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缝合方法

2024-09-11

不同缝合方法(共8篇)

不同缝合方法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缝合及护理方法预防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该院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 2005年12月以前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纵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方法, 对术后切口渗液、脂肪液化患者给予切口换药、间断俯卧、切口理疗、切口延期拆线处理;对照组纵切口采用传统缝合方法, 对术后切口渗液者则拆除该处缝线1针, 用甲硝唑冲冼, 庆大霉素8万单位上药, 用蝶形粘膏拉紧切口两侧皮肤, 2d换药1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术后10d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 切口裂开率低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下腹部肥胖伴水肿、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患者腹壁纵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 辅助切口理疗及延期拆线是预防和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好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缝合,护理,脂肪液化,切口裂开

孕产妇及中老年妇女的肥胖现象导致下腹部皮下组织较厚, 该部位手术时纵切口易发生脂肪液化, 导致切口渗液、非感染性裂开, 愈合时间延长, 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近年来我科对妇女下腹纵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法, 使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减少。对出现脂肪液化患者, 结合切口理疗、延期拆线等护理方法, 明显缩短了愈合时间, 使切口裂开明显减少, 收到了良好效果, 并与之前传统缝合方法及护理方法进行了对比,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05年12月以前妇产科下腹部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为肥胖患者, 体质量85~102kg, 平均92kg, 皮下脂肪厚度5~10cm, 平均7cm, 部分患者伴轻度贫血、妊娠期水肿或子痫前期。2组年龄、体质量、腹壁厚度、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手术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切口缝合方法

观察组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和皮下组织:用皮针4号丝线由一侧皮肤进针至皮下脂肪层外1/3穿出, 将针翻转, 再从对侧皮下脂肪层外1/3进针向内穿过皮下脂肪层内2/3, 从腹筋膜外至同侧, 缝合皮下脂肪层内2/3 至外1/3处出针, 将针转正, 从对侧皮下脂肪层外1/3进针向上至对侧皮肤穿出[1]打结, 针距2cm;对照组皮下脂肪组织及皮肤分别用皮针4号丝线间断缝合。

1.3 切口护理方法

观察组对术后切口渗液、脂肪液化患者给予切口换药、间断俯卧、切口理疗、切口延期拆线处理, 酌情于术后8~10d拆线;对照组对术后切口渗液者拆除该处缝线1针, 用甲硝唑冲冼, 庆大霉素8万U上药, 用蝶形粘膏拉紧切口两侧皮肤, 2d换药1次, 酌情于术后8~10d拆线。2组均于术后48h给予切口微波理疗30min, 每天2次, 切口渗液后经消毒取局部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每天1次, 共3次。

1.4 判断标准

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判定,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一般认为以下表现可诊断为脂肪液化: (1) 术后5~7d出现切口愈合不良, 皮下组织游离, 渗出液较多, 有漂浮的脂肪滴及坏死组织; (2) 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皮下组织外观无坏死征象; (3) 镜检可见较多的脂肪滴, 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2]。

1.5 观察指标

术后10d切口愈合情况、术后10d脂肪液化切口裂开情况、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发热率 (指术后24~72h体温>38. 5℃) 、细菌培养 (切口渗液者取局部分泌物培养) 。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术后10d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 切口裂开率低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较多, 迄今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 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肥胖患者, 皮下脂肪切开后局部血液循环被破坏, 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进一步发生血运障碍, 进而影响切口的愈合[2];妊娠期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滞产也是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由于妊娠期水肿、滞产等, 手术操作困难, 从而使手术时间延长, 给术中缝合带来一定困难, 使切口暴露时间增长, 清洁切口感染率增加, 从而影响切口愈合, 尤其合并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因此, 预防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及脂肪液化后切口裂开, 切口的缝合方法、术后切口处理及护理方法也很重要。

对照组行皮下脂肪层及皮肤间断缝合, 因脂肪层厚, 切口无张力, 在缝扎过程中或因缝扎过紧, 缝线切割脂肪组织, 造成缺血、坏死、脂肪液化, 继发无菌性炎症, 影响切口愈合, 或因缝扎过松, 止血不彻底, 渗液过多, 脂肪液化, 采用拆除局部缝线、扩创引流、切口换药等方法而切口裂开,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延长了住院时间, 增加了住院费用。观察组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和皮下组织, 用4号丝线既缝合了皮下脂肪组织、又缝住了筋膜, 缝线在切口内成立“8”字, 分4段作用于切口的不同部位, 使每段缝线受力相对较小, 使缝合松紧适度, 在切口处不留死腔, 缩短了手术缝合时间, 遇有脂肪液化时切口延期拆线, 切口两侧脂肪相贴较紧密、相对无张力, 结合间断俯卧位, 有利于渗液引流, 辅助切口微波理疗, 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水肿的减退, 促进渗液吸收[3], 使肥胖切口, 尤其是伴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切口愈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对下腹部肥胖伴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腹壁纵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 辅助切口理疗及延期拆线是预防和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好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谢业丽.“8”字缝合对脂肪化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分析[J].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1) :53.

[2]杨振萍, 王荣梅, 李树波.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41例防治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6, 21 (16) :2321.

[3]古丽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6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4) :214.

