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方式(通用7篇)
缝合方式 篇1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剖宫产率明显升高。女性已不仅仅满足于手术后的治愈效果, 对剖宫产后的皮肤瘢痕的要求也更加完美。2009年1-12月我院分别采用快薇乔可吸收缝线皮内连续缝合剖宫产皮肤横形切口200例, 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住院横切口剖宫产患者350例, 年龄22~38岁。按皮肤缝合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200例和对照组150例。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孕产次、高危因素、剖宫产指征、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水平、术后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缝合方法
试验组:不缝合皮下脂肪层, 直接用快薇乔可吸收缝线自切口一侧顶端作皮内连续褥式缝合达对侧顶端, 打结后剪断, 术后3~4d出院。对照组:直接用1号丝线间断全层褥式缝合皮肤3~5针, 术后6~7d拆线。
1.3 观察指标
观察时间至术后2个月, 观察切口愈合等级、炎性反应、腹壁切口软硬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切口愈合情况
试验组腹壁切口甲级愈合率为100.0%;对照组有2例伤口部分裂开, 通过清洁伤口换药后悉数愈合, 甲级愈合率为98.7%。2组切口甲级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脂肪液化
试验组有3例、对照组有2例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脂肪液化现象, 有多少不一的黄色油性液体自切口流出, 经过挤压伤口排尽积液、换药1~3次后伤口干燥, 愈合良好。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缝线反应
对照组在丝线很大的张力切割压迫下针眼扩大, 针眼及其沿线受力部位的皮肤明显红肿, 一部分针眼里有少量黏性脓性分泌物, 缝线反应率为100.0%。试验组发生缝线反应45例, 反应率为22.5%, 且程度轻, 表现为切口局部微红, 或是突起于皮肤的红白小点, 小点下为冒出于皮肤的缝线, 将之挑出即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皮肤对合
术后2个月随访时, 对照组腹壁切口和针眼处暗红色色素沉着和瘢痕明显, 且皮肤对合欠平整;试验组皮肤切口对合整齐, 瘢痕呈细线状, 柔软性好。对照组切口处皮肤明显低于上下邻近部位皮肤的高度, 用手拿捏切口, 感觉切口处腹壁组织僵硬缺乏弹性, 部分有明显皮下硬结。
3 讨 论
外科缝合材质的迅速发展满足了人们爱美的需求。传统方法使用天然蚕丝蛋白为材质编织而成的丝线缝合皮肤全层, 由于编织丝线上具有微小的空隙可以让细菌停留, 而体积比细菌大十几倍的吞噬细胞却不能到达空隙里杀灭细菌, 而且丝线里的丝蛋白具有亲水性, 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与人工合成缝线相比, 丝线的理化结构使其具有最大的细菌黏附效果。由于丝线是动物蛋白, 在人体内通过细胞的酶解作用而降解, 所以会引发缝线周围的炎性反应和变态反应[1]。用丝线缝合的伤口, 除了切口处有瘢痕外, 在丝线经过的针眼以及经受它压迫的皮肤会留下永久的色素沉着甚至瘢痕。人工合成的可吸收缝线由惰性化学材料制成, 无抗原性, 在人体内通过自身水解而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无异物残留, 组织反应小, 伤口红肿轻, 瘢痕不明显。人工合成的单股缝线, 表面光滑, 细菌难以附着, 而多股编织缝线, 其表层面有涂层, 覆盖了编织线里面的微小缝隙[2]。
采用快薇乔可吸收线行皮内连续褥式缝合, 该缝线细滑, 可以光滑穿行于组织, 对组织拖拽和损伤小, 缝线周围组织反应极小, 在伤口愈合时期能保持应有的张力, 而后吸收迅速, 不用拆线, 降低了缝线反应、感染和粘连的危险, 术后瘢痕平整细小。同时, 在缝合筋膜后, 对皮肤彻底止血, 不予缝合皮下脂肪。而采用快薇乔可吸收缝线缝合皮肤切口的真皮层后, 可以给予皮肤愈合所需要的强大张力而不必担心会留下死腔, 脂肪层血供影响被降低到最大限度, 反而利于皮肤切口生长愈合。材质好、反应小的人造可吸收缝线, 终究需要机体消化吸收, 或多或少会出现缝线反应, 仍然是皮肤切口的一个负担。本组观察表明, 剖宫产横切口2种缝合方法虽然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切口甲级愈合效果, 但是从美容效果而言, 快薇乔可吸收缝线皮内连续缝合后的皮肤切口瘢痕美观自然。
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缝合方式对剖宫产后皮肤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5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200例采用改良后缝后方式缝合皮肤, 对照组150例采用常规褥式缝合法缝合皮肤。术后2个月观察2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试验组甲级愈合率为100.0%, 对照组为98.7%,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缝线反应发生率为22.5%低于对照组的1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试验组皮肤对合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剖宫产改良后缝合方式皮肤得到良好的甲级愈合效果, 缝线反应率低, 缝合后皮肤瘢痕美观自然, 值得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皮肤切口,缝合方式
参考文献
[1]吕悦慈, 孙钰.医用缝合线的发展历程及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 2005, 12 (44) :937.
