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空间形式

2024-09-12

教学空间形式(共7篇)

教学空间形式 篇1

工业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降低运作成本,国际设计业务也在慢慢向亚洲和中国境内转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内需市场的持续扩大,国际设计界开始持续关注中国,各类国际设计资源已开始向国内集聚,谋求新的发展。德国红点奖机构主席彼得·扎克一年内先后4次来华访问考察;日本国宝级设计大师喜多俊之也是三顾广东工业设计城,并最终设立个人设计工作室,他甚至预言,中国将在未来10年内成为工业设计大国。职业院校工业设计教学培养优秀工业设计人才,职业院校工业设计教学空间形式是核心。

一、职业院校工业设计类专业体系构成

(一)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体系构成

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体系按照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的职业可以分类为:工业设计专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此类型专业是围绕工业设计行业职业岗位和学科本身发展特点设置的专业,反映了工业设计类行业主流和本质特征,是工业设计专业体系的主体和骨干。

工业设计专业立足于本地区,面向各类中小型工业设计企业,为工业设计公司、制造公司和三资企业等外向型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现代产品造型思想,能够结合消费需求、市场流行趋势,综合应用工程技术、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产品造型创新设计,服务于工业设计行业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这类专业主要有产品造型设计、雕塑艺术与家具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玩具设计与制造、染织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皮革制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及专业方向。“工匠精神”是工业设计之本,是打造高质产品的唯一途径。在当代语境中,工匠精神更多指的是一种坚定、专注、精益求精的时代精神。即使在规模化的生产时代,设计师也要传承工匠精神。工业设计师是真正的手工艺人,因此,要求在工作室和实验室里,对职业院校工业设计学生进行手工技术的彻底训练,是艺术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学校为作坊服务,因此,职业院校工业设计没有教师和学生,而只有师傅、工匠和学徒。教学方法也随作坊的特点而定:避免一切僵化;创造性至上;个性自由,但学习纪律严格;学生参与到师傅工作中去;为学生找工作;全体师傅和学生大合作,以求得逐渐使组成工业产品的所有的构件和部件达到和谐;和国内手工业和工艺的领导人物保持经常的联系;通过举办展览会和沙龙活动同公共生活保持联系,并解决专业上的相关问题。

(二)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体系特点

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体系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特点:

1. 计算机设计软件应用能力。

能熟练使用Photo shop进行图像处理、产品设计、包装设计,运用Corel DRAW10进行平面印刷排版设计制作,运用犀牛进行产品设计制作,运用3D MAX进行三维制作,设计产品效果图。

2. 产品造型设计能力。

能够熟练掌握产品策划、设计、制作知识技能,对企业产品进行系统规范系列策划设计、制作。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专业性工业产品创意设计工作。

3. 产品模型制作能力。

能根据市场策略、产品造型目的、产品样本,产品造型进行系统规范系列策划设计、制作。

4. 产品造型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工业设计的手绘表达能力,工业设计的电脑效果图制作能力。

5. 产品营销能力。具有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策划、产品销售、产品生产管理能力。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思维和新战略

中国高等职业工业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思维和新战略,关键是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行业的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明确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面向的职业岗位,参照企业各个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依托须校企合作平台,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解构和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对核心课程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工业设计整个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操作,所以专业按照岗位技能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解与重构,并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

工业设计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对职业能力的发挥以及发展个性都有重要作用,是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工业设计职业院校教学空间的设计,是在适合新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三、产学研模式下的工业设计职业院校教学空间的设计思考

职业院校注重职业方向的培养,理论课程比较少。办学目的上注重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职业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该更注重开放和互动性,小班上课和引导型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调动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小班的空间形式可以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空间模式。

(一)基于原有传统教学楼的空间改善

原传统教学空间大多还是参考20世纪初欧洲的教学空间模式。对称式的布局,规范方正的教室空间。此类的空间可以体现教学的严谨,但对当今提倡学生动手、动脑为主的主动学习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过大的理论教学空间不能为后排的学生提供更多和教师互动的机会。可以考虑对大教室进行适当的分隔,把固定座位变为可移动座位,减小授课班型,使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

(二)几何型平面空间

动态的几何型空间平面。从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学习知识,变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教师到学生中来,发现问题与之共同讨论解决。教师授课的状态发生变化,教学空间的形态也需要变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矩形空间。扇形或多边形、圆形可以使空间更活泼自然。

围坐的教学形式。在新的工业设计专业建筑中,教室空间的平面上可以采用弧线形式分隔,围合成扇形、多边形或圆形的小型理论教学空间。像路易·康提出的在树下讨论的围合形态,教师在教室的中间,周围有学生围坐,形成自然融洽的气氛。采用阶梯形教室,学生坐在较高的位置参与讨论、学习。

(三)非直线型立面

在立面上可以采用传统的直立墙面进行分隔,或采用倾斜的墙面或不规则形状墙面。由于现代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室也需要配备电子设备、投影等,过大的窗口容易影响观看投影,所以可以考虑在立面中部开设窗口进行局部采光,室内照明主要通过人工光源进行控制。教室内的颜色可以选用比较有活力的色彩,或者动感的图案进行装饰,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四)非直线型的立面

整个空间采光设置柔和的光线,并保证操作界面有足够的采光。由于较大的开窗会使电脑显示屏幕上产生眩光,此类教室可以采用较低位置,长窗的开口方式,在白天时可以提供室内一定的照度,并且起到通风的作用。

(五)特殊数字界面创作教室

比如摄影棚、录音室,对于空间私密性设置要求较高,属于比较特殊的数字界面创作教室。此类教室需要考虑到密闭性、隔音性、控光良好等需求。需要设计较小的空间,可以根据教室内的需求确定教室的平面形状,多边形的平面布局方式也适合此类教室使用。

