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企业的途径(精选6篇)
建设法治企业的途径 篇1
新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只有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 用法律制度和法律手段管理农村的各项事务, 才能使农村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才能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在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 农村社会的法治状态和程度, 直接决定了我国整个社会的法治程度, 直接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我国农村法治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 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一、加快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体现和保障。穷国无法治, 很难想象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贫困山区农民和经济不发达农村的农民有同样的法治要求。为使农村法治建设顺利进行, 必须加快建设农村市场经济体制, 使农村的市场经济融入到整个市场经济中。这就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确立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 鼓励农民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重视农村的产业化发展,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主要是市场形成价格机制,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 采取多种方式把农户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有效的联系起来;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 促使农村大市场的形成, 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只有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才能变成现实, 才能为农村法治化、和谐社会的建构奠定经济基础。
二、选择合适的农村法治的模式,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奠定建构模式
模式的选择对实施的结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诸多学者对我国法治模式作过多角度的探讨, 其中, 有学者认为我国法治建设应选择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演进型的法治;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法治只能是政府推进型;也有学者认为只能是社会推进型;还有学者认为我国法治应该走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推进型相结合的道路, 以政府推进法治改革为主导, 辅之以社会民间自然生存的具有现代化法治精神的制度、规范和力量。农村社会有其自身的特点, 必然以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眼光去审视这个问题, 就目前而言政府推进肯定是必要的, 但仅靠政府推进是不够的。农村社会有其自身的秩序和发展规律, 我们需要培养法律在农村生存的现实基础, 实现法治秩序与社会自身秩序的融合。在转型期的我国, 我们不仅必须注意城乡法治的整体性问题, 还必须注意农村内生法治力量的培育与壮大。因此, 我国农村法治应走以政府推进为基础, 结合社会与民众内在推动演进的道路。
三、加强农村立法,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首先要求做到有法可依。为此, 国家有关立法部门应该加大农村立法的工作力度。现阶段农民在各方面都处于弱势之中, 为提高其地位, 促使其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必须在立法上要有农民权利保护优先的立法精神, 制定出一批农民熟悉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例如《农民权益保护法》、《乡村关系法》、《农民协会法》、《农业投资法》、《农村社会保障法》等, 还要完善现有法律, 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义务教育法》、《土地管理法》、《乡镇企业法》等。另外, 农村立法要反映农村社会的需要, 与现实的农村社会承受力一致, 不能搞一刀切, 同时立法要严格按照立法规则进行, 科学立法。
四、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合格的实施主体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和贯彻, 法律能否得以真正贯彻和实施关键在于执法者。农村现存执法队伍中高素质执法者奇缺, 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 提高执法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纠正农村干部中那种“法治”是用来治理民众、对民不对官的错误观念, 把强化依法行政作为各级领导的行政执法形象, 让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深入到农民心中;第二, 健全对执法者的录用、考核、福利、晋升及奖惩制度;第三, 加大引进具有专门法律知识、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的高校毕业生深入农村基层, 改善农村执法队伍中法律专门人才构成偏低的状况。
五、完善和强化农村法律监督机制,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监督保障
农村法治的实质在于作为主体的农民依法治权, 确保农村基层组织依法而治, 克服任意性。因为权力有一种侵略性,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权力往往善于以所谓目的之“正当”来为一切不正当的行为狡辩, 致使权力的腐败变质是如此容易, 而且又是如此不知不觉, 如此不易被察觉。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建立和健全有关制度, 从根本上保证严肃、公正执法, 这就要严肃纠正各种执法违法现象。在农村, 监督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 主要是通过上级单位对执法者的检查、复议等方式来实现, 并且要把这种监督制度化, 使之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外部监督, 主要来自行政相对人、人民团体、社会舆论、政党、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在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 目前尤其要强调这种外部监督, 它能使基层工作人员正确行使权力, 不随便乱收费, 避免增加农民负担, 拉帮结派, 作福作威, 而且它对于提高农民的法治观念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切实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内在精神动力
