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室

2024-10-26

创新实验室(通用12篇)

创新实验室 篇1

摘要:本文从创新实验室概念提出背景出发, 在分析美国、德国、以色列等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面向我国环境的基于创新方法的创新实验室的一般构建模式, 重点研究了面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向区域创新、面向科技金融创新三类创新实验室的模式界定、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

创新实验室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 美国越来越注重企业和各大高校以及国家实验室之间的合作, 形成了东部创新轴心, 其先进的创新体制机制取得成功主要归因于对创新实验室卓越的创新模式的重视和实践。当前, 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 原有的追赶型创新战略已不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 而且我们在创新型人才、新技术、新产品的储备方面以及创新模式、创新思维方面的严重缺乏, 最终导致我们始终在竞争中处在落后地位。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对创新模式进行变革, 寻求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因此, 有必要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实验模式进行研究, 这将对推进我国创新模式变革,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产生深远意义。

2012年, 科技部在《关于重视美国新一轮创新模式的转变, 在我国开展创新模式转型试点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在借鉴美国创新模式的基础上, 考虑中国国情的实际情况, 在北京中关村高新区、天津滨海新区, 选取几所高校合作, 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建立‘创新实验室’, 在人才培养、创新方式、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 有效促进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试点在我国建立创新实验室, 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完美融合。在当前我国所处环境的背景下, 创新实验室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 已成为当前推进我国创新模式变革的重要课题。

国外创新实验室构建模式分析

美国模式

美国是创新实验室的发源地, 也是各国效仿的“标杆”。不同的是美国创新实验室模式的探索与形成有其独特特征:即以金融、科教基础以及产业升级为驱动。首先, 金融方面, 美国全球金融霸权国的地位不可动摇, 同时美国国内大规模、高度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决定了美国的发展方向;其次, 科教方面, 美国不但科技实力雄厚, 创新能力超凡, 并且美国的高等教育十分先进和发达, 大批全球顶尖高端人才聚集推动了美国创新事业跨越式发展。另外, 产业方面, 受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 美国的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 同时面对欧洲、日本迅速崛起的威胁, 美国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产业升级发展思路。

因此, 美国选择了“孵化+资本”发展模式, 将金融资本和科技教育有效结合, 引领世界高科技步伐。

德国模式

德国是一个工业强国, 有着深厚制造业基础, 科技创新与制造业的紧密结合一直是德国保持强势经济地位的保障。其通过科技推动, 把创新理念融入传统制造业, 进而推动其改造升级。德国采取一种“孵化+产业”的模式。德国有很多的中小制造业企业都是行业的佼佼者, 全国超过80%的工作岗位都是由它们创造的, 它们以完善的知识和技术转移系统为依托, 加强科研技术成果转化, 大大增强了其自主创新能力。

以色列模式

以色列面对被邻国孤立、关系紧张的外部环境, 坚持创新理念, 自力更生, 通过创新找出路、化解危机, 最终找到了适合本土发展的特色化道路:“孵化+本土创新”模式, 结果非常成功。

以色列国土面积小, 自然环境恶劣, 却发明了全球领先节水灌溉和高科技农业;身处安全忧患、危机四伏的周边环境当中, 却建立了先进创新网络体系;以色列数千年的文明传统和独特的建国创业历程孕育出的创业文化——平等化的人际交往方式、对问题的强烈专注与反思总结的专业精神、对“建设性失败”的包容等等——则为其创新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中国的启示

不论是对国家、城市, 还是对企业或个人来说, 没有最好的运行模式, 只有最合适的运行模式。美国、德国、以色列的模式各有优劣, 可以用来借鉴, 但又不能叫调低选择某一种模式, 关键是要因地制宜。

比如, 北京的科技与金融资源高度聚集, 其创新实验室发展就应该多走美国的“孵化+资本”模式, 充分发挥北京高校和科研资源聚集、金融机构和资本扎堆的优势, 发展一批像“创新工场”、“3W咖啡”这样资本和创新对接的创新实验室;而上海这样产业基础雄厚、腹地广阔的城市, 则当借鉴德国的“孵化+产业”模式, 利用手边现成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机会, 将科技成果很好地转化和利用, 有效发挥诸如东部中心这类机构地效用。深圳则是一座白手起家、异军突起的移民和新兴城市, 可多学习以色列的“孵化+本土创新”模式, 发挥自己年轻、开放的优点, 弘扬城市的创业文化, 充分利用本土积累的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 行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

基于创新方法的创新实验室模式构建

基于创新方法的创新实验室的一般模式构建

对于一般模式创新实验室应该具有以下资源需求:科技、金融资本、人才资本以及市场需求等四大条件。因此, 我们提出了“创新方法+关键要素”的创新实验室一般模式, 该模式描述了基于创新方法的实验室对科技资源、金融资本、人才资本、市场需求等单项或多项关键要素的需求。

其中, 创新实验室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基础作为创新实验室发展提供支撑;市场需求、政府推动、中介组织、科技进步、外部竞争、创新环境等共同构成了外部动力推动着创新实验室的发展;由微观 (组织内部创新政策) 、中观 (区域创新政策) 和宏观 (国家创新政策) 形成的创新政策体系为创新实验室发展提供指导;创新方法与关键要素的有机组合则是创新实验室的核心所在, 同时创新方法链是贯穿创新实验室的主线, 关键要素在创新实验室的运作中紧密配合, 才能实现预期的创新效果。