2012年12月9日,国家领导人参观考察广东工业设计城,并给予了“希望下次来时,能见到8000名设计师”的殷切期望,这是对佛山设计产业和广东工业设计城建设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寄予的厚望。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体系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规律性。因此,培养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要认真研究工业设计教学空间,而且要把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空间作为学校企业合作的核心,且符合工业设计这一行业和专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培养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对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诸如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名称、课程设置、教学特点、人才特色、就业优势、办学模式、教育教学体系等相关课题逐一进行归纳、总结、规范和提升,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摘要: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活动,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中,引导了创新,促进了商业成功,给人们提供了更好质量的生活。对职业学院工业设计教学空间形式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业设计,教学空间形式

参考文献

黄贤强.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

教学空间形式 篇2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湘江之滨、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 直属国家教育部, 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湖南大学是国内较早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院校之一。1929年, 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在湖南大学土木系中创办建筑组。1934年, 柳士英先生来湖南大学主持建筑学专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湖南大学合并了中南地区各院校的土木、建筑方面的学科专业, 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 柳士英先生担任院长, 1960年设立五年制建筑学专业, 1962年成为国务院授权的第一批建筑学研究生招生院校之一。1966年“文革”开始, 建筑学专业被迫停办, 教师队伍保留在土木系中。1978年在土木系中恢复建筑学专业, 1984年独立为建筑系, 2005年建筑系改为建筑学院。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目前有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和风景园林4个专业, 其中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为五年制, 环境设计专业为四年制。现有教职工80人, 在校本科生729人, 硕士研究生382人, 博士研究生50人, 外国留学生7人。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 湖南大学建筑学科排名第九。1996年至今, 已四次通过建设部组织的建筑学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评估, 其中2008年为优秀通过。

二、办学理念和特色

1. 办学理念

体现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 依托湖南大学土木、环境、人文社科学科群所形成的综合办学平台,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为特征, 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论, 结合地域文化, 突出地方特色, 培养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基础扎实、设计创作和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工作能力的建筑学专业人才。

2. 办学特色

依托学科群平台,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建立专业通识平台, 强化基础能力训练;建构多维开放教学体系,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国际合作培养机制, 营造多元学习环境;结合地域特质, 强化环境的适应性引导;实施多级教学质量监控, 确保教学计划实施。

三、教学大纲的特色

1. 实施设计类课程为主线的课程组建设, 串联知识模块

建筑学专业教育按照“2+2+1”模式划分教学阶段;各年级以“建筑设计”为核心建设课程组, 构建知识模块, 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相关联;年级之间以“建筑设计”课程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体到城市渐进式推进, 串联知识模块 (图1) 。一至二年级为建筑基础教育阶段, 以“形式与认知”为主题建设统一的学门基础课平台;三至四年级为建筑专业教育阶段, 以“空间与环境 (三年级) ”“建构与营造 (四年级) ”为主题, 组织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五年级以“创作与实践”为主题, 以毕业设计为核心, 培养多专业综合协调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 强化建筑适应性研究, 培养环境意识

成立城市建筑研究所、南方村落文化研究所、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三个校级研究机构, 开展地域建筑创作、近现代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南方村落保护与利用、村镇建筑适宜技术、夏热冬冷地区可持续建筑技术、丘陵地区城市设计六个方向的特色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在“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和“城市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的设计命题、规范讲述、成果评价中, 综合考虑地方自然、人文、技术因素, 强调可持续发展意识, 注重适宜技术应用。此外, 开设湖南传统民居、村寨、书院建筑研究等特色课程, 讲述地方性建筑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发展, 在强调建筑教学设计类课程的同时, 传承地方文化, 完善地方性建造知识体系。

3. 融合联合设计和工作营环节, 开展国际合作和联合培养

学院已经与香港、台湾以及日本、欧美等地24所大学开展合作, 通过联合办学、暑期工作营、联合课程设计等形式开展教学与科研交流, 形成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平台。在教学安排中, 结合学校设置的暑假小学期, 开展国际交流与联合工作营;在课程组织中, 部分“建筑设计”课程与国外高校之间实施联合设计命题, 此外, 设置“开放课程”开展自由探索, 对接海外工作营计划;组织学生参与U I A、威卢克斯等国际设计竞赛, 在高水准竞争平台上历练、提高专业能力。

4. 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 融贯技术、历史、设计课程内容与训练

注重引入建筑技术发展前沿动向, 形成“一轴两翼”课程组织模式, 以设计类课程为主轴, 增加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建筑绘图软件、建筑模拟软件等技术类课程的课时与学分比重, 同时增设“可持续建筑技术”等技术类课程;注重建筑历史教学的系统性, 以选修课形式补充中国近现代建筑、地区地域建筑教学内容, 以课程组形式融贯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整体应用知识模块, 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复杂因素的认知与预判能力,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设计能力, 掌握相应的技术分析手段。

5. 建设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强化材料、构造、空间思维方法训练

重视空间思维、造型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设计基本功训练, 设计基础课程持续探索多年, 形成了以大比例木构景观建筑为主题的特色课程系列;建筑材料课程由设计教师讲授, 在介绍材料理化性能的基础上强调材料的表达能力与空间塑造能力;开展图解思维与设计创新能力研究, 并出版相关教材, 对建筑草图思维方法与技巧做系统性研究。

四、设计教学组织特色

1. 数字建筑与设计课程结合

2008年,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设立D A L (数字建筑实验室) , 暑期开设“D A L数字建筑设计工作营” (每次学生20~40人) , 2012年申请“基于学科交叉的数字建筑设计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省级教改课题, 并与四年级大跨建筑教学整合, 形成特色教学项目。

