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合作学习方式

2024-05-11

构建合作学习方式(精选12篇)

构建合作学习方式 篇1

杨振宁博士说过:“进入信息社会以来, 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 相互合作, 任何重大发明都是不可能的。”确实,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新课标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作出了很多阐述, 在此, 我就合作学习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合作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在心理上的认同, 在行为上的配合, 没有合作, 课堂就会显得没有生气, 师生就很难形成教育学的默契, 教学效果也不易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应充分把握教材特点, 有意识地创造合作条件,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确立合作意识

课堂上能否呈现合作氛围, 关键在于教师的意识和组织。不少教师上完课, 走下讲台都抱怨学生课上不配合, 不肯合作, 其实追究根源, 责任不在学生, 而在于教师是否有无合作的意识, 有没有创设合作的情境。很多的成功教学案例告诉我们,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努力创造学生乐于合作的情境, 努力激发学生想学、愿学、爱学的强烈欲望,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做好合作的心理准备。其次还要注意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在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由“传授知识者”朝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的方向转变。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朋友式”时, 课会变得轻松愉快;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导演式”时, 课会变得趣味精彩;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师生互换式”时, 课会变得更有活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师生相互交流、沟通, 相互启发、补充, 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展, 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2. 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

成功的课不仅是体现在师生合作上, 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 可以使学生各自的智慧汇聚在一起, 利于相互学习, 促进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 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集体, 不断发现他人的优点, 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的方式

1. 师生合作

课堂上, 建立亲密的师生合作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动力, 师生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1) 平等参与式学习。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这对学生是一种极大的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这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例如, 语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对某些语段、章节进行分析, 对人物进行个性评价, 往往就会产生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多种看法和见解。这时, 教师绝不能把自己的见解看成是至高无上的, 也不要非把学生的思路统一到自己的见解上来, 更不要去压制。教师此时最好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 去敞亮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让学生去鉴赏, 使学生感到你没有用教师的威严去统一他们的思想, 你是在平等地听取他们的意见, 在和他们平等地交流。

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 又有情感的交流, 更有思维的培养, 这样和谐的课堂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2) 合作互补式学习。当今时代是多媒体的多元化时代,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元的, “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先人之训眼下倒是实实在在, 做教师的在组织教学中既要蹲下身子看学生, 还要虚怀若谷。因为做教师的不可能什么都懂, 不可能什么都对, 听听学生的, 有可能填补你某一空白, 有可能纠正你一个错误, 有可能给你开阔一个眼界。记得在一次教学中涉及“克隆”这一知识时我有很大的感触, 因为“克隆”于我来说是一个盲点。课上我来了个抛砖引玉, 出乎意料的是, 学生他一言你一语, 不仅让我了解了不少国内外的有关“克隆”的知识, 以及“克隆”的利和弊, 还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热情。

2. 学生之间的合作

小组学习是学生之间合作的重要学习形式。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小组学习, 学生间相互启发、帮助、合作, 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又可以在学习有困难时得到同学的帮助, 还有益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 我一改以往的教法, 放手让学生阅读, 然后按小组排演课本剧。学生热情高涨, 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理解为小组的表演献计献策, 蔺相如的果敢、顾全大局, 廉颇的勇于改过被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 生动形象, 学生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那效果岂是教师讲解所能达到的?如此不仅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了课文, 张扬了学生个性,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尝到了合作的重要和喜悦, 懂得了自我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群体的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应与明天的社会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而合作学习正是这样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愿我们在这个切入点上, 多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在群体合作中发展自我,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构建合作学习方式 篇2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利于美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优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的学习小组,一般四至六人为一组。以下几种方式建组:

1、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及情况可采取多种座位排列的方法

①双马蹄形排列法;②“T”型排列法; ③田字格排列;

④梅花形排列以及自由排列等。

2、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

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孩子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

3、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学具准备情况来分(1)小组之间合作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实施,美术课教材更加强调了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还强调了探索性和研究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和种种问题,要通过学习他们讨论尝试得出结果,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实验教材的活动方式非常多,进行班级集体活动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从中认识美术、感受美术。又因现在的美术课涵盖的范围广,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完成不断变换的教学内容。

(2)交叉合作

我们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如果交差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特长生对学困生的带动作用。如学习《让色彩动起来》时,在欣赏了许多图片,画面,讲解如何构图之后,让学生完成作品,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就采用了交叉合作的方法组织学习。通过特长生作品的示范或根据他们的建议把自己想法通过画笔表现出来。边看边学,边动手边体会,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困生积极的绘画心理,树立起自信心并在合作中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3)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寻找学习伙伴,使同一知识能力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合作可以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并带动其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实践证明一个班级中如果有几个在某一方面(音乐或美术)很好的学生能够带动班的兴趣走向。依靠学生自主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开展探究学习获得了较长远的教学效应。自主合作学习还可以运用到课后拓展中去,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文本或材料,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信息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通过以上建组方式,既缩小了组际差别,又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此外,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树立榜样,带动其他成员。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4.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合作意识

平时不但在美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而且经常利用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合作。如带领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巩固当天学习内容、实施班级装饰美化活动,班级板报比赛活动等。通过这样相互之间的协作活动,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和提高,同时也对小组合作的认识趋于一致,兴趣激增,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始终有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1)课前准备:引导学生收集学习材料和资料。充足分的准备工作为一堂课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上一堂好课增添了的信心,所以课前准备非常重要。课前我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资料准备、材料准备、形象准备、记录准备等等,学生分工明确,高质高效做好了课前准备。例如:《彩墨游戏——染纸》这一课,课前由小组长分配一名同学负责查资料,查找与染纸图案有关的知识,一名同学收集染纸、蜡染作品和图案造型等,其他同学分别准备宣纸、颜色、碟子……记录的同学记录整理相关资料。

