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的契约

2024-06-07

伪造的契约(共3篇)

伪造的契约 篇1

1. 案情介绍

2010年9月14日, 运城市商务屠宰执法大队与新绛县商务屠宰执法大队联合执法检查时, 在新绛县三林镇集市谢某的猪肉摊发现一块5 kg左右的肉块没有定点屠宰场红色印章, 只有一道蓝色的印章, 好像是动检站的检疫印章痕迹, 但字迹不清, 不能辨认确定。他们当场没收这块肉并电话通知新绛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前来辨认确定。接到报案电话后, 新绛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立即派3名动物卫生监督员与三林镇辖区的生猪定点屠宰场检疫员带上检疫印章前去比对辨认。经过核对, 该块肉上的蓝色检疫印记宽度比定点屠宰检疫印章的宽度窄1.5 cm, 且字迹模糊不清, 很显然是伪造的检疫印章痕迹。

2. 立案检查

新绛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首先对没收来的那块猪肉进行拍照, 作为证据保存, 之后开车前往三林镇寻找谢某进行调查, 之后询问并做了笔录。

谢某供认, 9月12日下午, 他在外村收了三头猪, 回来后一头猪高度应激, 气喘不停, 眼看就要断气, 等不到第2天早上到屠宰点宰杀了, 于是急忙在家里放血屠宰。谢某知道没有经过检疫的肉是不能上市出售的, 猪肉上没有蓝色的检疫印章老百姓是不要的, 于是就用尺板蘸点龙胆紫药水, 在猪肉上画了两道。然后在中间胡乱画了画, 并把两扇肉背靠背在一起抹了抹, 造成模糊的检疫印章痕迹。

3. 案件处理

根据以上事实, 新绛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认证, 谢某违反了《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五条第三款, 第七十九条的规定, 经营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猪肉并伪造检疫标志, 事实清楚, 证据确凿, 依据《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八条, 第七十九条的规定, 责令改正违法行为, 并罚款3 540元。谢某对《行政罚款事先通知书》无异意, 不再陈述申辩, 愿意接受处罚。随后新绛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

4. 结案

谢某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银行交纳了罚款3 540元。在新绛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教导下, 配合公安, 商务等部门, 捣毁了谢某的锅台, 没收了屠宰工具, 此案结案。

5. 对案件处罚的思考与体会

(1) 领导重视, 措施得力

新绛县是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 县委县政府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新绛县商务局给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反映此事后, 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立即通知公安、商务、畜牧等有关单位联合执法。当天下午就捣毁了谢某的屠宰点, 没收有关屠宰工具。彻底根除私屠滥宰的伪法行为。

(2) 对伪造检疫标志违法行为处理得当

本案是新的《动物防疫法》颁布实施以来新绛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对伪造检疫标志违法行为处理的第一起案件。第七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屠宰、经营、运输的动物未附有检疫证明, 经营和运输的动物产品未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10%以上50%以下罚款。”第七十九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转让、伪造或者变造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或者畜禽标志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违法所得, 收缴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或者畜禽标志, 并处3 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比原《动物防疫法》中的规定更好操作, 更具体, 群众也好接受。

(3) 本案反映当地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强

谢某之所以伪造检疫标志, 就是因为当地群众买肉时, 先看有没有蓝色检疫标志, 白条肉是卖不动的。证明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强, 只有经过检疫的肉才是放心肉, 也证明新绛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对《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宣传到位, 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 加强定点屠宰场的建设与管理

新绛县龙兴定点屠宰场每天早上4点—8点宰杀生猪, 其他时间停宰, 并且待宰圈较少, 制约生猪屠宰工作的开展。因此建议龙兴屠宰点增设待宰圈。做到每户1个待宰圈, 提前收回的生猪全部放在待宰圈待宰, 同时应增加急宰设施设备, 对处于应激状态的或者需要急宰的要进行及时宰杀, 减少不应有的损失。

(5) 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

结案后, 新绛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对全县的定点屠宰场、猪肉市场、经营门店、大中食堂和超市进行了专项检查,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 从而保证全县人民吃上安全放心的肉。

伪造的契约 篇2

1 浸泡法伪造文件机理

1.1 纸张老化机理

纸张是由植物纤维磨碎后制成纸浆, 再添加各种填充料经压光形成。当纸张受到光、热、化学试剂等作用时, 会出现发黄现象。原因有三:一是纸浆漂白时生成的多糖降解产物的分解, 促使多糖尾酸的生成;二是纸张中微量的金属特别是铁和铜, 与漂白浆中的羰基生成不稳定的络合物;三是纸张中含有多种能引起光敏化作用的物质, 如木质素、脂肪、游离氯、盐酸等。纸张老化后对蓝—紫光谱区反射能力普遍降低, 在黄绿和红色区域变化不大。这种反射能力在光谱上的重新分配, 使得纸张看起来发黄。

