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的意义

2024-07-13

高新的意义(共4篇)

高新的意义 篇1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 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人才、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台湾经济管理部门和科学技术部门, 借鉴美国“硅谷”科学工业园的经验, 在台湾建设类似的科技园区, 先后开发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竹科)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 (南科) 、中部科学工业园区 (中科) 3大科技工业园区, 使台湾一跃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领域的高地,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台湾科技园区的成功, 离不开台湾经济管理部门和科学技术部门的科学规划和战略引领, 更得益于其先进的管理模式。

当前, 厦门火炬高新区正为建设美丽厦门、实现厦门两个百年目标而勇当厦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借鉴台湾科技园区先进的管理模式, 探索一条适合厦门火炬高新区未来发展的道路, 有着重要且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台湾科技园区发展分析

(一) 台湾科技园区发展历程、现状

台湾科技园区是由台湾“国科会”在台湾北、南、中先后设立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和中部科学工业园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80年12月台湾“国科会”在新竹设立了新竹科技园区以来, 台湾的科学园区不断扩展, 台湾三大科学工业园区共涵括了12个科技园区和1个基地, 其中竹科有新竹、竹南、铜锣、竹北、龙潭、宜兰6个园区;南科则有台南、高雄2个园区;中科台中、虎尾、后里、中兴新村高等研究4个园区以及二林基地。

台湾科技园区布局很好地平衡了台湾北、南、中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通过集群效益、垂直整合、专业分工等产业形态运作, 实施三大园区重点产业错位发展, 促进了台湾科技产业上、中、下游的整体发展和新兴科技产业的孕育成长, 从而使台湾地区的高新技术龙头产业在世界高科技产业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具体产业布局看, 新竹工业园区主要集中了台湾的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周边设备、通讯产业,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主要集中了光电、生物技术及相关医疗设备产业, 中部科学工业园区是台湾精密机械产业的集中地, 同时也发展了一定规模的光电产业。

2012年, 台湾三大科学工业园区总产值为20041亿元新台币, 其中:新竹工业园区10588亿元新台币, 占三大科学工业园区总产值的52.83%, 所占份额最大;其次是南部科学工业园区6220亿元新台币, 占31.04%;份额最小的是中科3233亿元新台币, 占16.13%。除了三大科学工业园区外, 位于台北市内湖区的内湖科技园区也是台湾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典型样本。内湖科技园区是台湾第一座由民间投资及政府放宽产业进驻而发展出来的科学园区, 始建于1985年, 2001年转型规划为科技园区, 占地面积14.972平方公里, 产业用地8.195平方公里, 园区内拥有光宝、仁宝、明基等26家企业营运总部及51家关系企业、12家研发中心、三大固网厂商和新兴的IPS、SDC总公司, 目前进驻厂商家数超过4500家, 2011年产值达35000亿元新台币, 是大台北地区营收最高, 聚集丰沛资金、技术与人才的科技园区。

(二) 台湾科技园区成功之路解析

台湾科技园区的成功, 得益于其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

三大科学工业园区, 作为政府主导构建的科学工业园, 其成功之路, 与民间投资为主导的内湖科技园区, 主要体现在三大科学工业园区是在学习美国硅谷模式因地制宜基础上, 政府进行整体规划和引导, 后者则是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产业自然聚集, 形成优胜劣汰的效果, 台北市政府通过因势利导, 发展成为以ICT (信息通讯技术) 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 为企业营运总部、研发中心集中地。

虽然有着上述不同, 但是, 在成功之路上, 三大竹科学工业园区和内湖科技园区却有更多的相同经验:

1.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

无论是作为三大科学工业园区规划者和主导者的台湾“国科委”, 还是作为内湖科技园区推动者的台北市政府, 都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引导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通过创建服务型政府, 为企业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 通过制订计划和引导产学研融合奖励研发、鼓励创新, 真正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 通过制定产业投资及税收优惠政策和人才政策或政府、企业、社会民众组成的策略联盟, 引导产业发展目标, 吸引各类人才, 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 制定完善、科学的产权运作机制

