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方式

2024-06-07

学习的方式(精选12篇)

学习的方式 篇1

语文实践活动是新兴的语文教学活动, 它整合了语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征, 它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内容, 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和主体性是它最大的特点。因此, 把语文教材当成语文实践活动的题材, 把语文课堂当成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 就是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并坚持的教学方式, 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可以按课文体裁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诗歌、散文类:配乐朗诵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如《只有一个地球》《匆匆》等课文, 必须通过反复朗读, 才能领悟出课文中的情感。传统的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干脆把课堂变成排练大厅, 根据学生的意愿, 现场指导编排各种形式的朗诵表演, 有个人朗诵、男女合作朗诵、集体朗诵等, 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 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伙伴获得体验, 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他们怎能不兴趣高涨呢?

二、故事类:讲故事、课本剧、评书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 因为有较强的故事情节, 学生对于课文主要内容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但是这类课文的思想性又很强, 而思想往往就在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当中, 学生不易体会得到, 如果靠老师的分析讲解, 学生不会感兴趣, 那么, 课本剧就是最佳的选择, 学生要想演得形神兼备, 就要反复咀嚼玩味, 也许有商讨, 也许有争论, 也许会有短兵相接, 也许会有面红耳赤, 这就是我们新课程下的教学成果:有了思维的碰撞, 才会产生火花。

三、游记类:“我是小导游”是学习这类课文的好方法

《索溪峪的“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 语言生动, 意境优美, 但因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被调动。因此, 在课堂上, 直接把学习课文变成学生导游的形式, 新颖有趣, 每个孩子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新鲜事物的心情都是很强烈的。于是, 为了当好这个小导游, 学生在课前就要做好准备, 如:查找景点资料、熟读课文、访问亲友、写导游词等, 这样,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主动的、探究的、创造性的, 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四、口语交际:辩论赛、情景模拟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方式

“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这个话题, 采取以老师为中心的讨论式、合作式教学方式, 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不能给学生创设出能充分地发表自己观点的情境。我们可以平时组织学生收看辩论会录像, 让学生了解辩论会的模式、程序, 让学生从辩论队员的发言当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课堂上我们采取辩论赛的方式, 学生的兴致是高昂的, 他们会充分做好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 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写好辩论稿, 甚至提前练习, 把自己在辩论场上的声音、语速、表情、动作都策划好, 这就是辩论赛的课堂之所以热烈、难忘的原因,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在这样的学习中, 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得到培养, 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形成, 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学习的方式 篇2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听讲的同时,及时记录老师所讲的主要内容,做好笔记。一方面利于课后复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集中精神。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

(2)广泛阅读,积极质疑,树立参与意识

大学学习需要很多的阅读和思考。要对各种专业课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分析和思考。求理解,重运用,不去死记硬背。此外,大家还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不是过分的依赖老师的帮助。提倡同学们对老师讲课内容提出质疑,对各种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3)把握整体,注重联系,归纳事物本质

在大学学习中,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把各种知识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来对待。大学生看问题的方法,应该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想到抽象”。

(4)劳逸结合,预防疲劳,提高效率

古人云:文物之道,一张一弛。只有懂得劳逸结合的人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当中。想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一是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二是要注重身体锻炼,每天都要适当安排文体活动,放松身心。三是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四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五是学会科学用脑,掌握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

(5)总结经验,善于交流,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方式的革命 篇3

方式改变,成绩斐然

伴随着一批批高分低能的高才生的出现,社会揭开了“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弊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历史悠久的教学方式终将“寿终就寝”。

耀华中学实验班诞生于1988年,在中科院心理所教授指导下,对课程的设置、教材教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实验班的宗旨是“用英才教育理论,开发那些智力优异少年的潜能,使其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采用互动方式已成为实验班的教学特色之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已经成为实验班办学的突出特色之一。

