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形式教学

2024-07-01

语言表达形式教学(共10篇)

语言表达形式教学 篇1

1992年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的雷夫·埃斯奎斯说:“我要我的学生有精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我要他们善于写作, 不是因为要考试……”可见, 中西方的教育中都存在语文成绩与语文能力脱节的问题。所以语文考试有继续改革的必要。

“语言既有内容的一面, 又有形式的一面, 两者相依相存, 不可分离。”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中, 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的八个考试内容基本上是全部针对语言表达内容展开的。这与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内容情况相似, 考法主要涉及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因此, 对于语言表达形式的考查缺失, 导致与语言表达形式相关的教学内容退居二线, 对于语言表达形式而言, 对于语言的节奏, 轻重的体悟都相对缺少课堂的现实支持, 特别在高三的课堂上所占的比例就更少了。而文章的一句、一行、一段、一节、一章、一篇的精神实质、感情凝聚、意向趋势、艺术分寸都未能得以更多的展示和点染。而这些恰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对于全篇各字各行各句各段的组织和调动, 以此来体现情感运动的色彩和分量, 是语文课的重要魅力所在。本文试图从实践的角度, 探索语言表达形式教学的重要性。

一、以标点符号教学为例

标点作为语言表达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为“用以调整音节”“呈现语词的音趣”“表现和显示人物的腔调情态”“使文字的效力格外完全、格外伟大、格外活泼”。而在实际改卷的过程中, 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喜欢把中文标点符号欧化, 直接用一个实心的小黑点就把它代替了。存在应是合理,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就是语言表达形式教学的缺失造成的。

以标点符号教学为例, 我们目前的教学往往只侧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而《国文百八课》中提到标点符号除了表示语言的停顿和句子的语气, 还能突出语意重点, 调和音节, 表现和显示人物的腔调情态, 呈现出语词的音趣、声调的抑扬缓急。移动标点, 标点的意义和标示文词的意义就发生了改变。用标点伸缩文身, 可以让我们固定的思维习惯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如下例学生习作中的标点应用:

1. 我的妈妈就是这样爱我的。

2. 他的习惯是早上很早起来, 晚上很晚睡, 他使自己忙碌, 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 提高自己的成绩。

毕竟好坏全在高三这一年了, 考得好可以继续学习, 考得不好, 就要开始艰苦的生活了。因此他很努力。

如果改动其中的标点, 那么会有怎么样的效果呢?

1.我的妈妈, 就是这样, 这样地爱我的。

2.他依旧保持着这习惯——早上很早起来, 晚上很晚睡。他这样使自己忙碌, 只想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 提高自己的成绩。毕竟已是高三了, 好坏全在这一年了, 考得好, 可以继续学习;考得不好, 他便要开始艰苦的生活了。因此, 他很努力……

这在写作教学中也是被忽略的一环, 而标点的生机正在于此。

二、以诗歌教学的平仄为例

学生往往从小学的高举手到初中的少举手, 一再到高中的不举手, 发言存在障碍。例如当个别同学读得声情并茂的时候, 学生反应不一, 有勇敢者佩服, 有含羞者不服, 有高傲者不屑, 而跟从者寥寥。学生不肯发声, 对于文学作品的品悟自然大打折扣。平仄的引入便在于使学生开口, 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平仄为桥梁, 从语言表达的形式上突显诗歌与音乐之间的亲缘关系。

诗歌的平仄不是一个枯燥的理论术语, 而是古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有利于诗歌诵读技巧简化、明朗化, 操作性强。

常州市第一中学音乐高级教师秦德祥有过类似的介绍“吟诵音调与所吟诗文的平仄声调之间形成了三条基本规律, 即‘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高仄低’和‘平直仄曲’”。

如李白《蜀道难》的课文处理:首先从主题上, 我认为《蜀道难》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其次, 我认为李白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他善于打破格律, 因为只有自由的大脑才能产生天马行空、行云流水的格律。无论是“开百代词曲之祖”的两首词, 还是李白流水般灵动的诗歌形式, 格律对于李白似乎从来都不是一种镣铐。再次, 《蜀道难》格律之美恰好可以体现《蜀道难》的结构艺术。此时就适于引入语言表达的形式, 引学生入文。

可以通过以下语言表达形式的变化, 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自由和活泼。

1. 平长仄短, 抑扬之音顿成。

例句: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 平直仄曲, 情感之波立扬。

什么时候发出的声音是曲的呢?学生基本可以总结, 哭的时候发的是颤音;恍然大悟的时候就会“哦, 原来是这样”;惊奇的时候, 害怕的时候, 生气的时候, 倒吸一口气“啊”, 开口度不同表达感情不同;吹口哨的时候;周星驰的笑等。

适时引入平仄的应用及特殊的语言技巧的应用作用:泣语与笑言、沙哑与尖声、拖腔与颤音、倒吸与喷吐、虚声与深叹。虚声我选了单田芳说书中的一段表现紧张情绪的段落。

由此开始了《蜀道难》的音韵之旅。通过对语言表达形式中不作为考点的平仄的研究, 学生对于李白在格律方面的贡献顿时有了体会, 甚至有学生说他第一次体会到诵读是一件简单而开心的事情。这不得不归功于语言表达形式的教学。

三、以阅读教学为例

笔者尝试以叙述节奏的快慢来引导学生细读老舍的《断魂枪》。以下是其中的赏析片段:

快慢法是指在叙述或描写某个道理或事件时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其节奏的快慢、行笔的速度便可错落出文章徐缓张弛、动静参差之波澜。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这一叙述平淡无奇, 徐缓展开, 但与下文顺接之后, 便可发现, “镖局已改成客栈”是“冒着热气的枪口”, 压下去“虎啸”的炮声使然, 这其中的沧桑无奈、复杂纠结的感慨, 唯这一句慢慢展开的“已改成”三字可以确切描述, 我们需要这种慢来回味这一社会急剧变化中的复杂心态, 个人命运在时代变迁之中, 是如何挣扎也推不开命运的帷幕的。

这感慨可慢, 变化却是急剧的。“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失去国土、自由”“失去主权”“门外立着”的人“热的枪口”“长矛毒弩”“斑彩厚盾”“破坟过墓”的火车, 快枪, 通商与恐怖。行笔极快, 镜头的不断叠加切换之中, 国术在睡梦中成了昨夜的!这变化快得猝不及防, 快得毫无预兆, 快得让人无力反抗也无法反抗, 快得使革命党与教育家完全来不及提倡“国术”。

这对于野店荒林、钢刀口马之中, 锤炼出武艺锤炼出事业, 锤炼出威望也锤炼出尊严的沙子龙来说, 瞬间如同底片中彻底换去了背景。他颇识时务地选择了与时俱进, 及时改弦易辙。中国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变迁之时, 或如渔父般择庄子“举世沉浊, 不可与庄语”乐天而去;或如屈子般“虽九死其犹未悔”;再者就如司马子长, 心怀悲壮, 隐忍韬光。而沙子龙只是沙子龙, 他的非正面对抗只是单纯无力的非正面对抗, 是心灵中自然生长出的深藏不露。“客栈”代替“镖局”, 生存需要大过国术铁拳。而“深藏”并非如此容易, 所以老舍用笔缓如流水曲折、水流冰下。或者更确切地说他用慢节奏的叙述写出了沙子龙静水之下的深流暗涌。“身上”无奈地掩饰式“放了肉”“大枪”立在墙角, 瞬间也将沙子龙的光辉岁月冻结在了墙角。他与民众一样养了消遣的“楼鸽”, 不会再增光显胜的枪杆子“凉、滑、硬而发颤”, 难过时只伴有在夜间出没的枪。

这就是语言表达形式快慢的引入, 也是长句与短句变化出的张弛有度的效果。对于体会这一曲中国传统技艺悼亡的悲剧式挽歌, 体会一个人在文化中的生存不是“我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也不是单纯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问题。老舍徐笔行来, 用冷静、客观的口吻瓦解了读者的怒意, 让人更理性地思考这一灰色的背景下, 人可以点染出什么颜色, 人又可以怎么点染!