面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室模式

各类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实验室主要功能, 通过发展模式变革, 鼓励师生进行多学科交叉创新, 知识加工创造, 激发创新思维, 增强自主学习、和创意转化的驱动力。面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室具备如下优势:

第一, 能够给创新实验室分配高资历师资和创新人才。

第二, 能够为创新实验室创造多而精的研究成果。

第三, 能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高效研发平台。

第四, 能够推动创新方法的普及程度, 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质量。

(1) 模式界定

在创新实验室的关键要素中, 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室模式较为关键的是科技资源与人才资源,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并不是不需要其他两个关键要素的支持, 重要程度是相对而言的, 下同) , 最终, 将面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室模式界定为“创新方法+科技/人才资源”。

首先, 政府对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与成果来源, 并提供场地和资金等支持, 保障实验室的后续建设;由企业参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营, 能更好的对接市场需求, 使已有成果最大程度实现产业化;通过与政府合作, 能有效加强与更多高校紧密交流。通过竞赛进行后端拉动, 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进而拉动教育系统的创新, 同时创投也从初期介入竞赛, 通过竞赛产生一批可以转化的成果, 为学生实现成果转化与创业提供服务;更多建立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沙龙互动机制, 促进更多面向需求面向未来的创意。

(2) 目标定位

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推进, 由高校主导创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或“大学生创新中心”, 实验室以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项目为主要工作内容, 以培养有创新潜力的大学生, 为其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提升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 培养新型创新人才为工作目标的。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开展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与试验。

(3) 运行机制

1) 开放机制

创新实验室实现全面开放, 包括实验教学内容、时间、仪器设备以及所需材料各方面的开放。实验室在日常管理上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实行教师负责下的学生团队自主管理, 维持实验室日常运行。

在创新实验室内, 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传授为主, 实践动手为辅”的课堂理论高于实践的教学模式, 建立完全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自主研究式”或“小组合作式”的课堂模式。

2) 约束机制

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目标, 制订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年度规划与方案;修订创新实验室建设考核指标体系, 针对创新实验室和人才培养给予考核、评优以及奖励。

面向区域创新的创新实验室模式

(1) 模式界定

为了有效推进区域创新工作, 区域政府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 将区域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坚持科学思维、采取科学方法、运用科学手段, 协助创新主体从中发现并解决困难和问题, 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2) 目标定位

构建面向区域创新型实验室是为了增强区域自主研发能力, 搭建横跨于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桥梁, 增强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 提高社会各界的研发能力, 加强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基于企业信息数据库中关于创新需求以及创新方法库支持, 开展线上线上咨询与线下接洽, 围绕创新方法的应用开展其理论指导、技术咨询以及成果转化。

(3) 运行机制

1) 经费来源

面向区域创新的创新实验室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区域政府事业费拨款、通过竞争获得的政府和其他资助的科研项目经费以及面向社会服务获得的合同经费。区域政府事业费拨款可保障创新实验室得以开展面向未来的创新研究;竞争争取到的政府科研项目则可以做到以需求为导向, 为政府提供特定的研究需求;而合同收入又能够检验创新实验室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2) 创新实验室的监督与评估

面向区域创新的创新实验室需要定期向有关领导汇报相关情况, 形成专事专报制度。为了在区域创新方法的推广上充分有效利用经费以及各项相关优惠政策, 区域政府常采用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制度等手段以及定期绩效评估等几种方式对创新实验室进行监督与评估。

创新实验室在年中、年末两次要向区域政府汇报创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与运转情况, 且每年末形成专报供区域政府审阅、评估;在其网站网页上开辟信息展示板块用于公示创新实验室年度报告、经费以及运作绩效相关情况, 方便社会公众监督;针对创新实验室, 区域政府每隔三年组织外审专家对其开展一次全面的绩效评估。

面向科技金融创新的创新实验室模式

目前科技金融相关理解概括如下:一是注重科技与金融之间的互动;二是着重金融对科技的支持与促进作用;三是认为科技金融是一个产业的概念, 类似于农村金融就是支持农村发展的金融, 在本研究中, 科技金融就是支持高科技发展的金融。

(1) 模式界定

凭借区域金融创新的政策优势, 通过创新私募股权投资模式, 利用多方渠道将优质企业转移、集聚, 使区域内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最终形成一套科技金融咨询方案和服务体系。

因此, 将面向科技金融创新的创新实验室界定为:由政府牵头组建, 包括银行、风投、担保、科技园区以及金融中介在内的集合体, 采用有效的创新方法, 为区域内科技研发企业提供如风险投资、贷款担保、资金融通等一系列创新专业融资服务, 带动科技与金融创新有效互动, 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2) 目标定位

1) 科技投融资服务功能。平台可以为投资、金融机构找到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及项目, 主要通过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 推进科技创新型企业相关政策来分析企业的资信、盈利情况和发展前景等。

2) 科技创新引导与催化功能。对于平台中的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来说, 高新技术企业是首要选择, 平台的自有资金也用来促进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此外, 平台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会得到资金帮助, 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

