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形式学习方式

2024-06-26

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共8篇)

教学形式学习方式 篇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推进, 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活化语文教学方式, 提高语文教学成效已成为广大奋战在教学一线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 小学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沃土, 只有把活化教育方式, 创新教学形式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才能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一、创设乐学情境, 营造和谐氛围, 在激发兴趣中催生学习情感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从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课堂充满一种“温馨、宽容、民主”的气氛, 让学生在放松的情绪、积极的思维中投入学习, 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欲望, 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辅以必要的引导, 巧妙的点拨, 挖掘学生的潜力,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创新的思维。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注重俯下身子看孩子, 与学生打成一片, 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学生, 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 对教学内容再次整合, 挖掘语文教学内容内在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感知教学内容。如笔者在教学《船长》一文时, 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把情景剧搬进了课堂, 我自己担任导演, 让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的班长兼任舰长的角色, 让全班学生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演出, 让学生共同演绎一出客轮遇险的大戏,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 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 精心准备了道具、台词, 课堂上, 由班长演绎的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 他坚守岗位, 站在指挥台上, 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 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 使船上60人脱险, 他自己却以身殉职, 英勇牺牲。通过情景的再现, 让学生明白“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不但催生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参与热情, 而且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二、引导自主学习, 指导合作探究, 在师生互动中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是广大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这一转变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认知特点,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展示自我个性, 让学生独立思考, 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在课前把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探究题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倡导学生以自学为基础, 在自学中感知课本内容, 在自学中领悟发现、思考提高、归纳总结, 对一些凭个人能力无法完成的问题, 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探究, 交流解决。笔者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 我在课前将教学目标、要求告诉学生, 让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课文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含义,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等词语造句;让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卢沟桥事变及抗日战争的历史概况, 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 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 增强学生对军民奋起还击, 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高敬意。让学生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归纳出段落的大意, 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学生在科学的方法指引下, 通过自身的努力, 掌握了较为系统的知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深化了教学成果, 取得了教学成效。

三、引入电教媒介, 衔接现实生活, 在联系实际中放大教学效用

当下, 随着科技的发展, 教改的深入, 以多媒体为典型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已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生动程度,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已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好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合理地加以利用, 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地展示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 可以为学生构建起新型的知识结构图, 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如笔者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时, 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了巴金爷爷的生平简历, 写信背景, 并对全文进行配乐朗读, 在形象的画面, 动听的音乐声中, 使信中描述的意境、语言文字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 激发他们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多奉献、让生命之花绽放强烈色彩的愿望。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社会, 了解国情, 从多角度观察、多渠道接触、全方位思考, 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这样, 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笔者在教学中, 注重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现象等事关学生生活的知识进行讲解,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现实生活,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宽度和厚度, 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互沟通, 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社会变成现实。如笔者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后, 我让学生做小导游, 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 让学生在讲解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扬州市东关小学)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学好语文知识, 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教学的精髓, 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共同提高, 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语文探究学习, 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整合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资源, 结合语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化方式,创新形式,素质教育,提高效率

教学形式学习方式 篇2

一年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究现状汇报

本课题是2014.年4月20日开始进行,成员组教师按老中青搭配,各个年龄段都具备,有高级教师、也有中级教师,老教师的的经验和年轻的教师的创新精神有效结合。

目前正在进行第一步研究:教师作为组织者出现,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从中体会合作的成果和乐趣。

二、具体操作方案及过程

I:准备阶段: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及重点

在课改教师从内心接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布置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任务。其中我们进行了三次集中学习,并布置了五次分散学习。学习的内容有《走进新课程》、《新课标解读》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富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主要明确最根本的问题:

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变化,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死记硬背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学习的方式;如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满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所有这些,将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为此,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合作具有积极和行之有效的途径。它能激发、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①有利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学习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③能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④能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实行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Ⅱ、探索研究阶段:

围绕课题,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邀请专家来作专题讲座,观看名家名师讲座和课堂教学录像等活动,集中探索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探索如何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1.重温学习心理学,结合各科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奠定研究基石。

2.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进行行动研究。

(二)探索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学校实际,进行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从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出发,正确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等,使整个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探索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训练经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

