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地区域

2024-07-03

水地区域(精选7篇)

水地区域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1992—2014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适宜黑龙港流域种植的27个小麦品种。1992—2003年的品种数据来自于《河北省农作物优良品种》一书,2004—2014年的品种数据来自于历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的品种审定公告。审定品种年平均性状汇总见表1。

1.2 分析项目

选择与产量有关的全生育期、株高、穗粒数、穗数及千粒重进行分析。产量一般为两年区域试验产量的平均值,少数品种为多年区域试验产量的平均值。

1.3 分析方法

先对27个小麦品种进行简单的常规分析,计算各组每年审定品种的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年平均值,利用Excel软件描绘出各组品种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相对于审定年份的散点分布图,总结各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然后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量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小麦品种的遗传演变规律

为了研究冀中南水地区域优质小麦审定品种主要性状在22年中的变化特点,对不同年份、不同组别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平均数依年份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回归系数的大小来探讨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见表2。

2.2 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麦品种在演变过程中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产量三要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对所有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产量与产量性状间的全回归分析,其结果列于表3、表4。

2.2.1 冀中南水地区域优质小麦审定品种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全生育期与株高、穗数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产量呈负相关。表明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品种的生育期缩短、株高变矮、穗数减少是一个同步改良的过程,都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以上分析与性状演变规律分析相一致。

注:NS:相关系数不显著;*:相关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在0.001水平上显著

株高与千粒重呈正相关,表明在品种改良过程中,随着株高的降低,千粒重也在减少。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与穗数呈负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随着株高的降低,穗粒数、穗数都在增加,产量也在增加。

穗粒数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数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呈负相关;千粒重与产量呈负相关。说明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只有穗粒数的提高有利于产量的提高,穗数与千粒重的提高都制约产量的提高,同时三要素彼此之间又是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

2.2.2 产量与产量性状间的全回归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品种生育期、株高对产量有着不显著的正向贡献,偏回归系数分别是1.284和0.021,表明随着全生育期、株高的增加,都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直接贡献大小顺序依次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的是穗粒数,偏回归系数是7.089,说明在过去的22年里,穗粒数对产量提高起主要作用,通过增加穗粒数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仅次于穗粒数,偏回归系数是4.554;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小,偏回归系数是3.926。

3 讨论与结论

3.1 优质小麦审定品种主要性状演变规律

全生育期随着品种审定年份的逐渐缩短,平均每年减少0.155 d,且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生育期的变短,产量呈不明显增加趋势,这与冀中南水地组原因一致;全回归分析显示,全生育期对产量有不显著正向贡献,说明随着生育期的变短,产量有不明显降低趋势,全回归分析的结果符合小麦生长的一般规律。

株高随着品种审定年份的逐渐降低,平均每年减少0.742 8 cm,且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随着株高的变矮,产量呈极明显增加趋势;全回归分析显示,株高对产量有不显著正向贡献,说明随着株高的变矮,产量有不明显降低趋势。这与冀中南水地组原因一致。

穗粒数随着品种审定年份的逐渐增加,平均每年增加0.269 8粒,且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全回归分析显示,穗粒数对产量有显著正向贡献,是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性状。表明穗粒数的提高在小麦增产中起重要作用,随着穗粒数的增加,产量有极明显的提高。

穗数随着品种审定年份略有减少,平均每年减少0.510 7万穗/667 m2,且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表明随着穗数的减少,产量呈不明显增加趋势,说明穗数的降低改善了群体的通风透光性,使得产量略有提高;全回归分析显示穗数对产量有不显著正向贡献,说明随着穗数的增加,产量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表明该组品种具有较强分蘖力和较高成穗率,确保了产量提高。

千粒重随着品种审定年份的逐渐增加,平均每年增加0.069 g,且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表明随着千粒重的增加,产量呈不明显减少趋势;全回归分析显示千粒重对产量有不显著正向贡献,说明随着千粒重增加,产量呈不明显增加趋势。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千粒重的提高在小麦增产中起到了作用,随着千粒重的增加,产量有所提高;二是穗粒数对于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且二者呈不显著负相关,千粒重的提高制约了穗粒数的增加,因而导致产量降低。

产量随着审定年份的逐渐增加,平均每年增加5.855 kg/667 m2,达显著水平。产量三要素也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而发生了变化。综上所述,在过去的22年里,冀中南水地区域优质小麦品种的育种家们是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通过缩短生育期、降低株高、增加穗粒数以及提高千粒重等手段来实现增产效果的。

3.2 关于提高冀中南水地区域优质小麦产量的育种建议

3.2.1 生育期

从小麦生长的一般规律来讲,生育期越长,灌浆越充分,小麦的产量越高。从目前河北省种植结构来看,小麦生育期缩短有利于后茬作物的播种;此外,在小麦生长后期,自然灾害对小麦的影响依然存在,但总体产量保持增加。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的品种选育过程中,在保证籽粒灌浆充分的前提下,应协调其他生长期的发育时间,选育生育期短的品种。

3.2.2 株高

从河北省的育种实践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育种家们利用矮秆基因成功地选育出了一批半矮秆小麦品种,解决了小麦在增加密度和高产栽培条件下严重倒伏的问题,推进了河北省小麦单产的大幅度提高。从生物学特性看,植株矮化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种种不利效应。茎秆过矮的小麦品种,冠层低而密集、通风透光性均不好,群体过大时就易造成郁蔽。从提高产量潜力看,植株的矮化势必限制生物学产量的提高,而在收获指数达到一定高度时,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物学产量的提高。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的品种选育过程中,不要仅仅通过降低株高来增强品种的抗倒性,应在保证一定株高的前提下,选育茎秆韧性较好的材料,增强品种的抗倒伏能力。