(2)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式探究学习质量的好坏是课堂教学是否富有成效的前提保障。虽然是以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探索研究最终获得知识为主要形式。但整个学习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课堂中我一方面放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展开讨论,探索实践,合作交流,一方面加强知识的指导,作品完成后展示互评,互相介绍作品,互相解释所领悟到的知识;互相找出不足的地方和原因,及时改正;互相小结学习心得,小组长作总结。这样使学生轻松愉快而且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教师积极创设情境:教师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情境的创设展开组内讨论、组际交流,互相启发、引导学生的自主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到收放结合,积极评价,质疑问难,开拓创新。

(4)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成效进行全面评价:

全面正确地评价是提高合作式探究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组际竞争,有效的减小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我在评价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几点:首先,小组之间的评价。其次,评价又分为自我评价和民主评价。

评价这环节是对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情况的反馈和验证。目的在于领会学习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师的提示下,对学习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例如,在教学《吉祥图案》一课,我对照学习目标,通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看是否有创新意识,设计形式是否多样;二看绘制是否干净整齐,剪贴是否完整,制作是否合理;三看制做态度是否认真;四看小组合作是否和谐到位。在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形式围绕要求展开评价,自己提出鲜明的看法。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

构建合作学习方式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5/16-0193-03

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接受式,欠自主,缺探索,少合作,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日常教学实践活动,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美术学习方式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单志艳定义)。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反思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接受和挑战学习任务,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运用虚拟网络,创建自主学习空间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大量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制作成适合学生操作的虚拟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学习难度。例如,在讲授《多彩的民族纹样》一课前,笔者先创建了虚拟网站的学习环境,并设置了三个问题:①什么是单独纹样?②可以用哪些图案内容来设计装饰单独纹样?③发现了哪些图案规律及设计方法?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讨如何根据单独纹样的特点与设计要素绘制民族纹样。学生在短时间内借助网络查找到了大量有关民族纹样的资料,并得出结论:设计图案可为动物形、人物形、植物形、几何形等,形式有均衡式、均齐式、合适形和不规则形等,通过截取纹样图案,运用多种排列方式和合理的色彩搭配,便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单独纹样。在学生了解了单独纹样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他们感受民族纹样的文化魅力,体会创意生活的乐趣。网络学习活动改变了学生作业千人一面的程式化、死板化。

2.运用微视频及课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自行车和摩托车》一课的重点是认识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并会用线描法表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构造较复杂,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求其独立表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各部分构造细节特征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制作了一段题为“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基本画法”的微视频,使学生可以对基本画法中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后重复观看,帮助他们突破难点,促进其自主学习。

网络课件学习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设计构思,组织教学所需的各类文本、声像素材并制成课件发布在局域网上实现共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浏览,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感受作为学习主人的快乐。例如,笔者根据《唱大戏》一课的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提供了说唱脸谱、脸色篇、脸形篇、脸谱故事、人物篇、动作篇、装饰篇、场景篇和优秀作品欣赏等一系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内容,并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在网络课件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应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实现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合作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安排适合学生合作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协商、合作等形式完成任务。例如,教授《亚洲大陆之旅》的内容中,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板报时,可先向学生提出本课的总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交流,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完成一幅亚洲旅行长卷图。布置总任务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亚洲建筑的艺术风格和雕刻作品的装饰风格,了解制作旅行图长卷的基本方法,并对总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制定出子任务。子任务有:①选图,搜集有代表性的亚洲建筑和雕刻作品。②搜集、确定展板的形式。③探索版面编排的设计和线路图的设计。④研究文字的内容和字体设计。⑤使用Word或PowerPoint对前面资料进行整合,编制完成亚洲旅行图的电子板报。这样的任务分配,小组成员不但能明确任务分工,又可依据自己的能力分解成更小的“子任务”,使任务逐步细化,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根据子任务“选图”,小组长可以让每位组员负责一个国家的资料搜集,还可以让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将其制成演示文稿。因此,在网络学习中合作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更有利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能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协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团结协作、学习兴趣及科学探究精神。探究性学习特别适合在网络中进行,因为网络能提供探究所需的大量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教师布置的研究课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分工协作、展开探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促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兴趣的因素有:①新颖有趣、充满感情因素的学习内容;②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③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与教学手段。多媒体在展现这三个因素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我们的小超市》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将网上搜集到的超市展示视频和笔者自拍的录像带进行剪辑加工,并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视频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展台、展架、展柜定格,有时将有明显特征的部分放大,还对动物形、几何形、植物形等展具进行局部特写,这样的展示,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对超市原有的印象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运用不同材料制作出了不同造型的展柜和展架,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超市”活动。多媒体的介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任务,体验乐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问题和任务紧密结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研究获取新知的方法来驱动、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围绕问题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3.发布成果,促进交流

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及共享性的特点,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创作意图、体会收获及需要探究性的问题及时放到校园网中,通过网络的优势扩大交流的范围,使学生跨越班级以至年级的界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展现自己的才能,学习他人的艺术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为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搭建平台。

结论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策略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实际操作意义。从课题结题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有91.5%的学生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微视频、课件、虚拟网络的有效运用,化难为易,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索的信心。有86%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78%的学生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有93%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有85%的学生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资源的拥有者和选择者,成为教学活动积极的合作者和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则由原来的主宰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与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与管理者,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也是学习者与研究者。师生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在平等交互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蔡静波,王佳丽.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程的有效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

[2]王峰松.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美术课教与学的思考和实践[J].少儿美术,2005(9).

