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实的面对自己

2024-06-10

要真实的面对自己(共8篇)

要真实的面对自己 篇1

年后,公司通知我去体检的时候,也是我工作最接近于糟糕的时候,从公司回来,我给三个同事开了罚款单,没有办法,我的提醒与包容已经不能约束我的同事们遵守规章制度了,要真实的面对自己。廉姐给我交了体检表,她走了,我一个人逐项的检查,除了眼睛的不理想之外,其余的都很好,最后是查的妇科,给我做检查的是一位老大夫,她看上去特别的和蔼可亲,我们就聊了我的生活,工作,以及我的精神状况,最后我就情不禁的流下了眼泪,因为老大夫的每一句话,都点到了我的内心深处,她说我是一个典型的女强人的性格,对什么事都要强,都渴求完美。老大夫说:“姑娘,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心胸放宽,多去跟别人交流,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去参加户外活动,这样对你的身体是很有帮助的。”

前几天,我第一次交了辞职报告,我的思想矛盾了很久,老公也很了解我,他也知道我的脾气,他是没有办法阻止我去交报告的,因为这件事,我们也是老是争执,只是没有结果而已,辞职报告《要真实的面对自己》。我们都明白,我想做的事情,别人给我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只有等到自己想明白才可以,如果讲道理,我是很有优势的,因为我每天至少是10小时的时间去想那些道理,是啊,到公司,我和廉姐也没怎么说具体的事情。只是递了别的同事的辞职报告的同时也交了我的报告。在这个过程我一直都很小心,因为我怕这种方式不妥当,可是我为这件事想了好几天了。是啊,有问题找领导,头一天早上我给她打过了电话,总想找她问问这件事,然后听听她的想法,再做决定,可是她说最近很忙。所以我晚上用了一个多了小时的时间写了辞职报告,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写辞职报告,很认真的。

每次去公司的时候,我都会很紧张,心里估计还是有以前的什么因素,我说不上来什么,本来我准备跟廉姐好好聊聊,可是到了公司,我竟然一句话都讲不出来了,这样的场面让我很生自己的气,在别的地方,我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这份工作给予了我很多,可是,我好怕好怕以后自己没有勇气再走出去,真的再也走不出的这个思想的局限性。那一天的晚上,我一个人出去溜达,遇到那个在科贸电脑城上班的一个女孩,她是一个经理助理,我们聊了好久,聊了我的工作,家庭,还有我目前的困扰,她给我一个很好的提示:姐,通过我对你的观察,你很有亲和力,是很适合做销售的,那样虽然很辛苦,前期很磨练性格,可是后期是会让你收获很多的。但是,你是一个很重视感情,家庭的人,你的孩子是你最应该付出的对象。只要你还能让自己的思想活跃起来,那就证明你是一个没有被这份安静的工作磨灭你的***。走出去只是时间的问题,至于你还会不会做生意,到时候你就会有感觉、很顺手,你的困扰自然就不攻自破了。这样我的心思就明亮了很多了,无论在哪儿,何时离开都不重要,重要的时,我不能失去对生活希望,对自己的不放弃、、、、、、、

要真实的面对自己 篇2

喻慧:这张大画其实是一个任务, 江苏大剧院建好以后, 它的一个接待厅, 本来设计是一幅两米左右横着挂的作品, 但是我到现场看了一下以后, 觉得整幅如现在这么大小更合适。这张画大概有5.5米乘以4.2米。刚开始我脑子里并没有多少概念, 纸打开也吓了自己一跳, 差不多25平方米, 一间客厅大小。一直在考虑, 包括构图、题材。在这样一个公共环境里, 这样一件作品, 应该是吉祥的, 寓意比较好的题材, 与个人平时画的主题可能要有一些妥协。工笔花鸟画在古代大多是比较小的幅面, 拿在手上赏玩的, 工笔工笔嘛, 工在于精细、耐看。过去没有这么高大的房子, 所以不可能画到这么大的画, 到了近现代, 由于环境、建筑的变化, 随着当代的建筑体量的增加, 与跟它相匹配的应该是当代的艺术,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这幅画, 是一个公共艺术的概念, 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 我们肯定要想到这不单单是一个艺术家的独幅作品, 而是一个在环境里面, 与大环境相互协调的。我一直考虑是画鹦鹉还是画仙鹤, 两种比较大型的鸟, 在大的画幅里能够立得住, 最后还是决定仙鹤。仙鹤我也画得不少, 我的稿子其实已经在心里酝酿已久, 你们刚才也看到我画了一张非常小的草稿, 小稿子其实是摆几个色彩的关系、几个面, 这幅画的整体结构在我心里已经有数了, 在画这个仙鹤的过程当中, 其实挺有意思的是, 昨天我爸正好来了, 我爸过来看了以后, 给我提了几点中肯的意见, 一个是上面的鸟觉得大, 底下要放大, 近处要更大一些, 我觉得这点对我有很大的帮助;第二个是在整个构图方面、布局方面, 我们俩就发生了冲突, 他认为稳妥一些比较好, 图象要放得平稳, 而我认为我的画里面应该有一些不稳的因素, 有一种危险感或是紧张感, 那么就挺好玩的, 这可能是两代人观念上的不同, 我父亲可能更喜欢平和的、稳妥的、盛世繁华的, 他的内心是光明和喜庆的;而我可能想得更多一点, 感觉生命都是在一瞬间, 我更喜欢这个瞬间的记忆, 由这些瞬间和片段可以延续一个故事。

我曾经特别想有一个很现代的建筑, 一面白墙, 我来画一个大的壁画, 很想有这样一个空间让我来做一次尝试。有的时候人是要有一点压力, 压力也是一种动力, 客观地说, 我是不可能主动画这么大的画。有了压力以后, 又是一种调整。画画的最好状态, 是要有七八分的把握, 同时三四分的陌生, 在不能全部掌控的时候, 你会全力以赴想要努力做好, 因此会特别的凝聚、集中。画一张大的画, 不是一个小画的放大, 如果放大一寸, 用的是力气可能要加一倍, 越是大的画, 对心中的掌控越是一种锻炼。通常画过大画以后, 再画小画觉得挺容易的。画这幅画说实话还是蛮吃力的, 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现在只是有一个大致的位置, 有几个白的色块我心中有数, 但是大量的需要边画边调整。的花鸟画, 我其实也在不断地改变, 改变的是什么?改变的是一个视角, 我们通常看的绘画是一个中景, 鸟也比较清楚, 花也比较清楚, 画幅也差不多大小, 其实有的时候是可以改变一种观看, 退远了是一幅全景画, 如果拉近了就单纯。我在画石头的时候, 我觉得是有一个内心的需求。刚才我也讲了, 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小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 喜欢看散文, 再以后字数会减少, 看词、看诗, 再后来又开始看字帖, 仅仅看字本身就够了, 内心的丰富反而导致了语言的精炼。在绘画上也是这个样子, 我开始是做加法, 非常的密集, 比如我画一整棵海棠树, 非常满,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慢慢地做减法, 其实越简单越难, 找到石头这种题材的时候, 我觉得这个分量够, 与我内心的需求是匹配的。在画石头的时候, 我加进了花草、禽鸟, 整体画面就显得古典, 就像现代家具, 如果雕龙画凤就觉得是古典。做减法, 越单纯越有力量。单纯不是简单, 减去繁琐分量反而增强了, 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慢慢地也变成自己的一个符号, 所以我的石头上立的很少有成双成对鸟禽。这些是我对于学习传统的而有所变化的体会。

1.本草纲目之荠菜

2.本草纲目之石蒜

《收藏与投资》:我刚才听到您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 喻老也给了您一些他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想从您“画二代”这个身份谈一下, 您处在这个身份之中, 其实肯定有一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但是也会容易有局限性。您觉得您的这个身份对您本身的创作和您个人的艺术造诣有哪些优劣势?

喻慧:其实我写过一篇文章, 题目就是《我们画二代》。作为“画二代”, 我首先觉得是幸运的, 我小时候就在这样一个氛围里, 每天一早起来就看到父亲伏在桌前画画, 跟普通人家相比, 我能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别人在当时根本看不到的艺术类的书籍和国外艺术家的作品。我记得我们家订有《世界美术》, 我喜欢翻看, 我还记得米勒的《拾穗者》, 特别有印象的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线条、面具、情绪……我惊奇原来绘画还可以这样。那可是“文革”的时候, 文字的书都很少, 更不要说能接触到这种类型的书籍和作品了。所以我还是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小的时候家里还有本柳公权的字帖, 木头封面精装的, 因为喜欢那书的装帧, 所以我爸让我写字, 我也很愿意每天写两遍, 这也是不知不觉中打下的基础。

其实作为“画二代”难在哪里呢?因为太早地进入了这个行当, 当阅历和视野还不够丰富的时候, 已经知道画画是怎么回事了, 长辈会随时给一些指导, 一方面能很快地掌握方法, 另一方面又可能会约束了想象力, 会变成一种束缚和负担。所以说现在有的孩子很小要跟我学画, 我说至少要十五岁以后, 在十五岁之前你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 不要专注于技术, 技术会约束想象力, 所以到十五岁以后可以开始基础训练, 可以画素描等等一些基础训练, 加大力度, 那个时候已经有理解力了。想象力是一个非常稀缺和可贵的东西, 在一定的年龄, 这个东西如果不发挥的话, 很可能就会枯萎。

1.蝴蝶惊梦, 170cm×92cm×2, 2010年

《收藏与投资》:我们知道, 您开始学绘画的时候是从临摹宋画开始的。但是现在大家对于初学绘画先临摹古画是否正确有着很大的分歧。有的人说这是仿古, 会首先就把画家的思维给局限了, 您觉得临摹古画这种学习方式是好处更多一点还是坏处更多一些?抑或您觉得学画就应该从临摹古画开始?

喻慧:每个人的绘画道路都是不一样, 我不能说哪一种最好。我个人是得益于临摹宋画这一年多的童子功, 因为在我当时的眼光和欣赏水准来说, 我不知道什么是最好, 但我的老师知道, 他把最好的放在我面前, 让我去触摸它, 这个触摸就是一笔一笔地临摹, 一笔一笔地渲染, 我开始临摹的大部分都是佚名画家, 虽然是佚名画家, 但北宋时期画家的水准都是非常高的。为什么呢?因为宋朝皇帝宋徽宗非常喜欢绘画, 他的眼光也特别的高, 他召来的都是全国最好的画家, 他们不是以个人出名为重, 而是以画出最好的作品为主, 也正因为这些高要求使得当时的绘画水平达到了工笔画的顶峰。工笔画最大的障碍是俗, 即便不是存心, 也会不由自主地迎合大部分人的喜欢。在宋朝, 在宋人的绘画里面, 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它只为一位具有高超鉴赏和审美能力的人而作, 因此它的脱俗、典雅、精致、观察的精确, 是任何时期的工笔画都无法相比较和替代的。所以对我个人来说, 临摹那时的作品益处非常之大。

《收藏与投资》:那在您的创作过程中, 有没有经历过一些标志性的转变阶段, 比如这一阶段更喜欢这样去创作, 下一个阶段可能有了一些很大的变化?

