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计划

2024-08-15

创新实验计划(精选11篇)

创新实验计划 篇1

摘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本科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的机会。本文总结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四个方面的实践成果与积极意义。为今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创新,教学,实践

在大学本科阶段, 有两个层次的科研训练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及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前者通过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让学生初步认识科研为何物;后者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1) 2007年实施以来, 已形成有国家级、省级、校等三个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得到了学生、教师与学校普遍赞誉, 同时促进了在校学生的创新热情。2010年笔者有幸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到了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中。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 得到了第一手教学资料, 从教师与教学角度, 谈一些体会, 与大家共勉。

1 扩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面

国内多数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下细分出多个专业方向。如: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这种专业划分过细、各自孤立的情况, 对学生和专业的发展都起到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其直接后果是构建了教学、学生群体、专业知识块小壁垒。学生或设计师若想逾越这些小壁垒, 付出的努力远超学习专业知识本身。于是, 多家高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他们带着“怎样做、什么时候做、什么人来实施”的疑惑, 进行了整合教育、工作室制度、项目制之类的教学改革与实验。

我们把该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作为一次教学实验。在实施项目过程中, 学生需要用的知识和技能广泛, 如3D技术、代码、平面设计, 甚至音效等多方面的内容。涵盖艺术设计教学主要课程内容。

遇到这些专业知识空白点时, 教师安排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学生利用纸质与电子两种形式学习资料相互补充学习, 效果良好。另一方面, 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 与常规教学相比, 理论知识不再占优势, 理论与实践旗鼓相当, 时间上, 再配以两种知识交叉进行学习活动。通过观察这个项目整体实施情况, 这种学习教学方式呈现出非常理想的效果, 学生有效地、快速吸收了专业知识, 推动了项目实施。

2 充分理解专业内涵, 制定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2) 学生对艺术专业的全面理解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以及从事设计相关的工作都是促进学生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客观来说, 许多本科生对“艺术设计专业是什么”含糊其辞。这类项目正好通过项目的实施让学生用实践来理解专业具体是什么, 从文字性的理解上升到感性的认识, 最后全面理解专业的内涵。学生对专业充分认识后, 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 选择自身发展的方向, 有意识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参与实际项目。最后, 对职业发展制定个性化的规划。实际上这种方式, 在一些成熟的学科已经使用多年。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起到一个实验场的作用, 使学生根据爱好、特长及自身条件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发展, 为大学四年级的毕业设计提供了预实验机会, 拨 (下转第31页) (上接第23页) 开学生发展道路上迷雾, 制定一个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3 充分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协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可行方式, 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队员的才能。 (3) 一般认为数字艺术人才要求应有“科学+技术+艺术+团队”合作特点, 这个定义中, “团队”即团队精神。只有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或是符合社会需求的人。

实际上从选择项目组成员时, 团队合作能力没有作为参考指标, 仅从个人技能和专业素养考虑出发, 作为选择参与人的标准。项目进行到中期, 各种问题与矛盾如水落石出一般呈现在每个参与者面前。同时, 项目负责人的作用和缺陷暴露无遗:他个人能力突出, 但没有协调能力, 缺乏沟通, 在矛盾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经过几轮磨合后, 指导教师只能重新调整项目负责人。进过调整负责人与项目分工、调整心态、加强沟通, 项目顺利结束。

4 教学方式变革探索

教学一直都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执行的一项任务, 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中, 在教学的另一端—教师, 同样面临着“改变与适应”。伴随着网络的全面普及, 我们的通信方式, 甚至是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同样, 教学须打破原有的模式或是思维定式, 以更灵活、更具技术色彩的面貌适应大学教育。

我们知道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改变生产关系, 改变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教育方式也主动或被动进行着改变。正如20世纪初, 现代学校教育方式取代私塾式教学;职业教育上, 传统的师徒学习方式被现代职业教育取代一样, 在人类急剧变革的当下, 大学教育方式被动或主动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变革。

当今社会, 网络这种物理上虚拟的世界成为人类社会上的现实空间。传统大学教学具有固定的时间、地点特征, 及教师输出知识和学生输入知识的单向知识流等特点。而与之对比的是, 不同空间、不同地点、不同通讯方式的双向知识流的教学已逐渐出现。从本次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中的经验来看,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更能为大学生接受, 教学效果更佳。教学中使用到通信方式包括: (1) 语言, 空气作为传播媒介。 (2) 电话, 电话语言与电话短信。 (3) 电脑网络, 这种方式是最活跃的方式, 可用QQ等即时通信软件, 可用文字、语言、视频, 甚至是远程控制等进行教学指导。

手机网络, 手机QQ, 手机微信, 手机飞信等手机网络即时通信软件。同样可作为教学指导方式。实际上, 大学生这种方式与其他人群相比, 更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当然, 这些方式是否有效或是可行, 都还需要实践来进行检验。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目的与教师的努力目标相结合, 为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艺术设计大学生提供可能。但实施以来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项目较低的覆盖率, 让项目本身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 每年10个项目, 按每个项目5人限额计算, 最多50位同学参与。与学校15000人的基数相比, 0.33%的比例可用“极低”来表述。其次, 完成质量不高及评价标准片面。很多创新实验项目最后成果很多以报告形式呈现, 这种方式只能反映项目部分内容, 很多创新点及锻炼学生的过程无法有效展示, 因此, 如何以更直观真实的方式作为项目成果是以后我们需要深入探索。

*通讯作者:廖承德。

参考文献

[1]孙百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中形成的教学模式和存在的问题[J].价值工程, 2011 (32) .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89088.htm.

[3]郑长江, 李悦, 武倩楠, 等.高校创新团队建设[J].科学教育, 2011 (6) :1-3.

创新实验计划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创新能力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教育部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1]。我校自2 0 08 年起, 开始启动实施“校级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并建立了完善的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加强了项目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有效保证了项目的实施质量。作为2014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封闭式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在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的指导老师,在课题选题、立项和实施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于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点,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认真思考解决,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1.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益处

1.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学生数量,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少,加上实验课时数普遍偏低,使得医学生实践能力力差,实践经验不足。由于医学生课程繁重,而我国针對大学本科生开展的科研项目少之又少,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引下查阅文献、阅读相关资料、选题设计、共同协作完成实验直到最后的分析结果做出结题报告。由于这个过程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所以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科研环节与方法,学到了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特别是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团队合作项目,项目组的成员就是一个集体,从项目的选题、申请开题答辩以及实施的具体项目, 均须项目组成员通力合作, 共同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如在我们的课题实践中,课题组的五位成员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从最初的确定课题名称、准备开题答辩到预实验等过程,遇到问题都是大家共同商量,最终确定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法。

2.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2.1学生存在着自主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投入时间少等诸多问题

