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的法治意义

2024-05-27

反腐的法治意义(共12篇)

反腐的法治意义 篇1

一、反腐的综述

十八大以后, “习李”新政以崭新的姿态亮相国民, 这个全面掌舵未来中国改革大业的团队显示了空前的超高规格, 而单独设置纪检改革专项小组, 则更是显示中央反腐之决心与力度, 可见“习李”已将反腐作为事关中共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中央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 希望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 管理国家事务、社会活动、国家秩序, 让各种权力都纳入法治的轨道, 不应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其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法治的综述

法治, 应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 以依法办事为核心, 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以此反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人治”的观点。经历了宗教神学的黑暗时代后, 法治的观念也普遍被人们所接受, 但是我们不能单纯认为法治就很完美。首先, 法治的前提和目标是民主;再次, 法治所要看到的就是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遵守, 而制定的法律本身又是良好的法律;最后, 从法治是优于人治的角度讲, 法治要求国家的一切权力纳入法治的运行轨道, 任何人不享有特权, 腐败者必然收到追究, 平等的给予处罚。它把“硬权力”和“软权力”都纳入自己管辖的范围, 切实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利。

三、反腐的意义

(一) 反腐加强人权保障

人权, 是指自然人作为在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权利, 具有不可剥夺性、不可转让性、不可侵害性, 是人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权利, 非经任何法律所能赋予, 非经任何法律所能剥夺, 因其有坚固的法理基础人权被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并为之尊重和保护, 也是宪法的一项基本的原则。各国由于历史、文化、政党的原因对人权的理解各有不同, 我国认为人权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国家强力打击腐败就是通过法治的方式更好的保障人权。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经济人”的概念, 即在市场自由的环境下平等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人在社会中生活总是以一种自私的方式存在, 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可能会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因此应该有一个度来权衡利益的实现。法律的出现就提供了这个度的标尺, 作为人的利益价值的分界。腐败无疑逾越了这个分界, 在实现自己的利益的前提下, 破坏了社会公共利益, 把人民群众共有的利益归于自己所享有, 作为社会的毒瘤而存在。在法律规定这样的度以后, 每一个政权机关团体, 社会组织, 公民个人都要按照这个分界来行事。事实上, 国家权力是每个公民让渡出来的个人权利的集中, 所以对法律的遵守最重要的是强调国家权力机关对法律的遵守, 反腐的重中之重就是预防公权力的腐败, 预防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 真正保障公民的人权。

(二) 反腐推进宪政的实现

所谓宪政其实质就是政治运作法律化, 使国家政权的各项活动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 以宪法的形式将所取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 以宪法为基础, 以民主政治为核心, 以法治为保障, 以保障人权为其最终的价值目标。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反腐的针对性较强, 依法执政的前提就是依宪执政, 就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有效的限制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力, 公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上找到根据, 以达到有法律依据的状态。反腐作为宪政的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更深层次的是培养一种思维和方式。

(三) 反腐直接体现公平正义

自古以来人们对公平正义都有某种精神上的寄托, 一切成员都平等的对待, 不因其身份、地位、学历等其他因素进行特殊对待, 而反腐体现的正义包括分配正义、制度正义、社会正义、诉讼正义。

1. 反腐直接体现分配正义

现行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在此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发展。初次分配注重公平与效率, 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分配正义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两级分化是越来越严重, 从2013年的数据统计来看, 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4·0, 两级分化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若因为公平的竞争造成人与人经济地位上的差异, 法律是认可的;但是腐败是以一种不公平的方式强行的将人民让渡出来的权利唯自己的私利而用, 这就是法律所禁止的。所以在推行依法治国的今天必须加大反腐的力度, 以实现社会的分配正义。

2. 反腐要求制度正义

创立廉洁政府是全社会的共同向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的前辈经过了不懈的努力, 很多都跳跃着智慧的光芒, 但是腐败这颗毒瘤依然存在。早期的反腐主要是依靠官员自律, 当政者品德高尚, 为官清廉, 则腐败少有。但如果为政者是奸邪小人、唯利是图, 则往往腐败不绝。然而事实证明单独依靠为政者的个人品德和觉悟而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还要有与之匹配的监督制度的出现, 才能为廉政保驾护航, 因此才有了制度正义提出的必要。

事物运行都有其规律, 权力的运作也是如此, 为了让廉洁政府的有序推进, 必须建立一整套的监督机制, 只有这样为政者在实施自己的权利的时候也要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所以现在我们更多的倾向与以法导廉、以法促廉。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也要求我们在设计制度的时候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法律监督方式, 使权力运行都被纳入法治的监督之下, 让法治为这样的制度正义而开辟道路。

3. 反腐要求诉讼正义

诉讼正义涉及程序法方面的制度, 要求在追诉过程中侦查机关、检查机关、审判机关之间的制度构架衔接适当, 切实保证犯罪嫌疑人在被追诉过程中以辩护权为核心与具有强大追诉能力的公权力对抗, 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司法作为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 应该保障权力落到实处, 这不仅是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而且也更是保护公众的权益。诉讼正义就是要求腐败者必然受到追诉, 逃不过法律之网;同时要保护未腐败者不受法律的追究, 禁止以诬告陷害的方式使廉洁的国家工作人员受到追究。

四、反腐的法治意义

(一) 培养法治思维

思维模式影响行为模式, 如果各个主体, 即国家、集体组织、个人等都能在法治思维的控制下行为, 以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数, 那么法治国家的实现指日可待。当执政者在享有某种公众让渡出来的权力时, 就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制, 防止权力的滥用, 用有权必有责的思维强化反腐治权。另一方面, 提升公民个人的法律素质, 不仅是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同时也是对国家和集体权利的保护。设想一下, 所有关于贪污腐败的案件都一股脑的交由检查机关办理, 该机构的时间和精力肯定是不够的, 根本不能确保反腐的顺利推进, 因此要提倡全民反腐, 由社会的主体—公民来作为权力运行的真正监督者。

(二) 反腐促进法治建设

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制就是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一反腐促进立法的完善, 十八届四中以来, 凡是重大改革都必须有法律依据, 因此在过去的反腐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 在反腐过程中有法律的依据。第二反腐要求执法严格, 古语有云“天下之事, 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相较于立法而言, 执法就更显得重要。要求执法者在执法过程要公平的对待行为人, 还要严格依照法律的途经规范自己的行为, 越权和违法都要受到追究。第三反腐促使全民守法, 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全民的依法治国, 使依法治国融入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发挥法的引导、指引、教育的作用, 表明国家对腐败的态度, 表明政府反腐之决心。最后, 反腐需要司法的保障。司法作为保障公民的最后一道防线, 使腐败分子收到法律的追究, 保护无罪之人免受法律的制裁, 切实维护公平正义。

反腐的法治意义 篇2

一、热点材料

2013年7月25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一案,已经依法提起公诉。这体现了我们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和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表明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2014年4月12日,全国检察机关推进反贪办案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对行贿与受贿犯罪统筹查处,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力度。要坚持把查处行贿犯罪与查处受贿犯罪统一起来,做到同等重视、同步查处、严格执法。

二、考点链接

1.反腐倡廉有何意义?

①反腐倡廉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进程。维 护法律的权威地位,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②反腐倡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③有利于党员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腐败行为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①损害党的形象,降低党的威信,影响党群关系;②破坏社会稳定,危害国家政权;③败坏社会风气;④危害社会公平正义。

3.我国政府严惩贪污腐败高官,这说明了什么?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我国大力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④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分子的坚强决心;⑤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请你围绕加强我国法制建设抑制腐败现象,拟定两条宣传语。

坚持依法治国,严防腐败滋生;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惩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5、“网络监督”、政府“微博问政”有何重要意义?

①拓宽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②有利于健全法律监督制约机制,防止腐败和权力被滥用;③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为人民办实事;④有利于党和政府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尊重民意,反映民意等等。

6、请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创建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①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③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等。

7、公民利用微博等网络形式表达意见应注意什么?

①应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语言文明;②应当实事求是,不得捏造事实污辱诽谤他人;③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合法利益㈩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

8、反腐倡廉,执政为民,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法制和监督防御体系;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坚决处理贪污腐败分子;各级政府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媒体积极发挥新闻监督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反腐败观念;积极鼓励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和揭发检举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等。

9、公民网络反腐时就注意哪些问题?

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监督权;举报时应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必要时要出示相关证据,不得捏造事实诬告他人;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合法利益等,不得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10、开展法制宣传有何重大意义?

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利于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的法

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明显增强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1、为响应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法制宣传?