不同缝合方法 篇2

[关键词] 会阴切开缝合术;间断缝合;连续缝合;羊肠线;合成线

[中图分类号] R71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61-02

Three kinds suture methods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bout the perineal incision

WANG Jinying  ZHOU Suying  ZHENG Shaozhen  PENG Min  LIU Wenlan

Chaozhou Xiangqiao strict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Center,Chaozhou 521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Perineal incision on three methods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to explore a more appropriate suture methods. Methods Make to 3 123 samles by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mothers and control group 1 and the control group 2 Were stratified continuous method,the traditional method and the hierarchical intermittent added intradermal continuous suture sutured perineal incision three methods.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I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o observe the group rate of wound healing and postoperative maternal sexual satisfaction was high,low knot reacti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Synthetic line layered continuous suture perineal incision,pain,wireless node response,quick recovery,linear healing,beautiful,no stitches,shorter hospital stay,postpartum sexual satisfaction is high, more suitable for suturing perineal incision .

[Key words] Eepisiotomy suture;Interrupted suture;Continuous suture;Catgut line;Synthetic line

会阴切开缝合术是产科最常用的手术。其目的是使胎儿容易通过,而保护母儿不受产伤[1]。传统缝合法为分层间断缝合,需拆线;笔者所在医院在传统法的基础上应用合成线分层间断+皮内连续缝合(对照Ⅱ组)、分层连续(观察组)缝合会阴切口。现将3种会阴切口缝合方法进行对比与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湘桥区保健院分娩需要行会阴切开术的3 123例初产妇为对象,随机分成3组,其中观察组1 405例,对照Ⅰ组781例,对照Ⅱ组937例。3组患者年龄、孕周和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合成线分层连续缝合法:接生断脐后检查伤口,根据切口长短将专门应用于会阴缝合的两端各带圆针、反角针的2-0 DEXON*Ⅱ合成线剪断分段,圆针段缝线连续缝合阴道黏膜,于处女膜环内缘处打结,换反角针段缝线连续缝合肌肉及皮下组织,至切口远端顶部皮内出针并调转方向行皮内连续缝合,于处女膜环外缘处打结。为了防止线结滑脱,每处线结要打结3个。免拆线,2 d出院。

1.2.2 对照Ⅰ组 传统法:采用2-0医用羊肠线依次间断缝合黏膜、肌层、皮下脂肪,皮肤层用4-0丝线间断缝合,5 d拆线出院。

1.2.3 对照Ⅱ组 分层间断+皮内连续缝合法:剪断合成线(同观察组),用圆针段线对阴道黏膜层、肌层及皮下组织进行间断缝合,皮肤用反角针段缝线行皮内连续缝合,免拆線,2 d出院。

1.3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分4级,0级为没有痛感,坐起哺乳表情自然;I级为轻微疼痛,可以忍受,哺乳需侧坐;Ⅱ级为明显疼痛,不敢坐着哺乳,表情焦虑;Ⅲ级为疼痛难忍,需要镇痛。②线结反应分4个程度,0度为无反应;Ⅰ度为用手触摸有硬结;Ⅱ度为外观可见硬结,伴局部轻微疼痛;Ⅲ度为线结处疼痛明显,有小脓包。③愈合情况:甲级为线状愈合,平整、无肿痛、无硬结;乙级:对合整齐,瘢痕明显,有硬结;丙级:切口部分或全层裂开。④产后性生活满意度:产后42 d ~ 产后8周,性生活满意,无性交痛,为优;产后8~12周,性生活顺利,为良;12周后仍有不适,性生活不满意者,为差[2]。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构成比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产妇术后切口疼痛情况

观察组产妇切口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Ⅰ组(x2=201.57,P <0.05);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5,P >0.05)。见表1。

2.2 3组产妇术后伤口出现线结反应比较

观察组无线结反应患者,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比较,x2分别为1 701.69和408.06 ,P均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3组产妇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比较,观察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率高,x2分别为112.96 和 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见表3。

2.4 3组产妇术后性生活满意度对比

产后42 d开始调查产妇性生活情况,了解其性生活满意度,失访93例,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Ⅰ组25例,对照Ⅱ组28例。表4可见,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79.25,P<0.05);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31,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妇更关注会阴美观和舒适,注重产后性生活质量。会阴切开缝合术由于术后切口疼痛、有线结反应,影响产后性生活,致使一部分产妇选择剖宫产。因此,会阴切开缝合手术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缝线、适当的缝合技术与缝合方法。

3.1 缝线的选择

羊肠线系天然缝线,通过水解酶裂作用而逐渐吸收,易引起广泛组织反应,产生硬结,产褥期内出现肠线脱落或裂开后排出许多线结[3];羊肠线具有膨胀性,容易变粗增大成为组织异物,增加炎性反应,从而影响切口愈合。可合成线则通过水解过程而降解,最终材料被人体吸收,在体内形成的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4],术后14~21 d缝线吸收消失,不留任何异物。合成线系带针线,缝合时无需穿针引线,节省时间,而且线的表面有紫色涂层,所以缝线平滑,缝合时易通过组织,损伤小,组织反应轻。

3.2 间断缝合黏膜层、肌层及皮下组织

线结过多过大,组织移行包埋困难,容易形成息肉,造成不适,影响远期性生活质量[5]。丝线缝合时缝线与皮肤的真皮层毛细血管网垂直,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导致组织水肿、张力大、牵拉痛感明显,需拆线,住院时间长。

3.3 会阴切口表浅,组织张力小、弹力大,适合皮内缘缝合[6]

由于皮内缝合缝线不穿透皮肤,克服了外缝线引起的牵拉痛及针眼红肿,对切口血液循环干扰少,切口愈合快[7],组织对合自然,无针眼,无缝线瘢痕,不需拆线。

3.4 合成线分层连续缝合会阴切口

整个缝合过程只需打结4处,省去多次打结、剪线等操作,减轻缝合时对会阴组织的牵拉,疼痛轻;自带缝针操作方便,缝合速度快,组织损伤小[8-10];不需拆线,愈合后不留瘢痕,视觉美观,2 d出院。

合成线分层连续缝合会阴切口,组织对合自然,线结少,皮肤无针眼。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疼痛轻,无线结反应,恢复快,线状愈合,美观,不用拆线,住院时间短,产后性生活满意度高等优点,更适合用于会阴切口的缝合。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99.