本科生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首要承担者,在参与创新实验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当多的本科生毫无自主创新意识,一味依靠指导老师,甚至有部分学生是导师逼着进实验室,将创新性实验当成了一种负担,这种现状严重背离了创新实验的初衷,不仅对创新能力的开拓无益,反而有害。针对此种现象,导师应该鼓励本科生更加独立地思考,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监督机制上,导师要从严要求,定期检查学生的原始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实验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创新性实验。由于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有限,加上医学生的课程繁重,因此他们投入到创新性实验的时间非常不足。另外由于本科生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欠缺,导致医学生借鉴国际一流的实验思路局限,给创新性实验的实施带来了诸多困难。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做发,学生完成创新实验获得相应学分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投入实验。另外,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进行实验也是一个既不影响正常教学,也没有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2]。除此以外,鼓励学生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提高大学生专业英语读写能力是创新成果升级的跳板。

2.2 切实可行的选题方向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首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选题需要兼顾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选择的课题要以充实准确的科学研究事实作为基础,要做到难度适中,适合本科生操作,又要考虑到项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现项目开展的意义。本课题在选题的时候,考虑到学生能立足本专业特点, 又要体现到科研工作的临床价值, 并且避免了选题范围过大, 本科生无法完成。我们再三思考,反复讨论,决定选择现在临床上创面处理中应用甚广的负压引流技术。本课题紧贴临床,应用价值广泛并且适合本科生操作。

2.3 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

2.3.1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将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计算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将作为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定级、评优评先时的重要依据。课题组成员在评定奖学金、优秀学生评比、免试研究生等方面, 优先考虑。

2.3.2 完善实验室建设 学校可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实验中心和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保证实验科研项目向更精准,更先进,更前沿的方向迈进。鼓励校内工科、医科大型公共实践平台及省级示范实践教学中心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充分发挥优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合作单位的国家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平台作用,依托其有利条件和管理经验,加强学生的创业训练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邹家柱.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管理实践研究[J].教书育人, 2014,(6):40-41.

[2]吕朴,崔冉亮,戎凯,等.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课题实践思考 [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71-472+486.

创新实验计划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创新,教学

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全国高校内不断启动和推广, 项目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鼓励创新、培养能力、重在过程”的原则[1], 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创新理念和能力。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2]。“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 主要是从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出发, 加强学生在本科阶段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方面的训练, 同时从人才培养方式的角度出发,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 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 建设创新文化, 从而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1 鼓励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开展相对独立的实践研究

以我们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为例, 理论课配有无机及分析化学, 天然产物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及相关的课程实验, 培养方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设计比较系统完善,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化学分析和药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然而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性, 理论知识更多是从授课老师那里被动接受, 实验技能是在实验员老师准备好各种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训练。一旦让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相关问题或开展独立实验时变得茫然, 因此还需要一些独立而深入的实践研究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这对将来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学生尤其重要。其中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因此作为专业任课老师我们应该大力鼓励和引导相关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团队成员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撰写研究计划, 申请各类“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通过主持或参与这些项目的研究工作, 让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充分的实践, 同时从这个过程吸取更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 团队合作的能力, 更好地激发其创新能力。

2 授课过程中结合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 推进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

高校教师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课题研究经历, 或正进行着某些课题研究, 而且一般都密切关注自己熟悉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 而这些研究往往是该领域比较前沿, 极具探索性的东西, 而且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如能够把自己的课题研究结合到授课过程,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 而且对于丰富授课内容, 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课堂专业知识的教授与课题研究的结合还能让学生一定程度上巩固专业知识。任课老师课堂上可以适当地介绍相关课题的研究内容、进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引出一下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或角度, 逐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为他们参与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做些前期的铺垫和鼓励;另一方面, 任课老师邀请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到自己当前的课题研究中去, 也能为大学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就能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各个领域的骨干和希望, 作为任课老师, 平时除了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 更应该注意把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及时传递到课堂上让学生有目的地吸收, 令学生知识、思维和意识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 这就是所谓的“知识与时俱进”。

3 注重教师+本科生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

目前, 普通高校中主要的科研团队有以下三种:项目团队、学科团队和师生团队[3]。其中, 学科团队和项目团队主要是以教师或科研人员为主体, 多数是跨院系, 跨单位科研人员的组合, 师生团队主要是导师和研究生的团队组合模式, 目前这三种团队的组合和运行模式在国内外均已经比较成熟, 而成熟的本科生+指导老师的团队组合模式不多, 国内外最常见的是本科生基于毕业论文的需要, 结合到导师+研究生的科研团队中以完成毕业论文。这种组合模式本科生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角色, 他们不能成为科研团队的真正成员, 当然这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要求和培养模式有根本差异相关。然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同时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 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高校的本科生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性复合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前的本科生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较好的实践知识, 因此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本科生的实践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其中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计划就是一个重要举措。如何让这一项目计划更好、更有效地开展运行下去,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 解决创新意识的问题。创新项目的实施, 其宗旨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在兴趣的带动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笔者认为组建以本科生为主体, 指导老师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团队是一个很好的团队运行模式。指导老师在选题阶段就适度参与到创新团队中, 对于学生提出的研究设想在选题方向、方案原理设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适度的指导, 并对不够完善的项目选题提出修改意见, 使创新项目从选题开始就趋于最优, 从而为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 实现创新项目计划的最终目标奠定基础。项目申请完成后, 指导老师在实验方案、方法以及论文撰写, 成果总结和结题报告上给予充分指导, 最后顺利完成课题。另外, 指导老师也要注意创新团队组成员的持续性, 特别对资助时间较长的项目, 要让团队学生有一定的年级高低搭配, 保证项目的持续运行。以本实验室的创新团队为例, 一个项目至少有两个年级的学生搭配。另外, 注重指导团队争取各级新的创新项目, 补充新的成员, 让团队持续运作, 指导老师要指导团队中低年级的学生开拓新的思路以及申请新的项目, 同时鼓励团队外的学生加入到团队。团队成员通过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和团队中创新项目的实践训练, 不但专业知识得到巩固, 而且动手能力, 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4 注重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

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先决条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经费是非常有限的, 这部分经费只能在现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用于购买相关试剂和药品来开展实验, 而实验平台的建设则需要学校、学院和相关老师结合学科发展、科研项目开展的需要进行统筹构建, 比如学校或学院调配部分实验室建设经费用于购置实验仪器和设备, 同时教师也结合研究课题需要, 从自身项目经费中调用部分经费购置设备, 通过这样各方努力逐渐把创新实验平台构建起来。平台是创新实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申请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以我们学校为例, 过去学生的创新基金项目以校级的项目为主, 少数为省级, 近年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注重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不断增加, 科研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师生的实验热情不断提高, 今年获得了第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共50项, 表明我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国家各级教育系统推出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新举措, 作为高校老师我们也应该不断思考, 更新观念, 做到知识和思维与时俱进, 以负责任的态度, 把这些有利于学生的举措贯彻到科研和教学当中, 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Z].教高司函[2008]82号, 附件15, 2008:57-58.

[2]陈洋, 闫达远, 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2) :93-95.