3.2.3 穗粒数

从生物学特性看,每穗粒数是由每穗有效小穗数和每小穗粒数构成的,增加每穗有效小穗数比增加每小穗粒数较为有利,因为前者大多穗型较长、籽粒比较整齐、千粒重较高;后者往往穗型紧密、籽粒大小不均、千粒重较低。从遗传特性看,每穗有效小穗数是一个重要的产量性状,部分显性,且小穗不抑制其他产量因素。从河北省的育种实践来看,育种家们认为靠增加每穗有效小穗数对提高生产性能成效显著,他们大多通过培育具有超多小穗特性的穗分枝品种,使小麦产量育种获得重大突破。因此,笔者认为,通过继续采用目前的育种手段,河北省小麦品种的穗粒数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3.2.4 穗数

从生物学特性看,穗数限制产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穗数偏少、生物产量不足,导致产量不高;二是穗数偏多,使得群体通风透光性变差、病虫害发生加重、倒伏可能性加大,导致产量不高。从河北省的育种实践来看,育种家们认为穗数增加效果明显,穗数的自身调节能力是对产量补偿最强的因素,但当穗数40万~45万穗/667 m2、产量达到500 kg/667 m2左右时,增产效应不明显。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的品种选育过程中,穗数可以在提高茎秆韧性和改善株型结构的基础上稍有增加,幅度不能太大,以避免在小麦生长后期遭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

3.2.5 千粒重

从生物学特性看,影响千粒重进而限制产量的因素主要有3个:一是穗粒数或穗数较多;二是灌浆速度慢或灌浆时间短;三是为增加千粒重而延长灌浆时间,使生育期延长,导致小麦生长后期受到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从河北省的育种实践来看,育种家们认为千粒重在遗传上是最可靠的产量构成因素。有专家推算,在保持穗数和穗粒数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千粒重每增加1 g,可增产2.5%。目前,提高千粒重仍然是育种家们改良品种的重要目标。笔者认为,千粒重的提高虽然还有潜力,但只提高千粒重对提高产量而言不是最有利的,因为千粒重与穗粒数、穗数都呈负相关。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的品种选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籽粒灌浆速度和延长灌浆时间来增加千粒重,同时还要增强小麦生长后期对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抗性。

摘要:分析了22年以来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适宜冀中南水地区域种植的27个优质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今后小麦育种的建议。

关键词:冀中南,水地区域,小麦,性状演进

水地胡麻品比试验研究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胡麻品种:陇亚8号、陇亚9号, 由甘肃农科院引入;晋亚7号, 由山西高寒生物研究所引入;定亚18号, 由定西种子公司引入;宁亚11号, 宁亚14号, 由原州区种子公司引入。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位于原州区彭堡乡彭堡村, 前茬为麦茬, 浅黑垆土。试验设6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宁亚11号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9 m2 (5.0 m×1.8 m) , 每小区种植9行, 行距20 cm, 区距30 cm, 排距40cm, 周围设保护区3~4 m。4月上旬人工开沟播种, 播有效种子600万粒/hm[1,2,3]。播前结合整地基施农家肥45 t/hm2、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45 kg/hm2, 播后用畜力耱平保墒[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 参试品种生育期变幅在102~112 d, 极差10 d, 生育期最长的是陇亚8号, 最短的品种是宁亚11号, 其他品种生育期为108~111 d。

2.2 抗逆性、抗病性表现

根据田间目测, 晋亚7号、陇亚8号、陇亚9号、定亚18号抗旱性强, 宁亚11号、宁亚14号抗旱性中等;宁亚11号抗枯萎病最弱, 其他品种抗病性强。

2.3 参试品种产量比较

由表2可知, 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陇亚8号、宁亚14号、陇亚9号、晋亚7号、定亚18号、宁亚11号。方差分析显示, 品种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性。陇亚8号、宁亚14号、陇亚9号、晋亚7号和宁亚11号有显著性差异, 定亚18号与宁亚11号没有显著性差异。

注:小区收获面积为10.8 m2。

2.4 参试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由表3可知, 参试品种平均株高变幅在52~68 cm, 植株最高品种为陇亚9号、宁亚14号, 最低的品种为宁亚11号。宁亚11号属矮秆品种, 其余均为高秆品种。参试品种平均有效分枝数变幅为4.9~6.6个, 陇亚9号、晋亚7号分枝最多, 定亚18号分枝最少。参试品种结果数变幅为10~14个, 结果数多的品种有陇亚9号、陇亚8号, 结果数最少的是宁亚11号、宁亚14号、晋亚7号, 其他品种居中。参试品种平均有效分茎数变幅为0.1~0.6个, 分茎数多的品种有宁亚14号、晋亚7号, 宁亚11号分茎最少, 其他品种属中。参试品种每果粒数变幅为5.0~8.8个, 每果粒数高的品种有晋亚7号、宁亚18号、宁亚14号, 陇亚8号和宁亚11号居中, 陇亚9号最少。参试品种千粒重变幅为6.9~7.9 g, 千粒重最大的品种是宁亚14号, 最小的品种是陇亚8号。

3 结论

通过田间观察、产量对比, 参试品种中陇亚8号、宁亚14号单产分别1 851.9、1 821.0 kg/hm2, 分别对照宁亚11号增产100%、97%。其次是陇亚9号, 单产为1 728.4 kg/hm2, 较对照宁亚11号增产87%。

参试品种中宁亚11号感枯萎病严重, 致使产量低, 效益差。其他品种均抗胡麻枯萎病, 产量稳定。建议将表现突出的陇亚8号、陇亚9号, 申请参加2007年区域试验。

参考文献

[1]南京农学院.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1版.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9.

