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验(精选12篇)
创新经验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幼儿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担负为人才培养奠基的艰巨任务, 因此,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 鼓励孩子去标新立异, 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
幼儿的创新潜质是与生俱来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好奇, 什么都想试一试, 爱问为什么,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孩子的特性, 而正是有了这种执着的探索精神, 尽管他们的创新在成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甚至是幼稚可笑的, 但这种经常地创新实践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下面谈点滴认识和体会。
一、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
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 孩子们会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创新活动之中。如在幼儿园的游戏中, 他们会无拘无束, 轻松自在, 穿上白大褂拿起听筒当医生, 用积木轻轻垒起, 堆砌出各种造型就算盖起新世纪的房子。
二、创设直接感知的环境
我们创设了活动室内参与感知的环境。有植物角、饲养角、趣味角、探索角、操作角、成果角、表演角等, 添置了大量可供幼儿观察、动手的物体, 幼儿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根据季节的不同, 种植一些粮食作物、蔬菜、花卉、小草, 如:大豆、葵花等;饲养一些小动物, 如:泥鳅、蜗牛、蝌蚪、蚕宝宝、金鱼等。幼儿在观察中获得了种植和饲养的感性经验, 积累了有关的知识。其次, 我们有计划地设立了教育基地, 激发了探索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提高了认识水平。
三、创设体育锻炼的环境
我们身边有许多可利用的自然材料, 我们平时多为幼儿收集、设计和制作活动器材, 如:彩色塑料袋做成彩带, 柳条变成套圈等, 做《运粮食》《摘果子》《打草人》等游戏活动, 用碎布缝制沙包、沙袋、做投掷、抛接、击打、踢夹的游戏。有利于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进展, 适应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在日常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 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 有意地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创新经验 篇2
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力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它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且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我校关工委自成立以来,严格按照“围绕中心、配合补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立足基层、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开展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狠抓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关工委办事机构和组织网络。
工作要推动,组织是保证,领导是关键。针对社会上有的人不知道关工委是个什么样的组织、还有少数人认为机构改革已经完成,现在成立一个关工委组织没有必要的模糊认识,我们从加强组织领导入手,加大工作力度,坚持把关工委组织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开创了关工委工作的新局面。
二、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协调联络职能
1、大力开展爱国教育,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2、协调多方,宣传联系,播撒爱心,扶贫帮困见成效
3、发挥协调组织作用,办好家长学校
三、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好关工委职能作用
论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 篇3
美国;创新人才;经验
[中图分类号]G5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45-03
何谓创新?2010年美国学术界掀起新一轮关于创新的讨论。[1]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提到“如果没有创新,经济发展就会陷于停顿,社会就会出现危机”。创新教育承载着培养创新人才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而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创新型人才最多的一个国家,研究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对我国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诺贝尔获奖者是创新人才的典型代表,笔者整理分析277名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简历,得到创新人才从小获得良好的教育、在著名院校研究学习、得到优秀导师的指导、在其创造力旺盛期取得成就的规律。这些只是创新人才的一些表面特征,深层的原因是美国重视创新教育的传统、大力培养学生自由精神和独立性、充足的经费投入和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学校教育。
一、重视创新教育的理念
美国人重视创新的理念由来已久,杜威在1916年研究“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学说;1921—1923年,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Terman, lewis Mcadison)通过实验得出创造力与智力呈非正相关性;1926年,哲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oseph wallas)提出沃拉斯模式,即创造过程包括:准备、沉思、启迪和求证四个阶段;1936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开设“创造工程”课程,对职工进行创造发明教育和训练;1938年,美国纽约BBDD广告公司副经理奥斯本(Alex F.Osborn)发明了发明技法——“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在IBM公司举办了创造性工程培训班,并在1941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创造思维的专著《思考的方法》,首创了创造学这门学科;1945年,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创史人魏特海墨(M. Wertheimer)出版了《创造性思维》,提出创造是一个连续的思维过程;提出创造性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1955年,泰勒(C.W.Taylor)在美国犹他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创造型科学才能的讲座”,1964年编制了“创造过程调查表”;60年代,麻省理工华裔教授李跃磁建立了“创新中心”。之后,心理学家吉尔福德制定了创造力的测量表,创新教育专家E.P.托兰斯把创造学的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推进了创新教育的发展;1973年科学基金会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各建立一个“创新中心”,进行创新教育的实验研究,并取得巨大成果。1983年,美国质量教育委员会在《国家在危险中》,再一次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90年代,美国理论界提出在大学校园内教学活动与后勤活动相互协作构筑一个“无缝环境”,能够有利于学生在教室内与教室外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政府、学校还是民间团体都十分重视创新教育,他们的努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相比我国,由于教育受政府控制的成分较大,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和市场驱动力,所以我国的创新教育开展起来非常困难。现在我国正在构建自身的创新教育体系,并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营造一个利于创新教育开展的社会环境势在必行。
二、大力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独立性
创造是个自由的王国,创新需要自由的空间、宽松的环境,这是人的创新潜能得以发挥的前提和保障。斯宾诺莎认为“思想自由对科学和艺术是绝对必要的,若是一个人判断事物不能完全自由,则从事科学就不会有什么收获”。美国从建立国家起就形成了追求自由民主的氛围,“西进运动”中的“拓荒者”精神已渗入美国人的骨髓。在美国,科学家可以不受任何行政权利的干扰和限制,在高度自由的氛围中思考、选题、设计、研究,宽松自由的环境给了科学家充分的心理安全和精神自由,使他们得以专心科研。这种“舒适”的环境不仅使本国的人才得以茁壮成长,也吸引了大批的他国科学家为他们创造技术与财富,如2000年美国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3位是别国血统,2005年美国科学院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在美国工作的有博士头衔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中,超过38%是外国裔[2]。这些都要归功于美国人对自由的极力“吹捧”。美国创新教育也大力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
独立人格是创新人才的首要特点,因此创新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美国文化特点是求异,这就在教育的传统中承认个人主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美国,小孩一生下来就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教师、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其独立性。学校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美国实行地方分权制,以州为单位独立行使教育管理权力,独立管理教育事业,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甚至没有固定的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因此,美国的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这种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不要求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重视学生的态度和学习体验,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人格的培养。所以美国的小孩都非常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我国过于重视知识传授、教学方式固定单一、以教师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长急于“望子成龙”,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潜力,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显示,美国中小学学生的科学能力在30个发达国家排名第21,数学能力排名第25。[3]它们的学生在起点上并不比我们优秀,但是到了大学阶段,我们的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出现了巨大差距。很多教育学者认识到我们的基础教育和美国最大的不同在于“教的太多”而不是“教的太少”,这种知识传递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扼杀学生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罪魁。要实现我国学生创造力的迅速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更大胆些,不必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而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三、充足的创新教育经费投入
社会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因素在社会诸因素中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占首要地位。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霸主,他们比其他国家有更充足的资金支持科学研究。仅以R&D(研发经费)为例:1993年美国的R&D投入为1658.49亿美元,1999年为2470亿美元,到2001年R&D投入量在30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占44%,是第二位日本的3倍,比日本、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六国的总投入还多。2009年末奥巴马政府发起了新一轮“教育创新”的运动,目的是为提高美国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方面的能力。这项运动得到了联邦政府、高科技公司、基金会、非营利组织以及科学与工程学会的支持。美国教育部指出“创新教育”必须增加学生STEM能力的认识,使所有学生在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都能学习深入、批判性的思考;在未来十年把许多中等水平的学生提高到最高水平。在这项运动的一个部分“竞争登顶”(Race to the top)美国就投入4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3]
相比而言,很多专家认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如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而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总体比重还是比较低。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对创新教育的资助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四、有利于创新教育实施学校教育
学校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从初等教育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的怀疑和研究精神;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修大学的课程并承认学分;到大学阶段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创新研究,甚至得到世界级大师的指点。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政府各部门设立了各种培养计划。另外,美国又把立足国内培养、依靠名牌大学作为其人才策略的着力点,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等13所就云集了美国近七成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高等学校是他们养育科学人才的基地,也是创造科学成果的重要场所。一般而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决定了科学事业的发展水平。一个拥有较多名牌大学的国家,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近百年来,美国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更新教育思想和学科专业结构,特别是针对高等学校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建设一批第一流的名牌大学。如今,美国名牌大学占全世界名校的比例已超过一半。根据2003年的统计,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学,美国占据6席,世界排名前30位的大学,美国就占了其中的2/3。这些大学不光有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更重要的是,这里云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学者,这种隐形资源具有优势累积和“群落生成”的效果,使得美国创新人才呈“链式”传递,生生不息。
我国现在正在积极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借鉴美国的经验,我们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必须确保创新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努力培养一批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等等。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要解放学生负担,切忌压制;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养成、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应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是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的成形期,应重点进行专项开发。
[1]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What Do We Mean By“Innovation”[2010- 01-12] [EB/OL].
http://video.webexlivestream.com/event s/ pmny001/viewer/index.jsp?eventid=31912.