创新实验计划 篇4

课题承担单位: 衡阳市教育技术装备站

课题负责人: 周必然

一、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使学生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课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生动、丰富的理科实验,体现探索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二、研究假设

通过开展对衡阳市中小学理科实验教材、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获得的情况和数据,我们能够提出一套适合衡阳市地域特色、行之有效的中学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方案,编写出中学《实验探究与指导》丛书,有力地推动我市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为提高我市理科实验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

我们开展此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尝试的科学勇气,大胆想象而又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

合作的科学作风,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探索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2)探究性实验设计个案分析;

(3)探究性实验对仪器设备的要求;

(4)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要素与考核研究;

四、研究内容

传统的理科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很少有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理科实验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即使是分组实验也由于仪器、设备、药品等原因成了过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和提高。显然,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只有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才能够产生实效。所以本课题将从理科实验课的教学指导和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要素与考核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中学理化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题以学生实验课为主渠道,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实验全过程的体验,逐步形成勤于动手、善于质疑、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课题组通过设计开发一系列成套的探究实验,来指导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探究型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假设的提出,探究过程的设计,讨论与交流的组织,实验方法的拓展,实验结果的评价等问题进行探索,并总结出《实验探究与指导》丛书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构建学生动手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机制。如怎样才算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起来了?理化生实验怎样考核更科学?逐步探索理、化、生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要求。拟制定一套《衡阳市中学毕业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操作考查实施方案》。

3、锻炼和培养一批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研究水平。作为理科教师,要反思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带领学生创造一些设计性的和具有探索性的实验素材;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使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不断享受成功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实施步骤

实验研究的周期:2006年9月—2008年12月,共2年。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分2步)

主要工作是:组织领导班子,进行现状调查,接受主课题的培训,积极收集整理有关数据资料,制定实施计划和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工作。

第一步工作:成立课题小组

课题组顾问:李建新、何中华、杨 颖(省装备处)

彭天文(市教育局副局长)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周必然(站长)

成员:张高君、廖高生、彭季秋、易璨

课题研究小组

周必然、廖高生、彭季秋、邓湘云、颜丽芳、罗雅萍、贺熙德、唐中林、彭彪、邹中平、冯海平、徐向龙

第二步工作:专家论证,培训教师,确定实验教师,搜集汇总资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计划,完成开题工作。

资料组的实验教师有:彭季秋、颜丽芳、贺熙德、唐中林、彭彪、邹中平。主要任务是:查阅中学理化生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等有关资料。

研究组的实验教师有:周必然、廖高生、邓湘云、罗雅萍、冯海平、徐向龙。主要任务:汇总资料,形成综合材料,撰写方案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9月)

主要工作是:按照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展研究工作,修订完善研究方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题研究问题探讨与经验总结,写出阶段研究论文,组织《实验探究指导》丛书的撰写,组织开展实验教学创新活动,制定《衡阳市中学毕业会考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方案》。

1、修订完善总体研究方案和计划;

2、制定《实验探究与指导》的编写工作方案;

3、提交《实验探究与指导》辅助教材的报告;

4、组织开展全市初中毕业会考实验操作考查;

5、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教学创新竞赛活动,搜集典型案例、论文等资料;

6、开展《实验探究与指导》丛书的编写工作。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

主要工作是:总结实验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进行成果展示。

1、继续深化研究,收集资料,为结题作好各方面准备。

2、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研究论文、收集师生研究成果(含文字及实物)、编辑研究论文集等。

成果形式:

1、《中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报告;

2、出版《实验探究与指导》丛书

3、实验教学创新优秀论文集

4、实验教学创新优秀案例集

没有实验室的创新实验教学 篇5

对于《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我的整体教学设计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进行三个知识点教学,即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安全自救原则和方法。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燃烧的定义、课文中磷燃烧实验的分析、灭火器原理及灭火器的使用、易燃易爆的安全知识及练习巩固。而对于燃烧的定义,本来设计在第一课时,但在教学中我感觉没有那么自然顺畅,故没有讲解,留待第二课时才讲。

由于所在学校现场条件的制约没有化学实验药品和仪器,所以我临时采用日常用品代替课本中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创新。最后,我运用了以下的主要生活用品:打火机、火柴、小刀、两只大烧杯(可用透明的厚塑料杯代替)、镊子(可用筷子代替)、药匙(可用一般的勺子代替)、纯碱、盐酸(可用白醋代替)、石子、大小蜡烛各两支、纸张、较长木棍。

以下是《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的具体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取出打火机并点燃——燃烧;熄灭打火机——灭火。

2.火的利用有什么好处?可以做什么用?翻看课本第128页看四张图片,说出火的哪些利用。再问:火只有好处,没有危害吗?如果火控制不了,就会造成火灾及经济损失,所以我们应学会控制火。要控制它,我们就要了解它。引入探究燃烧的条件。

3.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一:用一张纸和一支粉笔(或石子)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用学生已知不能燃烧的物品,如,粉笔或石子等)

实验二:点燃两支蜡烛,并用烧杯将其中一支罩住。观察到被罩住的蜡烛慢慢熄灭。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参加。

实验三:分别只用一根火柴点燃纸张和木棍。(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已知纸张和木棍都能燃烧)结果:纸张燃烧而木棍不能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实验四:将一张纸张放在蜡烛火焰上方(不能接触火焰),过一会儿,纸张中间先变黑,接着从变黑的部位开始燃烧。说明了纸张中间的温度先达到着火点(加强对“着火点”概念的理解)。

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强调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再画出火三角。

4.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五:打开打火机点火,接着又将它熄灭。说明隔离或移走可燃物可灭火。

实验六:用烧杯把燃烧的蜡烛罩灭,说明灭火的第二种原理是把可燃物跟氧气隔绝。

利用火三角把這个原理讲解一遍,再让学生推断第三种灭火原理。

实验七:吹灭燃烧的蜡烛,说明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可灭火。

小结:灭火的三种原理中,只要具备其中一种即可灭火。

5.课堂练习:熄灭一支燃烧的蜡烛,可用几种方法?(越多越好)并将灭火方法与灭火原理一一对应。

学生的思维活跃,答案也五花八门,主要有:

(1)吹灭;(2)用烧杯罩灭;(3)浇水;(4)用灭火器灭火;(5)用剪子剪烛芯;(6)压灭;(7)摇灭;(8)倒灭;(9)用湿布盖灭;(10)用沙土扑灭;(11)用扇子煽灭等方法。

(灭火有时不仅只用一种原理,而有时可能同时具备两种或三种原理)

6.采用小组间知识竞赛形式练习巩固知识。

首先安排小组,再进行小组间的知识竞赛。规则:

(1)必答题:每道题答对了加一百分,回答课本第129页和课本第135页第一题讨论题。

(2)抢答题:观察实验后回答,答对加两百分,答错不扣分。试题为:划一根火柴,火柴头竖起向上,观察到火柴很快就熄灭了,思考为什么会熄灭。然后补做一个火柴头斜向下,火柴一直燃烧的对比实验以验证其中的原理。

7.探究课本第130页探究灭火原理的三个实验。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尽量按课本的顺序排列蜡烛,以便学生观察。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如,如何取用液体药品?在观察实验现象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现象写在课本相应的表格中,并进行了分析。把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在黑板上,说明灭火器的原理。

实验八:用烧杯罩住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烧蜡烛。(模拟火灾现场)

让学生讨论哪支蜡烛先熄灭,再做这个实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二氧化碳等气体会浮在上方,可引导学生领悟热气球(或孔明灯)的原理: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浮在上方,故高的蜡烛先熄灭。这就是为什么有毒气体、烟尘和二氧化碳都会浮在屋内上方的缘故。

8.火灾安全自救知识:如果你身处火灾现场,应如何自救?

