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材料

2024-08-09

区域材料(精选12篇)

区域材料 篇1

虫虫宝贝(托班)

游戏目标:

1.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尝试为昆虫底板中镂空的部分选出相应的片片。

2.能注意片片大小、形状、色彩等特征,寻找与昆虫花纹颜色、形状、大小一致的玩具,摆放在相应的镂空部分。

准备材料:

彩色海绵纸、万通板、塑料片状玩具。

制作方法:

1.在彩色海绵纸上绘制蝴蝶、瓢虫、蜘蛛等昆虫。

2.将昆虫身体上的花纹部分设计成形状和大小对称的圆形、方形或者三角形。花纹的大小以塑料片玩具大小为标准。

3.将昆虫的花纹部分剪去后,固定在万通板上。

游戏玩法:

以给虫虫穿衣服为主题,请幼儿寻找与昆虫花纹一致的塑料片状玩具,摆放在相应的镂空部分。

层次一:大小匹配

教师为幼儿提供颜色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塑料片状玩具。幼儿寻找出与昆虫花纹大小一致的玩具,摆放在相应的镂空部分。

层次二:形状、大小匹配

教师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塑料片状玩具,幼儿寻找与昆虫花纹形状、大小一致的玩具,摆放在相应的镂空部分。

层次三:形状、大小、颜色匹配

教师提供颜色、形状、大小均不同的塑料片状玩具,幼儿寻找与昆虫花纹颜色、形状、大小一致的玩具,摆放在相应的镂空部分。

(李沁赵光霞)

杯杯乐(小班)

游戏目标:

1.能按高矮规律进行排序,并匹配相应的吸管。

2.排好后,能说一说自己的排序规律。

准备材料:

大小不同的纸杯、吸管。

制作过程:

1.大小(高矮)不同的一次性纸杯4个一组,根据纸杯的高度将吸管剪成相应长度(分别适用于4个纸杯,均略高于纸杯)。每组放于一个小筐中,共提供四组。

2.在操作台上用红色即时贴贴上小红旗和横线,标明起始点和杯子排列的位置。

游戏玩法:

1.一名幼儿独自操作一组,从小筐子中先拿出纸杯,按照一定顺序在操作台上进行排列,排好后,再将吸管与相应的杯子匹配。

2.玩过的材料放回小筐子中,杯子和吸管收放整齐。

3.也可根据纸杯的大小进行排序。(赵梦云吴小梅)

拼蛋糕(小班)

游戏目标:

1.能根据形状、色彩及图案等特征,拼出各种形状的蛋糕。

2.初步感受拼搭的多变性,体验拼图活动的成就感。

准备材料: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积木若干,彩色薄泡沫若干。

制作方法:

1.用3块~4块同形状的积木拼合成一个大图形(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在上面用一种颜色的薄泡沫铺底色。

2.在大图形上装饰一些小图案(尽量在拼合线处装饰),用刻刀沿拼合线将大图形分割成若干个小图形。

游戏玩法:

1.请幼儿将相同颜色的图案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2.数一数、说一说你用几块什么形状的小蛋糕拼成了一个什么形状的大蛋糕。

注意事项:

1.教师在指导时切忌急于求成,孩子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把蛋糕拼合完成,教师要给孩子思考、尝试、再思考、再尝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多观察,发现问题后自己学习调整。

2.教师的指导要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开始时教师可提供一些简单的拼合游戏,只要颜色对应就可以拼成功。接下来可提供稍难一些的,需要孩子去旋转或调整。最后还可提供一物多玩”的拼图(如图片分阴阳画面,阳面为松树,阴面为葫芦),这样的拼图拼好后可顺一个方向旋转即拼成另一个完整的图案,让孩子在转换的过程中感受拼图的多变性,体验拼图活动的成就感。(许剑莉钱国兴)

小动物排队(中班)

游戏目标:

1.能按照高矮顺序给小动物们排队,感受高矮顺序。

2.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准备材料:

牙膏盒、吸管、动物图案、剪刀、胶带。

制作方法:

1.用纸绘画出小动物的头像,将吸管剪成不同的长短。将动物的形象黏贴在长短不同的吸管上,六个为一组放于一个小篓子中,共提供四组。

2.在牙膏盒上间隔一定距离钻出6个小孔(供吸管小动物插在上面排队)作基座。

游戏玩法:

1.一名幼儿独立游戏,取出小筐中的小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动物。

2.按照高矮的顺序插在基座上进行排队,排好后说一说它们的高矮顺序。

3.玩过后,把吸管小动物从基座上取下来放在篓子里,便于下次游戏。

(赵梦云吴小梅)

蝴蝶项链(中班)

游戏目标:

1.通过制作一串项链,复习间隔排序的方法。

2.在颜色、图案间隔排序的过程中,提高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游戏材料:

各色塑料软管(如奶茶吸管)、各种造型的蝴蝶封塑图片(上打好小孔)、塑料软绳或细电缆线。

游戏方法:

层次一:选用一种颜色和一种造型的蝴蝶间隔排序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展示。

层次二:选用两种颜色和两种造型的蝴蝶间隔排序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展示。

层次三:根据幼儿能力不同,可运用多色彩、多数量的方法进行间隔的排序。(杨青陈飞)

对称画蝴蝶(中班)

游戏目标:

1.学习用剪刀剪对称画的方法,制作蝴蝶。

2.能沿轮廓线剪出蝴蝶外形,并用点、线、几何图形等方式进行装饰。

游戏材料:

1.各种半边的蝴蝶造型模板。2.剪刀、笔、纸、油画棒等。游戏方法:

层次一:

1.先将白纸对折,再将半边蝴蝶造型的模板摹在白纸上。

2.用剪刀沿轮廓线剪下,打开成一完整蝴蝶。

3.用水彩笔和油画棒在白蝴蝶上进行装饰。

层次二:装饰完毕还可在蝴蝶下部贴上长方形彩条纸和绳子,做成蝴蝶风筝放飞。

(杨青陈飞)

九宫格:蝴蝶回家(中班)

游戏目标:

通过送蝴蝶回家的形式,练习九宫格的玩法。

游戏材料:

三种造型的蝴蝶图各三张。

游戏方法:

层次一:将蝴蝶送回家,要求每一横排和每一竖排住的蝴蝶都不一样。

层次二:在会玩九宫格的基础上,可添加十二宫格、十六宫格等。

(陈飞杨青)

种小树(大班)

游戏目标:

1.能根据图示在底座相应的位置插上小树。

2.通过游戏帮助幼儿提高空间位置知觉能力。

准备材料:

电脑、打印机、绿色卡纸、管状玩具。

制作方法:

1.底图:用电脑绘制表格图,打印出来作为底图。如图:

底图行、列数量与底座数量相同,便于幼儿游戏时相对应,圆圈代表需要种树的位置。

2.底座:管状有圆孔的玩具拼接而成,行、列之间要各自保持等距,形成一片立体的“树坑”。

3.小树卡片若干:可以提供现成的卡片,也可指导幼儿自制。

游戏玩法:

请幼儿先看看底图中小树种植的位置,然后在底座相应的位置插上小树。

底图不规定正反方向,孩子站在不同的方位,将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游戏过程也会不一样。

(宋靓)

制作家具(大班)

游戏目标:

1.用工具及收集来的材料制作娃娃家游戏中的家具,在制作中了解工具的作用。

2.大胆地尝试使用工具,感受工具给制作带来的功效。

准备材料:

锯子、小锤子、起子、钉子、剪刀等工具,双面胶、卡纸、纸盒、泡沫。

游戏玩法:

1.幼儿选取卡纸或泡沫准备制作各种家具。

2.根据材料选取合适的工具,如锯子、剪刀、锤子等。

3.尝试用接插、粘贴、拧等方法固定连接面。

4.制作好家具后可用彩纸进行装饰。

5.作品在展台上展出,也可用于 “角色游戏”等。

(钱国兴庄美娟)

区域材料 篇2

1、忽视环境中的规则提示:区域活动中的规则提示包括区域的活动规则、材料取放的规则、材料操作的规则等,教师们基本上只停留在对区域的活动规则关注上,仅仅思考一个区域的参与人数问题,而对于材料的取放规则、操作规则关注较少,这种对于规则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从这种对规则的理解上也可以看出教师仍旧把区域活动当作一种教师主导的模式,规则都控制在教师的手中,教师需要去讲解、去告诉。区域活动是孩子的自主活动,适当的、隐性的材料取放规则和操作规则提示可以保障区域活动的基本进程,激发儿童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帮助幼儿学习调整自己的行为,推进幼儿社会性情感和行为的发展。作为教师现在要好好思考“如何让环境、材料说话”的问题。

2、材料投放的无目的性: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或者根据手头上有什么材料就投放什么的倾向,很少考虑当前的主题教育在区域活动中的渗透。区域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如何把当前的主题教育融入区域活动,值得我们教师思考。同时针对幼儿园提供的一些教玩具,教师自身缺乏研究精神,在这其中只是简单的起投放者的作用,很少去挖掘这些玩具的教育价值,去思考这些教玩具的更多作用。

3、材料投放的情感性缺失:教师们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的大都是学习性较强的材料,只关注幼儿简单、机械的操作。这种不够低结构化的材料对于幼儿的吸引力往往是最少的,它们没有让幼儿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幼儿操作一次或几次后往往会失去兴趣。儿童的学习应该充满情感的色彩,如何提升材料的价值、丰富材料的内涵,在区域活动中融合情感性的因素,赋予物化材料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是区域活动魅力永存的秘密所在。

区域材料投放的观察评价 篇3

一、材料投放的思路

班里的小动物玩具很受孩子们欢迎,这些小动物种类较多,有螃蟹、龙虾、海星、章鱼、海豚、企鹅等,它们颜色鲜艳,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橙色的等(见图1)。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发展目标,教师根据这些玩具的特点,预设了匹配、点数、按数取物三方面的教育内容。结合小班幼儿喜欢在游戏情境中学习的特点,教师设计了“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在设计小动物的家时,考虑到材料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教师设计了由不同颜色组合而成的塑封背景板,如红、绿两种颜色家的组合(每种颜色各占1/2 ),红、绿、黄三种颜色家的组合(红、绿各占1/4,黄占1/2 ),红、绿、黄、橙四种颜色家的组合(每种颜色各占1/4 )等。幼儿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小动物送回对应颜色的家中,然后数一数家里住着多少个小动物,还可以送一定数量的小动物回家等,从而实现按颜色匹配、手口一致点数、按数取物的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还有可能发现家的大小与居住小动物的多少实际上隐含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二、观察并指导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后,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主要表现为把同样颜色的小动物全放到相应颜色的家里,把家里摆得满满的(见图2)。幼儿喜欢尝试运用多种背景板来游戏,比如尝试完两种颜色家的组合后,还想要尝试三种、四种颜色的组合,并且基本能按颜色将小动物正确匹配。幼儿在尝试运用不同背景板操作时明显受到游戏情境的影响和带有情感倾向。有幼儿在操作时出现了找不到匹配对象的情况,如一个幼儿想要把黄色的海星送回家,但背景板中没有黄色的家,她就按自己的意愿把黄色的海星放在了绿色的家中,“那让海星跟海龟住在一起吧”(见图3),体现出幼儿想将所有颜色小动物分完的愿望,尝试按颜色分类。有的幼儿在操作时会倾向于把同种类的小动物放在一起,如有幼儿拿到两只颜色不一样的龙虾时会说“它们两个是好朋友”,也有幼儿喜欢把所有海星挑出来放在一起(见图4),体现出幼儿按照动物名称给小动物分类的初步尝试。还有幼儿喜欢按自己的意愿送一种小动物回家,如有的幼儿只送不同颜色的海豹回家,将红色的海豹送到红颜色家中,将蓝色的海豹送到蓝颜色家中……因为“我只喜欢海豹,我要送它回家”,体现出幼儿想尝试从颜色和动物名称两个维度进行分类(见图5)。

观察到幼儿与材料的初步互动后,教师引发幼儿讨论:“家里住了这么多小动物,实在太拥挤了,怎么办呢?”进而引导幼儿在小块颜色的家中放2~3个小动物,在大块颜色的家中放4~5个小动物。幼儿基本都能送2個小动物回家,并且手口一致地进行点数和说出总数。在点数3个以上小动物时,个别幼儿出现了手口不一致而导致数错的现象,如将3个小动物数成了5个。这时,教师一般会通过示范或手把手跟幼儿一起点数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也有幼儿出现点数顺序错乱导致数错的现象,如把同一个小动物点数了两次,或者漏数了某个小动物等。这时,教师一般会点数一遍,询问幼儿:“怎么我们两个人数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引导幼儿重新点数。能正确点数的幼儿在点数顺序上体现出一定的方向性,如从起点横向或纵向数到终点,或者从起点转着数一圈再回到起点(见图6)。在教师引导幼儿送2个小动物回家时,幼儿往往会一次同时拿2个小动物,然后把它们一起送回家(见图7)。当教师引导幼儿送3个及以上的较多数量的小动物回家时,幼儿一般会送一个数一个,直到送完规定数量的小动物。

在游戏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有幼儿在跟同伴游戏时出现了自发比较数量多少的现象,如一个幼儿送小动物回家后跟好朋友说:“我家里的小动物比你多。”而好朋友却说:“不对,我的比你多。”这时,教师会通过引导两个幼儿分别数一数自己的家里有多少个小动物的方式,或者通过引导两个幼儿将小动物一一对应摆成两排的方式,比一比谁家的小动物更多、多几个。也有个别幼儿在多次游戏后,对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不再感兴趣,而是喜欢把小动物拿出来放在桌子上排队,但往往是按自己的喜好来摆放。这时,教师会尝试引导他们按照AB模式给小动物排排队,如“一只企鹅、一只青蛙,一只企鹅、一只青蛙……”(见图8)。

三、评价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了解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和适宜,需要教师在观察指导幼儿与材料互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质量及效果。观察和评价幼儿与材料互动情况的维度可一致,在评价幼儿与该益智区材料的互动质量和效果时,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幼儿对材料是否有持续的操作兴趣。幼儿的兴趣能否持续,取决于材料和游戏是否有趣,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从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幼儿对小动物玩具本身以及“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在教师介绍完游戏后,几乎每个幼儿都愿意主动尝试送小动物回家,并且想要尝试多种颜色组合的背景板。在尝试完所有背景板后,幼儿对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逐渐失去兴趣,有的幼儿开始探索其他玩法,也有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挑战新任务,如点数、送不同数量小动物回家等,才能对材料和游戏保持持续的兴趣。幼儿要保持兴趣,更多依赖于教师不断提出新任务,以及任务完成后获得的及时表扬,而非探索材料本身。

