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对策

2024-05-11

方式对策(共12篇)

方式对策 篇1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普遍感觉吃力, 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物理情绪。引起学生厌学的情绪有很多种原因, 其中主要的原因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等三个方面。其中学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引起学生学习物理吃力和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因素。下面是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及分析。

1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现状调查

农村学生对学习厌烦程度日益加重, 严重影响着21世纪人才质量, 影响着九年义务教育。我校为了探究这一问题, 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课题组为了掌握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存在的问题,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 我们选取“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问卷调查、集中座谈等方式, 对我校周边片区十所初级中学进行了抽样调查, 并作了统计和分析。

1.1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环境

初中物理教学环境包括学校与教师对新课改的重视程度, 以及课程资源的拥有与利用情况。

调查表明, 79%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初中物理新课改持支持的态度, 有81%的教师认为可以实现或基本实现课程理念和目标, 而19%教师则认为实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难度很大。关于课程资源方面有85%的教师认为实施物理新课改的不利条件之一是教学资源不足;有82%的教师认为在物理新课改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缺少课程资源。调查表明, 100%的农村初中的物理实验仪器不能满足初中物理新课改的需求。农村初中的初中物理学生实验很少添置实验器材, 只能依靠修修补补来进行一些物理实验。调查表明, 100%的农村初中都有多媒体教室, 90%的教师能够通过家用电脑或网吧上网查询教学参考资料, 但只有30%的学生能通过校园网获取物理学习所需的信息。以上现象表明,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环境差, 物理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并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

1.2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方式

调查表明, 74%的教师认同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72%的教师认为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7%的教师认为物理教学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34%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物理挂图, 或通过讲物理故事等方式来营造教学情境。而54%的学生则认为教师只是偶尔为之。3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能经常列举生活中的物理实例, 并要求同学们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1%的学生则认为教师仅仅是有时能做此项工作。26%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关注差生, 经常进行个别辅导。71%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 分层施教。也有76%的学生认为教师主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优良,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上调查表明, 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时代步伐, 教学方式还比较陈旧, 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3 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调查表明, 62%的教师认为课堂中师生能经常交流互动, 38%的教师则认为师生交流不多, 课堂气氛难以活跃。4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能经常与同学合作学习。32%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得到教师的帮助。39%的学生认为的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同学的支持。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2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通过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式来解决物理问题, 并写出研究报告。3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自主地从教科书、参考书、科技电视节目、互联网等媒体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以上调查表明, 农村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学习方式还比较落后, 需要转变这种方式才行。

2 农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落后的成因和对策探析

2.1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落后的成因

1) 学校教学设施配备落后。由于目前物理新教材多数教学内容是采取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的模式, 在农村初中, 实验探究所需器材寥寥无几, 学生感兴趣的直观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又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模式。更有许多实验所需的氛围比如探寻的过程也不如城区中学那样有条件, 这个客观的限制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2) 社会对教师需要支持和理解, 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农村初中教师,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教师教学缺乏艺术性, 主动探求与改革教法的欲望不强烈, 传统的说教模式仍在“横行”, 将学生学习的要求与兴趣扼杀。

要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不但在物理学科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在相关学科, 甚至文学艺术领域也要达到较高的水平, 这样讲课时才能深入浅出, 学生才有可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物理知识。教师应做学生的贴心人,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向应全面关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避免学生走弯路, 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提出问题, 敢于争论,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能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

3) 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关注力度要加大。物理学科有其说理严密、教学知识多、单位复杂等特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极易产生几种不良表现: (1) 消极、厌学。表现为:懒惰, 不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应付, 把学习当作包袱, 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依赖, 缺乏独立学习的精神和习惯, 照抄作业。 (2) 畏惧、害怕, 不愿参加物理学习活动。表现为:恐惧, 学习中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 如害怕回答老师提问、做实验、做作业等;回避, 有些差生因畏惧物理学习, 往往设法回避物理学习活动。 (3) 厌倦。厌倦是一种最严重的厌学心理。表现为:厌恶、讨厌学习物理, 对物理学习活动常呈对抗心理状态。 (4) 自卑。对物理学习丧失信心。表现为:灰心丧气, 对学好物理缺乏勇气和信心;自暴自弃, 长期的失败, 致使部分学生放弃物理学习。如果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关注力度加大, 学生就能改变消极、畏惧、厌倦和自卑等不良情绪。

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发现, 农村初中生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对物理存在着的厌学情绪与农村初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直接关系。改变学生厌学物理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动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只要我们用心找出学生厌学物理的原因, 提高我们自身对教学的业务水平, 在教学中加以情感教学, 给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我们就能把学生厌学情绪彻底改变过来, 呈现“想学”“乐学”的良好风尚。

2.2 学生厌学物理的实施对策

学生的厌学情绪对传统物理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面临的挑战就更加明显,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明显的突破, 面对当前农村实验条件严重缺乏, 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状,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班班通”, 让它很好为初中物理教学服务。

1)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望, 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多媒体技术, 教师可以借助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让学生增加体验, 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器官, 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 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学起来很轻松, 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新教材中呈现在问题中的研究对象不再只是传统中抽象的物体, 更多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能感知的物体。但书本上的东西始终是静止的, 要把他们变成生动的、有趣味的多媒体, 就要运用信息技术,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加强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近年来, 与物理学联系紧密的某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物理学知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初中物理新课程注意联系实际, 非常重视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把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实物研究难以做到的情况下, 多媒体就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 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正是我们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国家教育部尽力倡导推行探究式实验教学。由于多媒体工具的推广, 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多媒体工具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在课堂上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能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直观地展示出来, 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应用很广, 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

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体现STS (科学、技术、社会) 教育思想。“STS”是近年来世界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近年来, 国外提倡STS研究, 在物理教学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 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初中物理新教材在选学材料和阅读材料中把物理知识与社会、技术联系起来的例子很多, 使初中物理知识更加丰富多彩了。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 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广泛结合生活的实际, 体现STS思想, 把家庭中的物理、旅途中的物理、游乐场中的物理、运动场中的物理等学生熟悉的事例都融合到教学内容中。

5)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功能, 拓展物理实验的范围。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的物理情境。但是, 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 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在今天这多渠道、多样化的信息社会中, 多是从网上、各种媒介中获得各种知识、视频、图片等, 这些与生活相关的东西做成课件或多媒体知识来让学生补充自己的知识, 模拟实际的实验, 开放教学内容, 因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 网上资源非常丰富, 教师只要对办公软件、网页动画制作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有一定的认识, 就可以利用网上的媒体资源, 做成优质的物理课件。还可以利用实时测量速度、加速度、力、时间、电压、电流等变化关系, 利用软件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手段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在课堂上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能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直观地展示,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很广, 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提倡使用电子备课, 上课使用多媒体课件, 其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在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或者没有很在意的生活现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 让他们不仅学知识, 更主要的还要学会生活、学会观察、学会分析与归纳。物理新课程中融合信息技术新元素, 能够丰富物理课程资源, 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改革, 它给物理新课程教学带来了新活力, 对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将教师从重复性的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 更多地投入到关注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教学中。心理学研究表明:改变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对同样的问题产生新鲜感, 电教媒体的声形色俱备,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视觉空间, 从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使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转眼间变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优化整合。

方式对策 篇2

摘要: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传统的讯问式审判方式进行了较大改革,吸收了

英美法系对抗式审判的一些合理做法。但是,司法实践当中,先入为主、控审不分、重实

体轻程序的现象和做法依然是司法机关亟待改变的现状。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发现刑事审判

方式方面存在的问

题,探索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刑事审判方式现状对策

在现代西方国家,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审判类型:英美法系国家的对抗式审判和大

陆法系国家的讯问式审判。英国法学家彼得·斯坦和约翰·香德在《西方社会的法律价

值》一书中列举了西方社会法律制度的三大基本价值:程序、公平和个人自由。①英美法

系国家基于自由至上和正当程序的理念,严格限制国家权力,强调公民权利和法官的消极中立,追求过程公正。在充分保障无辜者的基本权利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但其犯罪

