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方式

2024-10-21

就业方式(共12篇)

就业方式 篇1

笔者是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就像一群普通毕业生一样,大四上学期就开始紧锣密鼓地为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寻找出处。考公、考研、参加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网投递自己的简历、流连各大招聘网站以及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企业的招聘信息。每一天都在为工作和未来做准备。

然而,时下出现了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并不像笔者这样急着找工作。有的开始计划着毕业后要去哪旅游,看看壮阔山河、走走茶马古道;又或者对某一项产业感兴趣,想要出去走走、看看世界的同时为自己未来创业积累经验;有的选择去当志愿者,到偏远艰苦的山区里支教,为教育资源缺乏的地区带去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先在家休整,陪伴父母同时慢慢考虑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慢就业”。

据统计,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毕业生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笔者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朋友。

不仅仅是旅行

我的朋友小悦,2015应届毕业生,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专业。从小她就喜欢旅行,向往那些未知的神秘的地方。大学四年她利用课余时间和自己平日里积攒的旅游资金独自一个人走过祖国的半数江山。大四毕业当我们都忙着找工作时,她计划着开始她的新一次旅行。这一次是从北京到西藏最后到达尼泊尔。她已经不是第一次进藏了,以前旅行中认识的驴友以及现在很热门的客栈义工这种形式,为她的旅行减轻了许多经济负担、增加了许多经验。在平日里和她聊天时她说道:“工作,以后都会有的,我不想浪费刚毕业时的大好青春和时间被困在那一格格的办公间里。我还是要继续我的旅行,在旅行里看到的、听到的、积累的,是在课本和工作里接触不到的。要是以后上班了就不能这么任性,说走就走了。上班请假出去旅游也是不负责的表现,我还是先看够了世界,再去踏踏实实地工作。”笔者近日又联系上她,她正在苏州的一家客栈做义工,准备沿路玩到北京和驴友们集合后再一起进藏。她说:“我已经爱上现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旅途中我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也学到很多。我的英语也在这派上用场啦,好多外国人和我聊天,邀请我去她们的国家工作。感觉脚步不能停,等尼泊尔回来我会先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到时候再看看什么样的工作适合我。”

小悦这样的“慢就业”方式也得到了他父母的支持,父母也赞同她多出去走走看看,父母认为年轻的时候还有动力和体力出去走动,等到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可能又开始着急着结婚等问题,属于自己的时间肯定会减少。趁着现在有时间就好好玩、等工作了就好好工作。一件事一件事慢慢来。

小悦的动力和勇气让笔者十分钦佩,有时坐在办公桌前的笔者也会幻想自己是不是也该任性的“出走”一回。

小悦让笔者想起5月份时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一名澳大利亚的女生在毕业以后独自踏上了旅行,在一年里,她的足迹不仅踏遍6大洲将近50个国家,同时她还通过意外的写旅行博客日志为自己吸引了32万名“粉丝”,并且为她带来了不小的收益。据报道称,她在毕业之后没有选择马上投入工作,而是购买了一张飞往伦敦的单程机票开始了她以旅行为生的生活。她在旅途中拍摄了许多自己游玩的照片并分享到网络上,这样无意的举动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与收入。全世界的旅游委员会、酒店及旅行景点都向她“抛出橄榄枝”,不仅为她提供免费的食宿及旅游项目,同时还会支付一定的工资,只要她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在旅行中她每天挤出一些时间整理拍摄的照片与视频,并且搭配上文字。做这项工作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慢就业”给她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履历、旅途的乐趣,还让她发现了新的机遇与商机。

在国内,这般“任性”的年轻人就比较少了。其中“慢就业”中部分青年选择再次考研深造。

备考一年,继续深造

小逸是笔者大学时的学姐,大三时她就决定要考研,考回自己的老家。可是遗憾的是分数差了一些。小逸在思考很久以后决定,大四毕业以后暂时先不工作,回家继续备考一年。在备考的一年里,小逸感觉到压力比之前更大,担心自己再次名落孙山,浪费一年的光阴,又害怕自己中途放弃,坚持不到最后,辜负父母。在这样的压力下,她咬着牙在家又读了一年。在她的手机朋友圈里都是同学们晒自己的旅游照片、工作感悟等等,看了也觉得很心酸。一年里,她推掉了许多社交活动,安心地在家备考,父母十分支持并且也表示理解,安慰她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父母的陪伴,自己的刻苦努力,今年的考研成绩出来后,她收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回头看这一年的“慢就业”时光,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熬。考上了,便是最大的回馈。小逸说:“我的好多同学都觉得我很幸福,不用上班在家读书就好。其实我的压力是很大的,有时候挺羡慕上班的同学,但是想想自己的付出与回报,这慢下来的一年也是值得的。”

人民日报中关于“慢就业”现象有报道过这位同学。林翔为了未来有更高的起点,选择了拼搏考研。父母的理解支持是他的巨大动力。他觉得“如果随便找个工作,肯定会影响复习效果”。在忙忙碌碌的工作后,回到家还要静心读书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何不二者择一,好好的备考,考上的概率更大。他说:“我不觉得那一年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了,我为梦想拼尽全力,虽然没成功,但也无怨无悔。”

毕业后的路还长着呢,“慢就业”也是理性的选择。通过努力继续备考的许多人都成功的考入了自己理想的研究生学校,继续深造是为自己的未来有更高的起点,而且现在毕业后马上就业的许多大学生并不一定是择业对口,考研以后再就业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概率更高。

支教不是逃避,是奉献

大学期间用暑假的时间去支教的小馨,在毕业后继续加入了支教队伍。她拒绝了父母给她安排好的工作,选择到贵州的一所希望小学支教。父母最初表示不理解,认为之前利用暑假的时间去支教那是很正常的也很赞同,但是毕业了不去找工、作却去支教,不是明智的选择。小馨说:“每次利用暑假去支教时间太短了。课程结束以后,孩子们都很舍不得我,每当想起他们坐在整修好的教室里,努力学习的模样,就想一直陪着他们,尽己所能教导他们。支教的人去了一批又一批,适应新的老师也需要时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来说是不利的,所以这次想要任性一回,去支教,想要好好的带出一批孩子们,给他们更好的学习体验。”说起支教,小馨很兴奋,她告诉我在这个队伍里有好多都是辞掉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这个队伍。离开喧闹的大城市和淳朴的孩子们一起生活学习,支教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父母在小馨诚恳的解释下,同意了她的做法。小馨说:“可能很多人觉得我是在逃避责任和压力,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只是想尽我所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一种爱和责任。”

支教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志愿教师们带去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教会他们懂得爱、学会分享和奉献。

新的“慢就业”形式,慢的只是脚步,也许慢下来才能让你看得更清楚自己未来的路,慢下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慎重的思考未来的方向。笔者采访了许多为大学刚毕业就就业的同学,他们谈了对“慢就业的看法”。

小黄说:“我现在都有点后悔入职太早了,其实毕业以后应该要出去走走看看的,现在在这家公司里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好像没有了当初的热情与动力。而且有点迷茫了,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小彬说:“好羡慕他们在毕业的时候没有像我这样着急地找工作,我才上班一个月就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我了,好想辞职重新找一份工作。但是上了这一个月的班,老板和同事都对我很好,不好意思辞职。那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慢慢找。先择业再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就业方式 篇2