利用该教学平台, 学院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2009年至今, 开展了数字建筑W o r k s h o p (2009年, 湖南大学+台湾交通大学) 、V B W o r ks h o p (2010年) 、K o m o r e b i W o r k s h o p (2010年, D A L+Z H A C O D E) 、联合数字建筑W o r k s h o p (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Aggregated Porosity Workshop (DAL+ZHA CODE) 、Landscape Urbanism Workshop (AL+Re MIX) 、Articulated Surface Workshop (2012年) 、折纸与榫卯Workshop (2013年) 、Encoding Formation Workshop (DAL+WAX) 等一系列设计工作坊。

2. 数字技术的大跨度建筑设计教学应用

2012年开始, 学院将数字技术与“建筑设计V I (大跨建筑) ”教学相结合。设计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应用特定大跨结构, 设计无标度的大跨建筑空间, 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认知特定结构形式, 对特定结构要素进行变化, 探索大跨空间形态可能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对大跨建筑的结构类型予以分类 (膜、拉索、壳、网架、折板等) , 对其结构要素及其力学特征予以分析, 指导学生认知其形态、构造、力学特征, 应用相关软件及数字化技术开展形态探索与计算机模拟, 选定实际场地并赋予结构空间特定功能, 应用数字技术对形态及结构进行分解, 完成模型制作。第二阶段中, 在学生对结构形式的认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上, 按照特定任务书要求, 掌握消防疏散、厅堂音质控制、视线分析等知识点, 完成一栋观演建筑或体育建筑设计。

3. 建筑学基础课特色课程建设

建筑学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中“微空间”设计, 要求学生完成大比例木构景观模型, 介入校园环境建设;“立方空间”单元训练学生分隔、限定与组织空间, 使其掌握空间生成、表达和转换方法。在“立方空间”课题训练中, 通过场所、功能、材料等概念的引入, 重点研究材料与建构, 在原有空间认知教学主线上拓展出“场所、功能、空间、材料、建构”的综合基础设计题目, 课程时长6周, 含模型制作实践课程实践周。

五、特色教学案例

1. 参数化大比例模型教学实践下的大跨度建筑设计

在湖南大学建筑教学体系四年级第二学期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计划中, 以大跨度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及知识为教学目标, 从结构选型、大空间平面选型、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复杂流线、建筑物理声学技术条件等教学环节来向学生讲授该类建筑的功能构成、空间构成、技术构成等问题。建筑设计课程跨度为16周, 大跨度模型建构设计占8周, 观演建筑设计占8周。

教学组将课程划分为4个阶段, 10个环节 (表1) 。[1]

课程授课内容是一个逐步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教学团队希望把单一的结构类型和模型制作向整个年级课程横向打通的多学科、多课程教学平台融合方向发展, 除建筑设计外, 还有建筑物理、室内设计、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国木建筑文化研究、园林景观绿地等课程 (图2) 。

本文选取了2012年某个学生小组作品, 从其概念构思和建构体系的角度, 对作品进行分析, 反映前文所述的教学思路。

该设计选用悬索结构, 发挥其轻盈与精细的特性, 尽量给场地带来最小的介入感。充分围绕悬索结构的材料与力学特性进行结构设计, 最大限度利用其抗拉性, 结合中心的稳定环与边缘压杆构件, 将屋顶荷载转化为各个单元索杆上的均质拉力并最终导入地下, 形成符合力学逻辑的稳定结构整体。作品在结构设计时便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与最终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 使结构服务于功能与艺术, 而非仅仅是一座充满形式感的雕塑。

该作品的结构体系首先构建主体支柱并搭建外圈屋顶及雨棚框架, 使用Y形拉索与菱形拉索进行加压, 再以中央稳定环来固定屋面拉索, 并搭建承重索承受主体屋面荷载, 最后利用稳定索来平衡中央环和承重索受力 (图3, 图4) 。

2. 校园微X空间设计

建筑学专业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程最后一个设计课题, 要求学生设计并实体建造一批具有景观小品性质的构筑物 (如休息亭、室外装置等) , , “X”表示其性质和功能是开放性的, 可为校园内师生或游客提供某种服务功能 (如停留、遮蔽、休憩、展示、陈设、售卖、问询等) 。基地选址不限, 旨在改善校园内某特定区域或场所的环境氛围, 激发场所活力。。“微”则指建造的空间实体尺寸不大, 三维向度控制在2.1 m之内, 要求3人以上能够进入和停留, 亦是考虑到一年级同学对于人体尺度的把握和建造的可实施性。

每个小组重点选择一种材料深入研究, 熟悉材料物理力学等方面性能, 探讨其适合的结构形态。课程将材料主要分为块材 (石膏、砌块、砖等) 、板材 (木板、密度板、纸板、金属板等) 、线材 (木条、竹条、p v c管、角钢、绳子等) , 分别对应“受压体的固体砌筑术”“箱体和折板的建构”以及“框架的建构学”主题。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和构造方法, 建构亦被视为连接的艺术。精美的构造细部使得空间实体有着丰富的肌理和形式表达。建构应是对结构 (力的传递关系) 与建造 (构件的相应布置) 逻辑的一种回应。因此, 对真实材料的认知、研究和体验成为建构实验的教学重点。

具体的教学过程把控需要把教学目标细化, 根据教学时序将建构实验分解为“调研—概念—试做—建造”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问题切入, 分设了该阶段需完成的训练内容。调研阶段的主题是思考和解题, 概念阶段的主题是抽象和比选, 试做阶段的主题是材料和节点, 而建造阶段的主题是装配和搭建。教学过程因循设计思维逻辑来梳理和组织, 教学环节的细化可使学生将较复杂的设计问题分解转化为阶段性逐步解决的简单问题, 与此同时, 不同阶段逐步增加的信息量也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利于培养设计性思维。

