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

2024-10-10

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共11篇)

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 篇1

摘要:目的 评价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93例ANFH患者:Fical分期Ⅰ期22例, Ⅱ期35例, Ⅲ期30例, Ⅳ期6例, 采用seldinger法选择性插管至旋髂内外动脉, 灌注罂栗碱、尿激酶、复方丹参注射液、654-2、低分子右旋糖酐。结果 疼痛缓解率100%, Ⅰ、Ⅱ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Ⅲ~Ⅳ期患者影像学改变不明显。结论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Ⅰ、Ⅱ期介入治疗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放射学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NFH) , 常规保守治疗疗程长、疗效不理想, 最终常需人工髋关节置换。我院自2000年7月采用动脉灌注介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3例, 本文通过随访调查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对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93例, 其中男70例, 女23例, 年龄25~61岁, 平均41岁, 病程1~15年。病因分析:不合理使用激素51例、嗜酒21例、原因不明21例。按Fical和Arlet分期分为5期[1], Ⅰ期22例, Ⅱ期35例, Ⅲ期30例, Ⅳ期6例, Ⅴ期0例。本组患者均经MRI确诊, 其中21例X线平片无异常发现。

介入方法:常规备皮、消毒、铺巾、局麻, 采用Seldinger’s法穿刺股动脉,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DSA) 的监视引导下, 将5F或6F单弯导管分别送至病变侧股动脉和髂内动脉, 经导管以5 ml/s流速注入离子或非离子造影剂20~30 ml (术前患者须做碘过敏试验) 进行血管造影, 确定股骨头供血动脉和病变阻塞程度。然后将导管分别超选入闭孔动脉, 旋股外动脉和旋股内动脉, 经导管注入罂栗碱30 mg, 尿激酶20~30万U, 复方丹参注射液20~40 ml, 654-2 10~20 mg, 低分子右旋糖酐30 ml, 所有药物均稀释1~2倍, 尿激酶总量不超过50万U, 注药后再行血管造影以对照比较注药前股骨头的血供情况。术后拔管压迫止血约20 min, 加压包扎, 嘱患者卧床休息, 手术侧肢体制动24 h。术后每天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 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 疗程为一周。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术后3 d可卧床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 减少站立行走, 避免持重。每半月重复介入治疗一次, 疗程3~5次, 本组平均治疗3.2次。术后常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及钙片6个月。1年后MRI复查。

2结果

本组93例患者疼痛缓解率100%, Ⅰ、Ⅱ期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Ⅲ期以上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髋关节功能有所改善, 一年后复查CT和MRI, Ⅰ、Ⅱ期患者局部血管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增粗, 大部分坏死骨质均有不同程度吸收、新骨形成及修复。Ⅲ期以上患者影像学改变不明显, 其中3例患者 (Ⅳ期) 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3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病, 本病病程较长, 致残率很高[2], 国内外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势, 病因复杂, 统计显示患者多有外伤史、应用激素史及酗酒史, 早期X线平片检查未见阳性改变, MRI是诊断早期ANFH (0、Ι期) 最可靠的方法, 诊断敏感度达96%~100%, 是股骨头坏死诊断和分期的金标准[3]。本组21例X线平片检查阴性患者均为Arlet分期Ⅰ期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双侧多于单侧 (大多一侧较重) , 临床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和跛行, 下蹲及外展受限, 逐渐发展为负重困难, 下肢短缩,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难以确诊, 病变进展导致关节软骨破坏, 股骨头坏死性改变, 使关节功能丧失, 致残率很高。常规的治疗措施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非手术治疗、姑息性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贴服中药、理疗等, 疗程长、疗效差, 从而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姑息性手术治疗包括髓内减压、植骨等治疗, 因为没有针对病因治疗、不能有效改善股骨头血运, 远期疗效并不满意;晚期人工髋关节置换由于并发症多、治疗价格昂贵, 不同程度受到限制。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因、病理研究的深入, 大都认为其坏死主要与血管因素有关[5]。由于供应股骨头营养的血管较细, 走行角度大, 易因损伤或痉挛并发血栓而发生闭塞, 从而导致局部血液供应障碍而影响股骨头的营养, 使之发生变性坏死。在此基础上, 许多学者用血管介入方法增加股骨头血运、改善循环, 取得了明显疗效[6]。介入治疗采用血管内局部用药, 直接将药物大剂量注入股骨头供血动脉, 使药物迅速而直接地进入股骨头微循环, 以较高的浓度发挥其扩张血管之作用[7]。一般认为, 经过介入治疗80%左右患者疼痛消失, 但病变是否稳定, 有无复发, 尚须观察研究[1]。本组介入治疗后, 疼痛明显缓解。Ⅰ、Ⅱ期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Ⅲ期以上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髋关节功能有所改善。通过介入前后影像对比及临床观察, 缺血水肿期效果最佳;软骨及软骨下坏死严重、关节面塌陷效果最差。提醒我们怀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时, 应尽早MRI检查明确诊断, 及时治疗。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方法简捷、伤口小、并发症少、费用低, 对早期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中晚期患者短期效果好, 可有效缓解疼痛等临床症状, 但远期疗效欠佳。因此, 对于此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介入治疗) 。

参考文献

[1]贺树能, 吴恩惠.中华影像医学介入放射卷.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575-578.

[2]储玉山, 曹建民.股骨头坏死的血管.介入治疗规范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5, 03.

[3]施海滨.介入放射诊疗策略.科学出版社, 2008:346-354.

[4]王云钊, 屈辉, 等.骨关节影像学.科学出版社, 2010, 7:516-518.

[5]屈辉.全身性骨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7:24-26.

[6]徐晓东, 郭成焕.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介入治疗.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9) :1150.

[7]陈炽贤.实用放射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055-1056.

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 篇2

目的:探讨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物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本组9例,男性8例,女性1例;双侧股骨头坏死2例,右单侧股骨头坏死5例,左单侧股骨头坏死2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CT、MRI 检查,ARCO分期:Ⅰ期4髋,Ⅱ期7髋;C型臂X线透视下行股骨头坏死区和囊性变区定位、髓芯减压,关节镜监视下,刮除坏死骨送病理;植入由自体红骨髓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成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用空心钛钉支撑股骨头软骨下骨质。

结果:术后主要观察患者跛行、疼痛、关节功能和影像学表现较术前改善率,本组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采用12分法评分系统评定:优:6髋;良:4髋;可:1髋;差:0髋,优良率为90.9%。结论: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物植入结合临床应用髓芯减压、空心钛钉支撑,在减轻疼痛、改善股骨头内循环、促进骨修复、防止或延缓股骨头塌陷有极好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成人ARCOⅠ期、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undamental theory for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 tissue complex combined with bouche decompression and implanting hollow titanium screws for treating ANFH.Methods:9 patients including 8 male and 1 female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2 patients suffered from both side of ANFH,5 were righe side and 2 were left side.X-ray,CT and MRI were performed before the surgery.4 hips were classified as ARCO stage 1,7 hips were stage 2.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as follows:the area of NFH and cystis degeneration were detected and bouche decompression was done through X-ray with C-arm,and the necrotic bone was cleared for the pathologic diagnosis under the monitoring of arthroscopy.And then the non-cell based tissue engineering bone,which was the complex of 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 and osteoinductice absorbing material containing BMP,was transplanted into the body.Finally,the hollow titanium screws were used to pedestal the sclerotin.Results:Pain,joint function,image findings of post-operation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preoperation.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d 18 months(12 months to 24 months).12 score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clinical rescult:6 excellent,4 good,1 acceptable and 0 bad.Those who were categorized as excellent and good accounted for 90.9%.Conclusion: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 tissue complex combined with bouche decompression and implanting hollow titanium screws show satisfactory rescult.This treatment can relieve pain,promote blood transport and bone repair,and prevent or delay articular surface collapse.This treatment also provides a new and effective way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stage 1~2 ANFH.