率高涨、许多显然的犯罪者得不到追究、社会秩序混乱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十个罪犯得

以逃脱也比一个无辜者被定罪强是其基本信条。大陆法系国家基于安全至上和实体真

实的理念,强调维护秩序、惩罚犯罪和法官积极主动地干预案件,追求结果公正。在查

明案件真相、追究惩罚犯罪方面不乏积极意义,但其内在地蕴含着对被告人合法权利不当

侵犯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使刑讯泛滥。宁枉不纵为其价值取向。由此观之,两大法系国家的刑事审判制度均是利弊共存,集辉煌与败笔于一身。在对法官权力与控、辩双方权利关

系的处理上,走上了两个极端,对法律的三大基本价值是顾此失彼。基于此,两大法系国

家对各自的审判方式都在进行调整,借鉴和吸收对方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我国传统的审判理念类同于大陆法系国家,其对实体真实的探求和法官职权超强

化的强调,较之大陆法系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认识到传统刑事审判所存在的问题,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此进行了较大的改革:理顺了控辩审三方的关系,控辩双方的抗

辩性;取消法院庭前实体性审查;扩大合议庭权限等等。这次改革很显然吸收了英、美对

抗式审判程序的因素,顺应了当今各国刑事审判方式的普遍发展趋势。但是,新的刑事审

判制度仍然保留了相当浓厚的讯问式审判的色彩:法官可主动收集证据;可对庭审中的疑

证进行广泛的调查活动;可在庭前对主要证据进行审查等。审判人员这些带有追诉倾向活

动的存在,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诉讼目的、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不相和谐,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现状有待改进。

一、现状

(一)庭前审查,造成先入为主,未审先定。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

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

当决定开庭审判。其中主要证据该如何理解?它包括哪些具体证据?立法未予明确,由

司法机关自行掌握,而实践中是如何做的呢?公诉机关移送的主要证据几乎就是公诉人在法庭上所出示的证据,法官在庭审中所获取的证据信息就是其在庭前审查的证据(仅就控

方证据而言),所不同的仅仅是原件与复印件的区别而已。据有的学者分析,一旦审判人

员已经形成自己的看法,他就很难客观公正地对待被告和所取证据,往往是有意无意地根

据自己的看法,注意听取同自己看法相符的证据,而忽视与之看法不符的证据。案卷移送

制度使法官在庭前就形成有关案件的预断性看法,受此影响,法庭审理常常变成了走过

场,这显然违背了刑事诉讼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②法官常常在庭前形成先入之见的影

响下压制了被告辩护权的行使,一定程度上出现被告人权利虚化的现象。审判前的调查

行为和审判方案本身在某种情况下如此不利于被告,以致无罪推定完全或者部分受到挫

败。

(二)法庭调查、辩论的阶段性明显。

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是法庭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控辩式的审判方式要求边质证边辩论,在质证中容进辩论的内容。但在司法实践当中,并

未得到很好的执行,依然是法庭调查之后进行集中辩论,即使有时控方或辩方在质证阶段

想展开辩论,却往往受到法官的制止,让其留待辩论的时间再谈。这样做的弊端在于:控

方或自诉方所举证据(原则上是控告一方先举证)由于不能得到及时反驳和质疑,易形成一边倒的局面。尤其是比较复杂的案件,由于证据较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审判人员听

到的和看到的都是控方的证据和证人,在合议庭成员的心理上越来越倾向于控诉人一方,轮到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举证时,控方的观点已经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显然对被告人不

利;其次,对控方提供出庭的证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仅可以向其发问,而不能对其证词

进行

辩论,以至于在证人退庭,法庭调查结束进行法庭辩论时,被告人或其辩护人还要对

证人的证词进行质疑,不能使控辩双方在直接面对证人的情况下进行辩论,降低了证人

作证的效力,不利于案件事实的查清。

(三)滥用调查权。

我国刑诉法确立的诉讼结构模式是以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混合式诉讼

结构,即控辩双方积极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控辩式审判方式,但它不完全等同于当事人

主义的对抗制审判方式,保留了职权主义的一些特征,表现在人民法院对证据有收集权

(刑诉法第条)和调查核实权(刑诉法第条)。笔者认为,前者仅限于当事人因某种

原因无法收集并且在提出申请的情况下方可行使;后者只能对审理中有疑问,而当庭又无

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认定的证据进行庭外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有疑问的证据,而不是案件

事实,在调查证据过程中所获取的证据证明的对象是有疑问的证据,而不是案件事实本

身。除此之外的任何收集和核实行为都是不正当的。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在收集和核

实证据时,往往对与本案有关的所有证据和事实均予以收集和核实,甚至连控辩双方未曾

提及的证据也一并收集,这是不符合立法者的意图的。现代世界各国无不把公正和效率作

为刑事程序改革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调查权的滥用显然违背了疑罪从无和诉讼经济的原则。审判人员在调查证据时,总是试图弄清案件发生的全过程,本应在庭审中进行的活

动却在庭外独自地进行,尤其是在自诉案件中,法官几乎就是在行使侦查权,其调查核实

证据的时间有时长达数月。这种耗时费力的重复性劳动,无异于职权主义模式中法官积极

主动收集证据和主动退侦以间接实现自己侦查意图的做法。迟来的正义亦非正义,案件

久拖不决,难免给人以司法不公、效率低下的感觉。

(四)重实体、轻程序。

审判方式的改革扩大了合议庭的权限,使合议庭拥有对一般案件作出裁决的权力,并

在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方面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此项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合议庭相对独立,避免外界因素对裁判的影响,增加司法透明度,使公开审判、合议制、陪审制等审判制度和当事人辩护、申请回避、举证等诉讼权利落到实处,改变以

往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怪现象。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看待合议庭权力

和重实体轻程序的影响,仍然不能走出暗箱操作的误区。表现在:人民法院内部仍然流

行一种上定下审的做法,在案件未作出判决之前,先向上级法院请求报告,使开庭流于

形式,开庭审判只不过是宣布事先作出的决定而已,即使当事人不服判决提出上诉或人民

检察院提起抗诉,上级法院一般不会改变原来的决定,不到万不得已,谁会自扇耳光,使法院的两审终审制度成为事实上的一审终审;向审委会汇报或审判委员会通过过问干

预合议庭审判,有学者形象地称这种现象是一种司法过程中的大锅饭。就诉讼而言,实

际参与程序的是原告、被告和审案法官。一切的程序规则就是为他们设置的,程序主要对

他们起作用,如果定案的人不是审案的人,而是程序以外看不见、摸不着的高人,则程

序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他们不在程序之内,程序对他们不起作用,程序的魅力对他

们无法展开。当此之际,程序对于法官就成了一种摆设和道具。④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在当

今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中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公正,轻程序

过程仍然是有远见的学者们痛心抨击的时弊和司法机关亟待改变的现状。

二、对策

(一)更新诉讼观念

受我国传统的司法活动影响,积极主动地追诉犯罪、先入为主、未审先定、控审不分

等司法观念,已经牢牢地盘踞在一些法官的头脑中,现代诉讼观念并未深入执法者的内心

而多在专家学者的论述中。正是由于一些法官的诉讼观念和审判意识未能彻底更新,不能

从根本上深刻理解新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和审判方式改革的精髓所在,以至于面对新的审判方式感到茫然而无从着手,或者只是机械地按照程序操作,形式是新的,但实质上

仍可清楚地看到先入为主,控审一体的痕迹。这些来自法官自身的观念障碍正是制约刑事

审判方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说,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革。法官

应当确立与现代审判方式相适应的诉讼观念和审判意识:在庭审中,相对于控辩双方而

言,法官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改变由过去的主动讯问,转为消极审听;由主要依赖自

