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方法

2024-09-26

缝合方法(精选12篇)

缝合方法 篇1

肌腱的功能是使肌肉附着于骨与筋膜, 并且将拉伸载荷从肌肉传递给骨或筋膜, 从而产生关节运动[1]。肌腱损伤在手外伤中非常常见, 尤其是手二区, 术后主动或被动功能训练、缝合的存在、术后制动均会导致肌腱与腱周组织的黏连, 而肌腱的黏连、至今仍为手外科领域未完全解决的问题[2]。早期功能锻炼是把双刃剑, 在减少术后黏连、促进愈合发生的的同时考验着肌腱缝合的强度。理想的肌腱吻合要具有高抗拉强度, 最小程度干扰肌腱的血运, 简单易操作。鉴于此, 笔者比较了目前经典的改良Kessler法[3] (以下简称K) 、改良Kessler+running (K+R) 法、Cruciate (C) 法[4]、Tsuge (T) 法、改良Tsuge (MT) 法[2]和Tang法[5]在鸡二区趾深屈肌腱缝合后的极限载荷、极限应力、韧度、弹性模量、断裂功耗、缝合时间、断裂方式, 并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期望能对临床肌腱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选取60只大小相近重量为50.2~54.4 g (平均52.1 g) 新鲜无外伤的鸡爪 (纯种成年AA白羽鸡, 雌雄不限) 。随机分为6组:a) K法组;b) K+R法组;c) C法组;d) T法组;e) MT法组;f) Tang法组。每组10只。缝线:上海元洪同一批次5-0涤纶编织带针缝线、套圈缝线, 7-0带针尼龙丝线。游标卡尺 (天津精密仪器厂, 精确度0.02 mm) , 软组织生物力学测试专用冰冻卡具 (BOSE Cooling Capacity Walts) , 生物力学材料动态力学性能测试仪器 (Endura TEL ELF3200) 及其配套的Wintest生物力学测试软件。

1.2 缝合方法

在鸡足第3趾近节指骨掌面做“L”型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 暴露趾深屈肌腱和趾浅屈肌腱。切开腱鞘, 于肌腱趾浅屈分叉远端用手术刀横断趾深屈肌腱 (相当于人手Ⅱ区) , 用游标卡尺测量断端长短轴。对其分别进行六种方法的缝合, 核心缝合用5-0带针缝线或5-0套圈缝线, 周边连续缝合用7-0尼龙线。所有核心缝合吻合口两端的进出针点距吻合口7 mm[6,7], 锁扣距离1 mm[8]。周边缝合进出针点距吻合口2 mm, 深度为肌腱厚度的1/5, 缝合7~8针[9]。整个缝合过程用生理盐水保持肌腱的湿润。缝合结束后统计操作时间。所有缝合均由第三作者完成。各缝合方式示意图见图1~6。

1.3 生物力学测试

术毕立刻于缝合端2 cm处取出肌腱。将标本固定于冰冻卡具中部, 5 min后旋紧卡具确保肌腱不会有各向滑动, 而两卡具间外露的肌腱仍为常温, 不会影响拉伸时生物力学性能。施加预负荷1 N, 使肌腱紧张后调零。从计算机中通过Wintest力学测试软件将两卡具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为6.50 mm, 设定测试记录点间隔为0.5 s, 以10 mm/min的速度拉伸肌腱至断裂。如图7:读取极限载荷 (负荷—位移曲线中的最高点力值) , 读出每个测试点负荷与其对应的应变值。计算出韧度=负荷/位移 (N/mm) ;极限拉伸强度=极限载荷/面积 (MPa) ;弹性模量=应力/应变 (MPa) ;能量吸收为负荷—应变曲线中极限载荷点左侧曲线下面积。计算公式E=∑ (yi+1+yi) × (xi+1-xi) /2。按照梯形算法:X∈{X1, X2, X3……Xn}, Y∈{Y1, Y2, Y3……Yn}。拉断后统计断裂方式, T:缝线切割肌腱 (缝线抽出) ;L:缝线或线结处断裂。计算切割率为T/ (T+L) 。

1.4 数据分析

将数据输入SPSS For Windows11.3, 经检验各组数据为正态分布。用SNK法比较各缝合方法组的生物力学结果异同。

2 结 果

缝合时间, 断裂方式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见表1~2。表中例数为实际测试的标本个数, 即排除缝合失败或测试失败后的标本数。

2.1 极限载荷、极限应力

极限载荷:直接反映缝合后肌腱—缝线复合体的强度。本组Tang法最大, K+R法次之, K法最小, 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法、T法和MT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极限拉伸强度: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最大应力, 排除了肌腱面积差异。Tang法最大, K法最小, 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K+R法、C法、T法、MT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韧度、弹性模量

韧度:类似于胡克定律中的常数k, 代表肌腱抗形变、抗断裂的特性, 决定于肌腱本身, 能直观反映肌腱的“松散”或“坚韧”。K+R法和Tang法最大, K法最小, 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法、T法、MT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弹性模量:表示肌腱抗形变、抗断裂的特性, 也是肌腱内在本质的参数。对缝合后弹性模量的比较能看出不同缝合方式对肌腱本身性质的改变程度。Tang法、K+R法、T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T法组和MT法、C法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K法组最小 (P<0.05) 。Tang法和K+R法大于MT法和C法组。

断裂功耗:标本从开始拉伸到断裂期间拉伸所做的所有功, 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缝合的强度。Tang法最大, K法组最小, 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K+R法、T法、MT法与C法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过去认为肌腱无内源性愈合能力, 常主张在术后固定3周再进行功能锻炼。Becker[10]等认为, 早期活动产生张力后能增加蛋白质、DNA的合成, 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成熟, 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能力, 防止黏连形成。Takai等[11]发现, 与被动活动的愈合肌腱相比, 主动活动后肌腱的运动幅度、力量、DNA含量、肌腱营养及愈合率都有进一步提高。故肌腱修复后如何能获得足够大的抗张强度来满足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是目前肌腱外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1 缝线股数是缝合强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Winters SC[12]认为在用相同方法缝合肌腱时, 跨越断端的缝线股数越多, 缝合后的强度越大。本实验再次证实了这点, 同为锁扣法的T和Tang法, 跨越断端股数分别为4束和6束, 前者的极限载荷为后者的66.57%, 能量吸收为后者的60.4%。本实验所采用的5种核心缝合方法中, 极限载荷方面, 2束跨越法 (K) 小于4束跨越法 (C、T、MT) 小于6束跨越法 (Tang) 。尽管3种4束跨越法各不相同 (C为抓持法, T为锁扣法, 而MT法一侧是抓持, 一侧是锁扣) , 其极限载荷、极限应力的差异却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跨越断端的缝线股数是缝合强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相同跨越股数的缝合方法间抗拉强度差异不大, 跨越股数越多, 每根缝线承担的应力就越小, 缝合强度越高。当然在临床中也不能盲目追求多股数, 股数增加同时带来的是操作时间变长和难度增高, 以及对肌腱的过度夹持、操作和较重的组织反应和黏连的发生。所以临床中应根据活动量、活动范围、时间、保护措施等适当增减缝线股数。

3.2 周边缝合意义重大 王振海等[13]学者通过实验证明, 在核心缝合的基础上给予周边缝合, 可以使修复端平整, 增强内源性愈合。本实验比较改良K法和K+R法后发现, 前者的极限载荷和极限应力分别是后者的56%和66.7%, 相当于4束缝合法的载荷和应力, 可见周边缝合中多组缝线纵向上的张力为缝合带来了显著的强度增加;而前者的韧度和弹性模量仅为后者的49.9%和58.3%, 不难看到周边缝合使肌腱-缝线复合体更难发生形变, 这对减少断端间隙形成有很大帮助。周边缝合不仅使肌腱断端光滑平整, 减少了肌腱在功能锻炼中的滑动阻力, 还提升了缝合强度, 能让患者更安全的进行功能锻炼, 同时增加肌腱的韧度和弹性模量, 使其更大程度的抵抗间隙形成。

