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共享契约

2024-07-03

收入共享契约(共8篇)

收入共享契约 篇1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企业竞争加剧越来越明显, 信息、资金等因素越来越左右一个企业、公司的成败。市场上千千万万的中小型企业, 它们企业规模小, 原材料的采购、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过程不确定性, 存在资金短缺等情况。Xu等研究了报童模型下资金约束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1];Hu等考虑了多周期报童模型下企业资本结构和生产决策之间的关系[2];张媛媛等研究了仓单质押方式融资的企业库存决策问题[3];刘剑锋等研究了回购契约下外部融资零售商的最优订货策略问题[4];Cachon等以著名的Blockbuster录影带租赁公司与其供应商实行收入共享策略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两阶段供应链模型, 发现收入共享机制都可以改善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效率[5];Koulamas采用报童模型下收入共享契约供应链成员利润问题[6];叶飞研究了不确定需求下供应链技术创新合作项目的共享收入契约问题[7]。而在零售商自有资金存在订货约束情况下, 给予零售商外部融资策略会带来收益的增加, 却导致其他链上企业经营风险上升。因此, 本文研究收入分享契约下外部融资的零售商订货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外部融资情况下有分析比例时考察银行利率对订货数量, 以及批发价格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符号说明

此时, 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

供应商的期望利润为

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为:

三、模型分析

定理1:分散化情况下, 零售商存在最优的订货数量q*, 并且有

证明:根据逆向归纳法求解, 先考虑零售商的决策问题, (1) 式对订货数量q求一阶、二阶导数:

命题1:分散化情况下, 零售商的订货数量是关于收入分享比例的增函数, 是关于银行利率的减函数。

证明:根据隐函数性质, 由 (6) 式左右两边分别同时对收入分享比例θ和银行利率r求一阶偏导数, 整理可得:

所以, 可知零售商的订货数量是关于收入分享比例的增函数, 是关于银行利率的减函数。

命题1表明, 在分散化情况下, 零售商的订货量是随着收入分享比例的增大而增大, 随着外部银行利率的增大而减小, 其取值大小是与收入分享比例以及银行利率有关系的。

此时, 供应商的最优化问题可以表示为 (2) 式对批发价格w求一阶、二阶导数, 化简整理可得:

命题2:分散情况下, 批发价格是关于银行利率的减函数, 关于收入分享比例的增函数。

证明:根据隐函数求导的性质, (8) 式两边同时分别对银行利率r和收入分析比例θ求一阶导数, 化简整理得:

所以, 可知供应商的批发价格是关于银行利率的减函数, 关于收入分享比例的增函数。

命题2表明, 在分散化情况下, 供应商的批发价格是随着银行利率的增大而减小, 随着收入分享收入分享比例的增大而增大, 其取值大小是与收入分享比例, 以及银行利率有关系的。

四、算例

假设制造商的生产成本c=4, 回购价格为s=2, 市场销售价格p=10, 自有资金B0=70, 该产品市场需求x服从[0, 1000]的均匀分布, 其相应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分别为:

图1表明, 不同的分享比例条件下, 批发价格是关于银行利率的增函数, 即随着银行利率的增大批发价格也增大;而同一银行利率下, 随着分享比例的增大, 批发价格是先减小后增大的。图2表明, 不同的分享比例条件下, 订货数量是关于银行利率的减函数, 即随着银行利率的增大订货数量减少;而同一银行利率下, 随着分享比例的增大, 订货数量是先减小后增大的。图中黑色线分享比例为0.3, 蓝色线分享比例为0.5, 红色线分享比例为0.7。

五、结论

本文考虑由单一供应商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 分析了银行利率和分享比例系数对零售商订货数量, 以及供应商批发价格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 分散化情况下, 零售商的订货数量与收入分享比例正相关, 与外部融资利率负相关;供应商的批发价格与收入分享比例正相关, 与外部融资利率负相关。最后, 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结论的适用性, 给供应链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Xu X D, Brige J R.Operational Decisions, Capital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Compensations:A New Vendor Perspective[R].Working Pape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2005.

[2]Hu Q H, Sobel M J.Capital Structure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R].Working Paper, Cleveland, OH:Weather head School of Management,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2005.

[3]张媛媛, 李建斌.库存商品融资下的库存优化管理[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 28, (9) :29~38.

[4]刘剑锋, 任建标.外部融资下资金约束零售商订货策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11, (2) :235~238.

[5]Cachon, G.P.and Lariviere, A.M.Capacity choice and allocation:Strategy behavior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Manage ment Science, 1999, 45 (8) :1091~1100.

[6]Christos Koulamas.A newsvendor problem with revenue sharing and channel coordination[J].Decision Sciences, 2006, 37 (1) :91~98.

[7]叶飞.不确定需求下供应链技术创新的共享收益契约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5, 7, (3) :21~33.

收入共享契约 篇2

关键词:双渠道供应链;电商平台;生鲜农产品;收益共享契约;协调;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69-03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农户通过网络销售生鲜农产品的方式越来越普遍,例如上海菜管家、武汉家事易、农买网等直销生鲜农产品的网站越来越受到青睐。有关电子商务下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有2方面:一方面专注于运输的配送优化问题,如邢江波建立了电子商务下生鲜农产品同城配送路线优化模型[1],李子路解决了生鲜农产品家庭配送采购中心的路径优化问题[2];另一方面专注于供应链的协调问题,主要研究契约对供应链的协调作用,如Yao等运用回购策略对供应链进行协调分析[3],Cai等[4]、徐广业等[5]采用价格折扣策略進行协调,陈树桢等分析了定价契约和促销水平补偿契约下供应链的协调[6],但斌等[7]、Seifert等[8]采用补偿策略对双渠道供应链进行了协调,谢庆华等设计了数量折扣模型[9],晏妮娜等通过主从对策研究双渠道的协调[10],徐广业、孙春华等通过改进的收益共享契约对双渠道供应链协调进行了研究[11-12]。但上述研究只是从单渠道进行考虑,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双渠道供应链研究以及针对生鲜农产品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影响的研究均未见报道。本研究从生鲜农产品角度出发,采用改进的收益共享契约对双渠道供应链协调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生鲜农产品新鲜度对双渠道供应链中各种价格的影响,得出供应链协调时契约参数与新鲜度的关系,进一步提出提高各自利润的改进措施,旨在为促进生鲜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达到协调状态提供参考。

1双渠道供应链的决策基本模型

研究1个供应商和1个零售商组成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其中供应商一方面通过传统渠道将生鲜产品分销给零售商,另一方面通过电子市场直接在线销售生鲜农产品。电子市场环境下的双渠道供应链框架如图1所示。

1.1集中决策模型

在集中决策下,供应链的总利润函数(πL)为:

1.2分散决策模型

在分散决策下,供应商的利润函数(π1)与零售商的利润函数(π2)分别为:

式中:ω0表示零售商从供应商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批发价格。

把供应商和零售商视为分散决策的供应链系统,考虑供应商为主导方、零售商为从方的主从对策,其中供应商的决策变量是批发价格ω0和直接渠道在线销售的零售价格pe,零售商的决策变量是传统分销渠道的零售价格,可以得到主从双方的Stackelberg均衡解:

由式6~8可知,随着新鲜度θ的降低,供应商的最优电子直销价格以及最优批发价格将降低,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也将会降低,即随着生鲜农产品质量的下降,将会使得农产品价格相应降低,供应商、零售商要想增加各自利润,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新鲜度。

由式3、8还可以推出p*lt>p*t,即双渠道供应链中分散决策下的最优零售价格大于集中决策下的最优零售价格,说明不能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

2基于改进收益共享契约下双渠道供应链协调模型

供应商在开拓电子直销生鲜农产品渠道后,为激励零售商继续与其合作,将共享电子直销渠道下[1-λ2(0<λ2<1)]倍的收益给零售商,并且供应商也会得到零售商在传统分销渠道下[1-λ1(0<λ1<1)]倍的收益作为补偿,式中λ1、λ2分别为供应链中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契约参数,由此可得供应商的利润πλ1、πλ2,计算方法如下:

类似于独立分销渠道,把供应商和零售商视为分散决策的供应链系统,考虑供应商为主导方、零售商为从方的主从对策,其中供应商的决策变量是批发价格ωλ0和直接渠道在线销售的零售价格pλe,零售商的决策变量是传统分销渠道的零售价格pλt。可以得到主从双方的Stackelberg均衡解:

