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外缝合(通用7篇)
腹腔外缝合 篇1
随着医疗水平技术的不断提高, 产妇进行剖宫产的安全性已经逐渐得到了保障, 同时剖宫产也成为了解决产科难题的重要方法[1]。早在上世纪初, 国外就有相关研究者开创了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方法, 随着技术的改进与临床的不断研究, 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方法已经不断完善并且广泛运用于临床[2]。为了进一步研究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方法相比于腹腔内缝合法的优势,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进行剖宫产的2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分析采取腹腔外和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方法在术中、术后各个观察指标以及术后疼痛等方面的比较。现将研究资料结果总结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选择我院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2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产妇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2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 (26.7±3.6) 岁, 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 (39.5±1.54) 周, 体质量为 (67.9±6.47) kg, 身高为 (159.32±4.64) cm。对照组产妇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 (27.2±3.3)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 (38.9±1.47) 周, 体质量为 (67.2±6.35) kg, 身高为 (158.83±4.61) cm。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体质量以及身高等一般资料情况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排除标准:产妇术前体温持续超过37.5℃, 胎膜早破>12h未应用抗生素, 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1. 2 方法
所有产妇术前观察体温, 进行抗感染治疗, 并进行持续硬膜外麻醉。在产妇下腹部皮肤横切口, 子宫下段横切口, 采取2-0号可吸收线连续双层缝合子宫切口浆肌层, 观察组产妇在腹腔外缝合, 缝合前器械护士准备好生理盐水湿沙垫, 术者将其铺放在腹壁切口上方后将子宫搬出腹腔外放置在湿沙垫上, 用此沙垫包裹暴露子宫切口, 左手握持子宫, 右手持纱布揩拭宫腔, 清除残留后缝合子宫切口。对照组在腹腔内缝合, 缝合之前器械护士用卵圆钳夹持纱布递给术者擦拭原位的子宫宫腔, 清除残留之后直接在腹腔内缝合子宫切口。两组产妇在术后使用自控装置的镇痛泵镇痛, 如效果不明显考虑加用盐酸哌替啶50mg和异丙嗪25mg机内注射镇痛。
1.3 观察指标
采取称重法测量术中术后出血量, 疼痛评分采取疼痛评分测量表进行评估。观察两组产妇在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采用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手术相关观察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阴道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产妇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产妇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组产妇在术后24h、48h、以及72h的术后疼痛评分情况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中采取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的方法, 能够将子宫充分暴露, 易于子宫切口合对, 并且能够更好的清除宫腔残留, 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宫腔内的积血[3]。在梅花[4]的研究文献中, 采取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能够有效减少术后阴道排血量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 其结果与本次研究中相似。在本次研究中, 采用腹腔外缝合方法的观察组产妇在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与腹腔内缝合的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阴道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在陈欣[5]等研究结果中发现采取腹腔外缝合的方法在术后24h和术后72h疼痛感明显强于腹腔内缝合方法, 而在本次研究中两种方法的疼痛评分在术后24h、48h、以及72h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可能与在本次研究中给予产妇术后合理镇痛相关。产妇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的长短影响到胃肠功能的恢复速度,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 (26.49±9.05) min,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9.06±7.84) min, 差异显著 (P<0.05) 。
综上所述, 剖宫产后采取腹腔外子宫切口能够有效减少阴道出血量, 缩短血性恶露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剖宫产手术中采取腹腔外和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方法效果情况比较。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2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产妇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20例。对照组采取腹腔内缝合子宫切口, 观察组采取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对比观察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阴道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产妇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疼痛情况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剖宫产后采取腹腔外子宫切口能够有效减少阴道出血量, 缩短血性恶露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腹腔外缝合,腹腔内缝合
参考文献
[1]曾诚, 徐嘉宁, 周应芳, 等.腹腔镜手术治疗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症43例疗效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31 (4) :289-292.
[2]向大清.剖宫产术腹腔内与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2种方式的比较[J].中外医疗, 2011, 30 (6) :113-113.
