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的意义(精选12篇)
课堂互动的意义 篇1
新课程改革是实施中国特色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就是对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具体化、个性化、实践化.《纲要》着重弘扬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提出了主体与主导的统一、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 注重学习兴趣与发展个性特长, 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实践者、落实者、推动者.如何才能把改革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中去,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并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辩证关系, 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需要行之有效的问题.经过摸索和长期的实践已经证明, 落实新课程改革《纲要》、双向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能促进新课程目标的达成和任务的完成.数学的抽象性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师生双向互动.双向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使课堂具有浓厚的民主氛围, 使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 老师娓娓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表现, 提高探索精神和思维活动能力.在双向活动中, 学生总是把感兴趣的和存在疑问的题目指出来, 在老师的帮助下, 深入挖掘教材,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发现问题, 确定问题和把握问题的实质, 这就使课堂充满活力, 真正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大胆创新.双向互动式, 使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见解, 不压制思维发展.通过互动、交流、合作, 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发展, 让学生为满足社会大环境的需要打下基础, 让学生能在未来社会中敢于担当.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克服风险的人, 克服风险的能力来源于中学时代的课堂活动, 师生双向活动让学生直抒胸臆, 磊落坦荡, 正视问题, 正确处理问题.高端管理人才更需要综合型人才, 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双向活动式课堂.
双向互动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个性.在活动中, 学生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 脑力和体力都进行着紧张的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耐心和恒心, 这种个性通过训练可以完成, 使学生具备锲而不舍、奋力拼搏、迎难而上的优良品质, 这是数学教学的一种责任和使命.责任和使命的完成需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萎靡不振, 拈轻怕重, 何谈为社会效力.
双向活动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自愿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使课堂进展迅速, 使学生深刻把握内容.双向活动迫使学生提前预习, 搜集资料, 集体搜索, 充分准备.在课堂中, 学习主动, 方法灵活多变, 不易疲劳, 收效颇大.在双向活动的每堂课中, 学生没有负担, 轻松愉快, 不断有问题突破, 成就感极强, 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这种方式的开展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学习的幸福感, 使智力充分得到开发, 避免学生无所事事, 沉迷网吧.双向活动式体现新课程理念, 转换师生角色,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双向互动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作用和意义不只体现在学校,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广泛的深远的进步意义, 对学生一生都有指导意义, 对推动社会和谐提供基础.学生的人格、与他人相处的能力都在双向活动中得到塑造.
双向互动式教学在具体课堂操作中, 便于开展“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这些环节, 这些环节是新课程的一个明显特色, 贯彻双向互动式教学, 才能真正使这些环节变为现实, 双向活动使这些环节充满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教学尤其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在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时, 如果没有师生双向互动, 就失去了应用信息技术的价值;老师和学生不进行谐调统一、共同探索的活动, 课堂将变得混乱无序, 一无所获, 只有双向互动, 才能展现信息技术的魅力.
双向互动式教学顺应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指出学习数学是未来合格公民的基本需求.合格公民不能只是死记硬背的呆子.双向互动式教学培养的学生具有灵性和开创性, 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具备是教育的成功体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双向互动式教学中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 符合新课程的评价标准, 对老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新的评价标准是不只看分数, 更要看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的表现.通过双向活动能真正展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 尤其是学生的内在特质、精神风貌.
双向互动式教学承担着艰巨任务, 势在必行, 不能只流于形式, 纸上谈兵, 要贯彻落实, 收到实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能成为一句空话, 双向活动有关教育千秋大业.
长期的双向活动式教学, 师生平等和谐、自由、舒畅地探讨问题, 既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使课堂既达到能力培养目标, 又进行德育教育.双向活动教学, 既有针对性, 又让学生全面发展, 让每名学生都沐浴阳光, 心灵得到温暖, 人格得到尊重, 智力得到开发, 学生成绩和品德都得以提升.双向活动式培养了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能力的创造精神, 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贯彻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双向互动式教学能充分体现出新课程中的“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双向活动会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会使教育充满生机.
课堂互动的意义 篇2
-------赴华东师大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骄阳似火的八月,我们来到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能参加此次培训我深感荣幸。本次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天,而于我却是眼界的开阔、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对教育更深刻的理解、对教育的责任感的深度唤醒,这样的学习必将会令我们受益终身。这个暑假注定是令人难以忘记的,难忘的是可以和各位同仁一起在美丽的华东师范大学,听取各位专家、教授精彩纷呈、风格迥异的讲座,丰富我们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境界;难忘的是可以在闲暇之余,欣赏美丽的大上海,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在整个培训期间,我们有幸聆听了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王斌华的《学生评价与创新能力培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华东师大教授冯大鸣的《高效学科教研组建设的若干要务》,华东师大教授周彬的《叩问课堂: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魏志春教授的《现代教师素养与培养》,华东师大教授张万朋的《浅谈学校教学有效性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换个视角看教育》,华东师大教育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遵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与教师的社会使命》,应俊峰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方培君的《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教授郅庭瑾的《重建课堂文化:为思维而教》,纪明泽的《从动机激发到能力提升: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之路》,王意如的《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职业定位和专业素养》等精彩讲座。教授和专家的讲座让我们接触到了教育教学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和思想,使我们从一个更高的视角,了解和审视世界的、国内的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各位专家学者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出了最激烈的火花,虽然酷暑难耐,但他们的学识却让我们真正接受了心灵的洗礼,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现将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什么才是真正的校本课程开发
这次的研修中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的讲座。在这之前,我们也进行过校本课程开发,但现在想来,我们的开发真的好稚嫩,好缺乏规范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性,甚至连什么才是真正的校本教材都不懂。最后我们的校本教材也仅仅作为检查的一个项目,从未被提上日程。通过王教授的讲座和具体事例的列举,我才真正懂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和意义。校本课程其实就是学校本位课程,它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教师享有课程开发的决策权,最终通过它促进学生个 1