己职权调查,转为主要依赖控辩双方的质证、辩论;对双方询问证人、鉴定人和向被告人

发问等诉讼权利予以充分同等的保障;对双方的意见和证据予以同等的关注和重视。

(二)立法的修改与完善

现行立法的缺陷导致了诉讼职能发生混乱,尤其是诉讼职能还不能彻底分开。控辩制

审判方式要求控诉方承担举证责任,有向法庭出示证据的义务,如询问证人、鉴定人,出

示物证,宣读书面材料等,以此来证实自己提出的指控主张。法官不承担任何证明责任,在刑事诉讼中其应始终保持中立的地位,不得从事任何带有追诉倾向的活动,以免给被告

人的辩护和防御带来不应有的限制和阻碍。任何人不得担任自己案件的裁判者是正义最

朴素的要求,法官天南海北地收集证据和广泛的庭外调查活动无疑与这种要求相违背,其

表现就是控审不分。这如同忘记职责的足球裁判,在吹哨的同时还要抬脚射门。⑤对抗

式审判中法官的完全消极中立,由此带来的弊端诸如诉讼效率低下等也是显而易见的,因

此,笔者认为,赋予法官必要的职权用于控导审判也确有必要,但这种权力应以合理必要

为限度,应从立法上严格规范,以防滥用。

对刑诉法第一百五十条中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字句应予删除,以防法官先入

为主。只要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事实,证据目录、证人名单,人民法院就应开庭审判。

至于指控能否成立,案件事实是否存在、是真是假,有无确凿、充分的证据在所不问。因

为这些都只能在开庭审理后才能查明。公诉机关不能在庭前移送证据,证据的展示只能在庭上进行。

(三)分散与集中辩论相结合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虽说确立了控辩式的审判方式,但同时也给予了其过多的限制。

这种障碍主要来自法官职权的宽大无边,法官控制着庭审的进程,对辩论的时间、范

围、内容、方法进行较多的限制和干预,严重束缚着控辩双方的手脚,其典型表现就是

控辩双方欲辩论时而得不到法官的许可,原因是尚未到辩论的阶段。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

泾渭分明。这种界限分明的辩论方式其弊端前文已论及。为此要改变只进行总结性辩论的做法,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在质证中融进辩论的内容,从而达到审查核实证据,查清

案情事实的目的。笔者赞成时下众多学者所倡导的一事一证一质一辩的庭审方式,这

样,证据积累到何种状态,通过证据对案件事实已经证明到何种程度都能为控辩双方所了

解,法官通过控辩双方站在相反的立场对每一事实、每一证据的充分辩论,也就了解了案

件的整体,有助于其合法、公正地作出判决。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法官庭上查不清,庭下去

调查的做法。

注释:

〔〕参见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月版,导论第页。

〔〕参见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年月版第页。

〔〕参见(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等译,三联书店年版页。

〔〕参见何兵:《法院里的大锅饭》裁《法制日报》年月日第版。

谈新课改下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对策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方式;教育理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82-01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孩子的“朋友”,要热爱学生,不要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对立面,自己也并不是一个“统治者”,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要只关注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对学习不好的孩子也应给予关注,找出他们欠缺到哪里,及时给他们帮助。最主要的是教师不要总是按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去教学生,而是依据课堂的学习氛围情况和班级学生的特点适时的调整计划,让语文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李凤老师认为,语文天生浪漫,浪漫的语文召唤师生浪漫的情怀,因此教师讲课讲的不仅是课本,还要讲生活,这样就很好的体现了教学的无痕化。

一、转变考试模式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保证

考试是检测学生这段时间学习过程很好的方式,《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发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更应重视考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根本做起应该改革现行中小学升学考试的制度,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好坏的标准,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发展,经常搞题海战术,所出试题也是偏题、怪题比较多,新课改强调考试试题应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采用形式多样的测验,而不仅仅只限于学期汇总考试,国家把以前又升学率为标准的评价变为现在的教师日常表现和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的评价,在考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将考试作为一种积极发现问题、教师改进教学目标的杠杆,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通过考试体系的变换,从另一个方面也促进老师工作的开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建立一个“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考试体系,老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其他方面的潜能,在考试中发现问题,通过考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弱项,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考试应注重人文关怀,在考试学习中更应该关心差生,让他们明白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失败的道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

二、转变教学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最好的激发乃是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当学生对学生产生兴趣,求知欲望就会增强,思维也会更加灵活、敏捷。然而生动的情景具有较大的感染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增加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兴趣,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因此,采用应文制宜的辅助教学手段,适时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不见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同时也能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为课堂增添生机与活力;再者,可以把音乐引进课堂,如朱自清的《春》,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体会春的曼妙,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在歌手王菲的歌曲中更加深入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学习,音乐的合理插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最主要的是能使学生的身心愉悦,在音乐与文学交汇的领域去领略无线的语文风光;最后,故事、实验、游戏或者绘画也要登堂入室,俗话说的好“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在语文教学中,只要能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重难点,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都是好的方法。例如不断往水中加盐,使鸡蛋渐渐浮起的实验可以使学生体会死海的本质特征;课外“雪地捕鸟”的游戏让学生尝到了捕鸟的乐趣,进而能轻松背诵本节;一幅简笔画能使“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栩栩如生。最重要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化书本知识,使课本中的形象不断丰满、完善,这样的教学不正是每个老师想要的吗?

(二)结合生活,开放学生课堂。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好多新鲜的事物都没有见过,正因为这样他们的探求欲望才愈加强烈,因此教师因保护学生这种好奇心,走出课堂,领略世界的精彩。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重要的是教师始终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给学生的自主探究留足时间和空间,要注意倾听、观察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随时加以引导,保证他们都能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六单元的郑振铎的《猫》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去认识猫的样子,并观察猫的生活习性。上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分小组交流课前观察的感受。然后教师将猫的模型或玩具摆在讲桌上,并且猫旁边放着相应的识字卡和词句卡,再次浏览文章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由走动座位,仔细观察猫,让没见过的同学认一认、摸一摸、读一读、说一说,结合自己感受体会作者的不尽相同的感受。这样学生徜徉在猫的世界中,不仅学习的课堂气氛融洽,而且课下同学对课文的印象也特别深刻,真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啊。

(三)正确评价,保护学生探究热情。

方式对策 篇4

一是严保耕地红线, 注重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耕地保护制度得到落实。第一,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积极开展土地复垦, 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第二, 主动转变用地管地观念, 严格管控用地需求, 优化经济结构, 优化土地空间布局。注重做到精细规划精细管理。在发展目标上重经济速度同时重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用地导向上实现以地生财以资源、矿产并重, 让资金跟着土地走, 发挥土地政策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管控作用,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和产业过剩项目落地。第三, 通过用好增量, 盘活存量, 节约集约等措施, 破解用地紧张难题。优先保障重点项目, 统筹兼顾各类建设用地。加大城市和企业土地挖潜力度, 着力整治“空心村”。严格控制工业和其他项目的用地标准, 分类制定容积率、建筑密度和投资强度标准, 实现差别化供地, 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二是强化规划引导, 注重土地供应调控体系的构建, 土地利用配置结构持续优化。第一, 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导向机制。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前提, 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作用,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生态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要求统筹协调各业用地, 科学安排各业用地布局, 合理调整用地空间。第二, 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和用地指标分类管理。改进计划管理、提高指标配置效率, 调控经济健康运行。

三是明确政策导向, 注重土地管理长效机制的逐步形成, 土地投入产出效率逐步提高。第一, 积极推进土地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在控制增量引导盘活存量土地、规范初次配置推进土地市场交易等方面做出相应约束与激励有效结合的制度安排。第二, 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特色产业建设, 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第三, 加大房地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认真执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 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