纵观台湾地区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 其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在于在台湾地区已形成了一套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产权运作机制。它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由风险投资家主导的私有产权结构、以智慧财产权为重要特征的产权制度以及便利的产权退出机制。它们相互促进、共同作用, 对台湾地区科技园区的繁荣发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性作用, 并推动着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3. 引导大学和研究机构为科技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发展, 除了要有雄厚的创业资金投入, 还需密集的知识和技术支持。在三大科学工业园区和内湖科技园区内部及它们周边, 聚集着以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和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实验室、育成中心以及众多的中介服务机构, 它们分别在科学、应用技术等的研发及推广和人才的、技术支持等方面为科技园区提供强大的支持, 成为推动台湾科技园区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台湾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对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借鉴意义

(一) 台湾科技园区管理模式有哪些值得借鉴

1. 良好的法律规章为园区管理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台湾科技园区十分重视科学园法律规划建设,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制度, 使园区管理走上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如《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对投资商的权利及义务、园区优惠政策、行政管理内容等都作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园区还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科学工业园区外汇管理办法》、《科学工业园区贸易管理办法》、《科学工业园区保税业务管理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 真正做到“依法治区”。

2. 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保障了园区有序发展

台湾科技园区设立了由海外著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顾问委员会, 委托美国麦肯锡顾问公司等专业咨询公司进行策划, 无论是在建园之初还是在园区整合、转型过程中, 都极为重视前期的战略规划工作, 每隔几年就制定一次发展远景规划方案。

3. 完善、高效、精简的管理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一流服务

台湾科技园区建立了集中高效的二级行政管理体系, 园区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在园区设立指导委员会, 并专门招聘一批科技专家当参谋, 作为综合性的、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 负责园区宏观决策, 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园区管理局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事务管理。按照“厂商服务, 区内完成”的原则, 在园区内设有整套服务机构, 实现单一窗口的一站式服务, 厂商所需办理的手续都可以在园区内完成。简单、高效的管理方式及完善的支撑配套服务体系, 为创业投资者提供了一流服务, 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4. 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及鼓励措施在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台湾先后制定了《奖励投资条例》、《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划》、《风险资本条例》、《产业创新条例》、《创业投资事业推动方案》、《科学工业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助实施要点》、《科学工业园区固本精进计划》等扶持政策及鼓励措施, 通过创立政府投资基金引导风险投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投资入股、股权激励、评选创新产品奖、“科技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和“研究开发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奖”, 从财政、税收、股权激励、风险投资、研发奖励、方面, 给予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力支持。

在人才政策方面, 除了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外, 台湾地区1995年制定了“加强运用高科技人才方案”及“延揽海外产业专家暂时返台工作要点”, 以重金补贴的方式, 每年计划招募300名以上高科技人才返台工作。台湾政府指示各部门大量编印“回台服务手册”、“求才信息”及建立海外科技人才档案库等, 仅在美国加州就设立了两个专门的办事处, 建立了3000人以上台湾地区海外专家的详细档案, 分期分批动员他们回台工作。

(二) 结合自身条件, 厦门火炬高新区如何借鉴台湾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分析台湾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 目的是借鉴其成功经验, 为我们厦门火炬高新区所用。

1. 加快《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的修订工作及推动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条例等其他法律规章的制定出台工作

《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的修订及其他相关法律规章的出台, 将为厦门火炬高新区的管理体制探索提供法律支持, 为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厦门火炬高新区应力争成为全国高新技术园区中依法治区、以法兴区的示范区, 保障火炬高新区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

2. 借助厦门市委倡导的工业园区整合和火炬同安基地扩区的有利时机, 探索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做好园区战略规划及调整

厦门火炬高新区的规划与开发需要站在岛内外一体化和产城融合的角度, 超越单个行政区划的局限, 进行统筹规划与布局, 构建创新制度、措施和政策, 着重做好产业布局和规划, 并能够随着岛内外一体化和产城融合的进程的深入, 在拓展空间边界和定位问题的基础上, 关注社会和民生因素、关注园区内企业和员工更深层次的需求, 完善和提升园区配套, 塑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投资环境、智力环境, 提高厦门火炬高新区对外界的吸引力和发展动力。

