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2024-08-26

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共10篇)

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篇1

试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制约其进程的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法治的建设就不可能有法治国家的实现,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将成为一句空话。然而我国社会新农村法治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笔者拟对我国社会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的逐步完善,有力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为农村进一步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农村法治建设距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广大农民法律意识薄弱

从一九八六年开始中央做出实施五年普法决定,至今四个五年普法教育规划已经完成,“五五普法”正在进行,农村群众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逐渐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也日益增强。但是农民的法律意识仍然与现代法治建设进程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阻碍着农村法治建设。

一是缺少权利意识。广大农民受“人治”思想影响,对法律权威认识不深,认为执行法律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有绝对的权力,对自己权利受分割时只是采取“拉关系走后门”而亲近权力执行者,很少采取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参政议政意识不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虽然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但是广大农民对参政议政仍然缺少应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选举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甚至拉票贿选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村务管理方面,只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少集体感和大局意识,缺乏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极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上独断专横,侵害集体利益,坑害群众。

(二)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缺陷

村民自治组织是农村法治的重要载体,在农村法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依法治村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农村政治民主程序从制度上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从新农村法治要求的标准来看,这种制度在实践中尚有较大的缺陷,已成为新农村法治进一步推进的障碍。

1、村民自治主体被歪曲。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广大村民,但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村委会自治或党支部自治,甚至是成为村长或党支部书记的“一人之治”,完全偏离村民自治内在的民主与法治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村主任与村党支部书记争夺最后拍板权,实际上是追求个人说了算。

2、村民自治功能被曲解。村民自治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办理本村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但在实践中,村民自治的功能却被曲解。一是将村民自治功能行政化。不少地方的村委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完成乡镇政府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自治功能被行政化倾向,成为乡镇政府的“代理人”。二是将村民自治功能经济功能化。村级组织必须注重经济的发展,发展集体经济,但是有些村级组织片面注重村民自治经济功能,村两委以抓经济为主要工作,从而使其自治功能受到大大削弱。

3、村民自治权力被扭曲。实践中有些村的村民会议形同虚设,多年不开一次村民会议;有些村即使开村民会议,村民会议常常被村委会主任或党支部书记等少数人把持;有些村的村委会对于与自己意志相违的村民会议的决议阳奉阴违,甚至公然不予执行;有些村对于本应依法召开村民会议的重大事项,却由村委会或党支部的几个干部甚至是村长或党支部书记一人说了算,乘机大行腐败之风。

(三)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的各项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1、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领域存在立法上的空白,一些急需的法律尚未制定出来。

2、立法层次低。不少仍停留在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次上,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

3、有些法律法规没有适时修改,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四)农村执法不规范

在当今农村,不少农村基层干部长期习惯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而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农村,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权代法、以言压法、执法不严、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种种“不法行为”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二、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传统思想在农村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我国经历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封建思想源远流长,广大农村深受其害,主要表现在:

1、情义本位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农村法治建设

中国人历来憧憬“和谐”,讲求“仁爱”,这些思想作为一种社会道德思想还是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但如果过度地滥用,势必造成情法混乱、徇情枉法。过分追求情义的情感在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着极大的消极作用,而这种思想在现如今的中国农村仍然大量的存在。

2、法律即义务的思想制约着农村法治建设

法律即义务的思想在我国农村中还普遍存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农民对国家的法律,看到的只是其强制性的一面,而对其权利保护的一面却知之甚少,义务意识在广大农民的心中占据了大量的空间,使得农民的权利意识愈加淡薄,对法律从内心里愈加排斥,更加难以接受。

3、权力本位思想阻碍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

中国的农民从封建社会以来就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更多地接受统治,习惯于服从,做“良民”。在农民心中大于法律的封建专制思想,深深扎根于农民的意识之中,导致农民不知道、不习惯、也不敢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法律是当官人的事,是政府的事,而他们自己只能为当权者服务;法律只不过是当权者用来统治他们的工具。

4、家法族规神圣观念阻碍农村法治建设

中国农村向来以家庭和宗族为本,制定家法、族规,对涉及家庭和宗族成员生活的所有事情,常常以家法、族规代替国法,讲人情,不讲法律。这些家法、族规均以“情”和“亲”为纽带,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农民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则。宗法观念的存在,排挤了法律对农村安定秩序发挥作用,使法律无法在农村中得到顺利贯彻实施。

(二)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农村法治建设滞后的基本原因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小康水平普遍低于城市,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存在,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和农业虽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其他行业,于是农村就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第一,农村人口多,经济产出少,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增长乏力的问题依然严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使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继续下降,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这种收入差距将长期存在。第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农业效益差,必将严重影响到多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2004年为1∶3.21,2005年为1∶3.22,2007年扩大到3.28∶1,并且城乡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第三,农村基础设施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同城市比较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或者不配套的现象相当突出,交通、电力建设严重滞后。第四,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缺少社会保障,大大落后于城市。据统计我国的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70%,而农村的卫生费用只占全国卫生费用的33%,农村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三)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农村法律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律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局部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的贫乏苍白。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极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至于不健康书刊、黄色录像的泛滥,常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严重地毒害了社会空气,戕害了青少年的心灵,有的青少年无事而滋事以至轻微违法甚而走上犯罪之途,造成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恶者横行、弱者受欺的治安状况使善良农民少有安全感。