【KEY WORDS】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ur Head,Bone Marrow,BMP,Bone Transplantation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ur head,ANFH)自然病程是进展性的骨坏死,最终导致股骨头塌陷及髋关节疾病,常累及中青年,且多为双侧发病,晚期需行人工关节置换[1,2];然而对于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关节置换术后需进行多次翻修手术,因此保存患者自身股骨头、减轻疼痛、改善股骨头内循环、促进骨修复、防止或延缓股骨头塌陷、延迟青壮年患者的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ANFH的主要目的。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ANFH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作者用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与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ve absorbing material,OAM)制成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物,通过基础研究[3,4]和临床应用治疗早期ANFH均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患者为我院.1~.12月收治ANFH病例,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31~53岁,平均40岁。发病诱因:有外伤史1例,长期酗酒史2例,服用激素史4例,无原因2例;发病时间:最短10个月,最长24个月,平均17个月;发病部位:双侧股骨头2例,右单侧5例,左单侧2例;临床表现:9例(11侧髋)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负重耐力降低、跛行、患肢肌肉萎缩、关节功能不同程度受限等症状。本组9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摄片、CT、MRI检查,X线片7例显示股骨头外上区域的骨小梁结构模糊不清,有空穴样和反应性硬化界面带改变,2例无改变;9例CT显示坏死区域有囊性改变,周缘有广泛硬化骨,股骨头无塌陷;MRI T1加权和T2加权显示股骨头外上前方的异常信号区被一低信号带包绕,并T2加权像出现“双线征”,股骨头受累<15%4侧髋、15%~30%6侧髋、>30%1侧髋,但股骨头软骨下骨均无塌陷;按国际骨科循环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ARCO 病变分期:Ⅰ期4髋、Ⅱ期7髋,术后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 篇3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髓芯减压术病灶刮除植骨术;全髋关节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16-0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十分常见,中外文献对此报道很多。在治疗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旨在探讨对不同程度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所获得的临床效果。以期临床医生面对一个具体病人,能够选择最佳的治疗手段。例如:什么情况下采用髓芯减压术,什么情况下采用病灶刮除植骨术,什么情况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这些问题看起来比较容易做到,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些细微的东西值得注意。为此,根据我们二十年来的临床经验,于2000年一2010年收集了10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感到在采取治疗方法的问题上确实有值得重视的地方。

众所周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产生严重的功能障碍。虽然在病因学方面仍然存在着某些争论,但大体上却取得了共识,包括创伤(如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损伤或脱位等)、使用激素类药物、长期酗酒以及其它所有引起囊内压或骨内压增高的因素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期对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据文献记载,有许多种不同的分期方法。1973年Marcus等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为六期。1984年Steinberg等将其又分为七期。1985年Arlet和Ficat介绍了一种新的分期方法。其X线特征表现如下:Ⅰ期一在普通X线片上可以看到微细的斑驳状密度增高区,或者不明显。Ⅱ期一梗死区比较明显,坏死区基底边缘密度增高,界限比较清楚。Ⅲ期一在X线片上可看到新月型透光区,股骨头轻度变扁。Ⅳ期一关节间隙变窄,有明显的退行性髋关节炎的改变。在股骨头软骨下骨和髋臼的负重部位可以有小的骨赘形成和囊性变区,有些病例显示股骨头塌陷。

l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9例(121侧),男79例(85侧),女30例(36侧),年龄为22~65岁,平均46岁,病程1~15年不等。本组Ⅰ期30例(36侧);Ⅱ期29例(30侧);Ⅲ期17例(20侧);Ⅳ期33例(35侧)。

1.2临床表现与病史;根据病人的主诉,结合Arlet和Ficat的X线分期,其临床表现有明显不同。Ⅰ期病人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行走或站立过久髋关节有不适感或腹股沟部疼痛。Ⅱ期病人髋关节活动受限,尤其内外旋比较明显,行走时腹股沟部疼痛,有时出现突然疼痛迫使病人不能正常站立或行走。Ⅲ期病人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行走时髋关节疼痛显著,有的病人伴有同侧大腿和膝关节疼痛,出现轻度跛行。Ⅳ期病人髋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行走艰难且跛行,伴有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组病例曾用过激素类药物57例;长期大量饮酒者19例;两者兼而有之12例;髋关节外伤(包括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121例,其它病史叙述不清12例。

1.3治疗方法;本组对Ⅰ期病人30例(36侧)均采用髓芯减压术,以期降低股骨头内部压力。Ⅱ、Ⅲ期病人由于股骨头坏死区比较明显,尤其Ⅲ期病人的股骨头已有部分塌陷,本组Ⅱ期29例(30侧)、Ⅲ期12例(14侧)采用病灶刮除植骨术。对Ⅲ期5例(6侧)和Ⅳ期33例(35侧)均施全髋关节置换术。

2结果

本组平均随访3.5年(2年6个月~5年6个月)随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接受髓芯减压术和病灶刮除植骨术的病人(非假体置换组),另一部分是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假体置换组)。非假体置换组的主要随访内容是关节功能是否改善,疼痛是否缓解,摄片观察股骨头坏死是否恢复正常。

在接受随访的非假体置换组的病人中,Ⅰ期30例(36侧)有4例(6侧)由于股骨头出现了限局性坏死病灶,又接受病灶刮除植骨术,其余26例(30侧)在摄片复查中均显示股骨头没有继续坏死迹象,临床症状消失且关节活动达到正常水平。在Ⅱ期29例(30侧)病人中临床效果是最令人满意的,没有一例接受二次手术。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正常,X线摄片显示植骨成活,股骨头修复满意,没有再出现坏死灶;在Ⅲ期17例(20側)病人中,由于股骨头有轻度变形,虽经植骨仍不能完全恢复股骨头的原始状态,部分病人的症状改变稍差,但摄片复查显示股骨头没有再出现新的坏死病灶,而骨性关节炎的X线改变仍然存在,在这部分病人中有4例(5侧)又接受了关节置换术。在假体置换组的33例(35侧)病人中,术后随访均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3讨论

3.1髓芯减压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选择对所期待的治疗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它取决于本病诊断时的分期。早期诊断即在股骨头出现斑驳状密度异常区(Ⅰ期)就进行髓芯减压术,将会收到令人鼓舞的效果。这种手术的治疗原理是通过髓芯减压,降低股骨头内部压力,以便使动脉血能够进入,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一般情况下,股骨头坏死从早期到晚期有一个比较缓慢的发展过程,这为骨科医生提供了选择手术方法的治疗机会。髓芯减压术必须直达软骨下骨,这常常是缓解疼痛的最佳方法。即便有股骨头变扁(硬化性骨坏死),症状缓解也是有可能的。髓芯减压术可以是打通一个隧道,也可根据病变情况打通多个隧道。后者要考虑适当延长减压后股骨头能够正常负重的时间,以免发生骨折。

3.2病灶刮除植骨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入第Ⅱ期,x线片显示有比较明显的梗死区或密度减低区,股骨头尚未塌陷,此期就应选择病灶刮除植骨术。术前应做CT或MIR以确定坏死区的方位,以决定手术入路。在头颈交界处开窗后要彻底刮除病灶,再进行植骨,植骨要坚实,并且要精心保护关节软骨。对有股骨头轻度塌陷者(Ⅲ期),选择这种手术也可达到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就是在刮除病灶后,首先需通过植骨把塌陷部分顶起来,恢复股骨头的解剖学形态,再加压植骨。彻底清理关节腔,注入玻璃酸钠,缝合关节囊,术后三天鼓励病人坐起来,在非负重状态下,活动髋关节,以免造成关节粘连,影响髋关节功能。

3.3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坏死进一步发展,至Ⅳ期,已出现退行性骨关节炎改变,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变形,塌陷。这种情况,前述两种方法已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才是最佳选择。假体置换术是股骨头坏死的最后的也是不得不采取的治疗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取积极的治疗,以阻止其发展。

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除以上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诸如高压氧、介入疗法、带肌肉瓣的骨移植、带血管的骨移植、粗隆间植骨术等。也有获得成功的报告。本组根据Arlet和Ficat分期采取的不同的治疗方法,获得的临床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参考文献

[1]Meyers,M.H.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Pathogenesis and long-term results of treatment.Clin.0rthop,231:5156;1988

[2]Ficat,R.P.Idiopathic Bone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Bone.Joint Surg.67-B(1):3-9,1985

[3]凌饰学主编《玻璃酸钠及其在外科中的应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一版2003年。

