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产业区

2024-11-25

高新产业区(共12篇)

高新产业区 篇1

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 规划面积9.3平方公里。自1992年9月设立以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 正在逐步成为投资环境优良、服务设施配套、产业结构合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具备了投资兴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现有入区企业290余家, 产业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近年来, 主要经济指标在山西省14个省级开发区名列前茅。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写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2012年) 》显示, 在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主要指标数据及统计排序中, 长治高新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 (矿山装备) 按利润率排名全国第15位, 按单位电耗实现工业增加值排名全国第19位。

夯实基础有序发展

近年来, 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以专业建设为载体,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以集聚产业为主, 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为主, 集中力量先后建设的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德式工业园、科技工业园和星星标准工业园, 已初步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德式工业园是在长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德国北威州为重点, 以玛尔市为轴心, 实行四门大开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指导下, 借助长治市和德国北威州玛尔市友好城市的便利条件而兴建的专业园区, 2002年6月开工兴建, 占地445亩, 现已全部建成, 实现“七通一平”, 是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专业园区。科技工业园是在德式工业园的示范推动下, 2006年开工兴建, 占地1 000亩, 目前已基本实现“七通一平”, 园区主体设施基本完工。星星标准工业园是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集约式开发理念倾力打造的中小企业集聚基地, 园区设有综合管理服务区、生活区、标准厂房区, 拥有一流的投资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方便的交通网络、优惠的投资政策、简便快捷的投资程序, 是有识之士的理想创业场所。

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山西省委转型跨越发展要求和长治市委重振上党雄风的决策部署, 充分发挥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转型跨越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高新区坚持从本地资源禀赋出发培育和发展产业, 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集群产业格局。

主导产业与时俱进

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走招商引进与培养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嫁接改造传统产业, 积极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将重点放在做强四大优势主导产业上, 分别是直接服务于煤炭生产的装备制造产业, 间接服务于煤炭生产的高端智能设备制造产业, 改善煤炭生产环境、提升井下安全、节约能源与资源方面的装备制造产业, 依托多家龙头企业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产业。

园区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把工作重心和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 尤其是放在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高新技术项目之上, 坚持高标准定位, 严把项目入园关;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研发机构进行合作, 以适时、适度为指导原则, 引进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 开发抢占高档产品市场, 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品牌效应, 技术标准, 达到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园区管委会为切实加强企业对安全生产的管理, 组织相关部门加强中大危险源的排查、登记工作, 筹备建设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系统, 确保安全生产;为避免重复投资、无序建设, 促进信息基础设施有效、有序、有力推进, 达到集约化建设的目的, 园区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了总体规划与产业规划之中, 通过两化融合, 大大优化和提升了园区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 为长治市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道路。投资环境的日臻完善, 使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成为国内外工商实业界投资的热点, 成为外来投资者、创业者和技术人才充分施展才智、获取最大利益的宝地。

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是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度重视的建设平台, 不仅为园区提供完善了基础设施, 提供人力资源、金融、市场、品牌、信息等公共服务,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加快园区的产业发展。创建“示范基地”必不可少的便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服务, 研究成立了相关各职能局创建组织机构, 出台了相关利好政策, 加大人才引进及资金投入, 为示范基地创建提供政策保障, 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创建条件。

为了进一步发展主导产业, 扩大对外开放, 吸引外商投资, 近年来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大力改善硬环境的基础上, 着力抓好软环境的改善和建设, 相继出台了《长治高新区自主创新促进办法 (试行) 》、《长治高新区招商引资土地优惠政策 (暂行) 》、《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企业发展力度的若干规定》、《长治高新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创优环境和引资上项的办法和规定, 从土地出让、财政扶持、鼓励自主创新等各个方面对外来投资、技术人才给予最优惠的政策, 最优良的条件, 最丰厚的待遇, 最便捷的服务。

自主创新战略规划

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山西省首批成立的开发区之一, 自设立以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 已成为投资环境优良、服务设施配套、产业结构合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具备了投资兴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初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和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的产业链及相应产业集群。园区将力争在2~3年内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按照工信部关于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精神, 结合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要求和长治市重振上党雄风的决策部署, 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效应,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提高核心企业竞争力和园区综合经济实力。

园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以集聚产业为主, 结合山西煤炭经济的特点, 充分发挥高新区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方面的引领、示范功能, 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自主创新与示范带动四大原则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十二五”期间, 增速招商引资步伐, 积极争取扩大区域面积, 尽快实施“一区多园”模式整合市区周边的工业园区, 同时加强自主创新, 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

长治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 开发潜力巨大, 发展前景广阔。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优惠便利的政策, 高效优质的服务, 诚实可信的合作, 优良美好的环境, 先后引进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德国安联集团等3个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基地投资兴业。这些优势, 也为长治高新区高新项目引进、产业优化升级夯实了坚固基石。现在, 长治高新区正向着转型跨越的宏伟目标, 乘风破浪, 加速前进。

高新产业区 篇2

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冲击与压力。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也在生产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努力保护其市场分额。如:回归自然的理念与生活方式的产生,传统产业产品的不断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对高新技术产品造成冲击。但是从趋势上,高新技术产业市场份额仍将进一步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存在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关系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的消亡。正如工业社会中工业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农业的消亡一样。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并存的经济结构。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它向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的渗透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和速度。

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出的大量知识产品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到熊彼特的创新学说,人们逐渐对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物质资源贫瘠的日本、以色利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显示了知识和智慧已经成为财富的重要来源。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信息和知识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罗默认为技术要素的投入产出体现为收益递增规律。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它的作用体现为拥有智能资源的人力资本、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以科技为核心构造的生产力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们可以认为,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规模迅速扩大,在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被广泛认可。随着经济中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在产业结构上反映为第三产业作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以外的需求的产业迅速发展。有些学者提出,服务型产品将取代实物产品成为市场的主体。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的核心是围绕自然资源的使用为市场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并结合产品进行技术服务,以方便用户购买使用的售后服务。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是经济的中心。无形的知识或物化的知识是企业产出的主要价值所在。

围绕知识生产、使用,大批以提供知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日益壮大。这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将可以直接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服务。

高新技术产业往往涉及多种知识、多门学科和多种人才,当它向其他领域及传统产业部门融合渗透时,会形成一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观念意识等。新的产业产生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品,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迈克尔·波特甚至提出,国家竞争力并不决定于该国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而是决定于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如果能够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有效的支持环境,能够在全球发挥这种竞争优势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获得经济发展。

传统产业作为成熟的产业,稳定的投入产出关系,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许多高新技术产业,是初生的、不完善的、具有潜力但又不能确定能否迅速成为当今经济生活中的主导,过度依靠高新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引发社会政治经济的不稳定。以网络技术为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认为,它的根本出路在于与传统的经济融为一体,用新的技术服务于传统经济并在这个过程中来发展自己。网络技术如果与传统工业的有效融合,必将为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恰恰也是网络行业自身的出路所在。

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保证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和谐发展

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保证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合作发展

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优

化产业结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使命。随着高新产业群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传统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与管理的支持。政府应加大协调力度,加强企业、大学、公共研究机构间的合作,鼓励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产业化进程。日本在80年代着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纺织、钢铁、造船、家电、汽车等制造领域,很快超过了美国。巴西的《信息产业法》规定,凡是用于科技创新的投资达到当年产值5% 的企业,可减免50% 所得税并免缴工业产品税。另外,政府还规定,由科研机构牵头、至少有两家企业参与的联合开发项目可得到国家50% 经费的扶持。巴西全国工业联合会对全国科研院所在生物、新材料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开发出来的新技术进行登记列册,向全国生产部门推荐,使企业更好了解、利用这些新技术。

