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治工商”建设的几点思考(精选9篇)
对“法治工商”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1
对“法治工商”建设的几点思考
温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在省局党组(扩大)会上,周春艳局长立足河南工商实际,高瞻远瞩,提出了法治工商、服务工商、责任工商、现代工商、和谐工商“五个工商”建设。所谓“法治工商”,职责法定、履职尽责、明确职权、规范行为。那么,如何建设好“法治工商”呢?
为什么要开展“法治工商”建设
开展法治工商建设是省局党组立足河南工商系统实际提出的工作思路,是对今后工商事发发展的一种方向和努力目标。当前,工商部门存在着与“法治工商”建设不和谐的一些因素:
1、工商职能还没有完全达到职能法定的要求。虽然国家法律法规和工商部门“三定”方案明确了工商部门的职能。但省以下工商部门的职能是2005年“三定”方案确定的,而国家工商总局、省局工商局的职能是2010年的三定方案确定的,这样基层工商部门的职能与省局的职能就出现的不一致情况,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有些职能还存在部门交叉,如食品安全监管国家实行分段式管理模式,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在前店后厂、流动食品摊点、夜市摊点、传统食品(传统糕点)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出现监管空
全面贯彻法律法规。要加强执法规范性教育。要严格按照法定条件确定违法事实,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查处违法行为,严格证据意识,确保违法事件证据确凿,做到程序合法、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法律适当。
抓好“两个基础”。一个是职责的厘清。清晰的职责是建设“法治工商”的前提,否则可能出现“耕了别人田,荒了自己地”,出现越权、越位问题。职责的厘清就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不越位、越权。怎样厘清职责呢?厘清职责就像是划分边界,哪些是你的,那些是我的,一清二楚,相互没有搅扰,没有交叉。厘清职责就要看法律法规赋予我们了哪些责任和义务,三定方案规定了我们哪些职能,这就是职责法定,要围绕这些去履职尽责。一个是执法依据的梳理。厘清了职责,还要清楚这些职责的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每个法律法规对赋予我们的职权是什么?如何规定的?这就是梳理执法依据。逐项梳理出来,让同志们知道情况这些职责,有利于正确行使职权。
建好“两支队伍”。一支是专家型的行政执法队伍。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部门监管的领域不断拓展,由监管集贸市场向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转变,有监管有形市场向监管有形市场、无形市场转变。监管领域的拓展,对工商队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队伍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工商监管工作的需要。如打击传销,传销活动向网略
监督岗等等岗位,明确不同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细化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做到职清岗明。
案件主办人制度。大力推行案件主办人制度,明确案件主办人的任职条件,进行考核上岗,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考核情况将案件主办人分等级管理,不同等级的案件主办人办理案件的权限不同,不具备案件主办人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在政治、经济待遇上,向案件主办人倾斜,明确不同等级的案件主办人的政治、经济待遇,调动大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行政执法评查制。建立行政执法评查机制,制定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等不同行政执法行为的评查标准和成效,每季度或半年对行政执法活动情况进行一次评查,评查结果全局予以通报,达到规范执法之目的,进一步推动“法治工商”建设。建立案件回访制,对办理的行政执法案件,组织人员进行定期回访,调查了解行政执法的规范性、廉洁性,既与当事人进行了沟通,宣传了工商法律法规,也有效规避了执法风险。
对“法治工商”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2
“法治政府”的正式提出始于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但从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时起, 全国人民就已经在党的带领下, 开启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道路的摸索。在这个过程中, “法治政府”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属性, 比如有限性、公开性、创新性、责任性、服务性, 然而, 这些属性和指标均未得到普遍认可, 直到201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具体来讲, 法治政府的内涵包含以下要素:
(一) 权力有限
法治政府是有限政府。权力的制约一方面来自于法律规定, 另一方面来自于市场规律。具体来讲, 法治政府的有限性主要包含以下含义:首先, 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主体以及主导者, 主体资格的取得、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运行必须有法律明确授权;其次, 法既授权必须为。与权利不同, 法律赋予政府行政权就要求政府必须积极主动行使权力, 不得放弃权力, 不得滥用、乱用职权, 做到不失职不越权;最后, 权力行使须有度。市场经济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实现经济主体间资源配置的问题, 在“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共同作用下, 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经济才得以快速发展的, 然而, “无形的手”即市场调节始终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 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有形的手”即政府的宏观调控才作为补充性手段介入。法律赋予政府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权力, 并不是允许政府干涉经济发展, 而是要通过行政权力的行使维护市场有序、稳定、良性发展。
(二) 以民为本
法治政府是人民政府, 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先。具体来讲, 法治政府的民本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 法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政府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从权力的本源来讲, 政府权力或者称为行政权力来自于公民权利的让渡, 公民通过让渡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部分权利以保证经济社会以及国家的有序发展, 因此, 行政权的行使必须以维护和实现公民利益为出发点;第二层含义, 法治政府是守法政府。法治政府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职权、承担职责的政府。政府是与人民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国家机关, 也是权力最容易滥用的国家机关, 政府行为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贴身利益, 这就要求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应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 非经法定程序和法定事由不得做出减损公民权利或增加公民义务的行为。
(三) 公开公正
法治政府是透明政府, 公开是公正的前提。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1]因此, 有效制约权力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 而权力公开无疑是权力制约的最佳途径。法治政府的公开性主要包含以下含义:首先, 职权公开。政府应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 落实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 便于公民主张权利, 也有利于公民监督;其次, 过程公开。行政主体应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积极主动接受监督;最后, 程序公正。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和保障, 但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尤其是在政府做出重大决策过程中。法治政府要求决策程序公正, 强调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在决策中的重要性, 此外, 在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过程中, 行政主体应会用、善用听证制度, 确保行政相对人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实现。
法治政府内涵的认定, 有利于清除残留在领导干部及群众心里的传统权力观念, 有利于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 有利于平等、民主、公平、公正理念的树立。
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一)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
现代法治是在权力与权利博弈的过程中产生的。14世纪中后期到16世纪, 是商品经济在西欧各国萌芽、发展的时期, 在这期间, 越来越多的财富聚集到了以商人为代表的城市阶层手中, 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反抗以及对神权的质疑, 尤其是工业革命爆发后, 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私利的保护, 并且为了维护生命、人身、财产和精神利益, 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和革命, 向封建君主提出了民主、平等、自由理念, 要求将体现封建主阶级总体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能够履行四大保护职能的新的国家政权体系, 以达到制约权力的目的。可以说, 现代法治是商工文明的产物, 法治的本质是权力的制约, 法治产生的动力是人们对民主的向往。
