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互动课堂

2024-09-24

微信互动课堂(共9篇)

微信互动课堂 篇1

20世纪70年代, 德国教育学者最早提出了教学交往理论, 其中心思想是正确的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这种理论一经提出, 就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至今,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课堂教育中, 仍未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教师掌握着学术知识的一手资料, 而学生缺少积极独立获取学习资料的动力。特别是到了互联网电子时代, 学生们更倾向于从网络“百度”直接经验, 不愿意多花时间查阅书籍资料建立系统的知识构架, 导致产生“只重结果, 忽略过程”的零互动教学模式。在高校网络普及的时代, 如何开展课堂互动教学, 改善师生关系成为一个崭新而又急迫的课题。

一、手机微信课堂互动平台的建立

自手机移动媒体出现以来, 其即时通讯成为最高效、快捷、廉价的信息交流方式。微信的出现打破了短信时代“点对点交流”模式, 增加了QQ所不具备的“语音对讲”, 在微博的公开舆论平台上延伸出“朋友圈”私密舆论范围, 在第一时间成为当下大学生们首选的信息交流工具。经观察, 笔者发现, 学生们擅于利用微信快速便捷的特点, 建立不同的微信群, 在不同的分类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呈现出与课堂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利用传播学的学科理论, 笔者在班级中建立了“微信课堂互动平台”, 在课余同学生们分享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建立起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发展能力为中心, 人们行为方式、行为结果为内容的系统。[1]该互动平台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

(1) 以微信为桥梁, 加强师生互动。微信既可以满足点对点的个人好友对话, 也可以实现点对面的群体交流, 同时还可以设置好几个不同的群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开教育。由于微信的实时互动性, 通过微信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学生们的价值观念、人际交往情况, 对热点问题的关注, 为教学提前做好准备。例如, 以“马航370失联”事件在微信公共平台上的传播模式为案例, 在课堂讨论什么是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前提是笔者发现在微信朋友圈中不少同学转发、评论这一事件, 他们已经对此有充分的了解, 很容易打破课堂沉静。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感觉到他们私下里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课堂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离开教材独立思考的能力, 联系实际活学活用。除此之外, 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也可以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 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 师生相互“点赞”, 做到以情感交流带动理论教学。

(2) 以微信为渠道, 加速信息传递。在传统的高校课堂中, 教师讲完课就“消失”了, 有的学生结束了一门课的学习对教课老师的信息还是一问三不知, 老师的长相、姓名都是未知数, 师生之间交流少、见面难, 使得学生自然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首先, 微信课堂互动平台的建立,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及时联系到任课教师请教问题, 教师也可以随时关注学生动态督促学习。笔者曾经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拍照上传所在的班级微信群, 这样第一可以掌握学生的积极性, 无形中给落后偷懒的同学增加压力;第二避免了相互抄袭和网络抄袭, 实现公开自主完成作业;第三将作业公开化, 学生相互之间可以讨论分析、吸取更多的观点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 教师掌握着很多专业资源, 利用微信可以随时将社会热点问题、专业前沿教育、校园最新资讯传播给学生。同时, 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 希望深入了解的话题转发给教师, 使老师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不论是转发各类知识信息, 还是发布通知公告, 都拓宽了信息传递的广度, 让学生更加投入校园文化的学习氛围中来。

(3) 以微信为平台, 加强课堂反馈。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最能体现传播效果的就是“反馈”。而反馈又是在实际的交流环节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45分钟的课堂教学结束后, 老师并不知道学生掌握了多少内容, 吸收了多少知识, 唯有靠考卷来体现。而高校学习的特点是, 不少学生靠考前突击往往能获得不错的成绩以此来麻痹老师, 造成恶性循环。为了避免此类现象, 笔者通常的做法是:在学习完一个理论之后, 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实例, 利用所学理论分析, 并且利用微信随时上传。实际上, 这项作业是“双赢”:微信本身就是一个传播渠道, 而学生作为传播者, 将所发现的案例作为传播内容上传, 笔者和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就是对内容的反馈, 而讨论的热烈程度和结果就是传播效果, 完成了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有的学生找了不合适的案例, 并没有人参与到讨论中来, 这就是真实的“零反馈”, 他的信息传播工作没有获得传播效果。同时, 笔者也掌握了该学生没有正确地把握住课堂理论的学习, 选择错误的案例就是他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反馈”。

二、微信课堂互动平台中的考核办法与评价机制

微信互动平台的出现, 正是为了弥补课堂“灌输式”教学的不足, 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微信互动教学, 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更多的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是一种教学的“工具”。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利用微信建立一套教学考核办法, 可以真实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群体中, 总活跃着一些“意见领袖”, 他们所关注的话题虽然不同, 却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笔者逐渐掌握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 从细节给学生打分, 更加公平。例如, 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后自己开设了校园社团的公共页面、组织校园活动、参加各项比赛, 都有不小收获。这些实际行动都体现在课外, 将课堂表现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与评价, 尊重学生的实际劳动成果, 避免期末考试“一刀切”, 也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三、课堂互动平台的局限与不足

在微信时代, 积极的观点态度可以迅速传播, 消极的舆论同样也在蔓延。笔者认为利用微信实现互动教学, 应该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1) 知识结构碎片化。微信传播是随机的、随时的, 它提供一种平等的交流平台, 鼓励创新、强调个性, 却因为学生缺乏系统性的思考, 很多内容都经不起推敲。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化、逻辑化、系统化, 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师在关注学生课外动态的同时, 要把握信息传递的节奏, 在学习的某一阶段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 过滤掉无关信息。在利用微信平台的同时搭建系统理论框架, 防止信息碎片化将学生思维出现偏差。尤其是面对虚假、煽动类信息, 更要及时删除避免误导学生。曾经民谣歌手宋东野的歌曲《董小姐》经过选秀节目《快乐男声》中选手的演唱而一时红遍全国, 笔者以此作为案例讲解当传播渠道发生变化后, 从民谣乐队酒吧演唱的“小众”模式到电视娱乐节目的“大众”模式改变了同一首歌的传播效果。但学生们却将焦点关注于歌曲本身和选秀歌手的信息, 这样的“碎片化”不仅没有加强教学效果, 反而造成学生兴奋点转移注意力。