通过微博、微信等,开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主题贴文征集活动;组织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法制宣传志愿者等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讲一堂宪法课;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召开一次“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主题班会等。

12、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哪些?

①依法治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生产的客观要求。②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④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3、怎样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做到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树立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4、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①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勇做法律的宣传者、践行者,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学会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典型试题

1、材料一:高层密集表态,措辞严厉罕见,十八大以来中央已6次公开提反腐。上至副部级官员李春城,下至深圳“20亿身家”村官,一批“老虎”、“苍蝇”先后被打倒。此轮持续3个月的反腐风暴势头正劲。十八大后,各级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已经宣布了至少15名厅级以上干部落马、12名厅级以上干部免职的信息,其余级别官员数量更多。

材料二:2012年8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薄谷开来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谷开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因涉嫌犯罪,2012年10月26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罢免了***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务。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依法对其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案件侦查工作正在依法进行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说道理】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道理?

我们党和国家加大反腐力度,积极进行廉政建设,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谈启示】***和薄谷开来案件给我们怎样深刻的启示?

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为每个公民提供了公平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平台;表明了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要自觉学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等。(答出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做宣传】请你围绕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知识,拟定两条活动标语。

如:坚持依法治国,严防腐败滋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等。(围绕主题,语言精炼,言之有理即可)。

(4)【下决心】作为中学生,今后你应怎样为抵制腐败现象做出积极的贡献?

①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规范自身行为。②做法律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学会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监督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勇于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切实可行,言之有理即可)。

2、聚焦中国法治进程——公审***

2013年8月22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2013年9月22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对被告人***以受贿罪、贪污罪、滥用职权罪依法判处刑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10月25日,***案二审在济南宣判,山东高院裁定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

对***的公开审判,注定将在中国法治史留下浓重的一笔。济南中院运用微博新媒体进行几乎全景式的播报,让外界得以直观了解案件审理的进程和细节。通过新媒体的传递,外界惊讶于中国司法透明的进步,也必将助推中国司法审判机制的进一步改革。

(1)依法宣判***说明了什么?

①我们党和国家依法惩治腐败的坚决态度和坚定决心;②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③法不可违、违法必究;④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⑦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⑧党和政府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等。

(2)***案件给领导干部哪些启示?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③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④时刻警醒拒腐防变,带头遵纪守法,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⑤坚持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当作政治必修课来认真对待;⑥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3)结合材料谈谈公审***的过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①一切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②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③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集体、他人和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④国家要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公民要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行使好自己的监督权,推进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

(4)***案件给我们中学生哪些启示?

自觉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等。

3、材料一2014年1月23日,在“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强调了反腐败的“三性”,即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他说,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这透露出中央近期反腐败工作的方向和基调。而在此前一天的中纪委全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材料二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2014年2月24日,中央第七巡视组向安徽省反馈巡视情况。中央第七巡视组组长马铁山代表巡视组作反馈,省委书记张宝顺主持会议并讲话。马铁山指出,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政治纪律,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积极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党的干部工作路线,促进了全省各项工作的开展。巡视组发现和干部群众反映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少数领导干部在房地产开发和选人用人等方面以权谋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易发多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够到位;“四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等。

材料三2014年2月18日,中纪委网站发布消息,海南省副省长冀文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这是马年第一位被查的省部级官员。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谈看法】欧洲时报网刊文说,连日来中共反腐大戏连台,这表明中共反腐斗争走向纵深,“打虎”行动正在深入“虎穴”,“大虎”、“群虎”一起打。这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治国方略和法制建设的哪些观点?

表明了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每个公民要自觉学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等。

(2)【做宣传】反腐败,无疑是“十八大”后最惹人眼球的国家政务焦点,种种迹象显示,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成为中央的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请你围绕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拟定两条活动标语。

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坚持依法治国,严防腐败滋生等。(围绕主题,语言精炼,言之有理即可)

(3)【下决心】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三个“依然”来形容腐败形势,即“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作为中学生,今后你应怎样为抵制腐败现象做出积极的贡献?

法治,反腐的不二之选 篇3

尽管我国的反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力度也在继续加大,但各界对目前的反腐工作仍有“运动式”的微词,往往对反腐贴上“运动反腐”的标签。专家们更是断言,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一再证明“运动反腐”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但却无法取得长远的效果。“运动反腐”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想让反腐败工作长期、持续且力度不减地推进下去,必须用法治来加以保障,这是推进我国反腐的不二选择。

权力最具腐蚀性,有权力的地方就容易滋生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约束和规范权力的最好方式是法治,只有严格落实法治,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驯服权力这匹野马,让它变得温顺,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腐败现象严重的地方,都是落实法律、执行制度不严,甚至视法律和制度为无物的地方。这些地方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的“一把手”往往得不到监督,在事实上成为法外的特权人物,这必然让权力疯长,让官员疯狂,最终走向深渊,自我毁灭,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伤害甚至灾难。中国的反腐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从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一轮巡視整改情况看,“房产”领域是腐败的重灾区,“官商勾结”“多占住房”和“办公用房超标”现象十分普遍。据中央巡视组反馈情况和各地方整改通报,在2013年以来被巡视的2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发现了房产腐败,占比高达95%;在巡视的34个地区、单位中,有19名省部级官员在中央巡视组进驻后落马,不少高官的落马与房地产业密不可分。由此可以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无论是“官商勾结”,还是“多占住房”和“办公用房超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无非是权力恶性膨胀,界限不明,毫无顾忌寻租,毫无边界滥权。概括地说,就是既没有明确的权力清单,又没有厘定权力的界限,更没有严格定位权力与市场的关系,以至于一些掌握实权的官员能官能商、亦官亦商,官商不分,两头谋利。长此以往,一些官员心中原本就十分淡薄的权力伦理和官员道德完全被金钱和利益取代,当官的全部价值追求都变成了金钱享受。因而,要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腐败,在大力提升权力伦理和官员道德的基础上,必须用法律规范权力,明确权力边界,强化权力制约,切实加强监督。

论反腐的法治意义 篇4

关键词:反腐败,法治,依法治国,法治建设

腐败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不管存在于哪个国家, 腐败都会严重破坏社会体制的正常运转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实行, 它还会侵蚀人们的精神世界, 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我国, 自改革开放以后, 因管理方式的转换过渡、法治建设还在不断的完善和社会道德的偏差, 以及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等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腐败现象日趋蔓延。当前, 我国的腐败案件不断增多, 腐败现象日益突出, 已成为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问题。

一、反腐败与法治相关内容概述

腐败, 简单地说是指官员在任职期间作风不正, 行为不正当引起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腐败的产生有各种原因,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权力的滥用, 权力越过法律, 为私权服务。

法治, 强调的是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 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成果, 不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 法治都可谓是先行者。就其具体的含义, 张文显先生在其《法理学》一书中认为:法治, 在英语中相当于“the rule of law”, 应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 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 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要想实现政治的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以及防止腐败的发生, 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败问题和法治建设。尤其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要想保障人民民主, 预防腐败的发生, 必须加强法治建设, 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的立法, 完善相关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 从而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同时,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就目前而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 法治政府建设在稳步推进, 司法体制在不断完善, 反腐败意识在不断提高, 全社会的法治观念也在明显增强。

二、研究反腐败与法治, 有其鲜明的时政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 中央领导指出:要善于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反对腐败, 要加强反腐败国家的立法, 并且要加强反腐倡廉党内的法规制度建设, 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要求。综上所述, 为推进新形势下从思想上依据法治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4年10月23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该决定中指出的以下三点, 为反腐倡廉和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时政依据。

第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决定性的阶段, 我国的各项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想要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实现政治的清明, 从根源上防治腐败的发生, 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从制度上防止腐败的发生。要想从制度上防止腐败的发生, 必须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要严格落实纪委的监督责任, 对任何的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 都要依纪依法予以坚决的惩处, 决不手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而党的领导也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 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 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第三, 加快反腐败国家的立法, 完善相关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也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同时, 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律制度, 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 也为更好地从体系上防止腐败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反腐败的法治意义

实践证明, 反腐败可以推进依法治国的实现, 特别是近年来对一些高级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查处, 大大强化了人们的法治意识, 增强了人民对法律的信心, 有效地遏制了破坏法治的行为, 推动了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 反腐败可以强化法治意识

1.反腐实践有助于法治思想的形成

反腐败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步到位, 而是在与腐败分子无数次的交锋中积累经验, 在反腐的实践中取得成果, 继而扩大影响, 在社会与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 使大家相信法律不会任由腐败分子猖狂, 而是会还社会公平、正气,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会维护公民的权力和利益, 使公民相信法律, 继而运用法律, 有助于法治思想的形成。、