(四)农村普法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还存在着氛围不浓、机制不全、形式单

一、内容单调、效果不佳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村的现状制约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农村不断变化着的现实状况,制约着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增强,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的普法对象难集中。二是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居住分散,加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经营趋于多样化,农民经济意识增强了农民时间由个人自由掌握,农忙早出晚归,农闲外出打工挣钱多,学习时间安排难。三是现有在家务农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的中老年人,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法律规范理解难,对规范的、抽象的法律条文难以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学法的积极性不高。

2、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一是有的基层政府和领导忙于经济工作,对普法工作重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基层干部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追求短期政绩效应,而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看成是费时费力的“软”任务。由于认识不足,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十分有限,影响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对法律的职能有片面的认识。有的农村干部把普法教育当成“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要农民听话,把法律理解为是“治民”的。对法律中一些赋予公民权利和保障公民权益的规定不去认真宣传,甚至隐而不宣,怕农民学法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反而不好管,更难管。三是措施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虽然各级都制定了普法规划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建立了工作责任制,但在实施和执行中,大多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少数地方的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和应付检查上。四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一些地方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不规范,检查不到位,监督不得力,检查考核走过场现象较为普遍。

3、形式单调,内容平乏,效果不佳

近些年来,各地在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上,虽努力甚多,但成效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宣传教育形式上没有新的突破。仍然是靠传统的出板报、发材料、挂横幅,贴标语等形式,缺乏富有时代气息、寓教于乐、行之有效的宣传措施,无法充分调动农民学法的积极性。二是在宣传教育的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同地区的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能接受什么层次的法制教育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多数乡镇的法制宣传教育的计划和普法内容的安排,都是原文照套上级的统一计划和安排,不能做到因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使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素质、不同需求的农民接受着统一的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学法效果。三是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队伍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从事法制宣传工作的人员,对法律知识学得不深、不透,知识面不宽,在宣讲法律时难以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农民听起来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学法的兴趣,阻碍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构建新农村法治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村民自治是农村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基础,而完善和建全村民自治制度,则是切实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农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培育农民的权利本位意识,提高广大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解决农村存在的其他方面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和谐发展。

1、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国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在中国农村的政治生活中,村民委员会是广大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环节。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由村民按期进行直接选举,真正把群众拥护的、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领导班子,就是广大农民最直接的、最大的政治利益所在。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总结该法试行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就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做出了比较科学完整的规定。但是,这一制度的法律建构仍显原则和简陋,需要有权的地方立法机关能够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就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办法作出进一步的规定,比如要规范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产生方式以及人数等;要避免乡镇政府或上一级部门对选举所进行的监督演变成非法干涉;要对选举前、选举时、选举后的各项有关选举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监督;保障整个选举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等等。

2、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保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民主产生是前提,实现农村事务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是关键。从中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防范少数人的决策和管理的随意性可能给村民重大利益造成的损害,必须健全和发挥以村民会议为形式的多数人民主决策和管理机制的积极作用。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须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以充分实现村民自治。同时,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结合本地实际,全体村民可以讨论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明明白白,也是有助于加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制度内容。但是这一制度在农村确实行的不容乐观。决策主体的不广泛性和决策内容的不公正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基层民主监督制度。作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内部保障机制,民主监督是最为脆弱的部分。在实践中党支部总是通过与村委会交叉任职来实现对农村的领导。因此,靠支部对村委会进行监督并不可行。有的村村民会议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很难按时、保质保量的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行同虚设,因此靠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来监督,制约村委会的权力往往会落空。有的村的村民由于惧怕村干部的报复,农民“告状”或上访的风险成本增高,所以民主监督的渠道并不畅通,监督软化,致使村委会权力难以受到制约。要实现真正有效的监督制约,必须从制度上赋予维护农民利益的组织,以合法地位从而增强农民的组织程度,这是解决监督软化的根本。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

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村民的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通过深入持久的普法工作,广大干部群众就能够进一步树立依法自我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依法自我管理的本领,正确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正确履行村级民主管理的责任,从而担当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重任。

做好新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新农村普法教育的重点。当前,在宣传宪法等基本法律的前提下,要把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合同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要针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维护农民利益的要求,开展发展市场经济、维护稳定、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法律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不断增强权利义务观念和民主管理意识。其次,要扩大普法宣传面。对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偏远地区,以及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区,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对涉农法律法规的认知度。第三,创新普法宣传手段。避免对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停留在发些小册子,出出宣传车,编写黑板报,悬挂或贴贴标语等比较单一的机械的宣传方式,要针对农村群众急需的问题,采取贴近农村现实,适应农民需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普法形式。

(三)规范基层政权的执法行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只有切实依法规范基层政权的执法行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尽快树立起农民对实行法治的信心。要采取有力的手段教育和警醒少数乡镇干部,畅通监督渠道,从他们的一言一行开始来逐步改善乡村的法治环境。要强化多方位的执法监督,加大对乡镇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进一步规范乡镇一级的行政行为,纠正一些执法中的偏差,这是改善当前农村基层的干群关系、提高政府威信、取信于民、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的迫切需要。

首先,改革现有执法司法体制。将执法重心适当从市、县移至乡镇,变一些政府执法部门由县垂直领导为县、乡(镇)双重领导,并可试行由乡(镇)直接领导的体制;也可在乡镇人民法庭设立巡回分庭,对一些简单案件就地审理,就地判决与执行,降低诉讼成本,使更多纠纷进入法律处理程序;在农村村一级设立司法专员,利于纠纷的尽快解决和深入法律宣传。其次,加强司法、执法机关内部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司法、执法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进一步强化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以及从内部扼制腐败,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第三,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对各种乱收费、乱摊派或变相收费的现象,违法、违规在农村搞任何形式的达标、升级、验收活动,强迫农民以资代劳的活动,予以禁止,进行相应的监督。坚持村级财务公开制度,保护农民自主生产经营权,切实为农民提供行政和司法援助。