[2]林言箴, 李从真.外科缝合材料的发展和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83.
缝合方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选择我院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2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产妇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2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 (26.7±3.6) 岁, 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 (39.5±1.54) 周, 体质量为 (67.9±6.47) kg, 身高为 (159.32±4.64) cm。对照组产妇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 (27.2±3.3)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 (38.9±1.47) 周, 体质量为 (67.2±6.35) kg, 身高为 (158.83±4.61) cm。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体质量以及身高等一般资料情况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排除标准:产妇术前体温持续超过37.5℃, 胎膜早破>12h未应用抗生素, 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1. 2 方法
所有产妇术前观察体温, 进行抗感染治疗, 并进行持续硬膜外麻醉。在产妇下腹部皮肤横切口, 子宫下段横切口, 采取2-0号可吸收线连续双层缝合子宫切口浆肌层, 观察组产妇在腹腔外缝合, 缝合前器械护士准备好生理盐水湿沙垫, 术者将其铺放在腹壁切口上方后将子宫搬出腹腔外放置在湿沙垫上, 用此沙垫包裹暴露子宫切口, 左手握持子宫, 右手持纱布揩拭宫腔, 清除残留后缝合子宫切口。对照组在腹腔内缝合, 缝合之前器械护士用卵圆钳夹持纱布递给术者擦拭原位的子宫宫腔, 清除残留之后直接在腹腔内缝合子宫切口。两组产妇在术后使用自控装置的镇痛泵镇痛, 如效果不明显考虑加用盐酸哌替啶50mg和异丙嗪25mg机内注射镇痛。
1.3 观察指标
采取称重法测量术中术后出血量, 疼痛评分采取疼痛评分测量表进行评估。观察两组产妇在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采用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手术相关观察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阴道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产妇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产妇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组产妇在术后24h、48h、以及72h的术后疼痛评分情况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中采取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的方法, 能够将子宫充分暴露, 易于子宫切口合对, 并且能够更好的清除宫腔残留, 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宫腔内的积血[3]。在梅花[4]的研究文献中, 采取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能够有效减少术后阴道排血量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 其结果与本次研究中相似。在本次研究中, 采用腹腔外缝合方法的观察组产妇在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与腹腔内缝合的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阴道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在陈欣[5]等研究结果中发现采取腹腔外缝合的方法在术后24h和术后72h疼痛感明显强于腹腔内缝合方法, 而在本次研究中两种方法的疼痛评分在术后24h、48h、以及72h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可能与在本次研究中给予产妇术后合理镇痛相关。产妇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的长短影响到胃肠功能的恢复速度,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 (26.49±9.05) min,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9.06±7.84) min, 差异显著 (P<0.05) 。
综上所述, 剖宫产后采取腹腔外子宫切口能够有效减少阴道出血量, 缩短血性恶露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剖宫产手术中采取腹腔外和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方法效果情况比较。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2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产妇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20例。对照组采取腹腔内缝合子宫切口, 观察组采取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对比观察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阴道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产妇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疼痛情况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剖宫产后采取腹腔外子宫切口能够有效减少阴道出血量, 缩短血性恶露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腹腔外缝合,腹腔内缝合
参考文献
[1]曾诚, 徐嘉宁, 周应芳, 等.腹腔镜手术治疗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症43例疗效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31 (4) :289-292.
[2]向大清.剖宫产术腹腔内与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2种方式的比较[J].中外医疗, 2011, 30 (6) :113-113.
[3]张丹, 潘金梅, 易萍.足月妊娠子宫扭转一例[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3, 14 (2) :180-181.