1.2 色料老化机理

多数色料含有有机染料和一些无机填充料, 当色料书写到纸张上以后, 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 会对某些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键能及极性平衡产生影响, 使色料的色泽、溶解性、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如, 强烈的光或热作用会使色料的部分成分挥发、沉积、改变有机分子基团的极性, 加速色料的氧化、交联、聚合, 使色料的颜色加深变黑, 被溶解能力下降。当外界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可使色料成分发生光分解或热分解作用, 破坏了有机物的官能团, 使色料的化学组成和成分的分子结构改变, 色料会变得灰暗浅淡、甚至完全消失。

2 浸泡法伪造文件研究实验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1 实验材料

(1) 纸张:单面有光纸、复印纸、信稿纸、笔记本纸、记账凭证纸、收据纸。

(2) 色料:纯蓝、蓝黑、碳素墨水、圆珠笔、含碳签字笔、无碳签字笔、复写纸、印泥、印油。

(3) 试剂:水、盐酸 (浓度为5%、10%、15%、20%) 、硫酸 (浓度为5%、10%、15%、20%) 、硝酸 (浓度为5%、10%、15%、20%) 、氢氧化钠溶液 (浓度为5%、10%、15%、20) 、无水乙醇、茶水、氯仿、丙酮、二甲基甲酰胺、50%乙醇。

2.1.2 实验设备

1000 ml烧杯若干、蒸汽熨斗、秒表、压力机、SJV-6文检仪、MST-2文检仪、显微镜。

2.1.3 样本制备

用各种色料在各种纸张上书写字迹, 标注好色料及纸张的种类, 并按实验需要配置好各种不同浓度的浸泡溶液。

2.2 基本操作过程

(1) 用同一种色料写在不同种类的纸张上, 分别放入装有同一种溶液的不同烧杯中浸泡同等时间后, 取出晾干。

(2) 用制备好的写在同一种纸张上的不同色料书写的文件, 分别放入装有同一种溶液的不同烧杯中浸泡同等时间后, 取出晾干。

(3) 用写在同一种纸张上、同种色料书写的文件, 分别放入装有同一种溶液的不同烧杯中, 浸泡不同时间后, 取出晾干。

(4) 用写在同一种纸张上、同种色料书写的文件, 分别放入装有不同溶液的烧杯中, 浸泡相同时间后, 取出晾干。

(5) 选择用同一种色料书写在同一种纸张上的文件, 采取将多张文件重叠以及将一张文件折叠的方式浸泡在溶液中, 取出晾干。

(6) 观察并记录下上述几种实验条件下文件的表观变化特征, 并用数码相机拍照固定。

(7) 取经浸泡后的文件, 用熨斗无蒸汽熨干, 记录熨干后的文件的特征, 并与自然晾干的文件作横向比较。

(8) 准备好用同种色料书写在同种纸张上的文件样本, 用熨斗蒸汽熨烫, 并通过设定不同的温度档、熨烫不同的时间长度的方法, 研究影响老化的因素。

(9) 用SJV-6文检仪检测通过上述方法制成的人为老化文件发荧光的情况。

(10) 用MST-2高级光谱成像仪比较浸泡前后各纸张的反射光谱特征。

(11) 溶压转移法检测色料在老化前后的转移量。

3 实验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1 纸张对溶液浸泡文件的影响

3.1.1 实验结果

(1) 经浸泡后纸张的表观特征。

经浸泡后, 对于所有的实验纸张, 平滑度下降, 变的粗糙;耐折度下降;伸缩性变小, 产生皱缩现象, 边角翘起;白度、清洁度降低, 灰度增大。经茶水浸泡后, 纸张正反两面均明显变陈旧、变黄。经盐酸浸泡后的纸张明显变薄, 易被碾碎, 变黄程度不均且带有一些黄绿色, 边缘较黄;从装有无水乙醇的烧杯中拿出时, 明显变硬, 晾干后却变薄变软, 但颜色不变。

实验还发现, 同等实验条件下, 笔记本纸厚度最大, 其变化程度最小;而厚度相对较小的信稿纸、单面有光纸的变黄程度较大;白度最大的复印纸, 其纸张的变黄程度也最大。

(2) 荧光变化。

纸张浸泡前, 由于加入了荧光增白剂, 所以在紫外灯照射下, 发出明亮的蓝白色荧光。经茶水浸泡后, 荧光变强;经盐酸浸泡后, 荧光变弱;经无水乙醇或水溶液浸泡后, 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

(3) 纸张的反射光谱特征。

未老化与溶液浸泡老化后的纸张在反射光谱曲线特征的表现有差异, 经溶液浸泡后纸张的光谱反射率都下降 (以盐酸溶液浸泡2小时前后的反射光谱为例, 见图1~6) , 只是下降的程度有区别。在690nm波段光激发时有最高反射率, 反射率下降如下:复印纸25.9%, 笔记本纸14%, 信稿纸22.6%, 记帐凭证纸33.4%, 单面有光纸26.9%, 收据纸31.0%。

