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投放论文

2024-10-10

信贷投放论文(精选9篇)

信贷投放论文 篇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工作部署, 引导信贷资金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 7月1日, 人民银行对部分分支行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 , 明确要求金融机构用于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人民银行表示, 将继续发挥再贴现对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进一步加大再贴现支持力度, 对小微企业、涉农行业等融资需求较大的地区适当增加再贴现额度。

再贴现是人民银行提供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货币政策工具。今年以来, 人民银行已累计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165亿元。截至目前, 全国再贴现额度为1 620亿元, 再贴现总量中, 小微企业票据占比为45%、涉农票据占比为27%。总体看, 再贴现政策的实施对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投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信贷投放论文 篇2

中国农业银行最近明确提出,将农户和县域个人生产生活、现代农业生产、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村现代商品流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和县域中小企业作为“三农”和县域信贷8大重点营销和投放领域。

“这是农行对‘三农’和县域有效信贷需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市场定位和优势,有效结合国家政策,首次明确提出8个‘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营销和投放重点。”农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朱科帮说。

朱科帮说,农行在新近出台的《农行2009年~2010年“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政策指引》中提出8大重点营销和投放领域,意味着农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将不再“包打天下”,而要遵循重点突出的原则,重点满足县域市场具备还款能力的规模化、商业性信贷需求,做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

具体来讲,首先农行将以从事种养业农户为基本客户群体,惠农卡为载体,扩大农户小额贷款覆盖面,重点支持订单农业以及处于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农户。目前,农行惠农卡累计发约2363万张,今年新增约1563万张。

其次,农行将大力拓展县域个人住房按揭和其他消费类贷款,支持富裕农户在县城购置房产。以公务员、金融、电力等优势单位和行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业主为重点,稳步开展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的综合消费和综合授信贷款业务。

同时,农行将重点支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和农副产品收储、加工、销售,加大对食品加工类、农牧业生产类、轻工业类、医药工业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农行还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作为信贷投放重点。农行将选择具有一定财政实力的村镇,重点支持其农田水利、公路、新农村电气化“百千万”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以符合条件的政府投融资平台为载体,支持有产业支持、财政基础稳固的县城和经济强镇的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城镇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农行还放宽了县域医院和高中的信贷准入政策,择优支持符合准入条件的从从级以上或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从A级旅游风景区,以支持农村教科文卫等公共事业发展。

此外,农行还将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的额度统一由2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从而更好地满足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需要。

2009年信贷投放及结构的研究 篇3

关键词:2009年信贷投放结构研究

1目前国内银行信贷投放总量及影响

中国今年前9个月累计发放贷款接近9万亿元人民币,远高于此前设定的全年5万亿的目标下限。自2008年11月中央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4万亿投资计划后,金融机构明显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2008年最后两个月信贷投放额分别为4600亿元、7700亿元。截至2009年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39.04万亿元。同比增长34.16%,增幅比上年末高15.43个百分点。

工行将信贷投放重点放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材料等领域上。其重点支持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中行信贷重点投向优质铁道线路、南水北调水利项目。红沿河、台山等核电项目。

今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继续实现“双降”。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45亿元,比年初减少55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6%,比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在不良贷款数据“双降”的背后,信贷高增长下的风险隐患也在积聚,需要高度重视,有效化解。许多贷款放出去还没有到一年,这时候的数据很难说明上半年的信贷质量。明后年才是考验贷款质量的关键。

2信贷结构失衡

2008年底以来。银行信贷主要流向了“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建设)、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以及大型国企,这些项目和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定价权,直接影响了银行的利差水平。不论是大银行的“以量补价”还是中小银行的“补丁贷款”,都难以扭转净利润增长乏力的局面。高度趋同的“赚利差”的商业模式被打破,使银行业整体进入“战略迷茫期”,从中长期的信用趋势来看,通胀预期的加剧、巨量信贷增长以及国内外经济回暖基础尚不稳固等因素,使受评银行仍然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都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形成压力,进而对中国银行业近几年来的改革成果形成挑战。

中国信贷投放结构失衡问题比较严重,多集中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国有背景的上游行业。信贷投放过多集中在产业链上游。一定会带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即使上游行业的定价能力再强,也会因为下游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下跌。比如前几个月中国几大钢铁巨头纷纷提价,但由于下游需求不足,钢价最近又开始下跌。

目前国内的消费信贷市场存在巨大的供需矛盾。以2009年一季度为例,中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为3.94万亿元,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约为11%。如果剔除购房贷款,消费信贷余额仅为4500亿元,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仅为1.29%。而同期美国不包括房贷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是中国的38.7倍,其在银行贷款中的比重则高达26%。因此,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

现在看来,如果信贷结构继续失衡,中国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将大于通货膨胀压力。通货紧缩将阻碍中国经济复苏,从而使商业银行坏账大量上升。

3信贷控制措施建议

3.1适度增加消费信贷投放当前迫切需要从机构体系、产品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快构建和完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进而拉动消费内需增长。同时密切跟踪宏观经济走势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科学把握信贷节奏,加强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建设,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在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建议做到信贷投放“有保有压”,关键在于银行的投资取向问题,上半年的信贷结构整体来说是放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的经济运行要紧缩信贷节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需要义无反顾的坚持。

提示商业银行要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严守风险管理底线,切实防范各类信贷风险。提高银行防御资产质量下滑的能力,用较高的拨备来覆盖风险。不得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要严格限制贷款,落实风险防范。要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不动摇,不折不扣地落实与借款人“面谈”、“面签”制度。

增加消费信贷投放可以使在向零售银行转型的大旗下,拓展消费信贷符合商业银行自身战略规划和业务结构调整的需要;集中推进汽车、住房、家电、教育、旅游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产业的信贷消费,别是拉动农村扩大消费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推广银行卡使用,提高刷卡效率,促进扩大银行卡消费完善汽车融资管理制度,加强汽车经销商的贷款管理,扩大汽车消费潜在市场。加大对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普通商品住房。

