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股骨头坏死

2024-06-05

诊断股骨头坏死(精选11篇)

诊断股骨头坏死 篇1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率现今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疾病可分为非创伤性和创伤性两类。创伤性为患者骨折后导致疾病发生,非创伤性多因为患者长期饮酒或长期服用激素多导致,此疾病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1,2]。为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CT诊断价值,笔者对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男41例,女17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为(67.4±3.3)岁。所有患者都为单侧发病。其中21例患者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有长期饮酒史,平均每日饮酒量为300 ml;37例患者为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过往都有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病史。所有患者都有患侧肢体大腿前部、腹股沟、髋区等处明显疼痛的表现,并伴有内旋、外展、内收、屈曲活动功能明显受到限制,25例患者甚至出现跛行的临床表现。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笔者所在医院CT型号为西门子单排螺旋BALANCE。对所有患者进行骨头横断面扫描,进行扫描的层厚为5 mm,5 mm的层间距,300 HU的窗位,2000 HU的窗宽,320×320的矩阵。

1.3 观察指标

找出所有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部位,并对各部位进行分期评价。依据Fmberg等[2]研究的分期标准对所有患者的CT结果进行分期,分为0~V期。(1)0期:正常;(2)Ⅰ期:骨小梁星芒结构增粗、扭曲变形及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区或(和)骨疏松;(3)Ⅱ期:斑片状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骨小梁星芒结构消失;(4)Ⅲ期:在Ⅱ期基础上出现“新月征”及轻度骨碎裂和关节面微陷;(5)Ⅳ期:明显骨碎裂及关节面塌陷致股骨头失去完整性;(6)V期:合并股骨头肥大畸形,髋臼缘增生及关节间隙狭窄。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共71个部位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12个为Ⅰ期,患者CT检查主要显示为骨质疏松、变形及斑片状骨硬化、股骨头星芒结构增粗等影像表现;25个为Ⅱ期,其中有加囊状透度区及骨硬化影像表现的患者有15个位置,有囊状透亮区及星芒结构消失并骨硬化影像表现的患者有10个位置;34个为Ⅲ期,患者CT表现除有Ⅱ期的影像表现外还表现为关节面微陷、轻度骨碎裂及“新月征”的影像表现。因患者都为高龄患者,故均进行手术治疗,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均符合CT表现,CT诊断率为100%。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关节部位活动受限、关节部位疼痛等表现,患者过往都有酗酒、长期应用激素、外伤等疾病病史[3]。

对此疾病确诊多应用X线、CT、MRI、骨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对患者进行骨活检可见患者骨小梁空陷窝>50%,且有骨髓坏死等表现。但骨活检对患者有创伤,故临床多应用X线、CT、MRI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进行辅助诊断。X线检查的病变影像学显示方面明显低于CT检查。X线检查只可以对患者骨矿物质的影像有所显示,故其对早期疾病没有影像学表现。CT检查不但可明确患者疾病病灶的结构、边界、位置、大小等,且可很明显地发现关节面塌陷、骨小梁微细骨折等情况。MRI检查的影像学检查要高于CT检查,但MRI检查的价格要明显高于CT检查,患者接受度不高,故临床多应用CT检查对此疾病进行辅助诊断检查[4,5,6]。

患者疾病早期CT检查可见有骨质吸收区、斑点状骨质增生硬化、骨小梁增粗、星状征异常等影像学表现。患者疾病晚期CT检查可见塌陷变形、股骨头碎裂、片状增生硬化、星状征消失等影像学表现[7,8,9]。本组患者均根据Fmberg等研究的分期标准对所有患者的CT结果进行分期,共发现71个部位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12个为Ⅰ期,25个为Ⅱ期,34个为Ⅲ期。因患者都为高龄患者,故均进行手术治疗,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均符合CT表现,CT诊断率为100%。这表明,通过CT检查可早期发现患者缺血坏死部位,其诊断的符合率很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总之,CT检查对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其可在疾病早期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部位。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并对CT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共71个部位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12个为Ⅰ期,25个为Ⅱ期,34个为Ⅲ期,因患者都为高龄,故均进行手术治疗,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均符合CT表现,CT诊断率为100%。结论:CT检查对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其可在疾病早期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部位。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CT,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春图.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28例影像学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4):45-49.

[2]刘吉华,高振华,徐爱德,等.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对比研究及检查途径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3):19-21.

[3]李秀红,李雯,李德勇,等.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对比影像学诊断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2):65-67.

[4]杨尚玉,王恩普.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的影像学诊断6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8):57-58.

[5]侯昭才,韦树长,李炳灿.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5):9193.

[6]史永惠,赵熙,左敬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8):62-63.

[7]党国际,高再荣.X线、CT、MRI及SPECT对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6-10.

[8]司道广.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比较与分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2,8(2):120-124.

[9]陈福华.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3):106-108.

诊断股骨头坏死 篇2

护理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一、基本情况总结

2017年,我科纳入该方案住院患者17例,平均住院天数12.7天,纳入该方案的患者涉及辨证分型:血瘀气滞证1例,肝肾不足16例,痰瘀蕴结证0例。

该方案应用的施护措施有: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有:耳穴压豆、中药贴敷 中药涂擦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1、纳入该方案的17例患者,采用的主要辩证施护率为100%。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如下:耳穴压豆17例,中药贴敷2例

中药涂擦1例

(二)应用情况分析

应用情况较好的为耳穴压豆,耳穴压豆依从率为100%,耳穴压豆满意率为100%。

依从性好的护理技术分析原因:1.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2.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4.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三)责任护士对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4个层次:①实用性强:14例(82%)②实用性较强:3(18%)人③实用性一般:0人④不实用:0人

(三)施护中存在的问题

1、中医饮食调护不到位

我院的营养食堂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大部分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膳食大部分是由家庭提供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项目少,部分中医护理技术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医生下医嘱少,护理技术操作需要患者自身配合,中药熏洗,中药塌渍患者感到不方便,未实行。

3、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持

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评价,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建议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

