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真实意义

2024-05-11

课堂的真实意义(精选10篇)

课堂的真实意义 篇1

一、拉姆齐数

用图论的语言拉姆齐数有两种描述:对于所有的N项图, 包含K个项的团或一个项的独立集。具有这样性质的最小自然数N就称为一个拉姆齐数, 记作R (K, 1) ;在着色理论中是这样描述的:对于完全图Kn的任何一个2边着色 (e1, e2) , 使得kn (e1) 中含有一个K阶子完全图, Kn (e2) 含有一个阶子完全图, 则称满足这个条件的最小的n为一个拉姆齐数。 (注意:K:按照图论的记法表示i阶完全图) 拉姆齐证明, 对与给定的正整数K及1, R (K, 1) 的答案是唯一和有限的 (百度网) 。

根据对于所有的N项图, 包含K个项的团或一个项的独立集的概念, 笔者认为≥3的所有的自然数是似拉姆齐数, 因为它们都可分割成K个项的团和一个项的独立集。但具有这样性质的最小自然数N就称作为一个拉姆齐数, 所以笔者认为拉姆齐数只有一个, 就是自然数3, 而似拉姆齐数有无穷多, 即≥3的所有自然数都是似拉姆齐数。在三角形中, 任何两条边都可以构成一个团, 而另一边则构成一个项的独立集。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正项、反项和中间项三个部分, 在三个项中, 任何两项都可以构成一个团, 而另一项则构成独立集。2只能构成二个独立集, 不能构成团。1只是一个独立集。而大于3的所有自然数都可以分割成K个项的团和一个项的独立集, 但它们不是最小的自然数, 所以称为似拉姆齐数, 而真正的拉姆齐数只有3, 因此, 3是唯一的拉姆齐数。

二、繁衍定理

在反推数学中, 研究的其实是二级算术的多个子系统以及它们的强度关系, 而最重要的被称为Big Five的五个子系统RCAO, WKLO, ACAO (后面两个与本猜想无关, 故不列出) , 其中WKLO是基本系统, RCAO添加弱柯尼希定理的系统, 而RCAO添加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系统被称为RT2 2 (不在Big Five, 类似还有RT3 2, 在此不表) (百度网) 。在这里WKLO是基本系统, 为反项, 阴性, 构成独立集。RCAO因添加弱柯尼希定理的系统, 为正项, 阳性, 为WKLO的“丈夫”。ACAO为中间项, 阳性, 相对于RCAO和WKLO团为独立集, 但RCAO和ACAO也可构成团, 则WKLO是独立集, 构成阴阳对称。这只是一种相对概念, 理论上ACAO和WKLO也可构成团, 而RCAO为独立集。

由于RCAO添加弱柯尼希定理的系统, 与WKLO是法定的“夫妻”, 它们构成团, 而ACAO成为独立集。在WKLO系统有生育能力的前提下, “丈夫”RCAO有生育能力, 并与“妻”WKLO添加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系统, 即交配, RCAO和WKLO团系统的子系统, 即RT2 2, 精子和卵子交配成功的那一瞬间即生成RT2 2系统, 他首先是包含在母亲的胎盘中, 即RT2 2是包含在WKLO中。如果RCAO没有生育能力, 或有生育能力, 但WKLO与ACAO偷情, 也可形成子系统RT2 2, 但RT2 2不是RCAO的基因, 而是ACAO的基因, 所以当孩子出生后做DNA鉴定, 以便确定孩子是RCAO的还是ACAO的。所以这里有量子效应, 即测不准定理。当受精卵形成的时候, RCAO, WKLO和ACAO构成团, 子系统RT2 2构成独立集。当孩子出生以后并做DNA鉴定以后, 从而确定孩子的基因以后, 就可以构成RCAO, WKLO和RT2 2团, 而ACAO为独立集。如果WKLO偷情怀孕了, 则ACAO, WKLO和RT2 2构成团, 而RCAO为独立集。不管何种情况发生, RT2 2都是包含在WKLO中, 只有当分娩以后, 重新组合构成确定性的团和独立集。由于男女双方不一定生一个小孩, 相对RT2 2还有类似的RT3 2, 由于RT3 2不止一个, 所以RT3 2比ACAO强。RT2 2是一个子系统, 而ACAO不一定是一个单一系统, 所以RT2 2不比ACAO强。而ACAO比WKLO强是基本的, 由于ACAO在RCAO (丈夫) , WKLO (妻子) , ACAO (可能是情人) , 组合中扮演是情人的角色, 情人的吸引力大, 即ACAO比WKLO强是基本的。

当RCAO, WKLO和ACAO两个构成团和一个独立集时, 只要阴阳染色 (即交配) 都有可能形成子系统RT2 2 (或RT3 2) , 当子系统形成后, 原来的三边形, 一条边张开并由子系统伸长出一条边, 这时三边形就变成了四边形, 同理四边形可以变成五边形, 五边形变成六边形, ……三边形具有稳定性, 而四边形最不容易和谐, 五边形最具凸长性, 所以称为Big Five, 而六边形具有恒稳定性, 六边形用一个顶点与三个顶点连线, 可以分割成4个三边形, 拥有9条边, 特别是正六边形, 更具有稳定性, 例如蜂巢是正六边形, 中心地理论也是正六边形, 这是由于六边形周边最短面积最大。由此可知, 3是一个数字白洞, 可以喷出所有的自然界, 6是一个数学黑洞, 可以吞噬所有的自然数, 而9是一个自组织数字, 由6 (黑洞) 和3 (白洞) 组成 (参阅《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思考》[1]) 。

当RT2 2 (同时包括RT3 2) 形成以后再根据三边形的分裂, 可以进行无穷的演替, 所以繁衍定理是无穷的, 但最基本的是三边形, 是由于三边形的分裂形成了无穷的生命。而形成的还是三边形, 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 可以用3的循环节 (undefined) 来表示。所以说似拉姆齐数是无穷多的, undefined是无穷多的, 但拉姆齐数只有一个, 那就是数的白洞3。即繁殖的最基本原素是3, 所以说西塔潘猜想是属于繁衍定理。

三、现实意义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任何生命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三个基本元素, 即正项、反项和中间项, 通过阴阳的两两染色 (即交配) , 可以形成无穷多的子系统, 而新生命形成的元素, 也是三元素, 即父系、母系和子系。它们都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三边形, 通过三边形的分裂, 可以组合成新的三边形, 由此扩张, 构成无穷多的“生命” (广义) 系统。新生命的形成是通过大爆炸和大收缩过程完成的。这一过程正向可以推理到人类的繁衍, 生命的繁衍, 星体的演化, 宇宙的演化等。反向可以推理到人类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 星体的起源, 宇宙的起源等。所以这里的3包括+3和-3, 即3的绝对值。笔者的认识保证了物种的多样性和宇宙的无限性, 由于刘路的证明RT2 2不包含在WKLO中, 所以笔者认为刘路的证明不属于西塔潘猜想的范畴, 如果他没有发现新问题, 其推理过程肯定是错的。笔者的证明满足了西塔潘猜想的所有条件, 是属于繁衍定理, 而不属于友谊定理。

注释

1[1]周秉根著.统一相对论.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1999.

如何解读中学语文文本的真实意义 篇2

一、用历史的过程性解读文本的真实意义

讲授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时,教师按照常规预设:先告诉学生文章是以普法战争,法国的惨败割地赔款为时代背景来写的。接着从分析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这一情节发展的轨迹,明白了小说主题是表现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简而言之,就是爱国主义。最后分析写作特点,巧妙构思。本文既没有揭露敌人的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沦陷区一所普通中学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主题。

而后,笔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生:老师,韩麦尔关于“阿尔萨斯人的最大的不幸”讲的两段话,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掉?

