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材料的收集与投放(精选12篇)
区域材料的收集与投放 篇1
摘要:大班的益智区是提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游戏材料,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来让他们体验快乐的游戏区域。如何提供适宜的益智区材料来满足幼儿的动手需要,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呢?这就需要我们挖掘和收集身边的有利资源和有效的材料。
关键词:大班幼儿,操作材料,收集与投放
一、益智区游戏现状
每周我们都会开展三次自主性游戏,幼儿乐此不疲的在发现、探索中游戏。可是前不久这样的一句话、一情景引起了我的关注。
1.一句话。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今天想去哪个区域里游戏。“怎么没有人到益智区啊?”某位幼儿脱口就说:“我才不高兴去益智区,那里一点都不好玩。”这样的一句话,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游戏开始后我去看了下,好像该添些材料了,怪不得他们不喜欢。
2.一情景。益智区里有三个小朋友在游戏,一个看看这个图形,放下了;一个转转那个轮子,也放下了;又一个拿着放大镜照来照去,也放下了。三个小朋友走来走去,一致说了句:“没劲,走吧,我们去其他的地方玩玩吧。”随后,三个人就匆匆收好东西,跑到美工区去了。
小朋友不在益智区,瞬间变的冷冷清清的,很长时间都无人顾及。益智区里究竟怎么了?
二、问题之所在——操作材料
1.材料“不好玩”了。这些益智区材料,幼儿已玩过无数遍,到了大班,继续让他们用这些游戏材料,很多人都“嫌弃”了,不愿意再玩,就如“手指点数”,很久没有人将点子数放到手指那了,那边隐约能看到灰尘。
2.材料“少”了。原本那有很多七巧板,供幼儿进行各种图案的拼搭,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很多图形都不全了,幼儿在游戏时总会跑过来:“老师,那个黄色的半圆形怎么没有了,我想拼个公鸡的身子都不行。”
3.材料“旧”了。中班下学期我们制作的迷宫,当时有很多幼儿都争抢着去游戏,可是现在这些迷宫都静静地‘躺’在一旁,没有人去搭理,时间长了,很多小路都被弄‘断’了,也就没有小朋友去玩了。
那怎么才能使益智区里恢复以前的生机呢?怎么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呢?怎样收集和投放适合的幼儿喜欢的游戏材料呢?这些游戏材料究竟可以哪里来呢?一个个问题随之而来,我不断地在思考。
三、根本之所在——操作材料有效“挖掘”和合理投放
1.集体教学前后———收集和投放有效的材料
(1)集体教学前
在开展集体教学前,把所需要的游戏材料投放到益智区内,如科学活动《做陀螺》,我们提前一周将形式多样的陀螺放到益智区里,让幼儿自由游戏和探索,发现制作陀螺所使用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适当地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2)集体教学后
结束集体教学后,利用这些教学材料,充实、丰富游戏区域,合理地投放材料,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如《做陀螺》这个活动结束后,我们将瓶盖、火柴棒投放到益智区里,引导幼儿在进行自主游戏时能利用这些游戏材料进行制作,通过做一做、玩一玩,喜欢上这些动手动脑的操作。
2.结合年龄特点和操作能力———提供适宜的成品与半成品材料
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提供他们多样的操作材料。有时我们会发现幼儿拿着五颜六色的图形卡片在玩,可是他并没有将这些图形组合起来,我们要适当地引导幼儿使用操作材料,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幼儿不同层次的操作能力,提供幼儿不同的成品与半成品材料。
(1)成品材料———增加自信心
在益智区里提供成品的材料,能让幼儿直观地接触游戏材料,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如提供多种材料,通过探索感受圆形的轮子滚动起来方便。活动中会听到:“这个汽车只要轻轻一推,就可以开很远。”另一幼儿不相信,于是演示起来了,另一幼儿明白了:“我知道轮子是圆的能滚起来,可是换其他形状的轮子行吗?”在玩成品材料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思考,也是我们所希望的。
(2)半成品材料——激发探索创新的动手能力
在益智区里提供半成品材料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半成品的材料能充分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提供各种形状的轮子,引导幼儿组装圆形的轮子,尝试用其他形状的轮子推一推、开一开,他们会发现:“还是圆形的轮子最好开。”这种通过尝试、比较、观察、发现之后得出的结论,更能吸引幼儿。这种半成品的材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与探索。
3.挖掘身边“资源”———提供有效适宜的材料,丰富游戏内容。
怎样合理挖掘身边的益智区材料,怎样让身边的这些材料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是布置益智区域时就考虑到的问题。开学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听取了孩子的心声,与大班组,与家长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1)了解其所“好”——喜欢玩什么材料
开学的一周内,我们就让幼儿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有喜欢模型的,有喜欢各种汽车的等,最后我们一致选择了棋类,棋类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会思考。
(2)园内提供材料——如“其”所愿
我们向园里申请的棋类材料,第二周就投放到益智区里,幼儿喜欢这些材料,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多次引导,积极地开展游戏,大家能有序、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活动,适当地进行这些益智游戏。
(3)家长收集材料、讨论游戏内容———使“其”添翼
今年我们两位老师决定让家长来参与讨论。家长们谈了下各自的想法,并乐意在益智区里提供材料,如放大镜、哈哈镜、变色纸等,原本两人的想法有了家长们的参与,活动材料就像增添了羽毛一样变的那么丰满。
(4)开展拼图比赛——赏“其”精彩
11月份,班内如火如荼地进行了选拔拼图“高手”比赛,家长们在家按照规则辅导孩子,在班级里我们教了些拼图的“小窍门”,提供拼图让幼儿进行练习,最后选拔了五位“高手”参加比赛,比赛当天我们班幼儿边认真观赛,边在休息时间为选手呐喊助威,最后我们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拼图比赛高涨了幼儿的热情。
区域活动中提供的益智材料是否得当,是否合理,需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将充分挖掘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提供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创设“丰富、充实、愉快”的游戏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洋.幼儿益智游戏材料[J].阅读与鉴赏2005
[2]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区域材料的收集与投放 篇2
总结:浅析本班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存在的问题
这次学习了陈老师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案例研析》,让我对自己创设的区域产生了很多的思考,一开始甚至将问题归咎于一些主观原因(教室环境空间小等),其实自己客观原因上也欠缺很多,现将我班区域活动的存在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调整策略。
一、存在问题:
1、区域环境设置形式化
我园现是一所硬件设施还比较弱的幼儿园,班容量小,但区域活动也已初步全面开展起来。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因利用不好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在区域设置上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意愿,结合教室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形式,活动形式重学习、轻游戏,没有尊重幼儿的意愿兴趣,孩子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经常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有些区域游戏规则复杂,不适合幼儿的自主学习,使得区域设置变得形式化,往往孩子们只喜欢去的是建构区和手工区。例如,表演区虽然也准备了一些作为表演的道具,但由于幼儿缺乏游戏经验,教师又没有适切的指导,刚开始幼儿还有一点新鲜感,他们会去摆弄一翻,过两天那些地方就再也无人问津了。
2、材料投放复杂混乱化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在具体实践中,有的活动区域的材料一投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不再变化,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满足不了幼儿的活动需要。活动材料与活动目的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投放的目的性不明确。随意性很大,想放什么,就放什么,看到别人有什么就放什么,求新求异中却忽略了游戏的“主人”。在外出参观后,在小班数学区投放了认识二维序数的“动物公寓”,完全高出幼儿的认知水平。还有就是材料单调,没有新意。另外,在投放材料时没有层次性,把所有的区域活动的材料全部摆出来,或者投放未归类,难易层次材料混杂,层次性体现不够或未逐步体现,失去了原有的设计价值也忽略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