三、护理方案优化

诊断股骨头坏死 篇3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DR;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60-0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由于股骨头的血供被破坏而造成的结果,病情较为严重[1],目前多依靠影像学检查的方式进行确诊,本文就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及CT影像学诊断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8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02个关节),女30例,男59例,平均(45.77±4.12)岁,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20岁,13例患者为双关节发病,76例患者为单关节发病。临床主要症状:跛行、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压痛,同时还有内收畸形、肢体短缩、臀肌屈曲、臀肌萎缩等。8例原因不明,3例放射治疗,33例有外伤史,29例长期饮酒史,16例使用激素。

1.2方法

采用PICKER-1200SX型CT机和Definium TM 6000型全数字化摄影系统(美国GE公司)进行影像学诊断,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进行观察。观察结果由2位高年资放射主治医师共同商议得出结果。

2.结果

2.1DR检查

58例(66髋)采用DR诊断。

2.1.1早期

本组中19例(20髋)被DR诊断为早期ANFH。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外形完整,但是在股骨头持重区可见囊性改变及斑片状、点状密度减低影区,軟骨下骨质密度增高,病变周围出现了密度增高的硬化带,且还有弧形透明带出现在股骨头持重区软骨下的骨质中,读片时务必要做到仔细观察[2]。

2.1.2中期

本组中24例(26髋)被DR诊断为中期ANFH。股骨头持重区软骨下骨质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塌陷、碎裂、变平的情况,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而股骨头也失去了光滑、圆润的外形。但是Shenton线基本上连续,关节间隙仍保持正常。

2.1.3晚期

本组中15例(20髋)被DR诊断为晚期ANFH。股骨头变扁、向外上方移位,有严重塌陷现象出现在股骨头持重区。常有骨刺出现在髋臼外上缘,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Shenton线不连续。

2.2 CT检查

有31例(36髋)采用CT诊断(其中有10例患者为DR检查阴性者),早期ANFH的患者有19例(20髋),而中晚期ANFH的患者有12例(16髋)。中晚期表现: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碎裂变形、股骨头缩短、有囊变现象出现在碎骨片中间,骨小梁融合散布在整个股骨头。

3讨论

3.1 ANFH的病理学改变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多出现在30~60岁男性,放射治疗、创伤、使用皮质激素、长期饮酒等都是其主要发病因素,最为常见的是创伤[3]。圆韧带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是股骨头血供的主要来源。其病理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骨坏死后,又暂时没有肉芽组织和新生血管伸入到死骨区,这样一来,就不会有新生骨生长的情况,骨结构也会始终保持原有的骨架。第二阶段,当有肉芽组织伸入到骨坏死区时,就会有囊变或者破骨吸收带出现在死骨的边缘。第三阶段,当死骨被肉芽组织吸收时,就会在吸收带周围环绕出现新生骨或者新生骨带。这三个阶段是D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及CT的影像学诊断基础[4]。

3.2ANFH的影像学比较

DR检查具有后处理功能强大、空间分辨率高、快速实时成像、费用低廉、操作快捷简单、曝光宽容度大等一系列优点,适用于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诊断方法是DR。但是它在诊断早期ANFH时很容易出现假阳性、漏诊的情况[5]。而CT的密度分辨率要明显优于DR,具有以下一些优点:第一,能够对股骨头内小裂纹骨折、小囊性变、小面积骨质疏松进行观察[6];第二,能够对骨小梁的变化进行观察;第三,能够将囊性改变程度、股骨头密度结构变化情况等股骨头坏死早期改变进行观察;第四,与MRI相比,CT价格适中,能够便于患者及其家属接受[7]。与此同时,CT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不同时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形态特征、病变范围。

综上所述,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诊断方法是DR,而CT又是DR检查的重要补充,其诊断效果还要明显优于DR。在临床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病情加重、跛行、髋关节疼痛的患者,特别是要详细询问有放射治疗史、创伤史、长期使用激素、长期饮酒史等患者的病史,争取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827.

[2]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83.

[3] 虞登高.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诊断价值[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7):192-193.

[4] 王云钊.中华影像医学(骨肌卷)[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6.

[5] 刘惠玲,刘继军.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R和CT表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2):1448.

[6]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29.

诊断股骨头坏死 篇4

1 ANFH病因、病理机制

ANFH又称无菌性坏死, 其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前者的发病机制已基本明确, 即由创伤直接破坏了股骨头血供导致各种细胞成分缺血缺氧而坏死[2]。非创伤性的病因较复杂, 其中长期或大量应用皮质激素已成为首发因素[3], 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有多种说法, 如凝血功能障碍学说、血管内凝血学说、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动脉血管炎学说、脂质代谢障碍学说、骨内压增高学说、骨细胞生理紊乱学说、骨质疏松学说等。但尚无一种学说能圆满解说全部的病理过程[4]。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缺血坏死, 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大致相同。早期骨细胞与骨髓细胞坏死期, 骨髓细胞含有3种成分:造血干细胞、骨细胞、骨髓脂肪细胞。由于它们对缺血的敏感性不同, 死亡时间也不同, 造血干细胞在缺血开始6~12 h死亡;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在12~48 h死亡;脂肪细胞对缺血最耐受, 在2~5 d后死亡[5,6]。骨髓坏死表现为骨髓细胞溶解, 呈颗粒状、均质无定形物质或残余细胞碎片;骨组织坏死表现为骨陷窝空虚, 细胞核固缩、破裂。骨陷窝空虚率在50%以上为骨小梁死亡。

骨坏死的中、晚期是细胞坏死与修复共存的表现。细胞坏死发生后, 坏死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导致骨质疏松。随着病程的进展, 周围正常骨内肉芽组织增生, 并沿骨小梁间隙长入死骨, 新生血管的进入带入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在坏死骨表面形成新生骨, 同时吸收坏死骨。在这一过程中, 可见死骨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新生骨共存。如果病情进一步进展, 引起关节软骨破坏, 股骨头变扁, 滑膜增厚, 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腔积液, 关节退行性改变。