[3]张丹, 潘金梅, 易萍.足月妊娠子宫扭转一例[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3, 14 (2) :180-181.
[4]梅花.剖宫产术两种子宫切口缝合方法对产妇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 25 (23) :2103-2104.
[5]陈欣, 任秀蓉, 林小娟.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腹腔内与腹腔外缝合的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 2010, 22 (11) :2022-2023.
腹腔外缝合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均为我院住院产妇, 年龄21~42岁, 孕周37~42周, APTT28~40s, 无妊娠严重合并症, 无手术史共1239例。其中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373例 (1组) , 剖宫产术中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866例 (2组) 。1组年龄 (28.42±2.32) 岁 (21~41岁) , 平均孕周38周 (37~41周) ;2组年龄为 (27.53±2.48) 岁 (23~42岁) , 平均孕周39周 (37~42周) , 2组在年龄、孕周、APTT上差异均无显著性。产妇术前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 无手术禁忌证, 且无高危妊娠,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方式。
1.2 手术方法
按新式剖宫产[1]结合《妇产科手术学》[2]的方法和步骤常规剖宫产方法娩出胎儿及胎盘后, 擦净宫腔, 1组采取将子宫娩出腹腔外, 用湿盐水垫包住子宫, 并进行有效子宫按摩, 用可吸收线缝合子宫, 缝合方法不变。2组采取常规方法即子宫位置仍然在腹腔内缝合子宫。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由SPSS 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所有手术均成功。1组手术时间为 (35.23±1.43) min, 2组为 (45.56±2.23) min, 1组手术时间比2组显著缩短 (t=63.54, P<0.01) 。
2.2 术中出血量
1组为 (240±25) m L, 2组为 (320±35) m L, 1组术中出血量比2组明显减少 (t=29.24, P<0.01) 。2组患者用缩宫素、止血药剂量相同。
2.3 术后肠粘连
1组产妇中有8例在术后2年因其他病情二次开腹手术, 术中见无明显肠粘连。2组产妇中有3例在术后2年因其他病情二次开腹手术, 术中见无明显肠粘连。
3 讨论
3.1 剖宫产术中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手术时间短的原因
托出子宫后可以在直视下缝合子宫, 而且子宫切口对合好, 出血少, 视野清楚故缝合时间短。
3.2 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手术中出血少的原因
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有效的子宫按摩, 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托出子宫后, 子宫动脉牵拉刺激子宫动脉收缩, 子宫供血减少, 子宫迅速恢复正常形态, 减少出血[3]。
3.3 剖宫产术中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不增加术后疼痛及术后肠粘连的原因
缝合时已经用湿盐水垫包住子宫, 且手术时间短, 腹腔内脏器暴露时间短, 减少了手术操作对肠管及网膜的刺激, 肛门排气快, 减少了粘连及术后疼痛[4]。
3.4 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取代常规缝合方式
本组研究显示, 术者将子宫全部托出于腹腔外, 按摩子宫, 以促进子宫收缩, 同时, 可以清楚地看到子宫下段的切口, 便于在直视下缝合, 与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的优点[5]。
尽管上述探讨是初步的, 尚有待于积累更多临床资料、更严格的前瞻性研究以及更多的临床工作者通过更多的手术实践来进一步论证, 但对于我国目前血液资源极度匮乏的状况, 为进一步预防产后出血率的发生以及切实有效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此技术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的临床价值。方法 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373例 (1组) 与剖宫产术中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 (2组) 866例, 就2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肠粘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产妇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肠粘连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01) 。结论 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与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相比, 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剖宫产术中可采取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的方法。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切口缝合,妇科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马彦彦.新式剖宫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4.
[2]苏应宽, 刘新民.妇产科学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2) :426.
[3]刘仕英, 栾美英, 于乃贻.腹部横行直切口不缝合腹膜剖宫产术132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9, 15 (4) :217.
[4]王桂梅, 任爱兰, 魏敏.3种剖宫产术式比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16 (5) :287.