(四)完善立法,为农村法治建设创造有法可依的环境

关于农村立法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力度,通过经济立法或行政立法来反映农民的一些切实要求。如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等。同时,可以考虑吸收一些当地有益习惯,使之更切合当地实际和农民生活,而且利于执行。另一方面,也要克服立法超前的问题,相应地修改一些与农村实际不符的法律规定,同时,也要注意不同部门法与不同类别法之间的关系,真正建构起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法律秩序。此外,要选择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立法。同时,对已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各种村规民约进行清理,凡不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的内容,认真进行修订。

(五)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根据农村发展和农民的需要,组织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为农村干部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帮助农民群众同各种坑农害农和践踏损害农民民主权利行为作斗争,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是要加强法律服务机构的建设,配齐基层司法所或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二是提高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服务意识,特别是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在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法律帮助。三是要拓展法律服务工作渠道。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

(中共东营市委党校 王辉)

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篇2

一、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1. 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包括节水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碱灾害等, 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农田。

农田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命脉,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 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公益性;农田水利建设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国之根本;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水利工程投入主要是治理大江、大河, 对农村基础水利设施重视不够, 很多基层水利设施已三四十年, 年久失修, 基本半数以上失去运行功能, 严重制约农民的收入, 农村农田水利工程, 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建设, 存在工程质量差、标准低、技术落后的问题。

2. 农村水利设施管理难

农村水利设施建成后, 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 农民自主管理, 缺少维修、维护经费, 很多水利设施不能达到应有的效力, 农民组织程度低, 不能很好的参与管理, 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 管理机制不健全, 很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的破损, 得不到及时修复, 严重影响农民的灌溉。

3. 农村水利建设投入资金缺乏

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和农村现状相差较大, 国家资金投入主要是大的枢纽、泵站, 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入资金不足, 造成末级水利设施不配套, 使农民用水不足。

二、农村水利建设的建议

1. 提高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水利建设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强化地方政府对水利工程的认识程度, 加大对农村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着力做好民生工作, 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对农村现有的水利工程, 进行维修、维护, 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农村末级水利设施的建设, 使农民能用上及时水, 确保农田增产增收。

2. 加强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 由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增加, 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应加强培养水利建设人才, 壮大水利队伍的建设, 积极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事业。

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篇3

[关键词]新农村;法治建设;现状分析;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系统工程,涵盖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和文化等的方方面面。法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既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农村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公平与正义。本文意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国目前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

1取得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业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10多部农业法律,4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340多部部门规章(农业部制定),地方人大和政府还制定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以2002年12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框架。二是农民民主法制意识逐渐提高。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基本上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程序进行,村民大都积极地参加了选举工作,并且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选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选;选举过程中的拉票及暗箱操作等现象比以前已大大减少。同时,通过各级机关和组织的努力宣传,农民的法制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三是农业执法工作明显加强。近年来,我国各地坚决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主线,建立和完善农业执法长效机制,提高农业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有效控制了农业违法行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存在的问题。农村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涉农法律法规存在缺失。有些领域存在立法上的空白,一些急需的法律尚未制定出来,如有关农民权益保护、农民协会法、农村社会保障、村民选举以及村务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农村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在农村中,有些干部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在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往往想到的就是“高压政策”,不问三七二十一拉猪牵牛,“催粮派款,刮宫引产”,结果导致农民不满,干部受到处分;一些农民群众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产生了对权力的崇拜和畏惧,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依靠宗族力量解决,极易产生矛盾或激化矛盾。三是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司法机关主要包括派出法庭和乡镇司法所。按照我国法院的设置,基层法院为我国最低一级法院系统,即县一级人民法院。只有在人口多,经济发达的地方设置派出法庭。经济落后地区群众想打官司,要跑上百里山路才能找到法庭,经过立案、传讯、开庭等程序,早已是累得筋疲力尽。四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完善。目前,农村基层民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村委会组织法》学习宣传贯彻的力度不够,基层干部群众的认识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村“两委”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协调;村务公开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民民主自治的工作发展不平衡。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述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立法滞后,法制建设不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少问题找不到法律依据。而且法律制度对农民的权益保护不够。二是农村法制宣传渠道不畅,普法宣传不深入,走形式、走过场较多,没有使农民真正学到法律、了解法律。三是司法执法机构不够健全,司法和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基层干部甚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四是司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村经济落后等也是制约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一方面严重阻碍了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破坏和削弱了法律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致使农民群众失去了对法律权威的信任,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农村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农村法律制度,营造有法可依的良好氛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党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对新农村提出的总体要求。而要实现这五点要求,就必须把农村、农业、农民纳入一个新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中,并以法律和制度保障新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动力。因此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能够有法可依。这个过程既要清理、修改和废止旧的涉农法律法规,又要制定符合当前发展的新的法律。在农业立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某些有益的东西,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注意结合我们的国情和农村的实际,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在农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以及已经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使农村的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提高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农民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根本。农民的法律素养的提高与农村基层干部密切相关,农村法制宣传大多是通过基层干部进行的,基层干部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对法律的了解和遵守。因此,在农村的普法中,首先要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增强基层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为普通农民树立榜样;其次,对于广大农民群众,就要大力学法、用法、守法,要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注重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可以通过农村有线广播、墙报、地方电视台、农贸集市、法制教育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加强在农村的法制宣传力度,重点是抓好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完整地理解党的农村政策及现行法律法规,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农村法治建设的行列中来。