农民是农村法治化的重要主体, 是农村法治实现基础的基础, 因此农村法治化的实现, 从根本上还必须依靠农民良好的法律意识。鉴于此, 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引导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增强理性精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其法治意识。教育可以帮助农民改变信仰、价值体系以及社会意识和政治态度, 可以促使其走出经济思维的狭小天地, 使其思维场景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层变化, 可以改变其小农意识和保守心理, 并可改变其情感方式, 最终形成开放和进取的价值取向以及积极参与的政治态度。法治的宣传教育要有针对性, 在宣传中一方面要加强法律的普及力度, 另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好的法治宣传社会环境, 不断培养农民的法治主体意识, 增强其法治主体的认识, 强化其法治主体的能力。
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农村基层组织是管理农民、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的基层组织, 是维护农村的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有效组织。当前, 农村基层组织的廉政、勤政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贪污腐化、横行乡里, 是不能率领农民进行当地的法治化建设, 反而成为法治化建设的绊脚石。所以, 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村委会、治保会、调解会等基层组织的制度、法律、组织等方面的建设, 理顺他们之间以及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关系, 形成权力赋予、权力行使、权力剥夺的良性的农村基层组织循环体系, 提高其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 使其发挥名副其实的作用, 从而对广大农民群众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道德基础
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 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爱国守法、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树立现代价值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农村文化教育条件, 使农民由传统型农民转变为现代性农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农民自觉的产生对维护正义、公平、自由、民主、秩序、和谐法律的渴望与需要, 这种需要将推动农村法治化的进程。
总之, 新农村法治建设, 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历史任务, 它需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制度以及执法队伍等多方面的完善等。它同我国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新农村法治建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 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摘要:新农村法治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快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通过选择合适的农村法治的模式, 加强农村立法, 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 强化农村法律监督机制, 切实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途径才能尽早实现我国的农村法治, 进而建立现代整体法治社会。
关键词:农村法治,市场经济,法治模式
建设法治企业的途径 篇2
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深化扩展法治创建工作,落实企事业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根据上级有关文件,按照十都镇创建“法治十都”实施方案的要求,围绕“解难题、兴企业、促发展”的要求,以加快企业发展为目标,以发展经济、服务社会为宗旨,紧紧围绕着创建法治企业的标准,采取“四定”措施,积极推进”法治企业”创建活动。现将开展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
深入开展”法治企业”创建活动,是强化企业基础建设,深化创建活动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有关企业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把思想统一到镇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创建活动措施上来,切实把”法治企业”创建活动抓紧抓好,抓出了成效。
二、明确创建职责,切实加强领导。
各有关企业把开展”法治企业”创建活动纳入企业内部管理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企业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建立综治办,制
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措施。各企业负责人是开展”法治企业”创建活动的具体责任人,相关的职能科室负责人是协调开展”法治企业” 创建活动的联络员和信息员。通过开展”法治企业” 创建活动,进一步密切与职工的联系和合作,多为职工提供服务,多为职工办好实事。
三、按照创建标准,认真组织实施。
各有关企业按照创建标准,精心组织实施,及时向镇安监所反馈活动开展的重要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在创建过程中,各有关企业与乡镇加强配合协调,建立定期交流联络制度,加强信息互通,形成工作合力。年底各有关企业组织开展好创建活动工作总结。
四、采取四定措施,积极推进创建。
一定工作目标。通过深入开展”法治企业”创建活动,努力实现企业“无集体越级上访、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无员工违法犯罪”的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安全有序的生产环境、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良好互动的用工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二定创建标准。一是企业法人作为第一责任人,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把”法治企业”创建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抓实做,做到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领导班子成员没有违法、违纪及治安处罚的情况;二是坚持依法治企,企业管理有序。各项制度健全,实行规