2 ANFH的MRI表现及分期

MRI是继CT、B超等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后又一新的断层成像方法。1983年, 具有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的MRI技术开始用于临床探查ANFH[7]。随着技术的发展, 因其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 不仅用于ANFH的早期诊断, 还可根据影像学变化判断股骨头内的病理过程。不同病理阶段的缺血性坏死有着不同的变化特征[8,9]。

分期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影像诊断有着决定性意义, 既往分期较为混乱[10]。目前临床常用的分期标准为:按照国际骨循环研究会 (ARCO) 1992制定的分期标准[11]: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为0~Ⅳ期。其中Ⅰ期诊断较困难, 但治疗效果较好[12]。

3 MRI功能成像在ANFH的应用

磁共振功能成像 (fMRI) 是9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项新成像技术, 广义而言f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 (DWI) 、灌注加权成像 (PWI) 、弥散张量成像 (DTI) , 血氧水平成像 (BOLD) 以及磁共振分析 (MRS) [12]。随着磁共振硬、软件的发展及各种新的序列的开发利用, fMRI在骨骼病变诊断上的应用有了新的进展。

MR-PWI是建立在流动效应基础上, 根据组织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情况及分子的微观运动来判断组织活力和功能的一种MR技术。MR灌注成像过程是指血流从动脉向毛细血管网灌注然后汇入静脉的过程, 当对比剂在短时间内高浓度通过某一区域的毛细血管网时, 其浓度的变化基本上可代表血流通过的情况。目前以动态成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MR灌注成像有研究报道, 通过动态增强MRI (DCE-MRI) 可反映股骨头血流灌注变化, 客观评价早期股骨头缺血的状态。程少荣等[14]就是运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方法, 并结合血液流变学指标, 来评估早期激素性ANFH模型不同时期的股骨头血流灌注状态, 并认为DCE-MRI可以评估ANFH的血流灌注状态, 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Takashi等[15]在股骨头坏死兔模型上静脉团注大剂量对比剂后, 采用T2技术来获取股骨头灌注图像的方法, 可在股骨头缺血后3 d即出现改变, 故认为MRI动态增强灌注成像被认为是目前早期发现股骨头内血供减低的最敏感方法, 但MR灌注成像对MR梯度场稳定性及成像时间要求较高, 股骨头内的磁敏感伪影较大, 且费用较高, 患者不易接受, 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DWI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MRI新技术, 是目前唯一能够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方法, 可通过分析细胞内外水分子跨膜运动功能状态的改变, 诊断和鉴别疾病[16]。

3.1基本原理

DWI与传统的MRI常规成像技术不同, 它依赖水分子运动, 与组织质子密度、T1值或T2值无重要关系。组织中水分子扩散是布朗运动, 单位是mm2/s。信号衰减的程度依赖水分子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 (mm2/s) 和b值的大小 (s/mm2) [17]。公式为:ADC=In (S2-S1) / (b1-b2) 。一般来说, 采用的b值越大, 并且最大和最小值之间差别越大, 系统误差越小, 测得的ADC值越准确。ADC值越大则水分子的扩散能力越强, 可直接反映组织水分子的扩散能力。通过分析信号强度及ADC值等来获得生物组织微动态和微结构的变化[18]。

MR-DWI最早应用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尤其是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已经得到肯定和应用。近年来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 如肝、胆、胰、前列腺等。在骨骼病变诊断上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Niiniamke等[19]研究发现椎间盘ADC值能反映出其创伤或蜕变后的早期变化。他在6只雌性小猪的L4~5椎间盘切一个较深的全厚切口直到髓核, 在L2~3椎间盘切一个4 mm的浅层切口作为对照, 分别于术后4、8周行DWI检查测得ADC值, 2组间比较, 4周时全厚层损伤组ADC值增加, 而8周时全厚层损伤组ADC值减少 (P<0.05) 。因此, DWI可能检测到退变椎间盘发生不可逆变化之前的超早期变化过程, 这对早期的干预如基因治疗是非常有用的;Yeung等[20]认为DWI具有评价骨质疏松的作用, 对44名平均年龄70岁的绝经后的妇女和20名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女性进行骨密度检查及使用不同的b值进行DWI检查, 得出血管外弥散 (D) 值和ADC值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的D值和ADC值低于对照组, 因此D值和ADC值的减少反映了骨髓中脂肪含量的增加, DWI在骨质疏松的研究中可能非常有帮助;黄文启和李玉舟[21]认为DWI较常规MRI成像能更好地显示脊柱良、恶性病变, 对42例脊柱良恶性病变患者进行脊柱常规MRI及DWI, 分别测量ADC值, 部分测量FA值, 结果认为ADC值是检测早期脊柱良、恶性病变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DWI在股骨的应用较少, 但对ANFH的早期诊断却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Menezes等[22]通过结扎股骨颈部血管及切断股骨头圆韧带的方法造成小猪右侧股骨头坏死的模型, 分别行DWI和PWI检查, 结果发现对于骨骺的早期缺血及缺血的不同阶段, DWI较PWI敏感, 可能是MRI和PWI很好的补充。李可歆和曲晓峰[23]对40例同一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激素治疗前后ADC值的变化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ADC值可以反映激素性股骨头的变化, 认为DWI可以在分子水平检测骨髓病变, 还可通过ADC值对骨髓病变进行定量分析, 为骨髓病变的检出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是一种能够早期发现股骨头缺血改变的无创性影像技术, 它的应用将会减少临床工作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延误, 为指导临床治疗、评估疗效及预后提供有效的依据。董越等[24]探讨了MR-DWI在股骨头坏死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其应用MR SE-EPI-DWI序列对3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共40个髋关节, 及90名健康志愿者共180个髋关节进行图像采集。测得ADC值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不同b值的股骨头坏死的ADC值均较正常股骨头的ADC值明显增高, 故认为MR-DWI可以清晰显示股骨头坏死的病变区域, ADC值对于区分正常及病变区域、指导股骨头坏死分期有一定价值。

