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治的含义

2024-10-01

1法治的含义(共7篇)

1法治的含义 篇1

一、法律至上。

指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显然这规矩就是规则,按规则来规范国家的行为,规范公民的行为。规则治理与民主治理相辅相成。法治本身也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反映民众期望,符合民众利益,体现了共同信念,共同理想,故法治应当受到尊重遵从。国家行为和公民行为都应在法治框架下进行,法不阿贵,法不阿权,法律是平衡器。无论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还是社团组织、中介机构和公民个人在做决策、解决问题时,都要遵从法律、依法办事,如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科学立法。

指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换言之,立法机关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必须由法律进行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并形成法律规范的活动。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立法,体现良法之治。只有良法之治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效力。

三、严格执法。

它包含权由法定,权责相等,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说细一点,无权不执法,标准要一样,不能放松,不能走样,要严厉,要公平,要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凭好恶执法,不凭关系执法,不凭人情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随意执法,则会秩序混乱,就等于人治。

四、公正司法,或称司法公正。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付诸于实践,即使写在纸上,也形同虚设。公正司法指弘扬法治,惩恶扬善,匡正压邪,要公开,要公平,要公正,无罪推定,罪由法定,罪行相当,公正裁判,禁止刑讯逼供这些现代法治原则,也是公正司法的重要标志。当然公正司法,还靠独立司法做支撑。司法不公永远是司法腐败之源。

五、保障人权。

以人为本,保护人权,实则是保障公民个人人权,规范公权,有效防止政府的侵害。人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与平等相统一。这人权有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之分。前者指公民的生命、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通信、宗教等诸方面的自由与平等权;后者指种族平等权,民族平等权、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法治必然要以保护人权作为重要内容,才能成为法治国家与非法国家的重要标志。

六、全民守法。

守法是全民的责任,也是全民的福祉。全民守法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实现公民权利的保障。守法是应尽的义务,是维权的有力保证。维权是权利的使用,但维权必须依法进行。非法维权不受法律保护。全民守法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它包括公民平等的政治权、平等的经济权、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劳动休息权、男女平等权、违法平等地受到追究,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当然,像法律未许可,国家机关不可行;法律未禁止,个人有权去做,这也是平等的。法治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最起码的法治内涵。

1法治的含义 篇2

一、法治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法治观念源于古希腊, 是古希腊思想家们关于法律与“哲人”在国家政治运行中的作用的论争的产物。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雅典国家形成初期, 人们便遇到了建立什么样的国家这样一个问题。“务实的罗马人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就用行动回答了相同的问题。为了限制执政官的任意权力对人民的侵犯, 罗马人要“拟定各种法律来规定执政官的权力, 任何高悬于人民头上的法律, 都得是他们自己给予执政官的, 这些, 而且只有这些, 才是他可以引用的, 绝不许他们把自己的放肆和任性当法律。”[2]

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的一统天下为法学争得一席之地, 他认为立法者 (皇帝) 应当受到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约束, 按照上帝的判断, 一个君王不能不受法律的指导力量的约束, “应当自愿的、毫不勉强的满足法律的要求。”

近代的自然法学派除了极少数学者外 (例如霍布斯) 都是法治论者。洛克认为不依法治理就等于违反了契约, 这与人民订立契约的目的相反。孟德斯鸠则对古希腊、古罗马史加以研究后得出法治的结论, “没有法治, 国家便将腐化、堕落。”

经过两个世纪的法治启蒙以后, 西方人开始组建自己的法治社会。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 西方开始大规模立宪和法制改革运动。1961年各国法学家又在尼日利亚首都讨论法治问题。自此, 法治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冷战结束以后, 法治观念进一步向东方扩展, 成为进步人类的共识。

二、法治的概念

(一) 法治的概念

法治的字面含义为法律的规制、法律的统治。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包含两层意思, 普遍守法和良法。启蒙学者讲法治都与权利、自由、平等相关, 但很少明确指出法治含义。

法治的内涵或原则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法的普遍遵守、良法的实体价值、良法的程序价值和基本制度原则。

1.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即法律有至上权威, 它包括法律内部秩序和法律与外部权威的关系两个方面。就法律内部秩序而言, 指宪法至上和法律位阶制度之维护。就法律与外部权威的关系言之, 表现有三:法律高于任何权力、法律高于任何其他规范、法律高于任何个人。

2.良法的实体内容

良法的实体内容指法律必须保障自由、平等、权利等基本人权, 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是法治的灵魂。

3.良法的程序内容

这包括不溯及既往、法的明确性、公开性、法律的普遍性、不矛盾性、法的安定性等等。

4.维护、体现法治的基本制度

这些制度有: (1) 国家机关分权制衡原则。 (2) 司法独立。 (3) 司法审查。

(二) 法治的三境界

法治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过程。由初级状态到高级境界, 由低层次到高层次, 达到法治的理想境界:

第一境界最起码的要求是有形式法治, 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即国家有基本的法律和法律制度, 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政治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凭借, 保障社会的稳定。

第二境界是国家权力与社会主体权利的关系达到平衡调节。一方面, 对国家权力有分权制衡的机制, 是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 做到依法行政, 依法司法, 司法独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 公民的权利有法律的保障, 权利受到侵害后有法律救济。

第三境界是法治上升为宪政。法制能体现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 国家立法权受到宪法限制, 以维护人权与公民权利和自由, 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作为实行法治的最高准则和目标。