喻慧:我创作的阶段差不多以十年来划分吧, 我二十岁进画院, 从二十岁到三十岁, 主要是画工笔花鸟画, 这是一个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 改革开放后, 西方文化的进入, 让我们看见了那么直观的物象, 比如油画就是一个光线的直观, 一个自己内心情绪的直观, 那种东西更吸引人, 觉得传统绘画不足以表达当代人内心的活跃。因此那时候我也做过一些尝试, 画过一些冰原、荒野、枯荷, 觉得这样更能表现自我。在这前十年, 可以说我更多的是在找自己的方向, 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在三十到四十岁这个阶段, 我慢慢觉得一些表面的东西深入不下去了。打个比方, 假如去一片荒野开垦, 开挖了一大片, 土只有这么浅, 开的范围越大, 越是没有深度。假如去挖一口井, 也许一米不出水, 两米不出水, 再挖三米、四米, 总有一天会找到水源。这个时候我发现真正的源泉是在自己的内心。绘画是一个手段, 通过绘画、读书、写字来对自己内心展开了解。这十年, 是延伸了中国文化在内心的一个深度, 是找到了长在自己血脉里的这种继承感, 通过了解和掌握, 开始对中国文化深度的认同, 因此这个十年回到了中国画这个范畴里, 包括方法, 包括绘画内容和题材, 我试图通过改变观看的形式来改变画面创作的不同, 画面密集, 这是那个阶段的尝试。到了四十至五十岁这十年, 是我开始做减法的时候, 自己内心满了些, 画面上反而开始减少了一些, 把上面一些不需要的小情小趣、小资情调慢慢都减去了, 这个时候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绘画的理解, 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天地的关系, 天地之象, 个人存在的问题, 个人存在意义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在绘画上便自然而然地做了一个筛选, 过滤了内容和题材。

2.喻慧

譬如我画石头, 我画了许多以石头为主题的画, 记得当时我拍了一张照片, 一只鸽子飞过去地上有个影子, 觉得这个影子挺有意味的, 但到底是什么, 其实我并不知道, 但我就把它画下来, 当《影子》这幅画展出的时候, 我忽然明白了我想画的是什么, 我想表现的是一瞬间, 是一个生命的转眼即逝, 这么短暂的瞬间, 在这天地之间, 在这宇宙长河之中, 我们只是一个影子。石头坚固不变, 经过人类的审美世代留存, 人生却如过客。

《收藏与投资》:那您以太湖石为主要创作对象, 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喻慧:大概在四十到五十岁这个阶段。《收藏与投资》:那您当时是什么原因突然将它作为创作的重点?

喻慧:不能说是突然, 只是它先介入了, 介入了以后还是与我的花花草草叠加在一起。我那个阶段是画面一部分有太湖石, 但是也有花花草草、小鸟什么都有, 但慢慢这个石头本身传达出来的份量占据了我的内心。年轻时喜欢宋词, 比如“飘缈孤鸿影”、“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大部分是愁吧。在二十岁到三十岁的时候, 这种情绪是非常充沛的, 这种我们称之为“小资”也好, “少年不知愁之味”的愁吧, 在绘画里面大部分反映的是这一类自我的内心感受。到了四十岁以后, 眼界更加开阔,

心胸更广大, 觉得“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是这样的一种大孤独, 大的承载。再往前追, “鲲鹏展翅九万里, 扶摇直上青天”, 它干嘛要飞九万里, 上青天干嘛?燕雀就问了, 你上去干嘛, 一上一下, 我都吃饱了, 所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鲲鹏为什么要九万里, 它飞上去是什么, 那就是天广地阔。人也是这样, 会在某一个阶段找到一个内心的契合去画画, 这时期, 太湖石恰巧和我内心是合拍的。

1.危情玫瑰, 92cm×170cm, 2010年

《收藏与投资》:听说您近两年开始“涉足”书法了, 书法跟绘画, 再创作的时候您觉得最大的区别在哪?

喻慧:我到40岁以后开始喜欢上书法, 因为练字是一件很枯燥的过程。写字往往很难见到成效, 觉得写字的时间还不如用来画画, 但是过了40岁以后呢, 心态渐渐的不一样了。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小说, 随着年龄增长以后, 读传记、散文, 再年长一点, 喜欢上宋词, 觉得宋词跟自己内心世界很相像, 表达了自己心里面想说但说不出来的那种感觉。随着年龄增长, 更喜欢唐诗。我发现这个过程是, 因为自己阅历不够, 需要大量的信息, 所以读大量的文字, 随着阅历的增长, 慢慢文字量就减少。为什么读传记呢?这是真实的人生;再往下你读诗歌, 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照, 字数更少, 更浓缩, 你的理解足够。最早我出差的时候, 会带着《红楼梦》, 随便翻翻;再后来带《唐诗宋词》, 读读诗词;再后来就带本字帖, 其实书法本身就能传达给我许多信息。所以, 写书法也是这个样子, 它是一个高度的抽象审美。

《收藏与投资》:因为您两者都有接触, 那书法和绘画之间会不会互相影响您的创作?

喻慧:过去是有这个说法, “书画同源”, 这个“源”是什么?我觉得在审美和用笔上都是互相影响的。因为我绘画熟悉毛笔, 一直在用毛笔, 所以学习书法的时候手不会抖, 有控制力。另外在处理字体结构的时候, 我开始的时候, 就查字典, 不停地查字典。我临帖不多, 几乎都是直接写, 觉得字形不好看, 就翻字典。先写两个字、四个字、八个字, 刚开始四个字里面有三个字要查字典, 到后来二个字要查, 一个字要查, 然后七八个字里面只需查一个, 慢慢地熟悉。与绘画相同之处, 都是传情达意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只有熟练到一定程度, 才能传达, 才能把自己的情绪写进去。我记得我看了两张书法作品特别有感觉, 一张是高二适的手札, 我觉得那个行气特别好, 完全能够感觉到里面蕴藏的情绪;还有一张就是颜真卿的《祭侄稿》, 他写的一篇祭奠他侄子的文章, 这张作品看得我热血沸腾。文化的意义在哪里, 就是能穿越时空, 与过去的每一个书画后面的人在对话, 能感觉到他的人生。艺术的感染力就是这样, 在字里行间传达的信息量太大了。因此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 那就是表情达意。

《收藏与投资》:就我刚才听您讲的, 就是包括唐诗宋词这些对您的创作想法、创作理念都是有很大影响的。您觉得一个画家个人的文学修养对他的创作是不是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就是文学修养的深浅对他创作产生的结果是否不同?

喻慧:肯定不同, 肯定是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 有文人画, 当时文人画的兴起, 让中国文人与艺术最紧密地结合起来, 因此达到了一个高峰。文人画是通过内心的体验与传达, 将实实在在的物体达到了极度的抽象。所以文化也好、修养也好、谈吐也好, 一定是艺术的翅膀, 没有这个飞不高。

《收藏与投资》:我们谈一下市场。现在市场对画家的影响非常大, 尤其是一些青年画家, 他们也许有可能因为生存问题, 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但这就造成了非正常意义的创作, 也可称为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但同时画家他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整天在家中闭门造车, 那么, 这两种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呢?

喻慧:你说的这个也很有意思。其实我们都经历过, 我刚进画院的时候, 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开放。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 我们都潜心画画, 这是我们的一份工作, 要把这份工作做好。慢慢地, 开始参加一些展览, 有了市场。我觉得市场首先是对人的一种鼓励, 画的画有人认可了, 而且真金白银地来买, 这是一个多大的鼓励, 我觉得是好事。但是, 这是一把双刃剑, 有它好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也看到太多的画家, 在他们艺术达到某一个水准和高度的时候, 市场来了, 买家认可的这种绘画风格, 就迫使他不断地重复自己, 这种例子非常非常的多, 他一生的成就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有些画家想, 我存够了钱, 再去搞创作, 不是没有后顾之忧了吗?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首先存够钱, 什么时候能存够, 钱多有钱多的花法, 钱少有钱少的花法;第二, 如果开始不断重复自己, 幻想要创作的时候就能创作, 这永远不可能。我们画画的人都知道, 这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旦停止了, 你想续上, 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事情。

其实对我来说, 这些事我也深有感触。在2005年的时候, 可谓是绘画、收藏的高峰期, 我当时画得特别累, 供不应求, 被追着画画, 那时候内心很疲惫。有一个事情让我做了一个决定, 有一个老板拿了一摞子钱到我面前, 他要12张挂历, 要画12幅花鸟画, 那个时候我正好处于转型阶段, 在画石头, 所以我感觉特别吃力、特别辛苦, 我大概画了有半年, 拖拖拉拉的, 一直画不下去, 画到最后大哭一场。我老公就笑, 说有人给你钱你哭成这个样子, 我说太辛苦了, 这是真的。后来我明白一个道理, 你追着钱走, 钱在前面跑, 你追它是很辛苦的;但你跟着内心走, 如果画好了, 反过来别人就会来追你。后来大家就慢慢认可我画的石头了。前面我也跟你说过, 我画石头别人说不喜欢, 还是喜欢你原来的, 但是我觉得我这个时候已经不能委屈自己了, 我还是愿意遵从自己的内心, 如果画的过程中很别扭, 那对我来说, 我就是个打工仔, 不是力气的苦, 我是内心苦, 这个别人看不见, 但我自己知道。因此我现在把时间做了个分配, 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一些创作任务, 如画院的要求, 一些必要的收藏画、工作画, 包括每年需要参加的一些展览等, 当然这跟创作也是结合在一起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市场, 如果有需求, 比如大家现在也喜欢我的字, 其实喜欢我的字比喜欢画更让我感到高兴;然后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能是开会、出差等等这些, 大概时间是这样一个分配, 我尽可能的, 只要我有时间, 我一定是更愿意待在自己的画室, 坐在自己的桌子前面, 这个时候自己随便看看书、动动笔, 就会很舒服, 再毛躁的心也会平静下来。

《收藏与投资》:说到市场, 我们不得不说下假画, 现在市场上假画泛滥, 我也听说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您的假画, 不知道您有没有看到过模仿您的假画?有什么感受?

喻慧:看到过。清凉山、夫子庙都有假画, 我基本选择视而不见, 远远地不去看。你无法杜绝假画, 有些无奈。但如果别人拿画给我看真画假画, 我一定会告诉他, 真在哪里, 假在哪里。市场上现在假的还是很多。

1.石上山水之冬山初雪, 172cm×93cm, 2013年

2, 石上山水之夏山仙游, 172cm×93cm, 2013年

《收藏与投资》:这种现象其实跟您来谈, 跟画家谈这个, 属于比较宽泛的问题了。毕竟这个也不是画家们能去决定的, 画家们也无能为力, 应该从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一些艺术机构等各方面来进行调整。

喻慧:是的, 但我相信, 随着科技的发展, 以后这种现象一定是有办法来防止的。现在比如雅昌, 开启了画家作品备案服务。一幅画取纸样、颜料, 就像验DNA一样, 最后存入档案。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但因为是初试, 因此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像服务上做得就还不够。因为它需要画家亲自送画过去存档, 我画好一张画就要送过去鉴定、备案, 对我来讲这个过程很麻烦, 就不想浪费时间去做。如果后期这个团队有进行跟踪, 比如我打个电话说我完成了一幅画你们来取样, 他们就会按照程序把一系列工作完成, 那么这项业务肯定就会大受欢迎, 得到普及。

《收藏与投资》:那现阶段对于这些假画, 您作为画家给买家们一点建议吧, 如何去甄别, 如何去避免买到这些假画。

喻慧:首先, 对收藏者来说, 提高审美能力, 不要盲目自信, 要多问, 请教专家。现在的造假手段太多了, 有投影、幻灯、拷贝、复制画等等, 在外形上, 你猛一打眼几乎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毕竟是手工, 一定有手工的痕迹在上面, 比如勾线、染色, 你染色四遍, 他染二遍, 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一定要提高鉴赏的眼光。第二, 要多研究, 多依靠一些精密的高科技仪器。比如高倍放大镜, 比如你对画家绘画习惯的了解等都能帮助买家甄别出作品的真伪。第三, 不要图便宜, 就像你明明知道某位画家的作品是上万的, 而别人卖给你几百上千, 你觉得可能是真的么?这种贪便宜吃大亏的事情不能做。

《收藏与投资》:据了解你们每年在三月您跟一些女艺术家都会举办一场名为“三月花会”的女性艺术家的展览, 最初是由谁提出办一场这类主题的展览?