六、毕业设计的量化评分方法与反馈评价机制

毕业设计选题的建筑规模在1万m2左右 (高层建筑可放宽要求) , 不宜过小导致难度降低、复杂性不足, 也不宜过大以免增加学生工作量, 影响设计成果深度。毕业设计均选择实际用地, 结合实际工程要求适当调整经济技术指标, 使“课题接近实际工程条件”。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建筑设计部分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另需提交设计前期研究文案、设计论文、主要楼层结构构造详图等图纸, 并在2014年开始要求制作模型。

毕业设计既是本科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也是检验建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自2012年开始, 根据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组成, 确定各个知识模块的权重, 实施毕业设计量化评分尝试。进而依据各个知识模块的得分情况, 对本科教学计划实施中的薄弱环节予以判定, 形成设计教学的反馈机制, 推动教学改革有目的的实施 (图5) 。

结语

通过近几年不断地调整和更新, 湖南大学建筑学科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体系清晰的办学思路, 也形成了以建筑设计课为主要脉络、横向打通相关课程和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 依托研究所等科研平台, 积极参与国际教学工作营及联合设计, 以开放、交流、地域特色为办学理念, 不断进行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

摘要:本文对湖南大学建筑学专业背景、历史沿革进行简述, 并介绍了近年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教学大纲中实施设计类课程为主线的课程组建设, 强化建筑适应性研究, 融合联合设计和工作营环节, 融贯技术、历史、设计课程内容与训练, 强化材料、构造、空间思维方法训练等特点, 以教学实例表达在建筑设计教学上形成“形式与认知”“空间与环境”“建构与营造”的各个年级教学核心点, 以及毕业设计的量化评分方法与反馈评价机制。

关键词:形式与认知,空间与环境,建构与营造

参考文献

[1]胡滨.“天空之下”—空间叙事模型表述空间[J].建筑学报, 2012 (3) :84-88.

福建土楼空间表现形式研究 篇3

1 外部空间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土楼建设者巧妙利用当地环境特点,把山、水、田、林、路纳入土楼建筑的统一规划之中,创造出优美自然的生活空间,形成许多“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居宅或村落。永定客家人在构筑土楼时,充分利用自然空间,合理安排房屋的布局,使乡村间数量众多、千姿百态的土楼和土楼群,与秀美的山川构成一幅幅巧夺天工的画卷。不论是单体的设计,还是群体的布局,土楼与自然完美结合,迸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见图1、图2)。可以说亲山亲水的土楼是“环境友好型”建筑的典范。

1.2 千姿百态的土楼外形

土楼的外形千姿百态,给人的视觉以强烈的冲击,给人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最常见的外形就是圆形和方形。圆形土楼又称为“园寨”,圆寨在建筑学上是最具代表性、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土楼之王承启楼被称之为“高四层,里四圈,上上下下几百间;圆套圈,圈套圈,历尽沧桑几百年”,是世界上独有的山村民居建筑。方楼则雄伟壮观,有长方形、正方形、“日”、“回”字形等。此外,还有“三角形楼”“五边形楼”“交椅楼”“五凤楼”“椭圆楼”等类型。而由若干座土楼所组成的土楼群更是绚丽壮观,最有名的便是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福建布达拉宫”的雄踞在南靖县书洋乡田寮坑的一个由5座奇妙庞大的土楼组成的土楼群(见图3)。这一土楼群中央是一座方形楼,围绕四周的是三座圆形楼和一座椭圆形楼。楼群布局错落有致,与地势地貌和谐相处。登高远眺,这5座楼宛如一朵硕大的梅花开放在大地上;从下往上看,5座楼雄伟又壮观,宛如西藏布达拉宫。

2 外闭内敞的内部空间

土楼外面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里面则是气韵生动的人文美。“土楼之美,美在外部形象,美在内部空间,还美在整体环境和人文景观[1]。”土楼营造了一个小“宇宙”,日本建筑专家茂木计一郎赞叹说:“客家土楼的里面,充满着跳跃的光、色、音,是一个荡漾着生机活力的热闹世界[2]”。土楼内部是完全畅通的空间,其内向开放的结构艺术张扬着客家人亲密无间、团结互助的精神。土楼的内部空间形成了客家人特有的生活方式。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专家克劳得·奥利沃说:“土楼使客家人形成了如此耐人寻味而又奇特的生活方式,使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普普通通的一些建筑构造,成了建筑史上具有诗情画意的力作。”可以说,睦邻友好的土楼是“空间和谐型”建筑。

2.1 传统思想的物化空间

“传统土楼的造型布局,其显著特征就是向心性、对称性与前低后高主次分明的规律。这是以血缘和血缘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思想的物化模式[3]。”圆土楼的向心性、匀称性最为直观、显眼,如图4所示。方土楼、椭圆楼等的向心性与匀称性也可以说是同圆心的展开,即周环建筑围绕一个中庭天井核心。而圆土楼的一种变式——半圆土楼虽然放弃了圆的封闭形式,但仍然是一重又一重地向心聚合。五凤楼则最全面体现了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

2.2 群体和个体的对立统一

土楼是族众聚集的空间,是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但在这种巨大的集合体里面,同时又有每个家庭的独立单元,这就是土楼内部空间构成的“集”和“个”、“公”与“私”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土楼内部空间构成的根本规律[3]。

在促进人际交往发展,塑造和谐人居环境方面,土楼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尤其是那些内通廊式土楼更能发挥这种作用。即便有些土楼内设多部楼梯,采取单元式布局,楼内天井、祠堂的公共空间以及供出入的公共大门仍可以保证居民拥有足够的人际交往。黄汉民先生这么说过:“这种单元式方楼,既有适合小家庭生活需要的私密性空间——小单元内部环绕小天井的居住格局;又有满足大家庭使用的半私密性半公共性空间——方楼的内院和祠堂;还有方楼前面的公共空间——晒谷坪。充分满足了居住者不同的需求。”