(三)探索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学生学力水平提升的效果

实验中,力图通过鲜明的案例、有效的场景、实物资料来反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上的发展情况。

Ⅲ、实施情况

(一)深入课堂,反复指导

这一年,我们针对课题研究的重点,在初二年级专门划分几个班级为实验班级,按照初步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学校领导经常深入班级听课、了解课改实验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实验教师大胆进行实验,同时学校领导也把指导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作为本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校长和教导主任经常深入课堂,进行听课指导,挨个过关。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为止。同时,学校明确规定,把课题研究工作作为实验教师业绩考核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领导深入课堂,反复进行听课指导,课改教师本身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实验中。

(二)示范引路,及时总结

在我们跟踪听课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好的典型,我们及时召开全体教师课改实验观摩教研会,启迪大家的思路。为了及时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以便把我校课题研究实验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学校经常组织课改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实验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及时地进行了总结。我们认为,在此项工作中,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得还不够彻底,新旧观念交织在一起,时新时旧;

2、对小组自主学习的合作、交流的评估方式还不完善,不能很好的评估学生交流的成果,激励学生合作的动力和兴趣。

三、初步取得的成果

(一)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

探究教学的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一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三是变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学生的素质得到良好培养。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自信心得到增强,他们不仅向同学挑战,还勇于向老师挑战,课间、课上学生会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甚至对老师的看法、结论提出意见。他们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然而他们又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时配合默契,有分有合,人人参与。每个学生都表现得很自信,人人都觉得自己是成功者。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也很强,每次班队活动、学校集体外出或课间都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充分表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活动质量都很高。

(三)教师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教学形式学习方式 篇3

一、创新导入新课形式,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犹如一出长剧的序幕, 是能否一下子抓住学生, 使他们对这节课产生兴趣的关键。我在教学中尝试激趣导入, 用生动活泼的导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故事法、多媒体情境导入法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 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 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编演生动的历史剧,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初中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 并且容易接受新事物, 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对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重要, 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开启历史剧场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剧的表演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形成了开放的课堂、宽松的环境和民主的氛围。剧本的编写不仅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 还要求他们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想象。排演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

四、展开课堂辩论赛,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走进历史, 发现问题, 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辨别、论证, 得到答案, 这是现代历史学习的一般程序。中学生也总是习惯于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简单的是非之论。这种强调“定论、 服从”的教学方式, 从根本上说是违背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和探索的历史科学精神的。可以说, 如果我们仍然只用一种史观、一种结论去编织历史, 最后只会把丰富的、多元化的历史简化了, 留给一代中学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残缺的历史图景。

教学形式学习方式 篇4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形式

1. 案例分析式。

案例分析式是问题探究式的情景化变式。在地理课教学中开展案例分析, 就是以有关资源、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等内容的案例为载体, 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 选择并分析案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 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 并写出有关案例的分析报告。

例如, 在讲到《黄河》一课时, 特别是黄河下游成为了地上河以及如何对黄河进行治理时, 我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展示给学生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 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接着展示有关黄河忧患的图片及实例, 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根治措施, 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我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写出分析报告, 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河流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 也让学生养成了收集资料的习惯,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作用。

2. 问题探究式。

问题探究式是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启发学生善于发问、敢于发问, 既围绕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 既强调教师点拨, 又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领悟, 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一种学习方式。

3. 专题研究式。

专题研究式是让学生自己获取地理知识并加以运用分析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它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以小组的形式开展, 也可以在课堂中根据教学要求进行专题渗透。如在讲述《民族》这部分内容时, 我把我所知道的有关民族的特点、习俗等制成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区分民族之间的差异, 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探究, 学生既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 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实施

1. 精心设计问题, 培养探究思维。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 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应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精心设计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 并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和技术指导,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 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切不可囿于一个机械的标准答案, 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 创设有效的探究性活动。

①活动的兴趣性。只有学生感兴趣的, 才会使他们自愿接受、参与、探究;而只有学生自愿的, 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②活动的难度不宜过大, 应简洁, 易操作, 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③活动的开放性。活动应能够引导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思维。其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如问学生:“如果地球自转周期为48小时, 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如果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又有什么反常现象呢?”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思维。