火灾安全自救原则:能灭则灭,不能灭就逃。逃出后应及时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或呼救。

其他的安全自救措施还有哪些?由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进行总结。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气体或烟尘;沿墙角迅速爬出;用湿棉被披在身上防烧伤,但不可过重;身上着火,可在地板上翻滚灭火;从楼上下来应走安全通道,不能坐电梯;在高楼上不可跳楼等等。

9.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大都板书于黑板上),要求学生统一朗读。

10.布置两道作业题。

【教学反思】

同一节课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任课教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同课异构课。

《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根据学生实际和现有的教学条件不同,在上课之前我已做了充分准备。比如,(1)只用多媒体课件怎么上课?(2)只有化学实验怎么上课?(3)有多媒体也有实验怎么上课?(4)没有多媒体也没有化学实验怎么上课?(5)如果学生已学过了这一课应该怎么上这一节同课异构课?

如果学生已学过,再重新上一遍,这样是不行的,要有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以前对这一课的教学,大多依赖于多媒体播放视频、课件,不能上出如此精彩的课。正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让我无法使用多媒体,又没有白磷和红磷,迫使我想方设法用生活用品代替,想出这么多的点子去上这节课,让这节课变得精彩无比。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更多的东西:(1)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一定能把课上得更好!(2)对课文中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用日常物品代替说不定会更加精彩!(3)要灵活、有效地使用和处理教材,不能只会教教材!

创新实验计划 篇6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 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 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1]。

一、落实质量工程, 培养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教学在高等学校日常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2]。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 计划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支持15000个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实验, 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我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 认真总结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律, 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全面完成了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以核心精品课程为依托, 优化教育教学内容, 实施学生培养过程管理, 完善弹性学分制, 坚持严进严出, 进一步强化了我校“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 首要原则就是兴趣驱动。参与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者发明创造有浓厚的兴趣, 并在兴趣的驱动下、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因此要通过学校的大力宣传和引导,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欲望,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为了提高学生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认识, 对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目的、要求、程序、方法等方面加深了解, 学校在教务信息上开辟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栏, 并通过海报、宣传板和学生组织等多种途径向学生宣传介绍该计划的情况,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三、制定管理制度, 形成长效机制

为做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 我校2009年制定了《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 以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兴趣驱动、突出自主、注重过程为原则, 以问题探索和课题研究为载体, 以获取科学方法、知识和体验为内容, 以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实验为形式, 以时间有余地、场所有保证、经费多方筹措、政策积极引导、机制彰显自由为条件, 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对于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实验计划的学生所获研究成果和项目报告达到各项指标的, 经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专家组确认后可代替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并获得相应学分。

管理机构的成立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有助于该计划的良性发展。

四、开放实验中心, 提供创新空间

学校从1998年开始逐步建立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开放式的创新实践基地, 各个实践基地一直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着场地、设备资源以及指导教师的支持。2005年, 为全面推进我校的实验室开放工作, 学校制定《华北电力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 要求全校各类实验室 (包括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实践基地、科研实验室等) 面向本科学生开放, 学生参加开放实验所得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教师根据指导工作量大小和实验效果给予相应的工作量津贴, 使之真正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充分体现我校实践育人和“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特色。

五、构建交流平台, 形成创新氛围

在我校2008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验收之后, 学校及时组织召开了经验交流会, 由完成项目的部分负责人分享参与项目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体会, 给2009年参与计划的学生进行经验交流, 现场解答学生们关心的问题, 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过程中, 为了促进管理部门、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发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全校学生中的示范作用, 逐渐形成创新氛围, 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为此, 我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开设了专门的网站, 为信息发布、项目展示、经验交流提供了平台。此外,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建立了博客和QQ群, 拓宽了师生交流的平台与途径, 有助于师生的及时交流, 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创新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7年4月。

创新实验计划 篇7

2002年以来,我校经过不断摸索,同时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经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计划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9月,我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0所高校一起,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CEPNUS项目学校[2]。学校依托原有的SRT平台,建立了CEPNUS相关网站(http://creation.njau.edu.cn),构建了Coffee Break和Seminar新型交流模式等一系列辅助措施,使其逐步向CEPNUS转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学校累计投入1 269多万元,评审立项SRT项目、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共3 400项,参加项目的本科生累计16 570人,平均每年1 800多人,约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50%。5年来,我校有235个项目获CEPNUS立项,120个项目获“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大多数受资助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出了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迄今为止,参加CEPNUS项目及SRT项目的学生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905篇,其中被SCI(E)收录的有20多篇,另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3]。这些成果证明了CEPNUS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 CEPNUS中“钓”胜于“鱼”理念的实质

自古以来,钓鱼并不是以吃鱼为唯一目的,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垂钓者享受的是垂钓过程中的意境和乐趣以及垂钓技能的提升—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钓胜于鱼”。在CEPNUS中同样也体现了这种“钓”胜于“鱼”的理念:“钓”指的是学生在CEPNUS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指整个实践的过程;而“鱼”指的是学生参与CEPNUS所学到的具体知识、方法,也指实践结束后获得的成果和奖励。

2 CEPNUS中“钓”胜于“鱼”的具体体现

2.1 学习方法的传授重于知识的灌输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一定时间内所能积累的知识量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保持知识的时效性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相对来说,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更加重要[4]。

CEPNUS指导思想是以项目的研究为载体,围绕核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负责,让他们主动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探寻知识的能力。虽然CEPNUS的训练方式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但其最终目的并非是将每位学生都培养成科研工作者,而是通过实践实现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5]。这种能力跨越了专业和领域的限制,不管以后是否从事科学研究,它都会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强调过程重于结果

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既要求研究人员能够静下心去探索未知世界,又要求科学家淡泊名利、尊重科学事实。因此CEPNUS是最忌讳急功近利和患得患失的。相对于最终的结果,CEPNUS强调对每一步的思索和推理,强调从每个细节上发现问题,强调对问题和解决方法的不断思考与摸索。最后的成绩或许可以作为一个阶段努力的证明和标志,但在这个过程中所收获的无形能力更加可贵。

3 CEPNUS中“钓”胜于“鱼”的优势

3.1 培养耐心,锻炼毅力

做科研和钓鱼一样,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鱼”上,必然产生急躁心理。如何提高“钓”的技巧,这将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不仅如此,还要能在“钓”的过程中享受寂寞。CEPNUS为培养学生耐心、锻炼学生毅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科研具有不可预测性,需要反复摸索,面对多次挫折和失败,“‘钓’胜于‘鱼’”的理念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6]。

3.2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说的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也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更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做科学研究更是需要上述理念。CEPNUS中的“‘钓’胜于‘鱼’”就是主张学生注重对方法的学习和学习本身这一过程,并以淡泊名利的心态和平常心面对成败。

