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2024-11-08

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共8篇)

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1

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如何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呢?语言区域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是教师根据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环境,投放有效的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操作摆弄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语言的一种活动。在幼儿园只有创设出幼儿想说、敢说、有话可说的语言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新颖丰富、操作性强、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的语言材料,才能激发幼儿自主性的探索学习,使语言能力获得激发和提高。语言区域投放材料有效性

语言区域活动是指幼儿园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通过提供图书、图片等语言材料和环境,让幼儿自由探索、观察和游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案例1:幼儿中班语言《小红帽》这节课陈老师这样设计的:

一、设计意图:(略)通过故事《小红帽》引导幼儿遇到困难时自己动脑筋乡办法,冷静地处理问题,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二、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懂得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保护自身安全的道理。

3、学会用各种角色表演故事。

三、活动准备:

(1)课件幼儿故事〈小红帽〉,故事图片。(2)背景图、头饰、背景音乐、故事书。(3)歌曲《小红帽》

四、活动过程(略)

这节课是一节常规教学课,从这节课的设计目标和过程实施中我们看到了这节课材料的投放上有一定的盲目性,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材料投放要针对性,要根据幼儿的客观条件和年龄特点,是幼儿在主动活动中获取发展,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结合目标特点,材料使用和需求,幼儿感兴趣等,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小红帽》的故事图片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后半部分,也就是说在复习故事中应用,这样使幼儿从图片中更进一步理清故事情节,懂得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保护自身安全的道理达成这一目标。另外,《小红帽》故事书的投放应该放在语言区里,没必要放在课堂教学中,因为语言区活动是指幼儿园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通过提供图书、图片等语言材料和环境让幼儿自由探索、观察和游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因此,材料是幼儿发展的载体,所以我们在中班的语言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让教学中材料的投放更适合幼儿语言的发展,更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说故事书《小红帽》放在集中教育活动里失去了图书的有效性。区域中的材料是幼儿开始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是幼儿发展的载体。而如何投放语言区域材料以及怎样提高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是我们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大班语言区域材料的投放及投放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投放材料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化 1.图书、图片。

语言区最基本的投放材料即图书、图片,能够通过幼儿自由阅读,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阅读兴趣和能力。在投放图书时可将图书分为童话、儿歌、社会、自然科学等几大类,供幼儿更加明确地选择。此外,我们还鼓励幼儿把家里的图书带到幼儿园一起分享,让幼儿相互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内容丰富的图画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无穷想象力,将图片变成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2.表演材料的投放。

语言区域材料必须新颖丰富,才能够吸引幼儿,如:手偶、头饰等。幼儿特别喜欢这些材料,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能自编自导地进行表演,可以根据故事表演,也可以自由发挥任意安排剧情,孩子们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3.创设“星星小舞台”投放“录音机”“自制电视机”、“自制话筒” 创设小舞台,幼儿可以在表演活动中主动积极地与语言和非语言材料相互作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在活动室合适的一角设计“星星小舞台”或小剧场,投放服装道具、头饰、面具、木偶等表演材料,让幼儿自由地进行表演活动,也可根据主题活动,如《美丽的树叶》故事材料,让幼儿进行故事表演,通过角色的扮演、同伴间合作表演故事,给幼儿提供了自主的语言环境,幼儿的语言能力大大地提高。通过自制的“电视机”,鼓励幼儿通过电视主持人、小记者等形式,通过与人交往,促使幼儿运用语言能力、社会性的发展;投放录音机除了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外,还可以将孩子们讲的故事、朗诵的诗歌录下来,将录音播放给全班幼儿听,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表现欲。

二、充分结合主题,投放相应的语言材料 在开展主题活动《学会感恩》时,在语言区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感恩励志图片,引导幼儿讲述;提供《感恩故事》等相关故事图片,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读和创编;为了让幼儿从小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中,我们还组织参加了国家关工委秦老师讲的《感恩励志教育大会》,让孩子也感受一下那些感人励志的故事,并让孩子们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你听到的感恩励志的故事,提高幼儿的表达复述能力。

在阅读区结合主题有目的地投放一些色彩鲜艳、文字少、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籍,如主题活动《生命的故事》。幼儿收集了不同的漫画、书籍和图片,当把这些图书、图片投入到区域中时,幼儿马上对其产生了兴趣,不仅区域活动时喜欢阅读,连晨间活动、离园前也很想翻阅,这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漫画的认识、了解,也进一步地提高了幼儿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根据幼儿兴趣选择投放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当充满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操作材料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活动中提高各种能力,感兴趣的材料能让幼儿在反复操作过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语言水平。1.投放的材料要贴近幼儿生活。

材料选择来源于幼儿生活。如“小相册”。我们让幼儿收集自己平时生活中的各类照片,做成“小相册”“美丽的树叶”等,也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放在树叶里,因为这时他们经历过的事情,除了有自己的照片也有自己喜欢的树叶,孩子们比较感兴趣,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想说,愿意拿来看并讲述,并通过提问“说说谁做的漂亮”“你和谁一起做的”“这是什么树的叶子?还有什么好玩的”等,鼓励讲各种经历,如去哪儿玩了等,通过提问和启发孩子思考,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2.投放材料应具有操作性强、趣味性的特点。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通过操作材料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使幼儿语言区域活动中不感到乏味。如故事拼图,我们班的幼儿把操作材料先进行拼图,在拼图后再进行图片讲述或故事创编,动静结合,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符合幼儿好奇、好动手的心理特点,既锻炼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创编能力。又如:我们大班幼儿进行了制作感恩卡,让幼儿把自己想感谢的人,利用废旧的挂历、彩纸、各种彩色的纸或从废弃的图书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图片,然后教师帮助指导她们在加工,最后再让他们来进行语言的表述,把要对亲人的感恩通过自己制作感恩卡来表达。

四、投放材料应具有层次性 《指南》指出:“应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不同,因此我们在语言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这样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投放材料“看图讲述图片”。图片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能力较弱的幼儿可选择单幅图片,多幅的图片即排图讲述,几张内容相关,情节相连的图片经过孩子们的一番摆弄,可以变成多个不同的故事,这些难易不同的图片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推理能力。