三、相关概念的比较

为了对法治有一个彻底、明确的认识, 便有必要对与法治相关的概念加以比较, 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 法治与法制

我个人认为, 法治与法制存在着以下区别:首先, 法制是法律制度, 是法治的基础, 但是有法制并不一定有法治;法制强调的是实存的规范、秩序;法治则是对法制的价值要求。其次, 法治与法制的主体不同。法制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权力机关或权力者;法治的主体则是人民和经人民民主选举产生或授权的国家机构。因此, 一个国家有法制, 并不一定意味着实行了民主的法治, 可能还只是专制下的法制。

(二) 法治与德治

1.孔孟的德治观:以道德约束统治权力

德治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孔丘、孟轲所主张的治国方略。其主导思想是, 要求执政者实行德政、仁政, 以道德约束统治者的权力, 规范掌权者的行为。

总的来说, 孔孟德治着眼点在于抑制王权, 保民惠民;比之法家法治的严刑峻法、以力服人, 矛头主要是对付臣民, 儒家的统治策略要开明的多。而且孔孟主张德治, 并不完全排斥法制。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

2.法治下的德政

在当代中国, 鉴于权力腐败、社会腐败日甚, 以德治国的口号应运而生。但如何正确的理解和阐释这一古代儒家的治国方略及其与现代德治的区别和与法治的关系, 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当主要继承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 把锋芒和重点放在“为政以德”的原则上, 以道德义务约束执政者。“正己然后正人”, “治国必先治吏”, 只有领导者树立了道德权威, 才能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的文明教化。

应当指出, 道德不只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自律, 而必定会外化为社会行为, 因而要受社会道德舆论和法治的制约。道德要真正起到作用, 有赖于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德与法必须结合, 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保障。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法治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法治的核心是对权力的制约以及对权利的保障, 在全社会树立起法律的至上权威, 依法行政, 依法司法, 制约权力, 保障社会主体的权利, 维护人民的尊严和价值。在对法治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之后, 我们才可以对如何构建法治这一实践性问题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摘要:法治意味着在全社会树立起法律的至上权威, 依法行政, 依法司法, 制约权力, 保障社会主体的权利, 维护人民的尊严和价值。明确了法治的概念, 我们才能对如何构建法治有更好地认识。

关键词:法治,权力,权利

参考文献

[1]列宁, 列宁全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6.

论平等的法治含义 篇3

关键词:平等;平等权;就业平等权;法治

平等在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平等的含义在不断变更和扩充,故平等这个词,毫无疑问具有多重含义,平等这个词可成为一种原则、一种信条、一种信念、一种信仰、一种宗教。在现实生活中,平等可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其表现的不同面目或是作为理想目标、价值观的平等、或是作为法律规范的平等权、或是作为实际运作状况的平等权。探讨法治视野下的平等权含义,有助于我们对一些具体平等权利,如就业平等权的理解,这对于公民平等权利的实现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平等的理论和学说

平等是人类的两大价值和理想之一,它与自由是人类通过群体性的相互交往而在精神层面形成的两大基本价值目标,而在历史长河中人类所向往的其它价值只不过是这两大基本价值的派生物或具体化目标。在人类千百年的思想史上推出的属于政治哲学或法律哲学方面的理论,有很大一部分“不是用平等就是用自由作为探讨正义问题的焦点”。在西方国家,平等思想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深深地浸润在他们的文化中,大致可认为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普遍的不平等、普遍的平等、普遍平等观念的修正、公平观念成为普世价值。从认为普遍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可避免的,更是符合绝大多数人愿望的,发展到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宣扬“人类生而平等”,多数人期望的普遍平等可以实现;再是由于普遍平等造成新的不平等事实,而提出“基本权利平等”、“实质平等”等概念,进而发展到社会普遍接受社会正义理论所导引出的公平观念,平等的内涵应包括“基本自由的平等”、“进步机会的平等”及“为达公平采取有利于弱势者之积极差别待遇”三个概念。总的说来,就是从形式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发展到形式平等的第二阶段,再进入既注重实质平等、又不否认形式平等的第三、第四阶段。对于“平等”的诠释,从有代表性的西方学者看来,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平等就是正义,他将平等解释为“数量相等”、“比值相等”,即“你所得的相同事务在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的相等”、“根据个人的真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务”。这在现在看来,亚氏所说的平等已蕴涵有同样的应予同样对待,不同的按照不同的比例区别处理的意味。在中国,平等思想也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法家就主张法不阿贵,强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几乎都用过“均贫富”或与其相类似的口号来号召跟随者,在近现代,也有各式各样的平等思想出现。这些平等思想的提出虽然具有较大程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共同性的缺陷和误区,主要表现在如将平等过分绝对化,以至于陷入平均主义的困境;片面强调平等的积极功能;没能将平等权理论体系发展成为制权保权的制度机制。在平等的思想和理论中,近代宪法所确立的形式平等,虽是对身份制度和特权制度的否定,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其先天的缺陷在强调“机会的平等”或“机会均等”时,并没有立足于各个具体的“人”是否真正具有对等的实力的现实前提,而是完全舍去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现实的不平等状况,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强调形式平等而导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的状况,现代各国宪法在不同程度上吸纳了实质上的平等原理。实质上的平等,习惯上简称为“实质平等”,又称为“条件的平等”,并不是具有颠覆意义的替代性原理,是为了对形式平等原理进行修正和补足而出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完全取代形式平等原理,而是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形,也就是所谓“既注重实质平等、又不否认形式平等”,兼具形式和实质的意味。应该指出的是,无论形式上的平等,还是实质上的平等,均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相对的平等”。在二者关系上,法治发达国家一般坚持形式平等为主,这在自由类平等权更为明显,实质平等一般处于从属和补充地位,主要适用于经济方面的平等权。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等国均将平等权的基本含义理解为“同样情况相同对待和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当然,机械地或绝对化运用平等权的基本含义会带来消极后果,这时应采取“同样情况不同对待”或“相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模式,这特别适用于社会类宪法平等权,从享受主体来说,经常被用来对弱势者给以特殊的保护。