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 篇4

关键词:股骨坏死,骨髓,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治疗最佳时机应在早期阶段, 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可防止股骨头塌陷, 保存自体股骨头。但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 而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 很少被发现。笔者收治了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水肿、症状较重的患者行介入治疗, 取得一定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水肿的患者20例, 24髋, 其中男性13例, 女性7例, 年龄24~60岁, 平均年龄42岁。单髋16例, 双髋4例。长期大量酗酒8例, 使用大量激素史4例, 外伤史2例, 不明原因6例。全部病例均以疼痛伴关节活动障碍就诊。全部病例均经磁共振成像 (MRI) 诊断, 部分病例做X线片与CT检查。同髋接受2次治疗15例, 接受3次治疗5例。

1.2 介入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 经对侧股动脉穿刺, 插入4F Cobra导管, 将导管分别超选择至患侧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和闭孔动脉, 寻找供应股骨头血管, 找到靶血管后, 应用高压注射器1.5 m L/s注射造影剂8~10 m L, 证实为靶血管后, 经导管缓慢先后注入利多卡因2 m L或罂粟碱50 mg、复方丹参16 g, 脉络宁40 m L, 尿激酶30万U, 肝素钠2 000 U。灌注完毕, 同部位、同计量、同压力下再次造影, 观察股骨头颈部血供。间隔10 d或15 d再次行同髋同计量的第2或第3次介入灌注术。同髋灌注2~3次为一疗程[1]。术后均常规给予解痉、脱水、解热镇痛、抗炎等药物治疗。并嘱患者卧床休息, 减轻患肢压力等。

1.3 方法:

采用美国GE HDe 1.5T磁共振机器, 患者取仰卧位, 选择体线圈, 扫描范围包全双侧髋臼及股骨头颈部。扫描序列及参数:FSE T1WI (TR 600 ms, TE 10.94 ms) , FSE T2WI+压脂 (TR 3 400 ms, TE 71.60 ms) , STIR (TR 4 800 ms, FE48.13 ms, TI 150 ms) 。所有病例均扫描横断位T1WI, T2WI+压脂, 冠状位T1WI, STIR, 层厚4 mm, 间隔1 mm, 连续扫描。

1.4骨髓水肿诊断及分级标准:

由2位有经验的诊断医师阅片, 并作记录。骨髓水肿主要表现为双侧股骨头坏死灶周围、股骨颈、粗隆间及股骨干上段出现边缘模糊的T1WI呈低信号, T2WI呈等高信号, T2WI+脂肪抑制呈更清楚的高信号。依据MRI表现, 中外学者提出不同的分级方法。本研究采用陈卫衡等[2]分级方法观察介入治疗术前、术后MR冠状位T2WI+抑脂像或STIR图像, 记录骨髓水肿变化。陈卫衡等改良分级为5级:Ⅰ级, 正常;Ⅱ级, 累及股骨头的1/3;Ⅲ级, 累及股骨头的2/3;Ⅳ级, 累及整个股骨头;Ⅴ级, 累及股骨颈、粗隆间甚至粗隆下。

1.5 髋关节活动标准:髋关节活动参照标准[3]:

0级:髋关节屈伸, 外展, 内收, 外旋, 内旋度数总和为260°~320°为正常。1级:为190°~260°功能稍受限, 生活基本自理。2级:160°~190°, 功能部分受限。3级:130°~160°, 功能明显受限。4级:为<130°, 功能严重受限。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变化:

18髋经2次介入灌注治疗, 第2次介入灌注术后造影片与第一次灌注前造影片对比, 6髋经3次灌注术后造影与第1次灌注前造影片对比, 股骨头颈部血管明显增多、增粗、股骨头染色加深16例19髋 (图1) 。3髋血管增多增粗不明显, 可见股骨头染色。2髋股骨头颈部血管及染色改变均不明显。总有效率91%。

2.2 疼痛改变:

本组20例中, 第1次治疗后疼痛消失5例, 明显减轻11例, 缓解3例, 无明显疗效1例。第2次治疗后疼痛消失13例, 明显减轻6例, 缓解1例, 无明显疗效1例, 有效率95%。

2.3 髋关节活动变化:

本组20例患者术前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改变见表1。

术前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MRI骨髓水肿变化:

见表2。介入治疗前后骨髓水肿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7) 。

术前术后磁共振随访到的16髋中, 疗效较好, 疼痛减轻的患者12髋, 股骨头坏死区的改变不明显, 骨髓水肿消失 (图2a, 2b) , 或减轻, 范围明显缩小 (图2c, 2d) 。疼痛改善不明显的4髋中, 骨髓水肿改善也不明显 (图2e, 2f) 。本组3例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以一侧髋部疼痛就诊, 而另一侧无症状和髋部异常体征, 磁共振发现股骨头坏死, 但未合并骨髓水肿。给予同样方法介入治疗后, 未见坏死区变化, 随访1年后, 坏死区扩大合并骨髓水肿, 临床症状加重 (图2g, 2h) 。

3 讨论

3.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水肿的发生机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各种原因所致供养股骨头的血管受损、血供减少、血管闭塞及中断形成缺血性坏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水肿的发生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但有学者研究认为骨髓水肿不代表早期坏死的缺血改变, 相反它代表股骨头塌陷和应力改变后的继发表现。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出现骨髓水肿或骨髓水肿程度加重时, 虽不代表坏死区的扩大, 但可提示病情进展[4]。

3.2介入治疗原理及疗效观察:

介人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理是经对侧股动脉插管超选择至病变区靶血管, 局部直接注入高浓度解痉剂、溶栓剂及血管扩张剂, 解除血管痉挛, 融通微血管栓子, 增加动脉灌注, 改善静脉回流, 降低骨内压, 从而改善股骨头区域血运, 有效促进和沟通侧支循环, 创造有利于新生骨生成、修复骨坏死的微环境。以利于新骨生长, 死骨修复, 防止股骨头逐渐塌陷及延缓关节退变进展。

对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以疼痛的改善、髋关节活动度的改变、X线片观察股骨头形态等方法较多。关于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及骨髓水肿的改变报道较少。笔者认为患者的临床疼痛症状与骨髓水肿有关, 水肿减轻, 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水肿改变不明显者, 临床症状与体征也无明显改变, 符合文献报道骨髓水肿与疼痛呈正相关性[5]。

3.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水肿的治疗意义: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已应用于临床许多年, 文献强调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可以预防股骨头塌陷。但是由于股骨头坏死早期没有临床症状, 患者到医院就诊少, 一旦出现疼痛症状, 往往已经合并骨髓水肿, 说明可能已发生塌陷。所以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早期病变的病例较少。我们推测早期股骨头坏死未合并骨髓水肿的患者, 介入治疗并不能预防股骨头坏死的扩大及股骨头的塌陷[6]。因此, 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水肿, 能否作为介入适应证, 有待进一步研究。介入溶栓加抗凝治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而且安全、微创、经济、疗效确切、患者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1]吴文泽, 向燕萍, 谭国卫, 等.综合介入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研究 (附130例报告)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 10 (3) :197-199.

[2]陈卫衡, 金智勇, 周宇, 等.髋关节骨髓水肿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3) :187-189.

[3]陆建东, 茅旭平, 曹建民, 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24 (2) :237-239.

[4]高振华.骨髓水肿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临床意义.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 (8) :807-810.

[5]李刚, 张世华.股骨头坏死骨髓水肿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0, 8 (5) :450-452.