④活动的目的性。活动必须能达到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锻炼能力, 不能一味地为活动而活动。

⑤活动的时效性。因为地理课时间有限, 所以活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同时也要注意将探究活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⑥与其他相关知识及学科联系。没有一门学科是孤立的, 而都是相互渗透的, 所以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学科中的相关资料来设计活动。

⑦活动所需材料必须是容易得到的。

⑧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增删教材上的“活动”, 或设计出更有效、更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3.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探究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开拓思维, 根据教学内容, 富有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4. 采取多种手段, 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 踊跃发言。不要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去探究、去思考。具体的方式有很多, 如开展自由辩论、写地理小论文、办地理新闻发布会等, 只要有利于探究式教学, 就应大胆应用。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 但整个探究的过程值得充分肯定。

教学形式学习方式 篇5

一、品鉴阅读式学习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品鉴式阅读, 就是让学生用个人的眼光直接面对文本, 用最本原的认识来品赏和鉴别文本, 毫无顾虑地批判和赞扬文本。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面》学习单设计

教学《一面》这篇课文时, 在进行了字词认读、理解词意、朗读检测和感知大意这些基本环节之后, 教师出示一张课堂学习单, 指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上品鉴作品。

学生思考填写后交流, 各抒己见, 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 最终师生达成共识:《一面》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抓住人物特征刻画外貌, 在内容上选材独到, 仅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

【教学感悟】品鉴式阅读学习单特别适合一些写法上较有特色的文章, 整个高段年级这样的文章还是占大多数,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小学高段年级“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运用品鉴式阅读学习单, 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多元, 思维烈度明显增强, 课堂主角由教师真正转变为学生, 文本的理解由相对统一转变到多元。课堂教学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并使之充分外化。

二、迁移拓展式学习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教学的捷径。高年级的学生, 在领悟学习方法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通过学习方法上的适度迁移和必要的拓展, 唤醒激活学生的固有知识, 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学习单设计

教学《学会看病》, 出示课堂学习单, 师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形式上心理描写刻画细腻, 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交叉进行;内容上角度独特, 狠心也是一种爱。紧接着对毕淑敏同一类型文章进行群文阅读, 出示迁移拓展式学习单。

1.学生独立思考填写。

2.以6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对同学不同的填写进行思考, 如果赞成, 就记录下来。先个体后集中, 并明确学习任务。

3.每组推荐一位学生汇报交流, 呈现结果如下:

前半节课通过品鉴式阅读方式学习了《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学生习得了从内容和形式上品鉴一篇文章的方法, 再学习同一类型的文章, 既降低了难度, 又增加了深度。

【教学感悟】文本的教学应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尝试运用课堂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相类似的文章, 通过有效的学习单的设计与使用, 让学生建构起从课内向课外独立阅读的过渡, 真正使学生学习知识由“扶”到“放”。

三、活动体验式学习单

所谓“活动体验式学习单”, 指让学习单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富有趣味, 并且能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既动脑, 又动手。这样的学习方式, 无疑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 学习成效也相当显著。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学习单设计

《半截蜡烛》是一个剧本, 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动情节, 刻画人物。笔者在教学时先请学生讨论剧本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了能够引导学生自己进入文本, 去体会剧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出示了这样一份活动体验式学习单。

当然这份学习单最后的呈现结果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 课前需要有充分预习的步骤。不仅仅是剧本, 一些情节性比较强的叙事性文体都可以采用此类活动式学习单。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中有关桑娜忐忑不安的那段心理活动描写, 下文渔夫回来之后与桑娜的对话, 以及最后渔夫决定收养西蒙两个孩子的艰难抉择,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文本中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主人公善良的美好品质, 都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感悟】这样一份实践性的活动式学习单, 处处体现着教师的独具匠心。如要求学生“细读剧本, 边读边想象”, 实则是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学生在小组合作表演中难免会有争议, 而学生正是在争议中品味文章的细节和语言, 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探索、解决问题, 真正体现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四、自主命题式学习单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研读文本后的理想结果便是“思考质疑”。而当小老师是学生最感兴趣与自豪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来帮老师设计课堂学习单, 化“被动”为“主动”, 反“生”为“师”, 这种角色转换的“自主式学习单”,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习单设计