然而, 对于长期深受封建专制统治观念和制度浸淫的中国而言, 现代法治始终未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自发形成。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思想犹如铜墙铁壁禁锢着人们对民主、平等的渴望, 尽管我国也曾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 但极其短暂, 以至于商工文明在当时并未成为我国发展史的主流。因此, 我们现在所讲的法治是舶来品, 我国的法治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 自上而下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 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依赖政府的法治能力的提高。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四中全会将依法行政置于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表明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二)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中国共产党稳固政权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2]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 六十多年间, 党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党员队伍当中, 在领导干部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而这正是导致老百姓对党的认识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党内问题的诱因归根结底是利益关系的勾引, 本质是权力滥用, 这必然会导致少部分人获利, 损害他人的、社会的、政府及国家的利益, 最终, 也会造成权力行使者自身的损害。
能否妥善应对目前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 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而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固与否。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及全民守法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其中严格执法是最能直接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我国正处于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上升期, 这一时期矛盾频发且突出, 更为重要的是, 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是媒体人, 这就使得知识信息的传播快且广, 但由于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片面化, 使得人们容易以偏概全, 激化矛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推动了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实现, 对于老百姓而言, 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 从近年来网络舆情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网民的关注点逐步从关注娱乐、私人信息向关注政府行为信息转移, 这既为政府权威的树立提供了契机, 也无形中加大了国家治理的难度。在这样的环境下, 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就成为树立政府权威,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三)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这就要求一方面, 政府参与市场管理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所确认和保障的等价交换、契约自由、公平竞争等市场秩序, 并及时依法预防和化解经济主体间的纠纷和矛盾。另一方面, 政府参与市场管理, 是对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 而不是主导市场发展, 因此, 政府在行政立法和决策、执法过程中必须遵守市场规律, 不得干涉市场的良性运行, 要以市场调节手段为主, 宏观调控手段为辅助。最后, 政府既是行政权力主体又是市场经济主体, 这就要求政府在参与市场活动时, 要及时转换身份, 不得以权 (力) 压权 (利) , 非经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 不得随意变更、撤销、终止合同, 不得做出减损其他市场主体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行为, 尤其是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 政府要做到诚实守信。由此看来, 法治政府建设既是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又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思路
(一)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意识
1. 加强理论学习
政府各级领导干部是行政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因此, 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论水平是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加强与职权行使相关的法律规范的学习, 规范行政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能够提升领导干部法律风险意识的法律规范的学习, 树立权责一致理念;最后, 应加强领导干部对法的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了解法治精神以及程序的必要性, 从而实现政府行为严格依法, 决策、改革从会议先导、领导人讲话先导、行政文件先导向立法先导转变。
2. 自觉接受监督
一方面, 政府应加大内部监督力度, 在各部门尤其是具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设立合法性审查机构,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确保行政行为合法、合理。政府行政复议机关和机构应充分发挥层级监督职能, 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督促行政主体严格履职。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完善行政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另一方面, 政府应主动接受外部监督, 要善于将政府行为暴露在阳光下, 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协、司法机关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 并且畅通人民群众复议、申诉的渠道。
(二) 完善法治环境
我国正处于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 在这一阶段, 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民众心中, 法治理念才刚刚萌芽和发展, 即便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在我国要使法治成为人们普遍尊崇的信仰, 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 要领导干部通过自律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仍存在一定难度。
对此, 应不断改善法治环境, 给权力的合法正当行使提供支持和动力。首先, 完善法制体系。要着眼于立法质量, 理顺上下位法、同位法之间的关系, 并依据宪法、法律制定涉外经济事务纠纷规范, 使领导干部在处理涉外事务时做到有法可依。其次, 加强教育监督。党政机关应使法治学习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 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用法能力。同时, 应着重加强正反面典型的案例宣传, 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 以及反面典型的警示、警戒教育作用。再次, 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快司法改革, 加速司法独立, 维护好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 不断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 使公民既关注私人权利, 也关注公共权利, 从而倒逼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总之, 法治政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 需要政府及社会其他主体的共同努力, 只有将权力有限、以民为本、公正公开根植于领导干部心中, 使学法、用法、懂法、信法成为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常态, 法治政府的实现就不远了。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行法治建设的经验, 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 为保障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改革的全面深化做出了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对公权力的规范与制约, 其中确保行政权力的合法、合理运行是关键, 这既是依法治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也是难中之难。该文以法治政府建设为中心, 旨在探寻法治政府的内涵、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以及具体思路。
关键词:法治,依法行政,法治政府
参考文献