同学们听完吃惊不小,作为老师的我,更是大吃一惊,这一点在我的预设中是没有的,也未引起我的注意。但课堂中生成这一有益的疑问,师生应积极进行合作探究。

师:好问题!同学们,请认真研读原文,相互研讨而后表达自己的见解。

生:“阿尔萨斯人的最大的不幸”是“要把学习拖到明天。”因而普鲁士人认为你们早已不是法国人了,哪有这样的人,连自己的母语都不会讲,不会写呢?不好好学习法语,你就不是法国人。

师:对啊!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法语,你早已被人认为不是法国人了。法国人早已经消失了。法国人都没有了,你能不失败吗?你能不丧权辱国吗?这是谁的过错呢?

生:“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生:“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去干活儿。……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说明学生、老师、家长、社会都有过错。

师:由此可见,法国当时的教育状况,至少农村教育状况是非常落后的,教育被人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流生大量存在,教学秩序非常松弛。学生、老师都可以随便不来上课。家长、社会对此更是无限支持,足见法国政府当时对教育的态度是……

生:法国政府对教育的态度是非常不重视的。导致教育的落后,人民的素质差。

师:教育落后导致民族素质的落后,导致丧权辱国。也就是说教育的落后是惨败的原因,对吗?

生:不对,这并不意味着都德通过韩麦尔之口把战败的原因只是归罪于落后的教育。

师:是呀!都德只是从教育方面,寻找法国落后以至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不能不说是非常深刻,非常有见地的。那么,这两段关于“阿尔萨斯人的最大的不幸”该不该删掉呢?

生:不能。那么文章的主旨是否有变化呢?

师:对!本文的深刻之处,还在于他在亡国的悲愤之中引导自己的民族作沉痛的历史反思:法兰西民族为什么亡了国当了奴隶?痛中思痛,表达了一种明智的认识和深刻的思想,即民族兴亡,教育为本。最终我们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应该是:不仅表达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而且也表达了作者民族兴亡、教育为本的思想观点。

这一课例灵活地利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师生进行对话、探究,运用历史的眼光,观照历史的过程性,观照文本,走进作者历史反思的空间,拓展了对文本的理解,达到真实解读文本意义的目的。

二、用人文的理性解读文本的真实意义

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抓住一个“盼”字,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菲利浦一家企盼于勒回来,决不是什么亲人团聚,而是因为于勒能带来世上最为宝贵的金钱。

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

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生:应该用“盼”字。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师:这一家人真的在盼于勒回来吗?

生: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生:“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

这个案例充分调动语文因素,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世态炎凉,以小见大,细腻至极。既然是文以载道,我们当然应当以文明道,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一体,运用人文的理性观念,领会文本的真实意义。那种贴标签,或是不着边际的架空分析,都是不足取的,当然也要摈弃用政治化、概念化、阶级化的观点解读文本,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真实意义,既使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又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

又如《项链》,我们为什么非得说她(玛蒂尔德)有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腐朽思想,而不讲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是人类的共同特性和愿望呢?这样玛蒂尔德典型形象不是更可爱了吗?更富有典型意义吗?因为人文的存在,以文明道德的要求,需要文本的解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道德意识,而理性解读正好可以满足。

三、用文学的特性解读文本的真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皆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解读它们务必要抓住其文学的特性,否则只能误读文本的意义。如吴晗的《谈骨气》,大家常说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章运用“文天祥不投降”、“闻一多不怕暗杀”、“一个穷人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三个事例“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解读是大错误。为什么呢?你举三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就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吗?能吗?能让人相信吗?若能,笔者举一个或一百个秦桧、汪精卫同样也能“证明”“中国人是没有骨气的”。你信吗?你肯定反对,全中国人皆反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读呢?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好好理解文学自身的特性。本文是议论文,常规解读认为“论证就是用证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即“论据”的作用是“证明”的作用,因此三个事例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而这样却真正曲解了议论文的文学特性,特别是“证据”的特性。“证据”的文学特性是不仅具有“证明”作用,而且更多还有通俗的“解释”作用。用证据解释作者的意图、论点,使读者更易领会作者的意旨。因此《谈骨气》中心论点不是“我们中国人有骨气”,而是阐述什么是“骨气”,“怎样做才算有骨气”。

又如《愚公移山》,它仅仅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的文学特性是以假托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本文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样的理解合乎寓言的文学特性,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却偏偏在《愚公移山》“研讨与练习”中提出“有人说……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的问题,岂不误导了学生用现代人的思维来撕裂文学自身的特性吗?导致学生解读出愚公是一个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者,是一个不顾他人幸福的独裁者等。

尊重文章,尊重文本的文学特性,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解读文本,方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意图,品味文学的内涵,陶冶人的情操,否则只能残害文学,毒害人性。

四、用多元论的个性解读文本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标准不仅肯定了语文文本内涵的丰富性,更是倡导了学生对语文文本的个性化多元解读。正如鲁讯所言,在看《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者看见愤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和秘事……”所以,面对同一文本,即使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对于《唐诘坷德》有人这样评价,青年时读觉得《唐诘坷德》滑稽可笑,中年时觉得肃然起敬,老年时则潸然泪下。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如《两小儿辩日》,文章虽是古文,但易于理顺字义,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由于学生的爱好、经历、心境、素养、性格等不同,见解就各有特色了。

生1:讥笑孔子的无知,愧对自己的名声。

生2:称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信和求实精神。

生3:表扬两小儿聪明、天真、可爱。

生4:颂扬两小儿敢于探索,独立思考的精神。

生5:赞美两小儿敢于质疑,大胆挑战的精神。

生6:说明知识是无限的,学无止境。

生7:说明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生8:赞颂两小儿敢于争辩的信心和勇气。

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独特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带着主观色彩理解、体验、感悟文本。这种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必然会有差异性,但要注意文本的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不能脱离文本。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管是一千个还是多少个,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麦克白斯或李尔王。正如德国美学家伊瑟尔说过:“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的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学生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往往是多元的,但是并非各种解读都能准确指向文本的核心。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有宽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怀接受学生的多元的个性化解读,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解读方法理解文本的真实意义。

因此,在让学生大胆抒发自己见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与文本、与同伴对话,并适时点拨,做专业引领,以便更好地探究文本的核心意义。

师:同学们的发言,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孔子而引发的,如:讥笑孔子;称颂孔子的诚信和求实精神。一类是由两小儿引发的,如:称颂两小儿聪明、天真、可爱;敢于探索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质疑,大胆挑战的精神;敢于争辩的信心和勇气。一类是由人和知识的关系引发的,如:知识是无限的,学无止境;人不可能无所不知。那么文本的主旨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研读文本,相互探究,而后发言。

生1:文章的“文眼”是“孰为汝多知呼?”应是讥笑孔子。

生2:文章的题目是“两小儿辩日”,而且主角也是两小儿,是赞颂他们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精神。

生3:重点人物是孔子,应是赞颂孔子的诚信和求实精神。

生4:是借孔子和两小儿的故事,说明知识是无限的,学无止境的道理。

师:借孔子和两小儿的故事,说明知识是无限的,学无止境的道理。这种借事说理是什么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

生:寓言。

师:对!本文选自《列子》,是篇寓言。寓言是假托故事说明道理或教训!因此本文的主旨是告诉我们知识是无限的,学习是无止境的。

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感悟,并借助合作、探究、对话生成等方式,引导同学全面、充分地理解文本的各种元素所蕴涵的意义,进而运用正确的方法,去伪存真,富有创造性地理解、体验、感悟文本的核心意义。只有这样,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才不会导致乱读、误解,误导学生。本文利用典型的课例阐释了运用历史的、人文的、文学的、多元论等方法解读中学语文文本的真实意义,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哲学等方法。但不管运用哪种或几种方法来有效解读文本,都要尊重文本,尊重作者,还原文本本身的生命意识和情态气韵,解读文本的核心意义,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审美价值。只有如此才能把文本的价值内化为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本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绍典.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徐江.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J].人民教育,2006,(6).