五、根据幼儿活动情况,调整、更新材料 语言区域材料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如像手偶、指偶、头饰一类的材料也是需要不断丰富的,每隔一段时间,向孩子们介绍来了哪几位新成员,孩子们会感到无比新奇,相同的游戏就不会因为玩过了而不再感兴趣。看图造句、图片也不能总是一成不变,这样幼儿的兴趣会逐渐减少,应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定时更换新的图片内容,又如幼儿自带的图书,可以3—4周更换一本,图书破损度减小,幼儿给同伴讲述的兴趣却不会降低。在区域活动中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也要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进或摒弃不适合的材料,开发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如“有趣的歇后语”,我们采取了“图片”的形式,投放这些材料后孩子开始时充满兴趣,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因此不知道如何去操作、学习,于是我再次调整措施,给孩子讲解“歇后语”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歇后语,但是我发现他们选择这项工作的兴趣仍然逐渐减少直至没有,一个月后再也没有孩子选择这项工作,我们便不再投放“有趣的歇后语”,会考虑在以后作为有目的教学的活动来进行。

总之,语言区域材料的投放,需要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及时有效的观察、发现他们在活动中的情况,并及时、适时调整,使投放材料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提高材料的有效性,让幼儿乐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主动探索性学习,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提高幼儿语言能力,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指南》的教学活动实践,我园在不段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也在不断的进步。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时期也是语言表达最基础的阶段,我们将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2

1.活动材料的趣味性原则。

对于幼儿来说, 其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长期的注意力, 如果教师忽视幼儿的这些学习特点, 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幼儿时期, 对于外界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开展区域活动时,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 将幼儿摆在区域活动的中心位置, 让幼儿在兴趣的引导下发挥自身的探索能力, 在游戏和娱乐中掌握必要的教学知识。例如, 在开展“创意空间”区域活动时, 教师首先将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和工具摆放在讲台上, 然后让幼儿按照顺序依次上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材料和工具,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出美工物品。通过这种方式, 一来丰富了活动材料的种类, 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材料;二来提升了幼儿的创作和动手能力。活动开始后, 幼儿通过平时学习的活动知识, 有的利用画笔和画板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品, 有的利用橡皮泥做出了简单的泥塑作品, 还有的利用积木搭建成各种形式的小房子。

2.活动材料的差异性原则。

每个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智力发育水平都存在差异, 因此教师在选择区域活动材料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特点, 避免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出现“一刀切”。除了考虑到每个幼儿在活动材料上的喜好因素外, 还应当注重活动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 理想状况下的区域活动材料应该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即由易到难, 由简入繁。一方面通过活动材料, 激发幼儿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另一方面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 不断地提升活动难度和深度, 从而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选择差异性活动材料时, 应以幼儿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参考标准, 准确把握材料的难度系数, 保证区域活动的教学效果。

3.活动材料的动态性原则。

游戏材料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灵活更新。每个区域该投放什么材料、投放多少材料, 需要观察幼儿的活动。投放材料并没有那么难, 只需要留下孩子喜欢的, 撤走孩子不喜欢的, 然后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不断调整、改进。每个孩子在某个时期可能对某一个区域感兴趣, 忽略了其他区域的学习, 可以在每个区域中提供一个活动过程记录表格, 孩子在里面完成过后, 可以用图章盖一个“小手”, 表示来玩过。探索成功后, 盖一个“大拇指”, 表示已经获得成功。还可以提供插卡和记录表格, 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符号记录自己探究的结果。投放了这些材料, 孩子们可以一眼看出自己和同伴探究的进程, 这样可以调动孩子探究的积极性。

二、加强幼儿活动观察, 掌握幼儿活动兴趣

区域活动的观察工作包括两方面:活动前的准备观察工作和活动时的过程观察工作。

首先, 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调查与准备工作, 一方面能保证区角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有效开展, 实现活动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对哪种类型的活动材料比较感兴趣。因此,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及课下活动中, 密切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 例如幼儿喜欢哪种形式的活动, 可以据此安排相关内容的区角活动;幼儿喜欢哪种类型的活动材料, 可以在活动前准备好相关材料等。

其次, 在做好充分的前期观察与动态了解之后, 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制定科学的活动计划和合理的材料投放顺序, 不仅要使活动内容有趣丰富, 还要兼具教育和指导意义。规划好区域活动中所用到的活动材料的数量、大小和型号, 制定活动规则和活动内容, 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要注意做好活动引导和内容讲解工作, 时刻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性, 对于遇到困难的幼儿要进行及时的帮助, 同时, 协调好幼儿之间的活动材料分配, 避免出现抢夺现象。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材料的有效投放, 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校园文化生活, 提升幼儿对区域活动的感兴趣程度, 而且能够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必要的生活常识。教师通过科学设置区域活动内容、有效投放活动材料, 还能够起到开发幼儿智力、挖掘幼儿潜力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广大幼儿教师通过加强自身学习, 摆正教学态度, 增强对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把握尺度, 掌握幼儿的客观活动需要, 进而帮助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姗姗.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学材料有效投放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 (03) :13-14

[2]孔云凡.幼儿园区域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研究[J].幼儿教育.2012 (14) :59-60

论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 篇3

活动区游戏中研究游戏材料的投放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使材料成为不说话的老师,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

一、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兒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地清洁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应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对比较坚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装盒,用彩纸、丝带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还可选用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艺术加工。如动手区内练习系纽扣的活动材料,可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做工精美的玉米造型、花瓣造型等,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于操作,使其在具备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将其艺术性展现出来,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充满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材料的目标性和探究性

由于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题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开展的系列活动,因此,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如结合“欢欢喜喜迎新年”的主题活动,围绕“让幼儿感受新年的节日气氛,体验过年的忙碌、热闹,参与新年的准备活动”这一活动目标,在社会性活动区域——超市里,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红色包装纸、纸卡和各种礼盒等,让幼儿通过在超市里的加工、分类、采购和互赠等活动,从而达到落实活动目标、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活动材料还应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探究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架飞机模型,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扇窗、几个轮子,有些什么不同,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飞机模型中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飞机,就是一种探索活动。

