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2024-05-13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精选11篇)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篇1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FH) 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局部血运不良, 从而引起骨细胞进一步缺血、坏死, 骨小梁断裂、股骨头塌陷, 髋关节功能减退甚至丧失,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回顾性分析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CT征象,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基础、CT动态改变及早期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者, 男22例, 女13例, 年龄35岁~68岁, 平均年龄49岁。其中7例有创伤史, 10例有长期服用激素史, 12例有酗酒史, 其余原因不明。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髋区疼痛, 关节活动受限和跛行。

1.2 检查方法

采用东芝Asteion四排螺旋CT机, 层厚

5 mm, 层距5 mm, 窗宽1 300 Hu, 窗位200 Hu, 行股骨头横断位扫描, 可疑病变行高分辨率薄层扫描, 层厚2 mm.

1.3 分期标准

参照Froberg等[1]1996年提出的六期标准, 将CT表现分为0~Ⅴ期。0期:正常;Ⅰ期:骨小梁星芒状结构增粗、扭曲变形及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区和 (或) 骨质疏松;Ⅱ期:斑片状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 骨小梁星芒状结构消失;Ⅲ期:在Ⅱ期基础上出现“新月征”及轻度骨碎裂和关节面轻微塌陷;Ⅳ期:明显骨碎裂及关节面塌陷致使股骨头失去完整性;Ⅴ期:合并股骨头肥大畸形、髋臼缘增生及关节间隙狭窄。

2结果

CT扫描共发现股骨头坏死35例共49个股骨头, 其中Ⅰ期16个股骨头, 占32.6%, 表现为星芒状结构增粗、变形及斑片状骨质疏松和骨硬化;Ⅱ期15个股骨头, 占30.6%, 表现为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Ⅲ期及Ⅲ期以上18个股骨头, 占36.7%, 主要表现为斑片状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 并出现“新月征”及骨碎裂和关节面塌陷, 髋臼缘增生、关节间隙狭窄等。

8例随访2个月~3年, 4例密度从单纯硬化转变为混合硬化或死骨;1例从混合硬化转变为死骨;1例从单纯硬化性死骨进展为混合硬化性死骨;2例同时出现股骨头塌陷和双边征。

3 讨论

3.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

股骨头坏死主要诱因为创伤、酗酒和大量使用激素。创伤可造成股骨头血液循环破坏, 从而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长期酗酒使骨内脂肪含量增加, 骨髓腔内压力增高, 致造血组织和血管床因脂肪栓而减少, 使血流不畅致血供障碍;用激素后会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和脂肪细胞异常增生, 骨细胞死亡。另外大量局部放射治疗、动脉硬化、潜水减压病和镰状细胞贫血等均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临床上以男性发病较多, 30岁~60岁为高发年龄群, 其中皮质激素治疗后和酗酒是两个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约90%的患者与之有关[2]。

3.2 坏死股骨头密度的动态观察

股骨头坏死的最早密度改变为单纯硬化, 然后逐渐发展形成单纯硬化性死骨, 最终转变为混合硬化死骨。本组Ⅰ期~Ⅲ期分别以单纯硬化、混合硬化和死骨为主, 自Ⅰ期~Ⅳ期, 单纯硬化逐渐下降。混合硬化至Ⅱ期为最高, 死骨自Ⅱ期出现并逐渐增加, Ⅲ期以单纯硬化死骨为主, Ⅳ期则以混合硬化死骨为主, 其密度的动态变化符合病理的发展过程。

3.3 股骨头坏死的早期CT诊断

正常的股骨头表现为外形光滑完整, 骨小梁以股骨头中央为中心向外围呈放射状或伪足样排列, 且骨小梁由粗到细, 延伸至股骨头表面, 即为星芒征[3]。CT能清楚显示骨小梁的改变情况以及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尤其高分辨率和薄层扫描, 因此在早期诊断和分期上有独到的优势。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发现, 其严重程度、病损位置和范围, 与临床预后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股骨头皮质断裂骨皮质连续性不完整, 但其股骨头形态尚无其他改变, 进一步发展呈阶梯状形成部分皮质塌陷, 这也是确定分期和治疗方法的重要标志。本组4例在扫描中其外形无明显变形, 经随访, 3例随股骨头塌陷而出现双边征, 双边征的外皮质线突出于股骨头边缘的外方, 这表明外皮质线影是断裂的骨质向股骨头外突出的边缘。以此来确定股骨头塌陷的早期表现, 对临床的早期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Ⅲ期是诊断和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关键期, 病变一旦进入碎裂塌陷期, 则会发生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 因此本文将未出现明显骨碎裂和关节面塌陷的Ⅰ、Ⅱ、Ⅲ期作为早期股骨头坏死。本病的早期和中晚期在治疗方法上截然不同, 在早期, 各种治疗均建立在保留股骨头和恢复关节功能的基础上, 而中晚期病变CT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为手术治疗提供直接可靠的依据。CT特别是高分辨率CT能清楚地显示早期股骨头坏死病变范围, 并能进行准确的分期, 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直观真实的影像学支持。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基础、CT动态改变及早期诊断。方法 35例患者双侧股骨头行CT扫描, 并进行CT分期。结果 35例共发现股骨头坏死49个, 其中Ⅰ期16个, 表现为星芒状结构变形及骨质疏松和骨硬化;Ⅱ期15个, 表现为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Ⅲ期及Ⅲ期以上18个, 表现为骨硬化、骨碎裂和关节面塌陷, 髋臼缘增生、关节间隙狭窄等。结论 CT特别是高分辨率CT能清楚地显示早期股骨头坏死病变范围, 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直观真实的影像学支持。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Froberg PK, Bransient EM, Buckwalter KA.Osteonerosis transientosteoporosis and trensient bone marrow edema:current concepts[J].Radial Clin North Am, 1996, 34 (8) :273-292.

[2]臧任丽, 马为民.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螺旋CT诊断[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8, 31 (1) :66-67.

[3]张雪哲.骨坏死的影像学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8) :882-883.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篇2

股骨头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骨软骨炎和扁平髋等,是较常见的骨软骨缺血性坏死。发病原因多与外伤有关,多数学者认为,骨内静脉引流障碍和骨内压力增高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因素。

初期为髋关节滑膜肿胀、充血、关节积液及关节内压增高。

早期骨骺软骨下骨质缺血,骨内各种细胞迅速坏死解体,骨细胞所在的骨陷窝变空,骨小粱坏死,继而引起周同正常组织的反应性改变,后者表现为骨组织充血,肉芽组织增生,并通过肉芽组织内的巨细胞、吞噬细胞及破骨细胞吸收死骨,而使股骨头骨骺内出现囊状或不规则低密度透光区,同时,因重力作用骨骺化骨中心发生压缩骨折,骨小梁相互嵌插,骨骺扁平。随着病程进展,坏死骨块及碎片可逐步被吸收,骨骺内的肉芽组织经纤维和软骨成骨重建化骨中心骨结构。上述骨质坏死、再生及修复可因反复轻微外伤而交替进行。

晚期骨骺骨软骨结构可完全恢复,但可遗留扁平畸形,并导致关节的早发性退行性变。

彝族医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 篇3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87-1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因不同病因致股骨头血供受损,致股骨头骨组织坏死、塌陷、形变,从而引发髋部疼痛、活动障碍的髋部常见疾患。我们以彝族医药及传统医药结合现代医学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疗方案,希望彝族医药能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进行诊断。