2.反腐败可以强化依法治国的信心

信心是在不断胜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党和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腐败对法治建设的危害, 所以将其上升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 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违法犯罪受到惩处后, 法律的尊严得到了维护,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到了体现, 人们看到, 只要违反法律, 不管他的职务有多高, 都将受到应有的惩处, 因此越来越相信法律, 对法律充满信心, 所以尊法、守法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了。

(二) 反腐可以预防破坏法治的行为

由于历史及各种现实原因, 我国干部队伍的素质差参不齐。仍有少数干部素质不高, 自觉遵守党纪国法的意识不强, 不能自觉保持自身的廉洁自律, 不能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以至于权力越过了法律, 为私利服务, 成为了党内的腐败分子。

通过对这些党内腐败行为的查处, 给予党内腐败分子严厉的惩处, 可以对企图从破坏法治中侥幸获得利益者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腐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 腐败分子被查获的机率增加, 会大大增强法律的震慑作用。使其在权衡利弊后, 慑于违法的严重后果而不敢破坏法律。因此, 加大反腐败力度, 对腐败分了从严查处, 是防止腐败分子破坏法治的有效措施。

(三) 反腐败是对法治的不断完善

腐败是对法治的破坏, 是对法律权威性的挑战。法律的尊严能否得到维护, 一方面看人们能否依法办事, 另一方面要看法律在遭到破坏后, 能否得到及时的补救和修复。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重申:“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耍求”, 其核心就是对法治社会和法律尊严的维护。通过对腐败行为的严惩, 反腐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 腐败分子得到应有的惩处, 从而使法律的尊严得以维护, 法治社会得以补救和修复进而不断完善。

(四) 反腐败必然要求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反腐败工作必须有法可依。腐败固然是为人民群众所痛恨、为党纪和国法不容的丑恶现象, 但反腐败工作必须依法进行, 不能脱离法律反腐败, 否则在实践中就会造成对法治的严重破坏。要加强反腐工作, 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立法。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刑法》相继颁布实施, 为反腐败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此外, 各级反腐败的专门机关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在反腐败行动的行为, 这对于依法有序地打击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反腐工作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乃至民族大业的长期系统性工程, 只有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中, 逐渐形成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行为生存的空间和土壤。随着反腐败工作向深层次、宽范围地不断推进和发展, 将会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更好的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任重道远的廉政法治建设在各方的努力下也必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思格, 刘晓英.法治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根本之策[J].法学从论, 2011, 6.

[2]肖金明.反腐败的法治思考[J].法学, 1999, 04.

[3]秦永雄.简论反腐败法律机制建设[J].前进, 2014, 10.

反腐的法治意义 篇5

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因此,应坚持和强化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加快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用法制约束权力,构建强势反腐的法治轨道,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近年来,反腐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在2014年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庄严承诺:对于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我们实行的是“零容忍”。如此强势的反腐举措以及“强式”的反腐表态既表明了中央坚定的决心,也重树了人们战胜腐败的信心,一个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美丽中国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构建这样的中国,真正依赖的是法治的反腐道路。换句话说,我们还要建立和完善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制度,让腐败行为、腐败分子依法受到严惩,绝不手软。一个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法治社会。

查处腐败案件,无论如何大快人心,都必须在遵循法治的轨道才算是成功,也只有坚持法治反腐,这种清廉的效果才会可持续。正如李克强总理今天所言:“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我们要用法治的思维,用制度来管权、管钱。”

中国的腐败归根结底,是由权力监督不力造成的。从现实来看,治理腐败单靠教育手段是不够的。干部教育和自律是一方面,反腐还是要从完善制度入手,高度的法治化是遏制腐败的最有力武器。建立科学的民主制和科学的预防和惩治体系,创造出腐败分子“不能为、不敢为和不愿为”的法律制度环境,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不断创新体制,强化监督,才能使反腐败斗争卓有成效。

治理腐败,首先完善并制定新的反腐法规,建立起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其次,改革现行的反贪机构设置,尽快建立起高效廉洁的反贪机构;改革现行举报制度,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利益。再次,建立起科学的监督机制,保证监督有效有力。监督制是民主制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法治”是惩治腐败的重要保证,那么监督则是防止腐败的关键。权力如果不受监督和制约,势必产生腐败。另外,还要建立科学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有效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权力清单制度开启法治反腐之门 篇6

关键词:权力清单;法治反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权力清单制度”由此进入公众视野。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我们要用法治的思维,用制度来管权、管钱。今年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而且要加快推进‘权力清单’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防止滥用权力。这一系列关于权力清单制度的阐述,释放出新一届党中央法治反腐的信心和决心。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所以反腐败工作的核心就是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用制度约束权力,使权力正确规范地行使;在法治框架下查处腐败,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方向。

一、权力清单制度是法治反腐的基础

何谓法治反腐?那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运转符合规范,既为人民服务也接受人民监督。在近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反腐斗争集中于打击个案,一年多来近五十名省部级干部落马,相当于每三周就有一名高官涉嫌腐败被调查。尽管这也是一些地区、一些领域是腐败的高发、易发地带所致。但是,查处了一个腐败分子之后,相似甚至相同的岗位或领域又出现了腐败现象,以至于公众称之为“前腐后继”。这种尴尬正说明了腐败的根本不是每一个贪官个人,而是权力本身的异化现象所致。所以,目前中国的反腐并不能单单依靠“打老虎”就能实现,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的运作,这才是法治反腐的思维。

既然权力是一切腐败的核心和本源,权力边界不清、来源不明,何时越界、何时不作为,就成为了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在,而正是这个问题,因为直接关系到权力行使及其背后的利益,历来都是一个难题。春秋时期,郑国的相国子产“铸刑鼎”,开启了我国的“成文法”时代。但在当时激起的反对意见可想而知,“把处罚规定都明确告知民众,以后就无法随意处罚他们了”。中国传统文化就有这样一个突出特点,对不知情或曰模糊战术的天然掌握,不为人知代表着最大的运作空间。所以,相比正式颁布的法律法规,官员们更偏好采取不用示人的“紅头文件”,因为“我在暗里,你在明里,主动权就完全在我手里”。多年来企业和群众在层出不穷的权力面前只能被动服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根本不清楚权力部门手中的权力到底多大,边界到底在哪里,那么多的公章是否真有法律依据。制约权力必从明确权力边界做起,道理就在这里。

为了落实公民“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权力清单制度给权力画了一个圈,圈的大小由法律设定,圈内是权力的运作空间,权力部门不得越出圆圈而行使权力,而圈外则是公民包括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空间,只要不进入法律禁止不能做的圆圈,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而行为。圈子的边界所在决定了权力和权利的彼此关系。所以,权力清单一旦公布,公民对于权力部门的越权行为就有了制约和监督手段:凡是清单上没有的事项,而权力部门又试图实施行为,公民就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权力部门必须援引相关法律证明自己的权限。另外,“权力清单”的建立作为简政放权的一个关键抓手,也是法治思维的重要体现。因为它明确了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也就是说,权力清单能够清晰地勾画出权力的边界,这就是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的体现,也是彻底清除权力寻租的“土壤”和腐败的机会。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改革才是真正遏止腐败的正确方向。

顺着这一思路,在权力清单明确之后需要跟上的,一是对于权力部门越出权力清单的行为,有必要的法律和程序进行诉讼,并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决不允许出现权力部门再次越界,公民仍无力纠正的情形;二是彻底清理“非行政许可权力”,让这些没有法律依据,完全由行政部门自行“发明”并“自我授受”的权力,尽快“清零”。至此,法治反腐将达到一个历史性高度,腐败现象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整治。

二、权力清单更是责任清单

从法律上来讲,权力意味着责任,也就是说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就如同权利和义务是相平衡的:要享有权利,就要承担一定的义务;要行使权力,就要相应承担对等的责任。这就是权责一致,权利和义务对等。要做一份出色的令群众满意的权力清单,还必须将它做得更像是一份责任清单。例如一个官员,我们光知道他有什么权力还不够,更要搞清楚他有什么责任,以及用权不当的后果。具体说来就是,一方面要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对等性,只有将责任义务跟手中的权力有机结合起来,在行使职权时才会对自己格外严格、谨慎,从而不辜负群众的期待;另一方面要健全针对权力运行的问责机制,一旦权力越位、错位、失位,就施以严肃追责。毕竟,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权力而无严格的追责机制,就会出现职能退化或者权力滥用。这既是一个现代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方式,同时也是法治反腐所要依存的一种理念基础。只有权力透明、干净,权利才有保障。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公民对政府权力及其运作“洞若观火”应是一种常态。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确保权力运行不逾规制、造福于民,反腐工作才能彰显法治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反腐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过程,永远走在路上,没有尽头和终点。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我们就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能从源头上、根本上遏制特权思想、预防权力腐败、维护法律尊严,也让反腐工作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下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法治——反腐倡廉的必然要求 篇7