[2] 杨怡凤,孙红卫,产鹏程.三种缝线用于会阴侧切口缝合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4):335-336.

[3] 凌艳姣.会阴侧切伤口三种缝合方法硬结发生率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6):559-560.

[4] 张美芳.会阴侧切兩种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2007,27(7):50-51.

[5] 刘永莲,陈兵.缝合材料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4,25(2):99.

[6] 王静,朱俊芹,王美.可吸收线会阴切口皮内缘连续缝合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9):1654.

[7]李俊梅.产科会阴侧切口缝合方法的改良[J].山西医药杂志,2009,11(11):1007.

[8] 喻毅林.两种缝合方法对腹部二次手术切口的疗效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34-35.

[9] 王庆芝.产科会阴侧切口缝合方法的改良[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21.

[10] 杨明竹,刘秀芝.舒适护理在会阴侧切术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5):102-103.

不同缝合方法 篇3

关键词:阴道残端缝合,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术, 且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 微创技术不断成熟, 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但是, 阴道残端出血、愈合不良、感染、息肉等成为该手术治疗的常见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1]。阴道残端缝合方法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78例, 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阴道残端不同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78例, 所有患者均为良性疾病, 术前排除子宫恶性病变, 且患者无再次生育要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将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患者中, 年龄在37~61岁, 平均年龄为 (46.21±1.34) 岁, 孕产次数为1~6次。其中, 12例子宫腺肌症, 9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8例子宫肌瘤。观察组39例患者中, 年龄在35~62岁, 平均年龄为 (47.57±1.04) 岁, 孕产次数为1~6次。其中, 10例子宫腺肌症, 9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0例子宫肌瘤。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均避开月经期, 术前清洁阴道环境, 主要是采用碘伏擦洗阴道并且放置甲硝唑片 (0.4 g/d) , 术前1 d给予肠道准备 (手术前晚及第2天清晨各灌肠1次) 。

1.2.2 缝合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 采用举宫杯举宫, 然后按照常规方法对患者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 两组患者的阴道残端缝合方法如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自阴道内单层锁边缝合法。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从患者阴道顶端处开始缝合, 先缝合两层腹膜, 从距离创缘约0.5 cm处的阴道后壁黏膜进针, 将阴道右侧角缝合起来, 打结并剪断 (保留1根稍长尾线) 。按照上述方法从左侧阴道顶端开始缝合, 连续锁边缝合至右侧角。在缝合的过程中, 针与针之间的距离控制在0.5 cm左右。观察组:对患者予以腹腔镜下采用连续缝合法。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先从左侧骶韧带内侧入针, 将阴道后壁全层缝合;然后入针至阴道左侧穹窿处, 再次缝全层, 完成缝合后打结、剪断 (同时留稍长尾线) 。按照上述方法从右侧骶韧带内侧入针缝合。最后连续缝合阴道前后壁全层, 前后腹膜不缝合。

1.2.3 术后处理:

完成缝合后, 所有患者均住院, 常规使用预防感染、对症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出院3个月之内, 禁止性生活, 并且叮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后, 对患者进行随访 (时间为2个月) , 统计两组患者出现阴道残端出血和息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随访结果统计, 观察组阴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56%, 残端息肉的发生率为5.13%, 对照组则分别为17.95%和20.51%, 两组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3.1 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术式:

对于妇科良性病变的手术治疗中, 目前主要有传统的开腹式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以及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3]。第一种术式切口长, 损伤比较大, 且术后恢复的时间比较长, 所以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第二种术式优于传统的开腹式子宫切除术, 但其不能全面了解盆腔内的情况。与上述术式相比,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比如手术操作视野清晰、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等, 目前越来越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所接受[4]。此外, 这种术式时间比较短, 减少因失血引起的患者组织器官缺血血氧, 从而可以降低患者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3.2 缝合方法对并发症的影响:

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良性子宫病变后, 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比如阴道出血、息肉、发热、感染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 如何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是摆在医师面前的一大课题。由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阴道残端缝合方法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需要寻找最佳缝合方法, 从而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连续缝合, 先将阴道残端在盆腔内向上提起, 然后连同部分骶韧带缝合。这种缝合方法直观可视, 因其处于腹腔镜监视环境下, 从而可以将其放大, 当发现出血点时, 可以采取止血措施, 且阴道残端的阴道面光滑[5]。对照组采用阴道内阴道残端单层锁边缝合法, 先阴道残端向阴道内牵拉, 然后采用锁边缝合, 这样就造成阴道残端毛边向阴道方向, 难以对合整齐, 暴露的风险比较多。受阴道酸性环境刺激, 患者的黏膜组织极易产生阴道残端息肉。据相关文献报道, 息肉的形成与炎症刺激局部黏膜增生之间具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有效避免阴道残端出血, 很多学者做出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 比如术前清洁阴道、术中加强消毒等, 但阴道残端缝合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