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 篇5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中药内服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51-0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病 ,也是一种可引起严重致残的难治性疾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被人们称为“不死的癌症”,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极大的恐惧和痛苦 [1]。造成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复杂,主要原因是骨血供障碍、营养不良、骨细胞坏死。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增多、激素的不适当使用及酗酒人群增多 ,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股骨头坏死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股骨头坏死以中医中药治疗,可减少损伤,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消除并发症,而且可大大减少临床手术,可明显规避临床风险,也是目前临床上需要研究和发展的方向。本组病例均采用活血祛瘀为主,温阳补肾通络为辅助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36例,疗效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01月的骨科病人,共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4-67个月,平均23.6个月。单侧病变15例,双侧病变24例,共39个坏死性股骨头。按Fiact分期法(I期为早期,Ⅱ、Ⅲ期为中期) [2],早期25髋,中期14髋。长期饮酒史者7例,明确使用激素史15,有明确外伤史者6例,余8例無明确诱发因素。所有患者皆因髋关节疼痛伴肢体运动障碍要求治疗。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主要表现为髋部疼痛,髋关节不灵活,僵硬活动受限和跛行。查体:“4”字试细。X线片检查:早期无明显表现,当股骨头出现斑点状的硬化或囊变应怀疑本病。经CT、MRI明确诊断。

1.3 疗效标准

依据5点口述分级评分法(VRS-5)[3]对疼痛进行评估,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髋关节功能情况,制定以下标准:(1)优:疼痛评估达0级,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髋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恢复正常生活;(2)良:疼痛评估为提高2~3个级数,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髋关节功能活动稍受限,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3)可:疼痛评估为提高1个级数,临床症状有所好转,髋关节功能活动受限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仍对日常生活有影响;(4)差:疼痛程度、临床表现及关节活动治疗前后无变化。

1.4 治疗方法

1.4.1中药口服:服用活血祛瘀温阳补肾通络中药,方药组成:丹参、桃仁、红花、骨碎补、牛膝、川芎、当归、白芍、三七、续断、巴戟天、甘草。疼痛重者加炮甲、蜈蚣、鸡血藤、全蝎、川楝子、人参。煎制成汤剂300ml,每日3次,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1.4.2肌肉锻练:配合患肢在不负重下做髋关节屈曲、后伸、外展、内收、内外旋等动作,以不加重症状为标准,早晚各一次,每次坚持5-10分钟。

2 结果

本组8例患者经手术结合中药治疗6个月,随访6-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X线片、CT等,部分予以MRI。优24例,良9例,可3例,差0例,疗效优良率达91.7%,表明治疗方案易行,安全可靠。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复杂性难治性疾病,难以达到完全治愈。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如何通过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捕捉到患者的相关股骨头坏死的信息,才是诊断该病的关健。早期诊断和治疗在中医中药运用中显得十分重要。临床运用中药内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目的是使患者得到一个相对无痛、功能基本正常的髋关节,延缓甚至避免人工关节置换的可能。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因多,病机杂,但缺血是其发病的关键,且存在于骨股头坏死的各个阶段。长期大量饮酒、服用激素,加之创伤、慢性劳损及减压病等均可引起股骨头坏死,其中,以大量饮酒、激素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常见原因。因此,临床中早期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取得明确而稳定的疗效。股骨头坏死属中医学“骨痹”和“骨蚀”范畴。本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病情反复发作加重,甚至引起功能丧失,所有患者在长时间 1~2 年内坚持治疗,可望治愈。中医理论认为,股骨头坏死多由阻塞经脉,痰湿凝结,肝肾不足而致,其最终的病机均是骨中经脉不通,气血不能畅行,筋骨失去正常滋养而坏死[4]。本病近年发病率渐增长,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负重、按压及损伤,防止股骨头塌陷,控制骨坏死为临床早中期所重视。

中医采取整体观辨证论治原则,内服活血祛瘀温阳补肾通络方黄芪、桃仁、红花、威灵仙、牛膝、川芎、当归、白芍、三七、续断、乌梢蛇、巴戟天、桂枝、独活、地龙。方中以桃红四物汤去凉性之生地,活血祛瘀改变足部血循环,加上牛膝、三七、续断,则增强活血祛瘀作用;牛膝本身有引药下行之功,有导药下行达病所的作用。黄芪、威灵仙、巴戟天、地龙、独活补肾通络,乌梢蛇、桂枝温阳,通络,助活血祛瘀,温补回阳通脉。“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祛除骨坏死的因素,解除骨坏死的临床症状。“肾主骨生髓”补肾壮骨、舒筋活络促进代谢,祛腐生新,修复骨坏死组织。疼痛重者加炮甲、蜈蚣、鸡血藤、全蝎、川楝子、人参用活血补血、补肾通络、活血化淤舒筋为理论的治疗促进患髋关节的组织修复与再生,以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病症的缓解与康复。

上诸药合用,融活血止痛、通络化湿、生血补肾、温阳壮骨于一体,适用于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中药加减调治。上均为纯中药制剂,无明显毒副作用,可以长期口服。

服药期间采取髋关节的功能锻练,活动髋关节屈伸及外展功能,尽早尽快地促进患肢髋关节的功能的康复;离床活动时扶双拐,随防6月-1年。不采用绝对制动的方法,减轻负重,加强功能锻炼,以免引起费用性缺钙。

本方法简单实用,服用本组方加减疗效显著,价格合理,病人易于接受,配合髋关节的功能康复锻炼,对于减轻骨坏死病人的主诉症状,控制其病情发展,减少病人痛苦方面,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但单纯采用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须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监控指导,根据需要介入其他治疗,以保证患者的疗效与安全。

因此,临床上对于股骨头长期治疗无明显作用而股骨头坏死呈明显加重趋势且有进一步坏死导致股骨头坏死而明显影响髋关节功能者,或股骨头坏死达晚期,则建议手术治疗,半髋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给予适当的功能锻练,而不能一味的只求一法治疗从而延误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这样就会得不偿失,最不宜提倡。所有的治疗都必须以病人的当前治疗最佳为临床思考的路径,而不可走极端。所以对病情的观察与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临床所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文会.按摩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21. 例中医中药2010 年 3 月第 17 卷第 7 期

[2] 邱贵兴.骨科学高级教程 [M]( 201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586-590

[3] 姚正国,范秋莲,姚月球,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93~594.

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8例, 男77例, 女21例,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42岁。单侧发病75例, 双侧发病23例, 病程3个月~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 负重、受凉后加重, 间隙性跛行并进行性加重;查体患侧腹股沟深压痛, 4字实验阳性。其中62例有服激素史, 28例有外伤史, 8例有酗酒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双髋关节X线平片和CT检查。采用GE-NXI亚秒双螺旋CT机, 患者取仰卧位, 两前臂上举, 扫描范围从两侧髋臼上缘至股骨颈连续扫描, 层厚5mm, 层距5mm。

1.3 分期标准

按国际骨循环研究会 (ARCO) (5期法) 进行分期[2]。

2 结果

98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 X线平片发现61例 (62.2%) , CT检查发现98例 (100%) ,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股骨头骨骺血供障碍所致, 引起的因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主要是由于供养股骨头的动脉断裂或阻塞, 引起股骨头缺血。非创伤性缺血性坏死好发于30~50岁, 男性多于女性, 70%为双侧受累[3]。据日本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皮质激素治疗后和酗酒是2个最主要因素, 约90%的患者与之有关[4]。各种原因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过程相似, 早期以细胞缺血伴骨细胞和骨髓细胞死亡为特征[5]。有学者将ANFH的发病机制概括为: (1) 血管壁完整性受到损害; (2) 骨内血管受挤压; (3) 血管内梗阻。它的共同特点都是造成股骨头缺血, 坏死, 最终导致股骨头骨皮质断裂, 股骨头塌陷, 这也是A N F H的不同病理阶段。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方法较多, 如:X线平片、C T、MRI、核素扫描, 但在实际操作中各有利弊。X线平片是目前最常用和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股骨头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但由于密度分辨率较低, 对于早期病变难以显示。当X线摄片发现异常已属中晚期, X线征像多以股骨头外形变扁而不规则, 呈蕈状畸形, 局部骨质疏松、内翻畸形, 以后可发生退行性骨关节病。CT相比X线平片而言, 图像密度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 因而提高了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特别是在股骨头骨小梁星状征的变形及局部微细骨折的显示上具有明显优势 (图1, 图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过程可以分3个阶段, 即坏死期、修复期和愈合期。以临床治疗角度可分为5期:I期X线表现正常, 但CT发现异常 (图1, 图2) ;Ⅱ期股骨头有囊变和/或硬化;III期有软骨下透亮区和软骨下骨折, 表现为新月征 (图3) ;I~Ⅲ期可行手术治疗, 防止股骨头进一步破坏;IV期软骨下骨塌陷, 股骨头变扁;V期在Ⅳ期的基础上髋关节间隙变窄 (图4) 。IV~V期需行全髋关节置换。对中、晚期的患者还应进行冠状、矢状位成像, 以便于更准确地判断坏死的位置及范围。所以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和方法。但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CT在显示股骨头顶部及髋臼上缘病变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X线平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所以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应注意多种检查方法的灵活运用, 这对估计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CT检查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效果优于X线平片, 利于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谢海柱, 王滨, 范玉真, 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低场MRI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 (2) :113.

[2]李子荣.股骨头坏死的ARCO分期[J].中华外科杂志, 1996, 34:185.

[3]卢光明, 陈君坤.CT诊断与鉴别诊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499.