3. 借用外脑, 适时成立厦门火炬高新区顾问委员会和专家智库

台湾科技园区的成功, 与园区指导委员会和管理局招聘的科技专家智库的参谋作用是分不开的。

为了促进高新区发展, 通过借用外脑, 发挥院士、专家在战略咨询、政策咨询和项目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厦门火炬高新区可以适时成立顾问委员会和专家智库, 负责为高新区的产业规划、招商引才、提供投资线索、重大项目技术跟踪与咨询、高新区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与知识路线分析、技术与资本对接咨询、等提供前瞻性、战略性的智力支持。

4. 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基础上, 发挥政府的指导和管理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对于厦门火炬高新区来说,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关键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一切行政管理都应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为前提;一切改革创新都应为投资者提供合理便利为依据;一切管理规章都为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制定。

5. 推动海西股权投资中心建设, 探索出一套适合厦门火炬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产权运作机制

海西股权投资中心, 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产权运作机制的有益探索, 是“十二五”期间把厦门火炬高新区打造成科技和金融深度结合的重要一步。推动海西股权投资中心建设, 关键是建立一套适合厦门火炬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产权运作机制, 重点是吸引和发展海峡两岸一批经营规范、业绩优异、具有影响力的股权投资机构、有证券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入驻, 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对接, 构建起高新技术与金融资本之间的桥梁, 促进产业孵化, 推动资本循环, 由此形成品牌效应、规范效应、财富效应。

6. 争取国际及省市支持, 尽快启动厦门台湾科技产业园试点

厦门台湾科技产业园, 可以充分利用厦门“综合配套改革”的契机, 作为国家对台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对接台湾先进制造业, 强化闽台合作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承载, 共同打造以两岸科技创新为主题、闽台产业分工合作升级为主线、面向海内外市场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在体制机制上, 厦门台湾科技产业园可以争取国际及省市政策支持, 先行先试, 进行大胆的创新, 招聘台湾科技园区专业管理团队进驻, 实行完全的自主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 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 负责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配套设施、创业服务和园区日常管理。

7. 加强厦门火炬高新区与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 深化产学研合作

厦门火炬高新区应该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 (厦门校区) 、厦门理工学院、海洋三所等在厦院校及研究机构拓展合作, 与全国其他地方乃至全球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 (尤其是台湾地区) 开展合作, 与其共建或者让其单建厦门分支机构、分校, 探索两岸共同办学, 试点厦门台湾文教园建设, 共同培育园区发展所需人才, 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发展提供技术及智力支持。

8. 出台产业扶持和人才政策, 加速发展和引进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根据厦门市产业发展规划和火炬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 从财税、金融、贸易、人才等主要方面, 完善和促进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环境, 努力培育新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结合国家“千人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厦门市“双百计划”及“海纳百川”人才计划, 大力吸引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 尤其是面向台湾地区, 实施台湾特聘专家制度, 针对园区内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及相关医疗设备、新材料及新能源、海洋工程、现代农业、文化创意、科技及文化金融等产业人才紧缺程度, 吸纳台湾产业专家、管理专家、科研专家, 有关行业和领域的急需人才及其团队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工作、创业, 充分发挥台湾高层次人才在两岸产业、科研合作等方面的作用。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沟通连接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重要环节, 在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厦门火炬高新区应该完善现有公共服务平台, 引进和发展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让其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园区企业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管理咨询、创新决策、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专业化服务。

勇立潮头, 当仁不让, 厦门火炬高新区应该有信心和气魄, 充当实现厦门“两个百年梦想”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李晔, 王舜.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启示.科学管理研究, 2006 (06) , 第24卷第3期.

[2]丁明磊.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中国科技论坛, 2011 (05)

[3]李淑, 李卫华.新竹科学工业园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3)

[4]萨博斯坦.罗斯.《区域财富:世界九大科技园区的经验》.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高新的意义 篇2

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原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 于2006年7月被批准为辽宁 (本溪)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11月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本溪中药科技产业基地;2008年9月被批准为辽宁 (本溪) 生物医药产业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1月5日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辽宁 (本溪) 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二、本溪高新区面临的问题

1.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经济发展缓慢

当前世界经济依然没有从经济危机中完全走出来, 国内经济受其拖累, 下行压力增大。本溪高新区受此影响, 各项经济指标虽较去年有明显增长, 但发展速度依然不尽如人意, 作为中国药都, 其产值还应有较大的提高。