范化管理;综治及安全保卫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明确;三是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做到“三防”(防火、防盗、防事故)、“五无”(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内部人员犯罪、无群体上访、无“法轮功”练习者);四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健全。有专人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矛盾纠纷不回避、不推诿,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车间班组、大事不出企业内部”,不发生到市、到省、进京群体上访事件;五是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得力。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程操作,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可操作性强;消防灭火器材齐全、明确责任人,对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原料及产品严格管理,无重伤和死亡事件,不出现灾害事故和环境污染事件;六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法律意识、爱岗敬业、集体主义观念等各方面素质较强,不参与封建迷信、“黄、赌、毒”等非法活动;七是企业关心职工的疾苦、体贴职工生活,充分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三定工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成立创建”法治企业”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创建”法治企业”活动各项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开展宣传,设立专栏,及时报道企业法治建设工作情况,选择一批创建”法治企业”的先进单位、先进人物进行宣传,营造氛围,调动企业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三是
加强示范带动。安监所选择2家重点企业,作为“法治企业”创建示范点,制定示范点创建工作制度,确定一批综治联络员,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法治企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四是创新创建载体。结合产业分布和区域特点,在企业成立法治建设理事会,安全技术防范协会等群防群治组织;在企业相对集中的点建立厂际联防制度,形成有效的治安联勤联防网络,构建“安全板块”,保障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五是落实基层保障。不断加大对企业法治建设工作的保障力度,在企业内部设“法治建设办公室”,确定专职人员负责企业的法治创建工作;同时,加大企业法治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法治企业创建工作顺利和开展。四定创建责任。一是建立创建“法治企业”责任制。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有关领导、工作部门、工作人员,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人、考核有效、奖励兑现的工作机制,使“法治企业”创建活动长期、深入开展;二是建立政法部门挂钩联系企业责任制。安排政法部门领导和公安民警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对重点企业实行治安重点保护。要求挂钩联系企业的政法部门领导和民警定期深入企业指导法治创建工作,不断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法治建设;三是坚持齐抓共管责任制。要求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活动,司法机关对危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件,依法快诉、快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督促企业规
范用工行为,落实劳动保护措施,组织、宣传、司法、工商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法治建设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促进“法治企业”创建工作,夯实了“法治十都”创建基础。
建设法治企业的途径 篇3
关键词:法治宣传教育;企业法治文化;问题与不足;对策与建议
随着法治宣传教育的推进展开,各企业也逐渐开始注重自身的法治文化,对宣传教育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希望增强企业员工的法治观念。与此同时,企业法治文化的建立,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进,另一方面既稳定了改革发展的大局,又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一、法治宣传教育在建设企业法治文化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一)企业领导的不重视
虽然国家在大力宣传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企业相关领导不重视,不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法治教育观念就难以落实。依法治国现在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领导不重视普法工作,他们就认为,在整个社会环境下,经过长期的熏陶和全民普法,人们已经掌握了法律法规知识,该普及的法律知识也早己经普及了,难以创新。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的企业、单位只是将法治宣传停留在口号上,做一些表面工作,人员、经费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难以落实,无法正常开展相关工作。
(二)法治宣传教育过于形式化
很多年以来,各单位利用多种方法,向员工普及、宣传基本的法律知识,通过多次实践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为后期企业员工在学习法律过程中提供了很多的帮助[1]。但是很多时候宣传的法律内容没有真正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实用性也不强,做的多为表面工作,只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这使得法治教育宣传工作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
(三)单位员工的法律观念淡薄
虽然现在已经普及了素质教育和法治教育,但是在我国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有限,这就导致有些单位员工的知识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不高,法治观念淡薄,这就难以达到普法目标。
(四)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员工自身的需求不适应
随着各企业单位的深化改革,整个企业的利益关系日趋复杂,进而引发出各种矛盾,员工也越来越渴望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在企业的法治教育活动中宣传的内容,与员工希望了解的法律内容有所不同,这就会导致员工学习兴趣的下降[2]。当前企业的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仍然把员工需要履行的义务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对员工权利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宣传形式方面过于单一,多采用讲法治课的形式,这会导致效率的低下。
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确定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
首先要确立企业的中心工作与普法的目标相一致,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衔接。应该在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的基础上,做好学法、用法,培养员工的自觉性和法治观念,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法律氛围,提高自身的法治管理水平。同时,由于整个企业员工文化程度的不同,根据不同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理解水平,治定出不同的普法目标任务,逐步完成目标[3]。
(二)掌握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