[3]王玉梅.文本解读失误及其对策[J].中学语文,2006,(7、8).

[4]黄福清.多元解读莫遭误读[J].中国教育报.2006,(7).

课堂的真实意义 篇3

很多英语成绩很好的中国学生在与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交流时发现很难理解对方的语言, 交流困难。同样, 很多TOFEL, IELTS高分的中国留学生, 到了国外后, 发现一些从英语课本上所学的表达方法在国外很少使用, 自己多年辛苦学来的英语和日常生活用语出入甚多, 无法很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开始学术研究。这说明学生在课堂中所用学的英语与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英语还有很大的区别。那么远离真实的语言氛围, 如何才能保证学生学到真正地道的英语呢? 这就要使学生能学习到各种真实英语材料, 充分接触、甚至完全融入真实的语言世界以提高语感、自然获得英语的理解接受能力和交际能力。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因素, 我国学生所使用的英语教材经过了语言加工改编, 并非真实材料。即使课堂使用一定的真实材料, 其课时有限, 教师精力有限, 不能使学生随时沉浸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因此还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利用身边的各种真实英语材料,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知识的获得”。

二、真实材料在英语学习中的意义

真实材料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外国学生编写或录制的材料, 而是本来就是为讲本国语的人提供的材料”。真实生活的语言材料不会根据一定的语法结构进行编排, 也不会为了突出某一种语法规则或句型而有意识地组织语言材料, 更不会使用学生熟悉的单词取代一些不熟悉的单词。根据这一定义, 对于英语学习而言, 真实材料来源广泛, 比如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广播、广告、小说、菜单等;题材丰富, 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饮食、音乐等各方面;风格多样, 可以包括各种语言形式的语言样本。总之, 真实材料取之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是现实中真正使用的语言。

相比之下, 在我国目前的英语课堂所使用的英语材料却是经过“加工”的, 在语言输入上可以说是一定程度的“失真”。各个阶段的英语教材都是根据教学目标而人为编写和修改的, 是有一定目的性的。语法, 词汇以及习题都是设计好的语言, 再加上排版的需要会对原材料作改动, 而非生活中自然的语言。课堂授课时由中国教师控制课堂交际, 语言多是事先备课准备的, 多数脱离现实, 属于中国式英语, 不仅不地道, 也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作为语言学习材料, 真实材料源于现实生活, 有很强的内在教育价值, 是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与传统教材的人为性与非真实性相比, 真实性的材料内容新颖, 形式多样, 实用性强, 语言更能贴近实际生活的需要。这些材料给学生提供了感受真实语言的机会, 使其能够在一个更为和谐自然的氛围中愉快地、有效地接触英语, 从而不知不觉地学习到语言的使用语境。“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觉得, 他们是在学习‘真正’的语言, 是在与活泼生动的现实世界进行交流与接触, 是学习本族语者使用语言的方式”, 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真实材料在英语学习中的使用

语言存在于生活中, 而不仅是课堂上。“尽管常规教材的编写总是追求语言材料作为范例语篇所应具备的科学性、趣味性、体裁广泛性, 而现实情况是任何教材建设的速度都难以跟上时代和语言发展变化的步伐”。Ellis (1994) 提出的 “现实原则” (the here and now principle) 也指出, 语言输入的最佳项目就是学习者身边的事物。因此, 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 还要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真实英语语料, 接触到真实的、鲜活的语言, 保证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具体讲来, 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阅读原版英文小说

苏秋萍 (2002) 指出, 学习者能通过接触、阅读足量的可理解的真实材料潜意识地获得外语习得能力。比起刻意编排的教材语言, 出自名家之手的英文小说凝聚的是语言的瑰宝, 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够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 提高语言的接触频率, 还能增加学生语感, 起到“习得”英语的作用。但原版小说词汇量大, 所涉及的语法也比较多, 要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由薄到厚。入门可以选择《动物农庄》、《傲慢与偏见》等, 阅读的同时要做好笔记, 边读边画边写。

2.利用原版英文影视资料

原汁原味的英文对白、地道的句型、生动的俚语, 营造了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 同时电影中所展示的文化状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促进对语言的深度理解。但不是所有的影视剧都适合语言学习。热捧的大片往往追求视觉等感官刺激, 而忽视语言的锤炼, 因此要选择语言含量大, 发音清晰, 文化内涵深刻的。动画片的发音是最清晰生动的, 比如《埃及王子》、《狮子王》;历史题材的影片文化背景厚重, 画面唯美, 音质清晰, 比如《罗马大帝》、《亨利八世》;肥皂剧语言轻松活泼、贴近生活, 比如《老友记》和《绝望的主妇》。选择了适合的影视资料, 还要会“看”, 反复地看, 从语音、语调、节奏、用词、句式、思维和文化各方面完全融入的看。然后去模仿, 熟练直到能脱口而出, 对于新鲜有用的或者难听懂的表达甚至需要记在本子上, 长期积累语言知识。

3.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

所谓媒体, 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 通俗地说就是宣传平台, 包括报刊、电视、广播、杂志以及新兴的互联网等。了解时事新闻是英语学习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从中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流行词汇及表达方法。以前能看到原版外文报刊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今由于科技的发展, 已经唾手可得, 比如访问国外报刊 (如Newsweek, Times) 的网站, 利用广播收听美国之音 (Voice of America) 。同样, 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新闻动态和文化也不再是难事, 不用在家冥思苦想某个词该如何翻译, 只需阅读Chinadaily和 21Century等英文报刊, 或收看CCTV9英文节目, 便能及时掌握最正确的表达。学生若能长期坚持下来, 既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内外动态, 又接触到了最前沿的词汇和语言用法, 越发觉得英语实用, 对英语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4.留心身边公共用语

随着对外交流的发展, 在一些公共场合, 英语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很多机构单位有了规范的英文名称, 比如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 (Bank of Communications, Henan Provincial Branch)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The People's Insurance Company (Group) of China Limited) ; 商场和超市也是出现生活英文用语比较多的地方, 比如称重处 (weighing station) 、乳品区 (Dairies) 、消防通道 (Fire Exits) 、试衣间 (Fitting Room) 、新款到柜 (New Arrivals) ;各式各样的产品包装也都有了对照英文, 比如全脂甜奶粉 (Sweetened Full Cream Milk Powder) 、营养快线 (Nutri-Express) ; 广告中出现的流行词汇也是学习英语的一大来源, 比如玉兰油新生唤肤系列 (OLAY Regenerist) 、艾文莉药精水眼霜 (AVENIR Herbalist Eye Cream) 等。如果及时指导学生把这些点点滴滴的英语素材积累起来, 那英语的学习会变得即轻松又实用。

四、结 语

生活是语言的唯一来源, 因此, 脱离生活的英语学习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有把英语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意义, 同时在学习英语时体验到乐趣。而这点只有真实材料才能做到。因此,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外, 还应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身边的真实英语材料。

摘要:课堂教授的英语与生活实际用语相去甚远。传统英语教材经过语言加工, 排版改编, 在某种意义上并非真实语言材料。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真实英语材料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提高语感, 有助于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目前, 可供中国学生使用的真实英语材料来源广泛, 题材丰富, 风格多样。原版英文小说、原版英文影视资料、媒体资源、身边公共用语等都是真实材料的丰富来源。

关键词:真实材料,教材,媒体,英文电影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Guariento, W.&Morley, J.Text and Task Authenticity in the EFL Classroom[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1, (4) :111-114.