通过以上课例的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语言表达形式的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缺失现象, 而同时, 语言表达形式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深化学生阅读程度, 体会中文表达形式不同于西方思维的独有魅力,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信心和自豪感, 是有重要意义的。由此来看, 考试改革在语言表达形式方面设计考点, 也是符合语文教学现状的。

参考文献

[1]夏丏尊, 叶绍钧.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2]夏丏尊, 叶圣陶.文章讲话[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3]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4]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品味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方法 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表达方法的学习提出如下要求:第一学段“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第三学段“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形式以学习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呢?

一、体会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

标点符号是一种语言。同一个标点,在不同的语境中显现的色彩不一样。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文本的未尽之意,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体会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请看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你从文章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巴迪在焦急地等待着父亲回来的?

生:我从第4小节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看出他在焦急等待。

师: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方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自由读读这段话,仔细体会一下。(学生读书,体会。)

生:这段话让人觉得等的时间很长。

师:你怎么感受出来?

生:作者把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个写出来,没有直接说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师:能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吗?(生朗读)一刻钟并不长,但对巴迪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此时,你想到了哪些形容时间过得很慢的词?

生纷纷回答:度日如年、望眼欲穿、望穿秋水……

师:是啊,巴迪尝到“度分如年”的滋味。继续读书,体会一下这个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每一个时间词语后面都用了句号,也表示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

生:一个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段漫长的等待。

师:这句话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之外,还有什么感受?

生:还让我们感受到巴迪等得很着急,好像在不停看表。

师:想一想,望眼欲穿的巴迪在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中,会做些什么呢?

生:在屋里不停地来回走着。打开大门,伸长脖子张望。打开窗户,探出身子眺望……

师:等待使心情更加焦急,等待让人感觉时间更漫长。正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才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多么妙。大家可以在作文中把这种方法“借”过来。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本是平淡的,句号也是常见的,但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连续叠加在一起并且后面都加一个句号时就承载丰富的内容。这位老师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体验到巴迪等待父亲时望眼欲穿的心理感受,而且知道作者是怎样借助语言表达巴迪的这种感受的,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体会到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在表达方面有丰富内涵的标点符号,引领学生在语境中反复咀嚼,反复体味,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样做“实”了,做“久”了,离学生在文章中准确甚至创造性地使用标点就不远。

二、品味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文学创作非常讲究“炼字”,作家进行创作常常对文字的使用进行反复推敲、锤炼、修改,达到形象鲜明、情趣浓郁的目的。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面不乏用字炼句十分精妙的例子。这些字词有的虽然十分普通、常见,但用在特定的语境中十分传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好好抓住体会其中的精妙,如: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三年级下册《燕子》)

“细线”通常是说“几根细线”“几条细线”,“痕”又不是量词,怎么能说“几痕”呢?“几痕”不仅表达出作者远远看电线的感觉,淡淡的,非常细,若隐若现,而且使原本普通的电线多了几分朦胧美,使春天的景色多了几分诗意。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除了以上这些用字炼句富有特色却谈不上使用什么修辞方法的句子外,还散落着大量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这些语句是语言中的精华,是语文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这些资源,用好这些资源。如:

翠鸟蹬开苇秆,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三年级上册《翠鸟》)

这句话借苇秆的摇晃、水波的荡漾衬托出翠鸟捕鱼动作的迅速,表达朴实直白,却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正是衬托这样的修辞方法才使这个句子取得这样的表达效果。

“一字不宜忽,语语悟其神”,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咬文嚼字,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三、领悟典范句段的表达顺序

为了表达特殊的意蕴,作者往往采用一些特殊的语段形式。以这些典范的句段为抓手展开教学,就为学生学习表达提供了范例。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中的第二、第三段都是按照“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的顺序写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就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承接关系,感知写一件事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表达的。阅读时对这些表达典范句段顺序常常加以揣摩、体会,时间久了,就会学到一种好的表达方法。

四、揣摩文章的表达特点

阅读教学时我们还应当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去把握,了解文章的表达特点,关注文章的文体特点,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承接,如何详略,选择什么材料,运用什么表达方法等。

六年级下册的《凡卡》是一篇小说,内容简单却生动感人。正是小说的作者采用新颖、别致的写作方法和表现形式,才使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小说的主旨在于表现凡卡离开家乡到莫斯科学徒的悲惨遭遇,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小说的内容,是用凡卡写信这一线索贯穿的。课文将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小说之所以产生这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然和作者运用写信的形式有关。所有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引导学生揣摩、领悟。

需要说明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表达方法,不是让教师总结归纳、强行灌输,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感悟,自主体会,自主吸收,并允许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建构属于自己的关于表达方法的多元理解。再者,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表达方法,注意各个学段有所侧重,原则上是由低到高,由易而难,先标点、字词,后段落、篇章,切忌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在阅读教学时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形式加以品味,对文章的表达方法加以体会、揣摩、领悟,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必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丁培忠.不要误解领悟表达方法.小学语文教学,2003(02).

[3]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5-19.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篇3

于是,在新闻中融入情感,大打感情牌,成了当下众多媒体吸引读者、提高收视率、收听率的重要方法。感情,成了新闻报道的软实力,成了吸引受众的磁场和共鸣箱。但是与此同时,用情过度的弊端,也在新闻报道中屡屡出现,导致新闻媚俗化,缺乏理性的思考。而广播作为传统的官方媒体,担负着更即时播报、更权威播报的责任,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使命。这就和个人情绪泛滥、片面观点当道的网络小道消息有了明显的区别。本文就以吴江广播新闻为例,探讨如何用好情感和态度元素,为新闻加分。

1 找准用情对象,体现新闻的温度

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把视角对准了广大受众,把一家之言演变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话语权更多地延伸到了老百姓的身边,让群众来说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广播也不例外,把话筒递给了普通老百姓,而这时,用情的对象就要找准,不能借群众之口说官方之话。

1.1 放低视角,发现时政新闻里的大民生

作为一家传统官方媒体,时政新闻是广播新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能够体现“媒体是党和政府喉舌”的板块。但是,若是广播新闻一味地把各类“大会小会”“发言讲话”“强调指出”,不加以感情修饰地直接传播出去,哪怕是运用了丰富的现场音响,也不会得到听众的喜爱。

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角色的转换,把视角放低,找到时政新闻里的大民生。因为对于某项党政决策而言,参会人员大多是执行者,而广大听众往往都是被决策影响的人群。