[4]梅花.剖宫产术两种子宫切口缝合方法对产妇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 25 (23) :2103-2104.
缝合方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该院收治剖宫产患者624例, 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 随机以双层连续缝合及双层连续锁扣式缝合切口, 自然分为A、B2组。年龄均为21~32岁, 平均年龄24.5岁及24.8岁。其中初产妇分别为188例及191例, 经产妇分别为86例和98例, 再次剖宫产分别为30例、31例。
1.2 诊断标准
见参考文献4。
1.3 剖宫产指征
胎膜早破82例, 臀位90例, 活跃期阻滞110例, 瘢痕子宫61例, 胎儿窘迫206例。见表1。
1.4 临床表现
22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均表现为, 恶露不尽或恶露干净后7~10d再次持续淋漓出血, 无急骤大出血表现, 无发热和腹痛, 腹部无压痛。子宫大小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象、CPR均正常, 血HCG (-) Hb值正常, 宫颈分泌物培养无菌生长。B超提示子宫切口处有低回声, 回声杂乱, 或混合性回声光团, 最大10cm×6cm最小4cm×4cm。宫内回声正常。
1.5 方法
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剖宫产患者624例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 按术中子宫切口缝合方式分为2组。A组, 为术中子宫切口以1号Dexon薇荞线连续缝合肌层, 再以4号丝线连续缝合浆膜层B组:于子宫切口一侧顶端外侧0.5cm处以Dexon薇荞线连续单独缝合一针, 再以此线连续锁扣式缝合至切口另一顶端。并以此线在此顶端外0.5cm处亦单独缝合一针。同样以4号丝线连续缝合子宫浆膜层。术前后处理AB组相同。
2 结果
A组304例中发生晚期产后出血18例, B组320例中发生晚期产后出血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3.1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为晚期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它与术中切口缝合方式有很大关系, 本组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病例分析表明, 单纯连续缝合子宫切口时, 由于切口上下缘解剖对应点缝线受力不在对应点的连线上, 而是在切口上下缘相邻两针的斜线上, 常可引起缝合时上下缘解剖错位, 致使切口愈合不。此外, 子宫峡部的弓形动脉较子宫体部的短小, 而分支少, 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时, 可能将向下斜行的分支切断, 导致切口处尤其是切口下段血供不足, 造成切口愈合不良。切断的血管分支可因血管壁的弹性回缩, 尤其是两侧切口顶端, 易引起漏缝于缝扎线之外, 逐渐形成血肿, 甚至破溃出现阴道出血, 继发感染、致切口愈合不良, 或晚期产后出血。或阴道出血淋漓不尽。B超检查, 可见切口部位低回声, 或混合性回声, B组病例以连续锁扣式缝合方式缝合子宫切口, 克服了A组病例缝合切口的不足, 切口对合好, 切口平整, 能更好恢复解剖关系。切口两侧顶端单独缝合可防止断裂血管回缩而漏扎出血及血肿形成。
3.2 治疗
首先采用保守治疗, 在抗感染应用宫缩剂的基础上, 应用中药活血化瘀, 纠正营养不良及有效抗感染。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3.3 预防
(1) 子宫切口选择恰当, 避免撕裂, 切口不宜超过两侧圆韧带根部垂直线处, 以免损伤子宫动脉分支, 在子宫下段和宫体交界下3cm处最恰, 不要偏向一侧。对第二次剖宫产最好避开原切口疤痕, 另选新切口, 最大限度的避免切口延裂。和局部血供不良。
(2) 提高手术技巧。根据子宫肌层及血管解剖特点, 缝合子宫切口疏密恰当, 减少组织创伤及缝线反应。如有出血倾向或子宫水肿明显时, 子宫单层缝合后间断加强缝合。检查膀胱腹膜反折剥离面, 仔细止血。
(3) 预防及抗感染治疗。术中扩宫颈后, 注意消毒宫颈内口, 如合并胎膜早破, 宫腔感染时, 用甲硝唑冲洗宫腔, 及时应用广谱抗菌素。
(4) 加强观察早期诊断, 预防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固然重要, 但及时超声检查及早干预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同样不可忽视。
(5)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合理选择剖宫产,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宣教提高防病意识, 加强营养, 纠正贫血, 与低蛋白血症, 提高机体抵抗力, 防御切口愈合不良。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切口缝合方式与晚期产后出血关系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6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子宫切口缝合方法不同, 自然分为A、B2组。结果A组304例中发生晚期产后出血18例, B组320例中发生晚期产后出血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下段剖宫产子宫切口连续锁扣式缝合及切口两侧顶端各单独缝合比单纯连续缝合效果好, 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少。
关键词:剖宫产,单纯连续缝合,连续锁扣式缝合
参考文献
[1]黎静, 钟梅.剖宫产术引起后腹膜血肿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 22 (2) :126.