3.1.2 不同种类的纸张对溶液浸泡文件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纸张由不同的成分组成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因而在经过溶液浸泡后, 性能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甚至不同类型的变化。纸张的紧度影响纸张的机械强度和光学性能, 紧度越大则纸张的吸墨性能相对下降;纸张的厚度影响溶液浸泡人为老化的进程, 纸张越厚, 溶液就需要越长的时间进入纸张的内部;纸张本身的ph值, 也决定了其能够更容易与哪些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如显酸性的纸张就比较容易与显碱性的溶液反应从而被老化。此外, 纸张的施胶度、伸缩性、白度等性能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溶液浸泡人为老化的结果。

3.2 色料对溶液浸泡文件的影响

3.2.1 实验结果及经浸泡后色料的表观特征

(1) 纯蓝墨水:刚把纯蓝墨水书写的文件放入溶液 (茶水、盐酸或水溶液) 时, 蓝色染料开始从纸张上褪去并悬浮于溶液中;五分钟后, 字迹几乎全部褪净;浸泡完毕将其晾干后, 发现样本材料的字迹变得极为浅淡, 只留下字痕。但是无水乙醇对纯蓝墨水色料基本无影响。

(2) 蓝黑墨水:用茶水浸泡的整个过程中, 墨水字迹颜色先是由蓝转黑;后墨水的鲜艳性逐渐消失, 给人以陈旧感;最后, 字迹变为灰黑色, 且颜色浓淡不均;但笔画仍然保持清晰, 分辨率没有明显下降。用盐酸浸泡后, 色料扩散现象严重, 字迹变成蓝色, 清晰度下降。用水浸泡时, 刚把样本材料浸入水中, 即发现蓝色的染料开始部分溶解并浮于文字的上方, 取出样本材料并晾干后, 发现字迹蓝色鲜艳程度明显降低。经无水乙醇浸泡后, 字迹色料基本没有变化。

(3) 碳素墨水:碳素墨水稳定性强, 经浸泡后字迹基本不褪色, 但失去光泽。

(4) 圆珠笔:经水溶液浸泡后, 色料基本没有变化;经茶水浸泡后, 字迹不褪色, 但黯淡无光泽;经盐酸浸泡后, 字迹变为绿色;用无水乙醇浸泡过程中, 发现字迹色料有部分被溶解, 溶液由无色变为淡蓝色, 字迹颜色变浅淡无光泽, 字迹周围有蓝色色料的扩散沉淀现象, 原笔画中的各种细微特征消失。

(5) 含碳签字笔:含碳签字笔和碳素墨水相似, 稳定性强。经浸泡后字迹基本不褪色, 只是失去光泽。

(6) 不含碳签字笔:不含碳签字笔墨水的性能不稳定, 遇酸、碱易变色。将签字笔书写的样本浸入茶水或水溶液中时, 立即有紫色的色料析出悬浮于溶液中, 干燥后, 试样字迹由原来的黑色变为浅棕灰色, 字迹的笔画变粗, 分辨率下降, 字迹周围有明显的色料扩散现象。经盐酸浸泡后, 字迹周围有蓝色染料的扩散, 黑色字迹变浅淡。

(7) 复写纸色料:用水浸泡后字迹周围有蓝色色料扩散现象;用茶水浸泡后字迹的颜色、浓淡、色泽依然没有变化;用盐酸浸泡后字迹变为蓝绿色;用无水乙醇浸泡后字迹褪色现象严重, 颜色浅淡, 浸泡溶液从无色变为蓝色。

(8) 印泥:经水浸泡后, 色料基本没有改变;经茶水、盐酸溶液浸泡后, 印泥印章颜色变得稍浅, 显得鲜艳;经无水乙醇浸泡后, 印章褪色严重, 颜色变浅淡, 溶液从无色变为橙红色。但无论经何种溶液浸泡, 都会失去因色料堆积形成的立体感。

(9) 印油:经水溶液浸泡后, 印油色料稍稍扩散, 颜色略微鲜红。经盐酸溶液浸泡后色料没有多大的变化。经茶水浸泡后, 印油色料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经无水乙醇浸泡后, 色料稍有褪色。

3.2.2 色料对溶液浸泡法伪造文件的影响

色料对溶液浸泡老化文件的影响, 主要是以色料的组成成分和浸泡所选择的溶液之间是否产生化学反应或者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来决定的, 即由它们的化学性质决定。所以, 不同的色料和不同的溶液组合起来, 会对此类文件带来多种多样的表观特征。

3.3 浸泡时间对溶液浸泡文件的影响

3.3.1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 蓝黑墨水字迹的颜色逐渐变淡, 浸泡0.5小时后字迹周围有色料扩散痕迹, 而浸泡5小时后此现象基本不可见, 但字迹褪色;纸张的泛黄现象也逐渐加深, 清洁度逐渐降低;纸张的光滑度降低, 浸泡0.5小时纸张仍比较光滑, 但浸泡7小时后纸张已明显变粗糙。