实验班自1988年创办以来共有八届毕业生,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果:2000年天津理科高考前4名均是实验班学生。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一等奖人数占全市人数的1/3; 连续参加数学中学生国家集训队; 大批优胜者保送到清华、北大、上海复旦等名牌大学。毕业生中,仅92~95届的统计,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约60余人,占毕业班人数的38%。高考升学率为100%,升入重点大学率为99%,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约60人。在记者发稿之前,登录到耀华中学的网站,发现在刚刚结束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智能机器人中学组班级主题网页、规定图形比赛、灭火比赛以及创新比赛中,耀华中学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概括来讲,所有这些成绩正是对新教学方式的回报。

无线网络,无限乐趣

由于有70多年的历史,耀华中学校园内还保留了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古典建筑。随着Internet的普及,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对网络的需求日益迫切,而校内很多建筑无法架设或不适于架设有线网络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全校信息化的步伐,影响了学生和教职工的学习、工作效率。实验班教室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和挑战。但这不能成为阻碍实验班学生利用网络的理由,并且,这些学生更应该很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学习。事实上,无线技术已经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正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聘普教专家、北师大天津附中校长、特级教师张鼎言所说的那样,“电脑是一种工具,工具的方便使用将会改变人们的使用方式。无线上网技术的普及将会通过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来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的教学方式,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耀华中学决定在笔记本特招班教室部署基于IEEE 802.11b标准的无线局域网络,并采用基于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方正颐和笔记本。原因如下:笔记本特招班教室是古建筑,该场所是不易于或者不能进行综合布线的,因此适合架设无线局域网;如果笔记本特招班需要扩招,由于端口数量的限制将导致现有的有线网络资源紧张,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不便,无限局域网则可以解决该问题;无线网络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可以较好地保护设备投资。

在耀华中学笔记本特长班教室内左、中、右部署了3个无线接入点,覆盖了整个教学区。这样设计,不但满足了师生们对无线局域网的使用要求,又使整个网络与现有的有线网络充分结合,便于网络管理和维护。无线局域网的搭建,使得体积轻巧、方便的笔记本电脑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青睐,由于具备完善的操作系统和大量附加功能,采用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笔记本电脑是可访问终端中非常理想的设备。

无线部署,省力省钱

需要交代给大家的是,无线技术的部署更加容易。从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所认识到的无线局域网显著优势以及耀华中学对于无线总保有成本的经济高效的评估结果中,耀华中学发现部署无线局域网能够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以45个点为例,我们通过附表可以清楚地发现无线的好处。

“采用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笔记本电脑重量轻,电池使用时间长,再加上结合了无线上网技术,对移动办公确实给用户提供了极大方便。” 天津市教委科研处处长王繁臻博士如是讲到。

方案概要

耀华中学成立于1927年,历史悠久、校风淳朴。该校已经建成了有线校园网,如1998年底建成百兆校园网,2000年底将校园网主干带宽升级至千兆。根据教学、教科研、管理、远程教育的不同需求,建立了类型齐全、信息丰富的耀华校园网信息资源体系,并在校园网上提供了基于B/S结构的网络应用,如网上信箱、网上教学等。随着无线技术成熟和发展,英特尔推出了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耀华中学正在积极开展无线校园网的尝试,目前已经为笔记本特招班(实验班的一部分,学生用上了迅驰移动计算,于是得此名)搭建了功能完善的基于IEEE802.11b标准的无线局域网,并通过方正颐和笔记本电脑亲自体验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带来的喜悦——教学方式在改变,学习方式也在改变。