[2]贾菲菲.剖宫产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保守治疗[J].中国厂矿医学, 2007, 90 (3) :270~271.
[3]姚玲方.生化汤加减辩证施治产后诸病42例[J].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 (3) :811.
缝合方式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均为我院住院产妇, 年龄21~42岁, 孕周37~42周, APTT28~40s, 无妊娠严重合并症, 无手术史共1239例。其中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373例 (1组) , 剖宫产术中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866例 (2组) 。1组年龄 (28.42±2.32) 岁 (21~41岁) , 平均孕周38周 (37~41周) ;2组年龄为 (27.53±2.48) 岁 (23~42岁) , 平均孕周39周 (37~42周) , 2组在年龄、孕周、APTT上差异均无显著性。产妇术前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 无手术禁忌证, 且无高危妊娠,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方式。
1.2 手术方法
按新式剖宫产[1]结合《妇产科手术学》[2]的方法和步骤常规剖宫产方法娩出胎儿及胎盘后, 擦净宫腔, 1组采取将子宫娩出腹腔外, 用湿盐水垫包住子宫, 并进行有效子宫按摩, 用可吸收线缝合子宫, 缝合方法不变。2组采取常规方法即子宫位置仍然在腹腔内缝合子宫。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由SPSS 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所有手术均成功。1组手术时间为 (35.23±1.43) min, 2组为 (45.56±2.23) min, 1组手术时间比2组显著缩短 (t=63.54, P<0.01) 。
2.2 术中出血量
1组为 (240±25) m L, 2组为 (320±35) m L, 1组术中出血量比2组明显减少 (t=29.24, P<0.01) 。2组患者用缩宫素、止血药剂量相同。
2.3 术后肠粘连
1组产妇中有8例在术后2年因其他病情二次开腹手术, 术中见无明显肠粘连。2组产妇中有3例在术后2年因其他病情二次开腹手术, 术中见无明显肠粘连。
3 讨论
3.1 剖宫产术中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手术时间短的原因
托出子宫后可以在直视下缝合子宫, 而且子宫切口对合好, 出血少, 视野清楚故缝合时间短。
3.2 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手术中出血少的原因
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有效的子宫按摩, 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托出子宫后, 子宫动脉牵拉刺激子宫动脉收缩, 子宫供血减少, 子宫迅速恢复正常形态, 减少出血[3]。
3.3 剖宫产术中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不增加术后疼痛及术后肠粘连的原因
缝合时已经用湿盐水垫包住子宫, 且手术时间短, 腹腔内脏器暴露时间短, 减少了手术操作对肠管及网膜的刺激, 肛门排气快, 减少了粘连及术后疼痛[4]。
3.4 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取代常规缝合方式
本组研究显示, 术者将子宫全部托出于腹腔外, 按摩子宫, 以促进子宫收缩, 同时, 可以清楚地看到子宫下段的切口, 便于在直视下缝合, 与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的优点[5]。
尽管上述探讨是初步的, 尚有待于积累更多临床资料、更严格的前瞻性研究以及更多的临床工作者通过更多的手术实践来进一步论证, 但对于我国目前血液资源极度匮乏的状况, 为进一步预防产后出血率的发生以及切实有效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此技术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的临床价值。方法 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373例 (1组) 与剖宫产术中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 (2组) 866例, 就2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肠粘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产妇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肠粘连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01) 。结论 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与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相比, 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剖宫产术中可采取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的方法。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切口缝合,妇科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马彦彦.新式剖宫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4.
[2]苏应宽, 刘新民.妇产科学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2) :426.
[3]刘仕英, 栾美英, 于乃贻.腹部横行直切口不缝合腹膜剖宫产术132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9, 15 (4) :217.
[4]王桂梅, 任爱兰, 魏敏.3种剖宫产术式比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16 (5) :287.