3.3.2 浸泡时间对浸泡法变造文件的影响

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 溶液与纸张、色料的相互作用的时间就越长, 即对文件材料的“损坏”程度就越严重。对于纸张, 其褐变程度会逐渐加深, 清洁度逐渐下降, 光滑度、耐折度、透光性能也逐渐降低;对于色料, 其字迹的颜色会逐渐变浅淡, 可辨读度逐渐降低, 若能发生色料洇散的, 洇散现象也会逐渐增强, 直到浸泡到一定时间到达某一个临界点后不再变化。

3.4 溶液浓度对溶液浸泡文件的影响

3.4.1 实验内容

以复印纸为承载纸张, 以蓝黑墨水为书写色料:

(1) 选择硝酸为浸泡溶液, 浓度分别为5%、10%、15%、20%, 将样本文件分别放入四个烧杯中, 浸泡时间均为10分钟。

(2) 选择氢氧化钠为浸泡溶液, 浓度分别为5%、10%、15%、20%, 将样本文件分别放入四个烧杯中, 浸泡时间均为10分钟。

3.4.2 溶液浓度对浸泡法伪造文件的影响

第一组实验:随着溶液浓度的逐渐增大, 纸张的光滑度逐渐下降, 粗糙起毛现象逐渐显现, 色泽逐渐变暗。对于色料, 经5%硝酸浸泡后, 字迹颜色由原来的蓝黑色褪变为蓝色;10%硝酸浸泡后, 字迹色料再度变浅, 难于辨读, 从表观上看几乎只留下字痕;但经15%硝酸浸泡后, 字迹颜色又较前者深;经20%硝酸浸泡后, 字迹褪色严重, 颜色极为浅淡。

第二组实验:随着溶液浓度的逐渐增大, 纸张的“泛黄”程度逐渐增大, 粗糙程度也逐渐变大, 逐渐变厚变硬, 光滑一面逐渐出现起毛现象。经20%氢氧化钠溶液浸泡后, 纸张的厚度、硬度几乎是经5%氢氧化钠溶液浸泡后纸张的两倍。但是四份样本材料都出现泛黄不均匀的现象, 有些地方出现深于纸面颜色的黄色斑纹。对于色料, 其颜色由蓝黑色逐渐变为灰暗的红色。

结论:对于稳定性不是特别强的书写色料, 其颜色会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变浅;纸张也会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变黄老化程度加重。

3.5 浸泡、干燥方式对溶液浸泡文件的影响

3.5.1 浸泡方式对浸泡文件的影响

(1) 纸张折叠浸泡。

把纸张折叠后浸泡的方式对溶液浸泡老化文件的影响很大, 纸张陈旧性特征呈局部性分布, 褐变不均, 但纸张的边缘都泛黄。对于用不稳定色料书写的文件, 色料扩散、溶解析出、字迹转印现象明显, 容易使原文件内容难于辨读。

(2) 多张纸重叠浸泡。

对于纸张来说, 最上面的一页纸正面变黄程度最大, 其次是最下面一页纸的背面。但最上的一页纸的泛黄现象不及最下一页的均匀。中间几页纸张除纸页边缘变黄以外, 基本上与原色接近。同时, 晾干后重叠的五页纸都有皱缩现象。

对于较稳定的色料, 如碳素墨水、含碳签字笔墨水, 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对于不稳定的色料, 如纯蓝墨水、无碳签字笔墨水, 上面的字迹色料变化大, 中间页上的字迹变化小。

3.5.2 干燥方式对浸泡法伪造文件的影响

(1) 自然晾干。

经浸泡后自然晾干的文件, 纸张会发生皱缩, 不平整, 边角翘起。

(2) 用熨斗无蒸汽熨干。

浸泡后直接用熨斗无蒸汽熨干, 纸张可以变得很平整, 但容易产生碾压痕迹。同时纸张变硬、变脆, 有时出现裂纹。浸泡后先自然晾干, 再用熨斗无蒸汽熨干, 纸张无皱缩、边角翘起现象, 无碾压痕, 纸张变硬、变脆的现象不明显。

3.6 熨斗蒸汽熨烫对文件老化的影响

对于纸张, 熨斗蒸汽熨烫可以使纸张变黄, 随着蒸汽温度的升高, 或者随着熨烫时间的加长, 纸张的变黄程度也逐渐加深。但是此种褐变现象在纸张上分布不均匀;纸张平整, 但变硬、变脆。对于色料, 经蒸汽熨烫后, 字迹色料没有多大变化, 无论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色料, 没有出现色料洇散、扩散现象;但若稍熨得久些, 则字迹会被磨掉一些色料颗粒。