2. 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效果未达预期

本溪作为老工业城市, 面临着所有东北老工业城市的共同问题:一方面, 由于历史包袱较重, 本身资金积累有限;另一方面,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下, 高新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速度, 使整个高新区的规划难以快速落实。

3. 人才吸纳能力较弱, 发展后劲不足

本溪历史上以“煤铁之城”著称, 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本钢一直是城市经济支柱, 随着近年来效益下滑, 对钢铁行业人才需求下降, 产生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 但是高新区的发展以药为主, 行业跨度太大, 短期内很难吸纳这部分人员。

另外, 本溪高新区的大学城兴建不久, 自己培养人才的速度还不能完全满足整个高新区发展的需要, 新区的整体经济居住环境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也不能发挥对沈阳大学城的依托作用。而高新区的发展核心其实就是人才, 人才储备和吸纳人力不足会严重制约新区的发展。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 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 拓宽产业发展渠道,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发展拓宽产业发展渠道, 避免单一产业结构的风险。就横向而言, 本溪作为钢铁工业基地, 无论是从人才还是资源禀赋上都具有先天优势, 在本溪市政府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也有钢铁工业向深加工及高端发展的内容, 所以高新区可以布局一部分以钢铁为原料的新型产业, 增加新的增长点;从纵向来说, 以中药为例, 本溪中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但是药材培育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 而新药的研究机构数量也不多, 可以进一步从这两个方面推进医药产业链的发展。

2. 广泛筹集资金, 加快推进高新区各项建设

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应借助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积极争取政策甚至资金的扶持;就其它各项建设而言, 应利用多种手段吸纳民间资本的参与, 比如金融创新、原有优势产业资金跨行业进入等。

3. 建设智慧城市, 促进城市信息化发展

信息是高新区除人才之外又一重要的发展因素, 本溪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明显的区位劣势, 信息劣势的一大特征就是人员观念陈旧, 创新创业动力不足。本溪市政府打造智慧城市的举措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是智慧城市的软件建设更甚于硬件建设。不过, 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可扶持相关高新企业的发展, 优化高新区的产业结构。

4.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吸引人才

吸引人才无外两个方面, 一是把外面的人引进来, 二是留住人才。这两个方面都涉及一个问题———城市吸引力, 本溪近年来人口的流出大于人口的流入, 恰恰是城市吸引力下降的表现。如今, 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 单纯的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在下降, 优质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上升,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可以大大提高本溪高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四、结论

总之, 当前本溪高新区的发展既面临挑战, 也面临机遇, 这一点其实也是所有辽宁高新区所共同的特点, 解决好这些问题, 可以更好的完成城市的转型和产业接续, 促进辽宁经济的发展, 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贡献。

摘要:当前辽宁省已建立的13个高新区, 虽然发展较快, 但是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很多关系依然没有较好的协调, 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本文以本溪高新区为例对辽宁省高新区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新区,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高新的意义 篇3

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 武汉东湖高新区主要产业集群保持着高质高效的发展态势。其中,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优势突出, 2012年共聚集企业1113户, 产业链企业超过1100家, 主要产品达1400多类, 实现工业总产值166068亿元, 总收入达1927.34亿元, 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加强;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较快, 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 2012年共聚集企业473户, 创造工业总产值56202亿元, 企业总收入达634.51亿元。生物产业集群聚集企业338户, 工业总产值325.71亿元, 实现净利润32.28亿元;环保节能产业近年来迈入发展快车道, 2012年聚集企业319户, 工业总产值523.9亿元, 实现净利润64.9亿元, 完成企业收入654.03亿元。由此可见, 东湖高新区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 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现代装备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131”产业集群格局。随着各项建设的加快推进, 高新区空间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产业承载能力继续增强, 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活力与能量, 成为引领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机制

1.政府促导机制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 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促导机制对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在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培育主导产业、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促使地区经济实现从静态比较优势到动态竞争优势的飞跃。二是政府的支持有利于营造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 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系统化的环境支持。三是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引导, 对促进集群企业交流合作、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和推动集群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促导机制对东湖高新区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作用是:

(1) 强化硬环境建设。武汉市委、市政府结合产业的专业化、集群性和基础设施的先进性, 赋予东湖高新区市级管理权限, 先后6次采取托管方式, 将高新区面积扩大到518平方公里, 每年投资数十亿元, 进行道路、水电、绿化、文化体育等重大配套设施工程建设, 积极拓展高新区的发展空间, 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2) 注重软环境建设。高新区相继出台融资、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创建等系列支持政策, 重点支持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 以及对完善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链具有重大作用的关键领域和环节, [3]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3) 着力构建政策特区。开发区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光电子信息产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金融后台服务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专项产业政策, 对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近年来又陆续推出“黄金十条”政策, 出台技术研发、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助政策和奖励措施, 积极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 大力扶持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瞪羚企业”, 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2.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

基于社会资本的集群网络机制是集群企业之间、集群企业与相关机构 (如政府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 之间持续互动形成的、基于信任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摄取稀缺资源并获取经济利益的各种网络关系, 它主要体现在商业文化和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关系等方面。集群网络根植于当地社会关系制度和商业文化之中, 是集群企业之间实现持续互动的“黏合剂”, 有利于集群企业获得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群体合作优势, [4]是企业获得社会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该集群网络包括两个层次:内部核心网络、外围支持网络。内部核心网络主要由集群内核心企业、供应商、销售商、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和互补企业等组成, 它们构成产业集群内部核心网络的主体, 并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合作关系连接在一起。外围支持网络则相对复杂, 包括四个组成要素:以大学、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公共服务机构, 以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和社会中介为代表的中介服务机构, 提供集群政策制定、硬件设施建设的政府服务机构, 由企业家关系网络和基于信任基础的非正式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

目前, 东湖高新区已初步建立起以独特的“光谷创新文化”为基础、包括数量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在内的集群网络。

从内部核心网络看, 以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 高新区基本形成以烽火科技、长飞光纤、华工科技等各类型光电子龙头企业为核心, 包括1113家光电子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和涵盖光纤光缆、移动通信、激光、光传输设备、集成电路、光电器元件等相关产业协作配套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内部核心网络。

从外围支持网络构成看, 一是高新区集聚了58家高等院校, 56家科研院所, 13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 1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 106个银行网点, 30余家金融配套机构, 200多家股权投资及投资管理机构, 32家上市公司, [5]建设了光谷新药孵化平台、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光电技术测试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 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组建了中华科技园、国际企业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孵化器25家, 产业技术联盟21个, 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6个, 各类人才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形成了支持高技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中介服务网络。三是提供政策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服务机构不断健全, 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四是企业家资源的大量涌现和“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独特创新文化形成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 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3.外部经济机制

产业集群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 根本上还在于其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6]外部经济机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市场容量扩大、要素市场共享和信息技术交流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推动集群成长和发展。二是通过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范围经济推动集群发展。

在东湖高新区, 外部经济机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作用如下:从规模经济效应看, 高新区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产品, 有利于原材料价格的降低和单位运输成本的节约, 使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区内聚集的58所高等院校、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和2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形成了区域内供应充足的劳动力市场, 每年会给高新技术产业输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 使企业获得劳动力市场共享产生的外部性;关东科技园、光谷生物城等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和产业基地的建立, 使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获得了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外部经济;35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25家创新技术平台的相继建立, 更是充分发挥了外部经济机制的作用, 加快了信息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共享和知识溢出, 加速了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从范围经济效应看, 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光纤光缆、移动通信、激光、光传输设备、集成电路、光电器元件等光电子领域内专业化分工、上、中、下游企业相互关联、协作配套的产业群落。日益深化的专业分工, 使生产、研发、设计、销售等环节实现了有效的分离, 不仅有利于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向该地区聚集, 而且有利于形成一种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高压环境, 促进集群的技术创新并实现更高水平的范围经济, 推动集群持续健康发展。

4.协作共生机制

产业集群类似一个完整的生物生态系统, 这个增值系统中各个价值环节的运行具有协调性, 只有使整个系统而不是几个环节的增值功能得到加强, 才能保证集群整体的持续发展能力。[7]因此, 集群的协作共生机制是指空间聚集的大量专业化分工企业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 与区域内其他行为主体结成紧密协作的生产体系, 实现集群内各行为主体的协同合作, 从而减少交易成本, 形成规模经济, 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组织体系。高效的协作共生机制, 能使集群内企业形成默契的交易关系, 实现柔性化生产和最优价值链分工, 不仅有利于资源共享, 实现“资源协同”效应和“集体效率”, 还能够增加企业的生产规模, 降低生产成本, 挖掘企业总体获利能力, 增强集群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东湖高新区,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协作共生机制表现在:

(1) 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作用, 并在融资、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 助推中小企业成长, 促进不同企业在区域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扬长避短协同发展。

(2) 集群结合自己的产业优势, 出台各种招商引资政策, 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向高新区集聚, 吸引光电子、光存储、数字家电、通信终端、激光、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入驻, 扩大了集群的空间聚集优势, 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3) 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 高新区积极组建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联盟、软件外包产业联盟、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光纤到户 (FT-TH) 、红光高清等21个产业技术联盟, 提高了资源整合能力, 促进了高新区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

(4) 定期召开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家及相关政府部门等参与的产学研联席会议, 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沟通,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促进了产学研之间的联合创新与互动协作。

5.学习创新机制

学习促进了知识的掌握, 知识推动创新的产生, 创新强化了集群的竞争优势, 进而推动集群发展壮大, 这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内在逻辑。学习创新机制对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群内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行为主体通过集体学习和互动学习, 为集群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知识, 提升了集群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提高了集群创新能力。二是持续的学习创新促成了知识的良性流动和扩散, 加速了技术知识的外溢速度, 在“创新———扩散”的浓厚氛围刺激下, 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 企业家才能得到培养, 新企业不断产生,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得到强化, [8]集群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高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高度重视学习和创新机制的构建, 学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具体表现在:

(1) 注重学习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3551人才计划”和“人才特区”建设, 高新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家和学习创新型人才, 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奠定了强大的智力基础。

(2) 大力支持企业上市, 设立风险投资引导资金, 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投入运作机制, 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建设, 大力支持集群创新建设。

(3) 积极支持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安全P3、P4实验室建设, 推进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 形成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的研发机构, 提高了集群的原始创新能力。[9]

(4) 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到2011年底, 高新区围绕重点产业, 先后建成6个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5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和10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9]逐步形成了高新区多元化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 增强了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制约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障碍因素

1.集群体制机制创新不足

(1) 由于高新区的许多企业是由原来的高校校办企业和科研院所改制而成, 目前还未建立起一套以人为本的用人制度, 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选聘、评估、考核、激励与约束的制度安排。从激励创新看, 目前高新区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较多的是国有企业, 示范区在实行股权激励政策时, 也明显倾向于国有企业, 这些以央企为主体的激励政策显然覆盖面过窄, 抑制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发展活力。

(2) 政府管理不到位, 体制机制创新不足, 经常出现政策不配套, 对大型骨干企业的支持政策较完善, 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偏少, 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 导致政策难以执行等问题。

2.集群产业链不完善

目前,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部组织化程度还不高, 企业内聚力薄弱, 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

(1) 产业集群的根植性较弱, 产业链不够完整, 本地配套水平不高, 集群上游产品多, 下游产品少, 没有形成完善齐全的产业配套网络。以手机制造为例, 其产业配套主要涉及闪存、PCB板、连接器、电阻、电感等电子元件, LCD显示屏, LED、表面声波滤波器, 电池、充电器和包装材料等产品, 由于价格、质量和规格等原因, 大部分企业还不能与终端手机整机制造企业形成配套。[10]

(2) 集群内的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 产业关联度低, 集群内部企业联系不密切, 部分企业的关键元器件仍需要进口或从外地引进,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占比较低, 产业关联的外溢机制和协同效应比较欠缺, 给产业集群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3.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1) 由于产学研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 各方对合作的动机、目标、功能定位以及责任的认识等不完全一致, 导致产、学、研衔接难度增加。长期以来, 高技术企业关注的是科研成果的市场效益或市场前景, 而高校却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 重论文轻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科研成果的使用性与企业需求相距甚远, [11]影响了双方的合作创新。

(2) 产、学、研良性互动能力较差, 未能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动合作机制, 企业之间的信息和知识交流不充分, 企业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 企业的创新大多来源于企业内部, 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创新比例严重不足, 大大降低了集群的合作效率。