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并不占据竞争优势。即使中国政府加大投入,短期内高新技术产业也不可能有明显的变化。更何况我国这一产业内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由“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再到“中国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中国的传统产业中一些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如:带有明显民族特色的产品、纺织品、玩具、鞋等急需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或通过工艺改造进一步降低成本。集中力量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进行技术攻关效果会非常明显。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篇3

10年来,无锡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积极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一座以科技城、生态城、无锡新城为内涵的现代化科技新城正在迅速崛起,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先进高新区称号,2002年综合排名居全国高新区第六位,经济总量居第四位。

高速增长的综合经济实力。建区1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0%,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4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0%。2002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62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63亿元,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财政收入2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2亿元,希捷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成为全市第一家销售收入和出口额过百亿元的外资企业。

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实施对外开放,建成在长江三角洲有重要影响的制造业基地。截止2002年底,累计批准外资项目682个,总投资7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美国柯达、通用电气、希捷,日本夏普、日立、索尼、东芝、松下、住友、三井、三菱、丸红、普利司通、CMK,德国西门子、拜尔、博世,瑞典阿斯特拉、沃尔沃,瑞士罗氏,法国欧尚、圣戈班,台湾统一、光宝、东元电机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公司落户园区。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已有35家在新区投资,对日本、韩国招商势头强劲,区内有34家企业兴办了研发中心,初步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和产业关联化的的良好态势。建成了省级无锡私营外贸企业创业园,2002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9.4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22.6亿美元。

迅速崛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建成了国家出口加工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和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了无锡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孵化面积达到10万多平方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5%以上,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份额达到54%,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5%,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8家,高新技术产品144个,国家级新产品5个,承担各类国家级科技项目43项。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美国北卡州三角研究园、英国纽兰兹科学园、剑桥大学科技园成为友好合作园区。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0人,其中博士、硕士440多人,设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先后投入60多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实施"九通一平",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其中高新区22平方公里,配套区15.8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高新区和50平方公里配套区开发全面启动。绿化面积达到650万平方米,建成了新洲生态园,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形成了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包括三个污水处理厂、两个热电厂、垃圾中转站等,建成ISO14000国家环保示范区。建设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和行政性收费"零费区",建成了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外商公寓、长江俱乐部、科技文化会展中心等配套设施,引进了一批金融保险和中介组织。建立了海关直通点、高新物流中心、公共型保税仓库。建设了园区光纤网,开通了中文、英文、日文网站,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申报、网上统计。

逐步提升的人民生活水平。全区就业人数达到14万人,其中高新区创造就业机会8万多个,2002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8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完成"农转非"4.8万人,占农业人口一半以上,有2万多人在企业就业,建设农民公寓近400万平方米。建立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了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建立扶贫帮困助残基金,实施了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

高新技术产业区需要市场细分 篇4

高新技术主要特征是知识高密集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在一个时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高新产业的分工也更加细致和明确, 任何组织都无法独立完成某一高新行业的全部产业链甚至是某一环节。高新技术从研究到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要经过诸多环节: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科学研究、设计、开发、研制、出样品、出样机, 然后进行中间试验或小批量生产, 最后才能够规模经济生产, 而其中又有多个环节需要市场化及相应的经营管理和销售服务, 要做大量具体的转化工作。不同的环节, 高新技术的形态、特点和要求完全不同。产业链前面的环节, 高新技术理论化, 项目的数量庞大而失败的风险高, 知识密集程度高, 资金投入比例倾向于薪金, 项目投入低, 单位产品的投入产出比高, 而市场化和经济实现能力差。产业链后面的环节, 高新技术的现实性强, 项目的数量少而成功的风险高, 资本密集程度高, 资金投入比例倾向于项目本身, 单位产品的投入产出比低, 而市场化和经济实现能力强。各个参与高新技术的组织和个人, 都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 尤其是知本水平和资本水平扮演自己的角色、承担自己的的义务、享受自己的成果。高新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市场中寻找到自己在产业环节中的位置, 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保留下准确定位的企业、淘汰了错位的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政府通过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建设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区域, 享受着智力密集优势和环境开放优势, 是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和风向标。作为非企业组织, 开发区似乎跳出了市场的三界外, 不受市场规律的制约, 超越了市场的生死轮回。事实并非如此, 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都是经济问题, 归根结底是市场规律的结果。积极顺应市场规律, 城市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高;逆市场而行, 城市经济衰退, 甚至会荒废、沦落为废墟。而开发区承担着拉动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更新的重要作用。如果开发区不能适应市场规律、不能根据自身条件科学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开发区会在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竞争中失败, 逐渐沦为普通的经济区, 最后失去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在知本和资本两方面都没有优势的地区, 科学定位才能够有利于集中知本和资本有针对性经营, 在某一环节上突破, 取得相对的市场优势。

SWOT是目前比较科学和受到推崇的评估手段。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 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 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组织现实情况的方法。S代表strengths (优势) 、W代表weaknesses (劣势) 、O代表opportunities (机会) 、T代表threats (威胁) 。SWOT分析通过对开发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 充分综合评估与分析, 寻找到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目标市场。从而科学地调动资源及调整策略, 有的放矢地招商引资、有方向性地引导区内企业和组织。

我国的开发区普遍能够主动进行行业定位, 但是很少主动评估、确定在产业链中的市场定位。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信息产业龙头、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软件外包为特点、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农业技术为主业, 以及其他少数知名开发区以外, 我国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真正知名的、富有特色的并不多, 很多已经或正在沦落为普通的经济开发区。这样,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遇到了制约: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组织与机构的推动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不够、公共财政的支持不足、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撑不完善。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结合国情而建立的社会公益型科技服务区, 国家制定了有关政策、各级政府提供的必要条件, 拥有局部优化的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该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提供综合服务,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的经济生长点, 为产业升级换代提供技术动力。肩负如此重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该找准市场定位、科学规划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优势, 成为提高城市或区域的生产力水平、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发动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董大海.战略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高新产业融资计划书 篇5

四川本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工商注册号:510000000294255)成立于10月,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公司致力于文化、旅游、商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开发、建设营运和品牌打造,是文、旅、商三大产业综合发展,走向品牌化、国际化的主要投融资平台和营运平台。 按照培育核心战略品牌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强化专业化分工,逐渐形成产品研发、品牌营销、资产运营三大专业板块。公司下设八部一会:专家顾问委员会、行政事业部、资本运营部、规划发展部、投资管理部、市场营销部、人力资源部、项目事业部、开发事业部,形成了“专业化经营、模块化管理”的管理模式,促进了公司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人、财、物等战略资源的有效配置。

公司以“大旅游带动大产业”为创新思路,最大限度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恪守“创造美好生活,倡导健康方式”的企业使命,始终坚持以宏大的事业感召人,以灵活的机制吸引人,以优秀的文化聚集人,以发展的机遇成就人,以“道法自然厚德诚信”的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一支文化层次高、专业覆盖面广的高效队伍。