喻慧:这个就需要追溯到二三十年前了, 起初, 我们是在江苏美术馆旁边的“东方画廊”举办了一场小型展览, 这个画廊现在早就不存在了。当年邀请我们七位女画家一起展出, 大家觉得这个形式挺好、挺开心, 因为我们都是朋友, 可谓志同道合, 一拍即合。所以第二年我招集大家在十竹斋又办了一场女画家展览。十竹斋又连续赞助我们办了第三届, 第三届的展览盛况空前, 参展的女性艺术家达到了30位, 而且不仅仅是绘画的, 还包含了手工制作、服装设计等各门类的艺术。但正因为人多,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譬如操作起来很困难, 工作量非常大。通过这次的经验之后, 我们吸取了教训, 每年展览只选取12个人, 这样人员不算太多, 也不算太少, 每年人员是可以换的, 可以选择这届参加或下届不参加。

我们每一年都设立一个主题, 某一个大家相对有兴趣的主题, 比如我们有一年就“反串”, 画花鸟的不能画花鸟, 你可以画山水, 画人物等等。画人物的你也不能画人物了, 可以画别的。那一年, 对我来说其实是有促进的, 我画了幅石头上有小亭子、有水、有树、有船, 可居可游, 孙晓云看了之后说:“喻慧, 你找到了一个第三维空间。”现在金陵女画家已经十一届了, 目前看来会一直延续下去。《彤管流芳》已经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品牌, 每年都会收到多方邀请。

《收藏与投资》:您参加的各类展览可谓不计其数了, 您觉得衡量一场展览成功与否, 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像画廊, 可能一场展览成不成功取决于卖出了多少幅画。那从您的角度而言, 您觉得一场展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喻慧:我觉得一场展览的成功, 就是让观众看完展览以后, 内心是否有一点点回味, 是否被触动, 若有所思。

《收藏与投资》:那我可以理解为您觉得展览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从经济方面, 而是从内心方面的触动来衡量了。

戴经丽:真实面对人生的感受 篇3

被一所公寓房子“出卖”了的内心

张爱玲写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娇蕊对振保说:我的心是一所公寓房子。

一个人的住处,往往会泄露这个人的许多东西,包括性格、爱好、品位等。戴经丽的单身公寓,呈现出她自己很个人的特色。约70平米的公寓一尘不染,充满了人文的细节。屋子里的家具或者作为摆设的手工品,既不失沉稳优雅,又带着几分童心未泯的俏皮。屋子的整体感觉,没有太多的性别倾向。

在职场与商战中辗转的人,尤其是女人,总是会不自觉地戴上防御的面具,并把内心严密封裹。“率性”、“自我”、“真实”这些词语越来越让人感觉奢侈。 于是,出现在面前的戴经丽,或多或少让我感觉惊喜,她绝对是一个配得起这些词语的女人。

辗转在不同城市间

“其实,从小到大,都有许多异性朋友不自觉地把我当成‘兄弟’。也许我跟许多女性不同的地方是,我很少会有扭捏的举止,这和我从小就离开家独立生活有关……”

在15岁的时候,一个人离开香港前往多伦多学习,其后,有6年时间,一个人停留在那里,克服了所有的生活难题,优秀地完成了学业并融入社会。也许戴经丽对于“独立”的含义,比我们许多人都有着更深刻的认知与了解。

年仅24岁,便已经成为一家房地产公司最年轻的顶级销售人员,随后却放弃了自己成就的一切,陪同父亲返港,协助其创业。当她踌躇满志要创造一番事业的时候,父亲却把发展得不甚理想的生意结束,选择返回加拿大安逸地生活。也许是心存不甘,不想把好不容易开了个头的事业再度结束,戴经丽决定一个人留港,寻找发展的机遇。直到一次到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应聘,让她有了长驻北京的机会。她在1996年来到北京,到如今,已有接近10年的时间了。

以融合的方式与员工相处

作为北京高卫世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戴经丽掌管着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曾经有一次,她和一线员工一起培训,仔细地听他们从一线销售岗位得到的经验,然后把自己积累下的个案细细地告诉他们。“这也是经验的分享,使他们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工作。”戴经丽如是说。那次培训过后,很多销售员和她成了朋友。在她的心里,其实并没有很明显的“上司”与“下属”的界线。

“一个公司的发展,并非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力量可以达到的,必须整个团队齐心合力,才能够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而每个员工都会有他们各自的特点与优点,如果只是一味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领导架子,他们心里自然存在抵触。”

“很多时候,我都会听取员工的意见,但是未必会照单全收。自己本身是一个比较自信而冷静的人,如果经过推敲,觉得这位员工的意见值得采纳的话,会在工作的方案上面加以融合。”

人生宛如盛宴,事业好比主菜

戴经丽亦有过这样的挣扎——当事业、爱情、朋友之间形成了矛盾,该如何抉择。

妈妈是对她影响很大的人,在她身上,戴经丽总能找到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温暖。

对于爱情、事业、友情,乃至家庭,戴经丽有这样的一个比喻:人生,就像一道郑重其事的盛宴,里面有头盘,有汤,有副菜,有主菜,有甜品,有咖啡或茶,这样才是完整而丰盛的,舍弃了哪一部分,这一顿饭亦随之失色。在这些组成部分里面,不同的人,必然会存在不同的偏好,有人会喜欢吃头盘,有人会喜欢吃甜品,有人对副菜心存期待,亦有人对主菜回味无穷。这些东西又会因为不同的厨师主理而品质各异,他们在哪一个环节没有全力以付,就会影响到全局。而“人生”这一顿盛宴,厨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

对于自己亲自主理的这样一顿“盛宴”,戴经丽自然十分享受个中的甜酸苦辣。对于她来说,事业是最难取舍的主菜,她愿意为这道主菜耗费许多时间来筹备,来烹煮,然后,再耗费许多时间来享受。朋友可以是头盘可以是汤可以是副菜,爱情可以是甜品可以是茶可以是咖啡,但绝对不会成为她的主菜。

而对于自己时下的状态以及感情,她有着自己的一套观点。

感情有时候就像衣服一样,不同的年纪会有不同的选择。年轻的时候,会有很多选择,不同风格的,不同色系的。但当年纪大了,选择的范围会相应缩小,你反而越来越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感情。

那么,如果有一天重新遇见一个深爱的男人,会不会牺牲自己的事业,过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戴经丽的答案非常坚定而决绝。“不会。感情是两个人的,只要哪一方出现了问题,这段感情就会断裂和终止。而事业,是属于自己的,只要自己用心去把握,就能够一直维持下去。相比之下,我更愿意选择事业。”

3座城市,3种不同的工作方式

在戴经丽的眼中,香港、多伦多、北京,是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相比之下,香港是最狭小的城市,居住的环境亦相对逼仄,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生活与工作,步履匆忙;多伦多是一个很适合居住的城市,温和、安逸,容易磨蚀一个人的斗志与意志;至于北京,有着跟许多国际大城市一样的气魄,地大物博,并且文化气息浓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一直处于上升与进步的趋势。

而在这样3座不同的城市生活与工作,戴经丽自然有着不同的体会和偏爱。

要真实的面对自己 篇4

今天,在第一部分,我想给大家讲一下舆情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部分,我想讲一下网络舆情及其特性。另外,我还想讲一下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一、舆情与互联网的关系问题

我们所谓的舆情,其实很简单。大家知道,有一个词语叫做街谈巷议。在媒体还不是很丰裕的时代,“街谈巷议”往往就是一个社会空间中的民众的表达,就是他们的意见。但那个意见不是舆情,而是舆论。舆情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情绪的表达。我们现在讲网络舆情,事实上都是不成系统的,是零散的,是在酝酿当中的。舆情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就会变成良性的舆论,促进工作的展开。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就会变成阻碍整个社会发展的舆论,将会导致社会向负面发展。

所谓的舆情,一定要围绕一些具体的现实事件来进行,是一些观众所表达出来的一种认识,是他们的一种态度——在这个事情上我同意、我不同意、我讨厌 1 等等。但是每个人的情绪表达是有层次差别、有角度差别的,它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舆论。舆论常常是要引导的。

舆情是一种综合表现,更多地叫做舆论情况。它是散点的,是不成套的,它在当时体现了一种社会的情绪。所以说,我们今天为什么讲舆情?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舆情?就是因为它还没有成为体系,它还没有成为定论,所以我们还可以去做一些工作。这是大家对舆情的一个了解。舆情,就是舆论表达的一个情绪和主观状态,它还正在酝酿当中,体现了每个主体的要求和情绪的波动,它是不成形的。这叫舆情。

其实,社会舆情常常有三种主要力量在博弈。第一个是政治力量。所谓政治,是利益群体的一个表达。政治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有的人代表富人阶层,有的人代表贫困阶层,有的人代表中产阶级等等,当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形成相互的利益争斗的时候,就叫做政治。那么,这种政治力量会体现在我们的舆情表达当中。而且,在中国社会,尤其在1979年以前,社会的政治力量占绝对位置。我们的媒体都是政府的,都是由政治力量主导的。这个时候,民间力量是非常弱的。当时我们是听命,民众没有表达,上面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这个社会空前的一致是按照主流的意识形态结构出来的,非常稳定。但同时,民间力量、街谈巷议是存在的,即使是在我们管控比较严格的时候,还有人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过去超稳定的政治社会当中,民间力量相对来讲是薄弱的,它所形成的社会舆情是不足以撼动社会结构基础的,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那种散在的民众来说,民间力量是非常薄弱的,但是有的人可以来领导民众,让这种散在的民间力量变成群体力量。这个人是谁?是意见领袖。

以前我们说的乡绅,包括我们现在说的政协委员等,都属于意见领袖。相对来讲,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政治结构中,意见领袖(以前叫开明绅士)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大家记不记得在延安有个叫李鼎铭的,他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他是政治结构当中的一个元素、一个符号,是意见领袖。但是,他能不能代表大多数民众我们就不知道了。

最重要的就是第三个力量——技术力量。这个技术力量现在是非常可怕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北美媒介环境学派认为,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技术垄断时代。技术打破了既有的一切规则。它有自己的力量,要求重建社会结构。尤其是当下的网络,它以一种开放式的、个体式的、自由式的方式,挖掘每一个个体的潜在力量并解构它。所以当前我们依然是以国家为分野。