[4]臧任丽, 马为民.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螺旋CT诊断[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8, 31 (1) :66~67.

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2007年我院磁共振确诊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 共40 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X线等检查证实。40 例 (共56髋) , 拍片并进行Ficat分期, 男28 例, 女12 例;年龄27~84 岁, 平均 (50.6±14.3) 岁。右侧26髋, 左侧30髋。创伤性5髋、激素性28髋、酒精性19髋、特发性4髋。根据Ficat分期, Ⅰ期28髋, Ⅱ期10髋, Ⅲ期18髋。选择与病例同性别、同一年龄组、同一居住地区的非股骨头坏死者 (排除严重的心、肝、肺、肾疾病、糖尿病) 40 例作为对照组。病例和对照在年龄、性别和地区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其基本原理就是将某种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如荧光素, 快速注入被检查者的静脉内, 循环至眼底血管中, 受蓝光的激发而产生绿色荧光;利用配有特殊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 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循环的动态过程。

1.2.1 试剂及仪器

a) 眼底造影设备为日本TOPCON公司产TRC-WT型照像系统。b) 2%荧光素钠0.6 g/支。

1.2.2 操作步骤

登记患者一般情况及造影资料, 并用复方托品酰胺充分散大双眼瞳孔。先抽取10%荧光素钠5 mL (经注射用水稀释) , 采用右肘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后观察15 min。造影前由眼底病专业的医生绘出眼底病的示意图, 以便确定主拍眼及造影重点、拍摄的部位及时间。调整位置适当, 固定好头部。荧光素注入前, 先拍摄双眼的彩色眼底像、无赤光眼底片。然后对准主拍眼, 转换成蓝色激发滤光片及栅滤光片, 拍摄一张对照片。然后由助手在4~5 s内经患者的肘前静脉快速注入10%荧光素钠5 mL。开始注射时即计时。

为了观察动脉前期, 应连续拍摄造影早期像, 在前30 s内每秒拍摄1~2张, 在30 s后至1 min, 可每5 s拍摄1 张。然后应连续拍摄对侧眼数张后极像。一般拍摄7~9个视野, 即后极部、颞侧、颞上、上方、鼻上、鼻侧、鼻下、下方及颞下。每次转换拍摄眼时应有该眼的后极像, 以便读片时易确定眼别。静脉充盈后, 改选择性重点拍摄。一般在注射后3、5、10、15 min各拍摄数张, 晚期应有双眼的后极像。根据病变需要, 采用拍摄立体片。

2 结果

40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 35 例静脉期延长, 5 例正常, 有25 例有眼底血管渗漏, 发生视网膜病变15 例。对照组40 例正常人中, 30 例眼底循环时间正常, 10 例静脉时间稍延长, χ2=14.88, P=0.00,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全世界现有股骨头坏死患者2 000多万例, 其中我国有500~750万例, 在北欧一些国家和俄罗斯, 股骨头坏死已占骨伤科疾病的近30%。日本每年有2 500~3 000 例新发病例, 美国为1.5~2万, 而我国为10~20万[1,2,3]。一项6 958 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股骨头坏死常见于广大农村、林区和矿山, 这些地区的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70%以上, 股骨头坏死已取代了髋关节结核的位置, 居髋关节疾病的首位[4]。

目前学界认为, 股骨头坏死是因股骨头的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 受阻的病理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a) 关节囊内压增高;b) 股骨头髓内压增高;c) 滋养血管自身病变。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均可引起股骨头供血不足, 影响股骨头的正常代谢,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功能性与器质性的改变。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非创伤性骨坏死的病因有以下假说, 如血管内凝血学说、脂肪栓塞学说、骨内高压及静脉淤滞学说、微血管损伤学说、骨质疏松学说等, 原因都是机械性原因、血栓栓塞和血管外压迫等阻断了血管的血流, 导致缺血, 最后出现骨细胞的坏死。髋关节创伤原因致股骨头坏死原因相对明确, 由于创伤可能造成圆韧带和支持带血管的损伤, 引起股骨头血运障碍。

近年研究认为, 血液高黏及高凝状态, 特别是在高凝血状况下应用激素与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生呈密切关系, 也有研究证实了成人骨坏死伴有明显的血液黏度增高。

沈晓文等[5]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激素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王健等[6]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实验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黄健等[7]实验研究也发现实验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性明显增高, 血液呈高黏滞状态, 表明在血管炎基础上应用激素促进了血液高黏、高凝状态, 加重了微血管损伤, 在小动脉断裂、栓塞、出血的基础上导致骨组织缺血性坏死。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与前凝血状况存在相关性, 即激素能明显加重原有存在的前凝血状况, 是系统凝血状态的增强剂, 主要是造成了骨内外血管内皮损害而继发血栓形成, 最终引起骨细胞缺血性损害。姜锋等[8]研究发现激素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栓前状态, 形成血栓而导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王泳等[9]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在使用激素前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已经造成了机体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 而应用激素后更加重了这种变化。

本研究显示, 在早期非创伤股骨头坏死患者中, 全身微循环出现变化, 约90%的患者静脉期时间出现延长, 约63%患者出现静脉渗漏。在股骨头局部微循环中, 由于静脉时间出现延长, 血流变慢, 静脉出现迂曲, 静脉淤滞, 静脉出现渗漏, 骨内压进一步升高, 髋关节内压力增高, 造成动脉血管血流障碍, 局部供血受阻, 进一步加重股骨头内的缺血, 造成恶性循环, 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症状。本髋关节创伤原因致股骨头坏死原因相对明确, 由于创伤可能造成圆韧带和支持带血管的损伤, 引起股骨头血运障碍, 其眼底血管微循环变化不明显。研究进一步证实非创伤股骨头坏死是全身微循环障碍的局部表现, 是静脉淤滞及血管渗漏而引起, 同时为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子荣.科学诊断和治疗股骨头坏死[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5, 19 (9) :685-686.

[2]刘林英.股骨头坏死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 2007, 16 (7) :447.

[3]Chamberlaim JR, Schwarze U, Wang PR, et al.Gene targeting in stem cells from individuals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J].Science, 2004, 303 (4) :1198-1201.

[4]王峰, 张元和.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2) :121-123.

[5]沈晓文.激素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中微循环障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介入反射学杂志, 2007, 16 (2) :129-131.

[6]王健, 席焕久, 张元和, 等.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血液流变学改变[J].医用生物学, 2007, 22 (1) :68-71.

[7]黄健, 郭文通, 刘万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液流变学研究及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 39 (12) :1424-1427.

[8]姜锋, 黄昌林, 陈旭.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及中药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7, 32 (12) :1232-235.

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 篇8

1 发病机制及治疗思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的确切机制至今尚未十分清楚, 可能与创伤、激素应用、过度饮酒、血液疾病、遗传因素等有关[1]。临床上将其发病原因分为两大类: (1)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约为23%[2], 是供应股骨头的血运突然中断的结果, 主要见于股骨颈骨折、创伤性髋关节脱位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髋关节创伤。大量尸检研究表明, 股骨头最主要的供血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发出的上支持带动脉, 其主干上升为骺外侧动脉, 在软骨和骨骺之间进入股骨头中央, 供应股骨头至少2/3体积的血液[3], 旋股外侧动脉在股骨头血供中起补偿作用, 闭孔动脉是股骨头圆韧带动脉的主要来源; (2)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其发病机制是渐进的慢性过程, 主要见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大量饮酒、系统性红斑狼疮、潜水、减压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其中使用皮质激素及酗酒是两个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国外研究表明90%的患者与之有关。由于使用激素和大量饮酒等引起细小静脉内皮损伤, 管壁胶原暴露, 血小板在局部聚集释放TXA2;另一方面, 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PGA2释放减少, 导致局部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反应。此外, 还可引起脂肪代谢紊乱, 静脉中游离脂肪滴增加, 在局部形成脂肪栓塞。总之, 股骨头发生缺血坏死的本质是各种原因所致供养股骨头血管受损, 发生不同程度的栓塞、狭窄、痉挛, 导致股头血供中断或减少, 从而导致股骨头缺血缺氧坏死的发生[4]。由于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渐进性疾病, 如不及时治疗将逐渐引起髋关节破坏, 关节腔狭窄, 骨性关节炎, 最终因关节功能丧失而被迫行髋关节置换。因此, 在疾病的早期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来缓解或治愈疾病, 最终达到保留患者股骨头或延缓人工关节置换时间的目的。故寻求阻止股骨头坏死进展及如何防止坏死股骨头发生塌陷而导致行人工关节置换始终是骨科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临床上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三种, 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阻止疾病的发展防止股骨头塌陷, 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用于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 促进骨的修复[5]。

