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调查报告

2024-09-01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调查报告 篇1

幼儿园区域活动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都明确地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很明显,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游戏的典型代表,源自于开放教育理念,是以个别化学习为前提,将活动室布置成几个学习区,设置充分的教具,玩具等,让幼儿观察、取用、探究,最终的目的是为幼儿未来生活打下基础,并借此丰富幼儿想象力,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及同伴友好相处等能力的游戏形式。于是,区域活动幼儿园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的喜爱。不少幼儿园或以此为主要活动形式,或做为主题单元教学的辅助,都在尝试着区域活动这一模式。

近年来,我们从各类幼儿园发现,区域活动在运用的过程中已有了各种可取的经验出现,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缺失,有必要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注意。为了了解和掌握目前各级各类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及时发现问题与困惑,并从中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议,特开展本次“幼儿园区域活动调查”。籍此,进一步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区域活动的重视,为贯彻和落实《纲要》精神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调查目的、对象与时间:

1、目的:本次调查将对三类不同性质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活动开展的意义、频率、时段、模式、内容、材料提供、运作状态、评价作初步了解摸底,以明确区域活动开展的主要困惑及障碍,有待于通过专业研究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引领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教师结合地域、园况、班况实际,提高区域活动的组织和领导策略。

2、对象:

部分县市区各级各类幼儿园。

3、时间:2007年7月

4、步骤:

第一阶段 2007年7月 设计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 2007年8月 发放调查问卷 第三阶段 2007年9月 回收问卷、阅卷、统计整理数据、研讨 第四阶段 2007年9月 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方法: 问卷法。

四、调查结果:

本次共发放问卷份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37份,其中公立园140份占35.6%、集体园150份占40.1%、个体园120份占48.4%。

经过游戏组成员将近2天时间的阅卷、数据统计和整理,我初步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之现状。

从问卷显示:三种性质的幼儿园教师对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已经均有足够的认识,有将近95%以上的教师认为“开展区域活动很有必要”、“区域活动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惊讶地发现:在公立、集体园中有部分(3%左右)教师认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可有可无!这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更值得思索的是公立园还有小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个别集体幼儿园的领导对区域活动开展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园务管理中竟然未作开展区域活动的要求。

三类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因教师的精力不足而未开设区域活动的现象,而个体园未开设的较大原因是受场地的限制和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原因。

2、区域活动组织的现状。(1)活动时间与次数:幼儿

园均能把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在园游戏的主要形式,公立园每周开展2~5次的区域活动军比较正常,所占比例较高;集体园和个体园较公立园开展区域活动的频率就相对显略低。而集体和个体园随机性开展区域游戏的比例就相对较高,分别达30.3%和46.2%。

同时,数据显示:各类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时间都比较灵活,能充分利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空隙。相对集中的时间在晨间、课间、离园前和上下午的整块时间。

(2)区域活动的形式:由于目前幼儿园开设的多为主题课程,因此三类不同性质的幼儿园都有较大比例的幼儿园以主题和自由活动的形式开展区域活动,并有60%以上的园所已能将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而个体园以主题形式开展游戏的比例就略偏低。

3、区域活动的内容与材料之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容多数源自《纲要》和课程目标,且能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选择促进幼儿发展的游戏内容,但也有近12%左右的园所在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三类性质的幼儿园均已不同程度地将区域活动的组织和领导以课题的形式实施行动研究,并都能注重将区域活动作为班级自主尝试活动;公立园和集体园更注重将区域活动作为规定性的游戏活动,而部分集体园(占15.5%)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不足,是以应付性暂留的态度看待区域活动的存在。

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上,各类幼儿园均有较大比例的园所能注重按游戏的计划和幼儿的需要更换合适的材料,但也存在不少的幼儿教师根据自身的精力更换和投放游戏材料,另人惊讶的的有为数不少的公立园教师(占3.9%)从不更换材料。

4、区域活动的评价之现状。

对于区域活动的评价,各类幼儿园更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同时也伴以活动过程中的评价,且有较大部分的以能以师幼共同参与的形式进行游戏的评价,但还是有不少的教师以自己为主开展游戏的评价。

五、思考和建议:

1、对区域活动的作用应有更清晰的认识。

各类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提高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并以《纲要》的精神指导区域活动的组织和领导,真正理解区域游戏与幼儿自主发展的辨证关系。

尤其作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公立幼儿园,更加应当重视区域活动,从上至下地引领各级各类幼儿园科学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

2、教师对区域活动理念需要有全方位的理解。

区域活动这一活动模式,幼儿教师更多的是通过参观学习、吸取外来模式所得到的,看看别人开展的效果挺好的,于是,自己也照着设置各种区域。较少系统地思考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采用它?是全盘照搬就可以呢?还是借鉴思想精髓,结合本园、本班实际进行嫁接呢?教师往往是较肤浅地学习他人的表面形式,这样常常导致表面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回事,其实难于从区域的规划设置、运用中的指导等方面达到开放教育所追求的“鼓励并提供幼儿自主并达成个别化学习的机会”这样的一个目标。

开放教育是一种存在于内心的理念、态度。教师如果没有理念的支持,不能相信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仅仅有一个开放的空间设计,就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任何的改革都必须根 植于理念,因为实践是理念的鄣显。我们认为在区域活动理念方面,老师们还有待进一步全面学习提高。

各级各类幼儿园要重视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组领导区域活动的能力,改变区域活动形式的随机性、活动主题内容的随意性,使班级教师将幼儿的发展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将区域活动作为班级自主的、适合满足幼儿现阶段学习及探索兴趣的平台。

3、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自己角色的把握要有分寸。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开展区域活动的困惑这个问题上,许多教师在提到最多的是“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对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区域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辅导者,这样的模式尤其明显,这对教师的专业及经验要求较高,教师首先是观察者,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比如,幼儿操作时为何皱着眉头?是否碰到困难?为什么那个学习区老是很乱,是不是不方便整理?------除此外,教师还是引导者,参与者、协作者,将教育目的藏而不见,与幼儿亦师亦友,也可以和幼儿在某个区域玩,不过介入及退出应把握好。作为协作者,当发现幼儿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但并不是代劳。再者很重要的一点教师也将自己做为学习者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更大空间,在自由气氛中达到学习目的,开放教育讲求的是理念及态度的落实,教师的行为不符合开放教育的精神,那么规划的环境也将失去生命力。