二是幼儿与材料是否产生了多样化的互动。多样化的互动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开放性:是否具有多种操作和游戏的可能,是否能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在玩颜色匹配游戏之外,还初步尝试按小动物颜色分类、按小动物名称分类等。在教师引导幼儿点数和按数取物之后,幼儿又出现了自发比较谁家的小动物更多、给小动物排队等玩法。可见,由于材料和游戏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兴趣自主探索出更多的玩法。材料和游戏的开放性给幼儿提供了选择适合自己游戏的机会,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从而产生多样化的互动。通过观察也发现,要满足幼儿与材料的多样化互动,该材料的投放还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空间。

nlc202309081910

三是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是否实现目标并获得发展。教师设计材料的目标有三个:按颜色匹配、点数、按数取物。幼儿基本能在材料和游戏情境的提示下实现按颜色匹配的目标,但在教师引导之前几乎没有幼儿出现自发点数的行为。在材料投放过程中,幼儿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才能有意识地进行点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点数和按数取物的目标。可见,材料虽能支持幼儿实现预设的发展目标,但材料自身的引导性较弱,需要借助教师的不断引导,这也是幼儿兴趣的保持需依赖教师的重要原因。值得肯定的是,材料和游戏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使幼儿的发展更加具体和动态化。从匹配和分类来看,幼儿可以先尝试按颜色匹配,进而尝试按小动物颜色或名称进行分类。从数与数量关系来看,幼儿可以先尝试点数和送2个小动物回家,逐步发展到送3个、4个、5个小动物回家,获得5以内手口一致点数和按数取物的经验和能力,进而逐步关注数量关系和学习比较数量的方法等。可见,该材料投放的目标涵盖了幼儿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更多可能,當教师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和引导时,幼儿就能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逐步实现目标,获得发展。

四、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材料

区域材料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应基于幼儿与材料互动时的表现,以及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的需要。

观察发现,要实现材料投放的预定目标,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材料自身的引导性还比较弱,不能引导幼儿自主点数和按数取物。因此,材料需要重新调整以增加其对幼儿点数、按数取物的提示功能。教师可以在每个小动物的家中标上不同数量的圆点,表示家里居住小动物的数量(如小家标2~3个圆点,大家标4~5个圆点),引导幼儿通过点数圆点的数量,实现按数取物的目标(见图9)。

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幼儿与材料产生了多样化的互动,其中既有幼儿自主探索的玩法,也有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的拓展。

在颜色匹配操作中,有幼儿尝试按小动物颜色或者名称进行分类,还有幼儿尝试同时按颜色和名称对小动物进行分类,但可以看到,材料并不足以支持幼儿的多种分类游戏。因此,教师需要继续补充支持幼儿探索多种匹配和分类方法的材料,如提供分块并且有动物图标提示的白色背景板,让幼儿探索按动物名称进行匹配(见图10);提供只有分块的白色背景板,让幼儿尝试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

在给小动物排队的操作中,由于缺乏材料的支持,幼儿起初只能在桌面上随意排列小动物。对此,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模式排序提示卡,引导幼儿按照卡片提示的模式进行排序,如“一个红海马、一个蓝鳐鱼,一个红海马、一个蓝鳐鱼……”(见图11)。

在送不同数量小动物回家的操作中,幼儿开始对“谁家的小动物更多”产生了兴趣,但在比较方法上缺乏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并提供可支持幼儿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多少的卡片式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谁家的小动物更多、多几个(见图12)。

材料的调整和完善并不是材料投放的结束。区域材料的投放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不仅需要经历设计材料、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评价互动质量与效果、调整与完善材料的过程,还需要经历互动效果的再观察、互动质量的再评价、材料的再调整……本文仅呈现了区域材料投放过程的一部分,希望我们对这一过程的观察评价能引发教师对区域材料投放的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走出自制区域材料的“误区” 篇4

一、从直接“拿来”到价值“创新”

模仿也是一种学习。经过模仿达到创造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自制区域材料同样存在着模仿优秀作品的方法, 但僵化照搬, 不假思索, 一成不变, 就会变成克隆型的“拿来”主义。结果是区域材料千篇一律, 或者只学到做法, 没学到玩法, 根本无法有效指导幼儿。

如何从僵硬的“拿来”中突围?一是进行价值追问。组织研讨活动, 对其他班、其他园的玩具照片、视频进行集体研讨分析———为什么这么做, 好在哪里?趣味性、操作性、变化性, 还是探究性?含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能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或与其他材料一起能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多问问为什么, 弄清材料蕴含的教育价值。二是开展自制教玩具玩法大挖掘。让老师在自制玩具前, 首先弄清做什么, 为什么这么做, 孩子可以怎么玩。做完以后, 多考虑如何挖掘这一材料的更多价值。从而帮助教师从表面走向深层, 从简单的“拿来”走向有价值的“创新”。

二、从追求“数量”到思考“品质”

区域活动材料的丰富性是影响孩子获得多样化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教师在自制材料过程中, 常常只满足于追求量的丰富, 而忽略对质的分析与探究。比如, 区域材料中的迷宫, 有用吸管、麻将板、纸条等等做间隔路线的, 尽管呈现样式丰富多彩, 但在难度层次、情节设计、趣味性增强等方面缺乏思考。这往往和幼儿园自制游戏材料评比的标准有一定关系。评比过于关注材料的丰富性与美观性, 忽略了材料的教育意义。

针对这个误区, 建议从两个维度“突围”。一是教师层面观念的转变。幼儿园需要引导教师研究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发展特点。托小班, 应以幼儿正处于独自与平行游戏阶段为依据, 投放材料的种类要少、同种材料的数量要多;在中大班, 则应增加种类并减少同种材料的数量, 满足幼儿多种需要以及合作游戏的需要。同年龄段孩子, 发展速度也有差异。因此, 教师还应重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手工区的“编织”, 可以把彩带宽度和颜色的数量变化结合起来。二是幼儿园层面关注重点的转移。少进行评判标准过于简单的自制材料评比, 多进行游戏活动的观摩, 探究区域活动中幼儿运用这些自制材料的情况———幼儿是怎么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游戏的, 材料是否真正支持了幼儿游戏的需要, 如何根据儿童发展需要, 调整区域游戏材料, 以提升材料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等。通过引领教师们分析研讨, 促使教师观念改变, 使区域材料真正为幼儿发展服务。

三、从教师“个体”到材料“互动”

在自制区域材料的过程中, 绝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忙得团团转, 到处搜集废旧物品材料, 加班加点, 埋头苦干, 很少有教师让幼儿参与到自制材料的活动中来。自制材料的过程实质上蕴含着很多潜在的教育因素, 如果能让幼儿参与其中, 教师可以发现幼儿真正的兴趣与需要, 挖掘出更多的玩法。

首先, 教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自制材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从基本素材的寻找与加工、与教师或其他幼儿的合作等环节都能获得有益的经验;教师完全地包揽是对孩子参与制作过程意义的无视和忽略, 是对孩子能力发展的一种漠视与机会剥夺。比如在制作迷宫过程中, 从材料选择, 到路线设计、情境创设等都可以师幼合作完成, 这样的合作过程, 会让自制区域材料更贴近孩子的想法与需要。其次, 可尝试逐步推广的方法。从某一区域的材料开始让部分幼儿参与, 初步感受师幼合作的快乐, 继而推广成功经验, 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更广阔领域的合作快乐, 也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如何让幼儿参与。

四、从简单“投放”到持续“跟进”

大量自制材料投放到区域后, 教师们看到幼儿操作, 往往很有满足感, 不再关心后续还需做什么。

公司区域党建事迹材料 篇5

区域化党建是执政党应对基层社会多样化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他实现了党领导社会的体制创新,从封闭式内循环开放型网络化转变;当淋到社会的功能转型,从行政包揽一切到协调服务社会;党领导社会的机制突破,从各自为政到联建联动;党领导社会的内容拓展,满足党员和群众多层次的利益需求。