由定理可以得到,在供应链协调的情况下,ωλ0与λ2都可以用新鲜度θ对应的线性关系表达,说明生鲜农产品新鲜度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传统渠道零售价格、电子渠道直销价格、零售商批发价格,也将会影响到供应商利润、零售商利润以及供应链总利润。

命题1:只考虑电子渠道的情况下,即当λ1固定时,供应商须要尽快销售生鲜农产品,从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命题2:在只考虑传统渠道的情况下,即当λ2固定时,零售商须要不断提高新鲜度,才能占据传统渠道的主动权,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3算例分析

假设a=100,s=0.6,b=0.7,γ=0.5,c=10,θ=0.5,在集中决策下,渠道的总利润π*l=2665.8;在分散决策下,渠道的总利润π*=1876。由定理可得,ωλ0、λ2均可以用λ1线性表示,且为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可以仅采取收益共享因子λ1进行分析。通过Excel软件可以计算出不同收益共享契约因子下的最优决策。由表1可知,当λ1=0.615时,供应链的总利润πλ=2665,达到了供应链的协调;假设Δpe=ple-pλe表示集中决策下无契约因子下与有契约因子下的电子直销价格之差,Δpt=plt-pλt表示集中决策下无契约因子下与有契约因子下的传统价格之差,由表1可知,无论契约参数λ1如何变化,Δpe>0,Δpt>0,这充分证明在契约参数条件下,不仅可以达到供应链的协调即不损失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益,同时还会降低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即提高了消费者利益。

nlc202309040611

表1分析了λ1在何种情况下可使供应链达到协调,以下进一步分析新鲜度θ是如何影响供应链利润的。假设:a=100個,s=0.6,b=0.7,γ=0.5,c=10,分别对θ=0.4、0.5、0.6、0.7、0.8、0.8、1.0情况下供应链总利润、供应商利润、零售商利润进行对比。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生鲜农产品新鲜度的提高,供应商利润在不断增加;随着λ1增大,供应商利润也在不断减小;同时在θ、λ1都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供应商总利润上升空间也在不断变小,即生鲜农产品新鲜度越高,其保鲜成本越高,供应商占据传统渠道的利润比例越大。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生鲜农产品新鲜度θ的提高,零售商利润不断增加;随着λ1增大,零售商利润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在θ、λ1都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零售商总利润上升空间也在不断变大,即生鲜农产品新鲜度θ越高,零售商占据传统渠道的利润比例越大。

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生鲜农产品新鲜度的提高,供应链总利润增加。

4结论

在考虑生鲜农产品需求受新鲜度影响的条件下,通过改进的收益共享契约对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依据双渠道特点,构建的改进收益共享契约协调模型能够实现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给出了双渠道供应链达到协调时契约参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出,在生鲜农产品的双渠道中,供应商须要尽快销售生鲜农产品,降低保鲜成本,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零售商须要不断提高生鲜农产品新鲜度,从而占据传统渠道的主动权,达到利润的最大化。数值算例结果验证了该分析的正确性。

本研究中生鲜农产品新鲜度是定值,可以进一步研究新鲜度随时间变化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同时本研究在成本方面并没有考虑运输成本,然而在电子直销过程中,运输成本及构建电子渠道的成本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可以进一步研究考虑全部成本后的供应链协调问题。

参考文献:

[1]邢江波.电子商务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物流同城配送网络优化[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2]李子路.电子商务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的家庭配送模式及配送模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3]YaoDQ,YueX,WangXY,etal.Theimpactofinformationsharingonareturnspolicywiththeadditionofadirectchannel[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5,97(2):196-209.

[4]CaiG,ZhangZG,ZhangM.Gametheoreticalperspectivesondual-channelsupplychaincompetitionwithpricediscountsandpricingschem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9,117(1):80-96.

[5]徐广业,但斌.电子商务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价格折扣模型[J].系统工程学报,2012,27(3):344-350.

[6]陈树桢,熊中楷,梁喜.补偿激励下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合同设计[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1):64-75.

[7]但斌,徐广业,张旭梅.电子商务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补偿策略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1):125-130.

[8]SeifertRW,ThonemannUW,SiekeMA.Integratingdirectandindirectsaleschannelsunderdecentralizeddecision-mak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6,103(1):209-229.

[9]谢庆华,黄培清.Internet环境下混合市场渠道协调的数量折扣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8):1-11.

[10]晏妮娜,黄小原,刘兵.电子市场环境中供应链双源渠道主从对策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3):98-102.

[11]徐广业,但斌,肖剑.基于改进收益共享契约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18(6):59-64.

[12]孙春华.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395-399.

[13]徐广业.电子商务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收入共享契约 篇3

除了传统的物质产品供应链以外,一些信息产品供应链也广泛采用收入共享机制。如苹果平台应用商店,苹果公司与平台应用( APP) 开发者就是采用的收入共享模式。国内最大的游戏运营商腾讯公司,它与游戏开发商进行收益分成( 一般按照3∶ 7或者4∶ 6 的分成比例) 。当前国内的奇虎360、百度等企业也普遍采用这种合作模式。其他类似的游戏应用平台无不以收益共享的模式进行运营。这种运营模式极大的激励了平台应用开发者的热情,也为这些应用平台创造了高额收益。特别是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移动应用( APP) 开发商与运营平台( 如苹果应用商店) 之间普遍采用收入共享的合作模式。

在理论研究方面,此前已经有较多的文献对该收入共享契约模型进行了研究。Cachon[1]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收入共享契约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Giannoccaro I等[2]、Chauhan S S等[3]、王志宏等[4]讨论了收入共享契约在传统物质产品的应用模型。Khouja M、Pana J、胡涛、侯静怡等研究了信息产品和服务供应链的收入共享契约。其中Khouja M[5]讨论了一般信息产品的收入共享模式,而Dana[6]具体分析了音像租赁市场中的收入共享契约,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该契约在音像租赁行业中应用的实际作用。胡涛等[7]研究新媒体版权利益平衡的收入共享机制。侯静怡等[8]讨论了培训服务供应链的收入共享机制。

研究表明收入共享契约是一种有效的供应链协调策略,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没有考虑到销售商的努力水平对需求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来说销售商总会利用有一些营销方法去刺激市场需求,比如产品促销,增加广告投入等,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市场需求,以提高收入。然而研究发现,努力水平作为影响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会对收入共享契约产生一定的影响。Cachon[9]研究证明需求和努力因素具有相关性时,收入共享契约却无法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即零售商和供应商的最优决策方案不是系统的最优决策。一些研究提出了改进的收入共享契约。如何勇[10]给出了基于回馈与惩罚策略的收入共享契约。该契约规定如果零售商的销售数量高于供应商事先给定的水平,将会从供应商处获得一定的回扣; 反之,如果销售数量小于给定的水平,则会受到惩罚。尽管改进的收入共享契约能协调供应链,但是契约参数较多,实际应用并不方便。之后徐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销售努力水平影响需求情况的供应链回购契约。采用限制性回购契约就协调了供应链[11]。但是这种模式在信息产品供应链中却行不通,信息产品很少使用回购模式。

为了解决销售努力水平影响需求情况下,信息产品供应链收入共享契约无法实现协调的问题,本文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努力成本共担与收入共享的组合契约模式来实现协调供应链。而且对信息产品供应链而言,由于依附于平台销售,因此销售努力成本能够很方便实现共担。

1 问题的描述

考虑一个产品内容提供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结构,供应商供应单一产品给零售商。供应商和零售商均是风险中性且完全理性的,即根据各自的期望利润最大化来决策。其中零售商的营销努力水平影响市场需求,从而决定产品订购量。由于信息产品可以无限复制,因此假定其单位生产成本为0。而固定生产成本为沉没成本,与生产数量无关,故研究中不考虑。由于信息产品可以无限复制生产,因此供应商能够完全满足零售商的订购要求,不存在供应商的产能约束,故有产品需求量等于产品供应量。供应商的决策为确定最优产品批发价格,而零售商的决策为产品零售价以及最有努力水平和产品订购量。为了便于文中建模与分析,文中变量符号含义,如表1 所示。