2 手术治疗

目前认为, 手术治疗的疗效相对比较肯定, 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治疗的主要方法。

2.1 髓芯减压术

研究表明, 骨内高压是缺血性骨坏死的早期征象或病因, 骨内压持续升高, 就会发生可逆的骨质缺血坏死[6]。而髓芯减压术是基于股骨头坏死髓内压增高为病理基础设计的治疗股骨头坏死常用的一种手术方法。Steinberg等[7]观察285例406髋, 随访12~14年, 显示髓芯减压治疗早期坏死效果肯定。并具有以下优势: (1) 已积累多年的经验, 手术技术成熟; (2) 手术相对简单, 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3) 保护下负重时间仅为6~12周; (4) 可以同时做双侧; (5) 可以单独做, 也可合并植骨、骨形态发生蛋白, 自身骨髓等; (6) 不妨碍以后的关节手术; (7) 在坏死面积小未塌陷的病倒中优良率达80%[8]。Aigner等[9]评价了髓芯减压对早期 (FiccatⅠ、Ⅱ期) 股骨头坏死 (45例) 的治疗效果, 结果发现治疗效果与疾病分期有关, 临床效果随着疾病分期的增加而减低。Castro等[10]分析表明, 髓芯减压在SteibergⅠ、Ⅱ、Ⅲ期坏死的成功率为84%、63%和29%, 保守治疗的成功率为61%、59%和25%, 显示髓芯减压仅对SteinbergⅠ期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覃学流[11]认为, 髓芯减压术在早期ANFH治疗中是一种简单、有效方法, 但对中晚期股骨坏死可能无助于改善病情, 反而加速疾病进程。也有许多报道手术效果不满意, Mardel等[12]分析354髋行髓芯减压术的疗效, 其中FicatⅠ期、ⅡA期、ⅢB期各11、32、7髋, 各有6、20、6髋在术后平均11.1个月出现头塌陷, 近期失败率达64%。也有学者认为, 髓芯减压后, 股骨头坏死区修复时, 随着血运的重建, 破骨及吸收速度往往大于新骨形成, 髓芯压减可使已薄弱的软骨下骨的机械支撑进一步减弱, 从而加速股骨头的塌陷[13]。有鉴于此, 单纯的髓芯减压术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所产生的髋关节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但并不能有效地防止股骨头塌陷, 为促进减压后成骨和血管新生的能力, 提高髓芯减压术的临床疗效, 多主张联合应用其他治疗方式: (1) 髓芯减压术+单纯骨移植术:常烦营[14]应用髓芯减压联合骨形成蛋白 (BMP) 植入治疗17个髋股骨头坏死, 结果优14个髋, 认为两者联合能有效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崔吉印等[15]对19例采用股骨头髓芯减压及植骨术治疗, 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认为该术式可缓解ANFH早、中期症状, 延长关节使用时间, 手术创伤小, 失血少, 术后当日或次日髋关节疼痛较术前减轻或消失, 近期疗效好。Delloye等[16]则采用髓芯减压加冷冻干燥异种皮质骨移植治疗ANFH, 取得良好疗效, 认为皮质骨提供了一定的机械支持, 病人可于术后第2个月下地完全负重, 且手术简单, 可延迟青壮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的年龄。Gangji等[17]前瞻性研究了13例 (18髋) Ⅰ、Ⅱ期ANFH病例, 采用3mm环锯行髓芯减压术, 分为髓芯减压组 (对照组) 和髓芯减压复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 (骨髓移植组) , 经24个月随访, 骨髓移植组患者疼痛显著减轻, 坏死体积的比率平均下降35%, 而对照组平均增加了23%, 生存分析显示2组间股骨头塌陷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尹峰等[18]经转子髓芯减压, 自减压通道植入自体髂骨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 平均随访4.5年, 髋关节功能优良率75.5%。认为该术式适用于FicatⅡⅢ期青壮年患者。Sternberg等[7]报道328例406髋股骨头坏死行髓芯减压、植骨治疗、结果36%患者最终行全髋关节置换, 60%2年内病情无进展, 认为坏死区大小对治疗结果较分期更重要。陈峰等[19]同法应用并随访 (平均40个月) 65例80髋, 结果Ⅰ期总优良率82.6%, Ⅱ期65.85%, Ⅲ31.25%, 认为其疗效与股骨头坏死的分期及坏死面积有关, 分期越早及坏死面积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Ⅲ期以上患者不提倡行该手术。而Schneider等[20]认为髓芯减压植骨是一种效果很差的手术, 它只能缓解疼痛症状, 一旦发生股骨头坏死其病理过程将持续发展, 最终全髋置换术将不可避免, 可见, 该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 (2) 髓芯减压+血管束植入或带血运骨移植术, 此方法是将带血运的正常骨植入, 重建股骨头血运, 从而改善坏死股骨头的缺血状态, 增加植骨的成活率。目前主要是采用带血管蒂的髂骨、大粗隆骨瓣或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Korompilias等[21]认为游离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ANFH能提供支撑、减压、去除或替代死骨, 提供活骨, 对于早期保髋治疗, 对于已塌陷者是延时手术, 其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保髋疗法。该方法对FicatⅡ、Ⅲ期, 坏死区较局限, 关节面无塌陷或塌陷小于3mm患者疗效是肯定的。其理论基础为清除阻止再血管化的死骨并植入具有诱导作用的松质骨和有活性的皮质骨支撑软骨下骨, 在髓芯减压的基础上促进骨修复, 并预防股骨头的进一步塌陷。Eisenschenk等[22]用带血管蒂的骼骨翼骨瓣治疗Ⅱ~Ⅳ期的FNFH患者, 经过5年的随访, 结果86%的患者术后髋关节评分令人满意。孙连星等[23]运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治疗Ⅰ~Ⅲ期患者88例, 随访2~9年, 优良率为90.9%。胡优威等[24]应用带旋股行动脉血管束植入治疗Ⅰ~Ⅳ期患者34例, 随访16~37个月, 优良率85.3%。赵德伟等[25]则在关节统监视下应用带血管蒂骨瓣转移微创方法治疗Ⅱ~Ⅳ期ANFH 53例, 术后随访1.5~4年, 效果满意, 认为此方法对髋关节周围组织损伤小, 能保持关节完整性, 清除坏死骨准确、彻底。然而, 髓芯减压加还血运骨移植术仍存在支撑力的问题, 国内王岩等[26]设计了镍钛记忆合金钢球, 将此网球植入坏死塌陷的股骨头内, 取同侧髂骨植入网球内并顶起已塌陷的股骨头, 并以带旋髂深动脉和静脉的髂骨骨块植入, 这样既重建了股骨头的血运又可防止股骨头塌陷。发现该网球的植入对坏死股骨头起到有力而持久的机械支撑, 降低局部的应力, 疗效可靠。此外, 一些学者在髓芯减压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27]、体外冲击波[28]、骨髓或多能干细胞移植[29]、各种生长因子[30]及基因[31]等治疗, 显示出一些优势, 但更多的治疗效果仍需有待循证医学的评价。

2.2 截骨术

该术式在转移股骨头的负重力线, 将股骨头坏死区转到非负重区, 从而防止关节面进行性塌陷。适用于Ⅱ~Ⅲ期、45岁以下、有髋部疼痛、病灶小到中等旋转角<20°、无长期服用激素的病倒。Scher等[31]对45例Ⅲ期患者采用转子间外展屈曲截骨加自体骨移植治疗、优良率为87%。Atsumi等[32]对35髋已出现软骨下塌陷的股骨头坏死进行股骨颈后部旋转截骨术, 平均随访8年后, 33髋的塌陷得到控制并且坏死区有大量的新骨生成。而Yasunaga等[33]对旋转截骨术后的股骨头进行组织学研究发现, 坏死区几乎没有任何新骨再生, 新的负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塌陷, 故认为单纯截骨术效果不佳, 应同时配合清除死骨植骨术。