3.2注意监控从2004年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类银行将奉行国际标准,取消原来并行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逾两呆”的不足就是掩盖了银行贷款质量的许多问题,比如根据贷款到期时间来考核贷款质量,就会引发借新还旧的现象,这样就很容易将一笔不良贷款变为正常贷款,而实际上并没有降低风险。这种分类法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达到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目的,而五级分类法正是克服了它的有关弱点,可以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的盈亏状况,因此成为改良贷款质量管理方法的选择。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加强信贷结构监测评估,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要全面加强信贷结构监测分析和评估,对辖区内信贷资金投放的结构、节奏和进度的动态信息要及时把握,心中有数。在加强信贷结构调整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金融机构贷长、贷大、贷集中和严重存贷期限错配产生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信贷投放论文 篇4

一、安徽信贷投放主要特点

(一) 贷款总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 安徽省信贷投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0~2011年, 安徽省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加13663.5亿元, 增长206倍, 年均增长率为16.9%。2011年末, 安徽省人民币贷款余额13730亿元, 同比增长20.57%, 高于全国4.54个百分点, 贷款增速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新增2324亿元, 增量、增速双双位居中部省份第一。

(二) 贷款期限结构趋于长期化

近年来, 安徽短期贷款总量不断增长, 但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 15年内总共下降了38.4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上升, 15年内总共上升了41.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占比的此消彼长的原因主要是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这一点可以从基建贷款占比中看出) , 因而对中长期贷款需求旺盛。工、商业贷款在短期贷款中虽然占比有下降的趋势, 但依然保持在50%左右。

表明工商企业依然是安徽省流动性资金的主要需求者。值得关注的是, 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占比不断上升, 2007年之后的占比稳定在20%以上, 表明虽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长速度回落, 但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 个人消费信贷增长将会成为安徽省信贷投放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三)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主体地位稳固

截止2011年末, 安徽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机构个数7690个, 从业人员102144人, 资产总额24663亿元。人民币贷款中, 国有商业银行 (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 贷款余额最高, 占41.1%;其次是农村合作机构 (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 占16.3%;再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为2232亿元。可以看出, 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在安徽省信贷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下降, 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市场占有率稳定上升。

(四) 信贷投放区域差距不断扩大

我们采用聚类区划法将安徽省划分为4个区域, (沿江地区: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4个城市;皖南地区:包括宣城、黄山、池州3个城市;皖中地区:包括巢湖、六安、滁州3个城市;皖北地区: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6个城市。为更明显地反映安徽省区域发展的差异情况, 我们的研究对象不包括省会城市合肥。) 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

分地区看, 沿江地区信贷投放占比不断上升, 15年上升了9.5个百分点;皖北地区信贷投放占比不断下降, 15年下降了8.3个百分点;皖南、皖中两个区域变动趋势相对较缓。信贷投放的差异主要是因为, 沿江地区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等因素的推动, 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趋强, 对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巨额资金需求拉动信贷资金急速增长。皖北和皖中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农业生产区, 信贷资源占比下降明显。总的来看, 区域信贷资金投放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是存在较大的相关性的。

(五) 县域信贷投放维持较低水平

截止2011年末, 安徽省辖区共有68个县 (市) , 1262个镇和个乡, 县域人口4940万。全部金融机构县域贷款余额3315亿元, 占全省贷款总余额24.2%, 同比增长26.8%, 增速高于全省各项贷款6.5个百分点;新增贷款745亿元, 占全省新增贷款总额32%。

从表4可以看出, 安徽县域信贷投放占全省的比例一直低于县域GDP占全省的比例。安徽省县域信贷投放相对不足主要在于:一是安徽省大部分县域工业基础薄弱, 县域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有效抵押资产少、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稀缺等问题, 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二是县域金融机构贷款质量不高, 运行效益低下, 银行负担沉重, 严重制约着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三是县域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严重, 信用司法环境相对较差。县域各国有商业银行都把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社会信用环境差列为制约信贷投放的首要因素, 信贷资金在县域 (农村) 营运成本较大而相应的收益却较低。

二、安徽信贷投放可持续增长影响因素

(一)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增强信贷投放可持续性增长能力

一是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2006~2011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3.4%, 增幅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 比“十五”高3个百分点, 增幅高低相差2.1个百分点, 波动幅度比全国低2.9个百分点, 比“十五”低2.3个百分点。二是经济效益水平提高。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1306.9亿元, “十一五”期间工业利润年均增长36.4%。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用于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大幅增长。2006-2011年, 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累计745.66亿元, 年均增长29.4%, 比“十五”高11.5个百分点, 比全国高5.9个百分点。创新人才和平台增加较多。2011年, 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6.6万人, 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的4%, 比2005年上升0.9个百分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35家, 比2005年增加348家, 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个, 居全国第10位。三是创新成果丰硕。2011年, 全省专利申请量48556件, 是2005年的13.8倍, 专利申请量居全国位次由2005年的第19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8位。

(二) 城镇化建设加快, 推动信贷投放的快速增长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推进城镇化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品市场扩大两方面消化大量工业产品, 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 还可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规模。推动城镇化协调发展, 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城镇化是通过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产生集聚效应, 缩短社会经济各系统之间的距离, 增强相互作用, 进而产生外部经济性, 促进经济增长和信贷的有效需求。近年来,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较快, 城镇化水平和规模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一些不足之处, 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2011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1.3%, 同期安徽低于全国6.5个百分点, 与沿海发达省份 (浙江、江苏、山东) 差距进一步拉大, 相差已达15个百分点左右。在城镇化发展地域空间上差异尤为明显, 省会合肥及沿江城市群的马芜铜地区是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 达60%以上, 而皖北和皖西城市化水平发相对缓慢。

(三) 产业结构层次有待提高, 制约信贷投放结构优化

一般来说, 不同产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差异较大, 第一产业对信贷资金需求较少, 二、三产业对信贷资金需求较大。2003年安徽省第一产业比重降至20%以下, 工业已成为安徽省的主导产业, 安徽经济正式进入工业化中期。近年来, 在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带动下, 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的影响作用下, 安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但仍存在着三次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制约信贷投放的增长。