1.1病史有股骨颈骨折病史,或有长期饮酒或大量运用激素史。

1.2症状局部疼痛,功能障碍,行走困难,呈跛行,进行性加重。

1.3体征早期体征不明显,后期局部压痛、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以内旋外展受限为主。患肢出现短缩。

1.4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检查见弥散性疏松、硬化或囊性变、头变形、死骨、塌陷、关节间隙变窄、臼硬化及骨赘。CT及MRI可发现股骨头早期改变。

2分级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骨与关节损伤》,采用ARCO分级法进行分级。

0级:骨活体组织检查符合缺血坏死、其他检查正常。

I级:骨扫描和(或)MRI检查有股骨头损害表现。

II级:X线检查头呈斑点状、硬化透明区,无塌陷,臼正常,骨扫描、MRI异常。

III级:出现新月征,塌陷明显。

IV级:可见头扁平,关节腔变窄,臼硬化,囊性变及骨赘。

3彝族医药治疗

3.10级—I级治疗

(1)减少髋部负重及活动。

(2)彝(中)药以活血通经为法。

方药:飞龙掌血(彝)15g,叶上花(彝)15g,菊三七(彝)15g,黄芪40g,生地10g,赤芍10g,当归20g,川芎15g,丹参10g,三棱10g,莪术10g。

本方活血通经,改善股骨头血供,促进坏死骨组织修复。

3.2II级—III级治疗

(1)拄拐,预防或减轻塌陷。

(2)彝(中)药以活血通经止痛为法。

方药:飞龙掌血(彝)15g,叶上花(彝)15g,菊三七(彝)15g,黄芪40g,生地10g,赤芍10g,当归20g,川芎15g,香附10g,元胡20g,三棱10g,莪术10g。

本方活血通经止痛,改善股骨头血供,促进坏死骨组织修复,缓解症状。

(3)带股方肌蒂骨瓣植骨术

术式:连硬外麻醉下行健侧卧位,常规术野皮肤消毒、铺巾。取患侧髋关节后侧切口,显露股方肌及其在股骨近端的附着,于该肌附着处凿取骨瓣,近端起自股方肌上缘1cm,远端在该肌下缘,骨瓣全长约4cm,宽1.5cm,厚1cm。切开后关节囊,在股骨颈后侧,由股骨头下向头内凿通一隧道深约2cm,并凿出一骨床适能容纳骨瓣,将骨瓣近端插入股骨头内。冲洗关闭切口。

3.3IV级治疗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术式:连硬外麻醉下行健侧卧位,常规术野皮肤消毒、铺巾。取患侧髋关节后侧切口,显露髋关节后侧,切开关节囊,将股骨头脱出。由小转子上1cm斜向大转子部截骨(保留臀中、小肌止点),取除股骨头。显露髋臼,切除髋臼内增生硬化组织,以髋臼锉逐型打磨髋臼(外展45度,前倾15度),直至去除软骨面。选取与最后一型髋臼锉相匹配之旋入式髋臼假体,以外展45度,前倾15度方向旋入髋臼窝,安装内衬杯。以髓腔锉逐型扩锉股骨髓腔(前倾15度),选取与最后一型髓腔锉相匹配之假体柄以前倾15度方向击入髓腔。安装颈部长短适宜之股骨头假体。将关节复位,各方向活动关节无异常后,留置负压引流,冲洗关闭切口。

3.4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患病后,多心情烦闷,护理人员应做好精神安慰和解释工作,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尤其应配合好减少髋部负重及活动。

(2)手术护理

a、术前预防上感、腹泻和泌尿系感染等。

b、术后预防伤口感染。并预防各种并发症:如肺炎、褥疮等。并指导患者早期肌力锻炼。

4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进行疗效评价。

4.1治愈:行走无跛行,髋关节无疼痛,下肢无短缩,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X线片股骨头死骨区塌陷、骨坏死及骨增生硬化现象基本消失。

4.2好转:症状减轻,髋关节活动功能改善,下肢短缩在1cm左右,X线片股骨头变大或扁平,但骨坏死及骨增生硬化现象有改善。

4.3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片征象无改变。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采用民族医药与手术相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78例,疗效满意。随访52例,21例治愈,28例好转,3例未愈。

5彝医治理难点分析及对策分析

股骨头缺血坏死从一开始坏死初期即相应出现骨修复,在坏死区与修复区之间容易出现骨小梁塌陷,最终致骨吸收及股骨头形变。我们采用彝药活血通经以改善股骨头血供,促进坏死骨组织修复。并监督患者少做或不做能使股骨头压力增大之髋部负重及活动,使患者快速顺利度过修复期,预防股骨头形变。中医(彝医)研究的主攻应在改进治疗方法,开发方便服用、增强疗效的,能确切改善股骨头血供,并缩短骨修复进程的内服成药。

6前瞻性分析

股骨头缺血坏死为医学难题,许多基层患者求治无门,或到大医院就诊时已是IV级。探讨并归纳出一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疗模式将具有更积极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CT诊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患者, 男18例, 女10例, 年龄25~57岁, 平均年龄3 8岁。双侧1 6例, 单侧1 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 活动时加剧, 12例伴有跛行。其中4例有股骨头外伤史, 4例长期使用较大量激素。

1.2 检查方法

用G E公司生产的D X/i C T机进行双髋关节扫描, 扫描层厚5 m m, 层距5 m m, 对可疑部位薄层扫描。

2 结果

本28例均经临床CT扫描确诊, 双侧18例, 单侧10例。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部位分为股骨头顶部和中心部持重区坏死与非持重区坏死。本组2 0例发生在股骨头持重区, 2例在股骨头内外非持重区。1 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在中心部, 多呈不规则楔形骨密度增高影及囊变, 7例发生在股骨头顶周边部, 呈半月状骨密度坏死及囊变。其中9例首诊C T轴位像上仅见正常股骨头骨小梁的“星状征”变形, 边缘骨质疏松, 6例有轻重不一的坏死及囊状影, 4例有轻度软骨下骨折, 关节面微小的隆凸及塌陷, 3例股骨头变形或塌陷, 定位像股骨颈变短, 关节退变。

3 讨论

3.1 CT检查价值

C T扫描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早期诊断虽晚于M R I, 但早于X线片, C T能观察股骨头骨小梁的细微变化, 小面积的骨质疏松及小囊变区, 确定有无骨折或塌陷及塌陷程度。故C T扫描可作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 可提高诊断的可靠性与正确性。

3.2 病理变化

主要3种病理变化: (1) 血管壁损坏; (2) 血管内栓塞; (3) 骨内血管受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理上分3个阶段, 既坏死期、修复期、愈合期。

3.3 分期标准

X线C T分为5期:1期, X线C T未见异常;2期, 股骨头有增生、硬化和 (或) 大小不等的囊变透光区、骨质疏松;3期, 软骨下透光区和软骨下骨折, 表现为新月征;4期, 软骨下骨折塌陷, 骨头变形, 可有碎骨片脱落于关节腔;5期, 髋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退行性变[1]。

