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

2024-10-14

教学方式(精选12篇)

教学方式 篇1

语文实践活动是新兴的语文教学活动, 它整合了语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征, 它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内容, 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和主体性是它最大的特点。因此, 把语文教材当成语文实践活动的题材, 把语文课堂当成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 就是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并坚持的教学方式, 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可以按课文体裁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诗歌、散文类:配乐朗诵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如《只有一个地球》《匆匆》等课文, 必须通过反复朗读, 才能领悟出课文中的情感。传统的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干脆把课堂变成排练大厅, 根据学生的意愿, 现场指导编排各种形式的朗诵表演, 有个人朗诵、男女合作朗诵、集体朗诵等, 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 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伙伴获得体验, 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他们怎能不兴趣高涨呢?

二、故事类:讲故事、课本剧、评书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 因为有较强的故事情节, 学生对于课文主要内容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但是这类课文的思想性又很强, 而思想往往就在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当中, 学生不易体会得到, 如果靠老师的分析讲解, 学生不会感兴趣, 那么, 课本剧就是最佳的选择, 学生要想演得形神兼备, 就要反复咀嚼玩味, 也许有商讨, 也许有争论, 也许会有短兵相接, 也许会有面红耳赤, 这就是我们新课程下的教学成果:有了思维的碰撞, 才会产生火花。

三、游记类:“我是小导游”是学习这类课文的好方法

《索溪峪的“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 语言生动, 意境优美, 但因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被调动。因此, 在课堂上, 直接把学习课文变成学生导游的形式, 新颖有趣, 每个孩子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新鲜事物的心情都是很强烈的。于是, 为了当好这个小导游, 学生在课前就要做好准备, 如:查找景点资料、熟读课文、访问亲友、写导游词等, 这样,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主动的、探究的、创造性的, 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四、口语交际:辩论赛、情景模拟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方式

“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这个话题, 采取以老师为中心的讨论式、合作式教学方式, 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不能给学生创设出能充分地发表自己观点的情境。我们可以平时组织学生收看辩论会录像, 让学生了解辩论会的模式、程序, 让学生从辩论队员的发言当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课堂上我们采取辩论赛的方式, 学生的兴致是高昂的, 他们会充分做好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 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写好辩论稿, 甚至提前练习, 把自己在辩论场上的声音、语速、表情、动作都策划好, 这就是辩论赛的课堂之所以热烈、难忘的原因,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在这样的学习中, 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得到培养, 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形成, 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教学方式 篇2

任何工作都需要不断反思,老师更是这样。请看本文!

在《摸一摸画一画》的教学中,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身体的触觉;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觉,运用主观能动性,表现感知觉。这样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十分艰难,所以我毅然决定使用游戏作为开课统领。我用两个黑色严实的袋子装着两种感觉的物品,并用十分神秘的话语吸引孩子迫切的希望能亲自体验这样的触觉。我提出参与的条件,用点、线、面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手中的触觉。孩子将小手伸进袋子那瞬间的表情,有恐惧、有好奇、有微笑、有疑问……这一系列的表现,使未参与的学生激情高涨,使课堂一次次推向高潮。通过手中的触觉,课堂的氛围,孩子创造了许多表现感知觉的绘画表现形式和成果,同时很好的发展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

只有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美术教学的生命。同时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而创设良好活跃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表达欲增强,积极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模仿能力强,好动,好玩,不怕羞,爱表现也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无疑对学生有极大的益处。以及巧用游戏,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合作精神。在游戏中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不甘落后的学习劲头。

我觉得运用游戏性美术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教学反思 )教师设计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要紧密配合,课堂上组织好游戏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强抓课堂常规,不能让混乱的课堂纪律,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游戏中所用的教具和实物;教师在游戏中语言要突出重点;运用儿童语言把讲、听、看、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和美感。

教学方式 篇3

一、精于“铺垫”,以趣导学,以智启知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铺垫”的作用,可分为引入性铺垫、过渡性铺垫和发现性铺垫等。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将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或激起悬念,或凸显关键,或减缓教学的坡度,以趣导学,以智启知。在教学“直线与圆的关系”时,笔者又以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诗句中的物象变化,形象生动地导出教学内容“直线与圆的关系”。这种引入性的铺垫,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教学的中心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将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当然,教学中的铺垫不仅表现于教学的起始阶段,更表现于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要善于投石激浪,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激起学生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有意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种铺垫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要学的定理、公式和法则,自觉寻找突破难点的策略与方法。