学生课前组成学习小组, 要求每组6人左右, 组员把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提出, 对于一些研究价值不大, 容易解决的问题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解决, 并且讨论推举出本组的“金问题”。教师现场把学生的问题在电脑中显示出来, 或让学生在黑板上把问题写出来, 并把提出问题的学生名字署上, 现场制作学习单。

学习单出示以后, 教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关于问题的答案只求合理, 不求唯一。针对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讲解, 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学感悟】“自主命题式学习单”, 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给予了学生成就感, 满足了每一位学生当“小老师”的欲望, 而且也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大激发学生的发问意识与探究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重读积累式学习单

《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在课堂中, 更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 但读不是乱读、滥读, 每一次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或要有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在高段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文中有很多好词佳句, 可以出示学习单, 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朗读积累, 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式课堂, 使课堂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学习单设计

【教学感悟】“重读积累式学习单”, 适合一些描写性比较强的文质兼美的课文, 通过出示学习单, 反复地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 从朗读中去感受、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 畅谈感受, 教师基于学生的感受, 针对重点内容加以点拨, 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六、内容梳理式学习单

此类形式的学习单要求所学课文内容清晰, 涉及的任务项目清楚, 让人一目了然, 心中有数, 学生按要求步骤逐项依据实情去做, 按项进行填写, 完成学习任务。比如事理性说明文《新型玻璃》《鲸》等, 出示学习单后, 学生梳理内容较简单。还有一些叙述条理很清晰的课文, 比如老舍的《北京的春节》, 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九, 分别概括人们的活动, 从品读人们的活动中体会文章特殊的写法。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学习单设计

学习小组每位成员仔细阅读课文, 自主寻找相关信息, 独立完成表格后进行讨论交流, 对表格内容补充修改完善, 即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 一目了然。教师无须多讲, 只需要帮助学生区分较易混淆的“特点”“作用”方面内容, 指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教学感悟】“内容梳理式学习单”, 在学生课文内容的学习上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特别适合说明性文章。新课标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文本, 基本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在这个基础上, 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简单易操作的课堂学习单。

教学形式学习方式 篇6

一、教师掌握着探究的支配权,学生有探究的时间却无自主的空间

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经历整个探究的环节,遵循教师制订的探究方案,得出教师想要的结论,教师掌握着探究的支配权,学生自主的空间非常狭小。这是一种教师全指导,学生伪探究的探究学习。

【案例一】在“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实验记录表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表格,进行磁铁的N极向下和向上,S极向下和向上四种情况下的实验,并填入对应的实验内容,再从表格记录结果分析、规纳,得到实验结论:增反减同,从而使学生总结出楞次定律。

实验结束后,有学生问:“老师你怎么事先就知道要记录B感的方向?怎么事先就知道要比较B原与B感在方向上的关系?”教师无言以答,因为教材是这样设计的。这说明这个实验表格的设计的前四项是正常的,符合学生的体验和适度探究,后两项的设计很突然,学生感到疑惑,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如果在设计前,分析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的自主空间:表格只设计能记录到实验结果的前四项,在记录结果的后面设计提问:“你能否找到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学生必定难以回答,然后教师启发学生为何要引入B感的方向并比较B原与B感在方向上的关系这两个记录内容。这样的设计临近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景支架,帮助学生实现有序、有效的体验,既对学生提出挑战,又表示对他们有适当的高期望,从而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

二、教师忽视实验的过程,学生没有探究的时间及空间

【案例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师先请学生做实验,告诉学生要用控制变量法得出a与F和m的关系。学生按要求摆放好器材,开始实验。过了十几分钟,教师命令学生停下来,并象征性地问学生:“你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然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大家由刚才的实验知道,当m不变时,a与F成正比;当F不变时,a与m成反比。”从而得出F=ma的关系。接着教师让学生进入应用解题。而实际上许多学生还没尝到成功的滋味,有的才平衡好摩擦力,有的还在做“保持小车质量m不变,改变F,测小车的相应加速度a”的实验……学生还没有体验到实验的过程,怎么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得到情趣的满足?

