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意义

2024-07-01

老师的意义(通用3篇)

老师的意义 篇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2011 版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把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四能"列入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这足以说明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进行“问题引领”的重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在教学中通过问题引领, 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老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自己所提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期待学生能有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提出, 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品质. 在观摩浙江名师唐彩斌老师执教的《 小数的意义 》 课例后, 我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问题引领, 启迪学生思维, 在唐老师的课上多处可见, 我只挑选其中四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一、递进式问题引领,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递进式提问是从表面的问题入手, 层层推进, 做到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进而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解决问题. 通过递进式提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知其然”, 更应“知其所以然”.

问题: (结合数轴) 唐老师的身高怎么表示? (1.68 米) 在学生完成后立刻追问: 两位小数表示把1 平均分成100 份.为什么1.6 和1.7 之间只分成了10 份?

让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得出结论, 1 平均分成100份, 每份是0.01, 1.6 和1.7 之间是0.1, 平均分成10 份也是0.01. 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比较式问题引领,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密特也认为:发散思维是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 其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 并且发生转移作用. 这种观点说明了一个问题:发散性思维的优劣是决定学生创造性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适当的引导, 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来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唐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找3.1415 在哪里? 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性问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唐老师采用借助数轴逐步放大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3.1415 在哪里, 一步一步的接近目标点. 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学习了四位小数的意义, 激发了他们思维的发散性.

三、推测性问题引领,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形成间接的、 概括的反映. 本课例中教学三位小数知识时唐老师是这样安排的:

讨论:根据你对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学习, 能否推测三位小数的特点?

分母是 () 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计数单位是 () , 也就是 () .

10 个0.001 就是 () , 0.001 与0.01 之间的进率也是 () .

这种推测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推测出三位小数的意义和0.1 和0.01 之间的进率. 通过让学生对问题的猜测和后期对推测结论的验证, 使学生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以及进率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长期训练, 不但可以在探索和推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四、反思性问题引领,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反思, 在反思中得到进步.学生的学习也需要进行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反思性问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反思性问题要求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 对自己认识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比如唐老师在总结阶段设计的问题:

课堂小结:

你对“小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感悟?

如果最好的表现是1, 最不好的表现用0 表示, 你打算用什么数来表示自己的表现?

有学生给自己打了0.5 分, 这名同学对自我定位偏低, 是自信缺乏的表现, 老师进行了及时的修正, 同时利用所学知识给全班同学打了0.98 分的高分. 反思性问题引领,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还有很多显著的特性比如:广泛性、多样性等,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应该加以关注. 教师用“问题”引领学生, 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法, 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的有效问题, 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综合能力, 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数学教学的“轻负高效”.

老师的意义 篇2

在听张齐华老师上《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脑中总是在跳跃着几个字,那就是“教学的勇气”,这可能是美国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更是张老师那种对教学执着

追求的精神与智慧给我的感动。

很多时候,数学的课堂总感觉没有语文课堂那么优美,可是,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却不一样,无论是他执教的《轴对称图形》,还是《圆的认识》,都给人以美仑美奂之感,把数学的美非常好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去喜欢数学、享受数学。而能做到这一点,无疑,张老师花费了很多心思,他敢于向现状挑战,敢于去做别人还未能做到的东西。而更使我敬佩的是,张老师不断地向自我挑战,他有能力在课堂上把数学的形式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但他并未因此而满足或陶醉,而是又潜下心去追求数学的内在美,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贴近数学的本质,努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内在价值,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更需要一种自我反思和不断求真的精神,更需要一种教学的勇气。《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就是这种精神与勇气的体现。《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大家感觉到一个非常成功的亮点,就是对于“单位1”的教学。很多老师上此课时,都基本上满足于把书本的素材,逐一地呈现给学生,然后就直接得出“单位1”的概念;还有一些比较好的老师,能够在从“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过渡到“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下一些功夫,让学生切实从认识上对“1”有了个升华。但是,很少有老师能够象张老师这样,把学生对“1”的认识提升到计量单位这个层面,而把“1”与计量单位联系起来,才真正地让学生触及到了“单位1”的本质。同时,教学中还把“1”、整数与分数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一个数的系统中进行学习,认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单位1”及分数的理解更深刻。本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对于3/4的理解。张老师让学生自主地对几个素材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后,舍去3/4的非本质特征,揭示它的本质意义,这样学生的理解也很深刻,尤其是把几张图放到一起让学生比较。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在教学中又推进了一步,把数轴与前面几个素材结合起来,巧妙地渗透了由分数的无量纲性向有量纲性的过渡,这一点也是其他老师在上本节