4、各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区域活动。

在目前的条件下,许多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场地等相对不是太理想,但幼儿园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办园条件,挖掘潜力,积极开拓和创设活动性的区域游戏角,以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区域的数量、规模可以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设计,内容、形式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选择,以真正实现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5、幼儿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通过本次调查研讨,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我们有责任在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和发展上起好引领的作用!但是毕竟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有限,目前的研讨还只停留在调研的层面上,对于广大一线教师在游戏理论、理念和实践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殷切地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有理由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幼儿园游戏的研究将步入更高的境界!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调查报告 篇2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当务之急是要知道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幼儿自主学习, 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幼儿快乐幸福地度过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时光。

在教育中我们提倡“ 以人为本”,幼儿教育中我们主张以幼儿为核心展开教育工作,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区域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以为幼儿提供快乐、满足幼儿需求为目的,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为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探索、快乐成长提供更多机会的活动。

区域活动 要以幼儿 的兴趣和 需要为核 心 , 促进幼儿 快乐成长,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 ,使幼儿发 挥所长 , 施展自我潜能,最终使幼儿 在区域活 动中获得 精神和能 力上的双重收获。

一、区域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对幼儿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区域活动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幼儿被动接受教育的形式, 使幼儿从“ 静态的”学习氛围中走出来,通过亲身参与,动手操作,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瑞吉欧教育者认为:“ 儿童的学习并非成人教学的产物,相反, 他更多要归因于儿童自己在活动和成人所提供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 ”区域活动的开展正好满足了幼儿的成长和学习需求。 教师再根据幼儿需求,提供符合幼儿活动所需的丰富材料,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广阔的、科学的、能促进幼儿主动探索的空间,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自主选择, 活动区内所提供的难易程度不等的材料都是教师为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动手动脑能力而有目的地选用的, 以使不同幼儿都能从不同程度上找到自己喜欢同时又能驾驭的材料,使幼儿能顺利自主地开展活动。

二、区域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沟通、交流及合作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玩耍、嬉戏及互相的学习交流甚至是各自在完成某个活动后的“ 炫耀”都是常有的,而幼儿的这些行为也正是促进幼儿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的一种推动力。 这些在家中都是父母掌中宝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唯我独尊,不懂与人分享和交流,不擅长与别人合作,而且大都比较自私,占有欲很强。幼儿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虽然也会接受教师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方面的教导,但幼儿对此的印象远远不够强烈或深刻。 而区域活动却为幼儿提供了真正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真正学习实践的机会。 通过区域活动,幼儿可以学会彼此间的“ 协商”,一件物品如果两个幼儿都想用它们也要学会互相沟通、进行交流合作。 比如在一个警察叔叔、大哥哥、老爷爷过马路的游戏中,有两个孩子都想当警察叔叔,可游戏中只有一个警察叔叔的角色,该怎么办呢?这时,孩子们之间展开了“ 讨论”,商量谁来演这个角色:是轮着来演,还是大家推荐人选等。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协调解决问题,从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等待。 这样的区域活动提升了活动教学质量,促进了幼儿素质教育的进行。

三、区域活动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使幼儿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区域活动环境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团体, 在这个小小的社会团体中,幼儿会遇上许多“ 形形色色”的问题,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应对并处理这些问题。 在区域活动情境创设过程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其中,使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得以培养并增强。 例如:在进行以“ 交通工具”为主题的区域环境设置时,环境布置当然要体现有关交通工具的知识,环境的创设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来完成。幼儿可以走到街头,认识交通信号灯、观察车辆的通行,同时认识汽车的种类等。 幼儿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参与的过程。 与此同时,幼儿的社会认知系统也得到了完善与提升。

区域活动一方面从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做到了“ 玩中学、做中学”。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都特别高涨,而且个个都思维敏捷、 表现欲很强, 而且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另一方面,幼儿可以借助游戏这样一种容易使他们理解并喜欢的类似于社会氛围的活动模式来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社会, 从而对社会进行更进一步的体验和感悟, 逐步消除对社会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有效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而且使幼儿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交流,提高了幼儿处理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 它对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老师要利用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途径,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摇篮。

摘要:区域活动对幼儿在园时的学习和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幼儿教学;区域活动;目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20-01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幼儿教育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不断加强,幼儿教育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成果证明幼儿区域活动对开放幼儿的智力、增强幼儿的体制、开发幼儿的潜能作用重大,区域活动能够显著提高幼儿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幼儿教育者重视。

一、幼儿教育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适合时代发展,能够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教育理念,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儿童智力的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皮亚杰关于认知理论也认为幼儿的聪明才智来源于动手操作。可见,动手操作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各个幼儿园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幼儿园整体教育目标和区域活动结合起来,在幼儿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活动,给幼儿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把区域活动教学变为教学的常态。

二、幼儿教育者要明确区域活动目标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活动之初,就要结合幼儿特点明确活动目标,这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另外,区域活动目标作为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制定要符合幼儿园发展的需要,要与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幼儿园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围绕整体课程目标制定区域目标,结合幼儿园的最近发展目标,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教育主题开展有效的区域活动。比如,在区域活动中,为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教师针对活动目标设计以下主题活动项目“打开扇贝”“编织贝壳”“玩贝壳”,教师给幼儿提供一些必要的材料,根据幼儿的爱好,分成活动小组,引导幼儿关注并参与到主体活动中来,在个性化学习中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教师可以这样组织活动:生活区,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打开扇贝,清洗扇贝、煮扇贝、品尝扇贝等活动提高幼儿对扇贝的了解,对扇贝基本特征的把握;益智区,根据扇贝颜色大小进行分类、排序、数数、配置等活动;音乐区,利用贝壳做各种乐器,在扇贝上演奏不同的音乐;美工区,引导幼儿用各种颜色为贝壳染色,装饰成各种精美图案,制作各种精美的玩具。区域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达到最好的活动效果,最大限度的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有效区域活动教学要突出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讲都极为不成熟,自主行为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都很低,都需要家长和教师特殊“照顾”,因此,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的现场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它直接决定了幼儿游戏活动的顺利推行。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担当幼儿的支持者、引领者和合作者多重角色,只有教师角色到位,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实现。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观察幼儿行为,了解幼儿特点。区域活动教学要顺利开展,教师首先要仔细观察把握幼儿的行为特点,了解幼儿的知识能力水平。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能够通过幼儿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把握幼儿的行为动向,进而更深入地分析幼儿的心理,争取做到对幼儿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灵活、更准确地选择活动材料,给幼儿积极地指导。比如,在活动区域如果教师发现孩子对折纸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多拿一些五颜六色的纸张给孩子玩,孩子争着抢着拿起自己喜爱的纸张做艺术品,折好之后,教师可以拿出一棵假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挂在树上,孩子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审美意识也得到有效提高。