性的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王教授也很务实地讲到了目前开发的艰巨性和很多误解,这样的实事求是让我们更容易明白如何根据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发校本课程。期间王教授谈到一些具体案例让我们觉得操作起来很清晰,他谈到目前的很多热点如环境保护、禁毒、社会暴力、校园暴力、网瘾、两性教育等话题,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有很好参考价值的。
二、为思维而教的课堂
郅教授的《重建课堂文化》同样然我收获很大,她从“沪港两地课堂文化比较研究”的启示谈起。她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教学为我们分析两地的同课异构。通过沪港两地的教学,我们发现,两地在很多地方存在差异。第一,课堂风格的感性与理性,香港的课堂更感性,更自然、直观、和谐、随意,我们的课堂更理性,更规范,严肃、理智、内敛、沉稳。就像一位香港老师评价的内地老师“课堂上都是一个样子”第二,课堂思维的归纳与演绎,香港的课堂善于归纳而我们善于演绎。郅教授讲到了具体的例子,如讲什么是比喻时,我们一般会先讲什么叫比喻,再讲用法,最后运用举例。而香港的课堂,会先设计活动,如让学生取绰号,老师分别分类不同的绰号,最后才进行归纳。第三,课堂内容的文以载道与回归生活。第四,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与严谨。这样贴近实际的案例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让我们不会觉得教授的讲座是高不可攀,反而会那么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就好像我们自己的课堂就是如此。这样的学习,让我们更是急于要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方式,如果一成不变,如果墨守陈规,我们的教育注定是不会进步的。
三、高效学科教研组的建设
在学习之前,我们也有自己的学科教研组,我们通常叫做备课组,我们的备课组并没有特别的建设,也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也没有如何高效的教研活动,很多时候,我们对备课组的功能不够重视,甚至可以说完全忽视了它的作用。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会在一起讨论一些很表面的问题。通过冯大鸣教授的讲座,我才彻底明白了究竟该怎样才能建设高效的学科教研组。也明白了究竟教研组是什么,教研组长是什么。教研组是教师学习的基本平台,教学质量改进的基本依靠,教师的专业后盾,课堂的疑难在此解决,教师在此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展示才华的场所。而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建设的设计师,学科教学质量改进的第一操心人,是课堂教学问题的第一预警人,是教师潜力的第一开拓者,是成功经验的第一发现人,教学主任得力而放心的好帮手,青年教师友善的辅导员,同辈教师热心的支持者,组内最能吃苦,最肯吃苦,最步张扬的好人,是学科团队的精神领袖。教研组的基本活动形式有高质量的备课方式,有计划的基建活动,以解决
问题为中心的专题活动。真正的教研组应该有如下的基本建设,1、抽象任务具体化
2、教学环节精致化
3、常规活动结构化
4、专业训练阶梯化
5、专业标杆明确化。
自2003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战斗在教育第一线,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工作八年。暮然回首,总结往事,八年如一日,我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在不断提高和变化。但,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只会让自己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通过此次研修,使命感、紧迫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在很多的专家教授面前,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我依然要学习、依然要进步、依然要发展,因此我为自己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第一年: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
2、学习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能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
第二年:
再练基本功,夯实基础。从备课、上课、辅导学生上下功夫,并且坚持与时俱进,自觉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视听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有趣。认真撰写教学后记,积极反思自己每堂课的教学,为撰写论文积累素材。
第三年:
教中学、学中研、研中教,教学相长,教研并进。逐步形成自己教学特色。积极参加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实践,善于积累,勤于思考,做到教学中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创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并初步显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做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老师。
具体的工作措施:
理论总是要回归生活和实际的,专家和教授们的前沿观点和思想也是要回归到我们的教
学中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定会认真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教育理论方面
自己经常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通过上网浏览最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使自己始终能够拥有新鲜的血液。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改的理念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才,如果只是为考试而考试的人,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将失去了意义,应更多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方面,必须要我们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本学科的知识,从而将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本学科中来。
2、道德修养方面
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更是学生人品学习的楷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所以,我自己要先学会怎样快乐地学习、生活,从我做起,而不是说一套做另一套,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才会从我这学到一些他们所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要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拥护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教学中,做到了尊重学生,不对学生偏见,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而不是高高在上,课堂上是师生,生活中是朋友,对学生的信任,从而也使他们信任自己,这样就能有助于教学的进行。
3、教学能力方面
1、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2、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材,积极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及时做好课后反思,总结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3、在教学方式中继续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而不是一种强加式的管理,培养学生自己管自己的能力。
5、多听校内、校外的教师公开课,通过对比,发现其他教师中的优点,加以吸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也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6、继续学习新课程理论,以“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和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课堂互动的意义 篇3
一、利用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具有知识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特点,语文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究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开始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生性格活泼,喜欢表达,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
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真正有意义的课堂互动,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对语文知识深入理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具有主动探究意识,他们能积极地和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互动,提高对知识的领悟,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发展共鸣。
二、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忆大量的语文知识。在被动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仅仅限于死记硬背,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对教师不再畏惧,而是敢于和教师进行知识探讨,激发思维的活跃性。在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并对他们遇到的思维障碍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获得顿悟的体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促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让他们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进行互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还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探讨,让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发挥集体智慧,树立团体意识,通过分享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面拓宽,能从多角度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获得发展。