(三)完善农村法治运行机制,维护司法和执法公正。法制目前在农村社会运行不畅,一方面尽管和法本身的科学性、实用性欠佳、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无不与因缺少法律监督、法律执行水平低、效果差有关系。首先,要完善农村司法制度,提高司法人员素质。执行农村司法活动的重要机构是派出法庭,要更加合理的规划和设置派出法庭,同时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法庭工作人员的司法水平。其次,要加强农村执法工作,确保农业法律法规顺利贯彻执行。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立起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以保证各项涉农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涉农法律问题的迅速合理解决。再次,我们要充分发挥乡镇司法所的法律服务作用。我们可以在县级人民法院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由司法所直接负责,在每一个村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农村法律服务咨询专门人才。每个村子都有了自己的法律服务人员后,就可以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打官司难,法律咨询难的问题,同时也使农村地区的法治化有了人才基础。

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篇4

黔西南州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

农村沼气建设工程作为探索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民生活用能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项“民心工程”,“利民工程”,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笔者针对沼气建设对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广大农户对沼气建设的看法和态度,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以及点面结合的方式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展开了一次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的建池、使用和后续服务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农村沼气建设当中出现的部分现实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议.

作 者:范德强 陈应华 作者单位:黔西南州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办公室,贵州兴义,562400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年,卷(期):200915(14)分类号:S216.4关键词:农村 沼气 现状

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篇5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 解欣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达8.8亿,相应的农村教育就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暑假期间,我对万荣县乌苏村以及邻村的农村小学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简陋

尽管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在一些偏避的农村,由于历史原因,欠账太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屋面漏水,玻璃破损,地板不平,桌椅损坏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体、美器材是少之又少。学生游戏只能是相互追逐打闹,电脑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几乎为零。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据调查,农村一些小学教师学历普遍不是很高,而且大部分都只是高中、中专毕业,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少之又少。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质量较差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下了“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

三、农村学校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

尽管国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全免,但在农村的一些学校还是出现一些乱收费现象。学校为了支付招待费,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经常性地会收取学生一些补课费、活动费等一些杂费。尤其是私立学校,假借封闭式管理的旗号,乱收费、高收费现象十分突出,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农村的教育发展。

四、农村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

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启蒙教育较晚,对新鲜事物接触较少,普通话和英语水平普遍很差。也正因如此,部分优秀教师考虑到农村学校出成绩难,所以不愿意来农村任教,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使农村学生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除以上问题外,在农村个别家长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让孩子过早地停学去打工,导致农村部分学生弃学、辍学的现象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夯实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同时要加大民间办学的步伐,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二、从优待教,稳定教师队伍

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并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给予照顾,以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立监督机制

督促检查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杜绝乱收费、高收费的现象,确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村教育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以上建议是针对农村学校存在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篇6

改善农村正规金融的融资现状,是畅通“三农”经济血脉、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不断拓展金融支农、助农、强农和富农渠道的重要措施。笔者在分析当前农村正规金融融资创新现状的同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创新现状

近年来,为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全国各省市积极探索农村融资创新,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推进了农村金融产品的系列化、组合化和差异化发展。

(一)信用结构的复合化趋势

伴随着农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农村中传统的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交往网络、以个体分散决策为基础的日常投资和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从而天然排斥商业化市场的运作机制逐渐被打破,相应的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分化出多种专业环节、多个微观主体,并通过契约化交易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体。与传统农业条件相比,农户和农业企业不再是封闭独立的经济单元,而是产业链条上的专业区段和环节,农村融资的信用结构也在过去单一的信用主体结构基础上,逐步扩展为多个主体的信用联合结构,从而大大提升了农户和农业企业的信用条件,扩展了融资的信用空间。

1.农业产业链封闭贷款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广泛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组织模式,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各微观主体有机地连接起来。金融机构通过对农业产业链条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将银行信用有效注入产业链中的核心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农户,使得农户的信用得到有效保证和放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户专项封闭贷款模式。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种养殖信用贷款,解决其购买种子、种畜、饲料等生产资料的资金需求,同时依托其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中的相关企业和单位,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和回收实行封闭管理,既克服了市场波动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满足了农户贷款需求,并保证了贷款安全。如山东等地成功实践了生猪封闭贷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农业企业贷款+商业信用模式。金融机构向组织生产种子、种畜、饲料等前置环节的企业发放贷款,由这些企业通过赊销等商业信用形式解决农户生产资金,并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实现信贷资金封闭运行,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供给问题。如山东德州临邑金锣集团上下游关联企业的“金融机构+担保公司+饲料企业+种畜场+屠宰加工企业+协会农户”的六方合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信用共同体”模式。信用共同体是由金融机构、融资方(农业企业、农户等)与有关管理机构或组织(专业合作社、农经部门等)依据一致通过的章程或协议共同组成的合作多赢的信用模式。信用共同体在农村地区的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户联保+专业合作社担保”模式,即专业合作社以入股合作社的注册资金为社员提供贷款担保,借款人与取得社员资格的其它2户(含2户)以上的社员组建贷款联保小组,并各自以贷款额的一定比例缴纳风险保证金,共同作为第二保证人,与第一保证人(合作社)签订保证合同,承担相应的保证责任。发生逾期损失贷款时,参与联保的社员共同以其风险保证金承担保证责任,专业合作社则以第一担保人的资格承担最终保证责任。这一方式在保证银行贷款获得双重保险、农户的信用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相互之间的信用监督也较过去的农户联保更具有约束力。这一模式在浙江省嘉兴市已有较为成功的运用。二是由金融机构、农业经济管理办公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组成信用共同体。金融机构依据《信用共同体章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并对符合条件的组织给予利率优惠。农村经济管理办公室组织建立并管理信用共同体担保基金,审核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申请,以担保基金提供担保。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章程》规定缴纳担保金,向农业经济管理办公室提交贷款申请,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并按时还款,这种实际上建立若干“联保体”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能力。