其中: g( e) 表示零售商在努力水平为e时付出的努力成本,并假设g( 0) = 0 ,g'( e) > 0 ,努力成本随着努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g″( e) > 0 。S( Q,e) 表示期望销售量,且S( Q,e) = Emin( Q,D) 。I( Q,e) 表示未销售完的产品数量,容易得出I( Q,e) = Q - S( Q,e)

根据一般报童模型进一步得出期望销售量表达式

2 模型的建立

供应链的协调就是使得供应链各成员的最优决策方案和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的决策相一致。首先讨论整体供应链的期望收益。

2. 1 供应链整体利益

供应链渠道整体收益表示如下:

设e*为在给定订购量下的最优努力水平,根据一阶最优性条件,有以下条件成立:

同理,令Q*为在给定努力水平下的最优订购量,有:

进一步求解式(2)得到:

根据供应链协调的要求,式( 1) 和( 3) 是收入共享契约实现协调的必要条件。

2. 2 一般收入共享契约模型( 不共担努力成本)

在收入共享契约下,供应商以较低的批发价格( 甚至低于生产成本) 供应零售商产品,并且,供应商得到销售总收入的一部分,其比例系数为 φ ,则零售商保留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 - φ 。此时,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利润函数分别如下所示。

零售商收益:

供应商收益:

最优努力水平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比较式( 4) 和( 1) ,要实现供应链协调,则 φ = 0 ,说明当销售商努力成本不共担时,一般收入共享契约无法实现供应链协调。接下来考虑努力成本共担情形下的收入共享契约。

2. 3 努力成本分担的收入共享契约模型

基于努力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中,供应商不仅分享零售商销售收入的一部分,还分担零售商努力成本的一部分。此时,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为:

零售商最优努力水平应该满足进一步得到

最优订购量应该满足:

要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则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和最优努力水平应该和整体供应链最优决策一致,比较式( 1) 和( 5) ,( 2) 和( 6) ,则有: w = 0 ,当( Q,e,w,φ) 满足以下条件时能实现供应链协调。

此时,πR( Q,e) = ( 1 - φ) πT( Q,e) ,πS( Q,e)= φπT( Q,e) 。

3 数值实例与分析

为便于分析和比较,本文给出以下算例。d( e)=e,D(e)=e·ξ,g(e)=ae2/2,p=15,a=100。ξ服从[0,100]的均匀分布。以下根据成本是否共担分两种情况计算并分析。

1)努力成本共担下的收入共享契约。求解式(7)可得Q*=100e,进一步得到,

2) 努力成本不共担下的收入共享契约。不共担努力成本时,供应商和零售商实现自身期望利润最大化,根据一阶最优性条件有:成立。

根据式( 7) 得到Q = 100e ,由式( 5) 得到e = 7.5( 1 - φ) ,Q = 750( 1 - φ) ,πR2= 2812. 5 ( 1 - φ)2,πS2= 5625( 1 - φ) φ ,πT2= 2812. 5( 1 - φ2) 。不同契约形式下的各决策变量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比较两种不同情形下的计算结果,有以下结论成立。结论1: 和努力成本不共担相比较,当努力成本共担时,零售商的努力程度增加,产品的订购量也增加。结论表明努力成本共担对零售商而言是一个积极的激励因素,零售商会自发的努力提高产品销售能力。此时零售商收益明显增加,供应链的总收益也增加。接下来分析供应链成员收益的变化情况。

3. 1 供应链收益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得出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如图1 所示。图中实线部分表示努力成本共担时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虚线部分表示努力成本不共担时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

结合收益曲线图中有以下结论2 成立。

结论2: 当努力成本共担时,供应商的收益 πS1随着收入分配比例系数 φ 的增大而提高,零售商的收益 πR1变化趋势则相反; 供应链渠道收益 πT1为常数2812. 5,当分配系数 φ 为1 /2 时,二者收益相等。

当努力成本不共担时,零售商的收益 πR2随着分配系数 φ 的增大而降低,而供应商的收益 πS2则以分配系数 φ 取1 /2 时为分界点,随着收益分配比例 φ的增大呈现先增后降的曲线走势; 供应链渠道总收益 πT2随着分配系数的增大而减小。

从总体收益来看,显然是零售商努力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优于努力成本不共担时的契约形式,但是对于供应商和零售商而言,接受该契约的条件是实施努力成本共担契约下的收益要不小于努力成本不共担契约下所获得的收益,实现Pareto改进。即:

进一步得到 φ  50% 。说明当供应商获得超过一半的销售收入的时候,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努力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中获得的收益总是不小于不分担努力成本下的收益,并且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进一步从曲线图能够看出,当 φ ≥ 50% 时,供应商的收益增加,而零售商的收益虽然大于努力成本不共担时的收益,但是绝对收益在不断的减少,如果减少到一定程度时,零售商就有可能会拒绝接受该契约。因此要确保该契约能够被接受,则需要知道零售商的保守收益是多少? 这也是契约能够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

3. 2 契约接受条件

要确定零售商的保守收益,需要考虑在不采用收入共享契约下零售商所能获得的最低收益大小。

零售商的收益如下:

根据零售商收益最大化,令可以得出:

进一步得到供应商的收益表达式:

根据供应商的收益最大化条件 πS/ w = 0可得:

进一步结合( 8) 、( 9) 、( 10) 式可以得出:

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分别为 πS≈ 1186. 5 和πR≈ 889. 5。

根据激励相容原则,实施收入共享契约后的收益不能低于保守收益,即:

求解( 11) 可得50% ≤φ ≤68. 4% 。此时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区间分别为 πS∈[1186. 5,1923],πR∈[889. 5,1406. 3],供应链整体收益为2812. 5。

结论3: 当供应商获得销售收入的分配比例 φ在50% 和68. 4% 之间时,努力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能够得到实施。

尽管基于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但是只有在供应商和零售商达成收益分配比例一致的情况下,契约才能够得以实施。否则契约的任何一方都有拒绝合作的可能。而结论3 则给出契约实施的条件。这样供应链主导者可以在控制收益分配比例的基础上选择契约合作者。此外由于收益分配比例存在一个变化区间,增加了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讨价还价机会。

4 结论

尽管销售商努力水平影响需求时,采用传统的收入共享契约不能协调供应链,但是本文考虑共享销售收入,同时也分担努力成本,实现了供应链的协调。其他研究表明当销售努力影响需求时,利用成本共担和其他协调机制的组合策略也能实现供应链协调[12]。这与现实生活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思想不谋而合,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该思想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文中成本共担实质上是基于供应商能证实零售商的努力成本这一假设,如果努力成本不可证实,则零售商有可能故意夸大零售努力成本,供应商在成本共担时可能要承受销售努力成本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不过在新兴电子商务环境下,这一问题却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以移动App平台为例,内容提供商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和运营,运营成本和销售收入等信息是共享的,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收益共享和成本共担。这种收入共享和成本共担的契约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应用。

以腾讯游戏为例,腾讯作为平台提供方,与进入该平台的游戏开发商实行收益分成( 一般按照3∶ 7或者4∶ 6 的分成比例) ,与此同时,腾讯对于内容开发商利用腾讯平台而产生的渠道推广费用给予40% 左右的折扣,这等同于内容提供商分担了部分销售成本。这种收益分成、成本共担的合作模式吸引了大量的游戏开发者选择与腾讯游戏平台合作,从而为腾讯带来了高额收益。

尽管信息产品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努力成本一般能够成为公用信息,但是平台之外的销售努力却是私有信息,这部分成本如何共担还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研究表明当考虑到销售商的努力程度影响市场需求的时候,传统的收入共享契约不能够协调供应链。本文以单一信息产品供应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结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销售努力成本由供应和销售双方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很好的解决了单纯的收益共享契约无法实现供应链协调的问题。该契约结构参数简单,且易于操作实施。最后,通过具体实例对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得到了最优的收入分配比例。结论表明该新契约实施后,供应链双方的收益都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收入共享契约,努力因素,成本共担

参考文献

[1]CACHON G.LARVIERE M.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sharing contracts: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2005,51(1):30~44.

[2]GIANNOCCARO I,PONTERANDOLFO P.Negotiation of the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An agent-based systems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22:558-566.

[3]CHAUHAN S S,PORTH J M.Analysis of a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 with revenue sha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7(1):44-51.

[4]王志宏,邵奇明,袁袁.商业信用和收入共享组合合同下集成服务提供商与其客户间的协调[J].管理工程学报,2015(1):143-148.