[1] (法)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许明龙译.论法的精神 (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治中国;新农村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推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号角,要进一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法治精神,树立全民、全社会学法守法遵法用法的理念和意识,奠定法治国家的文化建设根基。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根基在农村,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对于建设法治中国,推进以法治国的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要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扎实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1.1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可见,农村基层法治文化的水平,与国家整体法治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倘若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离开了法治文化,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全国仍有9亿多人生活在农村,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推进农村的法治步伐,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村和谐稳定的有力手段
一个法治社会,需要法治的保障,否则就建设不成和谐社会,而农村法治文化正是建成和谐社会的有力手段。它能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惩治违法犯罪,判别生活中的法律纠纷行为,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诚信。
1.3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实践已经证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法治就越来越被需要。为了充分发挥法治对农村改革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大力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就势在必行。
2 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虽然连续搞了六个普法教育,力度很大,但是很多老百姓现在还没有形成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遵法的良好意识和好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1 农村基层干部法治文化意识淡薄
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法、守法、用法整体氛围仍然不浓,干部法律知识普遍缺乏,整体上法治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依法办事、依法处理个人事务方面的意识不强。农村基层干部习惯了行政命令式地落实,你怎么布置,我就怎么干,只顾低头忙碌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根本就不去研究国家的政策和一些法律条文制度,以致于对法律条文一知半解,甚至还比不上村民了解得多,懂得我,导致了问题增多,矛盾增多,上访量增加,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国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2.2 农民对法律信仰程度不高
部分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人治思想的观念,重人治而轻法治,相信人大于法,情大于法,权大于法,对法律的权威意识和法治意识淡漠。遇到纠纷和冲突,往往第一时间千方百计去找人走关系找门路,有的甚至于去上访去闹,信访不信法。很少有人会去寻找法律上的依据,用事实和法律说话,遇事去找法,化解矛盾靠法,解决问题用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2.3 农村法治文化宣传效果不佳
法治文化宣传往往集中在交通方便,人口比较密集的乡镇街道和社区,而对于偏僻、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畅通的农村来说,法治文化宣传的质量和数量上有所下降,效果不明显,表现在方式手段过于单一,局限于贴标语,发发传单,开会照本宣科等传统形式。另外,加上农民法治素质低,缺乏兴趣,因此对法治文化宣传内容消化程度不高,导致农村法治文化宣传效果不佳。
3 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3.1 强化法治文化宣传,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要全面深化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法治意识为重点,充分结合群众生产生活上的“法律需求”,建立多样化的普法平台,设计多样化的普法形式和载体,完善法制宣传设施建设,在农民居住密集地带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另外成立法治文化宣讲团,通过宣讲使法治文化形象生动,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农民生活中,使法治文化做到家喻户晓,得到有效的传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2 通过以案说法教育,强化农村干部群众法治办事意识
针对平时工作生活中农民容易碰到的、经常接触的、面临的一些常见法律问题,通过以案说法,容易被农民理解和接受。另外,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栏、农贸市场、网络、电视、学校等法制宣传专栏,设立一些法律咨询点,调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民事纠纷,并针对影响面广的典型案例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增强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做好农民群众树立法律意识的带头人,着力在农村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3.3 借助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影响度
借助新农村建设,在村、小区住房、农村拆迁安置楼,打造一批法治文化广场;在农村广泛建设一批法治文化壁画;借助农家书
对“法治工商”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4
今年省、市局把机关规范化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如何搞好机关规范化建设,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结合近年来工商所规范化建设的实际,我感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实解决好认识问题
机关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认识上当前还存在两种错误思想和一种错误情绪。两种错误思想:一是差不多思想。认为近年来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机关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应歇歇脚了;二是应付思想。认为上级让搞,不搞不行,只能应付。一种错误情绪,就是畏难情绪。机关规范化建设需要投入一定数量资金,当前资金短缺,正常经费支出有时都难以保障,再投入资金搞建设感到为难。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机关规范化建设的开展。机关是领导单位,是各项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机关的带动作用如何,直接关系到工商事业的发展。然而,一个机关没有良好的社会服务设施,没有规范的办公秩序,事业不可能大幅度向前推进,形象建设也不可能大跨步向前发展。试想,一个有章不循,有管无效,“脏、乱、差”的机关怎么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机关的外部形象是给外来者的第一直观印象,是向外展示机关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识,关系到机关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关系到干部职工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因此,必须提高认识,树立好四个方面的意识:一是树立政治意识。机关规范化建设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二是树立大局意识。机关规范化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作为基层单位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三是树立服务意识。机关的规范化建设必须把落脚点放在服务经济发展这个大局上,切忌走形式摆花架子;四是树立持久意识。机关规范化建设决不是一哄而起,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要在治本上下工夫,在持久上见成效,做到思想不松劲,标准不降低,行动不迟缓,措施不软化,坚持不懈地把机关规范化建设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
二、切实解决好如何规范问题
结合近年来工商所规范化建设经验,感到以“三优一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创省级文明单位)为内容,是推动机关规范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优美环境。标准:达到“洁、齐、美”。“洁”就是保持机关的整洁,作到窗明地净。“齐”就是办公用品、办公设施整齐划一。“美”就是美化好机关环境,做到办公室内有鲜花,机关院内有草和风景树。
2、优良秩序。标准:动作规范、紧张有序。(1)服务行为规范,做到着装规范、仪表规范、礼仪规范、语言规范、服务规范。(2)执法行为规范,做到经济户口规范、市场巡查规范、行政收费规范、行政处罚规范、受理调解投诉规范。(3)政务公开规范,主要利用电子显示屏和电子触摸屏进行公示,减少上墙图板数量。
3、优质服务。标准:争取人民群众最满意单位。(1)窗口单位要态度和蔼,热情主动地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2)要抓好对下岗职工等优惠政策落实工作。(3)政府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要保质、按时完成。(4)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需,采取上门年检,利用商标、广告、合同等项工作服务于企业发展。
4、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是一个单位综合素质反映。目前全市工商系统获此称号的寥寥无几,机关规范化建设要把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作为一项目标,通过创建扩大工商系统的影响和知名度。
三、切实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环境规范与人员规范的关系。环境规范与人员规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规范与人员规范的目的是创造和谐有序的机关办公环境。机关规范化建设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事业心、责任感的变化,如果人员规范跟不上,好的环境也会出现斑斑污点。