2.3 股骨头表面置换

股骨头表面置换是中晚期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的一种过渡方法, 因其切除股骨近端退变的软骨和软骨下死骨, 地髋臼影响小、创伤小、股骨头颈正常骨得以保留, 不影响远期行髋关节融合术或全髋关节置换[34]。Mont等[35]对比研究30例股骨头有限表面置换病例和30例全髋关节置换病例, 随访80例个月, 显示二者假体自下而上率相似, 股骨头有限表面置换成功率为90%, 全髋关节置换成功率为93%。认为该方法适用于FicatⅢ、Ⅳ期年青、髋臼无改变的患者。肖增明等[35]采用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ANFH 48髋, 平均随访5.2年, 按UCLA评分标准, FicatⅢ期35髋术后满意率为88.6%, Ⅳ期13髋术后满意率为69.2%, 假体5年生存率为83%, 认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提高手术技术的前提下, 精确匹配髋表面置换术治疗ANFH的疗效满意。然而, 一些学者发现该手术对股骨头的血液供给干扰大, 术中常出现整个股骨头无血运, 提出应谨慎选用该术式[37]。

2.4 全髋关节置换术

对于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继发髋关节炎的患者, 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缓解髋关节疼痛, 恢复髋关节功能[38]。Xenakis等[39]随访了28例36髋因股骨头坏死接受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 平均随访11.2年, 假体生存率为93.4%, 平均疼痛评分、行走能力、关节活动度均明显改善。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松动率及翻修率比较高, 从而限制了全髋关节置换的开展。

2.5 其他方法

早年的研究已经证实骨膜移植及骨膜细胞移植对ANFH有一定的修复作用[39], 但至今已缺乏该项技术的研究资料。而用骨水泥或带有成骨活性的生物材料等填充股骨头囊性区域骨质缺损, 使塌陷的股骨头软骨面复位, 恢复股骨头圆形轮廓, 是近年治疗ANFH的新技术。Wood等[40]使用异丁烯酸甲酯骨水泥治疗ANFH 19例20髋, 随访6个月~2年, 仅3例患者施行全髋置换术。黄相杰等[41]使用磷酸钙骨水泥或丹参缓释系列植入治疗ANFH, 平均随访42.5个月, 取得优良率92.6%的效果, 目前认为, 骨水泥技术操作简单, 术后疼痛立即缓解, 改善活动度, 而且还可以恢复股骨头的塌陷并维持其球形结构, 适用于疼痛明显, 年青 (<40岁) , ARCOⅡ期的患者, 但远期疗效有待积累更多资料。

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42例 (70髋) 经手术治疗、病理检验确诊为早期ANF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MRI、CT检查,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16例, 年龄21~60岁, 平均40.3岁, 单侧发病14例, 双侧发病28例, 有外伤史者15例, 酗酒者9例, 糖尿病史者6例, 长期、大量使用激素者4例, 无明显诱因者8例。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方法:取仰卧位, 使用西门子螺旋CT扫描机, 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控制层厚和层间距, 以股骨头中心点为基线确定扫描范围, 行横断位上下5个层面连续扫描。MRI检查方法:取仰卧位, 使用GE Signa EXCITEⅡ型高场超导磁共振扫描机, 选择常规SE序列、设置合适参数、层厚和层间距, 人体正中矢状位自旋回波T1加权像, 快速自旋回波及T2脂肪抑制成像。

1.3 分期方法

采用国际骨循环学会推荐的ARCO分期标准[2], 将ANFH分为0期~Ⅳ期5期, 其中0期~Ⅱ期为早期ANFH。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的X线平片检查均为阴性, 早期ANFH的MRI特征:Ⅰ期表现为点状、散在小囊状、细线状异常信号灶,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Ⅱ期表现为条状、斑片状、楔形、不规则状异常信号灶, T1WI为不均匀性低信号, T2WI为混杂性信号, 有低信号环绕周围, 显示典型的“双线征”。早期ANFH的CT特征:Ⅰ期表现为结构呈星芒状变形、增粗, 斑片状骨质疏松及硬化, 可见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Ⅱ期表现为无星芒状结构, 骨质硬化与囊状改变同时存在。MRI诊断早期ANFH的检出率与确诊率分别为92.86%、84.29%, 均显著高于CT诊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3 结论

ANFH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股骨头血液供应受损, 从而引起骨细胞及骨髓细胞死亡, 继而产生修复导致股骨头结构变形、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ANFH可以取得良好预后, 有效防止患者股骨头不可逆性病变的发生。

X线片检查、CT检查、MRI检查是诊断ANFH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片费用低, 可较好显示骨性关节面、关节间隙及股骨头区域全貌, 但其几乎不能检出早期ANFH, 使得其应用受限。CT检查能够发现股骨头中央部的早期硬化改变, 有效显示关节面塌陷及骨小梁微细骨折等骨质异常, 还能观察松质骨囊性吸收情况和死骨的大小。但其诊断早期ANF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MRI检查要低。MRI分辨率较高, 对水肿灵敏, 软组织分辨能力好, 可以显示早期阳性征象, 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正确率, 使得临床治疗能够及时开展, 为ANFH的缓解及治愈创造有利条件。当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 X线检查未发现异常, 而正常骨髓脂肪减少时, 行MRI检查可显示骨髓信号的变化, 股骨头形态的改变及关节腔的情况[3]。本研究MRI诊断早期ANFH的检出率与确诊率分别为92.86%、84.29%, 均显著高于CT诊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MRI能较早诊断早期ANFH, 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综上所述, MRI能够清晰观察早期病理改变,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 可作为ANFH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于疑似ANFH而X线平片检查为阴性者, 可以尽早行MRI检查, 以便及时确诊, 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有效改善预后, 减轻ANFH给患者造成的伤害, 提高患者生存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MRI诊断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 (ANFH) 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42例 (70髋) 经手术治疗、病理检验确诊为早期ANFH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 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 MRI诊断早期ANFH的检出率与确诊率分别为92.86%、84.29%, 均显著高于CT诊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MRI能够敏感、准确的诊断出早期ANFH, 可作为ANFH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MRI,股骨头缺血坏死,统计学

参考文献

[1]杨勇, 刘勇.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螺旋CT与MRI诊断价值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9) :257-258.

[2]谢忠伟, 袁友红.MRI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8) :1317-1319.

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 篇10

【中图分类号】R6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53-0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一较为常见疾病,就其发病机制及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X线平片作为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为价廉、简单、快捷的方法,平片能直观发现病变破坏程度,但对病变的周围情况及关节面的破坏程度就不比CT及MRI[1~2]。本文收集我院近8年来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4例进行X线平片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1.1病例: 24例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8~79岁,平均48.5岁。共计36个股骨头发病,右侧股骨头发病6例,左侧股骨头发病10例:双侧股骨头发病10例。24例病人均因髋关节痛而就诊,病程短者3个月,长者3年左右。有7例伴跛行,行走困难,患者抬腿受限,髋外翻及旋转活动出现功能障碍。

1.2 X线片征象:(1)水滴征:股骨头内有多个象水滴于桌面,水滴被蒸发后的水滴痕迹样改变,也称面包圈改变,是股骨头坏死初期表现。(2)低密度征:股骨头内有大面积水滴征改变,水滴征改变区的骨小梁消失,是比较严重的股骨头坏死初期表现。(3)新月征:股骨头上部,呈半月状软骨下断裂,新月断裂透亮区征象。在股骨头正位与髋关节蛙式位片都能看见,髋关节蛙式位发现比较早,是股骨头坏死Ⅰ期或Ⅱ期表现。(4)断裂征:股骨头软骨下断裂,一处或多处裂缝样透亮带状改变,这是股骨头Ⅰ期塌陷的征象。(5)硬化征:股骨头内任何部位,呈一处或多处,片状或带状硬化性高密度骨质改变。(6)变形征:股骨头内出现死亡骨细胞的吸收,股骨头外形被破坏,股骨头塌陷、扁平肥大征象。(7)修复征:股骨头死骨吸收缩小,肉芽组织形成,网织骨细胞形成。死骨周围显示疏松带,低密度透光区逐渐缩小,股骨头骨密度逐渐均匀,这种变化是形成新骨的修复征象。