4 浸泡法伪造文件制成时间的检验方法

溶液浸泡人为老化的文件与自然保存老化的文件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差异。因为文件的自然老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伪造若干年前的旧文件, 伪造者都会想方设法将文件做旧, 就会在文件上留下种种人为的、不正常的痕迹。因此, 浸泡法伪造的文件是可以被检验鉴别的。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检测手段。

4.1 表观特征鉴别

从纸张层面上, 浸泡法伪造的文件与标称的文件在纸张的发黄程度上因保存年限、保存条件不同而存在差异, 表面往往过分发黄。对于一些较厚的纸张, 用小刀轻轻刮掉纸张的表面一层, 可发现纸张内部仍然是白色的。此外, 自然保存文件的纸张机械性能与溶液浸泡老化后的文件相比, 变化甚小。溶液浸泡后, 纸张皱缩, 平滑度下降, 纸张变硬变脆。文件纸张留有水浸痕迹等。

对于溶液浸泡人为老化后的文件, 书写色料的扩散与褪色 (或变色) 现象往往同时发生。如含有各种染料的无碳签字笔墨水浸泡后色料被溶解析出, 字迹变色严重, 有时模糊难辨;经水溶液浸泡后, 蓝黑墨水只有暗灰色浅淡文字, 而自然保存文件很少如此;圆珠笔油墨一般不扩散, 但经盐酸浸泡后会由蓝色变为绿色, 经无水乙醇浸泡后字迹褪色变浅淡, 这些现象都与自然老化的书写色料的变化不同。

自然保存的文件, 字迹笔画老化与纸张老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通常是同步老化, 而溶液浸泡老化往往破坏了这种相关性, 结果导致纸张变化与色料变化不同步。另外经过溶液浸泡的文件会留有溶液的某些气味, 如茶香、盐酸的刺鼻味等, 但这种气味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并逐渐消失。

4.2 荧光检测

经过人为浸泡老化后的文件, 荧光的强度和颜色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改变。对于大多数不太稳定的色料, 由于在浸泡过程中部分被溶解, 字迹扩散、洇散、褪色, 若本来发荧光, 浸泡后由于色料的减少而荧光强度减弱。实验发现, 印泥印文、无碳签字笔墨水、蓝黑墨水笔画处的荧光强度下降明显, 圆珠笔油墨的荧光改变较小, 但个别种类的圆珠笔油墨浸泡后其荧光强度反而增加。

对于溶液浸泡人为老化文件与自然老化文件之间的荧光差别, 应综合纸张和色料的荧光变化现象总和来讨论。如自然保存老化的文件纸张的荧光表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因为正常的保存条件一般只是受湿度的影响, 而文件周围空气的ph值等很少明显改变。而对于色料的荧光, 可以从浸泡引起字迹扩散导致荧光范围扩大但强度变弱变模糊或由于浸泡后色料的成分有变化而导致荧光颜色改变等方面比较。

4.3 溶压转移法

溶压转移法判定浸泡法伪造文件的原理是文件形成条件的客观性和文件的某些特征随时间流逝的渐进性, 以及老化伪造文件的反常性。它是运用溶剂溶解并辅以一定的压力, 从转印量的多少来判断文件是否经过人为老化。正常情况下, 墨水书写到纸张上后, 时间越长, 则字迹越干燥, 即色料本身发生氧化、交联、还原等反应, 转印量随书写时间增加逐渐减少。此外, 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汽等诸多气体或离子的影响, 墨水向纸张内部渗透或与纤维结合程度随时间延续而增加, 使墨水被溶解能力减小, 转印量减少。

被溶液浸泡的文件, 文字色料会因溶液的种类不同而有不同的变色或褪色现象。即书写色料有机物的官能团被破坏, 其溶解能力明显降低, 有时甚至不溶解。所以溶压转移后, 其转移量会减少。浸泡法伪造的文件在外观上看似成文时间较早, 但由于其涉及了二次溶解的问题, 所以其与真实的自然老化文件之间存在差别, 对此可以用此方法对此类伪造文件作定性的判断。

对溶液浸泡老化文件的鉴别检验, 还可以采用薄层色谱扫描法, 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 检验纸张的成分以及有无溶液的成分。同时, 在与自然老化文件比较检验的时候, 提供的自然老化的样本必须与待检检材纸张、色料的种类及成份相同, 保证两者之间的可比性。

摘要:本文阐述了文件老化的机理和确定溶液浸泡变造文件的基础, 以纸张、水溶性或油溶性书写色料为实验对象, 在茶水、酸、碱、有机溶剂等溶液中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叠放方式、不同干燥方式的平行性和对比性浸泡实验,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影响溶液浸泡老化文件形成的相关因素, 探明了溶液浸泡伪造文件的检验方法, 为检验鉴别伪造同类文件的制成时间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溶液浸泡,伪造文件,制成时间,老化规律,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1]L.F斯图尔特, 张呜, 毛焕庭.文件的人为老化[G]//文件检验参考资料 (二) .沈阳: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1985.