2、尊重差异,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在开展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使不同的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在活动区中,有不同的活动内容,有的侧重简单知识的学习,有的侧重简单技能的提高,有的侧重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有的只是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幼儿工作者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能力的不同在材料投放上显出层次性来,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使教师的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体现出区域活动的优点。比如,在科学区针对认识图形的教学目标,就要体现出不同了,一种是单纯的颜色认识,适合对图形没有经验的孩子玩;一种是颜色和形状认识,适合有一定图形积累的孩子玩,这样,在不同的活动中,孩子都能根据需要,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即使是同一种活动,也要体现出差异来。比如,在拼图区按照难度差异对图片进行分类,教师要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对拼图进行差异化分类。让每个孩子都能从活动中得到乐趣,得到成功的快感,不断朝着“最近发展区”前进。

总之,幼儿教育者对幼儿个性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区域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求,促进孩子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幼儿教学中要重视区域活动,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挖掘孩子潜力,开放孩子的智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利杰,孙敬.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2] 高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调查报告 篇4

专升本0401-05戴晓蕾

随着幼教改革的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70年代流行于美国幼教界,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具体体现的区域活动,正为我国幼教接受并采用。但是教师们首先接受了一个严峻的考验:创设活动的硬件并不难,到外面看看,书上翻翻,心中也有了一个大概所以然,关键在于怎样使环境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使幼儿充分活动、和谐发展?这就涉及到新《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师幼互动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种教育理念:以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⑴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想同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1、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创造想象、合作探究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张扬,使他们得到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2、能有力地推动我国幼教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它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设定选择目标、规则、方法,在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一线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表现。

(二)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决定人的发展”的观点,他认为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而活动区活动以其个别化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2)。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中指出:在领悟《纲要》精神的基础上,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活动区的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发展。并在其中收录了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区域活动对早期阅读中的多元创造能力、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美术能力、个性发展、品质的培养等都起了相当的作用;根据活动区的特点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依据和活动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认为区域内容应该丰富,多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区域设置既要符合先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有要符合幼儿个性差异特点,不宜过深或过浅;区域要有较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以便教师评价幼儿情况,总结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3)。《浙江幼儿教育研究文集》中收录了对幼儿园区角活动现状的思考,他们认为区域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热闹的形式,幼儿被动的参与,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活动性质。其次是材料投放目的不明确,造成幼儿不是为了需要而学习。再次是教师指导欠恰当,忽略了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教师的评价笼统,对幼儿下次活动促进作用小。最后是教师太过放任自流,失去了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性质;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幼儿自主性探索研究中认为活动区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

1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4)

《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中收录了关于活动区内容从哪里来的探究,他们认为内容要与近期开展的主题,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身边的事物有关。(5)《学前教育论文集》中对区域活动中教师角色的问题提出了看法,他们认为教师由支配者变为支持者,由讲述者变为询问者、引导者,由备课者变成记录者、反思者(6)。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观念的转变,然而如何使区域活动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使幼儿主动发展,更多的在于活动中师生的关系。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这说明活动中认识活动不只幼儿单项度的认识过程,而是师幼双方信息反馈与互动过程,当前“师幼互动”的观点正被教师们所接受。

(三)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学者的研究

A师幼互动、师幼关系对于幼儿所具有的意义

我国学者已经意识到了教师与幼儿的行为往来对幼儿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如罗鸣在《教师与幼儿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中从幼儿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化特点出发,论述了和谐的师幼关系将对幼儿社会性观念的初步形成、幼儿口头言语能力地发展、幼儿个性的发展以及幼儿智力的初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姚铮在《幼儿园人际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中从对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分析入手,将幼儿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幼儿园人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师幼关系对幼儿社会交往方式的促进或促退的影响。指出,如果教师把幼儿当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就会与幼儿建立起和谐、平等、互相依赖的师幼关系,进而帮助幼儿建立起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他们与他人、与同伴的正向交往,反之则不然(8)。庞丽娟在《幼儿教师的期望和幼儿发展》中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教师的期待”这一隐性教育力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对皮格马利翁效应机制的分析,揭示了幼儿与教师在教育进行中各自内隐的心理运作过程以及双方之间外在的行为交互作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幼儿教育实践的革新,进一步对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如何是使积极对待”、“如何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期待着”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9)。

B我国师幼互动行为的项宗萍在《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中指出,在我国目前师幼互动中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以纪律约束偏多,幼儿自由活动的余地小;师幼互动内容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轻视对幼儿情感与社会性方面的培养(10)。李生兰在《中澳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比较》中认为我国的师幼互动行为还存在以下一些特征: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互动多于游戏中发生的互动;教师与集体幼儿的互动多于教师与小组幼儿、教师与幼儿个体的互动;在师幼互动进程中教师多以指导者角色自居,缺少同伴式的参与性活动;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中对幼儿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留给培养幼儿自理、自立能力的机会非常有限;教师过分重视模仿、范例的作用而忽视幼儿的自我表现(11)。

C我国师幼互动模式

在探讨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时,周欣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分为平行式、合作式与外部干预式三种(12)。柳淑玲结合教师的个性特征将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类型分为严爱型、慈爱型、一般型(13)

D我国师幼互动已有相关成果

“九五”期间,卢乐珍教授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幼儿园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研究”项目(14)。

1999年,刘晶波博士从考察与分析师幼互动状况入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目前幼儿园中师幼互动行为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发表了《国外学者关于师幼互动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15)。