三、课堂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互动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使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让学生探究知识时,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来深入分析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关心学生,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后,会对教师教学的学科感兴趣,从而把对教师的喜欢转化成对语文学科的喜欢。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在课堂上能和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课堂氛围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学习过程中,思维能积极地运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更深入地探究知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在学习和探究知识时,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让他们通过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最终解决这些疑问,使语文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通过分析语文知识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解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互动教学中突出教师的激励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人在受到激励时,工作效率远远大于没有受到激励时的工作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同样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能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保持持久的兴趣。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承认学生之间在知识和智力水平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允许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快慢不一。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应该创设机会,让他们显示自己的优势。例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也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动口。同时,教师应适时给予表扬,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浓了。
五、互动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地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
例如,我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学生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学生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学生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说课还没上,他们就已经把课文研读了七层了。在这里教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积极的互动来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获得发展,在积极的课堂参与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使他们能充满信心地对知识进行探究。教师要深入探究语文教材,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用教学经验和智慧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浅论二语习得中互动的意义 篇4
二语习得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者在借鉴不同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二语习得本质、过程和规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了诸多理论指导和方法。虽然对于其最终目标已基本达成共识:学习第二语言从而达到与目标语使用者的交流与交际,但关于二语习得的本质过程的理论研究学界尚无定论。以目前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学习者内在能力及心理过程而忽视习得过程的环境因素;二是强调习得中的环境因素而忽视学习者内在的心理和认知因素;三是两者兼而有之。无论是哪一流派的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论及了互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因为语言本身包含各个层次: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实际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过程是语言各层次的综合使用,涉及语言及其相关层次的合成,合成势必促使层次之间互动融合,如词句互动、形义互动、语言与情境互动等。在这个意义上说,互动是语言使用的必然(王初明,2007)。二语习得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过程,其中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显得更为突出,习得的终端产品是语言输入,即学习者根据交际需要从中介语体系中检索,输出语言信息,并据此检验自己对目标语的假设,扩展完善中介语体系。Gass将学习者从接受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这一习得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已知觉的输入、已理解的输入、纳入、整合和输出。在他看来,习得过程的每一阶段(整合阶段除外)都可发生于互动的语境并受其影响。动态性和互动性是二语习得过程的本质特点。
2. 互动与语言输入
关于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输入,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最具影响力。该假说强调语言习得发生的一个重要(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学习者接触到(听到或读到)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超越学习者当前的知识水平并能为学习者所理解的目标语语言材料。Krashen用i+1来标识其程度(i为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1为当前语言状态与下一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虽然Krashen的理论假说中的许多观点受到了质疑,但其提出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概念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Long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研究人际互动能促进二语习得的第一人,Long在肯定Krashen的简化的输入及语境因素对语言输入可理解性作用的同时,首创了互动假说。互动是变量之间的关联渗透,相互作用,互动融合,推动变化。二语习得研究文献中谈及的互动,通常指会话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的情景里使用目标语交流互动,包括协商意思、提供反馈等这种互动一般被称为人际互动,同语言本体各层次之间的互动:如词句互动、形义互动等有所不同。Long的互动假说强调交际过程中为协商意义而作出的人际互动性调整,包括语言调整和会话调整。语言调整可在语言本体的各个层面上进行,有音位层面的(如放慢语速,较多使用重音和停顿、发音更清晰,较多使用完整形式而避免缩略形式, 等等),词法和句法层面的(如多使用结构简单而完整的话语形式、多用正常语序及明示的语法关系标识语等),语义层面的(如多用明示的语义关系标识语、词项的标记用法,较少用习语表达、名词和动词的高频出现等)。会话调整指的是会话的内容和结构具有易于学习者理解的特征,如多选用可预测的、即时即地的话题,较多问答形式的毗邻对子,用提问启动话题,频繁采用重复、请求证实或请求澄清等交际策略。Long用一系列实证研究证明了在交际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母语者或教师为适应学习者二语发展水平而作出的语言和会话调整能极大地促进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Long提出的互动假说阐释了互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语言/会话调整→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二语习得
Long的推导如下:语言/会话调整有助于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而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语言/会话结构能有效地促进二语习得的发生,Long的互动假说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在二语习得领域引发了大量的人际互动研究。其中Pica (1987)等人对12名中下程度的英语学习者进行了遵从口令式语言输入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受试所分成的三组中,接受互动性指令输入的受试组最能理解受试过程中互动性输入的语言信息,从而证实了以真实人际交流为基础的互动有助于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人际互动之所以对学习外语有促进作用,是由语言使用的互动本质决定的,人际互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语境里,为学习者提供了使用语言的平台,使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处于应激状态,迫使他们在变化的情景语境里选择语言形式表述意思,促进语言与情景语境之间的契合。可以说,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通过语言、会话的调整促进语言形式与情景语境的互动,是学用外语的必经之路。