课时所不及的。

这样的教学,如果没有教师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可能达到如此效果的。而这个理解来自于哪里?来源于张老师的求索精神,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探索,不让自己停留在现状,而是始终保持那份心灵的敏锐与开放。“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让我们再回味《教学勇气》书中的这两句话,我想,它在张老师这里得到了验证。教学无止境。祝愿张老师凭着自己的教学智慧与勇气,在数学教学上不断跨越,让自己的教更加服务于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在整个课堂结构中更加处于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能够尽情地

老师的意义 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老师;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通过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内在精神品质,而人文科学则包括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哲学、法学等方面。人文精神其实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个人学习吸收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后体现出来的一种品德,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

(一)古今中外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要求

教师自古以来就是备受尊重的职业,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在我国古代,具有“天地师君亲”的说法,即在世界上,除了提供人们生存的大自然“天地”值得尊敬之外,在人物方面,教师的地位最高,最值得尊敬,其地位高于统治者和父母。不仅传授人文知识的教师值得尊重,连传授技艺的教师也值得尊重,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在我国古代的道德体系中,“孝”被放在首位,但是,教师的位置还在父母之上,由此可见古人对于教师的推崇。

教师之所以备受尊重,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传授了文化知识,而是因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就是无私地向学生奉献自己的才华,用自己的品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古人将教师的品德和医生相提并论,没有哪一位医生不希望自己妙手回春,将濒临死亡的人救活;没有哪一位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即使在学业上没建树,至少在品德上要成为优秀的人才。

对于教师的人文修养,战国时期的荀况是这样理解的:“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他认为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有尊严并且有个性,对任何人都言而有信,有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以及辨别能力。

清代王夫之对教师的要求是“躬行自明”,也就是自己要有以身作则的品德,要求学生做到的事,首先要自己做到,这种以身作则的“身教”胜过“言教”。

在国外,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用在教育方面,就是首先对孩子要有爱心,在学习中,不能使他们对老师感到畏惧,要在温暖的氛围下进行教育。

上世纪出现的存在主义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培养具有获得自由,走向自我实现的学生。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自己就要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不轻易被外界所左右的人。然后通过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师的要求是具有广泛的哲学、科学及教育的素养,还要有教学能力和教学热情。

(二)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现代的大学教育和古代的私塾教育不同,教师面对的不是几个孩子,而是几十个学生,这些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因此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人文素养,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发自内心的关爱之心,这是对人的尊重而产生的一种情怀。这种关爱不是因为履行教师义务而表现出来,而是对人的珍重自然产生的,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同情,对弱小者、落后者和不幸者的同情;二是包容,对幼稚的宽容、对错误的谅解、对冒犯的宽恕;三是赞赏,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要由衷地赞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大学语文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专长,但这种专长还远远不够。作为语文教师,知识除了渊而深之外,还要广而博,也就是除了具有语文方面的知识之外,还要涉猎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美学这一类的知识,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般的博学,只有这样,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才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在广泛获取这些知识的同时,不能死板地强记,要有自己的獨特见解,将这些知识融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第三,大学语文教师还要具有时代感悟,将自己的知识和当前的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要有自己的审美观念,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能产生吸引力,让学生乐意和自己接近并交流。

第四,大学语文教师还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是利用后天的知识积累来丰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来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这种独特的个性可以通过对语文教材的独特理解,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来体现。这样,就能将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给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二、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不同,数学教学效果具有量化表现,例如,教会一道数学公式,学生会利用这个公式解决数学问题,就说明教学有了效果。而语文教学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地显现,必须有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更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这种沉淀还需要学生能够充满兴趣地吸收教师的课堂传授才能达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高低可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人文素质高的教师,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那些人文素养低的教师,也就是说,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和语文教学效果成正比。

上一篇:低压断路器下一篇:语言表达形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