[2]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Education to innovate[2010-01-12] [EB/OL].
http:// www.oecd.org /document / 2/0, 3343,en_32 2523 51_ 32236191 _ 39718850 _1_1_1_1 ,00.html
[3]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Guides[2010- 01-12][EB/OL].
http://www2.ed.gov/news/newsletters /innovator/index.html.
[4]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Investing in Innovation Fund[2010-9-30][EB/OL].
http://www2.ed.gov/programs/racetothetop-assessment/index.html.
作者简介:
美日国家创新体系经验借鉴研究 篇4
国家创新体系是在国家内部系统组织及其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下, 在公、私领域内形成的一种机构网络, 其活动目标是启发、引进、改造和扩散新的技术 (Freeman, 1987)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国立研究机构、地方研究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民间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的有序结构, 分别发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功能 (冯之浚, 1999) 。政府和市场分别在资源配置、战略引导、政策调控、法制保证、文化环境和舆论建设等方面发挥其作用 (Patel P, 1994) 。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表明, 政府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Poh-Kam Wong, 1999) 。因此, 分析和探讨美日两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中的作用, 对更好地发挥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美日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由于各国所拥有资源的不同及战略导向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Nelson RR, 1993) 。美国和日本分别作为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的代表, 分析它们在其各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1美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一百多年来美国国家竞争力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的综合国力之所以能够全面增强, 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晏敬东等, 2002) 。
其一, 创新体系建设政策日益成为国家战略政策的重心, 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美国联邦政府明确必须加大对国家创新的投入并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对全社会R&D投入、军事武器研发经费持续增长。其二, 对基础研究持续稳定的支持和重视。在美国, 企业申请专利的科学基础73%来自政府支持的基础研究。其三, 以国防高科技发展为重心, 重视产学研结合,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美国硅谷的成功即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其四, 资本市场的健全发育为创新提供资本支持。美国联邦政府创造条件培育风险投资业, 在管理政策和法律制度上鼓励民营风险投资, 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使对研究和实验投资的税收减免规定永久化。风险投资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科技迅速产业化, 同时催生了一批批高技术创业型公司的成长和快速发展 (孔庆江等, 2007) 。
1.2日本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日本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和作用非常突出。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 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 成为工业大国。日本政府一手构筑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 运用法制、统一规划、专利保护、财政激励等手段和一贯到底的科技领导体系协调与管理科技工作, 真正发挥了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主体作用 (麦丽臣, 2003) 。
其一, 日本政府政策推动技术创新的主导型模式。制定整体科技发展及其重点领域的总方针、总计划, 通过建立各种研究开发制度, 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导向, 运用经济杠杆对民间企业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等等, 把国有基础技术专利无偿或低价转让给民间企业。其二, 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大。日本针对其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 逐步加大了科研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1995年制定了《科技基本法》, 规定1996至2000年为第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五年期。五年间, 日本政府对科技投入17万亿日元。2001~2005年为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五年期, 期间, 政府投入比首期投入增加40%以上, 高达24万亿日元 (张丹凤, 2008) 。日本第三个科学技术五年期 (2006~2010) 基本计划也于2006年开始执行, 政府投入仍持续增长。其三, 实行“官、学、民”三位一体的科技管理模式。日本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重心、注重发展民用技术、在坚持自主性和自立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注重官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引进创新型”创新体系建设。其四, 日本政府为长期信用银行对风险企业的贷款提供80%的担保, 为创新提供了资本支持。
2充分发挥中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推动作用
美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提高中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 完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系统, 有效发挥中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中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2.1加大政府投入, 加强基础研究
政府的直接投资, 可以为国家创新提供物质支撑和资金储备, 引导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 刺激企业技术创新经费的增长。就R&D的投入总量来看, 2007年, R&D经费总额中国487.9亿美元, 美国3669.4亿美元, 日本1504.4亿美元, R&D经费与GDP之比中国1.44%, 美国2.68%, 日本3.44%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7月6日科技统计报告) 。学术界认为, 如果投入占GDP的比重在l%以下, 该国的创新无所作为;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2%, 该国的创新有所作为;投入占GDP的比重在2%以上, 该国的创新则大有作为。2008年, 全球研发经费突破一万亿美元, 中国R&D经费总支出为676亿美元。从国际排名看, 中国2008年的R&D经费总额超过法国和英国, 由2007年的第六位跃升至第四位。随着R&D经费总量的大幅增加, 中国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 之比近年来也实现了连续增长, 由2007年的1.44%上升至1.47%。 (中国科技统计2009年度报告) 。中国R&D经费总额较前几年虽有较大幅度提高, 但与美国相比, 仍存在一定差距, 而且就支出的结构来看, 美国R&D经费应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支出比例相比中国而言更均衡合理。美国R&D的大规模投资使其成为世界专利的主要拥有国之一, 且美日两国在近几年的专利申请量上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图1显示了2009年主要国家的专利申请量, 美国、日本、德国的专利申请量分别是中国专利申请量的6、4、2倍。
数据来源:2009年WIPO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公布国际专利申请 (公开量) 数据统计信息。
在美、日等发达国家, 企业R&D的人员占总数的比例、R&D投入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大约为三七开, 即企业占70%, 其他部门占30%。就投入主体来看,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研究与开发的主体, 政府是第二大资金来源 (刘景江等, 2001) 。然而, 中国的现实情况决定当前中国政府是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投入主体。因此, 中国政府应当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 加强基础研究,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加强和利用国际科技合作, 推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化, 增强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2.2制定和规范国家技术创新法律
立法是国家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法律保障。政府除了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支持和推动技术创新, 还应该通过颁布健全而又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保护技术创新。然而, 中国目前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 主要表现在: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技术创新在遇到一些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 现行的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需要;有些法律法规出现了判断和理解的偏差, 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因此, 有必要为国家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2.3营造良好的税收与金融政策环境
对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高技术企业, 以及主营出口创汇产品的高科技企业应减收增值税, 并保持税收抵免政策的连续性, 以利于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税收抵免政策也有助于鼓励私有企业增加研究与试验的投入。同时, 由于创新的高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及高成本性, 政府应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 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对于创新型企业发展所具有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 (胡长生, 2007) 。
2.4制定国家产业创新战略,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
为有效地扶植重点产业的发展并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 中国现有的产业计划必须重视产业的战略规划问题, 并在电子、通讯及机械等复杂技术领域中保持持续创新。根据具体国情制定国家产业创新战略, 对产学研用合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组织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合作进行一些重大项目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同时, 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投入 (陈佳洱, 2003) 。此外, 政府应统一引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 建立专门的消化创新基金, 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与创新, 最后再转移到企业, 同时注重运用财税、信贷等经济杠杆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进行制度创新, 培育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主体, 并且强化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整合与互动。中国政府应该借鉴美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 充分发挥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建立有利于国家创新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 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系统的效率, 完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系统。
当然, 本文也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对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的作用与影响仅进行了定性的探究, 还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定量的实证研究。此外, 对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的作用与影响的绩效评价的分析, 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国家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 而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 因此, 正确定位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职能, 发挥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推动作用, 是建立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前提条件。从中国政府在推动国家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 对美日两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分析, 进而借鉴美日两国政府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现阶段发挥中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推动作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政府,国家创新,推动作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FREEMAN, C., 1987,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Pinter Publisher.s
[3]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纲要[J].科学学研究, 1999, (3) .
[4]PATEL P, PAVITT K,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why theyare important, and how they might be measured and com-pared.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1994, (3) .
[5]POH-KAM WONG.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for rapid tech-nological Catch-up: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a comparativeanalysis of Korea, Taiwan and Singapor.eOECD, 1999.
[6]NELSON RR (ed) ,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analy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3.
[7]晏敬东, 郭际, 吴先华.借鉴美国经验充分发挥中国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推动作用[J].科技与管理, 2002, (3) .
[8]孔庆江, 刘仁平, 胡峰.美日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比较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9) .
