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方式内容

2024-08-08

合作方式内容(精选7篇)

合作方式内容 篇1

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的直接表现,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核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采用合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笔者用 《化学1》(人教版)的教学过程中的若干案例,谈谈教学呈现方式的选择及教学效果。

刚上高一的学生,虽然已经有过一年的化学学习经验,掌握了氧气、水、盐酸、氢氧化钠等常见物质的性质,掌握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掌握了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常见物质的实验室制法及简单的实验操作。但是学生还是存在多方面知识的不足: (1)缺乏化学理论知识,学生只是掌握一些比较简单的化学描述性内容,化学的理论知识几乎是空白的,因此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甚至出现混乱;(2)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受一些社会负面消息影响,认为化学只有危险性,只能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能造福人类。因此,对于高一的化学教学,我们不但要考虑对学生的启蒙教育,也应考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

一、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抽象教学内容

在《化学1》的教学中,有部分内容很抽象,例如气体摩尔体积及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还有氧化性还原性等概念,对于这些内容,高一的学生很难理解到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将教学内容作了以下的处理。

案例一和案例二内容的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在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时候, 能很快想到汽球、篮球等生活中的模型,化抽象为具体。而对于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这两个常见的概念,学生原本并不能理解它们的本质,当然也就不能理解反应的本质,而经过笔者的处理,学生能从“能力”这个具体的词感受到概念的内涵,从而掌握概念的本质。因此,对抽象的内容,有些很难“顾名思义”,需要教师进行加工,将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掌握。

二、做好知识的衔接,承上启下

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虽然掌握的内容不多,但按“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来说,我们应明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这种层次性的内容有些是比较明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合理利用,例如,关于离子反应的条件,老师都会引用初中复分解反应的三个条件;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老师们也会从初中“得氧”“失氧”讲起,这是一种知识上的衔接。但有些内容比较隐蔽,则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忽视了,从而失去了教学的功能,例如氧化铝两性的教学,很多教师都会孤立地去讲授它的两性,学生并不能直观地认识,笔者将铝能与酸和强碱反应的性质联系起来,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以上的教学,没有引用课外的内容,而是利用了学生已经掌握的“铝能与酸和强碱反应”的性质, 突破了氧化铝的两性,简单明了,学生很快理解掌握。因此,我们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注重于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注意前后的联系,能利用本学科内的素材就不要轻易用课外素材。

三、合理呈现,发挥德育功能

对学生的教育,除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也要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这种教育要把握时机,要选准教育内容并合理地呈现,不要使教育成为“说教”。例如,学生已经知道“温室效应”“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与化学有关的环境问题,也看了一些与化学有关的负面报道,所以学生在这方面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当我们讲“SO2漂白食品”、“汽车尾气”等知识点时,学生多数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考试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反应。因此,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更好地去呈现内容,更好地发挥教学内容的德育功能呢?笔者在此列举两个片段。

当然,内容的呈现,要注意艺术性,避免引入极端的负面案例,例如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会引起危害,虽然在引入过程中能体现出物质某一方面的性质,但它的潜在危害性却是很大的,也容易让学生对化学产生一些偏见。因此,对内容的处理应该精炼而且恰当,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且不影响化学课堂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化学、热爱化学、热爱科学!

总的来说,教学内容的呈现,不能离开“学生水平”、“化学课堂”和“教学效果”等关键词,而以上案例,是笔者在经过两轮循环教学后选择的方式,笔者能感受到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合作方式内容 篇2

个人简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求职者争取面试机会,因此在制作过程中竟可能的做到面面俱到。在制作个人简历之前需要掌握选择简历模板的方式,否则即便是简历内容再优秀也无法获得面试救你。求职者需要知道个人简历得知选择简历模板是重中之重!为了能够凭借投递个人简历获得面试机会,一定要掌握简历模板的选择方式。