一方面围绕实施的普法规划,形成学法热潮,提高全体员工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大力宣传与员工生活、工作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员工的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活动,树立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形成依法办事的新风尚。
(三)改进法治宣传教育的方法
如果想法治宣传教育能够得到更好地成效,必须要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宣传形式,积极的创新、改进。一方面要把相关法律条文与员工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通过讲解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来解释法律条文,将法律条文进行解剖,让员工真正理解其含义[4]。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导向宣传,不能一味的追求效应,夸大宣传。
(四)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市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所谓的市场经济,也就是法治经济,这就体现出法治的服务性能,要将市场经济的需要与法治宣传教育的工作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出法律法规的作用。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法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建立企业法治文化,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完善,不断地开拓创新,可持续发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开展,可以培养企业员工的法治精神,培育法律信仰,在提升员工法治观念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陈文盛,罗联招,刘莉萍.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1:98-99.
[2]张浪.江苏政府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推进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597-602.
[3]江雪松.江苏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推进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608-612.
试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现实途径 篇4
一、法治社会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历史的高度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明确提出了法治社会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法治社会建设离不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建设, 如果离开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就如同车无两轮、鸟无两翼。法治社会的建设, 反映一个国家的法治化水平的高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纪守法, 信仰法律, 让法律成为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最先考虑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成法治社会, 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的建设。
二、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1、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
改革开放这些年, 经济快速发展, 百姓维权意识也与日俱增。但社会上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现象。我国是一个面子的社会, 人情的社会, 党内也还不同程度的存着一些特权思想。这种社会状态, 并非一日形成。从无法可依发展到有法可依再到严格执法, 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 有人不严格遵守法律, 不严格执行法律, 进行选择性执法, 使公民对法律产生质疑, 不信任法律。要改变这样一种状态, 领导干部应当率先树立规则意识, 将法治思维融贯于立法、执法、司法的方方面面, 形成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通过行动的引领, 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 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 垂范守法, 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 以宪法为核心, 把宪法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内容, 纳入各院校学习内容。
2、把法治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未来。青少年时期学习文化固然重要, 但规则的培养也很重要。规则的养成, 关键在年少时灌输。长大成人后, 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才再开始培养, 难上加难。所以, 培养青少年, 规则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 还是应从小加强教育更为合适。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从青少年抓起, 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必须有完善的保障体系, 这样就需要具有系统的教材、适宜的课堂形式, 才能扎根于学生内心里。一是制度保障问题。确保法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不会流于形式。二是教材保障问题。教材以何种形式编写才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三是师资保证问题。老师要有法律学识、法律精神, 法律信仰。
(二)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 即治理主体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社会治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治理应理顺完成好以下几个方面任务:
1、深化基层组织、部门和行业的依法治理
我国社会基层的结构重在居民社区、村民委员会, 所以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以城乡社区服务为突破口。居民社区、村民社区服务和管理的能力强了, 社会治理的基础也就实了。基层组织必须真学法、真用法、真守法。
2、发挥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除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之外, 还要发挥那些不是法律法规, 但是一种社会规范的要求, 社会规范是指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的规章、团体的章程, 它们虽然不是法律法规, 但是它们在社会治理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制定并完善相应规范、宣传、引导公民自觉遵守, 保护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同时, 要加大相关部门对成员的监督, 以遵守规范为荣, 违反规范为耻。