2000年以来, 安徽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回落, 相应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 所占比例超越并逐渐拉大与第一、三产业距离。与此同时, 产业结构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存在失衡问题。2010年,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 重工业占比达到70.28%, 其中能源、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近40%。重工业比例偏大、传统行业比重偏高、制造业、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偏弱, 传统农业及基础产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其抗风险能力低, 信贷资源流入意愿不高。

(四) 区域经济差距扩大, 信贷投放地区流动性下降

相对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开发度相对较高, 储蓄资源能够流向效率更高的流域, 企业更容易获取信贷支持, 信贷资金就会向经济增长相对快的地区集聚, 但是一个地区信贷的吸纳能力是有“阀值”的, 这种聚集效应不利于信贷的持续增长。只有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才会稳步提高, 信贷投放才能实现稳步增长。

经济区位熵是由哈盖特 (P.Haggett) 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其计算公式为Q=S/P, 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 S和P分别为该区域GDP和人口数占全省的比重。Q大于全省平均值, 说明该地区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发达;Q小于全省平均值, 大于全省平均值的四分之三时, 说明该地区处于发展中;其余的为经济落后地区;Q值越高, 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根据此公示计算全省各市经济区位熵如表6:

横向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 由于合肥最为省会城市,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水平较高;而马鞍山、芜湖、铜陵作为沿江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运输便利, 开放较早, 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淮南、淮北自然资源丰富, 具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储备以及煤炭相关产业, 经济发展快速;黄山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 加之大力宣传, 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刺激绿色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 这些地区人口众多, 工业化程度低, 拉动经济手段有限。最近几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 从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看, 与2007年相比只有合肥、淮北、芜湖、铜陵、池州经济区位熵2010年上升, 其余地市均下降, 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降低。包括沿江城市马鞍山, 资源城市淮南等经济增速放缓。

三、推动安徽信贷投放可持续增长的建议

(一) 不断扩大有效信贷投放, 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

当前, 安徽省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实体经济发展对信贷投放的需求强劲。所以, 应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抓住机遇努力扩大有效信贷投放, 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 确保信贷总量与安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相衔接。应鼓励全国性、区域性银行在皖分支机构积极向总行争取资金、规模和授信管理权限等政策倾斜, 通过业务创新试点有效支持安徽实体经济发展。应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前提下, 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和风险管控能力, 合理安排流动性, 保持信贷投放适度均衡增长, 有效发挥“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 围绕安徽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 加强项目统筹, 引导金融与企业、资金与项目对接, 组织银团贷款、争取总行直贷或直接申请单列规模等方式, 满足项目资金需求, 以项目带动信贷投放。创新银政、银企对接方式, 抓好跟踪推进, 推动深度合作, 尤其要落实好已签订的银政战略协议、银企合作协议, 把更多的协议资金变成现实的信贷投放。应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在支持小微企业、满足融资多样化方面的优势, 加强引导, 规范运行,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全省经济建设。积极争取再贷款、再贴现等国家政策支持, 确保全省金融系统流动性充足, 增强金融机构资金投放能力。此外, 更应牢固树立“经济决定金融”的理念。相对于经济发展, 金融处于一种需求跟随的地位,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其资金吸纳能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努力扩大信贷投放的同时, 必须更加关注经济自身发展状况的改善和信贷资金吸纳能力的增强。未来一段时期, 应进一步加强财政、产业、信贷等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促进全省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二) 大力优化信贷结构,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转型

当前, 安徽省信贷资源配置仍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的地方, 区域不均衡、企业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所以, 必须加大有扶有控力度, 一方面是要大力地“扶”, 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特别是“三农”、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新兴产业、优质中小企业等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是要果断地“控”, 继续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以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需求的信贷政策, 扩大消费信贷, 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优先支持在建和续建工程, 确保已经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二是积极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完善信贷引导政策,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引导信贷资金加大支持皖江城市带、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北、皖南旅游区等重点区域战略。四是切实抓好县域、三农等领域信贷支持政策落实, 继续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着力加强涉农金融服务。五是进一步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机制, 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切实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加大对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六是积极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 严格控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三) 不断加快金融创新, 努力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对于加速崛起中的安徽, 金融资源始终是稀缺要素。从这一基本省情出发, 我们应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的意识, 多措并举、兼收并蓄, 不能只盯着银行信贷, 而是要拓宽视野, 更加关注债务融资工具、直接融资市场等非信贷渠道, 引导各领域、各渠道的资金为我所用。一是重视债务融资工具。目前安徽省发行规模偏小、品种偏少、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应从政策上对运用债务融资工具、通过银行间市场融资进行正向激励, 以扩大我省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定向非公开工具的发行规模, 为我省企业低成本、宽领域融资创造良好政策条件。二是充分发挥多层次金融市场作用。抓住国家债券融资进入重要发展期的机遇, 丰富债务融资工具, 促进债券一级、二级市场协调发展。积极培育拟上市公司资源, 推动上市公司开展再融资。引导省内产权交易机构通过联合、合作、兼并、托管等方式进行整合, 形成全省联动的产权交易统一市场, 为股权投资和股权融资提供对接机制;大力促进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 通过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机构, 引进国内外投资, 支持创新型企业和优势产业发展。三是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步伐。如:针对科技创新型小企业, 大力开展企业股权质押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从各种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那里直接获得资金;针对为大企业服务的上下游小企业, 大力开展购销合同贷款和订单抵押贷款;围绕新兴文化产业, 在共同投资、相互参股、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等方面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消费信贷方面, 积极引进和开设消费金融公司, 加大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四) 进一步强化金融风险防范, 提高信贷投放支持全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当前, 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维护金融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支持经济发展与维护金融自身稳定并重, 一手抓好扩大有效信贷投放, 全力支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手抓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应进一步健全安徽省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加强监管机构间的信息交流, 形成监管合力。强化宏观审慎理念, 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 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分析与预判, 防范宏观微观风险的叠加, 促进地方金融安全稳健运行。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类金融机构的监测分析, 高度警惕其违规、异常经营行为, 切实防范金融体系个体风险局部风险演变扩大为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 防范非正规金融体系风险向正规金融体系传导。密切关注企业“跑路”事件和非法金融活动情况, 重点加强资金链的调查分析, 防止其通过资金关联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进一步完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 继续做好银行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 并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果作为现场评估的重要内容。紧密跟踪分析安徽实体经济形势, 密切监测各类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行情况, 及时开展金融风险压力测试。金融机构要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 强化资金用途监管, 切实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民间借贷、股市等领域。