3.3 不“钓”之“钓”是真“钓”

不以鱼为目标的垂钓者,却常常钓到大鱼,做科研也一样。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科学家已经把研究当成了自己的习惯、自己的兴趣,他们始终陶醉于科研领域,并通过孜孜不倦的探索获得了重大发现。CEPNUS十分倡导这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努力工作,执著追求,不求回报,不图名利”的“‘钓’胜于‘鱼’”的科研精神。

4 如何保持在CEPNUS中“钓”胜于“鱼”

4.1 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道德素养

为了避免学生在CEPNUS实践中产生过度功利主义的思想,首先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道德素养。CEPNUS的主要任务是科研训练,做科研的前提是先学会做人。因此在开展CEPNUS的同时,更应当培养学生对社会、团体、家庭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并树立起良好的科学道德素养。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科研工作一旦不实事求是,其本质就发生了改变。

4.2 平常心对待得与失

功利主义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对利益和结果的盲目崇拜和过于追求。过度的患得患失,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容易使人被眼前利益迷惑。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平常心看待得与失,对经济社会中的人来说尤为重要。科学发现往往伴随着千万次的失败,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跌跌撞撞摸索前进的过程,从事CEPNUS的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我校在CEPNUS实施过程中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建立了NAUSRT指导网站,网站上还设有心理咨询窗口。

4.3 功利心与好奇心的平衡

已故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任鸿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指出:“科学的两个起源,一是实际的需要,二是人类的好奇。”而就科学研究而言,好奇心比实际需要更重要。功利主义的科研者比较容易出成果,并且成果确实来得比较快;而好奇型的科研者则是把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乐趣,他们的成果相对来讲总是来得比较慢,他们往往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一生的等待。然而这种好奇心铸就的成果有时候却是令世界震惊的。可见,在科学研究中,功利心和好奇心不可或缺,我们既要追求效益,又不能舍弃好奇心[7]。过度的功利主义使我们把宝贵的好奇心挤到角落,结果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初衷。我们在CEPNUS实践过程中,采用了论坛的交流形式,通过讲解科学发展史的故事,引导学生将功利心分给好奇心,把研究的眼光放远一点,从而让CEPNUS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4 身教重于言传

学生在大学期间,教师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扮演着CEPNUS指导者的角色,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塑造、规范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8]。在CEPNUS实践中,指导教师既是学生独立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和方法的,更应通过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意识。

5 结束语

生活好比钓鱼,利益是鱼,过程是钓,人们往往只想那条还没有“钓”上来的“大鱼”,却忽略了“钓”的技巧与乐趣。做科研和CEPNUS亦是如此,用心“钓”的人往往能收获“大鱼”,急功近利的人往往只能收获“小鱼”。摆正心态,以平常心面对成与败,适度控制功利心,会“钓”何愁没“鱼”!

参考文献

[1]张晓京.推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关于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7-28.

[2]吉东风,周钢,李俊龙,李海燕,兰叶青,高务龙,王恬.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创业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27-29.

[3]李俊龙,夏德峰,吉东风,李海燕.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3):16-18.

[4]景桂英,吉东风,陈兆夏,胡锋,徐翔.实施SRT计划,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农业教育,2004(6):5-7.

[5]陈鲁名.科研的“功利心”与“好奇心”[J].检查风云,2007(7):37.

[6]黄晶晶,黄丽琴,陈道文.大学生科研训练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调适[J].中国农业教育,2007(1):48-49.

[7]吉东风,李俊龙,周钢,李海燕,胡锋.规范项目管理确保SRT计划健康可持续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162-165.

创新实验计划 篇8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化,管理

0 引言

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不仅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且可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还可以按照约定, 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企业可分享研究成果, 提高经济效益。因此, 实施该计划对学生、学校、企业都非常有利。

本文探讨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行项目化管理的实践活动。

1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分阶段完成项目任务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现完整的生命周期。 (1) 项目识别阶段:如项目立项前调研、选题、与合作企业签定协议、提出初步方案等项工作; (2) 制定方案阶段:如项目计划申请、论证、答辩等过程, 包括确定项目成员、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分析资源、项目分解等工作; (3) 实施阶段:如可行性设计、采购、制作、调试等工作, 按照项目质量计划、进度计划、费用预算、风险预案等进行严格控制; (4) 验收结束阶段:如项目结题、成果展示验收、成果推广合作、分析问题、制定应对措施、项目评价等。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 使项目阶段性明显, 目标明确, 职责清晰, 有利于分阶段完成项目任务。

1.2 有利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目标管理

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目标很多, 其中进度、费用、质量、风险将是管理的重点。 (1) 进度管理:包括编制进度计划、交底、落实实施、检查控制、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纠正偏差、资源调配、计划调整变更等; (2) 费用管理:编制预算, 实施成本控制; (3) 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确定质量目标、编制实施质量计划、总结并持续改进; (4) 风险管理:在项目进程中, 收集分析信息, 评估、预测风险并提出预警, 制定应急预案。

1.3 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将项目目标分解, 根据专业特点、复杂程度等设置机构、确定成员、明确职责和分工。应用项目化管理理论, 使项目管理更专业、更科学。

1.4 有利于优化、整合资源

通过项目化管理, 有效进行校企合作, 对实验设备、人力、资金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工作效率, 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1.5 有利于保障项目计划的全面实施

项目化管理为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组织和运作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规范的样板。

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化管理过程

2.1 项目选题

项目要精心选题、科学设计, 以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 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在选题、研究、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性。由于受知识、技能、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选题时指导教师应给予指导。如召集学生研讨, 分析现有知识、技能水平, 综合考虑项目的实施方案、可行性、实验设备等条件, 要求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市场需求提出课题, 学生带着问题调研、收集资料, 实行以学生为主、学生与教师协商的方式确定课题。

选题遵循的原则:

(1) 创新性:课题要有学生创新的空间, 激发创新冲动, 培养创新意识, 在实施过程中去体会思考、想象、设计和创新;

(2) 针对性:选题要切合实际, 团队成员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 但是课题不宜太难, 否则学生难以完成, 挫伤创新激情;

(3) 实用性:来源于生产、有一定市场需求的实验课题, 探索性强,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研究成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4) 可行性:要考虑项目的科学性、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实验条件等, 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5) 经济性:考虑项目的市场价值、成果推广、依托成果开展自主创业的前景等, 寻求合作伙伴, 筹措经费;

(6) 在大多数情况下, 项目是对已有结论的创新、补充和完善。

2.2 人员组成

参加创新性实验的均为在校大学生, 人数不超过5人。项目实施期间, 项目成员还需完成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应以对研究、设计有浓厚兴趣为主要出发点, 兼顾专业和特长。在人员筛选上向学校的骨干专业、特色学科倾斜。参与改进型LED电子屏模组驱动电路经济性应用研究项目的学生, 均是我院电力系学生, 参加过相关课程的开放性实验项目, 成员对电子新技术、新工艺感兴趣;电子技术、电子装配实训等课程成绩优异;独立完成了半导体收音机、调光台灯、LED闪光字、电子广告牌等的小制作;对LED电子屏市场信息、编辑软件操作有较浓厚的兴趣;项目成员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项目组负责人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组织能力, 担任类似项目经理的角色, 负责项目全过程、全面的管理。因此, 优秀的项目团队是顺利实施、圆满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基础。