1.2 深入基层,挖掘民生新闻里的小故事

最近在新闻机构大力弘扬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让新闻界刮起了一阵清新之风。“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中央电视台的这段宣传语,道出了走基层的具体行动和目标。

民生新闻应该深入基层去挖掘发生在群众身上的小故事,也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挖掘到群众真实的情感。这与人际之间的交往其实是相通的,只有卸下彼此间的设防、消除相互之间的隔膜,才能让采访对象打开心扉,从而感知对方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从而捕捉到感动听众的细节。

2 承担社会责任,把握新闻的尺度

广播是经过时间历练的传统媒体,作为一家官方媒体,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小报小刊、网络论坛为了吸引眼球,而加入了“标题党”的行列。同时,情感——这一原本可以用来体现新闻温度的元素,被无节制地使用,结果导致了新闻的低俗化。而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广播媒体,应该在新闻源的选取、正反新闻的量化、负面新闻的细节处理等方面把握尺度。

2.1 确保新闻的真实可靠,提升公信力

客观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准则,广播新闻更应该把好这一关。因为广播新闻相较其他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速度快,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优势就会转化为劣势。如果一味追求新闻的快速,而没有充分求证新闻的真实性、没有全面了解新闻的完整性,就容易以偏概全,甚至歪曲事实。而失去了真实性这一原则,哪怕当时感人肺腑,也不能成为一则成功的新闻,反而会成为一道败笔,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前期一度感动所有网民的“给流浪者喂饭”“为晕倒的环卫工人撑伞”,这样的假新闻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教训。各大媒体在转载这些新闻时,的确怀着美好的初衷,但是不加甄别的拿来主义,最终影响的是媒体的公信力。

在自媒体时代,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我们还是得牢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2 控制负面新闻的篇幅,传播正能量

在确保新闻来源真实可靠的基础上,作为一家官方媒体,在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的量的控制上,应该有所考虑。我们不难发现,为了片面地追求收听率或收视率,部分媒体忽视了本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编辑播出了大量的负面新闻。

在面对社会负面新闻的时候,作为媒体人本身,确实也带着气愤的情感,但是,作为一家承担着引导舆论导向作用的媒体,还是应该控制好正反两方面的比例,用现在一个流行的词说,就是要传播“正能量”。新闻要确保真实,但是真实的新闻在传播时可以有所选择。

2.3 正确处理负面新闻的细节,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我们常说,写新闻要从小处入手,抓住细节,才能让人物栩栩如生,让故事跌宕起伏。但是笔者却要说,细节不是万能钥匙,放错了地方,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

笔者在近期的采访编辑中,发现了两则极其类似的社会新闻。发生时间分别是在2010年和2011年,事件都是几个年轻小伙子劫持女车主,进而实施抢劫,作案手法也是如出一辙。更让人深思的是,他们“师出同门”,都是从电视剧中学来的。如果为了追求案件的完整性和可听性,我们一般的做法是把作案手法详细描述,但是这段描述会不会又将一些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带入歧途?

3 张扬媒体个性,表明新闻的态度

每个新闻机构都有其特定的传播形态,广播也不例外。传播速度快、表现形式灵活、虽不见其人但可闻其声都是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在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广播新闻也应该充分张扬媒体个性,做有态度的新闻。

3.1 充分利用广播短评,一针见血表明主张

要表明态度,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评论。而广播的短评,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为众多同质媒体所青睐。

在新闻的主体部分,由于要体现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虽然可以在遣词造句上斟酌,但是总体上依然得站在客观的角度、用冷静的笔墨来描述新闻事件,以还原给听众一个真实的新闻面貌。

而新闻背后的思考,则可以是编辑、记者的一家之言。只要不背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言之成理、发人深省,都可以广播短评的形式出现。在吴江广播新闻中,设置有“记者感言”“编辑点评”等环节,虽然只有短短百字,但是起到的效果往往却是“四两拨千斤”。例如,针对空调售后服务缺位的一则新闻,吴江广播新闻记者在两次采访后都有感而发,先后从“售后服务也是品牌打造的一部分”和“夏季空调维修人手紧缺的应对措施”两个角度发表评论,不仅对生产销售企业进行了舆论监督,更是尝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3.2 深入揣摩播报语气,客观描述主观表达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在广播新闻中可见一斑。同样的几个字,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能演绎不同的情感。

让广播新闻活起来,播音主持人需要有较深的功底。播报的轻重缓急,语调的起承转合,都是突出主旨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911新闻广播的主持人老毕自成一体,值得播音主持人学习借鉴。

与此同时,同期声的选用也很有讲究。因为新闻的陈述是客观冷静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编辑记者的发挥,但是相对而言,被采访者的语言空间恰恰是开放的。就比如一条邻里纠纷的新闻,持对立观点的被采访者,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聪明的记者在这个时候往往会让他们畅所欲言,而自己只做一个旁观者,是非对错交给听众来评判,看似无为的采访,其实是最有效的倾听。这是情感表达的艺术,留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摘要:本文以“广播新闻”为分析重点,从新闻的用情对象、新闻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体的个性张扬需要等3个方面,对新闻如何体现温度、把握尺度、表明态度进行了阐述。

语言表达形式教学 篇4

关键词:心理教育;引导沟通;培养习惯

中国分类号:G61

学前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常常无法準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愿与同伴交流,上课不愿举手发言的不良习惯。经常不愿说话,对孩子的语言发展非常不利,会使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全面而严峻的挑战,语言教育在个体素质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以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主要从如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每学期都对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幼儿说的兴趣,使孩子想说

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更何况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我依据班级幼儿好表扬,喜欢小礼物、小奖品的心理特点。制作精美漂亮的小奖品用鼓励的办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在语言课上,我针对本课内容制作不同的小奖品。如在学习故事《热闹的森林》时,针对故事内容,我制作了许多的小猴、小鸟、小猪、等小纸偶。在进行角色对话时,谁说了哪个小动物说的话,我就奖励他一个同样的小动物。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孩子的表现欲望。急于想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便提高要求,回答完整,说话具体的幼儿优先得到奖品。语言课上经常性地用这种方法鼓励幼儿说话,时间久了在课堂上幼儿也就形成了想说的习惯。

对说产生了兴趣,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谈话中幼儿要按照主题面对大家,把自己想好的内容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就必须发音正确,声音清楚响亮,而且要学会倾听和分析别人的谈话,以便补充。当谈话涉及事物的因果关系时还要运用复句形式,这就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难度。这种教学形式对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语言有积极意义。例如:一天早晨,我拿了一把扫帚在认真扫地。启发幼儿观察并要求幼儿讲出我的外貌、衣着、动作、表情,然后推测心理活动。多数小朋友能说“张老师今天穿的是黄色格子套裙,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弯着腰在认真地扫地,脸上露着笑容,心里很高兴。”有时我还组织幼儿进行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游戏中的每一次体验都可成为引发幼儿谈话的主题。因为丰富的生活内容与体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有话可说。

二、为幼儿创设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幼儿敢说

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较差,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也不善于根据不同的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做出应答,解决矛盾。为幼儿创设与人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多与周围的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一)鼓励幼儿多进行自由交谈。