编辑题外话 >>

不要担心学生对新应用的使用潜力

记者在采访这个案例之前,一直有这样的疑问:牵扯到费用、技术等方面原因,迅驰移动这种新技术,对学校而言实际的接受能力有多大?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天津市电化教育馆教研员施威南先生用具体数字解答了我的疑问。具体数字是这样的:在天津第43中学,像这样的实验班前年招了2个班,去年招了4个班,今年计划招6个班,可见需求增长很快,并且,这样的学校在天津至少有几十个。就耀华中学而言,所有老师都将配上迅驰笔记本。天津如此,全国也应该类似。究其原因,学习的方式已经在逐渐改变,发散思维的培养、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以及主动学习的建立等已经成为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并且,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体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如在今年的高考中,学死知识的学生在考分中已经在走下坡路。重要的是,这些已经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这也就是IT新技术在学生中有很大需求的原因所在。评价一个新技术的成功与否,简单来讲,可以用认可度和使用范围来衡量,看来,计算机在学校中的应用(尤其对学生)已经过了关,迅驰笔记本也不会例外。

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室,也不应该局限于8小时之内,它应该伴随在你的身边,随时随刻。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中小学生更应该如此。

多样的学习方式浓厚的学习兴趣 篇4

一、用“儿歌”提高认知水平

儿歌短小、精悍, 读起来朗朗上口,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将数学与儿歌联系起来, 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认识“上下, 前后、左右”时, 可出现儿歌:“一二三四五六, 上下前后左右……头在上, 脚在下, 胸在前, 背在后, 两手侧平举, 指着左和右。”要求一边读儿歌, 一边做动作, 甚至可以让它成为课中操。相信经过几次练习, 这六个方位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又如“10的分与合”可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二、用“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 适当运用游戏, 有利于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 符合小孩子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人民币的认识”的练习中, 可设计“天线宝宝卖文具”的游戏:“拉拉新开了一家文具店, 欢迎小朋友去参观……四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当‘天线宝宝’, 其他孩子当顾客, 看价钱、讨价还价、付钱、找钱……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真正实现了‘玩中学, 乐中学’。”

三、设音乐, 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 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 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 让人尽情想象、思索, 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 或配乐朗诵, 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如在《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中, 在教学前配上贝多芬的《月光曲》的音乐, 通过音乐的熏陶, 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 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 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插入表演,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 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对小学生来讲, 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 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 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较难理解,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听音乐, 边让学生表演,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表演中不仅展示了具有艺术专长的学生的天赋, 还让学生在感官的刺激下更好地去理解课文的真谛。课后, 同学们还不停地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 可见, 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我的各科学习方式 篇5

上到高中,意味着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初中也改变了很多,这里几乎是全靠自己在学习,靠自己的自觉性去学习,老师在课堂上也只是讲一下,然后就让你去学习了。为此,我不得不改变一下我初中的学习方式,不然我就开跟其他同学的成绩脱节了。

对于语文,我会在自己全心全意的带领下,实行5+25+10等于40的模式。〞5〞就是上课用5分钟进行课前小测听默写。〞25〞就是用2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10〞就是上完课后用10分钟做堂上练习或小测,及时反馈。

对于数学,在我用心用意的带领下。实行5+25+5+10等于40的模式。课前复习检测,大约5分钟。新课导入及例题理解,约20分钟。小结、归纳,约5分钟。有效检测,约10分钟。

对于英语,在我众志成城的带领下。实行2+5+3+15+10+2+5等于40的模式。上课前读单词或短语,约2分钟。课前5分钟复习听写、口语、小测等。课文导入,通过图片、设问等,约3分钟。课文呈现,通过阅读,听力等约15分钟。巩固练习,通过做题表演做游戏等,约10分钟。总结归纳,约2分钟。有效小测,约5分钟。

对于政治,在我心里帅的带领下。分为两大点。第一,推行〞情景学习模式〞即〞情境创设――提出问题――与同学共同研究――知识生成――巩固练习〞的课堂模式;第二,〞复习课的模式〞即〞上课读书,约3分钟――归纳梳理知识结构,约20分钟――练习并深入了解主观题,约15分钟――课后做选择题,填空题巩固〞。

对于物理,在我精心精力的带领下,实行5+15+10+10=40的模式。情景引入,约5分钟。自己学习,约15分钟。解惑释疑,约10分钟。练习巩固,约十分钟。

对于化学,在我尽心尽力的带领下。实行5+20+13+2二40的模式。课前读书,统一资料。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和实验复习,约5分钟。可是目标导向的问题任务式学习,约20分钟。堂上做题,约13分钟。课时小结,约2分钟。