然而,作为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人际互动并不足以令人学好外语。Schmidt (1983)曾作过一项研究,客观上证实了人际互动并不是学好外语的充要条件。他花三年时间跟踪观察一位名叫Wes的日本移民在美国学讲英语的过程;Wes非常乐意与当地人交往,使用英语得体,但他的英语语法却相当糟糕,满口的语言形式错误(王初明,2007)。可见,成人在人际互动中习得语言虽然时有兼顾语言形式的学习,语言本体的层次互动仍难自行完善。当人们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意思表述上时,由于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注意力有限,语言形式难以完全兼顾。更何况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一定需要借助语言表达意思。Wes现象的出现并非特例。可见,语言本体各层次之间的互动整合也须有意识地练习,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的一部分为促进二语习得的人际互动作铺垫。
3. 互动与语言输出
3.1 语言输出理论
人际互动是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不仅有语言输入,还包括语言输出部分。“语言表达和理解是一张纸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束定芳、庄智象,1996)。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二语习得必不可少,然而单纯的语言输入是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可以加拿大的“浸润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接受了多年的法语媒体教学,从而解除了大量丰富的语言输入,但在其口头和书面表达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无法改变的永久性错误,即石化现象。由此可见,二语习得过程中通过语言输出以提供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数据,作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Swain认为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不仅限于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提高语言的准确。语言输出活动能促使学习者从对输入材料语义层次上的理解上升到对语言语法结构的处理,并能在运用已有中介语结构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优化这些结构,使之变得更准确,以达到准确表意成功交流的目的。因此,输出在促进学习者句法词汇结构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Swain看来,语言输出的作用可体现在三个方面。
3.1.1 引起注意
输出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材料的过程中有一个选择性注意的问题。只有被注意到的语言材料才有可能被理解吸收。要引起学习者对输入材料的注意,单纯靠输入是远远不够的。语言输出能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和动力,并使其在以后的语言输入中有意识地注意能解决问题的语言材料,或者激发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以获取新知识或巩固已有知识。
3.1.2 假设检验
错误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输出理论认为,语言输出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检验假设并根据反馈修正假设的过程。实验证明,学习者能够在交谈中根据外界反馈修正部分假设,从而促进自身中介语的发展,以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3.1.3 有意识反省
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本身就是学习者对目标语所作出的假设。在一定条件下,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地用语言对自己的输出进行反省,从而发现并纠正中介语中存在的问题,并达到控制输出和内化语言结构的目的。学习者在进行这一活动时可以参加人际互动,也可以采用自言自语的形式,实验证明参加人际互动的效果更好。在与人讨论的过程中,学习者能获得他人的意见,始终使自己的中介语体系处于激活状态,较独自反省效率更高,印象也更深(杨婕,2007)。
由上述作用可知语言输出对于二语习得者的习得效率和效果不容忽视,同时可发现其中的假设检验和有意识反省在与人交流和讨论过程中的效果更佳。可见只有人际互动过程中的语言输出对于习得外语才更具积极作用。
3.2 互动角度的语言输出
Swain认为学习者对目标语句法的习得在很多情况下是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出的结果。人际互动对语言输出的影响在于交际的另一方提供的即时反馈。一方面,肯定的情感反馈与肯定的认知反馈是对学习者语言输出可理解性的赞同和认可,不仅有利于保证互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能使学习者有积极的情感,从而增强其语言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能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负面数据,不仅鼓励学习者继续言语交际,而且明确指出学习者语言输出中不合目标语规范的用法,从而有助于提高其目标语使用的准确性。无论什么样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习得语言这样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语言不能仅仅通过接触正面数据的输入而习得,因为正面数据只能为学习者提供目标语体系所许可的形式和结构,而学习者往往从目标语的某些规则与用法过度概括出一些与接收到的输入相容不相等的规则和用法(比如:初学者常常根据动词一般过去式的构成规则推出go的一般过去时形式为goed)因此,在交际互动的过程中,与学习者合作的另一方(尤其是母语者、教师或水平较高的学习伙伴)对其语言输出中的错误给予明确的负反馈,或提供相应的正面数据,或促使学习者对自己的言语输出做出一些变化或修正,对学习者二语水平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Long在重新定义“互动假说”时,尤其强调了负面数据对目标语结构习得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互动中进行意义协商时所提供的负反馈能有效地促进二语水平(至少是词汇、词法和句法水平)的发展。
4. 结语
二语习得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不仅包括学习者个人在习得词汇、句法过程中的语言本体各个层次之间的互动,而且是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互动的过程。二语习得是外在学习环境和学习者个人内在习得能力和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个人因素虽起到主导作用,但与外部环境中各因素的互动也不容忽视,互动的过程不仅可强化学习者内部语言知识的,而且能锻炼学习者的二语交际能力,避免“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出现。互动不仅为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学习提供了有意义的交流环境,而且是中介语发展和完善的动力,因此,无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亦或学习者积极主动的二语习得过程中,注重习得者内部自身及习得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与目标语族或外语水平较高的人交际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以互动为原则基础,注重外语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平衡并重,才能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达到理想的二语习得的目标和效果。
摘要:本文从二语习得过程的动态性和互动性出发, 从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个方面论述了语言层次互动和人际互动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以语言本体各层次之间的整合互动为铺垫,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注重人际互动的方法和形式可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二语习得,互动,语言输入,语言输出
参考文献
[1]Long, M.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Richie W&Bhatia T,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an Diego:Academic Press, 1996.
[2]Pica, T.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Applied Linguistics, 1987.
[3]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4]李秀英, 王义静.“互动”英语教学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5]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6]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语境.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7]杨婕, 杨连瑞.输出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和进展.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8].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课堂互动的意义 篇5
建湖县草堰口小学 陈远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引发有效的课堂资源的生成,并把它转化成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科知识的有效因子,从而让课堂呈现学生生命的灵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呢?
一、有效互动的涵义
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我国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间的交流,讲授、灌输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重视教给学生的知识,忽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在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二、有效互动生成的基本要素