二、调整策略
1、区域设置适宜性
为了让区域设置体现它应有的价值,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调整区域的内容和形式,使区域活动真正体现游戏性。首先要做到吸引幼儿的兴趣,其次要符合低结构游戏的特点,便于幼儿自主操作和游戏,最后要做好幼儿进区活动记录表,以便教师在统计中对比发现,哪种区域形式和内容更适合幼儿。区域设置还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从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来考虑和安排,每一个区域设置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促进幼儿某些方面的发展。区域设置要具有相对稳定性,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让幼儿掌握有规律的活动安排。要避免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区域设置,或者因一次特殊活动一时兴起而设置区域。区域活动的设置要能成为幼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且提供给幼儿机会来自主地决定和操作,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教师对于区域的划分以及各区域的标记方式上也要进行选择和设计,无论是区域还是材料都要有明确的标记。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独特的标记形式,也可以采用图形、美术字等来标记,但标记一定要规范、正确,易于幼儿理解。此外,各区域活动的规则也可以通过标记的方式让幼儿了解。
2、材料投放丰富性
幼儿的兴趣来源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如果材料设置不合适,很可能导致幼儿无从下手。幼儿的发展也存在着差距,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其发展状况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发展速度不同,兴趣需要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投放材料应以幼儿为主,要针对本班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根据幼儿的需要来投放材料,教师对投放的区域材料的目的性要有充分认识。在选择材料时,要以幼儿为中心。因此,第一,要选择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开放性材料。因为,一方面,这些材料对于幼儿来说他们非常熟悉,易于幼儿主动地使用,同时也能及时与日常生活中的直接或间接经验相联系。另一方面,从生活中而来的材料,对幼儿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第二,要选择最接近自然地开放性材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材料。幼儿的天性与自然有着不可阻断的联系,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需要与自然亲近和沟通。第三要选择最能挖掘幼儿潜力的开放性材料,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师无法估计,因此应尽可能地发挥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阅读区,是设置在幼儿园班级中供幼儿自主阅读图书的专门区域,它是一种典型而有效的早期阅读环境。有专家指出,在幼儿园班级中设置适宜发展的图书角不仅是现代幼儿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的板块,还是国内外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幼儿的早期阅读、语言表达、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培养其早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最为关键。那么,如何利用班级现有条件为小班的孩子创设更多的阅读机会和更好的阅读条件,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呢?接下来我将从本班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自己对环境创设以及材料投放的一些调整策略。
一、阅读区环境创设
1.本班实际:我们选择了靠近光源、安静的角落,避免了和喧闹的音乐区等相邻。为了保证空间不拥挤,我们对这一区域做了人数的限定,人数的限定是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好的。除此之外,本班空间小,隔断基本上无法实现,并且在环境上也没有过多的修饰。
2.情况分析:
(1)语言区的划分考虑到要选择安静靠近光源的角落,但是划分不明显。
(2)环境的创设上欠缺装饰和考虑。
(3)由于空间的限制,在物品的提供上可以多一些安全、柔软的的物品。
(4)规则意识靠和孩子商量是一种方法,但是还可以贯穿到环境当中。使规则潜移默化。
3.改进策略:
(1)为突出个体自主学习的空间,区域明显化。
可将这一区域的进行明显的划分,选择蓝、紫、绿等冷色调为主进行这一区域的环境设计,这类颜色清新淡雅,易使人心绪宁静。
(2)在物品提供上,应是安全、柔软的。
可以提供一些软垫、靠垫,供小班幼儿坐和靠,挂上可爱的布制图书袋、简易书架,用于摆放书籍。
(3)创设有序、方便的环境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空间布置上,教师悬挂书袋、摆放书架时,要保证幼儿伸手能取到柜中最上层书。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将大书小书分开放,便于幼儿学习区分大小,并养成按序收放的良好习惯。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了区域内宽松、和谐的氛围,受到丰富的图书刺激后,就会自然激发起主动阅读的兴趣。
(4)环境创设中隐含规则要求:
在地板上贴小脚印标志,表示入区的人数。
通过提供靠垫,来限制入区活动的人数
图书角的一侧墙上设计了一组图标,分别表示:脱鞋入区、鞋放在脚印上,从袋中取书,看书时不大声说话,将书放回原袋,穿鞋出区。这个规则的系列图主要是在托班初期起到提示作用。
二、投放合适的阅读材料
投放丰富的阅读材料是决定幼儿能否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阅读兴趣。
1.本班实际:我们的书籍量还是很多的,基本上能保证人手一本,由于书本是纸质的,加上小班幼儿手眼协调差,随着时间的增长,书本损坏度高,因此在日益减少。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班有图画且色彩鲜艳的书籍较多。有时为了结合主题内容,我们也会适时增加一些有关主题内容的书籍。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画的有关主题的作品,我们也会一起制作成书籍投放在区域。
2.情况分析:
(1)小班幼儿,手、脑、眼的协调能力还比较弱,常常“眼”不由衷,“手”也情不自禁把好好的图书撕破,不当的翻阅很容易使图书损坏。
(2)班级基本上都是幼儿园提供的书籍,而幼儿熟悉的、有趣的书籍提供的较少,(3)书籍量虽大,但更换率不勤,大大降低幼儿的阅读兴趣。
(4)自制图书是比较单一性的画。
3.改进策略:
(1)投放纸质好、可摆弄的阅读材料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除了保证图书的数量充足以外,对书的质量要求较高。由于小班幼儿,手、脑、眼的协调能力还比较弱,常常“眼”不由衷,“手”也情不自禁把好好的图书撕破,不当的翻阅很容易使图书损坏。因此,提供的图书最好为硬壳封面,硬或厚型纸张,装订牢固的。此外,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声响的图书,可以摆弄的图书。
(2)选择幼儿熟悉的、有趣的、简单的阅读内容
熟悉的内容使得幼儿首先在情感上易接受。阅读区中的书可以是幼儿自己从家中带来的,体现了幼儿在区角创设中的参与性,也能激发其主动阅读的愿望。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主,对自己的物品会比较关注。每位幼儿都有自己带来的书,一方面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让幼儿在读书中学会与同伴交流。幼儿自己带书,不仅保证了图书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也让家长了解幼儿读物适宜性的要求。
小班的孩子比较适合故事内容简单的,画面色彩鲜艳,有简洁生动插图,语言简单、准确,内容短小、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可以给幼儿一定想象力的空间的图书。
(3)结合主题教学内容,定期更换图书
定期更换一些图书,给予幼儿一些新的刺激,会增进其阅读兴趣。在区角中可以选择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物(其余的大量图书暂时收起)。小班幼儿读图相对于图文要快很多,经过反复翻阅之后,他们对熟悉的图书兴趣会逐渐减小,为此,我们将图书的更换与主题活动的开展密切结合,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比如,在班级进行有关“小蝌蚪”的话题时,及时在区角内提供了几本有关蝌蚪、青蛙的科普书籍和故事书,自然地调动了幼儿阅读的愿望,丰富了他们对蝌蚪的认识和了解。
(4)各种自制图书:
合适的书是幼儿自主阅读,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所以为了使图书能更好地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选用不同质地的材料自制自编图书。因为在自制图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编制图书的内容,还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增加、丰富和调动幼儿的感官,以下是我从网络上搜到的几种自制图书,以供参考:
A.巧用手帕自制图书:
手帕图书的优点:第一,柔软安全,便于消毒。第二,像纸张一样的轻巧,但比纸张更牢固不怕挤压,可叠可折耐摆弄。第三,取材方便,可以任意组合。我们可以根据手帕图案内容进行分类,如:《可爱的小动物》、《小汽车》等。利用印有童话故事的小手帕,编制成一本故事书。
B.可以玩的立体图书:
利用一些纸盒的立体性,在6面进行图画编制。孩子在看书的过程中,可以和游戏相结合,边玩边看上面的图片,然后再说说上面的内容,集娱乐和学习为一体。
C.照片书:
照片是每个家庭比较常见的物品,里面有孩子熟悉的亲人形象和喜欢的环境,有的是孩子亲身经历。这样的书是孩子最有感受、最能理解的书。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收集制作一些照片图书。如:《宝宝的生日》、《我的一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这些图书比较个性化,而且每个孩子都能准确告诉朋友书中的内容,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
D.广告纸做图书:
广告纸色彩鲜艳,广告上的形象比较夸张,有很多广告是孩子经常接触的、比较熟悉的。所以,这种类型的自制图书也能成为孩子喜爱的图书。
E.绘画、粘贴编小书:
孩子喜欢涂鸦,也喜欢看成人的画。老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点,将原来画面复杂的图案简单化,突出主题。同样,用布贴制作的图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自己绘制或粘贴的图书,可能牢固程度不够好,可以给这些图书穿上一件透明无色的外套,就是把一张张纸塑封起来。这样,图书就坚韧无比,不怕撕、不怕折、不怕水、不怕脏,能很长时间安然无恙。
F.布艺书
随着外来图书理念的充实,自编自制布艺图书正成为老师们新的尝试。这类图书内容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自定,而且不易损坏,非常实用。
G.各种材质制作的图书
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材料投放的实践 篇3
一、合理设置区域环境
1.需要分析幼儿园在区域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幼儿园所有的活动材料和玩具都是放在一个封闭的教室里面,中间大片空间是摆放课桌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是在教室中进行的,只有5%的教师会将三维、隐秘、公用以及室外的结合起来。因此幼儿往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来开展区域活动的,幼儿与材料、玩具以及环境之间的互动就比较少,区域活动主要是在桌面上完成的,这样就抑制了幼儿的个性发展,限制了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幼儿的操作热情。
2.要采取措施优化区域环境。(1)要充分利用室外空间。环境创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园内的地面、墙面以及桌面等空间,对幼儿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刺激,提升幼儿的无意识学习能力。在进行室外空间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体现出合作性,比如先在室外用各种图形划定活动区域,然后让幼儿和同伴共同制订游戏规则,再开展游戏,这样就能够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其次要凸显出教育性,比如在春天的时候,为了让幼儿明白劳动播种的意义,就可以带领小朋友种植树木和花草,并开展保护植物区域的活动。在秋天的时候,可以将各种水果模型吊起来,开展“水果写生”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乐中来理解收获的意义;最后,要注重区域环境的趣味性。只有趣味性的活动才能够将幼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增强幼儿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比如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我长大啦”为主题开展活动,利用卡片张贴成一棵树的模样,并在树的旁边标上刻度,让小朋友们将自己的身高贴在成长树的相应位置,这样小朋友既了解了自己的外部特征,也了解了树木的外部特征,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成长痕迹记录下来。(2)要融合教育目标。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教育目标并不是临时的,而是在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积累形成的。因此在不同的幼儿阶段,在进行区域环境优化的时候,就需要融合不同的教育目标。比如对于中班幼儿区域活动而言,要通过区域环境创设帮助幼儿理解生活当中的日常活动,在活动中要让幼儿晒袜子、叠衣服、擦桌子以及扫地等,而且还要让幼儿利用美工来进行服装设计,布置舞台,然后进行表演。又如对于幼儿区域活动而言,主要就是让幼儿参与娃娃家游戏,让幼儿给娃娃喂饭、哄宝宝睡觉、给宝宝穿衣服等,并且在活动中和别的家庭成员进行互动,在整个活动区域的设置过程中,就能够有机地融合了健康知识、社会知识、艺术领域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优化活动材料投放
1.要根据年龄不同进行投放。在进行材料投放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状况来进行投放。小班主要以趣味性材料为主,中班主要以参与性的材料为主,而大班则以教育性材料为主。比如教师让幼儿以“蔬菜王国”为主题来开展活动,小班幼儿主要是利用积木、橡皮泥、纸盒等来制作各种蔬菜;中班幼儿需要给幼儿投放蔬菜图像、玩具等,保证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积极参与到其中;大班幼儿需要了解各种蔬菜的名称以及它们各自的营养成分。
2.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投放。教师还需要根据幼儿的具体需求来进行材料的投放,比如开展以“我是小小售货员”的活动时,投放的材料就不能过多,要以幼儿经常见到的材料为主,比如饼干、玩具、头饰等,降低表演难度,幼儿才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
3.要注重投放材料的组合性。在活动中,材料之间往往进行着各种互动,因此就需要注重材料的组合型。比如让幼儿自己制作服装来进行时装表演,教师就需要投放卡纸、彩带、水彩笔以及棉线等,同时还要注意投放材料的不同颜色,这样小朋友就可以排列出不同形状、颜色的衣服、手链等,满足了每个幼儿的不同需求。
总之,在进行区域活动设置与材料投放的时候,要遵循投放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选择性以及自由性的原则,保证每一个幼儿能够享受到区域环境和材料投放中的乐趣,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二幼儿园
谈主题活动与区域材料的投放 篇4
一、区域材料投放与主题结合, 要激发幼儿兴趣
区域游戏材料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投放。可投放教学活动相关材料, 如小班《水果屋》语言活动, 教师用挂图、幼儿画册及故事录音等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抓住机会在语言区域提供幼儿画册、录音机及磁带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在语言活动《拔萝卜》区域活动中, 教师利用人物头饰、道具等, 游戏时, 幼儿会主动扮演故事里不同的人物形象, 感受到表演的快乐, 能更清晰地感受、理解故事情节。在美工区, 教师提供相关画纸、油画棒让幼儿进行涂色、绘画练习, 能力强的幼儿可提供剪刀让幼儿剪出萝卜形象。在不断地分析之后, 教师又让孩子们拼出与该主题有关的拼图, 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 而且兴奋度比往常增强了好几倍。因此, 材料投放与主题活动要相互吻合, 贴近主题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区域材料投放与主题的结合, 要贴近幼儿生活
区域材料的投放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要及时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相关主题活动生成活动, 投放相关的区域材料。
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 教师往美工区投放各种操作材料, 幼儿做迎春花、柳枝条, 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动物王国》的主题活动时, 教师收集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拼图, 幼儿兴趣十足, 不断探索, 反复操作。在教师引导下, 幼儿了解了恐龙的知识。
区域材料投放与主题内容不吻合, 容易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 给幼儿带来操作困惑。为了开发幼儿的智力, 教师在益智区投放了许多拼图的材料, 预计幼儿会非常感兴趣。但在活动时发现, 只有两个孩子对此感兴趣, 即使是这两个感兴趣的孩子,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一幅拼图, 但是他们拼完后却不愿意再拼其他图, 而要到别的区域里去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发现原来孩子们对拼图兴趣不浓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孩子们对于拼图不了解, 很陌生。二是孩子们对此拼图没有正在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 所以孩子们显得不是很感兴趣。三是孩子们对于拼图的方法没有掌握好, 教师的引导没有主题引导的重视程度大。在区域中投放了与此主题无关的材料, 发现幼儿对不相关的材料兴趣并不浓, 在区域游戏时孩子的操作时间不长, 影响了幼儿材料使用的长效性, 最终影响到幼儿的兴趣。