***公司是一个以供应天然气为主业的服务企业,市场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企业重组以来,公司党支部紧紧围绕企业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抢抓商机,帮助企业建章立制,理顺关系,使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公司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职工的人均收入明显提高,从而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体现了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个团结向上,真抓实干,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基本形成。大力实施凝聚力工程,努力争创优秀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紧紧以创建机关党建“五好支部”为目标,以科学的理论为先导,切实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年初就及时制订当年全年的学习计划,并首先强调支委成员要带头学习,树立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示范作用,通过集中教育与分散自学、理论辅导与专题讲座、自我组织与参加上级培训等多种学习形式,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特别是将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增强了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今年来,公司党委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路线、方

针和政策。党组织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员必须起到先锋模范到头作用。我们公司的大部分党员都是在国企工作多年,在艰苦环境中受到严格的组织生活的锻炼,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是我们企业发展的中坚和骨干,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公司领导干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领导班子议事日程,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凡关系公司的重大问题、重要决策都坚持集体领导、集体决策,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领导班子坚持认真开好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针对各自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思想深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班子内部形成互相通气、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团结的局面。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公司党支部利用宣传栏评选先进、争优创先活动的形式宣传党员们的先进事迹,宣传员工的好人好事。通过学习先进、弘扬正气,使党员的先锋作用更好的发挥。在过去的一年中,***公司工会带领全体党员及公司成员为贫员工组织了捐款活动,捐款数额达万元,其中党员职工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元旦前,***公司工会带着米面油走进***用户的家中,针对残疾困难用户进行了慰问。***公司市场部的党员还经常组织自己部门的成员对福利院进行慰问,公司在全体党员的带领下,全体职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已形成氛围。实践证明党员的先进性在非公企业中也同样有用武之地和广阔的空间。

企业发展了,效益增长了,公司给予了党支部工作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今年七月份,公司工会组织公司班组长以上人员进行了拓展

培训,花费近三万余元;为了让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公司党支部组织了职工进行羽毛球等团体和个人比赛,还为职工在青山和东河分别租了羽毛球场地,培养员工的业余生活。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还召开了员工座谈会、知识竞赛、评先进等活动;在新年元旦来临之际,工会还特别举办了元旦联欢晚会。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打造企业的团队精神,发扬优良传统,树立公司整体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发挥党支部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公司党支部通过入户、走访,了解职工家庭的生活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慰问帮扶。从年初以来,为贫困职工家庭拿出的慰问款近万元,仅这一年就为社会、地方公益事业捐款达十几万元。

***公司党委是从工作运行上形成“带”的机制,建立并完善基层党工工作目标管理制度,把工会建设纳入各级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体系之中,实行党工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保证各项工作有序、稳步推进。工会积极组织推荐优秀工会工作者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从而使党的建设和工会建设互为依托、良性互动,有力推动了党建工作的开展。

针对非公企业的发展态势,我们注重转变活动形式和工作方法,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引导广大党员把先进性体现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发展上。工会组织发动职工围绕企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提合理化建议,围绕提高劳动效率组织劳动竞赛、技能培训、技术攻关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广大职工的业务技能素质和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推动了企业发展,受到了业主的欢迎。

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从加强阵地建设入手,为组织开展活动提供物质保障。以此为依托,党工组织联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寓教于乐,陶冶精神情操,培育团队意识,培育企业文化,提炼企业精神,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非公企业党组织积极支持工会组织依法履行维权职能,保障职工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劳动就业权益和经济分配利益。党组织依托工会组织实施“送温暖工程”,及时反映职工的呼声和要求,并通过扶贫帮困、募捐救急、劳资调解等,帮助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使广大职工感到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成为他们心中的“主心骨”和“好娘家”。

近几年来,公司党委注意引导把握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努力增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活力,把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围绕企业发展来发挥作用。注意引导党员积极为企业出谋献策,当好企业的信息员。把握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有效投放 篇6

关键词: 区域活动 材料投放 幼儿的主体性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新的理念,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个体构建和群体互动的更大作用。贯彻学习《指南》精神,现针对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有效投放这一问题展开探索与实践。

一、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在区域材料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比较坚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装盒可用彩纸、丝带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还可选用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艺术加工。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于操作,使其具备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将其艺术性展现出来。

二、材料的目标性和探究性

由于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题目标指导下,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开展的系列活动。因此,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根据近阶段主题目标和幼儿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三、材料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区域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同样是建构区,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而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则要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以满足他们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

四、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

区域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这也是区域活动深受幼儿喜爱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材料提供上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材料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材料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各年龄段及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情况,做到材料互补、资源共享。

五、合理投放游戏材料

(一)主题性区域投放材料。

结合主题开展投放相关材料,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根据主题活动内容,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重温集体活动知识,使原有经验在自主游戏中获得提升。

(二)公共区域投放材料。

根据幼儿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和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每一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投放材料时我仔细观察、分析我班孩子情况,寻找一些适合他们的游戏材料,既贴近生活又要有趣,尽可能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程度。

六、材料投放应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需要,成为幼儿在园喜欢的活动形式, 孩子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表现,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

七、教师通过材料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指导

(一)观察、记录、适时参与、介入 。

当幼儿活动时,教师观察材料的投放能否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材料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数量是否充足,重点观察幼儿的活动、探索情况。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宽松、自由、安全的游戏环境。以观察、鼓励为主,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老师应适时介入,对孩子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教师作为一个共同参与者,与幼儿共同商讨对策,鼓励、引导幼儿想出解决办法。

(二)活动评价,提升经验 。

在每次区域活动中,教师及时给予评价,是提升孩子经验的重要环节。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和智慧,对幼儿讨论和交流起到引领、支持、整理、提升的核心作用,能有效引发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在区域活动评价中,我一般从这几个方面思考评价幼儿的活动:第一,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第二,引导幼儿分享与交流。第三,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运用经验。

同样的区域每次活动重点都会有所不同,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和个性特点,同样的幼儿在不同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教师讲评时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新时代出版社.2013.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 篇7

一、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

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目标可以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当幼儿一旦进入教师所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就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例如,平时我们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就为幼儿提供了有趣的、直观形象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关于沉浮的小实验材料,幼儿将纸片、木块、铁片、塑料玩具等放入水中观察并发现铁片是最快沉到水底的,木块和塑料玩具是浮在水面上的,而纸片先是浮在水面上,然后慢慢地沉到水底去了。通过操作观察,幼儿发现了很多问题:为什么纸片先是浮在水面上,然后再沉入水底?为什么铁片最快沉下去?为什么木块和塑料玩具不会沉下去呢?有了问题幼儿就会继续实验、观察、探索,通过实践,幼儿逐渐有了探索科学的兴趣。所以,在投放区域材料时要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

二、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

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是,投放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但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材料投放时,就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和小朋友一起散步,观察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春天时,幼儿会被各种发芽的植物所吸引,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种子,并和幼儿一起种种子,制作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在美工区让幼儿发挥想象用种子粘贴各种美丽的图案,用皱纸做柳条等。在生活区,幼儿还可以用勺子舀种子,用筷子夹种子。夏天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石头也“来到”了教室。在美工区,小石头成了幼儿特殊的画纸,一幅幅石头画就此诞生了。在音乐区,小石头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在建构区,幼儿尝试着搭建石头城堡、石头小桥等有趣的东西。秋天,每天散步后幼儿的手上都会有很多落叶,于是老师引导幼儿用这些小树叶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科学区,将树叶塑封做成标本,供幼儿认识各种树叶,还可以做成书签。美工区,树叶成了百变金刚,变成了小金鱼、蝴蝶,等等,他们还将树叶的轮廓拓印下来,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语言区,幼儿把自己在美工区的贴画,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人百听不厌。表演区,幼儿还把树叶顶在头上做帽子,把树叶串在一起做裙子,等等。这样,把幼儿的兴趣带到了教室,带进了幼儿的生活、学习之中。