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的促进幼儿语言交往的发展。谈话是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自由交谈令幼儿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如:昨天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了?今天和小朋友们玩的高兴吗?你们玩的什么?所提出的问题要让幼儿感觉很好回答,又能生发出新的问题。教师还应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活动,让幼儿边观察边自由交谈,把看到的事物讲给同伴听,幼儿会在自由交谈中不断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

良好的语言习惯最主要的是具有礼貌的语言。从小让幼儿学会使用礼貌语言,具有良好的语言习惯,会使幼儿获益终身。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教育幼儿尊敬长辈、成人。对待长辈应主动、热情的打招呼、称呼人。分别时应说再见。让幼儿知道在别人谈话时,不应打断、插嘴;别人和自己讲话时,要专心的听,不离开,不嫌烦。讲话的声音不要太大,但要让大家都能听见;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不骂人。

三、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幼儿语言训练,刺激幼儿语言行为

养成教育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培养、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行为塑造与矫正的过程,应逐步增强与终点行为有关的一连串反应,循序渐进,以养成我们所期待的终点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正确运用强化理论,选择适宜的强化物。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因此,当他们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形成一种强化、鼓励作用。

(一)选用故事中的重点词,培养记忆习惯

我抓住幼儿爱听故事这一特点,通过故事中的重点词训练幼儿的口语。我每给幼儿讲完一个故事都要找出几个词,每个词要求幼儿说一句话,短短的一句话不但总结了故事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讲出了离开大家的危害,达到了训练语言的目的。

(二)看图讲述,引导构图思维

在看图谈话的基础上我经常让幼儿进行描述性讲述和创造性讲述。例如:出示画有“春天”的挂图,在老师启发提问下让幼儿按图片内容进行描述:“温暖的春天到了,春风轻轻地吹着,柳树长出嫩绿的叶子,桃树开出粉红色的花朵,蜜蜂在花丛中忙着采蜜,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着歌,啊,春天多美啊。”

三、家校积极配合,搞好孩子的养成教育。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要加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还要培养幼儿为他人劳动的能力。在幼儿园中,教师单独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教师应当与家长多联系,统一认识、统一要求,使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家里得到进一步巩固。在教育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幼儿在幼儿园里爱劳动,但一回到家就变得不爱劳动了。对这一类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同时修正教育方法。

语言表达形式教学 篇5

集诸多魅力于一身的汉画像石不仅显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而在其艺术表现形式上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一)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3)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线刻类, 第二类是浮雕类。线刻类分为阴阳刻 (直接在石面上用阴阳线条刻出图像) , 凹面线刻 (在石面上沿物象的轮廓线将物象面削低, 使物象面呈略低于余白面的凹面, 物象细部以阴线来表现的雕刻技法) 和凸面线刻 (在抹平的石面上, 将物象以外的余白面削低, 使物象面呈平面凸起, 物象细部在用阴线加以表现) 。在浮雕类主要分浅浮雕 (物象伏起较低, 物象细部用阴线刻来表现的浮雕效果) , 高浮雕 (铲地较深, 物象浮起很高, 物象细部也根据立体表现的原则用不同的凹凸来刻画的浮雕技法) 和透雕 (在高浮雕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物象的某些部位镂空, 使物象接近于圆雕的浮雕技法) 。

(二) 汉画像石的布局构图

(4) 汉画像石的布局构图方式, 可以归纳为图像配置方式, 空间透视方法和图案装饰技法三个方面, 起初汉画像石各组图像之间没有任何界限, 只有从图像间的间距才能分辨出不同的内容图像, 后来又形成了分层配置法和独立配置法两种图像配置方法, 所谓分层配置法, 就是在比较大的石面上, 从上到下用水平隔离线将其分割成若干横长的小画面, 并在每个横长的小画面内分别配置一幅图像。这种层的划分和图像的分层配置是严格按照当时人们的宇宙方位观念和尊卑伦理观念安排的, 天界在上, 现实人间的事在中间, 而低于人间的地下世界则在最下面。所谓的独立配置法, 就是画面上没有层的划分, 每种题材内容的图像各自占有一个完整, 独立的画面图像配置法。这类图像, 一般画面四周都有装饰花纹组成的画框, 以便与周围其它的图像明显隔开。

在汉画像石的构图特点上, 则体现在大空间与小空间、整体与局部、细节刻画与气氛烘托的几个方面。画面的整体一般是在讲述一则故事, 故事在一个整体上分为几块, 主要的人物情节在正中央的位置, 两侧或上下是相对次要的情节, 对主要情节进行细致刻画, 凸显出中心位置, 对两侧或上下的次要情节的刻画则相对简陋, 对中心位置的核心图像在细节上进行更加细微的刻画, 以烘托出画面整体的连续性与和谐性, 使整个画面饱满充实。

(三) 汉画像石的细节刻画

汉画像石的细节刻画, 主要是以物象的造型以及装饰纹样为主。汉画像石物象的造型生动活泼, 栩栩如生, 动作赋有极强的动感, 人物神态细腻逼真, 线与面之间的处理关系精细合理。 (5) 装饰纹样主要以两汉时期流行的云纹为主, 他的图案花纹, 构图精美, 线条流畅, 极富变化。刚开始是以简单图案形式中的一种图案花纹组成单层二方连续花纹带, 后来就演变成由互相重叠的几种单层二方连续花纹带组成的相当宽的复合装饰花纹带, 由于大量的使用了这种复合符合装饰花纹带作为装饰, 使得主体图像极为华丽典雅, 大大提高了汉画像石的艺术性。云纹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装饰纹样, 他还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体现了两汉时期的人们对神仙生活以及对更广阔领域探知的渴望的价值理念。

(四) 汉画像石的典型形象

(6) 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极其丰富, 有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图像, 有描绘历史人物故事的图像, 又表现祥瑞和神话故事的图像, 还有刻画自然风景的图像等。在这些题材中, 最典型常见的形象则主要是由车、马、人物、器具及服饰等组成, 这些形象组成了多数汉画像石的主干画面。

汉画像石不仅显现在外在的、直接的感性表象形态上, 更体现在内在的、间接的历史文化意蕴凝结上, 即表现出一种“大美”气象。 (7) “大美”者, 高大, 宏大, 博大, 壮大之美也, 而所谓“气象”, 从直观上说, 他指某种景象, 情状, 态势;从神韵方面论, 他则指的是某种气势, 气魄和气概。从直接的表象层来说, “大美”主要表现为审美文化活动或“作品”的场面之大, 规模之巨, 力度之强, 数量之众, 造像之高, 形势之伟, 地域之阔, 物色之繁, 以及节奏之铿锵, 动作之奔放, 色彩之强烈, 声音之亢杨, 语词之华丽, 描述质铺张, 气魄之恢弘, 情势之雄壮等等, 均达不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无疑, 这是一种外在的, 感性的, 直观的“大美”。从间接的文化底蕴来说, 那种表象层面上的“大美”, 并不是纯自然形态上的;他们作为当时人们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和“作品”, 又内在地凝聚着秦汉时代特有的审美文化理想, 彰显着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宇宙观念, 主体意识, 生命冲动和创造激情, 昭示着当时人们渴望向外拓展, 探问进取, 占有万物, 征服世界的伟大信念和高远情怀。汉画像石中饱满的人物造型与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便是这种“大美”气象的集中体现, “大一统”的“大汉”意识便就是其中的精神内涵的凝结。

艺术的产生总是随着一个时代的信仰, 人文追求, 政权的扶持而发展的, 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种社会文化艺术现象,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产物, 是由汉代大美的艺术风格和儒家文化中厚葬习俗所创造的社会产物。艺术大师林风眠赞叹说:“汉画像石是中国绘画之大宗也。”“汉朝的画像石应该是中国艺术的主流。”可见, 汉画像石不仅在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方面影响力巨大, 其艺术价值更能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中国是拥有着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 在诸多领域都曾铸造过辉煌的历史, 在艺术领域更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不朽功绩, 像汉画像石这种先祖们留下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对后人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们要清楚应该如何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这笔财富, 为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的带来更深层次的艺术灵感。

参考文献

①中国绘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16.