4 MRI的不足与展望

股骨头坏死的康复锻炼 篇5

股骨头坏死常见的疼痛,表现为负重或活动时髋部疼痛,有时疼痛可向膝部及大腿内侧放射。腹股沟区疼痛是髋关节受累最常见的症状,常伴有行走和起立困难。髋关节内旋受限,并常常保持轻度屈曲和外旋位,这是由于处于该体位时关节囊松弛,减轻了关节内压力,可使患者感到舒适。但长期保持此体位,可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及僵硬,髋关节活动度下降及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因此,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特别注意锻炼髋关节,防止长时间处于相对较舒适的屈曲外旋位而导致的关节强直。

髋关节有6个自由度的活动,即屈和伸、内收和外展、内旋和外旋。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屈伸和外展。患者的康复锻炼应以屈伸、外展和内旋训练为主。锻炼方法如下:

(1)髋关节屈伸活动锻炼,每次10~15个,每天3~5组,屈髋宜超过90°,方能保持功能;

(2)髋关节外展训练,卧位或立位向外摆腿,每次10~15个,每天3~5组,防止髂腰肌挛缩;

(3)内旋的生理功能不如前两者重要,在屈伸及外展训练到位后,内旋功能往往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持。

遵循以上方法,可延缓股骨头坏死的进程,减少畸形及股骨头塌陷的发生。长期锻炼还可减轻疼痛,推迟髋关节置换的年龄,并且即使需要关节置换,还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手术效果。

功能锻炼应遵循以下方法及原则:

(1)功能锻炼要在接受治疗后疼痛缓解、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2)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功能锻炼中出现疼痛加重时,可适当减少运动量或服用镇痛药物,待疼痛缓解或减轻后逐渐增加运动量;

(4)以主动锻炼为主;

(5)常用的锻炼方法为非负重活动,如骑车、游泳等。条件不允许者可在床上进行卧位锻炼。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CT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患者, 男18例, 女10例, 年龄25~57岁, 平均年龄3 8岁。双侧1 6例, 单侧1 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 活动时加剧, 12例伴有跛行。其中4例有股骨头外伤史, 4例长期使用较大量激素。

1.2 检查方法

用G E公司生产的D X/i C T机进行双髋关节扫描, 扫描层厚5 m m, 层距5 m m, 对可疑部位薄层扫描。

2 结果

本28例均经临床CT扫描确诊, 双侧18例, 单侧10例。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部位分为股骨头顶部和中心部持重区坏死与非持重区坏死。本组2 0例发生在股骨头持重区, 2例在股骨头内外非持重区。1 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在中心部, 多呈不规则楔形骨密度增高影及囊变, 7例发生在股骨头顶周边部, 呈半月状骨密度坏死及囊变。其中9例首诊C T轴位像上仅见正常股骨头骨小梁的“星状征”变形, 边缘骨质疏松, 6例有轻重不一的坏死及囊状影, 4例有轻度软骨下骨折, 关节面微小的隆凸及塌陷, 3例股骨头变形或塌陷, 定位像股骨颈变短, 关节退变。

3 讨论

3.1 CT检查价值

C T扫描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早期诊断虽晚于M R I, 但早于X线片, C T能观察股骨头骨小梁的细微变化, 小面积的骨质疏松及小囊变区, 确定有无骨折或塌陷及塌陷程度。故C T扫描可作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 可提高诊断的可靠性与正确性。

3.2 病理变化

主要3种病理变化: (1) 血管壁损坏; (2) 血管内栓塞; (3) 骨内血管受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理上分3个阶段, 既坏死期、修复期、愈合期。

3.3 分期标准

X线C T分为5期:1期, X线C T未见异常;2期, 股骨头有增生、硬化和 (或) 大小不等的囊变透光区、骨质疏松;3期, 软骨下透光区和软骨下骨折, 表现为新月征;4期, 软骨下骨折塌陷, 骨头变形, 可有碎骨片脱落于关节腔;5期, 髋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退行性变[1]。

3.4 CT表现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多为双侧性, 本组1 6例双侧发病, 12例单侧。缺血性坏死的C T表现: (1) 早期主要表现为正常股骨头骨小梁星状征变形[2], 表现在从股骨头中央到皮质下有点状或小道样致密的骨增生, 周围呈丛状或相互融合, 关节下非持重部多以骨质疏松为主, 股骨头完整, 无明显碎裂; (2) 病变区出现小范围坏死及小囊状影, 中央多呈楔形或周围新月状的骨密度增高坏死, 正常骨结构可完全消失; (3) 股骨头软骨头下骨折、塌陷, 关节面不规则[4], 关节间隙宽窄不一, 股骨头可有轻中度变形, 可有碎骨片落入关节腔; (4) 晚期股骨头变扁、外形不规整, 呈“蕈伞”状畸形, 其内见骨质增生硬化及透光区混合密度影, 关节间隙变窄, 髋关节退行性变。

3.5 鉴别诊断

(1) 关节结核:为单侧, 关节间隙变窄, 髋臼及股骨头软骨及软骨下均可见局限性侵蚀破坏, 晚期增生, 严重者愈合可出现纤维性强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一般情况下不变窄[3], 髋臼尚好。 (2) 退行性关节病:年龄较大, 关节间隙狭窄, 骨赘形成及关节软骨下囊变特别明显, 但股骨头颈外形改变不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显著[5]。

总之, C T扫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 可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以期达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个别病人诊断困难可行M R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CT表现。方法收集2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 男18例, 女10例, 年龄25~57岁, 平均年龄38岁, 行CT扫描, 观察其CT表现。结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部位多为股骨头顶部和中心部持重区。结论CT扫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

关键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早期,CT表现

参考文献

[1]张立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分期及早期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2]张雪哲, 孙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0, 24 (6) :345.

[3]高莉, 肖江喜, 蒋学祥.股骨头无菌缺血性坏死M R I特征及与平片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1, 17:495.

[4]贺西京, 毛履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骨细胞脂肪变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1996, 16:45.