三、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

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之前要观察幼儿,分析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材料所呈现的梯度是否适合幼儿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层次,以尽可能地考虑幼儿的发展程度。

例如:在生活区,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豆子、勺子和玻璃碗,让他们将豆子舀进玻璃碗中,要求相对较低;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豆子、筷子和碗,让他们将豆子夹入碗中,或增加难度用筷子把豆子夹入瓶中,还可以更换豆子的大小和瓶子的口径大小来变换难度的大小。这样,区域的材料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在自身适合的环境中逐渐提高。

不断对原有材料进行抽取或添加,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在材料投放中,对原有材料进行部分抽取或添加,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也是对幼儿的一个新挑战,而且意味着有新的任务吸引幼儿。在数学区投放的纽扣分类材料中,原本只是请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和数数。随着幼儿兴趣的减弱,教师在此材料中添加了一份记录表,请幼儿将每次抓出的纽扣在记录表中按颜色分别记录数量。记录表的添加增强了该材料的可操作性,提高了任务的难度,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使幼儿直接、及时地看到自己在操作材料时的成果,给幼儿产生成就感。在数学区投放的扑克牌材料中,在原来的完成整理扑克、清点每个大小牌的张数的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随意抽取一张或几张牌,引导幼儿发现少了一张或几张牌,并自己想办法添补完整(可以自制)。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且更好地利用了原有材料,对原有材料的玩法进行了创新,给幼儿带来了新的体验及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适宜的相关材料

主题活动的进行是以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区域活动是与集体活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

另外,投放的材料还要有探索性。探索性的材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和简单的重复训练,而是幼儿积极动手与动脑的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必须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发与支持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与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如,在科学区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瓶盖,配合瓶盖投放了记录表(分类记录盖子数量)、记录瓶(在瓶子记录与瓶子相吻合的盖子数量)。投放时,教师并没有讲解,只是提醒幼儿瓶盖有很多种玩法,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自己想想怎么玩,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瓶盖的玩法。幼儿看到记录表,结合以前的经验积累,慢慢地就发现了记录表的用途;幼儿看到瓶子立刻动手选择适合的瓶盖,渐渐的,他们也了解了瓶子上的记录表的用途。此外,幼儿还发现了瓶盖可以向上叠高,可以根据颜色组合图案,等等。从中我们也发现了幼儿巨大的探索潜能。

五、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

各个区域活动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材料之间的组合、使用。例如:在《时装秀》活动中,教师先在美工区投放了许多彩色广告宣传纸,幼儿将广告宣传纸裁剪,卷成一个个纸圈,用线将纸圈串成一串串很漂亮的项链或者手链,并将它们使用在自己制作的时装上作为装饰品。然后,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记录表与水彩笔,引导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彩色项链”进行比较长短、记录纸圈排列的顺序及颜色分类等活动,这样,区域之间的材料便能很好地组合、使用了。

区域活动中幼儿材料的投放 篇8

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 材料是幼儿操作、学习和探索的中介、桥梁。在材料丰富、有趣、吸引幼儿的情况下, 孩子们会非常投入地操作, 这说明材料的重要性。那么到底提供怎样的材料既能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又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呢?

一、投放材料的趣味性

区角活动时,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对老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原因是什么呢?通过一个阶段的观察、思考, 我发现原因主要是:材料比较单一, 趣味性不强。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形象、美观, 在视觉上要吸引幼儿。在操作区“瓶盖配对”中, 我就感觉到了这一点的重要。刚开始, 我提供了各种大小不同的瓶子和相对应的瓶盖, 让孩子们瓶盖配对, 孩子们参与兴趣一般。后来, 我给每个瓶子装饰一下, 制作了一个个不同的瓶娃娃, 并把相应的瓶盖装饰成帽子, 给活动区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瓶娃娃戴帽子”, 孩子们一看就忍不住要去玩。在操作过程中, 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投放材料的适应性

区角活动要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的不同发展目标设置, 游戏内容和所投放的材料也要相应变化和调整。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区角活动基础, 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材料的投放时目标的定位显然要比小班时更深一些、难一些, 更有操作性。比如, 美工区“服装加工”, 就由小班时以撕贴装饰为主过渡到剪贴或自己设计、装饰各种漂亮的服装;“钓鱼”游戏, 也从利用磁铁吸过渡到用钓钩钓。同时, 不断地结合主题投放适宜的、有特点的材料, 让每个区角中的活动材料都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需要, 让幼儿体验到学校的快乐, 真正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三、投放材料的丰富性

丰富性即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的多样性, 但丰富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 是需要讲究策略的。首先, 教师可以从幼儿发展及教育活动领域的各个方面为幼儿选择提供材料。可以开设不同类型的区角, 类似语言区、探索区、美工区、表演区、数学操作区、建构区等等, 再根据不同区角的不同教育功能提供不同的材料。比如, 在探索区, 可提供给幼儿探索发现类的材料, 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观察、思考、分析和比较, 发现问题, 乐于探索。在数学区, 为幼儿提供“排序”“小动物吃饼干“等分”“数物匹配”等。为了让幼儿体验各种不同的排序, 我们准备了各种实物、图片, 像长短不一的冰棍、高矮不同的瓶子、粗细不等的笔、大小不同的容器以及各种图片。其次, 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材料数量的充足, 能够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 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 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和相同的材料进行操作。幼儿好模仿, 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 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 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幼儿自由选择、使用。

四、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在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 在材料投放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操作摆弄时, 能够按自己的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材料, 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 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

以往开展区域活动时, 我们根据每个活动的教育目标提供统一的活动材料, 一段时间下来, 发现有的幼儿对活动明显缺乏兴趣, 常常会听到“老师, 我不想玩!”幼儿能力水平发展不平衡, 有的能力较弱, 对投放的统一材料无法进行操作。对此, 在以后选择和投放材料时, 总是先深入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然后, 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 针对同一内容, 在同一活动中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能力, 去学习、去探索、去发展。

五、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角活动中, 材料的投放是与我们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的。老师每次提供一份材料, 心中都应该明确它的教育功能, 知道孩子通过这份材料会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区角活动是现实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让幼儿在反复多次地与材料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中, 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一般, 某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与多种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 当然, 一种操作材料也有可能存在着多种教育功能。在材料的提供中, 我力求让孩子在一份材料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儿童区域游戏之适宜材料的投放 篇9

区域游戏如何成为促使儿童在原有的水平上有不同程度成长的有效平台,投放适宜的材料是关键。教师要走近儿童,倾听想法,了解兴趣,反思现场,在不断完善中有所感悟。此外,区域材料要在具备安全性的基础上,关注目标性、操作性、趣味性和层次性,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让区域材料更加贴近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贴近儿童生活及兴趣需要。

一、关注区域材料的目标性:贴近儿童实际发展水平

材料的目标性是指材料要根据儿童在各个领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活动需求来投放,即各个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又要与所达到的教育目标紧密联系,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例如,在探索物体沉浮时,我们会发现儿童对沉浮现象很感兴趣。所以,在区域游戏中要提供多种材料和记录单,让儿童摸一摸、猜一猜,再观察验证什么会沉、什么会浮,记录结果。再如,班级科学区的现成玩具“小猴分香蕉”,刚开始时,儿童可能只是尝试让天平平衡,没什么兴趣。但教师可以结合正在学习的组成分解知识,添加“小问号卡”,让他们记录小猴分香蕉的方法,以期让天平平衡。