2.3 教师指导

指导方式应侧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在项目实施初期, 教师引进问题, 要求学生全过程参与选题、研究、管理等工作。改进型LED电子屏模组驱动电路经济性应用研究项目, 将对外联络、购置元器件、市场调研、资金预算、财务管理、文件资料收集整理、屏体安装调试、数据记录分析等多项工作进行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培养学生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经费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风险控制能力。指导教师协调实验仪器、实验场地等, 定期检查进度, 监督经费使用情况等。在项目结题后, 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成果、联系成果推广等。指导学生查找文献、撰写论文,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学生进行就业和人生规划

通过实施项目化管理, 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严谨的科研态度, 更好的发挥潜能, 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参与项目化管理, 学生自我剖析, 审视兴趣和能力, 重新进行就业和人生规划。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 借鉴市场经验, 对项目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

2.5 创新性实验项目化管理实施策略

2.5.1 目标管理

首先是确定项目成果目标并进行分解。其次执行目标, 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 分目标保证总目标, 逐级展开, 共同协商, 发挥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 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控制。最后改进、完善、评价目标, 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横向评价、教师与合作企业纵向评价而形成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不仅保证各阶段目标的完成, 也是对下一阶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保证总目标的顺利实现。目标管理强调成员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目标管理也是一种权利下放, 真正的给学生授权。

2.5.2 制度管理

制定管理制度, 对项目申报、评审、经费管理、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有效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同时成立校级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 统一领导和组织。专家委员会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 主要负责项目评审、实施建议、中期检查、结题答辩、实施效果评价等工作。各系部应有领导负责实施本系部的项目, 协调开放实验室, 核定指导教师工作量等。通过完善管理, 逐步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

2.5.3 实行奖惩

公平合理的奖惩有利于维持和调动成员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因此, 要求不断完善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评价与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上考虑。

2.5.4 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

统一协调安排, 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免费开放, 优先为学生提供项目所需场地、设备等。积极寻求合作企业协助, 提供屏体现场安装、实验、测试条件。

2.5.5 经费保障

学校按照1:1的比例划拨配套专项经费, 经费使用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统筹安排, 指导教师监督经费的支出。

3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化管理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成果的产生是在大学生实施创新训练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结果。要重视学生对项目实施的总结报告, 强调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3.2 完善项目验收与评价体系

需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一整套客观公正、又能反映实效的验收与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上则应突破原有的总结性评价局限, 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以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习兴趣。

3.3 着重于学生创新方法的训练

促进教师以新视角来研究教育教学, 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卢建昌等.电力企业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2]陈曦, 冯希平.对国家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1) :12-13.

[3]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体会[B].高等农业教育, 2010, 10:29-31.

创新实验计划 篇9

一、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选题

“创新”是本次实验计划选题的主要出发点。但这里所谓的“创新”并不是空想, 而是应该在前人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就某一领域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索,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工作实现创新的意义[4]。在选题时还需注意该项目是以本科生为主体, 其研究期限也较短, 因此应综合考虑课题完成所需的时间和周期、难度以及是否已满足相关的实验条件。基于以上的考虑, 结合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的所学专业, 通过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最终确定了项目的选题。针对目前具有光明应用前景的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过程中阳极注入缓冲层在旋涂过程中易被溶蚀的特点, 提出制备出一类有别于现有报道的新型交联型聚合物类空穴传输材料。该题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与项目组同学的所学专业贴近, 且项目中所需的硬件条件已基本满足,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硬件上的保证。

二、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具体实施

1. 通过文献检索使学生熟悉研究背景。

如何通过数据库资源进行文献检索是本项目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文献资源的电子信息化如今已成为了发展趋势, 这为人们快速、系统地获得相关信息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掌握如何利用电子图书资源全面、合理、高效的获取文献资源, 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各理工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基本均开设了文献检索的课程。但据学生们反映, 由于对实际检索过程的体验还较少, 所以并没有完全掌握检索的途径和技巧。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次实验过程中, 笔者首先对常用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等数据库的大致情况进行了介绍, 对不同的检索方式进行了演示, 并设定了一些相关的关键词, 让同学们自行检索并完成相应的检索总结。在确认大家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检索技能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 进一步深入介绍了如何运用Web of Science、Sci Finder及一些经典的外文数据库来进行外文文献的检索。经过这一系统的培训过程, 项目组成员已基本掌握了文献检索的技巧, 并对项目的研究现状和背景具有了较为全面地了解。

2. 通过互动讨论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在熟悉了相关研究背景后, 通过项目组成员的集体讨论制定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发现, 虽然指导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学术知识, 但时而会由于已有知识的禁锢而陷入一些思维死角。反观项目组的学生, 他们也许并没有经过系统地科研实训, 却经常能提出一些新颖的思维亮点。通过大家的互动交流, 对项目组成员所提出的各条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综合考虑各组方案的繁简程度、合理性及可行性, 初步制定出了项目的实施方案, 并确定了项目进度安排及项目组成员的各自分工, 为项目的顺利开展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3. 实验技能的培养。

本项目为偏重基础研究的实验类课题, 其工作内容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探讨有关。项目的实施过程首先涉及到从单体到聚合物的合成, 在该过程中需用到有机合成方面的实验技能。虽然项目组同学在学习基础化学时曾接受过有机化学的课堂与实验教学, 但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 以及如何对所学的有限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拓展和应用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有机化学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先从操作较为简单的实验入手, 同学们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掌握了从实验的配方设计、仪器准备等前期工作到实验装置的搭建及产物的后处理及提纯等系统的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还涉及到了无水无氧、低温反应等在常规的实验教学中无法正常开展的操作, 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验能力并拓展了实际操作经验。

4. 常用表征手段与技术的初步掌握。

在实验过程中每一步所合成的产物, 均需通过一些常用的表征手段与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如通过核磁、红外、质谱等手段对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确认, 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等方法对产物的热学性质进行分析, 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和粘度法对聚合物的分子量进行测算, 通过电化学测试对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仪器对产物的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等。同学们在进行这一部分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数据分析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波谱解析知识, 这需要同学们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来进行推理解释。通过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互动讨论, 以所待解决的问题为中心, 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 通过实际的图谱分析实例, 掌握了材料结构和性能分析的基本过程和解析方法。

5. 研究工作的总结与科技论文写作。

在完成了具体的实验阶段工作后获得了一定的数据, 对这些数据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找出数据背后所隐藏的科学规律是摆在项目组成员面前的又一道难题。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应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笔者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及相关的研究经验, 与项目组成员一起探讨, 通过与文献中已报道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并对所获得的亮点数据进行实验验证, 对其相关原因进行深度剖析, 深入探索了其中所包含的规律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途径, 通过反复验证得到了最终的相关结论。