②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0.4.

③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0.24-25.

④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0.59.

⑤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0.39-41.

⑥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0.55-59.

语言表达形式教学 篇6

一、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句的概念

入学伊始, 我发现学生常常把一个词当成一个句子, 在他们头脑中, 根本没有词和句子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 我告诉学生:句子是由词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两部分组成。缺一部分就不成为句子, 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有个完整句的概念。教学中我总结出几个最常见的简单句式:谁 (什么) 是什么;谁 (什么) 怎么样;谁 (什么) 在干什么;谁 (什么) 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等等。

根据这些句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训练时, 努力做到带有:直观性、表演性、趣味性。如在训练“谁是什么”的句式时, 我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中人, 要求必须按照句式说完整话。有的同学说:“我爸爸是工人”“我是小学生”。在训练句式“谁 (什么) 在干什么”时, 我有意识地找一位同学擦黑板, 引导学生回答:“谁在干什么?”两个同学正在吵架, 我问旁边的同学:“他们俩在干什么”并告诉学生, 怎样可以对事物进行判断、评价, 可以从事物的大小、轻重、颜色、形状等方面来说, 这样既训练了句式,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说话的内容。为了巩固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起来的句的概念, 区分开字词句, 我还时常让学生做这样的题目:用字组词, 再写句子。如:来、回来, 妈妈下班回来了。这样, 字、词、句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更加清楚、明了地区分开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般来说, 低年级的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 但又容易先入为主、人云亦云, 因此, 在教学中, 我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要求学生有独立的见解。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最后写道:“朋友, 你是弄错了, 不信, 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讲到这儿, 我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 它会是怎样的?”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 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会大吃一惊的, 它会说:‘噢, 天原来真的这么大呀!’”还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一看, 天无边无际, 就一头扎进田地里, 拼命地捉虫, 用实际行动来改正自己的过错。”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质疑是学生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欲望的反映。教学中, 我注意把质疑作为一种口头表达的训练形式, 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 在阅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疑问, 然后引导“释疑”, “释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质疑”到“释疑”这个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良好时机,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过程, 因势利导, 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要丰富学生的语言, 必须要求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回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去, 在空间广大的世界中他们的信息多、学到的知识广, 头脑中的语言信号自然会越来越丰富。平时, 我除要求学生注意听广播、看电视外, 还经常带领学生旅游、参观、访问。

小学生随意性强, 他们的观察缺乏目的性和理解性。因此, 需要教师巧妙地指导。例如, 冬天, 我带领学生看雪;春天春游, 观察大自然;运用已学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如“有的……有的……还有的……”“会……也会……都会……”等等。更多的时间, 我布置学生自己观察。

利用早晨课前10分钟时间把自己所见、所闻、所听、所想说给同学们听, 使每个同学有更多的练习说话的机会。

运用上述形式, 能使学生有丰富的说话内容, 教师适当地引导, 使学生明白说话的顺序, 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 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有很大益处的。

四、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写话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低, 偏重于具体的、感性的东西, 特别是彩色图画所描绘的事物乐于接受, 便于理解。因此, 除本课设计的看图说话、写话练习外, 我还把色彩鲜明的课本封面图和各种各样的课文插图作为看图说话的教材, 引导学生观察、思维、说话。

看图说话有看单幅图写话和看多幅图写话, 教学时, 我根据教材设计的训练项目, 引导学生从看图读句子, 到看图填空再说话, 看图回答问题再说话, 从看单幅图说话到看多幅图说话等等。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学会看图说话、写话。

看图说话必须要有教师的正确的引导。进行这种训练, 我注意教给学生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方法, 做到边观察、边思考、边想象, 教给学生看图方法, 学生在总观全图, 弄清大意之后, 再仔细、认真地观察图上的一点一滴, 找出它们跟主要对象的联系。要使学生把图画中的事物与他们头脑中贮存的记忆形象联系起来, 使画面中的事物在他们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东西。

凭借插图,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语教学中。我们凭借插图, 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也还是不够的。事实上, 插图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想象力, 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教材。诸如《穷人》中插图:渔夫的妻子桑娜拉开帐子, 渔夫提着马灯, 照见床上躺着七个小脑袋。我们可以让学生续写《西蒙的孩子有了新的家》;《小音乐家扬科》中的插图是:小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 抬着头, 眼巴巴地望着挂在墙壁上的小提琴。这可训练学生描写出扬科此时的心理活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的插图:董存瑞昂首站在桥底中央, 左手托起炸药包, 顶着桥底, 右手拉燃导火索……此时, 董存瑞一定会有一番思想活动, 我们就可以《就是我死了也光荣》为题让学生练笔。

教给学生说话的顺序, 训练的宗旨就是要求学生说话是围绕中心有条理。根据一般规律, 我要求学生首先要说出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经过如何最后说出结果, 逐步形成学生说一段话的正确顺序。同时我还时常鼓励学生在能够通顺表达图上意思的前提下, 采用别的顺序去说,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

语言表达形式教学 篇7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es have suggested tha purely meaning-focuse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although can enhance learners'fluency in language use,has its limitation in accuracy training.Findings of classroom research have begun to indicate that pedagogical interventions embedded in primarily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be effective in overcoming this limitation(Doughty&William,1998,p.2).The recent debate is about what form should be focused on and how the focus on form can be allocate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tasks.

Not all language data will fall into one's attention.Wha makes some forms or structures easier and earlier to be acquired then?Long and Robinson(1998)suggest that additional salience for problematic features needed to be required can'be achieved through enhancement of positive evidence or through provision o negative evidence of some kind'(cited in Byrd,2005,p552)Doughty and Williams(1998)narrow a number of explanations down to three main categories:salience in the input,inheren difficulty of rules,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r meaningfulness in the output.

2 Focus on Forms through Input-oriented Options

It is possible for teachers to change the level of salience in the input.Techniques which can be used,as Ellis(1993)advices,include'input enhancement',which aims to draw learners attention by highlighting the target features(i.e.by doctoring the input itself)and'input flooding'by providing plentiful exemplars i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contexts.Consciousness raising tasks(Appendix 1)can also be designed to make students attend to certain linguistic features in the input,without being necessarily required to produce the features(Richards,2001;Smith,1981)But what get noticed may be influenc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affect,situational factors such as time pressure(William,2005,p.681).