这位教师之所以快速带过实验,其原因就在于他更看重的是“传授知识,强调结果”。他对这节课的教学思想是:不管如何探究,F=ma实际上只是一个运用性问题,只要学生会解题就行了,无需知道知识的建立过程。他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没有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的快乐。然而学生的旨趣不是先在于结果,而是先在于过程之中,这种只强调结果的思想,在将来的问题解决中,会使学生的能力逐渐地磨灭和缺失。对于学生来讲,只有建立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唤起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将曾经放慢的脚步补偿过来。相反,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即使是再重要的知识,学生也会因为缺少学习的动力而懈怠。理解了这个意图,教师就会尊重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权利,放慢教学脚步。

三、教师放任,学生课堂热闹而探究没有成效

这种教学情景是: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和实施、数据收集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全部都由学生自主发现,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加任何指导。

【案例三】“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片段。师生共同学习了共点力及合力的概念后,教师提问:“如何求出与原来的两个力完全等效的合力呢?”然后介绍共点力合成的平等四边形定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许多学生实验时先用两把弹簧秤同时拉橡皮筋,沿两根细线的方向画出两条直线来表示分力F1、F2的方向,直线的长和细线一样长,表示分力F1、F2的大小(有的学生记下了两分力的大小,但后来都没有用上),然后换成一把弹簧秤拉橡皮筋,沿细线的方向画直线表示合力F的方向,直线和细线等长以表示F的大小,再用表示两分力F1、F2的直线作为两邻边,表示合力F的直线作为对角线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热闹的氛围中、在充分的自由中,学生非常忙碌地完成了他们的实验……到分析实验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弄明白到底是要验证谁和谁的关系,自然就得不出什么实质性的结论。

四、教师滥用多媒体,学生没有思维空间

教师在上课时使用多媒体,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一节课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效果不一定好。

【案例四】“振动的描述”教学片段。这是在某校开放周教学活动中的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在这节课里教师采取了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电脑进行合作交流。教师授课的内容在学生的电脑上是同步播放的。师生学习了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后,进行了简谐运动的图像探究。教师先用沙漏来演示振动的图像,然后各组用电脑探究振动的图像:用竖直的弹簧振子结合一个位移传感器,将振子的位移图像用电脑展示出来,其结果跟教师的演示结果是一样的。本课程没有任何探究效果,而学生除了视觉疲劳,没有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更不用说合作交流,完全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活动。由此看来,教师要根据教学材料,科学、适度地使用多媒体。

教学形式学习方式 篇7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教学,模式

初中英语教学中, 小组合作性学习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 下面就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选择不同的合作学习模式, 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复述──陈述式

要求小组每个成员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陈述个人观点。每个学生在发言前, 需先变化语言表达方式, 复述前者的表达, 然后完成相关表格。下面是一组学生完成任务的实例:

Task:要求运用新学句型:“I love/like (I don’t love/like) bec…ause…”就某一话题表达个人观点。

Group:Duck Group

Topic:The seasons

Model:

S1:I love spring because the weather is warm.

S2:You like spring because of the werm weather.I don’t like spring because it often rains.Ilike summer because it is fun to go swimming in the river.

S3:…

其他小组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后完成下列表格:

_____Group Topic_____

Name Like Dislike Reason

二、个人成果综合式

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要求事先各自准备一些材料, 并在课堂上进行组内交流, 经归纳整理后, 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与全班共同分享。

例如, 学习JEFC Book3 Lesson 39中的标志语时, 小组成员各自收集一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常见标志语, 并将其制成图片, 配上英语说明, 然后在组内交流介绍, 最后各小组整理后汇报。

三、小组讨论式

各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话题或问题展开讨论, 每个组员自由发表意见, 经记录员记录整理后, 由报告员向全班汇报。根据课文的重难点组织小组讨论。

例如:学习JEFC Book 3 Lesson 50 Standing room only时, 围绕课本重点“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may be the grea test challenge of the world today.”设计以下问题让各小组讨论:

Do you think so And why?

If there is standing room only on the earth, can you guess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world?

If there’s no place on the earth for peopie to live in, where will peopie live?

How can peopie solve this problem?