但是,大家看网络上还有国家的分野吗?我们在网络上所接触的信息是来自全世界的。因此,这种力量是非常可怕的,它正在加速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结构。

在未来,国家也许会消弭。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国家是因为不同的民族利益、历史原因而分成的。但是技术的力量正在推动着民族的融合、国界的打破,以及个体力量的整体性的发挥,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更多地依靠群体,依靠民族。虽然我们的民族有力量,但是,每个个体在将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所以想特别提醒大家的是,这种力量你是阻挡不了的。

在技术方面,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机、电脑,有的甚至有两个手机或者电脑在同时使用。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样的,我在家也经常这么干——电视打开,有一眼没一眼地看,手里拿着手机,电脑还放在旁边,偶尔写点东西,然后再看看手机,电视上再看两眼。这是什么时代?整个的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技术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它分割了从前完全属于我们的时间,也打破了我们生活原有的节奏、规则,我们的视野也由此变得非常开阔,我们的注意力也被分散。夸张一点说,几本书放在那儿,你让我看一本,我实在看得特别累。这个是什么?这不是我个人的,是因为技术改变了我,是技术把我原有的阅读习惯都改变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案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都在被技术力量改变着,何况舆情。舆情体现在用技术所支撑的媒介所带来的媒体资源的一种丰裕,媒体力量在社会中不断扩大。从前主要由政府机构来进行社会动员、社会组织的功能,正在很大程度上被媒体所代替,媒体开始成为组织、动员社会的一个主要力量。

我们的时间被技术占据着,被媒介占据着、组织着,我们的线上线下活动都按照媒体给我们设定的一些框架来进行一些自由的流动,这些都是技术在我们当中形成的影响。技术,是社会舆情越来越重要的力量支持。而且,技术力量跟民间力量两者结合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带给政治力量更大的冲击。这就是我们当前所面对的一个舆情现状。

大家现在看,你们的思维哪有更多是属于自己的?你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在田园当中享受自己的生活、可以去读自己心爱的书、可以跟心爱的人待在一起天长地久的?时间都分割出去了。这是我想讲的形成社会舆情的三种主要力量,我们 4 会看到政治力量在当前的发展中正在被削薄。民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结合在一块,形成了舆情中的一个非常大的板块。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面对舆情,我们在处理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站位。我们抵抗不了,我们也改变不了,所以我们只能在顺应的基础上找到最恰的当位置,更好地去处理,带着镣铐去跳我们最美的舞。

刚才我们讲到了技术——借助媒体传达信息,结合民间的力量,形成了舆情非常大的改变。

现在,我要跟大家稍微聊几句媒体的演变。因为媒体是通过技术来改变的,舆情更多的是通过媒体来体现。所以,下面我要讲一下,媒体发展已经到了什么时代了呢?大家也知道,报刊、广播、电视是单向性的,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是所有后来发声的媒体的基础平台。那么有了互联网之后,移动网络开始普及。世界互联互通,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就任何一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社会建构的时代已经到来。

移动是什么?移动让我们每个人在每个空间、每个地点都无可逃避。大家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隐士躲进深山,但是,现在的和尚身上带着手机的、电脑的大家经常可以看到。这已经跟传统的隐士完全不同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间都与这个世界连在一起,没有人可以逃避。一方面,让每个个体都能发挥自己所有的功能——我去参与、去做事、去跟人家交流;另一方面,又把每个人都结构在这个里面无可逃避。所以移动既是分散的,又是整体性的。

下面看一下媒介的发展情况。媒介发展的趋势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移动+多媒体”的融合。“融合”是一定要关注的。如果融合抓不住,舆情就做不好。

第二点是发展趋势。在传载内容上,从前,大家看报纸上、广播上、电视上,更多的是讲新闻,但是我们现在通过手机来看,新闻记者通过网络传播的是什么?是社会新闻吗?是社会信息,是人们生活必要的表达信息。现在媒体传播的内容已经发生变化了。我们很多口语化的a、o、e、哈哈、嘻嘻等都在网络上成为一种表达。口语化的东西、生活化的东西、那些在传统观念中认为没有意义的东西,现在公共平台上多的是。现在你们聊天会聊什么?还总是聊国家大事吗?聊社会重大新闻吗?很少了。而且,在讨论中全是主体的口语表达。可见,传载内容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平民化?是因为这些东西的实质发生变化了,不是我们逼着它变化,而是它本身变化了。这就是这个时代。

再想讲一个是媒介性质。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平民纪录片崛起的时代。那时候,如果一个平民能在电视里面出现简直是无上的光荣。现在有多少人出过镜?看到摄像机,都会自己主动伸手,因为大家觉得无所谓,也不是特别珍惜。如果我现在拿个微型摄像机把你拍下来,再放到网上,你就上公共平台了。因此人们不像以前那么珍惜了。而且,我们现在看到的媒介也不再是从前的媒介了——代表国家、社会、主流团体的声音,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平台。这个时候,媒介的性质也发生变化了,开始向草根媒体转变。

有一个概念叫做公民记者。比如说,在微信上,我这次在欧洲每天一看到美的东西就会发出来。如果我的朋友圈里有3万人,那么我就是一个小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所以说,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只要你粉丝够多,你的圈子够大,你就可以成为一个传播平台。那么,这个时候媒介性质还定位在“高大上”,可能吗?不可能。我们必须顺着历史、顺着趋势向前进,因为逆不了,也改不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将来都是“技术儿童”。对于新的技术,年轻人操作得很快,而我们学技术却越来越难,这都没有办法。从前的社会是老人带年轻人——用经验带着新人去成长,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不是了,现在是年纪大的人恰恰在技术上是“儿童”——他不懂,他需要年轻人教他。大家想一想,这种社会文化结构有没有发生变化?过去是老带少、带小的时代,现在是小的指导老的时代。

另外,我想说的是,到现在为止,有个规律是大家要了解的。为什么说不能阻碍社会向前发展,而必须跟着它发展?因为现在整个社会在加速变迁,这种变化是日新月异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现在信息覆盖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广,在量上面,网络所存储的东西已经非常大了,将来还不知道怎么样。一个薄薄的芯片里面存了多少字节的东西?这个量不得了。过去哪有?广播台、报纸能够包含的信息量有多大?就那么一点儿,因为版面、渠道、资源的稀有。但是现在是充裕的。这是量方面。

还有一点,就是在传播的质上面。以前说“高保真”,是指电视特别好。现在还说“高保真”吗?这个词太陈旧了。所以质上面,在传送复制的精巧程度上,将来越来越接近真实。我在教课时,经常在产业动态中讲,我们现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是隔着屏的。电脑有屏吧,电视有屏吧,电影有屏吧,都是隔着的,而且是硬隔开来的。大家看过《黑客帝国》吗?将来会是相互融入的。也就是说,现实世界和我们的内在世界有一天是要打破这个隔膜的。现在这个“膜”被越削越薄,是体验式的。现在的智能,通过一个芯片,已经将人的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7 交融在一起。大家不要认为这个东西是天方夜谭,它已经在变化的过程当中。这是质的方面。

还有一个,就是更新频率非常快。现在的一个手机能维持两年,还说是最新版的,可能吗?技术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技术力量还没有占据主导,让政治力量完全来主导我们,可不可能?很难。为什么呢?技术给了我们的民众、我们过去所认为的承受者太多的自主性、自发性,其中,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他自我表达的实现都有了最强大的支持。

我们下面再讲一点,网络舆情的基础是互联网,也是后媒体,包括移动媒体发展的技术平台。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带来的一些特性,就恰恰影响了网络舆情的建构和处置。

第一,主体。互联网让每个人成为可以表达、参与的主体。主体的多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授者,可以随意参与——我愿意跟你说两句就说,不愿意说就不说了。也就是说,你的自主性很强,你可以选择。这是第一点,主体的多元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立传授的主体,参与的主体。

第二,信息。由于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它有海量的信息,它让从前那些不被登上公共平台的、被叫做“下里巴人”的口语,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表述,全部进入了公共平台。有的时候我跟我的学生也说,你们今天在学校做的一件事,只要上过网,那个信息就永远存在,因为它在后面的数据库里面收着。只要你找到合适的途径,一定能把你的历史资料找出来。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在学校必须多参加活动。也许将来你在国外,我不需要让你提交简历给我,只要我到网络上一 8 搜,就能把你的简历调出来,我就知道你曾经做过什么。所以技术支持形成了海量的信息,任何事都能成为传授内容。

下面我们再讲一下时间。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比如说我的学生给我拍一张照片上传到网上,说郭老师在讲课呢,那么这条消息是立即就传出去的,没有把关的人。这个信息能不能传播?来不及检查一下就传出去了。所以这是舆情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即时性信息传达的把关、议程设置的困难。这是从时间上面来讲。在空间上面是开放的,互联网这个平台太大了,它是没有边界的,它是在每个节点上都可以四通八达地去传授、去参与信息建构的。所以这也使得我们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完成信息舆情的形成、建构过程。这是我们要讲的空间的概念。虽然看上去好像很理性,但是这就是网络的特性。

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的是联通。这是个联通的时代。大家都知道,物联网的时代到来了。物联网是什么?比如说,我回家想洗澡,一个遥控就解决了,这还是初步的。物联网在欧洲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所有在路上跑的卡车、货车,以及货物都有IP地址。东西到哪了?现在处于什么状况?比如说海鲜,它保持的温度全在网上,它的新鲜度怎么样,这个鱼有没有死,全部都可以知道。这叫物联网。

事实上,大家应该看到,智能设备已经到来。大家应该知道,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Google Glass、Apple Watch等这些智能性的东西已经开始将人的生物信息跟外部进行联通。所以叫“联”、“通”。这两个概念一定要记住。我们处于一个联通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这个社会单独生活,你的每个信息全在网上。女同胞们有网购的习惯,那么,网上每天向你推送的是什么?后面的“大数据”支持告诉你,你就喜欢买那样一种款式的裙子,推的全是这个风格的;你喜欢吃油 9 炸食品,推送给你的就全是油炸的。大家看,我们还有地方可以逃吗?所有的信息都在网上,全联成一片。这是“联”。关于“通”,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移动媒体等,信息是不是都一样?可以互换,这是通吧。刚才我们讲了,人的信息和卡车也都联起来了。在智能上面,人的情感表达竟然能够控制一些东西,也就是说生物信息也在通,而这个“通”正在加深当中。所以我们怎么去躲?我们的舆情怎么去做?目前来说,这都是非常困难的,将来会更加困难,所以无法可躲、无处可躲、无路可逃。这是讲的结构方面。

单纯从网络角度来讲有两点。首先是网络的内部结构。每一则新闻、信息,只要加一个链接模块,点开就可以无限伸向你想要链接的内容。比如说《红楼梦》。一篇文章里面有《红楼梦》,只要在《红楼梦》上加一个链接模块,点开就进入到很多关于《红楼梦》的信息空间中,这就叫在网络内部内容上的联通。另一点就是,所有不同层次的网、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人都借助了网络进行联接,这叫联通。所以说,当我们认为做的某件事是独立的的时候,请你们一定要有个意识,就是你所有做的事情都在联通的平台上,无处可逃,因此要谨慎,要意识领先。