在选择简历模板的时候不要为了吸引求职者而打造过于浮夸的简历模板,因为这种简历模板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吸引眼球的效果,但是也会让招聘人员认为这种简历模板打造的个人简历不具备阅读的价值。因此在制作时务必要避开这一点,可以在专业的网站上选择简历模板并且下载使用。如果认为这种简历模板不具备竞争能力,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图形增加到简历模板中。

在掌握选择简历模板的方式之后,还需要知道简历内容的`编写方式。在编写之前需要对自己想要投递的用人单位做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用人单位是凭借什么在用人单位发展的,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甚至自己能够为用人单位带来什么样的利益。这些都是求职者需要熟知的,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够打造出能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的个人简历,从而才能够获得面试机会。

合作方式内容 篇3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通过改革小学语文评价制度,发挥其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激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正确认识评价功能

小学语文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反馈教学信息,适时适当调控教学进程;衡量确定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发展。《课标》对课程评价提出以下新建议: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由于认识上的误差,评价的检测功能陷入误區。原中央教科所阎立钦所长认为要取消应试教育思想和僵化死板的评价内容、形式。“问题是考什么,怎么考,”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活动,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成为学生发现学习问题并积极改进的活动,使学生成为主动、自动、互动学习的主体。

二、科学确定评价内容

在《课标》提出的人的素养构成的三个维度中,知识是可以考查的,能力包括创造能力,可以考一部分,而给情感打分却是不易的。语文评价的着眼点应在于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检测知识的识记和辨析。评定学生语文素质可确定如下指标项目:(1)学生具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自学能力;(2)课外实践活动中的语言交往能力与涉及的文化知识;(3)语文情趣、爱好;(4)情感和道德情操,语文教学有陶冶情感的任务,语文素质决定情感的深度和效度;(5)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6)学生对语文教学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受价值观念影响的程度。

朱作仁先生说过“知识和能力关系密切。语文知识的获得,不一定说明形成了能力,而语文能力一旦形成,其中必然包含着语文知识。所以,考了语文能力也就考了语文知识。”因此,小学语文评价要遵循发展、全面、过程、多样、合作性的原则,命题要有科学性,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富有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

三、灵活选择评价方式

《课标》倡导评价形式的多样性。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更能全面、准确反映学生的成绩,有利于语文学习情趣的提高,有利于自学、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各类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1.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耗时费力,标准不易掌握。听说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需事先拟定好测评方案,编拟便于操作的听、说测试题,制定题签及相应的评分标准。测试听话、说话水平一般包括听、说的能力和习惯。测试听话水平可采用“听别人朗读或说话,听后回答问题的方式”;测试说话水平可提供必要的“话题”,让学生从中选择测试。

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要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系统活动进行全面监控和测量。分散测试适用于因卷面评价限制而不能测评知识点,如:看图说话、讲故事、现场口答等内容,可采用比赛、游戏、表演等形式,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语文素质作动态评估。

3.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开卷测试注重操作实践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如编手抄报、命题小论文等。这些内容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测试前让学生作必要的材料、资料、工具准备。闭卷评价仍然是最重要的评价方法,关键是在命题、评卷诸环节上改进。命题要以能力为重点,有利于素质水平的评价;结构合理、覆盖面宽、题量适度、难度适宜,注意考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创造思维。

4.统一和自选相结合。统一检测有利于考查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情况,有利于采用补救性教学活动。可以在统一评价之外,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特长的项目加试,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为他们创造条件组织加试,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客观利用评价成绩

评价只是促进教育的一种手段,成绩要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被测试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主动发展。《课标》强调要创设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实现互评、自评、他评有机统一,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要培养学生适应语文评价的能力,但不能把它变成死板单一的模拟评价的操作过程。

教师既要分析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使教学要按自身规律进行,重视体现过程,使学生比较完整掌握语文知能体系,形成语文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成绩考查应该逐渐向全面评估学习成绩的方向转变。语文是一个包含思想感情因素的学科,评价一向是比较困难的问题,靠什么内容最恰当,用什么方法最科学,尤其取什么评分标准最客观,存在信度和效度的问题,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体现对学生人格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尊重。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状况,让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坚持以《课标》思想为指导去改进、完善小学语文评价制度,就一定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合作方式内容 篇4

