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评方式(精选3篇)
考评方式 篇1
记者从2月26日举行的教育部新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为了深入推进师德建设, 教育部今年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 探索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对于教师队伍中有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的, 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 决不姑息。
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 全国已有30个省份将师德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 并将师德教育作为各级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其中, 28个省份建立了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 29个省份建立了师德考评制度, 26个省份制定了教师从业行为监管制度。
据介绍, 2012年, 教育部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 取得了显著成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科研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的侯伯宇、“永生的博导妈妈”石秋杰、“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王强、2012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等师德楷模不断涌现, 生动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 充分展示了当代人民教师的时代风采, 在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一次次掀起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
根据教育部要求, 各高校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契机, 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将规范作为新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并将学习宣传规范精神与学习师德模范活动紧密结合;天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北大学等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
2013年, 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师德楷模的宣传力度, 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考评方式 篇2
《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纯公共课”,也不同于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纯专业课”。有学生认为, 学英语课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学计算机课可以使用电脑,学证券投资学可以炒股,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跟单做外贸,而学经济学原理简直“百无一用”。事实上,专业基础课程很重要,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当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学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专业基础课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差,如果不系统学习和训练,要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特点使得《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激励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少学生可能就失去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逃课、“逃学”或简单应付。
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如每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统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综合这两个指标,给出总成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这种考评方式约束效率低,激励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 主要表现在:其一,未能全面发挥其检查评价功能。目前的考评方式普遍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重认知轻能力, 另一种是重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轻创造性的发挥,导致考评的检查评价功能弱化。其二,错误的导向。大多数考试内容是知识导向性的,缺乏对学生分析、 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价。其三,激励功能微弱。学生并不需要在平时下功夫,临近期末的突击式记诵就完全可以应付考试。其四,诊断反馈功能基本缺失。发现问题的时候课程已经结束了,试卷分析成为“马后炮”和“皇帝的新衣”。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对象,拟对现行的考评方式进行改革试验,增强考评的激励、检查和反馈等功能,这样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判断, 对人才培养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的思路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 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因此,学经济学不仅仅是学经济学教材, 考试也不应该仅仅是考教材,更重要的应该是把课外阅读和钻研精神引进到学生的学习和考核中,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知识和原理,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所以,要改变过去以一次性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利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做到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1、考评内容改革
可以从两个方面(包括四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考评。 其一是过程性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学习及应用能力这两部分;其二是终结性考评, 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理论基础、项目方案这两部分。
2、成绩评定方式改革
成绩评定方式是指采用平时过程性考评与期末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围绕教师和学生共同课堂学习表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完成结果等进行评定,作为平时过程性考评成绩;课程学习结束时,以个人笔试和小组汇报与答辩两种形式为期末终结性考评成绩。
两部分的评分为:(1)课程考评总成绩(百分制)= 过程性考评×40%+ 终结性考评×60%;(2)过程性考评成绩 (40%)= 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40%+ 学习及应用能力× 60%;(3)期末考评成绩(60%)= 笔试×40%+ 项目方案的撰写×40%+ 小组汇报与答辩×20%。
3、考评标准细化
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的考评标准包括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有读书笔记等;学习及应用能力的考评标准包括案例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曲线和公式推导能力、文献资料搜索能力等方面;项目方案的撰写的考评标准包括方案的规范性、可行性、设计的美观性等方面;小组汇报与答辩的考评标准包括PPT制作是否合适、汇报的语音语态、能否调动他人的兴致等方面。
三、课程考评改革中的案例教学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过程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使案例教学能够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1、以案例引导出所讲述的概念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既可以用生动的故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用简单的事情说明晦涩的理论,帮助学生尽快消化和掌握理论知识。如在讲授效用时,可以用不同人喜欢不同的东西的例子,说明效用的概念和概念中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效用是不同的,同一种商品因时、因地而异,其效用是不同。
2、以讨论形式增加对理论的理解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将一个问题设置成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分别给出学生上学和不上学去工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让学生来讨论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来上学而不去工作,上学的机会成本由哪几个方面组成等等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了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影响现期的消费行为。
3、以实地调研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近年农产品价格多变,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村的, 这样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任务,分别从种植者、消费者的角度来调研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又对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再来对比理论与实际有什么样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理论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应用。
四、课程考评改革的预期效果
1、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
通过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理论基础、项目方案等环节的考评,全面综合地考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讨论式、提问式学习,改革过去单一化的考评方式,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目的是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阶段性学习为终身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创新性学习。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信息和海量的网络资讯,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经济现象问题以及经济学最新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学生团队分工合作和个人表达能力的提高,训练良好的经济学素养,提高经济学研究报告的写作水平。通过研究型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综合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考评方式 篇3
目前土建类院系《音乐鉴赏》考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大部分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 注重终结性考核, 轻视过程性考核;内容多为上课所学的书本知识, 范围狭窄, 对实践鉴赏能力行为考核较为轻视;考试内容的应试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这些种种问题都迫使我们积极探索《音乐鉴赏》课程考评改革, 制定相关的考评原则, 提出积极的改革方式。
一、考评指标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一) 坚持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原则。新时代要求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音乐鉴赏》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审美课程, 对音乐的欣赏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而审美过程也属于一种创造过程。音乐是无形的审美艺术, 作曲家赋予音乐美的涵义, 但是每个听众在欣赏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作曲家作曲属于一度创作, 演奏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演奏属于二度创作, 听着根据自己的经历对演奏的音乐展开联想就属于三度创作。因此对音乐的审美也是一种创造过程,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高校土建类院系《音乐鉴赏》课程考评体系的改革应该测试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 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而能力的培养是与实践分不开的。只有将课程中所学到的鉴赏方法实际的运用到学生的鉴赏实践中, 才能最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鉴赏技能, 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因此在考核体系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就需要在考试中将理论知识考核与鉴赏能力相结合, 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的音乐鉴赏理论的掌握程度, 又考查了学生的实践鉴赏能力, 充分的显示了《音乐鉴赏》课程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音乐鉴赏》考评方式改革新思路
(一) 更新考评理念。更新考评理念就是要重新认识该课程考评的目的以及评价体系。《音乐鉴赏》课程实践性很强, 考评的目的不该仅仅为了考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素质。再者土建类院系开设《音乐鉴赏》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养, 不需要达到音乐专业生的鉴赏高度, 考评不宜太过专业化。在进行课程考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加深对教学实践性的理解, 实现考试的实效性与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的统一。同时还需要扩展考评主体, 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考评方式的综合运用,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力。
(二) 扩展考评内容。目前考评的内容较为狭窄, 扩展考评内容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展考评内容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考评的内容不该仅局限与教过的作品, 考评所选用的作品范围可以扩大;二是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态度、能力表现等等也纳入考核范围之内; 三是将学生平日的课程论文、实践活动等也纳入考评之中, 综合三者进行综合性的考评分析。考评内容的扩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