Also,Doughty and Williams(1998)maintain that teachers should have at least some knowledge about how information is stored,accessed and used by learners.Given the possibility tha input flooding and input enhancement may sometimes be too implicit to be maximally effective.Long(1991)emphasizes that there must be a linguistic mismatch between interlanguage(IL)and target language(TL),once the notice happens,learning takes place.

3 Focus on Forms through Interaction and Negoti-ation

Ellis(2003,p.257)believes that'through interactional conversations teachers can help students to construct zones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at will enable them to perform new linguistic features'.He categorizes many of the interactional devices,including implicit techniques(request for clarification;&recast)and explicit techniques(correction;metalingual comment;query advice).To draw the learner's attention,a linguistic gap between IT and IL is better to be created.Information gap tasks can be designed to create'incomplete understanding'(Williams,2005,p684),which is likely to lead to negotiation.It is said that negative evident provided in the feedback benefits learners better than positive ones,because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show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learner's IL and TL.Williams(2005)suggests that it will be more helpful if teachers don't give feedback on too many different errors at a time,if teachers respond in different ways to different errors,and if teachers can reduce the ambiguity in their recasts.In fact,as a subset to feedback,recasts have its value in enabling the other listeners benefit at the same time.Equal'observer'benefits can be found in negotiation.

4 Focus on Forms through Output-oriented Op-tions

The role of output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has gained much interest recently(Saville-Troike,2006).Under the influence of Vygotskian theory regarding the creation of knowledge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others,some believe that learners'awareness of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ir IL and TL can be enhanced by the tasks designed for eliciting production of a specific target feature in the context of performing a communicative task(Ellis,1993)This kind of output-oriented task(Appendix 2)differs from a general communicative task in that it is intended to have learners employ certain features in their production(Ellis,2001);in this case it is more proactive.However,it is not easy to achieve,Ellis points out,the targeted forms or structures may have not been internalized by the students'linguistic system,so they are likely to be avoided in conversations for their relatively more difficul nature for communication.The dilemma can be solved methodogically,by introducing a brief explicit focus on context of the learners'performing the task.

What should be mentioned is that the three options listed above are not practically separated in their relationship.For example,negotiation of form can lead to modified output(Williams2005)and pushed output can serve as some kind of inpu(Richards,2001).

5 Fon F within a Task in TBLT

Skehan(1996)points out that how tasks are ordered will reflect what attentional resources are required on learners.A chain of well-chosen tasks can balance fluency and accuracy.A focus on form can be naturally incorporated into a task at any of the three basic stages:pre-task stage;during the task;post-task stage.

Skehan(1996,p.52)notes,“The pre-task activities can aim to teach,or mobilize,or make salient language which will be relevant to task performance.”One way of doing this is to pre-teach certain forms or structures which will be necessary for the late performance.Another is to reduce cognitive complexity of a task by offering a chance for pre-rehearsal.Learners can observe how a similar task being completed by others or do a similar but simplified task.A third method can be used in pre-task planning including activities like brainstorming,word classification,information generation,or strategy discussion.

The during-task phase will be the major consideration.How a task is carried out can determine how well linguistic forms are focused without neglecting meanings and functions.Richards(2001)mentions five factors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ask implementation:participation,procedures,resources,order and product.Foster(cited in Richards,2001)found that pair work was the ideal model;because the more the participants are in a task,the more likely accuracy will be preceded by fluency due to the greater communicative pressure.It is better to divide one single task into several subtasks to enhance its manageability Also,the order of subtasks will influence the use of target features.For example,i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required in task have already been familiarized,they may possibly be used more often in the performance.In addition,if the materials are designed in a way that the target forms are made salient,they may also facilitate linguistic performance.Finally,product'concerns the speaking/writing,and listening/reading contrast'(Skehan,1996,p.52)It is assumed that writing and reading cause less pressure than speaking and listening.

The assumption for considering post-task Fon F is tha'learners'knowledge of what is to come later can influence how they approach attention-management during an actual task(Skehan,1996,p.55).If learners are required to perform in public,their accuracy in using the language will be given more attention.Also,repeated performance is believed to be able'to bring long time improvement'in form-meaning mapping(Nation cited in Richards,2001,p.48).In fact,students do learn something from other performers who can use the language more fluently and more accurately.

It is well known to teachers that language acquisition takes time.To ensure the final outcome,more opportunities are needed for learners to get access to the targeted features and to practice them in contexts.Thus,it is important that Fon F been embraced with cyclical,long-term integration in the curriculum,rather than within the limits of a single lesson or activity(Doughty&Williams,1998).

6 Conclusion

This essay explored how to integrate form-focused instruction within the domai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has been emphasized in term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Fon F and a variety of Fon F techniques can be used.Yet,it is most effective to combine a variety of techniques.Furthermore,the learner's internal factors,particularly the noticing and continued awareness of structures may be of more significance in predicting successful acquisition(Richards,2001).

Appendixes:

Appendix 1.Sample of conscious-raising tasks(Peterson1997)

Sample 1:Article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in meaning between(a)and(b)?

a)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woman.She had a cat.One day a woman tripped over the cat and fell onto the sidewalk.

b)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woman.She had a cat.One day the woman tripped over the cat and fell onto the sidewalk.

Sample 2 Simple Past and Past Continuous

Are any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strange?Why do you think so?What do you think the speaker means?

a)I slept when the teacher called out my name.

b)I was hitting my head against the door.

Appendix 2.Output-oriented task

The teacher 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three times,and the learners in different groups were cooperatively trying to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text by the help of the pictures.

Sara Davis lives in Dalton,Australia,where her parents own a sheep farm.Dalton is a small country town with a population of one hundred.The newest city is over one hundred and fifty kilometers away,so Sarah doesn't often go there.She likes her life on the farm.She has a brother called Jeff.They go to the local school.In summer,it's usually very hot,so the school day starts early at half past seven and finishes at midday.

摘要:该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促进语言形式教学,对其在教学上的可操作性和多种基于任务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交际型语言教学途径,任务,语言形式聚焦

参考文献

[1] Byrd T.Instructed grammar [M]//Hinkel,E.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London: L. Erlbaum Associates,2005: 545-562.

[2] Doughty C,Williams J.Pedagogical choices in focus on form [M]//Doughty C,Williams J.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97-261.

[3] 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structural syllabus[J].TESOL Quarterly,1993(27):91-113.

[4] Ellis R.Introduction: Investigating Form-Focused Instruction [C]// Ellis,R.Form -focused instru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supplement to language learning 51:supplement, 2001(1):1-46.

阅读教学要关注“语言表达” 篇8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又在哪儿呢?就内容而言, 与其他学科相比, 语文不但要关注教材“写了什么”, 更要关注教材是“怎么写的”。语文教学其实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写了什么”, 进而由“写了什么”到理解“怎样写的”的过程。在这里, 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写了什么”是与其他学科相同或相似的要求, 而理解“怎样写的”即表达形式则是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是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关注的内容。

《广玉兰》 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它描写了广玉兰的味香、色美、形秀、叶趣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表现广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于文章的教学, 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广玉兰花的味香、色美、形秀、叶趣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外, 还要关注哪些带有语文教学“特殊性”的内容呢?