[5]DANA J,SPIER K.Revenue sharing and vertical control in the video rental industry[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1,49(3):223-245.

[6]KHOUJA M,RAJAGOPALAN H K,Sharer E.Coordination and incentives in a supplier–retailer rental information goods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0,123(2):279-289.

[7]胡涛,李本乾,刘强.基于收入共享合同的新媒体版权利益平衡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1,25(8):66-70.

[8]侯静怡,周明勇,肖宏伟.培训服务供应链建模及收入共享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5):110-112.

[9]CACHON G P.Supply chaincoordination with contracts[M].Amsterdam,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2004,227-339.

[10]何勇,杨德礼,吴清烈.基于努力因素的供应链利益共享契约模型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11):1865-1868.

[11]徐最,朱道立,朱文贵.销售努力水平影响需求情况下的供应链回购契约[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4):1-11.

收入共享契约 篇4

1 相关理论基础

1.1 供应链的理论基础

以企业为核心,通过对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控制,预测市场需求,拟定生产规划,采购原材料,投入生产,最终透过销售渠道将最终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这种集供应商、生产产家、分销商为一体的结构体系,即为供应链。相较于一般组织内部管理,供应链的管理聚集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最终形成一条合作链。在这一结构链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企业都是相互平等的,均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即透过加强彼此合作,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使节点企业的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1.2 协同的理论基础

以协同理论来看,系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人工制造装置,一种为自组织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即为自组织过程中的基础,系统内部序参量间的像话通就是催生系统发生改变的源动力。当系统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时,涨落推动系统将完全进入到有序状态中。协同理论的内容较为烦冗复杂,主要原理包括:自组织原理、支配原理等。

在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下,受到相互竞争的影响,系统结构从无序演变成有序,这便是协同理论中“协同”一词的主要体现。协同现象无处不在,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均会受到协同作用的影响。从微观上来看,协同理论一般会将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子系统都拥有着独立的组织原则与运作机制。这些子系统性质开放,均呈现出原理平衡的状态。一旦某个参量进入到临界点后,整个系统将会受到影响,从不稳定状态直至重新进入到新的稳定状态中,全过程为自发性,无任何人为干扰,故称自组织。从宏观上来看,当多个子系统凝聚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受到相互作用的影响,新的系统具备了各子系统单独存在时不具备的新功能,整体属性得以增强。相较于组合前的旧结构,新结构的稳定性更强。

2 基于契约合作与信息共享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

当供应链各组织企业未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前,由于彼此发展更注重自身利益,因此并不利于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与整体效益的提升。因此,供应链组织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是促进整个供应链协同运作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考虑到各企业经营模式、利益目标、企业特色有所差异,因此各企业间信息共享无法自动落实。为此,达成契约合作很有必要。契约合作让供应链中的各个利益个体凝聚成一个利益主体,随着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发布,各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将会更加顺理成章,供应链系统运营情况也将达到理想状态。

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使供应链稳定性受到影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悄然而至,供应链系统间信息交流的必要性也越来越强。契约合作与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的有效方式。此外,企业间信息独立激励契约为核心的协同机制是基于契约合作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协同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经系统技术与信息共享后,统揽全局,从长计议,充分利用供应链各企业的工作优势,尽量避免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发生竞争冲突,合理分工协同发展,在所有企业的协同作用下,将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至最佳水平。

3 基于契约合作与信息共享下的供应链协同应急措施

马航失联事件、中日钓鱼岛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均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为了业内学者的重点研究课题。突发事件发生后,正在运营中的供应链会被迫暂停,部分节点企业甚至会破产倒闭。提高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降低突发事件对供应链带来的不利影响意义重大。在此,笔者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影响特征加以分析,结合契约合作与资源共享下的供应链系统的扰动分析,总结几点应急措施如下所示:

(1)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网络系统应急机制。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网络系统应急机制是提高供应链系统应急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在该机制的引导下,供应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会得以提升。结合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特点来看,笔者认为供应链系统应急机制应包括: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机制、信息动态发布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系统恢复与重建机制。突发事件检测与预警机制就是对未发生却有发生迹象的重大事件进行预警,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对已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动态跟踪,为供应链的下一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信息动态发布机制就是对当下,供应链内部运行情况进行实时反馈,增强各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应急处置机制就是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供应链各组成部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尽量降低重大事件对供应链造成的不利影响。恢复与重建机制就是当重大事件结束后,引导供应链成员对受损供应链系统进行修复与重建。

(2)建立健全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策略。考虑到供应链系统突发事件的未知性与小概率事件,建立健全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结合供应链中各节点的特点,提前做好应急管理策略,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相互达成战略库存联盟,共同分担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构建柔性生产运营流程,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供应链系统部分功能受损,由事先安排好的替代生产商、分销商加入供应链中,以确保供应链正常运行,为供应链受损部分的修复争取时间,以免其他正常节点成员受到牵连。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降低其对供应链系统的不利影响、提高对突发事件防范能力的有效措施。健全的实施决策系统是构建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前提,实时检测系统、应急运作管理策略均需建立于应急管理系统的基础之上。必要时,可透过重新调整契约关系提高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供应链中不同决策方式与节点企业性质特色,采取契约合作与信息共享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在契约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影响下,供应链间组成公司的关联性会更强,信息交流更密切,有利于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在还未进入到稳定状态时,供应链协同会随着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所以,相关供应链协同研究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各行业供应链结构有所差异,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为尽量减少不利影响,积极建立完善的应对措施是关键。另外,紧密结合企业供应链实际运营情况,开发系列适用于供应链协同管理决策的产品,具备探讨的意义与价值,可在未来相关课题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筱.基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中企业间信任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0.

[2]徐茜.供应链管理协同中的信息共享研究[D].广西工学院,2011.

收入共享契约 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供应链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供应链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在最初阶段都是以“理性人”来假设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即决策者为风险中性。之后大量的市场“异象”迫使经济学家们寻找新的解释。诸如,Fisher,Raman(1996)发现时尚服装销售商的实际订购量要低于风险中性销售商的订购量[1]。Schweitzer,Cachon(2000)通过实验分析发现受到行为因素影响的零售商的实际订货量与最优订货量并不一致[2]。

由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快速发展,风险中性的假设已不再符合决策者的行为偏好。因而Kahneman与Tversky(1979)提出的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正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人类的决策行为[3]。根据期望理论,决策者对于同样的收益和损失则更多的在于规避其损失。Xianghua Gan(2011)等分析了由损失规避型零售商参与的供应链能通过建立收益共享契约达到协调状态[4]。Charles X.Wang,Scott Webster(2007)通过建立收益共享和回购的结合契约能使风险中性制造商与损失规避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达到协调并且其整体收益能够达到任意分配[5]。叶飞(2006)在具有风险规避下零售商参与的供应链中,通过建立收益共享机制,分别给出了风险规避和风险中性时的收益共享系数的取值范围[6]。林志炳(2012)等研究了在离散供应链决策系统中,具有损失厌恶特性零售商在收益共享契约下的最优订货量与风险中性时的订货量存在差异,并得到其参数与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7]。Agrawal,Seshadri(2000)在考虑零售商损失厌恶特性的同时还考虑了需求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些条件下研究了零售商在单期采购的过程中定价和订货策略的问题[8]。M Eschweitzer,G Pcachon(2000)通过两种不同的实验,探讨决策者在不同的利润条件下报童模型中的决策者问题,结果表明决策者在不知道需求分布的情况下根据期望利润最大化所做出的决策与损失规避下决策者做出的决策不一致[9]。Gan(2004)等研究发现在损失规避下决策者参与的供应链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实现供应链协调[10]。

Gino(2008)认为,决策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而决策者的心理认知以及其行为也会随着决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只有通过以人的心理认知作为研究出发点而得到的结论才能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有助于管理实践[11]。以上的研究大多都是以决策者具有外生偏好系数来设定其决策目标函数,随着行为金融学的不断发展,发现以损失规避偏好即外定一个损失规避系数运用到供应链的决策中,仍然存在根本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决策环境,决策主体做出的决策不可能是依赖于外界的偏好系数,而是根据内生的偏好做出行为决策。因而,应该以决策者内生偏好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具有内定损失规避系数的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能够更加贴近决策者实际行为的心理认知过程并得到相关结论。所以说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供应链环境下,如果采用外定损失规避系数来分析决策者的具体决策以及供应链协调决策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但目前为止在供应链协调决策模型中还没有人引入了内生偏好系数。因此,本文研究通过建立收益共享契约来使具有内生偏好的零售商与风险中性供应链组成的供应链实现协调的问题。