(2) 手机党的从众效应。微博、微信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的权威, 使得传统的精英阶层的话语权变得模糊, 凸显草根阶层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话语权, 构建了一个机会均等、平衡的舆论平台。[3]然而由于在校大学生的兴趣广泛, 对于微信课堂的新鲜劲过去之后, 很有可能“只转发, 不阅读”。为了与班级同学保持一致, 在老师发布的信息下面积极回复或是点赞, 却很难保证其真正进行了阅读并思考, 甚至有不少人是出于习惯, 在每一条信息下面都有回复, 目的在于获得前几名留言的位置而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

(3) 过度依赖, 产生学习惰性。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 都极力避免网络电子产品走进课堂。有的学校甚至开创出在课前交手机的管理办法, 目的在于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而微信课堂互动平台的建立, 似乎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可以肆意玩手机的错觉。微信平台建立之初的使用范围限定于课余时间, 自制力差的学生却很容易沉迷于此, 打着“教学要求”的旗号玩手机, 不仅没有起到积极影响, 反而加重了对于网络的依赖。

高校教师在教学环节应该擅于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 不断创新工作模式, 与时俱进。对微信平台的正确使用, 贴近学生实际情况, 使其成为课题教学过程中的有力工具。

摘要:微信是一款通过移动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它的出现对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高校学生群体。本文针对当下的电子信息时代, 探讨了将微信应用于教学环节的可能性, 分析并实践了微信互动课程教学模式, 以期促进微信在高校课堂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信,课堂教学,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吴进.校园文化的特征和功能[J].上海高教研究所, 1989 (2) :146.

[2]宁波, 陈艳红.试论微信息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10) :36-40.

[3]张晓丹.中国的微媒体浪潮和当前思想工作引导关系研究[J].中国报业, 2012 (16) :59.

[4]于纪航.创新微时代环境下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微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与网络舆情干预中的应用[J].哈尔滨金融学院报, 2013 (6) :89-91.

[5]吴旭.基于微博、微信互动平台的辅导员工作实践探究[J].

微信互动课堂 篇2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的不断革新。微信微博作为生力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目前用户规模已经迅速一亿之巨。其用户的特点则展现出新的特征。

首先是数据流量巨大,品牌传播价值和潜力惊人。在这些新媒体中,用户们的表达欲和各种心理需求得到肆意满足,他们可以天天上网灌水吐槽围观。甚至参与到其中,而且大多都乐得其所。或与一众好友同学,在其中狂喷口水,大赞XX有型,或与死党,口诛笔伐某某的不道德行为。。总之,正是这些微博微信粉丝创造了无穷无尽的数据流量。这当然为新的媒体形态的诞生和新的品牌价值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里俨然成为一个新的“社区”。与传统社区相似,因为同学死党总是固定的那几个,他们的消费和购买行为自然也是取代了传统社区方式,这里当然也是消费的主战场之一了。特别是这些的时髦男生女生对这些新的媒体喜爱有加,奉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吃饭之前,要先拍个饭照菜照,一副微博控的状态已经成立。买衣服之前,先拍试穿照给蜜友,大家都喜欢了才买。所以精明的商家自然是不应该放弃这里,投入一定的广告必能收获超值回报。

微信开启广播互动新模式 篇3

关键词:微信,广播,互动,节目

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珠江台率先开通热线直播节目为标志, 我国的广播互动模式由双向互动传播进入即时互动传播时代。之后, 短信平台的出现再一次为广播互动带来了新体验。但是, 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 如今, 一种广播互动的新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广播电台所使用, 它就是微信。微信是由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社交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从2011年1月21日发布, 到2013年11月, 微信的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 (含海外注册用户1亿) , 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作为微信功能之一的公众平台通过与特定人群进行全方位的沟通, 很快成为广播与听众互动的新领域。

一、微信在广播互动中的优势

(1) 微信的语音传送功能十分适合广播。广播是声音的媒体, 节目中声音元素的加入, 会增加节目的生动性和可听性, 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微信用户参与广播节目, 无须热点电话的耗时, 无须手机短信的文字输入, 对着手机讲话直接就可以发送到节目平台, 方便快捷。目前虽说微信的语音功能有所限制, 一次语音时长最长控制在一分钟之内, 但这对一般性的话题参与讨论、表达观点的广播互动来讲, 已经完全可以满足。

(2) 微信打破了广播互动参与地域性限制。传统的播出模式下, 受发射功率、覆盖范围的影响, 地域性传播是广播的自然属性之一。然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 通过互联网, 广播节目可以实现在全球的传播。依托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微信, 在媒体公共平台的订阅号或服务号中, 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在线直播与互动交流的双向功能。

(3) 微信的用户群体与广播的受众群贴合。汽车时代的到来, 为广播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相对来讲, 广播私家车受众群体收入高, 学历高, 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当下热点, 并善于观点的表达。而微信的用户群也偏重于中高端用户, 他们是智能手机的拥有者, 思维活跃、社交积极。不难看出, 现代广播的受众群与微信的用户群十分贴合, 微信用户参与广播互动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 微信花费低、用户忠诚度高。在广播互动节目中, 微信相比原来的电话费用和短信平台费用, 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只占用用户的流量费用, 而非话费, 成本更低。同时, 相比其他的互动方式, 微信的用户忠诚度更高。仅拿微信与微博相比, 虽然微信互动粉丝数量可能会少于微博, 但是这些用户的质量是远高于微博的。从一个微信平台同时发出一个信息, 可以直达用户手机, 目标精准, 而微博快速的刷屏和“僵尸粉”的存在, 会使信息的到达率打折扣。

二、微信广播互动应用策略

广播节目的微信互动是建立在微信公众平台基础上的, 这就需要公众微信账号的建立和频率的定位相吻合, 好记、易搜索、便于传播。公众账号建立后, 就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微信用户进行互动了。

(1) 节目推送与品牌推广。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针对某一类自定义用户群发消息, 这样, 微信就具备了推送节目和推广品牌的功能。凡是加了电台微信账号的听众, 就可以获得来自电台的节目信息和推介。目前, 全国多地的广播电台均开通了利用微信推送节目的渠道, 每天早上, 微信用户就会收到来自电台当日的详细节目单, 实现节目预告功能, 不仅方便的用户的参与互动, 更在无形当中强化了广播的品牌。时下, 不少电台依靠活动营销彰显频率主张, 扩大频率影响, 而微信亦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 因为微信的到达率几乎100%, 直达目标人群, 在活动营销和品牌推广方面不容忽视, 广播可以将自有品牌活动编辑成文字、语音、图片或视频, 群发给一个精准的目标群体。但同时, 微信推送也要把握一个度, 发送内容不可太滥, 频次不宜过高, 不然会变成垃圾信息, 让微信用户产生反感。

