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领导小组

2024-07-11

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共9篇)

法治建设领导小组 篇1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领导和团队领导能力, 我校结合高效智慧课堂建设, 探索出了基于小组建设的基本培养途径。

一、构建合作小组, 建立自主管理团队

合作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共同体。合作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组织, 也是学生实现综合自主管理、培养领导能力的基本组织。

1.小组划分原则。

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

“组间同质”指不同的学习小组都是按照基本相同的划分依据, 每组都包含AA、BB、CC、DD层面的学生, 这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组内异质”指的是小组内学生有差异, 这为分层教学、合作互助奠定了基础。

类似于平行班, 各班要按照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等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内成员的座位安排要体现学习对子和帮扶对子的搭配。

小组划分可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统筹划分, 班主任指定小组成员构成, 给小组成员编序列号, 指定组长。也可由学生自主形成小组划分, 采用荐、演、定、调四个步骤来具体落实。

2.确定组名、组训、制定组规。

要让每组组员集思广益、共同协商, 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组训是凝聚小组目标的口号。

各小组成员还要共同参与, 制定体现共同愿景和共同约束的详细组规, 用于小组的自主管理, 便于赏罚分明。

二、健全评价机制, 保障长效自主管理

评价可以起到激励、调动、督促、纠正等作用。所以, 在小组自主管理团队建设中, 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保障自主管理的常态化、长效性。

1.评价形式。

小组评价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小组自评。教师评价, 即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及组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小组自评, 即小组长按照本小组制定的组规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以及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2.评价原则。

小组评价要把握灵活性。

灵活性指的是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实际需要去选择评价的方式和评价标准。也就是需要什么就评什么。当然, 需要改进的东西可能很多, 但不可一蹴而就, 要分阶段进行重点突破。

灵活还指评价时间点的灵活。从时间节点分, 评价可分即时性评价和阶段评价。即时性评价, 是根据课堂及活动进程进行的随机评价;阶段积累评价, 是在即时性评价的基础上, 进行累计, 进而形成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学期学年评价。

灵活性还指评价手段的多元。小组评价手段可分为积分评价、口头表扬、星卡评价、荣誉表彰或物质奖励。

3.评价标准。

既然评价是灵活的, 那么就不能搞一刀切。各年级、各班级、各小组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

根据我校小组评价的操作实际, 例举几种评价操作及标准。

(1) 组建小组阶段的评价。

新学期小组划分完成后, 各小组要确定组名、组训, 并可让各小组进行宣讲, 明确小组的组规和集体目标, 教师可协调组成评委组, 进行考评赋分, 评出优秀小组及个人。还可根据各小组课堂精神面貌、小组桌凳及物品摆放, 评出文明小组及个人。

(2) 帮扶对子的评价标准。

在小组划分中, 我们要求各小组安排好学习对子和帮扶对子。为了充分发挥帮扶对子的作用, 充分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学生评价中可采用帮扶对子捆绑评价法。

(3) 高效智慧课堂评价与养成教育评价相结合。

高效智慧课堂的学生评价, 不仅局限于学习层面, 还要与我校养成教育评价相结合, 既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状态的评价, 也要关注学生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行为习惯的评价。

三、把握活动抓手, 营造团队正向效应

小组建设除了制度保障外, 还要积极创设小组活动情境, 通过把握活动抓手, 营造团队正向效应。

1.搞好校园常规活动。

在小组自主管理中, 我们认真把握好大课间、运动会、主题演讲、手抄报评比等活动, 有效推进了学生的自我领导和团队领导能力。

2. 在校园读书特色活动中推进多元同步成长。

我们开展了“校园读书季”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海中, 增加知识, 亲近母语, 提高国学素养, 也使学生形成了自主管理的深厚思想积淀。

总之, 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参与意识与领导力, 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深入研究, 创新形式, 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郎文静.中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意义与策略.教学研究.2012年第4期

法治建设领导小组 篇2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根据历史经验的教训,比如大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放弃了党的领导,反之,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时,正是因为坚持了党的领导才取得胜利。现在面对着国内外的严峻形势,更需要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在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及重大事宜时。社会主义法治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方式,在法治的过程中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人民的权益。法治与人治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将法律凌驾于一切人的权利之上,占有至高无上的位置。

坚持党的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各自的运行范围和规则,但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来保障,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这也标志着党的领导、执政方式的法治化。

党的领导需要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执政兴国,为人民的幸福安康谋福利,维护社会的安定都需要依靠依法治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要依靠依法治国作为基础。当下,面临新形势新情况,中国共产党需要将广大人民团结在一起,协调好社会各方面利益,组织社会关系、使人们在井然有序,安定的社会环境下达到最好的生活状态,促进综合国力的发展,政治稳定,环境友好的战略目标。要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否依法办事,是衡量国家政治制度的水平的关键。