[3]Little, Devitt&Singleton, D.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from Authentic Texts:Theory and Practice[M].Dublin, Authentik Language Learning Resources Ltd., 1989.

[4]Wilkins, D.Notional Syllabus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5]沈育刚.真实材料英语教学的作用和条件[J].淮北煤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5) :78-80.

[6]苏秋萍.论教学材料的真实性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1) :99-100.

真实的课堂是最美的 篇4

生活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教学上也没有遍行天下而皆通的妙法。只有融合了别人的优点,发挥个人的长处,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小组学习在轰轰烈烈一段时间后,渐渐归于沉寂。个别教师也只有在同行或家长听课时,才大张旗鼓地把学生分为一个个学习小组,课桌随人动,课桌摆出的样子千奇百怪,有的是不规则的圆形,有的是有棱有角的长方形、多边形……总之,五花八门。为了达到预期的观赏效果,有的学生甚至按照教师的要求背对黑板而坐,我们不能不产生疑问:这几个孩子能集中精力于所学的知识吗?这不是在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吗?我们暂时称这种桌椅摆放方式为“圆桌式”。小组合作的架势摆好了,课堂上小组竞争异常激烈、热闹。可随着听课教师和家长的离去,桌椅的摆放又恢复了原样,我们暂且称为“队列式”。

显然,“圆桌式”是给别人看的,“队列式”是自己用的。我们的教师更擅长哪种教学模式不言而喻,哪种方式更适合中国的课堂教学不言自明(当然,笔者无意否定小组教学,只是如何让小组教学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教师的务实做法与认真探讨)。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务实的教学思想支配着广大教师选择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哪个不想务实?那么,我们的教师既然不能很好地驾驭“圆桌式”,为什么还费尽辛苦让学生把桌椅搬来搬去呢?原来是务虚的思想支配了教师。是教师喜欢务虚吗?不是,实际工作中就是有这么多的无奈,教师们有太多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不顺应时尚,有的领导认为你不能与时俱进,有的家长认为你跟不上形势。教师们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过程中留下了什么?是遗憾、空虚,是时间的浪费,是失去自我,无法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在虚假的学习方式中,受伤最深的还是学生,且不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得到的知识有多少,单说教师弄虚作假这种行为本身对学生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就非常恶劣。

一位特级教师曾对做教师的朋友坦言:“可以不客气地说,我现在怎样教学都是对的,因为我是特级教师。与时俱进,可以说我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与众不同,可以说那是我的个人风格。我可以自如地采用我认为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而你们不行,很简单,因为你们不是特级教师。”是的,这位特级教师道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你不投其所好,就失去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其”包括的范围太广了,有专家,有同事,有家长……上公开课是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哪个名教师不是通过上公开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否则谁知道你是谁?正是功利性的思想意识,导致了教学的虚假;正是功利性的思想意识,把课堂变成了表演的舞台;正是功利性的思想意识,指挥着教师上着一堂又一堂没有多少价值的公开课。前不久,在广州听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奖赛获奖者巡回展示课,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教师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他的声音富有磁性,他的语言非常华美,他的语调抑扬顿挫。但听完课后总有如鲠在喉的感觉,这位教师是在上课,还是在开朗诵会?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学到了多少?教师上课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可喜的是有许多教师并没有随波逐流,执着地坚持走教学本真的道路,如支玉恒、于永正等,正因为他们始终坚持务实的教学道路,才走到教学领域的顶峰,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课堂。(不知他们年轻时是否也曾走过教学的弯路?)他们的教学语言或真挚感人,或幽默风趣,学生的内心激情荡漾,听课者也被课堂上洋溢的真情所打动。尽管课堂上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不像某些公开课那样完美无缺,但那会心的笑声、赞叹的掌声,足以说明大家欢迎这样的课。听这些教师的课成为一种享受。

建构真实课堂的策略 篇5

学生需要教师的真实,需要真实的课堂。如果课堂中存在着偏离真实的问题,就会扭曲课堂教学的本质,影响学生的发展。构建真实课堂的策略为:倡导教师的真实;鼓励学生的真实,追求过程的真实。

一、倡导教师的真实

课堂上教师应该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珍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出积极有效的处理。要让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给学生更多更好的时机。

1.正视学生的差异

暴露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是真实的课堂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眼前充满不同情感期待和知识准备的学生,教师要暴露差异、关注差异,并把学生的差异当作教学的资源,从而进行真实有效的教学。

真实的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之间是一种既有确定“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对话”的真实生活,而所有的这些“不确定性”是因为学生存在着差异,是学生作为一群活生生的“人”渴望教师给予个性化关怀和指导。因此,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成为真实的课堂教学的需要。

2.以真启真

以真启真实际上就是以教师的真实换来学生的真实。教师的真实是做出来的,不仅要严于律己、真诚面对学生,还要正确理解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现代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教师从人格的角度、人道的精神、人文的关怀方面平等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力,达到和谐呼应的感情共振。

二、鼓励学生的真实

1.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

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成其与要学习的内容间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起非认为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中,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但只有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才能对学生拥有的直接经验的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对教学做出调整,使教学成为学生已有直接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2.尊重学生的个性

建立真实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真正达到学生由不会到会,水平和能力从一个层面提到另一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课堂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这样的课堂不会是完善的,但它是真实的。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建立真实的课堂,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展现真实的自我。

当然,教师的真实,学生的真实和过程的真实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真实是前提,学生的真实是关键,过程的真实是保证,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实效。

课堂的真实意义 篇6

文章是在真实社会中产生的。它的发生发展结局必定会受到社会现实的约束。其中的道理一定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 逻辑关系一定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 情感的抒发一定要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感受, 不管是赞赏拥护, 还是批判反对都是如此。

某些文章缺乏真实性。文章高谈阔论生搬硬套, 常说的老话喋喋不休, 毫无新意。漂亮的空话连篇累牍, 把希望与未来寄托于梦想。正确的废话无懈可击, 却没有现实存在意义。严谨的套话富有哲理, 却言之无物。违心的假话自己都觉得脸红, 可是已经习以为常。这些文章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毫无诚意, 既没有理论价值, 又没有实践可操作意义。随心所欲的东拼西凑一些权势论断, 把伦理教条当成真理来用。用一些大话吓唬人, 什么口号大就喊什么, 似乎是有不同见解就犯了大忌, 要不就扣帽子。

某些文章缺乏逻辑性。文章的整体没有逻辑关系, 缺少判断推理论证, 或判断无据、推理无序、论证无理。这些文章缺少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推理, 从他们的原因中推理不出论证的结论, 反之从结论中也分析不出他们认定的原因。他们往往是先下了结论, 然后再去拼凑“论据”。两件事之间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 却是生拉硬扯的把它们捏合在一起, 不伦不类。而真正有内在联系的事物又避而不谈, 使整个事件不清不楚。他们或思维混乱判断有误, 或另有目的一味的附和着舆论的音调跟着高音走。

真实性决定文章存在的意义。有些会议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因为其内容具有信息性知识性可信性, 传达有价值的信息传播科技知识, 能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有些会议上面大讲下面小讲, 因为其内容空洞枯燥竟是口号和高调, 在用假话教育别人, 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都没做到。