缝合方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性疾病患者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腺瘤) 84例随机分为两组, 即Prolene线皮内缝合组58例和Surgiseal外用皮肤黏合剂组26例。皮内缝合组男10例, 女48例, 年龄 (37.1±8.2) 岁, 其中单侧腺叶部分切除9例, 双侧腺叶部分切除20例, 单侧腺叶次全切除21例, 双侧腺叶次全切除8例;皮肤黏合剂组男6例, 女20例, 年龄 (36.0±11.3) 岁, 其中单侧腺叶部分切除5例, 双侧腺叶部分切除11例, 单侧腺叶次全切除6例, 双侧腺叶次全切除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Surgiseal外用皮肤黏合剂组患者均签署使用知情同意书。
1.2 材料
皮内缝合组采用美国强生公司产4-0小圆针不可吸收Prolene线。皮肤黏合剂组采用美国Surgical Specialties Corporation公司产Surgiseal外用皮肤黏合剂, 规格0.35 m L/支, 型号SS-035T, 其主要成分为: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颈静脉切迹上两横指沿皮纹弧形切口, 长5~6 cm, 结合术中探查结果决定具体手术方式。常规放置甲状腺窝引流管, 从切口下方另一微孔穿出, 妥善固定后接负压引流球。逐层关闭颈白线、颈阔肌及皮下组织后, 按不同方法关闭皮肤切口: (1) 皮内缝合组:选用4-0小圆针Prolene线, 在距离一侧切口1 cm处进针, 皮内穿行, 连续缝合真皮层, 上下对齐, 严密对合皮肤, 头尾端显露在外, 收紧Prolene线并打结, 以切口皮肤对合严实、不皱缩、无裂隙为宜。术后3~5 d拆线。 (2) 皮肤黏合剂组:无水酒精消毒皮肤后, 齿镊将切口皮肤对合平整, 干纱布拭干渗液, 从虚线处朝海绵方向折断包装体, 术者左手示指、拇指使切口对合整齐并保持不动, 右手持皮肤黏合剂海绵侧沿切口一侧缓慢涂抹至切口另一侧, 将整个切口覆盖, 以超过切口边缘5 mm为宜, 待干20 s, 再在整个切口表面均匀涂抹一层, 涂抹范围可稍大于先前范围, 等待20 s胶水干透即完成切口闭合。黏合剂5~7 d自行脱落。
1.4 评价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皮肤闭合时间、术后第1天切口疼痛评分 (无疼痛1分, 轻度疼痛2分, 中度疼痛3分, 重度疼痛4分, 疼痛无法忍受5分) 、材料费用、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瘢痕遗留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皮肤黏合剂组和皮内缝合组在皮肤闭合时间、所耗费用、术后第1天切口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情况及瘢痕遗留情况等方面比较详见表1。皮肤黏合剂组皮肤闭合时间明显短于皮内缝合组 (t=4.44, P=0.01) 。Surgiseal皮肤黏合剂价格明显高于4-0小圆针Prolene线的价格 (P<0.01) 。两组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0, P=0.77) 。两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0, P=0.65) , 均未出现丙级愈合。两组术后瘢痕遗留情况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χ2=0.02, P=0.90) , 均未出现畸形愈合。见表1。
3 讨论
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的今天, 手术作为其明确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方式, 已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甲状腺切口暴露于颈前, 因此, 术后美观程度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关心的话题[5,6]。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切口缝合方式发生巨大变迁, 在甲状腺切口缝合中, 皮内缝合因其具有遗留瘢痕窄、切口愈合美观的优点, 已完全取代普通缝合。但皮内缝合要求皮缘对合严密, 分清层次, 在某种程度上较普通缝合要求更高, 需要年轻医生熟练掌握才能避免皮肤呈锯齿状影响美观[7,8]。