[2]韩清瑞, 罗永全, 方成梁, 等.冬小麦抗旱品种筛选试验[J].农业新技术, 1992 (4) :12-15.

[3]岳国强, 程炳文, 殷秀琴, 等.胡麻抗旱节水品种筛选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4) :61-62, 64.

[4]王颖, 田振荣, 李亚鑫, 等.宁南山区优质胡麻生产优势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1) :94-95.

[5]王巨垣.胡麻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 2006 (11) :126.

吉林市滨水地带驳岸形式探析 篇3

关键词:吉林市,生态驳岸,以人为本,亲水性

1 引言

随着吉林市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 城市空间不断扩展, 对景观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原本位于郊野的河流水系随着城市区划和市民的亲水心理决定了这些滨水地带必将成为城市重要的自然开放空间, 水系的交通运输功能也逐渐削弱, 景观功能、休闲游憩功能和生态功能日益彰显。园林水体要有稳定、美观的水岸以维持陆地和水面一定的面积比例, 防止陆地被淹没或水岸坍塌而扩大水面, 因此在水体边缘必须建造驳岸或护坡。园林驳岸是一面临水的挡土墙, 位于园林水体边缘与陆地交界处, 是为了稳定岸壁、保护湖岸不被冲刷、防止岸壁坍塌的水工构筑物。

2 吉林市滨水地带驳岸现状分析

吉林市自2002年实施清水绿带工程以来, 在驳岸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具体的驳岸做法探索较少, 材料及产品的开发滞后, 形成现在所见到的驳岸除江滨公园驳岸为自然式驳岸外, 大多数仍采用浆砌块石、混凝土硬质、台阶式卵石驳岸等, 虽然表面上比较清洁, 但它影响了城市景观, 使水草、鱼类逐渐消失, 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 与景观水系建设的初衷相违背。

2.1 吉林市驳岸的优点

松花江成S形穿越吉林市, 成为吉林市区内的主要观赏景观, 江边垂柳在冬季形成的雾凇, 举世闻名。松花江驳岸形式和布局直接影响着吉林市的形象, 为丰富吉林市景观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驳岸维系了陆地与松花江水面的界限, 防止了因水的侵蚀、冻胀、风浪淘刷、岸壁塌陷所导致的陆地后退水岸线变形道路受损而影响园林的景观。

(2) 通过驳岸强化了岸线的景观层次, 丰富了水景的立面层次, 加强了景观的艺术效果。临江路靠近江面的一侧, 布置着立体斜面花坛, 既防止了雨季水量过大时冲蚀街道, 又丰富了江畔景观。

(3) 美化了环境, 改善了以往自然的、未加人工修饰的驳岸水体污浊的现象。

2.2 吉林市驳岸存在的问题

(1) 吉林市驳岸达到了防洪的目的, 却丑化了河道的景观, 建筑时大量挖沙, 使河道部分区域水深增加, 破坏了人与水体亲近的心态, 忽视了水岸的综合功能。

(2) 硬质的驳岸结构缺少变化, 给人以生硬、呆板的感觉, 不能随水岸线的变化而变化。2010年以来北方水资源短缺, 松花江水量也逐年减少, 河道和水岸线上一片荒芜, 景观效果较差。

(3) 硬质的驳岸剥夺了水生动、植物和鸟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失去了物种多样性。在吉林市长大的市民, 对孩提时代下河捉虾、摸鱼的童年乐趣甚是怀念, 但是由于实施了清水绿带工程在少了污染物的同时也少了鱼儿的踪影、鸟类悦耳的鸣叫和野鸭的数量。

3 生态驳岸的选择

依驳岸的造型分为规则式驳岸和自然式驳岸。规则式驳岸是只用块石、砖、混凝土砌筑的比较规整的驳岸。驳岸简洁明快, 耐冲刷, 但缺少变化。自然式驳岸是指外观无固定形状或规格的岸坡处理。这种驳岸自然亲切, 景观效果好。是现代人们推崇生态驳岸的首选。它又分为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3.1 自然原型驳岸

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 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 配合植物种植, 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白杨以及芦苇、荷花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 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 加之其枝叶柔韧, 顺应水流, 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我国传统的治河六柳法即是这方面的总结。

3.2 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 不仅要种植植被, 还要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 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果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 (没有鱼巢) 等护底, 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 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 固堤护岸。

3.3 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 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 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 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 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的直径的混凝土管, 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 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本。

采用自然式驳岸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真正体现, 以杭州花港观鱼公园金鱼园驳岸设计为例, 其原地形是一条水塘中间的土梗。利用当地块料填筑扩大后两面都临水, 左面水浅而湖底坡缓, 用水生鸢尾种植带, 根部在水位以下, 利用木材沉褥护堤岸。右面岸墙陡直, 适宜作山石驳岸。桩间除以碎石填充外还用木材沉褥。岸上散植鸡爪槭和五针松。驳岸的山石与岸边种植、路边散点山石结为一体, 是很具有园林特色的驳岸[1]。