毕业学校:学号:

姓名性别学历

专业班级学制

毕业生通信地址邮编

E-MAIL或qq毕业生联系电话

家庭地址

就业单位全称就业单位联系电话

就业单位第一责任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

在就业方式上打对勾①临时性工作②非全日制工作③弹性工作④自由职业

就业时间平均月收入(元)

毕业生签名:

年月日用人单位盖章:

年月日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盖章:

年月日

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教育厅制

注:

1、此表一式三份,毕业生、用人单位、学院各一份。

2、此表各项由毕业生据实填写,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审核盖章。

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

毕业学校:学号:

姓名性别学历

专业学制

通信地址邮编

E-MAIL联系电话

家庭住址

就业单位联系电话

就业方式①临时性工作②非全日制工作③弹性工作④自由职业

就业时间平均月收入(月)

毕业生签名:

年月日用人单位盖章:

年月日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

盖章:

年月日

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教育厅制

注:此表各项由毕业生据实填写,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审核盖章。

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

毕业学校: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学号:

毕业生(甲方)姓名性别学历

政治面貌培养方式健康状况

专业学制

家庭通讯地址邮编

电子邮箱个人电话家庭电话

用人单位(乙方)单位名称

单位地址单位邮编

上级主管部门

联系人联系电话

单位性质①党政机关②企业单位③教育单位④城镇社区⑤医疗卫生单位⑥其他

就业方式①临时性工作②非全日制工作③弹性工作④自由职业

就业时间平均月收入

为维护国家灵活就业政策的严肃性,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毕业生灵活就业工作的权利和义务,经协商,特做如下备注:

1、毕业生应按国家规定就业,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服从乙方安排。

2、用人单位要如实介绍本单位的情况以及工作岗位和待遇。

3、学校将通过电话、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发现接收单位不属实、虚假接收等现象,将对毕业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4、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盖章、本人签字后,非师范类、师范类毕业生分别到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注册灵活方式就业,正确注册后携一份灵活就业证明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审核。

5、本证明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学校留存一份备案。

6、补充条款:

7、学校回访记录:

甲方(毕业生)乙方(用人单位)

签字:

年月日

签章:

年月日

就业方式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教学合作 第二课堂 实习合作

校企联合简而言之就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都采取了这种办学模式,特别是一些高职学校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促进校企联合。

这种办学模式之所以被推广,主要是因为单纯的传统高校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往往缺乏实践机会,很难实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直接对接,毕业生普遍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地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匹配,导致很多毕业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呈现出两难的局面。而校企联合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实现了开门办学,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学科前沿,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企业培养一批热爱企业的精英队伍,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学生能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增强竞争力,拓宽发展空间。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大有裨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目前,各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地域特色与一些企业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开发了多种校企联合的办学方式。比如在企业建立高校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共享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就业。为了更好的发挥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应采取更多的合作方式,通过深层次的联合,更为有效的促进学生就业。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一些措施。

一、加强教学合作

教学合作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领域,能直接实现人才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优势。学校可以直接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的诉求,按照市场需要有的放矢的培养人才;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选择人才,使人才的供与求达到对等和平衡。

校企合作教学的具体办法包括:

(1) 师资队伍共建。一方面是走出去,高校教师进入企业通过参观、实践学习等环节,了解企业的工作状况,知晓相关行业的工作模式和流程,保持与现实的与时俱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把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和前沿知识渗透进去,使教学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是请进来,邀请企业工作人员到高校作讲座或兼职教师,直接传授工作经验和相关专业技能,使教学与生产零距离结合。这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靠保障。

(2) 教学过程共管。校企互动是校企合作过程一种比较理想的境界。学校提供生源、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并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并派专业人员承担和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定期派代表来校听课、座谈等,将信息向学校反馈。学生到企业或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训,校企双方通过面试、笔试和实践操作,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促进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扩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实践创新活动。”高校和企业可以针对这一领域开展合作,具体合作办法包括:

(1)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专业比赛,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意识,锻炼专业水平。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围绕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或项目设置一些专业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2) 学校与企业联合召开模拟招聘会。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通过定期开展的模拟招聘活动,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学校和企业合作建立、支持兴趣小组。在校内组织一些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由企业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指导,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设备完成一定的实践课题,使学生真正与实际工作接轨,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的联合。

三、探索新的实习方式

(1) 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不同于其它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现在已有一些高校采取这种实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它是指高校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定的合作协议,高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专门的课程设置,对应性的为用人单位培养所需的人才,实现人才需与求的直接对等,在合作工程中,用人单位可以提供师资、资金支持和实习资源,高校可以在学生毕业后把毕业生输送到用人单位。这种方式一是可以为高校节省一定的实验设备经费投入,促进学生就业,二是可以保证用人单位直接获取所需人才,减少在人才招聘和培训环节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校企合作改變了原有单纯依靠学校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把人才的培养和应用直接联系起来,使人才的培养有的放矢,企业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学生的教育得到了应用。目前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应用较为广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不应该把校企合作视为高职院校的专宠,应该把这种成功的经验进行广泛推广,特别是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为乐观的情况下,更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贯彻了这一教育模式,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

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实现更有内涵的合作,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就业上。

参考文献:

[1]成飚.高职校校企合作模式中人才培养的研究[J] .消费导刊.2008年第10期

[2]冯理政.夏建国.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9.3.

建筑劳务用工制度与就业方式 篇4

关键词:用工制度,就业方式,制度改革

建筑业全行业改革以来, 建筑劳务用工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原有的固化劳动用工制度被打破。与之相应, 建筑劳务的就业方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 形成了机制灵活的多元化用工方式, 为推进建筑业行业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建筑劳务用工制度的发展与就业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 建筑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用工制度的改革, 全行业的用工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固定的用工形式变成了不稳定组织状况的用工形式, 甚至是零散用工。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建筑业也迎来了发展热潮, 建筑劳务用工随机展现出新的局面。1981年10月颁布的《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指出“要实行合同工、临时工、固定工等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 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1984年10月, 经国务院批准, 劳动人事部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联合颁布了《过硬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和使用农民建筑队的暂行办法》, 固化的劳务用工制度被打破, 形成了多元化用工方式, 用工体制出现突破。于此同步, 在恢复阶段改革建筑业劳动工资制度的探索后, 1984年国务院在《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 国有企业除必需的技术骨干外, 原则上不再招收固定职工。这一政策加快了用工制度改革。在工资分配上, 1984年国有建筑业企业普遍推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的办法, 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1986年, 中央提出关于改革企业招工、用工、辞退的政策, 制定和颁布了以改革用工制度为中心的四项规定, 指出企业在国家劳动和工资计划指标内招用常年性工作岗位上的工人, 除国家另有特殊规定外, 统一实行合同制。在具体用工形式上, 可以招五年以内的长期工, 一年至五年内的短期共和定期轮换工, 不论采取任何形式都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企业招用一年以内的临时工、季节工, 也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在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同时, 原先的子女顶替制度和内招制度也一律废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建筑用工制度走向法治化轨道。固定工的“铁饭碗”被打破, 企业拥有了自行招工的权利。固化的劳务员工方式彻底改变, 雇用农民工的成本远低于固定工成本, 且为建筑业创造出的利润也在逐年增加。由此,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农民合同制工人及组建农民建筑队的形式及以包工头带队的形式进入建筑行业,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1989年, 国家批准了首批建筑劳务基地, 在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施工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 实行“两层”分离, 从而出现了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作业队伍管理形式。管理层与劳务层的分离使得劳务层的发展更具有灵活性。劳动力大省利用自身人口优势, 大力建设建筑劳务基地, 一切具有技术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劳务基地, 把大量的建筑农民工输出, 农民工从事建筑业有了较为顺畅的进入通道。