(五) 继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为信贷投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良好的金融生态, 不仅可以增强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 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 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应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全面促进安徽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一是优化法制环境。加强政府金融工作部门、执法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 严肃惩戒逃废金融债务等各类失信行为, 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健全符合安徽实际的金融法律体系, 认真开展反洗钱、反假币活动,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交易、侵占上市公司财产、保险欺诈等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 为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优化信用环境。以金融系统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载体, 整合工商、税务、海关、质监等部门的信用资源, 建立信用信息共享交流机制, 形成包括信用法规、信用评级、信用产品市场及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在内的完整信用体系。发展信用服务中介机构, 倡导信用评级, 扩大信用产品使用。三是优化舆论环境。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协调,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开展金融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等公众教育服务活动, 面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知识, 营造关心、支持金融业的社会氛围。

(六) 着力加强机制建设, 构建促进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支持保障体系

信贷投放论文 篇5

专业论文

未来五年,在“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将超3万亿元

未来五年,在“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将超3万亿元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九次“点名”邮储支持“三农”;李克强总理、马凯副总理先后做出重要批示,鼓励邮储银行发挥优势,扎根基层,为“三农”提供更多更好的普惠服务;国办发[2014]17号文提出“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

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工作,5 月15日至16 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江西南昌召开“ 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会。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江西省委副书记尚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张冬科局长,银监会四部副主任王艳娟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莫建成出席会议,副省长李炳军致欢迎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作工作报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主持会议。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邮储银行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村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当好‘三农’金融服务生力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规模】

8300亿小贷解800万农户融资难题

当下,“三农”发展迎来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企业发展正在催生更多的金融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亟待金融支持,农民对结算、贷款、理财的需要进一步激发。

李国华介绍,邮储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三农”金融服务放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截至目前,邮储银行拥有3.9万个网点,其中70%分布在县域,构建“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累计发放小额贷款8300多亿元,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7万亿元,有效解决了800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多万农户,1200万户小微企业的经营资金短缺困难。截至2013年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882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幅居银行业第一位,连续六年实现增量高于上年。

在翻阅了邮储银行2013《普惠金融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听取了邮储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报告后,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邮储银行为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三农”工作、小微企业创业、就业等民生领域勇于探索,在用真情和感情推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上义不容辞,两份报告是金灿灿、沉甸甸的。

据介绍,邮储银行的总体目标是:未来五年内,在“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超过3万亿元,成为“三农”金融服务的生力军。

【重点】

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配合国家政策和发展导向,邮储银行加快了涉农产品的创新推广,重点推进对现代农业的金融服务。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会上指出,“现代农业需要金融支持,金融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的重要方面。现代农业规模经营越来越离不开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也培育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巨大市场。如何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个巨大的市场,是摆在农业和金融两大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邮储银行的重点支持对象。”

“新型经营主体的核心金融需求是信贷需求,要根据不同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吕家进表示,将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企则企、宜社则社”的原则,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推广;重点以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内6000多个家庭农场、农业部确定的6600多个农村专业合作示范社为重点,逐步把业务范围扩展到全国。

在开展新业务试点的过程中,国家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区、800个产粮大县、15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邮储银行重点推进的区域。“这些地方特色农业比较明显,现代农业推进速度较快。邮储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行已将黑龙江、新疆、江西、浙江、广东、北京、河南、四川、福建等9家分行确定为‘三农’贷款创新实验区。”吕家进说。

一年来,邮储银行各试验区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邮储银行家庭农场贷款在山东、江西等地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庭农场贷款放款规模已经超过1000万元,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贷款结余规模已经超过30亿元;农民合作社贷款业务在北京、辽宁、吉林、江苏、浙江、河南和湖北试点,贷款规模已经达到4亿元。

此外在解决农村融资担保难的问题上邮储银行也做了大量工作。据介绍,去年以来,邮储银行围绕农村金融改革,加大了农村抵质押担保方式的创新开发力度。围绕农村居民房屋产权、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抵押,邮储银行开发的新产品已经在多地试点,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邮储银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北京等地累计放款超过1亿元;林权抵押贷款已经在江西、福建等17个分行开办业务,累计放款超过13亿元;在农房抵押贷款方面,则在参照中央精神,加强研究,审慎探索。

【经营】

践行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作为普惠金融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将坚定不移地做好服务,使普惠金融服务向“取款不出村、贷款送上门、理财送下乡、资金通天下、服务全天候”的目标持续迈进。

“两小”贷款(小额贷款、小企业贷款)是邮储银行的“招牌业务”,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随着“微贷技术”运用的不断成熟,邮储银行正在大力推动“两小”贷款转型升级。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介绍,2013年以来,邮储银行加大小额贷款产品要素调整和创新力度,支持茶叶、烟草、水产养殖、畜牧业、家禽养殖、农产品收购等区域性特色行业开发;2014年又进一步对分行放权,充分满足分行创新本地化小额贷款产品的需求。小企业贷款则以特色支行为抓手,加大群链开发。目前邮储银行已经建立了72家涉农类小企业特色支行,研发试了点包括互惠贷、增信贷、流水贷等在内的小微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信贷产品55种,全力支持地方特色经济、产业的发展。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回乡创业农民工、农村妇女和自谋职业者等特殊群体,邮储银行也推出了针对性的金融服务。邮储银行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目前累计放款532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服务经济社会的同时,邮储银行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13年底,邮储银行资产规模达到5.57万亿元,居中国银行业第七位,全行收入、利润实现了连年持续增长,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率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会场声音】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是当务之急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与之相应的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农业部门正在积极推动探索金融支农有效落实,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难是当务之急。

邮储银行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地位,坚持“人嫌细微,我宁烦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服务宗旨,发挥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比较优势,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下沉服务重心,不断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邮储银行要把握城镇化和发展普惠金融机遇