公司以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为核心业务,致力于区域、城镇开发和运营,涵盖文化旅游项目的全程咨询、策划、规划、建设、招商、运营、管理等业务,构建了完整的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管理链条。通过倡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和古镇的保护性开发、民间民族歌舞艺术的弘扬,引领文化的创造和复兴,有效提升城市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集中优势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艺术演艺产业等文化产业,并以文化产业大发展为契机,力促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跨越式发展。

二、 项目背景

1、概况

11月,陕西省安康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安康市恒口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是汉滨区委、区政府派出的正县级机构,履行恒口示范区党建、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责,并于207月25日正式揭牌成立。示范区距安康中心城区19公里。总面积382.2平方公里,辖恒口、大同两镇,147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6.04万人。

恒口示范区位于安康市月河川道中部,是月河川道城镇带三大支点和“一体两翼”核心产业聚集区之一,是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也是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城镇。

便利的区位交通

恒口示范区东接荆楚、西至沔汉、南达巴蜀、北通甘宁,自古以来就是区域商品集散中心,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紧邻拟建的安康机场,阳安铁路和G316、S310公路横贯其中,包茂、十天高速在境内交汇,是连接西安、汉中、安康和重庆、武汉、成都的重要交通枢纽。便捷的高速公路网,使恒口示范区成为成渝、关天、武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

千年的文化传承

恒口示范区以千年古镇恒口为核心,开邑悠远,人文辐辏,古名“衡口”。古镇始建于宋,兴于明、清。历代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文化积淀丰富,商贾云集。据当地县志记载,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湖、广、闽、赣和黄河流域的晋、豫等地有移民迁入,在恒口镇内建有众多会馆,形成了融秦楚、粤闽、巴蜀文化交汇于一体的现状,自古以来就是陕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重镇,形成了久

远的历史沿革。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是恒口具有了明显的长江流域文化特色。

灵秀的自然资源

恒口示范区凤凰、福牛两山南北相拥,恒河、月河交汇形成的“两山夹一川,双河穿其间”的自然地貌,丰富的森林植被创造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山秀水美,人杰地灵的自然景观格外壮丽。拥有保留了较好的明清古街及凤凰山森林公园等生态人文资源,可打造陕南生态文化旅游高地,是连接国家规划的“西安----三峡”和“西安----张家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中的重要驿站。恒口示范区用地条件优越,土地广阔、平整,山水资源丰富,是建设现代田园风光城市的最佳之地。

支柱产业已经形成

恒口示范区已经形成了现代生态农业、特色水产养殖、宝业丝绸、精密仪器、恒圣矿业、恒巷化工为龙头的生态农业、丝绸产品、工业加工、生物化工、商贸物流五大支柱产业。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先进的产业基础条件为恒口示范区的发展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规划

核心区规划

恒口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北至阳安铁路、南到十天高速、西至越岭关、东至市农科所,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15万人口。其功能定位为:安康辅城、山水新城、移民重镇。城市性质为:月河川道城镇带重要节点之一,

安康中心城市的副中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示范区。到,在恒口示范区建设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生态优美、人文宜居、带动力强、15平方公里、15万人口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副中心。

空间结构布局

示范区总体空间结构布局为“一心、双脉、六区、多点”。“一心”:规划在月河、恒河交汇口布置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即“恒口之心”;“双脉”:月河公共设施发展脉络和恒河公共设施发展脉络;“六区”:古镇综合区、活力科技区、产业休闲区、生态公园区、产业服务区、滨水宜居区;“多点”:行业服务中心、体育休闲中心、农业科技中心、商务办公中心、产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活力商业中心。

发展目标

恒口示范区的发展将辐射带动铁路以北、大同镇等区域,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30万,将于中心城市控制区域相接壤并连为一

体,形成月河川道城镇群。恒口示范区将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打造新型工业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城市品牌和旅游特色,加快培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集中打造核心竞争力,真正建成生态优美、人文宜居、风景独特的现代田园风光城市。

3、恒口之心

恒口之心位于示范区月河、恒河交汇口的核心位置,为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行政中心、高档住宅社区、核心商业区与五星级酒店区。本BT项目“恒口示范区月河北岸月滨大道一期工程和创业中心”即为恒口之心规划区内项目。

三、项目简介

公司做为安康市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于4月5日在“第十七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上与安康市恒口示范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BT模式投资建设协议书”,据此公司拉开了“扎根安康、建设恒口”的序幕。

通过安康市政府以及恒口示范区的大力支持,公司加大了在安康市恒口示范区的投资力度。到目前为止,公司在当地开展的业务主要为以下几块:

1、工程名称:陕西省安康市恒口示范区月河北岸月滨大道一期工程和创业中心BT项目

A、建设地点:陕西省安康市恒口镇一期详细规划恒口之心内;

B、设计单位:陕西华瑞勘察设计院;

C、建设规模:月河北岸月滨大道一期工程占地52800平方米(80亩)、总投资额约7000万元(以最终决算为准),长约2200米、宽24米的路桥工程;创业中心项目投资估算7000万元,以最终决算为准,共计约1.4亿元;

D、承包方式:包工包料、清单计价的方式计价(即工程量按实计算,全额取费后总价以土地置换形式支付);

E、工程款支付方式:业主在我方投资建设施工前以约定价款用土地置换方式支付项目工程款,土地价款按每亩人民币柒拾万元计(含土地出让金及其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相关税金和费用),土地面积暂按200亩计算(最终按实际决算多退少补),土地位置位于恒口之心规划范围内。

2、“山水新城”开发项目

项目建设的地理位置: 安康市恒口示范区一期规划675亩“恒口之心”地块内 、四至(四周相邻):东临规划筹建中的五星级酒店,西临和平路,北为恒口镇明清古街,南为示范区创业大厦和公检法等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聚居区且与月河相邻。项目地块紧邻恒口镇主街区,地势平坦,形状方正,无拆迁与市政管网迁移,已完成周围及地块内市政道路的规划,现地面自然标高低于月滨北大道,便于地下室施工,地面附着物已完成赔偿,现有市政管网及电力通讯主干线已接通至地块红线边缘,开发与施工条件优良。

上述地块已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三证。

设计规划参数如下:

A、总用地面积:13平方米

B、总建筑面积:421272.10平方米(不包括地下车库),地下室面积: 88599平方米

C、建筑占地面积:33758.7平方米

D、建筑密度:25.6%

E、容积率:3.19

F、绿地率: 35.5 %

G、总户数:3389户

H、停车数: 个

3、安康金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约40亩)

该项目位于原中国黄金总公司安康金矿大院。安康金矿“团结、开拓、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以及“省级模范职工之家”的大院形象已经深深植入恒口人的内心。为改善原安康金矿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安康市恒口示范区正式启动了原安康金矿棚户区改造工程。本项目占地约40亩,安置原居民228户,改造后的小区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米。

总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A、规划净用地面积:27225.31m2

B、规划总建筑面积:134095m

C、容积率:4.5

D、建筑密度:24.65%

E、住宅户数:1188户

四、项目现状

1、管理模式

我公司针于205月在安康市正式成立“四川本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安康市恒口项目部”,全面履行《BT模式投资建设协议

书》和《恒口示范区原安康金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协议书》中约定的各项义务,全面开展恒口项目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

并同时按照安康市委市府及恒口示范区要求由四川本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原股东全新组建陕西本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年10月,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主要经营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和租赁、物业管理、酒店管理、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销售;企业形象策划等业务。