逻辑性决定文章的条理。有些影视作品投了巨资却没有收视率, 是因为这些作品没有逻辑性。一部作品一定有一条主线, 就如同树干。树干再长出树枝, 枝上再生树叶繁茂昌盛, 树枝就好比“逻辑”把树叶和树干联系在一起。某些作品胡乱编凑, 随便就蹦出个情节与前后情节没有联系, 就像一堆树叶没有树枝, 不知和树干有何关系混乱在一起, 读者尽是猜疑和疑惑。

课堂的真实意义 篇7

项目系统结构示意图:

项目测试方案:压力测试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服务器、操作系统、中间件集群环境、数据库集群环境都不变,克隆出一个结构完全相同的数据库,所有的业务节点均根据实际访问量上限上浮30%设置了访问并发访问数,测试数据以真实的业务为基础进行模拟,尽可能接近上线后的真实应用场景。

压力测试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优化了数据库集群性能。

一、应用服务器上有的线程长时间处于运行状态不能正常结束

最初我们都以为是应用软件的程序有bug,把问题反馈给系统开发人员,开发人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调试相关节点程序,始终没能解决问题。

最后压力测试小组人员通过检测工具发现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代码不同步,两台从服务器(应用服务器2、3)与主服务器(应用服务器1)之间的代码不完全相同,原因可能是应用软件安装完成后打补丁导致了部分代码没有同步更新。找到了问题根源,解决方法自然简单,更新两台从服务器的代码,问题得以解决。

二、数据库集群中服务器没有均衡压力

在测试中发现两台服务器组成的Rac集群有一台会根据压力的增加导致CPU、内存、I/O等发生相应变化,另外一台服务器基本没有变化。系统集成工程师通过查数据库服务器的远程会话数发现数据库rac集群中只有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会根据访问量的增加会话数出现增长,另外一台服务器的会话数未出现任何变化。系统集成工程师判断可能是JDBC连接字符串有问题,当时JDBC连接字符串:(DESCRIPTION=(ADDRESS_LIST=(ADDRESS=(PROTOCOL=TCP)(HOST=192.168.1.3)(PORT=1521))( A D D R E S S = ( P R O T O C O L = T C P )(HOST=192.168.1.4)(PORT=1521)))( L O A D _ B A L A N C E = y e s )( F A I L O V E R = o n ) ( C O N N E C T _D A T A = ( S E R V I C E _ N A M E = t e s t )(FAILOVER_MODE=(TYPE=SELECT)(METHOD=BASIC)(RETRIES=20)(DELAY=60))))

这可是一 个经验丰 富的应用软件供应商售后实施工程师配置出来的结果,关键是配置完成后软件系统测试成功通过,没有报任何错 误。通过 查阅官方 资料,再仔细比对校验,发现有一个反括弧的位置提前终结在第二台服务器的端口号后,正确的位置应该是把“(PORT=1521)))”的最后一个反括弧移到“(LOAD_BALANCE=yes)(FAILOVER=on)”后,即:“(PORT=1521)) (LOAD_BALANCE=yes)(FAILOVER=on))”更改后压力终于出现均很,再也不会忙闲不均。

三、做某些业务时数据库集群服务器CPU使用率居高不下

我们还发现,压力测试中执行某些业务时数据库服务器的CPU使用率上升很快,长时间使用率达到100%,这对数据库服务器是个巨大的考验。经过跟踪程序分析,发现问题出在SQL语句上,数据库表缺少相关索引,一旦发起较大的查询时,数据库由于缺少索引严重影响性能。为了确保将来使用时尽量不会发生类似情况,我们把所有的业务节点都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情况为相应的表添加了索引。

四、发起较大的查询或报表计算时应用服务器集群有的节点出现崩溃

在测试时发现,一旦出现大查询或者较大量计算时,应用集群中有的节点会崩溃,经过测试即使并发数不大,也会出现有的节点被压崩溃的现象。通过工具监测发现IHS(IBM HTTP SERVER)在分配任务时,不是把任务平均分配到9个节点,而是会持续把任务分配给同一节点。几经测试,原来是压力测试工程师根据以往的经验为了能够得到漂亮的测试报告删除了IHS配置文件plugin-cfg.xml中各节点的Clone ID,他们认为这样客户端能得到更快的响应。恢复了plugincfg.xml中各节点的Clone ID,任务几乎可以得到平均分配,再也没有出现节点崩溃的现象。

五、数据库集群性能的不断优化

系统所用数据库是根据应用软件供应商的建议采购的Oracle数据库,安装由数据库供应商原厂工程师负责。安装前,就安装时的注意事项,参数配置等已经多次与应用软件的售后实施工程师沟通,完全按照他们的要求配置。应用软件的实施工程师上门安装时又对相关参数进行了校验。压力测试小组的工程师上门准备进行压力测试时前又对数据库的很多参数进行了优化,并且根据测试结果再次进行参数优化。经过多次反反复复的调整优化目的是确保数据库集群运行在相对最优的状态。

随着压力测试的推进,系统的种种问题也相继暴露无遗,大家一起集中排查问题,查找问题根源,再根据不同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最佳处理问题的方案。我们解决了服务器代码不同步、JDBC连接字符串儿没有生效、数据库表中缺少关键索引、IHS配置文件个别参数配置不当的问题以及优化数据库集群性能。

压力测试可以检验系统究竟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发现系统的瓶颈所在,究竟是网络、内存、CPU还是I/O等,让我们做到对系统心中有数,不至于系统上线后一片茫然,待到出现问题再四处灭火,更重要的是能帮做你发现系统的配置是否合理,数据库集群、中间件集群、操作系统各参数是否调整到最佳。

课堂的真实意义 篇8

5月13日晚上8点, 天津滨海航母主题公园, 海风习习, 在绚丽灯光的照耀下, 著名法国时装品牌皮尔卡丹以基辅号航空母舰为舞台, 以起飞跑道为“天桥”, 数架直升机和战斗机作为舞台背景, 100名模特、160套服装……一场以“和平方舟”为命题的超级激情时装秀震撼上演。

服装表演自诞生以来, 经过百年历史的磨砺, 其种类、形式和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丰富, 在当代文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而服装表演的舞台是审美视野中最为活跃的视觉表现形式之一, 它构成模特儿与观众的距离和视觉传达效果的关系。随着时尚表演艺术形态的发展, 传统室内模式化的舞台造型已不能满足丰富的舞台视觉语言表达的需要, 舞台的视觉表现形式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于是, 自然实景舞台服饰表演应运而生, 它汲天地之灵气, 创造生命的真实与震撼。

一、挑战传统, 演绎时尚新概念

从服饰表演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艺术性T台表演——1914年芝加哥服装业制造协会在新麦地那寺主办的美国首次大型、公开的服装表演会以后, “T型台”就沿用至今。

(一) 传统T型台的文化意义

“T型台”是商品经济、艺术大众化的结晶——它是大众流行文化在后现代语境下引人注目的视觉艺术符号中的关键词。舞台的“T”字造型, 是对“镜框式”舞台的颠覆, 其透视的文化维度是复杂的、多层面的。

1.T型台形成最基本的、合理的时装表演格局。伸展台往观众席延伸, 给观众由远及近的视觉冲击;为模特儿动态展示服装提供了足够的“流动”空间, 满足了最原始意义的“服装推销”所需的“活动衣架”条件, 媒体在T台的最前端, 采购商在T台的两侧达到最大化的“审美化的商品广告”效果。

2.T形台的的“T”字造型, 形象的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线性思维”方式 (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 和“开放”的精神追求 (肆意的、无束约的) 。