用“学科的方式”学习 篇6

对于学科学习,良好的学习方式是重要的保障。至于良好的学习方式,我以为,除了应该遵循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普遍要求外,还应该与相应的学科特点相适应,即用“学科的方式”来学习。

所谓用“学科的方式”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对所学学科的特点心中有数,并能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与学科特点相关联的学习品质、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学习智能。叶澜教授在提及教育学科的发展时说:“在我看来,犹如人一样,学科的成熟应以‘自我意识’的形成为标志。学科缺乏自我意识,其发展就不可能从‘自在’走向‘自为’”。同样,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某一门学科时,不能对该门学科的特点有所“感觉”和“顺从”,那他的学习是很难深入到学习的内在机理,触及到学科的本质,产生学习长效的。事实上,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特点,同一学科也能寻找到多种特点,比如语文学科,从学科地位和作用来看,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从学习过程和活动来看,具有实践性、累积性、外显性;从学习对象和内容来看,具有广泛性、开放性、思想性;等等。但是,作为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应该着重于该学科最鲜明、最显著、最能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比如,数学中的建模思想、逻辑推理、理性思维,科学中的猜想探究、动手实践、解释发现,艺术中的欣赏体验、个性表达、自由创造……而语文则重于让学生在优秀的语言文字的“熏陶”“涵泳”“儒染”“点化”中学会阅读、写作,表达思想和情感。正如刘铁芳教授在《小学語文,人文陶冶何以成为可能》中所说:语文教育一个重要的,也可以说是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领会别人是怎样认识、理解世界,表达自我,借以获得对世界、社会、历史、人生的多样性、丰富性的体验与认识,然后自己也学会去认识、理解世界,表达自我……让每一个“我”都去积极寻找切合自身的认识、理解、表达和个体心智的积淀性发展,让作为主体的“我”的“主体性”,在“我”的积极认识、理解与言说中凸显出来。

当然,倡导用“学科的方式”来学习,需要每一位教师对所任教学科内涵、特点有精确的把握,并能在教学中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和训练学生的学科感受,凸显学科本色,孕育学科情怀。肖川说:“学习的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如此想来,用“学科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更加简约,更有意义,更为深刻,更富智慧。

浅谈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篇7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而言的, 自主学习的学习动力来着学生自身, 与之对应的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动力来自外界的持续施压。我国著名研究学者庞维国针对自主学习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概念, 他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前根据学习目标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 在学习中能够全身心投入课程之中, 能够主动的的联系课程内外知识, 将课程学习效率发挥到最大程度, 进行完学习任务之后又能及时作出反思和总结, 对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进行总我批评和自我补救。

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上的“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

自主教学模式和普通的教学模式存在极端相对问题, 自主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 进而将学习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焦点, 学生需求及学生学习动力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中心问题。由此可见, 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新的自主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设计新的教学模式时,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设计原则:

一是强调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老师为中心”, 出发点不同, 会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设计结果。在教学设计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改变以往的沉闷的“一言堂”为学生为主体的“群言堂”, 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教师的讲解, 加大学生的实践, 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

二是强调情感的创设, 所谓情感的创设就是在新的教学活动中, 积极发掘适合学生的显示教学案例, 选择积极向上、发人深思、具有明确积极鼓励意义的教学实例来创造一个情感教学氛围, 促使学生内心觉悟, 增强学习者实现理想的信心和决心。例如在开班会时, 列举学习所熟知的鼓舞人心的事例, 发人奋起。

三是重视合作学习, 构建主义理论指出, 加强与周围环境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学习者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兴趣。虽然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己的主人公特点, 但是自主学习并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并不是完全排除师生交流和同学交流,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带有主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和谐友好的合作氛围。例如教师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堂下设置问题供学生讨论共同找最佳答案, 答案不能有教师直接提供, 需要让学生们对问题展开讨论, 从而使他们在讨论中获取知识。