二、巧取“变奏”,以思导学,以变求活

这里所谓的“变奏”,主要是指通过叙述的变换、思维角度的变化、解题方法的变通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的一种教学艺术。巧取“变奏”,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数学潜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走进千变万化的数学世界。如,笔者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教学,通过对题目的变式、引申,让学生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去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概率的简单应用”时,为了提高学生对偶然事件发生规律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列表法和树状图等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从而对相关事件作出较为公平的判断和较为正确的决策。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经验表明,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当然,在运用“变奏”方法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⑴要贴近教学内容的实际,注意围绕中心,对课本例题适当地进行延伸、拓展,充分发挥例题的教学功能,突出教学的重点。⑵要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巧取“变奏”,把握适度,重视效度。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只有如此,才能突出“主旋律”。

三、凸显过程,由知转能,以一当十

在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过程中,笔者提出了下列几个问题:⑴计算分式求值题时,一般采用哪两种方法?(根据已知和求值式之间的关系,或从已知入手,由已知向求值式靠拢,或从求值式入手,由求值式向已知靠拢)⑵根据求值式的特征,想一想,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将已知和求值式向中间靠拢)⑶上述解法,运用了哪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与转化思想)⑷想一想,除了上述三种方法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吗?这样,学生或通过自主探究,或通过合作学习,或通过多次验证,思维逐步深化,认知结构逐步完善。从而,改变了过去“轻过程、重结论”的教学方式,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无疑,这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当然,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而完善。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取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取决于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既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又要着力探究自身的教学方式,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相长的合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教学方式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教学,学讲方式,处理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对文本的学习,教师通过文本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是眼下语文老师对文本的处理方式很死板,不能很全面高效地提升学生能力,反倒是固化了学生学习的思维。随着我市“学讲计划”的深入推进,笔者认为依据“学讲计划”的指导思路,文本教学处理需要灵活。下面笔者以六年级一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谈一下“学讲方式”下对文本教学的处理方式。

一、我可以:自主完成文本基本的学习目标

“学讲方式”下,语文教师要逐渐转变自己教学的思路,转变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在教学活动中“让一步”,由原来教学的总想走在学生前面,转变为要给学生让出一条可以超越过去的路,让学生走在前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让一步”,要转化成学生行为的“上一步”,还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慢慢引导,如果一上来教师就“让一步”给学生,学生很有可能没有“上一步”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就会造成语文课堂的尴尬局面。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己去发现、解决并掌握的。比如对文章内容中陌生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的理解,对于文本的熟读等完全可以信任学生,让他们自己课前查词典解决。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自己掌握的基本知识时候,学生竟然真的总结了本课所有的成语并解释出了意思:望而生畏、广袤无垠、寸草不生、不可思议、铺天盖地、起死回生、名贯古今、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艰苦卓绝。有的学生总结出这篇文章陌生的词语及含义,有的学生汇报了自己总结的生字的读音,有的学生汇报自己对这篇文章朗读的情况……真的出乎预料,学生积极性这么高,学生做得真好! 这些在以前,都是老师的节目,老师一直担心学生做不好,其实现在来看,是教师多虑了,基本的知识学习,学生可以很自豪地跟老师说:我可以。

二、我疑惑:小组探讨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自主学习肯定是有自己独立可以解决的问题,但一定还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当自己发现的问题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还不能解决的时候,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老师就会积极介入问题了,这就是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是在现在的“学讲”课堂里,语文老师要转变一下思维方式,教师的介入最佳时机不是个体对问题有了疑惑而不能解决的时候,而是小组合作再讨论之后才是判断需要不需要教师的介入。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嘴,让自己“慢一步”,让学生个体的疑惑变为群体的问题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兵教兵”,让学生在这种交流中形成共赢。

比如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文章是写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树,但为什么文章第八节大段的写家乡的柳树呢?有的学生说表现对故乡的怀念,有的说是赞扬家乡柳树的另一种美……这时候教师没有着急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细读这一节课文,在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谁能发现问题的指向。很快学生经过讨论就发现这一节的最后一句了,自然很快就明白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运用以及突出文章主要对象“艰苦卓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了。

三、我认为:交流展示个性阅读认知

语文学科与数学、物理等感觉冷冰冰、硬邦邦的学科不同,其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质,具有柔软的弧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文本解读,不能够跟理科一样,要求有统一的答案,更不能像理科一样有整齐划一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尊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尊重个性阅读和个性表达,其实是对学生思想差异、个性差异、认识差异的尊重。文本教学,文章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不是单一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的见解如果是一样的,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呢!