1、课前准备——有效互动的前提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课前教师准备什么?第一,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第二,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第三,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第四,对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第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
2、角色转变——有效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些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积极的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为自己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新课程下,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3、民主和谐——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相反的,在一个呆滞、具有 种种约束的环境中,会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教师拥有的最大本领是能左右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对学生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受到感召,得到鼓舞,看到希望。他们想,他们说,他们做,他们好奇,他们探究,这是他们的权利。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美丽。因而教师在课上应该把学生看成平等的朋友,用亲切的笑脸、真诚的笑声、和蔼的话语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使学生想说、敢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互动才实实在在,生成才能在不经意间来临。
4、平等对话——有效互动的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的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摒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互动的课堂需要 对话和共享。
三、有效互动生成的基本策略
1、“师生”互动——演绎情思共鸣的乐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在“对话”的课堂上,当学生希望挑战权威的时候,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容侵犯,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灵感最易产生,见解最易独到,语言最易有光彩。
在朗读指导《九色鹿》第六自然段中:我一改范读的规范性,将这段文字读得极平淡且还读得字,这时的学生大笑、哗然,众人跃跃欲试,给老师提意见,急着要读给老师听,让老师仿效着读。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留下的一个善意的谎言,但从学生们高举的小手,自信的朗读,充分地展示出了学生的“能耐”:学生们对这部分课文的理解、感悟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用种种方式传递出来。在听到那么多发自肺腑的真知灼见后,学生一起为老师作个示范,朗读课文该段,果然精彩极了。
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允许争论,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原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2、“生生”互动——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着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因为如此,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发生碰撞,碰撞激发火花,思想火花恰恰是课堂上最为美丽的风景。
在教学《九色鹿》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刚到哈巴罗夫斯克时没有皮帽子戴。当地冬天的温度低达零下三十摄氏度,他外出送货时冻得不行了,于是捂着耳朵在雪地里跑,这时“啪”的一声,一顶皮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回头一看,一个俄罗斯男子 站在他的面前,用生硬的汉语说:“明天”,同时用手指指表,再指指脚下。(讲到这儿,我让学生猜想,俄罗斯男子说的“明天”及手势的意思。)接着,我继续讲述《皮帽子》的故事。这个手势已经把一切表达得很清楚了——“中国小伙子,天气这么冷,不戴皮帽子怎么行?先戴上我这顶吧。明天这个时候,来这里还我好了。”按理,这个商人应当弄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然而第二天,商人不但没去还帽子,还洋洋得意地嘲讽起借给他帽子戴的俄罗斯人:“你们猜‘傻帽儿’这词怎么来得吗?傻瓜等帽子——傻帽儿,哈哈„„”(讲到这儿班里一部分学生表情严肃,一部分学生也笑了起来)我乘机引导讨论并小节:商人笑了,我们同学也笑了,这两种“笑”一样吗?对呀,商人的笑是无知的笑,我们的笑是明白了道理之后的笑。
针对故事讲完后,同学们发出的笑声和商人的笑声让学生进行探讨,分别是怎样的一种“笑”。同学们都振振有辞。顷刻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在丰富多彩的答案背后,学生对这“笑”有了更深的感悟,领略了中国语言丰富的魅力,对语文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中,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学生的收获早已超越文本,走向了智慧学习。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风采。
3、“生文”互动——揭开思维运转的帷幕
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正像《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交流;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的探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充分展示他们生命的活动。
学生和文本的互动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关键。学生如何阅读实现与文本互动,又怎样使得这种活动进行得更为深入生动、有效高效,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让学生品读书本,就给了他们开启思维深入已知、探索未知的机会。这种互动是由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角度等的不同决定的。如在一堂《山行》的古诗教学课上,老师安排学生先品读古诗,然后把读懂的地方用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环节一下就打破了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局限性,通过反复地品读,学生的思维一跃而开,用笔感悟出了读懂的地方:一座 山林、一条石子路,几棵枫树,几户人家等,但侧重点明显不同,比如有的着重描绘的是山间延伸至远方的弯曲小路,对枫树,只是草草地用几片枫叶点缀而已;但有的重点描绘的是火红的枫林,对山间小路只是信手画条曲线便罢,可见前一个学生重点感悟了“远上寒山石径斜”,而后一位学生则是抓住“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细节作了一番斟酌,可见,不同的学生在和文本的互动中,在思维的生发程度上有明显的发散性。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赢得了 “静静思考”的时间,是对思维的初绽,带来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羞涩的喜悦。
课堂互动的意义 篇6
1.增加体育课上师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
体育课每周才3节课,很多知识和技能大多浅显易懂,教师应精简讲课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如:在七年级的“原地运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进行基本动作示范后多留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实践练习,找出原地运球的方法和技巧。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纠正和提高。
2.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原则
作为体育课堂主导角色的教师,是通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调控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建立起主导与主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教师的基本原则。
3.应用形成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时的利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对师生互动学习中学生取得的成功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快乐。第一,让每位学生都相信自己能成功。第二,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学习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正确评价与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信心。
二、优化体育课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1.利用课堂提问增加互动效果
课堂提问是集体学习中引起互助活动的刺激,它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加深个体与群体的沟通与反应,增进师生在课堂中展开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互动交往活动,为此,第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第二、把握提问时机,引导思考。课堂提问是体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手段。
2.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师生互动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一些体育技能训练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第一、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第二、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获得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动机。