(2) 关键词自定义回复。微信用户参与节目, 是希望自己被关注, 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广播节目时长有限, 不可能将所有的用户信息都传播出去, 这时候, 电台还有另一种与微信用户交流的方式, 那就是关键词自定义回复, 自定义回复能够实现即使在你不登陆微信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用户达成交流目的, 实现简单的人机对话。微信的关键字自定义回复规则添加为多对多的关系, 也就是多个关键词可对应多条回复, 当用户发来与设置好的关键词中其中一个匹配时, 系统会给用户随机的回复。例如, 听众发来“给力”, 就可以针对这个关键词设定一个自动回复的语言。微信最多可以设置200条规则, 关键词最多10个, 自动回复最多5个。设定好以后, 听众就会从这种互动中获得持续与电台贴心交流的感觉。

(3) 节目回顾功能的开发。微信功能的开发可以实现直播节目外的互动, 把主持人语音以及用户针对某话题反馈的即时语音剪辑起来, 形成声音精彩回顾, 主持人群发语音后发起小互动, 设置自定义回复语音, 推送话题相关照片, 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互动小游戏使得节目更加亲切生动。另外, 在微信中也可以通过利用外链音频网页, 实现移动互联网终端收听, 打破对话框内1分钟语音限制, 延展品牌接触空间, 增加品牌传播机会, 并提供跟帖评论功能等。

(4) “摇一摇”功能的应用。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 可以跨越地域限制, 将参与广播节目的听众在同时时间、同一引爆环节参与交流。2013年7月, 河南交通广播成为全国首家使用微信“摇一摇”功能与听众互动的广播媒体, 利用摇一摇这一新技术, 与传统媒体广播结合起来, 改变了原有的语音、文字交流的节目互动形式, 受到了听众的热捧, 现在每天有近20万多人次微信活跃用户参与互动。在节目中, 油卡、礼品等有奖刺激, 更是大大增强了听众互动的参与性。

三、微信互动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 避免推送内容的同质化。在通过微信平台与听众互动的过程中, 不少的电台都会用到订阅号或服务号向听众进行内容推送, 然而在实操中, 很多媒体公众账号在内容的选材上存在同质化现象, 关注的焦点无外乎频率宣传、热点资讯、生活提醒、心灵鸡汤等, 事实上, 这些内容不少在当天已被不同的媒介报道, 听众无须再浪费时间来阅读。广播向听众推送消息, 应该立足广播自身特色, 选取与媒体贴合度稿、黏性强的信息。例如, 今天主打栏目的互动话题, 参与奖品的设置, 近期活动的推介等。这样才有利于微信媒体互动环境的营造。

(2) 编辑团队的建立和内容的甄别筛选。在直播节目使用微信语音互动时, 因为听众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听众身份的不可识别。因此, 必须使用预听键, 对其音源质量和内容进行监听预判, 防止话音质量差、中间连贯不上甚至不适合内容的播出。在对微信内容把关的问题上, 也可以通过编辑的配合实现“关口前移”。因为广播微信互动节目中, 经验丰富、知识面广、操作熟练的主持人十分重要, 但业务熟练、反应迅速、具有良好补台意识的编辑团队同样不可或缺, 编辑在直播室 (或导播室) 在大量的微信群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就能够为主持人相对的腾出时间和精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听众的互动之中。

(3) 微信用户的管理。随着微信用户参与数的增加, 有必要对公众平台的用户进行分类管理, 可以按照栏目、特点、活跃度、地域等多种分类方式, 将大量的微信用户自定义管理。完成分类后, 不仅有益于节目参与的有效性, 也可以在节目推送活动推广等方面更具针对性。在这一过程中, 也可以将一些互动中含有不法内容的微信用户直接拉入黑名单, 防止节目在内容导向上出现偏差。

(4) 微信与热线、短信、微博等其他互动形式的配合。广播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具有覆盖广、参与性强等多种特点。因此, 广播节目微信互动并不摒弃其他互动形式的配合参与, 反而在一档节目中, 主持人要有多种互动参与形式的公布, 从而使得广播内容更加丰富, 扩大广播节目的受众范围。

四、结语

微信运营订阅号也可以更互动 篇4

虽然订阅号没有服务号自定义菜单那种更为直观的功能展示,但订阅号也有自己的优势,运用得当也能做好微信营销。接下来由微算盘为运营者介绍一下订阅号运营几个关键。

运用推送消息中的“阅读原文”

微信信息中没有办法放超链接,只有在“阅读原文”可以放上超链接,通过“阅读原文”可以给企业手机网站增加浏览。微信管家商务版是可以在内容中添加超级链接的,提供了很大便利。

每次推送不要超过3条图文消息

如果推送的信息过多,就会没有了重点,如果你重点要告诉客户一件事,请只发一条信息。切记信息中图片不能过多,3张以内比较合适,图片大小要控制在50K以下,图文信息打开速度影响用户阅读率。微信营销关键在内容的质量。高质量的内容会得到众多人的分享,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营销效果。设置关键词回复或自定义菜单

通过关键词设置,为客户推送da安,节约客服沟通时间。自定义菜单罗列出当前热门活动,便于用户随时参与。

微网站承载更强大的信息量

自定义菜单设置太多不利于用户体验怎么办?从微信管家后台一站便捷操作的微网站承载更多的信息量,有再多的信息也不愁展现。

微信互动课堂 篇5

用户为什么要发朋友圈?笔者通过对随机选取的50位微信朋友圈的用户进行了深度访谈。经统计, 约有25%的用户发朋友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进行自我表达, 并不期望朋友圈中的好友可以与自己互动。而超过5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发朋友圈是希望可以与好友在朋友圈内进行互动, 并在互动中得到他人的认可。此外, 还有少部分用户认为自己发朋友圈的动机并不总是相同的, 时而仅仅想表达自我, 但有时却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 总的来说, 用户发朋友圈的动机可以归为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 自我表达。“自我表达”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在《透明的自我》一书中提出, 他将“自我表达”界定为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及感觉的过程。[1]这个“自我表达”的概念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自我表达”的机会越来越少。近几年来, 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 微信朋友圈也成为现代人表达自我情感的网络平台。在朋友圈内, 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符号进行自我表达。例如, 表达获得成功时的喜悦或是经历失败时的悲伤等。因此, 微信朋友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

