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实验教学

2024-10-18

创新性实验教学(共12篇)

创新性实验教学 篇1

实验教学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高校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而以培养学生综合性创新能力为主的实验教学, 理应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 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改革在高校中进一步深入, 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各高校正在蓬勃兴起, 也深得学校领导的重视。

一、目前实验教学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是:验证及演示性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研究性实验教学

1. 验证及演示性实验教学。

验证及演示性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给学生讲解有关的实验原理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 然后由学生按规定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测试、记录, 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对有关基础性理论的认识, 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技巧、动手能力。

2. 综合性实验教学。

综合性实验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具有明确工程应用背景的问题和学术前沿性问题进行模拟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能力。

3. 研究性实验教学。

根据课堂理论教学的进度, 由若干名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研究小组, 首先选择一个课题, 然后查阅有关的文献, 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 并制订研究方案, 实验台的搭建、实验数据的测试、实验数据的整理等都由他们自主完成, 将研究结果按照研究论文的格式整理成一篇完整的小论文。其目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 同时培养了他们查阅文献、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以及科学精神的建立。目前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常常处于理论课附属的地位, 开设的实验大部分是验证及演示性实验, 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应在保持各课程的原有的实验课基础上独立设置实验教学课程, 打破过去按课程组织实验内容的方式, 按照学科相近及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来设置课程, 同时注重与理论课内容的密切联系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该课程定一定的学时数, 为学生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为大三、大四, 课程时间为期一年。学生可以自己组合分工, 查阅相关文献后初步选题, 设计方案, 分析方案的可行性, 然后寻找合适该选题的指导老师,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析该选题的意义, 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进一步修改方案, 然后开展相关的实验, 对实验数据分析和整理, 最后提交一份小论文进行答辩, 根据其难易程度及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等级评定。

二、如果开展独立的实验课程的教学会对目前的实验教学体系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也必然出现一些问题

1. 规章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实验项目和参与人数的增多, 以前的规章制度可能不适用于实验室的开放, 会对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带来混乱。

2. 实验花费增加, 经费不足。

由于实验项目和参与人数的增多, 实验材料的消耗和仪器设备的磨损也随之增加。而学校对实验室日常教学的运转所投入的经费是有限的, 靠着有限的经费维持教学实验, 设备会因经费紧缺无法得到必要的保养、维护和更新, 难以保证开放性实验的正常开出。

3. 开放实验室提高了对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

该课程通常在课余时间进行, 有时需要延长实验室正常工作的时间, 加大了实验室的工作量, 造成人员安排紧张。另外,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 涉及的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较多, 也就相应增加了实验的危险性和仪器设备的维护工作, 而且由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同, 一些基础较差, 动手能力不高或比较粗心的同学就难免会对仪器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从而增加设备维护的费用、难度和实验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由于开放性实验涉及到更为广泛的实验内容, 因此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广泛的学科知识和新兴的科学研究方法, 同时要有丰富的实验指导经验, 而现在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难以承担该项课程的指导工作。

三、应对措施

1. 要真正实现实验室开放, 需要制订出一系列规章制度, 以确保实验室开放教学的顺利进行。

如《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项目》、《实验室开放学生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预约制度》、《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教学实验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2. 在实验费用方面, 建议学校增加一定实验经费

外, 还可以通过实验室创收比例提成投入实验室的建设, 成立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的基金, 设定经费上限限制, 实验小组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预算, 通过相关实验管理部门进行审批, 严格资金管理和报账制度。

3. 在实验开展过程中, 学生需要使用某实验室的仪

器和设备, 学生可以和实验室申请预约, 预约后在指定的时间段为其开放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学生对实验的要求还可以减少因实验室开放带来的空置率, 节省人力和物力。

4. 为了适应实验室的开放需要, 一方面要加大对实

验工作人员的培训, 鼓励他们出去学习, 开阔眼界、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选题和兴趣来选择合适的教师, 为了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 发挥其创造性, 指导学生多出成果, 出优秀成果, 要对高水平成果进行奖励。

摘要:实验教学是大学本科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等特点, 目前以验证及演示性实验为主, 并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故笔者提出了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按照学科相近及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来设置课程, 探讨了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能力,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金坤.改革实验教学培养科学素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

[2]高占先.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01, (2) .

[3]王金发, 戚康标, 何炎明, 张兆梁, 冯冬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及实践效果[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6) .

[4]杨小雪, 王丹.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1, (S1) .

[5]葛玉蓝.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2, (4) .

[6]李敏杰, 刘姗, 李玉峰, 熊亚.普通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8) .

创新性实验教学 篇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的项目。

我们团队所选论文题目是“汾河水中微生物的检测”,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感觉它具有实际意义,可操作性强,而且在创新方面利于突破。在论文写作以及实验过程中,有时感觉很辛苦,有时还会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是最终坚持了下来,出色的完成了我们的项目。

开始是搜集资料。在指导老师的指点下,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准备工作—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相关学术论文、核心期刊、书籍等。通过一个月的深入学习,搜集了一大堆与本项目相关的资料,在贺老师的指导下,摒弃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保留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作为备用。在这段时期,我们各自分工。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了一些学术论文和期刊文章;在Springer上,搜索了外文文献资料,参考了一些论文样本和一些论文设计总结;在常见的搜索引擎中,了解到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特意浏览了大量的外文网站,并将这些内容列成提纲,便于以后查询,以减少后期工作量。

接下来,我们开始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并制作了课题研究的方案及实验规划,开题报告完成之后随即进入紧张而有序的实验过程之中。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撰写了初稿,并加入了自己新颖的见解,特别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吸取其它普通实验过程的优点,并加入我们自己的创新点。在此期间,我们多次与贺老师进行沟通,听取老师好的建议,积极采纳。

老师将初稿修改后及时反馈给我们,看了之后才发现整个项目中漏洞很多,特别是论文的格式,而就实验过程来说,提出了几点建议,如不要全盘覆盖课本上的知识,用一个章节作为典型来表达你的创新点就可以了。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做任何事情所要有的态度和心态,首先明白了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和偏差都不要轻视,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去解决,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找到思路去解决问题的。在工作中要学会与人合作的态度,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做起事情来就可以事倍功半。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性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性;实验教学