二是处理好规范化建设与创建文明单位的关系。创建文明单位是机关规范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机关的规范化建设是创建文明单位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把创建文明单位与机关规范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机关规范化建设的开展。
对执行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5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郭鑫 更新日期:2008-5-28
“反对一切花架子、官僚主义,就是执行力。”这是著名的美国通用公司前CEO韦尔奇对执行力概念的精辟阐述。换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执行力就是是管理者意志、管理团队的战略意图得以执行的过程;换从行政法角度看,执行力就是贯彻和落实的力度,“执行”就是“做”,“力”是做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从实践论的角度看,执行力是一切组织成功的关键,它主要指实现既定目标的具体过程,是完成任务的态度和精神,是组织实施的水平和能力,是对目标和方法的认真研究、执着跟进和责任明确的规则及程序。
以巢湖烟草系统为例,笔者认为执行力就是指各条战线各个岗位的干部职工贯彻市局(公司)党组决策意图、完成全市烟草系统既定目标的操作能力。这里面不仅包括对烟草专卖事业执着追求的意志和坚韧,驾驭局势、克难攻坚的工作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不难看到,我们从来就不缺少规章、制度、思路和办法,关键在于这些好思路、好办法、好制度能否不折不扣地全部落实到位,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需要不断努力做到的。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执行力的有效与否问题。南辕北辙的寓言深刻地说明:如果大的目标错了,执行力越强,离目标的实现就越远。这种通过实施某种行为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行为及状态,就是无效执行力。有效的烟草执行力,是指我们在贯彻落实上级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执行命令、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水平和精神状态,是把决策、规划转化为效益、成果的关键。
从宏观上讲,加强执行力建设,必须与贯彻落实“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相结合,与烟草工作的特点、规律等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使执行力建设贯穿到烟草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
从自身工作实际来看,笔者多年来直接面向一线员工、直接接收基层具体工作历练,对执行力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认识比较到位。如今,市局(公司)调我担任市局(公司)纪检组副组长、察室主任、法规科科长、督查中心主任、整顿办主任。新的岗位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个人在提高执行力方面的标准更高,因为不仅本部门、个人在执行力上要不断加强,还要履行市局(公司)党组赋予的纪检监察、督察督办等重要任务,换句话说,不仅要自己提高执行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去督察各部门的执行力落实情况。第一、恪尽职守,展示执行力
促进发展是各级烟草系统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优质服务是改进作风的第一要求,强化执行是完成目标的第一要素。执行力建设不是句空洞的口号,它必须体现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作为纪检监察、法规、整顿规范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首要任务就是要慎独、自律、恪尽职守。要率先垂范,带领本部门的员工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作为检验本部门整体执行水平的重要标尺。牢固树立中心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服从意识,使“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成为执行工作任务的最高准则;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行政、科学行政,要坚持原则,强化内部管理,狠抓整顿规范,尤其是要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法制化管理,向管理要执行力,打造高效快捷的执行链条。
第二、创新机制,解放执行力
小平同志指出:“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要通过制度建设,打破和消除影响执行力提高的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
一是完善问责追责机制。牢记职责和使命,是执行力的原动力,执行力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和责任心不强有关。要强化执行责任,决策前可以七嘴八舌、畅所欲言,一旦形成决议,个人意见可以保留但必须无条件执行集体决议,不能打任何折扣。执行中要合理划分工作层次,强化领导责任制,落实全员责任制,实行责任追制,做到责任“无缝覆盖”,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
二是完善检查督导机制。全程监督是保证决策执行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要充分发挥监督工作在决策执行中的作用,通过党政监督、上级监督、同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方式,构建全方位的监督防范体系,使一切不执行、假执行、乱执行的行为无处遁形。
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赏罚分明,是提高执行力的核心。要通过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组织人事方面的措施正面激励,通过思想引导、典型启迪、经验推广等方面的措施鞭策勉励,敦促职工始终保持对完美执行的不懈追求,把干部职工执行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建立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对烟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行力、执行结果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监督、考核、分析和评价,把重大决策执行情况与年终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结合起来,加大决策执行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重赏重罚,对执行力差、工作不落实、目标未实现的给予经济、政治、纪律乃至组织处理,通过奖优罚劣,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积弊,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风气。
四是完善效绩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是执行力建设的指挥棒,把好考核关,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以公平体现贡献价值为标尺,围绕全年烟草工作中心,进一步对目标考核体系进行评估和完善,进一步细化考核的程序、标准、办法,明确奖惩措施,定期组织执行绩效考评,使执行绩效直接与执行主体和利益挂钩,促使各级各部门干工作使出最大的力气,出手的事达到最高的水平。
第三、督查督办,提升执行力
督查督办是执行力建设的最直观体现,关系一个单位的和谐运转、形象树立、工作效率和事业兴衰。
一是找准督查重点。深入开展“七督七查”活动,即:督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查各项重大决策与工作部署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是否存在执行不坚决、不彻底、不规范、不到位等问题;督目标制度的可操作情况、查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制度是否滞后形势等问题;督执行主体的到岗履责情况,查是否存在不执行、假执行、乱执行等问题;督重点问题的具体解决情况,查是否存在拖着不办、推着不办、顶着不办等问题;督各级干部工作责任心、精神状况情况,查是否存在敷衍应付、作风飘浮、不在状况等问题;督领导交办的专项工作开展情况,查是否存在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通过对执行方向、执行目标、执行措施、执行效果的全程追踪督查,推动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创新督查方式。督查工作应贯穿执行的全过程,要创新方式,丰富载体,整合资源,改进方法,做到定期督查与临时督查相结合,专项督查与综合督查相结合,事中督查与事后督查相结合,内部督查与外部监督相结合,通知督查与微服私访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执行偏差、执行失误和执行违规。
三是维护督查权威。督查是领导职能的延伸和补充。必须善于运用督查成果,采取工作问责制、工作点评制、定期通报制、责任追究制等办法,确保督查工作的权威和实效。要把督查结果与干部的目标考核、单位的工作考核、领导的政绩考核乃至升降奖惩挂钩,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批评教育、黄牌警告、诫勉谈话、红牌罚下等措施严肃查处;对执行认真,效果明显的,要通报表扬、现场推广、记入档案作为提拔依据等办法加以弘扬,以此增加压力,激发动力,在烟草系统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动足的干事创业良好环境。此外,笔者认为,领导者在增强自身素质提升执行力方面还要做以下努力
一是增强驾驭局面能力。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驾驭各种复杂局面,敢于面临新情
况,分析新矛盾,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尤其是在紧急突发情况面前,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能思路清晰,从容化解,有序处置,妥善应对。
二是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执行力。一把手要作“主心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工作上的老实人、作风上的清白人、团结上的领路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模范的言行团结和带领一班人苦干实干;班子成员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既要能干事,又要能共事,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体职工都要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培育团队精神,形成团队合力,把心思用在发展上,把力量凝在事业上,把干劲用在落实上,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政通人和的工作氛围。