[2]李德营, 鲁宇.人为老化证据的综合检验及应用[G]//第四届全国文检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公共安全杂志社, 2003:333-335.

[3]杨群英, 葛存友.1例人为老化文件的鉴定[J].刑事技术, 2002 (4) :41-42.

浅谈票据伪造的风险承担及防范 篇3

关键词:票据,伪造,风险承担,防范

一、票据伪造概念及构成

(一) 票据伪造的概念

票据伪造, 在英语中称作False Signature, 直译为“虚假签名”。由于票据是个别发行证券, 与其他集中发行的有价证券的伪造有较大区别, 票据的伪造有其特殊性。就其他有价证券来说, 其伪造通常表现为外观形态的伪造, 这种伪造的结果是形成了伪造的有价证券自身的虚假性, 且在任何情况下均属无效的假有价证券。而票据的伪造, 虽然也可能存在票据外观形态的伪造情况, 但如果仅仅伪造出了票据的外观形态, 只能说是伪造了票据用纸, 尚未形成有价证券;只有在票据用纸上进行记载、完成签章, 才能认为是伪造了票据。因此, 票据的伪造, 其结果并不在于形成了伪造票据这一假的有价证券, 而在于形成了由伪造签章构成的虚假票据行为, 它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票据行为。既可能是由伪造签章构成的票据行为的伪造, 也可能是承兑、背书、保证等签章的伪造。 (1)

在我国票据法及刑法上, 对票据伪造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但均未对票据伪造给出明确的定义。基于前述对票据伪造的认识, 在票据法上一般认为, 票据伪造乃是指行为人以行使票据上的权利义务为目的, 假借他人的名义, 而在票据上为一定的票据行为。

(二) 票据伪造的构成

1. 伪造者的行为在形式上符合票据行为的要件

伪造行为本身并非票据行为, 但从该行为的外观看就是票据行为, 仍构成票据伪造。《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行为有四种, 即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伪造这些行为的任何一种, 都构成票据伪造。

2. 伪造者假冒他人的名义在票据上签章, 这是票据伪造的根本。

在票据法上, 票据的伪造有其特定的含义。《支付结算办法》第l4条第3款规定, 本条例所称的伪造是指无权限人假冒他人或虚构人名义签章的行为。签章的变造属于伪造。可见, 票据法上的伪造, 就是指票据签章的伪造, 即以他人名义或虚构人名义签章的票据行为。具体表现为:假冒他人或虚构人的名义在票据上签章。票据的伪造与票据的变造不一样, 票据的变造是指无权更改票据内容的人, 对票上签章以外的记载事项加以改变的行为。如果改变的是签章, 则属于票据的伪造。如果行为人在改变签章的同时对票据的其他记载内容也加以改变的, 只构成票据的伪造, 不构成票据的变造。票据的伪造, 突出特点是:其一, 在票据上签章的人没有签上自己的名字, 而是签第三人的名字, 第三人可能是一个存在的人, 也可能是虚构的人;其二, 在外观上具有票据行为的特征, 即指行为人的行为, 就外在的形式而言, 足以使他人确信, 从事票据签章行为的人就是记载人自己, 二者具有同一性。

3. 伪造的目的在于行使票据权利

票据权利, 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伪造人伪造票据, 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票据金额的支付或相应的利益, 如背书转让, 提示承兑、提示付款等。不以行使票据权利为目的假冒他人名义在票据上作签章的, 不构成票据伪造。

二、票据伪造的风险承担

(一) 出票伪造的风险责任

出票伪造一般存在于汇票和支票中。本票属自付证券, 由出票人签发, 承诺自己在指定日期或见票时无条件支付, 付款人与被伪造人为同一人。既然如此, 则其不可能对伪造事实熟视无睹, 若仍为付款, 也只能认为是对伪造事实的追认, 故本票出票伪造的情况极少。汇票和支票不同, 属委付证券, 由出票人委托他人承担付款责任, 故易出现出票伪造。 (2)

1. 持票人负担风险责任

一般而言, 持票人负担风险责任的几率较小。持票人负担风险责任主要发生在出票伪造的票据未获承兑或付款之时。各国票据法均规定, 当出票伪造的票据在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时, 如果付款人发现了出票伪造事实, 则可以拒绝承兑或拒绝付款, 并不承担拒绝承兑或拒绝付款之责。原因在于, 出票伪造的票据是无效票据, 付款人无付款之责。此时, 由于被伪造人没有票据责任, 持票人无法向其主张票据权利, 只得向票据上的其他真实签名人追索。若此票据上无其他真实签名人存在, 持票人惟有请求伪造人赔偿。在无法查找伪造人或伪造人无力赔偿的情况下, 持票人就不得不负担风险责任。如果此票据上有其他真实签名人存在, 根据票据行为独立原则, 其他真实签名人都应承担票据责任, 持票人可以向他们追索。向持票人偿还了票据款项的背书人基于相同的理由, 又可向真实签名的前手追索, 如此下去直至第一个在票据上真实签名之人, 该人往往是直接从伪造人手中取得票据的持票人。此时, 该持票人也只能请求伪造人赔偿, 在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况下, 就只有自负风险责任了。