“三农”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农民的重要纽带,关系到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关系到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安全,意义重大。

邮储银行要把握两大机遇:一是要把握当前城镇化的机遇,特别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农村金融业务,走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积极配合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面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工作。二是要紧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机遇,发挥邮储银行的网点优势探索农村普惠金融新路子。要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实做好“三农”金融服务,持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有效方式,推动包容性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江西省委副书记尚勇:让金融活水浇灌“三农”之树

金融支持和服务“三农”是发展所需、农民期盼。希望邮储银行等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江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机制,秉承普惠金融理念,把支持和服务“三农”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让金融这池活水浇灌好“三农”之树、助推老区人民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着力完善银地合作保障机制,扎实推动金融机构与地方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共同打通“三农”的金融血脉,形成推动江西农业农村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张冬科局长:统筹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邮储银行要提高统筹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即用好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统筹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从服务“三农”的“生力军”逐步发展转变成为“主力军”。

邮储银行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把握好中央推动“三农”改革发展的政策导向。二是把握好中央和地方政府推进“三农”工作的重点领域。三是把握好不断增长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

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邮储银行应主动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做好对接,大力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此带动千家万户,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银监会监管四部副主任王艳娟:从四方面做好“三农”金融服务

希望邮储银行持续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一是要把握中央政策,紧抓农业产业化机遇,充分发挥在金融体系中独一无二的网络优势,持续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二是要积极创新,做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工作。三是要大力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保持业务持续稳健发展。四是加强银政沟通、银政合作,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多方携手,以高质量的“三农”金融服务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信贷投放论文 篇6

构调整的进度。

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县联社连年获殊荣

柳河县农村信用社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发展烤烟的号召,大力投放资金支持农民发展烟叶生产,在烟叶生产的过程中,积极给予那些有种植需求,并符合政府部门发展而又缺乏资金的烟农以资金支持,全力支持烟农发展烟叶产,烤烟贷款的及时发放有效促进了烟农发展烟叶生产。全县烤烟贷款发放规模逐年在增加,烟农种植烟叶的面积逐年在扩大。据统计,2006年投放烟叶生产专项贷款800万元,2007年投放1000万元,2008年累计为1164户烟农发放烤烟贷款1370万元,支持烤烟种植面积23000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柳河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全县农民发展烟叶生产中,主动克服自身资金十分紧张的难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支持农户从事烟叶种植,有效促进了全县烟叶生产的良性发展,鉴于柳河县农村信用社在发展烟叶生产中所做出的努力,柳河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给予柳河联社支持烟叶生产优秀单位的光荣称号。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支持烟叶生产

柳河县开始发展烟叶生产,要追溯到1991年,当时县委、县政府提倡种植烤烟之时,由于种植烟叶是新生事物,当地农户心存疑虑,很少有人响应,辽宁省的烟农来柳发展烤烟,当时信用社就开始为其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因其管理上的原因,外来烟农大部分以失败而告终,信用社因此遭受了很大损失。但是我们没有困此退缩,而是对那些仍旧坚持下来的烟农继续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基层信用社主任以及包片信贷员在烤烟生产的关键时期亲自去田间地头与烟农交流,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总算功夫没有白费,终于使我县的烤烟种植技术日臻成熟,做大做强了烤烟种植业,打出了柳河县的优质烟叶的品牌优势,全县烤烟种植才形成如今的规模。

柳河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烟叶生产工作,每年年初,都要专门召开烤烟生产动员会,向各乡镇政府层层落实全年烟叶生产任务,将烟叶生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目标来管理。年末,又专门召开烟叶生产总结暨表彰大会,对一年来在烤烟生产中表现优秀的单位和烤烟大户进行表彰和奖励,进一步规划部署下一年的烟叶生产工作。经多年的探索和积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和技术指导体系,无论是从资金的筹措到烟苗的培育,从烟叶的田间管理到收掰,从烟楼的建设到烟叶的烤制,从种烟户的动员到种烟大户的发展以及种植烟叶所需肥料的供应等整个过程中,都能为之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措施,整个烟叶生产的过程中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跟踪服务及提供技术指导。

2007年,柳河县农村信用社在评定信用户工作中,鉴于广大烟农与信用社多年来的合作关系,绝大多数的烟户都被评为信用户,享受“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手续简便;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优惠政策。每年在发放完备春耕贷款后,我们都要为烟农留有足够的资金,准备4月份为烟农支棚置种发放贷款,5月份维修烟楼、购买烟草专用肥发放贷款,7月下旬还要发放烤烟煤及人工费发放专门贷款。这种烟农随用随贷的贷款模式也节省了不少的贷款利息支出,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在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烟农种烟积极性日益高涨,烤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到2008年全县种植烟叶3.6万亩,收购烟叶9.1万担,总值5050万元,亩均产值2118元,亩均效益1268元,专项税收实现2040万

元。

三.加大信贷投放继续支持农民发展烤烟

信贷投放论文 篇7

会议强调, 加快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 必须采取积极的支持措施, 稳定造船订单, 化解经营风险, 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大型企业综合实力,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自主创新, 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议决定,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抓紧研究出台鼓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单壳油轮强制淘汰政策;今后3年暂停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 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

2008年1至12月, 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83亿元, 同比增长61.2%。实现利润总额283.4亿元, 同比增长50.5%。据统计, 2008年全国造船完工量2881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52.2%。

信贷投放论文 篇8

一、银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宝安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 宝安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入驻宝安。2010年成功组建了深圳第一家村镇银行——深圳宝安融兴村镇银行, 也是我区第一家法人银行, 由此开启了宝安区金融业发展迈入法人总部经济业态的崭新时代。华一银行、江苏银行、北京银行、包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也纷纷在宝安设立分支机构。截至2010年底, 宝安区已经吸纳26家银行 (其中中资银行22家、外资银行4家) 设立机构, 全区银行业设有1家法人单位, 96家一级支行 (见表1) 。一级支行中:国有 (控股) 商业银行29家, 股份制商业银行52家, 农村商业银行9家, 外资银行5家和邮政储蓄银行1家。共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293个, 从业人员6303人。其中, 农村商业银行网点数量最多, 9家支行开了94个网点;而国有 (控股)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人数最多, 为2832人, 占总从业人员的44.9%。