三是增强求真务实能力。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尚空谈,不坐而论道,不喊华而不实的空口号,不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搞装门面的表面文章、虚假政绩,做到思路上求实,工作上唯实、作风上务实、措施上扎实、行动上落实。
四是增强依法行政依规办事能力。在平常的工作中正确运用各种烟草法律法规,大力增强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职,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五是增强开拓创新能力。创新是创造性的执行,是在总的思路、政策下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做好具体工作的能力。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纪检监察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烟草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把握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大胆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对急诊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6
急诊科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门多个专业临床独立学科,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在急性病、危重病的救治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事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公共健康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急诊急救医学也是我国今后急诊、危重病医学发展的一大必然趋势。2009年5月卫生部刚刚颁布关于指导急诊科建设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就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急诊医师专业队伍极不稳定,急诊科和急诊医师在医学界、医院内没有什么地位,急诊科医师常常为自己的前途担忧,绝大多数的急诊科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急诊科仅仅起一个通道的作用,无法提高急诊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我院成立了急诊部,是我国仅有少数几家医院把急诊医学作为临床专科来发展的医院。我想我们要积极努力构建了省内一流的急诊抢救新模式。
目前国内急诊科有多种运作模式,其中以“院前急救+急诊科+EICU”模式最合理、最有发展前途,最符合病人利益的救治急性病、伤人员的组织系统,也是当今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努力组建的新颖的急诊医疗系统,称为急诊医疗体系(EMSS)。如能组建“急诊加强监护病房(EICU)”,则对急诊科医生的抢救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也是锻炼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标志。
急诊专业主体方向都是危重病。危重病人生存链中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及加强监护是环环紧扣的。危重病(特别是严重创伤,复合、多发伤)涉及多系统,往往出现各专科互相推诿病人的情况,而这些病人又往往殊途同归,都必须加强监护治疗。故本科除完成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抢救室工作外,还设立了重症监护病床,主要接收中毒及不宜搬动危重症病人,进行加强监护治疗,使危重症病人得到连贯的整体治疗。
一、规范急诊科的基本结构
1、分诊处:
2、诊断室:要分为内科、外科、儿科、神经科诊室
3、抢救室: 3-4张床
4、留观室;6-8张床
5、输液室;
6、治疗室;
7、清创室;
8、手术室;
9、急诊病房:分为心内科、神经内科、中毒内科;创伤外科、腹部
10、院前急救和转运。
11、EICU:一般8-10张床位。
二、加强急诊科医务队伍建设
一、增加具备硕士、博士学历医疗人才梯队,并进行强化培养。
二、加强医务人员素质建设
心理素质:反应敏捷,情绪稳定,自控能力强,思维宽泛。
外科和危重病房(EICU)
人文素质:较强的人际关系能力,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奉献精神。
业务素质:专业知识广泛,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成为一专多能人才。
三、急诊科医务人员需掌握和定期培训的基本技术
(一)心肺脑复苏术(CPCR)
(二)气管插管术
(三)呼吸机的使用
(四)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六)急性脑衰的诊断与治疗
(七)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八)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九)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十)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十一)各种急症(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休克、急腹症、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血尿、抽搐、晕厥、头痛等)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
(十二)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心电图诊断
基本操作技术 1.腹腔穿刺术
2.腰椎穿刺术
3.骨髓穿刺术
4.胸膜腔穿刺术
5.深静脉穿刺术
6.血液滤过术
7.电击复律术
8.临时起搏术
9.胸腔闭式引流术
10.三腔管放置术
四、急诊科需要增加配置的仪器:
呼吸机
急诊腹部B超
床头X机
急诊血气分析仪
快速床旁检验设备
五、发展方向
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7
美好乡村是宜居、宜业、富裕、文明、和谐的农村存在和发展状态, 与美丽乡村内涵相同。《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2012~2020) 》把美好乡村建设目标定位为:
1.1 生态宜居村庄美
村庄规划科学合理, 农民住房实用美观, 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村容村貌整洁有序, 自然生态保护良好, 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1.2 兴业富民生活美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 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 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3 文明和谐乡风美
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 村规民约基本健全, 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 生活方式文明健康,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美好乡村建设包括生态宜居、兴业富民、文明和谐等内容。其中, 生态宜居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直观层面, 也是突破口。兴业富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核心, 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品质的提升。文明和谐是美好乡村建设的追求和活力所在, 关系着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三个方面彼此相通, 互为转化, 互相制约。处理好生态宜居、兴业富民、文明和谐的关系, 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
2 充分认识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美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在农村的实践和延伸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 (2010年6月) 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并把其作为建设生态浙江的重要内容。2012年9月, 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2011年广州市也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在广大农村的实践和延伸, 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2.2 美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升工程
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 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低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等生态文明要素。美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着眼点, 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提升工程。
2.3 美好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最主要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 让乡村逐步向城镇靠近, 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乡村规模和面积, 让农村人口集中在一起。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把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布局, 形成以县域中心城市为龙头, 以中心镇、中心村为纽带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统筹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 引导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 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 使乡土文明融入现代文明, 优化人居环境, 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2.4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