3.3 研究结果:

在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阴道出血3例, 残端息肉的形成4例。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这是因为观察组缝合方法中, 阴道壁全层腔镜直视下缝合完整且牢固, 并且患者阴道黏膜面光滑, 从而大大降低了阴道出血、残端息肉的发生率。由此可见, 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阴道残端缝合中, 镜下行连续缝合的效果明显优于自阴道内阴道残端单层锁边缝合法。

此外, 为了有效降低术后阴道出血、残端息肉的发生率, 需要在术前做好清洁 (比如阴道擦洗) 、放药, 一旦发生支原体感染、阴道炎等情况, 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采用镜下连续缝合, 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比如阴道出血、残端息肉) 的发生率, 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值得临场推广。

参考文献

[1]尹保娜, 李淑兴.阴道残端不同缝合方法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14 (7) :75-76.

[2]邹岚, 甄文明, 林亮初.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阴道残端缝合方法的设计[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21 (9) :2435-2436.

[3]许宏辉, 张晔.腹式全子宫切除术阴道残端缝合方法的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18 (29) :4296-4297.

[4]安芳, 齐素云, 张帅.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两种阴道残端缝合方法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8 (24) :12+14.

[5]何佳萌, 顾晓琴, 张玲玲.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两种阴道残端缝合法的比较[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5) :354-355.

不同缝合方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进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病例172例。年龄37~56岁,平均45.4岁,其中2011年7月~2012年12月采用连续法缝合阴道残端80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12月~2013年7月采用两端间断+连续法缝合阴道残端92例,作为观察组。

1.2 手术方式

术前3 d稀碘伏液冲洗阴道,2次/d,手术前晚及次晨各灌肠1次,术前甲硝唑液250 ml冲洗阴道,在全麻下,举宫杯举宫,按常规方法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对照组予1-0可吸收线自阴道残端右侧缝合打结后,助手提线,对合阴道残端,向左连续全层缝合至左侧端,再返回至右侧端与原打结线打结。观察组予1-0可吸收线先在残端左侧角穿透阴道前后壁全层缝合打结,封闭左侧角,剪断缝线,再由右侧角始,同法封闭右侧角后,向左连续缝合至左侧角,与左侧角缝线打结,再向右返回,继续连续缝合前后腹膜,至右侧端后与原缝线打结。术后均常规抗生素及止血药物应用。

1.3 统计方法

年龄分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热、阴道残端出血、感染、愈合不良、息肉形成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注:发生率(%)bP<0.05,aP>0.05

3 讨论

腹式子宫切除术是妇科经典的子宫切除术式,随着微创观念进入临床,阴式手术等多种手术方式开始显示了其优越性。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子宫切除的主流手术途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作为一种微创手术,腹腔镜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住院短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手术,使治疗由创伤较大的开腹手术转变为微创的腹腔镜手术[2]。观察组术后发热、阴道残端出血、感染、愈合不良、息肉形成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提高阴道残端缝合技术是减少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病率的关键所在,两端间断+连续缝合法与连续缝合法相比,可以明显降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热、阴道残端感染、出血、息肉形成等的发生率,最大程度提高了患者术后满意度及临床效果显著[3,4]。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贵旺.三种术式用于全子宫切除的效果比较.实用临床医学,2009,10(8):59.

[2]蒋蓉,董俊英.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官颈残端的处理.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9):708-709.

[3]何玉华,余小梅.腹式全子宫切除术阴道残端缝合方法的比较.中外健康文摘,2011,8(7):60-61.

不同缝合方法 篇5

关键词:间断缝合技术,连续缝合技术,心脏瓣膜置换术,临床疗效

随着近几年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心脏瓣膜置换术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 间断缝合和连续缝合技术是心脏瓣膜缝合中较为常用的两种方式。然而, 为了研究不同缝合技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的60例患者采用不同缝合技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发生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造影心脏超声检查, 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根据缝合方式不同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30例。试验组30例患者中, 男15例, 女15例, 年龄22~65岁, 平均 (45.3±2.1) 岁;主动脉病变患者16例, 二尖瓣病变患者14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2~63岁, 平均 (43.1±2.5) 岁, 主动脉病变和二尖瓣发生病变分别为15例和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间断缝合技术置换心脏瓣膜, 试验组患者接受连续缝合技术置换心脏瓣膜。所有患者必须在全身麻醉、常温体外循环的条件下进行手术, 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方法。主动脉病变患者采用连续缝合技术时, 取患者主动脉横切口, 用3根2.0Prolene线, 在各窦瓣处环1根线, 然后按顺序缝合患者的左冠窦、无冠窦以及右冠窦瓣环, 在人工瓣环和瓣环之间进行连续缝合, 最后在针3~5 mm进行打结[1]。采用间断缝合技术时, 其缝合步骤是不变的, 缝合方法改为间断褥式缝合。二尖瓣病变患者采用连续缝合技术时, 经房间纵隔切口径路, 用2.0Prolene线在二尖瓣环后中处缝合瓣膜, 将瓣膜置于瓣环处, 从人工瓣环出针, 在距离瓣环边缘和环距0.54 cm左右打结;采用间断缝合技术时, 使用双头带垫片针缝合瓣环, 依次缝合机械瓣, 将瓣膜置于瓣环处, 分别打结[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肺转流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主动脉的阻断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的心肺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2/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 (10/3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67, P=0.01)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心脏外科手术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 常用的缝合方式有间断缝合和连续缝合两种。文献[3-4]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采用的间断缝合和连续缝合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均有一定差异, 这可能与患者病情及操作技巧有关。目前临床上大多数观点认为, 连续缝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缝合时间上, 间断缝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确切上。