科技创新 经验材料 篇5
走好发展新路 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强市
科技创新是中央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和***市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精准聚焦,强化举措,持续发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年,我市在中国中小城市双创百强县(市)排名中位居第***位,***年,被列为河北省7个创新型县(市)之一。
一、坚持以思想创新为先导,点燃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创新是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的前提,要激发起全市上下的科技创新活力,汇集起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正能量,就必须冲破束缚,解放思想,凝聚共识。为此,我市多次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认真研究、深入讨论、安排部署科技创新工作。专门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任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制定了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争创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奋斗目标,并多次在乡镇与企业一线召开科技创新现场推进会,有力促进了工作的扎实开展。2016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是全省第一个出台“双创”政策的县级市。同时,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标先进,我市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到天津、安徽、浙江、深圳、贵安新区等创新工作先进省市考察学习。并通过广播、电视台、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将考察调研情况向社会公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科技创新大讨论,进一步丰富、发展和深化了全市上下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形成了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思想共识,调动起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保障,做强创新之城的“智力支撑” 科技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创新的火种。我们把人才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充分利用京津优势资源,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创新人才“智力库”,着力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创新工程师培训工程。与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创新中心合作,首次在全国县级市开办创新工程师培训班。现已举办两期,培训技术骨干***名,完成专利成果***项。二是管理人才培训工程。筹资***万元,设立了企业管理人员培训 基金。目前,已开展“创新科普”、“互联网+”等培训12期,培训***余人次。三是科技人才百人工程。从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筛选出***人,分期分批委托高校进行定向培养,打造科技创新领头人;从河北工业大学聘请硕士生、博士生,到乡镇、企业挂职科技副乡镇长、企业副经理,为中小企业发展添翼助力。
三、坚持以平台创新为载体,打造科技创新的“起飞基地” 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只有做大、做强、做优创新平台,才能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一飞冲天。为此,我市整合发展资源,筑牢两大创新平台。一方面,打造全新孵育平台。围绕打造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与***创新集团、京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总面积***万平方米的创新大厦和京南互联网大厦,引进了Binggo咖啡、梧桐树众创空间等一批创新项目和京东、苏宁等多家知名电商,为承接京津创新项目外移、本地企业创新升级提供了发展平台。另一方面,筑牢园区发展平台。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机构编制、行政审批、投融资平台建设等4项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启动实施了污水处理、排水管网、热力管网等基础设施工程,抓好园区供气、供热、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做好园区绿化和美化工作,切实提升园区整体形象。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设立行政审批局,全面推行“一站式审批、零接触服务”模式,打造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为科技创新搭建了更加宽阔的平台。
四、坚持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培育科技创新的“千军万马”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进县域发展增比进位突破的“生力军”。我市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全力扶持。一是政治上重视。对被认定为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的,以及新技术获国家专利、产品被认定为驰(著)名商标的企业,授予“市长特别奖”,予以隆重表彰。二是要素上支持。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的科技型项目,在用地指标和环评等方面优先考虑,优先在省级开发区内解决用地指标;对于当年投产、当年被认定为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的,市财政三年内把企业新增纳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用于支持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资金上倾斜。对于当年技改投入资金***万元以上的,市财政给予贷款贴息;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凡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市财政给予***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四是服务上提升。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双百工程”的意见》《关于财政支持科技型中 小企业发展的十项措施》,从主体、创新、金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编制了《企业成长导航地图》,内容涵盖注册、业务审批、经营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升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标准化服务水平。五是环境上优化。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工信厅在我市举办了中小企业订单式服务活动,九三学社河北省委与我市签订了科技协作协议,面向中小企业开展科技项目服务,与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创新工程中心签订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协议,倾力打造协同创新的“***样本”。目前,我市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家,高新技术企业***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家,总数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
五、坚持以金融创新为举措,注入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和支撑,也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和保障。为此,我们一是拓宽渠道。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议,指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好新三板、天交所等融资平台,选择合适的上市渠道和形式,多层次、宽领域推进企业多上市、快上市、上好市。二是梯次推进。将培育优质上市资源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将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纳入上市企业资源库,每年筛选一批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 立企业上市梯队,不断地把优质企业实现上市融资。三是全力服务。针对上市工作涉及面广的特点,成立由金融办、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服务工作队”,密切配合,提供保姆式服务。目前,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家,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家,在省和***市均居前列。
六、坚持以企业自主创新为抓手,增强创新之城的“内生动力”
三花经验:创新就是不畏冒险 篇6
敢于试错、敢于投入,是这家中国最大制冷和空调元器件制造商的“上位”法则。
7月23日,在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三花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张亚波表示,创新就是要敢于冒险,“三花”领先市场,靠的是技术创新,“但作为一家创新企业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每时每刻都要拼搏,时时如履薄冰。”
三花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制冷和空调元器件制造商,主导产品四通换向阀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50%,电子膨胀阀、截止阀、电磁阀和微通道换热器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也居全球前列。2015年度,三花集团预计销售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润10亿元,与去年持平;外贸出口4亿美元,同比增长9.8%。这在制冷空调行业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实属不易。
更为重要的是,2015年底,三花集团自主研发的洗干一体机热泵系统样品通过意大利客户测试,达到设计目标。这意味着三花集团迈出了由零部件供应商向小家电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关键一步。
张亚波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在三花集团32年的发展史中,前期基本是“仿制+优化”。十年前,三花集团确立了技术领先的发展战略,开启了其真正创新的新历史征程。
敢于跨越仿制
1998年,看好中国空调市场前景的原美国RANCO公司提出收购三花集团,彼时的三花集团营业收入还不到2亿元,RANCO提出的收购价是2亿元。三花集团的创始人、张亚波父亲张道才却拒绝了RANCO的收购请求,他认为中国空调市场必然要迎来一轮大发展。
事实也证明了张道才的判断。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的空调产量仅1156.87万台,但2007年时已经高达8014.28万台。三花集团在此期间也很快成长起来,并在2007年向RANCO提出了反向收购请求,并且最终收购成功。张亚波介绍,收购RANCO凭的是成本优势,但三花集团还想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敢于跨越仿制阶段。
三花集团总裁办主任莫杨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2010年,杭州三花研究院(下称三花研究院)正式成立,是三花集团确立“从成本领先走向技术领先”战略规划的成果,也是三花集团技术领先战略的核心载体和孵化器。
此时,三花集团在产品研发上成功跨越了仿制阶段。张亚波表示,公司主打产品微通道换热器、电子膨胀阀、微通道蒸发器等,都是借鉴同行的产品设计,进行重新概念设计,“此时的产品研发,至少不再是仿制,甚至三花的微通道蒸发器标准都成为行业标准。”
莫杨介绍,三花集团有2400多项专利。其中,2015年即申请了340多项专利,基本上是一天一项专利,这为三花集团能在制冷和空调元器件保持领先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敢于人才投入
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建设,三花集团人才战略分高端人才建设和普通人才队伍激励机制。比如,三花集团董事、首席科学家黄宁杰的引进。黄宁杰2011年从全球制冷、供热、水处理和传动控制的丹麦公司丹佛斯集团离职加盟三花集团,负责全球的研发和新创产业研发工作。
张亚波介绍,引进黄宁杰这样的高端人才,需要用抱负和情怀打动对方且相互信任,企业还要为高端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让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火车头”效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之一。
对于普通员工来说,三花集团有一套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针对每一个员工,公司会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主要有三项考核内容,即上司的评价、能力评价和绩效评价。张亚波介绍,对于有能力的人,他们会提前给他们涨薪。即便最后对涨薪的员工出现判断失误,也不会因此而对其降薪,只是其后面的涨薪节奏将有所减慢。
激励机制更不可少,三花集团对研发人员分设两个不同阶段的奖励制度。第一阶段是项目成果申报的奖励,另一阶段是每五年进行的一次定期项目评定奖励。如果项目成果申报时没有给予足够相应的奖励,那五年一次的奖励将会弥补。奖励金额也分不同档次,最高可达200万元。
激励机制的形成激发了广大基层员工创新意识并成为三花集团技术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2015年,仅三花集团新昌生产基地某事业部就收到员工的技术、工艺改善建议上千条,为公司降低成本逾千万元。
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肯下功夫也使得三花集团的员工队伍一直相对稳定。2014年,在三花集团成立30周年庆典上,公司分别对工作年限满30年、20年和10年的员工进行奖励。其中工作年限满30年的有77人,每人获得一枚价值1万元的金牌。
经过10年的发展,三花集团已成长为全球知名制冷和空调元器件制造商。
敢于“打水漂”
张亚波表示,没有创新投入,就谈不上技术创新。三花集团近五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是:2.6、2.7、2.8、3.2和4.3,相对应的研发投入分别是:1.7亿元、1.8亿元、2.7亿元、3.2亿元和3.7亿元。由于集团层面的营业收入包含了非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如果只按照制造业来计算,这个比例会更高。