第二, 自我满足。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提到, 我们是通过儿童时期扮演他人的角色并在玩耍和游戏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识与独立人格, 也就是说人们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完成对自我的建构的。[2]而美国社会学家文·戈夫曼在米德的角色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拟剧理论”和“印象管理”的概念。[3]他认为,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进行着表演, 并且会在不同的现实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塑造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当自我所要构建的形象与他人心中自己的形象不符时, 人们还会通过引导来改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这一行为实际上是为了寻求他人对自己的认同, 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方式。同样, 在朋友圈内, 用户通过发布朋友圈建构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并在与好友的互动中试图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二、“主我”与“客我”的互动

根据在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6月, 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高达78.7%, 大量的微信用户不断在朋友圈中发布内容, 但每个人发布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米德认为, “自我”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而“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结构, 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4]朋友圈所发布的内容作为体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同样由这两个方面决定。一方面, 来自于“主我”直接公开呈现;另一方面, 也经过了“客我”的自我审视和评价, 最后通过“主我”与“客我”的共同作用, 向外界展示朋友圈中的自我。而作为具有约束性的“客我”, 起到了内容的“把关”作用, 这种把关主要有两种途径:

第一, 用户在编辑所要发布的文字、图片等信息时, 脑子里会想象其交往对象在看到状态时的反应, 想象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就像库利所说的“镜中我”一样, 通过自身这面镜子, 评估自己是不是符合他人的要求。通过自身评估, 决定发布朋友圈的内容。例如, 自己本打算在深夜发布一条美食的朋友圈时, 但由于预估到这条“深夜放毒”类的内容会造成圈内好友的反感, 此时便会打消发布朋友圈的念头。

第二, 用户通过其他人对自己发布内容的反应进行评估, 从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反馈, 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米德认为, 人的思想不是以固定的机体存在的, 而是一个不断对经验作出解释、反映和判断的过程。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调整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 当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关于美食、自拍等主题的朋友圈时, 好友的点赞数以及评论数暴增, 且多以正面称赞为主, 那么该用户就会通过他人的反应被激发, 从而多发此类内容的朋友圈。反之, 当该用户在朋友圈中传递一些负面能量时, 好友与他之间的互动频率极低, 那么该用户就会得出好友对此类消息并不感兴趣的结论, 从而调整自己, 在日后少发甚至不发类似的内容。

三、人际间的符号互动

米德认为符号在人际互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并提出著名的互动理论。之后, 布鲁默在对米德的互动理论进行了修缮后提出了较为成熟的符号互动论。他认为,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实质上是符号的互动, 是以使用符号、解释符号以及探知另一个人的行动意义为媒介的。而微信朋友圈中, 人际互动本质上是信息传播的过程, 在朋友圈中, 用户不管是通过文字、表情符号还是图片来发布朋友圈或是回复他人, 其实都是一种符号的互动, 好友之间也是通过符号来实现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的。这一互动过程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 朋友圈内容的发出者作为信源, 出于自我表达或自我满足等原因, 产生发布朋友圈的意愿并将发布内容进行预设。

第二, 在将发布内容预设之后, 用户将其符号化, 利用图片、文字等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给朋友圈好友。

第三, 好友看到该用户所发布的朋友圈时, 进行符号的解读, 理解其意义。

第四, 好友通过思考, 将自己所想要表达的观点转化为点赞、文字、表情等符号对其进行回复, 完成评论。

第五, 之后好友之间不断循环这一过程, 直到互动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互动过程并非一定会发生, 并且就算发生了好友之间的互动也并不一定顺畅。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呢?布鲁默所提出的人际互动发生的三个前提就极好地解释了这一问题。布鲁默称, 人际互动之所以可以发生, 是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的。一是人类基于事物对自己的意义而对事物有所行动。因此, 在用户发布朋友圈消息时, 有的好友会与其进行积极互动, 而有些好友却不予理睬。因为对于后者这部分人来说, 该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就不会有所行动。二是这些意义往往产生于人与人互动的过程之中。这一点很好地解释了关系越密切的双方往往在朋友圈内的互动更加畅通, 频率也更高, 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经常互动, 对符号所赋予意义的理解往往更相似。三是这些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可以通过人的解释而得到修正。[5]这一点极好地说明了朋友圈中交流的障碍。因为, 在朋友圈中用户通过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并非跟对方所理解的意义完全一致, 理解上的偏差往往使得互动难以进行, 而双方可以通过解释来准确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使互动顺利进行。

此外, 由于微信朋友圈的相对“隐秘性”, 非双方共同好友并不能查看彼此的评论, 因此, 朋友圈中的互动多以“一对多”的模式进行, 信息的发布者作为信源, 自然也成为整个互动过程的中心, 互动的内容也大都由其发布的信息决定。

四、延伸与危机

麦克卢汉曾将人类的传播学史概括为从部落化到非部落化再到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在远古时期,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们不得不组成小的部落来共享信息, 而随着文字以及印刷术的出现, 人们开始不再需要部落, 进入到了非部落化的时代。而在电子媒介出现后, 人类社会进入了重新部落化的时代。[6]作为这个时代“虚拟部落”的代表, 微信朋友圈与现实朋友圈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 对现实社交圈的延伸。现实社交圈的人际交往常常受限于地理空间、时间的限制, 表现为松散的状态。即使是在同一个圈子里, 人们的交往也往往受到空间与时间的影响, 多数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在当代, 大多数人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 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不可能永远隶属于同一圈子内, 而是在不同的圈子中迁移。但是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使得现实社交圈好友之间由于时空限制而造成的交流障碍不复存在, 现实社交圈中人与人的关系成为微信朋友圈社交的基础, 微信朋友圈成为现实社交圈的延续, 使人们之间的交流超越时空。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到, 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如果说手机是人嘴的延伸, 压缩了空间实现了点对点似的沟通交流, 那么微信“朋友圈”则进一步成为扩音器。人们通过微信找到失散多年的好友, 通过朋友圈了解他们日常生活的动态, 人不再受到“在场”的限制, 可以通过朋友圈在同一时间内了解不同好友的动态。并通过与不同的好友的互动, 实现点对面的沟通, 大大提高了好友之间交往互动的频率。因此, 从这个层面来说, 微信朋友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于现实朋友圈的扩张与延伸。