1992年7月, 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指出:“企业可以实行合同化管理或者全员劳动合同制”。它赋予了企业自主用工的权利, 企业招工与劳动者之间可以互相选择。建筑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其用工制度随即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由计划经济下的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用工形式逐步过渡到目前的以劳务工为主体的用工形式。

2001年, 建设部颁布《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及相关文件, 设置了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企业三个层次, 提出了劳务分包企业的概念,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培育、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当前实际中, 施工劳务的组织有三种形式:施工企业 (指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 直接雇佣劳务, 成建制的分包劳务和零散用工。建筑劳务的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

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的每一次变迁, 都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用工制度的改变, 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方式也相应地发生着转变。灵活的就业方式, 带来了建筑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筑业的生产效率在就业方式的转变中得到了提高。

二、建筑劳务人员的非正规就业

1.建筑劳务人员的非正规部门就业

1972年世界劳工组织开展了世界就业计划, 在肯尼亚的报告“就业、收入和平等, 提高肯尼亚生产性就业策略”中首次提到了非正规部门的概念。各国经济学家, 经济学者先后对此做出了解释。国际劳工组织在1984年的世界劳工报告中指出, 非正规部门是指那些没有被计入国家账目的, 不受契约、劳动力审查、记录和纳税等正规约束的经济活动的部门。国内学术界对非正规部门与非正规就业, 从经济学、统计学人口等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 探讨了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区分, 产业化、及其对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决策的问题。

综合各位学者对非正规部门所下的定义, 金慧、辛旭飞等学者做出了以下概括:小规模经营;处于国家的制度框架之外, 不遵守国家的劳动法规和其他管理规定, (这一特点包括量方面的含义, 或指的是相关的经营单位没有在国家的相关部门惊醒注册, 从而在统计上没有显示出来, 不依法纳税;或指得是有雇工的单位设法躲避雇员的各种税收和社会保险金、不遵守关于工资、工作条件或经营、或两者兼备) ;雇佣双方的关系不固定、不正式;经济行为具有合法性;劳动密集;灵活性高。在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就属于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是指未签订劳动合同、无法建立或暂无条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一种就业形式。

建筑市场发展以来, 一直存在着大量的包工头组织, 他们的经营组织不大, 没有进行正规的注册, 依靠着挂靠在有资质的建筑劳务公司或者无资质的经营, 处于国家的制度范畴以外, 不遵守国家的劳动法规, 不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建筑市场这种包工头带队组织就是典型的非正规部门。包工头组织内的农民工的就业就属于典型的非正规部门的就业。

2.建筑劳务人员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

正规部门内的非正规就业指的是正规部门内部没有正式和稳定的劳动关系, 其就业条件处于劳动法与其他就业相关规定的范畴之外, 不执行相关的劳动准则的就业形式。如, 我国国有企业的临时工、公共事业部门的临时工等绝大多数属于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目前, 在总承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就业的农民工基本上都属于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

3.建筑劳务人员非正规就业的评价

建筑劳务人员非正规就业的正面作用主要体现在, 就业门槛低, 为多数穷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是建筑业正规部门就业形成互补;经济成本低廉但效益好;结构变迁的缓冲器、 (生存) 能力建设和社会包容性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就中国的国情来说, 能够加快城市化水平, 促进市场机制发育和产业结构升级。其反面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作环境差, 待遇没有保障;劳动力的大量迁入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与环境问题。

三、面向建筑劳工就业的建筑劳务用工制度的改革

1.转换建筑劳务农民工的身份

建筑业中众所周知一线作业层的工人几乎全是进城务工农民工, 很多农民工在城市中长期从事建筑施工作业的过程中脱离了农村生活, 但是掌握了熟练的施工技术, 并经过培训已具有上岗资格证, 但是他们的身份始终得不到转换。

建筑劳务用工制度应规定, 建筑企业应提供机会, 像其他企业正式招工那样, 让具有熟练技术、持有上岗培训证的农民工转换其身份,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工人, 享受到城市工人的待遇。这样农民工进入建筑业的积极性高涨, 并会从自身出发努力掌握施工技术, 建筑业的“软件”得到了提升。

2.确立建筑劳务工资制度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业中提高工资是对建筑业从业人员最主要的激励方式。劳动力价格水平可以简单地用工资水平来表示。研究表明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7。就目前建筑业状态而言, 提高工资, 一方面可以避免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流动性, 留住作业人才, 另一方面可以显著地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

建筑业农民工的一线作业环境状态, 众所周知的脏、乱、差, 而他们的工资往往没有任何保障。为了构建和谐社会, 国家出台了各项法规保障人民最低生活状态。构建和谐建筑业, 保障农民工最低生活状态, 建筑劳务用工制度也应出台制度规定出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

在保证劳务工资发放方面, 应学习国际上有效实施的成熟经验。例如:加拿大等国家要求通过合同规定, 要求总承包商购买“劳务及物料付款担保”以保证劳工工资发放的做法, 在执行中比较实际。

3.鼓励就地用工减轻农民工流动消耗

建筑农民工的流动性作业方式不仅给输入地带来了环境、安全、就业状态等压力, 同时对建筑农民工本身的心理、生理等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压力。流动性过于频繁也不利于农民工各种福利的保障实施。建筑业有关部门应确立鼓励优先就地用工原则, 鼓励农民工加入输出地的建筑劳务公司。建筑施工项目在当地开展时, 优先选择当地有资质的劳务企业合作, 使建筑劳工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动, 同时开发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解决就业问题, 也发展了地方经济效益。

四、结 语

随着建筑业的改革, 建筑劳务用工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而建筑劳务用工制度的变迁推动着建筑劳务就业方式的转变, 建筑劳务就业方式越来越灵活。灵活的就业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建筑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众所周知, 建筑业劳务作业层几乎都是农民工, 他们中大部分远离输出地, 在城市里从事着建筑劳务工作, 并无上岗资格。然而, 建筑劳务用工制度的滞后使他们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 并且其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对现行建筑劳务用工制度进行改革, 应从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身份转换、农民工最在意的工资保障, 以及减少农民工流动性等方面改革建筑劳务用工制度。用工制度的改革保证了从事建筑劳务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使得建筑劳务就业方式更加灵活、有序, 也势必对提高建筑业经济效益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严和平, 常陆军, 常军波.建筑施工劳务分包机制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4, (4) :59.

[2]袁志刚, 方颖.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8.

[3]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九:建筑业不断增强[R].1999.