2 基本描述与模型构建

对于决策者偏好的内生变化,Stutzer(2000)结合了Kahneman的期望理论假设对于该问题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12],本文分析了内生偏好零售商在出现损失时以指数衰减最快扭亏,类似决策者具有损失规避。Bluklew(1990)[13]通过Crammer定理推算出了衰减函数为:

其中,θ是小于0的实数;E(·)是期望值。在这里非正实数θ表示决策主体的损失规避系数,从表达式中可以看出它内生于衰减函数I,即θ会随着决策主体以及决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不同于损失规避假设的是内生偏好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其内生变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损失规避中的外生变量是不随环境发生变化的。因此,内生偏好更加符合行为金融学对人性的假设。

本文研究单个内生偏好零售商与风险中性供应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协调机制,通过以上分析的最大衰减函数进行建模,将零售商的内生偏好特征通过模型中的内定损失规避系数θ表现出来,即将内生偏好定量化来进行研究分析。

零售商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来订购产品,供应商作为供应链的协调者追求供应链整体期望收入的最大化,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通过收入分享契约协调。供应商采用收益共享契约(w,φ)来激励零售商从整个供应链收益最大角度选择订货量。收益共享契约是指供应商以一个较低的批发价格w将商品出售给零售商,在销售季节结束时零售商自留φ(0<φ<1)比例的收入,同时给供应商分享(1-φ)比例的收入。由于零售商与供应商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偏好,它们之间的效用并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并相加,因此在本文中认为在分散决策系统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与集中决策系统下的最优订购量相等时,整个供应链达到协调状态。设零售商为了满足于市场随机需求X向供应商以批发价格w来订购产品Q.市场需求X是连续且非负的随机变量,其密度函数为f(x),相应累计分布函数为F(x),并都是可微可逆的且1-F(x)=F(x)。零售商再以每单位产品p的价格出售于消费者,在销售期结束后对于未出售单位产品的剩余价值为s.供应链对于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本文中不考虑极端情况,为了让供应商批发产品有利可图以及使零售商销售产品能得到利润,并同时保证零售商订购产品是用来出售给消费者,在此做出如下假设0<s<c< w <p.并令π为随机收益;E为期望收益;下标T,R,S分别表示集中系统供应链,零售商和供应商;上标“*”则表示各决策下的最优取值。

2.1 集中化供应链决策系统

在集中决策系统中,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整个系统可以看成为一家企业。那么该企业就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来做出相应的决策,也就是说集中决策系统下的最优决策能使整个供应链达到最优状态。集中化整体供应链的成本也就是供应商的生产成本,收入为销售收入与残值收入之和。因此,集中化供应链的收益为:

供应链的期望收益为:

由于

由上分析可知EπT是关于Q的凸函数,可由得到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

2.2 分散化供应链决策系统

在分散化供应链系统中,零售商和供应商都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决策。供应商为了使零售商的订购量能够达到供应链利益最大化的程度,与零售商制定了收益共享契约。在该契约条件下,零售商的收益为:

供应商的收益为:

对于具有内生偏好的零售商而言,根据衰减函数理论,并把式(1)中的θ进一步假设为θ =-λ,λ为大于零的正实数。其期望效用为:

由此可以得到零售商的期望效用IR是关于订购量Q的凸函数,那么存在零售商最优订货量Q*R满足于,即:

其中,λ代表损失规避系数,由可等价为。

性质1当λ→0时,零售商为风险中性,并且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随着λ的增加而降低。

证明当零售商为风险中性时,其期望效用也就等于期望收益。由,可得

即当λ→0时,零售商为风险中性。

当λ=λ1>0时,设满足,也等价于满足,以下证明过程的目标函数都设为。现只需证明当λ=λ2>λ1时,存在满足,且.

设,对Q求导可得:

由式(7)可得

因此

其中

令,当时,φ′(Q,λ)是非负的,因此。

由以下性质3,可知φs<w<φp;以及,可知H1(Q,λ)是关于λ的非增函数,H2(Q)与λ不相关。因此,当λ=λ1替换成λ=λ2时,具有非增的特征。可得,即φ(·,λ)为凸函数,因此存在.

性质1说明了利用最大衰减函数的损失规避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Q*R随着其损失规避程度的增加而减少,零售商风险中性时其最优订购量Q*0达到最大,即存在Q*R<Q*0.可以知道具有内生偏好损失规避下的零售商为了规避损失,其订购量通常会低于风险中性下零售商的订购量。该结论和很多损失规避零售商订购决策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对该结论的解释却不相同。最大衰减函数模型中的损失规避系数是通过模型优化得到的内在系数,能够更加贴近行为金融对人的假设。除此之外,其损失规避系数在数值上的表达与其他损失规避模型存在不同,即该模型中的损失规避系数在趋于零的时候说明零售商为风险中性,而其他模型都认为损失规避系数等于1的时候零售商为风险中性。因此,最大衰减函数具有的内生变量填补了损失规避系数介于0到1的空白,能够更广泛的解释零售商的订购量随着损失规避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然而,订购量的下降会使供应商的收益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会主动建立机制来激励零售商增加订购量,本文供应商想通过制定收益共享契约来使供应链达到协调。

当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与集中系统时供应链的最优订购量相等时,供应链就达到了协调状态,也就是说当供应商建立收益共享契约(w,φ)后,能使Q*R=Q*T,则供应链就达到协调。

性质2损失规避型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Q*R随着批发价格w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收益共享系数φ的增加而增加,即

证明当零售商决定最优订货量Q*R时,供应商的收益为:

期望收益为:

(由于供应商的最优批发价格能满足,由式(20)可知其中,Q*R>0,因此,由可得到必须小于0,即。

同理可得。

批发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零售商和供应商在每单位产品上的收益分配。因此,对于较低的批发价格来说,供应商得到较低比例的收益分配;反之,则零售商得到较低比例的收益分配。面对较小比例的收益分配,零售商就会降低其订货量来规避损失,所以供应商可以通过降低批发价格来激励零售商增加订购量,以便达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在收益共享契约中,还有另一个参数可以表示收益分配比例,即φ.φ则表示零售商的收益占销售总收益的比例;(1-φ)则表示供应商的收益占销售总收益的比例。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收益共享契约中的参数对零售商订购量的作用刚好相反。因此,供应商通常会降低批发价格或者提升销售收益比例来激励零售商增加其最优订货量。

性质3 在区间[φs,φc]中,存在唯一的批发价格w能够使供应链达到协调。

证明当Q*R=Q*T时,供应链达到协调,而Q*R满足。因此,在协调状态时,Q*T也能使,即

当w=φc时,

当w=φs时,

由于φs<φc,因此当φs<w<φc时,存在最优批发价格w*满足上式。即在区间[φs,φc]存在唯一的w*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

性质4在区间[w/ p,w/s],存在唯一的收益共享系数φ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

证明当Q*R=Q*T时,供应链达到协调,可得。因此存在φ能使,即

可得

因此,在区间[w/ p,w/ s]存在唯一的φ满足,即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

综合上述分析知,供应商为了使整体供应链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而与利用最大衰减函数的损失规避型零售商制定了收益共享契约,以低于风险中性零售商的批发价格或者高于风险中性零售商的收益共享系数来激励损失规避零售商增加其最优订购量来使供应链达到协调状态。说明通过将零售商的内生偏好定量化分析能够得到与其他损失规避零售商类似的订购决策,但存在着完全不一样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弥补了内生偏好零售商参与的供应链协调研究的空白,对供应链协调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3 数值分析

3.1 参数设置

现以一个算例来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管理启示。本节对批发价格w、收益共享系数φ以及损失规避程度λ 的变化及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损失规避下供应链协调提供参考。相关参数设置如下:λ=2,s=1.5,c=2,w =3.2,p=5,φ=0.7,市场需求服从[0,125]的均匀分布。