2. 付款人负担风险责任

出票伪造的风险责任,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付款人负担, 大陆法和英美法莫不如此。从各国法律的规定来看, 付款人负担出票伪造的风险责任具体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出票伪造的票据获得付款时。对于出票伪造的票据, 如果持票人提示付款时, 付款人未发现伪造的事实而善意地予以付款, 大陆法和英美法都认为, 该付款行为有效, 票据关系因此归于消灭, 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因此解除。此时, 付款人不得将票据款项借记被伪造出票人的账户, 只能向伪造人追偿。但是, 如果持票人明知出票人的签名系伪造仍提示付款, 付款人善意地予以支付的, 则应将票据款项返还给善意付款人。 (3) 第二种情形是出票伪造的汇票获得承兑时。承兑是汇票特有的制度, 在汇票到期前, 持票人一般都会提示票据请求付款人承兑。此时, 若付款人发现出票伪造的事实, 就不应当承兑;若未发现出票伪造的事实而予以承兑, 承兑之后才发现伪造的事实, 则他对承兑后已付对价的善意持票人不得以该汇票系伪造为由撤销承兑或拒绝付款, 而仍应向承兑后的持票人履行付款义务。这是因为, 票据行为具有独立性。大陆法和英美法都规定, 汇票付款人对汇票的承兑具有保证在到期日付款的效力, 承兑人不能违背自己的担保而拒绝付款。所以, 汇票的付款人如果对善意提示承兑的持票人提示的汇票承兑后, 对善意取得汇票的持票人不得撤销承兑或拒绝付款, 亦只能向伪造寻求赔偿。诚然, 付款人明知或有过失对出票伪造的票据加以付款, 风险责任自应由其负担。

错误付款的风险责任应由付款人负担而使其向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但过分地注重对被伪造人的保护, 将风险责任百分之百地落在善意付款人身上, 不仅难以在被伪造人与付款人之间求得平衡, 而且在十分流行银行担当或代理付款的今天, 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 出票伪造风险责任负担的例外

正因为将出票伪造的风险责任全部归由付款人承担有失公平, 大陆法和英美法才有出票伪造风险责任负担的例外规定。所谓例外, 就是指由出票人负担出票伪造的风险责任。

在大陆法国家, 这种例外主要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实现, 即以契约的方式将原由付款人负担的风险责任转嫁给被伪造人 (出票人) 。尽管以契约方式将错误付款的危险损失归由存款户承担, 符合契约自由原则, 但由于这种契约是典型的附和契约, 一般客户只能在接受与拒绝接受之间选择, 不能对其内容加以修改、增删, 因此, 为保护一般存款户的权益, 对该种契约的效力应予一定的限制, 契约中不得约定免除银行的相当注意义务和一般注意义务。此外, 有学者主张准用表见代理的规定, 让被伪造人承担授权人的责任。 (4)

在英美法国家, 关于出票伪造风险责任的例外规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适用禁反言 (Estoppe1) 原则。如果被伪造人明知票据上出票人的签名是伪造他的签名, 却以行为或保持缄默, 有意使别人相信该签名为真实的, 之后他就不能对善意购买人或其他善意第三人否认签名的真实性, 以签名伪造为抗辩拒绝承担票据责任。如果出票人不能否定出票签名是伪造这一事实, 出票人就应承担出票责任, 出票人对伪造签名的追认。

(三) 背书伪造的风险责任

如果说在出票伪造的风险责任负担问题上,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意见大体一致的话, 在背书伪造的风险责任负担上, 两大法系之间则迥然不同, 采取了完全相反的立场。

根据大陆法系各国的规定, 持票人善意且无过失取得一形式上背书连续的票据, 即取得票据权利, 至于票据是否曾经丧失及其中的背书被伪造, 均不影响持票人的票据权利。依此原则, 付款人只需对背书形式上是否连续进行审查, 对持票人是否为真正票据权利人, 付款人不负认定之责。如果持票人持有的票据的背书形式上连续, 付款人善意付款, 其付款责任因此免除。可见, 在背书伪造的情况下, 大陆法重在保护善意持票人的利益, 因此, 背书伪造的风险责任自然落在被伪造背书人身上了。因为被伪造背书人虽然未失去票据权利, 但由于其并不持有票据, 不能向前手追索, 也不能直接向持票人请求返还票据或向已对持票人善意付款的付款人请求付款。被伪造人的损失只能向伪造人请求赔偿。而英美法则不同, 英美法重在保护原票据权利人即被伪造背书人的权益。