在对《青海高原一株柳》进行文本教学的时候,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读书体会和理解,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习惯于用“我认为……”。有了教师的鼓励,有了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纷纷站起来表达自己对阅读的认知:我认为作者是对高原上这株柳树的赞扬、崇拜之情;我认为文章表面写柳树,实际上是赞扬的像这株柳树一样顽强生存的人;我认为文章是告诉我们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抗争就有胜利的希望;我认为家乡的柳树也同样是美丽的,这是另一种美;我认为文章是提醒人们生活再艰难也要勇敢地活下去……听听,学生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平时被我们老师固定化的答案和套路压制住了,只要教师松开他们思维的锁链,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就敢让思想飞过喜马拉雅山的顶峰。

四、我追寻:深入拓展文本相关的问题

文本教学不能就文本讲述文本,文本的分析讲解是要提高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技能,最终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适当的文本拓展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养成面对问题的时候不只是拘泥于眼前浅层面认识的习惯。拓展文本教学可以多角度进行,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更不能以单纯地做练习来代替文本拓展。

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教学的时候,笔者发现大多数同学对于课文中最后一句理解不够深刻,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储备里面寻找像柳树一样的人或者物。然后针对自己选择的人或者物简单介绍一下。有的学生介绍了沙漠中的胡杨、仙人掌,有学生介绍了张海迪、海伦·凯乐、霍金、贝多芬等在艰难的人生之路上奋勇前行的人物。教师在此时要做的就是“退一步”,把空间让给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做出自己的探寻。

教学方式 篇5

课程资源开发及校本课程建设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美术学科课程实验实施及我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题的研究中,天津市美术学科在全市范围展开了“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研究活动。其目的是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各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充分依托和发挥区县的优势和积极性,大力鼓励和指导区县自主开发、创新学科教学内容,以期达到推进课程实验,深化课程研究,落实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美术学科改革和发展。

一、美术学科开发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和基本做法

长期以来由于美术学科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实际,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单调、呆板,造成了美术教学效率不高,因而,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重构已是必然。而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很显然,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

基于以上认识,天津市美术学科多年来一直将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列为学科教研的主要工作之一。自开始,在全市开展了具有本市特色的美术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发活动。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起全市广大美术教师研究、探讨的热情,并开发设计出一批具有我市美术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新课程实验工作启动后,我们在原课程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按照新课程理念持续不断深化,并在进一步研究中,注重把握课程资源开发的自主性、创造性的特征,将学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之相结合,使创新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和评价表征。在课程实施中,着力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带来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引导教师们通过课程资源开发触及到课程改革的真谛,进而促使了广大教师在不断探究中保持持续的热情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几年来,美术学科有目的的发现并指导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指导完善开发的课程内容结构。多次组织区县进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开发研讨活动,促进了这项工作在全市的推进。全市广大教研员和美术教师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出发,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美术教学资源。仅近三年中推出的相关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课活动、展示活动、交流会等就有十五六次,研究成果获市级奖励的有十几项。研究成果《玉米根造型》在国家级刊物《中国美术教育》刊登发表。《杨柳青年画》《芦苇工艺》《玉米根造型》等研究成果先后被选编为地方美术教学内容或校本教学内容。值得提出的是,通过组织课程开发研究及成果推广、交流活动等,给全市美术学科教学带来的影响是潜在的、巨大的,体现已发生在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美术课堂教学的面貌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以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悄然的、深刻的转化。

二、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途径

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是本着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原则进行规划的`。特别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原则。几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形成了以下方面的系列内容:

1.对当地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天津的民间美术种类多,影响大,如年画、风筝、泥人、砖刻、剪纸等,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开发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围绕对当地传统造型艺术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学习活动,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天津市西青区美术教师在对民间艺人、社区及学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发掘地方教育资源,贴近学生实际,为社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基点出发,开发利用杨柳青年画为课程资源。教学中,在学习传统年画的技巧及文化内涵的同时,吸收杨柳青年画艺术特征,运用多种表现方法进行创新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为社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此外,开发传统民间剪纸工艺、“风筝魏”等民间工艺为课程资源,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2.发掘地方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

天津市自然环境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美术学科开发与利用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这其中,农村地区的教师利用当地易得的农作物材料,诸如俯首即得的秸秆、植物叶子及作物的根茎、果壳等,通过巧妙地构思,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如牛家牌中小学开发的棉壳、秸秆、苇叶等粘贴画。静海二中等开发的玉米根造型、玉米苞造型等。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丰富、创新了美术教学内容,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地区开齐、上好美术课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曹子里乡是天津市知名的“绢花”产地,孩子们都熟悉绢花,有的孩子还在业余时间帮家长制作绢花产品。曹子里乡中心小学的教师本着“尽可能地运用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的要求,开发出“染革插花”。他们利用校园周边常见的植物,制成干花材料,开发出“染草工艺插花”。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起到了为家乡传统产业发展服务的作用。