3.4 CT表现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多为双侧性, 本组1 6例双侧发病, 12例单侧。缺血性坏死的C T表现: (1) 早期主要表现为正常股骨头骨小梁星状征变形[2], 表现在从股骨头中央到皮质下有点状或小道样致密的骨增生, 周围呈丛状或相互融合, 关节下非持重部多以骨质疏松为主, 股骨头完整, 无明显碎裂; (2) 病变区出现小范围坏死及小囊状影, 中央多呈楔形或周围新月状的骨密度增高坏死, 正常骨结构可完全消失; (3) 股骨头软骨头下骨折、塌陷, 关节面不规则[4], 关节间隙宽窄不一, 股骨头可有轻中度变形, 可有碎骨片落入关节腔; (4) 晚期股骨头变扁、外形不规整, 呈“蕈伞”状畸形, 其内见骨质增生硬化及透光区混合密度影, 关节间隙变窄, 髋关节退行性变。

3.5 鉴别诊断

(1) 关节结核:为单侧, 关节间隙变窄, 髋臼及股骨头软骨及软骨下均可见局限性侵蚀破坏, 晚期增生, 严重者愈合可出现纤维性强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一般情况下不变窄[3], 髋臼尚好。 (2) 退行性关节病:年龄较大, 关节间隙狭窄, 骨赘形成及关节软骨下囊变特别明显, 但股骨头颈外形改变不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显著[5]。

总之, C T扫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 可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以期达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个别病人诊断困难可行M R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CT表现。方法收集2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 男18例, 女10例, 年龄25~57岁, 平均年龄38岁, 行CT扫描, 观察其CT表现。结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部位多为股骨头顶部和中心部持重区。结论CT扫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

关键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早期,CT表现

参考文献

[1]张立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分期及早期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2]张雪哲, 孙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0, 24 (6) :345.

[3]高莉, 肖江喜, 蒋学祥.股骨头无菌缺血性坏死M R I特征及与平片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1, 17:495.

[4]贺西京, 毛履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骨细胞脂肪变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1996, 16:45.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篇5

【关键词】针刀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中图分类号】R168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78-02

1临床资料

本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22~57岁,病程3个月到9年不等。单侧股骨头坏死37例,双侧31例。病因分类:髋关节外伤者3例,激素过量使用42例、过量饮酒者11例,其他原因不明者12例。参照《股骨头缺血坏死诊疗学》[1]按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合Ficat分级[2]确诊68例均为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排除其他严重疾病且2月内未行口服药物及其他相关治疗。

2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针刀治疗以髋关节周围:股内收肌群耻骨上支附着处;髂前上下棘处缝匠肌、股直肌起点及前方关节囊;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梨状肌的痛性结节及后外侧关节囊等处为主,对可能受累波及到的腰、膝、颈、胸及踝足部位寻找痛性结节。按照针刀四步常规,依次予以松解。每次取穴2-6处,5-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次。中医口服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甘草8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2g土元8g地龙10g木瓜10g骨碎补10g丹参15g续断12g。每日1剂水煎服,半月后和蜜为丸,每丸9g,1丸/次,1日2次,连服2月。中药离子导入主要成份:独活30g骨碎补30g红花20g艾叶15g赤芍30g伸筋草20g路路通30g土茯苓30g花椒15g大黄20等。诸药装入布袋中煮沸30min后去渣取水,置入无菌棉块并浸透,拧干后通过离子导入電极帖敷患处,调整电震频率,以患者耐受为度。1次20min,1日2次,连续2月。

护理方法:术前护理1.协助患者做常规检查。以便于医生严格掌握针刀手术适应症,为针刀手术提供定位学诊断依据。2.术前评估。若患者血压高且情绪紧张者、严重心脏病者、施术部位皮肤有红肿或感染者、患有血友病或其他出血倾向者、体质极度虚弱者,及时反馈医生。3.心理护理。根据病人家庭背景、病史、病程、曾接受的治疗方法及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差异,用和蔼的态度,通俗的语言与病人交谈,使之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1]。使其树立信心,接受针刀手术治疗,签针刀手术知情同意书,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4.手术器械及药品准备。术前手术室紫外线消毒一小时,备齐手术所需相应型号的小针刀和利多卡因、生理盐水和抢救药品及器械。

术中护理1.体位。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手术的部位协助患者仰卧、侧卧。2.无菌消毒。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并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3.术中,根据手术要求,递送相应型号的小针刀。手术完毕加压片刻,防止出血,无菌沙块充分覆盖刀口。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立即停止手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休息,必要时给予吸氧急救,协助医生进行抢救。

术后护理1.预防感染。保持伤口处清洁干燥,避免水和汗渍浸湿伤口,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并观察贴胶布处皮肤有无过敏现象。2.生活护理。做好情志调护,饮食营养丰富,适当多食羊肉,海参等温性食物,禁厚味生冷寒凉性食物,禁烟酒。4.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掌握1—2套有效的髋关节康复保健操,根据动静结合的康复要求,将髋部的体位护理与功能锻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按照病情轻重指导和鼓励病人积极进行相应的屈髋、外展、抱膝及下肢肌力的锻炼。运动量的大小可根据各人年龄和体质灵活掌握,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每日锻炼2次,一般应安排在早起和晚睡前进行。对症状较轻和恢复期的病人,可在上述锻炼方法的基础上,配合气功、太极拳等较复杂的锻炼项目。

3疗效标准及结果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X线显示;股骨头坏死区域恢复接近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体征基本恢复正常。X线显示:股骨头坏死区域有新生骨增生、死骨缩小。股骨头外形较圆滑。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好转。X线显示:股骨头坏死部分新生骨增生或改建,骨股头外形圆滑。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X线显示:股骨头坏死区域无变化甚至扩大。结果:治疗2月后临床治愈18人,显效33人,有效12人,无效5人。有效率达92.64%。

4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男性居多,按缺血原因分为为微血管损伤型和大血管损伤型,两者均存在血管渗出增多、瘀血壅阻现象。关节内压增高阻碍股骨头内静脉向骨外的回流,导致骨内静脉瘀滞,进一步引发骨内压增高,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在坏死早期,关节下方可见1~2mm宽的透明带,即新月征。研究发现[3],股骨头区域的组织缺血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在发生缺血坏死的同时,交替进行着修复的过程。

围手术期的护理直接影响到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状态和手术耐受能力及术后活动能力,从而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并促进患者的康复。我们通过认真领会针刀配合操作治疗的方法与目的,针对治疗特点,除运用常规护理外,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很好的配合治疗,从而战胜疾病,恢复健康。随着针刀治疗的进展,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盛修主编股骨头缺血坏死诊疗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第一版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后或骨髓穿刺术病理检查确诊的5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19例, 年龄17~79岁, 平均年龄 (45±30) 岁。临床症状及体征:髋部胀痛、压痛、反射痛, 托马斯征阳性, 4字试验阳性, 关节活动受限, 轻度肌萎缩, 有19例患者出现跛行。发病原因:有外伤史19例, 大剂量激素服用史16例, 长期酗酒史14例, 无明显病史者1例。50例患者均于发病后2周内行CT、MRI检查。

1.2 方法:

采用Picker CT Twin扫描机, 行股骨头横断面扫描, 扫描间隔5 mm, 扫描层5 mm, 窗宽1 550~2 000 Hu, 窗位250~300 Hu, MRI采用Toshiba Opart 0.35 T机型, 髋关节体位、体线圈, 常规扫描SE序列获得横轴位、冠状位的T1WI (TR/TE=550/15 ms) 及T2WI (TR/TE=4 000/120 ms) 图像。

1.3 分期:

股骨头缺血坏死按照Steinberg法可分为6期, 早期一般指从0期到Ⅱ期, Ⅲ期之后影像学检查均出现明显异常改变。0期:影像学显示均正常, 只在术后股骨头内组织切片能发现坏死。Ⅰ期:X线检查无异常, CT及MRI有异常。Ⅱ期:X线、CT及MRI检查可发现股骨头有透光及硬化改变, 外形可无异常。Ⅲ期:X线检查股骨头出现新月征 (股骨头软骨向下轻度凹陷) , 股骨头位置尚正常。Ⅳ期:X线可见股骨头严重变形, 可呈塌陷变扁。Ⅴ期:髋关节间隙变窄或髋臼出现异常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检查结果:

50例患者中有43例CT检查发现股骨头异常病变, 有39例初步诊断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其中:①骨小梁星芒状结构增粗、扭曲变形及斑片状高密度硬化12例。②骨小梁星芒状结构消失、伴高密度骨硬化, 硬化区出现囊状透亮区13例。③出现“新月征”及轻度骨碎裂和关节面轻度凹陷14例。④股骨头明显骨碎裂及关节塌陷, 致股骨头完整性消失4例。经过CT检查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43例, 阳性率为86%。

2.2 MRI检查结果:

50例患者有48例MRI检查发现股骨头异常病变, 有42例初步诊断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其中征象有:①股骨头前上缘有局限性线状或片状异常阴影, 密度均匀度不一致, “双线征”表现:T1WI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 与外侧低信号带并行, 共34例。②广泛斑片状、条索状或不规则形低、等、高混合信号, 可见皮质下“新月征”者14例。经过MRI检查出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48例, 阳性率为96%。

2.3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最终诊断明确, 经4~24个月随访。CT漏诊7例, 误诊4例, 诊断正确率78%;MRI漏诊2例, 误诊6例, 诊断正确率84%。MRI相对CT诊断正确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确, 通常认为是在各种病因作用下股骨头血供出现异常, 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回流不畅致骨及关节囊内压升高, 最终导致股骨头出现骨质硬化、坏死等病变[1]。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原因分为外伤和非外伤, 两者在导致坏死的病理过程上是类似的。骨髓细胞大多是在缺血后的5~12 h出现坏死现象, 这个时期的影像学是无法检查出来的, 在12~48 h之后骨细胞开始出现死亡加之别的细胞坏死, 这个时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才会有变化[2]。在血供停止的几个月后, 股骨头才会有比较显著的变化, 在骨小梁间隙表现为坏死骨片, 在活骨和坏死部分有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增生, 引起了骨小梁的形状出现变化, 这个时候用CT检查最为适宜[3]。在临床观察中, 早期症状多不明显, 或仅表现为长时间活动后髋关节疼痛, 本组研究中50例患者均诉有早期髋部活动后胀痛表现。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重要依据, 在临床中常用的有X线、CT、MRI。X线检查最常用, 成像快、费用低是其最大优势, 但一般用于对中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 对于股骨头变形严重、塌陷明显的缺血坏死显像清晰, 对骨密度改变不明显的早期缺血坏死病变诊断效果并不理想[4]。有研究发现, X线检查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检出正确率低于20%, 显然不适用于疾病的早期发现。CT检查相对X线较好, 具有较高空间及密度分辨率, 能较好观察股骨头增生或破坏, 在对骨髓腔内死骨形成、股骨头碎裂及骨关节是否脱位上显示清晰[5]。对于早期缺血坏死出现的股骨头星芒状结构增粗扭曲变形, 骨质高密度条索状或斑片状硬化等分辨率较高, 且在有星芒状结构消失伴有骨质高密度硬化存在时也可清晰显示, 尤其是斑片状高密度硬化被认为是本病重要早期征象, 但有学者指出此表现虽可作为判断指标但缺乏诊断特异性[6]。在本组研究中CT漏诊7例, 误诊4例, 诊断正确率78%, 可见检出率并不高。不过相对于X线检查, CT对骨密度分辨率更高, 据以往数据显示, CT对密度分辨率比X线高20倍左右[7]。故能够较清晰显示骨小梁、骨质病变、股骨头塌陷及周围软组织改变, 检出率也明显高于X线, 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MRI扫描对股骨头缺血坏死最敏感, 特别是在横断位、冠状位检查价值最大, 合并有关节积液时能清晰显影, 临床价值要高于X线和CT扫描[8]。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MRI可表现为股骨头前上缘显示局限性线状或片状异常信号影, 且可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MRI的特征性表现:“双线征”, 即T1W1呈低信号或略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 同外侧低信号带并行[9]。本组研究中MRI漏诊2例, 误诊6例, 诊断正确率84%, 可见MRI检查敏感性较高, 分辨率相对CT更好, 检出率有很大提升, 对病变范围、股骨头及周围病变显示明确, 能提供病理、生化方面的资料, 相比X线和CT扫描是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佳检查方法, 但该检查也缺乏特异性, 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10]。

综上所述, 影像学检查中的CT和MRI各有优点, 但总体而言MRI相对CT优势明显, 在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等方面相对要高, 在临床实践中, 可以对存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高危因素患者或高度怀疑本病的患者先行X线、CT检查, 诊断不甚明确的情况下再行MRI扫描, 以期早、准确发现病变, 提高检出率, 降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赵海燕, 夏亚一, 康鹏德.股骨头坏死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8) :604-607.

[2]刘斌.股骨头坏死.现代养生, 2009 (6) :34.

[3]赵凤朝, 李子荣, 张念非, 等.不同病因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特征分析.中华骨科杂志, 2009, 29 (10) :939-943.

[4]康鹏德, 裴福兴.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9) :857-858.

[5]王岩, 郝立波.规范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刊, 2010, 45 (2) :3-4.

[6]李静.52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和X线, CT诊断对照分析.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3) :85-86.

[7]何长林, 张琼, 张静, 等.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及CT表现.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 (5) :762-763.

[8]鲁广华, 李俊峰, 赵大聪.股骨头坏死CT与MRI诊断的临床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 (11) :1706-1708.