3) 综合服务功能。创新实验室聚集各类金融单位, 可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有利于金融单位之间的综合化发展。

(3) 运行机制

构建创新实验室之后, 高科技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政府相关规定, 对发展方向进行明确, 保证与金融单位开展有效的交流并得到融资, 实现企业自身规模的逐步扩大;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及融资需求等信息能够及时掌握, 通过与优秀的担保公司进行合作, 将更合理的金融产品有选择的提供给高新技术企业;各政府部门则可以在了解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完善、修订相关的法规政策, 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

高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出现高成本、高风险性、高收益等特点, 通过第三方担保平台地介入, 可以合理化解银行信贷风险, 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性。通过设定担保比例、创新担保机制, 可以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现象进行有效规避。同时, 资产评估单位、投资管理咨询公司等相关中介的介入, 也能够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地支持。

结语

本文从创新实验室概念提出背景出发, 在美国、德国、以色列等模式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适应我国环境的基于创新方法的创新实验室一般构建模式, 以及面向高校、面向区域创新、面向科技金融三类创新实验室模式、定位及运行机制。在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形势下,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基于创新方法的创新实验室在国内外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在实践运行方面也有待考证。因此, 围绕该课题的研究仍有很多空间值得深入探索。

创新实验室 篇2

欢迎各位领导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

这里是科学的启蒙,创新的殿堂,凝聚的是智慧,引发的是探求。几年来我校加大了仪器实验设施的投资力度,仪器设施专用教室按二类,超标配备。具体请看,仪器按使用范围分为:计量、通用、专用、挂图、模型、标本、玻璃仪器、药品及其他实验材料和工具。

共有仪器791种,其中用于电化教学的仪器主要有微机97台,电视机27台,多功能厅一个,可以进行微机,实物投影,录象的信号切换;录音机28台。仪器室面积51平方米,仪器橱12个,实验室面积80平方米,实验桌24个,大大满足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创新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仪器的使用,让教学仪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验管理不断向规范化,精密化的层次发展。有固定资产帐,明细帐,自制数量帐等帐目齐全,学生实验守则等各种制度齐全,有安全防盗措施。所有仪器完好率达100%,演示分组实验开出率达100%。

组织、人员、制度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确保了科学实验沿着创新,探求的轨迹良性运做。学校建立了实验教学领导小组,校长、主任任正副组长,他们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并将实验操作纳入教研系列,指定专人研究,实施。学校成立了各种科学实验小组,让学生们通过自己观察,自己动手,亲历实验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特别是各种养殖小组的建立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另外,根据我校是计算机特色校的特点,我们还鼓励学生根据书中提出的问题大胆想象,在网上查找各种资料,自己解决相关问题,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惠普实验室:创新设计 篇3

惠普实验室是惠普的中央研究机构,它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突破性的科学研究,为惠普开辟新的成长机遇。

惠普实验室在全球有7个研发中心,它们分别位于美国加州帕罗奥图、印度班加罗尔、中国北京、英国布里斯托尔、以色列海法、新加坡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广泛的分布使惠普实验室能够招募到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并能与不同国家的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根据当地情况进行研究规划。惠普实验室吸引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其中60%以上的研究人员拥有博士学位。

在惠普实验室的研究中,既有一些极具探索性的长期项目,也有2年到5年的应用性的中期研究,当然也不乏一些能够快速实现产品化、商品化,并产生直接影响的短期项目。目前,惠普实验室拥有八大研究方向,包括云与安全、信息分析、智能基础架构、移动与浸入式体验、网络与通信、打印和内容交付、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其实,惠普实验室在众多领域的研究和创新都被业界推崇,如纳米技术和计算机程序法、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数字信号处理和数据压缩、芯片、系统和数据中心的热机械架构,以及能源管理。

净零数据中心

Chandrakant D. Patel是惠普实验室代理主任、惠普资深院士,他在多个研究领域都颇有建树,个人拥有115项美国专利,他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基础架构。Patel认为,今天全球只有30%的人能够享受到数据服务,也就是说还有70%的人没有享受到IT服务,这些人如果想通过IT技术提高生产力,其中最大的障碍可能在于IT服务的费用昂贵,因此,降低产品拥有成本和服务交付成本成为必然趋势,云计算就此应运而生,以满足70%的人的需求。

正因为如此,Patel认为,在设计数据中心时,首先要考虑的也是如何建造一个低成本、高性能和高能效的数据中心。他认为,未来的数据中心,一是数据中心的能源应多元化,比如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二是散热能源也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说,数据中心可建立在任何可能的地点,如海里、水边或低温地带。

净零数据中心(Net-Zero Data Center)是惠普实验室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项目,并已经取得了成果。今年5月,惠普实验室展示了这种无需传统电网净能的数据中心架构。Patel介绍说,净零数据中心的概念包含两点:一是数据中心所需要的能源来源多元化,包括来自风能、太阳能等新兴能源的电能要大于传统的电网电能;二是将能源供给和 IT 工作负载所需的能源需求之间做精确匹配,数据中心内部能源的需求要小于外部的能源供给。同时,在数据中心内部的散热和工作负荷方面,也将通过软件来加以有效管理。