一、当下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以老师演示为主,学生动手少。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受学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多数实验的是由老师将实验器材带到教室,由老师在讲台上演示为主,学生基本没有动手的机会,学生只能通过观察老师的操作进行学习,学生不能体验实验操作带来的真实感受。比如:在讲解磷的燃烧时,通常就是由老师在讲台上操作,而没有带学生到实验室亲自操作,因燃烧速度较快,很多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实验已经结束了。这样的实验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意义,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为了让学生能近距离的观察实验的变化过程,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必须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1.2教学手段传统,师生互动较少。高中化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认识化学原理的变化过程、巩固化学理论知识。但是目前的高中化学实验老师始终处于实验的主体位置,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在试验中缺少师生互动,造成实验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解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以后,就任由学生自由的去操作,并没有根据学生的操作进行后续的指导,在实验的关键点时没有做好提醒。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后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观察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对一些化学原理掌握不到位。

二、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2.1合理调整实验内容,提升探索性实验比重,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1)将传统的演示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对于已有的实验性实验进行合理的设计改变,让其成为探索性实验。比如:将“氯水的性质”这个演示性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将氯水的成分通过实验一步一步得出,通过操作得出其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安排,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做好实验准备的物品,然后由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其水的颜色、状态等,最后总结出性质。由于这是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的,对实验过程有了亲身的体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和化学学习的兴趣。(2)开展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的实验。创新性实验能激发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选择实验项目时,可以评估实验室的条件、实验的安全性、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创新空间的实验,比如,棉布染色实验。让实验从一开始就对学生构成吸引力,进而将实验所需物品准备完善,让实验顺利完成,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进而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设计性实验。

2.2提升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增加课外创新活动。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对实验室的认识并不客观,多数学生认为实验室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对实验室存在不同程度的惧怕心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畏手畏脚,怕碰坏仪器,害怕实验有毒、害怕仪器爆炸等,最终致使实验效果不理想。这种观念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比如:部分对化学实验有兴趣、且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于实践操作机会少。这种情况可以依据情况,增加这部分学生操作实验的时间和机会。增加实验机会也是实现化学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方式能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巩固书本理论,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

2.3实验时分组进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种方式在指,在实验开始前,老师根据实验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又在组内分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完成实验。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相互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增加学生间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对一些要求较高的实验,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进行分组,让学习优异的学生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混合搭配,进而让实验顺利完成,在完成后,在由老师做最后的统一点评。比如:可将传统的Na2O2性质实验设计成“测定某样品中Na2O2的含量”的团体探索实验,将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3-4组,教师给出实验题目,由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确定实验所需仪器,并进行实验,最后全班讨论。这样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让化学实验教学体现创新性。可以通过以上方式进行,提升探索性实验的比重、增加学生做实验的机会、转变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观念、实行分组实验教学等多种方式,同时,还需要老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进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姚连云.新课程背景下内蒙古西部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史秀娥.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对策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陈倩.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刘女兢.“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于荣华.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创新性实验教学 篇4

一、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必要性

创新性实验教学是现阶段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 它主要是将教学大纲要求的某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有机地综合在某一个实验当中, 以达到完整、综合创新的实验目的。通过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对课程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既熟练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升学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此外, 由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越来越少 (相应实验课课时也越来越少) 、学生人均实验经费数量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实验经费消耗较大等问题, 再加上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几十个甚至只是十几个学时内把所有的、以后可能用到的实验技能和项目都学完和学会, 这必然要求我们根据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 而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已成为创新性实验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必然的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特点是既要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又要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进行教学。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既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也是农业企业、生物工程公司和教学科研单位对熟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人才的需求, 可以为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升学和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综合创新性实验建设的平台

(一) 实验平台的建设

实践性环节在培养人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 掌握科学方法,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是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3]。综合创新性实验平台的建立是开设综合

*基金资助:东北林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 (DGY20007-029)

创新性实验、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并获得显著教学效果的有力支持。

1. 基本实验技能的平台

在基础验证性实验教学阶段, 结合综合创新性实验对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改革原有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案, 使理论教学内容更倾向于实际应用, 并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课程相对独立的、内容丰富的实验教学体系。删除一些代表性不强、内容有重复的实验项目, 将实验项目进行分层次设立, 如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室构成及常用设备使用和器皿洗涤的注意事项 (2学时) 设立为基本的操作训练;将培养基母液、激素母液、试剂制备 (2学时) 和培养基制备与保存 (2学时) 这两个项目设立为基础项目, 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和训练;而对植物材料的准备和接种 (2学时) , 则用清水代替真正的消毒液, 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和模拟, 即节省了实验经费又达到了实验技能的训练。在经过以上几个基础实验项目后, 才安排8-10学时的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4]。在教学计划中单独设置“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时间”, 在实际教学中预留出给学生设计综合创新性实验方案和修改的时间, 为实现多层次实验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后, 才有能力集中时间和精力主动地去综合、分析所学的理论和实验知识, 把所学知识付诸于应用, 并开始学习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实验。

2. 实验室和设备条件的平台

建设综合创新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共享是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必备的基础。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根据功能分为实验教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准备室、灭菌室、接种室和培养室。此外, 组织培养实验室与其他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可以无障碍的共享可为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提供可靠的保证。综合创新性实验是与传统的实验不同的实验模式, 其教学组织具有自己的特点, 其一是实验室应该是全方位开放的。包括实验室工作时间的开放 (除了安排专业教学实验外, 实验室可以有计划地接受实验者的申请) ;实验内容的开放 (学生自己提出的实验课题, 经评审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 ;实验室服务对象的开放, 全院学生 (包括研究生) 及教师均可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参加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经过充分准备, 提出实验方案报告, 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方可进行实验。

3. 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激发

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思维,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起有益的引导作用。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和实验教学模式等进行创新性思考[5]。首先, 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 让他们初步了解和掌握学科的一些前沿知识。学生通过亲自参加科研活动, 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开拓科研思路、树立起正确的科研观点。其次, 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 利用课内所学知识和资料内容, 在课外时间进行组织培养实验,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我检验、自我调整, 直至实验成功, 将关键环节和技能重复训练, 从而尽快达到技能熟练的目的和效果;再次, 为使学生对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切身的体会, 组织学生到相关生产实践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具体了解从理论、实验到实践生产中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这些措施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中教师只提供参考范围和题目, 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效应实验, 以植物叶片、腋芽和幼嫩茎段为材料进行离体快繁实验等。有时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 如让学生参与“水曲柳离体扩繁”和“花楸体细胞胚胎发生”等项目的材料选择和培养基设计, 此类实验不是单一的、只运用某门课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