在今天的现代化进程中,如果脱离法治,就无秩序可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将名存实亡,国家社会的稳定也无从谈起。面对新的世情、党情,党的领导不能像西方那样绝对“民主”去拉票,需要稳扎稳打,才能获得人民的依赖和信任,从而提高权威性,巩固领导地位。依法执政实际上就是用法律的崇高权利约束和规范公权力,对公权力的约束在各个国家都是重要议题。我国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意识到只有通过法治的才能实现。因此,依法执政成为党领导的最重要战略方针。各级人民政府掌握着公权力,是国家的行政部门,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使命,对于宪法和法律的落实也有责任,所以,各级政府的权利是否受到制约,是否按法律办事,是否做到公平公正,都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各级政府如果能够维护法律的权威,维护人民的利益,严格执法,那么一定能够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各项政策的落实。

此外,绝对的权利就可能导致腐败,所以为了避免权利的滥用,党员腐败现象的发生,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坚决惩治,防止以权牟利,只靠说服教育是不行的,还得在党的领导下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也就是依靠法治。只有坚持公正立法、严格执法才可能全面肃清腐败现象的发生。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贯彻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在顶层规划和末端协调方面需要发挥党的协调领导作用。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此外,在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还应该改善党的领导。首先,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政治领导,确保将党的意见和主张上升到国家意志,通过合法程序将其贯彻实施,帮助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法律,最后通过国家机关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其次,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思想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需要人们在思想上保持一致,有正确的舆论,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这一些列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宣传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关系国家命脉等重要议题上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作为执政党,广大党员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法治的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发挥思想领导。再次,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组织领导。执政党的组织领导主要就是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依法治国的顺利实现,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必须保证党员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始终坚持遵守法律,坚持法治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依法执政时还要摈弃不合时宜的思想,从传统的体制中释放出来,不断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思维,不断推进制度创新,领导和执政方式创新,在法治过程中使党的领导符合时代意义,不断巩固地位。

法治建设领导讲话 篇3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法治县”创建启动动员大会启动“法治县”创建工作,是全面深入依法治县,创造良好法治环境的重要举措,创建法治县是县委、县政府今年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就“法治县”创建活动讲四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创建法治县既是推进依法治县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平安XX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创建工作,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全县围绕建设平安XX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了项目推动战略,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我们应该清醒看到,我县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在一些领域、一些部门还存在不依法行政、滥用权力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开展法治县创建,促进全县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广大群众依法办事、各类企业依法经营、司法部门公正执法,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开展创建工作,是维护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纷争复杂化的现象。当前,我县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各种矛盾的高发期,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不少,各种涉法涉诉案件仍然较多,信访稳定形势还比较严峻,少数群众维权意识强烈而法治观念淡薄,极少数执法人员工作方法简单、司法执法水平有待提高。只有深入开展法治县创建,不断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开展创建工作,是提升文明县城形象的必然要求。法治是现代文明县城的核心价值理念。近年来,我县通过完善县城规划,加大设施建设,改进县城管理,县城功能有所完善、形象有所提升。但是必须看到,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违章乱建、垃圾乱倒、占道经营、交通混乱等违法违纪和不文明行为在我县还显得尤为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经济培育、法治环境营造、法治意识培养,才能依法加强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我县的法治环境。

二、加大普法教育,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

创建法治县要把培育公民的法治理念、法治心理、法治习惯放在首要位置,努力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支撑。

一要抓重点对象学法,带动全社会法律意识整体提升。要深入抓好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各项制度落实,在增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上狠下工夫;要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村“新任村官”、“大学生村干部”、“农村法律明白人”进行培训,在农村开展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要进一步抓好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着力培育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法制教育,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维护和谐劳动关系;要继续深化政法部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提高政法干警司法为民、公正执法的本领,当好法治县建设的主力军。

二要抓重点法律普及,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创建法治县,必须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展开,围绕重点法律法规普及宣传来推进。要着眼“四大战略”的工作目标,抓好宏观调控、扩大内需、财政金融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要着眼招商引资和优化发展环境,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资源配置、依法经营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要着眼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抓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房屋拆迁、权益维护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要着眼社会和谐稳定,抓好安全管理、社会管理和依法信访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人民群众理性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要抓宣传形式创新,推动法律思想和法治精神入脑入心。在继续开展好法律 “六进”活动的基础上,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寓教于乐,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各级党政机关要广泛开展“法治机关”创建活动,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新闻媒体和文艺宣传队要积极承担公益宣传和艺术感染的社会责任,做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宣传活动,使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切实打牢创建活动的群众基础。

三、狠抓基层基础,着力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创建法治县,涵盖方方面面,涉及各个阶层,只有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突出抓好基层基础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才能不断提升全县的法治化管理水平。