由于主动脉瓣环位于冠状动脉开口下放, 取升主动脉切口时, 要求不能靠近主动脉瓣环的可能会对冠状动脉造成严重损害, 尤其是对于主动脉狭窄的患者, 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操作的难度。而二尖瓣在左心室和左心房的交界处, 并且上方是主动脉瓣等结构, 一般表层切口显露比较困难, 其操作空间有限[5]。因此, 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选择合适的缝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组临床研究, 结果显示, 连续缝合组的心肺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间断缝合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连续缝合置换心脏瓣膜的临床效果好, 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恒.不同缝合技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 2014, 7 (9) :46-47.

[2]陈辛亮, 张健群, 迟立群, 等.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3, 30 (12) :984-986.

[3]邱宗利.不同缝合技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7) :81-82.

[4]付博, 董力, 石应康, 等.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数据库建设[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3, 20 (1) :3-9.

不同缝合方法 篇6

关键词:历史文脉,空间类型,特点,改造方式

1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在工作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旧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说,相对于历史文化遗产集中的区域而言,其建筑的历史价值集中而突出,因而建筑和空间的特征应该被充分保护的观念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同,而在历史文化遗产断裂的地段,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特征往往隐藏在极为寻常的城市环境中,加上目前国内的法律法规对这些区域缺少必要的保护要求,因此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保护往往被人们忽视。

众所周知,法国是文化遗产大国,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借鉴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唤起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行为,也有利于实现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法国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类型及特点

2.1 空间类型

1)“点”状类型——历史建筑功能衰败的地段。

该地段仍旧保留有部分历史建筑,但是随着城市生活方式和运转方式的更替以及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变化,历史建筑的原始使用功能不再适用于当代的城市生活。对于这些历史建筑,它们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多半是由于他们在建造之初对城市而言是如此重要,以致使用了最好的工匠、材料和建造技术。而对于今天的城市,这些建筑已逐渐丧失了其初始的使用功能,因为有些功能我们今天不再需要了。建筑因人的使用而存在,如果没有人的使用,建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价值。没有人用的建筑,将逐渐衰落并最终沦为废墟[3]。 因此,这种类型的地段也是传统风貌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区域。

2)“线”状类型——公共空间遗失殆尽的地段。

该地段是指那些在构成整体城市形态中起重要作用的公共空间,如重要的城市广场、古城墙、绿地、河流和道路,这些要素构成了城市形态中的骨架部分。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一旦这部分要素在城市纹理中出现问题,其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局部地区的,也是城市整体的,不仅是具体使用上的,也是心理感受上的。因而,对这类地段的缺陷进行空间弥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面”状类型——空间品质整体较差的地段。

该地段一般是整体品质恶化或土地空置,需要集中整治的区域。整治的目标通常是通过城市功能的改换来达到的,它使原来缺少认同感的地区产生聚人的效应,使地区重新获得活力,使土地得到升值,使环境得到改善,促进该地区的自我良性发展,并使该地区的城市纹理得到重组。由于需要大规模的整治,大部分阻碍地区发展的不良物质要素将被剔除,由新的要素进行填补。而与此同时,对体现地区空间特征的城市纹理要素,应在剔除的过程中有选择的提取出来,并成为形态改造活动的基础。

2.2 现状特点

1)历史生活的真实性。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仍然代表了城市的特色空间,但由于这样的特色往往还夹杂着其他城市要素或被相邻的城市环境所削弱,因而人们对这类环境不认为有多少重要的价值。然而这样的城市地区对构成城市整体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确实是不可缺少的,是实现城市空间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这些空间的所谓“特色”实际上是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们是城市历史发展最忠实的代言人,这些区域所呈现的市井景象反倒是更为真实的,也是真正属于城市自己而不是旅游者的[1]。

2)空间环境的复杂性。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空间特征往往呈现出广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既包含应保留和继承的部分,也包括因各种城市问题而带来的需要调整和重组的部分,各类要素在这些地区混杂和交织在一起,虽然杂乱无章,却有其生存的自然规律和旺盛的生命力。

3)城市问题的多样性。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一般是现状用地功能老化,亦或是城乡交错的结合部,城市功能和景观面貌杂乱,是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与日渐平淡的城市形象的交错,是纯朴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恶劣自然环境的交错。通常说,这类区域已造成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严重影响,并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它们破坏了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阻碍了城市机能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4)历史特征的动态性。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通常还有体现当地历史和空间特征的有价值的城市要素,这些城市要素在地区的发展中仍有被利用的价值,不论这种价值是功能性还是景观性的。因而,当地的记忆以及这些记忆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应始终作为新要素动态延续下去。

3法国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改造方式

3.1 全新要素的空间植入

法国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拥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与条例,但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往往不拘一格,并不排斥现代创新,而是常常采取全新要素的介入方式,使其融现代于古典之中[2]。

在这方面,最为著名的无异于由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三个玻璃体金字塔。大的金字塔为博物馆的地下入口,其他两个作为地下展厅,由此,形成地上地下博物馆的组合。三个金字塔在功能上,使观众的参观线路变得更为合理,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穿过其他的展厅;在艺术上,也实现了古与今的对话。因此,贝聿铭对卢浮宫的改造不仅仅是地面上矗立着的玻璃体金字塔,还包括了卢浮宫庞大的地下博物馆,这使卢浮宫的文化遗产价值得到了更完美的发挥。