其实,区域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有计划地将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中十分重要。例子中的材料,教师可根据本阶段儿童科学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和需求给予及时投放,通过记录单、问题卡让材料的目的性增强,引导儿童围绕目标思考和操作,从而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区域材料也应如此。目标的难易程度要贴近儿童最近发展区,实现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内的自我发展。因此,教师应对儿童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让儿童通过努力可以熟知并能运用目标的材料,使材料满足儿童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快乐,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关注材料的目标性不等于有目标的材料就是适宜的,不能吸引儿童参与互动的材料,即使蕴含了再多的教育目标,也是空中楼阁。

二、提高区域材料的操作性:贴近儿童学习特点

儿童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常常通过对物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摆弄、拼拆、移动等操作来感知和理解,达到学习的目的。这表明,儿童的思维和学习离不开动作。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例如,班级语言区可以让孩子用磁铁牵引着小蝌蚪找妈妈,使小蝌蚪“活”起来,活灵活现地“游动”,惟妙惟肖,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数学区在让儿童认识时钟时,投放现成的时钟让他们根据照片拨时间,不受欢迎。这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拼装时钟的材料,让儿童先拼装再拨时间,这会让他们爱不释手,不断重复。

在儿童的活动现场,我们不难发现,有了可操作的材料,他们的目光就有了落点,思维就有了专注的对象。可以说,儿童对材料能否产生积极互动,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操作价值。教师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才让小蝌蚪有了生动的操作方式,才让儿童在组装时钟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如何拼装、如何让部件动起来等问题,满足他们喜欢反复摆弄的学习特点。因此,材料的操作性要求教师为儿童准备的不应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品,而应是能引发他们积极与环境互动、愿意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材料。

三、增强区域材料的趣味性:贴近儿童兴趣的需要

凡深受儿童喜欢的材料,都带有“游戏”的味道,能使他们充满期盼和想象;凡受儿童冷落的材料,都带有“无趣”的特点,固定的操作模式和轨迹使活动失去神秘感和挑战,无法吸引儿童。因此,教师在设计和投放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材料好不好玩。

第一,赋予材料情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以儿童的积极情绪推动认知学习,这是因为快乐的情绪和记忆对儿童的学习至关重要。儿童的学习充满情感色彩,曾经经历、生活化及情境性的环境能激起儿童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熟悉、亲切,愿意投入。例如,班级益智区“分餐具”游戏中提供大、中、小三种餐具,让儿童说出最大、中等及最小的,并将最大的分给爸爸,中等的分给妈妈,最小的分给自己。再如,语言区“送报纸”游戏,设计图文并茂的提示卡,如三楼办公室、一楼保健室等,让儿童按要求、有礼貌地完成送报纸任务。这样的活动有很多,如刷牙、乌鸦喝水等。

生活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灵感,也教会我们要有爱心。当材料有了生活味道、童话色彩,也就有了真、善、美的情感。“分餐具”“送报纸”等活动,因有儿童熟悉的情境,亲切温暖,承载的情感成为更大的学习动力,让孩子愿意全身心投入,因此开展得有声有色;“刷牙”“乌鸦喝水”等游戏,教师为其披上童话的外衣,让原本单调的技能、枯燥的生活现象因有了小动物的介入,变得充满童话色彩,让儿童对任务充满感情,感受到自己爱心付出的快乐,这种感受驱使他们更加专注,企盼结果。

因此,在设计材料时,教师应尽可能地融入儿童经历过的生活元素,善于让材料披上童话的外衣,戴上游戏的面具,让原来无生命的材料生动起来,通过对情感的渴望吸引儿童。情感是一把钥匙,材料有了情感,就如同有了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能与儿童互动对话,激发他们产生无限的兴趣、想象和创造。

第二,保证及时调整。区域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能力的不断提高及时地调整和补充。无论多么有趣的材料,如果一成不变,也会失去原有魅力。例如,班级语言区“说相反”游戏中,开始时,儿童会根据卡片问答和验证,一段时间后就没了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增加抽卡箱和小奖品,用竞赛的方式,让儿童玩得不亦乐乎。再如,益智区“听音筒”游戏,开始时投放了三对音筒,熟悉后逐渐增加数量,可让儿童一直保持对这份材料的新鲜感。教师要能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不断满足儿童的兴趣需求,保证他们的主动参与和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而且,教师也应关注、追随儿童的活动过程,给予积极回应。当儿童对原有投放材料的兴趣减弱时,要在分析判断需求的基础上,尝试用组合、增添、删减、细化等方法,赋予材料新的生命力。

四、明确区域材料的层次性:贴近儿童个体差异的需要

材料的层次性是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不同层次且丰富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因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同一活动中所需的材料也不同,在活动区投放具有层次的材料,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个体和能力有差异的儿童获得不同的认知体验。例如,“小鱼穿毛衣”活动是让孩子尝试在小球上绕毛线,但一些儿童因很难按住毛线一端总是不成功,不愿再尝试。思考后,可先用透明胶带将毛线一端固定在部分小球上,再请不成功的儿童尝试,一遍,两遍,当他们成功时非常开心。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难度不同的操作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起点按不同发展速度选择不同的材料,逐步达到目标,让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此外,注意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的结合。低结构材料和自然物的投放看似简单,却没有固定的玩法和要求。因为开放,儿童有了最大的想象和活动空间,他们大胆假设,主动验证想法,创造不同的玩法,从中实践与体验多少、大小、远近、变化、连续、快慢、空间等概念,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更加专注,更有自信。例如,儿童会在美工区“自取材料柜”自主选择,围裙、窗帘、小拖鞋等新鲜出炉,成为角色游戏材料的新宠。他们也会在建构区玩蜂窝板、纸杯等辅助材料,怎么玩,一切均由自己做主。于是,各种各样的桥、形态各异的房子甚至宇宙飞船应运而生。

区域游戏的优势就是因材施教,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儿童提供丰富多变、适宜个体发展的各种活动材料。因此,教师在设计和投放材料时,应充分考虑材料玩法,考虑怎样才能适合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儿童,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儿童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分解成若干能与儿童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有针对性地投放。同时,善于发现低结构材料蕴含的教育价值,积极引导,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成功。

区域材料是儿童游戏的载体,是儿童建构知识的依托,蕴藏着一定的教育契机。区域材料的目标性、操作性、趣味性和层次性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融合,相互映衬,使材料真正成为激发兴趣、帮助儿童达到应有目标的积极助手。

浅谈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 篇10

一、坚持以社会生活为根本点,大量投放生活化材料

区域活动作为现实社会生活的翻版再现,同样存在角色间的交往需要,以及各成员间共同发现问题、协商解决问题的需要等,对幼儿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区域活动要始终紧密结合幼儿实际生活,积极选择投放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材料,确保幼儿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主体经验,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参与交往,共同发现、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如开展植物园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的环境布置、材料投放和人员分工等方面可完全植入现实生活内容,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植物园区的开辟、种子的购买、播种、日常的照料、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果实的收获等环节,以亲身实践获取生活化经验,提升幼儿参与热情,增强幼儿的学习观察能力。又如在表演区,教师可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破旧衣服、废旧报纸、塑料袋等作为幼儿表演装扮材料;在体育角,教师应引导幼儿将废旧报纸揉成团作为足篮球,将硬纸壳剪成圆盘作为飞盘,将易拉罐绑在木棒的两端做成杠铃等等,以熟悉的物质材料的选择投放,增强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性,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