[4]Marris MH&Pitt LF:1995Informal Sector Activity As Entrepreneurship:Insights From A South African Town-ship[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33, (1) :78-86.

[5]金慧, 辛旭飞.对建筑业劳务人员就业现状的经济学解释[J].市场纵横2008, (5) :35.

[6]顾严, 杨宜勇.中国非正规就业的争论与共识[EB/OL].http://www.sina.com.cn.

[7]陈淮.非正规就业:战略与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 2001, (2) :13-14.

[8]金维兴, 姚宽一, 宁文泽.中国建筑业适度规模与就业问题[J].建筑经济, 2005, (6) :24-25.

[9]U.S.Construction Labor Productivity Trends1970-1998:A Report of Center for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ud-ies[R].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March1999.

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就业处 篇5

1、按照教育部及山东省人社厅、教育厅就业处有关统计灵活就业的规定,有工作单位(劳动收入)但不能签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非师范类毕业生,需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信息网提交灵活就业证明;计入灵活就业率。请各学院实事求是,避免弄虚作假。

2、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信息网提交灵活就业,各项必须填写完整,不得有空缺,同时提供加盖单位公章的纸制灵活就业审请批没通过,可能申请时有缺项,请登录网站重新申请。

4、提交灵活就业证明的学生可以继续证明,交学院审核,由学院负责指导学生录入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信息网。

3、如果毕业生网上提交的灵活就业申签约,若没有最终签约,派回生源地人事局就业科参加二次就业。若签约成功,则派遣到签约单位所在地。

5、“就业单位”一栏以上的所有栏目填写毕业生本人的基本信息,“就业单位”栏目填写单位全称,并与用人单位所盖公章一致。“就业单位”平行一栏“联系电话”为单位办公电话。

6、“就业时间”只填写开始时间,不能填写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

7、“用人单位盖章”一栏加盖单位的公章或人力资源部门章均可,加盖用人单位的工程专用章、业务专用章或财务专用章均无效。

8、各学院在6月5日前,将已录入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信息网且审核合格的纸质《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审核存档。

此表各项由毕业生据实填写(空表可以打印或复印),所有信息填写不得缺项、涂改。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2012年1月2日

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

学校:学号:

注:

1、此表各项由毕业生据实填写(空表可以打印或复印),填写不得缺项、涂改,工作单位加盖单位公章,并请毕业生登录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2、提交灵活就业申请,交各学院审核,各学院审核合格后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盖章。

3、提交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如在学院上报就业方案前未能签就业协议书的,户口档案派回生源地。

就业方式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437.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03-02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自我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冲突。

在知识经济时代,用人单位在选择劳动力时的首要条件是劳动者拥有的知识、素质、能力,当劳动者自身条件与劳动力需求者的要求不相匹配时,会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复杂化。

2.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平衡。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转折期,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在经历着转变,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接受着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冲击,生理上表现成熟,但是心理上还不成熟,而且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千差万别,对社会的认知不同,在个性心理特征上表现出较大差异,由此导致在就业过程中不同的、复杂的、矛盾的心理特征。

3.思想认知和社会实践脱轨。

大学生所受到多是理论知识的教育,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大学生在面对选择判断时,往往表面上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能够实事求是,但是在实际行动中,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可能导致知行不合一。大学生往往知道心理障碍问题的存在,但是在实际的行动中由于缺乏外界的监督和自我控制能力,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没有较强的实力,由此产生了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问题。

4.个人预期和就业形势的落差。

大学生存在对自己的评价高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具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的心理。这种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在择业时预期过高,甚至脱离客观实际。部分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思想观念滞后于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在择业中,一些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错失很多就业机会。

5.职业规划和客观实际脱轨。

许多同学由于并未过多的接触到外部的世界,对就业形势的认知不足,并没有从大学一开始就根据客观实际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因而导致对未来没有方向,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也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自己到底想从事怎样的工作;另一方面,即使制定了职业规划,也没有付诸实践,等到要找工作的时候才追悔莫及,这也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原因。

毕业生人数剧增与社会岗位不足之间存在矛盾。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的扩大,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机构精简人员、企事业单位减缩编制、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等等,社会岗位相对较少,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毕业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除此之外,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障碍。由于我国就业市场不够规范,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平等现象,性别歧视严重,地区保护、行业保护政策的客观存在,各种社会关系、社会资源在就业过程中影响不容小觑等等,给毕业生的公平择业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

2.学校原因。

(1)教育理念和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然而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不仅仅看学历,而是更看重应聘者的真才实学。导致学生所获得的能力不能够适应社會的发展,竞争力不强。

(2)学校就业指导形式化且单一。拿武汉大学来说,学生所了解的多是就业方面的讲座和竞赛等,其次就是学长学姐的经验交流,针对学生的长期就业指导的政策和活动很少。且许多活动都是老生长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参与者甚少,效果一般,流于形式。

(3)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缺乏。调查发现,学校虽然有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但是真正上过这门课的学生很少,学校关于就业指导的辅导也很少,许多同学遇到问题都更多的求助于专业老师或者同学好友,真正向就业指导中心求助的很少,这也与相关机构设置不完善有关。

3.家庭原因。

一方面,许多学生在遇到就业问题时都乐于求助于家长,对家长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在新时期,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家长对子女相较于以前更加宠溺,导致子女的依赖。与此同时,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也会使得子女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的应对策略。

1.客观认识自我,确立就业目标。

认识自我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每个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择业过程都是不同的。作为大学生,应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克服自卑盲从心理,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就业区域范围。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2.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社团众多,社团中有各类出类拔萃的人才,多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不仅可以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结识更多优秀的人才,形成广泛的人脉。另外,大学生还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践提早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类职场模拟等活动,大学生可以多参与这些活动,提前体验职场生活。

3.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

首先,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既终生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职业价值观。其次,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心态,先找到一份自己能胜任的工作,通过工作来积累经验,增加自身的附加值,为择业增添砝码。再次,要做好去基层工作的准备,每个毕业生都想找到一个好的工作,都想去大城市的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福利待遇好的地方。最后,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对于职业发展,要有一个完整、框架性的计划。

4.学会心理调适,排除心理障碍。

比如,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暂时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以此来舒缓就业产生的压力;在面对就业问题时,还可以向老师、家人或者朋友倾诉,请他们帮忙疏导;与此同时还要冷静下来,调整自己的状态,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的认知,不要对自己期望太高。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的品质,磨炼坚强的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二)学校的应对策略。

1.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现在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是选修课,选课人数有限制,普及程度不是很高,不能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分院系开设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并配备相应的老师进行讲解,并在学生大一时就督促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按照自身的专业和特长进行职业探索和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鼓励大学牛在平时和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提前融入社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学校不仅要加强就业指导,还不能忽视心理辅导,综合运用就业指导观念和心理咨询手段来解决毕业生求职期问的各种情绪和心理障碍问题。高校应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同时也要扩大相关活动的影响力,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相关活动并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活动不至于流于形式。还可以通过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危机,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就业心理障碍。

3.开展创业教育。

目前,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并不高,更多的人愿意去行政或事业单位、国企、外企等单位工作。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单位待遇高、工作稳定,而创业相对来说风险较大,因而许多大学生不敢尝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对创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足,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不敢贸然尝试。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创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创业欲望,使学生敢于创业、乐于创业。