三、区域材料投放与主题相结合要有层次性
对于材料的投放层次性需要通过实践、观察才能不断调整材料投放的难易程度, 才能更加有助于幼儿对于每一层次的挑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如我在益智区投放了拼图材料, 一幅图片和与之大小一致的拼图12块, 幼儿在一开始的操作过程中, 他们觉得难度很大, 不知道如何下手, 导致益智区里活动的孩子很少, 都不感兴趣。针对这个情况, 我又思考其中的原因, 后来发现材料的投放需要有层次性, 从容易到难, 刚开始投放了2块, 他们能很快地完成任务, 觉得2块拼图拼在一起很简单, 于是在观察之后, 我便将2块拼图改为3块拼图, 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 从简单到复杂, 层次不断提高。在之后的操作过程中, 我逐步投放了4块、5块、6块, 直到现在的12块, 幼儿感觉到难度在逐步增大, 但是有了前面的基础, 幼儿在操作的时候遇到的问题便能够较好地解决了。
四、区域与主题相结合的材料投放要类多量足
区域材料投放的种类、数量足够多时, 幼儿便会自然地进入游戏情境。如区域游戏钓鱼的时候, 教师提供了10条鱼, 但是在玩的同时发现幼儿总喜欢给鱼排队, 但是排着排着, 就没有鱼排队了, 鱼的数量不够多, 于是便及时提供了更多的鱼, 这时幼儿如鱼得水地给这些鱼进行排队了, 不会因为材料投放不够多而玩不起来。此外, 还发现幼儿对鱼会进行点数等活动。材料的投放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好玩的汽车》时, 家长帮助幼儿收集了很多的汽车, 在实施主题的时候, 我开设了“停车场”, 让孩子根据汽车的颜色、型号、大小等来进行分类摆放, 他们不仅认识了很多颜色, 还认识了各种汽车的型号。材料投放的多, 幼儿学习兴趣一般会更高, 当然, 不是材料投放得越多越好, 也要适中。由此看来, 在关注幼儿活动时, 要关注材料投放之后的相关情况, 还要与幼儿的思维相结合, 跟他们的日常玩法一致, 不断去充实活动材料, 更新活动材料, 让幼儿从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区域材料投放心得 篇5
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细细想来,自己真的是心存愧疚。作为幼儿教师,关注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求,是我们应该有的最基本的工作职责;关注一日活动,研究幼儿一日活动,也是我们一日最主要的工作,出现这样的情况,真的是违背了初衷。
其次,是心存惰性。每次开学初布置创设好各区角后,就很少再去动脑筋翻花样,心里总存有一种侥幸心理——领导一般不会再来检查,只要过得去就行,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上级布置的工作也不够重视,偶尔还有一种敷衍的心态。另外,自己总是给自己找借口,借着“忙”的理由,很少去关注区角的更新、添置和创新,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以上种.种的问题。以后活动区角要切实做到日新月异、常设常新,切忌一成不变、一劳永逸,要确保幼儿的浓厚兴趣。
最后,作为一名年级组长,对组内各班的检查力度还不到位,平时对组内各班区角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与老师沟通。通过这次检查,我觉得在今后就区角游戏的创设和材料投放方面还要多组织研讨,考虑如何将主题和区角活动材料有机结合,真正做到让区角“活”起来,让区角活动在各班开展的有声有色。
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策略 篇6
一、区域材料的收集、投放围绕主题内容,丰富幼儿的游戏材料,便于幼儿开展活动
幼儿是活动真正的主人,在创造区域环境时我们充分考虑到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班级的实际环境。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材料的选择要来自幼儿的生活。材料要便于收集,注重多样性。同时要考虑材料与主题内容之间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学期初,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纲要要求制订出适合本班幼儿的主题活动。围绕主题内容我们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区域材料,大力发展家长资源,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半成品,如:纸盒、可乐瓶、雪碧瓶、树叶等,进行合理分类,围绕主题的深入开展不断地投放到各个区域中,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自由创造,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自由的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与主题内容之间的整合,鼓励每个幼儿积极参与,促进幼儿不同程度的发展
1.我们根据幼儿区域、主题活动的开展深入,不断进行更换和补充操作区域材料。如在冬天的主题内容中,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冬季服装、用品的涂色练习,还准备了绒线、各种布料头的剪贴装饰,手套的制作材料等,幼儿在美工区里练习涂色、剪剪贴贴,动手制作,完成了一件件的作品,教师将幼儿制作好的小手套、帽子、服装等布置到主题板上,一幅关于“冬天的用品”的主题内容就在幼儿的探索、操作中生成了,孩子们既得到了能力的发展,又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他们更愉快地投入到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层次性,分层进行投放,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切实使每位幼儿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2.创设互动的主题墙,让墙饰会“说话”。在“多彩和秋天”主题活动中,我们和幼儿—起观察,感知、探索秋的特征。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秋天到了,菊花绽放了;秋天到了,树叶变黄了;秋天到了,树叶一片片落下来了…幼儿对各种树叶充满了兴趣。我们就抓住这一契机和幼儿、家长一起收集各种树叶标本,孩子们非常积极、准备充分,收集来的每树叶上面都贴上了树木名称,在孩子们的交流中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获得了知识。我们将孩子收集的树叶投放到益智区、操作区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用树叶进行贴画,制作出了美丽的金鱼,可爱的蝴蝶,安静的小屋等,老师及时地在主题墙上反映出来,看到自己的成果孩子们高兴极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都获得了发展提高。活动中常看见孩子们在主题墙前交流评论,主题墙“活”起来了,形成了主题与区域与幼儿的三者互动,更大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三、增强幼儿的成功意识,促使区域活动和主题的不断探入发展
幼儿通过探索区域中的各种材料,挖掘各种材料的可塑性,让幼儿对区域材料感兴趣,愿意游戏。材料投放时注重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投入材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不断地进行更换和补充,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坚持从正面鼓励幼儿积极尝试,努力探索。当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时,教师在—边观察鼓励他取得更大的进步;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老师适时适当地帮助,引导幼儿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使每位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获得积极的情感。
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区域与主题的整合、互动。幼儿的作品、探究的“热门话题”呈现到主题内容中,幼儿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如:我们班的轶轶,开学的口头禅就是“我不会”,每次不管什么活动,他的回答都是那句话,不动嘴,不动手,不动脑。有一次在区域活动时,我看见他拿了一支小蜡笔在纸上涂红苹果,虽然不是涂得最好,可也能一笔一画的自己练习,在活动讲评时,我特意把他的作品找出来剪下,布置到主题墙上的“果实树”上,他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贴上主题板,开心地到处告诉小伙伴,看!老师把我的红苹果贴上去了!下午爸爸来接他时也激动地告诉爸爸:“老师表扬我了,看,那只苹果是我涂的”,从那以后他做事情好像有信心了,也乐于开始尝试,老师也在活动中不断鼓励他,主题板上也出现了更多他的作品,小轶已经融入到区域活动及主题墙的创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区域中认真的尝试、探索,现在即使在其他活动中他也积极投入,认真勇敢地表现自己,我们的区域活动和主题也得到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区域材料的收集与投放 篇7
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操作。”操作要借助于材料, 幼儿在对材料操作使用的过程中应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 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材料是一种辅助性的教育手段, 丰富而适宜的操作材料可以为每一个幼儿提供活动的条件及表现自我的机会。材料的好坏决定了幼儿能否主动活动, 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区域操作活动中能力是否能得以提高。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应该顺应幼儿的发展, 不断变化更替的。