二、坚持以本土资源为切入点,巧妙投放特色化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基于此,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要因地制宜,紧紧围绕“活的”的环境,随地域环境的变化选择投放材料,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本土资源的教育意义。诸如皖北地区幼儿园可利用“老庄文化”、“药材文化”资源,皖南地区幼儿园可利用“茶文化”,“徽派建筑”“黄山松精神”等文化资源,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如开展“农家茶馆”区域活动,教师可针对性的投放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茶叶,让幼儿在参与茶馆的“经营”中,了解家乡的特色,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再如开展“疯狂旅行社”区域活动,教师可巧妙投放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齐云山等旅游景点的照片,供“导游”解说,“游客”参观游玩……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知家乡文化,提升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家乡文化的绵延传承。

三、坚持以幼儿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积极投放针对性材料

布鲁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作为幼儿参与活动的内生动力,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积极投放符合幼儿兴趣的活动材料,对于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活动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鉴于此,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应充分尊重班级幼儿的兴趣爱好,及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其需求选择活动内容,确保幼儿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主动尝试、自我探索、亲身体验。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不仅要在活动前了解幼儿兴趣,提供适合材料;更要做好活动中的观察指导工作,根据幼儿兴趣点的变化及时更新投放的材料,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以更好地定位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幼儿对角色兴趣的变化,调整角色,更新材料,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四、坚持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落脚点,适时投放适宜性材料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强调“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此,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应紧紧围绕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认知能力,投放适宜性材料。如开展骑木马活动,针对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投放真实的木马,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玩乐;而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已得到初步发展,因此活动材料投放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实木马,教师在针对性的指导下,可提供木棍、扫把等材料供幼儿想象游戏。另外针对小班幼儿爱模仿的天性,可在小班开设“娃娃家”,投放以角色游戏为主的材料,为幼儿的角色扮演提供条件;相对小班幼儿,大班幼儿的小肌肉群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探究欲望强烈,教师可相应地投放操作性和探究性较强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和自我探究能力。

五、坚持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为关键点,积极投放开放性材料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求我们“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但由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直观动作性和具体形象性特点,决定其创造力是简单的、初级的,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积极投放开放性材料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更多操作材料的自主决定权,让幼儿真正成为材料和活动的主人,极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收集的牛奶罐供各区域幼儿自由选择、操作,美工区幼儿通过粘贴鼻子、眼睛等五官将其制作成一个个可爱的“牛奶宝宝”;建构区幼儿将其拼搭成高楼大厦、坦克、飞机、火箭等等;体育区幼儿将其成功运用到保龄球的游戏中;表演区幼儿将其作为演出的乐器,玩得不亦乐乎……这些开放性材料的投放无一不解放了幼儿的大脑,解放了幼儿的双手,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区域材料 篇11

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效果。目前有些幼儿园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存在过于迎合主题,缺乏多样性;更换周期较长,缺乏更替性;不同区域隔绝,缺乏动态性;忽视年龄特点,缺乏针对性;忽略纵向发展,缺乏递进性等误区。主要通过投放材料注重多样性,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注重更替性,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注重联系性,让区域材料“动”起来;注重针对性,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递进性,关注幼儿纵向发展等合理的投放方式,引导幼儿自主发展。同时,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促进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实施建议中指出“参考《指南》提供的内容框架,教师可以创设活动区、投放活动材料,评估幼儿活动区情境中的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评估和反思活动区的创设与活动指导。”①可见,区域活动的活动方式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丰富有趣的、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活动区),提供有深度、有层次的活动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活动材料,在环境中有效、系统地进行活动,从而得到全面发展。②区域活动中强调的是幼儿的自愿自主性,幼儿通过自主操作区域活动中的材料,获得自主发展,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应提供丰富有效的活动材料以供幼儿操作,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直接与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互动,在此过程中建构自身经验,获得发展。

好的活动材料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参与,也能够在幼儿与之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幼儿高度投入活动中,促进幼儿进行经验建构,而不恰当的活动材料不但不能起到促进幼儿发展作用,反而会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不到有效探索,浪费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效果。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教师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存在一系列误区,使得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受到限制。

一、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使得区域活动的效果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过于迎合主题,材料投放缺乏多样性。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某幼儿园小班在开展主题活动“我们吃的食物”,图书区中整齐划一的全部摆放着统一的教材;美工区涂色、折纸全部是各种各样的水果、主食;娃娃家摆放着各种仿真的水果、蔬菜;甚至教室的环境设置全部是各种各样的食物,其他的材料都暂时被收起来,幼儿在整个主题开展的过程中,与之互动的全部都是主题相关的材料。区域活动开展的时间里,图书区鲜少有人光顾,美工区的孩子重复为水果涂颜色……孩子被动地接受着教师设置的一切,没有一丝活跃的气氛。

该班教师认为区域要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但在实践过程中过于强调这一点,材料的单一性使孩子的探索兴趣减弱。

2. 更换周期较长,材料投放缺乏更替性。有些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一学期甚至一整学年都不更换一次,教师给予的指导性又比较欠缺,孩子每次区域活动时间都面对同样的材料,长期下来,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逐渐减弱,并且从幼儿的纵向发展来看,区域活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3. 不同区域隔绝,材料投放缺乏动态性。有些教师在进行材料投放的时候,虽然也能够做到及时更换活动区的材料,但在从全局出发,使活动材料动态性的联系起来方面则较为欠缺,班级中的区域看似分隔的一个个小的区域,但是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区与区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联系性,区域活动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索,只有相互之间动态性地联系起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 忽视年龄特点,材料投放缺乏针对性。笔者曾在某幼儿园参观,发现从小班到大班所有的建构区、图书角、益智区投放的材料种类相差不大,究其原因,是幼儿园订购了统一的教材、教具,教师直接从材料中选择一部分投放到活动区,但是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考虑不足,如小班幼儿精细动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投放的材料如果难度太大,不仅起不到让幼儿发展的目的,反而会使幼儿产生畏难情绪,对以后的探索产生不良影响。

5. 忽略纵向发展,材料投放缺乏递进性。部分幼儿园在活动区材料投放中既能够注意到及时更换活动材料,也能够体现出材料投放的动态性,但是对于材料投放的递进性则较为欠缺。材料投放的递进性是指在幼儿已有探索的基础上,针对幼儿的探索方向,及时呈现能够更进一步促进幼儿发展的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索纵向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很多教师对于活动区中幼儿的支持性策略更多的是从整体层面关注全班幼儿的发展,对于个别性的幼儿发展所给予的关注较少。

二、对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建议

1. 材料投放注重多样性,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多样性的材料投放既是基于不同幼儿不同需求的考虑,又能够使幼儿对多样性的活动材料充满兴趣。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因为材料种类的多样而产生更丰富的想象,从而进行更有创造性的活动,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区域活动虽要与主题活动相联系,但没必要完全成为主题活动的附庸,而失去区域活动独特的价值,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度,既考虑到要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又能够尽可能丰富区域中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与自主发展。

2. 材料投放注重更替性,滿足幼儿的探索需要。材料对于活动区的重要性,不亚于地基对于房屋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材料的支撑,区域活动的开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进行材料投放的过程中,要注重材料的更替性,切忌一劳永逸,无视幼儿的需要。幼儿面对着已经非常熟悉的活动材料会缺乏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区域活动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的观察,对活动区的材料进行及时的更替,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好奇心与渴望学习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定期更换活动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与新的活动材料进行互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