[3]甘艳.信息技术对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6).

构建合作学习方式 篇4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自由空间中表露。

新课标强调, 教学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共享、共识、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两》时, 范读这首诗时故意错几个字, 结果刚读完, 学生个个都把小手举起来, 说道:“老师, ‘亦’你读成一声了, ‘抹’字你读成了四声了。”“老师您没有张若谷读得好。”学生个个表现出胜利的喜悦, 有了自信, 找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我顺势感叹:“是啊!青出于蓝胜于蓝。你们的智慧是无穷的, 潜力是无限的, 你们是我的老师。”学生个个都很兴奋, 在这样民主自由宽松的课堂里, 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 很快便掌握这首诗的意境。

二、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发现。

如何让课堂成为生成的课堂? 这是新课改形势下教育工作者追求的课堂质量问题。合作学习能有效促使课堂生成, 让课堂成为生命的、生态的、生活的课堂, 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在教师的引导下, 群体协作, 研讨交流, 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开发学生的优势资源, 在合作、交流、探讨中碰撞智慧的火花。

我在教学《赠汪伦》时, 让学生自我解释诗句, 并说:我看小朋友们哪个能发现小的问题, 哪个能发现大的问题, 如果谁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回答不了, 那老师就拜他为师。

听了我的这一番充满激励的话, 学生个个小眼发光, 纷纷埋头读书, 思考问题。

一会儿, 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几个问题后, 再也没人举手了。我看没有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便鼓励说:“同学们一个个都很聪明, 都动脑筋了, 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 再思考思考, 讨论讨论, 可以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五分钟后, 班上的小手举得更高了。

“老师, 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 , 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呢? ”一个男孩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老师, 一般人离别都很伤感 , 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一位女孩子疑惑地问。

这两个问题确实很有价值, 他们发现了书上写的与生活实际的不同, 于是我就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思考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 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热烈地展开讨论、想象, 发表自己的“高见”。

有的说: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 因而不辞而别, 汪伦知道后便来相送。

有的说:老师, 可能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听到这入情入理的解说, 我心花怒放, 拍案叫绝。显然, 合作学习使他们产生了灵感。

三、教法多样, 课堂协调统一。

在教学中, 由于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师本身的素养等, 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因素的多样性, 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比如, 语文教材文体有别, 结构各异, 教法当然应该有所区别;又如, 有的教师长于逻辑分析, 有的教师长于形象思维, 素养及教学风格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方法自然有所不同;再如, 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有新的发展变化, 教学方法必须适应这种多变性的特点, 根据需要适当地变换教学方法。

实际上, 一个教学活动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单就一堂语文课来说, 也常常是讲授法、谈话法、复习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表现为具体的协调一致的配合统一, 如此才具有实际意义。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 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多姿多彩而又协调一致的和谐美。

在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其与课程、教学手段的变革, 以及教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在教学中, 必须克服这样两种倾向:一是千篇一律、程式化的倾向。其具体表现是墨守成规, 企图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二是对先进教学经验生搬硬套的倾向。其表现为对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 以简单的态度对待之, 生搬硬套, 机械模仿, 这种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但由于不适应教学实际, 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上述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都破坏了教学方法的多样统一性、恰当性和适宜性, 自然就无发展而言。要克服这两种倾向, 首先要进行观念的更新。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如何“教”, 还要研究如何教学生“学”, 只有把“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都吃透, 才能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实现教与学的相互协调。其次要大胆改进教法, 既要善于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的教学方法, 又要勇于进取, 强化创新意识, 因人、因文、因时而异, 发现符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 把继承与革新、观念与方法和谐地统一起来。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初探 篇5

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高万清

在大石头镇中学工作期间,与教师共同探索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探索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整个学校形成了学理论、研教法的良好风气,在学生当中出现了 “比、学、赶、帮、超”的喜人景象,有些学科的成绩明显提高。调到敦化市进修学校之后,走遍了全市各初中,看到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为了促进全市推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将各校的成功经验汇总如下。

一、齐心协力搞好小组建设

小组建设是合作探究的基础,班主任应该同科任教师共同商讨组建本班的学习小组。

(一)小组划分的原则

1、异质互助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差异进行分组,把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实力相当原则:每个学习小组各种类型的学生人数相当,成绩大致相同,有利于展开竞争。

3、有利交流原则: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会降低学生个体的活动量,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缺乏不同类型学生的相互补充,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

4、动态平衡原则:小组合作学习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对各小组的表现及成绩进行阶段总结,然后对不合理因素要进行调整;进行小组之间成员的调整,使其实力均衡;进行小组内角色的调换,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不同角色。小组长应选有

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还可以设置学科组长和其他方面的负责人,一是为了减轻组长的负担,二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应该鼓励学习积极性较低、成绩较差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促使他们参与合作,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帮助小组长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随时进行角色的调换,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加强小组长的培养

1、加强对小组长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知道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组织小组学习对本人成长的作用,为他们树立长远目标,激发他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力;同时,设立对小组长的评比表彰项目,为他们树立短期目标,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