第二, 引发现实社交圈的互动危机。曾经有一句网络流行语红遍大江南北: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坐在你身边, 你却在刷朋友圈。虽说有些夸张的意味,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微信朋友圈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20世纪末, 在电视刚刚在中国普及的时候就有学者称, 电视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 人们花大量的时间观看电视节目而忽略了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但与微信朋友圈相比, 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基本上属于信息单一的输入, 所投入的精力也相对较少, 但对于朋友圈而言, 用户不仅要输入信息, 还要输出信息, 所要投入的时间以及精力也就更多。也因此, 用户必定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经营现实中的社交网络, 出现了人们在维系一个虚拟的社交圈而将现实中的社交圈置之不理的现象, 造成了现实朋友圈的互动危机。不可否认的是朋友圈使得好友之间互动的频率大大提高, 但就质量而言, 朋友圈的互动毕竟只是一些“符号”的互动, 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手势、表情等“有温度的符号”相比, 朋友圈中的文字、图片, 甚至是表情符号都是冰冷的, 好友之间很难在这个虚拟社区中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互动以及思想上的深层次会话。

总而言之, 朋友圈将现实生活的社交网络扩展到了虚拟社区中, 使好友之间互动的频率大大提高, 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实朋友圈, 引发了现实朋友圈好友之间的交流危机。

五、结语

本研究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 以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对象, 并根据需要结合深度访谈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微信朋友圈内的人际互动其实是符号互动, 用户通过文字、表情、图片等符号实现自己与好友之间的互动, 互动双方以使用符号、解读符号以及探知其好友的行动意义为媒介。

第二,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 为处于不同场域的好友提供了非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在朋友圈内, 用户通过符号进行自我表达, 并在与他人的符号互动中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 从而完成他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第三, 米德认为, 自我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同样, 朋友圈的内容是自我的一种体现, 也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 来自于“主我”直接公开呈现;另一方面, 也经过了“客我”的自我审视和评价, 最后通过“主我”与“客我”的共同作用, 从而向外界展示朋友圈中的“自我”。其中, 客我在发布内容时, 起到了把关作用。

第四, 现实社交圈的人际交往常常受地理空间、时间的限制, 表现为松散的状态。但是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使得现实社交圈好友之间由于时空限制而造成的交流障碍不复存在, 使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受“在场”与“同时”的限制, 这大大提高了好友之间交往互动的频率, 是对现实朋友圈的延伸。但与此同时, 微信朋友圈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朋友圈中投入了很多的时间以及精力, 频繁地使用一些缺乏感情的符号与好友在虚拟社区中互动, 使得人际交往的质量下降, 引发了现实朋友圈的交流危机。

摘要:近些年来, 微信作为最受关注的社交软件, 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而朋友圈作为一个极其受欢迎的微信插件, 成为好友之间互动的主要媒介。用户在朋友圈内利用图片、文字、表情等发布信息内容, 并与好友之间通过内容的转发、点赞以及评论等方式互动。然而人为什么会发朋友圈?发布的内容由什么决定?个人在朋友圈中是如何与他人互动的?这种虚拟空间对现实社会有何影响?本文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框架, 从理论上分析个人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种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从而使人更加合理地利用该媒介。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符号互动论,人际互动

参考文献

[1]蒋索, 等.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 :114-115.

[2]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154-158, 171-177.

[3]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18-33, 201-217.

[4]王振林, 王松岩.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解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09) :118-119.

[5]王贺新.布鲁默“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 2007.

微信互动课堂 篇6

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的加快, 国家在《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今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学变革将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方式及理念。近年来,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

与此同时,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互联通信工具, 其公众平台的多媒体信息推送和自助互动交流功能正越来越多的受到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的关注和重视[1]。庞大的用户数和增长速度将会使微信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有效的利用微信系统为教育信息化服务则成为当前我们的新话题和研究新课题, 本文正是基于此点,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进行探究, 试图阐述微信系统下教师群体是如何应用它进行有效的运作, 进而提出几个互动模型以供参考。

二、微信系统功能分析

1. 微信系统

(1) 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它支持跨通信运营商 (电信、移动、联通) 、跨操作系统平台 (苹果、安卓) ,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因为是通过网络传送, 因此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 即使是在国外的好友, 也可以使用微信对讲。总的来说, 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的特点, 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 更灵活、智能, 且节省资费。

(2) 微信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 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 它主要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的合作推广业务。2013年8月5日, 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升级, 将微信公众平台分成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类型。服务号是公众平台的一种帐号类型, 旨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服务号一个月内仅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服务号发给用户的消息, 会显示在用户的聊天列表中。并且, 在发送消息给用户时, 用户将收到即时的消息提醒。订阅号是公众平台的一种帐号类型, 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订阅号每天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订阅号发给用户的消息, 将会显示在用户的订阅号文件夹中。在发送消息给用户时, 用户不会收到即时消息提醒。在用户的通讯录中, 订阅号将被放入订阅号文件夹中[2]。

(3) 二维码

二维条形码, 最早发明于日本, 它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 (二维方向上) 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 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 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 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等特点。当前, 二维码广泛用于微信平台中, 形成强大的宣传效应[3]。

2. 微信系统功能优势

当前, 在教师群体中利用QQ、飞信等工具进行业务交流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大量Q群的成立为不同业务的教师群体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智能手机的出现则大大推动了移动WIFI业务的发展, APP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如彩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应用。由于带宽和流量的限制, 一度阻碍了移动多媒体业务的发展, 而微信在图、文、声、动画和视频方面的出色表现, 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它不但大大地扩展了QQ的功能, 弥补了QQ与智能手机结合后的诸多不足, 把移动生活方式和信息交流融合在一起, 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三、借助微信系统开展教师互动交流的模式

1. 基于微信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模式

在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模式下, 教师A和教师B可以通过图、文、声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别人是看不到的, 而且内容都可以记录下来, 方便日后进行查阅。

同时, 由于语音可以作为留言存在, 十分适合教师间对某一问题的个人探讨, 这种模式与QQ好友的交流很相似, 但又超出QQ的部分功能;它与短信的发送效果是一样的, 不但免费, 且更加直观, 方便和快捷。微信一对一模式的出现, 将大大减少了人们短信的发送 (如图1所示) 。

2. 基于微信一对多的互动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在微信中使用得较多, 它类似于在QQ空间中阅读好友发表信息的功能, 不过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同时, 如果好友较多, 更新的速度将会较快。在这种模式下, 你可以就任何一个好友发表的信息进行表态、评价和留言, 效率很高。在此, 每个好友都会实时收到你的信息, 但他们彼此之间如果不是好友的则看不到你的信息, 保护了隐私。