Patel说,目前,惠普实验室在美国加州帕罗奥图(Palo Alto)的数据中心就正在进行着这样的试验。数据中心设立在惠普办公室的地下,设有地面通风口保证空气流通,同时房顶安装有太阳能板,通过这样的设施,最终达到不使用电网电力,完全依托自然界能源的目标。数据中心从本地可再生资源中整合了能源和制冷,以创新的需求管理方式支持基于资源可用性和性能需求的IT工作负载。据介绍,目前位于加州帕罗奥图的数据中心规模为500千瓦,是惠普的生产中心。净零数据中心通过四个模块整合能源与制冷资源,使之与 IT 工作负载规划相匹配,包括预测模块、规划模块、执行模块及核查和报告模块。

Patel表示,目前,惠普实验室已经开始进行生态模块化的构建,期望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净零数据中心交付使用。Patel说,其实,净零数据中心可根据客户本地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替代能源,而不仅仅是太阳能、风能。目前最稳定的是生物能源,如牛粪,惠普实验室在美国考察了多家农场,发现每头奶牛日排泄量为55千克, 2000头奶牛的排泄物最后变成甲烷,足够供应1000千瓦的数据中心,且运行平稳。

情境感知计算

成立于2005年的惠普中国研究院是惠普实验室全球7大研发中心之一,它专注于信息分析和网络领域的研究,并承担着三项使命:开展世界级研究;为改善人们生活和环境研发技术和解决方案;吸引并培养最优秀的研发人才。

数据管理和信息分析是惠普中国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惠普中国研究院院长王敏博士钟情的研究方向,具体来说,她现在做的就是情境感知计算(Context-aware Computing),即优化应用程序,以自动适应用户所在的各种情境(如地点、时间、网站浏览及社交媒体访问等),是实现用户满意度的关键。Gartner曾在2010年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情境感知计算将是未来十年改变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四大趋势之一。在情境感知计算的研究中,主要包括网络内容推荐、社交媒体分析、事件日志分析与管理、企业内搜索、云计算和大数据管理等领域。

网络是惠普中国研究院的另一研究方向,旨在寻求提高数据中心网络内容和应用发送性能,以及改善通过异构网络访问数据中心的用户体验的创新方案。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情境感知的网络优化技术,以提高数据中心网络的全局负载均衡和Web加速的性能。

创新实验室 篇4

1 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机制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是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 发掘人的创造潜能, 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不仅要注意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而且更需要良好的运行机制。

1.1 实现创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开放实验室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使他们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开放型的创新实验室里,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做实验项目, 自行查阅文献进行设计。创新实验室的开放不能局限于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开放, 更重要的是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开放,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在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1.2 实现创新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开放型创新实验室打乱了学生原有的班级, 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做不同的或相同的实验;在同一时间内相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做不同的实验。这样实验室管理和学生的管理都相应复杂化了, 为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 就必须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如可以采用网络化管理的办法进行教学管理, 即在网上公布创新实验项目的相关信息,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参加相关的创新实验项目, 亦可到创新实验室开展自己设计的项目, 实施网上报名和确认, 根据预约情况安排指导教师。

1.3 开发创新项目, 实现多学科融合

创新能力是要使学生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育方法, 无论是基本技能的训练, 还是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而创新项目的开发是一条真正有效地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开放型创新实验室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开发自己喜欢的创新项目, 以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

2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在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支配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积极思维与交流、学科交叉与综合应用和协同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传统课程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只有在创新实验室通过创新项目的开发和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 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善于交流能力、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

2.1 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无论是基本技能训练还是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等传统教学方法,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而开发创新项目, 参加各种比赛则是一条真正有效地从各方面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开放型创新实验室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开发创新项目, 培养学生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和协同工作的能力。

创新项目可以由教师提出申请,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申请;可以是团队提出申请也可以是个人提出申请。创新实验室自开放以来, 依托创新实验室, 大学生在各种比赛中主要获奖情况如下: (1) 家用智能安防巡逻卫士 (国家级三等) ; (2) 紧急出口逃生控制装置 (国家级三等) ; (3) 升降伸缩式楼道清洁机器人 (省级一等) ; (4) 嬉球章鱼 (省级一等) 。

通过参加各种比赛, 很好地锻炼了参赛学生观察与综合调查能力、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和操作动手能力。

2.2 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关键是创新性思维。开放型创新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思维活动, 通过学生互相交流, 开发和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活动的开展将创新实验室的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惠顾到每个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到创新的快乐, 获得相应的成果。

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投入到创新实践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实验室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积极组织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我院近期组织的创新实践活动有“楼道清洁机器人”和“助残搬运机器人”等。通过这些创新活动, 学生不仅学到了创新技巧和创新方法,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观察力, 丰富了想象力, 培养了积极思维和互相交流的能力。

3 结语

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开放型创新实验室中的一系列创新活动, 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对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学校的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 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量,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介绍了我校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开放型,创新,实验室

参考文献

[1]白广梅.关于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 :136-138.

[2]史建成.基于开放型创新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9 (1) :83-85.

