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载体

2024-10-18

高新区载体(共3篇)

高新区载体 篇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走进国际经济发展舞台中心,成为国家必争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并采取了包括金融支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市场力量和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正在不断探索中。当然,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往往需要一定的载体或平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区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策源地,也往往是金融资源流动和集聚的区域,在推动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和功能。

1 高新区作为金融与新兴产业结合载体的优势

科技园区或高新区是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发展环境的载体,在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硅谷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科技园区之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发展和创新而闻名于世。硅谷的成功吸引了众多的学者进行研究,试图找出其增长的核心动力,并将这种模式推广到世界其它地区。可以说,硅谷的冒险、全球人才的接纳和开放的文化形成了良性循环,吸引着人才和资金连续不断地流入该地区,特别是金融资源的集聚为高科技企业的创办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推动着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科技园区的发展,园区内部的融合性日益增高,园区形态逐渐从原来的科技工业园转变为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第二代科技园区,并正在向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第三代科技园区演进。

我国高新区正逐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区,这一点在国内实业界和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1,2,3]。在我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既有国家级的高新区,也有各级政府建立的高新区。总体来说,高新区在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步建设了一个良好的制度、政策和服务环境,在科技资源的共享、公共服务水平、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成果、科技人员的密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高新区也是金融资源流动和集聚的区域,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资本与技术的高效对接,成为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的重要载体。当然,由于国家级的高新区一般是其所在城市创新活动的集聚地,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氛围也较浓厚,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好,并且高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金融等资源较为集中且便利,因而成为所在城市以之为中心推动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的重要载体。多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高新区不断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模式,逐渐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在金融资本的助推下,高新区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许多高新区成功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部2010年年底会同“一行三会”联合发布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选择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科技金融资源密集的地区先行先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 北京中关村高新区的典型实践经验

北京中关村高新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实力在所有国家高新区中最强。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中关村示范区截至2010年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拥有企业达1.4万家,占示范区企业的90%左右;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亿元以上企业超过1 200家;示范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快速增长,其收入占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的83.6%,引领优势明显[4]。北京中关村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金融与科技的高效结合。成功的实践经验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法规

为了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关村示范区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法规,包括专利促进资金支持、技术标准资助资金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金融支持、并购资金支持、担保融资扶持资金、股权质押贷款扶持资金、企业改制上市资金支持、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支持资金、创业投资风险补贴资金支持、信用贷款资金支持、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财政资金引导、激励和支持作用,培育中关村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

2.2 建设“信用首善之区”

中关村示范区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科技金融工作的基础,着力建设“信用首善之区”,取得较好的成效。其中,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充分发挥了其作为信用工作平台的作用,不断扩大信用产品的使用范围,为示范区内企业使用各类信用产品提供服务,从而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中关村自2003年始,强化银政企合作,先后形成了信贷、担保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小额贷款等多种信贷模式。据《中关村指数2011》分析报告统计,目前已有华夏银行、北京银行等14家商业银行在高新区内设立了专门服务于高科技企业融资需要的特色支行和信贷专营机构;截至2011年,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累计为示范区内企业提供担保融资381亿元,为18家企业提供了6亿元的信用保险,近3亿元的贸易融资贷款;截至2011年9月末,中关村示范区累计489家科技企业获得多家银行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共1 288笔,累计76亿元[4]。

2.3 建立资本与技术高效对接的机制

中关村示范区为了促进技术与资本的高效对接,建立了风险补偿、信用激励、投保贷联动、分阶段连续支持、银政企多方合作、市场选择聚焦重点等机制。其中,信用激励机制旨在通过加强科技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主要是通过为企业提供贷款贴息,为商业银行、担保与创业投资机构提供一定风险补贴,激励其贷款积极性;投保贷联动机制则主要通过认股权证的方式,促进信贷业务与风投业务加强合作,实现贷款资金提供者能够分享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定收益;银政企多方合作机制旨在通过政府、商业银行、担保机构与企业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分阶段连续支持机制则指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条件、特征和需求,实施不同的措施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市场选择聚焦重点机制旨在利用市场机制来挑选出重点企业,进而围绕重点企业需求制定相应的融资措施[5]。