4.开展就业指导培训。

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当对就业形势、技巧、过程进行讲解分析,还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招聘会的形式,让毕业生体会和了解就业的途径和程序。另外还可以向学生传达社会就业政策、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等相关信息,让学生在就业前对社会环境充分了解;除此之外,指导简历的制作、求职信的书写、面试技巧的培训,也能提升就业的成功率。

(三)社会的应对策略。

1.政府层面。

国家、政府需要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管理力度,优化社会就业环境,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各种优惠政策。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尚不够规范,存在一些不正之风,给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为了给大学毕业生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保证社会秩序的良好运作,必须完善我国的社会规范体系,规范就业市场行为,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对在就业工作中产生的各种腐败现象必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国家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自主創业优惠政策,鼓励大自主创业,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途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2.企业层面。

大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大学生有一定的实习或者工作经验,然而大多公司又不愿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就形成了一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如果企业能够放低要求,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那么就会产生双赢的效果。企业可以招收到更多的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实习增加求职的砝码,减轻就业时的压力,减少就业心理障碍问题发生的几率。针对企业对实习生不信任的情形,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在校大学生签订一份就业协议,规定大学生每年必须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到工作中,以此来减少实习不认真、随意性等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11-06/01/content_1874998.htm.2011-6-1。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信息衔接工作的通知 http://www.mohrss.gov.cn/gkml/xxgk/201304/t20130419_98769.htm。

[3]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http://www.mohrss.gov.cn/gkml/xxgk/201305/t20130521_103444.htm。

[4]2013年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广东教育信息网. http://gz.ifeng.com/jiaoyu/detail_2013_04/12/709178_0.shtml。

[5]朱秀珍,陈新添,王相林.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06(10)。

就业方式 篇7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近几年来,由于参加中考的学生越来越多,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差、年龄较小、入学意志不够明确、生活习惯差,大部分的学生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被贴上了学困生的标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目标不甚了解,再加上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陌生,甚至是完全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等因素,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应对这种情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的。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就业,学生的学习和锻炼都是在职业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当让学生融入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去,让学生体会职业技能对就业的重要性,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二、以就业为导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先育人后育才”是中职学校的教育特色,也是中职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错误的定位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思想上“重应试,轻就业”,致使中职学校输送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发展要求,始终遵循中职教学的发展规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对路、试销”的专业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市场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贯穿始终的教学思想。中职学校应做到服务地方,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在教学时应根据就业市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教,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依据市场上各类职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数量进行专业调查研究,以确定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中职的专业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加强专业指导

对中职学生而言,二年级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学生在二年级将接触专业课,而且面临着实习就业的准备。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他们的专业基础都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始教授专业课知识前,做好学生的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课单一枯燥的知识点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疏通,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加强就业指导

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最终目标是掌握知识、专业技能,最终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完成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转变,做到毕业即能就业。但在学生中流传着“毕业就是失业”的消极言论,很大原因是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没有信心,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靠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强化就业教育,将就业、创业的指导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定期的社会实践、科学调研、专业讲座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坚定学习专业技能的信念。

三、工学结合

(一)围绕社会发展组织学习

在课程的设计上,教师应根据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情况,优化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组织学生学习教材上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因为社会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同样引发了很多专业知识的发展,例如,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猛,不断丰富着计算机网络的专业知识,如果教师只根据教材教学,那么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拟定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够加强学生对自己的约束力,独立获取基本知识。

(三)小组讨论

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会同时对其他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分析思考,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给了全体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到以优带差。

总之,我们还需不断地探索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改变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就业率、就业质量、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为依据,努力克服学生在学习上的误区,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找到正确的学习观念,让中职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伟.就业导向与中职生全面发展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9(2).

就业方式 篇8

1 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任务, 确立创业教育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业是民富之路。要想实施创业教育就要坚持以富民为主题, 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办学方向, 有毅力地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的人才为目标, 让所有学校的学生能成人、成才、成功。成人应是成为合格的公民以及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成才应是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专业特长甚至有一门精湛的手艺, 在社会中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创业教育的内涵, 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这个的基础上, 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应着重抓好这几个方面的环节:

1. 1 应树立创业理念。鼓励创业, 以创业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就业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学校应该把创业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胆识和创业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起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自我理想, 在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自我就业能力同时, 让他们具备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的意识与能力。

1. 2 应开发创业课程。开发创业课程, 充分地发挥课程的教育主渠道作用, 构建了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创业教育课程应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立足专业, 突出创业。在课程目标中, 以全新的创业型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为导向, 同时, 加强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 努力培养既能够就业又能创业的复合型、实用型、创业型人才。

1. 3 应孵化创业项目。学校应结合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地开发成本少、操作容易、风险小、立足实际生活的创业项目, 每个项目应该提供创业策划方案, 其中包括市场状况、前景分析、开店技巧、店面设计、运作方式、经营管理、进货渠道等等, 并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与现实相结合, 应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与创业成果孵化基地, 设立创业项目, 可以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行业、职业背景以及实习实训基地, 搭建创业平台。

1. 4 应建设创业载体。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 各校需要结合专业建设创办小工厂、小园艺场、小农场、小养殖场等创业基地, 把基地办成教师教学示范的地方、学生动手实践阵地和创造经济效益实体。学校也可以利用校办企业和产业实体吸收学生参与生产、销售、管理与经营, 让学生在创业服务体系的支持条件下边学习边创业。

1. 5 应开展创业实践。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培养着重在于实践。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 得到创业技能的训练。所以, 学校要需要组织学生去调查一些小企业, 参与 “做人”与 “做事”、“会学习”与 “会做事”高度的统一, 从而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协调发展, 努力地实现积极地面对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做到素质与能力的全面的提升。

2 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敏锐性。

创业人才在思维特点上表现出不被陈规旧俗束缚, 能够随机应变, 充分发挥创造性, 能适应变化着的外部条件, 能够摆脱惯性, 改变定势; 还能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那些与众不同的、与基础知识不同的东西。努力地追寻可能的世界, 探索未知是创业人应具有的品质。

3 应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

浙江温州人则把事业成功的经验总结为了 “四千精神”: 走遍千山万水, 历尽千辛万苦,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这些则告诉我们,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得, 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 有一首歌曾唱过, 不经历风雨, 怎么间彩虹,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但只要坚持, 不怕失败。即使失败一百次, 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 相信自己, 总有一天, 会春暖花开。

4 应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我国正逐步走向法制社会, 法律体系也日趋完。然而作为创业者, 从事经济活动则需要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我们平常所学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讲授了宪法、民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经济合同法等内容, 也可以再具体化一点, 通过自己查资料, 浏览网站来补充一些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内容。

成功的创业教育, 可有效转变职校生的就业观念, 增强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力地开展创业教育, 努力地摆脱底层教育、脱贫教育和弱势教育的传统模式, 努力地培养学生由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 把被动就业变为主动创业, 通过创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并填补社会服务的空白领域, 从而加快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守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07) .

[2]刘福军, 成文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科学出版社, 2007.