中心小学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 篇5

一、进入创新实验室的学生,不大声喧哗,保持实验室内安静。

二、未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不能擅动仪器,以免损坏仪器。

三、不乱丢果皮纸屑,保持实验室清洁卫生。

四、实验室内的物品要轻拿轻放,不得随意破坏,如有损坏要按价赔偿。

五、严禁不了解仪器性能、使用方法者随意使用精密仪器。

六、实验前,应先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在准备工作就绪后再开始实验。如有问题,应立即向实验室管理员报告。

七、实验时,必须听从管理员的指导,做到操作正确、步骤科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切忌草率从事。

八、实验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和问题,应及时请示管理员协助解决。

九、爱护仪器、设备、材料,一切仪器、材料未经实验管理员同意不得带出实验室。

十、实验结束后,必须认真清理实验器材并摆放整齐,搞好清洁卫生,关好电源,放好桌椅,经实验管理员验收后,方能离开实验室。如遇意外事故,应沉着、镇静,及时报告管理员、妥善处理。

十一、安全第一,学生不得玩弄桌上的电源插座、电线以免触电。

十二、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对室内有易燃品、易爆品、腐蚀性物品等更应加强管理,严格按实验规程操作。

十三、实验室仪器设备发生故障应立即采取措施停止使用,待故障排除后再使用。

十四、禁止用实验室电脑上网聊QQ以及打游戏、看电视等于学习无关的事。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篇6

【关键词】实践操作;理念创新;改革管理

0.引言

21世纪的到来,全国经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飞速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伴随这样的情况的发生,对刚出道的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操作能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以及要求。面对该种情况,我国学校就应该同步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操作能力加以重视以及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学校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由理念教学转变成注重实际生活操作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验室学校进行操作教学的有效地点。故而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实验室能够被学生扩大利用。

1.传统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以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教育的发展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最凸显的地方就是学校对研究室的利用。研究室主要是给学生做生物化学试验、用科学技术去发展和观察、化学用品的试用和科学技术生活运用的主要根据地,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效能人才的桥梁。大部分的科学技术院校都应该注重对研究室的利用,使研究室得到充分的利用,达到更好的效果。伴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改革,学校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有所提高,高等院校对研究室的利用与创建看的极为重要,要为研究室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使用体制,让学生有更好,更有利的发展,从而提升研究室的价值。

以往的研究室都是以分散型体制作为重要策略,其主要特征在于把研究室分布的非常细腻,是根据技术院校的学科体系,以及课程内容而设置的,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这种体制要根据课程内容去研究利用,但是每一种体制都会有一定的缺点,而这种研究室体制的缺点在于空间太小,器材的性能过于陈旧,利用率不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缺点影响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能力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降低了研究的价值。

其一,研究室现有的体制缺乏课程内容之间的交际,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现今研究室利用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之间缺少交际,所以跟不上社会发展得脚步,现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看的越来越重要

其二,由于现有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比较低,而研究室的体制划分的又很细腻,导致看管各部分的人员都只会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东西,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所以出现了有的工作人员非常忙碌而有的人却非常的轻松。进一步影响了研究室的发展。

1.3研究室的器材比较少,老旧,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有的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了相关费用,从而影响了研究室的发展与改革。现有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懂得使用的较少,使外来人员受到了束缚,降低了研究室之间的探讨机会,从而制约了研究室的发展。

2.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有效策略探究

在学校实验室进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直接的组织探讨,寻找出高效的方案来改革学校实验室的管理形式,该有效的方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高校实验室进行理念改革

总所周知,高校是训练突出人才的地方,故而在我国高等院校就应该有一套合理、科学的管理训练模式体制,特别是在学校的实验室是重点培养人才的地方。就更应该有一套合理、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要明确学校本身性质(例如,师范,计算等)要明确学校实验室的使用意图。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明确建立健全的学校各科教学的教学设计。不但如此,学校更应该吸收更好地高端人才,让实验室团队获得较多、更好的科学研究成果。

2.2设立现代化实验室

在面对现代市场时时刻刻更新的情况下,我国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实践研究方向就应该时时刻刻去掌握各企业的科学技术需要,研究出一套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动技术成就,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就应该转变以往的管理理念,扩大对高等院校的实验室的资金注入,时时刻刻保持更新实验室的机器设备,进而保证研究方面领先在世界前头,与此同时保证时时刻刻使用高科技的技术来进行指导学校教学的活动。

2.3建立健全体制的实验室网络系统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改变以往信息交通不发达的麻烦,让信息资源更为的便捷,为了让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得到更大的使用,在高等院校就应该建立起健全的学校网络交流平台。使各种资源能够在各院系进行公共使用,做到实验室资源交流的便捷性。

2.4高技术含量实验基地

所谓高等院校就应该拥有高技术的实验室。在高等院校中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出一批批针对性人才。故而,为培养出针对性人才就应该设立不同的实验场所供所学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进行实验,一旦人数过多就实行几班倒的方式进行培训,同时学校实验室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争取让每个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2.5建立专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教师队伍

作为高等院校的重点培养人才地方,在这样的队伍行列中,该管理人才就应该是高素质,专业知识素养过关的人才。只有在这种人才的调控下、协调下的进行实验室管理,才能保证让实验室的各种资源在科学、合理下使用。

结语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实验室工作室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各科教学改革使用,导致实验室工作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故而,抓好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工作管理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实验室相关的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方面实在太多,导致高等院校在选拔管理人员的标准就更高。为了能与市场相配合,高等院校对学校的实验室越来越关注,与此同时,在高等院校的创新也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体制,设备的更新,人员的整齐,让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赵明.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9:248-250.