“但有些投入是准备用来打水漂的,而且对每一笔投入我们都做好了打水漂的心理准备。”张亚波说。
2010年1月,三花集团远赴以色列与当地企业联合对一个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行开发,公司上下对项目充满了期待,媒体报道时甚至用早有“预谋”来形容此次投资,但这个项目却因为合作方的缘故没能继续合作下去。
三花集团试图寻找相关的几家企业来合作,得到的答复却是,“如果研发成功了他们可以高价来购买该项技术,但是在研发尚未成功之前他们没有参与的欲望。”
最后,3亿元的投入“打了水漂”。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初良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于研发部门来说,包容失败就是鼓励创新,不包容失败肯定很难真正有创新。三花集团是从一开始就建立起了包容失败的公司氛围并努力通过这种“打水漂”的方式鼓励公司研发人员不断创新。
更重要的是,三花集团已经建成了用于测定家用和商用空调制冷、制热能力的焓差与环境模拟实验室、汽车热泵空调实验室、电动汽车空调模拟实验室等产品检测、系统实验设备。张亚波表示,三花集团不会让客户为他们的产品冒险,“我们通过内部的测试,管理,确保在公司内部冒险。”
我国高速列车创新组织的经验分析 篇7
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实施概况
我国于2006年引进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 通过几年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取得了重点实践和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 2007年8月, 科技部与铁道部就依托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联合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达成共识, 2008年2月26日, 共同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 (以下简称《联合行动计划》) 。《联合行动计划》确定:以满足京沪高速铁路需求的高速列车 (动车组) 成套关键技术和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和控制系统技术为研发重点, 加快建立和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及以上、国际竞争力强的我国高速列车技术体系。
《联合行动计划》总投资30亿元, 其中国拨资金10亿元, 铁道部组织配套资金20亿元, 在亟待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提升系统设计与集成能力以及支撑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等三个层面设置了10大课题任务, 分别研究高速列车轮轨耦合等系统动力学、系统总成等关键技术及装置、高速受流等相关配套技术等等。实施三年来, 基本掌握了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车 (动车组) 成套技术, 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
一是在高速列车整车研制方面。成功自主研制了符合京沪高速铁路运输需求的、持续运营时速35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今年初, 在京沪高铁先导段运行试验中创造了每小时487.3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 今年6月30日全面投入正式运营。就技术水平而言, 我国新一代高速列车最高运营速度比日本新干线高80公里, 比德国ICE和法国TGV高60公里, 在节能环保性和综合舒适性等方面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二是在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创新方面。自主设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CTCS.3级) 已成功运用于武广高速铁路, 首次在时速350公里条件下实现列车控制信息“车地”双向传输, 这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牵引供电系统关键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研发了世界上首创的、张力达到37kN的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 突破了不断电自动过分相技术, 初步测算, 采用最新技术可使京沪高速铁路节省社会时间成本4 000万小时以上, 年节电达到6亿度以上。
三是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已陆续建成一系列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试验研究平台, 其中包括:时速达到600公里的高速列车滚振试验台, 1∶1的铝合金车体模态与疲劳分析试验台, 1∶1的高速转向架动力学参数响应分析试验台和1∶1的牵引传动与网络控制系统综合试验台, 试验风速350公里以上并具有噪音测试功能的地面交通工具风洞试验台, 雷诺数达到1:8、试验速度接近500公里的动模型实验系统。
组织创新中的成功经验
《联合行动计划》的成功得益于打破常规的组织体系, 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搭建了有利于发挥“举国体制”作用的计划管理架构。《联合行动计划》启动之初, 就成立了双组长制的领导小组和由一大批国内顶级专家组建的总体专家组, 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铁路行业的技术领军人物, 由两部门负责同志及相关科研单位、企业专家共同组建的70余人的计划管理办公室。从各个机构的构成及运转方面, 实质上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于发挥“举国体制”作用的计划管理框架, 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经验:一是两部门有明确的各自分工, 科技部主要负责组织全国的科技力量 (其中铁路系统的仅占一小部分) 进行科研攻关, 铁道部负责组织需求和进行政府定购引导。同时, 两部门联合按照终端产品安全运行的标准进行过程把关。二是突破制度性的束缚, 根据铁路行业特殊情况, 创造性地允许行政干部进入专家组工作, 从而更大地发挥了既懂专业、又有管理经验的行业专家的作用。三是创造性地引入项目承担单位的骨干人员进入计划管理办公室工作, 不仅为有效把握各研究单位科研进度、促进合作提供了可能, 而且为培养我国自己的高速铁路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是设计了投入强度空前、多计划协同的国家科技计划支持模式。该项目不仅仅局限于10亿元规模, 也不局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本身, 而是涉及973、863和科技支撑三个国家科技计划、五个项目, 总投入近15亿元。具体来说, 在973计划中, 设立了“最高运行时速500公里条件下的高速列车关键力学行为研究”项目, 共投入3 000万元, 委托中科院力学所牵头;在863计划中, 分别设立了“最高试验速度400公里/小时高速检测列车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项目和“高速铁路用车轮材料及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 分别投入2亿元和6 000万元, 前者由铁道部负责组织, 由铁科院牵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 分别设立了“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项目和“高速轮轨铁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项目, 分别投入10亿元和9 000万元, 前者为《联合行动计划》的主要科研内容, 后者为《联合行动计划》的预研项目, 由北车集团长春客车厂承担。此外, 对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而言, 单个项目达到10亿元规模是从未有过的, 是一次创造性的尝试。从实践效果看, 此次尝试是非常成功的。
三是采用了广泛利用国内创新资源的开放式项目组织模式。与以往铁路领域科研组织不同, 《联合行动计划》打破了主要依靠铁路行业科研力量进行研发的项目组织模式, 更多地发挥了科技部对全国创新资源的有效组织作用, 极大地调动了全国科研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从实际情况看,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均参与踊跃, 共同承担了攻坚克难的创新研究任务, 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25所国内一流高校, 中科院力学所、软件所、电工所、金属所、自动化所等11所国内一流科研机构, 唐车公司、长客股份和四方股份3大主机厂、永济电机等7家核心配套企业, 共涉及3家国家实验室、3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7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组织院士68人、教授500余人、工程技术人员上万人。同时, 《联合行动计划》促进了各方资源共享, 如共享利用了分属于科研院校的超级计算机、地面交通工具风洞、振动噪声试验台等一大批大型科研装备。
四是运用了科研立项与政府定购相结合的项目激励机制。近年来, 采购政策越来越得到我国政府重视, 已经成为促进自主创新产品成熟的重要政策工具。与以往不同, 《联合行动计划》所设计的政府采购政策不仅规模较大, 而且实现了与科研立项的紧密结合, 对高速列车研制全过程的拉动意义更大, 实际上是政府的前期订购。首先, 《联合行动计划》中明确由铁道部提供20亿元配套资金, 实际操作中, 这部分经费更多是以政府采购的形式下拨给参研单位。其次, 在科技计划立项之初, 铁道部就分别给南车和北车集团各490亿的订单, 承诺只要开发出符合运行需要的高速列车, 就会定购。这种制度设计, 有效地起到了对科技计划项目的激励, 使参研单位在看到后续市场前景的同时, 大胆投入, 积极创新, 从而保证了《联合行动计划》项目的成功。
启示与建议
近年来, 我国政府实施了16个科技重大专项和一批重大工程, 而且提出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其中有很多类似高速列车的产品。通过分析高速列车创新组织的成功经验, 我们得出如下启示, 希望对以后组织目标产品明确的科研项目有所借鉴。
我们要高度重视科研部门与产业部门部际合作的重要意义。《联合行动计划》中科技部与铁道部的合作实践表明, 科研活动与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 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产业部门的紧密协作是提升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未来类似项目中, 应借鉴这种“合理有效、分工负责”的部际合作机制, 明确强调要成立双组长的领导小组, 并确定相应的负责领域和合作机制, 从而突破现有科技体制对发挥部门作用的束缚。
保证对类似大项目的支持强度和加强科技计划间的协调。今后, 对类似项目, 要在充分分析项目所需科研投入的基础上, 保障项目的支持强度, 从而避免多头立项、多头管理。要汲取经验, 在未来的科技计划中, 主动尝试设立亿元级的大项目, 解决一些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情;加强各主体计划间的协调联动, 分阶段开展科研组织和科研攻关。
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创新资源。一定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创新资源, 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状况。要加大对创新组织工作的持续研究, 逐步建立依托市场机制的创新资源统筹机制, 使各类创新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实现在大项目中的紧密合作。
需要实现政府采购政策与科研立项支持同步进行。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关键要靠市场的力量, 政府采购政策就是最好的实现途径。但以往的政府采购行为多是在自主创新产品面世之后, 缺乏对企业加强、加快研发的前期激励意义。为此, 未来类似项目, 应先期设计好政府采购政策的操作流程, 尝试建立与科研立项同步支持, 相互促进、相互实现的新机制, 变采购为订购。
初步测算, 采用最新技术可使京沪高速铁路节省社会时间成本4 000万小时以上, 年节电达到6亿度以上。
社会治理创新:宁夏的探索与经验 篇8
1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治理创新成效显著
政府以构建和谐宁夏为目标, 强化了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就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服务的治理, 在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上取得明显成效。
1.1 医疗卫生方面
在方便群众看病和医疗保障上创新, 主要有三点:
1) “先看病后付费”的模式。为减轻患者看病负担, 提高基层医疗治疗比例服务质量, 提升城乡患者的满意度, 2014年5月起, 宁夏试行“先看病后付费”的诊疗服务模式, 凡是参加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住院患者, 以及经当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的流浪乞讨人员, 都适用于该诊疗模式。自试行以来, 人均个人支付下降42.7%, 试点县、乡医疗机构患者比例提升了5.86%, 县域内住院患者比例得到了合理分流。
2) 基本医疗制度提供的新方法。作为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制度提供的方法上, 2014年以来宁夏开展向群众提供普惠性健康体检尝试。在2014~2016年体检周期, 连续三年以上参加医疗保险并缴费的人员可享受5大类35小项的免费健康体检, 并通过体检为城乡参保居民及企业退休职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
3) 医疗保障上建立大病保障制度。2014年3月, 政府采取利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 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参加医保的城乡居民, 住院费用按基本医保政策规定报销后, 一年内患病自负费用超过6000元起付标准的, 给予第二次补充报销。此外, 自治区创造性地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急性白血病、乳腺癌等20个重大疾病也纳入保障范围并且提高报销比例, 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 解决城乡居民因病致困、因病致贫的问题。
1.2 社会保障方面
社会保障上的改革与创新, 主要体现在自治区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爱与保障, 充分彰显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1) 老年人服务上。2013年底, 宁夏老年人口22.8万人, 到2014年已增长为23.75万人, 占总人数的13.8%。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 近年政府推行了多项服务老人的惠民政策和措施。以每年老龄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的银川为例, 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服务老人。2013年银川市城乡老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低保金每人每月提高至350元, 农村每年每人提高至2300元。对高龄老人, 统一城乡发放标准, 80-89岁、90岁以上老人发放标准分别为每月每人300元、350元。100周岁以上的老人, 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长寿保健费。2014年政府又实施了对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优惠政策。