一、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中应该有一定的教育策略, 有目的、有意识地隐藏在材料中, 慢慢地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隐藏, 从而间接调控整个教育过程
1.与主题目标相结合, 投放操作材料
(1) 材料的投放要结合主题目标有目的地进行
材料的选择应该结合五大领域目标全面贯彻落实, 教师只有考虑到每个领域应该让幼儿得到什么样的发展, 结合幼儿的发展目标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材料, 才能让幼儿在使用操作中落实这些目标。例如, 科学领域中让幼儿进行排序活动, 收集自制三种不同颜色的瓶盖及线绳, 投放到活动区, 引导幼儿按照ABAB或者ABCABC的排序形式, 在活动中引发幼儿操作使用。区域游戏中材料蕴含了教育目标, 可以使幼儿在操作使用中获得发展。
(2) 分解主题目标, 分阶段实施
阶段不同, 具体实施也就不同, 教师应结合幼儿最近发展区将五大领域目标进行分解, 将领域总体目标层层落实到学期目标、月目标和周目标中;结合分解的目标投放材料, 将目标以实物形式投放到材料中。
2.结合季节延伸活动主题, 投放材料
材料的投放应该考虑到季节性, 选择适合季节性明显的材料, 是与幼儿近期发展相一致的, 尤其是可以让幼儿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感知体验, 获得直接经验。例如“春天来了”结合季节开展“美丽的花朵”主题活动, 根据主题总目标分解活动子目标, 孩子、家长、教师在春游活动时收集各种不同的花朵投放到活动区, 这些自然材料可以用以美工制作, 也可以用以科学区的分类操作。结合季节投放材料, 让自然材料成为活动区的主角, 既增加了幼儿的操作兴趣, 也让他们对自然物品的使用有了全新的了解。
二、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关键
幼儿在对材料的使用操作过程中可以获得对自身最有效的发展。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区域材料的投放与使用, 应当是幼儿感兴趣的、可延伸的, 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更多的是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获得直接体验、满足各种需求。
1.喜欢使用外观靓丽有趣味性的材料
色彩鲜艳、趣味浓厚的材料能够直接引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插管玩具、积塑、积木等桌面建构玩具是幼儿乐此不疲的操作材料, 这些材料, 自身有着明显的教育价值, 幼儿操作使用时能够直接明确它们的使用及操作方法。例如:串珠中的珠子是有色、有形、有孔、有大小、有材料材质区别的, 而且数量充足, 它们能够保证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操作, 获得某些直接的感知和经验的积累, 从而促进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2.改造废旧材料也能引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 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 应当让他自己想。”幼儿对材料的想象、使用、操作远比成人丰富。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将废旧材料的改造与利用的权利还给幼儿。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前提下, 让幼儿通过所提供的废旧材料进行思考, 这些废旧材料相对于其他材料而言, 对幼儿游戏行为限制较低, 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兴趣, 充分展开想象, 将废旧材料进行改造。例如:布条、塑料袋等废旧材料, 经过幼儿改造后塑料袋变成了打吊针的盐水瓶, 布条变成了吊盐水的管子等。这些材料的“变身”表现出了幼儿充分的想象力, 是幼儿赋予了废旧材料新的意义。
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区域材料的投放与使用, 凸显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幼儿的兴趣、自主、需求、创造性、想象力得以发展, 其在最大限度上促进了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摘要:在区域活动中, 如何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是开展好区域活动的首要前提条件, 以主题为背景的区域材料的投放与使用既重要又复杂, 缺少了材料的投放及合理的使用势必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 亦不能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如何与主题活动相结合进行区域材料的投放与使用, 是当前值得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主题活动,区域材料,投放,操作兴趣
参考文献
区域材料的收集与投放 篇8
一、将实际生活中的“原材料”进行总结与投放
日常生活、自然世界的林林总总, 其间均存在多种数量、大小、日常知识等内容滋蔓的区域活动授课材料, 如果能够将这些材料做以合理的选择与修饰, 然后在活动中巧妙运用, 相信一定会取得优良的效果, 自然会激发幼儿的兴趣, 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 选用这些生活气息浓厚的原材料, 也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理念的关键要素, 所以幼儿老师应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 在选择和应用原材料时可以做到收放自如、有的放矢。
1.“原材料”的总结与修饰
收集原材料时, 老师要尽可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依据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收集方案, 确保所收集到的材料品质优良。首先, 老师可以带领幼儿亲近生活、亲近自然, 也可以主动联系家长一起参与到材料收集活动中来, 共同体验生活的乐趣。其次, 在收集原材料时, 可以挑选一些耐用、漂亮的小材料, 例如彩色易拉罐、美丽小石头、各类包装盒等, 或者老师也可以联合家长在户外举行野外郊游、野餐等活动, 给家长、老师、幼儿三者之间提供好的沟通环境。最后, 务必要做好所收集的原材料的消毒工作, 保证材料清洁、安全。
2.“原材料”的选择以及投放
当原材料的处理完成后, 老师可以对原材料不进行必要的修饰, 反而是把它们当作简单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 安排给幼儿作为动手操作的活动课, 让幼儿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启发和成长自身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 老师在活动中可以勇敢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认真积极的观看与倾听, 了解幼儿的要求、感受以及思维方式, 进而有针对性的给予幼儿帮助和鼓励, 确保幼儿可以收获尽可能多的知识, 同时在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张扬纯真的天性。
3. 将区域活动和游戏联系起来
游戏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情节概要来弥补幼儿的实际经验, 反之, 老师要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根据全面的教育观念下手, 运用游戏进行不一样的教学。比如科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等等, 根据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对材料做相应的改变, 但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空间, 让简单的区域活动材料丰富他们的感观世界, 进而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在投放材料时, 务必要紧跟整个活动的教学目标, 沿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开展多种游戏活动, 尊重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 张扬幼儿独有的天资与潜力。
二、将课程生活化理念与材料的投放相结合
1. 选定生活化投放材料
日常生活中具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场景, 每一种场景都可以应用到区域活动中去, 毕竟将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与生活化学习理念结合不失为一种优良的教学方略。因此, 在实际的区域活动过程中, 老师应善于根据生活场景选择教学材料, 看到春天的美丽景象便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春天, 看到大街上繁忙的生活场景便引导他们思考生活的意义, 将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变成一个个可以用来讨论与成长的话题, 也是一件乐事。
2. 运用生活化教育手段
所谓生活化教学手段, 其实它还是依据生活化学习理念所衍生出的教学手段, 主要形式便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比如, 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靠近生活, 感受生活中的种种情景, 同时积极参与生活实践, 培养幼儿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3. 有效整合区域活动与生活化理念