四是发挥市场配置, 注重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促进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指导意见》, 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破解了新农村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等用地难题, 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实现城镇发展和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

五是创新审批制度, 注重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的改革完善, 土地行政审批速度全面提升。第一, 改革审批制度, 加快用地审批。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并则并”的原则, 建立市、县区、乡镇建设用地报批分级审查制度。第二, 解决规避规划调整、计划控制和行政审批, 以预审代审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未批先用或批少占多, 占补平衡和“先补后占”不落实、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不到位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第三, 建立齐抓共管新机制, 强化土地管理职能。实行部门联动, 坚持联席会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践, 我们认为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 已经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已经成为有效调控经济运行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 在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地位和作用还不够突出, 调控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还有待增强, 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

三、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议

(一) 进一步深化改革, 尽快形成有利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土地供应调控机制。按照“规划控制—计划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 以土地的实际供给引导经济建设、结构转型对土地的需求, 全面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土地供应调控体系, 努力实行“供给引导需求”的土地供应新模式。首先, 及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与新城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区建设等加强衔接, 在规划中为国家、省重点项目和转型升级项目用地预留空间。其次, 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改进和完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配和管理工作, 将指标分解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挂钩, 推行以产业发展规划为目标的分类下达用地指标的方式。

二是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首先, 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区别年期制。根据工业企业更替演变的周期规律, 总结完善我市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分阶段实施和工业用地出让缴纳保证金政策, 允许部分用地根据产业及具体项目的需求确定出让年限。通过工业用地出让期限的调整, 加快传统型工业企业淘汰更新频率,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其次, 探索建立建设用地税收产出考核办法。开展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分级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挂钩制度试点, 研究建立具体建设项目用地税收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考核, 降低占地受益提高保有成本, 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第三, 稳妥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对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必须实行有偿使用, 严格规范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方式。

(二) 进一步完善政策, 尽快形成有利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正确导向

一是要实施差别化供地政策。首先, 研究制订转型升级项目供地目录。结合项目建设, 优化制造业用地结构, 努力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的土地利用格局。其次, 优化调整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体系。开展建设用地“双控”指标实施成效评价, 按照从严从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在完善产业类别和定量指标基础上, 优化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体系, 完善建设项目用地准入制度。第三, 强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加大评价成果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解、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农粮主产区建设工作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力度。

二是要研究制定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政策。首先, 制订工业企业节地挖潜激励措施。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土地或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空间开展技术改造。其次, 研究建立存量土地市场退出机制。

(三) 进一步鼓励创新, 尽快形成有利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监管体系

一是要研究制定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方法。强化建设项目用地开发利用监督机制。实现建设项目用地开发利用全过程的跟踪检查, 强化批后未供、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信息通报, 推动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实施情况实地抽查, 建立房地产开发违规企业黑名单制, 对进入黑名单的单位限制其参加招拍挂拿地。

二是要不断完善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根据批后监管工作的特点和重点, 深入分析建设用地供应动态监测的信息流, 理顺信息采集渠道, 有针对性地采集既与经济运行情况相关联, 又能反映土地供应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效果、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基础信息。

(四)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管理新机制, 切实维护农民拥有土地的合法权益

加大农村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当前农村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地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实行谁管理谁登记, 造成农地产权分散登记, 不利于规范管理。农地管理法律法规相对缺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范围、方式、程序、利益分配等都缺乏操作细则, 无法可依。宅基地管理等相关政策制度不尽完善, 难于具体操作。

(五) 积极尝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改革, 加速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加快推进我市土地流转的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和引进力度, 充分发挥龙头带动效应。二是鼓励专业合作社发展, 促进土地集中整合。三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六) 坚持“工业项目上山、设施农业靠边、整合分散庄点、盘活存量资源”的思路, 为打造驻马店粮食主产核心区提供强有力的土地支撑

一是向空心村、滩涂、岗岭开发农业用地,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农民居住用地存在严重超标, 通过“空心村”整治, 不仅可以使农民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而且还增加了耕地面积, 同时还为城镇发展和项目建设置换用地指标。二是向浅山、丘陵、坡地要工业用地, 让工业项目上山“落户”。驻马店市西部五个县区都有部分区域属浅山丘岭地带, 东部几个县也有一些岗岭和坡地, 易于开发整理, 也易于项目建设, 可以有选择地让一部分工业项目上山。三是加强旧城区、棚户区、低效利用区改造,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摘要:土地关系国计民生, 支撑各行各业。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来说,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 在宏观调控中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那么, 驻马店市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重大课题。作为国土资源部门, 应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方式对策 篇5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党员干部普遍认为,总书记的讲话发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动员令,也为实现“三清”目标绘就了路线图。党内监督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重要武器。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这表明,贯彻落实好党内监督条例是当前和今后加强党内监督的重点工作。探索加强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方式及对策,必须把握监督的基本规律,从监督的有效性、机制、体质和制度等方面统合思考。

一、目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党内监督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党内监督。但部分领导干部由于认识不到位,治党不严,加上监督制度、体制不够完善,监督指向失衡,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等等,党内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监督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没有把党内监督放到应有的位臵,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党不管党的问题严重存在,致使党内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领导干部对党内不正之风不闻不问、麻木不仁。有些领导

干部不讲正气,“好人主义”盛行,因为是“熟人”、“名人”、“亲人”、“有背景的人”,而放弃党性原则。

(二)监督执行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订了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党内无制度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制度不配套、不系统。二是制度不科学,缺乏操作性。如有些制度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执行中比较困难。有些制度只有定性规定,没有定量规定,执行中弹性过大。有些制度只是实体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规定,执行中的随意性太大。这些都不易监督。

(三)监督指向失衡。我国是以上级党委为领导中心的权力辐射体制,上级是下级的全权领导者、管理者,同时,也是最具权威的全能监督者。实际中,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督,忽视平衡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造成了不少监督环节的“空档”和误区。如党内党员对党的组织监督、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党的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监督、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等等很难到位。但作为一个民主的执政党,其党内监督应形成自上而下、平衡制约和自下而上的立体网络。

(四)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党内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同由党的代表大会产生的方式,但监督机构并不是向产生它的代表大会负责,而是向同级执行机构负责。上 — — 2

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仅是业务指导关系,而同级党委却对同级纪委实施全面领导,从人事任免、人员编制、经费乃至一系列问题,都由同级党委统筹安排。因此,实际上纪委只是同级党委的执行部门。这种组织上的粘连关系和指导与领导强弱不等的运行方式,也决定了纪委很难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大权在握的党委“一把手”实施真正的有效监督。同时,同级党委的主导作用,势必造成来自同级的干预,掣肘太多,事事请求汇报,严重影响执纪的公正性。虽然按规定,上级纪委可以监督下级党委负责人,但由于距离远,弹性大,监督功能趋于弱化,只要不发生重大问题,上级对下级往往形同“虚监”。

二、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当前,党内集中不够和民主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把上级对下级、同级之间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充分调动起来。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做到自我批评一日三省,相互批评随时随地,真正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

(二)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总书记还强调,“要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协调起来,形成监

督合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要廓清党的纪律监督和巡视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府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检察院和法院的司法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和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功能、责任,以及所担负的监督任务内容、方式和程序,完善监督运行工作流程,凝聚全党全社会监督的合力。要调整党和国家专职监督机关的职能定位,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要对等、履责须到位、失责受追究。建成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察、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各司其职、协调沟通、紧密配合、严谨周密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综合优势和整体效应。

(三)健全监督法规制度体系。总书记指出,“要围绕责任设计制度,围绕制度构建体系,强化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做到责任清晰、主体明确、制度管用、行之有效,并加强同党内其他法规的衔接,把制度框架确立起来。”增强监督法规制度的科学设计和安排,一方面要及时查漏补缺、修订完善,提高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有机衔接,做到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用纪律管住大多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提高监督制度效能,降低执政成本。