四是注意信息的反馈作用,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放任自流, 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设计好当堂训练的习题, 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教师可以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三、学生自主学习四要素

1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是前提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有效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內在动机, 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依据学生特点,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吸引学生去主动探索问题。如, 讲“人类社会的产生”时, 教师可以用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夏娃等神话故事导入;讲“发展地看问题”, 可用“刻舟求剑”的典故导入, 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带着兴趣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从而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

2让学生学有引导是保证

由于受到知识和思维的制约, 学生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时有时会走入极端, 脱离问题的本质, 教师虽然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 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但在某些知识领域, 学生陷入思维困境时, 教师应给予学生某些方面的指引, 引导学生重新认知, 以便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如, 在“调控情绪的方法”这一节, 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中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情绪, 寻找对策。学生即重温旧知识, 又认识新知识,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及不同点, 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3让学生参与课堂, 给学生机会这是关键

学生学习知识过程, 不是一个被动汲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 而是一个学生积极的调动所有的知识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 同化新知识并积极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构建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只能是学生本人, 这是不能替代的,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 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己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中去探索、去发现, 从而学会学习。

4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这是目标

纵观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最缺少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的设计教材,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用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在多项交流中不断深化理解知识, 还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 自主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方法,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独立性、差异性, 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有效地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案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9.

[2]张予锋.试论大学生自主学习[J].引进与咨询, 2006, 07:96-97.

[3]张筱兰, 欧阳汝梅.高校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12:38-41.

学习的方式 篇8

一、开放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参与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尝试“开放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对问题讨论、辩论, 并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 培养了主体参与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他们一起猜想、争论、操作验证、互相补充, 不仅找到了书上说明的圆柱体的所有特征, 还发现了圆柱侧面展开不仅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还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时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获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积极探索中通过亲身的观察、猜想、实验加以证实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中, 有许多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如果面临这些问题, 我们都能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利用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亲身参与, 去感知、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 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学习方式。同时, 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 通过“变形状与面积不变”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加强数学学科育人教育功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进行数学交流, 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整体的合作学习中逐步意识到在竞争社会中, 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合作。因此,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双主体生命互动与提升的课堂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他们学有创见, 共同创造师生互动合作教学。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 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 讨论研究, 几分钟后, 都拿出自己小组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接着大家开始交流, 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 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掌握了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创造学习的良好机会, 发挥学生的潜能, 而且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促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脉络。在交流中学生们看到了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 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 同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 教育创新就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传统的一问一答、一题一解,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研讨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他们可以大胆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与教师、课本不同的看法,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 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的计算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许多种方法。如, 例1: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 (或正方体) 形状, 求出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体积, 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例2: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 然后倒入长方体 (或正方体) 容器里, 测量出水的体积, 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例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 然后拼成长方体 (教科书上的方法) 。这些教学设计, 尽管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 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是由学生亲自参加课堂教学实践得到的, 把间接知识转化成直接获取的知识, “体积不变与形状可以多变”, 同时学生领悟到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点

1.注意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融入现实情境之中,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的发展。

2.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创设有效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自然引入课题, 此时的课堂教学是自主的、开放的,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解决新知、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

3.注重教学实施的层次和梯度。

教学实施的设计形式多样化, 分为三个层次,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层次是基础性练习题, 使学生初步巩固练习形成技能;第二层次是拓展性习题, 使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层次是开放性习题, 使学生启迪思维、提升智力, 练习的难度较大、较灵活, 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

以“情境教学引发学习兴趣”为线索, 培养学生勤动手、动口、动脑, 逐步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带领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同时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道理, 同时教师又十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渗透,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学习方式的主要渠道之一。