王家场小学地处农村,当地野生芦苇丛生。该校美术教师李中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家长共同参与,开发了芦苇工艺系列──苇船、苇弹簧、苇风车、苇枪、苇制蝈蛔笼、小苇帘儿、小苇席等等。在课堂上,学生在玩中学,又在学中乐,一批批有装饰和实用价值的作品在学生手中诞生。学生们在制作中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最为平凡的美。启迪了学生们的想像和创造,促进了孩子们才智的发展。

3.从实际出发,利用废弃物品、材料进行再开发创造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天津市许多区县学校都有开发利用废弃的包装材料、工厂的下脚料、枯草干花、泥土卵石等等为教学内容的研究成果。这其中有利用废弃的瓶罐进行装饰的工艺饰品,有利用干草花叶进行造型的装饰画,有利用地毯厂的下脚料开发的地毯线头粘贴,有利用河卵石进行构思的卵石画,有利用蔬果进行拼摆的蔬菜造型,有利用泥土塑型的陶泥工艺……这一系列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从学科角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学会美化生活,陶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弃物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增强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美化意识。

4.开发利用社会人文资源,促使教学和学习方式多样化

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天津市解放北路矗立着的多种风格的西方建筑,其建筑样式、装饰的柱头等,成为天津师大附中学生学习欣赏、实地考察的资源;和平路上的雕塑,被54中教师们利用为研究型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坐落在子牙河畔的平津纪念馆则被红桥教师们开发利用为雕塑欣赏合作学习的资源。社会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究服务。

5.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提升美术学习效果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等,都需要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校园特有的文化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资源。我们围绕校园中的运动会、美术展览、联谊会等,开发了多个单元的综合探索课被人教版初中美术教科书所采用,并得到国内学科专家的好评。

三、美术学科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和基本体会

课程资源开发及校本课程建设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看到,课程资源开发不是孤立的一项内容,它的实施必将给整个课程改革带来全面的影响。几年来,我们通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和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能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开发,师生之间的互动、相长,使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也必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实现转变。这时的教学过程也成为了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

2.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课程资源开发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开拓性的性质看, 其对教师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造具有特殊的作用。课程资源开发是遵循新课程理念,以重新发现的眼光,在广泛而丰富的自然、社会中发现、创造出新的课程内容,这一过程即是创造性的实践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实际作用。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学习,内化知识结构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对选择的资源从其教育价值、学科知识内容、技能、文化内涵等,显然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分析、选取过程,学生的认知、思维、实践等也无疑是综合性的学习过程。特别是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它不仅是技能掌握的问题,还要突出课程的人文色彩,突出历史和文化相关的背景资料的学习,更加重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朝着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讲,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资源开发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去主动探求认知对象。学生通过对资源的提炼、概括形成了学习中的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丰富体验,发展自己。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促进当地资源开发,为社区发展服务

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篇6

一要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合作者、鼓励者的作用,把时间、自主思维的空间、学习方式的选择权都还给学生。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二要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首先,课堂上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一方面,教师用适当的方式适时提出有效问题,创设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教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技巧,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引导学生在教学重点内容上展开探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探究内容和探究时机,不断提高组织课堂探究活动的能力。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一旦展开,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充分地讨论、实验和研究。第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把学生调动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辩论、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针对教材内容、课外读物、社会热点、科技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专题性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方式 篇7

一、开放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参与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尝试“开放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对问题讨论、辩论, 并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 培养了主体参与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他们一起猜想、争论、操作验证、互相补充, 不仅找到了书上说明的圆柱体的所有特征, 还发现了圆柱侧面展开不仅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还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时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获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积极探索中通过亲身的观察、猜想、实验加以证实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中, 有许多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如果面临这些问题, 我们都能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利用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亲身参与, 去感知、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 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学习方式。同时, 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 通过“变形状与面积不变”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加强数学学科育人教育功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进行数学交流, 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整体的合作学习中逐步意识到在竞争社会中, 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合作。因此,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双主体生命互动与提升的课堂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他们学有创见, 共同创造师生互动合作教学。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 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 讨论研究, 几分钟后, 都拿出自己小组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接着大家开始交流, 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 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掌握了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创造学习的良好机会, 发挥学生的潜能, 而且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促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脉络。在交流中学生们看到了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 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 同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 教育创新就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传统的一问一答、一题一解,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研讨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他们可以大胆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与教师、课本不同的看法,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 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的计算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许多种方法。如, 例1: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 (或正方体) 形状, 求出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体积, 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例2: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 然后倒入长方体 (或正方体) 容器里, 测量出水的体积, 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例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 然后拼成长方体 (教科书上的方法) 。这些教学设计, 尽管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 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是由学生亲自参加课堂教学实践得到的, 把间接知识转化成直接获取的知识, “体积不变与形状可以多变”, 同时学生领悟到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点