2、项目建设

A、月河北岸月滨大道一期工程和创业中心项目在示范区管委会的指导配合下,正在按计划实施建设。目前月河北岸月滨大道正在进行路基施工;创业中心预计在2013年12月开工建设。

B、“山水新城”项目目前正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已经获取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C、“安康金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处在总平方案设计阶段。

五、抵押物

1、 “山水新城”置换所得200亩土地价值超过2.0亿。

2、“安康金矿棚户区改造项目”40亩土地价值超过0.6亿。

3、宜宾“和兴时代名筑”商场、农贸市场、地下停车库等不动产物业(22956.32平方米,正在综合验收阶段),评估价超4.2亿元。 “和兴时代名筑”项目地址:宜宾市上江北红丰西路8号 。时代名筑商圈位于宜宾市繁华商业区江北区,西南邻红丰路,东北靠致富路和振兴大道、东南临五粮液大道旧州路。毗邻著名的五粮液酒厂,区域内酒香飘郁,处于酒都上风上水的优居地域。

六、融资金额

1.5亿元人民币

七、融资用途

用于BT项目和自建的“山水新城”以及“安康金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施工和开发。

八、融资使用期限

高新产业区 篇6

新能源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合肥高新区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并将其列为“十二五”重点打造的双千亿产业之一。在赛维项目的带动下,投资25亿元的海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中建材太阳能电池盖板项目、总投资135亿元的晶澳3GW“硅片—电池—组件”项目以及美国3M太阳能电池组件背板膜项目等一大批太阳能光伏大项目相继落户合肥高新区,一个千亿新能源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在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合肥高新区首先坚持产业引领,把培育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作为用力方向,在产业研究和谋划上下足工夫;其次是坚持龙头带动,对真正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和市场领导地位的重大项目不遗余力,盯紧抓牢,努力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良好局面;第三是坚持快字当头,以更开放的思路与项目全方位交流,以更高效有力的措施解决项目落户的关键问题;四是坚持创新机制,合肥高新区以“全员招商、专业跟进、主帅出征”的方式,攻坚大项目,区别项目类别,制定个性化支持方案,引入银行、律师、行业专家、会计事务所等专业化团队参与谈判决策,逐步建设起了一个学习型的招商团队。

“十二五”开局之年,合肥高新区加大经济运行调控力度,促进转型升级,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据了解,合肥高新区今年工业总产值的增速将高于“十二五”时期预计增速,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同比增长30.4%,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将达14.51%。仅今年1—2月份,累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6.57亿元。其中,新兴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同比增长40%左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同比增长90.43%,新能源产业则同比增长4倍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高新产业区 篇7

今年初, 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 对各市州申报的四川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进行了评审。凉山州申报的省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冕宁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评审, 被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发改委等7个部门联合认定为四川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标志着凉山彝族自治州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近几年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努力整合科技资源、激活科技要素、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稀土、钒钛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凉山州科技局等部门主动深入企业调研, 广泛征集重大科技需求,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产业政策、重大项目和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搭建服务平台, 促进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目前, 高新技术领域骨干企业已建成省州企业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11个, 获得国内、国外专利近200件, 凉山稀土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完成注册。仅稀土行业就已先后攻克了稀土尾矿废水综合处理、稀土资源高效回收、稀土浓硫酸低温焙烧工艺、稀土清洁冶金新工艺等关键技术, 开发出钕铁硼薄片、FCC催化剂、高纯度抛光粉、大功率蓄电池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成为我省优势明显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冕宁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认定, 将有力地推进凉山州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成为区域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增长质量的助推器, 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驱动器, 成为企业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对推动凉山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高新产业区 篇8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举措保障, 是21世纪我国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高新技术是指以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 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知识密集型技术, 或者说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和创新而产生的技术。高新技术具有战略性、更新快、高投入、高风险、高竞争性、高增值、渗透性等特点。

“十五”以来,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由2 0 0 0年的100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350亿元, 年均增长27%以上, 产业规模是“九五”末期的3.3倍。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5.4%增长到2005年的10.3%, 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2 6亿美元, 占全部出口的11.6%。辽宁省高技术各具特色的区域增长优势已经形成, 沈阳、大连已经发展成为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占全省的7 8%。沈阳的软件、新型装备、生物工程与制药等产业已初具规模, 东软等销售收入超过2 0亿元的企业就达1 0家;大连的光电子、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五大主导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大连软件园已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和全国一流水平的软件研发和生产集散地。“十五”期间, 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效果显著。到目前为止, 辽宁省应用C A D、C A M、C A P P技术的企业约占76%, 应用过程控制技术的企业约占58%, 在财务、销售、供应等单项业务应用信息管理技术的企业约占9 2%, 应用ERP系统技术的企业约占15%, 分别比“九五”末期提高了26%, 4 5%, 2 2%和5 0%。

综合上述分析, 本着发挥好原有优势, 在业已形成产业优势和具备相当基础的辽宁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及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 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速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用先进适用高新技术优化和提升传统产业, 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培育自主开发能力,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逐步构建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区的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带。从战略上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振兴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进一步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我省具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 重点抓好3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条产业链、10个国家级工程 (技术) 中心、50个重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 逐步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成优势和特色优势。

1. 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起点高、辐射和渗透力强、带动面广的特点, 实现产业向技术水平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经济效益更佳的层次转移, 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提高辽宁省在全国成长链的地位。

(1) 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应用软件, 关系到网络建设与安全的支撑软件, 以及与数字化设备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以日本、韩国市场为突破口, 面向全球开拓国际市场, 逐步形成软件产业的国际化格局。重点把沈阳、大连、鞍山的软件产业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软件研发、生产、人才培养和出口基地。其中, 沈阳软件园重点建设成为以提升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区;大连软件园重点建设成为以软件产业国际化及软件出口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区, 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软件出口基地和中国最大的软件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要以沈阳、大连为产业区域中心, 以优势产品为龙头,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依托大连大显、中国华录、沈阳长白、沈阳三宝、沈阳LG、辽宁无线电二厂、大连环宇等骨干企业, 发展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字电视、通信及网络产品、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产品, 使其规模和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一是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成套生产线及技术, 重点发展TFT (薄膜晶体管) 、小尺寸硬盘及可擦写DVD驱动器等计算机及零部件;二是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网络设备研发, 重点发展第三代复合移动通信系统;三是以合资合作方式, 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加工、封装产业链, 重点抓好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四是继续保持汽车电子、数字电视等消费类产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积极扩大手机等产品的市场份额, 重点发展数字电视发射机、卫星导航设备等产品, 把辽宁建成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基地之一。

(3) 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基地。要重点依托沈阳三生制药、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生态所、本溪华源制药、大连美罗等骨干企业, 进一步加大创新类药物的研发和具有市场前景的仿制类药物的生产。加大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海洋生物、环保生物、生物能源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在发酵、制药、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 大力向生态农业、现代中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制药等领域拓展。重点推进高效人用、兽用重组疫苗、基因药物及制剂、抗爱滋病系列药物、要农作物优质、抗逆新品种种子、优良林木种苗、生物肥料及饲料等产品的产业化, 使辽宁省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步入全国前列。

2. 加快推进产业链建设,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利用辽宁省特有的资源优势和业已形成的高新技术产品优势, 按照产品内在联系和上下游产品发展的要求, 纵向延伸和集聚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8条产业链 (即汽车电子产业链、现代中药产业链、I C装备产业链、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系统整机及终端配套产业链、光电通信产业链、机床数控系统产业链、传感器及智能仪表产业链、镁制品产业链等) , 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 重点建设10个国家级中心, 强化创新和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建设。