3.2 敏感性分析

1收益共享契约对最优订货量的影响分析

将各参数代入收益共享契约(w,φ)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函数,可以得到相关计算结果。从表1 看出,最优订货量QR*是关于批发价格w的减函数,随着批发价格的增加而减少。主要原因是当零售商的零售价格和成本固定不变,越高的批发价格导致零售商越低的边际利润。最优订货量QR*是关于收益共享系数φ的增函数,随着收益共享系数的增加而增加。主要原因是当零售价格和成本固定不变时,越高的收益共享系数会增加零售商的边际利润。收益共享契约对零售商最优订货量的影响如图1所示。

2损失规避对最优订货量的影响分析

将上述输入参数代入前文模型中的最优订货量函数中,可知零售商在损失规避时的最优订货量。不同损失规避程度λ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如表2所示,损失规避对最优订货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从图2可知,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随着损失规避程度λ的提高而不断减少。

3收益共享契约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

将各参数代入集中决策系统供应链的期望收益中,可以得到集中决策系统下的最有订购量QT*=107.14,在分散决策系统中,当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QR*=QT*时,即可达到供应链协调。将以上各参数值且当w =1.05时代入分散系统零售商期望效用函数中,可以得到QR*= 107.14,供应链到达协调状态,而QR*随着w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在[φs,φc]即[1.05,1.4]中存在唯一的w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

4 结论

通过对单个供应商与单个零售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该零售商在出现损失时以指数衰减最快扭亏具有类似损失规避特征,来探讨供应商通过建立收益共享契约来达到供应链协调的相关问题。在零售商具有内生偏好特征下,更能解释与风险中性零售商出现不同的情形,更加符合行为金融学对人性的假设。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内生偏好零售商的损失规避系数趋于零时相当于风险中性零售商,且最优订购量随着损失规避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当供应商提高批发价格时零售商的边际利润会降低,提高收益共享契约系数时零售商的边际利润会增加,因此,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随着批发价格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收益共享系数的增加而增加;还发现供应商通过建立收益共享契约能时整个供应链达到协调状态,并得到收益共享契约系数的取值范围。最后,通过数值分析对本文的结论进行了检验。

收入共享契约 篇6

中医学历来以经验医学著称,缺少广泛的临床实践和名师指点很难体会到中医理论的深奥微妙,这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特性正是隐性知识思想的体现,而中医院内中医隐性知识之所以难以转化和共享,除了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性和知识拥有者不愿共享之外,更与心理契约紧密相关。

1 心理契约理论的提出

阿吉里斯(Argylis)早在1960年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他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员工与组织之间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长期研究表明,心理契约认为组织和个人之间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彼此信任,这一期望如果被满足,则双方的契约关系将持续,组织和个人会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否则双方利益格局将发生变化。过去心理契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组织的雇佣关系中,事实上心理契约可以延伸到多种领域,如教育领域及医疗领域[1]。

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说认为其结构包括3个维度,即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2],在中医院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管理中,交易维度是指国家、医院等组织为中医专家提供相应报酬、绩效奖励、晋升或发展机会等利益,同时员工承担相应的基本工作任务。关系维度是指隐性知识主体和受体双方关注长期稳定的发展,双方为彼此事业的发展与成功承担责任。团队成员维度是指强调社会生活情感方面的责任,建立密切的人际交往关系和社会联系,营造良好的组织信任和人际环境。

2 心理契约在中医院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管理中的重要性

迈克尔·波兰尼(Mickael Polanyi)1958年首次提出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3],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是指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有形载体清晰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虽然根植于人的头脑中且难于表述,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一定量的显性知识。传统中医除去小部分是清晰的显性知识,更多的是依靠感知、判断和经验领悟出来的隐性知识。在中医院中医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中,自然的形成了以中医专家和医院、师傅和徒弟为双方的心理契约,因而理解和管理心理契约对于实现中医隐性知识的高效转化和共享具有重大意义。

2.1 心理契约可以保持隐性知识主体的期望张力

中医隐性知识具有垄断性和私有性的特点,因而其共享的程度和数量很大意义上取决于知识主体从交流中得到的回报,回报与他期望目标的差异越小,显性化以供转移的知识越多。在正式的书面契约中,很少涉及到较高层次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心理契约来互相约定,因而如果以隐性知识转移主体与受体的需求为切入点进行激励,满足其高层次的需要,必有效提高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效率。

2.2 心理契约可以提高隐性知识受体的意愿和激情

中医隐性知识主要在“干中学”过程中获取,如果忽视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的提高,简单模仿甚至机械套用,只会导致临证施治过程中难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心理契约的存在使得隐性知识受体注重培养自身吸纳知识的能力,如洞察力、学习能力、知识保持能力等,从而增强知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知识关联度,提高中医隐性知识主体与受体转移与共享的兴趣和激情。

3 中医院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中良好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3.1 通过激励提升交易维度

中医院是以心理契约为准则的集体,应加强心理契约的维护,实现双方的期望和承诺,从而激发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的动力。一方面,通过技能工资制与绩效工资制相结合来满足中医专家合理物质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医专家师授过程的定期考核,对于乐于参加名医师带徒的中医专家给予其在申报课题、岗位竞聘、评优争先方面一定的优先权,建立多种培训机制,如职业培训和学习教育等,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和维持中医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心理契约的重要保证。

3.2 通过信任建立关系维度

基于医院和医护人员,中医专家和徒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建立的各种关系网络,是提高中医隐性知识转化效率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医专家把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化到医院共享平台,是期望组织或对方给予自己等量的回报,缺乏信任机制,师傅和徒弟无法建立长久的“关系型”心理契约[4]。医院应大胆的对员工进行适度授权,鼓励中医专家对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想法和建议,营造相互分享和学习知识的氛围,培养医护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支持感,建立中医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的长期信任机制。

3.3 通过沟通和学习提升团队成员维度

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需要沟通路径,主要有面对面的交流、部门间的交流等。医院应整合各学派各学科中医资源,通过名医工作室、交流论坛等形式打破学科和流派界限,鼓励不同学科的传承人交流学习,通过中医知识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新实现知识衍生。其次,隐性知识是个人和组织学习的基础,医院应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营造上级医师带教、查房、会诊及年轻医生的轮转制度,定期开展学术活动以加强老、中、青医生之间的纵向联系,从而为达成与维持良好的心理契约创设氛围和空间,为增强中医专家转化和共享隐性知识的热情与信念,激发共同信守契约所对应的承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荣华,国世忠.心理契约在改善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2010,14(2):66-68.

[2]汤欢,赵勋.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2:44-46.

[3]科洛波洛斯,弗雷保洛.知识管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32.

收入共享契约 篇7

一、基本描述

考虑一个由制造商主导的制造商-零售商-消费者构成的供应链。设零售商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向制造商订购Q 单位商品,用P1表示制造商将产品卖给零售商的批发价,它是制造商的决策变量;P2表示零售商将单位产品卖给消费者的零售价,它是零售商的决策变量;C1表示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假定为常量;C2表示单位产品的销售成本,为常量。并令π1表示制造商的预期收益;π2表示零售商的预期收益;π表示整个供应链的预期收益。

制造商为改善供应链整体绩效而采用共享收益分配机制来激励零售商从整个供应链收益最大化角度选择订货量。共享收益分配机制是指制造商以较低的价格将商品批发给零售商,待商品销售任务完成之后制造商与零售商共享供应链销售利润。其中λ表示在参与销售时,制造商从销售利润中获得的分成比例,从而零售商从销售利润中获得的分成为1-λ,显然,λ是我们所关心的中心问题。

二、构建基于共享契约的收益分配协调机制

(一)制造商未提供共享契约时的收益分配模型

为了比较分析, 首先探讨制造商不提供共享契约时双方的收益情况。假定商品的需求函数为简单线性关系:

Q= a-bP2 (1)

其中a>0,b>0,P2>0,Q>0。a,b为常量。

于是,制造商的利润为:

π1 = (P1 - C1)Q (2)

零售商的利润为:

π2=(P2-P1-C2)Q (3)

由于制造商与零售商为决策权独立的两个实体,供应链是一个分散决策系统。根据Stackelberg动态博弈思想,制造商和零售商通过价格调整达到均衡,其中制造商是价格的领导者和先行者,零售商则是跟随者。制造商首先确定批发价格后,零售商根据批发价格决定产品的零售价和定货量,但是制造商在决定批发价前,预料到零售商的定价反应。