(三)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1、在法律援助上给予经费保障
1994 年我国建立法律援助制度, 解决了贫困人群的现实所需, 但要进一步完善这种法律服务。
一是建立法律援助经费投入保障制度。法律援助机构的运转需要经费保证, 面对贫困人群的援助需求, 政府逐年加大财政经费投入, 就发展情况看, 还远远落后于法律援助需求的增长。目前我国政府并未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大财政经费投入, 更要对贫穷、偏远落后地区加大倾斜力度。
二是拓宽筹集渠道, 补充政府财政。 (1) 政府性基金。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 建立法律援助基金。建议政府依法定向某些单位征收法律援助基金。 (2) 福利彩票。发行福利彩票的专款, 可以划拨一部分资金定向用于法律援助事业, 虽然我国目前民政部门已经与司法部门联合做了许多工作, 但拨款金额跟不上法律援助需求。 (3) 慈善性的社会资助。允许法律援助机构接受社会捐赠, 划拨相应资金用于法律援助。
2、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
律师和公证员是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的力量, 所以要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
一是提高律师、公证人员的专业水平。我国法治建设历史短, 从业人员并非全部为法律专业人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需要高、精、尖的法律人才, 提高从业门槛, 严把入口关。
二是提升律师、公证人道德水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许多从业人员只注重利益获取, 而忽视从业道德, 以至于常有从业人员失德事件发生, 所以必须要多方面提升从业道德水平。
(四)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1、建立健全表达机制
我国当前利益多元, 矛盾较多,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听证制度是我国公民利益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 发挥作用的同时, 也出现了不透明、不合理、效率低的困境。应从以下加以规范。
一是增加价格法规定以外的听证事项。根据价格法规定, 除在确定或调整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三类必须进行听证外, 还可以将听证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有形的商品、有偿服务的政府定价和政府的指导价上。
二是应当将重大市政建设项目引入市民听证范围,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 每年都有一批重大市政项目建设上马, 这些项目的资金来源, 都来自于纳税人上缴的税收, 而且这些项目对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所以让老百姓参与进来, 真正体现我们人民主体地位。
三是应该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列入听证范围。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 作出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行政机关应当举行听证, 为当事人提供一个有效的陈述事实、申辩理由的机会。这样既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又能有效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公平执法。同时, 提高执法机关的民主意识, 依程序执法。
2、完善仲裁制度, 提高仲裁公信
仲裁因为具备自主性、效率性、及时性等这样一些便民的特点, 已经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方式。仲裁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出现了影响仲裁公正性的问题, 仲裁前置程序不科学, 个别仲裁人员徇私情、徇私利或者接受当事人的贿赂, 违反公正的职责, 对纠纷做出违背事实和法律的仲裁。
一是不断改进完善办案机制, 努力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在处理具体案件时, 要不断增强诚信理念, 不违反相应法律规定。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 注重社会效应, 快审案、快结案, 因为, 案件效率和质量是仲裁的生命线。
二是严格选拔仲裁员和仲裁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程序选人、用人, 确保仲裁工作人员有责任、有担当。
三是加强办案过程监督。加强对个案情况全程掌控, 全程监督, 严防仲裁不当, 侵害当事人权益。
建设法治企业的途径 篇5
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暨2015全国安全文化建设推进会在京召开
2015年12月19日,在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文化课题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协办的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暨2015全国安全文化建设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新常态下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新特点,深入探讨了面向十三五发展新时期,如何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用文化力量推进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作了题为《实施十三五安全生产发展战略,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主旨报告。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向大会致辞。国家铁路局安全总监、安全监察司司长宋桂玉,国家核安全局核电安全监管司司长汤搏,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副巡视员金思宇,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副司长金鑫,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机关党委原副书记、纪委书记、总局宣教中心原主任金磊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原副巡视员李世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施工安全监管处王天祥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大会。开幕大会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华锐主持。大会宣读了《中国企业安全文化模式课题研究及创新示范活动的表彰决定》,发布了一批全国安全文化建设标杆企业。