关键词:法治反腐,制度反腐,权力寻租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该讲话指出:从严治党, 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1) 该讲话一出便在全国掀起了一片反腐热潮, 我们看出了党中央此次反腐的决心与信心;今年5月初, 中纪委又专门印发《2015年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要点》, 将“拍蝇”工作推向了高潮。在广大群众为我党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欢庆的同时, 党中央是以何种方式如此高效的反腐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热议的焦点。

一、反腐方式比较

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 我们党反对腐败有过四种方式:一是运动反腐, 即依靠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惩治腐败。这种反腐方式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自律为主, 通过广大群众间的揭发检举来实现, 这就导致它具有强烈的主观随意性, 易产生徇私报复的问题, 另外, 腐败往往是呈现一种闭合的网状形式, 他将所有的有关人员串联在一起, 非相关人员是无法获取这一信息的, 那么揭发检举也就不容易做到。二是权力反腐, 即一种以权力为主导、通过领导者权力意志自上而下推动的反腐方式。其优点在于高效便捷, 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大的隐患, 这种反腐方式十分强调各级官员对党的忠诚度、对人民的忠诚度, 假如一个部门, 他的领导层就存在贪腐现象, 那么就会出现官官相护, 中央命令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关于这一点, 习总书记在会议上也指出: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第三点的制度反腐和第四点的法治反腐我认为两者之间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所谓制度反腐就是通过推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的变革, 从建立健全制度的方面去减少腐败, 利用制度来创造出反腐倡廉的大环境。法治反腐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 从法律层面对公权力的实施加以限制, 使权力公开透明在阳光下运行, 以达成使公权力执掌者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目标。这两者就像是相交的两个圆, 既有互相重合的部分, 也有相区别的部分, 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大多数是通过法律来制定的, 但也有一部分是通过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建立的;法治反腐的法律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 大多数要通过制度或者制度运作加以实现。但是制度并非完全由法律完全构建, 即使由法律完全构建, 也是一个制度的框架, 是一个静态的制度。还要有建立相应的机构、体制、确定的运作方式, 才能由静态的制度到动态的制度。 (2) 这两者都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和稳定性。

二、产生腐败的原因

(一) 不正确思想观念的引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状态是什么样的。根据理性人假说, 在市场体制中, 个人的行为是理性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断者, 会趋向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政治生活中个人的行为也是理性的, 他们他们在谋求公共利益、集体利益如何实现的同时, 也在如何能使自己的政治地位更加稳固, 使自己前途无忧。不能否认的是, 那些纯粹利人, 一心只为他人考虑的人也是存在的, 但这样的人在全社会中并不占多数。“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人性中的利己因素则驱使人们自爱、自重, 寻求自我发展, 寻求自我实现。这在有规则的市场经济中, 通过化公为私的市场机制, 能够实现公共利益。但是在公共领域里, 却缺乏化私为公的市场机制, 而存在许多化公为私的机会。那么, 一旦他没能禁受住来自权色金钱的诱惑, 就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 也就是腐败。人性中的自私因素加上公共领域的以权谋私机会, 腐败将成为必然。

(二) 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

在权力监督机制制约上, 虽然我国的制约监督机制早已存在, 但它并不完善, 那些制度法律上不易察觉的漏洞就为想要钻空子的人提供了机会。所谓腐败, 简而言之就是权钱交易, 它的逻辑前提必然是权力———政府手中握有对资源分配的管制性权力。在这种管制之下, 市场运作被政府权力所替代, 于是民间为了获得管制资源, 就转向了寻求政府权力的庇护, 谁与政府更亲密, 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管制资源, 由此寻租开始了。而作为政府, 由于掌握了管制资源的权力, 面对巨大的垄断利润, 其为了省下高昂的管制成本, 必然十分乐意的向“献媚的企业家”提供庇护, 于是一个有着供需双方的寻租市场就形成了。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法律贱商人, 商人已富矣”的原因。而权力寻租就是寻租中的一种, 权力寻租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的经济学术语。权力寻租是把权力商品化, 或者说是以权力为资本, 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 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 这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等。像物质形态的土地、产业、资本那样, 在这里, 权力也被物化了, 转化为商品货币, 进入消费和财富增值环节。权力寻租所带来的利益, 成为权力腐败的原动力或污染源。

(三) 腐败成本畸低

目前, 虽然伴随着多只大老虎和苍蝇的落马, 党中央已经向全国人民表达了其反腐的决心和力度, 但腐败现象依旧层出不穷, 究其原因还是和处罚力度不大、腐败成本畸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侥幸心理使得他们在权色金钱的诱惑面前犹豫不决, 本着“没有抓到的东西就全是我的, 抓到的话之前也已经进行了享受, 幸福全家人”的心理, 或者“获刑不服刑”, “死刑变活刑”这种成本畸低的处罚对于他们就相当没有威慑力。当他们认为手中的权力可以为自己带来的利益远远高于贪腐的处罚时, 权钱交易便就此达成。这也是致使很多人胆大妄为、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

三、反腐倡廉的对策

一是要从思想上入手,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补足理想信念之钙, 坚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从思想上对党员的党风党性进行教育, 加强纪律和作风建设, 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不可急于求成, 毕其功于一役, 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有相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优势, 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 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权, 弘扬社会正能量。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政府工作信息透明化, 完善对官员财产的监督, 对于灰色收入及时进行监察。三是完善法制, 树立法治权威。邓小平曾说:“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 谁也不能占便宜, 谁也不能犯法。不管谁犯了法, 都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 司法机关依法办理, 任何人度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 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加大贪腐犯罪的处罚力度, 使罪责刑相适应, 提高犯罪成本使其不敢再去触犯这条禁线。

参考文献

[1]苏茂芳, 易代阳.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制度反腐:梯度演进及其实践效应[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4) .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依纪依法严惩腐败, 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2013年1月22日) ,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3]张大共.关于法治反腐的思考[J].海峡通讯, 2014 (01) .

[4]姜明安, 马怀德.制度反腐与法治反腐[EB/OL].共识网, 2013.

[5]王少军.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反腐[J].中国律师, 2013 (08) .

网络反腐的法治化研究 篇8

一、网络反腐的概述

(一) 从法治视角下审视网络反腐的本质

法治理念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法律学者戴西, 在他看来, 法治意指任何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法律的约束, 包括立法者本人。现代法治的内涵不单是要求所有人守法, 更侧重于法律对政府公权力的控制与约束。

然而, 法治的进步使得权力更加公开、透明, 司法正义以看得见的形式得以实现。因此,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网络反腐提出了路径解决理念。笔者认为:在法治文化熏陶下的网络反腐的本质应该是对公权力的监督。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 这就揭示了权利的本质属性, 掌权者一旦拥有权力就会使之无限膨胀, 因此, 必须对权力的扩张进行制约。在呼吁依法治国、以宪治国的新环境下, 作为公民法定权利的参与权与监督权, 应当用理性的方式通过网络途径来反映公共意志。

(二) 从法治化视角下解读网络反腐的价值追求

网络反腐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反腐的治理结构, 给公民监督国家公权力的行使提供新的解决思路。然而, 依托网络进行的治理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数字鸿沟”、参与机制和公众理性方面的天然缺陷, 民主、正义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也可能演变成“一种怪物”。[2]为此, 网络为民众提供了自由抒发情感的渠道的同时, 网络形成的强大民意,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正义与秩序的有效性。虽然宪法条文中规定公民享有自由权, 但是自由主义的精髓在于自由的行使是不干涉他人自由的行使。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同样, 在和谐社会中的自由是有一定范围的, 无力实现自己想做的事并不一定是不自由, 因为这可能是由于个人自身能力不足。[3]在建立秩序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确定自由权利的范围, 要尽可能地照顾到个人对于自由的合理需求, 因为个人的自主和相对独立性是社会生活完整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 应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享有各项基本自由, 否则, 自由就成了少数人的特权, 而一个特权林立的社会绝不会是一个自由的社会。[4]虽然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追求自由, 而这种绝对的自由却会失去秩序的混乱, 所以正义的社会关系也将无从谈起。秩序与自由并非是相冲突的, “自由只有通过社会秩序或在社会秩序中才能存在, 而且只有当社会秩序得到健康的发展, 自由才可能增长”。一个合理运行良好的网络空间必须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形成一种张力, 在公民自由与网络秩序的需求中探索一种动态的平衡, 从而使网络反腐既具有正义的秩序, 又具有足够自由的空间。