还有一个是方式。刚才我们讲了,广播、电视、报纸都是单方面的传播,你接受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我随时给你反应,尤其是网络上,后面跟了很多评论。在此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政府的微博真的不要做成形式,一定要细心维护。当下面有人跟帖的时候,你一定要及时回复。有的就是因为你没有积极回应,就把一则很小的舆情变成了一个非常不可收拾的负面舆情。这一点是要引起注意的。在意识上一定要注意,你的所有举动都会有人发现,都会有人找到,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大家千万不要把自己和互联网割裂开来看,我们处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所 10 有过往都有记录,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有人关注,这个人是通过电子媒介将你联接在一个节点上。

下面想讲一下当前社会舆情的发展状况。现在,舆情的载体从报纸、电视、网络朝向了移动媒体,其中微信是大家特别热衷的。我在欧洲发现一个特别好玩的现象,每天我们只要到一个公共场合,比如饭店,第一句话就是问“你们的免费Wi-Fi是什么?”国外的每个饭店,哪怕一个很小的饭店,每家都有一个独立的Wi-Fi账号,所以它的管控还是很严的。我们的公共网络有的时候挺好用的,首都机场到里面就可以免费连接的。但是在国外的机场,比如俄罗斯、德国等,都是需要付费的。有人说中国的网络管控比较严,其实国外也有管控。

在社会舆情的发展方面我们要注意一下,就是主体的官方向民间的转换,职业记者向公民记者的转换。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这个要注意。

第三个是行为方面,单向传播向双向、多向传播发展。聊天室里面,一个人同时跟好多个人聊天。

还有就是局面方面。以前是众口一致,现在变成众声喧哗。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必须让人说话。这个舆情必然发生。负面的是正常的,没有哪些个体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他的表达、他的意见、他的情感就是完全独立的,所以我们要接受这个现实。

最后一点就是要注意融媒和移动,这是我们在进行舆情处置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的两点。融媒是要进行整体的传播策划的。怎么策划?借用什么媒介表会更好?我是要它的速度还是要它的深度?这需要我们在做舆情应对的时候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这是社会舆情的发展状况。

二、网络舆情及其特性

我们再讲一下网络舆情的问题。网络舆情跟以往不太一样的是,它把很多的社会焦点、热点集中地呈现在一个公共平台上,并且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特性,使得网络能够迅捷地集合社会力量,形成对社会有影响的舆论。这里面大家注意的是,相对于传统来说,网络舆情有了集中性、聚集性和强大性,因为它在这个平台上很容易聚集。不像我们过去,如果要去看一个恋人,得爬一座山,涉一条河,经过20天的奔波才能见一面。现在不是。现在在网络上,只要点一下,就能迅捷地打破这种隔阂,就联通上了。所以这样就容易聚集情绪、聚集意志,就很容易结构出新的社会力量来影响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来讲这个课的原因,也就是网络舆情该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对于我们既有的传统规制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的控制力量非常小。面对这个新的变化,技术支持的不是我们的管控,技术支持的是那种自发的、自主的那种力量。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网络舆情要注意几个元素,这几个元素会影响到整个网络舆情。

首先,网络舆情不能离开网络,网络的特性要关注到。为什么要讲网络特性?因为了解网络舆情是建立在网络特性的基础上的,所以网络舆情一定具备互联网所带给它的那些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等特性。

第二,网络舆情差不多都是负面的,没有多少是好的。那么这些经常是一些什么事件?现在网络舆情一般是这样的,针对政府的,针对富人的,针对那些既得利益者的,针对名人的。当然还有一些是我们知道的。我们中华民族还是有正义感的,尤其是在民族文化方面,比如说钓鱼岛事件。当然还有一些负面舆情要注意,就是民族纠纷方面的。

还有就是网民。每个网民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他有独立的利益表达。对这些网民的定位分析是我们在进行网络舆情研判的时候要特别加以关注的。有一句话很通俗,“屁股决定脑袋。”也就是说,你坐在哪个地方就要考虑哪个地方的问题。不可能说你是市长,我是普通教师,我想到的是对北京市局面的思考。身不在其位,必不谋其政。让民众都跟我们一样思考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网络舆情思考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

另外,还要注意传播的互动性。网络的特性导致网络舆情不能被及时地筛选、设置。但如果我们在进行舆情研判的时候不及时地跟上,带来的有可能是不可收拾的后果。小事情变成大事情,这是经常发生的。很多网民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急了之后就什么都能做。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一定要注意这种心理。网络舆情在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能形成影响力,因此在进行网络舆情研判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它的影响力达到什么程度、在什么层面,以及可以把它控制在什么层面。这些都是在处置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不能让它扩大了,就在这个范围内。要把它的影响力削弱、隔离等等,用一些手法把它控制住,这是我们要做的。但是不能用行政命令“一刀切”的方法,那是把自己逼上绝路了,政治生命会随之没了。

现在网络信息传播得多厉害,甚至有的时候对一个人的诬陷,真的能把一个人的前途断送掉,所以我们要有策略。

网络舆情信息主要来源于这些。我们在做舆情研判的时候,关注一下相关的新闻评论、博客、微博、论坛等共享信息。还有,现在的微信非常厉害,因为它传播的速度太快了。这些信息来源是我们在进行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的时候要关注的,要从源头上把握住。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网络舆情的特点。从管控角度来讲,一方面,网络舆情是自由的。一定要让网民说话,不要不让他们说话。我比较支持用技术手段,将来可以进行主题词的筛选。过于严苛的管控不符合网络的特性,还可能会引起更大、更强的反驳。所以要考虑到自由性。另一方面,网络舆情是可控的。刚才讲了它的联通性,即所有人、所有信息都逃不掉,甚至可以进行定位。所以,将来政府要把技术手段弄上去,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住每个人的动向。而且我想跟大家说的是,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大家知道安吉丽娜·朱莉吧,她做了一个手术,把乳房切掉了。为什么要切?这就是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变化——所有可能发生的坏事情,我都可以在预先进行研判。比如,根据大数据的分析,可以知道这个人的犯罪一定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如果事先控制住它就不发生了。包括舆情在内的很多事情,将来可以提前控制,而不是事后去做。这也是一个技术的变化,大家要关注这一点。以往的犯罪都是等他犯了罪以后才定他罪,现在是不让你犯罪,在你差不多要犯罪了,先把你控制住,把它分散掉,你就不犯罪了。开刀做手术也是这样,它把一个隐患首先给消灭掉了。这是讲的可控性。所以,要注意将技术手段和对自由的尊重结合起来。

第二,注意网络舆情的存在是即时的,是互动的,这增加了我们在管控上的难度。我觉得,将来我们的管控技术一定会跟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会继续在技术上发展,把握住它的即时和互动。

第三,在内容方面,网络舆情是非常丰富的,有些无伤大雅的让他说好了。它一定是有了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影响,所以让他说去吧。要疏,不要堵。在私密方面,网络舆情麻烦在哪儿?现在我们国家慢慢开始实名制了,为什么实名制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有的人是不愿意的。有一些在网络上随意谩骂的,现在不行 14 了;有的人会将不愿意跟人分享的那一面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现在也行不通了。以前有一句话:谁都不知道终端那边坐的是一条狗。就是因为你看不到,它是隐匿的。这是网络的特性。同时,它的隐匿又是外显的,因为你的隐匿身份使得你在表达的时候完全是以前被社会性所掩盖的生物性,甚至将相反的一面表达了出来。所以为什么有的舆情说得极其不堪,是因为它的隐匿性所带来的外显性。有的时候人的外面是一个样子,里面又是一个样子,这个网络给了这样的自由。

还有一个表现大家需要注意,因为隐匿性,他是很情绪化的,他不需要装,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在网络上面,你会发现很多非理性的表达,说得很极端。有些东西让他说去,让他骂去。你给他一个空间,发泄完了,人就成正常的了。大家应该读过弗洛伊德的一些书。人的精神得平衡,社会性和生物性是需要平衡的,有的时候是需要发泄的。但要注意是这种表现的突发性,如果过于极端,如果那个点正好是社会利益群体最集中关注的点,就很可能形成突发事件。因此,在舆情关注上要注意他到底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尤其是那些别有用心的表达。

这个世界有利益的争夺,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都是有利益争斗的。面对这种利益争斗,毫无疑问会有各种别有用心的利用、别有用心的挑拨,所以不要否认。比如说,美国希望中国强大吗?显然不希望。你强大了我做什么霸主?我在世界上制定那么多规则,现在你来跟我分?所以,美国没有那么善良,国与国之间更残酷。有人说中国是在“秀肌肉”之类的话,说实话,中国如果不强大一点,人家真的会群起而攻之。这个是我们要理解的。

因为我也是放弃加拿大身份回国的,所以我对这个国家真的是有一种热爱之情。虽然现在基本上两年出一次国,但那种感觉跟我当初移民在国外的时候的感 觉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会感觉经济上很窘迫,在那边人家也瞧不起你,自己不管到哪个地方都很局促。但是我们现在不一样了。有时我们会开玩笑说,去东欧,有一个警察拦住了我们的车要检查护照。后来问这个导游:车上的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导游说我们这车都是中国人。人家东欧的警察说“走吧,走吧”,就放走了。可能要是日本人的话就拦下来了。

另外,我还感觉到在国外的一些火车站,那些售票员会说中文,会微笑着跟你打招呼,你可以感觉到国家的强大会给你带来的一种民族自豪感。这一点毫不夸张。即使别的国家再美,那也不是你的,但是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强大绝对是咱们的。例如,跟东西欧作比较,大家知道,欧洲的大巴司机基本上都是来自东欧的,因为他们很穷、很辛苦,好多人是参加过战争的退伍军人,能拿到一份工资就非常不容易了。你到东欧一看,会发现那里资源那么好,但是国家真的很贫穷。所以发展是硬道理。

虽然国家现在面临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还是有信心跟国家一起去渡过。和平、发展真的不是大道理。即使到了国外,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把皮肤换掉,你还是黄皮肤。所以这种信念是我们要坚守的,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真的需要这个东西。不管是不好的情绪也好,突发事件也好,我们都要想办法跟着国家一起把它处理好。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和谐。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下,就是要尊重个性。你要让他有个性。他是个人,你不能让他成为机器,有点个性没有问题,你要让他表达。他是个生命,凭什么他就没有表达的权利。要接受个性化的表达,但是同时要注意,在一个群体当中,每个人都是要让度自己的部分利益和性格来成全别人,反过来别人才能去成全 你,也让度你。所以,在网络舆情当中,在主体性的认识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我给你自由,给你个性的表达,但是同时,你要跟我的个体、群体有一个吻合。只是,这个是需要我们引导的。我们不能形成长官意识——你必须听我的。到现在为止,这个世界没有“应该”了,不要说你应该怎么样,群众应该怎么样,没有“应该”。记住这句话,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应对现在复杂的网络舆情,这也是一个理念。

三、网络舆情的应对及其处置

下面我们讲一下第三部分。我们刚才讲了舆论和舆情,舆论其实属于言论意见,是已经成形的、能对社会起到一定作用的、稳定的意见言论。舆情是散在的、自发的、还没有成气候的。所以舆论和舆情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如何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是要把不利的网络舆情向不利于舆论生成的方向去引导,而是向有利于社会大局发展的良好舆情去引导,这是我们要做应对和处置的目的。我们所做的就是为了让它转变,有的要消弭,有的要转换,有的要引导。这是我们的目标。