三、材料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同样是建构区,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中班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几名幼儿在科学区发现了新的玩具,这是他们以前没有玩过的,一个幼儿想探索他的玩法,把几个莲花叠在一起,像刚裂开的蛋壳一样。“小鸡出来了。”几个孩子看到了齐声说。这时他们都把几片莲花叠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蛋壳”。玩了一会,有个孩子就问老师:“这个还可以怎样玩啊?”这时我就演示了转莲花的玩法:先接一些水来,把塑料板放平,在上面滴上几滴水,把莲花放在水滴上,双手拿着塑料板两边,变换塑料板两边的高低,莲花就会随着塑料板的变换而变换,转动起来。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也想试试。刚开始,莲花不能很好地转动起来,常常掉到地上,因为幼儿没有协调好两手动作。我进一步提醒他们,保持眼手协调,不要着急,慢慢来,并让玩得好的幼儿做示范。随着幼儿对活动区材料的熟悉,对转莲花游戏玩法的掌握,我们还想了许多不同的玩法。当幼儿掌握转莲花的玩法后,能很好地把握左右手的平衡与协调,保持莲花长时间转动,就增加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产生兴趣,学会克服困难。例如找来一些海绵,把海绵分割成许多小块,把棉花投放入莲花中间,要想让莲花重新转动起来,此时就需要更好的平衡与协调度。如果能很好地将带着海绵的莲花也转动起来,就依次增加海绵的数量并设不同的游戏级别,丰富活动内容,增加难度,让幼儿在愉快有趣的游戏中得到发展。

四、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

区域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材料的动态性: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如教师发现前阶段备受幼儿喜爱的语言区无人问津了,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语言区域里的图书因投放时间长,造成破损严重和内容陈旧。于是,教师动员幼儿把家里的新图书带到幼儿园一起分享。同时,根据近期主题目标,有目的地投放一些用于幼儿查阅资料的科技书籍。果然,语言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非凡,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介绍自己的新书,并时常光顾新到的科技书籍。材料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各年龄段及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4

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适合其兴趣、认知水平,可供他们自由选择的宽松的环境,而区域活动的开展正是迎合了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进入活动区,大胆而真实地表现自己。以往,幼儿的美术活动通常是在课堂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集体活动教学往往更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提出统一的教学目标,让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忽视幼儿间的能力差异,使幼儿在被动地模仿和服从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

《纲要》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美术区域的创设则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进行材料的选择,并可用多种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保护幼儿对艺术活动的信心和兴趣,使更多幼儿喜欢上了美术活动,更在其操作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充分挖掘了材料的最大功用

1、丰富的材料增强幼儿活动兴趣。

幼儿天生是好奇的,对周围的事物和活动有着广泛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参与任何活动的首要前提,但兴趣是短暂的,易受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以往单一的美术材料往往使幼儿学得较为乏味,也无法使其对美术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而美术区域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体验到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所带来的快乐。如:我们为幼儿准备丰富的绘画工具有:纸、笔、油画棒、颜料等;纸工、泥工工具有:剪刀、浆糊、橡皮泥、牙签、抹布等;还可投放一些辅助工具如:棉签、亮片、各种纸、布等;废旧材料也请孩子们共同收集,如: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木条、泡沫板等,用于自创作品。当幼儿在操作时,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促进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活动中,我们不会因为“卫生”而收起了颜料盒;不会因为幼儿的“乱张贴”而藏起了浆糊。相反,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一件反穿衣、在美术区中铺设桌布、并布置创意空间主题墙。在具体操作中,让幼儿自己制定计划,让幼儿始终处于开放、自由的状态进行创作活动。由于美术区域中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因此,幼儿创作的作品可谓是千姿百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在表现猪的时候,有的幼儿会用蜡笔在纸上进行丰富的构画,有的幼儿会先用陶泥捏出猪,有的用纸剪出猪,然后再进行描绘。在幼儿与材料的作用中,幼儿们新奇的构思与大胆的表现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不仅画得形态各异,而且表情、动作都非常生动、有趣。从中,增强了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创作兴趣。

2、材料重组,合理利用。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在我们搜集的材料中,有的可以直接投放到区角活动中,有的在经过加工组合以后更能发挥材料的最大功用。如一个个空可乐瓶,我们可以把它剪开,或漏斗状,或杯状等自制成玩米工具,;又可在瓶上剪出嘴巴、眼睛,加以装饰,让小班幼儿进行“喂娃娃”活动等等。又如:碎布一般放在“手工角”,如果我们把碎布进行加工,剪成各种形状,就可放在“动动小脑筋”中进行分类或排序活动;在形状中间缝上纽扣眼,又可放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进行扣纽扣的练习。这样,把现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丰富了材料的多变性和可操作性,。

3、不同的幼儿,不同的层次。

幼儿的发展存在阶段性、不同的幼儿其发展状况不同,因此教师必须从本班幼儿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出发来决定活动角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比如:在穿珠子的活动中,不同的材料能够产生不同的作品,其结果也是不同的。

A硬绳:大部分幼儿能够进行穿珠活动,少数幼儿在穿珠时还有一定的难度,手眼协调不是很好。

B绳子有硬有软: 能力强的幼儿已能够用软绳进行穿珠,幼儿基本能把木珠穿成一串,少数幼儿也能找同种颜色的珠子穿在一起。

C软绳: 幼儿都能用软绳穿珠子,三分之二的幼儿能够按粗细、颜色的规律进行有目的地穿珠。

D细绳: 幼儿都能较好地进行穿珠活动,并且规律性较强,特别是对细小的珠子表现出极其强的挑战性。

二、“主题”形式的开展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又要避免幼儿表现形式多、杂而无主线的情况。因此,以“主题”形式开展,较为适宜。

主题活动的时间,我们通常以幼儿的兴趣为主,不定期更换。主题活动的内容,我们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美术表现题材,还根据幼儿最热门的“话题”来确立主题。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调动了幼儿内在的活动动机;主题活动的形式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使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适当的介入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材料,也需要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区域中,我们投放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工艺美术品,如:名画、工艺盘、瓦片、国画等,这些作品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可是幼儿对于作品的欣赏往往仅凭自己的喜好判断,无法理解作品深刻的意境。此时,我们就必须适当介入,以开放性的言语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研究画法;启发幼儿对比思考、展开联想;诱发幼儿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让幼儿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扩展思维的广度;感受不同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得到参与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也提高了欣赏技能、提升了审美概念。

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5

实验教师:吴爱平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纲要》 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 革命性的转变,《纲要》 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 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 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研究目标:

1、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 的教育课程。

2、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

三、研究内容

1、如何通过投放材料使活动区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率?