— — 4

(四)提升监督机制的科技含量。积极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运用数据库、网络编程等,把过程控制理念引入对权力运行实施监督的制度设计、监督信息资源共享、监督工作流程再造之中,实现不同渠道、不同手段、不同方式的衔接配合,在各种监督主体和力量之间形成新的工作形态,加快从传统监督向科学、全程、全面监督转变,切实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真正为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党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各项党内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健全党内权力监督、相互制衡的制度。

(一)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认识。立党为公,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党内监督,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必须认识到,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抓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越要加强党内监督,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真正把党内监督放到应有位臵,发挥其积极作用。要通过全党的努力,把党内监督全方位地贯彻于党建各个环节之中,真正做到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于一个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虽然把经济搞上去了,但如果党内监督不严、— 5 —

党风不正,自身腐败问题严重而又无力克服,最终必然败坏党风,丧失民心,亡党亡国。同时,加强党内监督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一心为公,才能取胜于民。不加强党内监督,执政党的地位就可能丧失,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二)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增强责任感,自觉担任起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的神圣职责。一是各级党委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始终把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党内监督纳入党委工作的整体格局中,统一部署,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党内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党内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掌握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的新办法、新措施。二是要完善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导机制,形成全党动手抓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格局。江泽民同志指出:好的体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反之,不好的体制则会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各级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作用,把各种力量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使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导机制有效运转起来,形成良好局面。三是加强对纪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支持 — — 6

纪委全面履行职责。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是党的监督机关,在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各级纪委要从整体上把握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和任务,通过协助党委加强党内监督、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纯洁党的组织和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真正取信于民。

(三)建立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尤为重要,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以下党内民主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如果党员对了解、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力都徒有虚名,谈何监督呢?因此,一个政党要实现真正民主,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必须建立在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和保障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就是通过党内立法的形式,对党员了解、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利作更为具体的规定,对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做出具体的惩罚规定,— 7 —

并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行使的专门机构,以确保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

二是健全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发展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最基本形式和制度。但目前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还不完善,尽管党章对党的代表大会的职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因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制度,要合理划分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党的工作会议和党的扩大会议的职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我们党在八大党章中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小平同志曾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一次会或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来制度所难以达到的。但因种种原因迄今未能实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在11个市、县、区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有利于调动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实现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有效形式。

三是建立健全党委会工作制度。党内监督反映到党的领导体制上,就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只能实行严格的集体领导的委 — — 8

员会制度。党的各级委员会作为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执行机构,特别是党的各级常委会,在事实上成为拥有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高度集权机关。一方面要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制度,真正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四)加强党内权力监督和相互制衡,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执政党掌握着领导国家和社会的权力,要确保权力正向运行,而不是负向运行,必须实行监督和相互制衡,必须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内权力相互制衡的机制。即将党内权力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决策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行使,执行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委会行使,监督权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对独立和相互制衡,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的决策制度、各种决策执行和日常工作制度、决策和执行监督制度、三套机构的工作人员互不兼职制度,等等。

二是要建立健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实践证明,有权者常滥用权力,因此,应以权力制约权力。加强党内监督,要赋予行使监督权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拥有依法治党的更高权力,即中纪委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负责,拥有至高无上的监督

权,包括上至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下至普通党员都受监督,并拥有依法独立行使查处的权力。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中纪委直接领导和管理,与地方党委完全脱钩,实行垂直领导。同时,要将审计、监察、反贪和渎职等职能和权力归为党的纪委,由党的纪委统一行使。

高考词汇题的三大考查方式及对策 篇6

一、多义词辨析

考题:

1.Compared with his sister, Jerry is even more_______to, and more easily troubled by, emotional and relationship problems.(2009江苏卷)

A.sceptical B.addicted

C.available D.sensitive

2.It was a nice house, but______ too small for a family of five.(2009天津卷)

A.rarelyB.fairly

C.rather D.pretty

3.——Shall we go out for a walk?

——Sorry. This is not the right_______to invite me. I am too tired to walk.(2008江西卷)

A.moment B.situation

C.placeD.chance

4.Would it be________ for you to pick me up at four o’clock and take me to the airport. (2008山东卷)

A.freeB.vacant

C.handyD.convenient

5.As nobody here knows what is wrong with the machine, we must send for an engineer to_______the problem.(2008湖北卷)

A.handleB.raise C.faceD.present

6.The field research will talk Joan and Paul about five months; it will be a long time_____ we meet them again. (2007安徽卷)

A.afterB.beforeC.sinceD.when

答案解析:

1.D。考查不同形容词的词义辨析及固定搭配。be sceptical about…“持怀疑态度的;不相信的”;be addicted to…“对…痴迷的;上瘾的”;available“可获得的;可利用的”;be sensitive to…“对…敏感的”。从句意可判断D项为正确答案。

2.C。考查不同副词词义的辨析。rarely“很少”;fairly“相当地”;rather“相当地”;pretty“很”。只有rather可以与比较级、too及动词连用。

3.A。考查不同名词的词义辨析。Moment“某一时刻;时机;机会”;situation“形势;情况;状况”;place“地方”;chance“机会;机遇”。从句意可知A项正确。

4.D。与形容词固定搭配的常用句型考查。It’s convenient to(for) sb to do sth“做某事对某人方便”。

5.A。考查不同动词词义的辨析。handle“应付(困难局面);处理(难题)”;raise“举起;抬高;抬起;升高;养育;抚养”;face“面对;面临”;present“给予;赠送;呈现;展现;引起;造成;提出;陈述;介绍”。句意“这里没有人知道机器出了什么毛病,我们必须派一个工程师去解决问题。”

6.B。考查不同连词的词义基本用法辨析. 本题考查的是 “It will be +一段时间+before….” 意为 “过多长时间才…”。

解题思路:

1.命题者主要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连词等方面来设计题目,因此对大纲中所要求的重要词汇一定要掌握得非常彻底全面,在此基础上也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做到勤记诵,常运用,多积累。

2.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体会句子的含义,在体会含义的基础上,恰当地选择正确的词汇,对词义进行辨析。但我们应懂得,词的深层含义往往是只可意会的,需要根据语境来不断地体会。因此我们应该抓住题中关键词句所传递的重要信息,把语法和词义辨析放在语境中进行分析。

3.固定句型如 “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When it comes to….;It’s convenient to sb”及短语搭配的考查。如“be +形容词+to/for/in/about….;be out of+名词”等。

4.有时为了对比较级进行突出和强调,在其前或其后加上修饰语,可以使比较级更为突出和鲜明,常修饰比较级的词和短语有: even甚至/更; still更; much更; a little 有点; a lot很; a bit有点; a great deal大量的;far 更; by far…得多;any 在任何程度上/丝毫;rather颇/更。

5.近几年在连词的考查上要区分“It+be的适当形式+时间+since从句;It+be的适当形式+时间+before从句;It+be的适当形式+时间+when从句”等热点句型的含义用法。

二、一词多义

考题:

1.Encourage your children to try new things, but try not to______them hard.(2009全国卷I)

A.drawB.strike C.rush D.push

2. Just as professor Scotti often______it, success is ninety-nine percent mental attitude.(2009安徽卷)

A.getsB.makesC.puts D.means

中职生阅读方式的现状及对策 篇7

关键词:中职生,阅读方式,现状,对策

网络的普及,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大大拓展了阅读空间,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形式,冲击与挑战了传统的阅读生活。网络阅读的时尚,快餐文化的便利,垃圾文化对感官的刺激使得中职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不利于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和专业素养的养成。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所以教育者应该关注中职生的阅读,探索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符合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能力培养要求的阅读方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中职生阅读方式的现状分析

(一)“速读”。

信息时代,信息量的急剧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效率的提高,引起了人们对提高阅读效率的高度重视。运用速读法可以很快地从浩繁的资料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以快速把握材料的阅读价值,起到信息检索的作用,确实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需要。所以,不少教育者提出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速读”能力、“浏览”能力的训练。