我希望大家记住一点,就是舆情有自发、零碎、不系统的特点。舆情有三个主要的分类。第一个分类叫做网络民意。网络民意要及时回应。老百姓有点要求怎么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的政府就是要替老百姓着想,从一个组织机构的角度去做工作。我们得有责任心,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做政府官员,做自己好了,赚钱好了,做个体好了。在政府官员的位置上就是为群体服务的。如果这个做不好,没有职业化,那么社会结构就会发生很多的问题。这是网络民意。

第二个分类叫做负面舆情。第三个分类叫做重大舆情。负面舆情和重大舆情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重大舆情处理得不好就会成为负面情绪。因此,这两者就 17 需要有所关注。所以说,我们对负面舆情和重大舆情必须要有手段,要有方法,要有针对性的去处置,要将它引导、分化、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大局的舆情。

要把网络民意、负面舆情、重大舆情做好了,做成有利的舆论,或者转化成良好的舆情环境。这个是我们要去做的。

下面我们讲一下,现在不良的网络舆情到底有哪些?这里有几个比较关键的,第一个是负面新闻。大家想一想,有的网络新闻能看吗?有的时候我真是不愿意看网络新闻,动不动就全是负面的。这就是网络媒体没有把关的原因。我们不能让传统媒体净是主流的,网络媒体净是负面的,那中间谁来承担?是不是应该平衡一些?但是在这个方面,咱们也不能把网络当成主阵地,每天在上面宣扬“宏大的道理”没有必要,很多人不是用宏大的道理就能教育好的。因为很多人的反驳心理特别重,所以你讲大道理,是很少有人听的。所以我们要转化方法——在表达上口语化一些、平民化一些。咱们都是普通人嘛,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人,不要当成机器,也不要当成神。

第二,社会上的负面情绪还是比较多的。说实话,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在阶层开始重新分类的过程中,可能政策引导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的生活却不那么如意,这都是在不断地调整当中的。但是,被损害利益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会想要表达。我们要接受它,但是要注意引导。

第三,中国现在仇富、仇官、仇行政执法者的现象是存在的。事实上,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发展不是那么匹配的,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能到达理想状态。但是也不用愁。我在巴黎的时候,发现巴黎的城市问题也很大,到处都是难民,治安也不好。有人说法国是在还他们在殖民地的欠下债,所以将大量非洲的法属殖民地的难民引到他们的国家,但是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其实,每个社会都有 18 它的问题,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包括社会心理的不稳定、社会文化跟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等问题,但我个人认为,技术可以给我们一种力量的支撑和开发。

对文化发展来说,网络并没有被真正的、很好的运用,所以有人通过它来犯罪。比如利用网络“人肉”别人,就是没有任何底线地去侵犯别人的隐私。再比如网络暴力、虚假信息、负面信息、造谣诽谤等等,无所不用其极。网络乱象实在是太多了。虽然这样的乱象存在着,但是我们不能看到乱象就害怕,或者是恨它、躲它。我们做这份工作就躲不了。所以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不要“高大上”,平易一些,真正去贴近他们,用人的眼光去看待每个人,用职业化的手段、专业化的方法、科学的策略处理好这些事,这才是我们要做的。我认为,包括整个中国各种行业在内,处于领导职位的人普遍缺乏一种职业精神,缺乏职业培训。在一个位置上,应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是规范,也是我们中国目前很缺乏的一个东西。我们只知道用一种情绪去对抗另一种情绪,但是这样是处理不好网络舆情的。因此,不能用情绪。

首先,在定位上,我们应该很清楚,作为政府官员,要守土有责。也就是说,你对这个地方的人民是负有责任的。咱们不说那些大道理。人民,不是一个大的名词,但是,这个群体的利益是需要你去维护的,不要把他们视作敌人。这是站位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要允许人们撒撒娇、闹一闹。要有这个心态,要有这个大度。如果没有这个大度,你让他们受了委屈之后,朝哪儿撒气去?谁叫你是“家长”呢?作为“家长”,就得有“铁肩扛道义”的责任心。

另外,在工作的时候,所谓的职业化是说,在融入所处理的对象的情感的时候,要对舆情和舆情主体进行梳理,并用科学的、符合规律的手段处理好这样的舆情,引导它走上正确的路。这些是要学习、锻炼和积累的。

还有一个,就是要有人文精神,要用生命意识去关照。每件事的背面都是人。不要只看到事,一定要看到人,没有人就没有事。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事情后面,没有人这个主体,它还存在干吗?对于这个事件后面的人,我们一定要带有他的立场、他的观点去了解他、接近他,然后才能将他所表达的意愿真正地理解好、处理好。千万不要把这些人推到你的对立面。在这个环境中,我们需要做的是爱护,就像对待你的孩子一样。以前有种思维叫“达则兼济天下”。而咱们在一个群体的管理位置上,面对的就是这个群体。

还要注意的是,不良的网络舆情里面有一点是很要命的——负面因素。因此,一定要关注这些舆情中可能会导致重大负面事件发生的一些因素。比如说,某个主体是别有用心的,是带着使命来的。大家不要认为这是吓唬人的,而是真的存在,有的政治组织是有派驻的,所以,我们要识别那些别有用心的负面舆情。

第二,要定位好负面因素中的主体因素,包括这个群体所属的层面、它的要求,以及它的走向。有些事件看起来好像还不大,但是要注意到它的某些迹象可能会成为社会事件的导火索。如果你没有在它还没有起来的时候就把它灭掉的话,将来可能会引发大的事件。这是一定要注意的。为什么叫做舆情研判呢?就是要分析,要清楚。我们的干部对舆情要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把握能力和识别能力。

大家知道,我们身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要对信息进行遴选。以前我们学的是文字,是按照推理得来的,但是现在,我们处在网络空间,是这样一个媒体时 20 代,我们每个人都是空间人。在这个空间中,我要从周围所有给我的信息中迅速地抓住有用的信息,遴选出我需要的信息,做出我认为正确的判断。以前是推理的,叫做“前因后果”,即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但是,现在没有时间给你了,要在空间中迅速地对信息做出判断,然后拿出决策。这是我们要锻炼的能力。

所以说,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文化结构,以及对我们的要求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要讲创新?其实,在空间时代是非常需要创新的。你要有灵性,要在空间中迅速地感知到、捕捉到信息,然后迅速地整合好,并迅速地做出决策,然后形成一个产品。这就是创新时代。

为什么要说这个时代?因为我们从前是推理。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门学术叫训诂学。就是我要翻很多卷的书来找出这个字出自于哪里?大家想一想,如果现在的学问要这样做的话,该怎么做——慢慢地进行历史梳理,然后找到这个字在哪一卷上面,在多少页上面。训诂学是不是这样做的?传统学术是不是这样做的?这是过去的时间文化时代。现在是空间文化时代,就是要迅捷地作出判断。刚才我们讲了,技术垄断时代是信息过剩,你走在路上看到广告屏,坐在汽车上、火车上,看着手机上、电脑上、电视上,到处都是蜂拥而至的信息。你来得及一个一个地推理吗?。

所以说,面对负面因素时,大家要培养那种敏锐性,没有时间让你慢慢判断。假如你判断10个月,它早就变成一个大的社会事件了。这就是咱们的职责没有履行好。以上就是不良网络舆情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还要注意的是,现在的网络舆情经常出现一些问题。第一,小问题扩大化。第二,局部问题全局化。第三,简单问题复杂化。第四,个体问题公众化。第 五,一般问题热点化。有些问题是没有办法的,因为网络给了它支持。一些有能力的,就会对网络乱象进行造势,也有的作为推手。它为了商业的利益、个体的利益、政治的利益,使一个很小的问题、局部的问题,或者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演变成非常大的事件。

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不要掉以轻心,有些是真的别有用心的,不要把它当成一个政治词汇。因此我们要注意,不要形成最后不能收拾的局面。

在意识方面、站位方面、心态方面等都要有谨小慎微的心理,对网络舆情要有敬畏之心。网络舆情挺可怕的,但也是挺伟大的,它是两面的,关键在你怎么做。

有的时候,网络舆情是非理性的。有的群众是别有用心的,甚至是领头的,但是也有一些是盲目跟从的,有一本叫《乌合之众》的书,其中就讲到,关于群众,有的时候是非理性的,很容易被煽动。除此以外,还有旁观者,还有一些是根本不愿意动的人。那么,哪些人是我们应该团结的?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网络舆情研判的时候要进行定位的,要进行分析的。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对网络舆情后面的主体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在这样一个网络舆情的状况下,要是没有网络,很多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人会关注这些吗?当然,就有人关注你。在网络上,你的哪些做法不合适很容易就被别人抓住了,哪句话说得不合适也会被抓住,有没有这种可能?当然有可能的。

在网络社会,我们要有一颗对网络舆情的敬畏之心,并从这个敬畏之心出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进行把握。领导干部不能随便瞎说,不能随口胡说。尤 其是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时候,你要说真话,知道就是知道。但是你不能老是无知,那是不对的。你如果能站在人文情怀上面,站在对事情负责的角度,你的真诚一定会打动媒体,也打动公众。

最后,我还想用一点点时间给大家讲一下应对网络舆情时的问题。首先是理念上的错误。现在,有没有怕舆情的?有。他们是真怕,恨不得躲得远远的。同时,你的恐慌还容易把群众推到对立面上去。因此要注意这一点,即处理不当就是对立面——群众本来是你的坚强后盾,可你却把它推到对立面。

第二,对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还没有足够理解重视,因此方法采用不当。我们有一个传统的观念,就是觉得报纸挺好的,觉得它很有权威性,所以什么都发在报纸上。可是谁看啊?它的影响力没有了。所以在考虑的时候一定要有策略,在配置上面要有策划。有的时候我们好好学习一下策划也是挺好的。我刚才说了,所谓的灵性创新,就是因为这个时代需要策划人才,甚至包括舆情应对也是要策划的。

我正在跟丰台宣传部一起做项目。他们整体上做得非常好,包括用微博举证、与媒体融合联动等,做得都非常好,都是很有策划架构的。因此,其他的工作人员在做的时候也可以考虑怎么样把它配置好,对于媒体资源、学者资源、意见领袖资源、网民资源等,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包括新闻发言人——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培养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这当然是最好的,也会促进未来的很好的发展。我们处在媒介富裕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最好能够成为驾驭媒介的行家里手。

我们来看一看,在网络上,你躲得了吗?你头缩起来就没事了?舆情就消失了?消失不了。只会更加地指向你。所以说,鸵鸟政策会让你把有利时机都失去。23 处理舆情的最佳时间是四小时,即在四小时内把这个舆情处理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跟踪,我们要建立机制,要始终有人追踪相关事件,寻找你要的信息。

还有就是使用的工具不对,只会应对无力。就好比你用“网”去捞电脑的东西,你能捞得住吗?捞不住。所以工具要使用得当。另一个就是推诿含糊,只会带来信任危机。处在这个位置上,对于事件,就要知道,不要告诉别人你不知道,你应该了解的,这是责任。身为“父母官”该干什么,为什么我要在这个位置上,凭什么人民要选我在这个位置上?虽然现在的公务员也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待遇上的问题之类的,但咱们不是还有传统文化的那种士大夫的责任意识吗,所以不要再伪造“临时工”这样一些借口,简直太小儿科了,太拙劣了。