一要进一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要紧紧抓住全县深入开展基础管理工作的契机,坚持把加强基层民主、基层管理和平安建设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创建活动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要认真落实基层民主政治各项规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推进群众自治。要深入开展村镇、社区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促进依法治理。要以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深化基层基础建设,深入推进严打整治,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不断健全调解网络,打牢社会平安基础。

二要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是对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要从抓好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强化监督与责任追究等重点任务入手,解决依法行政中的突出问题,努力塑造一个法治、高效、廉洁的现代政府。要强化司法建议力度,为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法律咨询。要配套建立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责任追究、考核评议、投诉处理和执法公示等制度,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要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创新行政复议方式,强化行政责任追究,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要进一步推进法律规章完善。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使各方面的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约,是法治城市建设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一些执法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群众关注度高的部门,要依据专业法规,对各自管理的对象、程序、行为,甚至对执法人员的形象、用语做出具体规定,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形象。要积极引导村(居)民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依法建制、化法为规,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依法治理章程。

四要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平正义。司法公平正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以加强宗旨教育和推行执法办案公开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要坚持执法为民,把维护好人民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公开承诺、联合接访、清理积案等专项活动,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对司法权行使的监督机制,增强司法权威性和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促规范,切实解决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

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激发创建工作内在活力

创建法治县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和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参与创建,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是创建工作的主导者,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重点工作进行研究。要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牵头、专门班子全力推进、相关部门合理攻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推进创建工作顺利扎实开展。要把创建活动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创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二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团体的推动作用。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法治建设方面的重要职能和联系面广的政治优势,通过组织视察等活动,随时掌握创建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提案,推动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发动和组织服务对象参与到创建工作当中,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创建工作的生动局面。

三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强化舆论导向,加大社会面宣传,增加创建工作的关注度和吸引力。要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大力开展“法律维权”等法律惠民工程,积极通过法律渠道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让群众看到创建工作的实际成效,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法治县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法治建设领导小组 篇4

一、单选

1、下列是某公民孙某对村规民约的认识,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其中正确的是()。正确答案:(C)

A、村民委员会有权制定村规民约,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批准生效 B、村民会议有权制定村规民约,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C、村规民约由村民会议制定,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D、村规民约由村民委员会制定,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护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不得设置不合理限制,对已经设置的不合理限制应如何处理?()正确答案:(A)A、应当取消 B、分别情况逐步取消 C、继续保留

D、经上级政府批准后继续保留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为发展生产或者兴办公益事业,需要向其成员(村民)筹资筹劳的,应当经成员(村民)会议或者成员(村民)代表会议的多少比例通过后方可进行?()正确答案:(B)A、三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二 D、全部

4、农村义务教育除按哪个机关规定收取的费用外,不得向农民和学生收取其他费用?()正确答案:(A)A、国务院

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及行政主管机关

5、我国现行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是()。正确答案:(A)A、家庭承包经营 B、包产到户、联产计酬 C、集体统一经营 D、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6、《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由谁发包?()正确答案:(B)A、村民小组 B、村民委员会 C、乡镇政府 D、县政府

7、不按照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使用农药的,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多少钱以下的罚款?()正确答案:(C)A、1万元 B、2万元 C、3万元 D、4万元

8、李庄和赵庄为相邻一块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发生争议,李庄的村干部就此事请示乡长。乡长的下列答复意见错误的是()。正确答案:(C)

A、“这件事,乡政府可以出面召集你们双方协商解决” B、“如果你们双方达不成协议,我们乡政府是无权处理的” C、“你们可以去县政府申请处理,也可以直接去县法院起诉。” D、“在纠纷解决之前,你们双方必须维持土地利用的现状。”

9、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是()。正确答案:(A)A、城市市区土地 B、农村宅基地 C、城市郊区土地 D、自留地和自留山

10、农业承包合同的管理机关是()。正确答案:(A)A、农业局 B、乡(镇)政府

C、县、乡村合作经营管理部门 D、村民委员会

11、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正确答案:(D)A、10倍 B、20倍 C、25倍 D、30倍

12、我国农村农业承包合同最主要、最基本的发包方是()。正确答案:(D)A、国有农业企业 B、省级人民政府

C、村和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组织 D、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13、下列是为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稳定农产品供应而实行的制度是()。正确答案:(A)A、保护价收购制度 B、储备调节制度 C、专项粮食储备基金 D、市场经济制度

14、征用超过70公顷非耕地的审批权限在()。正确答案:(A)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市级人民政府 D、县级人民政府

15、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正确答案:(B)A、4至6倍 B、6至10倍 C、15倍 D、15至30倍

16、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可以经营农药的单位是()。正确答案:(D)A、百货商店 B、超市 C、化学用品商店 D、植物保护站

17、某市下辖的某区农业局对某蔬菜批发公司的蔬菜进行检查。区农业局()向该公司要求交纳检验费用。正确答案:(A)A、不得 B、应当 C、可以 D、适当

18、某市农业局在进行质量检测过程中,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该局应当及时通报同级()管理部门。正确答案:(A)A、食品药品监督 B、食品监督 C、药品监督 D、工商