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怎样选择呢?我认为选取的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 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 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目的。总的来说, 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考虑两个方面。首先要考虑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提高每个人的能力, 使学生逐步体验到大家友好相处、合作的威力。因此,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 是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通过合作讨论, 学生能够形成对问题深刻、全面的认识, 又能感受合作交流, 听取各种观点的重要性,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学会与人共处。其次, 要考虑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 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合作的内容还需要有相对的空间。否则, 学生的讨论就不会有价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认为下面的内容比较适合教师们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所得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

如果要合作解决的问题答案非常明显, 而且是唯一的, 那就没有必要合作讨论了。而使人模棱两可, 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 最值得讨论。教师可以在认知冲突点上就模棱两可的结论,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辨析, 达成一致意见, 澄清认识。意见分歧往往容易引起争论, 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自悟个中道理, 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如, 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 教师在引出“面积单位”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环节。

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后, 对以上两图形的面积有了统一意见:如果用方格纸量的话, 长方形面积是24个小方格, 正方形的面积是25个小方格。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教师神秘地说:“因为正方形中的小方格比长方形多一个, 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你能猜到下面遮住的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媒体呈现三个有圆形纸片遮住的图形, 下面分别标有16格、4格、6格。大多数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最大, 因为它有16格。突然有学生说不一定, 渐渐地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多了起来。教师顺势引导:“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学生自信地说:“三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样。”于是教师展示三个图形, 证明学生们的理解相当有道理:确实在没有知道方格大小是否一样时, 只知道方格数也是没有办法判断图形面积大小的, 比较自然地引出:测量图形的面积需要有统一的单位。这位教师灵活地调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 表现出对合作学习的成功把握。

二、方法多样, 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

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 可用多种策略解决, 是很好的激发探究思维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 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 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 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长处, 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 拓展自己的视野, 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

如,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内容, 就应提倡学生把个性化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方法是———”“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与同学交流一下。”“你准备向别人推荐哪种方法?”……类似的答案不确定的问题还有:“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每个学生比较、猜测的依据和思维的角度都可能不一样, 因为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问题一出必然会有多角度的思考, 小组同学就能有效地实现互补和互助。

三、独立无法完成的复杂的内容

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 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如:学了“统计”后, 教师设计了“统计某路口1分钟通过的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 速度比较快, 各种车目不暇接, 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这正是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大家想到要寻求合作, 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威力。结果大家分工, 有的统计摩托车、有的统计小轿车……写字太慢就画“—”来表示, 等等。许多办法都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 这里的问题解决还很自然地运用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理解内容与体验表达方式同构共生 篇5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借助语言环境理解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初感毁灭的圆明园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重要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它所涉及到的那段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淡忘的。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圆明园”。

师:同学们齐读——

生:圆明园。

师:就是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注意“毁”字的笔顺,第三笔是短横,第四笔是横折。你们在桌上再写一遍“毁”字。

师:谁来读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我听出了你的遗憾。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我听出了你的愤恨。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我听出了你的震惊。

师:此时,我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

生:圆明园是什么时候毁灭的?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都是什么?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圆明园去寻找历史的真相吧。

二、结交词语,走进昔日的圆明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一些风景名胜要圈画出来,读准确。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PPT出示:学习字词。)

举世闻名  皇家园林   众星拱月

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到了“举世闻名”这个词?找出来给大家读读。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这样的园林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带着你的情感再来读一次。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众星拱月呢?