4.集群创新能力偏低

(1) 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淡薄, 还有些企业根本没有设立技术研发机构, 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创新动力明显欠缺。

(2) 产业链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 差别较大。有大学和研发机构支持的高技术企业, 其科研力量一般比较雄厚, 技术创新能力较强, 而部分科技型企业, 由于不太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3) 高新区科技创新的绝对主力仍是大中型工业企业, 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偏少, 技术创新能力偏低, 集群产品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5.集群支撑能力较弱

(1) 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服务的猎头公司、资产评估、会计师事务所、科技创业、人才服务、法律咨询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足, 制约了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地发展。

(2) 融资体系不完善, 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加上资本市场发育欠缺, 尤其是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机构, 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融资存在较大困难。

(3) 尽管高新区已建各类孵化器13家, 孵化面积达125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超过1300家, 但与中关村孵化器超过100家、孵化总面积超过1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5000家的发展水平相比, [12]企业孵化器的能力明显偏低, 对产业集群的支撑能力还有待提高。

促进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

1.加大机制体制创新, 完善集群发展环境

(1) 不断深化股权激励改革, 完善价格机制、补偿机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 积极拓展开放服务平台,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构建高效的集群发展环境。

(2) 大力推进光谷金融港建设, 健全多层次、多形式资本市场, 建立融资担保、创业投资等风险补偿机制,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 拓宽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 完善投融资支撑平台。

(3) 认真贯彻示范区“黄金十条”政策, 加快构建“大院大所大企”科技成果“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 打造科技供需“直通车”, [13]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4) 大力实施“3551”人才工程, 不断调整企业人才队伍结构, 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重点培养关键领域的稀缺人才和产业适用性人才。

2.积极培育核心企业, 完善集群产业链条

(1)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 重点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核心企业, 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企业, 提升龙头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继续强化招商引资, 实施一批重大带动项目, 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 有针对性地引入上下游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 完善大中小企业间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配套的集群网络体系。

(3)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着重引进一批高成长企业入驻, 继续推进企业加速器发展, 支持高成长企业发展壮大。

(4) 加快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及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等高技术服务业, 延伸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产业链。

3.强化产业技术创新, 提升集群创新能力

(1) 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 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进一步掌握和提升核心技术。

(2) 加快光电国家实验室和地理空间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步伐, 努力建立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

(3) 积极推动光电子、移动通信、激光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的资源整合,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重组, 大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

(4) 加大招商引技力度, 积极引进一批国际著名的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 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开发项目, 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提升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5) 加强集成电路、863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等各类专业孵化器建设, 积极打造一批专业孵化器, 助推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发展。

4.推动产业组织创新, 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1) 积极发挥产业技术联盟、创业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的引导作用, 加快国家光电子产品检测中心、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集成电路设计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力争在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创意等领域新建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提升服务平台的支撑能力。

(2) 大力支持行业信息交流、传输和发布平台建设, 加速科技资源的流动和传播。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 鼓励发展为企业服务的研究、策划、出口代理、投资理财、人才服务、信息中心、创业创新等各类中介组织, 逐步健全会计、法律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3) 推进专业市场的建立和升级, 积极促进商品流通平台和物流平台建设, 构建一批区域性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 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 提升产业集群的支撑能力。

5.推动集群交流合作, 提高集群合作效率

(1) 科学制定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 深化企业间、企业与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间的交流合作, 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 推动集群合作向纵深发展。

(2) 主动跟踪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向,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销售与生产网络,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强化对外交流平台建设, 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大力促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产业集群建设, 拓展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

(3) 积极举办科普展览、讲座, 开展多种形式的设计创意大赛, 大力支持创新教育, 广泛传播创新意识, 积极培育“鼓励创新, 敢为人先、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光谷商业文化。

轮胎高新技术的应用 篇4

普利司通认为轮胎在冰面上打滑的原因是冰面上形成水膜。通过这种思路研制出发泡橡胶技术, 它拥有丰富的气泡和水路, 这种特殊表面膜状结构能够快速去除冰面上的水膜, 通过抓挠冰面的细微突起, 来提高轮胎的抓地力, 改善轮胎的冰雪性能。