因此,我想说,不管什么事情,真诚是第一位的。你的真诚一定要打动别人,我们需要带着情感的真诚。第二就是真实。真实是什么?是对事件的真切关注,是对事情真正用心的了解,是你给的真实信息。

最后我们再分享一点,就是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时要注意几个环节。第一,信息的收集分析环节。第二,把信息拿过来以后要对它加以监控,还要进行研判。它的趋势在哪儿?将来的走向在哪儿?这些你要心里有数。另外,在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要对网络民意及时回应,要主动沟通,不要怕事。说实在的,谁都怕事,尤其在中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普遍心理。但是咱们是躲不过去的,也许你主动一点,发展就会更好一些。另外,还要引导说明。对于舆情一定要避免它向负面的方向转换,要积极一些、主动一点,把事情做在前头,抢得先机。最主要的还有危机管理的问题。我们知道,社会危机还是蛮多的,既有天灾,也有人祸。这么多的事情,该怎么处理,是需要思考的。

下面具体给大家讲一下。首先,信息收集要做好什么?第一,热点的识别。在收集信息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要收集到,而是要把热门的、敏感的话题进行多收集、多整理。第二,要注意这样的信息的倾向。有的人只是发牢骚,那你就让他发好了。但有些人是别有用心的、是挑拨的,那就要注意了,要找它的倾向。第三,要找主题。最近有些主题,比如说关于阅兵之类的,都是重大的主题。我们用这个关健词来进行信息的收集、舆情的分析,是可以的。第四,这是宣传部门一定要做好的,就是得有一个专门追踪这些舆情的机制。虽然每个区都有它自己的机制,但是,是不是真正做到了点子上?有的时候要做摘要分类,比如说我最近分析了哪些要有个记录。这是科学的,是职业化的。而网络时代的职业化该怎么做?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第二,检测研判需要做好什么?要做好负面信息的真伪核实。大家一定要注意,有些负面信息,有可能说的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如果是假的,就一定要及时地回应,否则它会形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真伪核实是要做的。还要注意性质评估,比如,他说的这些内容是因为他真的是异己分子,还是只是一时的冲动,我们要对这些性质进行评估。

另外还要注意一下,当一个信息来了以后,它的影响和发展趋势,是走向好的面,还是走向坏的面,都需要有一个信息员做出分析。各位应该知道,信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太高了,我们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一下子就让我们做这些,还是这么科学、这么技术的东西,所以还是挺麻烦的。其实,一些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系统是可以购买的,这样可以帮助你去做很多事情,全部是人工的话肯定很累。但是有一些重点的分析研判还是需要人工来做的,它是需要有思想的。

大家知道,在传统媒体当中,哪个职位是最难做的?评论员。评论员是要抓趋势的,要能指出未来发展的。所以在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大家要培养这种能力,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信息,并且做出判断。

还有就是要注意监控报警,遇到不利情况的要赶紧报警。

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工作,各种各样的工作,我觉得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留底,不管是对你个人,还是对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做一件事,一定要让它有成果,要进行积累,这对你自己、对工作、对整个社会都是需要的。

下面讲一下回应与沟通。要注意抢在第一时间,及时回应,你的及时回应有可能把一个恶性事件扼杀在萌芽中。另外,有很多老百姓只不过发发牢骚,你的及时回应会让他感觉到很温暖,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有一点,就是除了及时解答问题外,还不要高高在上。虽然大家都很累,公务员的待遇也不高,但是谁叫大家是做这份工作的呢。要主动发布,不要总是被动,不要你拨我一下,我就动一下。还有就是,在传播的时候,要通过有效途径。无效沟通、无效传播不要去做。大家都很累,也没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想好了哪条路是该走的,最后一定要达到目的,节省时间。

在引导说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所有事情的背后都是人,所以,尊重人、尊重生命是我们的最高原则。生命至高无上。你尊重别人的时候,也是尊重我们自己。人是高智慧的,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种族都这么冷漠的话,那么,我们作为灵长类这种智慧性的动物就是没有做好。

还要注意换位思考。老百姓跟我们还是不一样,虽然我们的待遇低一点,但衣食无忧,有些问题我们还是能解决的。但是老百姓解决一些事情还是挺难的。还要坦诚相待。有的时候老百姓只是想要一句话,要你的那颗真心。咱们把这些给了他,没有什么事解决不了。

要准备充分。在引导说明当中你要真的说明白了。老说这个不知道,那个不知道,那你干吗来了?

危机管理,是要重点做的。一个是危机的预测、危机的分类、危机的分层。也就是说,要注意危机的分类、分层管理。危机是联动式的,是多部门合作协作形成的,是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所以危机管理单独靠自己是不行,而是要有一种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工作上要有体系意识、机制意识、环节意识,做事不要只看“树木”,而是要看“森林”。在森林中,把所有的树贯穿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做好。

还有就是应急响应。注意,新闻发言人机制还要建立的,在媒体这么充裕的时代,宣传干部应该成为新闻发言人,能够代表一级机构,能够向公众宣布,做到谨慎说话,对事情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众负责,这是我们要做的。

还有就是措施。我刚才说了,除了积累成果之外,一定要追踪效果。绝对不能是一件事做完了就结束了,虽然做完很高兴,但过去就过去了。没有追踪的话,你的经验就没有真正成长起来。所以,事情做完之后,做一个追踪和评估,这是需要的。其中,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

现在是众筹时代,有智力众筹、钱众筹、渠道众筹,就是指什么东西没有的话就大家合力来做,这是这个时代的特点。这个时代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

给大家讲一个案例。北京大学的1898咖啡馆是怎么做的呢?它就是一个众筹非常成功的案例。虽然是个商业案例,但是,我们的舆情处理、处置也是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的。北京大学的一个校友叫杨勇(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有名的 职业经理了),当时想了一个点子,想要开一个咖啡馆,这个咖啡馆叫1898(1898年是北大成立的那一年)。这个咖啡馆其实不是特别大,但是它的资金怎么来?杨勇向校友发出一个号召,就是谁要做原始股东的话,入股资金两万元起步。入股的人可以把这两万元在每次喝咖啡中给完,也可以带朋友来喝,而且有很多的优惠。结果,他不仅一下子筹足了钱,还绰绰有余,甚至很多人主动出20万、200万买入原始股。

大家想,北大有很多校友,这些人是有母校情结的,来到1898,就很有那种怀旧的感觉,所以都要到这儿坐坐。杨勇是北大校友会的一个工作人员,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都来主动找他。所以说,其实原始股就这么简单,大家凑一凑就来了。

丰台区筹划了一个古镇的建设,而这个建设众筹采用的是什么措施呢?就是向公众发布,让大家都来参与,提出设计稿。由于很多是在网络上发起的,所以就有很多人都参加了进来,包括一些设计院,最后再来比稿。

事实上,舆情研判也可以用众筹的力量。我刚才说了,现在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完全依靠机构是完成不了的,要把一些学校、研究所、研究部门的人员都结合到队伍中去。要在工作机制中,各个部门形成一个联动。这个时代事情太多了,产学研,包括最近国家出台的一些对企业的优惠政策,都会使得社会力量聚集在一起。因此,在处理舆情的时候,要考虑用哪个力量是合适的,只要合适就想办法去用它,这样会事半功倍。

我们在危机管理的时候不要单打独斗,因为有很多东西你是做不好的。把各种力量的真正优势分析好了,然后把它有机地结合到你的队伍中去,用一种机制激活它就可以了。

在危机管理中,舆情有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潜伏期。在潜伏期,研判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此时危机已经开始有苗头了。第二个是爆发期。在爆发期,危机汹涌而来,怎么处理?要注意人本,注意换位,要在第一时间——4小时内处理好,要及时回应。第三个是蔓延期。在蔓延期要注意缩小范围,减少激烈的程度,让危机慢慢消弭下去。最后是长尾期。在长尾期的时候,可以追究责任。

我曾经写过,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一开始,我们的媒体不会报道应急。媒体一开始就报道医院倒了、谁有责任之类的,而那时候,救人是第一位的,你得让当时的民众在“天塌地陷”中有信心。追责会造成大家群情激愤,不利于救援工作。这是前期。中期要怎么办呢?中期要把民众安抚好,要给他们悲哀的时间。等救援结束了,咱们再算其它的账。如果一开始就追责,那是时候吗?所以,我们在舆情判断的时候,不要急于一开始就说是谁的责任。就怕自己承担责任。这会把事情激化,把矛盾激化。很多事情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处置不力、不当,而使得很小的火苗变成一个巨大的灾难。所以大家要有这个意识。

我们的网络民意、负面舆情、重大舆情都可以建立一些机制。那么,如果真的要建立机制,该由谁来负责?在什么层面上建立?谁来配合?这些分类都要做好。我在学校也是负责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的。我对本科生的培养是很体系化的,就是说每个机制该做什么,反馈是什么,配合的措施是什么,都非常的体系化。特别是年轻的干部,更要培养这种意识,要有机制的思维,要有体系的思维,要 29 有整合性的顶层设计思维,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尤其是在舆情应对中,要有一整套的东西。网络民意要及时回应,多给别人一点尊重,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要注意负面舆情怎么引导、用什么媒体。对于重大舆情,要集体联动操作。在这个时代,要关注众筹的概念,不要忽略这个社会中的众多力量。

最后,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面对很多种新常态,要注意政府的站位。人民不是一个大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政治的概念。既然是一方水土的“父母官”,那么你就要为这一方民众提供科学、专业化的服务。官本位的意识在互联网这个时代已经行不通了,将来还会慢慢消失,所以我们必须要直视它。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时代的特性就是开放、自由、联通。这个自由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自由,是每个生命都要焕发它的光彩、发挥它的潜力、做出贡献的自由。但是我们要有所规范。这是个联通的时代,每个人都逃避不了被拘囿的命运。在这个社会上,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联网了,跟我们的未来相连,跟其他人相连,跟我们的社会相连。

还有媒体舆情的特性,就是主体的个性化、多元化表达。大家也知道,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化的时候。比如我现在特别情绪化,说话很极端,但也许再过一秒钟不到就又好了、又笑了。所以,在舆情特性上,大家要用生命的意识去考虑。我更加赞成用生命对人的尊重的意识去看我们世间所有的事、社会和群体。只有站在这个位置上,你才能更好地去把控,更好地去管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记住一点,众声喧哗是时代特征,必须接受它、尊重它,并且在一定基础上回应它。

真实的自己作文 篇5

但是,仍然没有人说我成熟。

问多了,问累了,我便不再问,多问一次,眼里便多一份忧郁,心底便多了一份失望,那忍了又忍的泪水,终于不再沉默。

我想起了那个贪婪地望着书亭里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却又因为无法全部拥有而皱鼻子、掀眉毛的女孩;我想起了那个因为一次跳远不及格倔强地跳了一次又一次、咧嘴想哭又冲着同学笑了的女孩;我想起了那个望着被冲走的凉帽无可奈何地对着大海做鬼脸的女孩;我想起了那个喜欢微笑着看人,喜欢歪着头想问题的女孩;我想起了那个腮边还挂着泪水却又抿嘴笑了的女孩;我想起了上体育课时写“大雨哗哗下,锦西来电话,叫我快回家,老师不给假”的女孩……于是,泪水又漫上了我的眼睛。

唉,我何苦要追求什么成熟,何苦活得这么累?我就是我,我不是别人,所以我这才和别人不一平。放开笑容吧,勇敢地做一回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 篇6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 聚龙中学 8.8班 王瑞

做真实的自己,对自己负责,别去抱怨环境,别去抱怨他人. ---题记

生活中需要实事求是,需要你对自己负责,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不需你去埋怨他人,抱怨一切.