至此, 宝安区银行业一级支行以上单位数比2002年末增长了1.7倍, 比2005年末接近翻了一翻。

二、金融业运行情况

(一) 各项存款稳步增加

2010年末我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748.07亿元 (综合人民币) , 比上年增长20.8%, 本年度新增各项存款为472.34亿元, 比上年多增88.6亿元。

人民币存款持续上涨。12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677.94亿元, 比上年增长21.2%, 增速高于全市19.3%的平均水平。其中单位存款达到1303.47亿元, 占存款总额的48.7%, 比上年增长21.6%, 居民储蓄存款为1374.47亿元, 占存款总额的51.3%, 比上年增长20.8%。单位存款在年初时增长慢于居民储蓄, 随后增长幅度慢慢接近, 到12月份接近“剪刀叉”状态。

外汇存款出现“蹦极跳”。12月末外汇各项存款余额为10.59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9.8%, 外汇存款余额今年以来变化较大, 其中外汇储蓄存款余额各月表现相对较差, 除第2、3月份比年初有所增加外, 其余各月比年初减少, 12月末外汇居民储蓄存款为2.82亿美元, 下降0.3%。而外汇单位存款余额今年以来表现不俗, 从走势上看, 上半年走势相对较为稳定, 但从第三季度开始比年初增速就出现蹦极跳现象。据了解, 是由于今年以来我区某一大型外向型工业企业开通了NRA帐户, 在办理外汇收支业务过程中引起了外汇存款的剧烈波动。

(二) 货币信贷持续增长

2010年我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64.79亿元 (综合人民币) , 比上年增长31.0%, 本年度新增各项贷款为346.34亿元, 比上年多增了80.02亿元。

人民币贷款逐月均衡投放。今年中央和银监会信贷政策均要求要合理控制信贷增量, 我区金融机构努力做好信贷发放, 每月在增长速度和总量上进行控制, 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 实现信贷逐月均衡投放和平稳增长。各季度新投放人民币各项贷款比例接近于3:2:2:2, 基本符合银监会提出的全年各季度投放3:3:2:2的监测目标。12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399.00亿元, 比上年增长30.8%, 增速高于全市17.7%的平均水平, 基本满足我区融资需要。

外汇贷款增长保持活跃。12月末外汇贷款余额为9.9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9.9%。今年由于银监会严格控制人民币贷款发放, 对外汇贷款限制要求较少, 加之外汇贷款与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利差和币值的汇差刺激了不少外贸企业通过外汇贷款套利, 使外汇贷款相对比较活跃。我区外汇新增贷款在4、5月冲高后, 在年中受国家外汇管理局通报全国外汇贷款超常规增长以及部分银行外汇业务存在违规行为的影响, 6、7月份有所减弱, 之后受人民币兑美元的不断升值, 使得一度降温的外汇贷款套利重新返潮, 外汇贷款增速在8-11月份再度井喷, 并于10月份创下我区历史新高。

(三) 贷款投向趋于合理

从人民币各项贷款情况看, 12月末居民贷款余额640.98亿元, 占人民币各项贷款总额的45.8%, 比上年增长19.7%。单位贷款余额758.02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54.2%, 比上年增长41.8%, 增速明显高于居民贷款。

住房贷款仍是居民贷款的主要部分。12月末, 住房贷款余额557.44亿元, 比上年增长26.0%, 占居民贷款的87.0%, 在高房价来临时代, 住房贷款只能是居民贷款的首选。受经济好转的推动, 我区居民自主创业意愿强烈, 经营性贷款同比增长较快, 居民经营性贷款比上年增长47.3%。受汽车消费贷款利率上浮政策影响, 消费贷款有所紧缩, 比上年下降30.7%。

主要支柱行业贷款增长迅猛。从12月末人民币单位贷款行业结构显示, 各主要支柱行业齐头并进, 其中:工业企业贷款168.90亿元, 比上年增长60.4%;商业企业贷款122.78亿元, 比上年增长74.1%;房地产企业贷款130.30亿元, 比上年增长45.6%。三大支柱行业贷款增速均高于单位贷款的平均水平, 说明这些支柱行业对经济复苏预期更为强烈, 进而刺激着我区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贷款后发优势突现。从人民币贷款单位规模看, 12月末大型企业贷款余额264.41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34.9%, 比上年增长33.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93.61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65.1%, 比上年增长46.8%, 其中中型企业贷款余额324.98亿元, 比上年增长44.5%, 小型企业贷款168.62亿元, 比上年增长51.4%, 增速均高于大型企业贷款, 贷款向中小企业倾斜, 特别在第四季度, 中小企业融资加力, 增速明显, 有利于我区提高经济整体活力。

(四) 货币现金流量适度宽松

2010年我区现金收入累计为3373.48亿元, 现金支出为3574.86亿元, 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201.38亿元, 比上年增长13.7%, 各月现金净投放同比增长速度呈逐步放缓态势, 货币流动性仍相对较强。在国家各项货币政策措施的综合调控下, 我区货币增长走势总体符合调控预期, 有利于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三、金融业发展需引起关注的几个问题

今年以来, 我区金融业发展总体情况良好,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关注。

1. 金融对宝安的贡献亟待提高

据初步测算 (见表1) , 2010年我区GDP是深圳的27.4%、第三产业增加值是深圳的17.8%, 而金融业增加值只有深圳市的5.7%。我区金融业对GDP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2.4%和9.6%, 远远低于深圳市12.9%的27.5%的平均水平。深圳是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 而宝安区的金融化程度却大幅度低于深圳市的整体水平, 其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甚至低于龙岗区, 这说明宝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仍需大幅提升。

2. 金融业法人单位形单影只

我区金融贡献低究其原因是我区金融业法人单位数量少。银行业法人单位只有深圳宝安融兴村镇银行一家, 而唯一的一家分行, 渤海银行深圳分行于2010年11月搬到福田区, 让我区银行业又陷入没有分行的境地。银行业基本完全靠一级支行和二级支行支撑。而证券、保险在我区至今尚无法人单位。这给我区金融业税收收入和增加值统计上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3. 银行业网点分布不够均匀