就业方式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压力,应对方式

0 引言

文章通过调查进行南京地区学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分析及其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希望调查结果能给南京地区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对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提供些依据,也为江苏甚至全国的教育发展方向提供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被试为南京地区六所公办高职院校学生,每个学院抽取被试200人,共1200人。取样时注意被试的代表性,保持各学院、文理科专业、性别、年级等变量的均衡性和适当性。最终回收问卷1013份,有效率84.42%,被试情况见表1。

1.2 研究假设

(1)南京地区高职学院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且相对集中。(2)不同群体(学院、专业、性别、年级)学生在就业压力应对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1.3 研究工具

自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调查表。由于国内外对于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没有标准的、经过科学修订的问卷,因此,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编写问卷。首先,在高职院校学生中进行开放式调查和访谈,记录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开放式问卷和深度访谈的结果,并结合研究者本人的工作经验,综合识别出4种应对方式:回避、自我提高、积极收集信息、寻求外界帮助,则初步确定了应对方式的4个理论维度,并由此编制了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问卷。

2 研究结果

2.1 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分析

对就业压力应对方式效果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948,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9528.94,显著水平为.000,极其显著,表明总体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共同因素,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经过反复尝试,最终决定抽取5个公共因素,累积方差解释率为49.549%。各因子的因素负荷及命名见表2。

2.2 南京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群体差异分析

2.2.1 南京六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差异分析

对不同学院的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六所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压力应对的不同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样由于学院对,且具实名,为防止研究影响学院,再此不做具体多重比较。

2.2.2 不同性别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差异分析

对男、女学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在回避方式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明显差异,即男生应对就业压力时回避的效果显著高于女生,则男生会更倾向于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其他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2.2.3 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差异分析

对文、理科学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在回避、寻求帮助两种应对方式上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即文科学生采用回避、寻求帮助两种应对方式显著高于理科学生;其他应对方式上不存在专业类别差异。

2.2.4 不同年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差异分析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在寻求帮助应对方式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存在差异;其他应对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存在显著差异,需要进一步做多重比较,比较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在回避方式上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二学生又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即越临近毕业,学生越倾向于回避就业压力;在积极收集信息、提高职业能力方式上,大一和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在认真学习方式上,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

3 讨论

3.1 南京地区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分析

本研究结合很多应对就业的情境自编了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经过调查和数据统计,发现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主要有五个:回避、积极收集信息、提高职业能力、寻求帮助、认真学习。按学生采用五种方式的效果大小排序依次是提高职业能力、积极收集信息、认真学习、寻求帮助、回避。这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群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较少使用回避这一消极的应对方式。

3.1.1 提高职业能力

这是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一种体现,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使自己具备适应某种工作的能力。

3.1.2 积极收集信息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如果不积极收集信息,就不能了解当今社会的需求,也无法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只有不断收集信息才能与社会接近,与工作接近。有学生说:我每天都要看51job网站上的猎头信息,看看岗位要求,然后才能对照自己,按要求提升自己,使我多一点面对工作的信心。

3.1.3 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既可看成是消极应对也可看成是积极应对,此种方式对于不同个体效果的变异性最大可能也是此种原因。有的同学反映要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同学则是借认真学习实现专转本等来逃避就业压力,这与本科生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不谋而合。

3.1.4 寻求帮助

面对就业压力,很多学生想到了一个直接的办法——寻求外界帮助,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社会资源。这种办法对于中国来说是有很大可行性的,对于外企则不适用。

3.1.5 回避

面对就业竞争一筹莫展时也有很多学生会采用回避的方式,例如上网打游戏、靠父母养等。这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如果长期回避则可能会使人产生心理问题。例如有学生因为回避就业压力而沉迷网络游戏,最终产生了严重的网络依赖,让父母失望,自己也后悔莫及。

3.2 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群体差异分析

3.2.1 院校差异

本研究发现南京六所公办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跟学院的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情况、就业市场拓展情况都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这不是研究的重点,且研究为实名研究,为不给各学院造成影响,本研究中没有就差异的详细情况进行分析。

3.2.2 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女生较少采用回避这样消极的应对方式,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这一现象说明,高职院校女生虽然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上面临与男生一样的困境,但她们能够正视困难,能够主动地应对压力。

3.2.3 专业类别差异

面对压力时,文科学生采用回避、寻求帮助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显著高于理科学生。可能因为文科学生的专业缺少技术性,专业供过于求,他们对专业缺乏信心,对专业的就业方向定位模糊,尽管招聘信息大量涌现,但在他们看来,专业对口的岗位需求很小,专业的竞争优势小,这样就造成了压力的增大。面临压力时,文科学生由于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可能会更多地采用回避、寻求帮助等应对方式。研究结果提醒各高职学院要关注文科生的就业状况,从慎重设立文科专业开始,增强文科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2.4 年级差异

越临近毕业,学生越倾向于采用回避的方式;大一和大三学生在积极收集信息、提高职业能力方式上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在认真学习方式上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

4 结论

(1)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主要有五个:回避、积极收集信息、提高职业能力、寻求帮助、认真学习。(2)南京六所公办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3)男生采用回避这样消极的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女生。(4)面对压力时,文科学生采用回避、寻求帮助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显著高于理科学生。(5)越临近毕业,学生越倾向于采用回避的方式;大一和大三学生在积极收集信息、提高职业能力方式上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在认真学习方式上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

参考文献

[1]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

就业方式 篇10

就业力这个词最早是被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在1909年时所提出。他指出就业力可以称为“可雇用性”,是指个人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再一次对就业力这一概念加以明确。就业力(Employ ability),即“可雇用性”,是指一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力不仅包括人们找工作的能力,还包括了一个人能够良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实现自己职业生涯良好发展的持续能力。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培养非常高的就业能力对于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可以让学生顺利的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进入企业之后能够快速的适应企业环境,而且对于学生自身一生的职业生涯也是十分有益的。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受到哪些教育、具体课程如何设置、教师队伍如何建设及高校应当做出哪些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就业能力的国际商务毕业生,这也是许多高校一直在研究探索的。

2本科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

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我在这里简单的将它归纳为五大类,分别是基本工作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熟悉一门外语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基本的实践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应当是每一个合格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因此,高校在对国际商务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当注意对国际商务学生能力在这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同样这五个方面应更加强调第五点基本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基本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以上四个能力充分具备的基础上良好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于实践当中的基本能力。这五个方面可以由图1的金字塔图形进行表示,越往上学习和掌握的难度加大,并且能够熟练掌握的人数也会随之减少。

2.1专业基本工作能力

专业基本工作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并且可以从事自己所选择工作的能力。国际商务学生要掌握不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同时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就应当熟练的掌握国际商法、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事务和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应当具备基本办公软件操作、应用文写作、基本的商务沟通及管理、电子商务的操作能力等。

2.2企业管理能力

国际商务属于管理学专业,高校在培养方式上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应当具备一般的企业管理能力。例如,企业管理最基本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规划与统整能力、决策与执行能力等等。还需要具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运营、国际物流、进出口业务实训、国际结算、外贸会计等国际贸易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国际商务管理、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理财、公共关系管理等国际商务运营管理能力。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实务操作、国际投资、国际商务案例分析、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广告学、客户关系管理、国际市场营销、营销技巧训练等国际市场开拓及营销能力。