19、某村村民王某因暂时无力耕种,便将所承包土地交由同村张某代耕,双方约定不超过多长时间的,可以不签订书面合同?()正确答案:(B)A、半年 B、1年 C、2年 D、3年

20、扣押鲜活农产品运输工具只能依据()。正确答案:(C)A、部门规章的规定 B、地方法规的规定 C、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D、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的决定

二、多选

1、“农民利益”可以大致分为()。正确答案:(A,B,C)A、农民的财产权 B、农民的政治权利 C、农民的社会权利 D、农民的法定义务

2、我国制定的法律中涉及农村产权关系的有()。正确答案:(A,B,C)A、物权法 B、土地管理法 C、农村土地承包法 D、婚姻法

3、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正确答案:(A,B,C,D)A、转包 B、出租 C、互换 D、转让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解决的途径有()。正确答案:(A,B,C,D)A、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

B、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等调解解决 C、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D、向人民法院起诉

5、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鼓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生产者使用()。正确答案:(A,B,C)A、安全的农药 B、高效的农药 C、经济的农药

D、见效快、防效好的剧毒、高毒农药

6、劣质农药指()。正确答案:(A,C,D)A、不符合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的 B、肥料和农药混合为一的 C、失去使用效能的

D、混有导致药害等有害成分的

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活动,必须遵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正确答案:(A,B,C,D)A、研究试验 B、生产加工 C、经营 D、进出口

8、《种子法》规定因种子质量问题给使用者造成损失的,赔偿款包括()。正确答案:(A,B,C)A、购种价款 B、有关费用 C、可得利益损失 D、精神损失

9、某市土地管理部门发现某县A公司存在违反《土地管理法》的行为,某县土地管理局却不给予行政处罚,作为某县土地管理局的上级部门,某市土地管理部门可采取的措施有()。正确答案:(A,B,C)

A、直接对A公司进行行政处罚

B、责令某县土地管理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C、给予某县土地管理局的负责人行政行分

D、向某市人民政府的行政监察部门作出行政处分建议书,建议对某县土地管理局的负责人予以行政处分

10、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下列选项正确的是()。正确答案:(A,B,C,D)A、家庭承包的承包方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B、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 C、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属于不动产物权,其取得与转让无须登记而发生效力 D、家庭承包不能通过招标、拍卖、协商的方式进行

11、某村耕地被政府征收,就征收补偿费用的范围,村民们众说纷纭。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征收补偿费用范围的是()。正确答案:(A,B,C)A、土地补偿费 B、安置补助费

C、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D、耕地开发费

12、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关于土地权益的纠纷,下列选项正确的是()。正确答案:(A,C,D)

A、村民甲与村卫生所发生土地使用权争议,协商不成可找乡政府处理,对乡政府处理决定不服还可向法院起诉

B、村民乙与邻居发生宅基地纠纷,应先向县土地主管部门申请行政调处,对调处决定不服的,可以土地主管部门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C、村民丙因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村委会发生纠纷,协商调解不成可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还可以向法院起诉

D、村民丁因擅自占地建房被县土地主管部门处罚,如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3、某省发现有大米被镉污染的情况,立即部署各地成立联合执法组,彻查市场中的大米及米制品。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正确答案:(B,C,D)A、大米、米制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须以《食品安全法》为依据 B、应依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公布大米、米制品安全有关信息

C、县有关部门进入某米粉加工厂检查时,该厂不得以商业秘密为由予以拒绝

D、虽已构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但影响仅限于该省,可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公布有关食品安全信息

14、农户甲外出打工,将自己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一并转让给同村农户乙,5年后甲返回该村。关于甲返村后的住宅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正确答案:(A,B,C,D)

A、由于甲无一技之长,在外找不到工作,只能返乡务农。政府应再批给甲一处宅基地建房 B、根据“一户一宅”的原则,甲作为本村村民应拥有自己的住房。政府应再批给甲一处宅基地建房 C、由于农村土地具有保障功能,宅基地不得买卖,甲乙之间的转让合同无效。乙应返还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

D、由于与乙的转让合同未经有关政府批准,转让合同无效。乙应返还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

15、某村召开村民会议,讨论村民承包期内收回问题。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下列村民属于可以被收回承包地的情形是()。正确答案:(B,D)A、张甲全家已迁入小城镇落户

B、李乙全家迁入省会城市,并转为城市户口 C、王丙家庭人口已经由过去的7人减为3人 D、赵丁最近提出申请,自愿将承包地交回

三、判断

1、仅就农业立法而言,迄今我国已经颁布了十多部农业法律、四十多部农业行政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正确答案:(2)

1、否

2、是

2、如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法律制度保障,这是新农村法治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正确答案:(2)

1、否

2、是

3、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正确答案:(2)