2、研究投放材料的来源、种类。

3、研究材料的数量、调换时间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四、研究范围和对象平湖市实验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

五、研究过程:

(一)确立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依据。

1、围绕幼儿的生活、兴趣投放材料。

2、结合主题活动投入相应的材料。

3、结合班级特点及幼儿活动需要投放活动材料。

(二)材料的分类和收集

1、材料的分类: 将材料分成成品材料、自 然材料、废旧材料。

2、材料的收集制作。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教师引 导收集、制作。

(三)材料在活动区中的投放。

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 标相一致。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 差异,避免一刀 切。

3、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 样性。

4、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补充材料。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提高了 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幼儿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幼儿对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更浓厚了,参与活动的时间更持久了。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不仅提高了 了 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材料满足了 他们的操作欲望,使他们感受了 成功的喜悦,因此,不再出现那种幼儿中途更换区角的现象。

(二)进一步培养了 幼儿的探索精神。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操作材料,创设启发性的操作途径,引导幼儿观察一些相同材料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现象和变化,这也就大大满足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增强了 幼儿参与活动的规则意识。随着各项规则的不断完善,幼儿们也逐渐养成了 有条不紊地积极投入活动区活动的习惯,在活动中他们习惯了 有序提取材料,现在每次区角活动结束后,老师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地收拾,整理材料,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真正体现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研究方案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方案平湖市实验幼儿园中班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纲要》 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 革命性的转变,《纲要》 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但关注各年龄段幼儿共同发展的轨迹,更关注的是幼儿的个体,关注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每个幼儿的特质,认可每个幼儿的个性。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在活动室中划分若干区域,创设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的环境,通过提供、控制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亲身体验的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 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我园是一所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幼儿园一直非常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并将此作为园教研重点,在小班时我们开展了 以“主题教育在区域活动中渗透” 为重点的教研活动,通过一年的学习、研究,尝试并积累了 一定的教科研经验,同时我们发现,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基础,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关键。我们也深深意识到我们的教育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更新,怎样有效地利用“环境”这一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还有待于开发。我们将结合实际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标、内容。

研究目标:

1、进一步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 的教育课程。

2、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

3、探索创设具有科学特色的教育环境,研究材料投放在美工区、生活区、探索区、操作区等环境中的教育暗示作用,初步形成区域特色。研究内容: 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为依据,以多元智能理论、蒙台梭利教学法为指导,以“完整儿童” 为目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进行研究:

1、材料的投放与目标相结合。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要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这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要针对当前各领域的具体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2、材料的投放与幼儿年龄相结合。在选择和投放材料时,要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

3、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和递进性。(1)材料的投放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因材施教。(2)根据幼儿操作的熟练程度,不断调整难度,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

三、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以行为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等手段。

1、行为研究法: 研究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针对幼儿实际操作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充分了 解有关情况,不断提出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充实或修正方案。我们将采用单个教师的教育行为研究和协作性的行为研究,最大程度发挥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反馈功能,从而使研究的价值增生。

2、观察法: 我们将深入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观察分析幼儿对材料的反应;捕捉幼儿的兴奋点;积累幼儿智力、语言、情感、思维、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性资料。

3、个案研究法: 选择典型的、代表性的个案,研究各个体能力、个性品质、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四、研究对象。中班年纪组。

五、课题的组成 由中班年纪组的老师组成本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人员如下: 组长: 沈妤(策划、管理)副组长: 薛燕(指导)组员: 王海、刘亚平、过燕、张磊(调查、收集资料)

六、研究的优势。我园是一所省示范性幼儿园,具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每个活动室都非常宽敞,有利于区域活动的开展。同时我们教研组拥有一支科研积极性高,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年教师队伍。教师中 100%为大专学历,并都在参加本科自考,有四名教师的课题研究在市、县获奖。

七、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第一阶段:(2004 年 5 月——8 月)

1、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课题组成员培训。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第二阶段: 运行实施阶段:(2004 年 9—2004 年 12 月)

1、加快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1)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多元智能理论、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学习培训。(2)收集、学习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2、组织教师开展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情况的交流。

3、通过研究、比较材料在不同的区角进行不同形式的投放的差异性变化,利用观察法记录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总结。

4、作好阶段性小结,调整下阶段的工作。第三阶段: 总结提高阶段(2005 年 2 月——6 月)

1、根据调整的计划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收集各类资料。

2、撰写研究报告。2004 年 5 月主体报告: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平湖市实验幼儿园 沈妤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随着新《纲要》 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 革命性的转变,《纲要》 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 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在活动室中划分若干区域,创设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的环境,通过提供、控制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亲身体验的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 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

1、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 的教育课程。

2、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

三、研究内容

1、如何通过投放材料使活动区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率?

2、研究投放材料的来源、种类。

3、研究材料的数量、调换时间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四、研究范围和对象平湖市实验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

五、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具体方法如下:(1)根据中班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不断调整各活动区的内容,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2)教师采用观察法,认真观察幼儿活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调整、补充材料。

2、时间: 2004 年 5 月——2005 年 8 月

六、研究情况简介(一)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依据。

1、围绕幼儿的生活、兴趣投放材料。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因此,创设活动区投放材料应从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区角的内容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发展。玩沙时意外地发现有几个孩子的兴趣不在玩沙上,而是在沙里寻找着各种各样的宝贝——贝壳、石头,并且小心地将之藏起来,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 一个区域“好玩的贝壳、石头”,将孩子们找到的贝壳和石头摆放在一起,孩子们比较着贝壳和石头的不同,述说着原因。家长和孩子们将从海边带回的各种贝壳带来,幼儿园装修时留下的形态各一的鹅卵石也不断充实着这个区域,孩子们在这区域里流连往返,摆弄着贝壳、石头,装饰着贝壳、石头,“好玩的贝壳和石头” 成了孩子们一直喜欢的区域。

2、结合主题活动投入相应的材料。新课程的实施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的,特别强调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创设能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教育性环境,是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新课程每个主题目标、内容后面都对环境创设提出了 具体的要求,特别是活动区的设置、材料的投放的要求更具体全面,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主题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我们根据具体的要求,在每个主题活动中调整区域活动的内容,投放材料,并设置重点区,关注重点区。如: “绿色家园” 主题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大量废旧材料及废旧材料制作品,以美工区为重点区;“爸爸妈妈真好” 主题活动中,我们以角色游戏区为重点区,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中材料的再次充实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父母职业的辛劳,产生了 关爱和感谢父母的情感;在春季的几个连续的主题活动中以自然角为重点区,自然角里一直引发幼儿观察、记录的兴趣,在种植、饲养过程中学会了关心、爱护小动物。