3.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贷款模式。主要是“公司+公司”贷款模式和“公司+专业合作社”贷款模式。前者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上的附着物折资入股,按照公司制形成农户公司,后者以土地、技术、资本、物资等入股,按照股份合作制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两种组织形式均以法人主体身份,与农业龙头企业签定收购合同,形成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并以此申请贷款。龙头公司对农户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实行包括统购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最低分红承诺、贷款担保等在内的扶持措施,并在技术、原材料供应、劳动力、信息等方面加强合作,同时通过相互持股形成股权关系,实现公司与公司、公司与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将龙头公司和农户公司、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优先安排评审和贷款规模,并对贷款执行基准利率,确定符合生产经营周期的贷款期限及宽限期,从而实现促进龙头企业壮大,农民公司发展、农民长期受益的目的。该模式一方面通过公司制企业强化了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激活了土地生产要素,改进了经营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从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创造出有效的受贷主体,大大降低了贷款风险,较好地兼顾了农户与金融机构的利益。

(二)风险管理的多元化、专业化趋势

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突出以及农村金融交易规则的强约束、农业经济的弱质性和比较利益低下、农村信贷合约执行体系的薄弱等导致的商业化运营金融机构出现的偏离“三农”的使命漂移。因此,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完善农村融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增加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投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金融机构通过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引入担保机制和专业保险机制,较好地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多元化、专业化,有效降低了“三农”贷款的风险。

1.扩大抵押担保范围。一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五荒”地的使用权、林地使用权、林木及森林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法律允许作为债权担保的权益,通过完善“确权-估值-登记-流转”等一整套担保制度,使之成为有效的信用资源,大大提高了农村融资能力。如山东省齐河县依托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成功开展了林权质押贷款,黑龙江佳木斯市开展的“五荒地”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二是结合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附着物抵押贷款。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法律确认、估值、登记,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有偿限期流转制度,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值,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江苏、福建、安徽等省均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试点。三是探索权益质押贷款。如我国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在2005年就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股权证贷款。安徽宣州市宣州区信用联社开办的能繁母猪活体保单抵押担保贷款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保财险公司的能繁母猪保单作为抵押物。这些探索对于有效盘活农村资源,破解“三农”融资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建立完善担保机制是分担农村融资风险,提升信用条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在探索建立政府支持、民间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除了由县、乡财政发起的农业担保机构以外,还出现了依托农村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吸收会员资金设立担保基金的方式,为农村经营户提供贷款担保。如安徽宣城市的“行业协会+保证金+银行信贷”模式,通过成立协会联保小组,会员缴存保证金,农信社按照保证金1∶4的比例向联保小组会员发放贷款的方式实现了以前难以解决的融资问题。不论是政府主导的担保机构,还是民间自发设立的担保基金,都为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了途径,很好地发挥了连接“银、农”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引入保险机制。一是依托农业保险,降低“三农”贷款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近年来,四川、湖南、重庆、海南、吉林、浙江等省份均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涉及生猪、奶牛、柑橘等种养殖业,银行通过与农业保险的联动,有效地提高了借款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降低了贷款风险。二是依托农业信贷保证保险,降低“三农”贷款的信用风险。如上海等地农村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利用保险公司的专业风险管理能力,推出小额信贷信用保证保险,实现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与小额信贷借款之间的衔接,进一步改善了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服务。

(三)利率定价和贷款偿还方式的灵活化趋势

1.利率定价上更加注重风险补偿与信用激励。经过多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努力,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授权内,逐步建立完善了能够综合考虑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资金及管理成本、风险水平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的利率定价机制,并灵活运用贷款下浮优惠利率、基准优惠利率、上浮利率等方式,激励借款农户或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建设,吸收政府或民间组织对贷款的风险补偿。如对信用共同体农户和经济组织,根据其还本付息情况,灵活调整其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激励借款户按时归还贷款本息。对有担保基金进行担保的贷款,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等。

2.贷款偿还方式更加丰富。过去农村领域基本上采用的是一次性还本付息或按年结息、利随本清的方式,而现在则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的不同特点,灵活确定贷款

周期及其还款方式,更多地采用按季付息、分期还款的方式,对少数企业在授信范围内还可以随借随还。还款方式的增加较好地适应了农村融资需求,也增强了银行对贷款风险的控制能力。

政策建议

当前,受法律、市场、制度变迁等因素制约,农村融资创新的影响力和引导性不强,农村融资领域中的歧视性待遇和严格的行政管制尚未彻底根除,农村融资创新还面临着社会适应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融资强度不足等诸多问题,需要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予以推动。