3. 材料投放注重联系性,让区域材料“动”起来。不同的区域看似一个个相对隔离开的小空间,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相互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性,如果教师在材料投放的时候能够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能够满足幼儿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发展需求,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如我园某班教师在编织区投放了织布机,幼儿非常感兴趣,在操作的过程中特别投入,教师将幼儿在编织区完成的作品(围巾)再投放到表演区,编织围巾的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在区域活动中非常投入。

教师在材料投放的时候要注重动态性,可以让多个区域的材料“动”起来。如美工区的作品可以制成图书,投放到图书区,美工区的折纸作品也可以投放到扮演区,注重将不同区域材料投放的互动性,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部分文献中也提到了材料呈现的动态性,但仅仅局限于材料的增减与重组利用,③非区域之间的动态联系。

4. 材料投放注重针对性,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3-6岁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不同年龄班区域中的材料投放要充分考虑到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特点及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投放适宜幼儿实际发展的材料。下面列举建构区的材料投放方式。

小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还不太成熟,建构区的适宜投放体积较大的材料,由于小班幼儿的游戏以平行游戏为主,思维特点为具体形象思维,小班幼儿不能够事先规划自己想要完成什么作品,在搭建的过程中,看到搭建出来的像什么,才会说我想要搭建什么,因此具有一定形象性的材料,能够启发幼儿在探索的时候基于物体的形象性进一步发挥想象,因此建构区材料的投放适宜数量多而种类少,材料具有一定的形象性,这种类型的材料更适合小班幼儿的探索特点;中班幼儿精细动作已经有所发展,思维特点虽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也开始发展,游戏的类型从平行游戏过渡到联合游戏,即虽然看上去几个小朋友在完成同一个作品的建构,但是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建构区的材料投放要适当增加种类,数量上要相对减少,材料的体积可以相对减小,材料的抽象性也应适当降低;大班幼儿思维特点进一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大班幼儿的游戏类型从联合游戏过渡到合作游戏,幼儿之间已经可以事先就搭建什么物体进行规划,并相互之间可以做到分工合作,因此,大班的建构区材料投放应注重种类多,数量上可以灵活控制(可以稍微多一点以支持幼儿更为宏大的建构作品,也可以少一些以启发幼儿利用其他材料进行替换,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大班建构区投放的材料应尽量使用单一的零件式材料(材料不体现形象性),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零件式的建构材料来完成自己想要实现的作品及功能,这种零件式的建构材料对幼儿的发展更具启发性。

5. 材料投放要注重递进性,关注幼儿纵向发展。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索能够体现自主性,满足不同差异的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及时关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及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教师要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幼儿提供“跳一跳,够得到”程度的材料,在幼儿达到这一水平之后及时跟进,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状况进行材料投放的及时调整,④递进性的促进幼儿的纵向发展,但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素养的要求较高。

综合教师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存在的误区,可以发现很多都是因为教师观念上存在偏差,对区域活动的认识比较局限,要做到合理投放活动区的材料,还需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区域活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②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③俞燕芳.谈幼儿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有效投放于适时调整[J].课程与教学.2015(5):56.

区域材料 篇1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体现了废旧材料在幼儿游戏中的重要性,但要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光投放材料还不够。如何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来投放废旧材料、采取何种方法来指导幼儿进行有价值的活动,应该着重考虑。

一、创设开放式游戏环境,满足幼儿与材料互动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在属于他们的环境中才是积极主动的,所以,我们要创设合适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有效地参与活动提供条件。

传统区域活动中各区域材料都是分类相对固定的摆放,这无形中让幼儿认为本区域的材料只能在本区域玩。在我们的活动区中,创设开放的游戏环境,将区域与区域之间联系起来,让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相互合作。例如,我们把平时的美工区命名为“环保加工厂”,让幼儿以工人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他们用废旧的广告纸剪出了别具一格的窗花,用纸盒添上报纸撕的五官做成纸盒娃娃,用“开心果”壳做成了项链,用贝壳、花生壳等粘贴成海底世界图……一件件废旧材料在幼儿手中都变成了美丽的艺术品。这些环保艺术品,孩子们都可以卖到“超市”,赚到的“钱”又可以到其他区域中消费,因为“劳有所获”,孩子们对环保制作活动更感兴趣。

二、以幼儿为主投放材料,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1)提供多层次的活动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自信。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这就使得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能力。根据每个孩子能力的不同,应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废旧材料。例如,在大班的“从头到脚”主题中,活动“牙齿切碎机”的延伸活动是“制作大嘴怪”,要求幼儿在区域中利用废旧饮料瓶来创作大嘴怪。那我们给幼儿投放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材料。层次一,制作大嘴怪的空塑料瓶、制作牙齿的白色卡纸以及装饰用的各色即时贴。层次二,剪好大嘴巴的空塑料瓶子、制作牙齿的白色卡纸以及各色即时贴。层次三,剪好大嘴巴的空塑料瓶子、剪好牙齿形状的白色卡纸以及各色即时贴。这样的材料投放,适应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也有利于幼儿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上鼓励幼儿自主学习,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自信。

(2)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丰富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材料越丰富越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活动区中增设了各种材料箱,摆放着幼儿收集的各种废旧材料,既扩大了幼儿选择材料的范围,也便于幼儿自主选择、自由取放活动所需的材料。许多废旧材料稍作加工就变成幼儿喜欢的玩具,如废旧的饮料瓶画上眼睛、嘴巴、鼻子,贴上头发、裙子就变成了娃娃。用完的纸箱剪去上下两面,稍作加工就可以变成一个纸板滚筒……丰富多样的废旧材料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废旧材料制作的玩具大多都是一物多玩的,幼儿越来越喜欢每天的区域活动了。

三、合适的指导方法,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在幼儿进行区域游戏时,教师要同时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要为幼儿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探索,并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寄予有效地、适度地指导。

(1)观察、发现,适时适度地介入。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我们唯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以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的成长需要。在游戏中,作为教师在指导幼儿时要把握好度,不但要让幼儿把游戏进行下去,而且要拓展他们的创意。例如,有些幼儿在活动中经常被丰富的废旧材料分散注意力,面对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材料,他们一会拿这个玩玩,一会拿那个玩玩。此时,教师作为游戏的观察者、引导者就要适时地介入,帮助幼儿把握游戏方向。

(2)点拨、启发,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点拨,给幼儿留出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总结。例如,活动中,幼儿用纸盒创作出各种造型的小动物,有长颈鹿、大狮子、小老鼠等。在制作长颈鹿的过程中,轩轩提议:“我觉得用牙膏盒做长颈鹿的脖子应该很像的!”欣欣表示赞同:“对,牙膏盒很长有点像长颈鹿的脖子。”“那用什么盒子做长颈鹿的腿呢?长颈鹿的腿也很长的。”萌萌皱起眉头,轩轩说:“老师,我觉得还是用同样长的牙膏盒子比较好,其他的盒子不够长。”我笑着说:“好啊,你们自己去试一试,你们的想法非常好。”对于幼儿的这些想法,我总是积极认可,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

四、总结反思

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使得区域间的材料相互利用起来,为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提供了条件。提供多层次的、丰富多样的材料顺应了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合适的指导方法让幼儿不断去尝试、探索。因此,在区域游戏中,以废旧材料为媒介,将创设环境、投放材料、指导幼儿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在区域活动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废旧材料分类放好,在活动中便于幼儿选择、取放。同时,要不断补充更新废旧材料,满足幼儿活动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幼儿持续的探索。在活动中,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教师如果能在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寄予适当的帮助和启发,对幼儿的活动寄予适当的肯定与鼓励,幼儿的兴趣就越浓厚,创意就更多。

上一篇:企业研究生下一篇:意笔人物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