3、结合班级特点及当前的热点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我们中班年纪组在小班活动总结时得出各类活动的开展对孩子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起着不小的作用。所以在开学初各班老师征求孩子的意见后,又在中班家长会上发动家长的资源,征询每月的重点活动,制定出活动计划,并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投放相应的材料。开学初雅典奥运会刚刚结束,孩子们对奥运会还记忆犹新,各班都创设了“雅典奥运会” 专栏,从奥运会这一话题出发,9、10 月开展了我是奥运小选手活动,各班的午睡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带来的自行车、滑板车等,赛车比赛、30 米快跑比赛增强了 孩子们的体质。中班年纪组的“故事宣讲团” 活动使孩子们喜欢上了 阅读,看: 每天的午餐后,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在边看书边讲故事,在为去姐妹班讲故事而努力,孩子们阅读能力得到了 提高。“飞行棋比赛”、“拼图比赛” 使孩子们在合作中提高。(二)材料的分类和收集

1、材料的分类 我们将投入到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分为三大类: 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成品材料: 以积塑、积木、穿线板、拼插板为主以及幼儿动手操作材料.自然材料: 比如石子、布、树叶、贝壳、稻草、种子、纸杯、豆类、吸管、小铁丝、毛线、木块 植物的果实树叶等.一些垂手可得的自然材料, 并能根据材料特点出发加以利用。废旧材料: 各类纸盒、饮料瓶等,以及各区角的自制材料,合理地设计活动材料,将废旧材料变废为宝。

2、材料的收集制作 途径一: 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 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各类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知识面的材料等。途径二: 教师引导收集 通过教师收集活动区材料主要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途经三: 制作。(1)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如: 拓印的纸币、手工作品、拼图等。(2)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的: 布制作的点心、纸盒建筑等。(3)教师制作的: 各类学具、教具。(三)材料在活动区中的投放。

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 标相一致。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主题或领域)的需要来拟订区域目标,并有针对地投放蕴涵教育目标的材料。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 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 差异,避免一刀 切。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也就是指材料的“细化”。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 的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识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同时教师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照自 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 己的材料,用自 己的方法愉快地投入活动。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维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等的幼儿可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又如: 中班的“玩磁铁“游戏,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也是精心考虑细化分解的,在幼儿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各种可实验的材料,让幼儿吸一吸,哪些能吸住,哪些不能吸住并进行分类;接着教师提供的材料是让幼儿运用磁铁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更快地找到小沙里的铁钉,如何取出可乐瓶中的回形针等。这样让幼儿在自 己的操作摆弄中,不仅了 解了 磁铁的性能,而且也发展了 他们的思维。由于我们在每一个区角考虑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兼顾个别差异,因此每到区角活动时间我们的孩子总能在众多的区角中找到自 己发挥的场地,总会在活动过程中看到他们成功喜悦的表情,随着活动开展的层层递进,孩子们的能力水平也相应提高。

3、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 样性。幼儿在活动中乐意选择灵巧、形象、能反复摆弄的材料。故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变化的一物多玩的材料;材料投放的数量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特点灵活而定。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的材料可以一下子都投放出来,给幼儿大量选择的机会,有的则要按照难易分批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活动区内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以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为例,我们将扩展幼儿数学经验的材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提供充足的、专门为幼儿接触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是专门为幼小孩子接触与学习数学而设计的,带有一些传统与经典意味的现成的教玩具。例如:数字长棒、各种图形板、分类盒、数字串珠等。(浙幼师校工厂提供的适合各年龄的数学教具)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自 己设计、制作一些情境性强,学习内容指向明确的数学教具。(2)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都成为了 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日 历、月 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等的天然工具。每天天气情况的记录积累下来的数据(日期、气温、天气情况等),可以用来让幼儿感知时间、温度变化。(3)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 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大小不一的量杯、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让幼儿在好奇中产生探索的愿望,并在探索中发现有趣的现象和规律。在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材料的同时,我们也比较注重材料的功能多样性,使同一材料实现不同的教育目 标。例如: 在“点心区” 我们提供了 各种小豆子,这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豆子,不仅可以起到装饰“点心” 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根据这些豆子的形状、大小、颜色来进行排序和分类。提供丰富而多样的功能材料,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同时也使幼儿在与众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 身 的各种感官,通过看看、听听、试试、比比、想想中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

4、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补充材料。教师在设计区角活动内容,投放操作材料时,总是通过观察幼儿和投放的材料的互动过程获得信息。当出现问题时,就需要从教学目 标、幼儿发展水平和材料对幼儿和目 标的适宜性等三个角度考虑问题,获得三方面的评价综合信息,目 标是否合适? 孩子是否喜欢材料? 材料与教学目 标是否匹配? 并且通过与孩子的谈话,了 解感受和体验,决定下一步的做法: 是降低要求? 是增加材料的操作难度层次? 还是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进行同一难度的另一个活动以满足他的兴趣? 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活动材料。

四、研究成果(一)提高了 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幼儿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幼儿对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更浓厚了,参与活动的时间更持久了。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不仅提高了 了 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材料满足了 他们的操作欲望,使他们感受了 成功的喜悦,因此,不再出现那种幼儿中途更换区角的现象。比如: 在“表演区”,由于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适宜的表演的服饰,道具[有许多是幼儿自己制做的],因此,在这一区角的孩子总能玩出一些新的花样来,他们会时装走台、会演话剧,会开演唱会等等,他们再也不会因为枯燥乏味而中途离开。从幼儿参与其他区角活动记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幼儿对区角活动的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参与活动的时间不断延长。(二)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操作材料,创设启发性的操作途径,引导幼儿观察一些相同材料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现象和变化,这也就大大满足了 幼儿的操作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 在科学区,为了 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了 解磁铁的特征,我们所提供的材料是层层递进的,首先是让幼儿吸一吸,分一分,接着让幼儿运用磁铁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在材料的提供上就体现出难,易层次,即遵循适度,新型的原则,以旧经验为基础,出现新的材料,调动了 幼儿的求知欲,从而更激发了 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那些能满足幼儿兴趣,爱好,需要的材料就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面对那些他们即熟悉又有挑战性的材料,他们更能按自己的习惯,能力来尝试活动,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规则意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区角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如果没有规则的暗示,往往会出现材料杂乱,无序的状况。因此在每一个区角,我们都设置了 相应的材料提放和使用规则。例如:(1)固定物品的取放处,让幼儿知道,参与每人活动该到什么地方取材料,便于幼儿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活动。(2)在一定的区角内活动,即可不影响其他小朋友,又可在自己的活动区内更宽松地玩各种事情。(3)根据每个区角活动的特殊性,制定一些相应的规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各项规则的不断完善,幼儿们也逐渐养成了 有条不紊地积极投入活动区活动的习惯,在活动中他们习惯了 有序提取材料,现在每次区角活动结束后,老师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地收拾,整理材料,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真正体现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幼儿园数学区材料的有效投放计划 篇6