腹腔外缝合 篇3
1.1 临床资料
本组70例,男性30例,女性40例,年龄30~75岁,平均52岁。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0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4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16例。
1.2 方法
腹腔镜小儿疝手术所用的钩针(图1),直径约1.5mm,远端侧面有凹槽,用于带线进针和勾线退针。于穿刺孔Trocar一旁皮下进针(图2),腹腔镜直视下穿过腹壁皮下全层进入腹腔(图3)。腹腔内分离钳取下钩针所带线一端,退出钩针。于Trocar对侧再次进针,分离钳协助钩针侧方的沟槽挂住留置线退针。拔除Trocar,体外打结埋置于皮下。根据穿刺孔具体大小,也可行两针或多针缝合。如需缝合其他穿刺孔,暂不拔除Trocar,暂不打结,变换腔镜位置,同法缝合。缝合完毕,拔除Trocar,排出腹腔内气体,一并打结。
2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应用该方法缝合穿刺孔,未见术后感染、出血,随访6个月至1年,无穿刺孔疝发生。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在取得和传统手术相当的手术疗效的同时,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1]。因此,近十余年来,国内腹腔镜手术在普外科领域的发展相当迅猛,其应用涉及普外科各个领域。但是,随着腹腔镜手术的不断发展、深入与普及,与之相关的并发症越来越引起外科医师的关注。腹壁穿刺孔的并发症,主要是出血、感染和穿刺孔疝[2]。虽发生率低,但是一旦发生会给患者增加额外的痛苦,给治疗增加意外的困难。
研究认为,有效关闭套管孔筋膜层可以阻止或减少穿刺孔出血、感染、疝的发生,对腹部及脐部≥10mm的套管孔必须仔细缝合深筋膜[3]。国内统计,穿刺孔并发症发生于11~15mm穿刺孔的比例为92%。其中,5mm的戳孔所占比例为3%。15mm以上戳孔所占比例为6%[4]。5mm的切口组织损伤小,不需缝合,愈合较好。而15mm以上切口暴露较好,可以在直视下止血、冲洗并明确缝合腹壁各层,因而有较少并发症。而11~15mm切口皮下各层显露差,尤其是肥胖患者,用传统缝合方法直视下常常无法明确缝合腹壁各层。缝合不严密可以引起出血、感染及疝的发生,缝合过深时可能导致腹腔内脏器损伤。
笔者采用疝钩针缝合穿刺孔,腹腔镜直视下皮下全层缝合,使穿刺孔腹膜化,不留残腔。可有效地防止穿刺孔出血、感染、疝形成等穿刺孔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谭明华,朱劲涛,吕益中,等.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比较[J].消化肿瘤杂志,2013,5(3):168-171.
[2]周应芳.妇科腹腔镜手术穿刺孔并发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6):463-465.
[3]Yamamoto M,Minikel L,Zeritsky E.Laparoscopic5-mm trocar site hern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J].JSLS,2011,15(6):122-126.