(一)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合理界定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权能,在强化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有偿流转,以实现集体土地财产权利。允许从集体土地所有权上直接派生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可比照国有土地使用权,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等方式取得;依法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利人,在土地使用年期内,可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对批准拨用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定出相应的流转管理办法。应加强土地登记工作,依法确定集体土地的权属范围,明晰土地产权主体,保障交易的安全性。促进集体土地产权的合理流转,规范流转的具体条件、形式、程序和收益分配等。从而充分实现农村土地作为财产的潜在价值,增加农村融资的信用资源。

(二)完善农村社会中介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完善农村动产、不动产以及各种权利的“确权-估值-登记-流转”等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农村各类财产高效实现价值的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农村信用中介服务业,促进金融机构与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实现共赢发展。

(三)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的机制建设

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篇7

一、庆城县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㈠“一老一少”“一老一少”即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年龄偏大, 人员数量太少。庆城县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及年龄经历了1960年~1976年, 1980年~1992年, 1994年~2002年, 2003年~2010年四个阶段的变化。1960年~1976年, 在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体制下, 农业科技发展速度很慢, 农业科技人才多为经验型的公社社员;1980年~1992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响了改革的第一炮,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 粮食生产成为全县人民的头等大事, 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 培养和扶持了一批农民科技人才, 这些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年龄多在65岁以上, 已告别了农村的田间地头;1994年~2002年, 庆城县农业经济结构由单一粮食生产型向苹果、黄花、瓜菜等特色农业方向迈进, 扶持培养了一批农民科技人才, 这些农民科技人才为庆城县苹果、瓜菜、草畜等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但这些人多已年近50岁;2003年~2010年, 由于庆城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为了顺应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扶持和培养了一批协会、专业合作社型的农民农业科技人才, 这些集经营、经纪、农业技术服务一体的农民科技人才为庆城县特色农业的发展起了领军作用, 这些人年龄多在50岁左右, 且队伍人员数量较少。据资料统计:庆城县农村科技机构有97个, 农民科技服务组织42个, 农业科技人员3209名, 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3%, 占农村劳动力的2.6%, 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农村农业科技人员的89%, 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1%, 年龄在30岁~45岁之间的占10%, 呈现出“一老一少”的特点。

㈡“一低一差”“一低一差”即农民农业科技人员文化程度低, 整体科技素质差。据调查:庆城县农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高中文化程度仅占总人数的1.2%,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8%, 小学文化程度占46%, 接受系统培训、正规培训的人很少, 多以短时、临时培训为主, 且以接受单项技术和零碎的科普知识培训为主,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疑难杂症”能力差, 与工程建筑、机械修理、商业贸易、服务等领域的农民技术人才相比呈现出“一低一差”的特点。

㈢“一缺一乏”“一缺一乏”即农民农业科技人员社会服务职能缺位, 后继乏人。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下出现的农民科技人才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产需求, 农民农业科技人才社会服务功能缺位。一些协会、专业合作社型的农民科技人才发挥不了应有的技术服务作用, 一些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 对农村农业生产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作用甚微。同时, 随着城乡经济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 弃农从商、弃农从工、弃农入城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多, 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令人担忧。留守的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年龄明显偏大, 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数量大幅减少, 部分村组出现80、90后农民空白的现象,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后继乏人, 将会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技人才严重断层。

二、庆城县农村农业科技人才“老少低差缺乏”的原因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既有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源, 又有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工农业剪刀差不断增大、农村人口外流等原因, 但探究工作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扶持培养工作力度小, 无政策支撑在庆城县,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的“硬”条件和政策等因素不利于农民农业科技人才的出现和成长, 尤其是受自然、政策、市场三大因素限制的农业产业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对乡村农业科技人才的扶持和培养投入资金极少, 没有把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纳入政府工作的对象,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一些特色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的农民群众很少参加高层次的技术培训, 农村农资经营机构的人员长期得不到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培训, 不懂、不学、不会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农资产品, 得不到科学的指导服务, 技术错误和失误时有发生, 缺乏政策支撑。

㈡经济收入较低, 无利益驱动农村农业科技人才与普通的农民劳动者在一些人眼中的劳动贡献界线不清, 一些农民科技示范户、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没有形成利益驱动的机制, 技术服务工作无利益回报, 在农民科技示范中不同程度存在封闭和保守的现象。一些涉及农业技术服务的产业协会、合作社、示范园中, 其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员经济收入较低, 致使绝大多乡村科技服务组织真正从事农业技术专业工作的人员少, 而从事经营、经纪工作的人较多, 没有形成农业科技有偿服务机制, 一些果树修剪、病虫防治、嫁接育苗等有偿服务专业队没有形成, 与工程建筑、民俗文化、卫生服务、美容理发等行业相比, 无利益驱动机制, 致使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一些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难以稳定, 无组织管理机构, 处于散乱状态, 影响了农村农业科技队伍的发展壮大。

㈢社会地位低, 无社会支持力量农民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生产田间第一线涌现出和上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养和扶持出的一批技术能手、产业领头人。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 从事农业技术的一些科技示范户成员, 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社会影响力较小, 而从事其他行业的农民技术人才, 由于经济收益较高, 受社会力量直接或间接的支持, 不断发展壮大。而农民农业科技人仍然脱离不了农村大环境、农业大田野。“城市支持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条件依然没有形成, 一些有雄厚资金的社会“名流”、企业家在教育、慈善、救济等事业中支持的较多, 而在农民农业科技人才扶持、基层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却很少得到这些社会精英的支持。