3.2 建筑功能的空间置换

要使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历史建筑继续生存下去并继续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使它成为人经常使用的场所,这并不是靠长期维修维持其漂亮的外表能够实现的,最积极的方法是改善或改变其使用功能,使之以新的功能重新适应于当代城市。改建为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是法国对历史建筑最常见的使用方式。巴黎的奥赛博物馆,就是在废弃的火车站基础上改造而成,在保持原来建筑的整个框架、结构、空间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功能置换。改造之后的奥赛博物馆很快成为巴黎人的一个趋之若鹜的地方,不仅因为丰富的印象派作品的吸引力,也是由于相得益彰的保护和更新措施使美术馆本身成功的成为一件杰出的艺术品。

3.3 历史要素的空间替代

巴黎城墙是在城市建设持续扩展和城市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修筑起来的,是巴黎城市风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城市变迁的历史。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墙虽然大多消失,但法国人却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城墙环境,大多代以新的方式加以空间替代,继续影响着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游憩行为。

结合城墙环境形成的风貌区主要有:1)菲利普·奥古斯特修筑的城墙。在当时它就与塞纳河和卢浮宫,共同组成城市防御体系。如今是巴黎城区的生态绿带。2)查尔斯五世修筑的城墙——新林荫大道。16世纪,火炮技术的进步使查尔斯五世城墙部分坍塌,并于1670年~1676年期间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新林荫大道,沿路密植树木,使这里成为巴黎人最喜欢的散步场所之一。3)包税人城墙——林荫公路。包税人城墙寿命短暂,不久后被拆除变成林荫公路。

3.4 公共环境的空间完善

空间品质整体较差的地段,往往与其周围城市景观不连续,降低了城市生活环境的整体品质,造成了文脉的断裂。对于这些区域,通过大规模的公共环境完善,可以树立这些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对其历史文化的表现和强化。 香榭丽舍大街的改造可以说是经典案例之一。改造内容包括:1)重现公共空间的价值。增加步行空间,并使露天咖啡座有足够的面积;在人行道上加种一排树木,以恢复大街作为散步的林荫道的本来形式;重新布置街道家具。2)恢复建筑立面的面貌。对店招以及广告的设置制定了新的规定;对建筑立面的改造方式进行细致研究;将沿街6幢建筑列入历史建筑补充名单,加强保护力度。3)对大街的公共使用功能进行干预。调整商业活动所占比例,鼓励增加传统性的公共设施,如电影院,旅馆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步恢复了大街原有的城市生活气氛,使其避免了演变成为一条丧失特色的平庸商业街,让香榭丽舍的气质永远与它的名字相匹配。

4结语

一位欧洲历史学家曾针对北京的旧城改造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提醒我们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对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传承。说起文化,中国和法国无疑分别是东西方的杰出代表[3],论起遗产保护,法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也将会是中国的明天。当然,中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不能简单的复制与模仿,而应在打开门户、虚心求教的同时,客观的直面自己城市存在的问题,从中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一套保护思路。

参考文献

[1]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15-116.

[2]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6-47.

[3]万钢.理想空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不同缝合方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7例眼睑裂伤患者, 其中男43例, 女34例;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 (32.1±1.7) 岁;就诊时间0.5~10h, 平均就诊时间 (3.8±0.4) h。77例患者均为单侧眼睑裂伤, 其中左侧41例, 右侧36例。眼睑浅层挫裂伤62例, 深层眼睑挫裂伤15例。上眼睑47例, 下眼睑30例。伤口长度2~5cm, 37例眼睑伤口深为0.5~1cm。致伤原因:交通伤31例, 跌伤13例, 撞击11例, 锐器伤8例, 利器伤13例, 爆炸伤1例。所有患者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颅底骨折、眶骨骨折、眼球破裂伤、泪小管断裂、视神经损伤;眼底检查出现病理改变;视力明显减退;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发生器质性病变者。

1.2 方法

将创口处的杂物彻底清除, 先用生理盐水冲洗2~3次, 再用双氧水清洗。皮肤碎片需要保留, 不可祛除损坏的组织局部。活力碘消毒伤口, 浸润麻醉。应用医学与美容原则缝合眼睑裂伤, 对畸形进行矫正。用安尔碘溶液对器械消毒, 2%利多卡因溶液麻醉周围皮肤, 用消毒后的美容线缝合眼睑裂伤, 三角皮瓣从皮下损伤面进针, 与对侧皮肤缝合, 进针与出针结扎缝线的松紧度均要一致。深层裂伤按组织层次缝合。缝合完毕后加活力碘纱条敷盖伤口, 纱布加压包扎, 术后5~7d拆线。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疗效标准[1]

创口愈合和局部淤肿消退情况。治愈:肉眼观察创口皮肤组织修复完整, 淤肿消退。无效:肉眼观察创口红肿、有分泌物渗出。

2 结果

本组治愈75例, 占97.4%。术后6~7d拆线, 眼睑裂伤修复良好, 瘢痕细小, 恢复眼睑正常解剖形态, 伤口皮肤平整, 皮肤组织颜色恢复正常。无效2例, 占2.6%。其中1例伤口污染严重而造成创面愈合不良, 拆除缝合线后伤口出现轻度裂开;1例患者因睑缘皮肤不平整, 拆除缝合线后出现明显瘢痕, 导致部分眼睑内翻。