腹腔外缝合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56例, 女4例, 平均年龄6.5岁, 均为腹股沟斜疝, 其中双侧斜疝7例 (有3例为隐形疝) 。
1.2 主要手术器械:
腹腔镜 (5 mm) 一条, 7号不吸收丝线一条, 3-0可吸收线缝合线1根, 5 mm微型穿刺套管个一个, 操作钳一把, 钩针二个, 持针器一把, 大圆针一个。
1.3 手术方法:
气管内全身麻醉。按小儿腹腔镜常规, 采用头低脚高位、床倾健侧15°~20°。所有手术术前排尽尿液、灌肠。脐下缘一个5 mm小切口置穿刺套管入镜, 必要时在疝的对侧下腹部脐外下方3 cm处一个5 mm微切口置套管入操作钳。腹部穿刺作气腹, 气腹预限压力为8~12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常规检查双侧腹股沟管内口, 有隐形斜疝也一并处理。
缝合方法: (1) 一孔:两钩针配合单线行内环口高位结扎术。具体方法: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做2 mm切口, 用两根钩针配合, 用7号单线, 用一把带线钩针经皮肤切口先从内环口内侧进针, 于疝内环口顶部腹膜外潜行缝合内半圈至底部后, 刺破腹膜进入腹腔, 将线头留置在腹腔内, 线的尾部留在体外内环口体表戳孔处, 用另一根钩针从原切口穿入腹壁, 从于疝内环口顶部进针, 内环口外侧腹膜外潜行缝合外半圈至底部后, 刺破腹膜进入腹腔, 将原7号线头端一并带出体外, 挤出疝囊内的气体及液体, 收紧丝线关闭内环口, 线结埋于穿刺点皮下, 放气, 拔除套管与器械, 5 mm小切口皮下筋膜层用3-0可吸收线缝合1针, 术毕。这种术式操作简单, 便于掌握、推广, 关键是腹腔镜监视下观察到钩针在腹膜外潜行缝合时, 不能缝合太深, 始终针尖朝上, 能清晰看到针在腹膜下穿行, 防止损伤输精管和精索、髂外血管。同时将疝环底部腹膜下缝合完整, 避免残留间隙, 防止复发。适合于疝环较小, 腹膜不松弛的初发患儿, 26例患儿采用这种方式, 效果良好。 (2) 一孔:用大圆针经腹壁缝合行内环口高位结扎。具体方法: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用大圆针经腹壁腹膜外先缝合疝囊内环口下半区, 出针后再从出针口折返经腹膜外缝合上半区, 与进针处集合, 出针后在皮下打结。注意事项同 (1) 方式, 适合于疝环较小, 腹膜不松弛的初发患儿, 采用这种方式完成10例, 近远期效果良好。 (3) 两孔:两钩针配合单线行内环口高位结扎术+缝合脐内侧韧带。具体方法:在疝的对侧下腹部脐外3 cm处有一5 mm切口放入戳卡, 置入相应器械, 先采用 (1) 方式行内环口高位结扎术, 然后在利用皮肤2 mm原切口处用钩针把7号丝线从内环口外侧上缘穿过进入腹腔, 在器械辅助下, 穿过同侧脐内侧韧带, 将线头留置腹腔, 线的尾部留在体外内环口体表戳孔处, 用另一把钩针通过皮肤切口穿刺从内环口外侧下缘进入腹腔, 另一处穿过同侧脐内侧韧带把线头带出腹腔, 把线结打在皮下, 将脐内侧韧带完全覆盖内环口, 术毕。关键是始终针尖朝上, 防止损伤精索、髂外血管、腹腔内脏器。主要是针对内环口比较大, 腹膜松弛及复发的小儿斜疝患儿。采用这种方式完成13例, 效果良好。 (4) 两孔:腹腔镜下常规缝合内环口。具体方法:在疝的同侧下腹部脐外3 cm处有一5 mm切口放入戳卡, 置入持针器, 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做一2 mm切口, 从切口处经腹壁将带针那头7号丝线缝入腹腔, 线的尾部留在体外内环口体表戳孔处, 用持针器夹住针在腹腔内从内环口上缘连续缝合内环口内外缘腹膜至内环口下缘, 丝线拉紧, 然后从内环口下缘在缝至上缘将针从体表皮肤戳孔穿出腹壁, 挤出疝囊内的气体及液体, 收紧丝线关闭内环口, 线结埋于穿刺点皮下, 放气, 拔除套管与器械, 5 mm小切口皮下筋膜层用3-0可吸收线缝合1针, 术毕。关键是腹腔镜监视下观察针不能缝合太深, 始终针尖朝上, 能清晰看到针在腹膜下穿行, 防止损伤输精管和精索、髂外血管、腹腔内脏器, 同时根据腹膜松弛程度在内环口处决定腹膜缝合范围, 可以观察到缝合后腹膜有无裂隙存在, 防止疝复发。主要是针对内环口比较大, 腹膜松弛及复发的小儿斜疝患儿。采用这种方式完成11例, 效果良好。
2 结果
本组60例全部治愈, 平均手术时间均为25 (15~45) min, 术后不用止痛剂。术后2~3 d出院, 平均住院4.5 d。无阴囊血肿、无肠道损伤、无粘连性肠梗阻、无腹壁、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1年, 无复发, 术后半年腹部穿刺孔瘢痕已不明显。
3 讨论
小儿斜疝唯一治愈方式就是手术, 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达到手术治愈目的, 在学术界已得到公认。分为传统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 腹腔镜下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 后一种术式优势在治疗小儿疝方式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优势: (1) 视野清晰, 可调节距离, 有效大作用, 即可整体观察, 又易于精细操作, 对输精管和精索损伤可能性极小。 (2) 创伤小、恢复快, 不破坏腹股沟管, 精索内的各种结构不会造成损伤。 (3) 术后几乎不留瘢痕, 美容效果佳。 (4) 探查对侧有利于发现隐性疝, 有文献统计双侧疝发病率占全部小儿疝30%以上, 同时给予处理, 避免日后另一侧再发二次手术。 (5) 真正做到高位结扎术, 这是在传统手术无法做到的。 (6) 对于交通性鞘膜积液, 也可采用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术[3]。 (7) 手术安全性高, 时间短。 (8) 住院时间短, 极大方便患者及家属。术者探讨腹腔镜下几种缝合方法治疗小儿疝均能体现上述优势, 而且能达到预期效果。提供了腹腔镜下多种方式进行小儿疝高位结扎手术方式, 根据患儿病情具体情况和术者操作熟练程度、习惯选用合适手术方式[4]。4种方式没有哪一种更优于其他方式, 而是取决于术者习惯, 哪一种使用得心应手, 就采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操作, 容易掌握, 便于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应用腹腔镜修补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腹腔镜器械、各种缝合方法治疗小儿疝60例, 总结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全部治愈, 无1例复发, 无阴囊血肿, 无腹壁、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简单、瘢痕小, 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多种缝合方法:小儿疝