2、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通过开

会及时了解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给小组长出谋划策,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如:教给他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定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教给组长讲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讲题的效率。教给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教给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组长要归纳组员的学习成果,并且负责把本组学习的成果去粗取精。

3、适时更换小组长。当有新的同学符合条件时,就要更换原有的组长,也可以实行组长竞选制,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组织能力,产生

多位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有些班级虽然已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效率不高,原因有二。

一是小组交流的方法不合理,二是老师选择的问题不科学,所以提出一下意见。

(一)教会学生按照流程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一般按照“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产生

新的问题”的流程完成。在得到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每个学生首先得独立思考,尽量自己解决所有问题,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并且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标记下来,提供给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并且按照分工完成自己的职责;小组汇报时,除了汇报通过小组交流解决的问题,还要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供给老师;最后由其他组回答或由老师解决。在讨论每个问题时,应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别的思路吗?那种最简捷?促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培养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二)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小组交流的效率。

任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前精心设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通过恰当方式明确的呈现给学生。如果问题过简,就会让讨论流于形式,如果过难,小组无法解决,浪费时间。

(三)充分调动差生的积极性

根据能力恰当分工,让差生为小组承担一定的工作,增强其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对差生的每一个向好转变,及时表扬鼓励,让其尝试成功,树立信心;对其薄弱学科指定专人负责,帮助提高。

三、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还能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互帮互助,全员参与,杜绝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看客。在评价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公正合理的原则: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对各组应该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对小组的评价应由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以求评价范围尽可能全面周到,以利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本组

争光。

2、促进发展的原则: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其他工作时,对分数应该多加少减,防止产生抵触情绪。评价过程中,应给后进生和后进小组提供优先发言权,创造赶超先进的机会,调动积极性;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突出过程和成绩提高的幅度,不能只关注成绩的绝对高低。

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研究 篇6

关键词:新教育模式;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方法

G623.5

引言

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各个国家对教育的发展都非常重视,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现如今的数学课堂都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学习,小学数学作为整个数学生涯的基础,这是学生非常重要的阶段。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式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方法是通过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共同讨论课堂内容,其教学课堂的主导是学生,教师往往是辅助学生学习。但是,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其整个阶段还不够完善,在日常教育中,虽然有的教师会使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一、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的主要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现如今很多学校依旧是采取传统教育方法,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由于数学很多都是逻辑性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方面很少,这就导致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致使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效率低。

(2)课堂氛围不高

虽然有一些学校采取了学生合作学习课堂,但是教师习惯了过去的传统教育方法,无法掌握好教师自己的地位。对课堂气氛把控的不是很好,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干预,这就大大降低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教师在同学讨论的过程中想尽量提供更多知识,给予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过少,甚至可以说只是走走形式。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一个好的氛围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有了一个好的学习气氛,学生们才能放开自己自主讨论,才能让自己的大脑尽情发挥。

二、提高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效率的方法

(1)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更希望在和谐的课堂中学习,这样才不会有更多的学习压力。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编造一个故事,一是能活跃气氛;二是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故事更容易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能更好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氛围,在最新人教版的教材中含有很多的教学情境,也有许多与生活想关联的案例,这位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

(2)确定课堂合作的学习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知识。在课堂合作学习的新模式下,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差别很大,但也要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毕竟以我国的教育国情来看,我国还是要以考试为最终标准,这也是现如今教育改革中最尴尬的一个环节。国家推荐在校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但是依旧采取试卷考试的模式。所以,为了符合国情,在数学课堂上依旧要把重点知识,重点强调;为了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自主讨论学习。把现如今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环境相结合,才能发挥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的作用。

(3)学生以小组模式进行学习

既然是合作学习模式,就要求在课堂中学生要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前通过情境引入,进而提出相应的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而且每个小组学生的能力要平均,这样才能提高各组的竞争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确切的说,在课堂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及主体,教师往往是起着辅助学生的作用,让合作学习模式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4)评价与总结

在各个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让每个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这能够让各个小组之间的学习成果形成互补。之后教师针对每个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回答。教师在回答完问题之后要再进行一个重点知识讲解,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最后对整个课堂进行总结、归纳。

三、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的具体案例流程

本文采用人教版数学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中的《圆的面积公式》为案例。

1.设立情境、加强课堂氛围

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要设立一个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方形、正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知道我们还有什么图形面积公式没有学吗?”(同学们纷纷回答)“有很多同学都回答的非常正确,就是圆形,圆类物体是我们日常看到最常见的图形。”

2.确定教学的重点

在学习讨论之前,教师要把重点的知识设置为问题,而且合作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同学们,圆的面积相对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相比会有一些难度,但是都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和周长也有一定的联系。”之后就要开展课堂合作学习的模式。

3.学生以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学习

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在4~5组为宜,避免浪费总结时间。注意每个学生能力的分配,尽量让每组学生素质平均。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为了让合作学习模式能够继续,如果哪个小组遇到难题无法继续,教师可以给予帮助。

4.归纳与总结

待到合作学习结束后,每组学生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享,这样能有效的让各组知识得到补充,教师再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待解答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

结束语

随着教育不断改革,传统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會的要求。课堂合作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虽然是起步阶段,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也只是时间问题,随着时间积累,教学与学生不断的努力,未来的课堂合作学习模式一定会更加完善、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尹美霞.“小组合作学习”再认识———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2011,(40)112-113