2.4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中关村示范区坚持构建和完善“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送审一批、上市一批”的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体系,推动园区企业上市。中关村示范区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的表现非常突出。目前,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200余家,仅次于拥有250家上市公司的硅谷,排名全球科技园区的第二位[6]。在中关村示范区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上市占比较大。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上市企业共174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87%。其中,电子信息领域上市企业共118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59%(如图1)。特别突出的是,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创业板成功对接,互促互补,珠联璧合,创业板市场已然形成了“中关村板块”。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中关村股份报价转让系统获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参与股份报价转让系统试点的企业达到了152家,挂牌企业累计达到101家,多属于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7]。

2.5 吸引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优秀项目的集聚和风险补贴政策,中关村积极推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在区域内集聚和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一大批天使投资人在中关村从事天使投资活动,并进一步组织化和联盟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处于初创期中关村企业的融资需求,为创业初期亟需资金跨越“死亡谷”的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促进了资金向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早期的融资难题。有报告显示,2011年示范区股权投资案例数占全国股权投资案例的29.3%,投资金额占全国股权投资总金额的36.4%,分别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和8.4个百分点;从股权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示范区股权投资的热点投资领域,而从投资金额的行业分布来看,电子商务业成为占比最大的行业[8]。

3 推动高新区充分发挥载体作用的建议

实践证明,高新区源于多年来创新环境的建设,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金融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的最佳实践载体。因此,可以总结和推广北京中关村示范区的典型实践经验,结合国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试点工程,选择国家高新区作为载体先行先试,着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从而推动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结合。

3.1 推动高新区创新管理方式,为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提供保障

在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过程中,高新区的服务创新是保障条件。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要推动高新区全面履行服务的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行政服务平台,发挥高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优势,对区域经济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的职能定位主要是调研、规划、协调、督办和服务,本身却没有任何行政权,但是更容易以超脱的眼光透视创新所需要的服务。

3.2 推动高新区营造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结合的制度环境

金融资本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对的都是是竞争开放的市场,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最终决定了金融资本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以及两者的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新区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的供给上,为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营造适宜的制度环境。研究硅谷的学者总结了硅谷创新环境的优势有八个方面,包括:有利的游戏规则、较高的知识密集度、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开放的经营环境、与产业界密切结合的研究型机构和大学、高质量的社区生活、专业化的商业基础设施[9],这些因素使得硅谷成为一个人文科技生态比较适宜的栖息地,从而有利于金融资本等资源与产业发展的高效对接。因此,要推动高新区发挥“制度设计者”的角色,营造宽松的创新小众环境(niche)或组织生态系统,引导包括金融资本在内的各种创新要素向高新区集聚,促进金融与科技的对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3 推动高新区建立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的机制

高新区既是金融资源的集聚地,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地。虽然高新区能够通过经济行政手段或政策工具如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推动金融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但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最根本的驱动力还在于利益,两者的结合应该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主。因此,要推动高新区在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金融资本的市场价格、配置方向等,从而提高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和配置效率。同时,在推动金融体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的过程中要建立动力或激励机制,通过目标激励、利益激励等手段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系。

3.4 推动高新区构建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的支撑体系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要推动高新区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整的支撑体系。比如,通过中介机构等支撑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为金融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结合提供专业化服务,减少两者结合的风险,降低双方的合作成本。一要培育一批专业化的评估机构。包括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和鉴定的标准认证机构,提供法律、会计、审计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提供资信调查和评定的信用评价机构,提供上市咨询、辅导和监督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机构等;二要加强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为科技创业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要整合科技金融资源,设立科技金融的服务平台或公司,实行市场化运营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推动高新区中介机构等支撑体系的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李洪斌,马军伟.壮大新兴产业需要完备高效的投融资体系[N].北京:中国经济时报,2011-10-12(A05)

[2]王德禄.国家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摇篮[J].中国市场,2010(20):24-25

[3]王昌林.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21

[4]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指数2011[R].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2011

[5]杨文利.深化科技金融改革,中关村助推企业做强做大[N].北京: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10-26(A17)

[6]董长青.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直逼硅谷[N].北京:北京日报,2011-12-21(A20)

[7]吴炜.中关村新三板试点六年成就[J].中关村,2012(1):50-52

[8]岳明乐.2011年中关村发生股权投资355亿元占全国36%[EB/0L].(2012-03-14)[2012-03-24].http://report.qianlong.com/33378/2012/03/14/2000@7781710.htm