近年皮肤黏合剂的运用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脑外科、整形美容科、五官科、妇产科、儿科应用较多[9,10,11]。有研究发现, 甲状腺手术切口使用医用切口闭合胶水可缩短住院时间与手术切口闭合时间, 患者乐于接受, 安全可行[12]。我科将皮肤黏合剂闭合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切口, 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比较皮内缝合与皮肤黏合剂在闭合甲状腺切口中的效果, 以期找出更佳的闭合方式, 为同道提供参考。
Surgiseal外用皮肤黏合剂是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批准生产的第四代皮肤黏合剂, 较前三代具有更好的黏合作用和更轻微的组织反应, 其主要成分是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与人体组织接触后由液态单体变成固态多聚体, 在切口上形成一层薄膜, 从而将切口皮缘黏合在一起[13,14]。将皮缘对齐, 均匀涂抹Surgiseal外用皮肤黏合剂, 20 s后胶水即可将切口闭合, 再次涂抹可达到巩固作用, 减轻切口张力。随着皮肤的生长和活动, 5~7 d包薄膜会逐渐脱落。本研究结果表明, Surgiseal外用皮肤黏合剂组的皮肤闭合时间明显短于皮内缝合组, 说明此操作简便, 用时短, 年轻医生容易掌握, 缩短切口闭合时间也意味着全身麻醉时间的缩短, 从而减轻长时间麻醉给患者带来的创伤。与皮内缝合组相比, Surgiseal外用皮肤黏合剂组在术后第1天切口疼痛、切口愈合及瘢痕遗留方面无显著差异, 分析原因为皮肤黏合剂在黏合切口时, 皮缘两侧受力均匀[15], 故不易引起术后切口疼痛, 黏合剂在切口上形成的薄膜可达到抑菌、防污染的效果, 切口对合平整, 从而为切口的甲级愈合提供强大保障[16]。然而, 闭合常规甲状腺切口需用Surgiseal外用皮肤黏合剂1支约609元, 而1根小圆针Prolene线仅需要103元, 从经济学角度看, 皮内缝合更为经济实惠。
笔者结合临床运用经验, 认为良好的皮肤黏合效果的关键在于切口张力的处理, 只有将颈白线、颈阔肌及皮下组织逐层对合完好, 皮肤张力适当, 皮缘才能对合平整, 才能达到良好的黏合效果。此外, 运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1) 涂抹前, 常规甲状腺窝放置引流, 创面仔细止血, 缝合颈阔肌松紧适宜, 但需分清层次, 疏密一致, 碘伏消毒皮缘后务必用干纱布拭干创面渗血、渗液, 涂抹前紧密对合皮肤, 避免黏合剂渗入创口内。本研究中出现2例乙级愈合, 均出现在运用初期, 在薄膜下切口处见淡黄色水泡, 伴局部稍发红, 考虑系由于涂抹前皮肤未紧密对合, 导致黏合剂渗入皮下引起的组织排异反应, 或系由于创面未止血彻底引起, 均经打开薄膜, 暴露, 换药后愈合。 (2) 涂抹时, 因黏合剂具有快速、强力黏合作用, 应避免将手套、纱布、器械等与皮肤黏合剂直接接触, 以免在解除黏合时使闭合的切口再次开裂。 (3) 涂抹后, 待其彻底干透后再用敷贴, 或不用敷贴也可, 以免胶水与敷贴粘连, 此外, 术后早期应保持局部干燥, 避免长时间浸泡和局部热敷等, 以免影响黏合作用。
缝合方式 篇6
1 临床资料
自2004年5月~2007年5月, 在我院正常分娩1 865例, 其中初产妇1 526例, 行会阴侧切的1 452例, 随机应用2/0和4/0胶原蛋白可吸收线行连续缝合及皮内缝合486例, 并进行出院后跟踪随访。
2 方法
2.1 会阴侧切术一定要掌握好适应证和切开的时机。根据胎儿的大小及分娩的方式 (臀位助产, 胎头吸引助产术) 决定侧切口的大小, 侧切时应在胎头着冠, 估计切开后5~10min胎儿即可娩出, 过早切开, 切口出血过多, 暴露时间长, 可增加感染机会。切口的角度在会阴体膨隆时应为60°~70°[1], 角度过小, 切口易向肛门延伸, 易致会阴三度裂伤。
2.2 胎盘娩出后应认真检查胎盘剥离是否完整, 宫颈及阴道壁有无裂伤, 确定无误时尽快缝合切口。更换手套, 用甲硝唑液冲洗侧切口进行缝合。用2/0胶原蛋白线连续缝合阴道粘膜层, 第一针应超过切口顶端1cm处缝合肌肉, 以防血肿形成, 连续缝合至处女膜环内侧打结。连续缝合肌肉及皮下组织, 进针点和出针点要对称, 尽量紧贴皮下组织, 以达到关闭死腔、止血和减少切口张力的目的;最后用4/0胶原蛋白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第一针在距切口顶端0.2~0.3cm处缝合并皮下打结, 再向切口顶端方向皮内缝合一针达切口顶端 , 再沿切口皮肤行皮内缝合保持缝针和缝线均在切口皮肤内穿行, 距皮缘越近越好, 不要穿透皮肤, 针距为0.3~0.5cm, 松紧度适中, 最后一针在黑白交界处皮内打结。用无齿镊对全皮肤常规肛查, 看缝线有无穿透直肠粘膜, 用0.5%碘伏消毒棉球再次消毒切口及会阴, 术毕。