与城市相比, 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这种自然之美,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应在逐步渗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 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 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
当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 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 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 可持续发展压力日益加大,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融入和贯穿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 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 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3 强化产业支撑, 拓展增收渠道
建设美好乡村, 产业是根基, 富民是核心。要立足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色, 以经营乡村为目标, 以产业转型为途径, 培育发展优势产业, 做强做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引进一批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项目;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扶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建设专用粮油、优质果蔬、畜禽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消费性、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 组建运输、建筑、保洁、物资回收等非农产业服务组织, 开展快捷便民服务。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转化应用三大能力。
创办工业集中区和农民创业园, 为农民就业、创业搭建平台, 创造机会。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减少农民, 增加市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 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给予土地、税收等扶持。
4 抓住关键, 强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4.1 规划引领, 示范带动
规划是调节空间布局、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根据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 综合考虑地理、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关系等因素, 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要求, 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 合理确定中心村位置、规模和保留的自然村数量;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风貌特色等, 将水利、机耕路及机械库棚、维修点、粮仓、晒场等一并纳入规划。保护耕地和自然资源, 保护传统建筑, 尊重乡风民俗, 体现文化内涵。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既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又要积极主动, 量力而行, 分期实施。必须通过一定的示范, 检验工作思路准确度, 带动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4.2 因地制宜, 彰显特色
农村地域广阔, 各地在自然条件、人口规模、发展基础、民俗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就决定了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体现各自特色, 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立足于更加方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更有利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科学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建设模式。
与彰显文化内涵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以古村落保护及历史文化名村创建为切入点, 不断提高美好乡村建设的文化品位和人文内涵。保护古街巷、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历史遗存和古树名木、山体水系等自然地貌, 传承乡土文化。合理利用地形, 保持田园风光, 体现乡土气息。
4.3 重组村庄, 改善人居环境
村庄重组是农村地区城镇化的积极手段, 也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必然选择。现行村落集聚度不强, 布局松散、零乱;人均用地规模大, 建筑容积率低, 配套设施不完善。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4种模式, 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乡村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可憩可游、宜商宜居的示范村庄。
全面提升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的水平,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要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引导和帮助村民妥善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扶持建设农村环保设施, 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 绿化美化村庄, 改善乡村环境。
4.4 突出基础设施, 提升公共服务
以提升改造道路、供水、排水、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为重点, 配套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便民商业网点、医疗点、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 形成集中、整齐、舒适、方便的农村新型社区, 让公共服务覆盖广大农村。
4.5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农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 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他们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智慧和力量。以村庄为单元, 民主推荐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村民组建村民理事会, 按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主建设的方式确定建设项目和内容, 把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土地流转等主动权交还农民。开展美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 倡导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形成文明新风尚。
4.6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美好乡村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和普惠性特征, 是政府的责任所在。要在公共财政中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美好乡村建设。
4.7 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推进民主乡村和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 提高领导能力。规范工作机制, 提高两委班子和谐度, 实现“两委”决策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创新农村党建载体, 加强新型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 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 强化组织功能, 增强组织活力;完善构建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的组织架构,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夯实基层基础, 建立依靠群众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钱国祥.美好乡村建设的理论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3 (7) :58-59.
[2]管叔琪.勇于开拓创新, 建设美好乡村[J].管理观察, 2013 (5) :84-85.
[3]彭建涛.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J].会展经济与科技, 2013 (5) :4-6.
[4]黄克亮, 罗丽云.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探求, 2012 (5) :5-11.
[5]白金贵.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J].才智, 2013 (24) :284.
[6]陈扬年.开展美好乡村建设,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J].工程与建筑, 2013, 27 (1) :19-21.
[7]汪洋.美好乡村建设的当涂探索[J].农村工作通讯, 2013 (2) :54-55.