诊断股骨头坏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42例 (70髋) 经手术治疗、病理检验确诊为早期ANF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MRI、CT检查,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16例, 年龄21~60岁, 平均40.3岁, 单侧发病14例, 双侧发病28例, 有外伤史者15例, 酗酒者9例, 糖尿病史者6例, 长期、大量使用激素者4例, 无明显诱因者8例。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方法:取仰卧位, 使用西门子螺旋CT扫描机, 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控制层厚和层间距, 以股骨头中心点为基线确定扫描范围, 行横断位上下5个层面连续扫描。MRI检查方法:取仰卧位, 使用GE Signa EXCITEⅡ型高场超导磁共振扫描机, 选择常规SE序列、设置合适参数、层厚和层间距, 人体正中矢状位自旋回波T1加权像, 快速自旋回波及T2脂肪抑制成像。

1.3 分期方法

采用国际骨循环学会推荐的ARCO分期标准[2], 将ANFH分为0期~Ⅳ期5期, 其中0期~Ⅱ期为早期ANFH。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的X线平片检查均为阴性, 早期ANFH的MRI特征:Ⅰ期表现为点状、散在小囊状、细线状异常信号灶,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Ⅱ期表现为条状、斑片状、楔形、不规则状异常信号灶, T1WI为不均匀性低信号, T2WI为混杂性信号, 有低信号环绕周围, 显示典型的“双线征”。早期ANFH的CT特征:Ⅰ期表现为结构呈星芒状变形、增粗, 斑片状骨质疏松及硬化, 可见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Ⅱ期表现为无星芒状结构, 骨质硬化与囊状改变同时存在。MRI诊断早期ANFH的检出率与确诊率分别为92.86%、84.29%, 均显著高于CT诊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3 结论

ANFH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股骨头血液供应受损, 从而引起骨细胞及骨髓细胞死亡, 继而产生修复导致股骨头结构变形、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ANFH可以取得良好预后, 有效防止患者股骨头不可逆性病变的发生。

X线片检查、CT检查、MRI检查是诊断ANFH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片费用低, 可较好显示骨性关节面、关节间隙及股骨头区域全貌, 但其几乎不能检出早期ANFH, 使得其应用受限。CT检查能够发现股骨头中央部的早期硬化改变, 有效显示关节面塌陷及骨小梁微细骨折等骨质异常, 还能观察松质骨囊性吸收情况和死骨的大小。但其诊断早期ANF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MRI检查要低。MRI分辨率较高, 对水肿灵敏, 软组织分辨能力好, 可以显示早期阳性征象, 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正确率, 使得临床治疗能够及时开展, 为ANFH的缓解及治愈创造有利条件。当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 X线检查未发现异常, 而正常骨髓脂肪减少时, 行MRI检查可显示骨髓信号的变化, 股骨头形态的改变及关节腔的情况[3]。本研究MRI诊断早期ANFH的检出率与确诊率分别为92.86%、84.29%, 均显著高于CT诊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MRI能较早诊断早期ANFH, 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综上所述, MRI能够清晰观察早期病理改变,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 可作为ANFH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于疑似ANFH而X线平片检查为阴性者, 可以尽早行MRI检查, 以便及时确诊, 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有效改善预后, 减轻ANFH给患者造成的伤害, 提高患者生存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MRI诊断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 (ANFH) 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42例 (70髋) 经手术治疗、病理检验确诊为早期ANFH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 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 MRI诊断早期ANFH的检出率与确诊率分别为92.86%、84.29%, 均显著高于CT诊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MRI能够敏感、准确的诊断出早期ANFH, 可作为ANFH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MRI,股骨头缺血坏死,统计学

参考文献

[1]杨勇, 刘勇.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螺旋CT与MRI诊断价值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9) :257-258.

[2]谢忠伟, 袁友红.MRI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8) :1317-1319.

诊断股骨头坏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均为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的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32~78岁,平均(50±4)岁。所有病例均有较长时间病程,最长达10余年。21例患者中,嗜酒史10例,长期使用激素8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不明原因2例。患者大多跛行,患髋活动明显受限,临床症状主要有患髋的疼痛、压痛、叩击痛,“4”字试验阳性。

1.2 仪器和方法:

本组21例患者中,11例行MRI检查,9例行CT检查,1例行CT及MRI检查。患者均行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双侧髋臼组成骨大部及股骨上段。CT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Siemens Detfi-nition AS选择Hi P扫描条件,准直0.6×128,KV120,m AS根据患者体厚自动调节,重建软组织窗SLice为6 mm,骨窗SLice为4 mm,间距为4 mm,MPR SLice为1 mm,间距1 mm。MRI检查使用GE HDE1.5T超导型MRI扫描仪,常规体线圈,行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扫描序列:FSE T1WI、STIR及DWI。扫描参数:FSE T1WI FOV 32,TR 550 ms,TE Min FULL,ETL3,Banwidth 31.25,NEX2,层厚5 mm,层间距1 mm。STIR FOV 36,TR 3 975 ms,TE 50 ms,ETL8,Bandwidth 31.25,NEX2,层厚4mm,层间距1 mm。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b值700,TR 5 600 ms,TE Minimum。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均有1名影像科主任医师及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共同审阅,并达成一致意见。

1.3 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方法:

因为作者在本文中注重髋臼缺血性坏死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期在对本组病例分析研究中与几位共同阅片的医师达成共识,并采用国际骨循环学会推荐的股骨头坏死国际分期(ARCO)标准[5]。

2 结果

本组21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患者中均为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其中14例为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为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累及单侧髋臼,9例累及双侧髋臼。

2.1 CT表现:

受累及的髋臼缘骨质均呈不同程度增生、硬化改变,关节面毛糙、不整,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部分受累及的髋臼组成骨见片状低密度骨质破坏区,周围骨质增生、硬化。