2000年后,刘晶波博士对师幼互动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哪些研究进行梳理。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霍力岩对促进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6)。

近年来,对师幼互动问题的研究比较关注。

2.国外学者的研究

A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事务性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幼儿所经历的师幼关系状况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拉古兹说过“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家罗杰斯(C.R.Rogers)也说过:“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17)他认为,只有在“整个人”(包括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图等)都参与学习时,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B师幼互动模式

众多关于师幼关系模式的研究表明,现实中师幼关系存有许多种模式,并且不同的幼儿与教师间结成的师幼关系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斯拉夫(SROUFE)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即便是受过较高层次专门训练的教师与同一班级的单个孩子结成的师幼关系也有一些鲜明的类型区别,具体表现为:温暖型、参与型、支持型、冲突型、控制型(18)。皮恩特(PIANTA)认为以教师指向幼儿的情感与行为两个维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两种模式:积极的关系与有障碍的关系(19)。布罗菲(BROPHY)遵循相同的研究视角,也有将师幼关系分成四种类型:亲近型、关心型、漠不关心型与拒绝型。从幼儿角度出发,根据幼儿在互动中的情感表现与行为方式将师幼关系分为安全型、依赖型、积极调适型与消极调适型四种(20)。

C影响师幼互动因素

国外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影响师幼关系的第一位因素是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如幼儿的气质倾向、行为特征与幼儿早期的人际关系经历等多个方面。认知学习理论家奥苏贝尔(D.P.Ausubel)说:“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21)他认为,任何新知识,如果与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没有联系,没有已有的经验作为落脚点的话,新知识是不会引起兴趣而被吸收的。除幼儿的自身特征以外,研究者们发现,师幼关系还受教师自身的特征、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与师幼互动所处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受教育水平程度并不是显著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教师特征中对师幼关系状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师的反省能力。而影响师幼关系的客观环境,国外学者的研究涉及到的研究课题幼儿园班级的规模、教师和幼儿人数的比例等方面。教师与幼儿人数的比率越低,班级规模越小,教师与幼儿间形成安全依赖的可能性越大。此外还有教师人选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22)。

(三)总结

从以上相关资料不难看出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是提升幼儿发展的有效策略,但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师幼关系:教师和幼儿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幼儿对教师的情感大多是畏惧和平和,教师对幼儿的情感大多是限制与不满。师幼之间较少表现为积极进取(幼儿方面)和赞许喜爱(教师方面)。这种师幼关系给师幼互动埋下了隐患。(2)师幼互动模式:区域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模式大多是“倾斜模式”(以互动进程中,教师俯视幼儿,幼儿仰视教师为根本特征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很难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只会不断滋生幼儿的依赖、抵触情绪。(3)引发师幼互动的动因:动因大多以事务性为主,比如维持秩序、解决纠纷等;而单纯性的情感互动很少发生。这样形成的局面是:教师在活动中始终是绝对权威者,对幼儿高度控制和约束,幼儿始终处于以来、服从的被动状态。这对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4)师幼互动的内容:在师幼互动行为中,内容大多是教师预设目标的完成以及对规则的强化、遵守和维

护,对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发现很少进行积极引导,生成新的内容,大多是视而不见或敷衍了事。

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性行为被束缚,他们所谓的探索活动都是在教师预设范围之内。在这种消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活泼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研究方向

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都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运用互动的形式建构这一过程,以最优化的师幼互动策略指导教育实践,能不断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幼儿的发展。

1、通过师幼互动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幼儿园教学结构。

2、通过师幼互动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幼儿自主学习并获得经验。

3、通过师幼互动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幼儿学习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师和方案。

(五)参考文献

1、张博:《“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关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师幼交往的思考》,载《学前教育》,2000年第7、8期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宁波出版社,2004年版

4、《浙江幼儿教育研究文集》,学前教育分会编,新时代出版社,2000年版

5、《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1999年版

6、《学前教育论文集》,上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业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7、如罗鸣:《教师与幼儿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载《福建教学与研究》,1990年3期

8、姚铮:《幼儿园人际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载《幼儿教育》,1994年2期

9、庞丽娟:《幼儿教师的期望和幼儿发展》,载《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4期

10、项宗萍:《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载《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2期

11、李生兰:《中澳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比较》,载《学前教育研究》,1993年6期

12、周欣:《试论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载《学前教育研究》,1990年4期

13、柳淑玲:《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与幼儿发展》,载《学前教育》,1991年12期

14、卢乐珍:《关于“师幼互动”的认识》,载《早期教育》,1999年第4期

15、刘晶波:《国外学者关于师幼互动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载《早期教育》,2000年13期

16、霍力岩:《论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载《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1 期

17、卡尔·罗斯杰:《As for teaching and some personal viewpoints that study》,北京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版

18、Sroufe,L.A.&Fleeson,J.(1988).The coherence of family relationships.In relationships withinfamilies,Eds.R.Hinde&J.Stevenson Hinde,57-71,&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Pianta,R.C(1994).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Journal Education Review48(1):1-31.20、Brophy, J.E.&Grood,T.L.(1994).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Causes and Consequences.New York:Halt,Rinehat &Winston.21、奥苏伯尔:《 EDUCATIONAL PSYCHOLOGY》,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5

随着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现行的幼儿教育不但关注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共同发展的轨迹,而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成为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区域设置的概念

教师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孩子的兴趣、需求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及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活动区。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应在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共同来设置以下区域:学习性区域、社会性区域、运动性区域。

1、学习性区域: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

2、社会性区域:通过角色的扮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社会性能力,积累社会经验。

3、运动性区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给幼儿一定的场地和合适的运动器械,让其自由选择,促进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

二、区域设置的原则

1、学习性和社会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

学习性区域是幼教领域教改实践中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也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对其今后的学习会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往往受到幼儿教师的更多关注,但同时,社会性区域活动也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它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仿真的小社会,设置一些孩子经常接触的熟悉的角色区,把幼儿社会化技能练习融入在游戏中,比如尊老爱幼、遵守交通法规、谦让等,孩子从中体验到社会生活准则,尝试交往的多种方法,体验自主独立,对孩子的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关注学习性区域的同时,也应关注到社会性区域的价值,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