以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机制企业化、发展方向市场化为核心, 以优势科研机构和强势企业为主体,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 在原有国家级中心基础上, 新建10个国家级工程 (技术) 中心 (即燃气轮机中心、燃料电池中心、工业通讯与控制系统中心、数字化智能建筑中心、钢铁工业自动化中心、功能聚合物中心、大型压缩机中心、铁矿石资源综合利用中心、软件验证与评测条件中心、模具钢中心等) , 搭建技术研发与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建设的公用平台, 促进科技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 重点突破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 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培育自主开发能力,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产品, 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更多更好的项目源。

4. 实施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坚持用项目来带动产业的发展。

围绕国家确定的生物与新医药、先进制造、软件行动计划、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汽车电子、信息化重大装备、信息产品制造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现代农业以及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大产业技术与装备研制开发等重大专项, 滚动实施“复合移动通信系统”、“数字视听系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通用飞机”、“新型电池隔膜”等50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争取新增销售收入1000亿元。

5. 加强高新区特色建设, 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

充分发挥高新区的集聚、示范和辐射效应。初步形成以3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主体、以4个省级高新区为辅助的较为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完善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 逐步从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 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重点建设沈阳先进制造、数字医疗设备、大连生物与医药、光电通信等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格局。同时, 加强阜新、大连金州和沈阳农业等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强化技术支撑和特色产业积聚、扩张, 促进智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6. 加强产学研联合, 强化高新技术为“两大基地服务”, 尽快将辽宁省的科研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

高新产业区 篇9

除了经济的辐射力,在人才的规划、吸引、配置、培育、发展等方面,高新区同样也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栖息地及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地。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大背景下,人才资源已成为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强国之本,是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切实做好人才工作, 加快人才强国建设, 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1概念的界定

1.1 终身教育的含义

终身教育一词源于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并获得通过的“终身教育”议案,是指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纵向上包括一个人自生命之初至生命之末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横向上包括从学校、家庭、职场、社会等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

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 是现行教育的超越和升华;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原则;是贯穿人的发展的一生的教育;是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过程教育;是既作用于个人又作用于社会,成为有效而便捷的一体化的教育体系[1]。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石, 构建中国模式下的终身教育体系不仅是党和政府的战略布局, 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全社会的工作重点。

1.2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 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高新技术产业范围的界定,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各种问题,包括政策问题的基础。

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判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指标有2个:一是研发与开发强度, 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此外,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于国际比较的需要,也用研究与开发的强度定义及划分高新技术产业, 并于1994年选用R&D总费用 (直接R&D费用加上间接R&D费用 )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产值比重和直接R&D占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重新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4分类法: 即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等确定为高新技术产业[2]。这一分法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加拿大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取决于由研发经费和劳动力技术素质反映的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法国则认为只有当一种新产品使用标准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的劳动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新技术产业。澳大利亚则将新工艺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制造作为判定的显著标志。

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明确定义和 界定标准, 通常是按照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复杂程度来作为衡量标准的。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1991年,原国家科技部规定科技管理部门在下列范围内确定为高新科技: 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 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其他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2基于终身教育的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分析

2.1 基于 SWOT 的人力资源环境分析

运用SWOT工具对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人力资源环境分析如下:

2.1.1 优势 (S)

(1) 经济实力迅猛增长 , 为苏州高新区加大人才投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提供了资金保障。苏州高新区经济实力雄厚,增长迅猛,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增长率的高位运行。高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人才投入奠定了良好基础, 仅用于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奖励苏州高新区近2年每年就投入超过1亿元,同时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苏州高新区人力资源政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为高新区打造人才高地提供了政策保障。目前,苏州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良性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一是高新区出台了密集的人才政策,形成了涵盖人才引进、培养及社会保障等各个环节较为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二是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配置、社会化人事代理、网络化信息服务以及专业化人才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同时包括人才的档案和户籍管理、职称评定、人事仲裁等与市场相配套的人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不仅促使人才在高新区的自由流动、积极引导企业人才开发建设,还为高新区打造人才高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3)良好的外商服务理念与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文化为高新区打造人才高地提供了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苏州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以及位于改革先行的苏州, 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的外商服务理念和“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融合创新”的良好氛围,以及借助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APEC科技园区这一展示平台的有利推动, 为苏州高新区吸引外商和海内外人才、加快人才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4)基础教育优势增添了苏州高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苏州高新区近年来走出了一条基于“教育兴区”、“教育优先”、“教育富民”、“教育大局”等四大共识和“均衡”理念为一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路径,不仅实现了基础教育3个全覆盖,即校园全区覆盖、优质资源全覆盖、服务人群全覆盖,并为外籍人士专门创建了国际学校、江苏省首家日本人学校,以及促进师资力量国际化。苏州高新区“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优势为海内外人才来苏州高新区解决了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很大程度上增添了苏州高新区对人才尤其是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5)人才广场的正式启用 ,为高新区提供了功能齐备的人才服务综合载体。随着2010年9月27日高新区人才广场的正式启用,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之一,不仅能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包括劳动、人事、社保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还形成了招聘、培训、薪酬、外包、测评、咨询等多位一体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提升了高新区人力资源专业服务水平,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划、人才引进、测评、培养等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化服务, 从而为高新区乃至苏州市的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1.2 劣势 (W)

(1)苏州高新区高等院校较少。苏州高新区高等院校较少 ,层次较低,多数是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硕士点仅10个,尚未有博士点,基础研究力量薄弱,造成了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及人才储备方面的劣势。

(2)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有待优化。苏州高新区人力资源市场主要是由高新区人力资源中心和为数不多的民营人才服务中介机构组成,虽然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较大不足,具体体现在:

第一, 苏州高新区人力资源中心作为隶属于政府的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影响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内各机构的公平竞争。

第二,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市场不够齐全,对于苏州高新区实施“2+3”产业布局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以及科研人员,未针对各自的特点设立专门的人才市场, 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同时,与市场配套服务发展滞后,包括人才信用、人才测评、职称评定、人事仲裁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优化配置。

第三, 人力资源市场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企业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需要, 尤其缺乏企业人员的规划、薪酬与福利、绩效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性服务。

(3)人才培训体系有待完善。苏州高新区的许多企业自身人才培训投入较低,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有些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次,高新区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再提高的意识较弱, 对培训投入较低。另外,社会培训机构和院校机构贫乏,还未形成合力,未构建起社会化、多层次、多元化投入的培训体系,影响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缺乏对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智力支撑。

(4)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苏州高新区科技型企业较多 ,但自主研发型、品牌型、龙头型企业相对缺乏。具体表现为以下2点:

第一,内资企业创新能力总体偏弱。虽然近年来内资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但总体看来,由于缺乏历史积累,内资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研发投资能力还较为薄弱,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第二,外资企业的地方根植性和技术溢出性较弱。外资企业是苏州 高新区的 产业主体 ,并且以加 工贸易为 主 ,目前已有2 000多家。大部分企业仅把高新区定位成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技术含量较低,更无研发投入,技术溢出效应较差。并且,这些跨国公司和本地公司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本地配套率低,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对本地环境的根植性较差。