1、否

2、是

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需要通过法律加以确认和维护,才能获得稳定长期的保障。()正确答案:(2)

1、否

2、是

5、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正确答案:(2)

1、否

2、是

6、农业保险实行自愿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正确答案:(2)

1、否

2、是

7、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该承包人死亡,其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在承包期内,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正确答案:(2)

1、否

2、是

8、耕地的承包期为二十年。()正确答案:(1)

1、否

2、是

9、农村村民一户可以拥有二处宅基地,但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正确答案:(1)

1、否

2、是

10、某村村民王某出卖、出租自有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正确答案:(2)

1、否

2、是

11、在粮食的市场价格过低时,国务院可以决定对部分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制度。()正确答案:(2)

1、否

2、是

12、秦某是某村农民。1999年经过村民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任期3年。在其任期内,如果镇党委、政府认为其工作不力,可以撤销其村支部书记并暂停村委会主任职务。()正确答案:(1)

1、否

2、是

13、在承包期内,承包方张某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正确答案:(1)

1、否

2、是 14、2006年,53岁的李某因超龄被工作了26年的单位某农药厂辞退。李某要求单位给养老保险金,理由是“临时工也应该老有所养”。但是由于李某是以“农民临时工”身份来工厂工作,工厂并没有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与其签订劳工合同明确用工关系,更没有为其办理和缴纳养老保险金,因此,李某原工作单位不应该支付她养老保险金。()正确答案:(1)

1、否

2、是

15、某设区的市农业局在执法检查中,怀疑该市某蔬菜批发公司批发的4种蔬菜不符合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于是派出两名工作人员在对现场进行检查并制作笔录后,分别从这四种蔬菜中各抽出1公斤送到某食品加工企业下设的实验室检测,该实验室尚未获得任何认证。经该实验室检测,发现这四种蔬菜均符合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该农业局的上述行为合法。()正确答案:(1)

1、否

法治建设领导小组 篇5

一、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涵义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看, 笔者认为, “法治思维”注重的是领导干部要将法治的理念贯穿于决策的过程和行政行为的始终, 使领导干部在主观上能够自觉运用法律规定、法的原则、法的理念来作出行政决策, 影响行政行为。“法治方式”更加注重的是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的措施、方法、手段来作出行政行为, 而且报告也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指出了应用的范围, 即“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这四个方面是对能力应用范围的明确, 也是能力运用方面的具体要求。

当前, 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 群体性事件频发, 人们权利意识不断提高, 这些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法院判决执行难问题, 执法不严问题, 贪污腐败问题, 以及求人不求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心, 影响了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提升。有一些领导干部将法律知识的掌握等同于法治能力的提升, 这既是个人认识的误区, 也为领导干部的培训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既要从领导干部自身入手, 不断增强法律知识的积累、尊重法律、主动运用法律, 也要不断完善领导干部提升法治能力、依法行政的外部条件。本文着重分析几个影响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外部条件。

二、塑造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外部条件

完善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外部条件, 要在体制机制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评上增加法治内容的权重, 这一点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施行, 它能够有效地促进领导干部主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除此之外, 还要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做到违法必究, 树立法治权威, 在法治培训中要将法治方式也作为领导干部的培训重点。

(一) 进一步加强全社会每一名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 要提高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提高领导干部的个人能力和法治素养, 同时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推进, 特别是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网络反腐、微博实名举报这些新兴的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大批贪官纷纷落马, 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多年来一直在用法治的视角去发现地方政府和个别部门行政行为中存在的侵害百姓权益的问题。这些都是社会公众监督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整个社会法治环境的一部分, 推动着每一名领导干部增强自身法治能力的进程。我国的传统观念中的“息事宁人”、“厌讼”、“和为贵”等观念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要看到, 正是由于很多公民对于某些政府违法行为的无限容忍, 使某些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不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失当甚至违法, 此外, 重关系, 轻规则的观念影响也很严重, 这些都在客观上阻碍了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提升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我国法治社会的建立, 除了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之外, 社会公众的积极护法也功不可没。因此, 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守法以及护法的行为, 有利于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作出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中的不合法之处, 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媒体曝光等途径, 使领导干部的违法决策和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和纠正。从而从外在环境上形成倒逼机制, 促进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提升。

(二) 通过对违法行政行为的处罚、每一个判决强有力的执行塑造法律权威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一个社会中法律地位的权威性, 既是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外在环境, 也关系着领导干部自身的法律信仰, 它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选择。法院判决执行难问题, 执法不严的问题, 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同。使司法权在百姓心中出现了弱化, 在一些公众看来, 媒体的曝光、上级部门的关注与督促都比法院的一纸判决要便捷、有成效得多。在社会公众中法律至上的观念仍须树立, 在广大领导干部心中也是如此。如果大部分违法行政行为都不能够被及时发现, 或者即使发现了也没有被及时追责, 被追责的只是一小部分, 就会在领导干部中形成法律可以变通执行或者不执行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 使领导干部能够主动运用法治思维进行行政决策, 并在具体行政行为中适用法治方式, 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个人法治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形同虚设”。对领导干部在法治能力建设上的新要求的具体落实情况取决于领导干部对法律的信仰, 只有法律至上的权威地位在实践中真正得以确立, 法治才会成为领导干部在作出行政行为时首先选择适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 在新的能力要求下, 要与时俱进改变培训方法, 营造法治氛围