这种互动交流模式在教师群体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人对群体内好友的某一个教学观点、观念的评价和回应态度 (如图2所示) 。

3. 基于微信多对一的互动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与前面的一对多模式互为表里, 在微信中使用也较多, 类似于在微博空间中别人阅读你的作品时发出回应信息方式, 不过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这种方式在教师群体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人对某些教学的感悟和分享, 当其他教师给予不同的回应时, 可以加速自己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这部分内容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特性 (如图3所示) 。

4. 基于微信多对多的互动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与Q群的交流一样, 在群内发表的任何信息, 全体的成员都会无条件的收到。同时, 群内的成员可以任意的发表见解, 当中可以是图、文、声、视频链接等, 十分方便。这种教师群体内的互动交流方式在发放通知信息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在公告信息方面也是很有效的。有时, 也可以作为一个小型的讨论会议使用, 效果也不错 (如图4所示) 。

5.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交流模式

现阶段微信公众平台分成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类型, 服务号旨在为用户提供服务, 它一个月内仅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订阅号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 它每天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 (如下图) , 如今服务号依然停留在消息列表, 而订阅号将会集中体现在相关账户,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公司取用订阅号来开展自己文化传播。比如“微信路况”公众号 (账号:weixinlukuang) 的粉丝数已逼近50万, 每日向用户发送大量的实时交通出行信息, 而“微法律”公众号 (账号:Weifalv001) 已有5万多粉丝[4]。

同样, 教师群体在微信公众平台下的互动交流模式也有两种, 一是订阅号模式, 它类似于以往学校门户网的访问, 但将更为方便和快捷, 它的信息不但保留在微信中便于日后查找, 还可以转发给朋友分享, 内容丰富, 图文并貌。二是服务号模式, 它与微信群的发布类似, 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在发放通知信息方面也具有独到的优势 (如图5所示) 。

四、反思与展望

1. 教师群体基于微信系统互动交流的不足

(1) 微信的“点对点”传播机制不适合发布详细内容

如果微博是大字报, 传播路径由点到面, 则微信相当于私人信件, 传播路径由点到点, 受众都是自己朋友圈内的人, 当中可能有互相认识的, 但无论如何, 发信者和收信者的地位是双向平等的。与微博的信息传播相比, 微信的传播路径是闭环传播, 所有对话外人无法看到, 这也使得在微信上, 内容的再传播变得较为困难。

(2) 微信无媒体属性

它虽然是很好的点对点的即时通讯工具, 但用户对公众账号发布信息, 一定是带着沟通意愿的, 这与受众互动显得尤其重要, 但微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尤其在微信上组织活动, 假如活动规模做得比较大, 用户很难看到此前的信息和其他用户的评论。

(3) 微信系统安全性弱

微信在5.0中增加的打飞机游戏, 在不到一天的时间便遭到破解, 这显示出它的安全性仍有待加强。同时, 我们还发现微信的默认设置下会允许陌生人访问10张图片, 这对于微信用户会带来一些隐私的泄露, 类似这方面的情况也可以归结到微信系统的安全性上来。

2. 教师群体基于微信系统互动交流的展望

无论如何, 微信系统的出现是我国当前移动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重大结合成果之一, 它的出现将有效地加速我国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 微信的出现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和推进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苏州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大二学生王彦云和同学一起组建了一个6人团队,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设计了一套简易的英语课堂互动系统, 将社交的实时性和参与性引入课堂, 效果很好, 带来很大的轰动。我们相信, 这方面的实际应用研究将是微信系统在教育方面的方向之一;同时, 我们也相信, 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创新, 微信系统在教育方面的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大放光芒。

摘要:本文对基于微信系统在教师群体中的互动应用进行探究,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阐述微信系统在教师群体中交流的特点和应用方式, 进而提出几个互动参考模型, 分析了微信系统在教师群体中互动交流的优势、不足与后续发展方向。

关键词:微信系统,教师,互动交流,模式

参考文献

[1]袁继军.关于推广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初步探索http://www.xjds.gov.cn/n7380/n394800/n394833/n395043/6509109.html.

[2][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微信互动课堂 篇7

“摄影技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密切的综合性课程,其艺术性与实用性深深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然而目前,受课时数和课堂教学的限制,师生之间的交互不能随时随地开展,导致学生拍摄作品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通信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一种全新的远程学习模式正悄然兴起,这就是移动学习(m-learning)。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它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2013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预言,在近期发展阶段,移动学习将进入主流应用,成为顺应时代的新趋势。但经查阅文献发现,移动学习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因此,移动学习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是值得探索的。

微信(We 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在无线网络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形式与好友交流,交互功能强大,用户体验良好。据统计,截至2016年1月,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这说明微信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这就为移动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将微信引入到“摄影技艺”课程的教学中,既能有效解决因为课时量少、实验薄弱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又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突破时空限制,从而达到提高该门课程学习效率的目的。

●移动学习及微信的移动学习支持功能

1. 移动学习及其模式

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国际远程教育权威戴斯孟德·基更博士把远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d-learning(远程学习)、e-learning(电子学习)和m-learning(移动学习)。他指出,移动学习将是未来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许多学者都曾给移动学习下过定义,虽然描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本文旨在突出学习过程中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及时性和重要性。

目前国内移动学习的主要模式有:基于手机短信息的移动学习、基于网络邮件的移动学习、基于手机APP的移动学习、基于在线浏览的移动学习和基于实时交互软件的移动学习。在前四种模式中,学生通过无线移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来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其典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实时交互较弱;最后一种学习模式的基础是实时交互软件,其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等优势用于开展移动教学最为理想。目前,用户群体较大的即时社交软件有微博、手机QQ、微信等,鉴于微信具备更强大的移动学习支持功能和即时互动功能,以及在大学生中使用范围广等诸多优势,本研究尝试构建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来进行辅助教学。

2.微信的移动学习支持功能

微信的移动学习支持功能有:文本/语音互动,即文本提供简单的信息交互,语音提供方便沟通、自然对话的直接互动;微信群,它可以更方便地构建学习小组,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同时,它支持共享图片、语音、视频、网址等功能,这样能更有效地发挥群的交流功能,达到随时随地学习的效果;内容分享,即将资源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好友可以进行评论、转发、收藏等,使得微信成为学习内容推广和分享经验的有效渠道。