3 结果
患者住院期间会阴侧切口消毒方法不变, 用0.5%碘伏棉球早晚各消毒1次, 通过对住院期间侧切缝合伤口的观察及出院后的跟踪随访, 仅有6例出现轻度切口浅层裂开, 经理疗3~5d后, 伤口愈合好, 产妇无不适感, 切口疤痕小, 外表美观。
4 讨论
会阴切开术是产科最常用的手术之一, 手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妇的身体恢复, 是产科工作质量高低的一个衡量标准。因此, 选择适当的术式、材料、操作方法是提高手术质量的关键。
以往采用间断缝合肌层和脂肪层, 肌肉及皮下组织结扎线头较多, 吸收不完全, 易产生组织反应性硬结, 出现切口感染、裂开, 必须从裂口处挑出线结, 有的形成小脓肿, 必须刺破脓肿夹出线头患处才能愈合。皮内连续缝合法, 缝线不穿透皮肤, 对切口皮肤血液循环干扰少, 且减少因拆线导致感染的机会, 切口暴露的时间短, 止血效果好, 有利于切口的愈合。产妇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减少, 均在3d内出院,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床位周转率, 减轻了病人的负担;其次, 这一缝合法, 皮肤对合整齐, 日后疤痕仅为一条细线, 能较好的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且免去了拆线的痛苦, 临床效果及社会效果良好。皮内连续缝合法应严格无菌操作, 缝合技术熟练, 皮下组织对合整齐是保证皮肤对合良好的关键, 缝合时要注意牵拉适度, 防止过松或过紧出现切口皮肤皱缩或裂隙。
关键词:缝合,会阴侧切术
参考文献
缝合方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2010年84例均为我院产科住院经阴道分娩行时会阴裂伤者, 均为入院初产妇, 妊娠37~41周, 年龄22~31岁, 术前无明显潜在感染、产程延长、胎膜早破和会阴水肿等影响效果的因素。84例按完全随机化分为两组: (1) 皮内连续缝合组 (简称连缝组) 40例。 (2) 皮肤间断缝合组 (简称间缝组) 44例。两组在年龄、产程与健康状况具可比性。
1.2 缝合方法
本组84例会阴裂伤的产妇在胎盘娩出后, 先于阴道内暂填一条带尾的纱布卷, 然后以左手中指、食指撑开阴道壁, 暴露整个阴道粘膜切口, 在检查确认无其它部位裂伤后进行缝合。
1.2.1 连缝法
①采用2-0高分子材料可吸收缝线 (商品名:快薇乔) 连续缝合阴道黏膜肌肉, 以处女膜对齐为准。由切口顶端上缘黏膜层进针, 穿过肌层、基底层, 自对侧肌肉黏膜穿出, 打第一 结, 同时连续缝合至阴道口达处女膜缘收针打结, 注意勿穿过直肠黏膜。②用2-0快薇乔间断缝合皮下组织, 以0.7~1.0 cm为宜[3]。每针包括皮下脂肪和肌层。③用4-0快薇乔行连续皮内缝合, 缝合时由切口起点皮下进行并保留足够打结长度, 进针点与出针点距离以0.7 cm为宜, 每针出针点与下一针进针点对齐, 且紧贴皮肤缝至切口终点返回, 缝合完毕后, 将两线拉直使皮肤对合好即打结, 最后将处女膜环与切口起点之间再缝一针关闭死腔。④缝合结束后, 常规检查顶端是否有空隙, 阴道内有无纱布残留, 并行肛查, 避免缝线穿过直肠壁。术后每天消毒外阴皮肤, 不必拆线, 48 h出院。
1.2.2 间缝法
用20或30肠线从阴道粘膜切口顶端稍上处开始间断缝合, 一直缝至阴道口并对齐处女膜;然后用同号肠线间断缝合肌层及皮下脂肪;最后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术后96h拆线出院。
1.3 观察指标
缝合口愈合情况, 产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 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本组病例通过对住院期间裂伤缝合伤口的观察及出院后的跟踪随访, 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比较, 见附表。
注,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愈合不良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4.6, P<0.05)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23.98, P<0.05) 。