用博客的方式学习 篇9

博客 (博客或We博客) , 或称“网志”, 近2年来风靡互联网世界, 备受网民青睐, 被形象地比喻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不停息的网上旅程”等, 被认为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4种网络交流方式, 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财富》称:没有什么东西比迅速兴起的博客更具有杀伤力了”;《新闻周刊》说:“博客将杀死传统媒体”;CNN说:“博客让网络日记更上台阶”;美国新闻评论说:“博客:网上起义”。据说, 全球现在有近100万博客, 而且每4秒钟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博客。作为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 博客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步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

博客于1998年开始在我国出现, 在方兴东、毛向辉以及其他专家学者的大力推动下, 博客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徐平教授就利用博客进行了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针对理论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博客系统之教学功能分析) , 温州大学王佑镁建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动态教学网志, 中山医科大学也开展了自己的博客教学试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博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2001级博客、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育技术2001级博客、江苏武进历史教学博客等都是博客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浙江省嵊州市广利学校中学部的杨松耀教师、上海市上南中学的张正国教师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博客系统的教育内化与应用正在迅速蔓延, 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应用也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尝试。

2 用博客的方式学习

2.1 应用现状

2.1.1 利用博客构建教学平台和学习社区

教师可利用博客组织、设计教学内容, 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平台里, 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平等交流, 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教师建构的虚拟学习环境中探究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并组织下一步教学。通过博客平台, 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逐渐形成专业化的学习社区, 从而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例如, 东行记博客网站 (www.jeast.net) , 既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研究生的教学平台, 也是关注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工作者的学习社区。

2.1.2 利用博客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师可利用博客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情节和故事, 可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进行反思, 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教师能充分感受到自己作为研究者的力量, 增强对主体价值的认识, 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最近, 国内涌现出许多教师博客群体, 他们利用博客平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进行教学改革, 取得很大成绩,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上海海江小学教师博客群 (http://www.haijiang.org/blog/) 、苏州教育博客群 (http://www.szerc.com/blog/) 、聚奎中学教师博客群 (http://www.jukui.com/blog/) 。

2.1.3 利用博客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论文写作

学生可以利用博客作为研究平台, 拓展研究思路, 深化研究内容, 交流研究体会。高校学生可以利用博客作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平台, 与他人交流思想, 拓展思路, 丰富研究内容, 共享研究成果。学生利用博客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论文写作的一般方式如下:利用博客拓展自己的兴趣, 确定研究的主题→对主题进行分析, 利用博客进行资料搜集和知识管理, 开展针对主题的探究活动→利用博客构建知识共同体, 同更多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 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反馈的信息, 开展自我评价, 进行学习反思, 改进研究过程→把研究成果和学习体会在博客上发表, 与其他教师、学生共享。

2.1.4 利用博客作为学习资料和学习成果的管理工具

学生利用博客进行学习、整理和搜集资料、记录学习过程、完成作业, 并借助博客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流, 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资源。作为个人学习资料管理系统, 博客里的资源主要分为2部分:一部分是从网络上搜集和筛选的学习资源, 如好的文章和作品、优秀的素材以及一些著名的网站链接;另一部分是学生自己的知识资源, 包括平常的心得、灵感、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论文以及电子作品等。

2.2 使用人群

高校教师:如北师大庄秀丽教师的博客 (http://blog.onlineedu.org/zxl/) 。

中、小学教师:如求师德教育实验室网志 (http://blog.onlineedu.org/qiusir/) 。

教育管理者:如金陵日志 (http://www.szerc.com/blog/blog.asp?name=jinling) 。

高校学生:如云淡风轻 (http://www.jeast.net/user/zxian/) 。

区域教育群体:如南山实验学校 (http://sznx2004.blogdriver.com/sznx2004/index.html) 。

2.3 应用特点

教育博客主要用于辅助教学, 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体、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教师自我反思的平台、学习过程的记录工具等, 具有以下特点。