2、在设置区域时,一定要注意动静分开的原则,以避免相互干扰。各区域之间通道畅通;活动区标志要明显;活动区布置要舒适温馨。

3、由于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纲要》对他们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分配学习性区域和社会性区域的比例时,也应该有所区别,基本的设置原则是:小班和中班上学期,侧重社会性区域活动,但同时也纳入一定的学习性区域;中班下学期和大班,侧重学习性区域活动,但也保留一定的社会性区域。对于运动性区域,其活动原则是:幼儿园统筹安排,自由选择。

4、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

因为有些主题内容确实难以在区域活动中体现,所以,可以尝试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的模式。一般来说,像数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等,是班内的常设区域。其内容随着孩子的活动情况而逐步调整。而建构区、美工区则是最容易表现主题内容的,因此经常随着主题的变化而更换。

三、区域活动内容的来源

1、学习性区域——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巩固、下放。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而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区域活动因其是以操作摆弄的个别化学习为主的,不失为落实幼儿园课程的有利补充手段,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将学习性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与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学习区的内容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延伸,通过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即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首先到区域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以积累直接经验,如《有趣的磁铁》;另一部分则完全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下放,这类内容较常见于美工区,便于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如,折纸、泥工、剪纸等,可以把它下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一周内自由选择完成。在区域的设置方面,由于立足点是“开放”,大前提是“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孩子可以在各个区域中按自己的兴趣和方式探索,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大的活动积极性,使 幼儿个体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四、区域材料的投放

1、材料投放要与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性

以各班当前主题活动中孩子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并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为达到多项目标服务。孩子的发展目标与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入区域。教师也应随着主题的推进及时、有目的地更换区域中的材料。

2、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层进性原则

层进性包括层次性和递进性,层次性体现在某阶段的幼儿达到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递进性则体现在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①首先,按照年龄层次的不同划分出层次性,如: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同样玩拼板游戏,材料投放上就应有很大不同,小班为简单的4——6块拼图板,中班为较复杂的12——24块拼板,且边缘接缝也较难,大班的拼版不但数量多而且方向顺序上的要求,难度最大,这就是有层次性的材料。

②递进性的材料以幼儿剪纸为例,幼儿剪纸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剪不光滑→能沿线剪→能折剪→能剪厚纸→会镂空剪纸,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年龄段中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孩子选择能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材料进行操作,以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3、材料投放要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 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如在小班的“生活区”,让孩子学习“喂食”,如果仅让孩子把不同的“食物”从一个碗中夹到另一个碗中,他们就会觉得单调乏味,从而失去练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做出多种动物的头像,并提供给孩子不同的喂食工具,这样,孩子就可以饶有兴趣地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工具给小动物喂食,他们一边喂,一边还会跟小动物交谈呢。另外,对于孩子在美工区制作的头饰、纸偶、花边等,我们应把它们收集起来,投放到表演区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自由表演,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4、材料投放要注意丰富性

①形式要丰富多样。为了完成一个目标,由于孩子的喜好不同,这就需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材料供幼儿选择。例如,在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时候可以安排超市购物、拔萝卜等多种内容,幼儿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成目标,这样孩子们对数学区就会有新鲜感,始终充满兴趣。

②功能多样。因为一物多玩的材料能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玩出新的花样。

③品种多样。可以有成形玩具(现有的)、自然玩具(豆、米、贝壳等)以及自制玩具。

5、材料投放要有益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①投放的材料要给幼儿留有发挥想象的余地,并且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

②材料提供时可设置一定的障碍。如孩子需要4个圆形,却只提供给他们3个,另一个得自己想办法,这并不是准备不充分,而是提供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但这里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即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他是否真的没有能力解决,如果真如此,那么教师就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语言上的提示或物质上的支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③充分利用本土的原始的废旧材料。

五、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

(一)教师是孩子的活动伙伴

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活动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共同遵守活动规则。教师的这种活动伙伴的平等身份,可缩短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之间的距离,使还在觉得亲切适意,而非拘谨畏惧,从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心理气氛。由此,不仅可以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更有益于激活幼儿的思维,激发主体积极的创造性行为。活动伙伴的身份要求我们教师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想孩子所想,以便尊重幼儿的活动主体性。

(二)教师是一个有意识的指导者

(但要遵循先观察再间接指导的原则)

1、观察什么?

(1)幼儿的兴趣,选择什么区域、什么材料参与什么活动。

(2)活动的参与情况。幼儿在活动中的自我决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

(3)认知发展水平。幼儿在选择材料时的难易程度,操作物品的方式,完成情况。(4)遵守规则的意识,任务意识。(5)幼儿间发生的纠纷。

2、指导以间接为主。体现在:

(1)通过材料、玩具为媒介,引发新的活动。(2)以问题为媒介,引发新的活动。

(3)利用同伴间的经验让活动继续下去。

但不同的活动也要区别对待,有些活动是需要直接指导的,如:扣纽扣,系鞋带等。

区域活动时,教师还应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在幼儿活动时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不能仅仅作为纪律的维护者和规则的体现者,站在孩子活动以外去监督裁判其行为,而应注意挖掘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充分实现和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比如,幼儿操作时为何皱着眉头?是否碰到了什么困难?当发现幼儿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协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更大的空间,在自由的气氛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孩子在探索学习时,教师要以最小的干预换取孩子最多的活动。当孩子的行为或希望得到认可时,当孩子发生困难,如纠纷而使活动出现停顿、有放弃的迹象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并且介入时的语言指导要讲求艺术性。小班应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孩子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较差,这就需要老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活动;中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语言,因为中班孩子理解语意的能力已逐渐增强,也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交往意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采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引发、指导孩子主动参与活动;大班应趋于理性的指导,因为大班孩子在理解分析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抛给孩子的指导语就应趋于理性,使孩子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交流讨论根据不同阶段老师的角色也不同。

小班——中班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老师提问引发幼儿讨论。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实施 篇6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导、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陈鹤琴先生:“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皮亚杰认知理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把如何更好的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放在了工作的首位。

一、区域活动的含义:

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等。它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并考虑教育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它把活动室划分出相关的区域,并投放相应活动材料。制定相关活动规则,让幼儿通过自由选择区域,与材料、同伴等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它的实践意义表现在: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幼儿在操作区域中自己探索、发现、思考。有助于真正落实个别化教育。利用自由区域活动时间,在相关活动区域对有需要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有助于幼儿教育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集体教学后将操作材料投放相关区域,让幼儿轮流操作,以更好的落实活动目标。

二、区域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区域活动:幼儿同一个时间里,根据兴趣选择进行不同的活动,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积累个体经验;按自己的方式自主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需求。集体活动:同一时间进行同一内容,主要是分享个体经验;激活思维,引导发现新问题;通过与老师同伴的互动获得经验。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

区域活动和集中教育活动是实施主题教育的两种组织形式,它都是为达到幼儿发展目标而采取的手段、途径或是载体。老师必须根据孩子的活动需要确定适当的形式,要牢牢把握幼儿经验的连续性、获得经验的有效性,因时、因地、因教育资源而灵活运用,用最适合的和有效的组织形式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推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我们在设置区域的时候,可以依托或结合主题中集中教育活动内容,实现集中教学和个别教育的优势互补。如:绘本教育活动《胡椒生长在哪里?》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

集体活动功能分析:《胡椒生长在哪里》这本图书的内容呈现的方式是以问

题的形式出现,而且幼儿在揣摩中引起探究的兴趣。老师认为引发幼儿自主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自己判断与选择,这一质疑的能力与学习方式有必要让每一个

幼儿去提高与学习。因此老师利用集体活动的形式,激活孩子的思维,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同时也分享到别人的问题,这就是集体活动最能体现的功能。

目标:能围绕图书内容,乐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质疑,并与同伴分享。

一、观看哑巴戏。教师将图书内容用放无声电影的方式呈现给幼儿阅读。

二、寻找最喜欢的画面,并提出疑问。

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讲述。

2、幼儿各自对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内容提出质疑。

3、同伴互动想办法解决

幼儿在各自阅读中产生的很多关于绵羊的问题(实录):为什么他们身上都

有卷卷的东西?为什么后面会着火?后面灰沉沉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用的夹

子夹在身上看不清楚,落在地上的看得很清楚?(对于这些问题,老师进行了分

析与解读)。

个别区域活动放在图书角中。

环境与材料准备:

1、《胡椒生长在哪里?》若干本放于图书角中。

2、新增有关“孩子提出的相关问题的”一类图书。

玩法:

1、“推荐一本图书”,将《胡椒生长在哪里?》作为推荐书让幼儿继

续阅读。延续孩子的需要。

2、让不同孩子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图书角寻求答案。

集体活动中尽管老师给孩子有自己阅读的空间,让每个孩子提出自己的问

题,但是,有限的集体活动时间无法让每个孩子得到满足与发挥。因此老师在给

部分有共同问题的孩子进行小组合作探索的同时,不忘还有一些孩子需要根据自

己的问题进行个别学习,因为每个孩子的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能力都各不相同,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做同样的事情,并达成同样的目标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这

是不太可能的。老师创设的图书角个别活动区,体现了既延续孩子的活动又充分

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

三、区域活动的类型:

常规区域: 活动室常设区角,如:阅读区、沙水区、种植角、表演区、建

构区等。

角色游戏区域: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商店、医院、餐馆、等。

特色区域:可以结合乡土特色,也可以是园本、班本特色的体现。如:美工

区、表演区、运动区等。

主题区域: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的区域,如:科学区、益智区等。区域设置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

四、科学合理设置班级区域的要点:

①、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②、考虑教育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根

据课程具体目标内容,拟定活动区的种类; ③、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对活动的性质定位,学习和游戏两者相结合; ④、注意动静分开,避免区与区之间的干

扰; ⑤、注意空间上的挖掘,规划教室的布局桌椅橱等的摆放,空间的布局等;

⑥、安全性。各区域布局要力求畅通,避免绕道,行走时冲撞、推挤,比如教室

门口不应该设置活动区。活动区中材料与活动区内容匹配,易于幼儿取拿方便。

避免出现死角,尽量设置在教师视线范围之内。⑦、区域之间要有适当的界限。

教师根据活动性质不同,材料的提供不同,利用玩具柜、地毯、书架等现有设备,作为分界线,将教室分割成几个块面。

五、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点:

1、围绕教育目标、内容投放活动材料。

2、活动材料设计要针对年龄特点。

3、投放多用性和开发性的材料。

4、活动区提供的材料要丰富,足够幼儿选择和操作。

5、材料要具有趣味性。

6、活动材料具有层次性。(材料的投放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第一阶

段,提供对应图;第二阶段,直接拼凑。

7、挖掘可以废物利用的材料,多研究开发一些半成品材料或原始材料。

8、鼓励幼儿、家长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

9、利用好现有的幼儿操作材料。

10、结合玩教具制作类活动,丰富幼儿园操作材料。

总之,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中,要看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质量,教师在投放

后的行为观察,与分析行为背后的所蕴含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推动与适时支持是很重要的。

六、区域常规建立具体步骤;

1、选区:A、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区域进入,开始活动。B、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区域,尝试不同的活动。C、选区时如遇到自己想玩的那个区域人数已满,则先选别的区,等人数空缺时再去玩。D、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在向老师救助。

2、换区:A、幼儿需要换区时,先观察目标区域人数是否已满,如是,则轻声与哪个区的人商量,进行更换。B、在换区前应先整理好正玩的区域材料,并摆放整齐。C、建议幼儿在某个区域中的一项活动没有完成是不能换区,避免养成半途而废的习惯。

3、活动进程中:A、幼儿在进区活动需要安静操作。遇到需要讨论的问题时轻声与同伴讨论。B、在未换区前不随便离开所在的区域,不将操作材料带到其他区域。C、当活动中产生一些垃圾时(如美工区的剪纸),统一放到一个地方,不随意乱放。D、活动中遇到困难先与同伴商量,实在无法解决可救助老师。

4、活动结束时:A、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指定的地方,以便老师评价作品及其他幼儿观察、学习和欣赏。B、每次活动后要坚持进行活动情况小结。1)新的材料投放中,幼儿独特的发现。2)幼儿操作时出现的观点,方法和不同结果。