二、平等的法律含义

(一)平等的性质

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平等的性质,中外学者得出来的看法有原则说、权利说、权利原则二重性说等不同的主张。综观这些主张,笔者认为可以把它们的分歧典型化为一句话:平等到底是原则,还是权利,或者是原则和权利两者兼具?如果认为平等是权利,那么平等应该与其它权利一样,不但可以主观认定,而且还具有独自的权利本质。而认为平等是原则,是因为学者们在人权体系进行分类时,通常认为平等属于总则性人权,是适用于人权各范畴的一般性原则,是对应各种人权的基准,这样平等才能广泛适用于各层面,成为一种价值理念。原则说的支持者认为,若是将平等认为是一种权利,则会被局限于法律条文明示的范围,只能要求这些相关事项的平等权利,这反而会削弱平等在人权保障体系中重要的法的效果。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平等既是原则,又是权利,兼具原则和权利两种属性。笔者赞同这一种观点。现代各国宪法基本上都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确认了平等权基本权利的性质。而所谓平等权,一般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即人的人格价值都是平等,在法律之前不得因性别、宗教、种族、阶级、党派等不同而受到差别之待遇,任何人亦不得享有特权,或特别的受到不利益的待遇。日本宪法学的通说认为,平等权在宪法上主要是作为一种权利存在的,但它与其它的宪法权利不同,在整个宪法的权利体系中具有一定的超越地位,是一种原理(原则)性的、概括性的宪法权利。在德国宪法学中,“法律面前的平等”一般被认定为“平等原则”,而对个人而言,则被认定为“平等权”。可认为,宪法规范意义上的平等,对于国家一方来说,即表现为一种原则(“平等原则”);而对于个人一方而言,则意味着一种权利(“平等权”)为方便计,也是为了尊崇宪法中平等的多重属性,笔者称之为平等权。

(二)平等权的宪法含义

有关宪法上的平等权,多数大陆法系国家采用“法律面前平等”之规定,而在英法语系国家的表述中,则多表述为“法律上的平等”。我国54年宪法的相应表述为“法律上一律平等”,而在82年宪法中改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因是依据平等的

旧式通说法律适用平等说出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表述更为准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初含义,是指适用法律平等,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适用法律的时候,不得区分适用对象,必须根据法律和事实进行判断,平等地将法律规范适用于所有的人。其实质要求为国家权力应当平等地对公民的合法权利予以保护,对公民的违法行为应平等地追究其法律责任,不得因人而异适用不同的标准。适用法律平等此时针对的是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约束的是司法权与行政权,而不包括立法权。也就是说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这种传统学说在国内外曾长时间流行,在现时代的我国还有比较大的影响。这种做法的危害是当一个法律本身就不公正、是立法不平等的产物时,愈是不打折扣地坚持法适用平等原则,愈是加重恶法造成的危害。故平等权的新理论认为,若平等权不能有效地约束立法者,那么宪法的平等权便形同具文。因而宪法平等权,不仅是法律适用之平等,同时也是法律制定之平等。法律制定的平等表明立法权受到宪法平等权的限制,要求国家在立法活动中必须依照相同的事件,相同的规范;不同的事件,不同的规范,已导出了人民在相同事件时要求平等对待及在不同情况时要求差别对待的权利存在。并且宪法保障人民平等权利的重心,已经由法律适用的平等,转到法律制定的平等之上。这个重心的转移,也印证出国家迈向法治国家的过程,立法者负担形成、主导国家法律及政治生命的重大责任。平等权的新理论跟法治国家建设与人权保护思想很契合,得到公法学界的响应与支持,成为学术界的主流理论。

因而,平等的法律含义既包括适用法律平等,也包括受法律的平等保护(立法上的平等)。立法者在规范法律事实及法律后果的抉择上,要遵循宪法保障的平等原则,须进行理智或合理的考量,根据事务的本质,既禁止恣意又符合比例原则,来进行区别或相同之对待。即国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归类,在立法上作出合理的、必要的和适当的区别对待,并不违反宪法上平等的要求,反而是宪法平等原则的体现。相同的事件,相同的规范;不同的事件,不同的规范说明允许差别存在,只是差别存在须有合理理由。也就是说,平等允许合理差别存在,禁止的只是不合理的差别。各国宪法在规定平等权的同时会作出一定的差别待遇的规定,因为形式平等的主旨乃在于禁止不合理差别,而实质平等则更是必然承认合理的差别。合理差别既需要合理依据,又不超越合理程度;否则,就是不合理差别,就是歧视。歧视的本质特征在于不合理的差别对待,或者说没有正当理由的差别处理。至于差别的“合理依据”或“合理程度”的确定,这是宪法学中不易确定的技术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