2 X线分析

本文按病变进展程度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度。24例共有36个股骨头发病。轻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表现为髋关节间隙增宽,普遍性骨质稀疏。中度10例病变囊样区更明显,边缘相对清楚,可见死骨影,骨股颈增宽缩短等。重度7例骨股头变形,颈干角减小,沈通氏线不连续,髋臼窝变浅变宽,关节间隙变窄,边缘骨赘形成等。其中股骨头有点状透光区改变4个,囊样改变6个,小斑点状增高影5个。股骨头轻度变形6个。髋关节间隙增宽2例,变窄3个。股骨头边缘模糊8个,不规则3个。髋臼硬化病有唇样增生2个,有游离碎骨片4个,髋臼区有囊样透光区改变2个。

在X线片上股骨头坏死早期骨质正常或仅见骨小梁模糊和散在骨质疏松,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局部囊性变,骨纹理稀疏,骨小梁中断紊乱或见小块骨密度增高的死骨块。之后见股骨头中心大块密度增高阴影,坏死范围小于全股骨头中心大块密度增高阴影,坏死范围小于全股骨头的1/3为局部坏死,大于1/3小于2/3为大部分坏死,大于2/3以上者为全头坏死。

若见关节软骨下呈线形透亮区,称新月征,是软骨下骨小梁坏死吸收的表现。继之关节面局部塌陷或大部塌陷,髋臼缘下之关节面形成明显阶梯状。股骨头内外侧出现密度较高的侧壁,头中央密度降低,从而形成一种雪杯征,少数患者出现单壁现象而另一侧壁缺如,也可能出现内侧壁基底断裂,外侧壁变薄或消失,严重者全股骨头或向内侧倾倒滑移。而后股骨头内外缘不骨赘形成,髋臼处缘有增生,股骨头外侧壁增厚,密度增高。股骨头变宽,形成鸟嘴状,但臼头包容尚好,关节间隙变窄,后期关节间隙消失,髋臼指数增大,出现股骨头圆周中心与髋臼圆周中心不一致现象。股骨头中心外移,Shenton线中断,关节出现关脱位状。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长期大量服用激素类药物、酗酒、外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性损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以大量服用激素及外伤等因素最为常见。其预后往往与股骨头坏死范围,股骨头是否塌陷以及治疗是否及时,其方法是否恰当相关联[3]。

髋关节外伤及股骨颈、股骨头骨折一般可引起股骨头供血障礙导致骨股头缺血性坏死。激素类药物能够刺激血小板大量生成,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常导致脉管炎,造成血管栓塞,发生缺血性坏死。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方法很多:如CT、核磁共振等检查技术,这些检查费用昂贵,检查时间长,但检查清晰度高,病人负担重难以接受。而X线平片检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既简单又快捷而且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但由于重叠不易显示骨密度改变和空间关系,对于关节间隙和软组织显示有限[4]。根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程度及范围将X线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

轻度改变指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及病变区范围较小,关节间隙增宽,股骨头正常弧形消失,关节面呈部分凹陷或不平,密度稍增高。多见于股骨头上外侧紧邻近关节面区,骨边缘不规则,皮质下骨质吸收,这是因为负重压部位于股骨头上外侧。病变周围有一窄的透光区带围绕。

中度改变是指骨质疏松更加明显,并见有大小不等的囊样透光区,骨坏死区范围较大,涉及关节的1/3~1/2。表现为股骨头上外半侧变扁,关节面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性增高,期间有小囊性变和碎裂小骨片,周围有透光带围绕,其外带为窄的硬化区,可伴有髋关节半脱位,关节内有游离的坏死碎骨片。

重度改变指骨坏死区广泛,涉及关节的1/2以上或整个关节,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呈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改变。

在诸多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方法中,我们比较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和CT诊断后认为,虽然MRI灵敏度高,但在显示股骨头软骨下骨折方面的CT比MRI优越,但检查费用高时间长,患者难以接受。X线平片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中同样能发现病变而且简单快捷、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笔者认为凡是怀疑或平片已发现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均应CT检查以便能早期发现或更准确的分度以利于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徐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2,8:520.

[2]上海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3]杨鸿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诊断及其与X线平片的关系.实用放射学杂志,1993,337.

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 篇11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内乡县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临床拟诊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拟诊其它疾病而被X线、MRI检查发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经临床诊断治疗结果证实的患者71例, 男66例、女5例, 其中, 68例患者经X线平片检查, 年龄27~62岁, 临床症状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髋关节痛、膝关节疼痛, 以及压痛, 疼痛呈持续性或间歇性, 病程长短不一, 对X线平片阴性需进一步经MRI检查确定并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27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玲珑DR X光机及GE 0.2TMRI与之配套的后处理工作站和影像分析软件。X线检查:取骨盆正位和蛙氏位, MRI取仰卧位, 其扫描方式为横断位、冠状位。横断位采用SE序列TR:440、T E:19, 冠状位采用FRFS序列TR:3000、TE:105, SE序列TR:400、TE:11。

1.3 X线平片及MRI观察指标

71例患者的X线平片及MRI图像由我院影像学主治医师负责回顾性阅片, 对照X线影像学1、2、3、4期分期表现和MRI股骨头前上部边缘的异常“条带影”等, 低信号、高信号以及“条带影”所包绕股骨头前上部呈现的四种信号特点为影像学观察指标, 复合指标即可诊断。

2 结果

本组中34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符合手术指征, 经手术病理证实。37例非手术疗法予以治疗, 经临床随访证实。病因分析结果:29例股骨颈骨折引起血供障碍的占40.85%, 19例酒精中毒所致占26.768%, 5例无骨折的髋关节创伤占7.04%, 11例其他不确定病因占15.49%。经统计学处理, X线平片诊断符合率达61.2%, 对引起坏死原因的早期判断需密切结合其主要症状、体征或进一步行MRI检查, 予以病因诊断, MRI诊断符合率达100%。 (P<0.01) 有显著差异性。

3 讨论

3.1 病因分析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疾病, 病因特发者至少40余种, 常见的有酒精中毒、外伤、皮质激素治疗, 其他少见原因有血液系统疾病, 高原病、减压病、妊娠、胶原血管病、放射线照射、肾移植、化疗、痛风和慢性胰腺炎。不同病因破坏了股骨头血液供应, 引发其血供障碍而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2 临床表现与部位

早期表现为髋关节或膝关节疼痛, 在髋部又以内收肌痛出现较早, 疼痛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晚期跛行, 髋关节活动受限, 行走困难, 重者可丧失体力劳动。因此, 及早明确诊断至关重要。本组71例中, 13例为3期、4期重症患者, 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1例为2期、3期, 给予多条血管束和带血供髂骨移植术治疗。10例为2期符合股骨头重建血运给予钻孔及植骨术治疗。37例1期应用中药和理疗, 定期拍摄X线片检查, 明显好转或完全愈合后出院。

3.3 X线与MRI对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

X线平片对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主要由于部分患者对疾病早期诊断认识淡漠, 往往在疾病发展到较严重地步方就诊治疗, 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X线平片对其早期诊断缺少信息, 部分平片显示阴性。近年来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MRI最早可以出现有确定性意义的骨坏死信号, 是在脂肪细胞死亡之后 (12~48h) , 由于反应性的纤维组织代替了脂肪和造血细胞, 其结果使信号的强度降低, 其信号强度的改变是骨坏死早期的敏感征象,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 为外科医师提供了直观的分期手术信息, 有效帮助了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法。

总之, X线平片和MRI检查能提示和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在病因治疗和及早制定相应手术分期与治疗方法上提供了可靠依据, 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原因所致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X线与MRI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1例经X线和MRI检查诊断为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进行综合性分析, 对X线MRI影像学表现以及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相对照。结果71例患者中, 有44例结合患者主要症状与体征, 经X线平片确诊, 其诊断符合率达61.2%, 而27例X线平片阴性且又可疑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征象的患者进一步行MRI影像学诊断与临床诊断均相符合, 其诊断率达100%。在71例患者的病因分析诊断中, 股骨颈骨折引起血供障碍的占40.85%, 酒精中毒占26.68%, 无骨折的髋关节创伤占7.04%, 减压病占9.86%, 其他原因占15.49%。X线对中、重度病例诊断具重要意义。结论MRI分辨诊断率高, 是一种有效的非创伤性的早期诊断方法, 弥补了X线、CT对早期病例检查不敏感的缺陷, 同时能清晰的诊断和提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期, 为选择治疗手段提供了可靠依据, 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关键词: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X线、MRI,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 (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5:1047-1050.

上一篇:中职就业计算机教育下一篇:信贷投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