项目的成果需要以一定的形式进行反映, 在总结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 笔者与项目组同学一起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论文。科技论文的写作对同学们而言又是一次新奇的经历。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学习到了如何规范地进行科技论文写作, 并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文本编辑和数据处理软件的用法, 这对其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将非常有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项目组完成了名为《苯乙炔悬挂取代的热致交联型芴-三苯胺交替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的学术论文的撰写并进行了投稿, 现已正式出版[5]。同时, 同学们制作了项目成果展板和结题答辩多媒体材料, 为项目结题评审做好了准备。在随后的校内结题评审过程中评审结果为优秀, 圆满地完成了本次实验计划。

三、作为指导教师的相关体会

通过对本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进行指导, 笔者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首先, 笔者对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意义有了更深刻地体会, 创新性实验是同学们经过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实现一个特定目标的过程, 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一座桥梁, 是创新思想火花的一次绽放。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是参与项目的同学, 指导教师应起到所谓“催化剂”的作用。教师过多地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不利, 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和聪明才智。而如果指导教师参与过少又可能导致实验计划的实施偏离原有的方向, 或因所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而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 从而使项目无法正常完成。

笔者认为指导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开展:第一, 审定实验计划题目。选择合适的实验计划题目, 是学生能够完成计划的关键性环节。因此, 指导教师要在对学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意向指导学生选题, 反复审定学生确定的实验题目。第二, 指导学生制定实验实施的具体进度和计划安排, 定期检查学生执行的情况并记入指导教师日志。根据学生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具体指导。第三, 正确指导和引导学生系统性地总结实验数据, 拟定所撰写论文的提纲, 提出提纲或初稿中存在的问题和修改建议, 审阅和修改论文。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作为主体来完成一个实验项目, 在其人生经历当中还是第一次。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渐进地过程, 实验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因此自始至终都需要教师的鼓励、帮助和指导。本次创新性实验的指导过程是教师检验其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绝好机会。平时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布置练习、批改作业以及考试测验等, 固然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但那是单项的、零碎的。而本次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导, 是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 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本次项目中的教学指导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 学生从指导教师身上获得的是更多的知识, 接受的是科研活动的熏陶。同时, 学生也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指导教师, 许多学生的才华、见识及思维的敏锐性等方面都给指导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要能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合理转化前沿科技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要研究不同的实验教学形式, 找到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钻研的激情。本次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的开展, 不但对学生科研创新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也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 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冯林, 张崴.质量工程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6) :27-29.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R].教高[2007]1号.

[3]杜龙兵, 徐书克.浅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 (2) :81-84.

[4]李昕洁, 施瑞, 陈树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的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3) :162-164.

创新实验 高效课堂 篇10

关键词:创新实验 高效课堂 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43-01化学教学,就是通过化学实验去探究和验证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过程。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化学的教学内容琐碎、抽象,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够简单明析地达到实验的目的。实验装置的复杂性、操作的繁琐性、实验现象的不稳定性、实验的安全性等因素往往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能對传统实验进行创新设计,让化学实验变得简单实用,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 设计创新实验方式

传统化学实验方式,过多强调老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可以将许多教师的演示实验设计成老师和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的探究实验等多元化形式。学生参与实验,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观察能力,又能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性。比如做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的演示实验时,这个实验只要把安全因素考虑到位(药品的用量、吹气的导管长度、火灾隐患等)完全可以设计成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实验。实验前,教师提前为学生后续的实验先做些准备,用棉花包裹两团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实验时请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甲亲自用滴管向棉花团上滴水,让学生乙亲自用玻璃管向棉花团上吹气。在甲和乙同学操作的整个过程中,下面观察的学生处于非常好奇和紧张的状态,他们会不断猜想着棉花团到底会出现怎样神奇的变化?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到观察中去,当学生甲和乙把实验中的棉花团用水点燃,用气吹燃后,下面观察的学生得到实验现象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参与实验的欲望。实验过程深刻的印象对巩固教学内容起到较好的效果。

2 设计创新实验内容

化学实验要新颖,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对实验内容增减创新,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焰色反应的教学时,补充用粉笔代替铂丝吸取含有待测金属元素的溶液进行实验。因为粉笔有一定的吸附性,使反应物量多而集中,产生的火焰很高,而且没有其它金属元素焰色的干扰,现象非常明显,这一小小的改变,既即解决了焰色反应的许多干扰因素,又起到了对比的效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创新的实验内容会在你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眼前一亮,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设计创新实验装置

实验室里的实验仪器,一般一器专用,使用时要组装,许多实验存在某些缺陷。比如复杂,不易操作,不安全、易污染等。如果利用身边一些常见的生活物品,如一次性注射器、矿泉水瓶、药瓶等材料来设计自制实验教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主要的是自制实验教具简单、灵活、实用性强,能快速实现实验目标。如探究氯气的漂白性的实验,原实验仪器包括制备、收集、储存、有害尾气处理等繁琐的操作步骤,而且药品用量大。通过设计可以简化该实验装置,利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常温可反应产生氯气,将一个装有0.2g高锰酸钾固体的小塑料瓶(大约5ml的眼药水瓶)放在一个大烧杯里(250ml),在烧杯底部里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放有一张干燥红纸、一张湿润的红纸,一团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实验时向盛高锰酸钾的小塑料瓶中滴加适量的浓盐酸后迅速的用保鲜膜将烧杯上方密封起来。在同一时间能对比观察不同的实验现象,尾气也能直接被吸收。这个实验简便易行,很适合在课堂上演示。创新的实验装置灵活性强,适合在课堂上演示,借助它可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4 设计创新实验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从兴趣入手,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有心的老师会有意识的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互相讨论的环境,激发活跃的思维,使学生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比如在探究苯结构与化学性质时,可根据苯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设计实验情景。根据苯分子的碳氢原子数学生想到苯具有不饱和键。认为苯会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当通过实验发现苯却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判断苯没有双键或叁键。当讲解到苯能取代得出苯具有单键的特性,与氢气加成反应得出苯具有双键的特征,最终学生可推断出苯分子中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的键。通过教师实验情景的设计,将一个个枯燥的验证实验变成探究实验,围绕实验情景展开实验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愿的情况下什么事都可能干好,教学效果就一定是高效的。

创新实验,是课堂高效的催化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认真细致的研究新课标及教材,围绕化学实验展开创新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亚荣.教育教学论坛[J].2010(21).