[2]李明顺.人本视角下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9:343-345.

[3]孟莉新.孙培禄.弓锵.续海峰.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初探[J].运城学院学报,2011,05:107-109.

高职院校创新实验室建设研究 篇7

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将素质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并指出,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室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基本条件, 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也是学生潜能得以发挥的最好场所之一[1]。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教学形式上, 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应多于理论教学, 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实训室或实验室在担负这一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 各个高校积极探索实验室开放运行, 建设创新实验室, 更新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职能,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定位上过于功利性, 只注重培养优秀学生, 目标紧盯竞赛名次, 只有少数学生受益;另一方面没有全局统筹实验室建设, 无法有效运行, 前期宣传不够, 无配套的课程, 学生根本不了解, 也不知道能做什么, 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 也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导致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呈松散状态, 创新实验室使用率不高, 呈“沉睡”状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面临学科多样性的调整, 目前很少有学校能做到全校范围内的推广, 因此必须细致分析各学科的特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及其配套课程。

本文基于目前各高校创新实验室运行现状, 旨在通过广泛地调研、深入地研究和不断地实践, 着力探索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建设与实践的途径、运行和管理模式, 建设能真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实验基地。

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硬件建设包括实验室房间、实验仪器设备建设;软件建设包括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队伍建设以及实验室的运作机制、管理方式改革等[2]。

因此, 创新实验室应该从制度上创新, 统筹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 面向大学生开放使用从事创新活动的实训室。能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室的资源, 引导教师学生进入到创新活动中, 促进实训教学课程改革, 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实训室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1 创新实验室课程建设原则

定位于服务全校师生的创新实验室, 首先, 要在横向需要上打破各院系的划分、各学科的界限, 以各学院为依托, 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型、研究型、综合型实训项目为主, 吸引学生到实训室参加实训、制作及发明创造活动。其次, 在纵向上, 应充分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确定开放实训室项目类型。最后, 实验实训室开放内容要贯彻“因材施教、讲求实效、形式多样”的原则,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确定开放内容, 同时要保证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和实施力度, 教学部门要把创新实验室相关课程活动等计入学生的成绩,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以学校引导为主体, 学生全面参与的创新实验室避免了以往学校只重视创新实验室硬件建设, 忽视软件配套, 导致“上座率”不高的老大难题。同时, 综合性的创新实验室更能促进各学科学生的交流。

2 创新实训室类型

结合学院特色和学科融合度的创新实验室必须要因地制宜地考虑, 充分挖掘开放实训室的功能, 组建不同类型的开放实训室。

2.1 院系特色项目型

各院系结合分院专业特色, 根据开放实训室仪器设备情况, 确定综合型、设计型实训项目,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训。这类实训活动, 指导教师给出实训目的、内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具体的实训项目。

2.2 技能竞赛训练型

学生为了参加相关的市级、省级、国家级 (国际) 各类比赛而专门进行的竞赛辅导、选拔培训,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经训练后, 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2.3 人文类学生工程训练型

为培养人文类、经贸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日常的贸易活动中成为会动脑、能实践、懂设计、懂操作的具有系统概念、工程实践基本素养和较全面现代技术知识基础的创新型、能吃苦耐劳的综合型人才。人文系、经贸、管理学院专业学生, 选择一门60学时的工程训练实训课程, 如钳工实习、车工实习、眼镜制作实习等。

2.4 学生社团活动型

为了提高学生社团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 针对社团特点开放实训室。实训项目由社团提出, 社团指导教师作为实训指导教师。

2.5 学生科研项目型

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或自己的兴趣爱好, 结合实训室的仪器设备条件, 向科技中心申请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立项的学生科研项目, 学生结合科研项目自行联系指导教师进入开放实训室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实训活动。在这类实训中, 以学生为主体, 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科研项目给予指导, 对需要注意的问题给予强调, 对超越学生知识范围的个别现象给予讲解。

3 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实验室课程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 应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动手的能力, 以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指导教学, 加强实验、实践、实训环节的教学,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这样能及时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动手能力,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实验教学, 使学生由知识能力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

4 创新实验室的运行

创新实训室开放涉及部门多, 加之学生业余时间的组织管理难度较大, 需要发挥各院系的积极参与, 发挥优势做好宣传动员、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创新实验室组织管理机构应该由教务处主管, 各学院牵头组织, 每学期接受教务处的考评。当前很多院校的科技创新实验室并没有建立起与之对应的有效组织管理机构, 对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没有形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导致创新实验室后续无力, 有科技竞赛活动时就启动, 活动结束, 实验室立即处于闲置状态。这样的运作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 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倾向, 明显违背了创新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5 人员配置问题

指导教师和实验人员的合理配置在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过程中至关重要。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时, 由于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不足, 需要指导教师的理论分析与技术指导。不仅要求指导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挑选年轻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 提高业务水平, 也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工作环境。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及规定, 鼓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加入到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中。

6 结束语

总之, 创新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程, 建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实验室必须要从全局统筹, 走出学院引导、学生自发的创新之路。创新实验室需要在学院各部门的配合下, 有效地将电、机、文、理等基地进行组建和整合, 必须细致分析各学科的特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及其配套课程, 走出适合高职学院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验室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卫兵, 杜玉杰, 王彩凤.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06) :86-88.