参考文献
[1]陈美章.小儿腹腔镜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 14 (4) :207-208.
[2]王存川.实用腹腔镜外科手术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310-311.
[3]范承岗, 马宝庆, 吴春洪.微创疝囊缝扎器械盒在电视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应用 (附26例报告) [J].中国内镜杂志, 2004, 10 (12) :78-79.
腹腔外缝合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胆管结石患者100例, 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将其中术后行一期缝合的患者53例设为观察组, 术后行T管引流的患者47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8例, 女35例;年龄28~78 (54.2±4.8) 岁;结石数量1~12 (4.2±1.1) 枚;直径5~23 (10.8±2.5) mm;部位:阴性2例, 肝内胆管16例, 肝外胆管35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31例;年龄29~76 (53.8±5.3) 岁;结石数量1~1 3 (4.6±1.3) 枚;直径6~2 4 (11.2±2.8) mm;部位:阴性2例, 肝内胆管15例, 肝外胆管3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腹壁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常规切除胆囊, 用电刀切开胆总管前壁约2~2.5cm, 以网篮在胆道镜下取尽结石。观察组采用一期缝合关闭胆总管切口, 用5-0可吸收线行连续缝合后间断打结。缝合时需对齐胆总管黏膜, 针距1~1.5mm, 边距1~2mm。对照组采用放置T管引流, 将T管置入胆总管内, 用5-0可吸收线缝合上、下各2针关闭胆总管切口, 经右锁骨中线肋缘下5mm戳卡孔将长臂引出腹壁并以双粗线固定, 在小网膜孔处放置腹腔引流管。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及残留结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胆管结石为比较高发的疾病, 患者的肝内外胆管中形成了结石, 结石阻塞胆管引起胆汁淤滞, 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急性胆管炎发生。胆管反复炎症可造成局部管壁增厚或疤痕性狭窄, 胆管狭窄近端被动扩张, 内压增高。临床上病人常出现右上腹绞痛, 发冷发热, 黄疸夏科氏 (charcot) 三联征。感染严重可出现休克和精神异常 (Reynokds五联征) , 症状反复久之出现胆汁性肝硬化, 继而出现门静脉高压症。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胆管结石和继发性胆管结石, 原发性胆管结石系指在胆管内形成的结石, 主要为胆色素结石或混合性结石。继发性胆管结石为胆囊结石排至胆总管者, 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分为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多位于胆总管下端;肝内胆管结石可广泛分布于两叶肝内胆管, 或局限于某叶胆管, 其中以左外叶和右后叶多见。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 女性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发, 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 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收缩、致使胆汁淤滞有关。发病与基因、家族史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 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研究表明,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治疗胆管结石安全、有效, 且不会增加术后胆漏、残留结石的发生率[3~4]。本文中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及残留结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多项研究表明,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胆管结石具有以下优点: (1) 一期缝合有效避免了患者术后多种消化酶、大量体液及电解质的丢失, 且不改变胆汁的正常生理流向, 从而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5~7]; (2) 放置T管相较于一期缝合对机体影响更大, 可致手术时间增加, 肛门排气时间延长, 下床活动时间延迟, 导致住院时间上升[8~10]。
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了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胆管结石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与置T管引流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8 (11) :836-838.
[2]Poincloux L, Rouquette O, Privat J, et al.Large-balloon dilation of the sphincter of Oddi after sphincterotomy or infundibulotomy to extract large calculi or multiple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without using mechanical lithotripsy[J].Scand J Gastroenterol, 2013, 48 (2) :246-251.