二、网络反腐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理论, 最早产生于17-18 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 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5]法国《人权宣言》宣言:“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是世界上最早宣布人权和公民权内容的宪法性文件。明确指出:人人生而平等, 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种不可转让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后来, 美国人将公民权利列举在宪法的《权利法案》之中, 但又明确公民的权利不限于宪法所列举的范围。可见, 美国人认为, 公民的权利不是法律所赋予的, 而是人生而固有的权利。关于公民权利究竟包括哪些, 每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不一致, 一般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 如:公民有言论与表达、集会、结社、自由迁徙;居留、取得、保持与处置财产、职业等自由。公民权利是每个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西方天赋人权认为, 人权是人作为人, 在自然状态下享有的权利, 是人生而有之的。现代各国纷纷将天赋人权说以宪法形式表现出来, 使得自然权利作为实在法写明于宪法之中, 由此形成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基本原则。1789 年的法国《人权宣言》指出, 对人权的无知、忘却或者蔑视, 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因此, 政府腐败必然严重损害人权。

三、网络反腐的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官员的道德素养推到公众的监督之下。因此, 在法治透明的机制下, 一方面政府尤其是官员必须深刻反思应当如何在“广场化”的网络公共领域寻求其决策实施的合法性, 如何在“广场杂言”中接受大众的监督以及公信力的塑造;另一方面, 公众借助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便捷和网络交流平台而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也需要理性思考与对待。[6]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 2003 年至2015 年, 中国公众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 公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的遏制。对此, 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积极评价。但是由于广大群众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不知如何正确监督行政行为, 对此十八大也提出了要科学反腐。

网络反腐不同于反腐的方式和方法, 网络反腐的兴起与信息技术革命的创新有着紧密的联系。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已经在我国各级政府推广与应用。人们惊奇地发现网络在提供高效透明的技术的同时, 其反复的效果也日益显现。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与限制以及权力不透明化的运作往往是产生腐败的重要症结。而电子政务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 它可以用阳光杀死滋生腐败的细菌。利用网络可将公共权力的范围公布于众, 也是使政府行政行为更具有公信力。根据网络反腐的体征来看, 网络反腐有如下几点特点:第一, 网络反腐具有安全性。因为群众直接向有关部门举报存在很大的安全顾虑。一方面他面对的是强大的国家公权力机关, 另一方面我国关于举报人保护措施制度不健全, 因此, 导致知情举报者止步于专门的反腐机构门前。第二, 网络反腐具有便捷性。在网络反腐中, 网民不需要通过复杂的举报程序, 直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反腐信息。这种便捷、即时大大降低了反腐的成本。第三, 网络反腐具有凝聚性。[7]一些见不得光的滥用权力的现象, 经过网络的传播, 成为必须正视和无法回避的严肃问题。网络反腐近年来在我国之所以受到关注和追捧, 根源是我国传统的反腐方式的不透明, 公民缺少政治参与意识, 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形成信息不对称。网络反腐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 网络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提醒我们不断加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

四、完善我国网络反腐的实现路径

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督反腐的利器, 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网民通过网络揭露腐败案例给予腐败者以警惕, 另一方面在网络反腐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作为引导和制度保障, 因此, 使得网络反腐的关注度渐渐地被分散, 这无疑会使网络反腐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一) 规范网络反腐主体的行为

介于网络反腐自身的特点, 使得主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随意性。我们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 推动网络反腐常态化发展。一方面由网络反腐主体的良莠不齐及目的性不同, 要防止随意散播行为的发生, 不仅保护广大民众的参与性, 而且避免对他人不必要的伤害;另一方面各级纪检监督机关要高度重视网络举报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全国纪检监督机关的作用, 切实加强管理, 完善网络举报制度, 健全网络举报受理机制和保密措施, 完善反馈机制, 真正使网络反腐机制为民众提供一条便捷的反腐之路。对反腐过程中民众由于认识偏差导致的举报失误给予教育与思想引导, 对于那些出于个人恩怨与喜好的举报应在查明事实原委后给予一定的处罚。

(二) 规范网络反腐中客体的权益

在网络反腐过程中出现不实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因此, 规范网络反腐中客体的权益是有必要的。在规范网络反腐中客体的权益时首先应该规定被举报人有申辩和澄清事实的权利, 不能一味的盲目地排斥被举报人的权利, 应该以程序正义作为实质正义的前置条件, 其次规定被举报人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申诉, 监督部门应当本着客观的态度去查明事实, 不枉法裁判, 实事求是的维护双方的权利。

(三) 加强网络反腐廉政的文化建设

网络反腐加强了反腐倡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 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加强对网络反腐舆论中特别是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确保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情况, 把握反腐的主动权, 准确作出判断。因此, 各级部门应大力支持并重视网民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并积极回应网民, 对大案要案及群众关心的问题, 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 不断完善网络反腐的建设。

(四) 理性制度引导社会监督行为

网络反腐的制度要求就是一切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一方面在保护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另一方面也要维护国家公职人员的合法权益。因此, 网络反腐需要理性的制度作为基础, 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该制度的运行也要以现有法律法规和党政规章为基石, 对腐败分子追究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网络反腐作为一把“双刃剑”, 我们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抑制破坏性。要充分认识好新形势下反腐败网络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深入研究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反腐网络信息工作的建设, 不断创新理念, 不断提高网络信息工作能力和水平。

摘要:在互联网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网络的“辐射力”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对我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日趋深远。当今, 网民对公权力的合理运行非常关心, 这种“体制外”的监督、检查、控制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着。然而, 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在推动反腐倡廉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方面, 由于举报主体的良莠不齐, 在网络反腐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举动。因此, 只有建立健全网络反腐的法律制度, 规范网络反腐秩序, 提升公民理性参与, 保护与激励举报人, 强化司法在反腐运作中的作用, 把网络反腐纳入法治轨道, 才能使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

关键词:网络反腐,法治化

参考文献

[1]朱智毅.网络反腐法治化问题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14 (4) .

[2][荷兰]E·舒尔曼, 著.李小兵, 等.译.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5.

[3][英]彼德.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201.

[4]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9) .

[6]马长山.网络反腐的“体制外”运行及其风险控制[J].法商研究, 2014 (6) .

中国共产党法治反腐路径选择 篇9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法治反腐

反腐倡廉关系到人心向背, 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她所建立和领导的人民政权, 与腐败是水火不相容的, 比起历史上任何政权, 必然更加注重预防和惩治腐败。法治反腐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 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 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习总书记这一论断, 为推进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法治反腐是治本之道

腐败问题, 是困扰古今中外所有统治集团的疑难顽症。实践证明, 只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 才能对解决腐败问题起到釜底抽薪、正本清源的作用。

(一) 唯有法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人性之“贪”

官员的贪欲有其基本的人性基础。人性有利他一面, 也有自私利己一面。人的利己性就是官员腐败产生的人性基础。古今中外, 能够做到不谋私利、无私奉献的公职人员, 毕竟是微乎其微的, 绝大多数是追逐私利的。腐败之所以成为一个普世现象,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疑难顽症, 其根源就在于人性之“私”。要根治腐败这一痼疾, 必须从人性之“私”这一客观事实出发, 对症下药, 方能药到病除。解决公职人员人性之“私”问题,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方针, 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以德自律, 更要加强法治建设, 用法律制度规范、约束公职人员“私欲”行为。英国思想家大卫·休谟曾提出著名的“无赖原则”, 认为人们在考虑制度安排时, 必须持“人人应当被假定为无赖”这样一种假设。“无赖原则”表明“人性恶”的思想, 所有的政治家和政治行动者在政治生活中都可能成为一个“无赖”, 都可能是“理性”的谋利动物。这启示我们, 在党和国家的政策与制度设计上, 一方面要激励、张扬人性的优点, 充分考虑公职人员的利益诉求, 要确保他们合法私利得到实现, 另外一方面, 也要规范、约束、扼制人性之“私”, 防止、遏制公职人员私欲无限膨胀, 欲壑难填, 超越政策、法律、制度界限, 以权谋私。唯有如此, 才能较好地解决腐败问题。

(二) 唯有法治才能把权力关进笼子

腐败是权力的滥用。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人性之“私”只是腐败发生的人性基础, 不受制约的权力才是腐败发生的社会根源和制度基础。因此, 用法治规范、约束和监督权力, 才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是建设廉洁政治的关键所在。习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习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 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原则, 用法治来规范、限制、约束、管控和监督权力,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腐败。