[9]徐冠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与发展[J].中国高新区,2006(6):11

[10]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与并购策略[R].北京: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12

高新区载体 篇2

万钢指出, 要充分认识到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的规模化聚集, 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和发源点, 进而形成支撑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

万钢说, 2009年, 我国56个国家高新区总收入超过72 000亿元, 在高新区中产生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0.2%,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20%以上, 新能源汽车、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成为各个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产业正在向国家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迅速地规模化聚集, 形成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和发源点。

高新区载体 篇3

钕铁硼材料是稀土资源永磁性能的具体应用, 是发展高新技术重要的中间材料, 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电动汽车、核磁共振、风力发电等领域。山西省钕铁硼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发挥优势, 克服困难, 实现钕铁硼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是推动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需要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关联企业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者在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基础上, 团结协作, 大力支持, 共同将山西省钕铁硼磁材产业做大做强。

一、世界稀土及钕铁硼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储量占世界第一。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已探明的稀土储量约有8389万吨 (以稀土氧化物计) , 占世界总储量的56%;生产规模占世界第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单一高纯稀土产量已占世界90%的份额。2008年, 我国稀土矿产品产量为12.5万吨, 同比增长3.5%, 冶炼分离产品产量为13.5万吨, 同比增长26.5%, 实现工业总产值245.3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252.6亿元 (2) ;应用消费量占世界第一, 2005年至2008年, 我国稀土消费量年均增幅为18.2%, 全球稀土需求量年均增长10.7%。随着2万亿高速铁路项目建设带动城市高铁、高 (低) 速磁悬浮列车需求增加, 高性能钕铁硼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3) ;出口量占世界第一, 据英国《泰晤士报》2009年3月9日发表的文章指出, 全球95%以上的稀土金属都将由中国供应;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大量供应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起,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稀土产业发展迅猛,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装备条件大为改善, 功能产品逐年增加,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形成了向高新技术领域深度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 由于我国钕铁硼产业的快速发展, 全球的钕铁硼制造业已经实现重大重组。2008年, 全球应用于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稀土资源约占全部的57%。目前, 全球生产钕铁硼材料的厂家共约130余家, 其中日本3家[分别为日立金属 (NEOMAX) 、TDK、信越化工], 欧洲1家[VAC (NEOREM) , 且与中科三环在北京建立合资企业], 美国原有企业则全部关闭, 其余的130余家全部在我国。钕铁硼产量分布也呈现重大变化。1997年, 全球钕铁硼总产量中, 我国占42%, 日本占40%, 美国占10%, 欧洲占8%。到了2007年, 我国占全球钕铁硼产量已达77%, 日本占21%, 欧洲仅占2%, 美国则彻底退出该行业。2008年, 全球钕铁硼总产量约6万吨, 我国产量约4.5万吨, 占全球总产量的约75% (4) 。可以说, 我国已完全成为全球钕铁硼产业的生产大国。

二、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钕铁硼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 一直在全国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产量方面, 曾长期形成在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技术方面, 曾自主探索、开发出多项当时堪称先进的生产和加工技术;装备方面, 曾涌现出几家制造较先进几乎全套生产和加工装备的大型企业, 直至现在全国仍有许多家企业在用山西制造的钕铁硼生产设备;人才方面, 山西省曾培养出一大批行业骨干, 现在行业内的很多技术和管理人员都是从山西走出去的。可以说, 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各方面基础很好, 本该借改革开放东风, 进一步做大做强。但由于其产业规模和山西省传统的煤、焦、铁、电等产业规模相比, 占比较小, 导致相关部门重视不够, 一直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 同全国其它四个主要磁材产业基地 (包头、宁波、京津、赣州) 相比, 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已陷入“小、散、乱、差”的境地, 人才流失严重, 技术创新不够, 产品档次不高, 产量逐年减少, 整体发展呈现下滑态势, 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 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可喜的是, 尽管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但行业内从业人员自强不息, 艰难生存, 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火种”还在。截至2009年底, 全省共有钕铁硼磁性材料企业85家, 其中原材料企业55家, 设备制造企业9家, 其它关联企业21家。2000年成立了山西磁材联盟, 并在其带领下, 先后建成钕铁硼磁材表面保护技术中心、磁材设备制造中心和制粉服务中心等研发机构。2009年全省产量为1.8万吨, 约占全国产量的1/3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山西省一些钕铁硼企业在行业整体滑坡的情况下, 注重自主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汇镪公司的镪磁商标在欧盟注册, 是我国同行业中的首例;“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回火工艺”获得美国发明专利, 产品通过CE、ROSH认证, 为中国磁材企业拿到第一张进军美国市场的通行证;高耐热35U钕铁硼电机磁钢、大块烧结钕铁硼磁体在同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等。