4 滨水地带的驳岸形式设计

4.1 滨水空间的亲水可游性

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水体空间具有开敞的视野, 新鲜的空气, 愉悦的鸟鸣, 吸引着人们前往接近水滨, 进行各种亲水性活动, 包括静态的垂钓、驻留、观赏和动态的广场表演、放风筝、戏水等。而驳岸的坚固密实与疏松, 驳岸的高度、陡峭程度等都决定着水体的可达性。在驳岸设计中, 研究和分析大众的行为心理对水边行为心理进行整和设计, 选择行为发生的合理区段, 进行相应的驳岸空间形态设计, 促使人们亲水行为的发生, 包括残疾人坡道、盲道的设计, 方便弱势群体的使用, 并保证岸上的水体视线通畅性。驳岸设计中还要处理好滨水区文化历史古迹的保护与展示和现代活动项目的开发之间的关系, 创造出符合人类行为心理和精神活动的理想亲水空间[2]。

4.2 驳岸与绿化的配合

假如驳岸没有绿色植物的衬托, 会让人感到枯燥无味, 因此, 在驳岸边的土地上要设计种植遮阴的阔叶树, 如白杨、梓树等, 辅植五角枫、火炬树等, 自然山体上种满紫花地丁、白三叶等地被植物。水边间隔种垂柳、京桃等, 岸上留出一些种植槽, 里面可以种植矮牵牛、一串红, 也可以栽种爬藤植物。在水里面可以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如水生鸢尾、蒲草等, 为人工的驳岸赋予自然的生机。

4.3 驳岸与道路的配合

自然驳岸边上必须要有路, 如果没有路的话, 人们也踩出一条路来的。因为人离不开水, 一旦见到自然驳岸边上就是水, 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接近水面,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路。为此, 在设计自然驳岸时, 最好要有路, 过路人们可以在水边驻足观水, 也可以在水边安静地看书。

5 结语

景观水系驳岸规划设计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它不仅关系到抗洪防汛, 还将对水陆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作用, 影响人类、动植物的和谐共生, 影响城乡景观和大众游憩。采用自然式河岸代替混凝土和石砌挡土墙的硬质河岸, 推广生态驳岸是滨水地带驳岸发展的主旋律, 是必然趋势, 是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生态驳岸一方面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 对于改善滨水区景观, 恢复生态平衡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兆祯.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水地马铃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篇4

关键词:水地,马铃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会宁县地处甘肃中部, 现有水地1.6万hm2, 其高扬程灌区海拔1 500~1 560 m, 年降雨量300 mm, 年平均气温8.7℃, 年日照时数2 226.6 h, 无霜期173 d;≥10℃积温3 750℃。热量一季有余, 两季不足。水地马铃薯—玉米种植模式, 常年种植面积0.96万hm2, 平均生产商品鲜薯37.5 t/hm2、玉米12 t/hm2, 产值达4.83万元/hm2, 是该地区近年来重点推广的立体高效栽培模式之一。现将该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选茬整地

马铃薯—玉米种植, 要求选择土层深厚、耕层疏松、肥力中上的砂壤土地块, 以小麦、豆类、瓜类或肥力较高的胡麻前茬为好, 忌马铃薯或茄科作物为前茬。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灭茬、晒垡, 灌足冬水, 早春镇压, 耙耱保墒。

2 选用良种

马铃薯选结薯较集中的克新6号、东农303、费乌瑞它等早熟品种, 以脱毒薯为好;玉米选大穗型的金穗8号、金穗9号、金凯1号、沈单16号等中晚熟品种, 采用包衣种子。

3 施足基肥

马铃薯、玉米是高产喜肥作物, 肥料施用应坚持“重施基肥, 氮磷钾配合”的原则。播前施农肥75~90 t/hm2、磷酸二铵0.375 t/hm2、尿素0.3 t/hm2、硫酸钾0.15 t/hm2。

4 规范起垄

总带幅140~150 cm, 采用幅宽140 cm地膜起垄半覆盖种植, 人工或机械起垄均可。垄面呈“龟背形”, 垄宽90~100cm, 垄高30~35 cm, 垄沟宽50~60 cm。

5 适期播种

马铃薯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 玉米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1,2]。马铃薯按“品”字形点播于垄上, 每垄种2行, 行距40cm, 株距35 cm, 用直径10~12 cm、深10~12 cm的开穴器在垄上开穴点播, 然后覆土压膜。玉米点播于膜侧沟坡1/3, 沟坡两侧各种植1行。玉米采用撮种方式, 撮距40 cm, 2株/撮, 撮内距3 cm, 用玉米点播器点播。马铃薯播种量为3.75万~4.05万株/hm2;玉米播种量为4.44万~4.76万株/hm2。

6 田间管理

6.1 查苗放苗

马铃薯出苗阶段要及时查苗、引苗、放苗、压膜, 以防幼芽顶膜烧苗;发现缺苗要及时催芽补栽, 以保全苗;播后如遇降雨, 雨后播种穴上部要及时松土, 以防板结影响出苗。

6.2 及时灌水

马铃薯生育期较短, 一般在团棵至显蕾灌第1次水, 盛花期灌第2次水。若土壤墒情较好, 也可在显蕾开花期灌1次水。马铃薯喜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 灌水时不能淹过垄面。马铃薯收获后, 分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等关键期及时灌水, 以确保其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

6.3 合理追肥

马铃薯生育期短, 施足基肥即可;玉米生育期长, 后期易脱肥, 必须追肥才能获得高产。大喇叭口期是玉米追肥的关键时期, 应结合灌水追施尿素525~600 kg/hm2。玉米拔节期和抽穗期叶面喷施0.1%~0.2%硫酸锌溶液, 开花灌浆期叶面喷施0.1%~0.2%磷酸二氢钾和1%~2%尿素溶液2次。