一、关注篇章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中提出,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语文教学首先要关注文体特点, 关注文章富有特色的写作技法。课文分为三段: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写晚上作者散步时被广玉兰的幽香所吸引;第二部分是第二至五自然段, 写花瓣的色泽、质感, 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独特;第三部分是第六自然段, 总结全文, 点明作者喜爱的原因。教学此文, 首先, 笔者关注整篇课文“分总”的文章结构。把握结构, 就能抓住主要内容, 便能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学生在阅读中就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现象出现。其次, 关注重点段落的段落结构, 课文第三自然段可谓是文章的经典段落,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切感受文章在构篇与构段上的特点。

【片断回放】

师:刚才那位同学也没有说错, 他说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来写, 是不是?下面写的四种形态的花, 但是这四种形态都要围绕两个词来写, 是哪两个词?

生1:“数世同堂与生生不息。”

师:很显然, 到六年级了, 我们一眼就看出来, 这段话的结构是?

生2:总—分—总。

师:我们也可以马上和全文进行一个比较, 你们发现没有, 全文前面分别写花的幽香、纯洁与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发出赞叹, 它和全文结构有什么不同?全文是什么结构?

生3:分—总。

师:全文是先分?

生4:后总。

师:而我们这个中心段落是?

生5:总—分—总。

二、聚焦语言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明确指出,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 体会其表达效果。这里我们不难发现, 课程标准提出对词句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上, 还必须凭借词句体会语言的表达形式。

1. 显而易见的内容作者写得简单, 难以捕捉的内容作者却写得具体

作者在描写广玉兰时, 重点抓住了广玉兰的幽香、纯洁和旺盛的生命力, 广玉兰的幽香能够直接闻到, 广玉兰的纯洁能够直接看到, 这两点作者却写得很简洁。广玉兰的旺盛生命力是肉眼不容易看到的, 也是叫人不容易感觉到的, 作者却描写得很具体, 光从篇幅上来看, 全文六百多字, 有近一半是在写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陈荒煤写作此文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在教学此文时, 就巧妙地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

2. 人们往往是从浓密的叶子中看出旺盛的生命力来, 而作者却从花中感受出旺盛的生命力

通常要表现一种植物其旺盛的生命力往往是通过对这种植物碧绿而又浓密的枝叶的描写来达到的。而广玉兰恰恰是那种枝繁叶茂的树种, 它常年碧绿, 与松柏为伍, 广玉兰的叶片肥厚且富有光泽, 人们喜爱广玉兰, 种植广玉兰往往是因为看中了它的叶。而作者却视角独特, 另辟蹊径, 他却从广玉兰花中看出了其勃勃的生机。作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花”和“叶”比较阅读, 从中感受到“花”才是作者重点要表现的对象。

【片断回放】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它旺盛的生命力呢?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

生1:数世同堂与生生不息。

师:在这么一棵树上面, 让你感觉到了“生生不息”, 这个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看不见的东西作者却让你们一下子就能看出来, 那么后面还有两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2:“绿叶终年不败, 始终透着生气, 透着活泼。”“许多树的叶子凋落了, 广玉兰却披着一身绿叶, 与松柏为伍, 装点着自然。”

师:是的, 它和松、竹、梅等不怕严寒的植物, 都在冬季依然苍翠、青郁, 因此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的生命力的, 是不是?

生3:是。

师:刚才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到了广玉兰叶子和花的生命力, 在课文的三到五自然段是这么描写的, 一部分是写花, 一部分是写叶。那么老师现在又要让你们进行一个比较, 你们将写花的生命力和叶子的生命力这两部分比较一下, 看作者更侧重于哪一部分?

生4:作者更侧重写花的生命力。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4:我看出第三自然段是写花的, 但是第三自然段在篇幅上远远比第四、五自然段合起来的总数要多。

师:好, 你从篇幅上就感觉到了吗?那么第三自然段显然就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段落。

生4:是。

3. 人们往往是从盛开的花中看出旺盛的生命力, 而作者却从凋谢的花中感受出旺盛的生命力

让我们看看那些表现花旺盛生命力的词语:百花盛开、鲜花怒放、百花齐放、群芳争艳……哪一个不是描写盛开着的花?人们常常认为盛开的花才充满生机与活力, 而作者却从凋谢的花中看出了生生不息, 看出了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这又是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表达技巧。

【片断回放】

师:作者眼里哪种花是最有生命力的?

生1:凋谢了的。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花蕊。

师:是不是从整个文章的文字占了一半来体现的?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话, 用笔圈出来, 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它的生命力?

生2:从“依然挺立枝头”可以看出来, 因为虽然凋谢了, 但它依然挺立枝头上面看出它的生命力很旺盛。还有“缀满”, 如果它生命力不旺盛的话, 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种子在一棵树上面。

师:好的, 还有吗?还可以从哪些词句看到?

生3:我认为是“虽然”和“凋谢”。因为“虽然凋谢了, 但它依然挺立枝头”, 说明它生命力特别旺盛。

师:好的, 还有没有?这名同学, 你说说看。

生4:我是从“缀满了新生命的种子”看出旺盛的生命力。

师:其实有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是哪个?

生5:孕育着新生命。

师:对, 孕育着。花瓣虽然凋谢了, 它却又在孕育着新生命, 更有生命力, 因而诞生了希望, 看到了明天, 让人感觉到它更有生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明确指出,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交际,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要往来, 特别是信息往来, 靠什么, 语言文字必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要掌握这个特殊工具, 必然要知道它是“怎样写的”,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学会运用, 学会表达,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

摘要:语文课文“教什么, 怎么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教师在关注语文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还应该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笔者结合《广玉兰》课文的课堂教学实例及自身的感受, 从两个方面浅谈如何关注作品中的“语言表达”。

关键词:篇章意识,语言表达,教材信息

参考文献

[1]王爱莲.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的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王雅文.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J].基础教育参考, 2012 (6) .

[3]唐晓梅.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与教学策略[J].学生之友 (小学版) , 2010 (10) .

语言表达形式教学 篇9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 体态语言 表达形式

1.引言

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起到调动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健美操,并且增强对于动作的记忆能力。一个优秀的健美操教师必须将语言教学和体态教学进行良好的融合,语言教学就是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讲解告诉学生如何表达动作和情感,而体态教学则使学生更高质量地运用动作。由此可见,良好的体态教学对于强化学生的健美操学习效果有促进作用。

2.体态语言的分类

体态语言是人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体态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其主要表现在神态动作、体态仪表等方面。体态语言通过举手投足使得对方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因此这一方式应属于语言教学的分支,通过体态对语言进行替代。

结合健美操的自身特点和动作姿态的构成,教师将体态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性体态语言,另一类是专用性体态语言。通用性体态语言指的是教师的眼神、动作及形象,而专业性语言则多指教师的亲自示范。

3.体态语言在健美中的运用

3.1通用性体态语言的运用

通用性语言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眼神、点头和微笑等体态语言准确明了地对于学生的动作进行肯定。例如学生在动作完成良好时,教师点头微笑就流露出了对于学生的赞赏,并且这一体态语言十分直观,方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鼓励。