3.3 操作时间 操作时间代表着缝合的难易程度和对肌腱操作的多寡。在核心缝合中, K法和T法缝合时间最短, 平均6.63 min和7.39 min, 前者提供的最大应力为 (11.4±2.2) N, 后者为 (16.8±3.1) N。6束Tang法操作时间为12.38 min, 能提供 (25.6±4.6) N。而C法缝针穿行断面共8次, 操作较复杂, 平均13.39 min, 对肌腱损伤大, 仅能提供 (18.5±3.2) N的最大载荷, 不如Tang法可行。

3.4 断裂方式 我们对拉伸后的标本进行统计, 将断裂方式分为两种, 缝线断裂 (包括线结处断裂) 和缝线切割肌腱。锁式缝合中缝线将肌腱纤维束套紧, 依靠套圈的缝线与肌腱间的摩擦力和肌腱中交联的胶原纤维间纵向拉力来锁住肌腱, 减少了滑脱及腱劈裂机会, 并且张力主要作用在结扎处腱束上, 断端无张力, 不易形成间隙, 有利于肌腱内源性愈合;抓持法中, 缝线的作用范围是一条直线, 有效的拉力仅来源于胶原细胞交联的牵拉作用, 另外缝线在腱中可通过微滑动来平衡和调整张力。锁式缝合的Tang法和T法切割断裂只有1 例 (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1.1%) , 这表示有通过增加缝线强度来提升缝合强度的空间。而抓持的K法中, 缝线切割肌腱的发生率也不高, 为11.1%。但抓持法中的C法切割发生率为22.2%, 高于其他几种缝合方法, 可能为缝线作用夹角太小而容易发生切割。

改良Kessler法是临床中最常用的肌腱缝合方法, 操作简单, 对肌腱血运破坏小;单线K法 (2束) 缝线股数过少, 导致强度不足, 可以通过增加缝线股数 (如双线K) 和行周边缝合来提高其强度。C法较容易发生缝线切割肌腱, 故临床中挫伤严重的肌腱不宜用此法进行修复。Tang法3个线结外露, 其6束缝合的3棱柱结构在较细或变扁平的肌腱中难以实施, 应采用K+R法。Tang法虽然操作稍复杂, 但能够为早期功能锻炼提供高强度, 亦为临床肌腱修复的一种好方法。

缝合方法 篇2

一原理与知识打结、缝合技术是动物外科手术中的基本操作技术。利用打结技术做成结扣,以固定缝线,防止松脱,是缝合中最重要的操作之一,是占用全部手术时间最长的操作环节。正确、稳妥、熟练的打结,可以防止结扎线开脱造成创口裂开和引发出血,并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缝合是将被分离的组织予以对合和固定的方法,这样能促进止血,减少组织紧张度,防止创口列开,保护创口免受感染,为组织再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期加重创伤的愈合。

二操作方法与步骤 1.打结技术

(1)单手打结法 通常用左手操作,即线结在右手配合下由左手单独完成打结操作的全过程。用右手操作亦可。

(2)双手打结法 此种打结法由双手操作完成,结扣较牢固,多用于间断缝合的打结。

(3)外科结打结法 用打平结的方法绕好第一道结,随即右手食指由结圈内挑过右手拇指与中指所持缝线并拉紧,则成为绕两圈的结扣,再打好第二道平结并且拉紧即可。

(4)器械打结 当线头短,徒手打结不便或深部组织缝合结扎时,可用止血钳或外科镊子操作结系。2.缝合技术

(1)间断缝合法 此种缝合法是每缝合一针后打结,并剪断缝线,再缝合第二针,多用于张力大的组织,即使个别缝线断裂也不致影响全部缝合。临床上常用者有下列数种。

①结节缝合 是缝合中最基本常用的缝合形式。是由多数单独缝线分别穿过两侧创缘而后打结,缝合时将所有的缝线以等距离穿过两侧创缘,针孔与创缘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每一针缝线之间的距离也应相等。所有线结放于创缘的一侧。结节缝合常用于皮肤、肌肉、腱膜及筋膜等组织。

②减张缝合 当伤口附近组织张力很大时,采用减张缝合以免缝线勒豁创缘。它常与结节缝合配合使用,即在结节缝合的基础上,在距创缘较远的距离上(约2~4cm),用较粗的缝线,用褥式缝合的方法,把纱布卷或纽扣系于创缘的两侧,以支持其张力。

③“8”字型缝合 应用于由数层组织构成的深部创伤。能使两侧创缘较好的对合,避免形成死腔而影响愈合。

④钮孔式缝合(褥缝合)用于张力大的组织及某些内脏组织,缝合时由创缘一侧穿针由对侧创缘穿出,再于创伤平行至一定距离,穿针至对侧,为了减轻其张力可在创缘两侧放置纽扣、纱布卷或胶皮管,以免因张力过大而勒伤。

(2)连续缝合是用一根较长的线连续不断将伤口缝完,此种方法操作方便,速度快,节约时间和缝线。其缺点是缝线一处断裂则全部缝线松脱,常用于张力小而无感染的组织。

①螺旋式缝合 是用一根长线从伤口之一端开始先缝一针并打结固定,然后连续的使每一针皆与伤口垂直的刺入至对侧,以此螺旋形式把整个伤口全部缝合。缝合最后一针时,将缝线的游离线头留在入针侧,以便与带针的线端打结。

②锁扣式缝合 先在切口之一端缝合第一针,并打结,然后以锁衣服扣孔的形式缝合整个切口,最后用镊子或止血钳,调整缝线并拉紧,使交纽的线均位于切口的一侧。此法常用于张力较大的皮肤切口、腱鞘膜等组织的缝合。

③褥缝合 实际上是连续的水平纽扣状缝合,缝合时穿第一针后打结,然后与创口平行取适当位置穿入第二针,至对侧如此反复,缝合整个切口,使创口两侧缝线平行于切口,常用于肌肉、腱膜、筋膜、子宫、舌等组织的缝合。(3)胃肠缝合

①伦贝特氏缝合法

即垂直内翻缝合。针在创缘一侧,距创缘0.3~0.5cm处通过浆膜与肌层刺入缝针,在距创缘0.1~0.2cm处拔出针,再由对侧创缘以相同距离同样方法刺入和刺出缝针(或打结),此时创缘的浆膜面向内翻,并互相紧密结合,并把第一层缝合包埋起来。每针距离为0.3~0.5cm。

②库兴氏缝合法 即水平内翻缝合。进针深度、方法与前法相同。但进针方向是沿着创缘两侧水平方向进行。本法在抽紧每一针线与打结时,不易将组织撕裂,并且埋没组织少,缝合速度也较快,但不如伦贝特氏缝合法致密。

(4)定位缝合与袋口缝合

①定位缝合 是结节缝合的特殊应用。用于较大创口及形状不规则创口的缝合。它可使整个创缘对合整齐,避免一侧创缘缝合结束后形成皱折。

②袋口缝合 它是连续缝合的特殊应用。常用于封闭孔、洞、盲端及控制肛门的大小。3.注意事项

(1)结扎时,线头必须向两方平均正确拉紧,使之形成平稳的第一道单结,然后用同样方法再打第二道结。

(2)结扎较大的蒂部或张力大的组织,打好第一道结后,由助手用止血钳夹住线结部,而后打第二道结,以防滑脱。

(3)用肠线打结时,要留置较长线头(约4~5mm),以免受组织液浸泡后线头变粗缩短而滑脱。否则须打三叠结以求牢固。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用手打结,以求牢固。当线头过短,在伤口深处,缝线太滑时,可采用止血钳打结。