生: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出示园林分布图)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众星拱月。

建筑宏伟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师:“金碧辉煌”这个词会让你想到——

生:富丽堂皇的殿堂。

生:到处金光闪闪,特别华贵。

师:是的,十分华贵,相当富有。男同学再齐读一下这个词语。

生:金碧辉煌。

师:由“玲珑剔透”这个词语,你会想到——

生:熠熠生辉的水晶。

生:小巧别致的钻石。

师:非常精致,非常华美。女同学再读一下这个词语。

生:玲珑剔透。

杭州西湖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想去的同学,带着你的向往,读——

生:杭州西湖。

师: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想去的同学,带着你的憧憬,读——

生:蓬莱瑶台。

师:武陵春色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中的景色,想去的同学,带着你的期待,读——

生:武陵春色。

统统掠走  销毁罪证   一片灰烬

师:统统掠走就是——

生:全都拿走。

师:如果拿的动作是这样,那么掠就是——

(生做“掠”的动作。)

生:充满了贪婪和野蛮。

师:“销毁罪证”让你的心情怎么样?读出来。

生:销毁罪证。

师:真是令人愤慨。

师:曾经的皇家园林,成了一片灰烬。怎么读?

生:一片灰烬。

师:这简直就是令人发指的罪行。

三、运用词语,叙述圆明园的遭遇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师:现在,你再看看这些词语,用上它们其中的几个,来概括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变成了一片灰烬。

生:课文主要写了设计独特、众星拱月的圆明园被两个强盗掠夺并销毁罪证。

生: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有许多金碧辉煌的建筑,结果被坏人的大火烧成了一片灰烬。

师:如果能把两个不可估量用上就更好了!endprint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可是却被两个强盗毁灭了,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课文中几次写到了“不可估量”?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指名读,齐读。)

师:开篇第一段,一句话连用两个不可估量来表达圆明园毁灭的损失。那么,曾经的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四、深读文本,再现辉煌的圆明园

师:默读课文,动笔画一画,想想昔日的圆明园带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生:圆明园设计独特。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生:我也觉得圆明园的建筑十分有特点,竟然是众星拱月的分布。

师:圆明园相当于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又该有多少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这一处的四个“有”字,向我们展示了圆明园中不同的景色,不同的情趣。

师:金碧辉煌的殿堂中有——

生:雕梁画栋的殿堂。

生:美轮美奂的殿堂。

生:琼楼玉宇般的殿堂。

师: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雕刻着——

生:飞禽走兽。

生:莲花祥云。

生:天女散花。

师:买卖街上有卖——

生:服装鞋帽。

生:床上用品。

生:儿童玩具。

师:山乡村野让人感觉——

生:心旷神怡。

生:如入仙境。

生:身心舒畅。

师:景色这样的各具特点,我们把它们读出来。

(指导轻重快慢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师:还从什么地方读出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师:安澜园,乾隆皇帝下江南四次都住在那里,一定是因为那里——

生:美不胜收。

生:景色宜人。

生:造型别致。

师: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看着这几个字,想想那会是什么样的景色呢?

生:秋风微微吹拂着,夜色渐渐笼罩上来。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镜子,倒映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师:提起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你们一定会想起——

生: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白娘子。

师: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看图。

师:难怪作者说——

生: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让我们带着音乐再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再次感受这曾经的美景吧。

(第一遍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第二遍读: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          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          ,          ,杭州西湖的          、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          建造的,如          ,          。园中不仅有          ,还有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          ,饱览着中外          ;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          。

第三遍读: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如……;还有很多景物是……,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endprint

第四遍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此时,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座万园之园?

生:无与伦比。

生:举世无双。

生:独一无二。

生:世界瞩目。

师:真是令人心驰神往啊!老师根据课文中写到的景色找了一些图片,大家一起来看看,看看和想象的一样不一样。

(学生观看图片。)

师:这些图片是老师根据文字按我的想象找到的,也许你想象得更美,更像当年的圆明园。但,我们必须用上“也许”这个词了,我们只能用上“也许”这个词了,圆明园到底什么样,我们永远、永远也没办法再看到了。

师:其实课文中写到园中美景其实也只是圆明园全貌的冰山一角,已经让我们这样震撼,那458.9公顷皇家园林的毁灭又怎么不是——

生:(齐)无法估量!

师:除了这些,曾经的圆明园还有哪些“不可估量”呢?