现实生活中, 不乏有一些优秀的生活艺术、民间区域活动, 如果可以将这些活动与生活化学习理念相互融合, 那么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可以邀请民间的剪纸专业艺术家、泥瓦匠等等到幼儿园展现自己的艺术, 开拓幼儿的知识领域, 有效整合区域活动和生活化理念, 最终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在实际的区域活动进程中, 老师要善于思考幼儿的兴趣动向, 充分的指引幼儿, 将材料应用于实际, 让幼儿在看到自己的作品经常显现在实际生活中时, 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进而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注意将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与课程“生活化”理念相结合, 让投放的材料取之于生活, 用之于生活, 使得幼儿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 篇9
一、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
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目标可以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当幼儿一旦进入教师所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就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例如,平时我们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就为幼儿提供了有趣的、直观形象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关于沉浮的小实验材料,幼儿将纸片、木块、铁片、塑料玩具等放入水中观察并发现铁片是最快沉到水底的,木块和塑料玩具是浮在水面上的,而纸片先是浮在水面上,然后慢慢地沉到水底去了。通过操作观察,幼儿发现了很多问题:为什么纸片先是浮在水面上,然后再沉入水底?为什么铁片最快沉下去?为什么木块和塑料玩具不会沉下去呢?有了问题幼儿就会继续实验、观察、探索,通过实践,幼儿逐渐有了探索科学的兴趣。所以,在投放区域材料时要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
二、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
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是,投放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但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材料投放时,就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和小朋友一起散步,观察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春天时,幼儿会被各种发芽的植物所吸引,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种子,并和幼儿一起种种子,制作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在美工区让幼儿发挥想象用种子粘贴各种美丽的图案,用皱纸做柳条等。在生活区,幼儿还可以用勺子舀种子,用筷子夹种子。夏天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石头也“来到”了教室。在美工区,小石头成了幼儿特殊的画纸,一幅幅石头画就此诞生了。在音乐区,小石头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在建构区,幼儿尝试着搭建石头城堡、石头小桥等有趣的东西。秋天,每天散步后幼儿的手上都会有很多落叶,于是老师引导幼儿用这些小树叶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科学区,将树叶塑封做成标本,供幼儿认识各种树叶,还可以做成书签。美工区,树叶成了百变金刚,变成了小金鱼、蝴蝶,等等,他们还将树叶的轮廓拓印下来,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语言区,幼儿把自己在美工区的贴画,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人百听不厌。表演区,幼儿还把树叶顶在头上做帽子,把树叶串在一起做裙子,等等。这样,把幼儿的兴趣带到了教室,带进了幼儿的生活、学习之中。
三、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
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之前要观察幼儿,分析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材料所呈现的梯度是否适合幼儿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层次,以尽可能地考虑幼儿的发展程度。
例如:在生活区,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豆子、勺子和玻璃碗,让他们将豆子舀进玻璃碗中,要求相对较低;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豆子、筷子和碗,让他们将豆子夹入碗中,或增加难度用筷子把豆子夹入瓶中,还可以更换豆子的大小和瓶子的口径大小来变换难度的大小。这样,区域的材料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在自身适合的环境中逐渐提高。
不断对原有材料进行抽取或添加,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在材料投放中,对原有材料进行部分抽取或添加,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也是对幼儿的一个新挑战,而且意味着有新的任务吸引幼儿。在数学区投放的纽扣分类材料中,原本只是请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和数数。随着幼儿兴趣的减弱,教师在此材料中添加了一份记录表,请幼儿将每次抓出的纽扣在记录表中按颜色分别记录数量。记录表的添加增强了该材料的可操作性,提高了任务的难度,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使幼儿直接、及时地看到自己在操作材料时的成果,给幼儿产生成就感。在数学区投放的扑克牌材料中,在原来的完成整理扑克、清点每个大小牌的张数的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随意抽取一张或几张牌,引导幼儿发现少了一张或几张牌,并自己想办法添补完整(可以自制)。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且更好地利用了原有材料,对原有材料的玩法进行了创新,给幼儿带来了新的体验及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适宜的相关材料
主题活动的进行是以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区域活动是与集体活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
另外,投放的材料还要有探索性。探索性的材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和简单的重复训练,而是幼儿积极动手与动脑的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必须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发与支持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与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如,在科学区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瓶盖,配合瓶盖投放了记录表(分类记录盖子数量)、记录瓶(在瓶子记录与瓶子相吻合的盖子数量)。投放时,教师并没有讲解,只是提醒幼儿瓶盖有很多种玩法,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自己想想怎么玩,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瓶盖的玩法。幼儿看到记录表,结合以前的经验积累,慢慢地就发现了记录表的用途;幼儿看到瓶子立刻动手选择适合的瓶盖,渐渐的,他们也了解了瓶子上的记录表的用途。此外,幼儿还发现了瓶盖可以向上叠高,可以根据颜色组合图案,等等。从中我们也发现了幼儿巨大的探索潜能。
五、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
各个区域活动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材料之间的组合、使用。例如:在《时装秀》活动中,教师先在美工区投放了许多彩色广告宣传纸,幼儿将广告宣传纸裁剪,卷成一个个纸圈,用线将纸圈串成一串串很漂亮的项链或者手链,并将它们使用在自己制作的时装上作为装饰品。然后,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记录表与水彩笔,引导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彩色项链”进行比较长短、记录纸圈排列的顺序及颜色分类等活动,这样,区域之间的材料便能很好地组合、使用了。
区域活动中幼儿材料的投放 篇10
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 材料是幼儿操作、学习和探索的中介、桥梁。在材料丰富、有趣、吸引幼儿的情况下, 孩子们会非常投入地操作, 这说明材料的重要性。那么到底提供怎样的材料既能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又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呢?