(5)结扎后线头残留的长度要适宜,留的过短易于滑脱,留的过长,则成异物在组织中造成刺激。残留线头的长短,应决定于线的粗细、组织的张力等条件而定。一般丝线留2~3mm,肠线留4~5mm,细线短些,粗线要长些。张力小的组织留短些,张力大的组织留长些。(6)单层缝合时缝钱需穿过创底,以免创底留有死腔。

缝合方法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19-01

[摘要]妇产科腹部皮肤缝合方法众多,但既美观又节省时间术后病率又少的缝合方法还值得探讨,本文采用了一种间断皮内皮下全层缝合不拆线的方法,与传统缝合方法做了对比分析,达到理想的效果,得到广大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喜爱。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横切口;缝合方法比较

腹部切口的愈合和美观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自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我科因各种原因行开腹手术患者518例取样,其中对随机180例采用间断皮内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拆线的方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既节省了手术时间,又具有不拆线的优点,深受广大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喜爱,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实行病人自主选择手术方式、手术指征、病人年龄、营养状态及所用材料、切口长度等均无差异。均采用腹部皮肤横切口,持续硬膜外麻醉,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材料与方法:第一组采用上海华利康医用可吸收缝线,型号2/0,紫色,长度90cm,自带弯形圆针T-20,消毒包装。常规手术缝合至前鞘层完后,采用2/0剩余缝线换穿三角针由真皮层进出针缝合皮下组织(不穿透表皮层),打结(线结埋于皮下),注意上下组织厚薄均匀。间断缝合3针即可(过度肥胖者可缝合5针)。术毕对合皮肤,皮钳钳夹皮肤2~5分钟使其对合整齐紧贴,用腹带或外压沙袋加压包扎6~8小时。第二组采用皮下组织连续缝合后反转皮内连续缝合。第三组采用皮外3-5针皮肤皮下组织全层间断褥式缝合,需拆线。

2结果

3讨论

近年来腹壁切口的美观及愈合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关注,腹部皮肤皮内缝合法已有许多报道,但是间断皮内皮下全层缝合不拆线未见报道。

传统的妇产科腹部切口缝合,临床多采用间断外缝技术或连续皮下皮内缝合技术[1]。均常规缝合筋膜和皮下脂肪层,尤其是皮下组织较厚的肥胖者,缝合的方法直接影响伤口的愈合,如缝合太浅,造成皮下死腔,缝合太深,则皮肤内陷。一般的外科皮肤切口缝合只要能将其对合,即可用线缝合,也可用皮夹、胶布或火棉胶等将其对位愈合。不正确的缝合法则会在皮下形成张力,残留死腔,造成愈合不良。故皮肤及皮下脂肪层的缝合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关键是值得手术者注意的问题。皮下组织由脂肪及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纤维束交织成网,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皮神经[2],所以从解剖特点可知,任何方式缝合腹壁切缘皮下组织,都必然阻断血供、神经,引起局部血供、神经功能障碍等。过多的缝合还会造成组织水肿坏死,线结反应等。故在皮下组织彻底止血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组织的缝合,可消除对皮肤及皮下组织神经、血供的影响,减少组织反应。尤其是腹部横切口,腹壁组织的重力可使伤口自然紧密的对合,切口达到良好愈合效果。切口线平整成线状,没有增生突起或不规则的异形瘢痕,在皮下组织少,腹壁较紧的患者,作腹部加压包扎即可消除死腔或空隙,避免积血或积液造成的延迟愈合。故亦无须缝合[3]。

缝合方法 篇4

关键词:历史文脉,空间类型,特点,改造方式

1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在工作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旧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说,相对于历史文化遗产集中的区域而言,其建筑的历史价值集中而突出,因而建筑和空间的特征应该被充分保护的观念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同,而在历史文化遗产断裂的地段,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特征往往隐藏在极为寻常的城市环境中,加上目前国内的法律法规对这些区域缺少必要的保护要求,因此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保护往往被人们忽视。

众所周知,法国是文化遗产大国,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借鉴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唤起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行为,也有利于实现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法国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类型及特点

2.1 空间类型

1)“点”状类型——历史建筑功能衰败的地段。

该地段仍旧保留有部分历史建筑,但是随着城市生活方式和运转方式的更替以及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变化,历史建筑的原始使用功能不再适用于当代的城市生活。对于这些历史建筑,它们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多半是由于他们在建造之初对城市而言是如此重要,以致使用了最好的工匠、材料和建造技术。而对于今天的城市,这些建筑已逐渐丧失了其初始的使用功能,因为有些功能我们今天不再需要了。建筑因人的使用而存在,如果没有人的使用,建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价值。没有人用的建筑,将逐渐衰落并最终沦为废墟[3]。 因此,这种类型的地段也是传统风貌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区域。

2)“线”状类型——公共空间遗失殆尽的地段。

该地段是指那些在构成整体城市形态中起重要作用的公共空间,如重要的城市广场、古城墙、绿地、河流和道路,这些要素构成了城市形态中的骨架部分。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一旦这部分要素在城市纹理中出现问题,其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局部地区的,也是城市整体的,不仅是具体使用上的,也是心理感受上的。因而,对这类地段的缺陷进行空间弥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面”状类型——空间品质整体较差的地段。

该地段一般是整体品质恶化或土地空置,需要集中整治的区域。整治的目标通常是通过城市功能的改换来达到的,它使原来缺少认同感的地区产生聚人的效应,使地区重新获得活力,使土地得到升值,使环境得到改善,促进该地区的自我良性发展,并使该地区的城市纹理得到重组。由于需要大规模的整治,大部分阻碍地区发展的不良物质要素将被剔除,由新的要素进行填补。而与此同时,对体现地区空间特征的城市纹理要素,应在剔除的过程中有选择的提取出来,并成为形态改造活动的基础。

2.2 现状特点

1)历史生活的真实性。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仍然代表了城市的特色空间,但由于这样的特色往往还夹杂着其他城市要素或被相邻的城市环境所削弱,因而人们对这类环境不认为有多少重要的价值。然而这样的城市地区对构成城市整体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确实是不可缺少的,是实现城市空间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这些空间的所谓“特色”实际上是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们是城市历史发展最忠实的代言人,这些区域所呈现的市井景象反倒是更为真实的,也是真正属于城市自己而不是旅游者的[1]。

2)空间环境的复杂性。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空间特征往往呈现出广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既包含应保留和继承的部分,也包括因各种城市问题而带来的需要调整和重组的部分,各类要素在这些地区混杂和交织在一起,虽然杂乱无章,却有其生存的自然规律和旺盛的生命力。

3)城市问题的多样性。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一般是现状用地功能老化,亦或是城乡交错的结合部,城市功能和景观面貌杂乱,是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与日渐平淡的城市形象的交错,是纯朴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恶劣自然环境的交错。通常说,这类区域已造成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严重影响,并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它们破坏了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阻碍了城市机能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4)历史特征的动态性。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通常还有体现当地历史和空间特征的有价值的城市要素,这些城市要素在地区的发展中仍有被利用的价值,不论这种价值是功能性还是景观性的。因而,当地的记忆以及这些记忆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应始终作为新要素动态延续下去。