(三) 法治反腐确保反腐倡廉建设健康发展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反腐, 有利于党的反腐倡廉大业科学、规范、健康发展。首先, 法治反腐突出制度反腐的重要性。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强调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彰显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先进价值理念, 保证反腐败工作依纪依法有序开展。其次, 法治确保人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权利, 为人民群众反腐提供了根本依据和保障。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的主体和根本动力, 反腐败斗争, 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群众反腐必须纳入法治化轨道, 以法治为保障, 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再次, 法治反腐能够防止和纠正反腐败斗争中各种偏差和错误, 确保反腐败斗争有序、健康发展。

(四) 法治反腐是中外反腐倡廉历史经验之总结

在历史上, 腐败和公共权力是相伴而生的。几千年来, 中外绝大多数统治者, 从巩固自己政权、维护自己统治地位出发, 都是旗帜鲜明的反对腐败, 并且采取种种手段和方法, 预防腐败, 打击贪官污吏, 形成了人治反腐、重典反腐、法治反腐三种反腐模式。在这三种反腐模式中, 法治反腐是当今世界一种文明进步的反腐倡廉模式, 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特点, 其实效性、持久性、公正性和普适性, 是人治反腐、重典反腐等方式无可比拟的。当今世界, 政府廉洁指数高的地方, 如芬兰、新西兰、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 无一例外都是法治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新加坡成为亚洲清廉指数最高的国家, 主要原因在于有完善的法治体系, 法律严明, 制度严密, 官员不敢贪, 也不能贪。法治国家反腐倡廉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法治反腐的路径选择

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 推进法治反腐建设, 必须强化法治理念, 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 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是法治反腐的政治前提, 确保反腐倡廉建设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法治反腐, 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确保反腐倡廉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 是法治的基础和根本目的。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 首要目标和任务, 就是发展人民民主, 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 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 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发展现代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把法治反腐建立在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基础之上。

(二) 加强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反腐败法律法规体系

有法可依是法治反腐的前提, 而法律法规的科学、完善和公正, 则是反腐倡廉建设健康发展的基础。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应对和解决腐败问题, 必须加强立法工作, 完善反腐败法律体系。一方面要确保科学立法和公正立法, 杜绝借立法扩权卸责等现象, 警惕并有效防止立法腐败;另一方面, 应当加强反腐治权的立法力度, 建立健全完备科学的反腐败法律法规体系。目前, 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成形, 但法律制度尚不完备。一是健全刑法等国家法律。我国有关反腐败的规定主要见于《刑法》、《行政监察法》等法律中, 但部分法律规定上过于宽泛, 不利于打击腐败。二是健全与反腐败基本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反腐败从来不是单一的基本法能做到的, 应加强与其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如加快制定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政务公开法等法律, 从源头上遏制公权力的滥用。三是健全党内规范。反腐败党内规范是反腐败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同正式的国家法律相比, 在适用范围、权威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应当逐渐健全并通过立法程序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党内规范转化为法律法规, 增强其反腐的强制性和约束性。

(三) 强化法治思维, 严格执法, 全面贯彻落实反腐败法律法规

法治反腐, 狠抓落实是根本。古人云:“世不患无法, 而患无必行之法”。法律的威严在于严格执行和实施。有法不依, 法律形同虚设, 法律和国家的权威性、公正性荡然无存。因此, 法治反腐一定要狠抓落实, 坚决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一是要加强现代法治教育, 强化国民的法治思维, 让全体成员树立法律规则至上、公平正义等现代法治理念, 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培养国民严格守法和依法办事的好习惯。二是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执法,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办事, 依据法定程序履行法定职责, 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批权、检察权, 为贯彻落实反腐败法律法规提供司法保障。四是加大打腐惩贪的力度, 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坚决查处大案要案, 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 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不仅要提高打击“老虎”、“苍蝇”的命中率, 还要加大财产惩罚力度, 提高腐败成本, 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确保干部清正廉洁。

(四)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法治反腐, 关键是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让人民监督权力,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 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任务, 也是防止权力滥用、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得到正确行使的重要制度保证。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 按照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 以突出民主权利的制约监督为核心, 以健全权力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为重点, 以完善规范权力运行的法规制度体系为保证, 以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为突破口, 坚持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原则, 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对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 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控体系。要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 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 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要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清单制度, 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要建立健全监督的立体网络, 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增强监督合力, 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腐败。

(五) 借鉴香港、新加坡反腐败经验, 创新反腐倡廉体制机制

我国目前的反腐机构设置和体制不尽合理。各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之下, 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不仅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很难实现, 对当地位高权重的其他人监督查处也会受到种种制约。反贪局是检察院的内设局, 人权、财权都由地方党委政府掌握, 更没有独立性。这种状况不利于反腐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必须创新反腐败体制机制, 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香港反腐倡廉成就巨大, 举世瞩目, 一个重要原因是香港建立了直属特首的独立的廉政公署。类似的经验还有新加坡。新加坡建立贪污调查局, 直属总理公署, 全面负责反腐败工作, 反腐倡廉成效特别显著, 使新加坡成为亚洲最清廉的国家。借鉴香港、新加坡反腐败经验, 整合纪检、监察、司法检察等资源, 设立直属中央的独立的反腐机构, 并进行专门立法确定其地位, 赋予其独立的调查权和查处权, 对涉嫌人员及其亲属的银行存款、财产等情况有权直接调查, 对违法违纪者依照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直接给予制裁, 提高法治反腐的成效。当然, 对任何类似香港“廉政公署”、新加坡“贪污调查局”的反腐倡廉组织机构, 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社会公众依法加以制约和监督, 防止其滥用权力。总之, 借鉴香港、新加坡等法治反腐经验, 创新反腐败体制机制, 对于我们党加强反腐败斗争、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突破反腐败困境, 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 2014 (01) .

[4]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反腐的法治意义 篇10

一、现阶段我国反腐败刑事法治的基本特点

(一) 反腐败刑事政策的科学化

与建国初期相比, 当下我国的反腐败刑事政策更加科学化, 例如从犯罪学的角度分析, 重点强调了腐败犯罪的事前预防, 也称为一级预防。所谓一级预防, 是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出发, 改变环境中能够导致犯罪的多种因素, 从根源出发采取措施, 这种事前预防能够从源头约束行为。二级预防则是以主体特征为主, 对于具有犯罪主观危险性的人群进行重点预防。三级预防采取个别化手段, 例如与公共社会隔离以防止其行为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等。近些年我国对腐败犯罪的打击程度日益加大, 反腐败的刑事政策也开始强调一级预防。

(二) 腐败犯罪的刑罚设置日趋合理

其次, 在刑事法律体系中, 涉及到贪污、受贿、渎职罪的主要以财产、职务便利、公共财物相关, 因此我国的刑法典在设置刑罚上, 以涉案金额来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性质, 并且以此来量刑, 确定不同档的刑罚, 在其他犯罪中还需要实现主客观相统一, 即考虑主观恶性及其他犯罪情节。总而言之, 腐败犯罪的刑罚设置不断趋向合理化, 大体上以自由刑为核心, 同时辅助以财产刑与死刑。在自由刑中, 也划分了多档, 根据犯罪行为危害的法益性, 来进行合理化选择此罪与彼罪。我国的反腐败犯罪设置的刑法整体上还是很好地实现了以罪行相适应原则, 立法视角比较全面。

二、我国反腐败刑事法治的主要缺陷

(一) 反腐败刑事法治理念相对保守

我国的反腐败刑事法律体系中, 仍然存在一些缺点与弊端。首先, 我国的反腐败刑事法治理念相对保守, 这既和我国长久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相关, 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刑法的具体功能上, 仍然存在一种依赖性观念, 反腐败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完成的, 而是要将法律与政治结合起来, 需要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 从高层领导的严查、惩戒、预防, 要基层的思想教育, 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具有体系化、长期化的特点。法律作为反应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 也是反腐败中最严厉的手段, 某种程度而言能过起到威慑作用, 是一种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是我国当下的刑事法律理念偏向保守, 过于依赖刑罚的作用。因此, 要合理、谨慎运用刑法,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坚持从司法实践出发。过于依赖刑罚容易导致法律的滥用, 降低法律的权威性。