2.2 MRI表现:

受累髋臼缘增生硬化的骨质呈T1WI、STIR低信号,股骨头及髋臼软骨呈不规则变薄、碎裂、信号异常,且大部破坏消失。部分受累髋臼关节面下骨质可见条片状T1WI低信号,STIR高信号的骨质坏死区及骨髓水肿区。髋臼下方骨质亦可见结节状囊变坏死区,T1WI为低信号,STIR及DWI为高信号。受累髋关节间隙见不同程度狭窄。

2.3 分期诊断:

分析阅片的各位医师共同综合分析后认为可将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的CT及MRI表现分为2期。

CT分期Ⅰ期:受累及的髋臼缘骨质唇状增生,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稍狭窄,关节面髋臼缘尚光整(图1)。Ⅱ期:受累及的髋臼缘骨质唇状增生,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间隙不规则明显狭窄,关节面髋臼缘下方见不规则片状骨质破坏,周围骨质增生、硬化(图2)。

MRI分期Ⅰ期:受累及的髋臼缘骨质见唇状增生,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T1WI及STIR为低信号),关节间隙稍狭窄,关节面髋臼缘软骨不规则变薄、信号异常、未见碎裂(图3~4)。Ⅱ期:受累及的髋臼缘骨质见唇状增生,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TWI及STIR为低信号),髋臼关节软骨碎裂、信号异常、部分破坏消失,关节间隙明显狭窄。髋臼下方骨质可见片状T1WI低信号,STIR高信号的坏死、囊变区。髋臼组成骨见斑片状及条片状T1WI低信号、STIR及DWI高信号的骨髓水肿区(图5~7、8~10)。

3 讨论

3.1 髋臼缺血性坏死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关系: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为临床上常见的骨关节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而激素类药物的长期使用、长期酗酒、髋关节外伤等均是发病的危险因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早期多隐匿,因此临床发现均处于Ⅱ期以后,往往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现阶段临床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各种治疗方法比较繁杂,但往往治疗效果均不十分满意。随着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展到晚期(Ⅲ、Ⅳ期),所有患者均继发患髋的骨性关节炎或退行性骨关节病,受累及的髋臼及组成骨骨质将发生继发性缺血坏死改变。因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髋臼的缺血坏死是因果关系。以往相关文献对髋臼缺血性坏死的概念提出甚少,大多认为髋臼的改变为继发性骨性关节炎或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一部分,但是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尤其是近年来MRI的广泛应用后,发现受累髋臼骨质信号变化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信号变化相仿。因此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本质应该为髋臼的继发缺血性坏死。

3.2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的探讨:

随着近年来影像诊断水平的逐步发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伴发髋臼组成骨的缺血性坏死的认识将逐步提高,但对髋臼缺血性坏死的机制尚未明确提出。作者现将多年来的临床工作过程中个人对本病的认识及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后认为,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晚期多伴发受累髋臼的缺血性坏死。因为股骨头缺血最初开始于股骨头的软骨下骨,随着病变发展相继出现股骨头软骨下骨骨折、塌陷、关节异常磨损,进而累及髋臼软骨。又由于股骨头缺血坏死晚期股骨头前上方的塌陷区,减少了股骨头和颈的偏心距,产生撞击导致髋臼软骨损伤[6]。髋臼软骨受累后,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导致髋臼下方骨小梁反复骨折、塌陷,软骨下骨质密度增加、变硬,骨小梁增粗改变,引发髋臼组成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髋臼供血小血管分支闭塞,最终导致受累髋臼骨质的缺血性坏死。

3.3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的影像诊断分析: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全见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晚期,因此受累髋臼骨质影像表现均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发病的基础上加以叙述,只是作者在本文中注重受累髋臼的影像描述,故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表现不再作细致描述。髋臼受累的CT表现为受累及的髋臼缘及关节面骨质均呈不同程度增生、硬化改变,关节面毛糙、不整,关节间隙狭窄,部分受累的髋臼组成骨内见不规则片状、囊状骨质破坏区,周围骨质可见增生、硬化改变。髋臼受累的MRI表现为受累及的髋臼缘骨质见唇状增生,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T1WI及STIR为低信号),髋臼关节软骨碎裂、信号异常、部分破坏消失,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髋臼下方骨质可见片状T1WI低信号,STIR高信号的坏死、囊变区。髋臼组成骨内亦见斑片状及条片状T1WI低信号、STIR及DWI高信号的骨髓水肿区。

3.4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的鉴别诊断: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主要应与以下髋关节病变进行鉴别:(1)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CT可见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局部狭窄,关节面下可出现多发大小不一骨质囊变区,周围骨质见硬化致密带。MRI表现为增生硬化的骨质呈低信号,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区呈T1WI低信号,STIR高信号,关节面软骨变薄、信号异常。(2)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CT表现为患髋关节间隙宽窄不均,髋臼关节面呈毛刷状或锯齿状破坏与骶髂关节改变相似。晚期股骨头和髋臼普遍肥大,边缘滑膜附着处骨赘形成。MRI表现为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关节面下破坏或囊变的骨质T1WI为低信号,STIR为高信号。关节面下骨质可见片状T1WI低信号,STIR高信号的骨髓水肿。关节周围可见不规则增厚的滑膜,T1WI为等、稍低信号,STIR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轻中度强化。(3)髋关节结核:CT表现为患髋关节面广泛性骨质破坏,并可见点片状死骨,长期混合感染可见骨质硬化,关节腔内可见点片状钙化。晚期可形成关节强直。MRI表现为关节骨破坏区呈T1WI低信号,STIR高信号。关节腔积液呈T1WI略低信号,STIR高信号。关节周围增厚的滑膜呈T1WI等低信号,STIR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较明显。关节面软骨碎裂、信号异常。(4)类风湿关节炎累及髋臼:CT表现为患髋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骨质破坏常开始于髋臼上唇和股骨头外上方,骨内小囊状骨质破坏,小囊状破坏区周围无明显骨质增生、硬化改变。MRI表现为囊变破坏的骨质呈T1WI低信号,STIR高信号。关节周围增厚的滑膜呈T1WI等低信号,STIR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的滑膜中度至明显强化。骨髓水肿呈T1WI低信号,STIR高信号。关节软骨毛糙、变薄且信号异常。以上几种髋关节疾病在诊断过程中只要仔细询问病史,均可发现有比较典型的相关临床信息,因此鉴别诊断均不十分困难。

3.5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的临床意义: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现阶段临床上一般采用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制动避免负重、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等。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髓心减压术,截骨术股骨头置换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带血管蒂骨移植、不带血管蒂骨移植等。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均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因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的影像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Ⅲ~Ⅳ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最佳治疗方法[7]。结合临床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标准,认为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累及髋臼的Ⅰ期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而Ⅱ期患者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因此提高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缺血性坏死的认识,将为临床提供比较重要的手术理论依据。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作者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的总结及相关病例分析后认为,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的缺血性坏死的概念是成立的。CT及MRI对本病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辛克武.CT诊断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101-110.