(5)苏州高新区管理体制偏于集中。苏州高新区类似于一级政府,对所辖区域实行统一领导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确保了区内政令畅通, 然而这种管理体制对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隐患:因承担了区域管理的职能,党务、行政和社会事务管理必须统筹兼顾,在相当程度上分散了人力资源发展的精力;上级各部门都要求高新区与之对口, 各项工作都要向高新区延伸, 增加了高新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的难度,如果与上级部门关系协调不到位,很容易被收回管理权限,从而为企业的服务难以得到保证。

2.1.3 机遇 (O)

(1)国家、江苏及苏州三级陆续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 进一步提升了苏州高新区人才战略的重要地位。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重要标志,江苏省和苏州市陆续召开人才工作会议、部署人才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逐渐得到全社会认可,人才工作一直以来受到苏州高新区的高度关注,为苏州高新区开展人才工作、进一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国际产业和资本向长三角地区加速转移 ,为苏州打造人才高地提供了动力。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的国际间转移。长三角由于迅速的经济发展和开放宽松的政策环境, 成为了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这就为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促使了人才的新一轮聚集和人才结构的调整。

(3)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发展 ,为苏州高新区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自从2004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迅速发展,同时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也进入实质性阶段,并向全方位、宽领域、大范围、高水平合作迈进。无疑为长三角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加大沪、苏、浙等地对苏州高新区的人才辐射效应,便于苏州高新区加强人才交流与引进,丰富人力资源。

(4)苏州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快速提升 ,加速苏州高新区建立人才高地进程。苏州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位于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和环太湖经济圈中心城市,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可以辐射整个华东地区,连续5年吸引外资占全国第一位,2010年又以“城市精神”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全球城市竞争力评选中入选“全球最佳案例城市”。进一步提升了苏州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进而使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了解苏州和苏州高新区, 提升苏州高新区吸引人才的竞争力。

2.1.4 威胁 (T)

苏州高新区在人力资源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我国各地处于经济加速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人才竞争以及对人才重视不足的氛围。

(1)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对于我国各地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主要分为3个层面:苏州高新区与其他高新区之间、苏州高新区与其他周边城市之间、苏州高新区与国内各大经济板块之间的人才竞争。

第一, 高新区之间的人才竞争。我国各大高新区加快实施“二次创业”,实践高新区“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 ,对人才有着极度的渴求,同时各大高新区存在产业形态不同程度的趋同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各高新区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将面临更加直接、激烈的竞争。

第二,长三角区域的强大人才竞争。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苏州高新区面临的竞争对手既多又强。整个苏州就拥有工业园区、昆山开发区、相城开发区以及吴中开发区等多个开发区;同时,长三角一带16个城市群就拥有6个国家级高新区,更是拥有众多国家级和市级各类开发区,这对苏州高新区的人力资源发展有着巨大的威胁, 人力资源竞争将更为激烈。

第三,国内各大经济板块快速崛起,各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快速发展势头不减,环渤海湾地区迅猛突起、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西部大开发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 致使人才的多向流动与多目标聚集特点越来越明显。同时我国普遍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经济结构需要调整,从而加剧了全国各地对人才的极度渴求,同时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吸引人才的各类优惠政策,人才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2)我国自主创新体系有待完善。

第一,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一名大学毕业生要完全适应工作,转变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成熟人才,还需要较长的周期。

第二,相关工业科技开发活动中没有建立由企业牵头的研究开发体制, 研究成果众多却难以给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带来实质性帮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关配套制度短缺,使我国在科技和创新上的许多举措和成果无法真正产业化。

第三,国家创新活动还较多集中在科研院校,企业的科研创新被边缘化,原始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较慢。

第四,共性技术研究工作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组织,大量与自主开发能力建设有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滞后。在新产品开发方面突出表现在新产品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不迅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必将严重影响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高新区人力资源发展环境的SWOT四大因素 分析结果,得到人力资源发展环境的战略组合,如表1所示。

2.2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组合

对于苏州高新区人力资源发展环境的战略组合, 首先是综合考虑高新区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然后对人力资源发展环境战略组合表中4种类型的战略进行组合,并最终确定苏州高新区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具体是通过一维平面上的坐标系来操作进行的, 横坐标代表高新区人力资源系统内部环境,坐标值越大,系统越有竞争优势,越小,竞争能力越弱,负值表示系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纵坐标代表外部环境, 坐标值越大, 外部环境对高新区人力资源系统的发展越有利,负值则说明外部环境对高新区人力资源系统的发展不利。然后将高新区人力资源系统的内部发展因素状况与发展环境状况与坐标图进行匹配,不同的区间对应不同的战略。如图1所示。

通过上述可见: 高新区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为增长型战略,即打造人才小高地,带动人才的结构调整;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人才合作。同时也不忽视各个发展阶段非重点因素,确定有效战略和配套措施积极应对,从而保障高新区人力资源发展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包容并蓄、开放发展。

3基于终身教育的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举措

3.1 搭建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完善人才信息资源服务[3]

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和工作引导,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源中心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数据系统, 提供人才专项咨询服务;积极倡导人才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人才工作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利用平台定期发布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指数,引导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合理流动;利用平台功能,有计划地开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素质专项研究,分析、提炼苏高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确立重点产业人才职业化标准。

3.2 研究产学研相结合特点,建立产学研人才链式培养模式

深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科学家与企业家身份交叉、模糊、融合的特点,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的自发合作[4]。通过打造产学研相结合产业链,完善产学研人才链式培养过程,建立产学研实验基地,实现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完善企业与大学人才互动培养机制,拓展人才成长渠道,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科研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和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3.3 通过终身教育途径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家成长土壤 ,加快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

建立终身教育学习的长效机制, 积极营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文化,提升高新技术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服务职能,推进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在基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有利条件,提供创业教育培养方案,激励创业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4 强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平台 , 构筑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储备基础

立足于终身教育的思想体系,构建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的目标, 帮助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积极落实应届大学生就业落户政策,出资支持建立若干重点产业人才实习基地,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优势,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辅导和创业教育,解决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长期需求,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储备基础。

3.5 拓宽终身教育的视野和范畴 ,构建层次化的人才工程体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苏州高新区正在实施的“千人计划”、“省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市级姑苏人才”和“区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人才工程,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集聚,除此之外,根据苏州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对当前的人才工程进行优化补充,构建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人才工程体系。以终身教育学习和培养为基础,以人才引进为突破口,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尤其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等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使得人才数量快速增加,人才层次加速提高。

3.6 建设以诚信教育为基础的终身教育信用平台 , 营造高新技术产业良好人才信用环境

通过以诚信为基础的终身教育学习, 大力推广人才信用理念,营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信用环境,鼓励遵循“诚信为本”的职业准则。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健康有序的信用体系,促进人才信用联盟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信用机制,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信用联盟平台,培育人才信用中介机构,发挥人才信用的市场主导作用。完善人才信用长效管理,提供信用评估专项数据服务。

摘要:本文探讨了终身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原理、作用,应用SWOT方法对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力资源环境进行分析,建立了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组合,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终身教育的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举措。

高新产业区 篇10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瓶颈,过去那些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如劳动成本低、依靠出口的经济增长率高等,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一方面国际市场骤然收缩,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传统产业生存压力加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既是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当前,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因而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举。