6.4 生长调节

马铃薯及时摘除花蕾, 可减少养分消耗。植株封垄时喷100 mg/kg多效唑控制茎叶徒长, 显蕾时喷膨大素以利结薯。

7 病虫害防治

提倡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在注重农业防治的基础上, 采取有针对性的化学防控措施。 (1) 马铃薯晚疫病。选用25%瑞毒锰锌1 0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500倍液、72%杜邦克露6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72%普力克800倍液、40%甲霜铜600倍液、68%易宝1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5~7d喷1次, 连喷2~3次[3,4]。 (2)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包括环腐病、软腐病、青枯病等, 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加30%DT 500倍液, 或15%土菌清500倍液, 或15%菌立灭500倍液灌根, 每10 d灌1次, 连灌2~3次;同时用77%可杀得500倍液或77%丰护安500倍液, 任选一种, 加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 000倍液, 叶面喷雾防治。 (3) 蚜虫。马铃薯、玉米发生蚜虫, 可用10%除尽2 000倍液、蚜力克1 000倍液、虫即克2 000倍液、35%赛丹乳油5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500倍液、10%吡虫林2 500倍液、2.5%保得乳油2 0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4 000倍液、65%蚜螨虫威600~7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 7~10 d喷1次, 连喷2~3次。 (4) 玉米螟。7月初幼虫盛孵初期用50%辛硫磷500倍液叶面喷雾, 或在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配成毒土施于心叶内防治, 也可用50%辛硫磷1 000倍液浇灌雌穗防治。

参考文献

[1]张春强, 赵爱菊, 彭绍峰, 等.河南高寒山区马铃薯套种玉米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马铃薯, 2007, 21 (1) :54-55.

[2]黄梅芳, 阎显会.巧用间套技术促进农业增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6) :118.

[3]顾士力, 陈长红.粮油、瓜菜间套种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11s) :119, 124.

水地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篇5

马铃薯历来有高产作物之称, 一般亩可产1000~1500千克, 高产者可达5000千克以上, 比其它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物质产量高2~4倍, 若以每亩所产的淀粉来比较, 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没有一种作物能与马铃薯相比。

近年来, 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和单产都有大幅度提高, 全国播种面积由1990年的4278万亩, 已扩大到近年的7000多万亩, 居世界第一位。产量由773千克/亩, 提高到913千克/亩, 提高了18%, 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近几年锡林郭勒盟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04.7万亩左右, 其中水地马铃薯以喷灌圈、滴灌种植为主的面积达到55万亩左右, 平均亩产2500千克左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最高亩产达4300千克, 平均3500千克/亩。另据英国科学家预测, 创造最佳条件, 满足马铃薯生理需求和生长发育要求, 其最高理论产量可达16000千克/亩, 这个理论产量比目前世界先进生产水平也高出3倍以上。从光能利用的角度分析, 如果按可见光最大光能利用率达到12% (从理论上讲是可能的) , 那么马铃薯产量可达12500千克亩。目前荷兰是世界最高产量国家, 其光能利用率也只有2.5%, 我国目前的光能利用率 (按850千克/亩计也只有0.75%) 。据此看来, 我国马铃薯的增产潜力和发展前景是巨大的。根据目前我国的生产水平、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看, 经过努力, 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2%是可能的, 这样我国马铃薯的平均产量便可达2082千克/亩, 超过目前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1倍。

以上分析说明, 马铃薯这个作物增产潜力是巨大的, 需要我们去开发利用。

马铃薯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增产潜力, 是因为它是以营养器官为主产品的无性繁殖作物, 形成产品过程比较简单, 光合产物可直接向产品器官转移、贮存, 因此对水肥和光能利用率, 适应不良环境条件能力强, 增产效率高, 增产幅度大;马铃薯经济系数 (或称收获指数) 比谷类作物高出得多, 一般马铃薯经济系数为0.75~0.85, 而小麦为0.35~0.5, 玉米0.3~0.4, 大豆0.25~0.35等。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其主要产品 (经济产量) 形成要经过营养生长和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 直到结实成熟等一系列同化物的复杂转化过程, 经历的时间也长, 因而自身消耗的能量也多, 对肥水和光能利用率低, 故其经济系数低, 其产量和增产幅度都不如马铃薯高。

二、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关键

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 产量形成过程简单, 提高产量容易, 只要抓好种、肥、水、病虫害管理和耕作质量五项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就可以大幅度增产。

1. 选用优良品种和高质量的脱毒种薯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 长期无性繁殖, 极易感染各种病毒, 通过块茎 (无性繁殖器官) 将病毒传递给后代, 并在块茎中逐代积累, 造成马铃薯的退化和大幅度减产, 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个重大特殊问题。目前国内外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利用脱毒种薯进行大田生产。一般脱毒种薯可以增产30%~50%以上, 有的增产达一倍以上, 这要看对照品种退化程度, 其退化程度越重, 脱毒种薯增产越高, 也就是说, 在理论上脱毒种薯增产的幅度就是马铃薯退化减产的幅度, 据有关研究表明, 马铃薯优良品种及其高质量的脱毒种薯, 在生产实践中它们共同作用对马铃薯的产量贡献率可达60%左右, 可见, 马铃薯脱毒种薯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这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 并因感染病毒造成马铃薯严重退化有关, 这一特点是其它任何作物所没有的。