但是在快餐文化盛行时代过于强调“速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丢失。在目前中职生生源质量偏低,心态浮躁,语文基本功不扎实的状态下,如果过于强调“速读”,中职生在一目十行的阅读中就更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更容易把阅读当作“浏览”,从而难以在阅读中感悟人生。

(二)“浅读”。

互联网时代的海量资讯使读者被放置于时速造就的漩涡中心,于是,浅读的概念浮出水面。

所谓浅读是相对深读而言,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即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怡悦,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是其主要特征。

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其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就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带来思维的钝化。尤其是对中职生而言,“快速、快感、快扔”的浅阅读的泛滥必然导致“浅思维”的出现,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作出“浅决策”,弊端更多,不利于中职生素养的有效提高。

(三)“愉读”。

受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向,以及大众传媒最大利益化追求的影响,许多人文学接受的目光已从具有微言大义的高雅文学转向了武侠小说、明星自传等通俗读物,已不再通过文学来证明自己的追求和价值,甚至仅仅是为了追求感官享受和生活调味。在欣赏方式上,人们更多地从思考意义转向感受快乐。过去人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总喜欢思考其现实意义及审美价值,而现在大多数人则只是为了感受开心和快乐,满足于轻松和愉悦。

大众传媒的大力宣传使得世俗化的文学作品成为当下文学消费的主流,不愿被摒弃在媒体主流话语权之外的人们,也被迫拿起流行时尚的文学读物,加入到快餐文学甚至是垃圾文学的阅读行列中去,而好动、喜欢形象思维、不擅长逻辑思维的中职生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这个队伍。时尚、简单的文学作品,图文并茂的卡通漫画书,甚至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口袋书”成为中职生的主要选择。

二、加强中职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对策

(一)开设中职生课外阅读课,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加强对中职生阅读方式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及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师及语文课。语文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把中职生课外阅读课开到阅览室,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名著阅读,并在放映厅配合播放名著改编的影片,然后进行相关讨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学生养成阅读经典、讨论经典的良好习惯。

(二)结合专业建设进行课外阅读书目的推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专业方向,向学生推介相应的课外阅读本。以往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其专业性往往被忽略,但把阅读与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专业学习。这类阅读书本包括行业名人传记,为学生树立专业学生榜样;科普读物,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等等。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情境设计,提倡感官阅读。

校园文化的营造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中职校园文化则凸显了中职教育的特色,既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为中职学生就业服务,突出技能训练,又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成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的助力。中职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引进企业文化的同时,还可以考虑以“感官阅读”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又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所以,教师可以透过周围的环境引发学生“阅读”新知识,刺激他们的思维,以及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教师可以通过企业情境创设的有利条件,先让学生通过鼻子嗅、耳朵听、眼睛看等感官的刺激,再结合与学生专业、就业相关的书本来进行阅读。这样就让学生在感官的刺激下引发阅读兴趣,进而完成更深层面、更有意义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曹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王维.名著阅读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4.

高职语文学习方式现状及对策 篇8

一、高职语文学习方式的现状

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认知和行为的取向。它具有“稳定而独特”的属性, “稳定”是指它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 一般不受其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独特”是指它在学习者生理结构及其机能的基础上, 受到特定的伙伴感染、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并通过学习者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渐进性地形成, 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

长期以来, 传统的高职语文学习以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的, 教师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教师只是停留在分析文本, 而对于文本为什么这样说, 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忽视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倾向, 忽视文学作品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只是生硬地教给学生一种固定的套路, 使得学生的文章, 语言程式化, 结构公式化, 手法模式化。在写作指导方面, 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没有给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熄灭了学生探索的动力和兴趣, 造成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缺失, 从而导致创造力缺乏和实践能力低下, 难以培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高职语文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为了学生的发展, 高职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1. 转变功利主义学习观,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或“被动学习”而言的。它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在以往的课堂里, 高职学生只注重这门课程以后能不能用上, 能用上多上, 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影响了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想学”、“会学”、“能学”。学生学习的动力, 有外在的, 也有内在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的欲望, 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此, 教师要通过“任务驱动法”引发学生的认知渴求, 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 做出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份自尊心和自信心。

2. 培养综合能力,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

高职语文学习应注意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让学生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和运用语文, 架起课堂内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拓宽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学习渠道,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开展综合性学习,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高职语文的学习, 不仅能提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加强人文修养, 还能提升艺术鉴赏品味, 提高综合素质。高职语文教学不仅关系到语文本身, 还关系到美育和德育, 关系到精神文明的建设、理想人格的塑造。

3. 寻求与专业结合, 体现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高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 以往, 有的老师只注重理论教授, 而忽略高职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 忽略了与专业相结合, 体现语文学习在学生学习、乃至未来工作中的实用性。结合不同的专业,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力求贴近专业, 为专业学习服务。例如, 在写作部分的学习时, 针对机械、电子专业类学生, 可讲述实验报告的写法、毕业设计的步骤的写法等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在文学鉴赏的部分学习时, 针对建筑类学生专业特点, 讲授一些与建筑设计相关的文学作品, 同是融入优美的建筑图片,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体现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诗歌阶段的讲授时, 可以在讲解完诗歌的特点之后, 让每个学生自己写一首诗歌, 字数、形式不限, 从中挑选出优秀作品, 进行修改, 然后让这些同学在课堂上朗诵诗歌。这样, 既让同学充分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对戏剧进行讲授时, 摆脱戏剧剧本的束缚, 让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分组排演一个短话剧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贯穿相关的文学和人文知识。同学们在排演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戏剧, 又理解了作品, 还提高了口语表达和演讲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实践应用正是高职语文贴近同学, 为同学成长才服务的一个途径。

总之, 通过这些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定能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得到提升, 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 使高职语文教育发挥优势, 达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摘要:高职语文学习方式的现状大多是以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 已经不能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变革势在必行。语文学习方式需从转变功利主义学习观,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能力,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寻求与专业结合, 体现语文学习的实效性三个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高职语文,学习方式,现状,变革

参考文献

[1]徐仲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

方式对策 篇9

1、目前我国篮球教学训练方式的现状

1.1、我国篮球教学训练方式较单一

首先, 我国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 常常会根据体育课本或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 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把所要教授的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 但是如果教师严格按照固定的步骤和模式进行教学就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当老师严格按照既定的先后顺序教导学生进行基本姿势、篮球步伐训练、控球、运球、传球和投篮等的训练时, 学生会觉得这样的篮球课程枯噪乏味, 没有吸引力, 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期望落空, 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都会降低, 打消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其次, 篮球教学训练方式单一还表现在教师在进行授课时, 都是遵循先示范后练习的顺序, 在教师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于正确的姿势或手法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要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教师长时间的示范通常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因为学生只能看, 不能自己进行尝试。训练方式单一的篮球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爱好运动的习惯, 不能让学生高效快乐地进行篮球学习。

1.2、我国篮球教学训练方式偏向单一教学

在学生的篮球课堂中, 教师会进行动作的示范与讲解,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不断地联系这些动作, 可以看出不仅体育教师的教学是单向的, 学生们的练习也是单向的, 虽然教师对动作的示范与讲解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基础的动作和技能, 但是也导致了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基础动作的练习, 大量时间的基础练习会让学生们觉得无聊无趣, 而且学生们也不知道在进行篮球比赛时该如何运用这些基础动作, 虽然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不一定是比赛, 但是当学生们只了解篮球的基础动作, 而不懂得如何运用时, 学生们不能够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