宝安地域广阔, 银行网点覆盖不足, 尤其是新开发的区域。从分街道网点情况显示:我区银行网点主要集中在新安街道, 大浪街道在网点分布上最为薄弱。虽然近年来部分新支行的开业或者网点地址迁移, 宝安区银行机构分布不均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对于宝安这个人口大区来说, 银行网点仍旧太少, 银行储蓄外排长龙现象时有发生。

4. 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异动情况

近年来, 我区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其间也经历了剧烈起伏, 特别是2006年下半年之后住房价格快速上涨,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房地产出现一阵萎缩, 但在2008年底国家相关政策 (主要是信贷和税收) 刺激下, 2009年房地产业再次迅速升温, 其速度和程度甚至超过2007年, 显得更加火爆。这期间银行的住房贷款也快速扩张, 与房价上涨起到了交互影响作用。在此过程中, 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 投机炒作之风日盛, 建房买房过度依赖银行, 一旦房地产发生大的波动或逆转, 可能对金融稳定乃至经济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5. 外汇贷款迅猛增长可能存在的风险

受人民币升值预期、人民币贷款额度控制, 以及外贸回暖、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影响, 金融机构大量发放外汇贷款。一方面现在外汇贷款的汇率风险实际上完全由贷款银行承担, 而外汇利率受到国际水平的影响, 目前低于人民币贷款, 一旦利率发生波动, 银行同样面临很大风险。另一方面, 外汇贷款的真实用途到底是什么, 出口贸易和境外并购需要外汇贷款, 但金额有限, 是否存在外贸企业套汇、套利行为, 将外汇与人民币来回转化, 对赌人民币升值, 并造成人民币扩大投放等问题。

6. 信贷政策偏紧给项目按期竣工带来影响

2010年国家货币政策明显强调“适度”, 资金环境总体上是逐渐趋紧, 信贷规模有所压缩。人民银行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提高各档次存贷基准利率, 并加大在公开市场回笼资金力度;银监会通过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 实施“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督促银行严格把握信贷节奏, 实行按季逐月调控,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信贷投放。随着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2011年新增信贷规模回落已成为共识, 由于资金到位慢, 大量基础设施项目的后续资金缺乏保障, 对我区在建和开工项目按期竣工将带来一定影响。

摘要: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 金融业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 尤其近年来随着宝安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金融业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金融业成为宝安区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本文利用宝安区统计局金融业统计报表资料对宝安区金融业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 深入剖析我区银行业发展的特点, 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挖掘, 以便更好地推进宝安区金融业的发展。

信贷投放论文 篇9

1. 辽北某县调研数据

(1) 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基本情况

各金融机构存款占全辖存款比重由高到低分别为:农村信用社40.8%, 邮政储蓄银行27.8%, 农业银行22.5%, 工商银行4.65%, 盛京银行4.0%, 农发行0.02%。各金融机构贷款占全辖比重由高到底分别为农村信用社47.8%, 农发行22.8%, 工商银行12.4%, 农业银行11.3%, 邮储银行5.5%, 盛京银行0.08%。农村信用社是辽北某县存贷款业务的主力军。

2013年末, 全县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总额及投放方向:工商银行为43119万元, 其中国电辽北某县电厂投放额占90%以上, 其他为龙源发电厂和几家小企业;农业银行39315万元, 其中国电辽北某县电厂投放36000万元, 糠醛厂360万元, 县医院1000万元, 农户贷款1995万元;农村信用社166468万元, 其中中小企业贷款3亿元, 农户贷款13.6亿元;农发行79285万元, 全部为粮油棉收购贷款;邮储银行19301万元, 其中农户贷款15500万元, 商户贷款1660万元, 二手房贷款692万元, 个人商贷1349万元;盛京银行279万元全部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2) 2010年-2013年各金融机构业务开展情况

2013年末较2010年初全辖存款增长293777万元, 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增幅最大, 分别为12亿元和11亿元, 原因是两家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最多, 吸收的存款较多。2013年末较2010年初贷款增加69472万元, 农村信用社增加9亿元, 增量最大, 工商银行增加投放3.4亿元, 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发放贷款1.9亿元, 发展银行减少6亿元。需要说明的是, 农业银行2011年剥离不良贷款5亿元, 2013年末较2010年初贷款实际增长3.8亿元。

(3) 不良信贷情况

2013年末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 工行无, 农行0.67%, 农发行5.32%, 农村信用社7.15%, 盛京银行无, 邮储银行0.08%。 (农村信用社实际上的不良贷款率可能高于7.15%, 甚至达到30%以上)

2. 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的调研数据

(1) 客户及涉农信贷投放概况

截止2013年6月底, 辽南某县级市中行涉农授信客户19户, 比年初增加8户, 占公司类授信客户总量的95%;贷款总量86, 514万元, 比年初增加18, 984万元, 增幅达到28.22%, 涉农贷款总量在四大银行中名列农行之后, 排行第二位。

(2) 贷款投放与地方经济结构匹配情况

①农渔业方面

辽南某县级市为全国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共有农渔企业2200余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5家, 生产量占辽宁地区50%以上, 年进出口总量超过6亿美元, 对地方出口创汇贡献在72%以上, 已形成地方行业优势。企业主要以农渔产品种养殖、生产、加工为主, 农渔产品加工企业80余家, 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5家, 年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有18家。

农渔业企业客户在本地及所属地级市内各商业银行共获得贷款支持合计35亿元左右, 在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的4户企业贷款余额为6700万元, 市场份额为1.91%, 与地方农渔行业发展现状匹配度较低。导致辽南某县级市中行份额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与以前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对农渔行业信贷政策影响有关;二是农渔产品加工进出口企业多集中在农村, 农村信用社、农行在网点服务上占有绝对优势, 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相对处于劣势;三是近年来辽南某县级市中行虽然通过中小企业新模式争揽了一部分农渔类授信客户, 但由于授信权限、额度等限制, 满足不了客户的融资需求, 导致部分客户流失, 规模较大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营销难度很大。