3.T”型台的空间构造特点与服饰表演的形式美特征和谐统一。“时装表演是一系列能指链的舞台游戏。所谓“单溜”, 是从模特儿出场徐徐与观众拉近距离的过程中让一个能指转向下一个能指, 一环紧扣一环, 把服饰特征的独特魅力透视无余的过程。时装就是凭一个个能指符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观众也是在一个又一个能指的期待中让时间默默地流逝”。

(二) 传统T型台的设计特点

由于服饰表演的原始性功能是展示与促销, 因此T型台设计的基本理念是“简约”。“简约”, 用设计师的专业术语说, 就是采用“减法语言运用的表现形式”。所谓“减法”是凸现舞台“实用性”, “减”掉一切与“展示”无关的元素, “将设计信息浓缩到单纯的极致, 运用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丰富内涵的简洁元素, 将高度概括的视觉信息予以传达”的设计方法。创造清新、醒目的视觉效果, 不干扰人们对表演服装的解读欣赏。

“简约”, 就是突出时装的“主角”地位, 避免舞美“抢戏”。

(三) “秀”场新时尚催生自然实景舞台

随着时尚表演艺术的发展, 促销性质的服饰表演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 多元化的视觉观念通过新的传达方式打破传统界限, 赋予舞台视觉语言新的应用价值。其空间规划形式丰富多样, 向往和寻找自然实景作舞台, 成为时尚表演编导“偏好”的一种“新时尚”。另外, 服饰表演已经不纯粹是一种商业行为, 它逐渐衍生为一种文化艺术形态, 以传播文化理念。请看下表:

部分代表性自然实景舞台服饰表演

从上表可以看出, 自然实景舞台服饰表演, 已成为我国大型服饰表演的新时尚。

二、自然天成, 开创视听新纪元

自然实景舞台是指以天然的真实景观作为舞台或背景的演出舞台。自然实景舞台表演创意当属张艺谋为先。仿《映象.丽江》的自然实景服饰表演《女神》, 以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广袤无际的天穹为山水剧场, 给人宽广的视野和超然的感受。加之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 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山水实景演出是人与上帝共同的佳作。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烟雨的点缀、竹林的轻吟、月光的披洒顺理成章的成为时尚表演的“魂”, 其“自然天成”, 创造出无穷的神奇魅力。

(一) 舞台造型“随形就势”, 回归自然文本

自然实景舞台的造型结构、背景布局均依自然景观“随势”而造, 利用自然实景空间的高低变化、形态变化创造演出空间, 其“视觉流向逐步呈现个性化、风格化的视觉语言表现形式”。

自然实景舞台是完全向观众敞开的, 比一般室内舞台更具亲和力。随势而造的舞台, 打破常规, 以“自然实景”为依托。尤其是自然天成的舞台背景对视觉图像的创造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服饰剧《丝绸之路》以敦煌沙漠“古道”为舞台, 以蓝天做背景, 在晴朗的蓝天下, 美丽“驼队”由远而近, 色光渐渐加强, “舞台”变得明亮、温暖, 金色的沙漠随之明亮起来。在“驼队”完全走近时, “舞台”瞬间变得绚丽灿烂, 金光闪闪, 长长的驼队伴随着悦耳的驼铃声悠然而行……自然实景使观众产生心灵震撼。

(二) 大自然形、色、光、音补充, 开拓新的视听空间

自然实景舞台为时尚表演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场面宏大, 震撼人心, 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是自然景观的静态美和时尚表演动态美的统一。自然实景舞台表演将音乐、服饰、表演和景观融为一体, 自然之景的型、色、光、音等与表演主题互为补充, 有效地提升表演内涵和审美价值, 增强实用艺术的文化厚度。

(三) 借助原生态视觉环境, 完成表演的由“意”转“象”

自然实景舞台, 有意凭借大自然原生态视觉造型, 创造服装、环境间的由“意”转“象”。强调服饰特定情境下的特殊环境, 表现服装的文化内涵, 传递设计师的创作理念。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象征、虚拟、隐喻等立意, 通过单纯的自然视觉具象来表现, 增强了服饰表演的感染力。例如:以仙人掌林立的荒芜沙漠为舞台, 仙人掌、砾石、黄沙等真实的物象, 营造出“鬼魅“气氛, 引出“游历探险”的服装主题, 运用真实的视觉元素实现了由“意”象”转“象”的创造。

三、以景喻事, 天人合一造奇境

“以景喻事”, 即选择一个自然实景, 比如自然山水、名胜古迹或新建的文化场所表演, 使人们在审美的同时产生某种情感与文化的联想, 以增加其文化品位或调动其情感的抒发。将经典故事、民族风情、文化元素等创新组合, 不着痕迹地溶于山水, 还原于自然, 成功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形成“与上帝合作之杰作”, 创造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意大利将大型服装表演放在古罗马宏伟建筑的台阶上, 显示了这个伟大国家古老文化的延伸;中国的服装展销会开幕式设在北京天坛, 背景是体现中国人天圆地方哲学观念的祈神殿, 为中国服装文化带来无尽的文化思索。

(一) 启发联想, 创造意象

自然实景舞台服装表演直接呈现给观众“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美。其审美活动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 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审美意象, 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并以外化的动作来展现内心体验及对时尚品牌设计的内涵的理解。2004年, FEND策划者们突发奇想地将品牌发布会现场搬到了雄伟的北京居庸关长城脚下——自然实景把审美主体引入到“自然美”的境界, 形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 随之将宣传汽车品牌的主题一步步展现给观众。欣赏者首先在视觉上接受这场表演, 产生心理愉悦, 通过模特儿对的诠释来体验服饰美的魅力, 用心灵来感悟产品的“意味”, 并与之产生共鸣。于是, “万里长城”“中秋月明”“天籁之音”“中国红”等一组组意象逐渐形成, 系列意象构成了品牌推广活动的创意核心。商品推广的直接目的衍生出中国文化的展示交流。表演活动因成功的“借景”, 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使FEND品牌成功的走向市场, 成为触景生情式创意的典范。

(二) 提升文化内涵, 拓展时尚传播

时尚表演是后现代通俗文化的产物, 文化“浅表性”较强。自然实景舞台时尚表演恰能弥补“浅表性”之不足, 增强文化的厚重感。

世界精英模特大赛是当今全球知名度最高、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模特赛事之一, 自从引入中国后, 就一直是引导国内时尚潮流的风向标。2002年8月23日, 在完成了38个城市的选拔赛后, 大赛编导张舰先生以及他的团队

敢为人先, 将中国区总决赛的舞台选择、搭建在世界屋脊湛蓝天空下的布达拉宫前。依山垒砌, 群楼重叠, 殿宇嵯峨、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是藏文化的结晶, 它以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 奠定了大赛表演的文化基调。浓墨重染的文化氛围淡化了大赛选秀的商业性动机, 并对欣赏者的期待视野产生了定向。“时尚”与“前卫”被博大而厚重的藏文化所“同化”, 令观赏者获得的是藏文化审美的最高境界。与此同时, 一场本来及其普通的职业模特选秀表演在电视的“现场直播”中随着“美丽、纯净、神秘”的中国藏族文化风景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三) 多元文化兼容, 彰显民族风情

20世纪70年代人类文明进入后现代审美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设计注重情感, 重视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 注重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人们对传统的反思和回归意识似乎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也趋向于多元化、本土化、民族化。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时尚表演编导们开始把舞台的审美视角从楼宇厅堂转向自然实景, 寻找“自然”的民族意味。

2002年8月23日傍晚, 从17000名报名选手当中选拔出来的自全国各地的50名佳丽云集高原古城拉萨, 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 浑厚悠扬的藏号, 开启了2002世界精英模特大赛中国选拔赛决赛的序幕。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 金碧辉煌的鎏金宝瓶和红幡, 红、白、黄三种色彩, 交相辉映, 浓郁的西藏风情融入大赛。选手们充满野性的活力装展示、嵌入藏文化元素的泳装、职业装和晚装的演绎, 以及西藏民族特色的藏戏和歌舞巧妙地穿插, 使藏地民俗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浑然一体, 令人叫绝。几乎所有因赛事而赴藏的人员, 都“入乡随俗”, 以藏饰为时尚。时尚没有遗忘西藏, 西藏也不拒绝时尚。

自然实景舞台时尚表演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功能, 它不仅给观众直观的审美视觉效果, 而且在营造氛围、辅助表演、体现作品主题思想和传播民族文化精髓方面, 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皇甫菊含.时装表演教程[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8.