高中创新实验室建设分析与思考 篇8

为了解高中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状况, 一年多来, 我们走访了部分学校, 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 发放调查问卷, 获得了关于创新实验室设计与开发、配备与使用、管理与服务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征集具有一定特色的专题创新实验室建设案例, 组织编写了《创新实验室里的时代脉动—高中创新实验室案例撷英》, 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1年9月) 。

一、对创新实验室概念的理解

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指出:实验室是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之一, 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实验室应成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和科学启蒙园地。

近年来, 各学校纷纷建立或命名的创新实验室有:“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专门设计建造”的实验室、有“在传统实验室中增加新仪器而扩充其功能”的实验室、“以创新的实验方法来完成实验教学”的实验室。从系统论角度理解, 创新实验室作为重要的教育装备资源, 与教师、学生、教材一起构成了现代教育新型的教学系统,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构建学习者和学习对象之间新型的认知伙伴关系, 构建基于教育装备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环境, 开发新的实验教学活动,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尝试新的评价管理体系, 促进教育装备与教学过程实现深层次的整合。因此, 创新实验室是“以营造创新教育实践环境, 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验室;是通过做中学、学中做, 开展自主学习与实践、自主探究与创新活动的实验基地;是配备丰富的仪器、设备、工具、图书、资料、作品等多种学习资源的教室;是一个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科研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实验平台;是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氛围里, 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尊重、潜能得到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创新实验室并非单纯是科学、技术实验室, 目前在各学校也涌现出人文、艺术、体育、经济、数学类实验室, 拓展了创新实验的内涵;创新实验室不仅局限于在校内, 校外资源的利用也是一个重要渠道, 有与当地高校、中职校等部门的合作, 也有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合作, 共享场地、设施、师资等资源;创新实验室不仅实现了对原有传统实验室的综合运用, 还成功地与信息社会、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国际文化接轨, 为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新的先进的技术支持。

二、对创新实验室案例的分析

一般来说, 案例是对一个真实情景的描述, 通过案例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分。案例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案例中创新实验室建设的理念、教学仪器设备、实验活动内容、校本教材、教育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取得的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示范、启发作用, 可供其他学校借鉴或推广。

1. 创新实验室要以求真、创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深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 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紧紧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理念, 创造适合每s个学生的教育, 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 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质的发挥创设环境, 构筑平台, 营造氛围。

上海市七宝中学以“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为办学理念, 以“平民本色、精英气质”为育人目标, 设立了学生科学研究院和学子人文书院, 联合校外专业机构建设了16个专题创新实验室, 配置了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 以“走进自己的实验室—兴趣伴我成长—智慧创造未来”设计“智慧与创造”大理科系列课程;以“走进我们的人文书院—文化之旅—传承与创新”设计“文化与人生”大文科系列课程, 按照“普及、提高、深化”三个层级逐级实施, 创设了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 构建了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上海市向明中学提出“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 让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的办学理念, 以“培养学生创造素质, 塑造创造性人格, 形成具有综合能力和国际化素养的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 创立了“科学与艺术探索中心”, 建设了若干实践体验实验室,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和课题研究, 形成了“基础+特长→创造”的办学特色。

2. 创新实验室要以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为依托

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理念, 各学校加强了校本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力度, 每位教师都有了课程开发权, 学生有了更多的选课权, 校本课程自由创新, 百花齐放, 形成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课内外相结合, 开展实践、探究、创新活动的实验教学体系, 拓展了学科范围和知识面, 加深了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为学生动手实践和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其中实践类系列课程的开设推动了创新实验室的建设, 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又促进了课程的建设, 形成了良性互动局面。随着创新实验室的不断建设和课程的不断调整, 部分课程的思想和内容也逐渐被其他学校认可、认同, 成为新课程开发的样本, 甚至师资、教材及实验室仪器设备还向其他学校辐射, 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 创出了学校的特色。

上海中学建设与资优生教育实践相匹配的课程, 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前瞻性思考并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 设立了学校特色的课程图谱, 涵盖了700多门课程, 其中拓展型课程包括知识拓展类、视野开阔类、解析探究类、应用实践类, 建立了与课程匹配的20多个创新实验室, 配备了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开展了科学前沿的研究型课题。上海市晋元中学选择“结构设计创新”为创新项目, 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与同济大学合作, 建设了结构设计创新实验室, 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一套创新实验课程, 含材料力学初步、结构力学初步以及学生实验指导、结构竞赛设计辅导等, 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学生动手实验和实践研究为主, 着力体现课程的实践性与研究性, 凸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创新实验室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基于“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出发点, 各学校建设了异彩纷呈的创新实验室, 其技术内容和手段各不相同, 有老实验、老仪器、新探究, 有老实验、新仪器、新探究, 有新仪器、新技术、新实验。在创新实验室里, 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提出自己的设想, 选择实验器材, 动手实验, 通过分析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来完成学习和探究, 其过程集设计性、探究性、综合性为一体,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超越和创新。从认知教育角度理解, 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人格建构, 发展创造力。