零售商视批发价格P1既定,要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决策变量Q 必须满足一阶条件π2/Q = 0,于是得:

undefined

将式(4)代入式(1):

undefined

将式(4)代入式(2),制造商也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是π1/P1=0,于是可得制造商制定的最优批发价格:

undefined

将式(6)分别代入式(5),式(1),式(2),式(3)可得到: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此时,整条供应链预期收益为:

undefined

若从供应链系统整体收益最大化视角来看,根据式(2)和式(3),整条供应链预期收益函数可表示为:

π=(P2-C1-C2)Q

如果零售商能从整条供应链利益最大化角度选择订货量,那么零售商的最佳订货量应为:

undefined

式(12)为零售商从整条供应链利益最大化角度选择的订货量。但在制造商未提供任何激励契约机制情形下,零售商的订货量只能仅为Q(1),未能达到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所需要的订货量,整个供应链未得到协调。因此, 制造商需要提供某种激励机制来诱导零售商从整个供应链收益最大角度选择订货量。

(二)制造商提供共享契约时的收益分配模型

在制造商提供收益共享契约情形下,零售商与制造商的预期收益函数可分别表示为:

π1(λ)=λ(P2-P1-C2)Q+(P1-C1)Q (13)

π2(λ)=(1-λ)(P2-P1-C2)Q (14)

式(14)意味着在双方共享收益的情况下,零售商不独占销售利润,而是拿出λ份给制造商,因而自己获得的分成比例是1-λ。式(13)的含义是合作时,制造商的利润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来自批发价高出制造成本的生产利润;另一部分是对销售利润的分享,也就是零售商分出的部分。

(三)求解共享合作区间

制造商和零售商行为仍如前面假设。零售商视批发价格P1既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决策变量Q 必须满足一阶最优条件π2(λ)/Q= 0,于是同样得到:

undefined

制造商采用共享收益契约的目的是诱导零售商选择的订货量等于整个供应链收益最大时所需要的订货量,因此令Q=Q*可得:

P1(2)=C1 (16)

由式(16)可知,在收益共享契约下制造商制定的批发价格要等于其生产成本。将式(16),式(15)分别代入到式(5),式(13),式(14)可得收益分配协调机制下商品零售价及制造商与零售商的预期收益为: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此时,供应链整体收益达到最大值,即

undefined

将式(20)与式(11)比较得:

π(2)>π(1) (21)

这里收益共享系数λ一般由制造商与零售商通过协商而定,但合理有效的收益共享系数必须满足参与者的个体理性,即必须保证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合作后收益不小于合作前的收益。因此有:

undefined

由式(22)可求得共享收益分配系数的取值范围为:

undefined

式(23)中λ的取值范围即为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共享收益合作区间。

三、结果分析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

1.由式(21)可知,在制造商未提供收益共享契约情形下,零售商从个体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选择订货量, 供应链整体绩效未实现最优,以至供应链未能得到协调。但当制造商提供收益共享契约时整个供应链得到了协调,协调后的供应链收益大于协调前的收益。

2.由式(6),式(16)可知,在收益共享契约下制造商制定的批发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并低于未提供收益契约机制下的批发价格。制造商以成本价把商品批发给零售商,待商品售完之后再共同分享利益。对零售商来讲即使将来商品滞销,那么它将要承担的商品滞销风险也将很小。这表明基于共享契约的收益分配协调机制体现了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

3.由式(17),式(7)可知, 在基于共享契约的收益分配协调机制下,当制造商制定的批发价格降低到生产成本时,零售价也明显低于未提供收益共享机制下的零售价格,这将有利于零售商扩大商品销售量,降低商品滞销风险。

4.由于实践中供应链收益分配与诸多因素相关[8,9],如合作伙伴的地位差异、合作投资多少、承担的风险大小等,使得收益分成比例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式(23)提供的共享收益合作区间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具有风险规避特性的零售商为了降低所承担的风险而宁愿让制造商在收益分配协调机制下获得较高的收益共享系数。

四、结论

供应链收益分配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共享契约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收益分配协调机制设计方法,得到的结论非常具体。主要包括:制造商制定合理的收益共享分配机制可使整个供应链得到协调;在收益共享分配机制下,制造商制定的批发价格等于它的生产成本;当制造商制定的批发价格降低到生产成本时,商品的零售价也明显低于未提供收益共享机制下的零售价格,这将有利于零售商扩大商品销售量,降低商品滞销风险;收益共享合作区间为实践中供应链收益在合作伙伴之间分配提供了一定的弹性,使得分配机制更具有可操作性。本研究成果对实践中供应链收益分配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Anderson E,Coughlan A.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and expension via independent or integrated chan-nel of distribu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87,51:71-82.

[2]Weng Z K.Channel coordination and quantity dis-count[J].Management Science,1995,41(9):1509-1522.

[3]Waller M,Johnson ME,Davis T.Vendor managedinventory in the retail supply chain[J].Journal ofBusiness Logistics,1999,20(1):183-203.

[4]Xu K,Dong Y,Evers P T.Towards better coordin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01,37(1):35-54.

[5]Cachon G P,Larivere MA.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s:strengths andlimit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2005,51(1):30-44.

[6]Ilaria G,Pierpaolo P.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J].Int.J.ProductionEconomics.2004(89):131-139.

[7]叶飞.含风险规避者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4):50-53.

[8]叶怀珍,胡异杰.供应链中合作伙伴收益原则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39(1):31-33.

收入共享契约 篇8

一、模型假设

考虑由一个制造商与一个零售商组成Stackelberg关系的供应链,其中零售商为主导者,制造商为跟随者,供应链中各成员均为风险中性且彼此信息对称,渠道生产且销售一种产品( 如图1 所示) : 制造商生产产品,并向零售商提出批发价格契约,零售商决定市场的零售价格,并决定是否提供促销产品的服务( 只有零售商可以提供服务) ,零售商以零售价格向消费者出售产品。

对于将用到的符号和变量做如下说明: w为批发价格; p为市场价格; c为制造商的单位制造成本; I为制造商的固定成本,假设固定成本为0 ( 因为固定成本的大小为固定值,对最后的研究结果没有影响,为计算简便故设其为0) 。P( w,s,f) 为零售商提供促销产品服务时的零售价格,p( w,0,0) 为零售商不提供促销产品服务时的零售价格。s为刺激需求提供的服务( s只能由零售商提供) 。πM为制造商的利润,πM( w,s,f) 为零售商提供服务时制造商的利润,πM( w,0,0) 为零售商不提供服务时制造商的利润。πR为零售商的利润,πR( w,s,f) 为零售商提供服务时的利润,πR( w,0,0) 为零售商不提供服务时的利润。p*为集中式决策时零售价格,Q*为集中式决策时市场需求,πC*为集中式决策时的渠道总利润。p1表示契约决策下市场价格,Q1表示契约决策下市场需求,πM1表示契约决策下制造商的利润,πR1表示契约决策下零售商的利润,πC1表示契约决策下供应链的总利润。Q为市场需求,假设市场需求函数与Raju和Zhang ( 2005) 研究函数相同,需求函数为Q = α - βp + s 。α 为市场潜在需求,β 为价格敏感系数,s为刺激需求提供的服务,α ≥ 7s 。

f为提供s的费用,且( 确保制造商可以刺激零售商提供服务,如果零售商将无论如何都不提供服务s ) 。

的证明:

证明: 假设批发价格极限小时,即w = 0 时,此时提供服务的利润与不提供服务零售商的利润完全一样。

证明结束。

二、集中决策

在集中式供应链条件下,零售商与制造商将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此时决策变量是零售价格和是否提供促销服务,而制造商的批发价格仅仅决定渠道总利润在渠道各成员之间的分配,而不影响系统的总利润,其最优化利润决策的模型为:

证明零售商进行促销活动时的渠道总利润高于零售商不进行促销活动时的渠道总利润( 证明此处省略) ,说明零售商的促销提高了渠道总利润。为使渠道总利润最大,则( 1) 式对p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0,得,带入( 1) 得 πc*。

集中式决策时的决策变量:

命题1: 在集中式决策供应链下,零售商选择提供服务将有利于渠道总利润的提高。此时,批发价格将决定渠道总利润在渠道各成员之间的分配比例。

在集中式决策条件下视为只有一个决策者,决策者在理性条件下的决策结果一定要以渠道总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集中式决策一定是最好的渠道协调机制,可能因为渠道之间的协调不和谐,渠道成员之间利润分配等问题难以实现,且更多的是零售商和制造商采用分散式决策。因此,集中式决策很难在实际的供应链中实现。