三、解决庆城县农村农业科技人才“老少低差缺乏”的对策及建议

建设庆城县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确保粮食安全, 确保农产品优质足量的供给, 关键在科技, 核心在于人才。针对庆城县农村农业科技“老少低差缺乏”的现状, 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㈠以优惠政策保障和扶持农村后备农业科技人才力量制定一系列扶持和培养25岁~40岁之间的农业科技示范户, 对一些能长年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农民, 从土地流转、资金投放、农资补贴、技术投入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 发现和扶持一批愿在农村从事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的科技示范户, 建立扶持和培养稳固的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 切实解决农村农业科技人才断层的问题。

㈡以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素质整合县内涉及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的相关资源和资金, 充分利用近几年农村中由于生源减少闲置的小学校舍, 创办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学校。在全县分山、川、塬不同特色农业布局内, 按照“有校舍、有设备、有领导机构、有师资队伍、有稳定的学员、有培训制度、有专项资金、有培训验收标准”的“九有”要求, 建立5个~10个区域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学校。加大培训投资, 建立健全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制度, 就地建立农民培训实习和操作示范基地, 变临时培训为长效培训, 变单一性的培训为系统性培训, 达到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篇8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法治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在农村,法治建设道路曲折,本文从农村法治建设遇到的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法治建设;问题;策略

一、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法治农村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村的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但是农村往往存在观念落后、素质偏低、生活穷困、矛盾多发、情况复杂等实际情况和问题,这些问题将会阻碍法治农村的建设,进而影响法治的进程。目前,大部分农村在法治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农村立法不完善

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来看,针对农村农民的立法少之又少,而且那都是前些年的政策,比较滞后,难以应对对于最近几年的拆迁补偿,土地的征收征用时产生的纠纷。导致几乎每个地方涉及到征地和拆迁补偿时,几乎都有无数的上访案件。法院在审理农村的土地纠纷、房屋、宅基地买卖纠纷、小产权房、拆迁补偿、村级债务纠纷等案件时,常常遭遇无法可依的尴尬。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常常忽略征求农民的意见,制定出来的法律也难以真正被贯彻执行。

2.农村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落后

农村居住的大部分人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大部分农民,他们一般学历比较低,缺乏对法律和法制观念的认识,他们经常接触的就是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所以他们是重礼教而轻法律规范,遇到什么纠纷一般考虑的是当地的风俗习惯,而不会去考虑法律上如何如何规定。农村人好面子,有时候自己或者亲人受到伤害,比如说,强奸,这在他们认为是很丢脸的事情,而且为了维护小姑娘的名义,他们一般不会选择功力救济,而是忍气吞声,或者选择私力救济。

3.农村法治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一套完整的宣传教育体系

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得每个村的主干道两旁的墙上会写着一些诸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乡风文明新农村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等等的标语。但是仅仅这些标语的宣传力度是不够的,这样的宣传只流于形式,存在表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农村社会治安不稳定

农村里大部分人由于接受的教育少,而且农村生活比较落后和贫穷,农村里经常会有一些游手好闲的小混混,而且农村也不像城市的小区公寓住宅等有保安等的值勤,加之其一般距离城镇又比较远,交通不便,导致农村刑事案件时有发生,生活的贫困导致了侵犯财产犯罪日益猖獗。最近今年,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出现和蔓延,如黄、赌、毒、淫秽物品在农村流行,并诱发盗窃、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

二、对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

由于加强和完善农村法治建设对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与良性发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无论是立法,司法还是执法均应该重视农村的法治化发展,应该把农村法治化发展纳入法治国家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针对上述在农村法治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将给出几点见解,以此为国家的法治建设贡献微薄的力量。

1.立法机关应该完善对农村经常性出现的问题的立法,诸如拆迁补偿等

立法机关在立法的同时应该征求民意,深入农村进行调查,了解农村的风俗习惯,因为农村的风俗习惯与法律时常发生冲突,有必要在风俗习惯和法律之间进行协调和取舍。在立法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区别一般农村,普通农村和特殊农村,因为地域的不同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每个地方的纠纷不一样,例如偏远农村在征地拆迁补偿中,所应得的补偿将会比交通比较便利,发展比较迅速的农村低。除了立法机关的立法外,行政机关还可以根据每个地方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政府规章。

2.加大在农村的法治宣传力度

由于农村距离城市较远,交通不便,教育科学落后,法治意识观念淡薄,所以在建设法治农村的时候更应该加大法治的宣传力度。现在好多农村的法治宣传只停留在表面的宣传,只是为了完成上级政府派给的任务。想要建设法治农村就得摈弃这种表面宣传的思想,把宣传落实到实处,应该有组织有规划有纪律地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可以从以下方式展开宣传,例如,座谈会,讨论会,知识竞赛,播放法治进程的教育片等,把建设法治农村的观念渗透到每家每户。

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给予生活困难者以一定的生活补助和就业培训

农村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生活条件较差和一些生活困难者觉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很难摆脱生活现状,这就诱发了一系列的农村犯罪,诸如盗窃,抢劫等。如果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使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给予游手好闲或者生活困难者以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这就会大大提高其生活质量,也可以间接地减少犯罪。

4.要從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组织各种比赛和活动来使村民尽量都参与进来,用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代替不健康的活动,净化农村社会环境