[2]Agarwala S,Shah SB.Ten-year follow-up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treated with alendronate for 3 years[J].J Arthroplasty,2011,26(7):1128-1134.

[3]Jihane S,Ouafaa R,Saadia J,et al.Idiopathic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 in five members of a Moroccan family[J].Joint Bone Spine,2012,79(5):504-506.

[4]李中华,杨艳,石新霞,等.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螺旋CT与MRI诊断价值对比[J].河北医药,2013,4(35):581.

[5]谢忠伟,袁友红.MRI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8):1317-1319.

[6]王禹基,孙俊英,瞿玉兴,等.早期预测股骨头坏死累及髋臼软骨的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05,8(31):585.

诊断股骨头坏死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1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130例, 男94例, 女36例;年龄31~72岁, 平均 (51.2±5.8) 岁。将13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分别是对照组与观察组, 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检查方法: (1) 对照组实施CT检查, 应用Philips CT扫描仪进行检查。检查方法:接受检查者保持仰卧位, 把CT扫描仪管电压设置在120 k Vp, 把管电流设置在220~300 m A, 把扫描厚度设置在2mm, 把层间距设置在2 mm, 对接受检查者股骨头扫描检查[2]。 (2) 观察组实施核磁共振检查, 应用Philips核磁共振仪。检查方法:接受检查者保持仰卧位, 把核磁共振仪常规矢状位自旋回波设置在T1加权成像, 把高速自旋回波设置在T2脂肪抑制成像, 对接受检查患者股骨头扫描检查[3]。以上两组患者检查结束后, 采用手术探查的方式, 把手术探查结果作为检查评判结果, 判断两组患者2种不同检查方法下的准确率。

核磁共振检查对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 (1) 股骨头Ⅰ期坏死:患者T2加权像低信号硬化反应线内侧有高信号线, 呈双线特征表现。 (2) 股骨头Ⅱ期坏死:患者T1和T2加权像有高信号。 (3) 股骨头Ⅲ期坏死:患者T1加权像有低信号, T2加权像有高信号。 (4) 股骨头Ⅳ期坏死:患者T1加权像有低信号, T2加权像有高信号。 (5) 股骨头Ⅴ期坏死:患者T1与T2加权像呈低信号, 股骨头已发生塌陷和变形。

CT检查对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 (1) 股骨头Ⅰ期坏死:患者股骨头表现为星芒状的结构, 粗且有变形反应。 (2) 股骨头Ⅱ期坏死:患者有骨硬化与囊状透亮。 (3) 股骨头Ⅲ期坏死:患者股骨头有新月状与骨碎裂。 (4) 股骨头Ⅳ期坏死:患者股骨头关节面已经发生塌陷, 股骨头关节间隙已经变窄[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经过手术探查后, 130例患者均确诊为股骨头坏死。观察组经核磁共振检查, 有62例患者确诊为股骨头坏死, 诊断准确率达95.4%;对照组经CT检查, 有49例患者确诊为股骨头坏死, 诊断准确率达75.4%。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升高, 经检验,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对Ⅰ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在骨关节疾病中股骨头坏死十分常见。其发病机理是股骨头血运受阻, 使股骨头骨质缺血, 从而导致股骨头坏死。如果患者能够得到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预后效果较好。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 最常采用的方法是CT检查与MRI检查。研究发现, 采用CT检查对股骨头的临床确诊率不高, 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限制。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方法, 对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临床确诊率, 能及早发现早期的股骨头坏死症状, 检查出股骨头关节内积液。而且, 核磁共振仪所发电磁波没有辐射, 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5]。

本次研究可见, 采用核磁共振的检查方法是临床进行股骨头诊断的最佳方法, 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收治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130例,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5例。对照组实施CT检查, 观察组实施核磁共振检查, 再为两组患者实施手术探查, 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准确性。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对Ⅰ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核磁共振检查股骨头坏死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CT,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临床对比

参考文献

[1]李广明.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 (3) :300-301.

[2]常晓华.45例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9) :3-4.

[3]熊昆.CT与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治中的比较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1) :192-193.

[4]黄解元.浅析对股骨头坏死部位切除手术的临床治疗方案[J].当代医学, 2012, 13 (21) :9-10.

股骨头坏死者术后调养药膳 篇10

术后早期推荐药膳:

田七煲去皮鸡汤

用料:

田七20克,鸡1只(去皮),猪瘦肉100克,生姜3片。

做法:

先将田七置锅中用少许油慢火稍炒至微黄,压碎;鸡去尾部,洗净,切块;猪瘦肉洗净切块;上料与生姜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两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每周食用2次~3次。

术后末期推荐药膳:

猪腰煲杜仲

用料:

杜仲15克~30克,猪腰1个。

做法:

杜仲先置锅里,微火小炒,并洒上盐水炒至微黄,然后与洗干净的猪腰一起放进砂锅内,加入清水1000毫升,先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1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每周食用2次~3次。

术后中期推荐药膳:

乌豆圆肉大枣汤

用料:

乌豆(黑豆)50克,桂圆肉15克,大枣20克。

做法:

将乌豆洗净,放入砂锅中,煮至六成熟时,加入桂圆肉、大枣,煮至枣熟即成。分早晚两次服。

诊断股骨头坏死 篇1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 男38例, 女12例, 最小年龄21岁, 最大年龄75岁, 平均年龄48岁。单侧发病20例, 双侧发病22例, 另有8例股骨头MRI显示未见异常。

1.2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患者髋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乏力和轻微跛行。其特点是疼痛部位可在髋关节周围, 大腿内侧、前侧、外侧或膝部, 开始为隐痛、钝痛、间歇痛, 特别是活动后疼痛加重, 休息可缓解或减轻, 也有呈持续性疼痛的。到晚期, 关节活动受限加重, 行走活动后加重, 动则即痛, 静则痛止。同时还有患肢缩短, 肌肉萎缩, 行走困难, 外展、内收前屈后伸困难、下蹲困难, 不敢盘腿, 关节僵硬, 抬腿不灵活。

1.3 方法

采用GE公司生产的Signa HDx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成像序列为自旋回波 (SE) 序列T1加权像 (TR 500ms, TE12.8ms) 、快速自旋回波 (TSE) 序列T2加权像 (TR 3000ms, TE69.6ms) 及脂肪抑制像 (STIR) , 层厚4mm, 间隔0.2, 矩阵320×256, 两髋关节区横轴位及冠状位连续扫描。

1.4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标准

对于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分期标准, 比较权威的分期标准有世界骨循环研讨学会 (ARCO) 成立的国际骨坏死标准分期[3]。

0期:正常或病理检查阳性, 其它检查阴性。Ⅰ期:骨电子扫描和/或MRI阳性, 其它阴性。Ⅰ期股骨头坏死的缺乏典型的X线光片改变。Ⅱ期:X线检查阳性, 股骨头无沉陷。Ⅲ期:半月征和/或股骨头沉陷, 未牵涉到髋臼。Ⅳ期:股骨头扁平或沉陷, 关节空隙窄, 骨性关节炎变窄。X线光片见关节软骨被彻底破坏, 关节间隙狭窄, 合并退行性改变。

2 结果

2.1 影像表现

X线平片全部阴性。全部病例进行MRI检查, MRI诊断0期42髋, 表现为股骨头前上方可见局限性异常信号区, 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 T2WI及T2WI质子加权为高信号, 信号均匀或不均匀, 部分病例并出现“双线征”, 关节囊内可有积液。Ⅰ期22髋, 表现为股骨头的前上方可见不均匀的斑片状异常信号影, T1W1为等低信号, T2W1呈高或稍高信号, 周围不均匀低信号环绕, 形成典型的“双线征”。其中有33个髋关节显示关节积液, 呈窄带状包绕在股骨颈周围。

2.2 典型病例

患者a, 女, 24岁, 主因“左侧髋关节疼痛”入院。入院后完善骨盆正位X线片和双髋关节MRI扫描, 扫描结果 (图1) X线片:骨盆骨质未见明显异常。MRI: (1) 左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可能; (2) 双侧髋关节囊少量积液。

3 讨论

3.1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原因

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源于旋股内侧动脉、外侧动脉和圆韧带内血管, 沿股骨头分布, 外伤和非外伤性等导致股骨头血供减少、中断, 引起骨细胞坏死[4]。成人股骨头坏死的直接原因是局部血流灌注障碍。常见致病因素包括外伤 (骨折或脱位) , 血红蛋白病 (镰状细胞贫血) , 皮质激素增多 (Cushing病, 皮质激素治疗) , 嗜酒, 胰腺炎, 肾移植, 减压病, 痛风, 放化疗, 导致关节腔内压力增高的滑膜炎 (感染) 等。以上疾病均可使骨内微循环停滞、骨髓水肿、骨髓压力增高、血流阻力增加、缺血程度严重, 形成恶性循环。致病因素中髋关节创伤和股骨颈骨折、长期或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长期酗酒是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主要因素。

3.2 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特征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表现一般无或仅有轻微症状, 而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髋部疼痛。早期X光片多无阳性发现, 只有当缺血坏死后, X线平片才出现较典型的表现表现。但早期股骨头坏死MRI检查时可见大多股骨头前上部边缘的异常条带影, T1WI上为低信号, T2WI亦为低信号或内高外低两条并行信号带, 此即为双线征, 为较特异的诊断征象。本组50例病例均为X线检查时无异常发现, 但又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最终都行MRI检查, 结果42例患者MRI提示股骨头信号异常。MRI能敏感地反映早期出现的骨髓组织异常, 包括水肿、坏死和髓腔内修复性纤维肉芽组织形成[5,9], 因此可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改变,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X线平片。在股骨头缺血早期, 骨内细胞坏死崩解, 骨细胞所在的骨陷窝空虚, 骨髓水肿及脂肪组织坏死, 此时股骨头髓内会出现异常信号。因此当临床有症状, 而X检查无明确发现时, 应首选MRI检查, 可以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对临床早期治疗有很大的帮助[10]。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50例临床症状明显但在常规X线检查下未能得出明确诊断的患者, 行MRI检查。结果:其中42例MRI检查结果提示股骨头信号异常, 诊断符合率为84%。结论: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 MRI最具敏感性和特异性, 是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股骨头缺血坏死

参考文献

[1]陈为民.不同影像方法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8 (9) :1708~1710

[2]江浩.骨与关节MRI[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19~227

[3]董天华.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现代新概念[J].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0;20 (12) :1078~1080

[4]虞登高.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 R I的诊断价值[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7;4 (7) :192~193

[5]郗金锁.M R 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价值探讨.实用医技杂志, 2007;10 (14) :30

[6]谭焱.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诊断分析.影像与介入, 2010;8 (17) :22

[7]谢忠伟, 袁友红.MRI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诊断价值探讨.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14 (8) :1317~1319

[8]谢忠伟, 袁友红.MRI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诊断价值探讨.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8 (14) :8

[9]金红花, 程若勤, 王化敏.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诊断 (附35例报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6) :8

上一篇:最新小学数学下一篇:酸性橙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