生:第四自然段,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珍奇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两千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

生:数不胜数。

生:成千上万。

生:不胜枚举。

师:真是不敢想象,不可计数啊!难怪作者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生:博物馆、艺术馆。

师:现在它不是了,它只是一片废墟,只是断壁残垣。这样的毁灭怎能不说是——

生:无法估量!

五、再现历史,声讨强盗的罪行

师:是谁犯下了这样的滔天罪行?

生:英法联军。

师:哪些词句重重地敲打着你的心,让身为一名中国人的你无法自已?

生:统统掠走,就是说什么都不剩,能拿的都拿走!

师:(PPT出示抢掠图)是的,看吧,这些强盗!(PPT出示文物图)如今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有我国的100万件古代文物。大量掠走还不算,他们还——

生:任意破坏、毁掉!

师:(PPT出示打砸图)是的,看看这些强盗!这还不算,他们还——

生: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院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三天三夜,三天三夜的大火啊!我们不敢想,不能想,不忍想啊!

师:(出示空白PPT)曾经的一切,都没有了。这样的毁灭怎能说不是——

生:(齐)不可估量!

师: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这些侵略者太可恨了,他们凭什么来到我们国家把我们几千年的珍宝都抢走啊!他们太无耻了!

生:我希望我能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能多赚些钱,把我们的国宝都买回来。

生:我觉得我太憎恨这些侵略者了!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却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和谐统一 篇6

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时,通过对教材深入理解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挖掘与组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材内容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要能够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就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体数学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老师需要经常考虑“教什么” (教学内容) 和“怎么教” (教学方式) 的问题,并深入思考“为什么教” (教学目的) .

一、教材内容 (教什么)

例1小芳家浴室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中间的4块瓷砖组成了一个图案.如果把这4块瓷砖组成的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有多少中贴法?如果把这4块花瓷砖贴在最上面一行,有多少种贴法?

小组讨论:

(1) 怎样贴,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2) 沿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贴法的?沿这面墙的宽贴一列的呢?

(3) 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有多少种贴法有什么关系呢?

教材内容安排既考虑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又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留下很大的可变化的空间.

二、教学设计 (怎么教)

1.课前预习

先打印给学生一份例题的表格及覆盖图 (如图1) ,让学生带回家独立预习,并说明:一定要亲自动手摆一摆,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题目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 (为什么教) :首先考虑到学生知识学习的整体推进,比如,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直观的机械的摆放得到结果;同时,也让善于探索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有些学生不满足于摆放得到的结果,会进一步思考:既然例1可以由直观的摆放得到一般性的规律,那么是否可以利用例1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思考这其中是否隐含着某种规律;即使学生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只要他们有了更高层次甚至只是方向性的思考,都是可喜的学习方式的变化.

2.进行新课

上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考虑到本节课知识与上节课的关联,对例1的知识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对例1的掌握情况 (因为例1的规律决定了例2的理解程度) ,并进一步追问:今天同学在教室后面摆放了一排11个座位,如果A、B两位老师最先来,她们要坐在一起并且A在左边,那么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如果这两位老师在最左边先坐好了,接着来的C、D两位老师,要求同上,还有多少种坐法?一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立即带入了一种深层次的思考中.

在这种状态下,进入例2的探究,更能让那些原来只是通过摆放而得到结果的学生群体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发现,进而追求知识的表象与内在规律的联系.正如教材的设计一样,课堂上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

接着展开新课,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同时提出:如果你们的意见不统一,你能否通过有条理的解释,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这样设计的目的 (为什么教) :源于对“合作交流”的迫切需要、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有争论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具体重要的作用———这源于教材设计中的“灵动”给我的启示.

接下去是组内汇报或班级交流阶段,这时候,已经有许多同学得到了相对统一的结论:

(1) 沿着这面墙的长一行一行地贴,或沿着这面墙的宽一列一列地贴.