在实验过程中, 要求学生先提出课题和基本思路, 教师则与其共同讨论完善方案。学生从最初的无从着手, 到查阅参考书、上网查资料, 跨出了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一步。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 要求学生自行提出解决方法, 教师则帮助分析这些方法的合理性, 通过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实验教学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例如, 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培养的植物种类和培养目的, 查找相关文献, 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外植体的类型、外植体表面灭菌和培养基配方等实验方案, 独立写出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进度和预期结果等内容的报告, 经过教师的审阅合格后, 学生独立安排、准备、完成实验。在学生独立开展实验期间, 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机制, 教师起指导、检查、协调的作用, 预先安排好各小组的无菌操作时间, 使无菌操作室、准备室得到合理高效运转。实验小组也由学生自愿组合, 以4~5人为一个实验小组;实验时间由学生自行确定。

(三) 成绩的考核方法

在实验全部完成后, 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计算, 并完成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价, 分析评价的原则侧重于观察学生是否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得到智力的开拓、研究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记录的实验结果是否客观、是否准确可靠, 分析讨论是否科学、逻辑推理是否准确, 结论是否恰当、合理等方面。成绩考核设置基本实验技能综合考核和创新性实验考核两个阶段。验证性实验可根据学生平时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创新性实验根据学生选题的创新性、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团队协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的努力程度等进行考核。考核时, 综合创新性实验按照实验质量给出成绩 (分为不合格、合格和优秀) , 成绩不记入总成绩中。但只有综合创新性实验的成绩为合格及以上的学生才可以获得实验考核的总成绩, 否则实验课成绩为零分。

三、教学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知识更新, 激发了学生求新、创新的欲望, 促进了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 提高了学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实验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 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是自主开展实验研究、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 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 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志慧.化学创新性实验教学实践[J].内江科技, 2007 (6) :139.

[2]姚晓惠, 张峰.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 (6) :125-127.

[3]王伟祖, 郑旭明.建立综合设计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8) :74-75.

[4]沈海龙, 等.关于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特色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 :80-81.

创新性美术教学论文 篇5

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深入到学生中间,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将男、女生进行分组学习,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去探究学习内容的美术创意和美术价值。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接触是课堂交流的一个自然部分。培养学生通过视觉感知艺术的美。人们对于美的感悟一般都是通过眼睛观察的,所以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的具有美感和色彩感的图片来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只是促进者,要给学生的想象创造平台,激发学生多元化和发散性思维,运用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参观、访问、旅游、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人文精神。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动力常产生于对教师的眷恋。学生常因喜欢老师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教师上课时的着装和仪表应质朴大方、整洁素雅,避免慵懒或过于修饰。教师的外表举止若具有吸引力,就容易受学生欢迎和尊敬,便于与学生接近和交流。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是他们乐于参与的天堂。将各种颜色的图片穿插出现在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捕捉色彩、感受色彩,是小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如:红、黄、蓝、绿等色彩可以收集各种颜色系列的水果、动物、植物等卡片,红色系列收集红苹果、红枣、西红柿、红石榴、红枫叶等形状;綠色系列收集猕猴桃、绿甘蓝蔬菜、绿色树叶、绿色葡萄、西瓜等形状;黄色系列收集橙子、木瓜、柿子、芒果、柠檬、杏、梨等形状;蓝色系列收集蓝莓、蓝色大闪蝶、浅蓝色的天空、深蓝色的大海、马兰花、蓝色金龟子等等卡片。根据收集的卡片数量混合后平均分配给全班学生。看谁找的快又准!接下来老师每讲完一种颜色,看看谁手中的卡片和老师手中的卡片是朋友的就举手,到讲台上来在老师的卡片周围放好。于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认真听完老师讲课后,都争先恐后的将自己手中的卡片放到台上准确的位置。学生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学习中充满了乐趣。

创新认识和创新思维是每一个人具备的思想,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思想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国外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置于一个瓶子当中,并为它盖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这时,这只跳蚤马上跳起来了,但是一跳却被透明的玻璃板挡住而撞回。在这只跳蚤经历了很多次努力之后,当人把玻璃盖拿开之后,发现它却再也跳不出来了。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不能长时间在一种条件中,要善于感受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用一个“玻璃板”束缚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师尊生从的过程,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忽略。新课程要求师生变换关系,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创新性实验教学 篇6

(六)有一项有新意的小发明

1.界定: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所接触的实用性较强的物(如开关、插座灯具、笔筒等)的加工和改造,成为新一种工艺的设计和制作或者是对某一种工艺的改造设想设计,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创新思想。

2.分解目标:

初一:重点:培养学生求新求异,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可以模仿,可以稍作加工,但要求与众不同。全学年,每位同学制作4件左右小制作或小发明作品和写一至二篇左右科学小论文。(只在小制作上和论文上完成一定量,不作质量的要求)

初二:在初一养成习惯的基础上,从更新的角度要求在设计思想和制作能力上有新的突破。每设计制作一件就写出一篇小论文。(每学期制作一件,写一篇论文)

初三:在初二的基础上,每位同学完成一至二件较高质量的设计。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设计小论文或科学小论文。

(七)有一双灵巧的手

1.界定:培养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包括手工劳动,绘画,实验操作,标本采集制作,计算机操作等。

2.分解目标:

初一:重点:通过每周开设的有关课程,训练学生十指,接受大脑指令的灵活度。

初二、初三:重点:在初一的基础上,开展“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活动,包括手工劳动、绘画、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和计算机操作的竞赛,在“灵活”的基础上向“精巧”靠拢。

(八)写一手秀美的字

1.界定:旨在培养学生能较熟练的写一手端正秀美、结体严谨的中国汉字和一手行列有序、流畅的英文字。

2.分解目标:

初一第一学期:重点:通过每天10分钟的练字,初步解决字形结构问题。在数量上只作一般规定,在质量上严格规定。

初一第二学期:重点: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在数量上循序渐进,逐步由好向快推进。

初二、初三:绝大多数同学达到熟练、准确地写出一手较好或好的字。

(九)写一篇优秀的文章

1.界定:在初中三年内,全体同学的写作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同学能较熟练地联系实际写出较高水准的记叙文、说明文和小议论文。

2.分解目标:

初一:重点:重点训练学生想象力和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以学生自由命题的作文为主,字数不限、题材不限,只要词语丰富,语文通顺,不严重偏题就行。

初二:重点训练写作的速度,重视文章的逻辑的严密性。

初三:重点要求文逻辑的严密性和优美性。

(十)有一口流利的演讲口才

1.界定:旨在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和交流中,能用语言迅速表达大脑中思考的问题和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训练大脑对交流信息能迅速进行加工和判断,并脱口而出的能力。

2.分解目标:

初一:创设一切条件学生演讲的平台。如“一分钟演讲”、“答辩会”课堂中的自主讨论、自主质疑等,让学生有用语言充分演讲的机会。每学期中进行一至二次“社会,学校热点研讨会”。