(二) 反腐败刑事法律罪名设置不合理

其次, 在刑法中, 一些罪名的设置也存在不全面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刑法中规定的与腐败相关的罪名达到五十种以上, 但是相比较于一些具有国际公法性质的反腐败公约, 罪名涉及的范围还比较小。例如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要求缔约国将“贿赂非本国籍的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成员进行具有影响力的交易”这种行为纳入到可罚的范围之内, 但是我国在履行公约内容的时候, 仅仅规定了对非本国籍的公职人员、国际组织成员的行贿、利用影响力受贿, 但是没有将这两个犯罪的对向性行为纳入到现行刑法的可罚性范畴内, 可见, 现行法律对公约的要求贯彻不够彻底。

(三) 腐败犯罪的量刑标准设置不科学

最后, 腐败犯罪的量刑标准也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地方, 不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后, 经济发展迅猛, 社会物质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在刑法条文中, 例如383条规定的起刑点, 即通常情况以五千为起刑点, 如果存在比较严重的情节则不满五千, 以五千为贪污罪、受贿罪的起刑点明显较低, 在具体司法实践中, 很难得到有效执行, 正所谓“法不责众”, 在这样的条件下会直接导致司法执行的障碍。除此之外, 一些罪的情节不同, 但是其量刑档次却没有明显区别, 这样在判定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是否相统一时, 很容易导致罪责不相适应。一些量刑标准没有全面、准确展现犯罪侵犯的法益, 在其主观有责性、客观可罚性的内容上逻辑不通, 不利于刑法的公正性。我国现行的刑法在腐败类的犯罪, 例如贪污、受贿等, 主要以单一的财产数额标准来定罪量刑, 在特殊情况下才考虑其他的犯罪情节, 这样并不利于司法的准确性, 特别是在判定具体行为的危害程度的时候, 具有实体上的障碍。

三、我国反腐败刑事法治完善的构想

(一) 进一步更新反腐败的刑事法治理念

进一步建设我国反腐败刑事法治, 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要适时更新反腐败的刑事法治理念。理念作为行为的引导, 需要满足当下的社会特点, 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我国刑事法治理念存在的问题, 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 在反腐反贪的范畴内, 要树立刑法的谦抑理念。所谓谦抑理念, 指的是在刑法的应用中, 要谨慎、合理应用, 具有一定的谦虚态度, 并且在适用上有所抑制。任何一种犯罪的发生, 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刑罚就能够解决的, 刑罚只能在思想上起到一种约束、威慑的作用, 但并不是控制行为发生的核心要素。我国自古以来通过严厉的刑法来控制官员腐败, 但是其成效只能维持较短时间, 腐败犯罪并没有得到根治, 由此可见, 严峻刑法始终治标不治本。刑法是法律体系中最严厉的手段, 因此只有其他的方式无法达到目的的时候, 才能启用刑事程序。第二, 要坚持宽严并济的理念。宽严并济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指导思想, 对于近几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反腐败刑事法治中, 也要贯彻好这种理念。腐败犯罪是社会的毒瘤, 严重损害政府形象, 降低公职人员的公信力, 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秩序, 危害十分严重,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 要坚持依法行政, 根据法律内容严肃处理腐败分子, 同时也要结合举行的犯罪情节、主观动机等, 综合考量, 本着宽严并济的精神合法合理对待。

(二) 适当调整腐败犯罪的量刑标准

其次, 可以适当调整腐败犯罪的量刑标准。反腐败工作能够保证党政机关的先进性, 提高公职人员的整体思想素质, 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因此, 在刑事程序上, 要确保司法的公平正义, 合理对犯罪分子进行量刑, 从立法角度出发, 结合司法判例等, 调整贪污受贿类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刑法中关于腐败犯罪的量刑标准存在一些缺陷, 因此在刑法修正案八的制定过程中, 专家学者、司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等, 都对于是否取消贪污贿赂罪的量刑数额, 以“概括数额加其他犯罪情节”的内容取而代之, 从实践角度来看, 更符合反腐的现实需要, 并且能够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同罪异罚、异罪同罚、罪行不适应的情况。尽管这项建议的可行性较高, 并且得到了司法界人士的推崇, 但是最后并未得到立法机构的采纳。但是笔者认为, 取消贪污贿赂罪的具体量刑数额是可行的, 最高法可以拟定详细、明确的量刑标准, 在法院在进行裁判过程中, 结合具体的行为情节, 综合对腐败类犯罪进行定罪处罚, 确保量刑的公正性。

(三) 严格限制并逐步废除腐败犯罪死刑

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法, 以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形式来予以惩戒。我国现行法律中, 贪污贿赂犯罪均保留了死刑, 并且以绝对确定的方式来规定, 处罚的严厉程度不言而喻。但是笔者认为, 随着社会法治文明的发展, 反腐工作固然重要, 但是在对死刑的认识上, 仍然要保持理性的态度。

首先, 要严格限制死刑的应用, 尽管通过规定死刑, 能够起到法律权威的威慑作用, 但是我们在法治社会建设中, 既要从反腐的大局出发, 又要促进当下的人权发展, 将死刑改革置于历史的新高度之上。当下, 废止死刑是世界刑事法律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的法治进步离不开先进的世界性的法律文明, 因此在反腐败的刑事法治发展中, 要谨慎适用死刑, 保证司法程序, 并且赋予被告人明确的权利, 避免误判等司法误区。其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 要逐步废止腐败犯罪的死刑。现阶段, 我国的反腐工作形势依旧比较严峻, 保留贪污贿赂罪的死刑具有其必要性与阶段合理性, 但是从长远的法治建设与发展来看, 废除贪污贿赂罪的死刑依旧是大势所趋, 这是一个缓慢的法治进步过程, 尽管当下民众很难接受废除贪污贿赂罪、渎职罪等的死刑, 但是死刑的设置是由历史发展形成的, 是特定时代必须具备的国家机器, 并不意味着具有永恒的合理性。因此, 着眼于未来, 在社会文明条件比较成熟之时, 我国应当废止腐败行为犯罪的死刑处罚。

四、结束语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进程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特别是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 折射到刑事法律建设上, 在法制政策、立法与司法上都有明显提升。但是我国仍然要朝向更高的法治目标前进, 严厉惩戒腐败分子, 将法治水平向发达国家靠拢, 通过进一步更新反腐败的刑事法治理念, 构建完善的反腐败刑事法律要素, 适当调整腐败犯罪的量刑标准, 并严格限制并逐步废除腐败犯罪死刑, 从大局视角出发, 统筹考虑, 协调完善刑法与反腐败的关系, 相信我国的反腐败会随着法治社会的构建完善,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赵秉志.中国反腐败刑事法治的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 2014, 05 (13) .

[2]赵秉志.我国刑事立法领域的若干重大现实问题探讨[J].求是学刊, 2013, 03 (15) .

[3]赵秉志.中国反腐败刑事法治领域中的国际合作[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4, 10 (10) .

[4]商浩文.论我国贪污贿赂犯罪刑法治理的国际化——基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中国反腐败的现实考察[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 08 (05) .

[5]欧阳媛.浅谈刑事法治视野下的反腐败体系改革[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04 (20) .

[6]赵秉志.中国反腐败刑事法治国际化论纲[J].江海学刊, 2012, 01 (10) .

[7]魏东.对腐败犯罪“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刑事政策考量——兼议“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的政策性限缩解释[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4, 03 (11) .

[8]孙道萃.反腐败“零容忍”刑事政策之辩思[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5 (15) .

网络反腐应走法治化制度化道路 篇11

腐败现象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历来重视反对腐败,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查办大案要案、惩处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等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政府监察机关始终坚持依法依纪查办腐败案件,同时,党和政府也充分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依法保护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发挥人民群众对公权力的监督,与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共同构成立体的问责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监督日益成为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

2010年12月,我国发布《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首次肯定网络监督的作用:中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加强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反腐倡廉舆情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同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将“网络反腐”一词收录其中,这是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得到中央高层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学者作了专门统计,近8年来,我国内地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过网络反腐事件,共计118起,其中2011年达到近50起。刚刚过去的2012年,网络反腐跨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掀起了又一轮新的高潮,以至于有网民把2012年称为微博反腐年。十八大以来,至少15位厅级高官被纪检部门公开停职并调查,涉及重庆、广东、四川、山西、山东、新疆等省市自治区。这些都说明了随着网络监督的发展,我国的反腐模式在经历了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制度反腐后,普通民众的权利反腐成为新亮点。

较之以其它传统的媒体平台,网络在反映民意、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体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借助于网络反腐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网络的公开透明使得许多真实情况和真实心态大白于天下。在反腐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将涉及机密外的一切信息迅速公布于众,引导舆论动向,同时主动将政务透明化,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避免黑箱操作,让腐败分子无机可乘。另一方面,网民可以自由在网上公开发表评论,引起公众的关注,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让普通人感觉到了公民的力量,让“以弱胜强”成为可能。