目前, 锡林郭勒盟喷灌圈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主要是大西洋、荷十五和夏波蒂, 这几个品种不仅退化快而且极易感染早、晚疫病和其它病害。所以, 在种薯选择上一般都要选择经过检测合格的原种作种薯,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马铃薯巨大的增产潜力。另外在种薯处理上, 必须把握好晒种催芽、切刀消毒、药剂拌种这几个环节。

2. 大量增施肥料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 要发挥其高产潜力。必须要给予高投入, 特别是肥料的投入。因为马铃薯在生产同样干物质产量其总耗肥量比小麦、玉米、谷子都高, 而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又比上述谷类作物高, 因而它的需肥量也就更大, 我国产量水平之所以较低, 这与我们的施肥量不足有很大关系。不少先进的农业生产国, 他们在马铃薯每亩生产2000千克水平上的投肥量:纯氮在15~25千克, P2O2和K2O为25~35千克, 有的还更高, 根据锡林郭勒盟近几年土壤测定值分析土壤基础肥力每亩可生产马铃薯1000千克左右, 如果想达到每亩3000千克左右的产量亩施纯氮25千克, 磷6千克, 钾30千克。在生产实际操作上一般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0千克做底肥, 在马铃薯的生长期分次追施氮钾复合肥30千克, 这样基本保证马铃薯亩产3000千克左右的产量。

3. 充分满足各生育时期的需水

马铃薯是需水很多的作物, 按照它的水分利用率与其它作物比较, 大体与麦类作物相同, 蒸腾系为400~600, 即每形成1千克干物质, 需消耗400~600千克水。但马铃薯的产量高, 特别是生物产量比麦类作物高2.5~3倍, 这样单位面积耗水总量就大大超过麦类作物。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马铃薯块茎含水量75%~80%, 地上部植株含水量是70%~90%, 维持自身正常生理活动所需水分比谷类作物要高得多。如果按每亩生产块茎2000千克计算, 其块茎干物质重为440千克, 植株干物质400千克, 合计干物质总重为840千克/亩, 根据平均蒸腾系数500计, 总需水量应为420吨/亩, 相当于在全生育期内集中降雨630毫米, 如用灌溉, 每次每亩按50t水计, 需浇8次水。如果年降水440毫米并集中在生长季, 还需再浇3次水, 这一水量不包括地面蒸发。可见, 要获得马铃薯的较高产量, 需要大量的水分, 满足不了水分的需要, 就难以取得满意的产量。

近几年, 锡林郭勒盟水浇地尤其是喷灌圈种植马铃薯水分管理的原则是从播种到收获前一周土壤田间持水量要保持60%~70%, 具体操作是播种后一次性把水灌足, 以后根据田间情况和土壤情况进行灌溉。

4. 病虫害管理

由于这几个品种抗病性差, 为了确保马铃薯高产病害的管理尤为重要, 特别是早晚病疫的防治必须控制好。在生产上我们一般采取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交替性使用。常用的农药品种有代森锰锌、克露、烯酰吗啉、甲霜灵、银法利、阿米西达等。施药期从7月上旬到8月下旬。全生育期打药7~10次。除此之外种薯的药剂处理和切刀消毒必须做好。另外还要注意打药质量, 做好全田覆盖。

5. 提高机械作业质量

水地区域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临猗县牛杜乡王景村, 选择土壤肥力中等、地力水平均匀、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试验。播种前采土化验, 试验点土种为耕脱潮土, 土壤养分情况为有机质12.00 g/kg、全氮0.71 g/kg、碱解氮69.1 mg/kg、有效磷16.0 mg/kg、速效钾294 mg/kg。供试小麦品种为烟农19。

1.2 试验设计

采用“3414”完全试验方案设计,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 4个施肥水平 (0~3) , 14个处理 (表1) 。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 0﹑1﹑3水平施肥量分别为2水平的0﹑0.5﹑1.5倍[3,4,5,6]。试验中氮肥使用尿素 (含N 46%) , 其中2/3用作底肥, 1/3于拔节期用作追肥;磷肥使用重过磷酸钙 (含P2O544%) , 钾肥使用硫酸钾 (含K2O 50%) , 全部用作底肥。小区长7.5 m, 宽4.0 m, 面积30 m2, 各小区间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单排单灌, 其他各项农艺措施同大田生产保持一致。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水地冬小麦各施肥处理相对于处理1不施肥处理增产效果明显。比较处理2、处理3、处理6、处理11等4个在P2K2施肥基础上的处理, 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 冬小麦产量随之增高, 以处理6 (N2水平) 产量最高, 较处理2 (无氮区) 增产24.7 kg/667 m2, 增幅6.6%。处理11 (N3水平) 较处理6 (N2水平) 产量有所降低。比较处理4、处理5、处理6、处理7等4个在N2K2施肥基础上的处理, 随着磷肥水平的提高, 冬小麦产量随之增高, 以处理6 (P2水平) 产量最高, 较处理4 (无磷区) 增产34.9 kg/667 m2, 增幅9.5%。处理7 (P3水平) 较处理6 (P2水平) 产量有所降低。比较处理8、处理9、处理6、处理10等4个在N2P2施肥基础上的处理, 随着钾肥水平的提高, 冬小麦产量随之增高, 以处理10 (K3水平) 产量最高, 较处理8 (无钾区) 增产33.4 kg/667 m2, 增幅8.9%。