创新实验计划 篇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市场不仅需要人才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人才具有将知识正确运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学校的重要职责。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就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在2007年,教育部就在全国高等学校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一计划是国家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计划,目的是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科学素质。这一计划在全国正式实施到现在已经4年了,算上20世纪90年代在研究型大学就进行了试点,计划实施已经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凡是参加实验计划的大学生都得到了科研和实践的锻炼,各个院校也基本形成了一套计划实施的教学模式。

2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已经形成一定教学模式

上一世纪90年代国家在研究性大学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试点到本世纪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全国高校的推广,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已经成为高校现有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让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提高了大学生自学能力和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大学生敢于实践和创新的意识,使大学生认识了科研过程,锻炼了科研毅力。同时,随着计划的开展和实施,不同院校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验计划实施模式。复旦大学通过设立“莙政基金”、“曦源项目”拓展本科生科研活动,通过授予“王道学者”对结题的学生给与激励;南京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训练指导中心组织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开展,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创新研究基地,还建立了“南京大学本科生创新网”,作为学生申报和展示创新项目的平台。华中科技大学提出“第二课堂”计划,创办了启明学院,推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华中科大的DIAN团队注重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厦门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在学院设立创新基地或者创新实验室,给学生开设“学科入门指导”等科研类课程,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1]这些学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居全国的前列,为全国普通高校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目前,创新实验计划已在高等院校全面推广,普通院校在学习和借鉴研究性大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实施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不同,但有共同特征。

2.1 设立专门的基金,为实验计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没有资金,创新实验项目就没有保障。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是由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来保障的。复旦大学设立了“莙政基金”、“曦源项目”来拓展本科生科研活动,建立了学生受益面广、申请形式多样、管理层次分明的“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哈工大1998年设立产业支持的“八达创新基金”,后来产业不再支持,学校为了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持续开展,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拿出30余万元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截止2006年,学校已经累计投入了260万元经费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刚刚开展试验计划项目的普通院校也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专项资金和管理办法。

2.2 设立专门的部门和项目管理办法,为实验计划的实施提供组织管理保障

没有组织者,人群就是一盘散沙,没有管理者,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创新实验计划是面对广大师生的、全校范围内的项目申报、设立和研究工作,需要有部门负责组织管理才能顺利开展。为了实施创新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各校分别成立、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此事。南京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训练指导中心,下设创新训练专家委员会和创新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开展,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创新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在各学院成立学生创新研究领导小组或者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对大学生项目的申批和研究进行组织和管理。有的学校把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交给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让学生处协助其工作,有的学校把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计划的实施,还有的学校将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实施放在了科技部门,由科技部门主管并评价项目质量。不管是哪个部门负责,各校都制定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的申报、审批、结题、资金的使用等作了规定,这些做法,明确了计划实施的机构,使得实验计划有序展开。

2.3 形成了导师制度,为实验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专业保障

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本科学生普遍缺乏科研基础和科研素养,创新实验计划从本科生申请项目入手,促进学生多用脑、勤动手,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有意向参加项目申报的大学生,各个院校都采用了指导教师制度。有的院校直接给学生指定指导教师,有的院校让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有的院校把学校指定和学生选择相结合。学生和指导教师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联系沟通,这种沟通有的以实验室为平台,有的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平台,有的采取私下约定的形式。导师制的确立,为大学生申报项目、项目运作和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专业保障。

2.4 形成了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申报和研究

创新实验计划是教育部倡导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但教学资源可以共享。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时间长,对传统课程各院校都有自身特色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如对学生所学课程采用学分制,评价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等,对教师激励则规定基本工作量数发相应奖金、科研奖励给课时工作量支付课时费,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职能部门督促等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申报项目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有的院校采用了学分制,对教师给一定金额的补助;也有的院校将学生项目的申报和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相结合,既带动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也为学生顺利完成项目提供了专业平台。但是,创新实验计划虽然从最初实施至今已经十几年了,在全国的推广是从2007年才开始,如何激励教师和学生参与项目申报和完成,成为各院校首先面临的问题。

3 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创新实验计划实施的目标不清

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为了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由于项目开展时间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设置的目的被抛在一边,为了项目申报而申报项目、为了项目的完成而完成项目,申报项目成了追逐功利的平台,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重形式轻目的的现象很严重,不仅没有提高大学生创新的能力,还增加了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学会了敷衍了事、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

3.2 创新实验计划的项目也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项目普及不够。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是惠及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工程、是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项目在大学生中的普及面越广、惠及的学生越多,计划实施的越成功、越有价值。实际上,参与项目的人数只是学生人数中的少数,某高校教育科学学院共964人,参与学生人数289人,参与人数不足1/3。第二,项目课题设置也不合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项目选题应该从学生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所学专业出发,而不是不顾自身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为了申报项目而申报项目,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创新计划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已开展的创新项目中,题目过大、过小和专业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当然,项目不是不能跨专业设置,不同专业相结合更容易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成果,但是完全脱离专业的项目课题结构是一种很不正常的表现,它充分暴露了大学生选题还不够成熟,较为仓促和随意。这样的课题,要么会给大学生带来太多的负担影响正常的学业,要么会让大学生应付了事影响项目的研究和质量。第三,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现有教学模式培养的本科学生缺乏科研素养,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做过项目也不会做项目,加上项目的选题和个人兴趣、专业不符,项目时间又短,学生又缺乏科研积淀,这使项目的完成成为难题。为了完成任务,文章草草写成、应付了之的现象也就十分普遍。

3.3 缺少创新试验计划实施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具有教学和科研的双重性质,计划的实施,既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一个教学过程又是对学生科研潜力的挖掘的一个科研过程。本科生缺乏科研引导,没有科研的经验,对科研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科研、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学生开设相关的科研课程。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很少开设或者不开设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课程,试验计划项目是第二课堂,它的实施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因而在计划实施中也没有涉及传统课程中对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问题,这样一来,作为具有教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就缺乏一个教学平台。试验计划是学生自主的科学研究,科研团队的组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随意性和自发性,科研分工、科研合作和交流、科研场所也是随意的和自发的,作为具有科研性质的科研过程也没有很好的科研平台。没有教学平台也没有科研平台,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就得不到保证,这些都不利于项目的申报和完成。而且,由于没有形成新型教学科研平台,计划实施中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也很不足。

3.4 对创新试验计划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各高校都根据办学定位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在政策上激励大学生参加创新项目的申报,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现有的评价模式还存在评价方法简单、评价标准过高、评价主体模糊、评价指标单一的问题。[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完成的质量怎么样,评价办法多以团队小组发表文章的期刊等级和数量、是否获得专利来判定,而现行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主要对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两个阶段进行评价,评价主体是管理部门聘请的专家。专家评价对于保证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却难以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与监督,难以认定成果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学生在其中具体作出了什么贡献。这种评价机制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评价主体模糊,指导教师的评价责任不明确,难以全面、系统、准确地对学生创新实验研究的过程进行跟踪评价,会造成在整个创新活动中对创新小组的监督粗放,常常导致整个过程基本上无人过问。[3]在项目评价中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论文数量而轻研究质量、重专家评价而轻导师评价的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种种不利之处。

总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全国的推广时间短,各普通院校对实验计划的实施虽然已经形成模式却还不够成熟,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实施的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摘要:经过多年的试点和推广,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已经形成了一定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项目申报、项目研究和项目评价等一系列支持和服务,也为大学生组建科研团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了机会。但是,由于推广时间短,刚刚形成的教学模式还存在项目课题设置不合理、缺乏教学科研平台、对现有教学资源利用不足、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有效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问题

参考文献

[1]乔连全.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3).

[2]李旦等.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上一篇:功放模块下一篇:教务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