2.3 巧妙的厅井中枢空间

王镇华先生在《华夏意象——中国建筑的具体手法内涵》中说,堂与庭是中国住宅中最宝贵的一对空间。“一个是文化的核心,一个是空间的核心。有堂的地方,就有中国文化的蕴育;有庭的地方,就有中国空间的风流”。土楼内部空间最精彩、最独特的部分是厅堂和天井。土楼的厅堂与天井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厅堂是敞开着,并且与天井相连。“土楼的厅、井空间是主体空间,又是巧妙的中介空间,核心空间。土楼的天井既是室外又不是室外,敞厅堂是室内又不完全是室内[3]。”厅井空间艺术的奥妙就在于一个“敞”字。敞厅堂与天井之间没有任何阻隔,完全通敞。天井是敞廊与敞厅堂的构形边沿,在视觉上是敞厅堂、敞廊的一部分;敞廊又是敞厅堂的延伸部分,又是天井的边沿;这样,天井、敞廊、敞厅堂的视觉空间得到加倍的扩展。

土楼不论大小都设厅堂,作全楼活动中心。土楼的厅堂宽敞高大,无论从视觉感受、心理体验,还是实际使用,明确标志着它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圆楼,结构艺术将向心性的创意推向极致,有的厅堂建在天井中间,楼内所有房间都向着它,中心地位更是一目了然。

土楼天井的形式与土楼的造型也是密切相关的,各种造型的土楼,其天井也采取相应的形式。土楼的宽度也极其讲究,圆土楼的天井宽度决定于楼的直径、环数与高度。多环土楼的核心天井或环间天井宽度,多是楼高的一半以下。多环圆土楼的天井的空间则采用喇叭状的,这样利于采光通风,空间比较舒适开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构图美观。

3 结语

总之,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农村建筑模式”,它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人与自然诗意的栖居的典范。其内部有限的生存空间功能齐全,如同一个小社会,体现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体现了客家人追求居处与身心和谐的情韵和境界,折射出客家居住文化的光芒,也是客家土楼文化内涵丰蕴的写照。

参考文献

[1]黄汉民.老房子——福建民居(上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25.

[2]余德辉.永定客家土楼论文集[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155-156.

从空间形式角度解读《菊馨》 篇4

一、景物的空间并置, 突出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说开篇, 作者以一种空间蒙太奇的手法,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受工业化污染的大自然。镜头先是射向近处, 马儿、小鸟、鸡群在悠闲地吃草、嬉戏, 然而, 满载货物驶来的蒸汽机车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动物们四散惊慌而逃;紧接着, 作者将视野转向四周的旷野, 满目萧条, 连野草也蒙上了黑黑的煤炭;远处, 是隐约呈现的矿坑坑口, 火焰像血红的创伤那样舔着灰蒙蒙的四侧;更远处, 是高耸着的煤矿烟囱和粗陋、乌黑的头架。

作者的笔触, 就像是一个摄像头, 在不同的画面之间来回切换, 带给读者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亲眼看到一个被工业化蹂躏而变得满目疮痍的大自然。

而作者的独到之处更是体现在对出现的妇女的描述:机车跌跌撞撞地开来, 一个妇女提着篮子沿铁路走着, 看到车来便退到路边树篱旁, 她陷在晃动的机车和树篱之间, 等待着机车缓缓驶过。机车驶过的瞬间, 妇女, 机车和树篱三者在空间上瞬间被定格, 展现给我们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 暗示了人类处在工业文明和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之间进退不得的尴尬境地。

二、人物的共时性描述, 强调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

劳伦斯没有对伊丽莎白的丈夫瓦尔特做直接的描写, 而是借不同人物之口建构出了瓦尔特的形象。从沃尔特的妻子和她父亲对话中, 我们得知沃尔特喜欢酗酒, 不顾妻子持家的艰辛, 却拿钱去请客喝酒;文中伊丽莎白多处抱怨, 沃尔特经常下班后直奔小酒馆喝得酩酊大醉, 不顾伊丽莎白和孩子们焦急的等待;在沃尔特母亲的回忆中, 沃尔特曾是一个开朗的人, 刚参加工作时, 还记得将领到的工资交给母亲。

劳伦斯借助不同人物的眼光, 对沃尔特形成了一个多角度的空间描述。这种空间描述, 犹如一个桔子的结构, 桔子由许多相似的瓣组成, 但是它们并不四处散发, 而是集中在中间白色坚韧的茎上。小说中不同人物对沃尔特的评价就像是桔瓣, 它们看似分散实则都服从同一个主题, 即各自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沃尔特的性格,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评价加以组合, 最终在头脑中获得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沃尔特。

早先的沃尔特本来是一个快乐的小伙子, 至于他为什么染上了酗酒的恶习, 小说中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从沃尔特母亲的描述, 不难想象其性格转变与工作有关, 身为一个矿工, 他必须每天重复着繁重而单调的劳动, 结婚后, 又要赚更多的钱来维持家庭的开销, 在这种压力下, 他只好奔向小酒馆去寻找温暖。是工业文明的机械化泯灭了沃尔特的天性, 使其性格产生了扭曲。

三、意象的重复, 暗示工业文明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菊花是劳伦斯着力表现的一个意象。菊花首次出现是在伊丽莎白住所旁:“小径旁边, 点缀着一些纷乱的粉红色菊花, 宛如挂在矮树丛上的粉红碎步”。第二次出现是小孩约翰把菊花瓣大把地沿小路扔下。第三次出现是女儿突然发现母亲围裙上的花。当女儿称赞花香时, 伊丽莎白却说:“我不觉得香。我和他结婚的时候, 菊花正开着;你生下来的时候, 菊花也开着;他们第一次把他送回家来, 他喝得烂醉的时候, 纽扣眼里也别着一朵褐色的菊花”。第四次出现是伊丽莎白丈夫的遗体被运回家时。在起居室里, 有两个插着淡红色菊花的花瓶, 房间里有一种寒森森的、死一般的菊花幽香。菊花最后一次出现, 是工人在放担架时, 不小心碰翻了一瓶菊花, 伊丽莎白没有去望她的丈夫, 她等可以挤进那间房之后, 立刻走过去把打破的花瓶和菊花拾起来。