三、加快发展山西省钕铁硼产业的思路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 要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 国务院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和60多项实施细则, 山西省也出台了包括新型材料在内的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28个实施方案, 这对山西省加快钕铁硼产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2008年起, 太原高新区在山西省商务厅、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 根据省、市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 立足区内新材料产业有一定基础的实际, 确立创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新材料) 的目标, 重点支持了以山西英洛华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太原汇镪磁性材料制作有限公司等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项目, 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9年9月24日, 太原高新区被商务部、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新材料) 。这对山西省快速集聚优化创新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将产生重大推动作用。今年1月12日, 商务部、科技部在京召开了第三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授牌大会, 对创新基地建设做了安排部署。商务部、科技部领导明确表示, 今后国家将对创新基地在出口创新、国际市场准入、技术服务、符合相关商务政策的建设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商务部每年将为每个基地安排从600万到1000万元不等的资金, 用于创新基地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进一步完善全省钕铁硼行业管理机制, 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钕铁硼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根据省、市领导指示精神, 太原高新区先后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召开专家论证会和企业家座谈会, 进一步厘清了钕铁硼产业的发展思路。

1. 成立专家委员会。

聘请国内新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 成立钕铁硼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 组织编制发展规划, 明确主要任务、阶段目标和发展重点, 对基地项目评审、企业技术攻关进行指导, 引导钕铁硼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2.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在国家相关政策和产业规划引导下, 健全政策体系, 加大财政投入, 推动创新要素向钕铁硼企业集聚, 使企业成为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建设钕铁硼研究中心, 采取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密切与国际、国内一流研究机构、顶级人才的合作, 建立基地钕铁硼核心研究团队, 带动、扶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实验中心、检测中心等, 引导企业开发共性技术, 共享设备仪器资源。三是运用优先推荐、安排立项、给予资金扶持等手段, 鼓励钕铁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和参与技术标准研究, 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的能力。

3. 扩建新材料产业园区。

按照“装备制造与材料生产相结合, 主攻主流应用市场;材料生产与应用产品开发相结合, 丰富产品系列”的思路, 打造功能齐全的钕铁硼产业链, 提高订单承接能力, 夯实产能扩张基础。依托龙头企业, 通过市场化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推动钕铁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要素加快聚集, 壮大产业集群。

4. 优化投融资结构。

一是积极吸引山西500亿元规模的能源基金支持钕铁硼产业。二是健全省、市、区三级投资政策体系, 每年拿出足额资金列入预算, 支持钕铁硼产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专项资金、贴息贷款、贷款担保等方式, 引导金融机构对钕铁硼产业给予信贷支持, 并根据信贷规模、服务质量酌情奖励。四是以创投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为平台, 鼓励民间资本特别是能源企业家资金投向钕铁硼产业。五是大力支持发展较快、实力强劲的企业上市融资, 提高融资能力。

5. 发展总部经济。

一是以拉动产销、互为支撑为目标, 完善山西磁材联盟运行机制, 共享市场渠道, 共担风险, 加强行业自律,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二是发挥山西磁材产业起步早、与国内众多厂家联系密切的优势, 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大型新材料企业在基地设立行政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 增强山西磁材行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6. 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一是发挥太原高新区迪拜窗口优势, 进一步拓展中东市场。二是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充分利用汇镪公司取得美国发明专利的优势, 在美国设立办事处, 扩大新材料产品在美国及周边市场的影响。三是积极支持汇镪公司推进在日本的产品认证, 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 开拓省外、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徐光宪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强烈呼吁国家建立稀土战略元素储备制度.中国高新区, 2009 (8)

[2]苗圩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稀土产业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中国高新区2009 (8)

[3]任福 (包头稀土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构筑“稀土之都”.中国高新区, 2009 (8)

上一篇:创新性实验教学下一篇:公共卫生与个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