构建合作学习方式 篇7

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上课听得认真, 成绩考得好就是好苗子, 为了多得分, 加班加点, 死记硬背, 题海战术。这样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发散能力, 影响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 摧残了学生的进取心和热情。因为都是很被动地接受知识, 所以新课改强调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室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孤立性学习向必要的合作学习转变, 从一味静听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

新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进而能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 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 更倡导主动参与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二、实施新学习方式的策略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控的学习”。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就是“自我导向, 自我激励, 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 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 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 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大量的研究证明学生在如下情况下学习才会是真正的有效学习, 是自主学习: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成功的机会。

具体落实: (1) 学会自学。在老师上课前先预习学习的知识, 了解学习的目标。

(2) 学会独立思考。在讲解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可以集体回答, 稍有难度的题目我们应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而不是马上把答案交给学生。

(3) 设计适当的探究题目。鼓励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交流分享, 课堂上或课外去探究。如我们周围物品的酸碱度的测量, 我们地区有酸雨吗?

(4) 引导学生善于“自我反思”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作出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反思, 及时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作业试卷及时订正, 反思这段时间自己的学习态度, 表现等。

(5) 老师要运用用各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觉得学习的是他们有用的, 有价值的。如GPS全球定位系统、航天器、全息照相、纳米技术、空间站等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品质,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 “机械学习”, 和“他主学习”的局面。如此教育会成为“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二、建构合作学习小组

建构生成型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小组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建构生成合作提倡异质分组, 即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高低将学生分到不同小组中, 确保每一个小组由异质的, 不同能力、成绩水平的学生组成, 尽量保持小组的稳定性。每一小组的成员都应当尽量坐在一起, 一般前后四人小组, 以确保小组成员能共同学习材料, 保持所有的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和接触。

在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时, 并不是任由小组自由活动。教师要观察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表现和参与度, 解决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引导学生关注小组的任务和目标等, 即要参与其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对小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解决和帮助, 并教给一些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及时对表现好的组表扬, 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愉快。

合作学习应注意几个问题: (1) 选择性。即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 自己可以解决的就应让学生独立思考。 (2) 方法性。要考虑哪些内容, 何种形式, 合作的时间。 (3) 有效性。消除合作学习的形式化、表演化, 走场过。

我在教学七年级下“速度的计算”时, 学生在作业中不是忘记写公式就是忘记写单位。在一个班上我是提高音调, 手指着黑板, 叫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 喉咙喊破, 可是没多大效果。下一节课到另外一个班上课, 我改变方式, 先让四人小组讨论做科学计算题时要注意的问题, 之后相互检查对方的错误, 独立订正后, 再由组长检查是否做对。结果效果比前一个班好很多。如在讲力的三要素时, 我简单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不同的力的大小, 方向, 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然后请几个同学站起来回答, 可是他们就站在那边想不出答案。怎么办?我就让他们四人小组讨论。我走到每组聆听他们的讨论, 大家你一言我一言, 有平时不太认真的男同学提出用剪刀时把手放在剪刀刀把不同的地方作用效果不一样, 我及时给予表扬。之后他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旁边小组就提出老虎钳把东西放在不同刀口处效果也不同, 之后又有其他小组成员提出折断甘蔗时把手尽量放在甘蔗两端, 等等。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在探究学习中也该有合作学习。如氧气的制取, 二氧化碳的性质, 电动机模型装配等学生分组实验, 蜗牛的探究等都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后,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开阔了思路, 增强了效果。另外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潜能得到成分发挥;有助于张扬个性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感到学习有信心。合作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合作学习不仅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有助于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态度。

合作学习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不再是独裁者与统治者, 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与扶助者, 教师需要坦诚对待学生, 上课时能与学生平等交流, 互相合作, 共同前进。

三、进行科学探究

探究其实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强调教师要创造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 让学生通过探索, 发现解决问题。探究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有科学素质的公民, 既重视结果又强调知识来获得的过程, 既注意理解又注重应用,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体参与, 因而它特别有利于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落实如下: (1) 教师确定适合探究的学习任务, 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选取。 (2) 先小组设计方案, 然后集体交流讨论, 确定合适的方案后再各小组动手实验 (3) 各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4) 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 协调工作。 (5) 不拘泥于每个环节都要到位, 也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 要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

在平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演示实验的形式, 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氧气的制取, 我讲了步骤后请学生上台操作。把弹簧测力计, 显微镜使用, 电压表电流表使用, 长度体积的测量, 温度计的使用都改成边讲边演示的形式。 (2)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如让同学们自己课外抓蜗牛, 然后分组设计方案, 交流方案的可行性, 动手做实验, 最后交流讨论。摩擦力大小因素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及身边的东西设计、动手做实验, 简单易行。例如《科学》 (浙教版七年级下) 中有一个“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活动, 这个探究活动的操作性不强, 在课堂上是无法进行的, 即使在课外带学生观察树荫下的光斑, 也不能使他们明白光斑就是太阳成的像, 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在探究活动中, 我们可以将这个探究活动转化为另外一个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晚上, 教室内的灯光都关掉, 取几个相同易拉罐其底上分别挖一些大小不等、形状不同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菱形、梯形等) 的孔, 孔口处切掉一截绑上塑料薄膜, 然后在纸片前面点燃一支蜡烛, 移动蜡烛, 学生可以发现蜡烛的烛焰可以通过小的孔成一个倒立的像, 不论小的孔的形状是怎样的, 光屏上的像都是倒立的烛焰, 但是烛焰通过大的孔却不能成像。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就可以理解光屏上的“烛焰”是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 这个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也就可以理解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成的像, 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 利用实物教育。在七下《植物的一生》时讲到花的结构时, 刚好是映山红即杜鹃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 我就采了花分发到学习小组中去, 探究雌蕊, 雄蕊的结构, 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柱头这么大?”我就说:“你想是为什么呢?你再摸摸柱头有什么感觉?”“很黏!哦, 原来是为了吸住花粉。”在讲《植物生殖多样性》这节课时, 我让学生猜花生的谜语:爹红脸, 娘红脸, 生成儿子白白脸。把自己种的蟹爪兰拿到教室, 刚好在肉质茎上长了白色的不定根出来, 水到渠成地讲解了无性生殖。 (4) 注重课堂探究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性的,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 教师应根据教学、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 合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和课外探究活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探究活动, 有些探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需要学生分成小组合作、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例如《科学》 (浙教版八年级下) 中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就是一个开放性的课题, 要在课外探究;再如《科学》 (浙教版第一册) 的探究活动“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观察蚯蚓”, “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等, 这些活动仅仅在课堂上探究是不够的, 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而有些探究活动操作性、趣味性、实效性较强, 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科学模型, 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科学探究是科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对广大的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需要长期探索与反复实践。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但也不能因此否定接受式学习的地位和作用。