(三)平等权的效力

平等权的效力有一定的个性特色,表现在平等权既约束国家又约束个人,即能约束国家行为,也能对私人行为具有约束效力。平等权的约束对象主要是国家权力,能对国家权力产生直接的效力。平等权能约束国家的立法权,能限制立法机关在立法活动中对公民享有的权利或承担的义务进行不合理的差别对待。立法活动要求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实际上意味着禁止歧视效力直接约束立法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立法机构并没有自觉用宪法来约束自己的立法行为,经济方面、刑事方面的立法不平等还比较突出,特别是某些歧视农村人口的立法,造成的消极后果比较严重。立法的合宪性问题突出,要求我们深化宪法平等权对立法的约束,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平等权也能约束国家的行政权,能限制行政主体在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对公民享有的法律权利或承担的法律义务进行不合理的差别对待。行政主体在工作中经常性地进行差别分类,如分类不合理,极易侵害平等。我国的地方政府中对公民就业作出许多限制性规定,因与劳动职位的实际需求没有相关性,是不合理的差别对待而与平等权相抵触,引发了更深层次的矛盾。平等权还能约束国家的司法权,能限制司法机关在司法行为中对公民享有的权利或承担的义务进行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在实践中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些司法解释侵害公民的平等权,另外则是司法机关在平等权诉讼中发挥的效用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都是急需改正的。在国际人权法中,平等权对私人行为能产生直接的约束效力。在欧盟法中,平等权既直接约束国家又直接约束私人行为的权利,由此在法律上确认了禁止歧视的直接效力。平等权可以直接约束私人行为,这里的私人行为,并不是纯粹的私人个人行为,此时的私人行为进行的是与公共服务有关的事项,行为人的私人身份不能使其免受约束效力。也就是所谓“私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具有‘私人’的性质,它受宪法规定的禁止歧视效力的约束,其活动不能违反平等原则”。理由如下:平等权作为一项宪法原则要求国家在适用法律时予以遵循。平等的“受法律平等保护”的含义要求国家有义务在准公共领域禁止任何私人的歧视行为。

三、平等权对于法治建设的意义

宪法规定的平等权分为一般平等权和具体平等权。平等既是原则,又是权利,一般平等权与平等原则相对应,具体平等权与作为权利的“平等”对应。二者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平等权通过具体平等权得以体现和实现,如没有具体平等权,一般平等权就失去了指向和目的。具体平等权需要一般平等权规范要素作指导,或本身就是一般平等权规范在某项具体权利中的运用,是直接的具体平等权,它实际上是一种竞合性权利,是一般平等权的普遍原理与其他某项具体权利的结合。而且法院在对平等权案件进行裁判时,都是将一般平等权理论运用于具体宪法权利之中。具体平等权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迁徙平等权、选举平等权、教育平等权、就业平等权等。

就业平等权,又称为平等就业权,是指劳动者在就业方面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就业平等权作为一种具体平等权,当然适用“相同的情况相同对待,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的原则。就业平等权也理应包含就业形式平等、就业实质平等的内容,而且以就业形式平等为主,就业实质平等辅之。

就业形式平等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机会均等,即每一个劳动者有被一视同仁的权利,被看作和其他人同样的平等的人。但在劳动就业过程中,实际上每个劳动者都有个体的特质,人们各不相同。此时机会均等不仅包括劳动者享有平等起点的权利,还包括利用开放的机会来开发自身才华和能力的权利。在劳动就业过程中,每一个劳动者在劳动能力方面有差别,每一个劳动岗位实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法律只是在就业实践中提供指导,就业平等权并不能提供明确的答案。此时需要不歧视原则来填补平等就业不确定性的漏洞。不受歧视是平等就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劳动就业方面,我们并不是不允许差别存在,我们只是不允许存在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我们允许以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工作经验、工作水平、专业技术等职位所需的条件作为

岗位录用的条件,这是合理的差别待遇,并不违反平等。如果在劳动录用过程中以民族、种族、性别等与履行岗位职责无关的条件为标准,来排斥、限制某些劳动者群体从事某类劳动,则是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构成就业歧视。即是否构成劳动就业歧视的标准,为是否对劳动能力做出不:适当的归类。至于那种归类为不适当,构成不合理差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我国的《就业促进法》通过过程中,某委员建议将“不因身体残疾而受歧视”也应写入《就业促进法》草案中,即“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不因身体残疾而受歧视”,正式通过时并没有被采纳。《就业促进法》第三条的规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表明,能够确定的不适当归类是以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来进行归类,而“等”字又说明,其它的不适当归类还有不确定性。实际上,笔者认为,有些条件,如身体残疾,有些时候是适当归类,是合理差别;有些时候,又是不适当归类,是不合理差别;应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故而不宜作为法条的明文规定。目前,在我国的劳动就业中,充满了各种歧视,不但歧视的名目繁多,有些歧视规定也是明目张胆甚至是荒诞的。最为典型和普遍的劳动就业歧视是对部分劳动群体,如妇女、农民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歧视,常见的有性别、户口、年龄、身高、相貌等方面的歧视方式。就业歧视,不但在企业等私法主体里面严重存在,而且在国家机关等常见的公法主体里也一定程度存在。歧视规定,有的是以明文规定存在的,有的则是“玻璃屋顶”,以无形的壁垒形式存在。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是与就业平等权相冲突的。这也表明,反对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平等,是我国当下极为迫切且十分艰巨的任务。