当一次孩子 换个视角看材料——

1、游戏名称:拍七令 用具:无 人数:无限制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肩膀,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说一个地名。第二个报错的老师就要说两个地名。并且不能重复。

兴奋点:没有人会不出错,虽然是很简单的算术。

2、理论学习

3、分组参观数学区(抽签分组,四种颜色的笑脸娃娃,小小

4、小、中、大8)

把全体教师分成四组(小小班

4、小班

8、中班

8、大班8),分别进入各个年龄班里,要干什么呢?原来老师们变成了孩子,开始玩起了平时孩子们玩的数学区域的各种操作材料。数学区域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孩子来说都很重要。是对数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知识掌握的一种复习与巩固。在数学区域中,老师们常常根据一定的情境为主线或者以学期课程为主线进行设计与安排,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材料的延展性不强。

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7

一、区域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目前, 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第一, 投放的材料没有针对性, 阻碍幼儿主动探索。现在有部分幼儿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没有经过调查, 材料没有针对性, 无法依据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投放不同的、有趣的材料。

第二, 投放的材料没有吸引性, 阻碍幼儿知识积累。许多幼儿教师为了使活动区材料更加丰富多样, 具有吸引力, 会购买许多比较新颖的材料, 但是没有对这些材料的具体价值进行了解, 使得幼儿只是使用一时, 便不再使用, 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第三, 材料调整缺乏智慧, 影响幼儿的多元、持续发展。有的幼儿园区域材料一旦投放, 基本不变, 等到检查时, 才临时应急, 全面大变。有的幼儿园要求对投放的材料进行经常更换, 导致教师负担过重, 另外也使原来的材料经常被废弃, 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这种要么“一成不变”, 要么“频繁更换”的情况会影响幼儿多元、持续的发展。

二、有效投放区域材料的策略

(一) 掌握材料的针对性, 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有效投放区域材料的目的是为了使幼儿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所以, 教师在进行投放时要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选择材料, 并对幼儿进行调查, 统计幼儿的喜好。同时, 教师也要考虑幼儿现有的知识水平, 确定针对性, 然后投放区域材料。其方法为:第一, 进行材料准备时要保证丰富多样, 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索,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开展绘画活动时, 教师可以准备画纸、画笔等材料。其中, 画纸可以包括绘图纸、打印纸以及宣纸等。同时在准备画纸时, 可以多多准备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 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而在准备画笔时, 不能局限于普通的蜡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也可以准备粉笔、木棒以及勺子等材料。第二, 材料投放时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因为幼儿性格的差异, 所选择的材料也就不同。例如, 小班的美工区, 为了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 让他们剪各种各样的纸条贴在瓶子上进行装饰, 教师投放了各种不同的纸, 如有本身剪成窄条的, 有整张的彩纸、有画上直线, 斜线, 弧线, 锯齿线等线段的彩纸, 甚至有勾勒出不同图案的彩纸。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自由选择和调整。

(二) 把握材料的适宜性, 在同一活动中实现幼儿多元发展

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既包括量的适宜, 又包括质的恰当。量的适宜主要指活动材料数量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质的恰当主要指材料的结构度是否适合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 并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一般情况下, 教师都认为“活动区的材料必须非常充足丰富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要求”。其实, 并不尽然。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数量与教育目标息息相关。比如在剪纸活动当中, 如果目的是使儿童学会使用剪刀, 那么剪刀需要人手一把, 可以使每个幼儿操作、锻炼的机会更多, 可以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如果目的是使儿童学会合作, 感受到分享的力量, 则在材料投放时可以几个儿童共同使用一份材料, 可以使幼儿在分享当中学会相互沟通与交流。

因此, 要把握好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数量, 教师必须首先考虑是否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另外, 教师还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对活动材料的熟悉程度等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把握。小班幼儿喜欢相互模仿, 更喜欢进行平行游戏, 因此, 材料的投放尽量做到同种类的材料份数多, 保证进入活动区的幼儿能够人手一份。当幼儿对某种新材料不熟悉时, 兴趣首先会集中在对新材料本身的探索上。在该阶段, 数量上应尽量满足儿童人手一份探索材料的需要。当幼儿对材料熟悉之后, 教师可适当减少材料数量, 借助材料引导幼儿共同游戏, 发展幼儿合作、协商、等待、分享等社会品质。

(三) 把握材料的情感性, 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

案例1:为了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 教师特意借鉴蒙氏教具中的穿衣板, 发动家长用纸盒、彩绳、各种纽扣、拉链、布等制作了非常精美的穿衣板。刚投放时, 幼儿都很新奇, 动一动、摸一摸。没过几天, 幼儿便对此熟视无睹。王老师对这种情况进行反思后, 与家长沟通动员家长把孩子小时候穿过的旧衣服加以改造, 尽量体现穿衣方式的多样性 (如拉链系列、绳扣系列、按扣系列、裤钩系列等) 。一切准备妥当后, 这些形形色色的衣服被投放在角色区。后面的一段时间, 王老师看到: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会乐此不疲地为宝宝换衣服, 为宝宝们举办服装秀, 服装店的老板不厌其烦地为宝宝试穿各种衣服……幼儿的热情非常高。

案例1中, 王老师前后两次投放材料的变化很好地说明了:材料本身的情感性会更好地吸引幼儿, 从而提升其相关能力发展。同样是锻炼精细动作和生活自理能力, 投放的材料如果与幼儿生活贴近, 赋予它更多的情感色彩, 材料就会拥有比较持久的生命力, 就能较长时间地吸引幼儿。只有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生活的技能。

(四) 掌握材料的生命力, 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

材料要有生命力, 教师就必须根据其使用情况和教育目标对材料进行动态的调节。材料的调节指对原来的材料进行添加、删减以及组合, 并给予材料新的含义, 重新吸引幼儿, 激发他们使用的兴趣, 使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进步。

1. 材料的添加表现为教师在原来材料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材料, 使游戏出现新的转变, 产生新的涵义, 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