与其他移动学习模式相比,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模式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即时移动通信所带来的学习者高使用率和强专业性、依托于移动终端(手机、i Pad)所带来的高便捷性和高可用性、专业性所带来的朋友圈内用户的相对一致性、多种互动模式所带来的信息交互的多样化,以及应用简单所带来的易用性。

●微信支持下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的构建

1.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各类知识或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进行社会协商或合作建构的能力,并促进他们意识到自身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具体到教学方法与措施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真实任务,让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解决一些真实的、不明确的问题。此外,应重新组织情境,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来回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所学内容。因此,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发挥他们的协作能力以及会话能力,注重学生通过“微信”这个情境的互动应用自行建构摄影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只需要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与教师、其他同学、学习资源及情境交互。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笔者根据摄影教学各个交互环节的需要,整合微信的主要交互功能模块,建立了一个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平台(以下简称“微信教学平台”)。相应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以下简称“微信教学模式”)(如上页图1),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重视摄影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学习资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设一种满足多维度实时互动、共享资源、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层面要求的交互式移动摄影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私聊、主题微信群等,以文字、图片、语音、小视频等交互方式完成学习,建构摄影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2. 微信支持下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平台

如图2所示,微信教学平台由私聊、微信群和内容分享(朋友圈)三个主要功能模块整合而成。

私聊模块的主要功能在于教学过程中主导与主体之间或者主体之间的一对一互动协作,如个别辅导、教学反馈等。

微信群模块的主要功能在于多人互动协作,如小组讨论、组外讨论等。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建多个主题群和多个小组讨论群。主题群的用途各有侧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加入。笔者共创建了摄影基础知识群、作业交流群和问题答疑群三个主题群。

内容分享(朋友圈)模块主要用于一对多交互。教师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优秀作业及创作心得,师生各自的朋友圈以文、图、链接等形式分享自己的作品、经验心得,推荐摄影理论知识、实践拍摄技巧、名家作品,以及优秀摄影网站、文章、视频等。

●微信支持下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案例设计与效果分析

1.案例设计

笔者选择了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二年级的26名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有着共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储备,且在实验测试之前对摄影的理解都停留在日常拍照这个层面。

接下来,笔者以“景深”主题为例,结合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详细介绍学生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下表是基于微信的“景深”主题交互式移动教学设计方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师生互动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给学生展示一些有关“景深”效果的优秀摄影作品,与学生一起分析影响景深的要素有哪些,并归纳出这些要素与景深的关系,使其掌握景深的概念、影响景深的四要素与景深的关系等内容。课后,学生按照课堂布置的拍摄任务进行实践外拍,笔者通过微信平台按约定的时间组织并发起群聊,通过分析学生作品进一步讲解景深相关知识点。学生可以按时参加讨论,也可以通过小群讨论、和教师私聊等多种微信交互方式进行课外学习。

2. 效果分析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微信支持下的移动摄影交互平台中的内容分享、私聊、群聊等形式辅助“摄影技艺”课程的交互式移动学习模式,形成了大量文本、图像、语音、小视频等实践材料。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摄影技艺”中利用微信群模块进行作品欣赏、讨论和评价这种方式的满意度高达96.6%,对微信私聊模块的满意度为98%,对内容分享(朋友圈)模块的满意度为88.8%。

参与实验的26名学生均认为: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对“摄影技艺”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且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理解概念并提高摄影实践能力,同时更便捷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与教师、同学随时随地交流;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点评;既能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也能研读摄影名家的大作,体会到交互式摄影移动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乐趣。

●总结

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摄影教学模式下课时量不足、交互不足且单一等问题,真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师生交互呈现泛在化、立体化、个性化特点,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教师的组织、监督、指导下,学生在与他人的交互中建构摄影知识,不仅能提高摄影审美和实践能力,还能培养美学素养、创意思维、合作精神及分享意识。该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能有效提高摄影课程的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从微信的及时交互功能出发,在分析摄影教学现状及改革趋向、移动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以期使交互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从而提高摄影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

微信互动课堂 篇8

一、中秋主题表达:一场微信上的狂欢

微信是一种移动化社交媒介。当前, 微信用户已达6亿,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且以华人圈为主要使用人群。仪式通过主题把参与者紧密地纠结起来。在中秋节期间, 微信公众号和个人号积极参与到中秋节庆的狂欢和表达之中, 主要有以下两类。

对公众号来说, 借助中秋节点推出这一主题的文章, 成为公众号吸引受众的一大手段, 文章类型主要分为中秋诗词集锦, 如《最美丽的月亮, 最美的诗词》《古典诗词中的咏月经典》《史上最全中秋节诗词和最美月亮》;中秋习俗传说汇编, 如《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中秋活动预报等。如《盘点沪上中秋赏月佳地》等。

对个人号来说, 中秋节刊发的微信主要有以下几类, 分别是:个人拍摄的月亮照片、个人中秋活动、中秋祝福、中秋感想等。如在笔者的朋友圈内, 有两位摄影爱好的朋友通过自己的相机拍摄了高清晰度的月亮照片, 其中一位还在微信中介绍了月亮拍摄的技巧。在微信上晒中秋个人议程的主题内容较多, 主要有“赏月”——晒赏月的地点、赏月的过程、赏月的体会;“中秋晚宴”——晚宴地点、饭菜等;“中秋感想”——有个人点滴体会, 也有诗词形式的表达;“中秋祝福”——有文字的表达, 也有图片的形式, 也有动画的方式。

二、“天涯共此时”——微信营造的虚拟可能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工具, 其与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其将使用者从互联网端吸引到了移动互联网端, 从而在用户的媒介使用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秋节的微信互动中, 基于移动客户端的微信即发挥了巨大的仪式作用。

中秋微信仪式有一个过程。在中秋之前, 公众号较多公布中秋活动信息、提前发布中秋诗词等内容, 为中秋预热。其中转发量较大的是中秋诗词, 首先通过公众号发布, 进入个人号朋友圈转载。9月8日中秋节当天的公众微信号也有大量的应景文章, 如“斯塾“的文章《良辰》, 点击率为2034, “三联生活周刊”的微信文章《中秋品诗:天将今夜月, 一遍洗寰瀛》, 点击率为54909。

在中秋节当天, 大量微信用户在个人微信号上图文并茂发布感想、转发文章, 在微信群内发布祝福, 相互点评、评论, 尤其在9月8日晚达到高潮, 大家在即时的互动中, 达到中秋仪式的狂欢, 在微信营造的虚拟空间内共享同一轮月亮, 分享“天涯共此时”的喜悦。