[2]张原.服装表演舞台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8.

[3][美]朱迪思·C埃弗雷特.服装表演导航[M]董清松.张玲, 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4]罗越.视觉传达[M].略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胡妙胜.舞台设计美学[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2002.

关注真实材料 构建真实课堂 篇9

关键词:真实材料,真情实感,化虚为实,作文教学

近两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和评卷的导向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心灵的真善美和思维的开阔;注重情感真实,抒写真实的生活与学习。前几年的那种“贴标签”式的作文已经没有生命力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说:“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真情实感是作文的内在生命。笔者做了一些调查却发现:85%以上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这就是缺乏激情的表现。很多学生面对一个作文题目,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样写,即使写出来了,往往也是语言干瘪,没有个性,缺少真情实感没有感染力。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又如何让这些学生在写作文过程中激发出他们的真情实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值得深深思考或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情感的暖死亡”现象的忧思

1.“情感的暖死亡”现象。

“情感的暖死亡”现象是一个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与人相互依附关系逐渐显得疏松、人对社会事物也日渐冷漠,久而久之人的情感也会缓慢地死去。当代高中学生大多是在父母精心呵护下,按单一的生活模式成长起来的,严重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和阅历,表面上看他们是早熟,好像什么都知道,其实不然,他们的生活经验几乎都是通过各种媒体所获取的间接感受,是朦胧的,缺乏真实感受和深层次理解。他们没有关注生活、关注家庭、关注父爱母爱的习惯;也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感悟真情;更不能从自己身边真实的事件中找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正确的想法。

2. 真实的材料是好作文的源头。

我们有的作文教学正日渐走向枯竭的境地,暮气沉沉。多情善感、富于幻想的青少年在这种作文教学现状中被捆缚住手脚,畏首畏尾。题材仓库空空如也,想象天地逼仄狭小,语言形式呆板贫乏,成为目前很多学生作文的共同状况———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事实的一种合理判断。我发现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些题材千篇一律的文章。如写亲情就写母亲连夜给“我”缝衣,下雨为“我”送伞,其实有很多学生都不穿有补丁的衣服了;写老师就写老师连夜批改作业,其实学生到点就睡了,怎么会看到老师连夜工作呢;写同学就写和很好的朋友因为问题目不及时解答而发生了误会,后来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想道歉可是已经不在一起,其实大部分学生还在附近,再说现在通讯工具如此发达,为何不打个电话道歉呢?学生的作文缺乏真实感,缺乏打动人心的东西,也逐渐丧失了活力。

3. 改变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中不仅仅要重视写作技巧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培养。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顽固地存在着两种模式。一是模式化教学模式,教师将种文体抽象概括出基本套路,平时作文教学中给其定框定调,随后按几种基本文体足项训练,严格操练,不容许丝毫的旁逸斜出,认为只要练熟每种文体的基本格式,作文自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二是功利性教学模式,一切以高考为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就练什么,前几年大练话题作文,这两年又围绕着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穷追猛打,无止无休。所有这些都直接制约着、阻碍着学生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表达,往严重处说,是扼杀和泯灭人的灵性和情感。

二、真实情感来自课堂气氛的渲染

其实一切“情境”皆教育!一切生活皆情境。只有巧妙创设无痕的情境,和生活零距离,学生才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古诗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愿孩子在与生活零距离中摸索写作,在写作中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只有作者首先为外物所感,被彻底打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情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会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心灵,只有在感动的天地中徜徉,才能够编织出灿烂的云锦,喷吐出辉煌的光焰。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写作的资料库。教师给孩子创设的情境不但要调动孩子的兴趣,更要能促使学生亲手去做一做。这就需要有一个真正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让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极度的兴奋状态中。把情境设在生活中、家庭中,不仅能使循规蹈矩的课堂变灵活愉快,还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和家人共同游戏的乐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表达情感。

三、语文课堂追求本真的策略

1. 真话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明显带有儿童的特点和情感意志的倾向。他们往往从自己的感情和意志需要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识辨外界事物,使体验变成一种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形式。因此,真实的体验,不知不觉去体验,出乎他们意料的体验,一定能让孩子在惊喜之余,产生非说不可的写作欲望。例如我在教授《如何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作文指导课时,导入后我就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一碗馄饨》,激发学生谈亲情的热情。生1(哽咽地说):我觉得文中的女孩就是我的缩影。我很不懂事,常常做出一些叫妈妈生气的事情来,我……(说不下去了)生2:早上,我妈给我做了炒饭、鸡蛋还有牛奶,我胡乱扒了几口,准备走,我妈一手拿鸡蛋,一手端牛奶,把我堵在门口,让我吃完再走。我吃完鸡蛋刚想溜,老妈拿着牛奶把门堵死。我没办法,只好喝完,我一边下楼,一边听见我妈喊:“骑车小心点!”“好。”“上课好好听讲,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知道了。”后面喊什么我就听不清了。(众生笑)……从两位学生讲述中可知不是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而是我们平时给学生创设的平台太少,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激情。学生的生活面不是很宽广,为此教师应设法为学生创造“生活”让学生进行多种情感交流与体验,丰富他们的生活,激发写作热情。

2. 真情教学,触发灵感。

例如我在教授《如何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作文指导课时,我是这样来触发学生灵感的:

先让学生讲述感动自己的故事,再问:那怎样使感动自己的故事,感动更多的人呢?我们来看看名家是怎样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的。我们一起来欣赏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三个学生配乐朗读,创设情境。(三个学生读得很动情,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深深感染了)接下来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学生品析感人句子。师:说一说哪些句子感动了你,并说说理由。写在纸上。我也找了一个句子,我先说说我的感受。例: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这哪里仅仅是安慰、排解?制止儿子“狠命捶打”腿的动作,这是以生命相许,以炽热的慈母心支撑儿子活下去的勇气。这是一个坚忍、善解人意的母亲形象。(学生沉思、动笔。三分钟之后,师示意停笔)生1:母亲临死前说的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生命的全部是为了儿女的付出,生命结束未了的心愿永远的遗憾仍然是为儿女尽责。生2:我说第一句: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地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析,都讲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到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上面语段之所以感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生: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师:对,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就能写出人物的精神,使文章生动、感人。我们既然已经学习了使文章生动的方法,下面就动笔写出你对亲情的感受。在动笔之前,欣赏满文军《懂你》MTV。(点击进入MTV)师:要注意观察画面和注意歌词。(学生认真地看着、听着,露出了惊奇感动的表情)师:满文军深情地唱出了对母亲的理解,下面就请你们用笔花七至八分钟时间表达出对亲人的理解。以亲情为素材,运用细节描写以及其他手法写一个80字左右的片段。(学生沉思、写作,老师巡视,六分钟后有学生陆续停笔)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同学点评。生1:我喜欢和母亲逛街,喜欢她在漂亮衣服前流连的表情,喜欢她穿新衣服后孩子般满足的天真,那时的她最可爱也最真实。我曾经在书上看到,古人把椿树比作爹,把萱草比作娘。我知道萱草是一种再平凡不过的草,开着小喇叭一样的黄花,那花可以吃,就是黄花菜,也许它的平凡、乐于奉献就像天下的母亲吧。我想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母亲。生2:我觉得她写得很好,运用了细节描写。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生3:母亲穿新衣服后孩子般满足的天真,在漂亮衣服前流连的表情都是细节描写,写得很生动,有一种画面的感觉。生4:当妈妈是外公外婆的女儿时,她教会了我孝敬长辈;当妈妈是爸爸的妻子时,她教会了我体贴别人;当妈妈是学生的老师时,她教会了我正直的含义;当妈妈是社会的一员时,她教会了我诚恳待人、坦然处世。除了母亲的职责,她还是我的良师益友。生5:他用了排比句式,读起来郎朗上口,有节奏。但我感觉没有细节描写,他用的是一些概述性话语。师:(问全体同学)你们觉得怎样改才使文章更生动些?生6:增添一些具体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生7:还可以写上人物的肖像。……这时,我看到亲情之花盛开了,在我面前展现了生活的温馨、美好。我也感受到同学们思维之花开放了,使我们的文章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这跟一个字有关,那就是“情”。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可见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爱的心,运用适当的方法,就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3. 化虚为实的教学。

话题作文所给的话题往往是比较空泛的,而据此进行构思立意,就一定要把它落实到具体实在的事物之中,使抽象的意有了依托。实化后文章的立意就凸现了出来。如以“美丽”为话题,可以先把“美丽”落实到某个人或某件事上,文中的“美丽”可以指好看、漂亮,也可以指精神的高尚、灵魂的纯洁。一学生在《生命如此美丽》一文中写了一个身残志不残的女孩,表现了一种永恒的美。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教师适时抓住契机,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巧妙加以引发,学生便会把主动表达这种认识看作一种乐事,从而产生写作兴趣。从人的求知心理来看:兴趣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我们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藏着一些深奥的道理。比如说名字。它往往被当作符号而忽视。如果用这作为写作素材,肯定大有文章可做。那天,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比赛:先记住自己一组同学的名字,然后默写,3分钟时间看谁写得多。结果最多的写对了10个,最少的只写对了2个。接着,我询问孩子名字的含义。有些学生能简单说出,而更多的学生不知道。放学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取名的意图及名字中蕴含的希望。学生通过访问、交流、倾听了父母的美好希望,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我让学生把自己采访的内容整理成文,并在后面写上自己的感受。学生有的在感受中写道:“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可每一个都包含着爸爸妈妈对我祝福和希望,包含着他们深深的情浓浓的爱。”看似简单的情境却意味深长,触动了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细微处感受到了爱意无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音像作品、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家庭生活话题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天定.写作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课堂需要真实有效的交流 篇10

一、平等交流, 促使主动学习

【案例一】“求平均数问题”教学片段

师:第一次来咱们班上课, 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说说你叫什么名字, 现在有多高。 (学生个别汇报)

师:同学们有高有矮, 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 (学生面面相觑, 不知如何回答。这时, 教师故意找出班上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欲以他们的身高为班级的代表)

生:我有意见。他们一个太矮, 一个太高。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我认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概与A同学差不多。因为她不高不矮, 最接近我们班的中间身高, 以她作标准最为恰当。

师:有道理!请你猜测一下A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 (猜测138厘米, A本人证实为136厘米)

师:这个1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 (不是) 那是什么呢?

生 (齐) :是我们班的平均身高。

师:对, 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 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研究“平均数”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教学片段中教师的导课进程不露痕迹, 似乎是师生之间只是为了“相互认识、增进了解”而进行的常态对话。教师通过“我想知道班上学生大概有多高”这一问题, 引发了学生富有思维含量的争论活动。当学生消除分歧, 达成“以A同学的身高为代表”的共识后, 教师又问“A同学的身高136厘米是什么”时, 不仅引出了“平均数”概念, 还让学生对这概念有了初步的体会。在引发需要的同时, 为促成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实质性理解作好了有效的铺垫。事实证明, 只有通过师生双方的平等交流, 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畅所欲言, 引发个性遐想

【案例二】“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上节课, 我们认识了“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

生:我知道了圆是怎样的图形以及画圆的方法。

生:我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 知道半径和直径的相互关系。

生:我了解到了车轮之所以做成圆形的科学道理。

……

师:学得不错!那么,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

生:我想知道圆是否也具有像三角形“稳定性”那样的特性。

生:学长方形、正方形时, 要计算周长, 所以, 我想研究圆的周长。

生:还有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借助以前学习图形的经验, 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这节课, 我们首先来研究“圆的周长”。 (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导入设计简洁开放, 体现了“以生为本”的人文理念。无论是旧知识的回顾, 还是新问题的提炼, 都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表达。“你已经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触及了学生已有的认知领域, 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给学生提供了温习反思的机会;“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这一问题则更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欲望, 引发学生对新课探索主题的个性化遐想, 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据理力争, 萌发思维火花

【案例三】“商不变的性质”教学片段

让学生判断等式24÷8= (24+24) ÷ (8+8) 是否成立。

生:我们认为它是错的, 因为它的被除数与除数是同时增加, 不是同时扩大或缩小。

生:我们通过计算, 发现左右两边相等。

生:前面做 (60+20) ÷ (20+20) 时, 它的商变了。

生:这两题不一样, 前面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同一个数”, 而这题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一个和自己一样大的数”。

生:我们可以看出:24+24=24×2, 8+8=8×2, 被除数和除数其实是同时扩大了2倍, 商应该不变。

师:看来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要仔细辨认, 弄清它的真实面目。

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且各据其理、互不相让时, 可让学生进行争辩, 打破学生举手、教师点名的老套, 鼓励学生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 做到问题不辩不明。提倡“据理力争”, 有利于求得正确的认识、深层的理解,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极易萌发灵感, 发现新知, 激活思维的火花。这不仅仅是一种数学方法的传授, 更是一种思想价值的渗透, 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别具一格, 彰显灵动思维

【案例四】“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当学生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后, 教师准备教学例题 (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时, 有学生提出了问题。

生1:老师, 我能把梯形剪开吗?

师:当然可以。

生1:那么我只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就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我是沿着两腰的中点连线剪开的, 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图1) , 这样平行四边形的底正好是梯形上、下两底的和, 高正好是梯形高的一半, 因此梯形面积S= (a+b) ×h÷2。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生1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真了不起。你们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 (学生开始思考、比画、议论, 几分钟后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2:老师, 受生1的启发, 我又有一种剪法, 我是沿两腰的中点竖直剪开的 (如图2) , 正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 宽正好是梯形的高, 因此梯形的面积S= (a+b) ÷2×h, S= (a+b) ×h÷2。

生3:我们组认为还可以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如图3) , 那么梯形的面积S=a×h÷2+b×h÷2, S= (a+b) ×h÷2。

正当学生们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而感到高兴时, 教师发现生4站起来又坐下, 欲言又止, 教师及时请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生4:我是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如图4) , 那么梯形的面积应该是三角形的面积加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即S=a×h+ (b-a) ×h÷2, 可是下面我不知道怎么办了。

师:同学们, 你们认为生4的这种方法可行吗?咱们能共同想办法解决吗?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 认为这个办法可行, 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上一篇:文化形态转型管理下一篇:鲁西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