案例2:为了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 教师在区域内放置了两个托盘, 配备了一个大水杯, 四个小水杯。刚开始时, 幼儿想使托盘保持平衡会不停地往杯子里加水;然而过一段时间, 幼儿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之后就会失去兴趣。这时, 教师可以给幼儿一袋橘子粉。幼儿为了冲橘子汁, 就会进行冲调工作, 不停地进行倒水、搅拌并小心控制水量。在幼儿了解了橘子粉的冲调方法之后, 教师可以再给幼儿一袋草莓粉。幼儿又开始探索起草莓橘子汁的冲调方法。在幼儿都摸索出其中的规律之后, 教师可以问幼儿, 什么样的饮料最好喝, 同时可以鼓励记录冲调方法, 使大家都可以喝到好喝的饮料。这时, 幼儿又开始进行冲调并记录了。

案例2中, 幼儿对倒水工作失去兴趣后, 教师及时添加了新材料 (橘子粉、草莓粉) 。新材料的添加不但维持了幼儿继续进行倒水练习的兴趣, 还引发了新的任务———冲调不同口味饮料, 学会记录, 制作产品说明书等。这种材料的简单添加很好地延续了游戏的生命力, 将幼儿的能力向纵深层次进行了推进。

2. 材料的删减表现为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减掉一些材料, 使游戏出现新的亮点, 从而出现新的游戏方法。

案例3:为了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 小班的王老师在生活区投放了很多糖纸、蚕豆, 鼓励幼儿玩包装糖果的游戏。过了一段时间, 看到幼儿的兴致有所降低时, 保育员何老师扮成顾客打电话, 说要订购大量糖果。与此同时, 王老师悄悄藏起大部分蚕豆。接到订单的幼儿着急了, 他们讨论:糖 (蚕豆) 不够了该怎么办?有的幼儿说:“我们用橡皮泥来搓成糖吧。”有的幼儿说:“用餐巾纸来搓成糖吧。”就这样, “顾客”去拿货时, 故意质疑:“怎么?你们的糖果跟原来不一样了?为什么?”有的幼儿想了想:“这是我们的新品种, 是软软的牛奶糖, 你尝尝好不好吃?”“顾客”说:“嗯, 不错, 比原来的还好吃。请问还有其他口味的吗?”后来的一段时间, 幼儿开始寻找各自材料, 制作起不同口味、不同形状的糖果……

案例3中, 王老师通过删减材料的方法, 减少了幼儿对原有材料的依赖, 一方面维持了幼儿的兴趣, 让游戏得以延续, 另一方面拓宽了幼儿的思维, 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3. 材料的组合表现为教师将原来的游戏材料进行不同的组合, 产生新的游戏, 引发幼儿兴趣。

案例4:巧手坊里, 大班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穿针, 在小布条上进行缝制练习。练习一段时间后, 大部分幼儿掌握了基本的技巧, 能够比较熟练地穿针引线。但一直在小布条上进行练习比较单调, 慢慢地, 幼儿的兴趣降了下来。何老师观察到这一现象, 就从娃娃家拿来娃娃的衣服 (事先将衣服上的扣子松动开) , 对幼儿说:“娃娃的衣服扣子要掉了, 能帮娃娃把扣子缝得结实些吗?”幼儿马上开始了钉纽扣的新尝试。过了一段时间, 幼儿还自告奋勇地拿来一些小方巾, 在上面缝上一些彩色的扣子, 漂亮的小布花、动物图案等, 作为送给娃娃的新年礼物。

案例4中, 巧手坊的材料与娃娃家的材料进行随意组合得到了新的物品, 不但增强了材料的实用性, 还提升了材料的生命力, 从而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提升了他们的操作水平。

摘要:区域材料是进行区域活动的前提, 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教育。现在的区域材料投放普遍存在着缺乏层次性、情感性、生命力等问题。探索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可以提高区域活动质量, 从而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友缘.对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数量问题的案例分析[J].教育导刊, 2011 (5) :12-13.

[2]万中, 刘敏.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8) :14-17.

[3]秦元东.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观的转变[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08 (12) :147-149.

[4]杨莉君.邓双示范性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5) :123-125.

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有效;区域材料;语言区

如今,幼儿园区角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语言区在幼儿语言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区正是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体验语言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因此,语言区是发展幼儿语言的优化模式,这是集中教育活动中做不到的。

可是,实践中,教师发现语言区角活动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主动进语言区的孩子寥寥无几,他们不想说,不喜欢说。甚至在打闹,图书散落一地……渐渐的,在其他区角的吸引下,语言区变得“门可罗雀”,幼儿到语言区去的次数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这个漂亮的角落变得冷冷清清无人光顾。

看来,语言区真正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是什么让语言区失去了吸引力?我们认为:材料是幼儿发展的载体,幼儿的语言需要与材料的互动,在不断的运用中发展。从目前现状看,语言区中材料单一,大多是图书和图片,真正让孩子喜欢的、能产生互动的材料少之又少。这样的材料怎么能吸引孩子的眼球,促使他们表达呢?

我们思考:如何有效投放材料让孩子对语言区感兴趣,让活动“活”起来,使语言区真正成为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天地?带着问题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

一、材料选择贴近生活,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问孩子:“有那么多好看的图书,为什么不喜欢?”许多孩子这样回答:“不好看,不想看。”我们观察图书的内容,发现其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离孩子生活比较遥远,孩子没有“说”的需要,自然没有想说的欲望。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首先考虑,是否是幼儿熟悉的,来自于他们生活的,是否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激发幼儿情感的共鸣,并转化为内在“说”的需求。

对于小班孩子,“电话”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是他们十分熟悉的。“打电话”也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情景游戏。于是,在小班的语言区中,我们安放了几部电话机。不久发现,许多幼儿一有空就去那里玩,他们不停地用电话与别人交流,有的同伴之间打电话,有的扮演老师打电话,也有的给爸爸妈妈电话……再如,语言区中增加的“屏风”和几个娃娃,很快便让孩子联想到了“做客”的情景,于是“主人”和“客人”很自然地畅谈了起来……这些简单的材料,模拟了富含生活情趣的情境,成为鼓励幼儿说话的助推器,让语言区打破了沉默,让孩子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除了投放一些熟悉的实物材料外,呈现“照片”也是促使幼儿表达的强有力的材料。如生活中“妈妈”是孩子最熟悉的人,我们提供了妈妈的照片。年龄小的孩子会用简单的语言说:“看,这是我妈妈,她很漂亮。”稍大的孩子会描述妈妈的动作:“妈妈在炒菜,她烧的菜可好吃了。”能力强的孩子还会绘声绘色地介绍妈妈的长相,工作等。无论他们表达的水平怎样,对“妈妈”这个话题,孩子们总能自豪地说上几句,有时为了比妈妈,他们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实,能引发话题的照片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如,提供“我喜欢的人”“我的家”“汽车”等照片,依靠视觉的辅助容易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促使了孩子想说,并从中体验表达的快乐。