张鸣起在讲话中指出,安全生产大于天、安全责任重于山。安全生产问题不仅是经济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而且早已经成为政治和社会领域内,关系广大职工生命健康和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生命的一件大事。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强化安全文化尤其是安全法治文化建设这一核心。在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设中,抓住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这一根本,按照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经济的要求,坚持良法善治,把加强安全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强化安全法治观念、思维、价值、理论研究,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和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安全法治水平和能力,为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黄毅在报告中指出,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实现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攻坚阶段。要坚持以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改革创新。要坚持依法治理,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法》,加快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要坚持预防为主,把工作的重心转到隐患排查治理上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要坚持文化引领,广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强化红线意识和责任意识,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学习推广国内先进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创造出的新鲜经验,推出更多独具特色、富有企业个性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让安全文化之花不断结出丰硕的安全发展之果。
孟凡驰认为,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工作之魂,是安全方式和安全手段之源。安全文化建设成效显著,能够丰富一个企业的文化内容,成为企业整体的文化生长点。有相当一些企业,安全制度非常详尽,但仍未实现理想的安全效果,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重流轻源,舍本逐末,轻视了安全文化建设。如果安全文化理念缺失,企业领导对诸如企业存在的终级意义、人本和物本的价值选择、数量和质量优先原则等重大问题,就会缺乏理性思考,进而就难以把握安全和效率的关系。
宋桂玉表示,此次开展安全文化专题研究和会议推进工作,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国家层面,统筹规划,整体推动,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了各行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化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他介绍,铁路系统始终把安全责任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把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铁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我的安全我做主、一点不差、差一点不行等特色安全理念,广泛采取教育培训、考核激励、劳动竞赛等方式,积累形成了西安铁路局襄渝线巴山工务车间巴山精神等特色安全文化,涌现了郑州铁路局太焦线孔庄线路工区铁路养我一辈子,我养铁路一辈子等感人事迹。
汤搏介绍了国家核安全局开展的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安全文化宣贯活动等,以及核电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创造的安全政策声明、安全震撼教育、明星自检工作模式等特色做法。他认为,安全文化不能简单的口号化;不要把安全文化简单等同于个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企业机构层面的组织架构、责任分配、接口、程序化、安全资源的配置等,也是安全文化的重要基础;安全文化也不只是企业的事情,而是需要国家、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共同推动,监管当局和企业之间应该形成开放、平等、互助的关系,建立简明的监管模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根据不同员工群体的具体特点,分类施策,不能上下一边粗。
金思宇认为,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具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加大安全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等亮点,新法还专门补充了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现了与时俱进、依法行政的法治精神。他说,国务院国资委将安全文化作为重要的专项文化进行研究推动,要求企业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证的基础之上,培育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环境和安全行为四位一体的安全文化,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在此指导下,中核集团、中国石化、神华集团、中粮集团等中央企业,在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先进有效的安全文化理念和建设方法。
大会推出了依法治安、管理强安、科技兴安的重要成果《安全生产法》LEMS软件,发布了《中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研究报告》、《中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典型案例》和《中国企业安全生产新纪录榜单》、《大数据在安全生产法贯彻落实中的应用》等重大研究成果,李世华、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联络部主任郭仁林分别对部分研究报告的要点进行了解读。这些成果在2014年中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挖掘了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创新的经验做法,为我国企业更好地掌握安全文化理念落地转化、深入实施的有效方法,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指引,在国内企业安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会推出中国安全生产 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束国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湖北三江航天红峰控制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崔卫东,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军,陕西秦晋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杨百章围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特色模式分享进行了专题研讨。