1.注意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融入现实情境之中,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的发展。

2.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创设有效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自然引入课题, 此时的课堂教学是自主的、开放的,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解决新知、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

3.注重教学实施的层次和梯度。

教学实施的设计形式多样化, 分为三个层次,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层次是基础性练习题, 使学生初步巩固练习形成技能;第二层次是拓展性习题, 使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层次是开放性习题, 使学生启迪思维、提升智力, 练习的难度较大、较灵活, 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

以“情境教学引发学习兴趣”为线索, 培养学生勤动手、动口、动脑, 逐步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带领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同时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道理, 同时教师又十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渗透,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学习方式的主要渠道之一。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一、体现学习价值, 绽放个性之花

思维是数学的核心。数学教学应力求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能从中获得求知的乐趣、求知的欲望, 促使他们应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学习。如, 教学“认识方程”时, 教师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 首先在黑板上集中呈现8个式子的卡片:

接着让学生带着你能“把这8道算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这一问题, 同桌说说想法, 进行分类 (提供装有8道算式的信封) 。

其次, 全班交流汇报:

生1:我是按照是不是等式来进行分类的。

生2:我是按照算式中有没有未知数来分类的。

生3:我把这8道算式分成4类。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

师: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 把这些式子分成了4类, 看看每组式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一描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类式子 (指的是等式且含未知数) , 和其他式子相比, 它们具备怎样的特点。

生:它们又有未知数, 又是等式。

师:在数学上,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板书) 。谁来说说, 什么是方程?为什么其他三类都不叫方程呢? (略)

在教师“你能把这些式子分分类吗”, “你根据什么来分类”的引导下, 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判断, 不仅较好地理解了方程区别于其他式子的特点,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感知“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最重要的内涵, “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重要特征, 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即方程都是等式, 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这样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 学生能与老师平等交流, 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并经历思维的碰撞, 认识了方程的特征, 理解了方程的意义。

二、丰富学习内容, 加深知识理解

特级教师蔡宏圣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设计了“编故事”的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 并详述从丢番图的研究到韦达研究的“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历程。这样, 数学历史不再仅仅是一种事实性的告诉, 而是充盈着人类智慧发展的历程, 为学生构建数学理解提供了支撑。

师:我给大家提供的数是a×4 (屏幕:a×4) 。怎么编一句话呢, 我示范一下。我用a来表示这本练习本的重量, 那a×4就是4本同样练习本的重量。就这么简单。

生:用a表示一本本子的价格, 那么a×4就是4本同样练习本的价格。

生:用a表示铅笔盒里铅笔的支数, 那么a×4就是4个同样铅笔盒的铅笔数。

师:有突破了, 都有想法, 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同桌交流后汇报:

生:用a表示体育场的面积, 那么a×4就是4个同样体育场的面积。

生:用a表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的千米数, 那么a×4就是4小时行的千米数。

……

师:世界上只要两个量之间有4倍关系的就都在a×4的范围里, 下面我讲一个历史故事。人类最早表示数量关系用文字方式, 但这种表达比较麻烦。所以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首先想到用缩写的方法来表示, 按照他的意思, 比如说这里的每个单价×4, 就写成d×4。以此类推, 每个的重量×4就是z×4。每人种树的棵数×4就是k×4。每班的人数×4就是r×4。丢番图用这样的方式简单是简单了, 但是每一个字母表示的意思都是特定的, 相互之间不能混合使用, 应用时仍觉不方便。到了17世纪, 法国数学家韦达想:如果把这些字母表示的那个特定的意思都去掉的话, 就是一个数×4, 韦达就把它们统一表示成了a×4。很显然, 这里的a不是缩写, 它就是一个符号。 (板书:缩写———符号) 数学家韦达的发明给数学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所以历史上称韦达是代数之父。从丢番图用缩写的方法到韦达用符号的方法来表示数, 中间你估计用了多少年?