对集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8
集团文化就是企业集团的文化。对内,规范企业集团所属成员单位和所有员工的行为;对外,展示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和整体形象。集团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特殊形式,具有企业文化的一般属性。集团文化是建立在企业集团所属成员单位个性文化基础上的共性文化,具有战略性、主导性、整合性、包容性,为各成员单位文化建设提供指导、规范和发展的空间。集团文化建设一般由集团公司(总部)组织领导和推进,但集团文化建设不等同于集团公司(总部)的文化建设,也有别于独立法人企业的文化建设。
作为中央企业的企业集团尽管成因比较复杂,实力也参差不齐,但都实行集团化管理。国内外优秀企业集团的实践证明,集团化管理的本质是建立战略管理系统和文化共享平台。企业集团要走向持续成功必须在文化层面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要寻找持续存在的理念依据,即明确企业集团的使命追求、共同愿景和核心价值体系;二是企业集团决策层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要完成战略性的系统思考。
文化要具有传承性
集团文化理念体系是“统一”与“多样”的有机结合,“统一”是指集团宗旨和理念的高度统一。集团的宗旨和理念是集团文化的核心,是集团的价值追求、行为导向和目标愿景的集中体现与高度凝练,具有战略性、导向性和包容性,是统领全集团的母文化。“多样”是指在统一的集团文化引领下,成员单位结合自身的科研生产经营实际,提炼经营管理理念和行为规范,形成丰富多彩的子文化系统,以此承接集团文化,实现集团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落地。集团文化与各成员单位子文化系统的互通瓦融和统一协调的特性,就要求集团文化建设要放在企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去看,放在更长的历史中去看。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将各成员单位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富于指导性和牵引性的集团文化体系。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为例,作为大型军工企业,它的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密切结合同家军工电子行业的发展历程,也要考虑到各成员单位的历史文化。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中同电科集团公司与各成员单位一直都是一个整体,成员单位的历史就是集团公司的历史,集团公司可以将其看做是自身文化建设的一个良好基础,在传承军工电子精神和预警机精神的前提下,形成合理的文化体系。
文化要具有引领性
集团文化引导着集团公司的战略选择,集团文化是集团公司战略实施的重要于段,在巨变的时代,集团文化必须融入战略才有生命力,战略也必须融入文化因子才有前瞻性。但战略从来不是一经提出立即就能够得到全员响应的,集团文化为全体T部职工理解战略、达成共识提供了路径。因此,集团文化必须具有引领性,要能够反映出整个集团的发展方向,成功的集团文化能够促使企业成为同行业的标杆,切实的凸显出自身在同家社会的价值和地位。
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性
集团文化建设是包括两个层次、多个主体的企业文化建设。这里的两个层次是指集团公司(总部)和企业集团其他所属各成员机构两个层次,他们之所以被当作集团文化建设的两个不同层次,是从他们在集团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出发的,集团公司(总部)是集团文化建设的发动者和推行者,企业集团其他所属各成员机构则更多的是参与者和执行者。多个主体是指集团文化建设中,有企业集团所属的各成员机构参与,共同进行集团文化建设。集团文化建设的两个层次和多个主体的特点,是集团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的前提条件,对集团文化建设在类型、建设方法、关注重点、建设路径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单个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性要求。因此,集团公司文化建设开始就要充分考虑到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如何统筹策划才能够保障企业文化在集团公司和各成员单位中逐步推进,系统官贯,全面落地。
文化建设要有包容性
影响集团文化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集团的形成方式,“先有儿子、后有老子”的集团企业面临全集团的文化整合问题,比如集团下属企业的业态和地理分布,多行业经营等。跨地区发展的集团企业,其价值体系就要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行业特点、管理习惯、领导风格等。透过千变万化的集团特点,集团企业内部文化倡导有主有次,文化实践丰富多彩又形散神不散,集团内部各种要素和谐共生,同时整个集团与外部又形成相容相生的关系。文化统一起来是为了更加便捷、迅速且有效的将集团公司与各成员单位融合起来,集团公司既要统一核心理念层面,满足“联合起来办大事”的发展诉求,进而提升公众对集团整体形象的认知度,又要形成文化融合的标准和规范,为各成员单位留下文化接口,形成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文化体系。
文化建设要体现特色
形成集团文化独有的“特色”,是集团文化建设的“着陆点”。集团文化多表现出来的集团风格、集团形象和集团品牌,是决定集团公司市场形象的根本要素。集团公司文化要具有强烈的辨识度,能够与其他同行业企业清晰的区分开,可以吸收成员单位文化建设的思路,结合外部优秀的文化建设经验,但一定要以自身发展的特征和管理的特色为根本,力求实现“主文化,多元素”且符合集团公司实际的文化体系。
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企业的装饰,也不是无关大局、可有可无的工作。只有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企业文化才会迸发出强大活力。对集团来说,集团公司文化理念体系的形成只是文化建设征程中的第一步,还需要有官贯融合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决心。要通过长期反复的宣传推广,各级领导的率先垂范来影响全体员工的思想行为,循序渐进、不断升华,将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去抓,最终在全系统形成普遍的文化认同,实现文化凝聚、文化引领。
最后,应当指出,集团文化是集团战略、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价值来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同的战略目标。企业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具有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文化使命。要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强同战略目标的要求、形成与集团地位相符合、与集团改革发展相适应的集团文化,才能达到以文化引领战略,使文化成为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撑;以文化陶冶情操,满足广大职工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职工素养;用文化塑造软实力,打造企业品牌,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9
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杨怀胜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
摘 要: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尤为重要,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干部 作风 建设
胡锦涛强调,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与国内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有力保证。面对当前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性考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执政安全问题,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党执政的基础是什么?古今中外都脱不了一个字“民”。巩固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人心向背,即“载舟”或“覆舟”的结果。我党一直把建立和巩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根本的政治问题,要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一要靠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要靠改进自己的作风,用人格的力量在群众中树立起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如果干部队伍的作风不好,不正之风盛行,就会损害党的形象,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最终必将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让人民群众感觉到我们的干部真正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才能建立起血肉联系,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磬石。
2.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我党走过来90年的光辉历程,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党的领导为全国人民所拥护和认同。取得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够充分证明我们党走在了的时代的前列,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优良作风。它是革命胜利、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赢得人民依赖和支持的“法宝”。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新阶段,使我党的领导和执政面临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这种考验和挑战非同寻常,是历史性的考验,是时代的挑战。不仅资本主义一些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会影响我们的干部,同时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也会对党员干部产生负面影响。这会使得干部队伍中意志薄弱者会滋长不良作风以致腐败现象萌生。虽然个别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党的先进性,但若任其发展,就会侵蚀党的肌体。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古今中外的历史都不容质疑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认清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3.