尽管当前农村出现上述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继续抓紧法制教育,深化法治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诸多问题和矛盾还是可以化解,从而为建设法治农村扫除障碍。

我认为除了要加强和改进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下的农村的法律外,作为基层一线,当务之急是营造法治氛围、强化法治引导、推进公开庭审、净化法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萍.当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法治与社会.2015

[2]杨灿.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南大学.2014

[3]樊德玲.我国农村环保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作者简介:

宋金珊(1991~),女,汉,云南晋宁,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篇9

(法治文化广场)的建议

XX领导:

当前,法治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中央对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和新要求。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内在动力,理应融入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趋势。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从国家、省、市最近几年出台的文化和召开相关会议以及考核的要求看,都把法治文化建设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县(市)创建的重要内容,是法治建设中体现基础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一项重点工作。

目前,福建、江苏、陕西均在大规模建设县乡法治广场,增加了教育、观赏、旅游功能,我省也在推广。我市金乡县搞了一点点,就获得了“全国法治建设先进县”的殊荣。

为推动我县法治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着力打造具有梁山特色、别具风格的法治文化建设精品,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建议县委县政府借建设凤山公园的大好机遇,在其 1

中增添法治元素,融入水浒文化特点,建成我县法治文化建设的“闪光点”,打造一个全省一流的法治文化示范区,让凤山公园不仅仅是一个绿色广场和休闲场所,更是一个法治文化中心。

在广场建设中,在不改变原有景观和功能的基础上,增添法治名言警句竖碑、古今中外法治故事宣传牌、法治雕塑、法制宣传和政务公开电子显示屏等法治元素,按照“在规模上求突破、在特色上求创新、在内涵上求发展”的要求,在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增添法治人物长廊、新中国法治之路、法治对联、法治名言警句、古今中外法治故事等法治元素。相关执法部门的内容可统一设计,也可分散制作。建设集学习、娱乐、休闲和旅游为一体的新平台,打造我市乃至我省的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和法治文化示范点,做我市法治文化广场建设上的领跑者。让漫步于广场和公园内的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近距离的领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在娱乐休闲中培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我们认为,在城市公园和广场中增添法治元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招商和旅游环境,对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篇10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它是通过艺术手段达成教育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近些年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们也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在农村,艺术教育仍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盲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1、当前农村小学重智育、轻德育与美育的思想和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课时量和美术课时量,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更有甚者,在“应试教育”框架下,艺术教育几乎被贬到可有可无的地位。在“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日子里,有时连“唱唱、画画”也被挤缩掉。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个别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这些现象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大相径庭。

2、艺术教师短缺,整体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师中,没有专职艺术教师,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

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由于大部分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艺术教师的教学技能素质急待提高。同时,由于中小学艺术教育不受重视,把艺术课看作“杂课”,没有建立艺术教育的评价、测试体系,以致于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

3、艺术教学设备严重短缺。艺术学科需要更多的器材和专业教师,因此需要满足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更多的资金。但是在我国,农村教育投入本来就不足,再加上艺术教育一直不被重视,艺术教育的经费就更加紧缺,使得艺术教育的设备短缺,添置艺术教学设备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制约农村地区小学艺术教育实施和发展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贫穷地区连教学用的挂图和配套音响资料都没有,艺术教师上课只能凭一张嘴、一本书,致使艺术欣赏课无法保证。就拿我从事教学的学校来说,音乐器材只有一台脚踏琴,而美术器材只有闲置很长时间的画夹,像颜料等必要美术用品都十分短缺。

4、观念守旧,认识程度不高。我国农村教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提高艺术学科的教育都不是很支持,这些观念、态度严重的阻碍着农村艺术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有的学生家长的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

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对于学校的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家长也不支持,有的甚至阻碍。

二、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1、强化学习,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并对学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农村小学的教师思想认识上要到位,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严格贯彻执行学校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行政法规,重视艺术教育,保证开足艺术课课时,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重视比赛,更要重视活动本身的育人功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给予教师思想上的支持、经济上的补助、行动上的鼓励、专业知识上的培养,从而确保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2、建设一支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艺术教师队伍。艺术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决定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关键。艺术课程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的知识面、文化底蕴必须丰厚,才能驾驭这门课程。因此重视对音、体、美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作为小学要一下子配齐艺术教师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按照“分步推进、逐步落实”的原则,加强艺术教师培训。一是适当组织一些年轻人脱产进修,接受艺术教育新理念,学习艺术教育新方法,掌握艺术教育技能,进而以校本培训、区本培训为核心,加大力度,落实时间、地点,利用假期、周末将一些有艺术爱好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力争达到每校至少有一名专

业人员;其次,可以采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共享的原则,就近安排有特长的教师巡回代课,已落实艺术课程指导。

3、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比一些文化课更需要动手操作和实践。而实践的客体则通常是价值不菲的易耗品或是高精密器材。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思想认识,加大对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我们的学校也应该想方设法压缩开支,改善办学条件,加大艺术器材的投入,配备应有的艺术教学器材,并开辟专门的艺术教学场地,确保教学效果。

4、开展丰富多彩文艺活动,营造良好艺术教育氛围。

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要通过艺术展示等方式,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营造良好的、广泛的艺术教育氛围。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艺术才能,通过体验艺术美中发现美、欣赏美,从而主动去探索美,并创造美。

上一篇:熊猫的作文150字下一篇:百日冲刺誓师大会学生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