生:10年。

师:没有那么快, 整整1200多年。我要恭喜大家我们只用了30多分钟就把这1200多年给跨越了。

数学教育无疑能从数学史中汲取丰富的养分, 数学史也完全能够促使数学教育变得更加厚重和深刻。一段字母表示数的发展历史就这样生动形象, 孩子学习的热情被点燃, 思维被激活。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光彩照人。学生也在较短的时间内, 有效地积累了知识, 这都足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美好、亲切的情感。

三、沟通学习体验, 学会学习反思

教学案例:特级老师华应龙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复习课“审题”一课既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课件, 也没有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 全课的展开就围绕着一张综合测试题:

1.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 然后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

2.脱式计算:1.25×32×0.25

3.解方程:6.8+3.2x=26

4.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

5.小明带着小狗和小兵同时分别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 小明每分钟行55米, 小兵每分钟行65米, 小狗每分钟跑240米。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小明这边跑, 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这边跑……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 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6.小红的房间长4米, 宽3.2米。她爸爸准备把南内墙刷上彩漆, 这面墙上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算一算, 小红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彩漆? (每平方米大约用彩漆0.4千克。)

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6道题目, 就只要完成第1题。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笑在心里, 等待5分钟的到来。好吗?

上完课后老师和孩子进行了一番交流:

师:上完这节课, 现在你有什么收获?

生1:审题时看清楚题目, 不能盲目下笔。

生2:看题目的时候, 看清楚条件与问题、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

师: (板书:审题) 那怎么审题呢?

生3:仔细读条件, 看清楚条件与问题是不是相干, 有什么数量关系。

生4:做应用题时, 看问题最后求什么, 再联系已知条件分析。

……

师:从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要认真读题, 不能想当然, 不能根据已有的经验盲目判断, 经验有时候也会“害”了我们。

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篇9

由于时代的原因,当今的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去玩游戏,网上冲浪,网吧疯狂,哪里还有心思到课堂上学习和思考?尤其是数学课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使学生往往视如畏途.学生能力素质与教师的期望值存在距离,也会使学生厌学.还有数学学习的枯燥与更多有趣事情的比较等,并且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例题的示范讲解和抽象数学知识的转述,没有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是启迪智慧、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把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我们需要把情景教学法引入课堂.

二、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育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养成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3.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心理状态.新课标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4.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是人脑运用与众不同的本质和规律,找出事物之间的新联系,形成新结论,是对求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过程.教师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凋动每一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内容要科学,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相应的数学知识为依托,不可随意编造;其次表述要科学,应简洁明确,不可含糊不清;第三,结构要科学,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可东拼西凑.

2. 适度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要让每名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得到发展.

3. 启发性原则

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4. 互动性原则

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提出带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让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保持思维的持续性,真正做到让学生一直参与课堂,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四、小结

教学方式 篇10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1. 学习方式的变化影响着教学方式的转变

口语交际重在交际, 同时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交际。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交际情境中, 通过有效的互动和合作来完成交际。这种互动既有学生之间的, 也有师生之间的, 所以这就要求口语交际教学方式发生改变, 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有效结合, 除了注重听说的品质外, 还应该重视恰当、得体的交流。所以这就给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需要教学方式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 从而保证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

2. 合作学习方式要求口语交际教学需要进行改革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使说者与听者的互动过程。所以, 这就需要双方开展有效的互动合作学习在合作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 保证交际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过程中, 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 导致许多学生难以参与到口语交际练习中来。有的时候课堂交际活动看起来比较热闹, 但是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有的时候, 即使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 但是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安排, 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角色缺少认识, 合作学习的效率难以提高。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学的方式需要进行变革, 需要与合作学习方式相适合。

3. 探究学习方式要求口语交际教学要深入生活

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发展性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到最后的解决问题, 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得到有效的发展。口语交际教学也是一种发展性的交际活动, 需要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 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通过相互配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应用探究学习, 需要紧密联系生活, 在生活实际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效率的策略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 想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应该注重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方式,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激发学生锻炼交际能力的兴趣, 增加实践的机会。例如,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的交际资源, 组织学生增加与本班学生和外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开展交流会, 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中锻炼交际能力。同时, 应该开展家校合作, 引导父母在外出、朋友之间的聚会这种场合引导学生锻炼交际能力。通过积极参与交际实践, 可以创设良好的交际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2. 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