3 讨论

眼睑裂伤的治疗方法是进行局部缝合, 传统方法进行缝合是应用大针粗线进行修复, 此种手术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盲目性[2], 会导致组织损伤、缝合错位、瘢痕或畸形,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甚至会导致面部毁容或视功能损害。特别是对于较严重深层次的眼睑裂伤患者, 在紧急处理时, 传统方法只注意眼睑功能的恢复, 对保持正常眼睑形态, 术中的美容效果没有进行充分准备, 导致部分患者在术后虽然保存了眼睑的功能, 但是出现瘢痕畸形或容貌受损,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近年医学美容广泛应用于眼睑缝合术中,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

眼睑的位置与形态决定其具有易损伤性, 同时也是颜面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近年处理眼睑裂伤时, 从医学与美容学两方面进行考虑治疗, 将美容思维融入医学治疗中, 不仅要保留患者眼部功能, 同时也要尽量避免损坏患者容貌, 避免形成瘢痕[4]。医学与美容结合治疗眼睑具有精细、准确、美容的优势, 可避免传统修复技术的盲目性, 视功能恢复好, 对于患者外貌损伤小, 缝线割裂皮肤组织发生率较低, 术中及术后出血少, 术后创缘对合好, 促进患者的愈合, 患者伤口愈合后接近平整无痕[5]。医学美容应用的缝线具有柔软、不易断裂、无刺激的特点, 可使患者皮下创腔关闭牢靠, 从而一次手术成形, 患者易于恢复而且术后不易产生瘢痕。

本文应用医学美容治疗77例眼睑裂伤患者, 总体有效率为97.4%, 疗效确切。本文的经验表明, 在眼睑裂伤的患者治疗过程中, 需要注意如下事项:首先做到清创彻底。眼睑裂伤多是由于外伤所致, 因此伤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本文中应用生理盐水和双氧水进行伤口冲洗, 将异物彻底清除。在清创过程中创面需要充分暴露, 彻底清洗。在行眼睑切除时, 要珍惜所有的组织, 不可以简单随意切除, 以免扩大组织缺损。麻醉方法采用神经阻滞局部麻醉, 麻醉药不可用量过大, 以防麻醉药物局部注射造成组织肿胀。眼睑血管极其丰富, 非常容易出血, 因此要进行充分止血, 止血方法可采用压迫止血, 如果小动脉出现出血现象可用血管钳夹, 避免形成死腔及血肿。尽量避免结扎止血, 以防线结形成硬结。同时有效的缝合也是达到医学美容良好效果的重点, 因此缝合时要无内卷、错位, 当伤口较深则需分层缝合。

摘要:目的:分析眼睑裂伤采用医学美容方法缝合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7例眼睑裂伤患者, 临床随访1015个月, 探讨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处理方法。结果:本组治愈97.4% (75/77) , 术后67d拆线, 眼睑裂伤修复良好, 瘢痕细小, 恢复眼睑正常解剖形态, 伤口皮肤平整, 皮肤组织颜色恢复正常。无效2例, 占2.6%。其中1例伤口污染严重而造成创面愈合不良, 拆除缝合线后伤口出现轻度裂开;1例患者因睑缘皮肤不平整, 拆除缝合线后出现明显瘢痕, 导致部分眼睑内翻。结论:临床采用医学美容方法及时缝合眼睑裂伤, 治愈率高, 效果确切, 有助于患者恢复眼睑功能, 不影响眼部形态, 具有美容效果。

关键词:眼睑裂伤,医学美容方法,疗效

参考文献

不同缝合方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56例, 女4例, 平均年龄6.5岁, 均为腹股沟斜疝, 其中双侧斜疝7例 (有3例为隐形疝) 。

1.2 主要手术器械:

腹腔镜 (5 mm) 一条, 7号不吸收丝线一条, 3-0可吸收线缝合线1根, 5 mm微型穿刺套管个一个, 操作钳一把, 钩针二个, 持针器一把, 大圆针一个。

1.3 手术方法:

气管内全身麻醉。按小儿腹腔镜常规, 采用头低脚高位、床倾健侧15°~20°。所有手术术前排尽尿液、灌肠。脐下缘一个5 mm小切口置穿刺套管入镜, 必要时在疝的对侧下腹部脐外下方3 cm处一个5 mm微切口置套管入操作钳。腹部穿刺作气腹, 气腹预限压力为8~12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常规检查双侧腹股沟管内口, 有隐形斜疝也一并处理。