只要我们肯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师参与学生开发式的探究, 引导学生方法和步骤, 就能使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质疑中探究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变接受为探究, 变机械学习为互动的交往学习。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 当成创新的活动, 当成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 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 (7—9) 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学习方式的实践艺术.四川教育出版社.

构建合作学习方式 篇8

一、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明确组内分工与合作方式

学习小组的划分绝不是简单的把全班学生按照成绩平均分成几组。这样的分组也不能真正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或效果甚微。班级学习小组的划分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只有考虑到各项有效要素进行科学搭配,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才能积极主动默契配合, 实现高效, 长远发展。所有在划分学习小组时要参考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水平、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 要考虑学生的表达能力、自我约束和管理情况, 还要考虑组内学生性别比例等。

在精细分组的基础上, 教师科学指导和引导, 确定组长、副组长, 商讨制定组名组训和组规, 制定本组的目标。明确组内各位成员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检查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实现既有分散又有统一,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二、发挥小组作用, 实现学习过程最优化

高效学习的实现重点在于课堂, 所以在课堂学习时既要优化组内的积极活动还要实现组间的竞争机制。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既让学困生有最大程度的收获又让学优生发挥带头作用。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总结等方式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竞争机制是小组学习优势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没有竞争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也不会有更好的发展。竞争机制必须建立在调动组内每个成员积极性的基础上, 还要凸显小组的管理机制。组内竞争不但考虑每个成员的主动性还要考虑优等生对学困生的辅导力。组间的竞争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各组的课前预习效果, 课堂的表现, 课后作业的完成、检测的成绩都要纳入组间的评比。关注学习效果的同时重视学习过程, 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注重培养习惯。让小组合作的优化学习不但提高学习效率还要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素养。

三、强化小组评价, 促进小组有序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根据时间来确定要坚持课课评、日日评、周周评、月月评、期中期末统计、总结、表彰等。根据评定人来确定要有教师的评价、要有班主任老师的评价、要有组内自评、还要有小组互评。评价时注重调动每个小组和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对内容的正确与否给予肯定否定回答, 也不是简单的对小组的学习方式给予认可或反对的评定, 而要依据课堂学习的具体情况在明确正确学习内容的同时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指出优点, 还要对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方法。评价要有层次, 有梯度, 根据不同的时段, 不同的学生群体确定不同的评价角度和评价深度。

整个评价过程要保证评价的平等, 还要注重评价记录的整理和统计, 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有序积极的发展。

四、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操作的注意事项

针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分析, 英语学科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在熟练基础上可以全面放给学生, 只要过程引导到位, 学生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但是英语学科受其学科特点的影响和限制, 在课堂学习时必须科学把握、运用适当。

1、要协调好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输出是建立在输入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丰实的输入就让学生去合作去交流就如同让学生去建造空中楼阁, 所以学生的所有合作学习都要建立在足够输入的基础上。只有夯实基础, 有丰厚的词汇积累和语言基础学生才能有更深入的交流, 讨论也才能有高度, 有效果。

2、要加强英语口语表达的训练。

语言学科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的口语表达影响着学生的语感, 学生的表达也直接影响其他同学的表达。课堂合作交流时一定要引导规范学生口语的表达, 通过专项训练指导让学生掌握交流讨论的基本口语。流利的英语交流才是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3、要注重学习过程能力的提升。

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不能把过程仅仅定位在完成学习内容上, 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 通过合作的方法, 解决课文或语法问题, 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 绝不是简单的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一定要处理好过程方法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研究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学习能力生成的途径, 又是学习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预设目标往往难以达成。例如在There be句型的教学中, 预设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用There be句型组句, 内容要涉及食物、动物和交通工具等, 并熟练运用其肯定、否定和疑问等形式, 且能自主回答。在制定预设目标时, 我以为这种难度的内容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但事实证明, 这一内容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仅仅流于形式, 并未取得明显收效。

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1. 分析

经分析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缺少必要的细节支撑, 缺少明确的任务驱动, 以致学生合作无力、合作失序。

2. 猜想

结合分析, 我们试图通过“以明确的任务为驱动, 以丰富的合作方式为保证”的方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 例证