初二:在初一的基础上,按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字数进行演讲。

初三:在初二的基础上组织对兄弟班级或对全校进行“答记者问”。

五、具体要做的24件事:

(一)每天必做的6件事:

1.写一篇观察日记100-300字不等。(热点问题、一草一木、一举一动)

2.预习各科新课。(各科教师布置的预习提纲)

3.统计“三闲”的数量。“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目的是减少“三闲”。

4.强化效率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做的事,如:朗读、演讲、口头作文等,每分钟200字。

5.每天(除下雨和有特殊情况),男生跑步1000米,女生跑步800米。开展30分钟球、棋类体育活动。

6.每天练钢笔字10分钟(150-250字,由慢到快)。毛笔字20字左右。

(二)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2件事:

1.《班级日报》,版面为385×265。本班新闻消息等内容必须占50%以上。报纸须在每天中午12点半以前夹到报夹上。轮到谁,组稿、排版、报头、专栏、报花设计就由一个人说了算,一轮以后进行评比。

2.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写明出处、搜集者的姓名、注释,并有小议论(20字左右)),按学号轮流。在头一天放学写在黑板的右侧。一轮以后进行评比对照。

(三)每周做一次的3件事:

1.举行歌会,每周学一首新歌。方法是歌词都是同一首词。(可以是自编的班级之歌,用不同的曲配上。该项活动自初二起进行,初一以文娱演唱活动)

2.举行班会(总结,交流)

3.读课外书,要求每位同学每周看完一部名著(含科普著作)。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或散文或小论文。(大部分名著可延长时间,但每周仍要写读后感,200页以内的书,在一周内读完。读的方法可精读,可泛读)

(四)每学期做一次的6件事:

1.确立座右铭。每位同学都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选写自己的座右铭。用9厘米长,6厘米宽的纸写,贴在桌子的左上角。

2.学生出考试卷。每位同学至少每个学期出一份考试卷。(初一下学期开始)

3.画各科知识结构图。每学期每门课(语、数、外等)均用一节课时间分别学习讨论语、数、外等科的知识结构问题。分析已掌握了哪些,本学期还将学习哪些知识?

4.写科技、科学(学科学习)研究小论文。每学期每位同学至少写一篇,多多益善。

5.作业检查累积。每位学生的作业及日记、练字,均需写清年、月、日。除平时抽查外,每个学期放假前总结检查一次。然后将全学期的分门别类装订在一起。(按班级规定的页码),由班级统一保存。如果一学期检查一次,哪位同学不够页码的,那么少几页就补几页,养成勤奋,严谨的习惯。

创新性实验教学 篇7

1. 创新性实验的开展

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2]。病理生理学是位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交叉阶段的一门桥梁学科。要完成病理生理学的实验, 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前两年半基础医学学习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也就是说, 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因此, 处于病理生理学学习阶段的学生, 是开设创新性实验最理想的对象。具体实施如下。

1.1 教师队伍配备。

创新性实验通过“一带三”的形式开展, 即一名教师辅导学生人数不超过三名, 以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辅导学生。创新性实验的教师全部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且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 并具备多年的科研经验, 完全胜任创新性实验的教学任务。

1.2 参与教师的课题。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加入教师的课题组, 和本室的硕士研究生一起参与科研。首先,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课题, 让本科生第一次了解到科研, 知道“什么是科研”, “科研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接下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文献的检索, 最终能够独立通过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查阅科研文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相关科研文献, 了解老师的科研领域, 同时培养阅读英文学术论文原文的能力;然后, 学生以硕士研究生助手的身份进入实验室学习最基本的实验操作, 如:细胞培养、质粒提取、免疫蛋白印迹技术等。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实验技能训练阶段一共2至3个月, 均为本科生在课余自行安排时间完成。

1.3 自行设计并完成课题。

在经过近3个月的培训后, 学生已基本熟悉科研的基本流程和实验室的环境。这时候,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自己的研究课题。这类课题一般为教师所进行课题下的“子课题”或“小分支”, 通过不太复杂的实验和时间不长的周期即可完成。学生自行制作开题报告, 每个教师的课题小组内进行开题报告,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决定课题的可行性和实验路线, 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修改, 最终设计出适合本科生的研究方案。方案确定后学生即可独立开展实验。实验完成后, 仍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集中汇报实验结果。最后, 在老师的指导下, 每名学生整理实验结果并撰写科研论文, 经教师修改后投稿发表。

2. 创新性实验教学中的体会

近年来, 随着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 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加入研究生行列的人数日益增多, 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行硕士阶段的科学研究已成大势所趋。我室在本科生病理生理教学阶段, 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 为日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2.1 实验室环境保证实验进行。

作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我室的设备仪器完全满足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需求。我室已培养了多名硕士, 硬件上的实验条件完全能满足创新性实验的需要。软件上, 带教老师均有多年科研经验, 硕士研究生也都有1年以上科研经历。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在本质上与硕士生的科研并无很大区别。我们采取理论上老师带教, 技术上硕士生带教本科生的方式, 既保证本科生能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又避免“揠苗助长”, 过大地增加学生压力, 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2.2 初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在创新性实验中, 学生进行的文献检索、小组讨论、结果汇报等方式, 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过程。参加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均表示:通过进入实验室的学习, 他们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考研热情高涨;而且, 学生的思想由以往的“盲目考验”、“跟风考研”, 逐步转向为有目的、有兴趣、有针对的考研, 对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总之, 新型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将学科的单项实验转变验证性、综合性及创新性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尤其是创新性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型学生向研究型学生转变,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 创新性实验在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观、发展观及未来规划方面, 也成为现代教育教书育人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李艳, 沈延春, 师海蓉, 张磊.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验的初步探索[J].考试周刊, 2004, 32 (1) :69-71.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性研究 篇8

1.1以老师演示为主, 学生动手少。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受学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多数实验的是由老师将实验器材带到教室, 由老师在讲台上演示为主, 学生基本没有动手的机会, 学生只能通过观察老师的操作进行学习, 学生不能体验实验操作带来的真实感受。比如:在讲解磷的燃烧时, 通常就是由老师在讲台上操作, 而没有带学生到实验室亲自操作, 因燃烧速度较快, 很多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 实验已经结束了。这样的实验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意义, 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为了让学生能近距离的观察实验的变化过程, 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必须改变, 必须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1.2教学手段传统, 师生互动较少。高中化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认识化学原理的变化过程、巩固化学理论知识。但是目前的高中化学实验老师始终处于实验的主体位置, 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 在试验中缺少师生互动, 造成实验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在讲解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以后, 就任由学生自由的去操作, 并没有根据学生的操作进行后续的指导, 在实验的关键点时没有做好提醒。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后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 观察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对一些化学原理掌握不到位。