3法国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改造方式

3.1 全新要素的空间植入

法国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拥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与条例,但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往往不拘一格,并不排斥现代创新,而是常常采取全新要素的介入方式,使其融现代于古典之中[2]。

在这方面,最为著名的无异于由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三个玻璃体金字塔。大的金字塔为博物馆的地下入口,其他两个作为地下展厅,由此,形成地上地下博物馆的组合。三个金字塔在功能上,使观众的参观线路变得更为合理,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穿过其他的展厅;在艺术上,也实现了古与今的对话。因此,贝聿铭对卢浮宫的改造不仅仅是地面上矗立着的玻璃体金字塔,还包括了卢浮宫庞大的地下博物馆,这使卢浮宫的文化遗产价值得到了更完美的发挥。

3.2 建筑功能的空间置换

要使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历史建筑继续生存下去并继续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使它成为人经常使用的场所,这并不是靠长期维修维持其漂亮的外表能够实现的,最积极的方法是改善或改变其使用功能,使之以新的功能重新适应于当代城市。改建为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是法国对历史建筑最常见的使用方式。巴黎的奥赛博物馆,就是在废弃的火车站基础上改造而成,在保持原来建筑的整个框架、结构、空间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功能置换。改造之后的奥赛博物馆很快成为巴黎人的一个趋之若鹜的地方,不仅因为丰富的印象派作品的吸引力,也是由于相得益彰的保护和更新措施使美术馆本身成功的成为一件杰出的艺术品。

3.3 历史要素的空间替代

巴黎城墙是在城市建设持续扩展和城市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修筑起来的,是巴黎城市风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城市变迁的历史。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墙虽然大多消失,但法国人却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城墙环境,大多代以新的方式加以空间替代,继续影响着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游憩行为。

结合城墙环境形成的风貌区主要有:1)菲利普·奥古斯特修筑的城墙。在当时它就与塞纳河和卢浮宫,共同组成城市防御体系。如今是巴黎城区的生态绿带。2)查尔斯五世修筑的城墙——新林荫大道。16世纪,火炮技术的进步使查尔斯五世城墙部分坍塌,并于1670年~1676年期间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新林荫大道,沿路密植树木,使这里成为巴黎人最喜欢的散步场所之一。3)包税人城墙——林荫公路。包税人城墙寿命短暂,不久后被拆除变成林荫公路。

3.4 公共环境的空间完善

空间品质整体较差的地段,往往与其周围城市景观不连续,降低了城市生活环境的整体品质,造成了文脉的断裂。对于这些区域,通过大规模的公共环境完善,可以树立这些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对其历史文化的表现和强化。 香榭丽舍大街的改造可以说是经典案例之一。改造内容包括:1)重现公共空间的价值。增加步行空间,并使露天咖啡座有足够的面积;在人行道上加种一排树木,以恢复大街作为散步的林荫道的本来形式;重新布置街道家具。2)恢复建筑立面的面貌。对店招以及广告的设置制定了新的规定;对建筑立面的改造方式进行细致研究;将沿街6幢建筑列入历史建筑补充名单,加强保护力度。3)对大街的公共使用功能进行干预。调整商业活动所占比例,鼓励增加传统性的公共设施,如电影院,旅馆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步恢复了大街原有的城市生活气氛,使其避免了演变成为一条丧失特色的平庸商业街,让香榭丽舍的气质永远与它的名字相匹配。

4结语

一位欧洲历史学家曾针对北京的旧城改造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提醒我们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对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传承。说起文化,中国和法国无疑分别是东西方的杰出代表[3],论起遗产保护,法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也将会是中国的明天。当然,中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不能简单的复制与模仿,而应在打开门户、虚心求教的同时,客观的直面自己城市存在的问题,从中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一套保护思路。

参考文献

[1]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15-116.

[2]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6-47.

[3]万钢.理想空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难以缝合的伤口的护理 篇5

首先应遵医嘱定时服用消炎药品,保持伤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以防伤口化脓感染。如果伤口处发痒,只需隔着纱布轻按几下就能止痒,切勿隔着纱布或揭开纱布乱抓乱搔,以免引起伤口破损和出血。

其次应注意伤口部位的活动不可过度,以免导致伤口崩裂,影响愈合。若伤口在上肢,则在缝合后应立即将患肢悬吊在胸前:若伤口在下肢,则应尽量减少行走,更不宜奔跑,应多卧床休息并且抬高患肢,这样有利于血液回流、加速伤口愈合。

在伤口缝合后的两三天内,伤口处往往会有点轻微疼痛,这是伤口自我康复过程的正常现象,一般适当服用去痛片即能缓解。如果疼痛为搏动性,并呈持续状态,甚至在伤口周围出现红肿或发烫,则是伤口发炎的表现,应及时请医生检查治疗。

由于大多数伤者有急于求愈的心理,他们总认为伤口换药的次数越勤越好,上的药物越多越好。其实,在一般情况下,伤口每隔3天换一次药最好。如果是缝合的伤口,只要没有发生感染、化脓的情况,一般等到拆线时再换药就行了,伤口处上药也不是越多越好,粉剂以能遮盖伤口为宜,油纱条的覆盖亦不宜过多,切勿将油膏类药物直接在伤口上涂敷,因为这样对伤口的正常愈合以及伤口清洁都不利,但如发现伤口有感染情况,就应该每日去脓换药,以促使伤口早日愈合。

缝合方法 篇6

[关键词] 会阴侧切术;皮内缝合;传统皮外缝合

[中图分类号] R71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81-02

会阴侧切术是在产科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会阴侧切的主要目的为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防止因自然分娩引起的会阴裂伤及产程阻滞,亦保护软产道,使母婴得到较好的结果。临床会阴切开术应用率已达80%以上[1]。会阴侧切术后缝合方法有多种,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采用皮内缝合术,并随机与同期传统皮外缝合术比较,对两种处理方法的感染率、切口疼痛程度、愈合情况、外观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9月,对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136例经阴道分娩并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采取随机分组。65例采用传统皮外缝合法,设为对照组;71例采用皮内缝合法,设为观察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缝合方法

对照组:缝合阴道黏膜:以0号可吸收性手术合成缝线自伤口顶端0.5 cm处开始,连续或间断缝合阴道黏膜至处女膜缘,对齐创缘;缝合肌层:以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肌层、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针距1 cm;缝合皮肤:以丝线间断缝合皮肤,不宜过紧或过密,注意对合。5 d后拆线。

观察组:缝合阴道黏膜与肌层同对照组。缝合皮肤层:用自带三角针的4-0可吸收性手术合成缝线自侧切口顶端皮内开始缝合,第一针按间断法缝合对拢切口顶端后打结不剪线,将针线紧贴切口顶点皮下穿出,连续褥式缝合皮内组织至处女膜缘内侧打结,针距0.5 cm,每针都将缝线拉紧,使皮合平整。术后健侧卧位,无需拆线。

1.3 疗效判断标准

1.3.1 疼痛的观察 目前采用的是疼痛6级评分法[2]。Ⅰ级:有轻微疼痛感,但是时间延续不长;Ⅱ级:轻微疼痛,但是感觉有些不舒适;Ⅲ级:有无法忽视的疼痛感觉,但是不干扰日常的作息;Ⅳ级:有疼痛,昼夜干扰日常生活;Ⅴ级:所有日常生活都受到疼痛的影响;Ⅵ级:剧烈疼痛,不仅生活受到影响,而且性生活也有很大影响。