就业实质平等是指劳动者在就业方面事实上的均等或均一化。就业实质平等就是以缩小乃至消灭不平等。实质平等观念是“二战”后人们对平等权的主流认识,许多国家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社会发展带来的严重的实质不平等情形,对弱者进行扶助。如美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和妇女在工作等方面采取的“积极行动”,是对这些群体直接或间接予以优惠待遇的一系列法律和政策,目的是补偿少数民族和妇女因社会歧视遭受的损失。“积极行动”的实施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分歧,分歧的实质是如何在保护个人权利和保障社会正义之间维持平衡,其存废与否一直是美国举国上下争议的焦点,反对者主要是担心实施“积极行动”方案会导致“反向歧视”。赞助性行动(“积极行动”)方案一开始集中在雇佣实践上,典型的赞助性行动方案一般属于三个范畴:第一,一些公司把赞助性行动解释为一种达到定额的命令——通常是反映有关未被充分代表者的人口分布的数字;第二,认为公司应该制定目标来雇佣具有代表性数量的以前受歧视的那些类型的人;公司应该把目标对准未被充分代表的各类人。美国学者在阐述“积极行动”的法理时,都套用亚里士多德的两个概念:“纠正或赔偿正义”和“分配正义”。“纠正或赔偿正义”称为“向后看论”,强调加害者应该为受害者恢复原状,恢复原状的前提是,加害者必须承认,造成损害的行为是不公正的,这种行为应予纠正和赔偿。“分配正义”又称为“向前看论”,它强调减少依附,提供机会和增加社会的多元化效应。我国宪法在一些条文中,如对少数民族、妇女等实行特别的保护,体现了保障就业实质平等的理念;在新通过的《就业促进法》的第28、29条分别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条件”也体现了这种理念。事实上我国的各级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也进行了多种类似美国“积极行动”的行为,只是大家觉得这些行为多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引发的争议也比较少,学者们学理上的诠释性研究也不多见。其实,笔者认为很多问题还是有探讨的必要的。

就业平等权能约束国家的立法权。这我们可从新通过的《就业促进法》很好地发现这一点。该法的第3条、26条、27条、28条、3l条的规定从原则上或从某个具体方面规定了就业平等。当然,侵害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主要是位阶层次比较低的规范性文件,如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这我们可通过下位法的规定不得与上位法的规定相抵触的原则来解决,具体通过法规的审查备案抑或违宪审查来解决。就业平等权既能约束国家的行政权,也能约束司法权。《就业促进法》第二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援助”的规定体现了就业平等权对行政权的效力。当各级政府没有做到这一点,或是在份内活动中违反了公平就业的原则,笔者认为受侵害的劳动者可提起相关的行政诉讼。另外对于私人侵害就业平等权的行为,笔者虽赞同基本权利的第三人效力,但由于在理论上的分歧还比较多,暂时还不宜付诸司法活动。

1法治的含义 篇4

一、【学习目标】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案编写者:黄冈实验学校数学教师孟凡洲

1、了解集合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属于”关系;熟记常用数集专用符号;

2、深刻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3、能选择集合不同的语言形式描述具体的问题;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及自学过程】

1、阅读教材第2-3页前两段,回答下列问题(集合的含义)<1>黄冈实验学校全体高一学生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2>高一的所有女生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3>剑桥英语词典的所有英语单词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构成集合,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能构成集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通过以上分析,你能给出集合的含义吗?

结论:<1>.<2>.<3> ;我们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那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简称.2、阅读教材第3页思考下面第1—3段,回答问题(集合与元素的关系)<4>如果用A表示黄冈实验学校全体高一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黄冈实验学校高一学生中的一位同学,b是高二年级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可见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结论:<4>a 集合A的元素,b 集合A的元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 和.用符号表示即为、.亦即aA;bA.【注意】:我们一般用大写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a、b、c、...表示元素

3、阅读教材第2页最后一段和第3页前两段,回答问题(元素三大性质)<5>大于3小于11的偶数能否构成集合?(引申:你能说出它们的元素吗)<6>我国的小河流能否构成集合?(引申:若不能,为什么?若能,你能说出它的元素吗?)

<7>问题<5>、<6>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8>由实数31、23、34、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你能说出原因吗?)<9>问题<8>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10>由实数31、23、34组成的集合记为M,由实数23、31、34组成的集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教案 教学,重要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吗?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由此类比实数相等,你发现集合有什么结论?

结论:<5> ;<6> ;<7>.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即任何一个元素要么,要么,这就是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8> 个;<9>:一个.给定集合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不重复出现,这就是集合的互异性;<10>集合M和N.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可以发现: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集合.3、阅读课本第3页《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完成任务 <11>快速写出常见数集的记号

结论: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N内排除0的集合); :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归纳: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表示集合的方法?