二、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2.1合理调整实验内容, 提升探索性实验比重,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1) 将传统的演示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对于已有的实验性实验进行合理的设计改变, 让其成为探索性实验。比如:将“氯水的性质”这个演示性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 将氯水的成分通过实验一步一步得出, 通过操作得出其性质。在这个过程中, 指导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安排, 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 做好实验准备的物品, 然后由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其水的颜色、状态等, 最后总结出性质。由于这是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的, 对实验过程有了亲身的体验, 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和化学学习的兴趣。 (2) 开展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的实验。创新性实验能激发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选择实验项目时, 可以评估实验室的条件、实验的安全性、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选择具有创新空间的实验, 比如, 棉布染色实验。让实验从一开始就对学生构成吸引力, 进而将实验所需物品准备完善, 让实验顺利完成, 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进而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设计性实验。

2.2提升学生做实验的机会, 增加课外创新活动。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很多学生对实验室的认识并不客观, 多数学生认为实验室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对实验室存在不同程度的惧怕心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畏手畏脚, 怕碰坏仪器, 害怕实验有毒、害怕仪器爆炸等, 最终致使实验效果不理想。这种观念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比如:部分对化学实验有兴趣、且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由于实践操作机会少。这种情况可以依据情况, 增加这部分学生操作实验的时间和机会。增加实验机会也是实现化学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方式能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巩固书本理论, 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

2.3实验时分组进行,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种方式在指, 在实验开始前, 老师根据实验的需要, 对学生进行分组, 又在组内分学习任务, 让学生合作完成实验。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相互沟通, 共同解决问题, 增加学生间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对一些要求较高的实验,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进行分组, 让学习优异的学生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混合搭配, 进而让实验顺利完成, 在完成后, 在由老师做最后的统一点评。比如:可将传统的Na2O2性质实验设计成“测定某样品中Na2O2的含量”的团体探索实验, 将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3-4组, 教师给出实验题目, 由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确定实验所需仪器, 并进行实验, 最后全班讨论。这样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 要想改变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让化学实验教学体现创新性。可以通过以上方式进行, 提升探索性实验的比重、增加学生做实验的机会、转变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观念、实行分组实验教学等多种方式, 同时, 还需要老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 进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姚连云.新课程背景下内蒙古西部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史秀娥.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对策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3]陈倩.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4]刘女兢.“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创新性实验教学 篇9

创新性实验教学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较大的思考与选择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思维与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2]。所谓创新性实验教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实验内容的选择。学生根据自己在理论方面的某一缺陷,可以有针对性地来选择实验,提高自己在理论课上的不足。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积极参加实验的兴趣。二是对实验时间的选择。由于实验室是全天开放,因此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有充裕的时间预习实验,实验就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但是在创新性实验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创新性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本科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时,根据一线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发现创新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1.创新实验教学内容选择难度大。

作为创新性实验,要求实验内容体现出基础性、先进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并且这五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既要循序渐进、有利于实施,又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空间和时间,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可持续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习惯于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就很难让学生在创新实验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4]。

2.创新实验教学受教学手段及实验室资源的限制。

由于大量的新技术应用与新工艺更新,加之学校投入到教学设备经费的相对紧张,导致教学设备老化与实验室资源缺乏。学生在实验时,由于实验教学手段及实验室资源缺乏的限制,实验指导教师花较多的时间描述实验过程并进行演示,更不用说学生“随时”进行实验了。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很难达到全天开放实验,因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5]。

3.创新实验教学受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机制的制约[6]。

学生对“创新性实验”认同度,是将其作为“赚取”学分的课程,还是因为兴趣所致?创新性实验室如何运行?学生设计的实验是“纸上谈兵”,还是在老师指导下“真刀真枪”的动手实践?在“农大周边餐饮场所卫生情况的实证分析”的创新性实验中,学生们要检测样品的微生物指标,这是食品卫生检测的基本实验。如果这个实验继续深入下去,应该如何实现?要到达创新性实验预想的效果,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如果只是流于形式,那么这样的效果,很可能还不如用以前集中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4.实验教学考核不完善。

实验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手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是否客观合理,将影响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而且对实验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实验教学大多不是单独设课,且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很小甚至为零。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停留在完成实验报告上,更不用说实验教学内容反映在期末考试试卷上,因而导致个别学生实验前不预习,实验时不动脑筋,实验报告马虎潦草。另外,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课堂课程逐渐增多,与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越来越大,于是有的学生就把做实验看成是一种负担,姗姗来迟,应付了事[7]。

二、提高创新性实验质量的对策

针对创新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实验室具体情况和实验教学中取得的一些经验,笔者认为提高创新性实验质量的对策如下:

1.精选创新性实验的内容。

创新性实验内容可按学生科技活动型和设计性实验课题型的思路,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学生科研活动型为教师定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中来;设计性实验学生的主导性较大,指导教师只把握研究的方向,实验的技能和要领,要充分地发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设计性实验形式多种多样:(1)新产品开发实验,运用所学过的加工原理和配方设计知识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考查新产品的配方合理性和产品营养价值。如“醋蛋乳饮料的研制与开发”实验就是将传统的醋蛋加工与乳结合起来,开发了一种保健型的蛋白饮料。(2)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方案设计与可行性论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知识和技能。例如“解酒乳饮料的研制”就是学生根据市场调查和需要,自主定题并设计开发的一种新型解酒产品,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取得了显著地解酒效果。(3)竞赛型综合实验,是在某一领域内挖掘所学知识,例如食品学院每年组织的食品创意大奖,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每次比赛中都能涌现出不少经典之作。(4)兴趣型综合实验,结合各种科研产品和社会需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农大周边餐饮场所卫生情况的实证分析”实验中,学生利用所学微生物知识和技能检测了学校周围餐饮场所和街头食品的卫生情况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为师生选择安全卫生的餐饮场所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2.引入先进的实验手段。

将先进的实验和检测手段引入到创新性实验的各个环节,是现阶段改善教学手段单一,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方法,让本科学生接触先进的研究设备和试验方法,开阔眼界。事实证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了极大地提高,并能自行设计一些实用的小工具为实验服务。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现有搜索工具,搜集实验所需的资料,以开阔视野,将研究开展得全面深入。