2) 单亲母亲服务上。为救助生活困难和残疾单亲母亲, 银川市政府自2013年在58个社区试点实行“康乃馨”关爱单亲母亲行动的惠民工程, 2014年在宁夏各地推广。该工程以自治区妇联为主, 城市社区为依托, 建立单亲母亲信息库, 积极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 着力为贫困单亲母亲家庭办实事。
3) 残疾人服务上。为有效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012年以来自治区连续多年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项目。这一惠民工程是根据盲人、聋人、肢体残疾人家庭的需要, 安装升降灶台、语音电饭锅、厕所把手、语音对讲门铃等生活设施。根据宁夏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 仅在2014年就为400户家庭免费安装了无障碍设施。
1.3 住房保障方面
自治区政府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线, 秉持“高层次住房由市场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必须由政府负责”的理念, 鼓励引导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养老地产组合开发, 推动房地产由单一产权向多元产权转变, 大力实施城乡安居、提质扩容、绿色建筑等工程, 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与房地产业的良性互动, 仅2014年投资13亿建设公共租赁房2.45万套, 改造棚户区9.2万户, 改造危房4.5万户, 充分满足了居民的不同住房需求, 极大地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以银川棚户区改造为例, 政府为解决老城区下水不通、保温差、暖气不热等老房子的“老年病”, 倾力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棚户区改造, 据政府统计, 2009-2015年, 改造面积11402600m2, 使40391户居民受益。
1.4 公共安全方面
2014年以来自治区政府深入开展公共安全领域整治活动, 在城市运行、教育、道路运输、水利、公安消防等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加强各环节的监督管理, 在公共安全设施提供的数量、质量上, 以及运行和使用的效率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在城市运行领域, 整改重大安全隐患22处;教育领域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校舍维修改造、整改222个安全隐患;道路交通领域计划投资4.04亿元, 以道路整治、危桥改造、交通设施完善为重点, 整改隐患29处;水利领域至2014年7月已投资5.2亿元, 用于灌区续建配套、苦水河和清水河防洪治理;在公安消防领域, 实施了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 建立以指挥高度网为主的无限通讯专网、卫星通讯网和区市 (县) 两级移动通讯指挥中心的建设。
1.5 社会体育发展方面
自治区政府关注体育事业发展, 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并且加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力度。据统计数据显示, 至2014年底, 建成自治区级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3座, 各地级市均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体育馆, 县级体育场馆覆盖全区21个县 (市、区) , 2/3的乡镇实施了“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全区人均公共场地面积达到2.08m2, 位列西部地区第二。
1.6 环境建设方面
根据宁夏实际区情, 自治区政府确定生态优先发展的战略, 提出“环境建设是最大的民生, 我们将做好绿化、水系、空气三篇大文章。”一方面通过“四大行动计划”解决环境问题, 先后提出了《全区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宁东基地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全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区节能降耗行动计划》等四大计划, 深化污染防治, 严格环境监管, 着力从多个方面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重点建设宜居城市。特别是银川市在宜居城市建设上投资力度较大, 推进步伐较快, 建设成效较突出:实施绿博园、小微公园、贺兰山路、亲水大街景观提升工程, 使城市环境越来越宜人。2014年开园的绿博园, 建设面积380hm2, 总投资达15亿元, 园中齐聚了各地的奇花异草, 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美场, 也因其博大、静美吸引众多游客前往, 现已成为银川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在改善居民的周边环境上, 银川市政府积极推进小微公园的建设, 继2014年建设南塘园、书香园、翠园等11个小微公园后, 2015年又投资9500万元, 再建面积24万多平方米的10个小微公园, 实现让百姓出家门进公园的愿望。
2 宁夏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
2.1 以简政放权为契机, 以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1) 政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在组织上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 将25家行政审批事项统一由行政审批服务局直接实施, 推行一个公章管审批制度, 即市民以前要用5个工作日办理的四证一章, 现在仅用一个小时就能在市民中心行政审批服务局办结。在程序上简化审批环节, 政府从清理规章制度、规范文件入手, 通过扎实组织开展“三减” (减程序、减时间、减费用) 工作, 审批效率平均提高70%, 500多项业务实现了一站式审批。在事项上减少审批项目, 将近150项审批事项精简为80多项, 300多项管理服务事项精简为88项, 实现服务大厅以外无审批, 切实达到行政审批服务“两提高” (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的效果。
2) 多部门协同, 保证政策的落实到位。社会管理领域多、内容杂, 涉及多层次多部门, 为扭转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执行不力的问题, 宁夏在政策的制定以及落实上, 努力做到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以农民养老为例, 为落实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 由主管部门人社厅牵头, 财政、人事、农牧等多部门就财政补贴资金、银行预收账户设立、资金收缴、参保资格确认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协调, 解决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共同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
3) 做社区治理的“加减法”,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立足点, 为改变社区的行政化倾向, 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 政府制定了社区服务事项准入清单, 清单以外的事项不经批准不得给社区下达。如确需社区配合的、非清单内的事项, 必须由政府向社区购买公共服务。政府在社区治理上做“减法”的同时也做“加法”:一是保证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 如银川市对社区公益用房不足500m2全部限期扩建改造;二是加大资金支持, 每年拨付12~15万元为民办实事资金, 在社区党建方面也给予2~5万元金费;三是增加社区工作岗位, 提高员工待遇。政府为社区配备3~5个公益岗位, 为稳定社区工作队伍, 出台政策全面提高工作人员待遇水平。
2.2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群众权力保障
在宁夏650多万总人中, 回族人口达230多万, 超过总人口的1/3, 因此, 民族事务的管理在全区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推动民族宗教事务走上法制化轨道, 宁夏围绕《民族区域自治法》先后颁布162条地方性法规, 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首先, 发挥民族干部在民族团结事业中的作用。在干部任用上, 自治区注重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并在关键岗位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至2014年10月, 自治区33个区直部门班子有28个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 63%的市县党政一把手配备了民族干部;其次, 多办顺民意、惠民心的实事。在回族最集中的西海固地区, 先后实行扶贫攻坚、生态移民、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公路建设等重大工程。最后,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拉近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如“民族团结月”活动, 在每年的9月份开展, 已连续开展了20多年;再比如长期开展的“邻居节”结队帮扶, 驻宁部队与376座清真寺对队共建等活动, 在全社会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共同意识, 实现了民族地区长久的和谐稳定局面。
2.3 着力促进城乡公务服务均等化
1) 支持农村妇女创业。改善农村妇女地位, 要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自治区政府鼓励妇女自主创业, 对农村妇女在农家乐、农副食品、养殖以及文化产品等行业的自主创业, 政府都给予大力扶持。如银川市政府全面推行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工作。据统计, 从2012年至2015年7月, 政府累计发放10.85亿元, 共帮扶17670人 (次) 创业, 2015年至今发放小额贷款24173.5万元, 支持4416名妇女创业。
2) 健全农民的养老问题。一方面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随着新型城市镇化步伐的推进, 城市周边土地越来越多的被征用。面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不高、保障范围不充分的问题, 政府高度重视, 在财政投入力度。2015年, 政府核定个人养老保险费用9158.42万元, 落实政府补贴资金1.62万元, 为3031名到龄人员每月按768~814元发放养老金。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多途径解决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的养老。随着农村土地流转, 年轻人纷纷到城市谋求生计, 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在农村逐年增多, 政府不断探索和健全养老服务新途径, 开办村级养老服务中心, 并且出台多项措施鼓励民营机构进入农村养老产业。以宁夏贺兰县为例, 2014年该县首家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在立通镇通利村成立。服务中心由村中学改造而成, 94间平房, 106张床位有效地解决了本村、邻村老人养老问题, 空巢、孤寡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健康保健等服务。
3) 教师城乡轮岗推进教育均衡。为缓解宁夏城乡师资力量悬殊、教师配置不均衡、优势资源过度集中城镇的矛盾, 地方政府探索出教师城乡轮岗的新模式。例如地级市吴忠, 对2008年以来招聘并分到农村的50名特岗教师与城镇优质学校和名校的50名骨干、优秀教师采取置换的形式进行“代培” (两年) 和“支教” (一年) 。通过“代培”、“支教”这种城乡互动、城乡互补的方式, 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4) 推进城乡医疗同一水平。首先, 在山区建设三甲医院。为让山区群众也同城市人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自治区在宁夏南部山区建设了一座综合性的三甲医院。医院坚持从硬件、人员、技术和质量同城市持平的原则, 通过减免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的费用, 提供免费午餐等措施, 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群众“看大病难、看名医难、看大病贵、看大病远”的问题。其次, 医改中推行“县乡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医改中基层政府特别重视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如在宁夏永宁县医改中, 乡镇卫生院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这得益于医改中的“县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县医院选派十多名医务人员进驻闵宁镇卫生院, 挂牌成立县人民医院分院, 启动县医疗整体托管闵宁镇卫生院的工作, 在乡镇医院看病和县医院看病, 享受同等的医疗待遇。
2.4 坚持利民、实民、惠民的民生工程
多年来自治区政府围绕提高民生福祉, 不断加大投资, 持续实施民生工程。以民生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例 (见表1) , 文化、体育、娱乐业上的投资, 从2012年的8.03亿增加到2014年的22.50亿, 提高了近3倍。为利民、实民、惠民, 政府锐意改革, 勇于创新, 敢于担当, 在民众最为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移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 如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率先实施“营养早午餐工程”, 率先实行药品采购“三统一”政策, 首创廉租房配建制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促进农村人口和南部山区贫困人口向沿黄经济区转移, 从根本上解决宁南山区的贫困问题。2014年政府更加注视民生, 提出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改善民生, 坚持不懈地办好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事情, 突出抓好创业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居家养老、“菜篮子”工程等10件重点实事。
2.5 坚持社会治理社会化、民营化、市场化道路