在领导干部的法治培训中, 除了进一步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之外, 还要把国内外优秀的法治方法、措施、手段作为培训的重点。笔者认为, 法治思维以行为的合法性考量作为基础, 而法治方式, 除了法律法规中明确的行为方式指引之外, 还需要大量法治实践中积累的优秀经验的积淀。领导干部可以通过学习总结国内外优秀的法治案例而习得, 成为同类问题可供参考的法治方式。因为我国与国外很多先进国家所属法系、法律规定不同, 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法治方式中, 重点学习总结与我国法律规定相一致的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在学习国内其他地方运用法治方式的先进经验中, 要总结与自己所在地区相似的法治方面的省情、市情, 为我所用。通过学习, 让领导干部切实看到感受到正确运用法治方式的积极效果。对每一次运用法治方式的法治实践不断总结提升, 这些都将进一步丰富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切实提升领导干部执政的法治水平。

综上所述, 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需要领导干部个人有意识的提高能力修养, 也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司法的权威性、培训的针对性, 为新时期领导干部执政的法治水平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从而加快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 使法治真正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领导干部个人有意识的提高能力修养, 也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司法的权威性、培训的针对性, 为新时期领导干部执政的法治水平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从而加快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 使法治真正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依法治国

参考文献

[1]刘锐, 无规矩, 不成方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法治建设领导小组 篇6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能力提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规划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蓝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因此,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领导干部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事关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是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环节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我国也顺应潮流选择了法治之路。但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率先垂范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指明了具体路径。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如何,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能否落地生根。在当今法治日益受到重视的进程中,体现出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这也意味着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依法办事,全体公民要依法维权,依法治国将成为时代的新特征。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恰恰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提升执政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仍然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深化改革成为中国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面对如何改革,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领域内改革路径选择等重大课题,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需要我们从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来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需要我们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凝聚深化改革的法治共识。

二、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表现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领导干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难以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领导干部明确法治思维、转变社会治理方式任重道远。

从国家层面上看。虽然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现行的有效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达9000多件。但仍然不够完善,部门法之间相互不能有效衔接,一旦碰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往往就会各顾一头、各行其是,不能起到互相推动、相互促进的作用,有的法条之间甚至相互抵触,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从行政管理层面上看。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存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治国的法律意识与其所肩负的职能要求差距很大,特别是官僚主义作风下的长官意识、长官意志依然存在。事实上,基本上都是一把手说了算,如果一把手法律意识较差,其决策和行政行为往往会脱离或者超越法律界限而犯错误或者触犯法律。这同时也是作风问题,官僚主义作风会导致部分决策者或执法者高高在上。有的领导干部凭资历、凭经验办事,有时候违法了自己都不知道,这种情况在不知不觉中还会潜移默化,对下级产生深远影响,导致个人走入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误区,这在现行体制下的每一个层级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警惕。

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层面上看。在政策制定中没有依据法律来做,这样的現象比比皆是。如在许多工程项目的征地拆迁过程中,各地补偿标准不一,甚至于同一个县区不同地方补偿标准都不相同,不同的项目也存在同地不同价的现象。再如用于修路的土地补偿价格和用于产业园区建设的土地价格又有不同,这些都表明地方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体现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因而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必然导致有失偏颇。与此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少数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部分诱因。

从群众知法用法守法层面来看。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近三十年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是仍然存在钻法律空子的现象,这说明法律仍然有缺陷。加之群众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和正确运用法律,往往不是从法律角度来提出合法诉求,而是对其有利的、能够立竿见影的就用,否则就不用,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导致法律适用过程中存在执行难问题,法院判决书成一纸空文,不能做到遇事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甚至“信访不信法”,从而增加社会维稳成本。