在开展了一定的交际实践演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 针对在交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 小组通过合作的方式, 共同商讨出解决交际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从而保证在以后的交际活动中能够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充分展示出自身较强的交际能力。例如,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在与外班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 会遇到那些问题, 会不会有胆怯不敢交流的情况出现。如果遇到了这些情况, 应该怎样应对。同时, 在交际的时候, 聊那些话题比较适合。最后, 还可以交流一些自己在家庭聚会等场合中的交际心得。通过这种有效的探究活动, 可以使学生对于口语交际能力有更好的认识, 能够掌握更多的交际方法, 有效提升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3. 创新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对于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来说, 创新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教师应该避免局限于教材或者参考资料, 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讲解一些交际策略外, 还应该结合一些实际例子开展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交际经验来开展教学, 给学生进行一个很好的示范, 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 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4. 完善评价机制,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保证口语交际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评价, 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交际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而进行有效的改正。这样会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 学生能够在社交过程中更好地展示出来。所以, 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交际能力的时候, 应该结合实际交际来进行评价。例如, 可以让学生在模拟交际的情境中展示交际能力, 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该指出, 对于学生的优点, 教师应该进行表扬,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式 篇11

学生學得累,为此,应改革初中政治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时效:精选材料,设疑启思,引发求知;创设教学情境,自学探究常

态化;立足教材,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平等、自由的学习气氛;释疑解惑,归纳织网,提升

能力;能力检测,反馈矫正,明理笃行。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方式;时效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着“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生机与活

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越来越差,积极性受挫。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政治课时效性的迫切要求。那么,如何改革初

中政治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时效呢?

一、精选材料,设疑启思,引发求知

初中政治要教学立足“学情”,精选背景材料,巧妙构思问题。作为教学起点的材料,既要紧扣教材重、难点,又要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具有“导学”功能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钻研教材,又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因此,

我们借助名言警句、时事政治等素材,运用演绎设疑、发散设疑等方法,引导学生入课,唤起求知热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自学探究常态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

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

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念的目的。

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导”师。作为导师,应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提供服务,创设体验知识的

学习氛围。①自主学习:自学探究的学习状态。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助者,教师既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

的必要时间,让学生在自究中感知,在感知中自悟,在自悟中生疑;更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②合作学习:合作互研的学习

形式。学习过程中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形式加以解决。就组织形式而言,一般有三种:生生合作互研

、小组合作互研、整班集体互研。③创新学习:探索创新的学习追求。在自学探究、合作互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

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

竞争意识和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

三、立足教材,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思想还是比较幼稚,正处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根深才能叶茂,务实才能出新。素质教育所倡

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阶段显得相当重要。一堂课只有45分钟,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初中生对于哲学方面的理解还是有难度的,我在为学生讲述“物质”这一模糊的概念的时候,如果

按照课本的讲法,学生肯定理解得不透彻,如果远离课本,夸夸其谈,学生也未必理解透彻,只有立足于教材,在此基础上适

当展开才行。我将“物质”这一概念分成一些层次,分层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细细领会,这样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就牢牢地烙

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了。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平等、自由的学习气氛

面对蓬勃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和渴求新知识、新思维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提倡有激情、有微笑

的政治课教学,为思想政治课堂营造出平等、自由的学习气氛。为思想政治课堂营造出平等、自由的学习气氛代表着教师的一

种自信,一种教养,更是一种良好的风度与包容的心态,这样学生就如沐春风,心情就舒畅,对知识技能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体验,便能更主动、更高效地吸收知识。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在这样一种平等、自由的学

习气氛中,学生才会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才会以问题切入,以问题引导,以问题过渡,以问题深化,通过学与问的互动

中,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真理。

五、释疑解惑,归纳织网,提升能力

要引导学生把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合,上升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教师既要利用个人的知识优势,归纳梳理,提炼概括,勾勒

出所授知识的结构;更应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归纳,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图。

六、能力检测,反馈矫正,明理笃行

通过能力测评,可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制订补救措施。明理笃行是政治

课的重要教育目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架起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即开展行为教育活动。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育一般只

能做到使学生了解行为要求和掌握行为的基本方式,而要使行为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并成为他们的习惯,有待课后的

训练和锻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积极尝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形成的一定的教学方式,反对程式化、教条化,而是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加以灵活变通,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12

故事讲述

著名作家刘绍棠在《老师领进门》一文中深情回忆了他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田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特别, 他能将教学的全部内容巧妙地编成一个个故事。刘绍棠先生在田老师的门下学习四年, 听了上千个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在刘先生的心田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成就其成为作家。

如今, 站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 有时候, 我也会顺口讲几个故事给孩子们过过瘾。