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成为实践探索的主要方向。“科技进步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技术和市场需求变化不仅使第一产业发生革命性变革,使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而且使第二产业本身发生结构性变化。”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实施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高技术产业向主导产业部门的演变促使主导产业出现更替现象,推动产业结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产业结构转型是支撑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永久动力所在。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

高新技术产业是由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产业,是知识密集型、R&D投入高、附加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的先导型产业。按照国际通行惯例, 判定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研究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比重。OECD在20世纪80年代将R&D经费占总产值的4%作为划分高新技术产业的的标准,90年代后这一标准提高到8%。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技术集约程度明显偏低, 因此在确定高新技术产业标准时,采用的是低于国际水平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指标:以R&D支出占总产值比重和R&D人员占职工人数比重都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的50%作为衡量标准。

高新技术产业是新技术时代的先行产业部门,它主导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的科技成果在生产建设方面的推广和应用,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新的产业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被更新的产业部门所取代,它又变成传统产业部门的一部分。从时间上看,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智力密集、资金密集的特点,对信息资源要求高、依赖大,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传统产业的劳动力密集程度高、资金和技术密集程度小,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经济效益高,其产品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而传统产业相对而言经济效益低,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弱。就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并存发展,各自所占比重和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大多数国家成立了高层次的科技发展领导机构,制定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科技政策,选择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兴办科技园区、重视培养和吸纳科技人才,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尽管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已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制约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二、产业结构调整依赖于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转型,是工业内部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的升级,是生产要素从简单的资本、劳动力等初级投入向技术、知识、组织、管理等高级投入的提升,发展目标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扩大到增强核心竞争力、 节能环保等更多元社会目标实现的阶段性演进过程。

1.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转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产业结构转换”理论,认为按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排序可划分出低、中、高三个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而转变的过程遵循的规律是“一二三”→“二三一”→“三二一”,这意味着产业结构越来越优化、经济发达程度越来越高。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工业产业向服务产业转型的趋势和特征日益明显。生产性服务环节成为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当服务在产业环节占比越来越大时,服务产业与制造产业水乳交融,其边界也变得难以分辨。三产结构总体呈现农业所占比重显著下降、工业比重先升后降、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的态势,形成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内部又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布局。

2.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创新密集型产业的更替。 基于工业化起点低、科技创新能力有限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新兴工业化国家通常采用优先发展轻纺、皮革、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等到技术、人才、资金积聚一定实力后,再转而发展钢铁、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基础设施产业,推动工业结构重心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转移。进入20世纪70、80年代,具备较强创新性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继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经济体致力于发展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

3.从生产链低端依附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的延伸。 如由加工制造环节向上游的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专利、技术集成、融资、投资延伸,向下游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创新、流通体系、系统服务、物流、产业链管理等延伸。这些上下游的经济活动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内容,期增加值率更高。相比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制造产业在GDP中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从世界范围观察,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变化甚微, 归其原因,发达国家牢牢抓住制造业高端环节,将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把高附加值的环节留在本国,制造业趋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产业结构。

4. 从依赖扩大要素投入规模到注重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的升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之初,凭借着巨大的人口红利、广袤的土地、廉价的资源以及高储蓄形成的高投资率,经济突飞猛进增长。经济增长很容易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相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普遍面临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资源稀缺、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继续增加要素投入的空间日趋有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压力增加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张向主要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特别是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转变,主动放慢经济增长脚步,由高速走向平缓。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对企业而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要创建自主品牌、摆脱简单技术、建立差异化优势,这是企业突破发展的艰难爬坡,是企业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产业技术更新换代、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等。

一是产业技术更新换代。产业技术更新换代是指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改进和替代旧的技术、装备、工艺、商业模式和管理办法,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物耗能耗水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由一般加工制造升级为关键工艺、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制造的技术升级;由软盘存储器升级为U盘和光盘,由氟冰箱升级为无氟冰箱,由彩色显像管升级为液晶显示器的产品升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从传统的OEM模式向自主创新的ODM模式延伸,从资源粗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延伸,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等,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核心竞争力。

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与先进产能相比,落后产能占用资源多,破坏环境大,加剧了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经济成本高昂。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资源用于质量效益更高的先进产能,能够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目前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和多层次需求并存、资源环境约束紧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进展缓慢且有反复,必须在完善市场机制和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来推进。

三是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指基于重大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产品,以及由此产生的新产业群。根据内涵的界定,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7大领域: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 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如果说,产业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衰退转移主要是存量的改造提升,而发展新兴产业主要从增量的角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和利用效率高、对环境破坏少,以及辐射带动效应强、成长性好的特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符合抢占国际科技经济制高点的战略需要,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引领、带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支撑、促进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能够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其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有利于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在高新技术产业引领作用下,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和培育新兴产业,进而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并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1.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催生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技术进步是新的产业与产业部门的直接推动力。高新技术发展不仅能带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整体提高,还能促进生要素在各生产部门进行重新配置,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例如,能源的革命,使照明、 动力等工业产生了突破性飞跃,引发了电机电器产业、通信产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诞生,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以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光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导致了电子计算机工业、核能及核工业、电视工业、航天工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兴起,传播媒介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使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智能化产品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加速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之焕发勃勃生机。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成为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更新产品结构、提升性能和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例如,电话以及移动电话的普及使邮局的传统信件邮递业务大大减少;信息技术使每个人都可能成就导演和演员的梦想;无性繁殖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领域,大大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促进新兴产业形成的同时也在传统产业链条中加大高新技术的比例,逐渐缩小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差距。

3.刺激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一方面,产品和服务供给是消费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着消费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 提供更多又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而推动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升级是产品和服务发展的前提,消费结构的改变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新技术、新产品的诞生刺激着人们产生新的需求,促使消费需求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此外,技术进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进而推动市场规模扩大,促使消费品升级换代,提升需求结构, 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提高。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研究 篇11

摘要: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国家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但同时也存在着功能错位、机制落后、协同度低和创新不足等问题。文章从问题出发,探索了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模式,分析了高新区集群发展的条件,提出了高新区集群培育和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产业集群;高新区;发展

建立科技园区是世界普遍采用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科技园区在我国的实践是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为高新区)。自1988年5月我国批准设立第一个高新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我国已经设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级高新区实现了经济较快发展。据统计,200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09 407亿元,53个国家级高新区生产总值12048.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高新区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21个高新区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在其所在的城市中占有的份额达到30%以上。由此可见,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国家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但同时,高新区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高新区发展存在问题

1功能错位。我国在高新区设立之初,将其主要功能定位为培育高技术企业生成与成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但是我国部分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功能定位,侧重于吸引外资,将其混同于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偏差、定位模糊、定位不准问题较为严重,导致部分高新区发展方向迷失。由于高新区的发展偏离了设定目标,在吸引外资上给与特殊政策,造成了一些低层次外资项目人园,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受控制、被选择的地位,很多企业在从事价值链的低增值环节。一旦低成本优势丧失,会遭遇残酷的产业转移和园区空洞化的危机,

2粗放发展。我国高新区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改变,我国经济的增长基本上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经济规模扩张,这种忽视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造成资源能源严重消耗。2006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5,5%的GDP,但全年能源消费总量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比重15%。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甚至会进一步加剧。高新区长期以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了园区目标和效果的背离。