三、拓展互动形式培养学生体育课参与的积极性
1.学生小组互动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集体对问题的探究是积极和有效的,小组合作还可大大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思想与情感机会。教师按照学生的基础、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成员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点,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交流相互的观点、看法,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也是学生、师生间进行广泛信息交流的有效手段。互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新,不要怕出错,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参与其中,观察学生的动作要领,并及时归纳。
总之,课堂中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活动,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动参与的能力。
课堂互动的意义 篇7
一、移动互联对传统课堂教学,特别是师生互动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1. 师生可以实现即时、高效 互动。传 统课堂教 学中 , 师生互动多 数停留在 师生问答 之间 ,次数有限 ,覆盖面狭 窄 ,很多同学不能参与进来, 师生互动低效, 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如果借助移动互联技 术 ,每个班级 建立自己 的Q群、贴吧、论坛、微信好友圈,教师可把教学课件、视频、教学方案、作业分享到Q群、贴吧、论坛、微信好友 圈中 ,学生可在 课前课后在 班级Q群、贴吧、论 坛、微信留 言互动 ,解决疑问 ,交流心得,即时反馈。师生互动突破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自由高效互动。
2. 师生可以 实现平等 、自由互 动。学生 同时有两 个课堂, 一个是学校教学课堂, 另一个是移动互联网上的大课堂。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课堂上,学生终于真正享有平等自由的话语权,可自主地选择互动形式、互动内容。学生将在网络平台上起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像驾驭课堂一样,掌控移动互联网上的舆论。这时,老师应放下身段近距离倾听学生的需求、困惑。
3.师生互动内容得到极大丰富。互联网时代 ,几乎所有信息资料都上传到网上、“云端”。教师充当向导,指引推荐一些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可以轻易找到相关课件、微课、名校公开课、名师讲解、试卷练习等,可以即时搜索某个知识点或难题,学习摆脱课堂教学、教科书的限制, 知识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这方面有益的探索。
4.师生互动可以实现个性化、针对性互动 。借助网络平台、移动互联工具,课堂得到无限延伸、扩展。在课堂45分钟里,师生互动得不到充分发挥,互动只能局部展开,更像一种示范、点缀,大部分同学得不到表现机会。在45分钟之外,机会人人均等,师生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借助邮箱、微信、QQ私信私聊开展个性化、针对性互动。
5.师生实现有趣互动。传统课堂学习过程是漫长枯燥的是孤独、痛苦的,造成许多学生半途而废,厌恶、放弃学业。移动互联网多媒体资源互联互动,学习场景生动有趣,实现快乐学习;可以随机自由安排,进行碎片化学习;可以和同学在网络社区、即时通讯里相互分享、互相激励,学习不再孤单,等等。这些都将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
二、移动互联网将给传统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是毋庸置疑的
当下,它仍是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
1.硬件不足。在线教育多以图片、视频 、音频等形式展示对移动终端设备要求较高。尽管这几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视频及“物联网”迎来大爆发,但仍有很多地区、很多人群并未完全普及。根据思科公司2014—2019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解读报告:“未来5年中,移动网络用户将增加10亿人,从2014年的43亿人增加到52亿人,移动设备将超过100亿部。网 络连接速 度将从2014年的1.7Mbps增加到4Mbps。”另外4G移动网络刚推出 ,还未全面覆盖 ,无线网络连接、网络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2.应用软件不足。目前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移动产品非常丰富, 但在线教育尤其是商业价值较低的公共教育应用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当在线教育能出现像淘宝这样规模的大型B2C或O2O在线教育平台的时候,那时传统教育业将被移动互联网深刻改造。
3.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90后”、“00后”是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对互联网的应用驾轻就熟。但对大部分老师说,他们成长于50~80年代,身上缺少移动互联网基因年轻老师经过学习可以适应, 年纪较大的一部分老师不太适应新技术。
4.管理经验的不足。在互联网时代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合理运用, 同时引导学生不要沉迷网络。另外移动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用户信息泄露、二维码扫描陷阱、移动快捷支付诈骗、移动应用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指导和规范力度。工信部发布了《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等规定,为移动互联网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课堂互动的意义 篇8
一、主题墙饰现状
主题墙饰是指幼儿活动室中的装饰。作为幼儿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幼儿老师必须做好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工作。幼儿教师大都自我设计并完成活动室的主题墙饰,虽然教师长期接触幼儿,对幼儿的特点和习性非常熟悉,但是主题墙饰实际起到的作用的确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互动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幼儿教师自我设计的主题墙饰,虽然尽可能为幼儿考虑,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成人的思想观念,认知观念和好恶观;二是设计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体现幼儿特点,但是由于缺少幼儿参与,因此主题墙饰只是简单地起到了对幼儿的色彩吸引,而不能产生内容上的吸引。
二、实现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的意义
1.加强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幼儿离开家,第一次走进幼儿园往往会因为周围环境出现变化产生哭闹、沉默寡言、不合群等多种不适应状况。加强主题墙饰的营造有利于帮助幼儿克服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带来的消极情绪,激发幼儿天性,使幼儿尽早地融入和小朋友一起的幼儿园生活。
2.加强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一是主题墙饰要根据孩子对事物好奇的特点,多设计小动物和植物等形象。这些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形象往往会成为幼儿活动期间的讨论对象,而且还会引发群体讨论;二是主题墙饰要根据幼儿爱动的特点,为幼儿自我设计提供空间。
3.加强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幼儿园的主题墙饰不能简单地通过设计不同的动植物而成为幼儿口中议论的对象,因此,加强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要充分考虑如何让幼儿在主题墙饰中获得团结协作的道理。幼儿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题墙饰,将主题墙饰的装饰作为一项集体活动进行,并通过不同部分的合理分工,帮助幼儿从小树立团结协作的精神。
4.加强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人文素质。加强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其实就是想方设法让幼儿参与到主题墙饰的设计当中。一是幼儿教师在对主题墙饰的设计内容进行设计,可以有意识地加入人文素养,比如将古代精卫填海的故事、孝子暖席的故事等多种蕴含古代人文关怀思想的内容作为墙饰的主旨内容进行设计,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尊重父母,艰苦耐劳的品格;二是对墙饰设计过程的设计。幼儿老师可以有意地让幼儿父母参与到墙饰设计当中,通过幼儿、老师、家长三方互动,共同营造三方和谐关系。
三、实现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的有效方式
1.实现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就要初步做好规划。一是幼儿老师要充分与幼儿做好沟通工作,做好每一期的主题墙饰的主题选定工作,并让幼儿根据选择好的主题进行想象和设计;二是要针对设计墙饰主题的特点和方向,对幼儿选材进行方向性的指导。
2.实现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就要充分信任幼儿。要想真正实现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就要充分信任幼儿。选定主题墙饰的设计主题后,就要敢于放手,让幼儿自己实现墙饰的内容设计和材料的收集工作:一是幼儿老师要充分与家长沟通好,给幼儿自我收集资料提供良好的条件;二是幼儿教师要积极对幼儿进行鼓励,并要及时跟进幼儿设计主题墙饰的工作,及时对设计过程中幼儿遇到的问题进行启发式引导,对设计中幼儿出现的懒惰、畏难情绪,要通过语言奖励和物质奖励两方面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三是作为幼儿老师还是孩子家长都必须先鼓励孩子,不对幼儿苛责,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释放幼儿潜力。
课堂互动的意义 篇9
1. 增加体育课上师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
体育课每周才3节课, 很多知识和技能大多浅显易懂, 教师应精简讲课的时间, 把时间还给学生。如:在七年级的“原地运球”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进行基本动作示范后多留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实践练习, 找出原地运球的方法和技巧。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纠正和提高。