缝合方法: (1) 一孔:两钩针配合单线行内环口高位结扎术。具体方法: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做2 mm切口, 用两根钩针配合, 用7号单线, 用一把带线钩针经皮肤切口先从内环口内侧进针, 于疝内环口顶部腹膜外潜行缝合内半圈至底部后, 刺破腹膜进入腹腔, 将线头留置在腹腔内, 线的尾部留在体外内环口体表戳孔处, 用另一根钩针从原切口穿入腹壁, 从于疝内环口顶部进针, 内环口外侧腹膜外潜行缝合外半圈至底部后, 刺破腹膜进入腹腔, 将原7号线头端一并带出体外, 挤出疝囊内的气体及液体, 收紧丝线关闭内环口, 线结埋于穿刺点皮下, 放气, 拔除套管与器械, 5 mm小切口皮下筋膜层用3-0可吸收线缝合1针, 术毕。这种术式操作简单, 便于掌握、推广, 关键是腹腔镜监视下观察到钩针在腹膜外潜行缝合时, 不能缝合太深, 始终针尖朝上, 能清晰看到针在腹膜下穿行, 防止损伤输精管和精索、髂外血管。同时将疝环底部腹膜下缝合完整, 避免残留间隙, 防止复发。适合于疝环较小, 腹膜不松弛的初发患儿, 26例患儿采用这种方式, 效果良好。 (2) 一孔:用大圆针经腹壁缝合行内环口高位结扎。具体方法: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用大圆针经腹壁腹膜外先缝合疝囊内环口下半区, 出针后再从出针口折返经腹膜外缝合上半区, 与进针处集合, 出针后在皮下打结。注意事项同 (1) 方式, 适合于疝环较小, 腹膜不松弛的初发患儿, 采用这种方式完成10例, 近远期效果良好。 (3) 两孔:两钩针配合单线行内环口高位结扎术+缝合脐内侧韧带。具体方法:在疝的对侧下腹部脐外3 cm处有一5 mm切口放入戳卡, 置入相应器械, 先采用 (1) 方式行内环口高位结扎术, 然后在利用皮肤2 mm原切口处用钩针把7号丝线从内环口外侧上缘穿过进入腹腔, 在器械辅助下, 穿过同侧脐内侧韧带, 将线头留置腹腔, 线的尾部留在体外内环口体表戳孔处, 用另一把钩针通过皮肤切口穿刺从内环口外侧下缘进入腹腔, 另一处穿过同侧脐内侧韧带把线头带出腹腔, 把线结打在皮下, 将脐内侧韧带完全覆盖内环口, 术毕。关键是始终针尖朝上, 防止损伤精索、髂外血管、腹腔内脏器。主要是针对内环口比较大, 腹膜松弛及复发的小儿斜疝患儿。采用这种方式完成13例, 效果良好。 (4) 两孔:腹腔镜下常规缝合内环口。具体方法:在疝的同侧下腹部脐外3 cm处有一5 mm切口放入戳卡, 置入持针器, 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做一2 mm切口, 从切口处经腹壁将带针那头7号丝线缝入腹腔, 线的尾部留在体外内环口体表戳孔处, 用持针器夹住针在腹腔内从内环口上缘连续缝合内环口内外缘腹膜至内环口下缘, 丝线拉紧, 然后从内环口下缘在缝至上缘将针从体表皮肤戳孔穿出腹壁, 挤出疝囊内的气体及液体, 收紧丝线关闭内环口, 线结埋于穿刺点皮下, 放气, 拔除套管与器械, 5 mm小切口皮下筋膜层用3-0可吸收线缝合1针, 术毕。关键是腹腔镜监视下观察针不能缝合太深, 始终针尖朝上, 能清晰看到针在腹膜下穿行, 防止损伤输精管和精索、髂外血管、腹腔内脏器, 同时根据腹膜松弛程度在内环口处决定腹膜缝合范围, 可以观察到缝合后腹膜有无裂隙存在, 防止疝复发。主要是针对内环口比较大, 腹膜松弛及复发的小儿斜疝患儿。采用这种方式完成11例, 效果良好。

2 结果

本组60例全部治愈, 平均手术时间均为25 (15~45) min, 术后不用止痛剂。术后2~3 d出院, 平均住院4.5 d。无阴囊血肿、无肠道损伤、无粘连性肠梗阻、无腹壁、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1年, 无复发, 术后半年腹部穿刺孔瘢痕已不明显。

3 讨论

小儿斜疝唯一治愈方式就是手术, 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达到手术治愈目的, 在学术界已得到公认。分为传统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 腹腔镜下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 后一种术式优势在治疗小儿疝方式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优势: (1) 视野清晰, 可调节距离, 有效大作用, 即可整体观察, 又易于精细操作, 对输精管和精索损伤可能性极小。 (2) 创伤小、恢复快, 不破坏腹股沟管, 精索内的各种结构不会造成损伤。 (3) 术后几乎不留瘢痕, 美容效果佳。 (4) 探查对侧有利于发现隐性疝, 有文献统计双侧疝发病率占全部小儿疝30%以上, 同时给予处理, 避免日后另一侧再发二次手术。 (5) 真正做到高位结扎术, 这是在传统手术无法做到的。 (6) 对于交通性鞘膜积液, 也可采用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术[3]。 (7) 手术安全性高, 时间短。 (8) 住院时间短, 极大方便患者及家属。术者探讨腹腔镜下几种缝合方法治疗小儿疝均能体现上述优势, 而且能达到预期效果。提供了腹腔镜下多种方式进行小儿疝高位结扎手术方式, 根据患儿病情具体情况和术者操作熟练程度、习惯选用合适手术方式[4]。4种方式没有哪一种更优于其他方式, 而是取决于术者习惯, 哪一种使用得心应手, 就采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操作, 容易掌握, 便于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应用腹腔镜修补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腹腔镜器械、各种缝合方法治疗小儿疝60例, 总结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全部治愈, 无1例复发, 无阴囊血肿, 无腹壁、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简单、瘢痕小, 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多种缝合方法:小儿疝

参考文献

[1]陈美章.小儿腹腔镜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 14 (4) :207-208.

[2]王存川.实用腹腔镜外科手术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310-311.

[3]范承岗, 马宝庆, 吴春洪.微创疝囊缝扎器械盒在电视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应用 (附26例报告) [J].中国内镜杂志, 2004, 10 (12) :78-79.

上一篇:实验技术管理人员下一篇: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