2.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力

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我仅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尽管熟练掌握英语不一定是学生毕业的必须条件,但是英语对于国际商务学生就业甚至以后在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商务学生一般跨国公司、外向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商务代表、国际商务师及国际化经营工作;或者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及政府机构从事对外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以及国际化商务活动策划工作。如果学生熟练掌握了一门外语,那么可想而知对于他们以后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2.4跨文化交际能力

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这就要求国际商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这种思想深入到自己的意识中。同时在校也要学习不同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差异,清楚的意识到在国际交往中要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这样才能比较深入地交流沟通和融洽相处。而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是在书本上能够完全学习到的。一方面单从书本上学习,无法使学生深刻体会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有所改。因此,高校应当尽力给学生营造这种文化差异的学习环境,增加这方面的实践课程。

2.5基本实践能力

基本的实践能力包括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时能迅速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的能力,基本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以上四点能力都具备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模拟实践中。

3本科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3.1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指导思想不明确

当前我国的众多高校中国际商务专业很多都是由外语专业或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转变而来,所以很多课程的设置都是沿用着这两个专业以前的标准,跟其他成熟专业相比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许多高校尤其是一些刚刚建立国际商务专业的高校,在国际商务专业的办学方面仍然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在一般的许多本科院校中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加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并且所学的理论知识非常的多而杂,缺乏针对性,进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国际商务相关实践操作的能力,进入企业后无法在短时间内从事自己的工作,通常需要企业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许多高职院校而言,对于国际商务学生的培养更加的不明确,首先就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匮乏,而对于实践操作方面也并没有培养的非常好,由于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加之国际商务专业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并非很明朗,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式更是非常的杂乱,导致国际商务专业学生一般就业于非本专业的岗位或者企业,这也是本科高校应当需要注意的。

3.2专业定位不明确

国际商务专业在国内的许多高校中的定位还不是特别的明确,很多学校在培养方式上基本上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同,或是在原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基础上简单的加一下管理学相关课程。这就对于国际商务学生的就业力的培养是非常的不利的。首先,国际商务专业属于管理学专业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专业。其次,专业定位不明确就会使得企业所希望学生具有的实践能力的课程的设置占少数,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正确培养,对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十分欠缺,也就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

3.3专业性和实践性教师紧缺

许多高校国际商务的教学中,缺少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教师。由于我国当前对于高校教师的评价还更加倾向基于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这就导致了许多国际商务的教师在自身发展上更加注重于科研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学方面的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许多高校在招人方面也是更加的看重应聘者的学历和科研能力,而忽视了教学这一重要的考核指标,这就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国际商务专业的许多教师很可能都不是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的,因此,对于国际商务教学并不是十分的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将导致高校教师中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在实践教学中会显得非常的薄弱。专业性和实践性教师的紧缺无疑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五种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也是造成部分国际商务学生毕业无法找到对口工作的重要因素。

3.4教学形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很多高校在国际商务的教学上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过于单一,采用以往的老师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过多的高校在国际商务的教学上仍然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国际商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过于重视理论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实践性就业能力的培养非常的不利。很多高校推出了双语教学,但是双语教学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不能盲目开课,双语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课程,盲目开课只能导致事倍功半。很多高校忽视了案例教学和实践性应用教学的对于培养学生就业力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国际商务实践活动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

4提升本科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式探索

4.1明确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指导思想,明确定位专业就业方向

清晰明了的将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分开,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管理人才或是具备一门外语的跨文化管理人才。同时在对于学生的培养方面也不能一味的追求知识面的广度学习,而应当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自己专业相关课程应当更加深入的学习。

4.2培养和引进具有高水平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

师资对于学生就业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原有的本校教师学校应当给予定期的专业培训,一方面是对非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也要对所有教师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培养。同时学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不能过多的侧重于教师的科研能力,还要对教师的专业及教学能力等方面作为引进教师的考核标准。

4.3对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的完善,丰富教学手段,增加部分实践类的课程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在前两年保证理论课程的基本完成,适当的加入实践教学,在大三及大四上学期所设置的实践课程应当多于理论课程。同时,在教学手段方面应当丰富教学手段,打破传统式的单一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专业教学软件、互联网、模拟实验室等教学工具,采用课堂讨论、模拟国际商务情景等多种教学形式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实践性教学方面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当涵盖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设置。

4.4进一步对高校内部实验室的建设进行完善,建设国际商务实践教学基地

教学过程中加之必要的实验和实训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当建立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运用国际商务模拟实习软件及营造具体的商务谈判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全面真实的体验国际商务活动完整过程。通过这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4.5注重国际商务教研室的建立和完善,构建强大的教学团队

教研室是高校专业教师集中学术研究、集中探讨教学的场所,适当的安排教研室活动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好处。这里之所以要强调教研室的作用,是因为部分高校教研室的建设并不完善,同样有些高校教研室形同虚设,一个学期根本没有几次教学活动,完全忽视了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夏励嘉.本科国际商务专业特色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2]杨丽华.二本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3]林关征.财经类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就业方式 篇1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就业 优势 劣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33-0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越来越大。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上的所获得经验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取得的紧密关系,在开展就业工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伴随着许多劣势。因此怎样进一步提高这项工作成绩,都应是我们应该进行认真思考的。

1 负责就业的辅导员在工作中的各项优势资源

1.1 辅导员所占有的独特身份

现在各大高校的辅导员多数是由年轻富有活力的教师担任,他们在社会阅历、校园阅历等等都和现在的在校的学生相似,甚至有着和学生一样的专业、学习背景,上述各项都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起到了指导和指引作用,此外他们还可以凭借朋友的角色优势,更易帮助在学生求职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上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1.2 辅导员在工作中所占据的针对性和普遍性

现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不仅包含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还涉及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等,其工作内容涵盖了学生大学生活的各各方面。因此关注就业问题也就成了高校辅导员日常的工作的一部分,在学生平时的交流中不断的加深学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让学生们在毕业季之前就可以了解社会的方方面。平常的就业指导课多加一些社会实践的例子和自主創业的事迹,并且主动宣传假期学生打工实习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脱离一旦毕业就失业的严重社会问题。

2 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提高的部分

2.1 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专业

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辅导员在实际的操作中用到十分专业的就业知识,但是现在的辅导员只是注重了学生的管理,根本不能充分的掌握甚至了解学生的就业基本知识。这就造成了辅导员在就业的指导工作的出力不讨好不如不出力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充分解决这些问题务必要现在的高校辅导员不断的加深自己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学习和总结、研究,这些短板如果不能及时的处理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话,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的就业方向,甚至让学生在选择的人生观、价值观时都会产生错误,因此我说现在大学辅导员在就业方向毫无工作思路可言。

2.2 高校辅导员的就业工作职责不明确

当前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地将就业工作划入到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以内,这就形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遇到什么问题找不到负责人,这样在很大程度生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利益,更是加重了学校在处理学生的就业工作的难度。更何况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断加剧,我们也不能单方面的考虑学生管理者的责任,要想提高改善这些方面,真的很需要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在不断的加大完善毕业生的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更应该体谅辅导员的工作的繁重性和艰难性,把就业指导工作划归辅导员负责的同时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投资力度以增强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当然凡事都要有工作准则,就业指导工作也不例外,出台详细的指导说明和工作说明我想也是势在必行。