也许你身处的`环境很难堪,你也许有着很强的自尊心,走进了虚荣心的误区,不愿向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承认你犯下的一切罪过.但你可曾想过,这样更有损你的人格.....

晚休时,与同学说话,被同学举报,告诉老师.当老师问起时,你死不承认,为得是不

伤害自尊.找出证人,无话可说时,还不想承认错误,将她人说的一无是处,为的是抱怨他人,抱怨自己身处的环境,犯错误很正常,那是迫不得已的.很无颜面的说,这个虚假的人是我,我不想得到批评,不想看到同学们憎恨的眼神.因此,我不想承认这一切,将责任推给其他同学本以为可以逃脱苦难,走出那片泥潭,可是终还是全班批评 .

懊悔,为什麽不做个真实的自我呢?老实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什麽要去抱怨环境,抱怨他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了错误,加强改正便可以了!

朋友们,做真实的自我吧!对你自己负责,坦然面对一切.相信吧,心儿永远向着未来来!

指导教师:王振云

简评:此文可以认识到自己错误所在,并号召全体同学找出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很好!

如何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 篇7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稍有不乐意, 便对着家长大发雷霆。即使这样, 爷爷奶奶也大都是笑脸相迎, 这助长了孩子的坏脾气。即使自己犯了错, 也不许别人说, 不让别人管。五年级的孩子, 因为到了小学高年级, 随着年龄的增长, 青春期的来临, 经常会有些不顺心的事, 如何让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 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如何正确发泄, 是他们急需学习的。

二、案例及处理措施

1.让自己和学生冷静下来

刚下课, 我班体育委员小涛跑到我办公室, 说:“老师, 刚才小辰把桌子掀了, 还把自己的东西扔了一地, 把自己的眼镜也踩坏了……”我知道小辰一向脾气不太好, 忙问怎么回事。原来, 刚才做眼保健操, 小辰不认真做, 还翻看课外书, 体育委员提醒了他一句, 他便把课桌掀了, 班里立刻乱成一团。我气不打一处来:还了不得了, 这在班里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班干部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我把小辰叫到了办公室, 让他先冷静冷静。因为我此时也在气头上, 小辰也在气头上, 我怕自己太冲动, 把小辰“晾”在一边, 是为了让他冷静冷静, 也是为了让自己冷静冷静。大约有20分钟的时间, 我没有说一句话, 小辰也没吱声, 只是在侍弄着自己的眼镜……

2.换位思考, 使学生认识自己的 错误

虽然一直没有说话, 但我一直在思考我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如果仅仅是训斥, 小辰可能会屈于我的威严, 但他心里肯定会不舒服, 下次可能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我说:“小辰, 知道学校为什么每天让做眼保健操吗?”孩子没有说话, 我接着说:“老师知道你也许有很要紧的事要做, 但你看, 咱班跟你一样近视的同学还有很多, 知道戴眼镜有很多不方便, 你更应该知道保护视力的重要。其他的事你可以选别的时间再做, 但耽误了做眼保健操, 岂不太可惜了?”小辰看了我一眼, 点了点头。

“你也检查过别的班级做眼保健操是否整齐, 如果你去提醒一个比较混乱的班级, 你希望这个班怎样?是对你的好言相劝恶语相向还是接受你的建议呢?”“当然是接受我的建议。”小辰说。“是啊, 毕竟你是为对方好。但小涛不也是吗?他督促你做眼保健操也是为你好啊! 但你却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样做, 小涛会怎么想, 同学们又会怎么看你呢?”小辰依然沉默着, 但从他的表情, 我已经看出他知道自己的错误了。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进步, 希望往好的方面做, 但我们必须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改正错误, 才能进步。所以, 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 应该勇于承认, 并接受别人的建议, 你说呢?”“老师, 我知道今天是我不对, 但我就那一会没认真做, 就被他看到了, 我是一时没控制住……”小辰说道。孩子敞开了心扉, 于是, 我们的聊天更轻松。我跟小辰聊到如何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以及如何正确发泄, 不会伤害到别人。

3.及时组织班会, 让学生学会正 确发泄

我了解到小辰的做法在班级里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可能会使班干部失去威信, 以至于影响到以后的工作。另外, 让学生学会正确发泄自己的坏脾气, 也是他们急需学习的。于是, 我利用最后一节课, 及时开了一次主题为《寻找发泄的最佳方式》的主题班会。班会开始, 小辰也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自己做事太冲动, 我及时表扬了他知错就改的态度。我说:“人无完人, 每个同学都有犯错的时候, 关键是你怎么对待自己的错误, 如果你从没觉得自己有错, 那你永远不会有进步;只有坦诚面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你才会进步。不要害怕别人指出错误, 只要别人的意见是对的, 我们都应该勇于接受。”另外, 我让同学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同学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你都采取什么样的发泄方式, 你觉得哪种方式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呢?同学们议论纷纷, 都说了自己的做法。最后, 我们讨论出了既使自己心情舒畅也不伤害别人的发泄方式:写日记, 写博客, 向同学诉说, 还可以摔枕头这些不易碎也不易伤人的东西……听到最后一种时, 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在同学们轻松的神态中, 我知道他们明白了哪一种发泄方式是可取的。

此后的一学期, 班里再没出现过类似的事件, 而且据调查, 班里有90%的同学都有了日记本, 50%的同学开通了博客。

三、案例反思

1.教师应冷静处理问题

有些教师在处理问题时, 总带着火气, 总觉得嗓门不大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其实很多时候事与愿违。遇到问题, 教师一定要冷静, 仔细分析一下事情的经过, 试想一下各种处理办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样, 我们的辅导效果会更好一些。

2.给犯错学生找台阶

很多时候, 学生犯了错误他们自己也明白, 只是碍于自尊心, 不愿意承认错误而已。所以, 教师应给予更多的理解, 给学生的错误找个台阶下, 这样, 学生更愿意跟你敞开心扉。

3.积极引导, 树立良好班风

做真实的自己 篇8

比如,为了显示自己的不俗和高雅,在书斋里闭门不出或者遁迹山林,与世隔绝,或者仿效古人峨冠博带,常常做隐逸出世状。

这样的方式我不喜欢,我最欣赏陶渊明。他有很大的学问,却过着耕田的生活。他得到朋友的提携做了彭泽令,可是当县吏告诉他应该束带去见督邮的时候,他又感觉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就写下那句著名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辞职不干了,回到自己的田园。也正因此,中国文学史上诞生了那首伟大的名赋《归去来辞》。

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家当中,很少有人像陶渊明那样活得真实。他喜欢喝酒,就去找朋友痛饮,常常连饮三日而不归。他与朋友一起喝酒喝醉了要睡觉,就对朋友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他去朋友的家里拜访,朋友看到他的鞋子破旧了,就让人给他做一双新鞋。量脚的尺寸的时候,他就很自然地把脚丫子伸给人家,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有一次朋友聚会饮酒,在煮酒的时候找不到过滤的纱布了,看到他头上戴的头巾正合适,就拿下来当滤布。酒过滤完了,他毫不介意地再戴在头上。

他生活在普通百姓中间,因而对生活艰难的人家充满同情和恻隐。他看到一个邻居家生活难以为继,就写信推荐他去自己儿子做官的地方谋一个小差使,他写信给儿子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他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他不做官,是为了逃避政治,而不是为了逃避生活。他生活在浓郁真实的人世间,生活在浓郁的友情之中,生活在自己的情趣性情当中,与淳朴的自然和谐交融,心地坦荡,表里如一,无忧无虑,智慧而快活。

有一次我看中央台的一个访谈节目,访谈的主角是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和苏民。两人一生工作都在人艺,住在一个楼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濮存昕是苏民的儿子,也被主持人邀请参加了节目。主持人借濮存昕的口说,两个人的友谊深厚到什么程度:两个家庭不论什么事情,两人都会商量。一個家庭有了矛盾,另一个必然是调解员。一个有了烦心事,另一个必然是分担忧愁的人。一个有了高兴的事,另一个也必然是来分享快乐的人。一个有了困难,另一个不用说自然会慷慨解囊。两人事无巨细,几乎融为一体。

濮存昕说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流泪。他向主持人解释流泪的原因时说,我为自己的父亲一生当中有这样一个相濡以沫的朋友而感动。

这才是真正的朋友的含义。我们现在常常听到身边的人说他有多少朋友,他与什么人是朋友。其实,这样的朋友的内涵,多半是熟人的意思。或者是为了某种利益,或者是为了作个伴而已。

真正的朋友就是蓝天野和苏民那样的,是因为心灵相通、志趣相投而没有任何功利的心灵融合。这里的融合,是两颗心灵的心心相印,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浑然一体。

像这样的友谊,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了。

雅典人为了庆贺庞培进入雅典城,在城门上刻下这么一句寓意深邃的题名:“你自认是人,你才成为神。”

我们的生活中,与此相反的自命不凡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刚刚拥有了一点小小的权力,就以为自己可以经天纬地了。刚刚发了一点小财,就以为自己拥有天下、可以挥霍无度了。刚刚发表了几篇作品,就俨然以著名作家自居了。

踩着高跷走路,并不是你真的长高了。

站在山顶之上,并不是你真的高过了大山。

最让人敬重的人,是作风朴实而做好了每一件生活细节小事的人。那些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人,最终的结局大多都被摔得体无完肤。

当你坚信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你时刻想着把身边的一个个小事做好的时候,你距离完美和杰出也就不远了。

很多人天天梦想自己突然交上好运,或者意外发现宝库发大财,或者一日三迁做大官,或者心想事成圆了自己的夙愿梦想。

其实,人世间最靠不住的就是突然而来的好运。这样的好运,多半是水分,多半是陷阱,多半是让你上钩的鱼饵。

天天梦想交好运的人,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了,就是自己的信心开始坍塌了,就是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把握和必胜的信念了。

只要把未来押在运气上,你最终必定会头破血流!

人生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实现梦想的唯一道路,是踏踏实实的努力,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苦。只有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才是实实在在的成功。

荷兰画家梵高在弥留之际给他弟弟提奥写了一封信,他说:“伟人的历史,以我看就是悲剧。他们不但在生活中遭到种种磨难,而且通常在他们的作品得到公认时已经不在人世了。”

的确如此,今天以自己的画作领衔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梵高就是这样,他生前连一幅画也没有卖出,一生没有一个女子愿意嫁给他,一辈子都靠自己的弟弟接济度日。在人们的眼中,他是一个疯子。

这似乎是一个常态,世界上有很多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都是这样,他们在有生之年不仅备尝生活的艰辛与清贫,往往还要承受着人们的嘲讽和指责。

所以,如果只想风风光光地度过一生的人,最好三思,因为这是一条寂寞之路。

生活的哲学就是这样的,只有生活真实的人才会拥有快乐和幸福。

(编辑 慕容吟)

上一篇:藕断丝连成语含义及谜语下一篇:刁曼岛丛林探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