社会领域各项事业完全交给政府难以满足居民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自治区政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打破政府作为单一公共产品提供者的思维, 坚持社会化、民营化、市场化的道路, 拓宽公共产品的供应渠道, 实现公共产品服务主体与供应模式的多样化。以银川市城市休闲公园绿地为例, 政府引入市场机制, 服务外包, 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聘用专业团队对口管理。2014年由于人力原因, 金凤区辖区约50km、800hm2的艾依河曾一度处于管理无力、无人管护的状态, 当年10月, 政府将河沿岸的管护工作推向市场, 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 使艾依河河道的护理走上了专业化长效管理的道路。
2.6 以有效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为社会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2012年, 宁夏启动“宽带中国.智慧宁夏”工程, 通过利用云计算、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打造智慧城市以广泛服务民生。在智慧城市建设上, 自治区立足于独特的区域优势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按照有效的智慧城市维度 (后台数据的共享、职能部门的相通、公共信息的公开、服务窗口的互动) , 从顶层设计入手, 分三期建设大数据中心、4G城市网、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10大系统13个子模块, 实现后台数据的共享。同时, 为解决建设资金、后期运营等多项难题, 政府采用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社会资本投入、专业公司运营的商业模式。
摘要:近年宁夏在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成效显著, 突出体现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治理创新上。总结宁夏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主要有以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民生工程、重视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实施有效智慧城市等。
关键词:宁夏,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5]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企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篇9
科技创新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企业科技创新受到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及自身的科技需求、经费投入和人才队伍等多重影响。据调研,我国当前技术创新存在缺乏战略指导以及与组织、文化创新不匹配等突出问题[1]。为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效能最大化,企业科技协同创新应运而生。
企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核心在于:对内协同制度创新要素与管理创新要素,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保障;对外协同各创新主体,将企业内部技术能力与外部科技创新资源有效结合,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因此,江西省2012年10月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为该区域科技水平和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国企业科技协同创新具有多种模式[2,3,4]。本文在总结企业内部协同创新与外部协同创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企业内外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1 企业内部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很多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时常会面临创新绩效不佳、预期收益难以实现的困境。这与我国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忽视科技创新,导致科技创新基础较为薄弱、创新水准和层次较低的现状相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单抓科技创新,而忽视非技术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协同和制约作用,故而导致科技创新项目绩效不佳。国内外一些先进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技术创新的最终绩效越来越取决于企业整体各部门、各要素的创新及要素间的有效协同[5]。
如图一所示,在影响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因素中,除技术创新因素外,制度创新因素与管理创新因素最为重要[2]。制度创新核心在于优化企业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支持;管理创新包括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可有效降低科技创新中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以优质的管理效率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之间的协同水平决定了创新绩效的高低。为提升企业内部科技协同创新绩效,首先,应树立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企业管理战略,营造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以调动培养职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与使命感;其次,应尽可能采用跨职能团队的网络结构组织形式,以便于充分发挥各职能团队的创新效能,促进各职能团队之间科技知识的互通与创新思想的碰撞;最后,应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科技创新过程中各部门、各要素间的协调配合效率,将科技创新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个流程、每个项目和每个职工中去,提高科技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效率。
2 企业外部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企业外部科技协同创新中,协同要素主要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场化中介服务体系等。中小企业结合自身的创新元素,在创新实践中通过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发部门、高校等其他教育培训机构、金融部门、政府的相互合作,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协同创新的各种模式[6]。见图二。
2.1 企业间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企业间科技协同创新模式根据协同企业的规模大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伴生型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为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其中大型企业发挥核心主体功能,促使协同企业为共同的科技创新目标而联合协作、相互支持。二是优势互补型协同创新模式,指的是中小型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技术合作同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产品和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7]。
2.2 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联合协同主体主要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需求和高技术产业化的物质能力,能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和需求[8],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科技人才、知识储量、先进设备及科研能力等优势,通过产学研联合可以形成科技协同创新良性循环系统,很好地实现互利共赢。
2.3 官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方面,“官产学研”合作创新可以起到优势互补、高效整合各方技术资源的作用[9]。政府通过政治、法律、经济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科技协同创新环境,提高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各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引导企业将科技协同创新与我国低碳经济政治目标相结合,促进我国产业技术集成创新的实现。根据官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其组织方式可以归纳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联结和共建实体等种类[10]。
3 企业科技协同创新整合模式
图三企业科技协同创新整合模型图
企业在科技协同创新实践中,通过多种模式实现最大化创新绩效,主要分为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技术创新动力与保障的内部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和以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体紧密联合互补协作的外部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如图三所示,这两种创新模式之间紧密相连互为支持。企业内部科技协同创新可提升企业自身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与外部创新主体联合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企业内部科技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随着企业对科技创新关注度的提升,将推动企业产生新的科技创新需求。由于企业自身科研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有限,为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企业大多会选择联合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共同创新,从而推动企业外部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
在企业外部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中,为实现与各外部创新主体之间更高层次、更专业化的协同创新,将对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实力提出更高要求,从而推动企业内部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而企业与各外部创新主体联合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吸收、引进先进知识与技术的过程。企业可将引进的新知识与新技术通过内部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事半功倍地吸收转化为自身的核心技术,更好地实现自身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
在企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若无内部协同创新,企业难以将外部科技协同创新成果充分吸收转化为自身核心竞争力;若无外部协同创新,企业仅靠自身科研能力和资金力量难以实现协同创新的事半功倍。所以,企业要实现以科技协同创新提升自身科研实力、凝聚核心竞争力,应力争通过科技协同创新整合模式实现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外兼修”。
4 企业科技协同创新启示
企业要实现自身科技创新绩效的提升,应同时着力于内部科技协同创新与外部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尽管企业在科技协同创新中扮演着核心主体的角色,但由于协同创新中参与主体较多,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在企业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提升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实现企业科技创新的高效,还需各主体协同努力。
首先,高校与科研院所应明晰自身定位与责任,破除以往单纯的科技研究者观念,积极融入市场环境,密切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其次,政府要有效利用政策和法规推动科技创新,为某些关键产业的科技创新制订基调,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调整相关创新政策;最后,政府要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激励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投入,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合作,应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对于它们所作的贡献,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进行激励。
摘要:我国企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可分为内部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和外部科技协同创新模式。两种模式在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企业应联合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努力,提升企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绩效。
关键词:科技协同创新,创新模式,经验与启示
参考文献
[1]许庆瑞,陈重.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与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贾生华,邬爱其,疏礼兵.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浙江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5,(02):213-218.
[3]叶建木,张传红.民营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协同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08):38-41.
[4]李朝明,陈夏生.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31(01):109-112.
[5]许庆瑞,朱凌,郑刚,等.全面创新之道——海尔集团技术创新管理案例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6-10.