戴维·米切尔森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中说“通过主题或通过一套相互关联的广泛的意象网络, 可以获得一个空间性的程度。”菊花的每一次出现都充满了象征寓意, 它们彼此关联、前后参照, 形成了一个整体, 读者必须在阅读的过程中暂时停住, 记住每一次意象的暗示, 并把各种暗示在空间上连接起来, 逐渐总结出自己的印象。

菊花见证了两人的结婚, 生子, 再到关系的异化。伊丽莎白和沃尔特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幸福生活, 但是受机械工业的影响, 沃尔特原有的自然美好的天性渐渐泯灭, 两人之间也变得形同陌路, 以至于在得知沃尔特可能遇难的消息后, 伊丽莎白心里却计算着靠那一笔小抚恤金和自己挣的那点儿钱能否凑合着过。是工业文明断送了两人的爱情和婚姻, 沃尔特的死亡, 花瓶的破碎, 最终宣告了两人关系的彻底结束。

摘要:通过分析劳伦斯小说《菊馨》中空间形式的运用, 如空间并置、共时性、意象的重复等, 解读其对工业文明的批判。

关键词:劳伦斯,空间形式,工业化

参考文献

[1]、陈惠君.论劳伦斯《菊馨》中的象征手法[J].安徽文学, 2006 (8) .

[2]、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集[M].主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3]、刘志玉.论《达洛维夫人》人物关系的共时性[D]..四川大学, 2005

[4]、龙迪勇.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 2003, (10) .

[5]、吕同六.现实中的童话, 童话中的现实——《卡尔维诺文集》序[A].吕同六, 张洁.卡尔维诺文集[C].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6]、[美]约瑟夫弗兰克等.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秦林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7]、吴晓东.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J].天涯, 2002, (5) .

[8]、余新明.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J].沈阳大学学报, 2008 (4) .

教学空间形式 篇5

出版年:2005-5

页数:386

定价:80.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61821336

本书自出版以来广受好评, 历经三十多年畅销不坠, 是各个时代的建筑人共同的案头读物, 被誉为“建筑专业的圣经”。许多建筑师、建筑专业师生皆从本书中获得重要启发。书中每页严谨编排的手绘图文都自成一帧精彩的作品, 令人品味再三仍有所得。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理论、历史和设计作品, 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

第二版系作者亲自调解章节、增补内容, 并将初版的横式编排改为直式, 又增加了周全的名词索引, 更便于阅读, 也适用于当作建筑百科来检索。中文版的制作为了彰显本书的精致手绘特色, 采用了最先进的印刷制版工艺, 力求再现作者原作的动人线条与构图美感;同时又在文字上保留了英文原文, 使读者可以中英文对照阅读, 避免偏离原意, 又可锻炼英文阅读能力, 从这一角度而言, 本书也是一本非常有趣且吸引人的建筑专业英语学习读本。

山西民居入口空间界面形式解析 篇6

山西民居博大精深, 自成体系和规模, 承载历史厚重, 有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为着保护和继承传统建筑文化, 并借鉴于现代设计, 用形式解析方法剖析、归纳和系统化。

1 概念

建筑空间界面的概念:“在建筑空间中活动, 往往从边界开始, 继而向中心展开, 两相邻界域在边界处相互融合渗透。边界是停驻的依托处, 背靠实体, 有良好的庇护性。边界属于线性的展开, 具有一定的秩序导向作用, 当它封闭围合时, 形成面的包容, 而这个面就被称为空间界面, 可以将被围合的领域中的单位集零为整, 纳入整体秩序之中。空间为‘虚体’, 而界面为‘实体’, 虚实相拥便形成了整个建筑空间体系。”[3]

本文主要分析山西民居中入口空间界面 (前店后宅式不予研究) 。

一般将山西民居按其内部结构与外部表现特征划分为五大区域, 即晋中民居, 晋南民居, 晋西民居, 晋北民居和晋东南民居。本文将依据这一划分展开分析建筑平面如何开展直接影响入口界面在立面上的形状产生。受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 各地都延续着约定俗成的建筑习惯。地域性特点左右着呈现在外部的表达:晋中多平川, 晋商集中, 大院可以展开规模院落, 风格端庄典雅;晋北辽阔, 有游牧遗风, 粗犷浑厚;晋西黄土坡地形态, 房屋布置因山就势, 朴实随意;晋东南、晋南文化传统浓郁, 呈现出一个幽深高峻, 一个秀气宁静的气质。这样评价虽不能一概而论, 但大致是这样的精神, 而入口界面是这种精神的直观体现。因此, 无论是晋中平川的窄院、晋西山区的台院, 还是晋东南典型四大八小院落, 在入口界面的形式上都有自己的语言特征。

2 界面要素

入口空间界面呈现给外界的整体形象, 是各个组成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把界面拆解分开阐释, 可概括为六种元素:门、窗、墙、屏 (影壁) 、龛、台/阶 (见图1) , 下面逐一分析。

2.1 门

门不仅具有建筑上的含义, 更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首先, 门是身份等级的标志, 仅从门的形式就可以判断建筑主人的社会地位及建筑的使用功能。以高平市良户村为例, 从侍郎府门、进士宅门到普通民居门, 这种特点呈现明显。其次, 门是空间序列的暗示和引导, 同时也是领域的限定和内外空间的中介、转换点。门是院落与外部街巷的分界线, 与宅院的高墙共同围合出街道——这一室外空间的界面。