(2) 沿这面墙的长贴有8块瓷砖,花砖占有2块,一共有8-2+1=7种贴法;同样,沿这面墙的宽有6-2+1=5种贴法.

(3) 贴法总数=行的贴法种数×列的贴法种数.即:7×5=35 (种)

总之,教材在例题设计上,具有开放性、灵动性、既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又给学生学习的个性张扬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这样的设计,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根据这样便于操作的素材进行无限的扩展,进而在不经意中溶入了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进而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内容是可见的素材、教学方式是动态的操作过程,两者都依托于教学理念而存在,如何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数学课程标准》思想,需要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

摘要:如果说《数学课程标准》从理念上指明了师生数学活动的方向, 那么教材的具体内容则给教师日常教学提供了一份实用的渗透了课程思想的操作样本, 课程标准在这里得到了实践的验证.本篇从五数下册找规律的一道例题, 来阐述教材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的影响.

优选教学内容与优化教学方式并举 篇7

[关键词]职中语文 课程改革 优化 内容 方式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职业技能教学任务。如何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更好满足就业需要,家长期望厚重,学生孜孜以求。相比较而言,对于语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少数学生甚至认为只要认识常用汉字,会说话能看报就可以了。客观的说,职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主观上的欠重视、欠努力,这就将职中语文教学推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职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坚持优选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并举,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悟,学用相长。

(一)强化课堂讲学、内容少而精、突出艺术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通常会把所有知识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教育界一直争议颇多。实际上,让职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静听老师“满堂灌”,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提倡讲授内容少而精当的方法,反对平板的、烦琐的、公式化的讲授。大力提倡讲授的艺术性,增强教学吸引力,使课堂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如果老师大包大揽,就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学课堂。

在实践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接受水平,选取教材中历代名篇佳作作为精讲的主要内容,给予适当的课时和精力倾斜。优选时,不贪多而求代表性、经典性;精讲时,避免泛而求讲深、求讲透。以老师少而精当的讲解,使他们课课学有所得,篇篇学有所获。因此,哪怕一堂课学生只掌握一个知识点,也比泛泛而谈、毫无重点、毫无特色的全面分析有用。

讲课时老师要讲究艺术性,要能够适时地点拨、提示、点化、引导,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通过精心准备,使讲授成为一根“导火索”,引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一贴“催化剂”,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成为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紧紧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被他们视为可上可不上的语文课堂上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一点点地让他们得到感染、受到熏陶,沉入到优秀的中国文化中来。

(二)强化诵读训练、积累语言、形成语感

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得多了,学生参与的就少了。要让学生参与,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而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或交头接耳,或托腮沉思,要想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沉入书本,使得他们眼到、口到、心到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朗读训练。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繁琐地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实践证明,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以眼获取信息,用心体味信息,以声传达信息。学生在朗读时,一字一字地看,一句一句地读,能有效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中去。一次次地反复朗读,学生的音长音短、音高音低以及语调的变化,实际上是对文章的反复推敲、分析综合。每朗读一遍,理解也就深入一层。这也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

朗读不仅帮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一定量的诵读,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古人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作家巴金能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茅盾能背诵全本的《红楼梦》。这也正是他们具有超凡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可见,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是在一定量的吟诵、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而形成的。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每篇课文都会划出一部分内容作为课内或课外诵读的材料,且把检查背诵情况计入平时成绩。学生通过背诵,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对写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语文应用、拓展视野、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

职校学生大多十六七岁,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喜欢时尚杂志,爱看小说电视。对于学生的这些爱好,笔者采用引导的策略,帮助他们提高选择能力、鉴赏能力。凡是有可读可看性的,不管它内容是否浅显,语言是否优美,从不粗暴地加以否定,不扼杀他们读书的欲望和他们对外面鲜活世界的探索欲。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们通过报刊、电视,关心、了解国事天下事,成长为一个个热爱生活的人。

笔者也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特别是学校举办的演讲赛、辩论会、读书节等,更是要求班级成员人人参与,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上一篇:氯离子扩散模型下一篇:降低电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