2.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原则
作为体育课堂主导角色的教师, 是通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 调控教学气氛,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 变被动为主动, 变消极为积极, 成为教学的主体, 从而建立起主导与主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 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 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教师的基本原则。
3. 应用形成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时的利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对师生互动学习中学生取得的成功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 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快乐。第一, 让每位学生都相信自己能成功。第二, 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学习中发现自己, 发展自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正确评价与激励,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信心。
二、优化体育课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1. 利用课堂提问增加互动效果
课堂提问是集体学习中引起互助活动的刺激, 它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相互启发, 共同提高, 加深个体与群体的沟通与反应, 增进师生在课堂中展开双边多向, 多种形式的互动交往活动, 为此, 第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第二、把握提问时机, 引导思考。课堂提问是体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手段。
2. 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师生互动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一些体育技能训练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第一、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第二、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获得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动机。
三、拓展互动形式培养学生体育课参与的积极性
1. 学生小组互动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集体对问题的探究是积极和有效的, 小组合作还可大大增加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思想与情感机会。教师按照学生的基础、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成员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而且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 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 学生的疑难点,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交流相互的观点、看法, 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 也是学生、师生间进行广泛信息交流的有效手段。互动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新, 不要怕出错, 积极参与实践。同时, 教师自己也要参与其中, 观察学生的动作要领, 并及时归纳。
课堂互动的意义 篇10
事隔三十余年, 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 我们再重温这部经典影片, 重新回到庐山的峻美风光之中, 回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 对于我们而言, 除了至纯至真的爱情更让我们深有所思的是影片里反映出来的改革开放前后思想文化的大解放、大飞跃。
既然《庐山恋》定位为爱情片, 我们也便从感情主线谈起, 周筠与耿桦的感情是源自庐山的, 庐山的灵动峻美也便是这段感情最恰当的注脚, 从邂逅到相识到蠢蠢欲动到情定庐山, 直至最后的终成眷属, 《庐山恋》始终不离庐山, 情与景的相互映衬, 景随情动, 景应情深, 让人不得不赞叹庐山之美、庐山恋之真。相信影片选择庐山拍摄与景区的合作扶持是分不开的, 至于到底是因为感情的真而相中了庐山的美还是因为庐山的美才写出来感情的真, 我们的确无从查实, 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很清晰, 这部影片的情景互动是丰富而细腻的, 不显矫揉造作而落落大方。
影片加深色调的饱和度, 色调充盈感较强, 整部影片观赏下来对庐山的感官印象能够较为深刻的保留, 这也是影片的传映引来庐山旅游热潮的原因。导演在影片中选取的场景较多, 几乎涵盖了庐山的所有著名景区, 但感情串联多而不杂, 这足以见得其功底, 值得现今商业影片的广告植入更多借鉴。
影片中周筠与耿桦的脸颊轻吻被成为“中国银屏初吻”, 是大陆影片中第一次融入的吻戏元素, 饰演周筠的张瑜更是换了43套服装出演这一角色, 展现出多元思想开始对旧有的文化传统发起冲击。这一突破撼动了八十年代初的文化界, 为艺术思想的解放和自由文化的复兴找到了突破口, 一时间文艺作品不必拘泥于形式的创作, 思想阐述的视角更为宽广,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
除此之外, 《庐山恋》也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积极的政治情感, 时代的开创性更加凸显。《庐山恋》平分笔墨, 周筠两次归国走进庐山, 经历着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阶段——文革的动荡与改革之初的百业待兴。文革的动荡寥寥几笔带过, 即使社会动荡影片之中依然不忘凸显人们对祖国发展、社会进步的殷切希望, 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 进步青年的速写畅想, 无不展现出这个年代里中国人依然对国家怀有一颗赤胆忠心。这样的描写巧理所当然的。而当时制度的另一大弊端也是导致美狄亚悲剧的催化剂, 这也是子君所处的制度下没有的, 那就是, 在当时雅典, 美狄亚作为跟随伊阿宋来到科任托斯, 是以外邦人的身份居住, 这也成了克瑞翁驱逐她最光明正大的理由。伊阿宋和克瑞翁可以视作当时社会制度下 (男权主导和外邦人) 压迫女性的两座大山。
子君的性格不像美狄亚那样的有爆发性, 这也决定了她在被遗弃后选择沉默而不是爆发。使得故事的情节像日常家庭生活那样在平淡中见发展。这也反映了子君所处的时代下民主制度刚刚起步, 力量弱小, 在遭受打击后, 只有保持沉默, 黯然退出。而给她们造成命运悲剧的男人们伊阿宋和涓生, 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男权至上的社会制度的影响, 他们为自己辩解、开拓, 也铸就了他们自私的性格特点, 造成了故事后面的情节发展的必然性。
三、结语
几千年来, 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 文学作者都试图从文字中呐喊, 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制度弊端。美狄亚与子君这两个悲剧女性, 一动一静的对比, 都反映出了在制度的摧残下女性对命运的挣扎和抗争。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可是无妙的规避了文革之后国人复杂的政治情感, 而是更多的着笔在对未来的憧憬, 情真意切, 鼓舞人心。周筠第二次归国, 人们从禁锢的思想中解脱出来, 回到经济建设的主线上来,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加快了步伐, 社会各界也信心满满, 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如此分析过后也不难发现, 周耿两人的恋情也是随着这个时代的变迁而发展, 清晰的与时代的齿轮相扣, 随同时代的发展走向美好的结局。
积极的政治隐喻在那个时代的电影里是极为普遍的, 当时的文化作品往往是要蕴含一定思想教育目的的, 庐山恋通过感情的描写成功的达到了这一目的, 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影片融入了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政治期望, 对当时的社会思想起到了更猛烈的冲击。解放前国共两位政治倾向迥然的军事将领, 三十余年的战场恩仇在周韵与耿桦的情感牵引下相笑一泯, 由冤家变亲家, 一幅和美景象最终呈现在影片观众面前。1980年两岸关系初现缓和, 两岸“三通”的进程已经开启, 而此片以国共两党培养的优秀青年的忠贞爱情为主线, 以爱国情怀为桥梁, 隐约提出密切两岸爱国人士、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倡导和良好愿景。“I love the morning of the motherland”片中反复出现, 道出台海两岸血脉相通, 共赴祖国伟大复兴的远大征程的坚定信念。
即便如此, 以《庐山恋》为代表的八十年代初期影片也都有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这是时代以及体制所致, 我们不能苛刻的对此做更多要求。比如这部影片的人物构造过于单调, 故事主线过于呆滞, 在政治情感的表达上虽有突破但依然不能阐述出独立尖锐的政治观点等。这些时代烙给中国电影的烙印至今犹存, 我们更没有理由要求三十年前的《庐山恋》能给我们新的答案。
关于庐山, 苏轼有诗“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片中周筠与赵科长在回国之前的对话值得我们深深思索。周筠谈起这首诗, 说“应该是难识庐山真面。”赵科长意味深长的讲“再见吧!希望短暂飘来的云雾不会破坏你对庐山的美好印象。”三十年后, 云雾已散尽, 中国已崛起, 政治体制改革也得到了极大的推进, 我们可以理性的思考国家的发展与自身的命运, 而是否又有新的云雾阻挡我们在艺术进步甚而在国家发展上有所作为呢?庐山自有真面目, 《庐山恋》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它更是在提醒和感召一个民族在前行中用一种宽容的胸怀和一份理性的眼光去探清前路, 无论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时代, 还是三十年后的今天, 我们都需要走出我们所处时代的“大山”, 去看看“庐山”缘何如此美丽。
论是爆发了的美狄亚还是沉默了的子君, 都以惨淡的结局收场。虽然美狄亚最终活着, 杀光了她的仇人, 并以杀子为代价, 留下了伊阿宋一个人独自悲惨的活, 但她心里一定也是在流血。子君以自己的死留下了背弃她的涓生独自存活, 她也是付出了生命。鲁迅说过:“悲剧就是要将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正因为如此悲的东西到最后才凸显其凄清悲怆之感, 也正因为如此, 悲的东西从一开始便显得极度完美”。美狄亚和子君, 开始都是怀着对爱和希望的心, 对命运的挣扎, 她们以为已经挣脱了, 却没有看到背后挥之不去的社会制度的阴影。悲剧不是要使人难过的伤心流泪, 而是让人感觉严肃, 不论是活着的美狄亚还是死去的子君, 都让人心生怜悯。
注释:
[1]罗念生.《罗念生全集》三.第一场.原诗第274行.注释字号变成小5号[2]罗念生.《罗念生全集》三.第一场.原诗第353行.