结论:自然语言;大写字母;

3、阅读教材第3页到第4页,回答下列问题(列举法、描述法)<12>除字母表示法和自然语言之外,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集合? <13>集合共有几种表示法? 结论:<12>方法一(字母表示法):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集合,例如常见的数集N、Q,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记为A等等;方法二(自然语言):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出的集合,例如“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等等.还可以用下列方法: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全部元素,并用 括起来表示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描述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 ,再 ,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这种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注: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写成列举法的形式,只是去掉竖线和元素代表符号,如: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x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写成{直角三角形}.<13>表示一个集合有四种方法:字母表示法、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注意】:一个集合的描述方法不单单是一种,有时候是可以用多种描述方法的,譬如方程x2-4=0的解组成的集合,可以用列举法:{2,-2};可以用描述法:{xx240}.三、【巩固与练习】

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教案 教学,重要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1、自学教材第3页例1,然后完成练习一

练习一: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所有绝对值等于8的数的集合A;<2>所有绝对值小于8的整数的集合B.2、自学教材第4页例2,然后完成练习二

练习二: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描述方程x-9=0的解组成的集合.3、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完成练习三

练习三: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题(注意:当集合中的元素个数较少时,通常用列举法表示,否则用描述法表示)

四、【作业】

1、必做题:教材第11页习题1.1A组第1题(1)(3)(6);12页第3题(1)(3);

2、选做题:教材第11页习题1.1A组第2题,12页第4题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教案编写者:黄冈实验学校数学教师孟凡洲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属于”关系;熟记常用数集专用符号;

2、深刻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3、能选择集合不同的语言形式描述具体的问题;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及自学过程】

1、阅读教材第2-3页前两段,回答下列问题(集合的含义)<1>黄冈实验学校全体高一学生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2>高一的所有女生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3>剑桥英语词典的所有英语单词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构成集合,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能构成集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通过以上分析,你能给出集合的含义吗?

结论:<1>能.<2>能.<3>能;我们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那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教学效果】:此部分自学效果相当成功,学生们都能快速的理解教学内容.2、阅读教材第3页思考下面第1—3段,回答问题(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教案 教学,重要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4>如果用A表示黄冈实验学校全体高一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黄冈实验学校高一学生中的一位同学,b是高二年级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可见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结论:<4>a是集合A的元素,b不是集合A的元素.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用符号表示即为、.亦即aA;bA.【注意】:我们一般用大写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a、b、c、...表示元素

【教学效果】:自学效果明显,老师稍加点拨重复即可.3、阅读教材第2页最后一段和第3页前两段,回答问题(元素三大性质)<5>大于3小于11的偶数能否构成集合?(引申:你能说出它们的元素吗)<6>我国的小河流能否构成集合?(引申:若不能,为什么?若能,你能说出它的元素吗?)

<7>问题<5>、<6>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8>由实数31、23、34、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你能说出原因吗?)<9>问题<8>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10>由实数31、23、34组成的集合记为M,由实数23、31、34组成的集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吗?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由此类比实数相等,你发现集合有什么结论?

结论:<5>能;<6>不能;<7>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即任何一个元素要么在这个集合中,要么不在这个集合中,这就是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8>3个;<9>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不重复出现,这就是集合的互异性;<10>集合M和N相同.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可以发现: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集合相等.【教学效果】: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无序性的强调与讲解.无序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无序性是对于两个相等的集合元素的顺序比较而得来的,不是说从小到大排列就是有序,而其他的排列就是无序,这一点,第一需要老师讲清楚,第二需要学生理解清楚.3、阅读课本第3页《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完成任务 <11>快速写出常见数集的记号

结论: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N: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N*或N+: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N内排除0的集合);Z: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Q: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R;实数集(全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教案 教学,重要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体实数的集合).归纳: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表示集合的方法?

结论:自然语言;大写字母;

【教学效果】:这一部分学生都能快速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明白,这几个是专用的符号,不是我们规定一个大写字母表示一个集合就能通用的,这是需要学生们理解的.3、阅读教材第3页到第4页,回答下列问题(列举法、描述法)<12>除字母表示法和自然语言之外,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集合? <13>集合共有几种表示法? 结论:<12>方法一(字母表示法):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集合,例如常见的数集N、Q,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记为A等等;方法二(自然语言):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出的集合,例如“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等等.还可以用下列方法: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全部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描述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其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注: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写成列举法的形式,只是去掉竖线和元素代表符号,如: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x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写成{直角三角形}.<13>表示一个集合有四种方法:字母表示法、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注意】:一个集合的描述方法不单单是一种,有时候是可以用多种描述方法的,譬如方程x2-4=0的解组成的集合,可以用列举法:{2,-2};可以用描述法:{xx240}.【教学效果】:对于列举法,一定要让同学们明白,列举法是对于集合元素较少或者元素排列有规律的集合而言的;而对于描述法,需要学生们注意的是点集和数集的代表元素是不同的.这一部分同学们的自学效果很好,对于点集和数集,在做练习三的时候,具体的讲了一下,学生们的反响也很不错.三、【巩固与练习】

1、自学教材第3页例1,然后完成练习一

练习一: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所有绝对值等于8的数的集合A;<2>所有绝对值小于8的整数的集合B.2、自学教材第4页例2,然后完成练习二

练习二: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描述方程x2-9=0的解组成的集合.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教案 教学,重要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3、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完成练习三

练习三: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题(注意:当集合中的元素个数较少时,通常用列举法表示,否则用描述法表示)

【教学效果】通过练习,学生们都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四、【作业】

1、必做题:教材第11页习题1.1A组第1题(1)(3)(6);12页第3题(1)(3);

2、选做题:教材第11页习题1.1A组第2题,12页第4题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的初步知识.重点是函数的三大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以及集合的四种表示方法:语言表示法、大写字母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等等.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效果很好.六、【教学反思】