门形式繁多, 构成元素概括起来基本由五部分组成:门扇、门框、门斗、门头、门脸 (见图2) 。

门的种类划分标准不一, 本文按门的形态和与建筑物的关系为据分为三类:屋宇式、独立式、贴墙式。

屋宇式基本上继承了传统屋宇建筑的形式而改其功能为出入口, 开间数有一间或多间。一间较为常见, 为与倒座区别, 屋顶加高, 或立面加门头, 突出壁柱, 以示强调。也有倒座为单坡的, 外墙顶在门这边排列望垛, 甚者有叠瓦堆积为三角状。也有的反之降低屋宇, 或入口内凹加门斗、雀替丰富。

与屋宇式不同, 独立式门尺度小而灵活, 一般出现在三合院中围墙中轴, 是独立的小型“房屋”。一种是木式门, 有落地柱子支撑或者挑梁承托垂莲柱。另一种是砌砖仿制木式, 形式多样, 讲究者元素俱全, 很像一座木结构的垂花门门头, 多层梁枋相叠, 雕刻精细。简单者概括抽象, 中间联一横枋, 几道线脚代替了椽子, 出檐很浅。

贴墙式门, 其是依附于前两者而存在, 顾名思义在墙外贴墙建造, 形式变化主题主要取材于牌坊或垂花雨罩。根据繁简程度和结构不同, 柱落地, 称之为廊柱式;柱不落地, 形似垂莲, 檐下挑梁承托檐柱, 称之为垂莲柱式;如果柱子虽然不落地, 但做成曲状, 斜插入墙, 则称之为斜撑式。概观贴墙式门, 门头出挑屋檐的不外乎这三种。虽然民居屋顶大多没有“如鸟斯革, 如斯飞”的飞檐翘角, 但是这种效果却在门头上实现, 体现民间对曲线张扬美的追求 (见图3) 。

与张扬的屋檐突出入口不同, 另一种表现形式似乎向另一个方向转变, 称之为门罩式 (见图4) , 即用砖筑造, 仿木构形式, 罩在门洞上, 这时已是纯粹装饰, 并无遮日挡雨功能, 比之同种做法的独立式门更为平面化。我们由此总结出一个规律:门上的构件起初只为功能作用存在, 后来加以美化, 具有装饰的意义, 并赋予一定的思想内容, 最后可能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仅为传统形式的沿袭。

2.2 窗

窗户虽然与门一样作为入口界面上的开洞, 但远没有门受重视。而且倒座一般都很高大, 甚至两层~三层, 民居的内向性特征导致开窗不大, 数量不多, 有的一层不开或者仅开高窗, 二层只在入口所在的开间开。窗户在位置、数量、形状上没有严格定法, 不一而足。

2.3 墙

墙是主要的界面天际线构成元素, 而墙往往不是独立存在, 它只是房屋的轮廓表现, 决定于房高、院宽和房型。比如晋中多高墙窄院, 屋面坡度大, 晋北则屋面舒缓, 墙矮院宽, 形成界面轮廓线差异很大。纵观整个山西民居, 院型组合样式众多, 做法杂糅。但从入口外观来看决定因素其实源于四合院和三合院之分。我们这里研究外墙收头的典型处理方法如何影响了界面形式。

四合院:倒座后墙组成实体界面, 门洞开于中轴, 或偏居东侧。倒座有双坡, 单坡, 单坡坡向里, 墙顶收头做法有假檐脊饰, 望垛口, 砖瓦花格三种。望垛口高七八皮砖, 不但入口界面, 整个围合墙面也这样处理, 远望去巍然一体, 具有鲜明的防卫目的。

三合院:厢房山墙与围墙组成实体界面, 门居中, 为独立式或贴墙式。厢房有双坡, 单坡, 平顶, 平顶加前檐几种屋顶。单坡一般不做特殊处理, 坡屋顶自身的垂脊、瓦当、线脚, 几个竖向层次呼应围墙、门收头形成构图。有的将山墙随坡跌落, 呈台阶状, 每阶与当地望垛口大小近似, 这种形式流行于晋中地区 (见图5) 。

另有一种特殊情况, 入口做成八字形, 简单的变化使形式和空间变得丰富。

以孝义市宋家庄马家院为例, 前排的后墙和自家围合成狭窄的第一进院, 囿于空间狭小入口做了回退来安排台阶和缓冲空间, 但两颗落柱又做了补充。 二道门也跟着做了折线处理扩大了空间。

2.4 屏

屏指影壁、照壁, 作为不可缺少的建筑元素, 既起着空间导向作用, 又有装饰功能和风水功能。它一般位于大门对面, 并隔开一定距离, 或者位于宅门两侧墙上。

影壁做法较为讲究, 和房屋一样分为三段式:壁顶, 壁身, 壁座。壁顶类似于屋顶, 有保护影壁的作用;壁身是主体, 是进行装饰的主要部位;壁座是整座影壁的基座, 它多采用须弥座或者其他变异形式。

2.5 龛

神龛居于照壁上, 或位于门两侧, 形式基本上是木结构门的缩小和模仿, 屋宇、斗拱、垂花一应俱全, 宛如一座微缩的庙宇, 只是经过抽象处理, 尺度显得夸张。做法繁简不一, 但是并不表明它们有等级的差别, 而仅仅是装饰的程度不同罢了。

2.6 台与阶

台阶习惯上作为一体存在, 是入口领域的标志, 它们在平面上延展, 立面上作为构图元素则谦逊得多。平台有两种做法, 一种贯通外墙, 领域性空间延伸到整个界面, 如榆次常家庄园各户外平台连为一体, 宛如一条高起的狭窄的街。另一种比门洞稍宽, 这是普遍的形式。两者比较, 前者领域感广, 后者领域感强。