2.3 辅导员工作的繁杂性严重影响就业指导组的质量

现在的大学辅导员在学校里是最繁忙的工作人员,教室、宿舍、食堂哪里没有辅导员的身影?联络教师、安排课程、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哪个不是辅导员负责落实?学生的安全、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的在校表现哪一项不是划给辅导员的责任?这还仅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还有奖助学的评选、社团管理、团学问题,试问这么多的工作,还有什么时间去了解社会的需求,还有什么时间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3 关于大学辅导员在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高校辅导员不仅扮演者辅导员的角色,更重要还扮演着就业工作者的角色

统一了思想认识,有了行动的指南,还要有战斗的武器,才能产生战斗力。所以,就业部门还要采取各种培训活动,增强辅导员就业工作的知识技能,从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当代大学生求职择业的方法、技巧、素质和能力培养来武装好辅导员。这样,辅导员才能应用自如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3.2 完善就业工作制度,统筹指导安排

当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只是配合就业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辅导工作,当然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基层的工作,在这点上也就需要负责就业的有关部门在统筹安排和合理化开展工作的同时不断的加大完善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俗话说的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一样的,就业计划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划不清责任和义务,这样会严重影响辅导员在这项工作上的热情,不然会使这项工作陷入被动。

3.3 大学辅导员的活力是无限的,我们要积极的发挥辅导员的工作能动性

像现在我们充分利用的公共邮箱、飞信、QQ群等形式,将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位学生。当然在现实的工作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总结经验以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本着为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不断的鼓励和表扬在实际工作中突出的辅导员,选出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予以表扬表彰,同样作为教职员工的晋升和加薪的标准。

3.4 开展创造性的就业工作首先就要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不遵循社会的需求盲目的开辟专业,再加上盲目的指导更会加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在现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加快适应的步伐,时刻走在社会的最前沿。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指导学生认清就业的机遇和正确的面对社会压力。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完善了就业指导工作,才是创造性的工作。

3.5 不要盲目的以追求就业率而忽略了就业质量,这样就是去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本质

当然也不能一味的要求就业质量而丢掉了学生的就业率,这样就会是绝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就业机会。我们要适度的把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系,只有就业率提高了才能不断的提高就业质量,只有在不断提高就业质量的同时才能稳定学生的就业率。

综上所述,现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辅导员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时候,我们应该不断的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奖励,更要在教职员工的晋升等问题中体现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从根源上解决了辅导员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邹青.发挥辅导员优势完善就业指导体系[J].中外健康文摘,2011(18):428-429.

[2]林超.浅谈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73-74.

就业方式 篇12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就业方式,多元化,灵活就业

近年来, 毕业生就业难,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在当前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正规就业岗位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形势下, 如果依靠单一的传统就业方式, 市场供需双方矛盾将会愈加突出。拓宽就业途径、拓展就业渠道、扶持灵活就业, 从而促进就业方式多元化良性发展, 是解决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医学毕业生就业方式多元化格局

近年来, 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加上医疗卫生市场劳动力吸纳能力减弱, 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据笔者日前调查, 医学毕业生协议就业所占比重日益减少, 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所占比重增长幅度较大, 升学逐渐成为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稳定的组成部分, 自主创业、参军、出国、项目就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突破和发展, 总体已经形成协议就业、劳动合同就业、灵活就业、项目就业、升学、自主创业、参军、出国深造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格局。

二、医学毕业生多元化就业格局成因分析

1.医学毕业生多元化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当前市场化的就业形势下, 就业方式的多元化是伴随经济成分多元化而产生和发展的, 多元化的就业形式不仅可扩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还能增加劳动力市场弹性, 有利于企业科学经营,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2.多项利好政策促进医学毕业生非传统就业形式的发展

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些政策法规中, 既有宏观的《就业促进法》, 又有面向基层的“大学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和“预征入伍”等利好政策, 这些政策法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项目就业、自主创业、参军等非传统就业形式就业人数的增加, 客观上造成医学毕业生传统协议就业比例的降低。

3.医疗卫生市场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使升学成为大部分医学毕业生的首选

随着新一轮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日益提升。医疗卫生市场对高素质医学人才有较大的需求, 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学毕业生选择通过升学, 暂时延缓就业压力, 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4.国家产业结构变化促使灵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已经由公有制经济转向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灵活并伸缩性较强的就业形式, 灵活就业由于其投入少、门槛低、涉及门类和行业广、进出灵活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就业模式更容易被接受, 逐步成为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做出的理性选择。

5.新劳动法的实施使合同制就业被毕业生所接受

随着2008年1月1日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 有效规范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 保护毕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为灵活就业提供了法律支持, 促使合同制就业逐渐被毕业生所广泛接受, 有助于医学毕业生更好地实现择业和就业, 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三、积极推动医学毕业生就业方式多元化良性发展的措施

1.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医学毕业生多元化就业

近年来,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国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策, 但是, 这些利好政策中面向医学类学生的并不多。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可借鉴“免费师范生”“预征入伍”等相关政策, 出台针对医学毕业生的优惠政策, 在政策上、经济上、未来发展上支持他们, 让他们能安心、稳定的在基层工作, 实现“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2.正确认识医学毕业生就业方式多元化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健全, 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和普遍现象, 毕业生想象的一次就业定终身变得不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医学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市场现状, 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降低就业期望值, 调整就业心态, 积极务实地从基层做起, 牢固树立“先择业、后就业”和“干一行, 爱一行”的就业观念, 摒弃“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狭隘观念, 在实践中努力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干精神。

3.加强对医学毕业生新《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和教育

要切实组织强化医学毕业生对新《劳动合同法》的学习, 积极向在校学生宣传新《劳动合同法》, 特别是加大对灵活就业群体宣传各项劳动权益保障政策的力度, 以利于在就业过程中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使医学毕业生全面、系统的掌握新《劳动合同法》的内容条款和签订《就业协议书》和《劳动聘用合同》的相关细则, 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随着《劳动合同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深化,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关系将走入良性循环的格局,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4.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继续推进医学毕业生多元化就业

政府应继续开发面向医学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服务平台, 增加项目就业的岗位数量和政策力度;教育部门和征兵部门应继续制定吸引适龄青年投身军营的更有力度的激励机制;高等学校应进一步研究医学学生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进一步拓展其他就业渠道, 探索其他就业方式, 如采取中外联合办学或委托职业机构劳务输出的方式, 加强中国医学毕业生面向世界就业等措施, 继续推进医学毕业生多元化就业。

进一步构建更加多元化、稳定化、法制化的就业格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多样化就业观念, 灵活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式。社会、家长、学生要改变观念, 正确看待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式多元化, 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给医学毕业生多元化就业以大力支持。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我们将看到医学毕业生健康、和谐、稳定的多元化就业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中国灵活就业基本问题研究[R].经济研究参考, 2005, 45.

[2]陈国荣.发展灵活就业的对策研究[J].厦门科技, 2004, (5) .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灵活就业就业形势问题研究报告[R].2001, 7.

上一篇:PVC生产下一篇: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