1法治的含义 篇5

【教材分析】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可以简洁、准确、规范的表达数学内容.本节学习集合的一些基本知识,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和数学问题等,并能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之间进行转换,初步运用集合的观点和思想来分析数学,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本课是本节的第一课,也是同学们刚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课.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的集合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体会集合的含义.集合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语言,学习并掌握它的最好方法是使用.因此,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使用集合语言描述对象,进行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间的转换.【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集合不同的语言形式描述具体的问题.2.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并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3.在从实例理解集合的含义过程中,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4.在理解集合含义及特性过程中,运用元素分析法分析集合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设计建议】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中的集合现象:体育课的集合、军训的集合;蔬菜、水果、家电、服装等总称、整体现象.2.数学里的集合现象:整体、全体、所有等统称问题.【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和数学里已有的集合知识概括性的导入新课,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一)、集合的含义

1、小学初中数学涉及到的“集合”

如:数集 所有整数、所有有理数、实数,方程(组)、不等式的解,几何中圆的轨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2、再看一些生活实例P2(1)1~20以内所有的质数;

(2)我国从1991~2003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3)金星汽车厂2003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4)2004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5)所有的正方形;

(6)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7)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8)新华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3、问题思考

(1)8个实例的共同特征.(2)具体分析每一个实例的元素和这些元素的全体所组成一个集合.4、归纳新知(1)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集).(2)集合与元素的表示

①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③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设计意图:集合是一个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是对集合进行描述性说明.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时候,主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了解,进而概括出元素与集合的含义.元素、集合的字母表示,以及元素与集合的“属于”或“不属于”关系,建议在运用中逐渐熟悉.】

(二)集合元素的特性(1)问题思考

①世界上最高的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世界上的高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②由实数1、2、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

③由实数1、2、3组成的集合记为M,由实数3、1、2组成的集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是不是相同的集合呢?

(2)集合元素的特性

①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②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③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先后顺序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可以交换位置.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设计意图:集合元素的特性及其中的约定通过实例的分析和思考,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体会元素的确定性、约定元素的无序性和互异性的必要.】

(二)集合元素的特性(1)问题思考

①世界上最高的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世界上的高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②由实数1、2、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

③由实数1、2、3组成的集合记为M,由实数3、1、2组成的集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是不是相同的集合呢?

(2)集合元素的特性

①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②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③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先后顺序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可以交换位置.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三)集合的表示方法(1)自然语言描述(2)大写字母表示(3)列举法

①问题引出:书上的例1如何表示集合引出列举法 例1怎样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②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全部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4)描述法

①问题引出:你能用列举法表示 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6的点组成的集合吗? ②描述法

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其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注意: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描述法也可以简写成列举法的形式,只是去掉竖线和元素代表符号,例如: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x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写成{直角三角形}.【设计意图:集合的两种主要表示法,都通过学生对实例或问题的思考,去体验知识方法.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用列举法是集合最基本、最原始的表示方法,还要理解到集合中元素的列举与元素的顺序无关.通过问题的思考,学生认识到仅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是不够的,有些集合是列举不完或者列举不出来的,由此说明学习描述法的必要性.学习描述法时,先用自然语言表示集合元素具有的共同属性,再介绍用描述法的具体方法.】

三、反思提升

(一)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1)集合的含义(高中唯一不定义的概念,仅描述性说明含义)(2)表示方法:

字母表示法、自然语言描述、列举法、描述法

(二)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对象 自然语言描述集合简单易懂、生活化;列举法的特点每个元素一一列举出来,非常直观明显的表示元素,当元素有限或者元素有规律性的时候,是常采用的方法;描述法表示的集合中元素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集合中的元素基本是无限的,这是比较常用的集合表示法.【设计意图:学生浸润在新课导入的情境中,对集合的新知进行探索后,有了较深刻的学习体验,通过对反思小结,提升集合的知识和方法,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各有优点,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方法,启发学生关注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问题情境适时进行语言转换.】

四、反馈例练

(一)基础例练 书P5练习1、2 书P4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二)巩固例练

例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A.大于6的所有整数 B.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 C.被3除余2的所有整数 D.函数y=例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5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2)能被3整除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3)方程x2-9=0的解组成的集合;(4){15以内的质数};(5){x|6Z,xZ}.3x1图象上所有的点 x例3.用描述法分别表示下列集合:(1)二次函数y=x2图象上的点组成的集合;(2)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6的点组成的集合;(3)不等式2x-7<3的解集.(三)拓展例练

21.数集3,x,x2x中,实数x满足什么条件? 2.集合A中的元素由关于x的方程kx23x20的解构成,其中kR,若A中仅有一个元素,求k的值.3、集合A{x|xa2b,aZ,bZ},判断下列元素x0、121、1与集合A之间的关系.3

24、设集合Ax|x2m1,mZ与Bx|x2n1,nZ,试问集合A与B是同一集合吗?说明理由.5、集合A满足:若aA且a1,则

1A.1a①若2A,求集合A中其他元素.②证明:集合A不可能只有一个元素.1③证明:若aA且a1,则1A.a【设计意图:通过三种层次的反馈例练,由浅入深,逐渐达到运用新知的目的,同时反馈学生学习理解的程度,进行学习监控和补救.】