3.2专用性体态语言

专用性体态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示范性体态语言,另一类是示意性体态语言。

3.2.1示范性体态语言

健美操具备十分明显的直观性特征,即通过对于教师的动作示范或学生进行的演出的观看,从而起到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技巧、技能和动作的作用。启动是向学生进行直观展现的过程,这一做法可以直接对动作进行展示,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清楚看出在动作进行时身体应该如何进行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于动作的特征和要领进行掌握。这种方法改变了只靠理论进行教学的状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错误的示范进行了观看,则会对于今后的运用造成很大的干扰,不仅达不到原有的美感效果,还会使得错误的身体姿态经常被重复,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体态的发展,也会使得动作美感降低,学生丧失积极性,从而对健美操教学质量有影响。

3.2.2示意性体态语言

健美操教师的神态表情和相应的手势都有着意义,其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在练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提示,保障健美操练习过程中的连贯程度。这就需要学生对于教师的相关手势的含义有所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在练习中根据手势进行节拍和位置的调整。若学生对于手势没有了解,就会在练习过程中造成一片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一体态语言的使用还有助于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从而相互之间建立联系和信任,进一步促进今后的健美操学习。

4.运用体态语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辅助性原则

体态语言虽然在健美操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完全的替代语言教学,因为其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对于语言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因此应注重语言的配合。

4.2准确规范性原则

准确规范性在体态语言中是最基础的标准,只有准确地对体态语言进行表达,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就达不到准确交流的目的。教师对于多种体态语言进行使用,将其用最准确的方式进行表达,并融合其表情和动作使其达到优美的效果,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会。

4.3适应性原则

学生存在不同的性格,教学有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机和不同的情景,我们应对于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体态语言。这一做法对于适用性原则进行了体现,如果不能对于适用性原则进行满足就会使得体态语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对于通用性体态语言来讲,应更加注重其使用的适应性原则,否则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心理,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信任的建立。

4.4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通过教师对于美好和真诚进行体态抒发后,留给学生的感觉。因此,只有教师心怀真诚并且能够准确对动作进行使用和表达,才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准确信息的接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将自身最美好的一面带给学生,切忌将自身的负面情绪带入课堂,避免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

5.结语

健美操是一项通过动作传播美感并达到健身效果的体育项目,对体态语言进行使用对于健美操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体态语言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江金泽.健美操解说词的美与激情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04):204-206.

[2]杨红伟.健美操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11):114-116.

[3]宋琰,赵小林.高校健美操课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110-111.

[4]熊艳.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5]卢晓霞.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6).91-92.

语言表达形式教学 篇10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 让幼儿敢说。

许多刚入园的孩子都较胆小, 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现, 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 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 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 或一个人自言自语, 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 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是调动幼儿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 体现了教师对幼儿人格的尊重, 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敢说, 有话愿说。而非正式活动正是给了每个孩子这样一个空间。在非正式的活动中, 每个孩子都可以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里, 孩子们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我班的杨文超小朋友, 是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孩子。每次他拿了材料以后, 就选择在活动室的一角玩, 而且都能较快地根据材料的意思完成操作, 有时他也会自己轻声地说说玩的过程。为了让他能更大胆地说, 我就经常有意地靠近他, 鼓励他去讲一讲, 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因为多给幼儿一个笑容、一个抚摸, 都将成为让他们说话的一把金钥匙。非正式活动中没有外在的压力, 几次下来, 他慢慢地主动跟我说话。于是, 我又让他试着说给旁边的同伴听, 几周下来, 我发现原来他并不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 只是一直不敢说。

二、丰富、有趣的材料, 让幼儿可说。

在每次的非正式活动中, 都会有许多丰富的操作材料, 而这些材料都是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等设计制作并投放的, 带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幼儿在对这些材料反复摆弄中, 在具体事物与具体动作的实践中, 会自然而然地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如幼儿在盖瓶盖子活动中, 开始反复找盖子盖在瓶子上, 逐个盖完后, 又会拧开, 后又一一盖上, 以后完成后会将多出的瓶子还给教师, 或将多出的瓶子放在自己前面, 向教师要盖子, 嘴里也会说“多出来了, 多出来了”或是叫“少掉了, 少掉了”。

三、在正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养成愿说、乐说的习惯。

幼儿教育的正式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师生活动及同伴互动的幼儿学习活动。一般以集体方式进行, 可以是小组的, 也可以是全班集体进行。在幼儿园中, 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的主要途径。在同伴当中, 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 氛围更为轻松。一些语言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还将在其中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好模仿, 当同伴说出一个较好听的词时, 他们就会跟着模仿或纠正同伴的错误, 教师可借此机会倾听、引导幼儿运用正确、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 并逐步使幼儿养成愿说、学说、乐说的习惯。

1. 主题、生活的经验, 让幼儿愿说。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 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 才会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通过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多次操作的经验和说的练习与在主题生活中获得的体验, 幼儿在正式的活动中能有话要说, 有话愿说。如:在“分家家”的数活动中, 让孩子们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作肯定与否定的分类时, 孩子们都很愿意说出自己分的理由:“有尖尖嘴的和没有尖尖嘴的;会飞的和不会飞的;有尾巴的和没有尾巴的。”等等。这些语言的源泉来自于主题, 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 孩子们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因此, 在说的过程中, 都能抓住动物的明显特征来说, 有了内容, 孩子们就会很乐意去说。

2. 自然形成的习惯, 让幼儿会说。

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躇而就的, 需要像涓涓溪流一样, 细水长流, 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逐步养成。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同伴在一起, 而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经验, 运用语言技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进而会说。因此在正式的活动中,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常开展一些合作性的活动, 这些活动需要幼儿与同伴进行讨论、协商, 需要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根据同伴的态度和行为, 调整自己的语言, 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 逐步养成说的习惯, 切实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通过游戏, 促进幼儿语言和智能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体, 生动有趣的游戏, 是培养幼儿感知事物、发挥想象、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我带幼儿到校园中做“找春天”的游戏, 先引导幼儿积极观察, 然后让他们边看边讲述:“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桃树上———桃花开了;春天在小树上———小树长出了新叶子;春天在小草里———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 春天在石榴树上———树枝发芽了!”然后我再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把刚才看到的春天景象描述出来。由于幼儿已经通过观察、思考和讲述等游戏活动, 对春天已有一定的认识, 在认识春天的特征中, 幼儿从天气的变化讲到花草树木的变化, 从小动物的出现讲到人们的劳动, 衣着的变化;从幼儿的谈话中, 已经看到他们能有条理、分层次地讲出季节的变化。

五、妙用图书角, 培养幼儿与人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班里的图书角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孩子们经常去看自己喜爱的书籍, 不但扩大了眼界, 增长了有关大自然、社会生活的知识, 培养了优良品德, 还促使自身观察、分析、想象及讲述能力的发展。小班幼儿模仿性强, 往往喜欢与别人看相同的书, 这时有可能会发生争抢现象, 此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幼儿想办法用与人商量的语言, 如“我看看你拿的书好吗?”“咱们一起看这本书可以吗?”“你看完了给我看一看, 好吗?”等等。通过这种语言引导, 可培养幼儿与人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 在幼儿看书时, 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互相谈论和讲述书中的内容, 这样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 并使幼儿更正确、深入地体会书中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给同伴讲述自己图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其他内容。这样, 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讲述, 进一步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上一篇:老师的意义下一篇:适应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