强干部作风建设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助力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如果不加速发展,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就会丧失主动权,就会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淘汰。只有经济搞好了,我们党和国家才能稳定,才能有效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同时,干部的作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密切联系的。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社区,经济越发展,就越有利于干部作风的改进。反之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干部的作风现状又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风不好,就难以凝民心、聚民力,各项方针政策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各项事业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最终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说:干部作风不是生产力,但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转化为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作风好,才能建立和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才能保证中央和各级党委的政策、决议得到全面、正确和创造性的贯彻执行;才能极大地激励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总的看,我们的干部作风主流是好的,但是在个别部门、个别干部身上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一是缺乏调查研究的浓厚空气,凭感觉,凭想象,乱拍板。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扎实,爱摆花架子,调查研究走马观花;有的干部对大环境小环境及其自身的具体情况不愿做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仅仅根据道听途说、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在那里发号施令,“闭上眼睛捉麻雀”、“盲人摸象”;有的干部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忽视客观实际的存在,纸上谈兵,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有的干部“下车伊始”,不熟悉情况就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而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二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说假话,办假事,搞浮夸。个别干部对制定的工作考评目标,不在扎扎实实办实事、踏踏实实工作奉献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大耍花拳绣腿,报喜不报忧。还有的干部作风不扎实,下基层了解情况、检查工作如蜻蜓点水,“小车一溜烟,群众不沾边”。结果,在工作中做出的决策,制定的措施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实行。三是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搬本本,套框框。有的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不会联系本地、本单位实际,只懂得照抄照搬,削足适履;有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懂得融会贯通,只会生搬硬套;有的则保守僵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落后于时代。
2.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一是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有的看不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看不起人民群众,压抑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不去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开创历史的新局面,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前进的信心。二是不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些干部缺乏谦虚谨慎的态度。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我行我素,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所谓的威信坚持错误。三是不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对人民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愿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群众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愿望,有什么意见,有什么打算不管不问,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3.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一是各自为阵,搞本位主义。有的只顾小集体的局部利益,不顾大集体的整体利益,一味地强调自己所管的局部工作,总希望让大局利益去服从他们的局部利益。有的闹名誉、闹地位、闹出风头,工作政绩平平,却一味向组织要级别,要待遇。有的工作上推诿扯皮,副职推给正职,部门推给政府;该自己办的事情推给别人办,该马上办的事拖到以后办。二是自由散漫,搞享乐主义。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党的光荣传统,追求享受,建豪华办公楼,坐高档轿车,住别墅豪宅,而且花起公款来大手大脚,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毫不在乎,丢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的对上级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
三、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对策
1.要建立健全从严管理干部的体制。干部作风建设,仍然是个含混不清的话题,怎么建设?靠什么建设?世界上只有法律约束、制度规定才有效,离开这个,即便是绞尽脑汁,变着花样的“吆喝”,都是一种冠冕堂皇的“假正经”,什么问题解决不了。一是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严格规范干部行为。通过对干部作风,特别是在职权的行使、权利的运用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使党员干部既接受来自党内特别是班子内的监督,又接受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既接受自上而下的监督,又接受自下而上的监督,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的合力和监督的有效性。二是建立完善惩戒机制,严肃查处干部违纪案件。通过加强信访网络建设,形成反腐协调领导小组,选择典型案例剖析,形成强大的惩戒阵势,威慑违纪者。三是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干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坚持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对党政机关和各级干部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那些作风扎实、政绩突出、群众威信高的干部予以表彰,并列为提拔、重用的对象;对不注重作风建设,问题较多的干部进行重点整改、重点帮促。四是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自律机制,积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领导干部是党的“上梁”,正不正,领导干部的作风好不好,对于正确决策的制定,党的事业的推进,党的形象的塑造,干部和群众行为的导向,都至关重要。要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转变作风,带头艰苦奋斗,带头实事求是,带头清正廉洁。五是建立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用人观,在干部选用方式上要靠机制选人,用制度管人,凭实绩用人,逐步实行领导干部的选用与实绩考核结合的办法,中层干部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科技干部采取评聘上岗的办法,机关新增人员采取公开录取的办法,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制度,确保选准人才、用活人才。
2.做好三方面工作,强化思想教育。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个世界观问题、党性觉悟问题。因此,转变干部作风,必须从加强思想教育,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觉悟入手。要使思想教育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时代赋予的责任,人民给予的期望等大角度来加强教育。以此来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二是结合干部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教育。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集中学习教育,从社会道德、良心谴责等角度进行思想教育,从而使各级干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筑起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侵蚀和各种利益诱惑的思想道德防线。三是结合干部的生活实
际加强对其家属的教育。通过组织干部家属集中观看警示片,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件例对干部家属进行宣传教育,这样既能达到防范家属腐败的目的,又能达到从侧面教育干部的目的。
【对“法治工商”建设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机关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工商)10-10
关于当前法治工商建设的调研报告DOC05-18
瓦房店市工商局李官分局加强法治学习09-27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10-25
对法治建设的意见建议09-26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05-10
工商所信息化建设思考论文10-31
构建基层工商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化体系的思考05-30
都安县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15
对法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