一、投放材料的趣味性
区角活动时,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对老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原因是什么呢?通过一个阶段的观察、思考, 我发现原因主要是:材料比较单一, 趣味性不强。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形象、美观, 在视觉上要吸引幼儿。在操作区“瓶盖配对”中, 我就感觉到了这一点的重要。刚开始, 我提供了各种大小不同的瓶子和相对应的瓶盖, 让孩子们瓶盖配对, 孩子们参与兴趣一般。后来, 我给每个瓶子装饰一下, 制作了一个个不同的瓶娃娃, 并把相应的瓶盖装饰成帽子, 给活动区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瓶娃娃戴帽子”, 孩子们一看就忍不住要去玩。在操作过程中, 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投放材料的适应性
区角活动要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的不同发展目标设置, 游戏内容和所投放的材料也要相应变化和调整。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区角活动基础, 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材料的投放时目标的定位显然要比小班时更深一些、难一些, 更有操作性。比如, 美工区“服装加工”, 就由小班时以撕贴装饰为主过渡到剪贴或自己设计、装饰各种漂亮的服装;“钓鱼”游戏, 也从利用磁铁吸过渡到用钓钩钓。同时, 不断地结合主题投放适宜的、有特点的材料, 让每个区角中的活动材料都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需要, 让幼儿体验到学校的快乐, 真正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三、投放材料的丰富性
丰富性即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的多样性, 但丰富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 是需要讲究策略的。首先, 教师可以从幼儿发展及教育活动领域的各个方面为幼儿选择提供材料。可以开设不同类型的区角, 类似语言区、探索区、美工区、表演区、数学操作区、建构区等等, 再根据不同区角的不同教育功能提供不同的材料。比如, 在探索区, 可提供给幼儿探索发现类的材料, 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观察、思考、分析和比较, 发现问题, 乐于探索。在数学区, 为幼儿提供“排序”“小动物吃饼干“等分”“数物匹配”等。为了让幼儿体验各种不同的排序, 我们准备了各种实物、图片, 像长短不一的冰棍、高矮不同的瓶子、粗细不等的笔、大小不同的容器以及各种图片。其次, 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材料数量的充足, 能够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 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 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和相同的材料进行操作。幼儿好模仿, 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 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 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幼儿自由选择、使用。
四、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在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 在材料投放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操作摆弄时, 能够按自己的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材料, 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 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
以往开展区域活动时, 我们根据每个活动的教育目标提供统一的活动材料, 一段时间下来, 发现有的幼儿对活动明显缺乏兴趣, 常常会听到“老师, 我不想玩!”幼儿能力水平发展不平衡, 有的能力较弱, 对投放的统一材料无法进行操作。对此, 在以后选择和投放材料时, 总是先深入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然后, 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 针对同一内容, 在同一活动中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能力, 去学习、去探索、去发展。
五、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角活动中, 材料的投放是与我们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的。老师每次提供一份材料, 心中都应该明确它的教育功能, 知道孩子通过这份材料会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区角活动是现实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让幼儿在反复多次地与材料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中, 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一般, 某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与多种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 当然, 一种操作材料也有可能存在着多种教育功能。在材料的提供中, 我力求让孩子在一份材料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区域材料投放的观察评价 篇11
一、材料投放的思路
班里的小动物玩具很受孩子们欢迎,这些小动物种类较多,有螃蟹、龙虾、海星、章鱼、海豚、企鹅等,它们颜色鲜艳,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橙色的等(见图1)。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发展目标,教师根据这些玩具的特点,预设了匹配、点数、按数取物三方面的教育内容。结合小班幼儿喜欢在游戏情境中学习的特点,教师设计了“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在设计小动物的家时,考虑到材料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教师设计了由不同颜色组合而成的塑封背景板,如红、绿两种颜色家的组合(每种颜色各占1/2 ),红、绿、黄三种颜色家的组合(红、绿各占1/4,黄占1/2 ),红、绿、黄、橙四种颜色家的组合(每种颜色各占1/4 )等。幼儿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小动物送回对应颜色的家中,然后数一数家里住着多少个小动物,还可以送一定数量的小动物回家等,从而实现按颜色匹配、手口一致点数、按数取物的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还有可能发现家的大小与居住小动物的多少实际上隐含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二、观察并指导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后,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主要表现为把同样颜色的小动物全放到相应颜色的家里,把家里摆得满满的(见图2)。幼儿喜欢尝试运用多种背景板来游戏,比如尝试完两种颜色家的组合后,还想要尝试三种、四种颜色的组合,并且基本能按颜色将小动物正确匹配。幼儿在尝试运用不同背景板操作时明显受到游戏情境的影响和带有情感倾向。有幼儿在操作时出现了找不到匹配对象的情况,如一个幼儿想要把黄色的海星送回家,但背景板中没有黄色的家,她就按自己的意愿把黄色的海星放在了绿色的家中,“那让海星跟海龟住在一起吧”(见图3),体现出幼儿想将所有颜色小动物分完的愿望,尝试按颜色分类。有的幼儿在操作时会倾向于把同种类的小动物放在一起,如有幼儿拿到两只颜色不一样的龙虾时会说“它们两个是好朋友”,也有幼儿喜欢把所有海星挑出来放在一起(见图4),体现出幼儿按照动物名称给小动物分类的初步尝试。还有幼儿喜欢按自己的意愿送一种小动物回家,如有的幼儿只送不同颜色的海豹回家,将红色的海豹送到红颜色家中,将蓝色的海豹送到蓝颜色家中……因为“我只喜欢海豹,我要送它回家”,体现出幼儿想尝试从颜色和动物名称两个维度进行分类(见图5)。
观察到幼儿与材料的初步互动后,教师引发幼儿讨论:“家里住了这么多小动物,实在太拥挤了,怎么办呢?”进而引导幼儿在小块颜色的家中放2~3个小动物,在大块颜色的家中放4~5个小动物。幼儿基本都能送2個小动物回家,并且手口一致地进行点数和说出总数。在点数3个以上小动物时,个别幼儿出现了手口不一致而导致数错的现象,如将3个小动物数成了5个。这时,教师一般会通过示范或手把手跟幼儿一起点数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也有幼儿出现点数顺序错乱导致数错的现象,如把同一个小动物点数了两次,或者漏数了某个小动物等。这时,教师一般会点数一遍,询问幼儿:“怎么我们两个人数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引导幼儿重新点数。能正确点数的幼儿在点数顺序上体现出一定的方向性,如从起点横向或纵向数到终点,或者从起点转着数一圈再回到起点(见图6)。在教师引导幼儿送2个小动物回家时,幼儿往往会一次同时拿2个小动物,然后把它们一起送回家(见图7)。当教师引导幼儿送3个及以上的较多数量的小动物回家时,幼儿一般会送一个数一个,直到送完规定数量的小动物。
在游戏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有幼儿在跟同伴游戏时出现了自发比较数量多少的现象,如一个幼儿送小动物回家后跟好朋友说:“我家里的小动物比你多。”而好朋友却说:“不对,我的比你多。”这时,教师会通过引导两个幼儿分别数一数自己的家里有多少个小动物的方式,或者通过引导两个幼儿将小动物一一对应摆成两排的方式,比一比谁家的小动物更多、多几个。也有个别幼儿在多次游戏后,对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不再感兴趣,而是喜欢把小动物拿出来放在桌子上排队,但往往是按自己的喜好来摆放。这时,教师会尝试引导他们按照AB模式给小动物排排队,如“一只企鹅、一只青蛙,一只企鹅、一只青蛙……”(见图8)。
三、评价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了解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和适宜,需要教师在观察指导幼儿与材料互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质量及效果。观察和评价幼儿与材料互动情况的维度可一致,在评价幼儿与该益智区材料的互动质量和效果时,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幼儿对材料是否有持续的操作兴趣。幼儿的兴趣能否持续,取决于材料和游戏是否有趣,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从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幼儿对小动物玩具本身以及“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在教师介绍完游戏后,几乎每个幼儿都愿意主动尝试送小动物回家,并且想要尝试多种颜色组合的背景板。在尝试完所有背景板后,幼儿对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逐渐失去兴趣,有的幼儿开始探索其他玩法,也有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挑战新任务,如点数、送不同数量小动物回家等,才能对材料和游戏保持持续的兴趣。幼儿要保持兴趣,更多依赖于教师不断提出新任务,以及任务完成后获得的及时表扬,而非探索材料本身。
二是幼儿与材料是否产生了多样化的互动。多样化的互动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开放性:是否具有多种操作和游戏的可能,是否能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在玩颜色匹配游戏之外,还初步尝试按小动物颜色分类、按小动物名称分类等。在教师引导幼儿点数和按数取物之后,幼儿又出现了自发比较谁家的小动物更多、给小动物排队等玩法。可见,由于材料和游戏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兴趣自主探索出更多的玩法。材料和游戏的开放性给幼儿提供了选择适合自己游戏的机会,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从而产生多样化的互动。通过观察也发现,要满足幼儿与材料的多样化互动,该材料的投放还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空间。