1.3.2 感染 切口处有脓性分泌物,做培养可找到病菌。

1.3.3 伤口愈合情况 甲级愈合:伤口恢复较好,較为平整,对于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乙级愈合:伤口虽然愈合可以,但是有周边的红肿现象,局部压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伤口感染、愈合情况及住院天数比较。皮内缝合疼痛率较低,术后感染率较少,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皮内缝合组住院天数少,周转快。见表1。

3 讨论

会阴侧切手术虽小,但愈合好坏将直接影响产妇产褥期的生活质量。传统皮外缝合因穿透皮肤,产妇感觉较为疼痛,外露的线头易于感染,且术后需拆线,增加产妇心理负担,影响乳汁分泌,其蜈蚣式瘢痕亦影响美观[3]。

而皮内缝合所应用的可吸收线,张力较强,平滑易通过组织,缝线质地柔软,手感较好,便于手术操作[4]。由于连续皮内缝合,缝合线不穿透皮肤,对切口血液循环和末梢神经干扰较少,

表1  两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伤口感染、愈合情况、住院天数比较

组别 n疼痛程度伤口感染[n(%)]伤口愈合[n(%)]住院天数(d)

Ⅰ级 Ⅱ级Ⅲ级 Ⅳ级Ⅴ级Ⅵ级甲乙

观察组716073 1001(1.41)69(97.18)2(2.82)2.5±0.5

对照组65231523 4004(6.15)58(89.23)7(10.77)4.5±0.5

P<0. 05<0. 05<0. 05<0. 05<0.05

间断缝合轻微,且组织对合较好,线头不外露,术后感染少,瘢痕不明显, 保持了皮肤的完整性及美观性,亦可提高产后性生活等生活质量,同时皮内缝合无需拆线,缩短了住院时间, 从而减轻了产妇的经济负担, 增加了医院床位周转率,产妇无需拆线后心理负担减轻,疼痛轻微后心情舒畅,亦利于乳汁分泌,益于产后哺乳。

综上所述,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法, 既可避免给产妇产时产后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感染少,愈合好,又能使会阴切口美观,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高媛.会阴侧切皮内缝合40例效果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7(19):15-17.

[2] 漆洪波,蔡汉钟.会阴切开缝合术术式选择、缝合技巧及注意事项[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9,15(1):46.

[3] 洪丽华,邹芳铭.会阴侧切伤口缝合方式的技术探讨及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64.

[4] 程芳,罗杏英.会阴30°角侧切皮内缝合术190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17.

(收稿日期:2012-01-09)

缝合方法 篇7

关键词:缝合,护理,脂肪液化,切口裂开

孕产妇及中老年妇女的肥胖现象导致下腹部皮下组织较厚, 该部位手术时纵切口易发生脂肪液化, 导致切口渗液、非感染性裂开, 愈合时间延长, 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近年来我科对妇女下腹纵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法, 使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减少。对出现脂肪液化患者, 结合切口理疗、延期拆线等护理方法, 明显缩短了愈合时间, 使切口裂开明显减少, 收到了良好效果, 并与之前传统缝合方法及护理方法进行了对比,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05年12月以前妇产科下腹部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为肥胖患者, 体质量85~102kg, 平均92kg, 皮下脂肪厚度5~10cm, 平均7cm, 部分患者伴轻度贫血、妊娠期水肿或子痫前期。2组年龄、体质量、腹壁厚度、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手术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切口缝合方法

观察组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和皮下组织:用皮针4号丝线由一侧皮肤进针至皮下脂肪层外1/3穿出, 将针翻转, 再从对侧皮下脂肪层外1/3进针向内穿过皮下脂肪层内2/3, 从腹筋膜外至同侧, 缝合皮下脂肪层内2/3 至外1/3处出针, 将针转正, 从对侧皮下脂肪层外1/3进针向上至对侧皮肤穿出[1]打结, 针距2cm;对照组皮下脂肪组织及皮肤分别用皮针4号丝线间断缝合。

1.3 切口护理方法

观察组对术后切口渗液、脂肪液化患者给予切口换药、间断俯卧、切口理疗、切口延期拆线处理, 酌情于术后8~10d拆线;对照组对术后切口渗液者拆除该处缝线1针, 用甲硝唑冲冼, 庆大霉素8万U上药, 用蝶形粘膏拉紧切口两侧皮肤, 2d换药1次, 酌情于术后8~10d拆线。2组均于术后48h给予切口微波理疗30min, 每天2次, 切口渗液后经消毒取局部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每天1次, 共3次。

1.4 判断标准

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判定,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一般认为以下表现可诊断为脂肪液化: (1) 术后5~7d出现切口愈合不良, 皮下组织游离, 渗出液较多, 有漂浮的脂肪滴及坏死组织; (2) 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皮下组织外观无坏死征象; (3) 镜检可见较多的脂肪滴, 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2]。

1.5 观察指标

术后10d切口愈合情况、术后10d脂肪液化切口裂开情况、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发热率 (指术后24~72h体温>38. 5℃) 、细菌培养 (切口渗液者取局部分泌物培养) 。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术后10d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 切口裂开率低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较多, 迄今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 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肥胖患者, 皮下脂肪切开后局部血液循环被破坏, 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进一步发生血运障碍, 进而影响切口的愈合[2];妊娠期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滞产也是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由于妊娠期水肿、滞产等, 手术操作困难, 从而使手术时间延长, 给术中缝合带来一定困难, 使切口暴露时间增长, 清洁切口感染率增加, 从而影响切口愈合, 尤其合并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因此, 预防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及脂肪液化后切口裂开, 切口的缝合方法、术后切口处理及护理方法也很重要。

对照组行皮下脂肪层及皮肤间断缝合, 因脂肪层厚, 切口无张力, 在缝扎过程中或因缝扎过紧, 缝线切割脂肪组织, 造成缺血、坏死、脂肪液化, 继发无菌性炎症, 影响切口愈合, 或因缝扎过松, 止血不彻底, 渗液过多, 脂肪液化, 采用拆除局部缝线、扩创引流、切口换药等方法而切口裂开,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延长了住院时间, 增加了住院费用。观察组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和皮下组织, 用4号丝线既缝合了皮下脂肪组织、又缝住了筋膜, 缝线在切口内成立“8”字, 分4段作用于切口的不同部位, 使每段缝线受力相对较小, 使缝合松紧适度, 在切口处不留死腔, 缩短了手术缝合时间, 遇有脂肪液化时切口延期拆线, 切口两侧脂肪相贴较紧密、相对无张力, 结合间断俯卧位, 有利于渗液引流, 辅助切口微波理疗, 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水肿的减退, 促进渗液吸收[3], 使肥胖切口, 尤其是伴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切口愈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对下腹部肥胖伴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腹壁纵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 辅助切口理疗及延期拆线是预防和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好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谢业丽.“8”字缝合对脂肪化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分析[J].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1) :53.

[2]杨振萍, 王荣梅, 李树波.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41例防治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6, 21 (16) :2321.