四、角色表演式

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 就某一话题发挥想象, 通过情景创设, 自编对话, 进行角色扮演。

例如, 学习JEFC Book 3 Unit 14有关购物的话题时, 教师让小组创设商店购物情景 (事先准备好不同型号、颜色、款式的衣物) , 扮演顾客和售货员, 操练以下有关购物的交际用语;

What can I do for you I’d like…for my son.

Do you like this one Can I try it on?

It’s (not) cheap enough, I’m afrard.I kan’t decide which one to buy.

Have you gou…Please take your time.

That’s fine I’ll take it.

再如, 学习JEFC Book 3 Unit 4有关打电话的交际用语后, 教师结合前几个单元的话题, 提供给学生有关的电话内容, 让小组编对话, 并在角色扮演中运用所学的电话交际用语。

五、探索式

教师先提供给各小组一些词汇、短语或图片, 让学生据此做出反应, 在交流反馈后, 再组织学习新的语言材料。

例如, 学习JEFC Book 3 Lesson 69 How to plant a tree时, 各小组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四幅简笔画和一些关键词, 对种树的过程先进行探索式的语言描述, 经小组交流, 全班达成共识后, 再以集体授课的方式学习该课的相关内容。

六、概念图表式

小组通过填图表的形式, 对所学材料进行复习归纳, 以帮助记忆。

例如, 学习JEFC Book 3 Unit 7 A man who nerer gare up时, 教师要求各小组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 用图表的形式对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形式学习方式 篇8

一、趣味式提问, 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积极认识的倾向, 是推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 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 问题创设要注重趣味性, 要结合学生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讲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这一内容后, 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蒋介石是不是对中国的发展没有一点贡献呢?”“如果有, 是什么?”面对这一问题, 学生立即产生了兴趣。我让学生把他们所知道的有关蒋介石的知识都讲出来, 几个学生发言后, 我告诉他们:蒋介石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他鼓励发展工商业、交通运输业;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他从帝国主义列强手中基本上收回了关税自主权等。但是总的来说, 国民党政府是腐败的, 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 因而失去了下层人民的拥护。评价历史人物, 我们不能光凭阶级性来划分是好人还是坏人, 而是要尊重历史事实, 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 分出主流与支流。通过这样的提问与交流,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二、矛盾式提问, 让学生在争论中掌握知识

若能在提问中直接引发对立意见, 则其激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针对某些历史问题, 教师可通过矛盾式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如讲完“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后, 我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亚非文明古国不处在大河流域这个有利的位置, 那么, 这些地区能不能成为文明古国?”这一问题, 引起了学生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假如这些地区不处在大河流域, 就缺少了便利的灌溉条件, 农业生产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也就不可能成为文明古国。”而有的学生认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固然很重要, 但是, 假如没有古代埃及等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没有当时统治阶级的励精图治, 那么, 即使地理环境再优越, 上述地区也成不了文明古国。”也有少数学生持这样的观点:“只有生产力发展了, 才能对自然条件更好地加以利用。大河流域优越的地理环境, 也要靠人来改造。否则就根本谈不上优越, 说不定还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最终他们在争论中形成了统一意见, 在矛盾中获得了真理———地理环境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但它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阶梯式提问, 让学生在思考中寻根究底

即教师将所要讲述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 前后连贯, 形同“阶梯”的问题组, 让学生登上“阶梯”去寻根究底, 直至问题完全解决。如在讲“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考虑明治维新的原因、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 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评价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并更进一步提问: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最后再提问:为什么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对同一史实, 通过这种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既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历史人物对同一历史事件态度的变化设计提问“阶梯”。例如,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 其本质是反共反人民的, 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却同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的主张。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启发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求:“九·一八”事变后, 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有何不同?为什么?西安事变后, 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七·七”事变后, 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八·一三”事变后, 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如何?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上述四个问题的基础上, 再启发学生得出答案:1.根本原因是为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2.迫于英、美的压力, 尤其是美国不愿看到日本独占中国。3.迫于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压力。4.中共以大局为重, 不计前仇, 极力争取。最后教师点拨:蒋的政策是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主次变化而变化的, 但维护其独裁统治则是根本出发点。通过这样设疑, 学生不仅将基础知识牢牢掌握, 而且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上一篇:依法从严治企下一篇:休闲体育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