[9]高振华, 马玲, 臧建, 等.股骨头坏死骨髓水肿与MRI分期相关性分析.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 (1) :1-3.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篇7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32例, 男22例, 女10例, 年龄50~68岁, 平均59岁, 其中含各类创伤患者14例, 久居湿地10例, 长期使用激素8例, 骨结核1例。根据Ficat分类1期患者28例, 其他4例。

临床概述:股骨头坏死可于任何年龄发生。临床上以30岁以上者居多, 男女无差异, 首发症状多表现为髋关节及其周围关节的隐痛、钝痛, 活动后加重, 进一步则导致髋关节的功能退化及障碍, 髋关节活动受限 (特别是内旋) , 伴有下肢疼痛或畏寒 (怕冷) 。体征上髋关节无明显红、肿、热、畸形, 大转子扣角 (+) , 腹股沟中心区压痛 (+) , 内收肌止点压痛, 早期患者托马斯征 (Thomas) (+) , “4”字试验 (+) 。根据Ficat分类有4期, 1期有髋关节疼痛, 有些患者表现膝关节疼痛, 但X片正常, MRI有异常表现;2期髋关节疼痛加重;3期出现股骨头骨折;4期出现骨关节表现。

方法:对32例患者分别进行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MRI) 。我院使用和引进的是GE Light Speed 8, 20 mm的单圈覆盖范围, 0.5 mm层厚的精细扫描, 0.35 mm各向同性分辨率, CT图像质量的标准密度分辨率2 mm@0.3%, 扫描范围达到1.8 m, 图像重建速度16帧/s。CT检查时扫描参数20 k V, 220~300 m As, 10 mm层厚及层间距, 对患者进行仰卧位扫描。核磁共振成像 (MRI) 使用GE SIGNA0.35T永磁共振仪器, 对患者进行常规矢状位自旋回波T2加权像, 快速自旋回波及T2脂肪抑制成像。

研究方法:对32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报告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并进行随访, 对临床数据、症状表现, 应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与患者、医技人员、临床专科医生进行会诊、观察、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 进行评价。

结果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磁共振成像诊断对比, 见表1。

讨论

股骨头坏死, 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为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大多因风湿病等疾患引起, 最新研究证明, 股骨头坏死可在任何性别及年龄间发生, 西药激素类长期应用、骨盆髋骨外伤史、饮酒等与发病密切相关。各类因素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 进而造成坏死, 症状从间断性疼痛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 最后造成严重致残而跛行。作为股骨头, 从股骨头顶端到股骨头下端的外髁, 是全身垂直骨中最长, 最粗的骨体, 股骨头体液的供应受负荷性压力和地心引力的影响。另外, 由于髋关节的特性, 其消除和承受内源性致病因子相对较弱, 致使局部微循环瘀滞、栓塞和坏死, 从宏观上来说股骨头坏死属于一种由于内分泌紊乱造成的血液循环疾病。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能与骨静脉回流受阻、股骨头微血管栓塞等导致的骨内静脉瘀滞及骨内压增高有关[2]。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然而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甚至无明显症状, 早期诊断常非常困难[3], 但是想要较好地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尽早诊断至关重要, 如何解决这一临床诊治中的矛盾是棘手的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学检查方法也越来越多, X线片能够更好地确定病变范围, 而且检查方法简单、方便、经济适用, 但是从临床实践来看X线片检查存在一定的缺陷, 很难确诊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对股骨头坏死治疗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早期主要依靠MRI检查做出诊断。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非创伤性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诊断很困难, 主要原因为多数病例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轻, CT具有分辨率高和横断扫描的特点, 避免了常规X线片影像结构相互重叠或阻挡, CT能够看到坏死的股骨头呈现的病变表象, 包含股骨头星状征、簇状、条带状和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影, 一些早期患者呈现股骨头皮质厚薄不均, 股骨头星芒状结构增粗或消失及斑片状骨硬化, 头关节面边缘可有轻微增生, 股骨头完整无碎裂, 关节间隙正常, 股骨头稍变形时可见囊状低密度影。本组有6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头星芒征变形或消失, 股骨头皮质厚薄不均, 8例可见小囊状透光区, 这对判断股骨头内骨质改变优于MRI, 对明确股骨头坏死诊断后进行塌陷的预测有重要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 CT扫描能够发现股骨头的早期改变, 如股骨头的骨结构密度变化及囊性改变程度, 这利于病变的分期, 可清晰显示骨质因缺血坏死造成的皮质骨折情况, 利于早期诊断。结合病情及本组数据来看, 可以发现CT检查也有临床缺点, CT扫描发现股骨头坏死灶的时间要比MRI晚一点, 对处于Ⅰ期的患者不能显示, 即使已进展到Ⅱ期, 部分病灶还显示不清。

磁共振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 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 在外加磁场内, 经射频脉冲后产生信号, 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 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我们发现MRI可较早地发现病变, 并可在各种断层上观察坏死部位, 通过磁共振成像能够很好地看出股骨头坏死组织学变化的过程, 一些研究表明在发生股骨头坏死后3~5 d既可以通过MRI来发现骨坏死灶, 是当今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CT片发现异常前作出诊断。MRI是有效的非创伤性的早期诊断方法, 从本组数据来看,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磁共振成像诊断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骨内信号强度的改变是骨坏死早期且敏感的征象。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后, 在T1加权图像上出现带状低信号包绕脂肪信号, 而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双线征”, 这是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最早的特征性表现。当然, MRI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 价格昂贵也使一些经济贫困的患者不能在早期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 CT和磁共振是不同的两种检查手段, 在临床上二者各有优劣, 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CT只能做横断面成像, 在骨质结构检查方面好, 利于分期, 而磁共振描切面的选择方式可以是任意的, 能够很好地看出股骨头坏死组织学变化的过程, 是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有效方法, 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CT。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及意义。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32例, 回顾性将其CT与磁共振两种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 并依据临床各类数据分析CT与磁共振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各自临床特点。结果:32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经CT、磁共振检查, CT敏感性84.37%, 特异性71.87%, MRI敏感性96.87%, 特异性90.62%。结论:CT和磁共振是不同的两种检查手段, 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CT在骨质结构检查方面好, 利于分期;而磁共振扫描切面的选择方式可以是任意的, 能够很好地看出股骨头坏死组织学变化的过程, 是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的有效方法, 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CT。

关键词: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CT,磁共振,成像诊断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升平.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与MRI诊断研究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3 (4) :213-214.

[2]岑冬梅.MRI诊断应力骨折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4 (7) :89-90.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8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 男65例, 女15例, 年龄23~54岁, 平均36.8岁。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8个, 双侧17个, 79例有长期服用激素或服止痛药物史, 19例有长期大量饮酒及不良嗜好史, 25例有外伤史及服用止痛药物史。

1.2 方法

所有病例先行1000mA西门子X线检查, MRI检查采用PHILIPS1.0T超导磁共振扫描机, 采用SE序列T1加权横断面、冠状面成像, TR550ms, TE18ms;TSE序列T2加权, 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成像, TR2500ms, TE115ms, SPIR序列冠状位扫描, 层厚、层距均为4mm。