缝合方法 篇8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在2011年6月到2014年10月收治的具有剖宫产指证孕妇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45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 (28±8) 岁, 腹部皮下脂肪 (2.4±0.4) cm, 手术切口 (11.7±1.4) cm, 对照组患者年龄 (29±8) 岁, 腹部皮下脂肪 (2.3±0.6) cm, 手术切口 (11.8±1.6) cm, 两组患者产妇年龄, 孕产次, 产科合并症等相关因素比较无差别。

1.2方法

两组孕妇均采取联合麻醉, 采用下腹横弧形皮肤切口。

观测组常规缝合腹膜后, 采用0号爱惜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 将皮下脂肪彻底止血后, 开始用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 松紧以皮缘对合平整为适度。

对照组:腹膜及筋膜同观察组, 再以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 后用4/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腹壁切口皮肤, 方法同观察组。两组孕妇在术后均采取砂袋压迫止血, 术后第二天换药, 无需拆线。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关腹时间、切口愈合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 患者关腹时间以x±s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患者甲级愈合、切口缝线反应等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腹部切口关腹时间、切口缝线反应比较

两组孕妇切口关腹时间、切口缝线反应等情况比较见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组孕妇甲级愈合、切口缝线反应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观察组孕妇关腹时间、切口硬结以及脂肪液化情况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49例患者切口愈合, 伤口愈合良好率为89.1%, 明显高于对照组29例患者切口愈合, 伤口愈合良好率为64.4%, 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3讨论

近几年来我国剖宫产率逐渐提高, 由于女性对美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产科工作者不仅需要提高剖宫产的安全性, 还要求切口缝合平整, 避免出现切口周围疤痕。影响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的因素除肥胖、出血倾向、疤痕体质等不利因素外, 皮肤与皮下组织缝合方式及缝合技术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关键。在术中采用合理的缝合方法, 能够减少并发症。但是也需要看到, 任何一种缝合皮下脂肪的方法都会出现阻断血管网的情况, 导致组织水平, 部分组织因为缺血而坏死, 进而继发无菌性炎症, 切口缝合所引起的异物反应会加重这种情况的出现, 因此部分剖宫产患者切口会存在紧绷感。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有很多, 切口暴露时间过程可能导致脂肪组织液化, 因此采用合理的缝合方法减少缝合时间能够降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两组孕妇甲级愈合、切口缝线反应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观察组孕妇关腹时间 (5.2±1.1) min明显小于对照组 (10.6±2.0) , 观察组患者切口硬结以及脂肪液化情况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率 (89.1%) 明显高于对照组 (64.4%) , P<0.05。传统的腹部切口缝合需要缝合脂肪层, 理论上可以消除死腔、减轻切口张力, 但在实际的切口缝合中容易出现死腔, 皮下脂肪在操作容易因为异物的刺激而液化, 缝合时间长, 患者存在明显的异物感,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腹部切口缝合中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进行改良, 不缝合脂肪层, 与传统方法相比, 无需缝合脂肪层, 方便操作, 能够缩短手术时间, 无异物刺激, 因此剖宫产术中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低, 并能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皮下硬结, 同时术后病人腹壁疤痕呈细线状, 皮下无异物及硬结, 符合当前妇女爱美的心理。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腹部切口改良缝合方法和效果, 为剖宫产缝合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在2011年6月到2014年10月收治的具有剖宫产指证孕妇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孕妇采用传统缝合方法, 缝合皮下脂肪, 观察组孕妇采取改良缝合法, 不缝合皮下脂肪, 比较两组孕妇术后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缝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率 (89.1%) 明显高于对照组 (64.4%) , P<0.05, 两组孕妇甲级愈合、切口缝线反应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观察组孕妇关腹时间、切口硬结以及脂肪液化情况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剖宫产腹部切口改良缝合方法能够使腹部切口更好愈合, 有效减少脂肪液化和炎症反应,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剖宫产,腹部切口,改良缝合

参考文献

[1]喻敏.改良周氏剖宫产子宫切口在瘢痕子宫剖宫产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6) :109-110.

[2]袁蓓蓓.改良下腹弧形切口妇产科手术150例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7) :302.

缝合方法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80例需要剖宫产手术的孕妇均来自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妇产科。两组患者均为择期手术, 均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双层缝合+褥式包埋缝合组) 90例, 年龄在19~42岁, 平均 (25.38±3.84) 岁, 其中胎儿宫内窘迫35例, 头盆不相称19例, 胎膜早破8例, 高龄初产妇6例, 胎位异常5例, 巨大儿4例, 社会因素13例;观察组 (单层连续缝合) 90例, 其中胎儿宫内窘迫36例, 头盆不相称18例, 胎膜早破10例, 高龄初产妇5例, 胎位异常5例, 巨大儿4例, 社会因素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因等资料相比较, 无显著差别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麻醉, 均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方式并且均采用横切口, 选准切口部位切开浆膜层、肌层, 然后刺破羊膜, 使胎儿娩出, 之后取出胎盘, 再用用干纱布擦净宫腔残留组织, 静滴注缩宫素20IU, 把开放的血管结扎止血, 然后缝合。对照组采用双层加褥式包埋缝合方法, 用1号可吸收线于子宫切口的一侧顶角外0.5 cm处缝合打结后, 连续全层缝合子宫肌层并注意子宫内膜的对合, 然后反转褥式包埋缝合浅肌层及浆膜层加固;观察组采用单层连续缝合方法, 使用1号可吸收性线, 对齐子宫上下切缘后第1针缝合从一侧子宫切口外0.5 cm开始缝合1针打结, 连续全层缝合, 针距及进针距切缘约1 cm左右, 缝线松紧以达到止血为宜, 缝到对侧角外约1 cm处打结。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子宫切口缝合时间、子宫复旧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2结果

2.1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 (x¯±s) 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2 疗效比较

两组在手术时间及子宫切口缝合时间组间比较, 经t检验 (P<0.01) ,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子宫复旧 (以恢复到脐下3指为标准) 时间两组相比较, 经t检验 (P<0.01) ,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出现排尿困难及尿潴留两组比较, 经χ2检验 (P<0.05) ,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剖宫产子宫切口单层连续缝合方法操作简便, 缩短了手术时间。为预防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赢得了抢救时间, 减少了手术操作对肠管及网膜的刺激, 肛门排气快;同时单层缝合减少了肌层组织中的异物, 减少了异物反应及粘连;能够有效的关闭子宫切口的血窦, 达到止血的目的[1], 子宫切口处缝合层数少, 术后瘢痕小, 子宫下段可恢复原解剖形态[2]。但在操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在缝合过程中针距应适当, 以1 cm左右为宜, 同时缝线松紧适宜;子宫切口应对合整齐以利于切口愈合, 减少感染;在缝合完毕后应该常规检查缝合口是否有出血, 如有出血, 必须加针缝合[3]。

双层缝合+褥式包埋缝合方式, 缝合时间及子宫复旧时间相对较长, 并且并发症相对较多, 但其对以后再次怀孕进行顺产比较有利, 因为有些孕妇二次怀孕后不适合再进行剖宫产, 所以针对这类患者双层缝合+褥式包埋缝合是比较适合远期的再次顺产效果较好。所以两种缝合方式各有利弊, 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合适的缝合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剖宫产子宫下段横切口单层缝合1178例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4) :58.

[2]孙科文.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单层缝合513例效果观察.医学信息, 2009, 1 (12) :102.