五、课后作业

课本P11习题1.1 A组1、2、3、4、5 B组1、2 建议校本教材辅助练习

【教学设计感悟】

1管理含义及四项基本职能内容 篇6

管理职能1——计划(Planning):是对组织未来的目标和行动进行预先筹划和安排。简言之,就是编制计划(plan)。

管理职能2——组织(Organizing):是设计和构建一个高效率运行的组织结构,将合适的人员配备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使组织实体围绕其目标有效地运转起来,并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地成长发展。简言之,就是构建、运行和发展组织实体。(P48-50)

管理职能3——领导(Leading)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指导和影响本组织的个人及群体,使之朝着组织目标前进的一种行动过程。简言之,就是影响他人去实现目标。(P80-81)管理职能4——控制(Controlling)就是监督组织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监测与纠偏。(P103)

2简述现代企业制度含义,内容及特点

(1)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它是一系列规范和制约现代企业行为的准则或法规。

(2)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1)组织制度:主要是指现代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

2)法人制度*:是用以明确企业法人的内涵、性质,设立、变更、终止的条件以及企业法人的财产责任的一系列规则和法律。

3)管理制度:是指那些用于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如财会制度、人事制度、生产制度、采购制度等。

(3)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1)产权清晰:(出资者拥有终极所有权、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

2)权责明确:(企业的权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保值增值;所有者的权责:按投资份额享有相应权益、有限责任)

3)政企分开:(国企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内部运营管理,而应以宏观调控手段为主 ;政府对国企可行使所有者权益;国企不承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职能)

4)管理科学:(利用一整套实用科学的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来调节企业各方关系)3简述战略管理中环境分析基本内容

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就是围绕战略而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制定组织的战略并保证战略顺利实现。组织通过战略管理,力图实现组织资源总体配置的最优化,确保组织对环境的动态适应。

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

战略计划(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评选)

战略实施(结构匹配、战略控制)

战略环境分析

1)一般(宏观)环境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人口、地理、自然资源…)

2)行业环境分析:(行业生命周期*

3)竞争对手分析:(4)企业自身分析:(资源、能力

5)顾客(目标市场)分析:(总体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定、产品定位)4基本工资制度基本内容

基本工资制度

1)岗位工资制(根据职位决定报酬)

2)技能工资制(根据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决定报酬)

3)绩效工资制(根据实际表现和业绩决定报酬)

4)结构工资制*(既有职位工资部分、也有资历和技能工资部分、还有绩效工资部分)

5)年薪制(适用于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基本薪酬+风险收入)

5简述市场营销策略4P策略基本内容

市场营销策略

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人口、技术、文化等。这类因素决定了市场需求的性质及容量。

可控因素:主要可归结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等四个方面,简称4P’s。

1)产品:产品是能够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它包括实物、服务、场所、思想或主意、计策等。

2)产品定价: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成本、需求、竞争

3)分销渠道:是指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取得这种产品或服务的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连接起来形成的通道。

4)促销:指企业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向目标市场传递有关信息,以启发、推动或创造对企业 产品策略组合:品种规格,质量水平,品牌商标,包装

价格策略组合:基本价格,差别价格,折扣折让

渠道策略组合:渠道类型,渠道成员选择、评价、激励,销售地区

法治新风拂邛1 篇7

印江依法治县办公室

彭 镔

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通报表扬2010年—2012年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全省3个城市、7个县(市、区)获得表彰,我县榜上有名,成为铜仁市八县二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我县是全国书法之乡、名茶之乡、长寿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蔡氏古法造纸)艺术之乡,‚二五‛、‚三五‛、‚四五‛全国普法先进县。自创建各项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始终以《宪法》为核心、以普法为抓手,充分利用依法治理工作平台、围绕服务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为目标,注重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各部门、各行业互动与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在各领域系统深入持久地推进地方、行业、基层法治,将‚法治印江‛创建打造成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民心工程。

坚持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为了实现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平正义、民主政治完善、法律服务优质、法律保障有力、监督体系健全、城镇全面实现法治化管理的创建工作目标,我县高度重视法治城市、法治县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几家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法治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践活动。

‚通过开展法治县创建活动,我县的法治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和提升,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受到了不少外来投资者的青睐。‛郑顺恩说,目前,已有几十家外商落户印江,选择在印江投资创业。

结合实际,深入推进民族立法

据介绍,我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享有民族立法权。在地方立法工作中,该县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先后制定出台了《印江自治县法制宣传教育条列》、《印江自治县非耕地开发管理条列》、《印江自治县城镇管理条列》、《印江自治县印江河保护条列》等地方法规、规章和制度。

在立法工作中,我县坚持通过法定程序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制度,没有与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的现象。‚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制度,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郑顺恩评价道。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

在‚五五‛普法期间和‚六五‛普法工作中,我县采取多种措施,强化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理念教育,极大提升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工作中,我县以干部学法用法考试和培训为主要形式,工作中,我县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利益作为主要内容,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始终,以抓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为切入点,以‚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为标尺,把加强对政法部门执法的监督力度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开展了执法监督专项检查,建立了执法监督考评制度。同时还开展了‚千名干部进万家访民生‛、‚万名干部下基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等系列活动。

村务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我县各乡镇在抓好依法治乡镇的同时,以‚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为重点,全面开展依法治村工作,并把依法治村与‚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相结合,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

在村级组织建设中,各乡镇完善建立了一套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六五‛普法期间,各乡镇继续实施以‚四民主、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全县农村普遍建立了村务公开栏,村务工作已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上一篇:那天,我真高兴作文300字下一篇:江岸区教育局局长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