2、篮球教学训练方式的改进措施

2.1、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游戏的方式

进行篮球教学和篮球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们锻炼身体并掌握篮球运动的技能, 如果学生们对于篮球教学没有很高的兴趣, 那么学生们就不会积极学习打篮球的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们对于篮球课堂的兴趣, 改善体育教学训练方式单一的现状, 篮球教师可以合理地在篮球课堂中安排游戏环节, 提高学生们的兴致,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打篮球的技能。如为了锻炼学生们传球的技巧, 篮球教师在进行完基础的示范与讲解之后, 让学生们练习一会, 然后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圆, 让同学们运用篮球传球的方式一个接一个的进行传球, 如果有同学不小心传错了, 那么可以让传错的同学唱首歌或者讲个笑话。合理地安排游戏不仅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也锻炼了学生们的传球技巧, 让学生们高效快乐地学会了传球的技巧。

2.2、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意识训练的方式

在进行篮球教学时, 体育教师可以运用心理意识训练和战术意识训练两种训练方法对学生们进行意识训练。意识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抗压能力, 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篮球技能。

2.3、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的结合

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在篮球教学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们对于基础动作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的进度合理安排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一般情况下, 体育教师在教授新内容时, 要利用完整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们从总体上把握篮球动作。分解教学一般适用于难度比较高的内容, 分解教学能够增强学生们对某个难度系数高的动作的把握程度。

2.4、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示范与讲解的结合

在篮球课堂中, 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 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篮球技能的学习。在进行授课时, 体育教师在进行示范与讲解时, 要保证示范动作的准确性, 保证讲解语言言简意赅,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单人训练、结组训练和游戏训练。

3、结语

篮球教学是一种有趣的竞技性运动, 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不用特别关注篮球比赛的输或赢, 但是必须重视对于篮球进技能的把握和团队合作的学习。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授课时, 不能再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 要结合学生们的具体特点, 合理运用不同的篮球训练方式帮助学生们进行训练和学习。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篮球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篮球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体育技能和增强学生的体质, 而且篮球的学习还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但是目前我国的篮球教育中还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将分析常见篮球教学的训练方式和改进对策。

关键词:篮球教学,训练方式,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海山.试析常见篮球教学的训练方式和改进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 (32) .

[2]贾立升.试析常见篮球教学的训练方式和改进策略[J].新校园 (上旬刊) , 2014, (11)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 篇10

一、充分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一定经济体制下, 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途径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 (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 还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环境生态、人口资源、安全稳定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界定三个概念:一是窄方式, 二是中方式, 三是宽方式。第一, “低方式”即理论上叫作要素投入结构问题。过去是 “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要“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这个概念叫作增长方式转变。第二, “中方式”:一是需求结构, 国家的经济发展着眼于什么需求, 过去我国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方式, 今后要向以消费为导向, 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发展方式转变。二是供给结构, 也叫产业结构。就是由过去我国偏重于通过第二产业来带动, 向主要主要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协同带动转变, 特别是要注重第三产业 (现代服务业) 的作用。三是要素结构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第三, “高方式”: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 把它界定为“宽”方式。根据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在三个结构 (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 之上, 再增加三个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 后面的三个结构既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 也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 是两个方面的交叉点。目前, 我国大多正处在低方式向中方式转变时期, 少部分已经由中方式向高方式转变。

2.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就是经济发展方法、途径和模式由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转化, 向现代的、创新的发展方式转变。如果做两个极端的归类, 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指的是一组发展方式集合:资本、劳动密集型的;政府驱动型的;外需拉动型的;投资驱动型的;出口带动型的;外延粗放型的。而现代的、创新的发展方式指的是另一组发展方式集合:技术密集型的;市场导向型的:内需驱动型的;消费驱动型的;内涵集约型的。上述传统与现代、旧与新的发展方式只是一种相对划分。而且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有不同的形成条件, 相互之间并不孤立、对立, 往往存在着交叉重叠、主辅互补的关系, 相应产生不同的发展结果。

3.什么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思想观念转变要加快。二是经济发展方法、途径、模式转变要加快。三是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把“加快”体现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责任心、紧迫感和主动性上。

二、科学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1.要更新发展理念,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 要摒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 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 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 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 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 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 (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 , 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 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 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 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 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3.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使其融汇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 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三、要贯彻落实好当前中央及省市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举措

1.当前我国要落实好八大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锦涛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讨班上讲话中强调,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 深化认识, 统一思想, 加强规划引导, 突出战略重点, 明确主要任务, 兼顾当前和长远, 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当前,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八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四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五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七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八是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河南省要落实好“六项”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措施得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要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 “八个加快”的任务和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个大力”的要求, 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二是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三是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四是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五是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六是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

3.南阳市实施“四个带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0年, 南阳市根据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精神, 立足市情, 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把“四个带动”作为新时期推动南阳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抓手, 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以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以只争朝夕的工作劲头, 开拓进取, 真抓实干, 推动“四个带动”在南阳大地开花结果。实施“四个带动”的具体内容:一是实施项目带动, 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二是实施品牌带动, 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三是实施创新带动, 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四是实施服务带动, 努力让南阳的发展环境优起来, 商机多起来。“四个带动”是南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 “总指南”“总抓手”, 要把“四个带动”真正在南阳大地上叫响亮, 要把“四个带动”真正在南阳大地上做扎实, 真正使“四个带动”成为实现南阳跨越发展的助推器和 “引爆点”。

4.方城县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精神和“稳中求进”、“持续求进”工作要求, 结合方城县的发展定位、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2012年, 方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人均指标进一步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以上, 人口出生率、节能减排完成市定目标。为完成上述目标, 方城县重点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 突出城区建设, 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2) 突出产业集聚区建设, 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 (3) 突出粮食主产区建设, 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4) 突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5) 突出旅游景区建设, 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 (6) 突出社会管理创新, 确保全县大局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要抓住“转变”和“加快”这两个关键词。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省市县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会议精神,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做到在立场上到位、观念上到位、方法上到位。二是切实转变发展途径。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 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 从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入手, 着力解决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结构性矛盾。三是切实转变发展机制。目前,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 着力创造机制、创造氛围、创造环境、创造条件, 更好地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四是切实转变发展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 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 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具体利益, 始终把人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标准, 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来体现对人民负责。

摘要:本文着重从充分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概念, 科学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贯彻落实好当前中央及省市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举措三个方面, 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进行研究, 希望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EB/OL].新华网.

方式对策 篇11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是工业结构的创新。创新工业结构就是要对传统工业进行合理改造,利用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新的制造业。要广西西江流域得到大发展,广西西江流域制造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附加值来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培育骨干企业,使企业能自主研究,引进或联合开发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生产、绿色生产、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新的生产方式。

其次是企业自主体系的创新。企业是自主创新的核心主体,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应成体系。激活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支持和鼓励企业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生产力,形成创新产业。积极探索培育自主创新型企业,建立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给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型营造宽松环境。使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充分发挥广西现有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具有广西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最后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创新服务理念,把企业的需求和满意作为检验我们服务是否达标的标准。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相应的服务机构,方便开展信用担保和科技融资服务,方便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合作,从而降低创新成本。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广西西江流域实际出发,调整并建立低能高效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组合和升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变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首先是加快推进化城镇工业化建设。城镇工业化建设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来定位要求,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水平高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引进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央企业、跨国企业、有优势实力的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选择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为广西西江流域城镇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广西西江流域也要紧紧把握这一新的趋势,把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新一轮竞争。广西西江流域要及时抓紧研究制定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规划,从对比优势出发,确定新兴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确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确定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路径。新兴产业应以突破新材料、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为重点目标。要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抓紧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做好示范带动和引领发展。要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政府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在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产业化等方面给予扶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这一目标,广西西江流域经济带的沿江工业企业就要实现从高耗能向低低耗转变、高污染向低污染转变、高排放向低排放转变。包括几个主要城市柳州、贵港、梧州、百色等等,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如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打造等等。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对于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加大整治力度,警告后仍然没有改造的企业责令停产。对于难以改造的企业要淘汰或者移到城市以外的地方。要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期有效措施,推进能源市场化步伐,推广和应用清洁技术和节能技术。