课堂互动的意义 篇11
一、“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促使语文课更具有目的性
语文教学,每节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方能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知识的训练,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显示了课标对这方面的要求,许多优秀课例和名家成功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规律。“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决定了每节语文课一定要目标具体、明确,首先,“三维互动,五步导学”的特点,就是要学生在教师未教之前,先试一试,试什么呢?就得明确该节语文课努力的方面,要像数学课那样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学习字词,要达到什么程度?阅读一篇课文,要解决什么问题?练习合作,要符合什么要求?等等。开始上课前,学生心里必然要十分清楚,否则是不可能开展的,那么,目标是怎样确立的呢?主要学习目标是由教师来定的,教师根据课标、课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和课后习题的提示,确定一个个前后衔接的教学目标,来完成一个单元、一本书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务必要先确认这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向目标的哪一步可能会有困难,怎样疏导才能使学生学习成功,要像目标教学那样,把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使“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成效。其次,语文“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教学程序是以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程序:“学习目标→前置学习→合作学习→班级展示→当堂自测”。第一部是用来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第二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三步则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达标的,第四步是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最后一步是巩固练习环节。由此观之,“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一定能使语文教学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化、有序化,有利于形成语文知识的整体。
二、“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具体回答了启发式教学中如何“启发”的问题
我曾经用“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来教学小学课本第十一册中的古诗《暮江吟》,当学生练习朗诵学过的古诗、复习古诗的学法后,我便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借助电子书,大胆试一试,读懂《暮江吟》,学生响应热烈,我放手让他们自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学会了许多词句。但也有了困惑,比如:“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按字典的意思解不通;“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与通常解法有异……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时,我并不马上解答,而是反问他们:遇到的情况,有没有第二种方法解决?学生继续冥思苦想,当他们用目光求助于我时,我启发他们联系前后文去猜想,不久就有学生惊呼:“知道了,‘瑟瑟是写江水的绿色。”再问他推测的理由,也说得头头是道。又如,学生理解词句后,我再鼓励他们自己归纳题旨,要求他们一边读诗一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说出来,说得好的,给予表扬;想说而不能说的,给予启发、帮助。学生很快便体会到诗中所写事物的美,从而知道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山河的热爱之情和无比愉快的情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就是要达到这种教学艺术的境界。“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中的两个“先”把学生摆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这个程序显示了启发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从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看懂,“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发挥了认知、情感、技能三大领域教学目标的综合利用,发挥了他们的导向、激励、启动等心理作用,正是这些优点,使“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巨大的教学效果。
三、“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融汇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汲取了多种教学法的精华,并且很自然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不但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精髓,而且符合现代教学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成功,发挥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合作失误又能在课堂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以后,教师能腾出手来,重点辅导中下层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实践证明,语文“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本学期接手的六(1)班,学生原来的语文水平排在全年级之末,经过半个多学期采用“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教学语文后,参加语文知识竞赛,该班的总成绩跃为全年级之冠。可见,“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方面会大有用武之地,只要不断探索,找到该学科特点的途径加以发挥,语文教学就能更上一层楼。
课堂互动的意义 篇12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营造自主学习空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种“化学反应”, 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是无从预料的, 所以应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 结合教学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朝着预先设定的目标发展, 实施开放式的教学形式, 营造轻松、欢快的自主学习空间。基于此,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智慧, 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课堂可能出现的变化, 教师需要灵活应变, 及时有效地应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突发状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其次, 掌握分寸。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 教师需要掌握说话的分寸。由于小学生自身年龄较小, 认知水平较低, 如果教师对其要求过高可能会造成其心灵的创伤, 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反之如果对学生过于放纵, 会严重影响课堂纪律, 降低教学成效。所以, 教师应保证说话和行为的分寸, 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再次, 循序渐进, 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构建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总结学习规律, 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掌握全新的理论知识。如, 在教授“认识角”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教室中存在的角, 或大或小, 引导学生对角两边的直线长短进行分析, 同角度大小是否存在关联,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互动效果。
二、构建平等对话
构建师生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最主要的是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传统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威严下, 很难产生有效的互动交流, 主要是由于教师这一职业历来具有崇高的地位, 师道尊严是不可侵犯的, 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心灵上都存在较大局限性。所以, 为了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需要构建平等对话, 为学生营造轻松、欢快的学习环境, 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只有师生之间保持平等对话, 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 促使师生之间思想充分交融, 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三、依托于实际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由于其自身特性有着较强的实用性, 如果课堂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教材内容上, 将很难有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多变的数学能力, 从而给学生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 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需要从实际生活中取材, 让学生对生活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如, 在讲解“人民币兑换”一课时, 教师可以模拟菜市场买菜场景, 组织学生扮演卖菜的商贩和买菜的消费者, 在模拟的过程中了解人民币的兑换。这样做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新鲜感, 还能实现课堂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推行小组合作形式
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思维碰撞, 产生火花, 同样是互动性课堂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 合理的小组合作形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丰富教学内涵。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应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为其设置相应的探究性问题, 促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合作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应以旁观者的角色来看待学生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适当指导, 提升互动性课堂的教学成效。如, 在“圆的周长”教学时, 教师可以从圆周率和圆的特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并且借助相应的教学道具来启发学生, 最终由小组代表对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予以纠正和指导, 以加强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
综上所述,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的提出, 重新定义了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构建了互动型教学关系,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亲密的互动, 从而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互动课堂, 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楠.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策略研究:以宣威市板桥镇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1 (S1) :155-158.
[2]郭素红.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学周刊, 2013 (20) :67.
【课堂互动的意义】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08-05
职教课堂的教学互动10-13
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10-27
有效的提问互动的课堂09-25
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10-18
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06-13
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08-05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09-11
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07-14
英语课堂教学的互动性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