三、分散式决策

在分散式决策情况下,假设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关系为Stackelberg博弈关系,且假设零售商为主导者,制造商为跟随者。制造商决定批发价格,零售商根据自己的最优决策决定零售价格及是否提供刺激需求的服务。只有在提供服务时的利润大于不提供服务时的利润,或者制造商提供的批发价格满足一定的要求时,零售商才会选择提供服务。

的证明:

证明: 设批发价格为w ,此时零售商提供服务与不提供服务的利润一样。

此时,零售商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决定p 。πR( w,s,f) 对p求一阶导数。

令其等于0,得,代入 πR( w,s,f) 得:

同理得:

计算整理得:,证明结束。

( 1) 假设零售商提供服务的时候,零售商的最优决策为:

( 5) 式对p求一阶偏导数,并令其等于0,得: πM= ( w - c) ( α - βp + s) 。零售商的最优决策:

( 2) 假设零售商不提供服务的时候,零售商的最优决策为:

(8)式对p求一阶偏导数,并令其等于0,得:πM=(w-c)(α-βp)。

零售商的最优决策:

由( 1) 、( 2) 式可知零售商是否提供服务取决于 πR( w,s,f) 和 πR( w,0,0) 的大小,而利润的大小主要由批发价格w与提供服务所花费的费用f决定。零售商根据提供服务的费用f ,以及制造商提供的批发价格w决定是否提供服务s 。根据零售商预期的决定结果,制造商通过比较利润决定批发价格,以影响零售商是否提供刺激需求的服务,所有可能的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

命题2: 在分散式渠道决策条件下,简单的契约机制无法促进渠道成员的协调,只有在满足的条件下,零售商才会被激励提供促销服务。当时,零售商不提供促销产品的服务。

在分散式渠道决策的条件下,πC*> πC,p*> p ,Q*> Q 。通过这些数据比较,发现分散式渠道决策没有达到协调的根本原因在于: ( 1) 制造商在制定批发价格时只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没有考虑零售商的促销成本完全由自己承担,制造商没有考虑激励零售商进行优化促销服务的定价,导致零售价格过高,致使市场需求Q = α - βp + s降低。( 2) 依据传统的双边际问题,零售商制定的零售价格在分散式渠道决策中过高,使得渠道总利润没有达到最大化。

四、基于收益共享- 成本共担的供应链协作激励机制

基于收益共享—成本共担的供应链协作激励机制是指制造商制定相对较低的批发价格w ,将产品提供给零售商,并且制造商与零售商共同承担促销服务的费用,等到零售商完成产品出售任务后,零售商将自己销售收入按照双方共同约定的比例返还给制造商,用以弥补制造商的损失。假设制造商获得供应链的销售收入份额为 φ1,承担的促销服务费用份额均为 φ2,零售商获得供应链的销售收入份额为1 -φ1,承担的促销服务费用份额均为1 - φ2,在收益共享- 成本共担的供应链协作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制造商与零售商的预期利润为:

收益共享- 成本共担激励机制制定的目的,就是让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等于供应链预期利润最大化时的销售价格,即p = p*。( 12) 式对p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

令,得:

因此,只要令等式( 3) 中的p*等于( 13) 式就达到了激励的目标。

等式( 15) 为收益共享—成本共担的供应链协作激励机制作用下的批发价格,且批发价格等于制造商单位生产成本。

命题3: 在收益共享—成本共担的供应链协作契约机制作用下,制造商制定的批发价格等于制造商生产该产品的单位成本,即w = c 。

在收益共享—成本共担的供应链协作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一般收益分配契约系数 φ1和成本共担契约系数 φ2由制造商与零售商共同商议决定,制造商制定的批发价格应满足w = c 。故在收益共享—成本共担的供应链协作激励机制作用下,制造商与零售商的预期利润为:

( 17) 式对p求偏导数,并令其等于0,,计算得:

将p( 1)带入( 16) 和( 17) 式,计算得:

命题4: 在合理设置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参数 φ 的条件下,契约决策供应链的总利润达到集中式决策供应链的总利润,市场价格和需求均达到集中决策时的水平,即p( 1)= p*,Q( 1)= Q*,πC1= πC*。

在收益共享- 成本共担的供应链协作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必须满足个体理性人的原则,即必须保证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时的利润不小于不合作时的利润。因此,有:

( 1) 当时:

由(22)和(23)式得:

由( 24) 和( 25) 式得:

(2)当时:

由(22)和(23)式得:

由( 27) 和( 28) 式得:

(3)当时:

由(22)和(23)式得:

由( 30) 和( 31) 式得: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命题5: 在零售商具有促销策略时,制造商提供如( 15) 式的收益共享—成本共担的契约可以促进渠道的协调,并有:

( 1) 当时,如果,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的利润大于( 至少不小于) 不合作的利润,该契约形式是有效的。否则,该契约形式是无效的。

( 2) 当时,如果,在该契约条件下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的利润大于( 至少不小于) 不合作的利润,该契约形式是有效的。否则,该契约形式是无效的。

( 3) 当时,如 果,在该契约条件下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的利润大于( 至少不小于) 不合作的利润,该契约形式是有效的。否则,该契约形式是无效的。

通过结论5 得出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有利于渠道的协调,但是在现实中更加注重的是利润如何分配的问题,即本模型中 φ1和 φ2究竟取何值? 这主要取决于制造商与零售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但 φ1和 φ2的取值必须对双方均有利,惟其这样才能实现渠道的协调。

五、算例分析

为了验证渠道协调机制的可行性,下面将进行具体的数值算例分析。设 α = 75 ,β = 0. 5 ,S = 10 ,= 10 。设f1= 150 ,f2= 450 ,f3= 750 ; 且假设 Δπm= πm1- πm,ΔπR= πR1- πR,表示制造商采取收益共享和成本共担契约机制下,制造商与零售商相较于分散式决策利润的增加量,计算结果如下:

由表2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1) 根据条件( 15) 、( 26) 、( 29) 、( 32) 式设置的收益共享契约参数 φ1和成本共担契约参数 φ2( 表2 中的 φ1和 φ2) ,能使供应链的整体利润都达到集中式决策供应链的总利润( 2035 + 1015 = 3050,1785 +965 = 2750,2052. 5 + 397. 5 = 2450) ,零售商的订货量增加。这就证明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机制能很好地协调分散式供应链,命题4 得到验证。

( 2) 收益共享和成本共担契约参数的设计使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均得到增加( 表2 中的 Δπm、ΔπR均大于零) ,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实现了供应链的 “双赢”。

图2 为当,即f1= 150 时,制造商与零售商契约参数和的可供取值的范围,在该取值范围内的任意取值,制造商与零售商可按任意比例分配利润,且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均大于双方不合作时的利润。故双方在商定收益共享和成本共担契约参数时,参数可选择在该区域内的任意值,此时双方利润均大于等于不合作时的利润。

图3 和图4 为当,即f1= 150 时,制造商与零售商在不同契约参数下利润图。由图3 和图4 可直观地看出在合适的契约参数条件下,制造商的利润和零售商的利润都大于不合作时候的利润( 其他条件下都类似于图3 和图4) ,得出制造商与零售商双方合作时,在合适的契约参数下,双方合作将有利于提高双方的利润,提升渠道效率水平。

六、结论

本文分析了一个制造商与一个零售商且零售商具有促销行为的供应链系统的定价和协调问题,分析的重点是零售商、制造商在具有促销活动的渠道如何实现利益协调,如何达到渠道成员的 “共赢”。研究表明: 在制造商与零售商采用分散式决策,渠道各成员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相应地决策,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导致供应链的总利润和效率降低,不利于渠道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制造商与零售商在收益共享和成本共担契约机制决策条件下,其市场价格较分散式决策时偏低、市场需求量多,整个供应链的总利润较分散式决策时高。此时,市场价格等于集中式决策时的市场价格,市场需求量等于集中式决策时的市场需求量,渠道总利润等于集中式决策时的渠道总利润。所以,在合适的契约参数设置下,制造商与零售商的最优利润均大于分散式决策时的各自的最优利润,实现了渠道成员的共赢,进而实现了供应链系统的协调。

参考文献

[1]Raju J,Zhang J.Channel Coordin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a Dominant Retailer[J].Marketing Science,2005,24(2):254-262.

上一篇:数字土地下一篇:矿区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