阶的民居做法不像官式建筑讲究, 垂带石可有可无, 少数做成将踏面自上而下逐层缩小的如意踏步。为了分析台、阶与墙位置关系, 我们引用了数学的集合概念, 如图6所示, 四种变化, 呈现截然不同的空间关系。

3 构图分析

3.1 图形与图案

不同房屋的正立面、侧立面和门屋组合, 形成俯仰相映的单体界面轮廓。然后一个个界面联袂形成起伏跌落的街巷界面整体, 立面上方圆对比, 天际线曲直穿插, 具有的图形美给人以步移景异的心里感受。

3.2 主与从

突出入口, 首先置于中轴位置, 应用对称原则构图。另外门洞并不大, 但利用门头、门脸与台阶等从立面、平面上拓展了门的领域, 使其醒目、华丽, 所以即使不在轴线上也体现出了主从的秩序。一面墙上有主门次门时, 突出主门, 次门有的仅为低矮门洞。

3.3 界面与地形

建筑一般把高差吸收在内部, 采用台阶或台院形式。对比山西南部与西部山地民居, 前者提高勒脚, 加上层高二三层, 外观雄浑, 不易看出内部层次。后者则从外观看到各进院落沿进深层叠, 侧面不做高墙, 较为开敞, 大门朝向因地形也会做调整。

4 结语

建筑师存在于民间, 大隐隐于市, 多变的空间营造, 纷呈的形式创作, 地域的鲜明个性, 是传统留给我们的丰厚财富, 讲述的历史演变、文化象征已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本文借分析入口空间界面, 希望一叶知秋, 踏进表象民居的精神之门。

摘要:以山西各地民居为研究对象, 用概括、归纳、图解等分析方法解析民居入口空间界面地域特征和装饰特点, 展示山西民居在历史传承、文化寄托上的形式表现, 逐一剖析界面的各个元素, 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 对图形构成做了宏观的总结。

关键词:民居,入口空间界面,形式,门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2]王金平.山右匠作辑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单德启.从传统建筑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4]段进.空间研究1[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5]梁骏.昨日之“门”与今日之“道”[D].南昌:南昌大学, 2006.

教学空间形式 篇7

空间的平面形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规则形状和不规则形状。规则的建筑平面形式由简单而规则的几何形及其组合组成, 它更符合现有的建筑建造技术, 因而在建筑设计中被大量采用。同时, 规则的平面可以是与经济跨度下组成的合理轴网。规则的平面形式给人稳定、静止、秩序的空间特性。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形式, 其不规整的几何形状及规则几何形状的不规律组合, 构成了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形式。它显得活泼、生动, 可以带来空间上的变化多端, 较易满足空间的社会属性, 成就空间的简单与复杂、规则与多变的辩证关系。这种建筑平面上的变化同样地也应用在建筑空间造型的立面和剖面造型上。

无论规则与否, 空间平面组织分为如下三类平面形式:交通的平面形式 (即厅或廊式空间形式) 、廊侧空间形式、廊道尽端空间形式。

对于交通的平面形式:组织较少空间时, 厅式交通空间的平面形式位置通常在其组织的功能空间的中心位置:或是多个空间形态的图形中心, 或是多个空间人流密度的中心, 或是多个空间使用率的中心, 等等。多个空间结合地形形式布置后, 在该中心位置就可以安排合理地安排厅的建筑平面形式。另外, 也可将较多空间分组后, 按这种方法组织出空间的合理平面形式。组织较多功能空间时, 采用带型交通平面形式较为容易。按不同性质分组的空间平面形式结合地形平面形式带型排列后, 在满足建筑空间卫生、景观及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在中心位置用用合理的平面形式将组与组的空间串联起来。由于较多空间的分组增加, 便形成了带型空间形式的复合形态, 这种交通的平面形态就是我们常见的“工”字型式、“井”字形式、风车形式、放射形式等等。当然, 这种建筑平面形式可以变得不规则。

对于廊侧平面形式:要提高廊道空间的充分利用, 调整好其形态的合理进深, 充分利用廊道形态的变化安排好合理大小的功能空间的平面形态。结合地形形态, 廊侧空间还可以形成较少空间的组合体形态。

对于廊道尽端空间的平面形式, 其平面形式和大小都是灵活多变的, 因此常将一些主体空间安排在带型空间的尽端, 以充分满足这些主体空间多种平面形态。对于复合的带型交通, 其尽端的空间的平面形态更加多样。

规则和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形式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几何形态的组成。其组成形态的要素是:边、角度、圆心、方向等, 通过这些逻辑要素来可以找到上述三类建筑平面形式的形态相互逻辑关系。这种关系, 或是满足数理规律, 或是符合形式构图美的规律, 都能较好地组织建筑空间的平面形式。

我们周围的建筑空间多以规则的建筑形式组成。不规则的建筑形式, 具有不稳定特性和无秩序感, 因此, 以合理的构图取得稳定, 以形式美的规律来寻求秩序感就成了最有效的手段。对于不规则形态的地形, 从中找出合理的规则形态的逻辑因素和形式构图的规律便成为我们要充分研讨的任务。这样, 才可以彰显个性, 展示设计者真正的空间意图。

综上所述, 无论是规则的建筑平面形态, 还是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形态, 在结合设计地形时, 每一个形态代表的空间都应当符合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时, 建筑主体形态应当是平面形态的所要表达的图形构图主题。只有这样, 才能在空间形态上与平面功能相互对应起来。

参考文献

[1]岳虹.平面设计之图形设计浅谈[J].西北美术, 2005, (04) #

[2]刘赞爱, 刘婷.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J].装饰, 2004

[3]刘海波主编.建筑形态与构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陈治邦, 陈宇莹.建筑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工厂建筑总平面设计下一篇:资源节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