3.建立创新实验室运行方式。

创新实验室运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一定要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借助“学生科研活动型”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以教学为基础开展研究,以研究为方向促进教学,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新颖度。专业教师及实验指导教师,除了正常教学之外,还承接一些科研项目和横向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可将科研设备有计划地应用于创新实验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研制实验教学仪器与实验装置。这样科研项目可以逐渐地渗透到设计性实验中去,向学生给出合适的题目和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使实验室的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4.建立创新实验教学考核新模式。

正确的实验教学考核是实验教学成功的有力保障。要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及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可单独开设与考核。虽然考核不是目的,但可以利用这种方式促进学生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项实验,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命题,引导和把握实验的目的与培养方向。如在“农大周边餐饮场所卫生情况的实证分析”的创新性实验中,教师要求学生将微生物理论和实验课上所学的微生物学检测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起来,教师首先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的讲解和演示,而后让学生自行考虑不同样品的前处理及测定方法。将实验学生分组考评,并根据实际表现进行考核,实验中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他们自己设计了一些采样工具,并获得了充分翔实并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数据。实验力求做到综合学生的实验素质和能力进行考核,对于设计性实验主要考核学生独立设计、完成实验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可采用学生报告和集体讲评的方式。科学的考核与讲评,成为学生完成实验后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将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操作中,采用学生自主撰写论文和实验研究报告,教师逐一讲评的形式,最终形成统一的报告,各个创新性实验小组遴选代表进行统一的答辩。聘请学校和学院资深教授作为学生答辩的评委,并就实验中取得成绩和不足之处进行点评,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5.引入创新性激励机制。

对于一些有意义的创新性实验课题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课题,这就意味着只要认真进行创新性实验课题,就有可能将毕业课题研究提前完成,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8]。同时鼓励学生将修改后定稿的论文撰写成科研论文进行发表,并对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资助和奖励,每年进行一次“创新奖学金”评比,并进行相应奖励。经过几年的运行,我院已有多篇学生论文公开发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也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创新性实验中来。

综上所述,创新性实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已有的教学资源,并更新、扩大了教学资源范围。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从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真正能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参考文献

[1]徐让书,黄福幸.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改革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2,(9):30-31.

[2]史维玉,张海峰.关于创新性实验的认识及其设计[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04,(2):49-51.

[3]章军军,崔秀红.创新实验的设计性和自主性[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8,25(7):23-25.

[4]何力生,宋景芬,詹涛.工科开放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124-125.

[5]梁红瑜,韩松.我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运作机制初探[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3,14(增刊):48-52.

[6]丁筱玲,赵立新.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搭建创新实验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3):70-73.

[7]吴允平,蔡声镇,苏伟达,等.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97-98.

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篇10

1 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的特点

1.1 综合性

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的综合性特点体现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和实验方法的多元化。在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中, 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知识综合或系列课程知识综合, 即能将一门课程中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知识点有机结合, 或者能将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知识点有机结合。综合了理论教学中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 (教材第二章) , 网络营销与管理 (教材第三章) , 电子商店经营和管理 (教材第四章) , 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教材第八章) , B2B、B2C、C2C业务的处理 (验证性实验2、3、4、5、6) , 网站建设 (验证性实验7) 等知识点, 同时综合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课程的基础知识。

此外, 在实验方法上表现出多元性, 即在同一个实验中, 可以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实验方法完成,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实验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中, 学生可以应用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文献收集法、模拟创造法等实验方法完成实验。

实验探索法是指为学生提供互联网和综合的知识点, 要求学生进行开放性实践, 从电子商务实务中发现新现象, 找到新规律的实验方法。其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建立实验项目小组, 要求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创建电子商务公司, 在团队式学习环境中促进个体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至于通过什么样的实验, 怎样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 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小组讨论法指收集到相关资料后, 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发挥自主性, 积极发言讨论。角色扮演法指在实验中, 学生分别扮演市场营销人员、技术人员、电子商务管理人员、电子商务策划人员等角色, 深入分析、探讨每个角色并完成相应的电子商务实务。现状调查法指所有的实验材料, 来自互联网, 由学生自主调查完成。模拟创造法要求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自己选定一个产品或项目, 建立电子商务企业,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并且要将最后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 用模拟项目展示会、项目演讲、项目网站演示等形式加以展示。

1.2 设计性

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的设计性体现在根据教师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定题目,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拟订实验步骤, 并独立完成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到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行业或项目进行。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开放式学习小组, 分组时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业务水平、能力倾向、性格及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教师明确其在小组或团队内的分工, 尽量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

2 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案

2.1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生以个性化与团队式结合的协作学习方式选定一个项目并创建电子商务企业,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信息处理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开放式学习小组, 要求每个小组采取个性化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的互动型学习方式。项目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创建模拟的电子商务企业,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行业或项目进行, 完成企业的商务计划书、网站设计与开发和最后的成果展示。

在整个活动中, 学生们仅运用电子商务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运用其他课程知识和技能。组长应具有协调和组织全组成员共同合作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特长的组员可以作为小组电子商务网站的技术总监, 负责网站技术框架的构建和网站的维护;财务管理知识基础好的组员可作为网站的财务总监, 负责网站开发和运作的财务预算;具有市场营销知识的组员可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和开拓。目标的完成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并保持相互依赖的关系, 组员必须对小组和自己在组内的工作有使命感, 并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组员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组员之间要有足够的交流和良好的沟通等。

此外, 要求教师在课前布置实验任务, 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和任务。实验过程中, 教师通过现场指导、问题答疑、方法指导、交谈和批阅学生文档资料等形式进行实验过程的监控、指导, 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以及学生提交的成果和相关文档资料对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做出评价, 并给出相应的成绩。

2.2 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

根据电子商务课程的特性、知识链以及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的主体是学生,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查阅相关资料, 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案, 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主要起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2.3 实验成绩考评

考评的指标主要有选题创意, 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能力, 查找数据的有效性、代表性以及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项目设计目标的合理性, 网站设计创意, 网站策划书的合理性, 成果的展示效果等。

3 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思考

3.1 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

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资料收集、分析和处理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改变了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式, 强调主动探究式学习, 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必须通过互联网自主完成所有数据资料的调查、研究、分析, 并且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完成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这种自主性使学生得到真实的电子商务体验, 这些体验不拘泥于一本教材、一门学科, 不但综合了其他学科知识,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使学生自然地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3.2 积极发挥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教学跨越了多个学科, 是一种综合集成的、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 交叉应用多种教学方式, 采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合理组织电子商务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把握各个层面的量和度, 要根据原有的课程体系和特色展开实验教学。因此, 创新性实验尽管以学生为主体, 但还需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监督和引导。