(1) 利用教育博客进行教学反思的较多, 开展学科教学的较少。

(2) 教育博客整体数量较多, 质量较高的相对较少。

(3) 教育博客比较分散, 相互之间比较独立, 没有形成规模。

(4) 教师的博客相对较多, 而中、小学生的博客相对较少。

(5) 文科类的博客相对较多, 理科类的博客相对较少。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10

由于受到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和有关部门用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使教学目标变成了片面地追求成绩。课堂上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和掌握。课堂上学生不喜欢发言, 习惯于服从老师的命令, 学习主动性不够, 也不敢提出新颖的问题, 人云亦云。长此以往, 很多学生逐步丧失了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 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导致了学生学习、做事规规矩矩, 不敢越雷池一步, 更无从谈起培养创新能力。这与课程标准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相悖。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让学生分组去探讨并动手操作:把8根火柴棒, 每4根拼成一个正方形, 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小棒呢?你能先摆一摆, 再用算式表示吗;又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 我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 马上就能说出它们能被几整除, 经同学们验证后感到大惑不解, 纷纷要求我道出其中的奥妙。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 我告诉学生, 奥妙就在今天学习的内容中。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以自己动手探究发现了问题, 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 开启心智的大门, 激发学习的热情, 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这样让学生在玩中质疑, 在玩中释疑, 获取知识, 提高其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采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 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下, 教师更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 勤于实践、敢于探索与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 我让学生解下红领巾, 并向他们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手中的红领巾的面积吗?有什么方法计算呢?”以小组为单位, 说说每个同学的方法, 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推导过程, 并演示。经过各小组的探究、合作后出现了几种情况: (1)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三种情况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有的小组探讨利用割补法把三角形上半部分割下补到下半部分, 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些小组想出了折叠法, 在三角形两腰的中点往上折叠, 形成一个长方形, 也可以推导出面积。通过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加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这样探究的学习过程比传统的教师讲解更有效, 学生理解更深刻。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师的教要更多地围绕学生的学而开展。授之以鱼, 只救一时之急, 授之以渔, 可解一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 才能形成持续性的学习。知识每天都在增加, 一个人倾其一生也无法学完。因此, 只有学会学习, 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 让学生整体性地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 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 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在教学中, 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 和学生一起进行比较、猜测, 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 而我写一个三位数, 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 而我写一个四位数, 进行比较……依此类推, 让学生自主合作, 交流讨论, 来寻找规律, 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 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数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比较同位数的大小, 并总结出数的比较的规律, 从而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四转变学习方法, 学会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这里的提出问题就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说出心中的不解之惑, 学生才会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 才会有发展和动力。教师要学会用问题作为教学的支点, 让学生做发现的主人。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这是学生独特体验的真实再现。为了使学生的质疑有目的性、科学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方法, 那么问题就会源源不断、屡见屡鲜, 当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之后, 学生就会拓展思维的空间, 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 满足了求知的愿望。当学生提出较隐蔽而又深刻的问题时, 我当即表扬他积极动脑, 并且让其他同学积极思考, 敢于质疑。这样达到了抛砖引玉、求“巧”务“深”的效果。

课外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11

一、激趣、激励,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几年社会都在讨论如何给学生减负。我校教师们在布置作业方面也注意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繁重、无意义机械性的家庭作业,甚至对作业的评分都作了硬性的规定。但学生交作业的情况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所布置的作业缺乏趣味性,家长仍然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成成材的标准,从思想上、行动上“迫”孩子去学习。学生提不起兴趣,懂的便潦潦草草完,不懂的便留下一片空白,甚至不交,学习失去了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激励是加油器。在平时的课外作业中,我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如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时,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同学们回去好好预习下一课,找出课文中的你认为有疑问的词、名、段,如果有哪位同学能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言,便能获得三个星的奖励。同学兴趣高涨,蠢蠢欲动,看起课文来也卖力,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这就达到了我布置作业的目的。当然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多表扬,多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设疑、激将,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养成了善于等待的坏习惯,一些不懂的问题,甚至连一些未学过的生字、新词都要等待老师帮他们一一解决,等老师给他们答案。这与老师讲解多,学生主动活动少;学生一味接受老师观点多,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的现象少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指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总而言之,是教师培养了学生这种依赖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探究的精神。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如在学习《少年闰土》时,我布置了如下的作业:“在鲁迅的作品中,数十年后,闰土与鲁迅再次见面,你们想象一下,情景如何?”学生当场给出的答案,都给我否决了,这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接着我说:真正的答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给你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可以去图书馆,可以上网,总之看看谁最先把答案找出来。接下来的,许多学生在第二天便把答案兴奋地告诉了我。事情当然不那么简单,孩子们纷纷提出:“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你们没把书看完吗?”再次激发学生看书的兴趣,让孩子们能够认认真真地看书,这就达到我要求学生增大阅读量的目的了。其实只要老师“懒”一点,学生便会“勤”一点,这何尝不是一种经验呢?