[3]Koivusalo AM, Pere P, Valjus M, et al.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with carbon dioxide pneumoperitoneum is safe even for high-risk patients[J].Surg Endosc, 2008, 22 (7) :61-67.
[4]曹新岭, 白磊, 李涛, 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道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7 (3) :339-342.
[5]金约朋, 宋其同, 周蒙滔, 等.术中胆道镜检查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119例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8) :1390-1390.
[6]Ahmed I, Pradhan C, Beckingham I J, et al.Isa T-tubenecessary after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J].World J Surg, 2008, 32 (7) :1485-1488.
[7]Mangla V, Chander J, Vindal A, et al.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the use of endobiliary stent and T-tube for biliary decompression after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J].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 2012, 22 (4) :345-348.
[8]李建霖, 王佳, 胡培良.腹腔镜下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对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综述, 2015, 21 (10) :1893-1895.
[9]王贵阳, 李可为, 李甫, 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与T管留置的疗效比较[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2 (2) :140-144.
腹腔外缝合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住院患者中对胆总管探查指征明确的胆总管结石择期手术的患者进行筛选得到110例, 其中69例施行T管引流术, 性别构成比 (男/女) 为30/39, 年龄 (47.38±12.63) 岁;41例施行一期缝合术, 性别构成比 (男/女) 为17/24, 年龄 (45.38±11.71) 岁。腹腔镜探查结石的情况:T管引流术患者中阴性10例;一期缝合术患者阴性14例。
1.2 方法
胆总管I期缝合手术:手术进行之前应用腹腔镜进行胆道探查, 明确指征, 胃管常规留置。选取右侧肋骨边缘斜切口;患者有胆囊先切除;穿刺证实之后, 接近十二指肠纵方向在两缝线间将胆总管前壁切口, 清洁后对肝内胆管进行常规性探查, 确保管内通畅程度可以将>8号的导尿管通过, 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力均匀, 防止对胆总管下括约肌的伤害。进行取石, 对胆道进行常规胆道镜探查, 确保胆道内部没有残石存在。对黏膜以及胆总管前壁应用5-0可吸收线进行缝合, 均匀缝合完后应用消毒纱布在缝合位置按压5 min, 观察在此期间有无胆汁渗出, 如有在渗漏处增加1-2针, 确保没有渗漏后, 在肝脏和肾脏的隐窝处下引流管。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数据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 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中探查的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进行χ2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51, P>0.05) , 两组间术后切口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切口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在住院时间、输液时间、输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根据该次实验结果发现, 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与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之间相比, 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对于以上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没有显著的影响;两种手术方法对于患者术后胆漏情况的发生没有显著的关系, 这点和国外Bailley等[6]研究结果一致, 该次研究中还发现术后胆漏的发生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手术中缝合线打的线结对于胆管内壁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较薄的管壁可能破裂, 进而导致胆汁的泄漏; (2) 在有些需要切除胆囊的患者, 可能胆囊床受到了损失导致胆汁的泄漏[7,8]。因此可以看出患者机体本身的情况以及主刀医生的技术水平影响到术后胆汁是否发生泄漏。两组患者间术后切开感染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切口的感染主要和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状况和术后免疫抑制的严重程度[9]有关。从结果中也发现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输液量有明显差异, 由此提示腹腔镜可明显改善患者因疾病住院的时长减轻患者医疗花费, 同时提示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术后愈合情况要明显好于T管引流术术组, 该结果显示出一期缝合术的优势所在, 其可以显著地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心里负担以及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在胆总管探查术中胆管一期缝合是一个可以选择的具有良好效果的手术方法, 但是对于胆管一期缝合术的选择要严格遵循手术的适应症, 对于有禁忌征的患者坚决避免使用该术后方法。对于符合适应征的患者, 优先选择一期缝合可以有效地减小手术带来的创伤, 减少术后并发症, 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易先华, 王照红, 田平,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11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6) :91.