3 讨论
会阴裂开后对缝合线及缝合方法的选择, 与创口的愈合有直接的关系。以往临床上应用肠线缝合阴道黏膜层、皮下组织肌层, 再用丝线缝合皮肤层, 3层均应用间断缝合法缝合。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 临床上术后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感染、切口裂开、Ⅱ期缝合等并发症者屡见不鲜[3]。会阴裂口因其位置特殊, 感染原因较多。主要原因是由于缝合口内脂肪缝线过密, 线头过多, 脂肪液化所致。其中裂口内异物 (肠线、血凝块) 及手术缝线都是致痛、致感染的因素。
熟练掌握缝合技术, 提高创口愈合率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无菌操作:由于会阴裂开缝合区域毗邻肛门, 严格讲会阴裂伤缝合术较剖宫产术 易污染, 给无菌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但仍然必须执行无菌操作规定。阴道检查前擦去肛周大便并再次冲洗消毒, 用纱布或棉球遮盖肛门, 缝合前后再次消毒裂口处;接触肛门、大便后应立即更换手套, 缝线下坠到肛门处后, 应剪去污染部分;缝合过程中, 勿接触肛门, 缝合时勿穿过直肠壁;产妇侧卧位, 向脊柱方向拭去污物。②正确缝合:正确对合阴道黏膜缘, 连续缝合至处女膜环内侧打结, 切忌缝合处女膜;当裂口过大、过深时, 术者左手食指伸入肛门内做诱导, 由助手协助打结拉线, 样可以避免缝合直肠, 同时又可以充分暴露术野, 避免因肌层缝合不严密而留有死腔, 预防裂口愈合不佳。③防止出血过多或会阴血肿:阴道缝合第一针应超过裂口顶端1 cm, 为此, 应仔细检查有无阴道裂伤, 注意裂口顶端所在位置及对侧情况, 确定无误后立即正规缝合, 有活动性出血 (尤其是小动脉) 应单独结扎或“8”字缝合, 缝线拉力要均匀, 两端结扎要紧, 以防影响血运及缝线脱落[4]。
而在连续缝合术中, 选用2-0快薇乔缝线 (会阴切口缝合术专用线) 连续缝合阴道黏膜、肌肉, 间断缝合皮下组织, 通过水解作用吸收, 在14~21 d左右完全吸收, 术后裂口感染、疼痛难忍、裂开现象大大降低;采用4-0的快薇乔线连续会阴裂口皮内缝合, 可减轻缝合时牵拉, 减少了产妇疼痛;由于不留针眼, 无硬结发生, 对合良好, 无需拆线, 外表美观, 避免丝线暴露在皮外易引起切口感染的不足[5]。本文连缝组裂口愈合率达100%;产后48 h出院, 缩短了住院时间, 有利于产妇恢复及母乳喂养的更快实施。会阴裂口采用可吸收性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不需拆线, 减轻了产妇的经济负担, 受到广大产妇的欢迎,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会阴裂伤后连续缝合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并与间断缝合方法进行对比。方法 将2010年84例会阴裂伤的产妇随机分连缝组40例和间缝组44例, 连缝组用2-0高分子材料可吸收缝线行皮内连续缝合术, 术后不拆线。间缝组采用传统间断缝合法进行缝合, 术后拆线出院。结果 连缝组裂口均甲级愈合, 间缝组1例缝合口裂开, 1例对合不佳, 2例裂口感染, 1例水肿,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连缝组平均住院时间2 d, 间缝组平均住院时间4 d,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会阴裂伤后连续皮内缝合不拆线法具有切口愈合快、不需拆线、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 该缝合方法有利于产妇术后的恢复。
关键词:会阴裂伤,连续缝合,间断缝合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18-219.
[2]张秀芹, 李彬.不拆线连续皮内缝合法在会阴切开术的临床应用[J].齐鲁医学杂志, 2009, 24 (6) :541-543.
[3]向琼英.改良会阴正中切开术 (正中切开+中侧切开) 与皮内缝合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0, 23 (12) :144-145.
[4]张敏静, 马荣风.会阴30°侧切缝合术式探讨与体会[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9, 32 (4) :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