信的惩罚力度,让失信者承担严重的失信成本,从而起到警示作用。二是构建依法治校的法治环境,为培养大学生较强的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庆勇.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与诚信度评价体系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8.

[2]沈义,黎林.大学生犯罪新生最多[N].检察日报,2014-06-11(07).

[3]夏丹波.公民法治意识之生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5.

[4]任星.契约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建构[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5]赵婀娜.高教质量“国家报告”首次发布[N].人民日报,2016-04-08(004).

[6]杨经录.培育契约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J].河北学刊,2008(5):213.

[7]欧阳庆芳.党的十八大对法制教育目标要求的新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4):88.

契约意识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契约意识,职业生涯规划

“契约”是西方商业文明的基础, 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代表着商业关系双方的承诺。在现代商业领域, “契约”意识仍然非常重要, 它与“信用”紧密关联, 契约精神的主要含义就是诚实地信守规则。稳定和谐的社会, 需要人们拥有契约意识, 对契约的虔诚即是对道德的虔诚。

高职生未来就业的岗位和第三产业密切关联, 他们中很多都会进入流通和服务等商业部门, 这些部门的工作会涉及大量商业成交, 还会与大量人群打交道, 还会涉及需承担工作责任、需维护单位利益、需保护自身权益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要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要按契约意识行事。学生期盼的美好局面是:甲乙双方都有着严格的契约意识、都能够诚实守信、按规则行事、履行合约不折不扣、商业交往交易安全、人事交往欢欣愉悦、社会稳定和谐, 若真如此局面, 学生就业后就会心情舒畅、爱岗敬业, 工作得心应手———这种局面的开创需要甲乙双方共同的努力和维护, 此任务任重而道远。

鉴于以上所述, 为使学生顺利就业并适应未来岗位, 帮助学生建立契约意识很有必要, 它需要学生家长和教师多途径、多角度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加以渗透。近几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课程教材中, 也强化了这方面意识教育的章节。例如: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相关教材“就业导引”单元中, 有“就业权责”章节的专门叙述, 意在通过教学渗透, 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 教导学生要按契约意识去行事。为强化学生此方面意识的培养, 笔者在此章节教学时进行教育探索, 即从典型案例入手, 师生共同讨论, 在讨论中建立知识链接, 通过链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劳动法”的部分相关内容, 使学生了解:求职及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学会权利保护的方法;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增强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权利的意识。即: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要有责任感、要按规则行事;一旦对方恶意破坏规则, 可以寻找法律手段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生开始互动游戏

以学生表演的情景剧《小娟的烦心事》引出就业话题。

人物:小娟———女, 高职毕业, 准备找工作。

小张———男, 小芳的同学, 准备找工作。

刘总———男, 某公司总经理。

李经理———女, 某公司人事部经理。

故事大概:小娟和小张是同班同学, 一起参加了某公司的录用考试, 结果小娟成绩及表现远远超过小张, 但因小娟是女性, 未被公司录用, 最后录用了小张。小娟非常气愤, 并决定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师生共同思考讨论

请学生思考:公司在哪些方面有过错?你能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吗?劳动仲裁委员会将会作出怎样的判决?

教师进一步提出下列问题:一是关于求职权益保护, 求职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求职权益保护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二是关于劳动过程权益保护, 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有哪些?劳动者的法定义务有哪些?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建立法律知识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部分内容……

强调: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 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部分内容及适用范围……

强调: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 只要形成劳动关系, 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并为其提供有偿服务, 适用《劳动法》。

这样就为解决前面提出的若干问题找到了理论依据, 答案如下。

四、获取解决问题答案

(一) 关于求职过程中的权益保护。

1.求职权利。求职权利包括:获取信息权;接受就业指导权;被推荐权;公平待遇权;求偿权。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 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毁约, 如用人单位无故要求解除协议, 毕业生有权要求对方履行就业协议, 否则用人单位应对毕业生承担违约责任。要进一步告诉学生, 获取权利必然就要承担义务, 这是“契约”精神的内涵。

2.求职义务。求职义务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义务;诚实守信的义务。劳动者求职时, 要向用人单位如实提供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经历、就业现状等情况及与应聘岗位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证书等证明。

3.求职权益保护的途径与方法。学生一是寻求政府部门保护;二是寻求学校保护, 要加强就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保护自己的权利。制定措施规范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 学校要抵制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过程中的不公平行为。三是毕业生自我保护, 要提高法律维权意识;树立契约意识:就业协议的重要性;要有证据意识:要有收集证据的意识, 要求对方出示或提供相关材料:公司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要有保存证据的意识, 保存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广告、往来传真、邮件等。要有应用证据的意识要知道:举证责任在自己还是在对方?维护什么样的权益?需要什么样的证据?另外, 还要培养诚信意识。

(二) 关于劳动过程中的权益保护。

一是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劳动者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保护, 劳动法适用范围:“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 只要形成劳动关系, 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主要有:享有选择职业和平等就业的权利;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有获得法定休息休假的权利;有获得卫生保护劳动安全的权利;获得本岗位技术学习和培训及安全卫生知识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有依法参加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有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二是劳动者的法定义务: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

五、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何先生在单位工作期间上厕所滑倒受伤, 是否属于工伤?

案例二:李先生是吊车安全检查员, 因工作大意造成严重后果, 责任者是谁?我们要吸取哪些教训?

案例三:王先生是自由职业者, 他与某公司签署了一份推销协议, 帮助推销产品。他与公司的关系是否为劳动法律关系?

通过以上3个案例分析, 明确劳动者应该切实履行义务, 但也要依法维护权利。一是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慎防合同陷阱劳动法第一条规定:建立劳动合同制度,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法第二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 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学生毕业后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 一定要明确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强调劳动合同应具备的条款。介绍签订劳动合同的具体程序:用人单位提出劳动合同的草案, 并介绍劳动规章制度;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具体内容进行协商, 介绍劳动合同应具备的条款;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劳动合同上签字盖章, 劳动合同即生效。二是认真履行合同, 切实承担义务;三是依法维权, 正确选择维权途径, 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

六、结语

在未来的求职和就业过程中, 法律赋予劳动者拥有很多权益, 但也有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大家要有责任感、要按规则行事;一旦对方恶意破坏规则, 可以寻找法律手段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若大家都拥有强烈的契约意识, 并用契约意识去规范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诚实地信守规则, 那社会就会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上一篇:深层数字模型下一篇:建筑设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