二、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增强幼儿敢说的自信

研究中发现,有些孩子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不愿表达。很大程度上和提供的材料有很大的关系。如:提供的材料太难,孩子不会说或者怕说错,当然就失去了“大胆说”的自信。想让幼儿充满自信,就要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水平的材料,让他们能够自信地说。

1.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

语言区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生动的阅读材料,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目前,语言区中我们主要提供图书作为幼儿的阅读材料。在图书的选择上,我们一般是让家长收集来的,带来什么书就陈列在书架上。其实,不同年龄班的孩子适合的图书是不同的。适合的图书容易让幼儿说,说的好,从而增强说的自信。

(1)小班幼儿喜欢色彩明亮,主要形象突出,可爱的情节简单的图书。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为小班幼儿摆放了各种鲜艳、形象突出、画面背景单一、内容简单的图书,整本书的页码也较少,都在12页以内。如《拔萝卜》,且同样的书提供多本。书的大小也很重要,适合小班幼儿来翻阅,比较牢固,不容易破损。另外,布书、塑料书,还有发出声音的书,如《小动物》用手点便会发出动物的叫声。这样的书也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

(2)中班侧重于认知类、社会类的阅读材料。另外情节有变化,不过于曲折、鲜明生动的图书。

中班提供的图书较之小班页码增加了,主体形象还是较为突出,但表情刻画生动。另外,我们还增加了自制的图书,如孩子们学了诗歌《秋天的颜色》,我们用简笔画和颜色标记制作了图书,由于这首诗歌事先学过了,再加上有自制的图加文形式的图书加以提示,孩子们读起来更自信了。自制图书中还可以有简单的图示或符号,从而降低了孩子“说”的难度,让孩子能够勇敢地说,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大班侧重于社会类、生成类阅读材料,如标志、重大新闻等有图加较多文字的材料。

大班阅读材料的提供范围更广了,内容是报纸杂志、科学常识图书,还可以提供剪报,或自己制作的海报。大班孩子可以模仿播音员,坐在“播音台”上,对着“话筒”,向大家播报新闻。

2.尊重个体差异,提供适合不同水平的操作材料

教师在投放材料要注意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让每个孩子都“会说”、都“敢说”。如,中班语言区中让幼儿正确说出量词。能力弱、专注力较弱的幼儿可采用动作学习的方法。如“摸箱”,两人合作,摸出一个说一个。如“一块蛋糕”。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难度,将模型换成图片,逐渐增加数量,这样量词的使用就复杂了。对于能力强的孩子还可以进一步加大难度——下量词棋,两人合作不仅要走对格,还要说对,否则要停止游戏一次。这就要求孩子反应要更快些,对量词的掌握要更好些。因此同样的年龄班,同样的知识点,由于投放的材料难易不同,就能让每个孩子能充分发挥自主性,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这样“说”不再是困难的事。

另外,在鼓励幼儿“敢说”的同时,我们还要在语言区里投放相应的评价材料。如红花奖励。年龄小孩子只要大胆地表达,就可以在照片旁边贴上一朵红花。年龄大的孩子在乎别人的评价,可以采用互评的办法,你认为谁说的好就可以给他贴红花。类似这样的材料目的是采用激励的手段,对于“敢说”“会说”的孩子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更加勇敢地自信地“说”。

三、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让幼儿喜欢说

要让语言区吸引幼儿,提供丰富而且有趣的材料是十分重要的。材料是否有趣,决定了孩子的喜爱程度和兴趣的持久性。

1.材料设计要新颖,好玩

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此要想吸引住幼儿,就要在材料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如语言区中要让幼儿巩固学到的量词,这就需要反复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我们设计了“神奇飞镖”,几个孩子一起玩,对准“靶子”投“飞镖”。“飞镖”投到哪一张图片上,幼儿就要说出投中的目标是什么。如:一件衣服、一盘花等。这个特别好玩,孩子们总是玩了一次又一次,“说”了一遍又一遍。

2.材料设计要多样化、具有多变性

幼儿对某一个活动的兴趣有一个发生、发展、减退的过程,因此要想保持对一个活动的兴趣,材料上还要考虑到多样化。如,让幼儿在语言区中对学过的儿歌感兴趣,喜欢读诗歌。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材料,如诗歌《秋天的颜色》,我们制作图加文形式的小书,让他们边看边读;诗歌《小兔子开铺子》,我们采用灵活的图片,幼儿边插图片边读;诗歌《小熊过桥》,可以采用立体的背景,动物也是活动的,让幼儿边操作边读;诗歌《别说我小》,可以用磁性的背景,人物也是灵活的,让幼儿边移动边读。这样孩子们选择机会就更多了,每一种材料都给他们不同的感受,他们边朗读边操作材料,在与材料充分的互动中喜欢上了朗读儿歌。

四、投放材料引发交流互动,让幼儿有机会说

在语言区中如果幼儿得到许多说的机会,那么语言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材料时还要注重材料是否能增加他们说的机会。如,大班的“我是录音机”游戏。几个孩子一起玩,讲述的每个孩子胸前都贴有录音机的按键标记(开、关),扮成“录音机”,一名当“手”的孩子站在中间负责开关。开始讲述了,“手”按其中一架“录音机”的“开始”键,这个“录音机”就要开始播放故事。当“手”按停止键时,录音机就停止讲述,谁来讲,什么时候停止,都由“手”来决定。但是每个参与的孩子都有“说”的机会。

再如,为了让孩子按照“什么时候—谁—在做什么”完整的讲话,我们设计了“有趣的魔方”,六面分别贴上表示时间、地点、事件的图片,这个游戏由多人玩,大家掷魔方,不同的三个面构成了完整的一句话,大家一起来说、轮流说都可以。

以上是我们针对语言区的材料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的一系列研究,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上了语言区,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大部分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当然还有很多值得大家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有待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和讨论,最终达到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上一篇:破案报告训练材料下一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