[2]Allen MJ, Borody TJ, Bugliosi TF, et al.Rpaid dissolution of gallstones by methyltert-butyl ether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J].N Engl J Med, 2011 (312) :217-220.
[3]冯家立.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4 (3) :312-315.
[4]王自财, 张小莉, 郑跃杰, 等.儿科塑型性支气管炎特征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4 (3) :329-332.
[5]Doty JE, Pitt HA, Kuchenbeeker SL, et al.Role of gallbladder mucus in the Pathogenesisof cholesterol gallstones[J].Am J Sugr, 2009, 145:54-61.
[6]Bailey IS, Rbodes M, O'Rourke N, et al.Towards T-tube free Japaroscopic bile ductexploration, A methodologic evolution during 300 consecutive procedures[J].Ann Surg, 2009, 228:29-34.
[7]张海萍.CT和MRI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4 (4) :437-440.
[8]田青山, 王皓, 吴新民, 等.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对比分析:附80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 (8) :1016-1018.
腹腔外缝合 篇7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探查,Ⅰ期缝合,临床研究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外科中常见和多发的疾病, 据统计, 5%~29%的患者可合并胆囊结石, 平均值约为18%[1]。目前, 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手段为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 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腹腔镜手术逐渐开始广泛的普及, 手术的成功率与操作的水平日益的完善使得手术的效果渐渐提高, 在临床开始广泛的应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经过临床的研究与实践, 此手术主要适用于几个方面[2]: (1) 胆总管的直径>0.4mm; (2) 胆总管结石患者无残留的结石, 且合并有胆囊的结石并发症; (3) 无肝内胆管的狭窄且为原发性胆石管的患者; (4) 胆总管下端无粘连;该研究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I期缝合术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故该院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满足以上方面的胆结石患者给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缝合术治疗, 术后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38例, 其中男22例, 女16例;年龄65~73岁, 平均年龄 (56.5±3.3) 岁。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9例;入选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标准[3], 经X线、CT、B超、实验室检查等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患者均为原发性胆石管;排除患者其他重要器官的疾病史。
1.2 临床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治疗, 手术方法主要为:采用四孔法建立气腹, 在患者的脐下放置10 mm的套鞘入腹腔镜中, 并于剑突下放置10 mm的套鞘, 操作孔建立完毕;选取患者右肋缘下及右腹锁骨中线约平脐的位置穿刺进行牵引;处理胆囊动脉, 将其分离结扎并使其游离, 但不切断胆囊颈管;胆总管显露出后进行穿刺, 根据胆总管的长度与大小纵向切开约1.0~1.2 cm, 取出结石;胆道镜下观察患者乳头的开口状态及肝内外的胆管, 采用5-0或4-0的抗菌微乔缝合处理胆总管的切口, 使用持物钳及腹腔镜的持针器进行打结;仪器采用全套的腹腔镜器械 (Stryker) 、全套的胆道镜系统 (Olympus) 、TOSHIBA GCA7200A/DISPECT仪。
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胆总管探查行T管引流术治疗, 在患者的右肋缘下进行斜切口, 实施常规的胆总管探查术、胆道镜探查术结合T管的引流术, 患者术后1~2周内给予T管造影, 若患者的胆管内无残余的结石, 则在术后6~8周内拔除T管;若患者的胆管内有残余的结石, 则术后对患者实施T管的窦道胆道镜的取石法。负压的引流管放置在window孔, 可在患者术后的2~7 d内拔除。