政府要有针对性的采取节能补贴和能源消费收税的办法,奖罚分明,针对性的将能耗和环境污染纳入政府的工作议程上来,不折不扣的完成规划节能减排的指标,力争做好资源节约、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抢占发展先机。

四、持扩大内需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央提出了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变。促进消费的这一战略措施,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努力做好这一转变。

要提高消费水平,我们就要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多渠道的筹集建设资金,利用国家、企业、民间的投资大力尽快的完成内需项目。比如优化工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做好开展对外贸易,对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修路建桥等,同时还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学校,还要设立城镇卫生医疗机构,搞好城乡供水,搞好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有组织的扩大消费,继续进行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促进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加强就业问题的管理,加强收入分配的管理,适当调节收入分配政策,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幅度。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险水平和工资水平,使得老百姓有工作,有饭吃,有钱用,改善居民的消费观念,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

五、着力改善民生

首先,广西西江流域要打造宜居城市,使得山美水美人更美。要不断的完善各地区的生活环境,把周边的农村纳入城市,加大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绿色植被的种植。由政府牵头,多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对于高房价和不良商家予以严厉打击。同时改善少数民族村寨和库区移民的住房条件,加大农村旧房、危房的改造。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人人有房住,从而减少社会矛盾。

其次要大力改善广西西江流域的医疗卫生条件。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由政府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建设多一些合格的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部门,建立健全覆盖全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推行中西医医药、民族医药三结合方针,实行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应急医疗救治的力度。使老百姓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解决看病不再难,看病花钱不再多的问题。

最后,还要提高广西西江流域的就业率。劳动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结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自主创办企业,或从事经济实体,为市场提供服务和商品。利用市场调节就业,这也是解决就业难的一种主要方法。只要善于发现市场需求并适应这种需求,就能够成功地实现创业目标,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政府应当想办法促进就业,完善就业政策,提供就业服务,打造就业公平环境,为困难就业者给予援助等等。高等院校教育必须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的形势和要求。如果政府真正民办实事,做好以上的事情,让人民有尊严的活着,这样人民群众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六、提高信息发展水平

当代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世界。社会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不少复杂的问题,这更凸显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凸显了信息的社会价值、技术价值、市场价值。应用信息技术是建设现代产业,是现代人生活的支撑。缺乏信息很难进行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完善信息产业体系的建设,组织信息部门的资源整合,建立信息产业体系。通过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资,形成较完善系统的信息网络。利用网络平台,做好加强政府的政务信息建设,使政府利用网络处理政务,形成提高政务效率的格局。利用网络平台,做好信息化对工业的改造,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企业管理,形成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便利化、人性化。利用网络信息互动平台,进行远程的专家咨询、专家指导、专家答疑、专门培训。从而做好物联信息建设,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信息服务进入企业,进入农村,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加强各企业的联通,使之能主动地更大的获得大量信息,从而能主动地抢占商机。加强信息与农业的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农业、经营农产品、管理农业生产。利用信息把广西西江流域的农业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实现农业大发展的需要。

网络的信息要建立各种各样的资料数据库,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要及时发布交流,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方便,使之能很快的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时期。中央《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广西西江经济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要把目光放长远,做到解放思想,真正的以全局为重,努力营造“人人心系大局,人人支持发展”的浓厚氛围,树立大市场、大开放的观念,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加大广西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广西西江流域的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林.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探[J].理论前沿,2007(19):41-42

[2]王宏淼.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进及对当今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6(06):30-36

[3]黄少琴.段叶青.广西西江流域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兼论构建和谐经济发展模式[J].第十二期广西发展论坛.2010(12)

[4]黄少琴.广西西江流域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兼论构建和谐经济发展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4)

[5] 黄锡富.广西西江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4)

方式对策 篇12

一、现阶段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急剧增多, 优质教师资源匮乏

在钢琴还是稀缺物品的年代, 钢琴教学一般都是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 这种直接点对点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收专业上的指导。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再加上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让孩子去学钢琴也成了许多家长的选择。特别是近年来, 学习钢琴的学生人数在逐年递增。而钢琴教师的数量增长却远远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 特别是一些优质教师资源, 更加是稀缺。这就造成了一种局面, 钢琴教学越来越趋向于大班化教学, 一个钢琴教师往往要同时指导多个学生。这就使得每个学生能够接收到的专业指导相比较以前来说大大减少了, 教学效果也可能会大打折扣。

(二) 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随着家长对钢琴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 许多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将孩子送进了钢琴教室。这就造成了在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就出现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 而在钢琴教学的各个阶段也会遇到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但是, 面对这些不同年龄层的学生, 许多钢琴教师却忽视了这些年龄差异, 面对小朋友和成年学生采取了一样的教学方法, 这就使得一些年龄层较低的学生对钢琴教学的兴趣越来越低, 甚至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 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从身体特征, 手掌的构造再到内心思想都是不一样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面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一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行不通的。

(三) 忽视了兴趣的培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钢琴教学产生真正的兴趣, 能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学习钢琴, 才能真正在钢琴的学习上达到一定的高度。钢琴是一件技巧性要求很强的乐器, 许多东西也需要学生死记硬背, 更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枯燥练习。如果学生对于钢琴学生没有兴趣, 那就很容易就产生逆反心理, 在心理排斥钢琴练习。特别是面对年龄比较小的学生时, 如果教师一味的逼迫式的机械化教学, 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低, 那么当初学生选择学习钢琴时的初衷就达不到, 学习的效率也会越来越低, 这不是我们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所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如何培养其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培养学生练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现今钢琴教学亟待要考虑的问题。

二、钢琴教学方法对策探析

(一) 加大师资投入, 平衡学生的平均授课时间

面对优质钢琴教师匮乏这一问题, 相关教育部门、学校、培训机构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 以及吸引更多的钢琴专业人才加入到钢琴教育事业中之外, 每个教师在钢琴教学活动中, 要注意平衡每个学生的授课时间。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授课时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固定时间段内要实现一对一教学, 当然这个时间间隔可是视当时的授课条件来定。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要尽可能帮助愿意学习的学生, 不能因是课余时间而忽视学生的需求。

(二) 进行差异化教学

我国古代的教育先贤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这一先进教学理念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是符合教学事业发展的。就像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指纹一般, 在这个世界上也是不可能找到完全一样的两个学生的, 即便他们是双胞胎。钢琴教师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身体构造、手指特点以及千差万别的内心世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了这些个体化差异, 只用一种教学模式来面对这些学生, 相信对于学生想钢琴学习生涯来说将会是致命性打击, 他们会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下完全打磨光对钢琴的学习兴趣, 并逐渐演化成对钢琴学习的排斥。并且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也不可能培养出能够名流千史的钢琴家。所以钢琴教师在进行钢琴专业教学时, 要面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增加授课的多样性。

(三) 培养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 进行兴趣化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这一点在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就应当尽可能的贯彻落实。学生只有在一开始就对钢琴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钢琴教学才能顺利高效的进行下去。在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 主要要培养学生的识谱和读谱的能力。这两个能力的培养也直接影响到了接下去学生的钢琴学习进度。但是由于学生在初级阶段受到年龄和理解能力的限制, 乐谱中一些固定的概念、术语等死板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十分难以理解的。并且如果在刚开始的这个阶段就让学生产生了挫败感, 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初级阶段就有可能放弃钢琴的学习。所以怎样让学生在初级极端轻松有趣的识谱读谱, 是钢琴学习的第一步, 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培养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所以教师要用游戏、卡片、歌曲等形式让学生熟记各个音符以及他们的位置, 理清线间和音程的关系, 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让学生彻彻底底地理解乐谱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雪;浅谈音乐学院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夏玉英;浅谈儿童钢琴兴趣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3]、宾阳;多媒体教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诊断论文下一篇:上海立信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