2 结果

在MRI诊断105个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中X线检查发现病变43个, 62个显示正常。MRI检查Ⅰ期67个, 有髋关节疼痛病史, MRI在T1上表现小面积低信号影, T2加权上表现为股骨头双线征;Ⅱa期21个, 股骨头外形尚正常, MRI在T2上可见双线征, 带、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 并在SPIR序列可见骨髓大片水肿, 关节腔积液;Ⅱb期15例MRI上可见股骨头内散在的斑点状、不规则的长T1、长T2信号, 部分在异常信号周围可见长T1、短T2环状硬化信号影, 或出现广泛的不规则的低、等、高混杂信号影, 关节腔积液;Ⅲ期2个, 股骨头轻度变形或皮质稍塌陷, MRI表现为股骨头内见新月形长T1、长T2信号影, 异常信号周围可见长T1、短T2环状信号影, 患者可见骨髓水肿明显并伸延至颈部。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NFH) 是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并逐渐年轻化, 其治疗结果的好坏关系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对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预防或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改善髋关节的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检查方法较多, 但MRI、核素扫描检查仍然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最敏感的方法。股骨头和股骨颈的血供来源主要为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和圆韧带内血管。旋股内侧动脉分出上、下干骺和外侧骨骺动脉, 穿过关节囊, 沿股骨头和股骨颈表面分布, 容易受到损伤, 引起创伤性骨缺血坏死。由于病理因素使股骨头内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淤滞, 骨内压升高, 小动脉纤维变性, 粥样硬化及血管内凝血导致局部缺血, 同时脂肪代谢紊乱, 骨髓内脂肪细胞肥大, 血脂浓度升高, 血管内压力使血脂滴嵌入更小的动脉, 导致血管阻塞, 从而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由于骨血供障碍, 出现局限性骨髓细胞缺血坏死。股骨头缺血坏死通常发生在血供较少的黄骨髓组织, 红骨髓因血供丰富而不易发病, 由于死亡细胞及代谢产物的刺激, 死骨周围出现反应性充血和炎性反应,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损害部位由于反应性硬化缘而呈现低信号区, 而坏死区内脂肪的高信号仍可保存。由于硬化缘内侧的肉芽组织充血, 其水分增加, 故在T2WI上信号可呈带状升高, 形成所谓双线征, 许多学者认可这是早期股骨头坏死缺血的特异性MRI表现之一[1]。之后局部组织吸收, 出现新生血管和新生骨, 坏死骨组织修复与重建, 最后出现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变窄和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关键。

中期坏死区可吸收并发生炎症充血、纤维化或钙化, 导致信号在T1WI上降低, T2WI上不同程度升高。晚期病变以纤维化和硬化为主, 在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区[2]。在其表现为T1WI信号稍减低或正常, T2WI呈正常信号, 而进行SPIR检查后, 股骨头可见斑片状高信号, 表示反应性骨髓水肿出现, 它可能为股骨头缺血坏死0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常见的诊断方法:主要X线、CT、核素扫描、MRI检查等。X线平片发现病变较晚, 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无明显价值。核素显像可早期发现缺血性骨坏死, 尤其对非外伤性病例更为重要, 核素显像主要反映股骨头血流和骨代谢, 故在早期就能发现病变, 20世纪90年代初核素扫描逐渐发展为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敏感的方法[2]。Gregg等报道在骨坏死3周后即呈阳性, Alavi等报道比X线检查平均早3~5个月发现病变, 但放射性骨扫描仪可在正常情况下出现阳性, 特别是双侧坏死可出现假阴性, 可见核素扫描显像在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方面敏感但不特异, 可作为辅助手段;CT早期可发现病变, 但对于骨质改变前的早期股骨头坏死病例难以诊断。本组有62个股骨头X线检查未发现病变, 经MRI检查得到了早期诊断。

MRI显示病变较清晰, 对其分期有特有的优势, 其在SPIR序列对骨髓水肿的信号变化的敏感性、T2上双线征的出现及关节腔内积液, 对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判断坏死进展、预后效果明显优于X线及C T。

摘要:MRI可早期显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变, 并能准确分期, 对临床早期治疗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磁共振成像

参考文献

[1]高元桂.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683~684.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 例126髋, 其中男性60 例, 女性16 例;年龄17~65 岁, 平均42.5 岁, 住院时间10~12 d, 病因包括酒精性、激素性、髋关节外伤史。本组除外全身系统性疾病导致骨坏死, 无感染病灶存在, 有较好的一致性。本组患者中双侧股骨头坏死的50 例, 单侧股骨头坏死的26 例, 在双侧股骨头坏死的50 例病例中, 40 例行双侧股骨头钻孔减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 6 例行一侧股骨头钻孔减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 另一侧行钽棒植入术;4 例行一侧股骨头钻孔减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同时行对侧髋关节置换术。

1.2 手术方式

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首先是髂后上棘取骨髓术, 采骨髓总量依据坏死为双侧还是单侧而定, 单侧取50 mL, 双侧取100 mL。在无菌状态下,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离心, Percoll细胞分离液分离干细胞, 细胞分离后, 定位股骨头坏死区完成穿刺, 将骨活检穿刺针置入骨道内, 将提取的干细胞悬液经穿刺针缓慢注入股骨头坏死区内, 每侧为20~25 mL, 注射速度宜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协助完成相关检查

2.1.1.1 疼痛评分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标准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痛) 对疼痛进行评分, 术前本组患者评估结果为5~9分, 平均6.5分。

2.1.1.2 协助医生做患髋关节功能评定

根据Harris评分标准[2]进行功能评价, 术前本组患者平均 (53.3±5.23) 分。

2.1.1.3 所有手术病例均常规行正、侧、蛙氏位X线片, 双侧髋关节MRI检查

明确坏死的分期、范围, 以确定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以利于手术的疗效评价。全身有感染性疾病、凝血系统障碍、贫血、严重心衰、严重肾功能异常等均应为手术禁忌证。

2.1.2 预防感染

加强髋部皮肤清洁, 手术区域不剃毛, 术前1 d及手术当天用无菌皂液清洗皮肤, 再清水擦拭。手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床垫及床上物品消毒。本组无一例发生感染。

2.2 加强心理护理

该微创手术因术中须抽骨髓, 患者及家属顾虑较大, 担心抽骨髓影响健康和手术效果, 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问题, 我们加强相关宣教, 向患者解释手术目的、意义、可能的结果, 介绍手术过程及手术前后注意事项, 手术成功者与准备手术的患者交谈, 使患者及家属增强信心,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理解并配合手术。本组有3 例患者经解释后仍较焦虑, 术前晚需服用镇静剂才能入睡。

2.3 术后护理

2.3.1 体位

术后患者平卧, 保持穿刺侧肢伸直, 制动6 h, 以利于穿刺点收缩闭合, 保持血流通畅, 防止血栓形成。因术后穿刺局部加压包扎且被动体位, 严重影响患者舒适度, 故可嘱患者用手紧压穿刺处, 指导其定时以一侧肢体为轴在护士及家属的协助下保持侧肢伸直行侧卧位, 背后垫一软枕, 指导患者行患肢踝泵运动利于静脉回流。护士应密切观察局部加压包扎处有无渗血, 避免屈膝、屈髋、咳嗽和打喷嚏动作, 以免局部压力突然增高而导致出血, 尤其在患者熟睡后, 应加强临床观察,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3.2 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伤口情况

尤其要注意加压包扎后足背动脉的搏动、皮温及皮肤色泽的变化, 防止过紧包扎影响血液循环。加压包扎解除后, 注意局部有无血肿及渗血。本组有6 例患者术后12 h内出现穿刺局部小血肿, 主诉局部胀痛, 经过局部继续加压包扎、制动, 血肿无继续扩大, 7 d后疼痛缓解, 血肿逐渐吸收。

2.3.3 疼痛护理

手术后本组有8 例患者出现髋外侧大粗隆下穿刺孔周围疼痛, 给予低频脉冲电治疗3~5 d后缓解, 考虑为穿刺减压孔渗血导致周围组织受刺激所致, 7 例患者出现手术后一过性髋关节疼痛加重, 考虑为手术导致的骨损伤所致, 给予镇痛药物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适当延迟下床时间后疼痛均明显缓解。