研究表明, 如果结合学生的实际, 设计合理的小组合作任务, 确定不同的合作方式, 就能有效化解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以教学There be句型为例。

首先, 确定三个教学任务。一是让学生熟悉There b e句型及其使用情境, 这主要通过有意义的讲授完成。二是让学生结合手边的物体, 用There be句型组句, 在小组内先自主组句, 然后交流与讨论。三是在新的小组合作要求下, 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与组间合作的形式展示, 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增强对There be句型的理解。其中, 第二和第三这两个教学任务属于小组合作学习范畴, 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其次, 实施合作教学。在引出There be句型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手边的橡皮、塑料尺和课本等组句——这是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这一过程并不复杂, 学生能较容易地组出句子。 (例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There is a rubber in the pencil﹣box.) 之后,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 这时学生的自主构建结果趋同, 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水平一致。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组句水平。于是, 小组合作学习进入下一环节。

最后, 提出要求更高的学习任务。编一个小故事, 在小故事中巧妙运用There be句型。显然, 这是一个较难完成的任务。这时, 只有教师点拨到位, 学生才能进入自然的小组合作学习状态。实践表明, 在一个五人小组内, 各个成员会从故事情节、人物设置和对话设计等诸多环节构思, 然后集体讨论如何将There be句型巧妙运用于故事之中。这一任务似乎远离了There be句型的学习, 但却通过兴趣的激发, 让学生真正掌握There be句型的用法。

有了明确的任务,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会运用多种方式, 因此效果较为明显。例如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将一个经典的汉语小故事翻译成英语, 其中多次运用There be句型 (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mountain.There is a temple on the mountain.There is a monk in the temple…) , 获得不少学生的喝彩。值得一提的是, 其中有些生疏的单词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向教师询问获得的。另外,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采用“组内合作”的方式, 更采用“组间合作”“交叉合作”等方式, 由于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因此合作效果较好。

三、课题研究反思

浅析高中政治合作式学习方式 篇10

一、对教师的要求

教材是师生需要共同面对的教学工具, 是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依据。所以,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只有吃透教材, 挖掘透教材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才可能指导学生完成合作式学习。教师吃透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找准给予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切入点。一堂完整的课程中, 哪个切入点适合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呢?这个切入点教师一定要把握对, 不然就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将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一一备好, 并设计好相应的对策, 这样出现问题时教师才不会措手不及。

教师并不是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旁观者, 而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领进门。因此, 教师应先给学生营造出宽松的合作氛围, 然后帮助学生建立逐步的合作关系。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如果完全任由学生自由组合, 一般会呈现一个组主要成员都是差生, 另一个组主要成员都是优质生的倾向。教师应先让学生自由组合, 然后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重新进行小组的划分, 一般学习小组成员四到六人即可, 既有优质生又有中等生还有差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小组中找到能力水平相同的同伴, 不会产生孤单感。同时, 彼此之间还有带动作用, 从而能使小组每个成员都可以有效参与讨论。

曾经有教师将师生在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的角色总结为:“教师是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导演, 而学生则是演员。”这个总结形象而直观地点明了教师和学生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中的作用。教师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导演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勇于放权, 敢于放权, 对于可以导也可以不导的地方坚决不导。有的教师觉得一些问题具有难度, 生怕学生无法完成任务, 总想参与其中。这种心理是合作式学习方式中教师最需要去除的。其实, 只要教师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 学生经过探讨和钻研, 一般都会得出相应答案的。当然有些时候, 教师一定要发挥导演的作用, 如学生合作学习完全偏离正确轨道的时候, 合作小组内部意见分歧较大且无法解决时, 教师就需要参与其中。不过即使这样, 教师依然不应参与过多, 尤其忌用自己的观点来代替和统领学生的想法。

二、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很多年前提出这样的要求, 学生只会排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越加强调与时俱进和创新思维。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愿望。那么, 学生怎么样做才能实现合作探究式学习呢?在教学实践中, 除却教师直接明了地点明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学生更要从自己内心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合作探究式学习需要自己从内心明了为什么这样学习, 这样学习对于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这种学习方式和以往不同在哪里, 为什么要有这些变化。如果学生能真正理解以上问题, 就为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师能够在合作探究式学习进行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的变化, 效果更佳。

现在的学生群体主要由独生子女构成, 他们习惯自己独自来完成事情, 缺乏合作意识。学生需要逐渐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最主要是的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只有有效地贯彻了合作的原则, 学生间的合作才会高效而富有创造力。如果学生不遵循合作的原则, 那么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就会成为一种形式。而合作探究式学习最畏惧的就是学生将它形式化。因此, 学生要学会与人交往的原则, 要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要有顾全大局意识, 尊重别人的观点, 宽容地看待别人的想法。

在这里建议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适应阶段。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而言, 他们内心喜欢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但是未必能一下子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要帮学生逐步走上正轨, 给学生时间, 给学生信任。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 学生自己意识到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意义, 那么继续推行这种方式就不会遇到什么困难了。