中石油集团华北油田分公司安全总监刘占国、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供水排水公司总经理林自强、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安全总监魏长荣、蒙牛乳业(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升峰与华锐就行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展开对话。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局的承上启下之年。会上,几位专家和企业家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方向,发表了极富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讲话。金磊夫以努力发展安全文化,推动企业全面进步为题系统介绍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意义与路径;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安全总监袁树军作了题为核工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热点及对策的专题报告,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树仁发表了民营化工企业本质安健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题报告。最后,华锐以十三五安全生产决胜期中的安全文化创新为题,作了总结发言。
供电企业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6
1法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法治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供电企业员工知识结构单一, 工作中出现问题, 想到的不是靠制度和法律来解决, 而是靠某种关系, “人治”思想严重。不用法律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员工中存在以权谋私, 工作中存在对客户“吃拿卡要”等现象。电力行业法律风险无处不在, 如电费纠纷、人身触电伤亡事故责任划分、破坏电力设施追究行为人民事和刑事责任、行业安全生产的法律义务、行业行为准则等。现实生活中, 供电企业员工对法律风险不做估计或估计不够, 往往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1.2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尚不完善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企业应当建立防范风险的法律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目前, 大多数县供电企业都没有落实此项制度, 或者是随意指派某人临时兼职, 没有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
1.3企业内部管控缺少合法性审查与监督
供电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一些约束自身的制度是必要的, 但制度是否和国家法规或其他“上位法”相抵触, 这就需要对制度进行合法性审查。如有的供电企业在制定员工请休假制度时, 取消了员工带薪年休假的权利, 在签订供用电合同时规避自己的法定义务等, 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行为往往缺少合法性, 使企业陷入窘迫的局面。再者, 领导决策缺少合法性审查, 导致不利后果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1.4法律知识培训尚未形成常态
电力行业涉及法律规范众多, 且和每位员工平时工作紧密相连, 供电企业建立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和制度, 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有些员工甚至企业领导认为:法律都是律师和法官的事, 培训费钱费时间没有经济效益。由于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 法律知识培训被束之高阁。
2对策和建议
2.1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加强风险管控
(1) 在机构设置上, 相对独立并兼顾协作。法律顾问作为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咨询专业部门, 独立承担法律事务职能, 应使其能够在企业的领导之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2) 在职能发挥上, 管理和咨询兼顾。企业风险管控、合同管理、法律文书管理、规章制度管理、重大决策管理、内部监督管理、非诉和诉讼业务管理、法制宣传教育和员工法制培训等内容应纳入日常管理之中。
(3) 在工作方法上, 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 兼顾“事后补救”。法律顾问参与企业决策的可行性论证、提出法律建议、推行风险防范机制等是事前防范的有力举措。风险一旦出现, 降低对企业的损害, 参与案件诉讼是“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的重点工作。
(4) 在人员配备上, 行业法律专业人员为主, 外聘律师为辅。随着行业招聘条件的提升和对员工文化素质的重视, 行业内有不少的法律人才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执业资格, 处理电力行业相关法律纠纷较外聘的法律顾问更得心应手, 还能较好地保守秘密。
2.2提升企业管理人员法制意识
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企的能力, 规范权力运作, 依法治企。管理人员需做到带头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带头执行党纪党规, 守住“底线”, 不越“红线”;带头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思维、法治方式、法律手段, 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依法依规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依法依规解决职工矛盾和利益诉求的能力, 形成“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思维模式。
2.3依法建章立制是企业管理重要环节
供电企业应根据新形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结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新要求, 合理有序地将相关法律法规内化为企业的规章制度, 不断完善工作程序, 强化内部管理, 堵塞管理漏洞, 尤其要注意对源头性的经营管理行为做出规范, 健全和规范企业的运作行为标准, 全面覆盖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推动企业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并成为“铁律”, 从而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2.4加强法律知识培训
(1) 培训广泛化。在制定法律知识培训计划时, 应针对岗位差异制定培训内容, 确保培训效果。
(2) 培训常态化。法律知识不同于企业的其他业务知识, 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互为前提, 相互制约, 常态化培训机制是专业的客观要求。
【建设法治企业的途径】推荐阅读:
镇2011年开展“法治企业”建设07-28
法治环境的建设06-07
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12-13
加强法治建设的意义10-14
加强法治建设的举措11-16
法治建设的依法行政07-20
对法治建设的意见建议09-26
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06-27
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