3协同度低。高新区应该是各类创新资源高度协同的集成创新区,是实现技术协同创新的理想小环境,但发展至今,我国高新区总体而言创新协同度不高。无论是各类创新资源,还是企业间、企业与园区的智力源等行为主体问,协同度均较低。创新资源中弱项、缺项较多,最为突出的是风险资本普遍稀缺,无风险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也是重要缺项,创新政策不配套,创新文化氛围稀薄。高新区本应形成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产业集群,由于各创新行为主体缺乏密切的网络关系而影响了集群形成,

4创新不足。高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应来自于技术创新,但过去20年我国高新区内制造业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创新能力不足。高新区没有充分利用内部或附近的大学、科研院所,没有与之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技术和生产力之间没有建立起畅通的双向通道,创新不足也表现为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国家高技术企业认定标准要求企业的年R&D;经费投入占企业收入3%以上,高新区内很多企业还不能达到此项标准。经费投入不足势必阻碍企业保持与提高创新能力。

以上问题阻碍了高新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高新区发展亟需转变发展模式。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集群式发展是科技园区成功的必然选择。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与N4走廊、法国的光谷、印度的班加罗尔、韩国的Taedok、台湾省的新竹等元不如此。

二、高新区集群式发展的条件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地理上临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撑的其他机构”。产业集群与高新区虽然是不同的产业空间组织,但两者存在显著的共同点,即地理集中性,产业集群形成和集群效应得以发挥的首要条件即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高新区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

1高新区的区位选择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正如波特所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某种产业能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往往离不开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国外的实践也表明,大城市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温室。我国高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依托于所在城市丰富的科技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形成借助城市区位和梯级辐射的发展模式。高新区这种充分利用城市中科学、经济、文化等创新资源以形成梯级辐射的区位选择模式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我国高新区现阶段正在进入专业领域的深层次、产业结构的特色化发展阶段,客观上也需要适合本区域的、具有经济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

2高新区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要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核心层次的要素(如供应商企业、竞争企业、用户企业及相关企业)和辅助层次的要素(如硬件技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及制度环境)。而高新区的参与要素主要包括企业(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支撑服务中介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二者的构成要素十分相似。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这不仅要求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优良的生活环境作支撑,更需要良好的管理服务环境。因此,大多数的高新区都会对园区的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对软件基础设施,包括园区运行机制、支撑服务体系等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了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运营环境,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3高新区可以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区域创新环境。与一般区域相比,高新区具有相对的创新优势,创新是高新区生命力之所在。2006年,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573.7万人,其中,科技人员98.6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7.2%。建立了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和250余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区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为1 584,5亿元,高新区企业的R&D;经费投入达到了1054亿元,占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2.4%,占高新区GDP的比重为8.7%,占全国R&D;总支出的35.1%。高新区作为特殊的经济区域,

营造了一个适宜于创新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人员、资金以及政策等资源要素流动较快,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各个不同的行为主体在相互作用、相互激发中采取了良好的组合方式和运行方式。较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提供激励和诱发条件。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措施

虽然已经具备集群式发展的条件,但是在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部分高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的趋势,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西安等地的高新区在软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新能源等方面崛起的产业集群,成为当地吸引投资创业的主导力量。还有一些高新区只是企业的简单集聚。企业和企业之间几乎没有关联。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研究院所之间、企业的上下游之间还没有通过一种市场的生态系统集聚在一起发挥创新的效应。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主导产业趋同、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关联性不强、产业集群根植性较差、集群呈现脆弱性。因此。应尽快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高新区发展。

1选择集群产业。选择主导产业是高新区集群式发展的切入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虽然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低,但是注重特色和个性则是一切产业发展的共同规律。高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和当地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区位因素、社会环境等相适应,产业集群的选择离不开上述因素的合理利用与结合:二是集群产业的选择要突出特色并有所侧重,重点发展个别产业并注重产业链的拓展,避免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增长,对项目不加选择。第三集群产业要有根植性,充分发挥出当地经济的潜在优势。只有依靠整合利用本地资源、具有强烈“根植性”的特色产业集群才具有无法被复制的特殊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形成的特色园区也才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类似园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转变招商方式。按照高新区制定的产业规划开展定位招商。根据主导产业的需求,着力引进该产业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入园,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该企业的相关配套企业跟进,从而达到“引进一个,促成一片”的成效。最大限度地填充每一个产业内部的缝隙,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建立起相互依存的产业发展网络,逐步形成高新区的主导特色产业。还可以采用建立“园中园”的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招商。传统模式是招商在前,选址在后。集群式发展要规划先行,在高新区规划范围内尚未开发的土地上,根据主导产业,规划出若干特色产业园,如软件园、生物科技园、汽车产业园等,变单体招商模式为群式招商模式,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促进产业集群尽快形成。

3完善金融服务。产业集群要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发达的高新区内,往往密集分布着众多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风险投资机构,如硅谷地区就集中了全美近50%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20世纪80年代脱颖而出的高科技企业绝大多数是靠风险投资起家的。由于科学研究的早期成果有风险投资的参与,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越来越短。微软、英特尔、苹果、戴尔、雅虎公司在创业之初的第一推动力就是依靠风险投资的支持。风险投资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为新创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而且风险投资家还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系网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提供增值服务。

4培育集群文化。与众不同的集群文化是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表现在勤于学习、鼓励创新和相互信任。首先,企业的各层技术管理人员不仅乐于接受各种层次的正式教育培训,而且热衷于通过各种协会组织或私人聚会开展非正式交流,互相传递信息或经验知识。其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硅谷的企业之间由于人员交流频繁,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彼此信任的社会关系,从而大大提高了集群内交易的效率。第三,集群内形成了鼓励冒险与善待失败的精神。硅谷的创业者、创新者都具有敢于冒险的精神。集群的竞争推动力、合作思想以及良好的组织环境,是产业集群持续性发展的基础。高新区只有培育适合自身的集群文化,才能吸引企业集聚,促进集群形成和持续发展。

5健全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包括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创业中心、各种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兼具市场的灵活性和公共服务性两方面特点,是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转的润滑剂。是企业集群正常运转的支持系统,它通过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目前,我国高新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致使产业集群效率不高,竞争力难以提升。如中间商缺乏,使集群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制约;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短缺,影响集群产业市场的正常秩序:人才市场落后,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产权交易市场跟不上市场的需要,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应采取措施,引导中介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通过政府和中介服务体系的共同作用,引导和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基于企业集群理论的科技园区发展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2:9-14

2 曹健林,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中国高新区,2000:(8):10-15

3彭纪生,吴林海,21世纪初中国科技工业园发展战略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7):41-42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Porter,M,B,Location,competition,and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ln a globaleconomy,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 000,14(1):15-34

6段晓婕,基于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30-45

7陈晓东,产业集群一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4):5-38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 004DGQ3D118)。

作者简介:和金生,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代瑞红,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张自强,对外经贸大学硕士生。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篇12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南宁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广西丰富的生物资源,发挥独具优势的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并形成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如今,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已成为南宁高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南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

目前,南宁高新区正在建设南宁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的21个重点产业园区。该园规划用地面积约4km2。产业园含“一中心五区”:研发中心、新型化学合成药及半合成药产业区、生物技术与产品产业区、中药现代化产业区、医用仪器与制药设备产业区、医药物流产业区。产业园内将创建生物医药科技孵化器、生物医药检测分析中心、生物医药动物实验中心、生物医药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现已吸引了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武汉华龙泰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上海杰隆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英诺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维润医疗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入园,将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创新药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生物医学工程等。

上一篇:个性化服务时代的商机下一篇:冷再生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