[6]张波.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2):5-7.
[7]徐彬.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J].软科学,2010,24(11):27-31.
[8]余雅风,郑晓齐.大学——企业合作创新中政府的作用模式及职能[J].科技导报,2002,(03):10-12.
[9]辜秋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构成及协同优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07):246-250.
创新经验 篇10
一、环境浸润策略———建立生活经验与阅读环境的通道
1.巧用走廊布置风景线
在环境创设中,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季节特征以及当前教育活动等, 利用幼儿园走廊、楼梯等公共区, 将一些幼儿百听不厌的经典故事和幼儿喜爱的儿歌、谜语、古诗、语言游戏等喷绘成色彩鲜艳的各种形状, 让幼儿在饭后散步时教师引导、解读故事, 家长接送孩子时亲子阅读等, 有的制作成既有立体感又便于更换内容的小火车、花朵、海洋鱼等形式, 让幼儿进行火车接故事、词语开花等游戏,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小的楼梯台阶也成为特色环境布置的利用之处, 教师把量词说一说、运动员与运动项目的匹配、各种节日及安全知识的宣传等等, 都展示在小小的楼梯台阶上, 成了幼儿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开辟专区创设班级墙
为了体现生活经验的早期阅读, 各个班创设了班级特色墙, 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 每个班都设计了各不相同的特色板块, 并每月更换内容, 从幼儿的角度, 以幼儿的眼光来创设。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 请幼儿、家长参与收集资料, 创设班级特色墙, 给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 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 树立自信心。平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改进, 每月由教师相互进行班级特色环境检查, 找出亮点之处供大家借鉴, 提出改进建议以求不断调整和完善。
3.特有空间成立阅览室
为了引导幼儿喜欢阅读, 要为幼儿创设好阅读的环境, 幼儿园专门设立了一间阅览室, 在阅览室里铺上地毯, 摆上小靠垫。幼儿可以一个人坐在地上靠着靠垫看书, 也可以两个人一起阅读。阅览室里的书袋位置和幼儿差不多高, 便于幼儿随时取放图书, 随手就能拿到。每周为各班都定期开放一次, 让幼儿自由取阅, 有时还让幼儿大带小一起阅读, 同时, 阅读区的图书做到经常更新, 教师对每次阅读情况进行记录, 以此拓宽幼儿的阅读视野。
二、专题研讨策略———打通生活经验与早期阅读的界限
1.生活经验唤醒:基本理念主题研讨
通过“我看幼儿园早期阅读”主题教学研讨, 针对早期阅读内容、目标、如何体现生活化、生活化早期阅读的方案等问题开展交流活动。
通过学习和研讨、交流, 让教师了解早期阅读的教育含义, 学习幼儿园早期阅读的选材与设计, 针对自己对教学实践的理解, 彼此探讨对“生活化早期阅读教学”的想法, 在现有的教学上获得新的启迪和触动。
2.生活经验激活:材料组织专题研讨
幼儿园区角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活动, 在语言区中能够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 积极参与, 自主游戏, 获取经验, 在游戏中愿意说、主动说, 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为了充实语言区材料, 我们开展了全园教师语言区材料制作评比活动。
秉着“环保、实用、安全、创新和可传承性”的原则, 制作要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 材料对幼儿有支持性和启发性的教育价值, 每位教师都各尽其能,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挖掘环保材料和本土化资源,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精心设计和制作了深受幼儿欢迎的语言区活动材料。设计中有侧重于启迪智慧的, 有侧重于交流感情的, 还有侧重于学习讲述的。这些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设计作为教育资源, 凝聚了教师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承载了教师的期望和智慧, 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大胆讲述的良好个性。通过这样的评比活动, 不仅丰富了幼儿园语言区的材料, 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也让教师在语言区游戏材料的设计制作上得到了锻炼。
3.生活经验互动:案例分析问题研讨
从教师在教育教学、一日保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 针对生活化的早期阅读的开展, 进行案例研讨, 寻找最佳教育策略。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调查与访谈, 并收集早期阅读教育信息等, 反思当前的教育行为, 分析幼儿的行为动机, 阐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一个个实例, 如, 金娟美老师的《图书角的小小修补匠》等, 通过剖析、反思、互相启迪, 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三、活动优化策略———激活生活经验与早期阅读的联系
1.“甜嘴巴广播”:渗透阅读
幼儿园开设了“甜嘴巴广播”栏目, 利用每周二和周四的午间环节, 有计划地结合时事新闻、节假日、季节特征、常规教育等, 整合幼儿的生活信息和日常活动, 由主持人教师精心为大家准备谈话内容, 并和一些幼儿现场互动交流, 同时还讲述一些好听而有意义的故事, 请有才干的幼儿为大家进行诗歌朗诵表演等。在这样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中进行阅读, 幼儿感到阅读是一件很舒适快乐的事情, 自然而然就会萌发阅读兴趣。
2.“生活化晨谈”:整合阅读
我们生活的周围是一个五彩斑斓, 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幼儿园内四季分明、种类繁多的植物, 多种多样的大型玩具, 独特的环境创设, 园外繁华的商场、热闹的马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节日文化等都是我们的活教材。
3.“童话剧表演”:展示阅读
我们发现, 故事表演是幼儿百看不厌、百演不烦的语言游戏和个性彰显的必要途径。幼儿会在活动时自由组合、共同协商, 分配角色, 很投入地表演。惟妙惟肖的表演和充满童趣的表现, 让幼儿园语言的特色更浓、言语表达的氛围更加活跃和宽松。这样的形式也很容易带动平时不爱讲话的胆小的幼儿情不自禁地参加到游戏中。因此, 我园各班每周开展一次表演游戏活动, 一个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让幼儿大胆地参与表演, 如《拔苗助长》《三只蝴蝶》《小蝌蚪找妈妈》等, 期末, 各班又将这些故事搬上了舞台, 这些真善美的故事通过舞台呈现更容易得到幼儿的喜欢, 也比说教更能起到教育效果。
四、习惯培养策略———内蕴生活经验与早期阅读的意识
1.“阅读讲座”:求合力
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影响, 只有家长形成亲子阅读正确的认识, 才能开展好亲子阅读。我们针对科学的亲子伴读理念及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童书对家长进行讲座, 开展了“让阅读点燃智慧让书香浸润童心”家长学校讲座活动, 让家长了解什么是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的一些误区, 各国对早期阅读的重视, 我们幼儿园的具体做法, 以及家长对生活化早期阅读的开展所需要配合的事项, 最后还推荐了一些好书目录, 让家长谨记“按部就班、量体裁衣”, 多大的幼儿看多大的书, 让家长对阅读有的放矢。同时建议家长要保障亲子共读的时间和空间。
2.“家教心得”:促交流
在亲子阅读中, 为了让家长记录自己的感言和孩子阅读的趣事, 见证亲子阅读的成长足迹。我们发动家长撰写阅读心得, 记录教育孩子的真实故事、心得体会、育儿经验、困惑感悟等, 评选出优秀家教小故事, 通过家长栏、幼儿园网站班级在线、家长会、幼儿园园报等形式进行分享交流, 供大家学习。
3.“自制图书”:激兴趣
为给幼儿创造丰富的多元阅读材料, 让幼儿爱读书, 努力营造一个丰富、有趣的阅读情境, 大班组的家长们开展大图书制作比赛, 大家利用各种废旧、环保的材料制作大图书, 选择的故事内容是幼儿喜爱的, 有亲子共同创编的、改编的或仿编的, 图书的画面内容是家长与幼儿一起进行绘画、拼贴制作的, 通过在亲子制作过程中让幼儿一起参与, 有利于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享受亲子合作的快乐。投放在班级中, 让幼儿通过分享阅读, 激发幼儿对图书的兴趣, 体验分享的快乐。
4.“漂流阅读”:同分享
为了保证幼儿每天有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幼儿园发动家长, 以班级为单位, 一起收集一些有教育价值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书籍, 装在精致的塑料袋中, 每周以相互借阅的形式, 带回家亲子共读, 引导幼儿读好书, 乐读书。通过漂流书活动, 让幼儿在家人的陪伴下参与阅读, 培养阅读能力, 增进亲子情感。同时培养幼儿节俭、有好东西一起分享、懂得爱护同伴的图书的好习惯。
五、回归生活经验的阅读教学创新实践成效
1.教师层面:幼儿中心意识彰显
(1) 教师通过对早期阅读的理论培训、外出学习、操作技能培训、互相观摩等, 把握了生活化早期阅读教育的理念, 在实践中掌握了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评价等一系列方法和策略,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活动案例。
(2) 教师能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充分挖掘其潜力, 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幼儿的语言发展得更快、更好, 真正体现生活化的教育。
2.幼儿层面:生活阅读能力提升
(1) 通过生活化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 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幼儿爱看书了、爱提问了、爱讲述故事了, 并能在不同的语境和场景中, 能用较恰当的语言表达。使幼儿自己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趣味, 为幼儿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 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大提高了幼儿的阅读技能。
(3) 幼儿阅读兴趣的提高, 进一步优化了幼小衔接工作。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普遍反映, 幼儿能更快地适应小学教育。特别是倾听能力、理解能力、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增强, 对小学的语文学习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家长层面:育人方式切实转变
改变了家长的教养态度, 改善了家庭的读书环境。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 为家庭的阅读教育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范例, 促进了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同时, 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的时间多了, 民主教育的氛围也逐渐建立, 使家长更多地认识到幼儿是一个平等的个体, 应尊重他们的意志和合理要求。新型的学习型家庭的建立使广大家长和孩子都得到了新的体验。
总之, 回归生活经验的幼儿早期阅读, 提高了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策略, 转变了家长的育人方式, 同时为幼儿园的特色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后续性思考, 如, 怎样在不同年龄中开展回归生活经验的早期阅读, 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匹配, 体现生活化课程的适宜性。如何将回归生活经验的早期阅读有机地整合到各领域中, 使其有机地渗透与融合, 优化课程模式, 我们还需要作深层次的理性和实践探索, 以取得更有价值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剑萍.幼儿早期阅读研究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孙娅华.幼儿园阅读区环境创设的策略[J].上海托幼, 2012 (01) .