3.3 增加实验课程的考评分值

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将实验教学以课程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对实验课程的整合, 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 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多媒体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改革了传统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模式。从实验完成的课时来看, 由于占用了大量课外和课内时间,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很高, 因此, 必须提高实验在课程考核中的分值, 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创新性实验教学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创新实验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已经成为我们使用计算机工作的人员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要点,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1 计算机组装的要点

组装计算机的步骤;系统设置和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的优化和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计算机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等。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

具体操作如下:将CPU和风扇安装到主板上;把主板安装到主机箱内,连接主板与主机箱的线,有电源按钮(最主要),重启,硬盘指示灯等,还有要把机箱电源的与主板相连的线连接好;将显卡,声卡,网卡接到主板上,与此同时还要将光驱,硬盘,软驱相应的电源线和数据线与计算机主板连接好。

但是从多个职业院校的教学实际看,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学习期间存在自主性和能动性不强,对计算机组装,都不能很好的掌握。

2 计算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诊断和排除计算机故障,这是运行计算机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现提供以下几种方法:

2.1 硬件环境检验法。有时计算机会出现一些突如其来的故障,如开机开不了,开机无法显示等故障,我们就要看看一些显而易见东西,如:主机电源与显示器电源接通了没有?显示器开关打开了没有,插座与插头接触是否良好?或许计算机出现的问题故障就在其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检测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可大意用电安全常识。

2.2 主板CMOS还原法。有些计算机用户往往会改动一些主板CMOS里的设置,这些改动会导致一些电脑硬件运行不正常。在这种计算机运行不正常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还原CMOS的设置来试试看计算机运行情况是否能恢复良好。检修方法是:开机后,等计算机运行稳定后按下键盘上的“Delete”键进入主板的CMOS,选择“Load Optimized Defaults”进入,按“Y”键确认,保存后退出CMOS即可。

2.3 注册表恢复法。有些用户喜欢通过修改注册表来达到对系统的优化设置或进行个性化设置,也有的用户在上网浏览时被恶意程序改动了注册表,一些故障就是因为对注册表不正常的更改而造成的。这时我们可以重新启动计算机,并切换到MS-DOS方式下,在C盘根目录下输入并执行“scanreg/restore”进入注册表恢复界面,然后选择一个计算机完好时的注册表文件,进行“Restore(还原)”,即可实现对注册表的恢复。

2.4 巧用相同设备替换检测法。当我们不能确定哪个硬件发生故障时,我们就要用这种方法试试,当我们需要排除哪个设备是否存在问题时,用同样功能的设备替换接上后运行试试,如果替换后问题消失了,则可判断这个设备出现了故障。同理,就这样逐个排除、检测。这是简单易行的笨方法。

2.5 程序升级法。目前,我们的硬件研制开发与更新速度快,软件研发比较滞后,与之配套的驱动程序难免存在漏洞,我们要及时更新升级后的驱动程序来解决硬件故障,在检测计算机系统时,及时用360助手来更新驱动是我们的必要的维修手段。

3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创新性实验教学

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早已成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内容之一。笔者多年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育教学经验来看,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的创新性实验教学。

为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上课的效率,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学生的完全接受,我们需要再教学中做出大胆的创新,我们就需要再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点改革。

3.1 确定学习方向,教书育人。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认识不够,学习动机不够明确,认为组装与维修只是专业维修人员的事情,而自己又不打算从事该工作。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到,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及普及,“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技术人人得以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人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训练更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学习必要的组装与维修知识,将来不论自己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计算机作为必要的工具出现问题不必再求人。对于一些学生胆子小、不敢动手,应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做,万事开头难,真要做起来,其实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复杂。

3.2 大胆创新实验教学组织形式:(1)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对组装与维修特别感兴趣,喜欢动手,接受能力也很强;而有些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或是对组装与维修不感兴趣,就变得根本不愿意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在整体教学中注意兼顾个别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发掘和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给“吃不饱”的学生增加实验内容、提高难度;给“消化不了”的学生加强辅导,达到基本要求。(2)实验时组成互助小组。实践时以“分组实践法”进行,且让学习接受能力程度好的学生和学习接受能力差程度差的在一组,相互帮助,这样以“传帮带”的模式能够让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

3.3 原创设计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1)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现在的课堂上教学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的局限于学校的机房,我们还可以里用教室里面的多媒体应用,网络大平台,来丰富我们的课堂,还可以让学生多去看看一些名人的教学课堂,网上一些论坛上一些老手的帖子,让学生能在多方面的教育中体现出来,学生可以在浅显易懂的情况下学习了知识。(2)独辟蹊径地开创实验教学方法。组织课外技能竞赛,如组织学生进行组装比赛。组织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市场调查,组织志愿者在校园内开展免费维修计算机服务等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3)充分利用好“模块化项目教学法”。“模块化项目教学法”是适应本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的技能教学特征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这些特点,我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形成了“项目培养目标-知识描述-教师演示-实际练习(小组实践-教师辅导)-问题讨论-教学反思”多元教学模式,充分让学生学以致用。

4 结束语

我们计算机教学不能是传统而又古板的教学模式,我们课堂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操作过程,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越来越熟悉,那么在这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就不断的产生成就感。多年的实践教学表明,通过实验教学的创新性设计,做到实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实验操作自主性、实验过程研究性、实验方法代表性,按照项目教学的步骤,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闫从丰.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创新性研究[J].信息通信,2013(09):282.

[2]刘友德.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教学新思路[J].新课程(上),2013(07):171.

[3]张敏.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方法探索[J].职业技术,2008(12).

[4]朱立敬,周建福.《计算机装配与维修技术》的教学探索[J].福建电脑,2010(07).