缝合方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2011年1月~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40例,年龄21~37岁,孕周38~42w,新生儿体重2.7~4.9kg。40例中经产妇25例,初产妇15例。排除标准:同时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具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肝肾等内脏器官有衰竭现象的患者。40例按照患者自主选择治疗方法进行分组,选择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的20例为治疗组,选择子宫腔内纱条填塞治疗的20例为对照组,统计学t检验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不同疗法后的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子宫腔内纱条填塞进行治疗。将无菌纱布布填入患者的子宫腔内,无菌纱布的一端从子宫的底部开始,由上往下向宫腔内填塞,无菌纱布的另一端从患者的阴道上端开始,由下往上填充子宫,两端在子宫的切口部位相汇,除掉纱布多余部分后,进行端端缝合。填塞后1d内从阴道取出纱布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实验。治疗组患者选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将患者的子宫托出,双手对子宫体进行挤压,如果此时出血现象停止,表明实行该手术的成功性大,手术线为可吸收缝合手术线,开始进针的部位选择子宫切口下边右侧中外1/3处,穿刺针需要穿透子宫下段,出针位置为对应的子宫上部切口,出针后行褥式缝合。在患者子宫的下段切开水平位置从右往左斜形进针,贯穿子宫全层后在相互对应的子宫左侧出针。再次对子宫进行挤压,同时将可吸收缝合线拉紧后打结。在确认无出血现象后进行缝合。手术后行常规抗感染处理。

1.3 统计指标

术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平均值资料的组间比较结果选择χ2值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为75.4±10.4min,出血量为600.5±93.8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92.1±14.8min,出血量为788.4±122.8ml,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治治疗疗组组术术后后继继发发性性贫贫血血、、痛痛经经、、产产褥褥感感染染情情况况等等并并发发症症发病病率率情情况况明明显显低低于于对对照照组组((PP<<00..0055)),,具具体体比比较较结结果果见见表表22。。

3 讨论

剖宫产产后出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产妇宫缩无力;软产道损伤;胎盘滞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宫缩无力,而影响宫缩的因素包括精神紧张或麻醉类药品的使用等。

目前对于是否会发生产后出血还无有效的预测方法,只能在出血现象发生后采取常规的处理方法,如服用缩宫药物或填塞无菌纱布,甚至切除子宫等,而切除子宫不但使患者失去再次生育能力,且会对女性的日后生活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传统的纱布填塞处理方法具有手术时间长和并发症多的特点。本研究采用的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处理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方法,该方法尤其对传统处理方法无效的患者有效。该法通过用双手挤压子宫,能使子宫内部血管的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最终凝固而达到止血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艳,刘海燕.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22(6):230,233.

[2]任晓红.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出血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6):901-902.

外伤伤口的缝合与处理 篇11

(武警广东边防总队医院广东深圳518000)【摘要】目的:探讨入院外伤病人外伤伤口处理的最佳方法。方法:随机抽取50名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将其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呈列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实验中,实验组患者均采取科学的伤口清理、缝合、包扎等伤口处理方法和包扎和后的护理工作,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伤口缝合与包扎方法,不采取任何形式的护理措施[1]。一周后,比较、分析两组的结果,对比死亡率和痊愈率,研究出正确、高效的伤口处理方法。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加强外伤伤口的消毒、修复能预防伤口感染和化脓,减少伤口瘢痕和畸形状况的出现,还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因此正确的伤口缝合和换药方法对需外伤伤口处理的患者意义重大。【关键词】外伤伤口;清创缝合;死亡率;转运:护理;伤口化脓【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66-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频繁的户外活动总会有或大或小的意外出现,外科外伤伤口的包扎、处理和换药成为司空见怪的事情。现今的外伤患者除了对伤口要求最低的感染和最快的愈合之外,对减少伤口的瘢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正确的伤口处理方法和换药方法能保障伤者的生命安全,迎合患者的需求[2]。本课题将通过实验,为临床外伤伤口的包扎、处理和换药等提供最佳方案。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月至今急诊科收治的外伤患者共计50例。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为25例,年龄在6岁-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岁左右。50例患者有10例属于急危重患者。其中需要大范围伤口处理的患者有31例,占总伤口处理的67.3%。所有外伤伤口的患者中,眼部创伤3例[3],鼻部创伤4例,四肢创伤16例,耳廓创伤2例,前额创伤6例。共31例。烫伤有8例,切割伤6例,擦伤5例,烧伤6例,撕脱伤5例,裂伤1例。患者的受伤时间均在两小时以内,伤口的长度平均为5.5cm。随机抽取的50例外伤伤口病例患者均无其他器官损伤。两组的基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1。1.2实验方法 :伤口处理之前首先要保证清创室的相对无菌,清创室内每天至少要保证两小时以上的紫外线灯照射。同时,要准备好各类伤口处理器械。如消毒缝合包、消毒药、麻醉药、急救药品、一次性手套、口罩、帽子等。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对需包扎和缝线的伤口进行清创,可以用双氧水、碘伏、生理盐水等对伤口处进行消毒。接着根据患者受伤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麻醉药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探清患者伤口的深浅和受伤程度,仔细观察伤口处有无异物,之后用灭菌缝线对伤口处进行逐层缝合。缝合一天之内要给与破伤风注射,针对伤口感染严重和伤口面积较大的患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与抗生素或抗感染的辅助治疗。受伤包扎后的2天之内要对伤口进行换药。头部、躯干部位一般一周内可以拆线,四肢2周可以拆线。1.3实验程序:随机将5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为41人,对照组为9人。入院后先对实验组患者进行B超、CT、X线片等检查与化疗,记录患者入院到转送清创室期间观察患者呼吸是否正常均匀,有无昏迷,瞳孔扩散等现象,并测量血压、脉搏,分析保存记录。参照数据结论,以下症状应施以不同处理法;情况危急但需外伤处理的意识清醒患者,可在時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告之病因、相关处理和可能性结果,尽量缓和患者焦虑感;伤口感染严重且可能大规模持续感染的重度病患,须及时治疗并且使其或其家属了解病情做好心理准备和防备措施;若病患已陷入昏迷或休克,为防止因窒息而导致的危险状况或病患死亡,医护人员应以医疗设备保障病患呼吸顺畅,外伤手术后送入留观病房,随时留意观察病情发展并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的伤口包扎缝合,入院之后的伤口处理过程不再使用任何科学的方式进行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留院一周后的伤口恢复情况,参考一周内的治愈率和死亡率进行对比,拟出实验结果。2.结果通过实验后,两组的恢复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可以看到正确、合理的院内护理工作可以降低外伤伤口处理患者的死亡率,加快其恢复。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恢复情况与死亡率见表一。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死亡率对比表(表一)实验组和单纯组的外伤伤口恢复情况见表二。实验组与单纯组患者的治愈率情况对比表(表二)(附注:甲级愈合化脓、感染率在3%以内)3.结论实验后,两组的伤口处理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它表明:加强外伤伤口的消毒、修复等能预防伤口感染和化脓,提高伤口的治愈率。实验结果与本课题的结论相符[5]。对于有需要外伤伤口处理的危急重患者,在伤口的处理操作过程中,要保持伤口创面的无菌、无异物。伤口缝合之前要保持伤口的干燥、洁净。对于创伤面积较大、伤口较深的患者要对齐皮肤组织层次,避免皮下积血。包扎后的2天之后建议检查是否感染,以免留下重度创伤或者二次缝合。对于裸露在外的伤口要做好清创工作,保持伤口外观的不变形。在使用无创技术缝合时,最好使用细针细线缝合,将瘢痕降低到最小。对外伤伤口处理患者要随时进行观察,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药物过敏、休克、疼痛、等身体反应情况,对于那些胸部、颅部、内脏处有出血的先兆者要及时进行转送抢救,这类情况大多是急危重病人。普通外伤在伤口处理之后,要加强对伤口的护理,医生和护士要力争一次缝合成功,最大程度的较少化脓率和伤口感染,尽量不要因为缝合出现伤疤。本次实验中,实验组患者伤口处理的原则如下:一方面,感染严重的伤口要进行清创,频繁换药。对清洁伤口进行消毒,力争一次愈合成功。另一方面,伤口的最佳缝合时间为受伤后的7小时左右,受伤半天或一天且感染较轻的伤口要尽量做到一期清创缝合成功[6]。对于面部、头部、颈部等裸露在外的皮肤在清创的同时可以考虑缝合。受伤一天以上且感染严重的患者建议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延长缝合时间。伤口处理的具体操作方法:31例患者在伤口清创、缝合之前,要保持伤口处理室的洁净,最好有紫外线灯的照射,同时,医护人员要准备好器材:手套、麻醉药、消毒药品、急救物品等。当然,医护人员要具备基本的伤口缝合、清创技能。缝合、清创的第一步就是清洁去污,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有毛发的伤口处要用剪刀剪去。第二歩就是处理伤口,清除伤口周围的异物,修剪伤口的边缘组织。根据患者的受伤面积和受伤程度考虑使用局部麻醉药物。最后就是缝合伤口。根据伤口组织的层次进行缝合。一般来说,伤口缝合后避免沾水,禁食辛辣食物,禁烟、酒,还要保证适当的休息。伤口部位不可运动量过大,应尽量较少活动,防止伤口感染,加快其愈合[7]。通常来讲,小孩的伤口愈合较快且愈合质量较好。另外,伤口处禁止自行涂抹膏药、敷药等,尽量要遵循医师的指导。对于规模较大的伤口,可以进行间断性拆线,保证伤口的新生、避免强制性去掉痂壳。为了满足现在人对美的追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皮内缝合方法,保证美观无瘢痕。小结:总之,伤口的处理上要遵循清创-缝合-换药-防感染等基本步骤,对所有患者争取一次愈合,伤口愈合情况上力求甲级愈合。无论是伤口规模较大的急危重外伤伤口处理患者还是伤口较小、感染较轻的外伤伤口都需要医生的认真对待,毫不松懈;护士方面要做好伤口的前期清创和处理后的伤口护理;患者家属方面建议督促患者卧床休息,对其补充营养。参考文献[1]胡新宇,申秀梅,李显锋,李咏梅. 全牙列合垫与牙弓夹板固定年轻恒牙外伤性脱位疗效对比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30)[2]刘建,蒋薇薇,刘雯. 方丝弓正畸与钢丝一釉质粘接剂固位治疗前牙外伤性脱位疗效对比[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08, (09) .[3]何成君, 李巍, 杨颖, 宫学惠, 官凤云.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美容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3, (02) [4]阮默, 邹培, 林月秋, 李峻辉, 周中英, 李主一. 电磁场促进下肢美容增高区骨愈合的临床观察[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4, (01)[5]汪晓东,李姣,方智,李立. 腹部正中切口两层缝合法与传统四层缝合法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 (02) .[6]丁国善, 傅志仁, 傅宏, 施晓敏, 倪之嘉, 王正昕, 张建军, 李先兴, 郭闻渊. 91例肝移植手术方式分析[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3, (06) [7]汪晓东,李姣,方智,李立. 腹部正中切口两层缝合法与传统四层缝合法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 (02).