2.2 肥料增产效果及土壤养分供肥量与吸收利用率

肥料的增产效果是依次根据处理2、处理4、处理8与处理6的产量差/施肥量, 分别求得每千克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小麦增产量。土壤供肥量是根据每生产100 kg小麦籽粒所需纯氮3.0 kg、五氧化二磷1.50 kg、氧化钾3.0 kg, 计算出不施肥区的产量对养分的需求量, 即为土壤供肥量。肥料吸收利用率为每1 kg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小麦籽粒增产量分别除以33.3 (每1 kg纯氮生产33.3 kg小麦) 、66.7 (每1 kg五氧化二磷生产66.7 kg小麦) 、33.3 (每1 kg氧化钾生产33.3 kg小麦) 所得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吸收利用率 (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水地试验点的肥料增产效果为:磷>钾>氮, 但是氮、磷、钾肥料的利用率都不高。

2.3 肥料效应模型与推荐施肥量

按照纯氮价格4.0元/kg、五氧化二磷4.7元/kg、氧化钾5.2元/kg、小麦2.1元/kg, 运用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分析软件进行电脑分析处理, 得到2个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 (x1代表N, x2代表P2O5, x3代表K2O) 。

水地冬小麦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

复相关系数R=0.949 5, 限定相关系数R2=0.901 6;F=4.072 7**, 各项检验均达极显著水平, 方程拟合成功。

根据上面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 可以计算出冬小麦最高产量施肥量和最佳经济施肥量, 具体见表4。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水地试验点的肥料增产效果为:磷>钾>氮, 但是氮、磷、钾肥料的利用率都不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7]。临猗县水地小麦最佳经济施肥量为纯氮6.55 kg/667m2、五氧化二磷3.21 kg/667m2、氧化钾2.14 kg/667m2, 最佳经济产量373.94 kg/667m2;最高产量施肥量为纯氮13.20 kg/667 m2、五氧化二磷9.02 kg/667 m2、氧化钾14.12 kg/667 m2, 最高产量404.25 kg/667 m2。

参考文献

[1]李磊, 闫敏, 闫坚中, 等.祁县小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报告[J].山西农业科学, 2010, 38 (10) :34-36.

[2]侯宗海, 渠立强.丰县玉米“3414”肥效试验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27 (10) :38-39.

[3]哈雪娇, 高春燕, 刘唯一, 等.北京市大兴区西瓜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27 (1) :35-37.

[4]李应升.棉花“3414”试验总结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 2009 (2) :25.

[5]陈荣江, 杨香玲, 孙长法.棉花“3414”回归设计技术参数分析方法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39 (2) :1-6.

[6]叶国平, 翁雪芳, 张海林, 等.小麦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29.

水地区域 篇7

关键词:小麦,品种特性,栽培技术,山西南部

目前山西省小麦种植面积66.67万公顷,总产量250万吨左右,缺口达70~100万吨,人均不足80kg,还不能完全解决省内人民的吃饭问题。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将不断减少,保证小麦生产势必依赖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在众多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农业技术中,以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最经济、有效。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广适的优良品种,增加小麦产量,特别是增加适合山西省人民膳食结构的优质面条、馒头小麦生产,对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重要。山西省南北狭长,东西多山,气候条件复杂。小麦作为一种越冬作物,不同气候环境对品种有不同的需求。晋南麦区是山西省主要的商品小麦生产基地,选育适合南部麦区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是山西省生产小麦最重要的一环。

1 主栽品种特性

1.1 晋麦84

晋麦84是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水地小麦育种课题组最新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片较宽大,苗期生长势强,抗寒耐冻性较好。返青后植株生长旺盛,叶色灰绿,前期叶片半披,后期上举。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75cm左右,秆强壮抗倒性好,叶耳红色。产量结构协调,粒重高。穗数540万穗/hm2左右,穗粒数35~40粒。穗纺锤型,穗长8cm左右,穗较粗,小穗排列紧密,中长芒。籽粒半硬质,粒色白色,粒型短圆,粒大、饱满,千粒重可达50g以上。晋麦84连续2年参加山西省南部高肥区域试验,2年14点次平均产量7 368kg/hm2,比对照临丰615平均产量6 534kg/hm2增产8.29%。该品种产量结构协调,粒重高,具有随气温变暖小麦灌浆时间延长的特点,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全省生产示范平均产量超过15t/hm2。适宜山西省南部及黄淮麦区产量6 000kg/hm2以上的中、高水肥地种植。

1.2 运麦218

运麦218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水地小麦育种课题组选育。幼苗半匍匐,叶片半披,叶色灰绿,株高75cm左右,穗纺锤型,长芒,小穗排列紧密,口紧不易落粒。穂数525万穗/hm2左右,穗粒数平均35粒,千粒重46g。该品种为半冬性,中熟品种。冬前长势强,秆强抗倒,抗寒耐冻,成穗率高,落黄一般,籽粒半硬质,粒大,饱满度好。2005~2006年参加山西省南部高肥水地组小麦区试,2年平均产量6 727.2kg/hm2,比对照临丰615增产5.3%,试验点15个,12点增产。该品种适合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高肥水地推广种植。

1.3 舜麦1718

舜麦1718是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一个高产、稳产、广适、优质小麦新品种,生长发育前期缓慢、中期稳定、后期较快;抗春霜冻害,矮秆抗倒,成穗力极强,穗数多,品质评价值60分。广泛适应黄淮麦区生态条件,秆强、抗倒、节水、多穗、稳高产;HMW-GS (1, 17+18, 5+10)三优合一,1B1R易位抗叶病。该品种2007年参加山西省南部高水肥组区试平均产量7 478.7kg/hm2,比对照临丰615平均产量6 652.65kg/hm2增产12.42%。