nlc202309081910
三是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是否实现目标并获得发展。教师设计材料的目标有三个:按颜色匹配、点数、按数取物。幼儿基本能在材料和游戏情境的提示下实现按颜色匹配的目标,但在教师引导之前几乎没有幼儿出现自发点数的行为。在材料投放过程中,幼儿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才能有意识地进行点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点数和按数取物的目标。可见,材料虽能支持幼儿实现预设的发展目标,但材料自身的引导性较弱,需要借助教师的不断引导,这也是幼儿兴趣的保持需依赖教师的重要原因。值得肯定的是,材料和游戏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使幼儿的发展更加具体和动态化。从匹配和分类来看,幼儿可以先尝试按颜色匹配,进而尝试按小动物颜色或名称进行分类。从数与数量关系来看,幼儿可以先尝试点数和送2个小动物回家,逐步发展到送3个、4个、5个小动物回家,获得5以内手口一致点数和按数取物的经验和能力,进而逐步关注数量关系和学习比较数量的方法等。可见,该材料投放的目标涵盖了幼儿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更多可能,當教师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和引导时,幼儿就能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逐步实现目标,获得发展。
四、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材料
区域材料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应基于幼儿与材料互动时的表现,以及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的需要。
观察发现,要实现材料投放的预定目标,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材料自身的引导性还比较弱,不能引导幼儿自主点数和按数取物。因此,材料需要重新调整以增加其对幼儿点数、按数取物的提示功能。教师可以在每个小动物的家中标上不同数量的圆点,表示家里居住小动物的数量(如小家标2~3个圆点,大家标4~5个圆点),引导幼儿通过点数圆点的数量,实现按数取物的目标(见图9)。
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幼儿与材料产生了多样化的互动,其中既有幼儿自主探索的玩法,也有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的拓展。
在颜色匹配操作中,有幼儿尝试按小动物颜色或者名称进行分类,还有幼儿尝试同时按颜色和名称对小动物进行分类,但可以看到,材料并不足以支持幼儿的多种分类游戏。因此,教师需要继续补充支持幼儿探索多种匹配和分类方法的材料,如提供分块并且有动物图标提示的白色背景板,让幼儿探索按动物名称进行匹配(见图10);提供只有分块的白色背景板,让幼儿尝试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
在给小动物排队的操作中,由于缺乏材料的支持,幼儿起初只能在桌面上随意排列小动物。对此,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模式排序提示卡,引导幼儿按照卡片提示的模式进行排序,如“一个红海马、一个蓝鳐鱼,一个红海马、一个蓝鳐鱼……”(见图11)。
在送不同数量小动物回家的操作中,幼儿开始对“谁家的小动物更多”产生了兴趣,但在比较方法上缺乏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并提供可支持幼儿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多少的卡片式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谁家的小动物更多、多几个(见图12)。
材料的调整和完善并不是材料投放的结束。区域材料的投放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不仅需要经历设计材料、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评价互动质量与效果、调整与完善材料的过程,还需要经历互动效果的再观察、互动质量的再评价、材料的再调整……本文仅呈现了区域材料投放过程的一部分,希望我们对这一过程的观察评价能引发教师对区域材料投放的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浅谈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 篇12
一、坚持以社会生活为根本点,大量投放生活化材料
区域活动作为现实社会生活的翻版再现,同样存在角色间的交往需要,以及各成员间共同发现问题、协商解决问题的需要等,对幼儿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区域活动要始终紧密结合幼儿实际生活,积极选择投放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材料,确保幼儿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主体经验,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参与交往,共同发现、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如开展植物园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的环境布置、材料投放和人员分工等方面可完全植入现实生活内容,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植物园区的开辟、种子的购买、播种、日常的照料、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果实的收获等环节,以亲身实践获取生活化经验,提升幼儿参与热情,增强幼儿的学习观察能力。又如在表演区,教师可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破旧衣服、废旧报纸、塑料袋等作为幼儿表演装扮材料;在体育角,教师应引导幼儿将废旧报纸揉成团作为足篮球,将硬纸壳剪成圆盘作为飞盘,将易拉罐绑在木棒的两端做成杠铃等等,以熟悉的物质材料的选择投放,增强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性,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
二、坚持以本土资源为切入点,巧妙投放特色化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基于此,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要因地制宜,紧紧围绕“活的”的环境,随地域环境的变化选择投放材料,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本土资源的教育意义。诸如皖北地区幼儿园可利用“老庄文化”、“药材文化”资源,皖南地区幼儿园可利用“茶文化”,“徽派建筑”“黄山松精神”等文化资源,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如开展“农家茶馆”区域活动,教师可针对性的投放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茶叶,让幼儿在参与茶馆的“经营”中,了解家乡的特色,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再如开展“疯狂旅行社”区域活动,教师可巧妙投放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齐云山等旅游景点的照片,供“导游”解说,“游客”参观游玩……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知家乡文化,提升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家乡文化的绵延传承。
三、坚持以幼儿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积极投放针对性材料
布鲁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作为幼儿参与活动的内生动力,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积极投放符合幼儿兴趣的活动材料,对于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活动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鉴于此,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应充分尊重班级幼儿的兴趣爱好,及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其需求选择活动内容,确保幼儿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主动尝试、自我探索、亲身体验。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不仅要在活动前了解幼儿兴趣,提供适合材料;更要做好活动中的观察指导工作,根据幼儿兴趣点的变化及时更新投放的材料,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以更好地定位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幼儿对角色兴趣的变化,调整角色,更新材料,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四、坚持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落脚点,适时投放适宜性材料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强调“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此,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应紧紧围绕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认知能力,投放适宜性材料。如开展骑木马活动,针对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投放真实的木马,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玩乐;而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已得到初步发展,因此活动材料投放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实木马,教师在针对性的指导下,可提供木棍、扫把等材料供幼儿想象游戏。另外针对小班幼儿爱模仿的天性,可在小班开设“娃娃家”,投放以角色游戏为主的材料,为幼儿的角色扮演提供条件;相对小班幼儿,大班幼儿的小肌肉群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探究欲望强烈,教师可相应地投放操作性和探究性较强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和自我探究能力。
五、坚持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为关键点,积极投放开放性材料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求我们“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但由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直观动作性和具体形象性特点,决定其创造力是简单的、初级的,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积极投放开放性材料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更多操作材料的自主决定权,让幼儿真正成为材料和活动的主人,极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收集的牛奶罐供各区域幼儿自由选择、操作,美工区幼儿通过粘贴鼻子、眼睛等五官将其制作成一个个可爱的“牛奶宝宝”;建构区幼儿将其拼搭成高楼大厦、坦克、飞机、火箭等等;体育区幼儿将其成功运用到保龄球的游戏中;表演区幼儿将其作为演出的乐器,玩得不亦乐乎……这些开放性材料的投放无一不解放了幼儿的大脑,解放了幼儿的双手,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区域材料的收集与投放】推荐阅读:
主题区域材料的投放07-31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01-04
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11-08
区域材料08-09
区域活动材料07-05
区域材料论文05-16
区域材料分析01-02
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