因对农渔加工类企业客户授信总量有限, 直接影响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国际结算业务“优”而无“劣”, 2013年上半年结算总量只有5500万美元, 虽然同比增幅达到48.65%, 但市场份额不足20%, 而辽南某县级市农行份额则为69%。

②房地产开发建筑业方面

近年来, 地方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每年新增开发面积均在100万平方米以上, 房地产行业对地方财税收入贡献在50%左右。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银行获得贷款支持总量近15亿元, 辽南某县级市中行贷款余额3.25亿元, 市场份额为21.66%, 与地方房地产行业总体匹配度相对均衡。

③工业方面

该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30余家, 主要集中在家具制作、机床机电产品制造、服装制作等方面, 对地方经济贡献度在30%以上。与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合作的7家工业企业中, 5个均为近两年来通过中小企业新模式发展营销的客户, 从客户数量及贷款规模方面, 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经营与地方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匹配度不足。

④政府融资平台方面

辽南某县级市中行于2011年2月向辽南某县级市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3亿元, 主要用于环渤海、黄海“五点一线”滨海公路辽南某县级市段建设, 该项目已于2011年10月竣工通车, 对拉动渤海经济带建设的桥梁纽带作用日益显现。目前, 该地区最大的投资项目紧邻滨海公路, 辽南某县级市中行与园区合作前期事宜已在省行公司业务部的帮助下取得进展, 随着园区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 对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结算客户营销、授信投放等将提供有力的支撑。

(3) 金融服务方面

近年来, 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始终坚持追求卓越, 创建“一流的团队、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形象、一流的业绩”的发展方向, 在服务产品上不断创新, 在服务手段上不断完善, 在服务方式上不断规范, 近3年先后推出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国内商票贴现, 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1年, 辽南某县级市中行新大楼盛装启用, 成为地方服务行业一道靓丽的窗口, 并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等活动, 成为国家省市巡检必检单位, 已连续两年被地方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继2010年被银行业协会评为“全国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后, 2012年又被评为全国“千佳文明规范服务单位”, 并连续3年被上级市劳动保障局、人民银行、人民法院等6家单位联合评为该地区唯一一家“诚信守法A级单位”。服务工作开始领跑地方同业, 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依然很突出。

1. 信用环境差, 信用体系落后不健全

现有征信系统不能给中小企业、农户及其他客户提供一个科学的全面的信用评价结果, 信用报告只能为金融机构提供部分参考意见, 不能全面、有效为中小企业、农户及其他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信贷关系的桥梁, 中小企业、农户及其他客户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仍存在, 金融机构有钱不敢放、放不出去, 一些优质的、发展前景好的比如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得不到及时的信贷支持, 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一些客户因此成为非优质客户, 金融机构在丧失优质客户的同时减少了盈利。 (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地方对信用引导不力。个别乡镇和村屯干部言语误导群众, 所谓项目只要有贷款就到手, 项目就是没有贷款也要骗到手, 贷款是国家的不贷白不贷。甚至少数干部蒙骗群众套取贷款入私囊)

2. 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率低, 农民金融意识落后

辽北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又由于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 金融机构缺乏对外宣传力度使很多原本就贫困落后的农民更加无从获得有益的金融信息。前些年农民贷款难与金融机构放款难之间的恶性循环, 更加剧农民对金融问题不闻不问。虽然惠农政策越来越多, 但由于对新生事物的畏难情绪使农民再一次失去致富机会。例如:2011年, 沈阳市对辽北某县的71万亩大田作物给予了保费额80%的政策补贴, 鼓励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 但是农民对此反应却非常冷淡, 积极性不高。当时经过近2个月的宣传发动, 仅落实了不到5万亩。农民缺乏必要的金融常识, 不利于金融惠农政策及其他惠农政策的落实。

3. 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贷产品在辽北某县由于缺乏操作平台不能顺利开展

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时具有创新意义的信贷产品, 有效破解农户贷款抵押难, 由于缺乏对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评估、流转平台, 这两项信贷业务不能开展。

4. 全辖仍表现为资金上存

部分金融机构吸储功能过剩而贷款功能不足, 2013年末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盛京银行存贷比分别为33.8%、13.4%、1.3%。县级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动作幅度较大。上级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 不仅大量抽走县级金融机构资金, 而且上收贷款审批权限, 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门槛, 审批条件极为严格, 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难。对农户贷款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和农行, 农行目前的农户贷款不足2000万元, 支农能力有限。

三、改进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情况的建议及规划

1. 对改进辽北某县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情况的几点建议

(1)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

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应成为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者货领导者,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 从信息资料的采集到科学评价结果的形成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 除了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 需要工商、公安、税务、环保等共同合作来完成。中小企业、农户及其他客户信用档案的更新也需要个部门的参与, 人民银行与其他部门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尤其是近年来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实体小企业的投入, 县域小企业一定要做足功课, 打好基础, 不能现上轿现扎耳眼。

(2) 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联手, 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 加大对金融政策、金融产品的宣传, 尤其是征信知识的宣传, 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有效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3) 继续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引导、支持与鼓励。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应持续给予支持与鼓励。

(4) 提倡政府部门为金融政策、信贷产品提供配套的政策、制度支持。例如加快建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的评价、流转机制。

2. 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对地方涉农行业信贷支持与服务的总体规划

(1) 在机构层级改造方面

要将现有的6个网点全部升级改造为经营性支行, 完善服务功能, 努力打造金融“套餐”服务, 提升网点的单产效益和竞争力, 网均存款量要超越工行名列第一位。

(2) 在服务产品方面

进一步创新推广, 争取在近期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突破, 选择优质客户积极推介客户委托贷款业务、公司理财产品等, 加强与中信保、中银保的合作, 尽力满足客户的多方位服务需求。

(3) 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

要进一步充实加强中小企业营销团队, 年内新增中小企业授信客户16户, 新增贷款2.5亿元;要通过商票贴现、出口抵汇等贸易融资产品协助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 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发展。

(4) 加大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销合作力度

上一篇:成人股骨缺血性坏死下一篇:术后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