3)合作活动的结果,需要怎么改进。4)活动时发生的问题与解决不了的困难5)活动规则与操作发生矛盾需要修改的。C、活动结束后,幼儿将操作材料分类整理,收拾材料时注意看对应的标记。(五常法)

七、区域活动的方式:

方式一:专门的区域活动,即每周要求两个下午的活动时间,教师必须设置五个区域以上,并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这个时段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活动区域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探索、操作材料中获得经验和发展,教师以观察为主,并根据观察情况随时调整适宜于幼儿的区域材料。

方式二:区角自由活动,即:幼儿在入园和离园时间,利用设置的3---4个常规区域,进行自由选择、自主开展的活动。

八、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目前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存在的几种指导方式有:被动反应,教师处于旁观状态,幼儿主动发起交往,教师仅仅以简单的话语应答,或是简单的肢体反应,没有做进一步的回应。权威控制,规定活动的内容主题;分配角色,替代幼儿选择活动区;制止限制;一般指导:(询问、讲解、提要求);深入指导:(协商建议、启发提问)

教师什么时间,是否要介入呢?

假设是重复行为:可以等待、可以挑战、可以引导转移;假设是是探索行为:可以欣赏、可以提供帮助,也可以与之互动。假设是是单纯的动作技能性行为,有时应该允许幼儿的独自性练习;假设是是社会性的想象性行为,尽量给幼儿体验与人交往和合作的机会,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实例:帮助犹豫不决的幼儿进行活动。首先要了解他犹豫不决的原因,是害羞,还是唯恐活动区的小朋友不欢迎、他是不是想看看别人到底在什么?指导方法建议:了解他想干什么? 如何找到他需要的材料,主动和他一起找要用的东西。直接介入,你说要玩拼搭啊,这里有,让我们一起玩吧。如果他发现别人已经在活动了,自己不好意思走进去。教师可以跟他一起进区,然后他就可以自己去玩。

教师不管采用哪一种指导方式,都必须建立在“观察先行”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幼儿的游戏结果,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指导对策,其实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并不仅仅是选择“等”与“引”,而是表达我们对儿童的一种尊重,对儿童发展的关注。

让我们还孩子游戏的权利,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的自主性游戏中健康、富有个性的成长!

王素平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实践探索 篇7

在本园大班的一次区域活动结束后,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总评。可可说:“我在超市当售货员。”“你真能干!”老师给可可伸出了大拇指。妮妮说:“我和贝贝一起玩积木。”教师点点头:“你们合作得很好……”教师面带笑容, 表示对全体孩子赞赏。这时教师注意到珍珍没说话, 老师就走过去摸着她的头问:“珍珍, 你也说说好吗?”旁边的豆豆抢着说:“我们玩珠子, 我穿了五串, 她只穿了一串。”老师就安慰珍珍:“没关系, 下次再试试, 好吗?”珍珍点点头。就这样, 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 教师帮助孩子们评价了自己的游戏, 使每个幼儿都有了展示自己, 并得到教师和同伴认可的机会。

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目的不是给幼儿打分, 而是了解、分析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 并以此为依据指导教师下一步的课程计划, 进一步开展区域活动工作。从上面的案例中, 我们能发现, 幼儿无需动脑子, 只要像报流水账一样说说自己的活动, 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老师, 也为幼儿营造了让幼儿自由地去“玩”, 自由地表达的氛围。幼儿虽然“做”了, “玩”了, 却没有真正地学, 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 老师只是用“点头”“好”来评价幼儿的活动, 只是用“没关系”“下次再试试”来安慰活动中有问题的孩子, 在这样的肯定、安慰中, 幼儿真的得到发展了吗?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发展?怎样让评价在区域活动中的应有的教育作用?结合我们的课题《幼儿园区域活动互动性评价的实践研究》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我们幼儿园做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提升教师理论, 明确区域活动的评价意义

区域活动蕴涵着许多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契机, 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把握住, 就会使评价促进幼儿发展成为空谈。幼儿园就此运用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

1. 组织教师学习理论,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幼儿教育评价和区域活动的书籍, 引导教师结合实际, 畅谈自己对活动评价的看法与感想, 从思想上提高对区域活动评价的认识。

2. 专家点评, 做好笔记

通过邀请专家听课点评, 使教师在区域活动的实践中得到提升的机会, 吸取别人好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促使自己提高。

3. 开展教研活动, 积极讨论

针对出现的同类问题, 展开讨论, 并以录像形式让教师了解活动情况, 找出发生某种现象的原因, 使问题得以解决。

学习活动使教师的评价理念迅速得到了提高。教师在活动中不仅仅要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幼儿, 还要反思自己所进行的区域评价活动是否促进幼儿的发展?总之, 教师要学会运用先进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还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使区域活动发挥其更大的教育价值。

二、在区域活动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观察幼儿为重, 运用鼓励性的评价

实施评价, 观察在先。区域活动的开放性、松散性特点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言行更富有变化, 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现场评价的难度。案例中的珍珍虽然穿珠子慢, 但是如果教师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 她是按照红、黄、蓝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的, 而豆豆的却是杂乱无章的。因此教师要想在幼儿活动过程中通过评价真正起指导作用, 要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情况, 为评价打下基础。

2. 注意把握时机, 介入激趣性的评价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的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兴趣是一个活动开展是否成功的基础。教师抓住时机参与评价, 特别是当孩子感到困惑或因缺乏自信出现消极心态时, 教师更要及时介入激趣性的评价。如一幼儿画的饼干画面有点脏, 教师想了想说:“哇, 哪有芝麻的香啊, 你在画芝麻饼干吗?”听了教师的话, 幼儿顷刻面露惊喜, 自信地在饼干上点满芝麻, 并发挥想象画了很多品种的饼干。有时, 对那些有发展价值而一时未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 (冷落的区域) , 可通过教师的评价,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时, 则是对那些能力、兴趣有偏颇的孩子进行引导。