1.4 临汾8050

临汾8050是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7年通过审定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通过2年生产示范,临汾8050表现出四大优势:一是高产、稳产、熟期适中。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一般产量可达7 500kg/hm2,增产潜力大。二是抗逆性强。抗寒、耐冻,越冬安全。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抗干热风,落黄好。三是适应性强。对水肥要求不敏感,中、高水肥地块均可种植。四是籽粒漂亮,商品性好。2007年山西金鼎生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闻喜县裴庄村、盐湖区棉花原种场等地组织生产示范,一般产量6 750~7 500kg/hm2,最高达到8 700kg/hm2,比当地其他品种适应性强、产量高。株高75cm,穗数631.5万穗/hm2,平均穗粒数32粒,正常年份千粒重44g,理论产量8 892kg/hm2,按折扣系数0.85计算,平均产量7 558.5kg/hm2。该品种可作为山西省南部小麦水地主栽品种。

1.5 临远3158

临远3158是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采用远缘种间渐进式复合杂交和穿梭育种相结合的方法,于1990年以抗寒、抗病、分蘖多、密穗多粒丰产型品系临远86-7065作母本,以大穗、大粒、品质优良品系临远81-501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普法选育而成。属冬性,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长势繁茂,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株高80cm左右,秆壮抗倒伏,抗干热风能力强,落黄好,中熟,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硬质,千粒重43g,穗数一般年份稳定达600万穗/hm2左右,穗粒数达35~40粒,容重811g/L。对黄淮麦区主要病虫害表现出多方面的水平抗性和耐病性,高抗三锈病、白粉病、黑粉病、叶枯病。2003~2004年经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对条中29号小种免疫,中抗条中31号、斜32号。2002~2004连续3年参加山西省南部高肥水组小麦区试,平均产量6 433.5kg/hm2, 3年平均比对照鲁麦14增产9.4%,参试点25个,其中23个点增产,增产点占总点数的92%。该品种主要适宜于黄淮麦区及山西省晋南麦区、晋城盆地高水肥地、中水肥地种植。

1.6 临优2069

临优2069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选育。该品种冬性,中早熟,幼苗半匍匐,抗寒性强,叶色青绿,根系发达,生长势强,成穗率高。株高75~85cm,秆强抗倒,穗长形,穗层整齐,穗粒数35~40粒,长芒,白壳,白粒,角质,千粒重38~45g。该品种后期叶片功能期长,具有抗高温、抗干热风、抗雨后青枯等特点,籽粒灌浆快,成熟落黄好,抗穗发芽。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鉴定结果:粗蛋白质(干基)16.31%,湿面筋含量34.4%,沉降值71.4mL,形成时间20.5min,稳定时间26.2min,面包体积855mL,面包评分91。其综合指标超过国家一等强筋小麦品质指标,通过直接加工或配粉可生产高档面包、主食面包等食品。2004~2005年连续2年参加山西省南部高水肥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6 439.5kg/hm2和6 411kg/hm2。2年区试16点次平均产量为6 425.25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62%。适宜晋南麦区、晋城盆地、黄淮北部的中高水地种植。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种子处理

播前应将种子精选,去除秕籽、病籽、碎粒等,用大粒饱满的籽粒作种。下种前要进行晒种,以增强种子通透性和酶的活性,提高出苗率。选好的种子要消毒或药剂拌种,最好能进行种子包衣。

2.2 灭茬整地

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垄等。有机肥和磷、钾化肥一般全部用作基肥。基肥要深施,根据地块干湿程度,分犁沟深施和撒肥耕翻深施2种方法。施肥与播种同时进行,肥料施于种子侧下方2.5~4.0cm深处。播种前保持充足的底墒。

2.3 播种

根据土壤肥力、品种及栽培技术确定适宜的播种量。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适宜的基本苗在225~300万根/hm2,土地愈肥播种量愈少。一般用种量为112.5~150.0kg/hm2。播种适期是指一定品种在一定地区反应产量最高的播种期。该地区适宜播种期在9月25至10月5日。开沟播种。

2.4 田间管理

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三至四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栽苗后普浇一水,确保早发赶齐。早施苗肥,促根增蘖,化学除草。巧施拔节、孕穗肥,拔节期浇一水,开花期浇两水,孕穗或开花浇三水。后期要防涝防渍,在小麦孕穗和扬花期喷施1%~2%尿素溶液或0.2%~0.4%磷酸二氢钾溶液,用量为750kg/hm2。防止倒伏,防治病虫害。

2.5 适时收获

该地区6月上旬应根据天气和小麦的成熟度及时采用机械收割、清杂和干燥,使籽粒含水量降到安全水分标准14%以下,方可贮藏或销售。

参考文献

[1]王秋叶, 张建诚, 姚景珍, 等.黑粒小麦新品种运黑28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 2005 (5) :54.

[2]张国庆, 李平安.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6878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 2003 (6) :366.

[3]刘太廷, 高迎军, 柳建林.小麦高产途径和栽培措施[J].中国种业, 2007 (7) :63-64.

[4]王振兴.皖北地区优质高产小麦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3) :161.

[5]朱彩娥, 李泳梅, 夏国绵, 等.高产优质小麦“宁麦8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7 (5) :52-53.

[6]丁爱华, 王维江.优质强筋小麦铁麦1号及栽培技术[J].新农业, 2003 (7) :18.

【水地区域】推荐阅读:

水地小麦05-11

区域次区域07-27

温州区域07-17

区域效应07-19

浅水区域07-19

区域效果07-20

县级区域07-20

区域景观05-12

区域政治05-16

区域发展05-20

上一篇:乙酰麦迪霉素下一篇:世界遗产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