三、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这就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完善各项法律和地方规章,包括党内法规、党的纪律等党规党法在内,都要把法治理念的养成,思维方式的选择和治理方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法力制约权力、民主监督权力等方式,多措并举,才能逐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二)深入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党和法治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遵从党规党纪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时刻要绷紧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这“两根弦”,少一些政治“帽子”,少一些行政强迫命令,使老百姓自觉形成知法守法用法习惯,领导干部自觉形成依法行政、依法公正执法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形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关键在于要坚决杜绝行政干预和领导干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后,不因领导干部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干部的思路改变而改变,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着法治的节奏运行。真正做到人民利益至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将利益诉求、纠纷解决纳入法治轨道,为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强化学习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执政者的法制意识、群众的守法用法意识,必须强化学习宣传教育,要让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入脑入心,成为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精神信仰。在学法上,要更加全面深入掌握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的重点要点。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广大党员干部学法,就是要认认真真学习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全面深入掌握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的重点要点。各级党政要加大有关法制培训方面的投入,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其他相关培训时,要有计划地开办行政执法培训班,丰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内容,强化案例分析,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就目前来看,我国80%的法律、所有行政法规和90%的地方行政法规都是由政府机关执行的,这就必然要求领导干部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法律法规。可以通过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等工作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领导干部的法治思想,增强领导干部对法的认知,形成法制意识,提升法律修养。同时要发挥各级宣讲团的作用,把法制宣传作为宣讲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不断提升普法层次,为普法工作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机。

(四)建立完善科学考评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将依法执政意识和理念融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一是将依法执政能力和法律意识水平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績效考评机制,强化一把手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升一把手的法制意识,使其在法治的框架下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以解决一把手拍脑袋说了算的问题。实践证明,一把手的法律意识强的地方,工作就不会出事。二是要建立起“德、能、勤、绩、廉、法”等六项具体考核评价指标,以形成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制度体系,实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长期性和常态化,并将这一过程扩展至领导干部选拔、初任培训、升职转任等各环节。三是在制度的设计上,要拓展法治教育工作内涵,既注重事前教育又注重决策执行后的效果评价,促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形成依法思考、依法决策、依法执政的良好执政环境,以此提升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和水平,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水平,造就一大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依法行政干部队伍,努力做法治型干部,共同为实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而努力。

班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篇7

1、组织并带领本班组职工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搞好班组管理,完成各项生产技术指标;管理好本班组的设备、器材、工器具等。

2、班组长是本班组安全第一责任人,带头执行并督促班组成员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经常进行现场安全检查、活动、讲评等宣传教育活动,对职工发生违反《安规》行为和发生的事故、障碍等做到“三不放过”。

3、协调好班组间、上下级间的关系。班组的台账、记录齐全正确,符合规范化、标准化要求。

4、抓好岗位技能培训,推行现代化管理工作;抓好班组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5、处理好考核和奖金分配,加强民主管理,做到考勤、考核、分配“三公开”。

2008年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 篇8

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案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又快又好的抓好教师的思想建设。因此从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从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出发,通过对教师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全体教师的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形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以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学校成立德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乐天春

副组长:郑春生、文华新

成员:邓华、刘彦波、伍磊、肖兆贵、谢日生

二、培训目标:

通过对全体教师的培训,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够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努力使一部分教师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型教师。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所教学科的需要的情况,认真对前阶段培训进行自我评价,进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培训措施:

1、认真备课,备课要本着我校实际情况,及新课改的发展方向;

2、认真授课;

3、按时到会,不迟到,不早退,不旷会;

4、每次培训要有登记出勤记录;

5、每位参培人员要积极参与讨论;

6、每位参培人员在培训结束后要写出心得、总结。

知市坪中学

法治建设领导小组 篇9

一、权力制约机制法治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权力设置的非法治化。在我国现行的规制权力的法律制度中,有的权力 在设定时 就没有考虑它具有的腐败倾向,进而设置防止其腐败的机制,也就为其腐败提供了可能性 。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权力配置上的集权:在权力等级体系中下级权力集中到上级,组织 权力集中到组织的最高领导者个人;在不同的权力等级中,上级的指示远比法律更具威力 。目前少数企业领导,当上一把手后,开始还比较谨慎,千方百计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而 勤奋地工作,但是时间长了,就逐步开始发生变化,认为"我是法人代表,我说了算", 导致了工作上的权力滥用和决策失误;表现在干部使用上,宣扬"我叫你干你就是领 导,我不让你干就是草民",私下许愿,拉帮结派;在用工上,顺从的就用,反对的就 停工下岗;在资金管理上,大小事"一支笔",违反财务规定,胡拉乱用,白条提取现金;在资产处置上,不研究、不通气,随意拍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权利缺席。在我国现 行的法律中,一方面宪法和各组织法对中央国家机关的权力设定原则性有余而具体不足,地方法规对地方各级机关、部门的职权亦缺乏明细界定。另一方面,对驾驭全 局的执政党 权力的规则更是原则甚少,具体规定几乎未涉足,导致已制定的很多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很 差。法律上将这种现象称为"权力缺席"。其产生的危害:一是控权主体异化,二是权力制 约丧失规范依据,三是侵害公民个体权利。权力缺席导致权力肥大,权力肥大则权利必然瘦 小,权力的任意性更是权利的消失。