其次,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捷,只要一条反腐的新闻出现,将会迅速地传播至全国各地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跨越重洋。这不仅减少了传统信访繁冗复杂的程序,节省了上传下达的时间,降低了中间过程人为因素干扰,而且为反腐工作赢得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三,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决定了通过网络反腐比较隐蔽安全。网民可以拥有自己的网名,也即举报者无需实名制,身份可以隐藏。这使得网民在网络上的言论变得更加自由,不必担心会被腐败分子知晓身份而遭到报复,其人身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另外,网络反腐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举报者不必在现实中耗费精力和财力进行上访,只要在任意时间在某公共论坛上发表信息,网络自身就可以将该意见在网上高度聚焦,进而引起纪检部门的关注,从而达到网络举报的目的。

第四,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展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它兼声音、图像、动作、文字于一体,为反腐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武器,它可以全方位地为反腐工作提供更加具体直观的证据,真实地展现腐败分子的罪恶行径,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政府可以通过网络设立各种平台,公布政府的工作进程,听取公众的意见,公众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参与新闻报道,自由发表观点与言论,从而实现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大大推动了反腐工作的进展。

实践证明,通过网络这个发达的自媒体平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达到前所未有的保障和扩展,坚持人民群众路线,是应对反腐败严峻形势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也是为腐败分子设置的最大和最有效的监督网。当然,就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网络反腐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和不足,网络上大量不甚严谨的“人肉”、“曝光”,不仅可能伤及无辜,还会伤害网络反腐自身。网络反腐存在泛道德化倾向,甚至出现道德挟持司法、以道德审判代替法律审判的情况,这就会让反腐的积极效果打了折扣,说明了通过网络反腐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首先,由网络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在整个腐败案件中所占比例不大。据统计,2012年纪检监察机关立案的案件中,案件线索有41.8%来源于信访举报、20.9%来源于公检法和审计机关移送、7.1%来源于办案中所发现、三者相加为69.8%。这一情况说明,作为国家反腐败斗争的专门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仍是主渠道。网络作为线索提供源固然重要,但数量有限。

其次,网络曝光监督存在着代表性欠缺和明显的结构、区域、城乡等差异。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到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这当中,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约六成,而农村地区目前只有23.7%,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仅为27.6%,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网络普及率差距较大,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使得网民队伍良莠不齐。网络言论的匿名功能给一些失去理智、企图发泄不满的人以可乘之机,极大地干扰了普通群众的理性判断,使一些网络舆论严重偏离了舆论监督应有的客观公正。

第三,网络反腐是把双刃剑。一些腐败案件最先在网络上曝光,一些政府官员的不当言行在网上遭受猛烈批评,使得这些官员在网络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威风扫地、狼狈不堪,各级干部则从中受到尊重民意、重视舆论监督的教育,这无疑是网络舆论的正面效应。但同时,网上爆料引发的一哄而起的围攻,往往不经核实、不容辩解、不辨真假,难免会有误伤;网上围观“不雅视频”,使严肃的反腐败斗争娱乐化、低俗化;非法窃听、偷拍成风,会恶化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对此,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网络“能够创造种种新的联系,在迄今不曾有过的公共领域,它也能够肢解现有的公共领域,因而使富有意义的联系化为乌有”。

因此,规范引导网络曝光监督迫在眉睫,网络反腐应走法治化制度化道路,因为最好的制度莫过于法律,应从源头把关防腐败产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12月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为规范网络反腐提供了上位法依据,《决定》强调“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由以前的“依纪依法”,到现在的“依法依纪”,这个提法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法律的尊重,反映出各种专门监督机关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这对公民、官员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网络反腐走法治化制度化道路,首先应尽快研究制定并出台加强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在反腐问题上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对官员、政府部门的决策权、行政权行使的源头把关,防止决策“一张纸”、花钱“一支笔”、用人“一言堂”等权力腐败。通过健全反腐法律法制体系,提高法律的约束力,确保网络的发展和管理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网络反腐走法治化制度化道路,要因时制宜调整纪检监察机关、审计部门、人大常委会对接民众通过网络等渠道举报的机制安排。纪检监察机关等监督部门一直在鼓励公民实名举报,但响应程度不高,就是因为现有的受理举报及后续查实处理程序,未能很好的保护举报人。为此应首先通过制度的健全,让受理包括网络渠道在内的各类举报进一步规范化,不会在经手人环节被堵截,不会因领导打招呼而中止,明确规定纪检监察机关等部门从受理举报之时起,就有义务保障举报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在反腐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发挥群众在反腐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反对“运动式”、“情绪化”反腐,更要防止为泄私愤,或有不良企图的人用歪曲、捏造、诬陷等方式去攻击别人,主张制度化组织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将互联网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让群众通过网络空间进行积极的政治参与,借助这一渠道自发组织起来监督政府,监督行政权力,揭露腐败分子与腐败行为。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疏”而不是“堵”的方式正确处理网络反腐与制度化反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把反腐倡廉建设在法治化制度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风反腐 篇12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反腐的关键还是要从人治走向法治, 而法治的关键就是有法可依, 这是前提, 也就是需要首先建立起反腐倡廉的法规制度。这些制度一旦建立, 任何人都应该无条件遵守, 面对法律法规人人平等, 不能有任何人临界于法律之上。

二是这种制度的建设需要追根述源, 需要从源头构建防腐制度体系。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完善人事权、财经权和资源权“三权”改革制度。

三是需要构建惩治腐败制度体系。换言之就是有法必依, 一旦有人违反了法律, 都应当接受法律的审判和制裁, 这就需要制定健全反腐败协调机制的意见, 健全问题线索管理、案件监督、案件提级办理、“一案双查”等制度。

四是要完善纪检改革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两个责任”、“两个为主”、“两个全覆盖” (派驻监督全覆盖、巡察监督全覆盖) 等制度。五是社会参与制度体系, 建立纪委开放日、新闻发布会等制度。

二、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风反腐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作风建设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 必须抓常、抓细、抓长,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防止“四风”问题复发反弹。也就是说, 反复需要从开始的治标往治本走, 短期内是治标, 长期还是治本, 真正让所有官员能够不敢贪、不想贪, 最终能实现人人监督。而这种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就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风反腐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在第一步就走好, 正如上文所说, 需要首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然后有法必依, 执法毕严, 各级领导应该带头遵守, 早好榜样, 将这种好的势头延续下去。

三、坚持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查办案件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风反腐的原则

反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归根结底其是有很多技巧和方法的, 是否能够坚持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查办案件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风反腐的关键。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死的, 有一套完善的体系, 所以在制定的时候就应当秉承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原则, 而查办案件就是依托于这些法律, 换言之, 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查办案件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风反腐的原则。要真正的实现这些目的

首先是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有案必查, 对问题线索逐项排查、逗硬排查, 对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 发现一起, 坚决查处一起。二是实行违法案件快查快移。健全反腐败协调工作机制, 变大包大揽为综合协调, 变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 对腐败个案, 只要违反党纪政纪的问题已经查清, 并有证据表明其已涉嫌犯罪, 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坚持安全文明办案。牢固树立法纪意识, 严格执行办案规定, 严格遵守办案程序, 切实做到办案程序合法、办案措施合法, 取证手续合法。

四、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风反腐的核心

虽然社会一直在倡导法治,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 中国还遗留有非常多的人治思维, 特别是领导干部, 很多都没有将法律放在眼里, 在决策的时候做一言堂, 凌驾于法律之上。因此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风反腐的核心就是要强化权力的制约, 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要做到这些首先是大力推进人事权、财经权和资源权改革。制定出台简便易行、有效管用的配套制度规定, 切实将“三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二是狠抓廉政风险防控。建立“积极预防、系统治理”工作机制, 大力实施岗位防控、专项防控、重点防控“三项防控”, 全面推广应用廉政风险防控系统, 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 风险防控就跟进到哪里。三是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制定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图, 全面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五、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风反腐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 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 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 人们的观念等等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纪律检查当然不能例外。

眼下, 纪律检查机关应当深入的了解社会, 关注社会的变革, 深化纪律检查体制的改革, 制定好时间表, 明确工作的细则、步骤和核心, 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切不可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人民日报:《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出版[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22:3.

[2]侯秀娟.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从严治党的全面部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讲话[J].前进, 2014, 11:7-10.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党建, 2014, 11:19-24.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中国法学, 2014, 06:5-1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课题组, 石建国.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几个要义[J].党的文献, 2015, 02:14-20.

[6]吴寒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 2014.

上一篇:天津发布下一篇:软基加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