同时, 发泡橡胶技术能延缓橡胶老化带来的抓地力下降, 此项技术主要应用在“Blizzak冰锐客”轮胎上。最近推出的REVO发泡橡胶GZ技术, 能提供更优异的冰雪性能。

2 米其林的“耐久技术”

米其林耐久技术包含两方面, 一个是在轮胎制造过程中, 在轮胎胎面橡胶之下将一条数百米长的钢丝沿周向缠绕, 以此来提高轮胎结构强度, 使其有更长的寿命和更强的负载能力, 这就是无限环绕技术。另一个是在轮胎花纹内部设计一条剖面类似雨滴形的内藏沟槽, 专利的“雨滴形”细小沟槽采用“双波浪”三维互锁式设计, 当轮胎表面花纹被磨损后就会打开, 形成新的沟槽花纹, 它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增强花纹的强度和稳定性, 实现胎面花纹的自我再生, 使轮胎在寿命周期内部能提供持久的抓地力和操控性能。

米其林耐久技术 (胎面花纹自我修复技术) 是其独享的一项轮胎突破性技术, 它让子午线轮胎的寿命和持久性发生革命性进步。

3 固特异的“霸力泡”、“霸力齿”与轮胎的金刚甲“杜邦凯芙拉材料”

用来提供轮胎抓地力的主要是轮胎胎面上的细刀槽, 轮胎的胎面刀槽越多, 其抓地力就越强, 但胎面完整性就会被破坏, 在受到外力时就会产生不规律的蠕动, 使轮胎的操控性能下降。为解决这一难题, 固特异采用了“霸力泡”与“霸力齿”的专利技术。

“霸力泡” (胎面刀槽泡状互锁技术) 通过轮胎花纹间的相互锁定 (在轮胎的胎面细刀槽中制作出可以互相咬合的半球状凸起和凹陷) 的原理, 当轮胎受到压力时, 这些凸起和凹陷相互咬合, 在保证抓地力的同时, 提高胎面刚性, 从而提高轮胎操控性。这项专利技术在保证轮胎胎面刚性不变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胎面刀槽的数量, 大幅度提高了轮胎的抓地性能。

“霸力齿” (3D立体凹凸套合槽设计) 是在不影响操控性能的前提下, 能防止轮胎侧向滑移, 并能最大化行驶中胎面的接地面积, 有效缩短刹车距离, 从而提升在干湿路面的抓地力及刹停性能, 同时维持横向胎块的稳定性。

帘线层材质是决定子午线轮胎耐用性的重要因素, 从制造轮胎成本上考虑, 中低端子午线轮胎一般都采用钢丝作为帘线。杜邦凯芙拉纤维的强度比钢丝高5倍, 将它应用到轮胎上, 当遭遇铺满碎石和崎岖不平的路面状况时, 驾驶者可以轻松应对这些路面险情。

4 马牌的“轮胎失压续航”

轮胎失压续航技术SSR是大陆公司新开发的RFT技术轮胎。有RFT轮胎在遇到紧急状况或者轮胎缺气运行的情况下, 驾驶人员可以安全地把车辆驶入最近的维修站。轮胎失压续航技术基于自我支持, 轮胎泄压时就保证了RFT轮胎的胎侧不会在路面和轮辋之间被压坏, 加强了胎侧支撑车辆。

使用SSR轮胎, 意味着在失压的情况下, 也不必立即在恶劣的环境下更换轮胎, 轮胎仍然可以在不高于80km/h的速度下安全行使80 km的距离, 在失压状态下的最长行驶里程甚至高达160 km。使车辆从容开到附近的维修站更换轮胎, 这不但增加了行驶的安全性, 同时也不需要千斤顶和备胎, 降低了车辆自重, 拥有更大的后备箱空间和更低的油耗。

5 优科豪马的“橘油技术”

现代轮胎用橡胶是经过硫化和加入石墨等配方才能达到坚硬耐磨的程度, 轮胎的硬度直接关系到轮胎的寿命和抓地性能。橡胶软抓地力更好, 但不耐磨;橡胶硬虽然寿命长, 但抓地力往往不好。这两方面常常是相互矛盾的, 作为轮胎的生产企业一直在寻找兼顾这两方面的技术。

上一篇:企业和谐工会任重下一篇:搜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