3、权力与责任不统一。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就是在权力运行之前,以法律规范的责任威慑 防止权力滥用。现阶段国有企业权力运行中,就表现为权力与责任的非对应关系,权力与责 任不清,只行使权力而不承担失误责任,这种责任萎缩的现象造成权力行使者无所拘束,为 所欲为。一方面,从权力与掌权者利益关系看,权利本身具有腐蚀作用,企业领导的权力既 同企业、职工利益相联系,同时又与掌权者个人利益相联系。权力在运用过程中,又能给 权力主体带来利益,而这种利益又具有腐蚀和诱惑作用,如果没有严格的规范和限制,就可 能使一些意志薄弱者败下阵来。另一方面,企业领导掌握着企业的人财物大权,一些职工为 谋私,也会投其所好,怂恿领导滥用职权,以借用领导的职权,捞取个人好处,从而使企业 领导堵塞言路,决策不民主。使权力潜在的滥用变为现实。

4、惩戒与激励机制不统一。在廉政建设中,惩戒与激励是统一目标的两种 手段,是巩 固反腐败成果的必然要求,惩治腐败不在于严酷,而在于有严密的制度,使腐败分子恐惧名 誉地位丧失,恐惧个人既得利益丧失,恐惧个人人身自由丧失,以加大腐败成本,形成掌权 者"不敢贪"、"不想贪"的约束机制,达到遏制腐败的目的。而我国的腐败成本很低,惩 戒与激励机制不统一,使腐败分子对其行为不以为耻,反而认为"他人可为我为何不可为",对其腐败行为心 安理得;办案制度死板僵化,检举率和突破率不高,腐败分子被揭露的概率低,促其心存侥 幸;腐败分子"寻租"空间大,机会多,不需花多少代价就能容易得逞;揭露后处理较轻, 真正在监督场所改造仅是被证实的一部分,且他们感到腐败收益大于付出成本。这种机制不 仅对腐败行为难以产生应有的震慑,反而强化了其侥幸心理,致使腐败没有得到很好的遏 制。

5、权力制约机制内部协调性差,整合效果不佳。法治化的权力制约机制, 包括三 种制约机制:即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和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三种制约机制是 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要保证权力的相互制约正常运行,就得健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 制,使公共利益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担起监督者的责任。同时发挥权力对权力的制约作用 又离不开公共权力的恰当配置和有效的相互制约。

二、完善法治化权力制约机制的思路

1、建立完整的规制权力运行的法律体系,以法制权。要使权力运行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就必须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信息反馈,行为监督等环节建立起规范可行的制度,让掌权者和监督者把握一个统一尺度,共同遵循,保障运行机制有效运转。在法律体系建设中应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对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地方法规、规章的条款限期修改,否则予以撤销,不能"法"出多门;二是对不健全甚至空白的领域立法以及滞后或条款不全,存在漏洞的法律抓紧修改、完善、出台;三是尽快制定一些专门制约权力运行、保障民主政治的法律、法规;四是立法中要按照科学、民主、开放的原则规范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并注意内部的协调一致,特别制定权力的边界,明文规定从内容到范围的责任追究条款,保证制约机制的整体功能切实有效发挥。

2、对权力运行实行全程制约。全程监督是确保权力良好运行的必要手段。 一是从授权源头抓起,干部的选拔是关键一环。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选拔企业领导的标 准,认真考核选拔企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建立用人责任制,把好提拔任用关。要 完善廉政鉴定制度,党委(党组)在讨论决定干部任用前,将拟提拔的干部名单送同级纪检 检查机关征求意见,对其廉洁情况进行鉴定,合格的提交讨论。在届中、届末考察干部时, 还要由纪检监察机关派员参加,使同级纪委在参与中实现对同级党委干部任用工作的有效监 督和制约,彻底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对权力的运行过程进行制约。掌权者在相对独 立地运行权力的过程中,能否积极忠诚地依法用权,为民用权,权力的效能能否得以充分展 现,最重要的一条是对其运行整个过程,特别是重要事件、重要环节的监督制约,以便及时 发现、纠正权力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为此就要制定严格的权力运作过程的实体标准和程 序规则,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建立和完善财 务管理、商品购销、基建管理、人员调配、奖金分配、决策程序、议事规则等制度。要坚持 民主集中制原则,企业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既要保证企业领导人 的高度指挥权,又要发扬民主、科学决策、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坚持基建工程和物资 采购招标、分配住房、劳动用工、房屋租赁、干部任用等公示制度。企业领导要自觉执行收 入申报、礼品登记、重大事项报告、企业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报告制度,切实使企业管理制 度化、规范化。三是对权力运行后果进行制约,即对阶段性的重大要事和卸任时的监督和检 查。对后果的监督要褒善惩恶,并作为对其升降的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要制度严格,对 企业领导任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查明情况,追究责任。通过法治化使企业领导对职工全面负责,对企业发生的 各类问题承担相关责任。把风险抵押制度法治化,把企业领导的各项权力与企业的投资、经 营风险、责任相联系。

上一篇:心塞的经典句子下一篇:做一名山村教师是我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