作者简介:王春红(1979-),女,河南武陟人,教师,助教,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应用。

创新性实验教学 篇12

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 教学方法基本上以灌输、模拟、验证为主, 能够传授知识, 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学习中一般以被动接受为主, 缺少独力思考和强化训练的过程, 学生往往在课程结束后对实验印象不深, 对知识掌握不牢, 不能灵活应用。如何使学生掌握病理学基本知识, 又能充分地将知识应用于临床各学科, 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这是病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为此, 我们开设了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 该课程含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内容, 由学生自主选择, 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探索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医学教学模式, 弥补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3个年级、200多名大学生中实施了3轮的创新实验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实施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主要为学习过大部分医学基础课程及病理学课程, 对医学知识及疾病有初步了解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开设, 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课。由学生自行报名选修, 然后在报名的同学中选择约60-80名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学生, 分为10-15个小组, 每组4-6人。

1.2 研究方法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共36学时, 2.5学分, 上课时间主要是晚上和课余时间, 主要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训练学生的科研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分为三个阶段教学。

1.3 准备阶段

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 学生集中授课6学时, 以专题讲座和理论讲授形式, 由具有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开设讲座, 介绍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及文献综述的撰写、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在临床上的应用、病理检验技术。以医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依据, 介绍病理形态学实验的基本步骤:立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正式实验、实验结果分析讨论、论文撰写。

1.4 立项阶段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 以4-6人为一个小组, 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思考、查阅相关文献, 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选题、设计创新性实验方案, 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题目、研究目的及意义、立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对象、实验方案及步骤、经费预算、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预期结果及分析、参考文献等。初步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后, 每个小组由指导老师根据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进行初审, 然后与同学一起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 最后由教师组再次审核、论证通过。

1.5 实施阶段

以学生为主体, 从实验时间的安排、实验动物、实验标本的取材、包埋、切片和药品试剂配置、实验操作、数据分析总结到论文撰写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提供指导和配合, 提供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专用实验室、设备、试剂, 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 学生自行负责, 教师监督, 在时间安排上, 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和课程安排的时间进行。

2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实践结果

2006-2008年以来, 临床医学本科三年级共有3批200多名学生参加了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学习, 共有160名学生取得了相应的学分, 完成论文20篇, 论文式实验报告30多篇, 针对参加了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的200多名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 收到有效问卷180份, 调查结果见表1。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 凡是参加了此课程学习的学生都对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真正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3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实践效果

3.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者学会学习的先导, 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动力。病理学创新实验的重点放在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上,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如除了培养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和肉眼标本等基本实验技能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观摩或参与外检、尸检及简单的科研技术操作等临床实践。实验课中宜适当增加临床病理病例讨论的内容, 通过尸检等病例的讨论进行病理与临床联系的教学, 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据调查显示, 90%的学生认为参加该课程的学习后对病理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有了很大提高, 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加强, 从只会死读书变得会发问, 并对有所怀疑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约92.5%的学生认为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提高了。92%的学生认为通过病理创新实验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很有帮助或有所帮助。总的来说, 通过病理创新实验课程的教学, 提高了学生探索医学奥秘的热情,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增长了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2 培养了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医学生学习方式一般较古板, 多数课程是死记硬背, 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利于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锻炼了综合分析能力。在创新性实验中需要学生广泛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 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选出新颖的题目, 并分析、归纳整理成篇, 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创新精神, 大胆设想, 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实验。学生通过查阅检索文献资料, 促进对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和拓宽, 增长了知识, 拓宽了视野, 使他们的文献检索能力、计划能力和统筹安排实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要完成实验准备和操作, 教师必须与同学进行分工合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为今后从事临床及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验时难免遇到困难或问题, 需要随时分析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这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有9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很有帮助, 在培养动手能力方面, 89%的同学感到满意;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 91.3%的学生感到满意。

3.3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 打下了科研的基础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就是为医学生提供了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平台, 课程开设的探索性实验是针对某项、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有关的未知或未全知的问题, 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进行大胆设计、探索研究的一种开发式教学实验, 实验实施的基本程序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基本一致, 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 学生发挥各自所长, 密切合作, 对医学研究的选题和论证、实验实施、结果分析和讨论以及科研论文的撰写等科学研究的环节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由于没有限制实验设计的内容和范围, 从基础到临床、从科技发展前沿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有涉及, 内容多种多样。如大量辣椒素对小白鼠消化系统致炎作用、维生素C在创伤愈合方面的作用、亚硝酸钠中毒及解救、白酒灌胃法建立大鼠早期酒精性肝病、高剂量苏丹红对小白鼠肝脏的毒性改变, 虽然一些学生的实验设计还不成熟, 但不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3年来,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期间共完成探索性实验方案80多项, 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 获得校级学生科研课题资助20多项。根据调查显示91%的学生认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科研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不少学生认为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能较好的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一个研究课题从立题、设计、完成实验和论文写作的过程, 培养了从事科研的兴趣, 对于科学研究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 为今后深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3.4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带教能力

创新性实验教学实现了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的转变。无论是实验项目的数量, 还是实验项目的难度都远远超过以往, 从内容和时间上给出了充分的选择余地, 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实验基础、不同专业特点及个人兴趣爱好, 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 因此要求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责任心、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必须远远高于普通验证性实验课。此外,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带教教师应具有严谨的科研素质。面对十几份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实验设计方案, 教师需要查阅大量资料, 才能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才能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完善实验方案, 从而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带教能力的提高。

4 问题与思考

4.1 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实施过程中, 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 医学本科生缺乏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普遍现象, 很多医学生尽管专业课程成绩优秀, 但科研创新、实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这与一直以来医学教育教学和科研脱节, 对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不足有关。此外, 学校缺乏足够的鼓励性政策和科研条件, 学生的科研意识普遍不强, 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不高, 科研活动的总体水平也不够高。这些问题使得创新实验课程在开设之初还存在一些困难, 相信随着教育部和高校对于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视, 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的管理走向规范, 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仍然是今后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4.2 如何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界定与评价

医学生的创新实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还只是初步的, 是培养一种意识, 虽然通过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创新实验课程, 对学校的科研氛围和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促进, 大部分参加学习的学生感到很有收获, 有一些学生做出了优秀的作品, 但总体而言, 目前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对于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素质培养也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当前, 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建立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体系之下,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4.3 如何实施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实施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让学生自行构思设计实验方案, 虽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及完成实验的能力, 但由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储备和时间的情况, 他们还无法独立完成, 需要教师能增加指导时间。由于大学三年级的医学生课程紧张, 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实验课程学习, 因此学生建议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开设,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之, 通过3年的课题实验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创新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后, 将进一步搞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和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不断提升我校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为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 实施创新性实验教学, 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本教研室几年来为医学生开设病理形态学创新实验课程,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证明, 开设病理形态学创新实验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病理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颜, 陈俊国.浅谈医学创新性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2) :10.

[2]于晗.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科学与管理, 2007, 6:82-83.

[3]刘芳娥, 刘利兵, 黄小军, 等.开设探索性医学实验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 2007, 27 (5) :42-43.

[4]万英, 杨燕.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8 (1) :34-35.

[5]李志英, 雷小敏.面向21世纪重视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 2002, 6:18-19.

[6]马金龙, 高彦丽, 南瑛, 等.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8:50-52.

[7]卢芳宁.运用启发导学式教学法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与实习卫生职业教育, 2008 (15) :117-118.

上一篇:细节体验下一篇:高新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