三、激情、竞争,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在我们所布置的课外作业中,都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有合作关系的就难免有互抄作业的嫌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合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因此,在一些记叙文的课外作业上,我都会这样布置:各小组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小品表演,可以自己编剧,看看那一组表演得最出神入化。给二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可利用课间进行排练。当然在分组时,我要求他们自由结合,意在让他们能合作愉快。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常常是笑声朗朗,如演绎《跳水》一课,那些扮演猴子的同学们每一动作,每一个神情,都表演得淋漓尽致。这就充分体现出孩子们通过合作,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教学没有固定的程序化,而是恰当运用,意在创新。本人认为,教师置课外作业的主旨是要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摒弃传统的那种单纯巩固训练的作业模式。

学习的方式 篇12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学习动机入手

对于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 转变其学习动机, 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首先应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开始,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是对其进行学习指导的开端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什么东西可以促使学生想学习?学生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行为等。教师的引导应当是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参加到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去。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需要调动起来, 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需要, 并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 应从了解、培养、激发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进行。还应结合实际,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 选择适当的方法, 因材施教。

1. 设定适当的目标,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学生的心理而言, 他们都是希望能很快学会, 并且很快达到要求。但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不同的学生面对困难的方式也各不一样。假设同一目标,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得心应手, 遇到困难也会迎难而上;但对于学习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 可能会感到十分困难, 甚至退缩, 失败了还会打击自信。因此, 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设立较难的目标, 激发他们的钻研精神, 让他们具有努力解决困难的思想准备, 勇于挑战, 迎难而上,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达到既定目标。而对于学习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 则设立适合他们的较容易达到的目标,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 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排除学习的畏难情绪, 培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对待成败, 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坦然接受。有些学生看到成绩提升了, 得意扬扬, 喜上眉梢;看到成绩下降了, 万念俱灰, 垂头丧气。这种心态是不好的,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会寻找失败的原因, 寻求进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保持良好的学习内部动机,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必须的。

3. 开展学生喜欢的竞赛活动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在竞赛过程中, 学生学习动机会更加强烈,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 学习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竞赛形式多样, 有个人之间的竞赛, 对照过去与现在的自我竞赛, 团队之间的竞赛等。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 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进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中,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 我尝试开展了课堂小组竞赛, 既比纪律, 又比思维, 在围绕分数和红旗的激烈竞争中, 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 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既锻炼了个人思维, 也锻炼了小组合作能力。

4. 正确使用评价

表扬能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批评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但不能只有表扬, 而忽视批评。把表扬和鼓励有机地结合, 适当地应用, 表扬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批评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这样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感受, 又能明确地指出不足, 教育效果更好。

作为教师, 应该尝试摒弃以往陈旧的教授方式, 采用多种方法,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 做学习的主人, 成为学习的真正强者。

摘要: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刻不容缓。转变方式, 首先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 有了动机, 就随之有了动力。作为教师, 应当恰当地运用各种方法, 让学生设定适当的目标, 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做学习的主人, 做学习的强者。

关键词:激发,学习方式,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美) 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伪造的契约下一篇:皮革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