那么, 合作探究式学习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小组讨论由于搭配合理, 同时小组的成员构成人数适当, 使得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比较小, 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 在那个时刻都是平等的, 不会造成大家差异性过大的问题。小组讨论的氛围形成后, 学生之间互教互学, 共同提高, 充满了友爱之情, 使得以往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有参与的想法, 也会在小组讨论中活跃起来;差等生也会在氛围的调动下扭转自己不如人的想法, 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欲望。总之, 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就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而言非常重要, 能促使小组全体成员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 自己在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的表现如何, 他们还是很在乎的。以往都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而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引进就将评价权交还给了学生, 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 进而汇总汇报给教师。如此, 学生就会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看待自己小组各位成员的表现, 更会发现自己的表现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认为这对于学生开阔思维, 做一个大气的人非常重要。学生的能力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对于教师而言, 教学效果如何可以在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得到反馈, 并且这种反馈是及时和公正的。当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时, 教师巡视可以发现备课中可能意识到不到的问题, 更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找到讲课的薄弱环节以及学生的困惑。教师就可以利用自己巡视所得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以往的盲目性教学进行了弥补。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篇11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思想

(一)明确小组的划分和成员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并非简单的小组讨论。要想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根据教学班级情况划分小组,一般4—6人一组为宜,合理搭配;其次,赋予每个小组成员特定的职责。为了适应多个角色,可定期交换分工。最后,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

(二)准确定位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实质是通过学生互动,全员参加,以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我们要想不造成一部分在学习,一部分无所事事的结果,就要分层制定学习目标。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否则将会损坏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还要帮助他人,力求共同实现小组目标。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不能只停留在布置任务,游走几圈,听取各小组报告,就宣布结束了。这样会使小组合作学习处于自由放任状态,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都要起到主导作用,甚至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了解小组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实现小组目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方法

(一)合理确定小组活动训练的参与方式。可以组内分工,轮流发言,也可以主动请缨,个人表现等等。总之要符合不同年龄组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有满足学生表现欲的作用。

(二)灵活把握小组活动训练的种类。要富有变化,避免简单重复,用活动本身来吸引学生,通过完成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依据完成情况作出相应评价,久而久之,让学生对小组活动产生持久的兴趣。

(三)仔细明确小组活动训练的时效性。要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及时表扬,及时纠正。

(四)认真做好小组活动训练的持久性。要保持一些训练的稳定性,新授课、复习课等都要坚持使用,比如新授课的单词竞赛,对话表演赛,课文复述比赛等等;复习课上开展单元重点自我总结赛,单元话题演讲赛等等。

(五)准确划分小组活动训练的难度。要有梯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习惯,要做到逐步完善其语言认知结构,提高其语言认知能力等。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方法

(一)合作小组的组建方法

1.分组:按优、良、中、差生合理搭配,同时兼顾性别、视力、身高、特长等,保证各小组有各学科优秀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多少,合理划分,做到优势与劣势的整合。

2.排位:由传统的插秧改为方阵式,便于1帮1或多帮1。

3.小组长的选拔:①组长要有较强的责任心;②组长成绩比较优秀;③组长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合作小组的管理方法

1.组长管理组员

①组长要善于发现表现优劣的同学;

②组长要善于发现同学的不足,能提出见议和要求;

③组长能评价小组中的同学(点评、抽查、评比排序)。

2.教师做好顾问

①在全班营造一种氛围,想什么说什么,消去畏惧心理;

②培养小组带头人和积极分子;

③教师积极参加评价课堂;

④评选积极的小组和个人,并给予奖励;

⑤利用班会让小组长谈进步、找不足。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一是提高学生的讲解能力,加快学生的活动进度,注重训练时间、训练方法,各科教师要形成合力;

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参加合作的积极性。要从心底尊重、爱护、善待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三是课堂组织要保持动态的平衡,做到动静结合,处理好独立思考和讨论的关系;

四是加强合作学习。对小组学习中的不合作和假合作,教师要适时灵活地作思想工作,结合评作体系,教师课堂密切掌控;

五是课堂评价,评价细则科学完善,评价有连续性,各科教师坚持评价的公正、公平、公开,并记录;

六是教师的讲解要根据课堂实际,以诱导点拔为主。学生自学不会时要讲,学生讲解不到位时要讲,学生争论不下时要讲。

构建合作学习方式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且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无须多言, 这种学习方式必定是能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 唯有以认真研究、积极实施为己任, 吸引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想象, 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未知的事物, 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能, 培养、发展各种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实践, 大胆尝试, 收到良好的效果。

自主就是指学生主动的学习,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做学习的小主人。新课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自学为主, 通过学习教材, 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答疑, 让学生去解疑,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上课伊始, 在汇报预习收获的基础上, 我提出:对这篇文章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些什么问题呢?学生通过对文前预习部分、文后思考练习的参考以及自己的思考, 最后讨论归纳出几个问题, 这就是学生自己为本篇课文确定的的学习目标, 虽然不是很全面, 但这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 而且也都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给予尊重。

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必须建筑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基础上, 没有个体切实的学习为基础, 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 组长至关紧要, 他们必须经常培训, 如:教会他们如何组织协调小组的学习, 如何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 如何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等。在课堂上,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组内朗读课文。讨论内容一般是需要通过互相启发来扩展思维的, “多维性”问题;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聚焦性”问题, 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有统领全局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共同协作来提高学生效率的集体性作业。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 讨论形式可以是诊断式、辩论式、连锁式、分割式等。通过实践, 我发现, 学生在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中, 乐于参与学习, 充分体现了他们在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

学习和实践就是探究。“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十分相近, 主要的思路上一致, 它是以教师先举出实例, 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 从中“发现”概念。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 人类思维的基本任务, 就是给纷繁复杂的事务现象进行分类, 我们才能得到对世界的明确而又有条理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质疑能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对任何事务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要有不唯书, 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探究精神。

上一篇:宣传工作的创新下一篇:公共场所的防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