2.3.4 早期功能锻炼

采取保护下负重、多功能锻炼、少负重行走的原则[3]。行一侧或双侧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术后卧床24 h, 协助生活护理, 尤其是二便护理。24 h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功能锻炼, 主要进行不负重的屈髋、屈膝、外展、内旋动作。主张早期不负重下床扶腋拐行走, 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避免发生股骨头塌陷, 以利于功能恢复, 可促进疗效。如对侧同时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则需术后5~7 d扶腋拐下地, 干细胞移植术侧不负重行走。对于术前无明显临床症状者, 不限制负重活动, 但要注意患肢保护, 预防发生病理性骨折。

2.4 出院指导

手术后3周内患肢避免完全负重, 3周后可扶助下部分负重, 手术后6周可正常负重行走。以保证移植后干细胞的有效分化, 促进血管再生。嘱患者详细记录髋关节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及疼痛时间的变化, 记录行走间距、步态的改变以及髋关节活动功能的变化, 以备每月进行随访时及时反馈信息。移植后6个月行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术, 观察血管新生及股骨头供血动脉充盈情况;6个月复查髋关节X线片, 观察股骨头区骨质变化;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严格掌握用药原则, 避免使用激素。本组有9 例患者因有免疫性疾病不能停止使用激素, 经风湿科会诊后采用最小计量激素控制原发疾病, 每2周复查。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 防止外伤。告知患者干细胞移植后可继续配合其他治疗, 如中药疗法及物理治疗等。

2.5 随访

对76 例出院患者进行电话、信件、回院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跟踪6~12个月, 其中失访6 例, 有70 例在术后3个月回院复查, 评估患者在患髋疼痛、髋关节功能评定方面与术前的改善程度, 疼痛评分0~5分, 平均2.4分, 髋关节功能评定平均 (88.5±9.8) 分。优48 例, 良21 例, 差7 例, 优良率90%。

3 讨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在骨科领域的一种新尝试, 在护理方面经查阅文献资料并没有相关护理常规的报道, 开展此新手术的同时, 我们通过实践, 在完成30 例手术患者的护理后探讨相应护理方法, 建立专科手术护理指引, 2011年8月已完成相应护理常规。由于随访时间不长, 对于患者远期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朱兵, 孙天胜, 姚建华, 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J].华北国防医药, 2008, 20 (5) :37-38.

[2]Harris WH.Traumatic at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treatment by moldartroplasty.An end-result study using a new methodof result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69, 51 (4) :737-755.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篇10

【中图分类号】R6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53-0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一较为常见疾病,就其发病机制及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X线平片作为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为价廉、简单、快捷的方法,平片能直观发现病变破坏程度,但对病变的周围情况及关节面的破坏程度就不比CT及MRI[1~2]。本文收集我院近8年来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4例进行X线平片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1.1病例: 24例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8~79岁,平均48.5岁。共计36个股骨头发病,右侧股骨头发病6例,左侧股骨头发病10例:双侧股骨头发病10例。24例病人均因髋关节痛而就诊,病程短者3个月,长者3年左右。有7例伴跛行,行走困难,患者抬腿受限,髋外翻及旋转活动出现功能障碍。

1.2 X线片征象:(1)水滴征:股骨头内有多个象水滴于桌面,水滴被蒸发后的水滴痕迹样改变,也称面包圈改变,是股骨头坏死初期表现。(2)低密度征:股骨头内有大面积水滴征改变,水滴征改变区的骨小梁消失,是比较严重的股骨头坏死初期表现。(3)新月征:股骨头上部,呈半月状软骨下断裂,新月断裂透亮区征象。在股骨头正位与髋关节蛙式位片都能看见,髋关节蛙式位发现比较早,是股骨头坏死Ⅰ期或Ⅱ期表现。(4)断裂征:股骨头软骨下断裂,一处或多处裂缝样透亮带状改变,这是股骨头Ⅰ期塌陷的征象。(5)硬化征:股骨头内任何部位,呈一处或多处,片状或带状硬化性高密度骨质改变。(6)变形征:股骨头内出现死亡骨细胞的吸收,股骨头外形被破坏,股骨头塌陷、扁平肥大征象。(7)修复征:股骨头死骨吸收缩小,肉芽组织形成,网织骨细胞形成。死骨周围显示疏松带,低密度透光区逐渐缩小,股骨头骨密度逐渐均匀,这种变化是形成新骨的修复征象。

2 X线分析

本文按病变进展程度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度。24例共有36个股骨头发病。轻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表现为髋关节间隙增宽,普遍性骨质稀疏。中度10例病变囊样区更明显,边缘相对清楚,可见死骨影,骨股颈增宽缩短等。重度7例骨股头变形,颈干角减小,沈通氏线不连续,髋臼窝变浅变宽,关节间隙变窄,边缘骨赘形成等。其中股骨头有点状透光区改变4个,囊样改变6个,小斑点状增高影5个。股骨头轻度变形6个。髋关节间隙增宽2例,变窄3个。股骨头边缘模糊8个,不规则3个。髋臼硬化病有唇样增生2个,有游离碎骨片4个,髋臼区有囊样透光区改变2个。

在X线片上股骨头坏死早期骨质正常或仅见骨小梁模糊和散在骨质疏松,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局部囊性变,骨纹理稀疏,骨小梁中断紊乱或见小块骨密度增高的死骨块。之后见股骨头中心大块密度增高阴影,坏死范围小于全股骨头中心大块密度增高阴影,坏死范围小于全股骨头的1/3为局部坏死,大于1/3小于2/3为大部分坏死,大于2/3以上者为全头坏死。

若见关节软骨下呈线形透亮区,称新月征,是软骨下骨小梁坏死吸收的表现。继之关节面局部塌陷或大部塌陷,髋臼缘下之关节面形成明显阶梯状。股骨头内外侧出现密度较高的侧壁,头中央密度降低,从而形成一种雪杯征,少数患者出现单壁现象而另一侧壁缺如,也可能出现内侧壁基底断裂,外侧壁变薄或消失,严重者全股骨头或向内侧倾倒滑移。而后股骨头内外缘不骨赘形成,髋臼处缘有增生,股骨头外侧壁增厚,密度增高。股骨头变宽,形成鸟嘴状,但臼头包容尚好,关节间隙变窄,后期关节间隙消失,髋臼指数增大,出现股骨头圆周中心与髋臼圆周中心不一致现象。股骨头中心外移,Shenton线中断,关节出现关脱位状。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长期大量服用激素类药物、酗酒、外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性损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以大量服用激素及外伤等因素最为常见。其预后往往与股骨头坏死范围,股骨头是否塌陷以及治疗是否及时,其方法是否恰当相关联[3]。

髋关节外伤及股骨颈、股骨头骨折一般可引起股骨头供血障礙导致骨股头缺血性坏死。激素类药物能够刺激血小板大量生成,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常导致脉管炎,造成血管栓塞,发生缺血性坏死。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方法很多:如CT、核磁共振等检查技术,这些检查费用昂贵,检查时间长,但检查清晰度高,病人负担重难以接受。而X线平片检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既简单又快捷而且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但由于重叠不易显示骨密度改变和空间关系,对于关节间隙和软组织显示有限[4]。根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程度及范围将X线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