有一年, 新学期的第一课讲的就是刘绍棠先生写的《老师领进门》, 只是换了个题目《师恩难忘》。于是我就想有意为之, 将讲故事纳入到我的日常教学中, 作为正式的学习内容。基于这样几点考虑:其一, 上这课时, 孩子们对刘先生流露出羡慕的神情。作为老师, 当然不能视而不见, 虽然我不能与田老师一拼, 但心向往之还是力所能及的;其二, 想让孩子们也“品尝”到刘绍棠儿时在课堂上的那段美好的故事时光;其三, 正好五年级语文学习有一个新任务, 学着写读书笔记, 希望能够通过故事吸引孩子们从当今的声光影像中抽出几缕余光去关注方块字, 再生出或深或浅的体悟;其四, 不断督促自己能够像讲故事一般上语文课。就这样, 一直坚持至今。

阅读鉴赏

阅读与表达, 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件传家宝。其中,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原点, 语文素养形成的根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学习的引路人, 理应借助美文共赏、好书共享、范文品读、分享阅读等方式努力点燃孩子们阅读的火苗。孩子们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

美文共赏。文质兼美的文章, 极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引发审美的冲动, 在快乐阅读中亲近语文, 靠近母语。

美文进课堂有多种方式:可以将平时师生在阅读中发现的美文引入课堂, 美美地朗读、品析;可以美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 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描写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二泉映月》、映子的《爱如茉莉》、孙友田的《月光启蒙》等;还可以随文拓展, 学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 可以读一读她的《寄小读者》, 学《海伦·凯勒》, 不妨读一读她的世界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好书共享。国际教育界一项研究成果显示, 在中小学生读写能力发展方面, 新西兰名列榜首。其成功的诀窍之一便是引导学生阅读“大本子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也有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仅靠一些零星的阅读显然无法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整本的书才能确保学生的阅读量。实践证明, 阅读整本书的优势是多维的, 它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生字词, 又能够积累更多的词汇, 更重要的是, 这样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和情感背景。

对于篇幅较长的书, 应少些限制和规定, 多些趣味和引荐。趣味性浓、故事性强的书, 不妨选择一个特点介绍;文字优美的书籍, 可以激情诵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书籍, 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未知的知识, 使新书的清香迅速弥漫于学生的心田。

范文品读。这里的“范文”指师生的优秀作文。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理想的语文老师是这样的:他有一身的书卷气, 也许不一定能够出大作, 但是他有文学素养, 经常浸润在书香中, 经常能用自己的妙笔绵绵不断地写出生活的美文, 经常会向孩子们推荐一些作品, 推荐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 带着孩子们欣赏一些教材以外的美文, 甚至停下课来, 拿出自己新近发表的文学作品, 或者学生发表的习作与学生一起分享品味……榜样的力量确实强大, 尤其是身边的榜样!每每我或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自己的作品时, 孩子们就格外投入!

分享阅读。它与上面讲的“美文共赏”和“范文品读”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前者更多的是面向全体, 侧重精读, 而分享阅读则更多的是面向个体, 侧重于博览, 注重内心体验, 情感交流, 具有更强的互动性, 阅读的对象和场地更趋灵活和自由, 是对群体阅读的积极补充。分享阅读有同伴分享、师生分享、亲子阅读、虚拟分享、专业分享、作家分享等诸多形式, 有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文素养。

用笔思维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只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一个字,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就养成了用笔思维的习惯。这样的学生, 思维更加严密, 更为全面。如果学生即兴地说, 其思维常常停留在一个层次, 所以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用笔思维的习惯。”由此我想到写作。作家几乎全部是用笔思维, 当思维与笔结成亲家, 便有了根基。有了根基, 可以思得远, 想得深, 可以逻辑严密, 情感细腻, 可以在思维的疆场上纵横驰骋。

将思维与笔结合起来, 我认为, 写日记是一种极好的方式。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写日记是语文教育的突破口。凤凰卫视主持人鲁豫问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小时候几乎不怎么说话, 为什么如今有这么好的口才”时, 于丹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那就是从小就写日记, 与文字对话, 一直写到今天。周国平的一篇文章叫《写日记的习惯》。周先生说, 不论在什么场合, 只要是面对着青年学生, 我经常提的一个建议就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有四大好处:第一, 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第二, 日记是灵魂的密室;第三, 日记是忠实的朋友;第四, 日记是作家的摇篮。但是, 如果将写日记当作一种任务的话, 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写日记的种种好处。所以周先生强调, 要得到这些好处, 必须遵守三个条件:一是坚持, 二是认真, 三是句句都写真心话。

以我的实践来看, 让学生真正爱上写日记, 教师要做的就是用示范 (教师写日记) 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 用一个学生的优秀日记和日记的写作指导来促使更多学生写出真实的日记。

上一篇:适宜性模型下一篇:化探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