3. 引发幼儿感受, 讨论性地提升经验

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后, 教师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 分享快乐与成功, 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区域活动的交流, 更多的是讨论性的。如:“娃娃超市”活动中, 刚开始售货员忙得不亦乐乎。顾客一走, 超市就冷冷清清, 售货员就显得无所事事起来, 还去各个区域游荡。再次开展超市活动时, 教师和参加活动的孩子进行了一次交谈。师:做超市售货员, 顾客多的时候会很忙, 那当顾客买完东西走了后, 你们会干什么?幼1:休息逛逛。幼2:我们可以整理物品。师:如果超市的某种东西卖完了, 还有顾客想买怎么办?幼1:请他明天来。幼2:我们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去制作……教师在活动前的谈话评价启发了幼儿的新思路, 拓展了活动的角色行为的经验, 启发幼儿尝试新内容, 激发活动的新兴趣。

没有教师的评价和指导, 幼儿的发展只能是自发的, 而不是有意的, 更不是有效的。教师的评价是幼儿在活动中取得发展的关键, 在活动中, 我们要不断领会《纲要》的精神, 能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要求对幼儿区域活动采取相应的评价, 促进幼儿全面地发展。

三、挖掘幼儿间的互动评价, 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比较喜欢与自己同龄伙伴交往, 因为同伴比教师更活泼, 能提供更有趣的刺激, 因此也容易被幼儿模仿, 活动中孩子们成了亲密的好朋友。如:中班的真真偏食, 不喜欢吃蔬菜。教师有意安排浩浩和他玩娃娃家, 真真亲自扮演炒菜的人。游戏中, 浩吃着真真炒的菜, 不断夸奖真真做的菜好吃。中餐时, 浩浩看真真不吃菜, 对他说:“这菜和你炒的一样好吃呢, 快尝尝味道吧!”真真听了吃了一点, 浩浩继续说:“蔬菜营养好, 吃下去人会很聪明的。”真真看到浩浩很乐意吃的样子, 他也慢慢地吃起来了, 努力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浩浩的一句话, 让真真勇于去尝试, 这就是同伴间评价的作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间的评价时刻都有, 如作品展示区, 教师要观察和挖掘幼儿间的评价, 充分发挥其价值, 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做好家长工作, 关注区域活动中的家园评价

如:宁宁妈妈对宁宁不爱写数字, 老缠她玩扑克牌的事很烦恼, 向教师咨询, 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 改掉宁宁玩扑克牌的坏习惯。根据宁宁的情况, 教师实施了几项措施:首先转变宁宁妈妈认为玩扑克是坏事的看法, 告诉她玩牌能激发幼儿对数字、符号的兴趣, 对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锻炼幼儿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很大的帮助;二是希望她多和孩子讨论扑克的更多玩法, 拓展孩子的创造性;最后请她和孩子一起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自制扑克牌, 投放区域中, 丰富了益智区的材料。一段时间后, 宁宁妈妈的反馈:“老师, 原来小小的扑克牌也能促进孩子发展, 以后我要学会多观察孩子, 用正确的评价方式配合你们老师更好促进孩子的发展。”通过加强家园互动的评价, 促进幼儿的发展。

好的教育离不开好的评价, 区域活动评价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状况, 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 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势与弱势, 及时调整, 真正做到从幼儿角度出发, 交流互动评价, 作为幼儿园教师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理论结合实践, 不断深入区域活动, 投入更多的精力实验、研究, 才能使区域活动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促进幼儿个性、能力、发展水平更加全面地提高和发展。

摘要:《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 调整和改进工作, 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结合课题《幼儿园区域活动互动性评价的实践研究》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笔者对区域活动的评价做了探索和尝试。在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 在实践中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家园互动评价促进幼儿发展等方面做了阐述, 使区域活动中的评价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组织 篇8

一、有效挖掘空间资源,促进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们幼儿园环境较小,没有单独的活动室,所以就需要精化、优化室内环境,加大空间利用的密度,发掘教育潜能,使较小的空间发挥较大的作用。比如,我们可根据活动室内区角活动的开设需要,将语言区、美工区相互整合起来,将两区的材料共同利用,资源共享,从而节约空间。如在美工区完成幼儿的创造作品,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然后说说讲讲自己画的是什么,这样既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又能发挥其创造力。我们不仅要把活动区开设到大自然中去,还要将它扩展到幼儿家中,请家长为孩子提供劳动机会,如帮家长摘蔬菜、麦子收割完,组织幼儿拾麦穗等。只要家长肯放手,孩子就会很乐意动手的,而且在动手的同时还增强了其劳动意识,使其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丰富的乡土材料为我们幼儿园带来了特色,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有效挖掘农村资源,促进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农村幼儿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季节周而复始地演变、花鸟鱼虫的生活、农民繁忙的农事活动、古老的农村建筑、悠久的名胜古迹,都为孩子提供了欣赏美、创造美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进行主题活动《走在花丛中》,我们让家长带领幼儿观察农村中自然开放的花朵,看看田里生长出来的各种有趣的植物花草等,让幼儿自己去采摘和收集各种花卉,看田间的蝴蝶,看有趣的昆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教师自己去各个地方拍下记录乡村春天的图片,这些图片都是幼儿所熟悉的,把他们放在区角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春天和花朵的美丽。其次,农村有的是各种各样的植物、蔬菜、水果等,这些东西孩子们唾手可得,能为幼儿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对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可把收集来的石头、贝壳、麦秸、玉米皮、树叶、果壳、果实等放进活动区,让学生对其进行进行赏析、造型。另外,教师在活动区域内还可以摆放各种农产品,丰富幼儿的直官感受。

三、有效挖掘家长及社区资源,促进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是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法替代的,可是我们小班的家长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还不是很了解,常会以为那只是在玩,可有可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半日活动向家长开放区角活动,展示孩子们绚丽多姿的作品,并利用家长联系窗向家长宣传幼儿活动的内容。教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家长们恍然大悟: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废旧物品原来是培养幼儿多项能力的好帮手。于是,教师向家长们提出的收集要求也得到了响应。通过家长收集的活动区的材料,主要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东西,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发动家长收集布条、农田里的蔬果、毛线等等一系列材料。另外,我们还要利用好家长们的职业、专长的各不相同,比如我们班里有个幼儿家长是在医院工作的,我们就请家长提供给孩子一些医疗方面的知识和图片,这就为充实、丰富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提供了条件。

上一篇:英语翻译实用技巧论文下一篇:高考语文 22.自然篇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