1.4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情况及住院时间, 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及HDTT水平;检测血清TNF-α水平[4]:对两组患者术前的第1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早晨空腹采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实验法进行测定;患者术后第3天与第5天检测HDTT水平, 采用SPECT仪器检测患者的上腹部, 通过静脉注射鍀来标记N- (2, 6-二乙基乙酰苯胺基) 亚安二乙酸 (Tc-EHIDA) 弹丸;采集肠道及肝的影像, 记录下肠道显影与肝管的准确时间, 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为HDTT;研究HDTT胆汁的流动时间及状态[5]。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 但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血清TNF-α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外科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 根据病源分为原发性结石与来自胆囊的继发性结石[6]。据国外的数据统计, 约有10%~15%的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并发胆总管结石, 而我国国内的比例则更高。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的手术是传统的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法, 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开始广泛普及与成熟, 此种手术方法与传统的手术法相比优势较明显, 如创口小, 平均住院时间较短, 术后的疼痛轻微, 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降低等[7,8]。临床应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由于腹腔镜高倍率的放大效果, 使得缝合的质量接近于外科的显微水平;通过胆道镜内取石, 没有金属探条的干预, 取石的动作轻柔, 将对胆管黏膜与十二指肠乳头的损伤降低到最低, 由此减轻了胆道的压力, 降低了术后胆漏与水肿的发生, 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恢复。该研究通过胆道镜, 可以直观的观察胆管的开口通畅与否及胆道情况, 为I期的缝合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手术中采用可以吸收的手术线进行缝合, 减少了胆漏的发生, 缝合时将边距控制在1.5 mm, 如此可以避免胆管的狭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I期缝合术诠释了微创手术的优势, 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胆与肠道的生理特点, 避免了传统的T型引流管造成的并发症, 在术后尽可能的维护了患者括约肌的生理功能[9,10]。
该研究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I期缝合术的治疗, 经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 但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血清TNF-α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治疗, 有效的减少了患者术后胆漏的发生率, 降低了患者术后血清TNF-α的水平, 促进了患者术后的恢复, 安全有效,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艳芳, 纪红宇, 朱宏, 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I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中长期随访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 12 (5) :48-49.
[2]王馨, 梅拥平, 张涛, 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I期缝合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 2010, 17 (6) :73-74.
[3]王超一, 朱宏, 纪红宇.109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总管I期缝合术的治疗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13) :12-13.
[4]张建, 段熠飞, 骆成玉,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8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9) :74-75.
[5]宫轲, 朱斌, 王岩, 等.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腹腔镜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7) :26-27.
[6]王尔孚, 白琦钰.腹腔镜胆道探查I期缝合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16 (11) :66-67.
[7]宫革.腹腔镜和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实践, 2010, 19 (6) :96-97.
[8]田平, 王照红, 易先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11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6) :106-107.
[9]刘进东, 马永宝, 周洪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应用[J].微创医学, 2009, 4 (1) :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