缝合方法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9月-2009年8月本科住院分娩634例, 剖宫产309例, 其中初产妇246例, 经产妇63例, 除去既往有剖宫产史27例及要求采用腹部纵切口53例外, 其余的229例均采用腹壁横切口, 分成三组:三针间断褥式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37例 (观察组1) 和改良三针间断褥式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76例 (观察组2) , 皮下脂肪单层间断缝合、皮肤采用连续皮内缝合116例 (对照组) , 三组年龄、孕周、孕产次及手术指征无显著性差异。三组产妇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2 手术方法

三组均采用新式剖宫产方式, 于下腹部两髂前上棘连线下2~3cm处做横弧形切口, 钝性分离脂肪层及腹直肌, 横向撕开腹膜[1]。缝合子宫及关腹, 两组产妇切口均常规缝合至筋膜层。观察组均采用2-0国产华利康线三针间断褥式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 皮钳钳夹对合皮肤3~5min, 观察组1从切口下缘皮肤1.5cm处进针, 至皮下、筋膜从切口上缘皮肤出针, 再从切口上缘皮肤0.2cm处进针至对侧同等位置出针, 打结。观察组2则从切口下缘皮肤进针, 至皮下、筋膜上, 缝合切口上缘的皮下组织, 针走行于皮下, 从切口上缘真皮出针, 再从切口下缘真皮处进针, 针走行于皮下, 在距下缘进针处约0.5cm处出针, 打结。对照组下腹横切口妇科手术常规操作方法进行关腹[2], 采用2-0号国产华利康线缝合皮下脂肪组织, 4-0号国产华利康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皮下组织。

1.3 观察指标

三组均观察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天数、 腹壁瘢痕及皮下硬结情况, 并进行术后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期间情况

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种腹壁切口缝合方法, 伤口愈合情况良好, 且不增加住院天数, P>0.05, 两组无显著差异, 而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腹壁瘢痕情况

腹壁瘢痕术后随访42d, 除少数病例瘢痕体质外, 观察组切口瘢痕松软表面平整, 切口愈合美观、纤细。但观察组1中发现外缝线还不够美观, 而且皮肤上的线痕有时需要1个月才能消失。而观察组2中克服了以上缺陷, 针眼及线痕隐于阴阜中, 切口处无针眼痕迹, 不影响美观。

2.3 皮下硬结情况

观察组中拆线后随访观察, 极少数可扪及皮下硬结, 皮下组织松软, 而对照组中大部分出现有皮下硬结。

3 讨论

与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愈合障碍的相关因素:大量资料表明, 贫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出血、休克、偏食、进食少、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各种维生素缺乏、皮质激素的应用等全身因素相关外, 手术操作对切口的影响相当重要, 漫长的术时可增加手术出血, 延长术野暴露时间, 并增加组织感染的机会, 不利于切口的愈合。缝合技术及线结多、线结残端长均可影响切口的愈合[3]。

任何缝合都会发生急性炎症反应, 即使使用反应最小的缝合线缝合伤口, 缝合部位的组织坏死、异物反应也较不缝合部位重[4]。临床常用的三大针间断全层褥式缝合, 对脂肪层的干扰稍小, 使脂肪细胞被破坏少, 脂肪液化减少, 对血供的影响最小, 既保证切口血运又不致缺血、坏死, 又可以有效止血, 避免吸收不良, 异物反应。本观察组113例, 无脂肪液化发生。间断褥式缝合皮肤、皮下脂肪全层仅为3针的针间距, 既节省了时间, 又有利于伤口渗出物引流, 减少肉芽组织增生, 有利于腹壁切口愈合, 降低术后病率, 甲级愈合率100%, 也证实了这一点。愈后皮肤平整, 皮下无硬结, 瘢痕呈细直线状。而皮下脂肪单层间断缝合、皮肤采用连续皮内缝合法避免了损伤皮肤表皮层, 切口上无针眼, 皮肤对合整齐, 其缺点是对脂肪层干扰较大, 术后易出现脂肪层液化、缝合时间稍长、耗材多的缺点, 且伤口甲级愈合率有所降低。

三针间断褥式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法, 效果好, 而且手术时间短, 不增加疤痕的宽度, 伤口甲级愈合率高, 而且不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 尤其改良三针间断褥式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法, 消除了皮肤上的线痕, 更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横切口剖宫产不同缝合方法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改进剖宫产切口的缝合技术。方法:对229例剖宫产收集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三针间断褥式 (分两种方式) 缝合切口具有缝合时间短、伤口愈合佳、皮下无硬结、瘢痕小的优点。结论:三针间断褥式缝合与皮肤、皮下脂肪分层缝合效果均好, 间断褥式缝合省时、省材、伤口愈合佳, 值得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术,腹壁横切口,间断褥式缝合

参考文献

[1]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 (精) (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48.

[2]苏应宽,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42-44.

[3]杨鹂, 高楠.现代实用剖腹产术与产钳术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378-380.

上一篇:中国大学MOOC下一篇:设计教学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