轻度改变指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及病变区范围较小,关节间隙增宽,股骨头正常弧形消失,关节面呈部分凹陷或不平,密度稍增高。多见于股骨头上外侧紧邻近关节面区,骨边缘不规则,皮质下骨质吸收,这是因为负重压部位于股骨头上外侧。病变周围有一窄的透光区带围绕。

中度改变是指骨质疏松更加明显,并见有大小不等的囊样透光区,骨坏死区范围较大,涉及关节的1/3~1/2。表现为股骨头上外半侧变扁,关节面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性增高,期间有小囊性变和碎裂小骨片,周围有透光带围绕,其外带为窄的硬化区,可伴有髋关节半脱位,关节内有游离的坏死碎骨片。

重度改变指骨坏死区广泛,涉及关节的1/2以上或整个关节,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呈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改变。

在诸多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方法中,我们比较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和CT诊断后认为,虽然MRI灵敏度高,但在显示股骨头软骨下骨折方面的CT比MRI优越,但检查费用高时间长,患者难以接受。X线平片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中同样能发现病变而且简单快捷、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笔者认为凡是怀疑或平片已发现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均应CT检查以便能早期发现或更准确的分度以利于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徐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2,8:520.

[2]上海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3]杨鸿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诊断及其与X线平片的关系.实用放射学杂志,1993,337.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03年12月初正式立项, 由骨科和放射科协同完成, 从2004年1月-2008年8月共收治2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 其中男13例, 女7例。发病年龄最小22岁, 最大60岁, 平均年龄35岁。单侧发病16例, 双侧发病4例, 发病关节共20例;临床分期:I期9例, IIa期8例, IIb期3例。其中大量使用激素者9例, 酗酒者6例, 类风湿关节炎3例, 其他原因2例。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

1.2 上述所有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⑴病史:可以明确是否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因此十分重要。⑵疼痛:髋关节疼痛, 特别腹股沟处的深部疼痛, 间断发生, 性质为搏动性, 具有放射性, 如向臀部和膝关节放射, 逐渐加重, 但是一般疼痛不过膝关节。⑶髋关节活动受限, 特别是内旋疼痛加重。⑷影象学诊断:X线照片, CT影象学特征, 特别是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有诊断价值 (图1) 。

1.3 治疗方法

1.3.1 股骨头钻孔减压植骨 (图2)

患者取仰卧, 在大粗隆下方约作2 cm纵型切口, 在C臂定位下, 于大粗隆下1.5~2cm处向股骨方向钻孔, 使之位于股骨头中心位, 直达股骨头软骨下3~4 mm, 钻头直径约为3.5~4 mm, 钻三个孔, 呈“品”字型排列。钻孔时不可钻破股骨头软骨面, 可适当扩大钻孔隧道, 使之充分减压;术中根据髋关节的影象学资料定位囊性病变区, 使用小刮勺通过隧道在C臂定位下刮除死骨, 取髂骨条通过隧道植入股骨头下内。

1.3.2 高压氧治疗

入院后开始采用空气加压舱, 空气加压至治疗压力后, 戴面罩吸纯氧。治疗压力为0.22 Mpa, 加压治疗20 min, 稳定氧气压吸氧30 min 2次, 中间改吸空气10 min, 减压20 min。1次/d, 10次为1疗程, 疗程间休息2 d。一般治疗3~5个疗程。

1.3.3 治疗后处理

卧床休息, 每日行皮牵引治疗, 减轻股骨头压力, 避免负重, 可适当扶拐活动, 锻炼患侧髋关节, 继续使用抗凝药物治疗两个月。分别于术后6个月、9个月、1年、1年半、2年来院常规行双侧髋关节CT、MRI检查及进行Harris评分检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髋疼痛消失, 功能活动正常, CT片示股骨头坏死植骨区已修复, MRI示低信号区消失。好转:患髋疼痛消失或减轻, 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轻度受限。CT片示股骨头坏死植骨区基本修复, MRI示有低信号异常改变。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CT片示股骨头坏死区较前扩大, MRI示低信号区范围扩大, 股骨头变形或者塌陷。依据关节疼痛情况、功能和关节活动度, 按照Harris评分:90分~100分为优;80分~89分为良;70分~79分尚可;小于70分为差。

2 结果

2.1

20例患者中痊愈16例, 患髋疼痛消失, 功能活动正常, CT片示股骨头坏死植骨区已修复, MRI示低信号区消失。好转3例, 患髋疼痛消失或减轻, 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轻度受限。CT片示股骨头坏死植骨区基本修复, MRI示有低信号异常改变。无效1例,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CT片示股骨头坏死区较前扩大, MRI示低信号区范围扩大, 股骨头变形或者塌陷。

2.2 各期患者术前术后疗效评价结果

见表1。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 时间12~36个月, 平均23个月。由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后评分优于治疗前, 计算总体优良率80.0%。16例关节CT、MRI显示术后股骨头减压区植充填良好, 无骨吸收, 1年后减压植骨区植骨与周围组织结合明显, 新月征消失或者部分消失, 骨质内硬化和囊变区缩小, 髋关节无明显坏死进展。3例关节症状有减轻, 1例关节因病情加重股骨头塌陷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

3 讨论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关于高压氧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报道, 并且效果良好[3,4]。有报道指出, 高压氧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在于高压氧下人体内血氧显著增加, 同时提高了血氧张力, 还提高血氧氧弥散速率[5], 增加了有效弥散范围, 从而使股骨头局部的氧含量显著增加。高压氧治疗能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 加速了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的增殖, 从而加速坏死骨组织的修复[6]。Reis等[7]选择12例I期的患者接受100 d的高压氧治疗, 结果与同期的未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相比, 81%的患者在MRI水平上可以见到明显的恢复, 而非治疗组只有17%恢复率。因此, 高压氧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 与其他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相结合是治疗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一种理想方法。

综上所述, 笔者通过上述两联法治疗中轻年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0例观察, 其疗效显著。给予患者早期治疗可改善患者的情况, 避免患者疾病进一步恶化。

摘要:目的:探讨钻孔减压植骨、高压氧联合治疗中青年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关节的患者, 全部采用钻孔减压植骨、高压氧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12~36个月, 平均23个月, 根据Harris临床评分及术后CT和MRI检查效果满意, 优8例, 良8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达80.0%。结论:股骨头钻孔减压植骨、高压氧两联法治疗中轻年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其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钻孔减压,高压氧

参考文献

[1]宁志杰.骨科临床新进展[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06.

[2]袁牧, 张阳.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20例[J].临床医学, 2009, 24 (5) :394-395.

[3]徐小良, 王坤正, 陈君长.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髋手术治疗现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0, 7 (1) :1114-1116.

[4]张开放, 王坤正, 中荣军, 等.中骨形态发生蛋白加自体髂骨植入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临床骨科杂志, 2000, 3 (2) :87-88.

[5]赵伦华, 程少华, 王珏, 等.高压氧对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修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4) :339-340.

[6]武连华, 高春锦, 王国忠, 等.高压氧对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小板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05, 12 (1) :38.

上一篇:铬(Ⅵ)离子下一篇:缝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