三、维系价值——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传统和仪式, 中华民族也是如此, 我们自古就有优秀的祭月、赏月传统, 中秋是全球华人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文化标志和文化仪式。然而, 在现代生活中, 狭义上的传统渐渐被现代化和全球化冲淡了。而从仪式的视角看, 微信这类社交工具担当起了联系人群的纽带, 让分离各地的人通过微信, 共同分享中秋的文化意义, 参与并卷入到中秋的仪式中来, 并在微信的中秋仪式中, 完成中华文化的人同和华人身份的重新建构。

此外, 我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微信这一媒介与文化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能够理解节日仪式的网络传播的意义, 并在仪式中使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各种想象落到实处, 以建构起文化的“想象共同体”, 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焕发现代意义。

摘要:本文从仪式观的视角出发, 以中秋节微信互动为例, 观察微信中秋节庆中的仪式功能, 对唤起华人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 建立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仪式观,微信,文化认同

注释

微信互动课堂 篇9

1 高校体育俱乐部新型教学模式

1.1 模式特色

体育俱乐部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锻炼热情,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弥漫着浓厚的体育交际气息[3]。将体育俱乐部模式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可增强学生的体育知识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自觉主动性,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专项技能与体育文化素质,使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运动的观念。

1.2 存在问题

1.2.1 大学生体育学习及运动自觉意识淡薄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了解与体验,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趣味娱乐性往往被网络游戏、电影或游玩等冲淡,而大学生以年轻为资本,自以为不需要锻炼,以致轻视了体育运动的强身健体功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学生体育学习及运动自觉意识的淡薄。

1.2.2 大学生体育知识来源渠道单一

大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大都是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与书本,所接触的体育资讯太过有限,对体育知识缺乏深入而全面的了解,难以被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1.2.3 师生间沟通互动严重不足

高校的体育课上,一个体育教师往往要面对很多的学生,师生间交往的机会自然很少,每周的体育课时一般都很少,而老师上完课后也不与学生进行过多的交流,以致师生关系淡漠生疏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往往叫不上学生的名字,甚至一个学期下来,还有学生不知道体育老师的姓氏。

1.2.4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需要提升

作为体育教师,其本身的知识体系仍需要更新完善,动作技能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以适应高校学生不同层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需要,因此作为体育老师,仍需要不断地学习,并对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个性化发展趋向作出大致的判断。

2 高校体育俱乐部微信互动平台的优势

2.1 便捷的互动性

微信平台随手机而动,人人都可注册,在有手机网络流量的情况下,人人都可使用,以其便捷的自媒体互动性领先于其他网络媒介。而且,微信能够通过手机通讯录或手机QQ来直接添加好友,属于熟人网络的小众传播,其信任度和传达率是传统媒介所望尘莫及的[4]。

2.2 超强的时效性

通过手机客户端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资讯或传递信息,提供或获取服务,使人们零碎的时间得以充分利用,便于用户分享当下的所见所闻所处所感。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功能,将自己的优质资源分享于他人,也可搜索并获取他人分享的优质资源。

2.3 内容丰富而精微

微信平台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于一体,内容丰富而精微,且能随时更新,其中的资讯可多元化永久共享。

2.4 公众化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具有群发推送功能、关键字自动回复功能、信息管理功能、数据统计功能等。

2.5 地理定位性

微信具有很强的定位功能,微信既可通过手机GPS服务轻易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又能在分享动态中看到分享者的所在地,还能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种资讯服务。

3 微信互动平台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电子信息的网络通讯时代,信息、知识与资源都需要空前的整合,将微信平台作为传媒工具运用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充分发挥微信传媒在教学中的功用,必然会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给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带来极大的便利[5]。

3.1 应用的内容

3.1.1 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微信群聊

将微信群聊功能引入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由体育教师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微信群,添加全班学生的微信号。微信群具有消息群发功能,可提高体育教学反馈的时效性,便于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作业的布置及通知的发布。

3.1.2 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微信公众平台

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名义注册体育教学微信公众平台,然后激活,经审核通过后,由体育教师将公众号或二维码通过各种渠道告知学生们,使他们去关注,学生可将心得或建议在公众平台上留言。由体育俱乐部的教师们组成一个团队,负责微信公众平台的资源整合、信息发布与用户管理等工作,并构建起微信互动课堂,由体育老师科学合理地设定微话题,学生经讨论后呈交微提案,教师对提案进行微点评,再选出两名学生定期发布体育动态微新闻。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微信互动平台是围绕知识要点展开的,教学知识点的有效传播遵循“注意—兴趣—搜索—行动—分享”这一过程。因此,微信互动课堂是体育俱乐部互动教学最为重要的内容,微话题选得好不好直接关乎互动教学的效果,一个有价值的微话题应具备三大点,首先话题要跟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相关,其次是话题要有一定的可辩论性,最后是选题要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针对提出的微话题,组织学生事先分组进行查阅资料并展开讨论,形成意见方案,再由教师随机请一两组同学进行5分钟微提案,其他同学则把自己的看法发至微信互动群。然后由老师来针对同学们的微提案进行专业化微点评,并对大家的发言进行系统性的答复。由老师从学生中选出两名微记者,来总结此次的微课堂互动过程并及时反馈,且帮老师留意好的微话题,再把有价值的最新体育新闻动态发到微信群上,供大家浏览,为下次的微课堂互动作准备。

3.1.3 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微信版电子杂志

在微信上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电子杂志,将优质体育资源分期整合到微信版电子杂志上,以供俱乐部学生会员查阅、学习、交流并练习。

4 微信互动平台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微信互动平台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学到更丰富的体育知识,更好地掌握到技术的动作要领及其运用技巧,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进而使得体育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4 . 1 提升了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

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使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注重发掘学生体育方面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4 . 2 拓宽了师生间互动的空间

有了微信互动平台,不仅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学生可以随时给老师留言提问,老师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4 . 3 增强了学习的便捷性与时效性

通过手机客户端的微信互动平台,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同时,教师自己也可通过该平台来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与教学素能。

4 . 4整合了优质体育知识与技能资源

互联网中有着丰富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资源,用微信公众平台与微信版电子杂志将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体育知识技能优质资源体系,提供给学生们浏览并学习,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中保存并传承下去,对提高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结语

上一篇:资源人力下一篇:科学服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