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经验谈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52-01
创新教育要落实到实处,就要把创新教育与教学过程,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对此,笔者就数学学科的创新教育谈几点看法。
1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创新教育的教学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应当把研究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这需要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创新型的学生。
2教学内容要创新
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以深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知识从构成的角度看,可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层面。创新教育对这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在教育内容上要体现全面性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学校课堂中所教的有限知识范围,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更多的知识,以开放性的学习促使知识的全面发展。数学不仅和自然科学这门学科有密切联系,就和学生最为基础的语文课也密不可分。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1激发创造动机
只有渴望创造才有可能创造,创造动机是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为此,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学习的活动。其次,让学生明确目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制定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目标,给学生造成期待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欲望,调动他们全部力量来实现目标。目标实现,再确定新的目标,推动学习的周而复始循环上升,学生的创造动机不断进化。再次,开展竞赛,鼓励竞赛。竞赛在激励方法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激励优秀,促进落后,使教育的效果普遍提高。
3.2培养创造热情
创造热情不是情绪体验,它是情感的易变性相对立的一种情感品质。有了持久而稳定的热情,才能推动人去深入钻研感兴趣的事,从而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知识和情感的迁移,渐渐引导他们热爱创造。在教学中我们要密切注视学生的表情变化,加强心理交往,注重感情交流,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状况,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交换教学方法,保持探讨问题的新异性。
3.3激活创新头脑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素,通过创造思维的训练,可以激活创新头脑,想出新点子,新构思,新途径。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是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互补,是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交融。其中能够提出新点子,产生新构想的是发散思维。例如,发明家爱迪生研制灯泡时选取1600多种材料进行实验,攻克了“灯丝”这一难关。
3.4通过直觉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创新
如何学习,如何掌握技能?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凭直觉获取猜想,然后再自己证明(或推翻)它,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训练,因为这比要求你证明现成的结论需要更多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机智,也比证明现成的结论更富有吸引力。相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带着满腔热情活跃自己的思维,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时,让学生猜想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并证明自己的结论。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学生在相互帮助之下自主得出结论。又如线段上取一点几条线段,取两点分几条,取三点呢?取N点呢?与此相类似的题型极多。教学中应找出其特点,让学生自主猜想、证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3.5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经验 篇12
一、创新驱动与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驱动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的自主创新而非模仿, 来驱动经济的发展。创新驱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能力, 就缺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建立长效的创新驱动机制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中国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以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为主体, 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的体系, 以研究、开发、引进、扩散新技术为主要活动, 以创新为根本动力。
二、美国的创新驱动机制
1.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
美国一直是重视科技创新的国家, 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 四者扮演不同的角色,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1) 企业是美国创新的主体和归宿
美国企业在美国创新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部分, 四分之三的研发成果是企业和公司的功劳。同时企业利用了全美国约五分之三的研发经费并吸取了四分之三的全美科技工作者。企业在创新的决策、投资、研发等环节都占据着主体地位。美国企业重视应用领域科技的创新, 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不断增加在研发方面的投入, 其所占比例也逐渐上升, 并且超过美国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所占的比例。美国创新的最终归宿也是企业, 因为美国的企业和公司是美国创新的归宿, 最终研发成果的产业转化要由企业和公司完成, 创新的收益主要由企业和公司来分享。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美国公司和企业创新成果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利益。
(2) 政府的调控与协调
美国是个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美国政府并没有设立这样一个机构, 去对国家的创新做一个全盘的计划。美国创新体系在制度和机构方面都是多元的。美国政府通过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加大研发的投入并参与开展研发工作, 在政策上进行引导, 提供公共服务, 努力去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并促进科研成果成功应用到产业领域。
(3) 大学在创新模式的建构中越来越表现出主导作用
美国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2013年, 美国一半以上的基础研究项目来自于各大高等院校。高等院校的研发自己主要来自与各级政府、基金和非盈利科研机构。另外, 企业也会和高校合作, 在合作的过程中, 互惠互利。与中国大学不同的是, 美国大学有着很强的创业精神, 这使得美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更顺利的投入到实际生产应用领域之中。
(4) 非盈利科研机构关注公共产品的研发
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中, 非盈利科研机构主要关注的是公共产品的研发。这些公共产品难以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 是被企业和高校忽视的领域, 但是却关系到公民的利益, 非盈利性科研机构的投入弥补了这部分的不足。
2. 美国创新发展战略
虽然在美国的创新体系中企业在创新中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但是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却在宏观上起着引导和统领的作用。
(1) 重视创新机构网络的建设
美国不断进行研发体制、机制的创新, 加强政府、企业、高效等创新主体的联结, 加快技术创新, 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2012年, 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创立了制造业创新网络, 促进各方的合作, 强调信息和设施共享, 政府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2) 推动信息和科研成果共享
美国政府推动信息共享和科研成果共享这一政策, 促进了相关领域的迅猛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3) 优化市场环境
美国推进税收制度的改革, 鼓励出口贸易, 为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营造良好的市场大环境。
(4) 保护知识产权
美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严厉打击盗版, 通过颁布《美国发明法案》, 对专利的审查、信息的更新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5) 重视科技型人才的培养
美国有众多世界知名大学, 对科技、数学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给予高度重视。
(6) 保障网络安全
网络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一国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美国注重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保护个人隐私、商业机密, 以健康的网络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3. 美国重点科技创新领域
美国对于重点科技领域, 为促进其科技创新, 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美国政府对新能源、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海洋和极低研究等领域都进行了前瞻性的部署, 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确保其世界领先地位。
三、美国创新驱动机制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总的来说, 美国的创新驱动机制重视官产学相结合, 重视基!!础性研究, 充分发挥企业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 政府主要扮演!!!“守夜人”的角色, 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在重大战略上起引导作!!用, 重视对重要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
在分析美国创新驱动机制的基础上, 可以为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机制提供经验借鉴:
第一, 制定系统的科技创新战略, 对未来科技创新的愿景要有整体把握, 做出战略部署, 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先进制造业、生物科技、材料技术、信息产业等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要做出重要部署, 让科技真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
第二, 进行制度创新, 利用更有效的制度来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 从而达到激发其不断创新的目的, 并且将这种激励人创新的制度固化为人对自身的一种自主要求, 使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第三, 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 为各大高校的科研给予财政补贴, 加大补贴力度, 要营造良好的治学之风, 提高人才质量。鼓励高校进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 国家给予补贴, 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率, 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应用到实际领域, 而不是只停留在实验室里。
第四,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为企业创新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的同时, 也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例如通过税收等鼓励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实现自主创新, 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对于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 使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
第五, 政府增加研发与创新的投入力度, 制定政策鼓励创新, 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激发市场活力,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人民, 实现“中国梦”。
总之, 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大环境, 中国必须建立完善的创新驱动机制, 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摘要:中共十八大提出了要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阐明创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重要性。本文阐释了美国的创新驱动机制, 包括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发展战略和重点科技创新领域, 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机制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创新驱动,国家创新体系,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劲, 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01) .
[2]涂成林.自主创新的制度安排[M].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12) .
[3]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课题组.2014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04) .
[4]Boyle CA, Baetz BW.A prototype knowledge-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ndustrial waste management:application to a trinidadian industrial estate case study[J].Waste Manage, 1997 (17) .
【创新经验】推荐阅读:
工程创新经验启示05-10
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07-28
党建创新项目管理经验06-29
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经验07-12
吸取经验勇于创新优秀作文05-24
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与党建工作创新经验做法08-26
派出所创新工作机制经验材料10-21
苹果公司创新的四条经验06-18
科技创新经验交流会策划书10-10
《中国社会报》报道我市社会管理创新经验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