根据英美票据法的规定, 伪造的背书完全无效, 无权通过或根据该签名保留票据或解除票据责任, 或要求票据上的任何当事人履行付款。这就是说, 该伪造的签名等于空白, 背书链条中断, 不能产生通常背书的效力, 被伪造背书人仍是票据的真正权利人。由于伪造人不是票据的真正权利人, 无权转让票据, 因而伪造背书的被背书人得到的实际上是未经背书的票据, 故不能取得任何票据权利, 也无权再转让票据。即使转让, 其一切后手也无法获得完全的票据权利, 无权要求或强制付款人付款。如果付款人对有伪造背书的票据付款, 并不能解除其对票据真正权利人的付款义务, 也不能将此错误付款借记出票人账户, 但可向提示付款人请求返还票据款项。提示付款人返还后, 可向其前手背书人追索, 前手背书人又可向其前手背书人追索, 直至从伪造人手中取得票据的被背书人。由此可见, 在英美法上, 背书伪造的风险责任最终落在从伪造人处取得票据的人的直接后手身上。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英美法基于衡平原则又作了若干例外规定。例如, 被伪造背书人对伪造的背书事后加以追认, 被伪造背书人以自己的行为明示或默示地表示某背书系其签名所为或他人表示某背书之签名为其所作而不加反对者, 即使该背书并非其所为而系伪造, 也应视为他的背书, 从而风险责任也就转由被伪造背书人承担。 (5)

大陆法坚持由被伪造人负担, 其理由在于被伪造人立于较易防止背书伪造的一方。英美法认为应由从伪造人处取得票据之人负担, 根据之一是, 从伪造背书人处取得票据之人通常系从陌生人手中取得, 对陌生人取得票据而不查核其背书是否真实, 受让人显然有过失;根据之二是, 从伪造背书人处取得票据者, 与被伪造背书的原权利人比较, 他立于更适合向伪造人请求赔偿的地位。笔者认为, 英美法的规定固然有其合理性, 但大陆法的做法更为可取。因为它给予了善意持票人和善意付款人更为有力的保护, 有利于促进票据的流通和银行业务的开展。可以想象, 如果法律规定任何被背书人都要明确保证他的上手签名是真实的, 而不论被背书人自己是否已经尽到了注意义务, 那么, 还有谁敢接受票据?如果法律规定付款人在付款时必须审查票据上所有背书的真伪, 银行业务又如何开展?为调和两大法系在背书伪造风险责任负担上的分歧, 《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第26条作了详细规定。原则上讲, 因背书伪造而遭受损失的被伪造人或背书伪造前的票据当事人, 只能向伪造人、直接从伪造人处取得票据的人、直接向伪造人支付票据款项的当事人或受票人 (即付款人) 索取赔偿。但是, 如果托收被背书人或直接向伪造人支付票据款项的当事人或受票人, 依诚信原则行事或已尽适当注意, 仍对背书伪造毫不知情, 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也不受追偿。可见, 该公约旨在让伪造人承担背书伪造的风险责任。但事实上, 伪造人不是逃匿就是无力清偿, 最终风险责任还是由遭受损失的被伪造人或伪造人的直接后手承担, 问题并未解决。

三、加强票据伪造风险的防范

由于我国票据法立法时间较晚, 发展不成熟, 票据法对票据伪造的定义、风险划分、法律处置过于模糊、笼统、宽泛, 极不利于我国相关票据纠纷的解决。 (6) 例如前面提到的背书伪造的例外, 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 但我国票据法中却规定得相当含糊, 对于票据行为人的风险承担规定也不准确。然而,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票据伪造这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规范, 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吸取其精华, 结合我国实际, 对我国票据伪造的规定进行相应地修改和完善, 以促进我国票据行业的流通和健康发展。公平划分票据伪造的风险负担 (7) , 事关票据关系能否公平、公正地持续, 票据业务能否正常流通, 十分重要。同时, 确定票据伪造的风险负担也是正确进行票据伪造法律处置的前提和基础。所以, 加强我国票据立法, 完善我国票据法体系, 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然而, 金融机构对于票据伪造要承担付款风险, 更要加强风险防范, 具体办法如下:

第一, 要提高防范票据风险性的认识。各级银行要从思想让和措施上构筑严密防线, 防范票据风险。同时要认真总结吸取过去所发生的各类金融诈骗案件的经验教训。

第二, 要规范票据业务流程, 完善和加强商业汇票票据的审核内控监督机制。各行应强化商业汇票监督管理, 严禁违规办理承兑、贴现商业汇票。

第三, 强化对银行汇票签发、兑付的审查。在兑付银行汇票和解付汇款时, 应认真审查汇票、报单及汇款凭证的真实性, 对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持票人提示付款时还应审查银行汇票背面签章处签章;对未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持票人的提示付款, 应审查是否在汇票背面签章和填明本人身份证件, 并留存身份证复印件;转账银行汇票解付款项时严禁转入储蓄和信用卡账户。

第四, 强化票据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双人操作、层层审核把关制度, 严防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发生。

上一篇:思维与创造能力下一篇:学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