上海市民立中学利用已有的DIS实验室, 不但完成教材规定的物理实验, 还通过自制教具创新演示实验、拓展学生实验、学生自带问题设计实验、开展课题研究, 共开发和改进了100多个物理实验项目, 并逐步推广到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 使DIS实验深入到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海市格致中学以“让创新发生在每一位师生身上”为愿景, 以“重视基础实验, 激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 将地理教学从普通教室带到数字化地理教室、天文馆、地质馆、人与环境实验室以及校外、野外、国外, 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推理研究问题的过程, 经历合作奋斗和自由发展个性的过程, 在“经历”和“过程”中, 真切感受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上海市南洋中学将整个校园作为创新实验室, 以绿色创新为主题, 开展“动手做”, 在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科技教育活动的同时, 打造“南洋杯”实验技能和创新大赛, 利用特级教师奚天敬的品牌优势, 面向全区培训教师, 推动区域物理教学及教研水平的提高。

4. 创新实验室适用于规范化和自主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在建设创新实验室过程中, 各学校成立了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专家组、任课教师、实验员组成的团队, 对课程的编制、教学目标、内容要求、课时安排、质量评价等进行指导和管理, 并建立了明确的创新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例如《学生实验规则》《创新实验室管理规则》《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制度》《安全防护及危险品管理制度》《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措施》等。

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也是当前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之一。将实验室的钥匙交给学生, 让他们负责开门、关门, 协助实验室的设备、安全、卫生管理, 参与实验教学中的传、帮、带等活动。上海市莘格中学DIY物理创新实验室, 由学生自己进行管理和常态运作, 在高一、高二年级, 分别有一支由科研活动爱好者组成的讲解员队伍, 他们经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 负责为初学者进行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指导。上海市行知中学由学生自己制定了社团活动实验室管理条例, 实验器材的分类、保养、维修工作由高二社团骨干成员承担, 社团新成员在实验室活动中的行为规范由社团骨干进行培训, 在社团学员提出创新实验项目方案后, 允许学员自主进入实验室, 社团骨干负责答疑和指导。

三、对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1. 进行系统规划

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不仅仅是购置仪器设备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 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过程, 是一项大型的教育科研推进活动。在创新实验室建设过程中, 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改革的思想, 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建设目标;建立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施探究性实验为核心, 有利于开展实践、探究、创新活动的实验教学体系;组建和培养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制定有效的多元评价方式,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2. 促进特色发展

从学校的自身发展而言, 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优势, 学校的特色发展应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师资状况、地域环境、生源状况相结合。从课程角度理解,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以综合性、动手操作为主的课程, 正是弥补了国家课程、知识课程的不足。在深化教育理念的过程中, 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以“营造创新教育实践环境, 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因地制宜地开发新的课程, 创建个性鲜明的特色项目, 建设配备专题创新实验室, 形成学科优势明显、惠及大多数学生、教育方式独特、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学校。

3. 实施开放管理

创新实验室应是开放性实践活动的场所。所谓开放,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开放, 实验室不仅限于在室内, 可以延伸到室外, 例如整个校园, 还可以延伸到校外, 可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中职校、企业合作, 共同参与建设,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共同搭建实践平台;二是使用对象的开放, 不仅是针对选择相关课程的学生开放, 还要对全校学生开放, 也可以对校外学生开放, 增大学生的受益面, 增大社会效益, 这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三是时间上的开放, 不仅对计划学时内的实验时段开放, 还应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 就如同图书馆的开放管理一样, 不受课程、时间、内容的限制, 支持“自助式”实验项目。

4. 加强师资培养

“名师出高徒”, 我国现行的教师是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 教师一边要肩负繁重的学科授课任务, 还要进行新课程的开发、编写新教材、拓宽知识领域、指导课题研究等。如果教师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达成, 学生的创意可能会因为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支持而最终放弃。许多教师困惑“如何利用创新实验室扩充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教师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 学校也希望能够更多地引进专业性强的教师, 充实实验教学队伍。因此, 建立教师引进、培养和培训机制, 加强培训, 提升能力, 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已经成了创新实验室能否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5. 重视投资效益

建设创新实验室且维持正常的运行、发展、完善, 需要不断进行投资, 应注意合理投入, 充分利用,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对技术设备的论证, 也应注意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思考。

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研究 篇9

一、目前高校实验室的主要状况

目前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得不到认识, 师生们一直把实验室当成验证理论的手段, 而中国一直以来的教育都是 “重理论”, 把实验室作为检验理论的第二课堂, 因此才造成了实验教学的方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当中的主体部分, 实验室想要发展就离不开技术团队的支撑。然而实验室长期得不到重视, 实验人员在资格的评定上处于一个弱势地位 ( 例如: 评优的资格名额稀少, 以后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较低, 并且实验室人员的待遇和地位相对较低) 。

我国实验室的资金来源一般都是靠国家财政拨款, 来源单一, 教育经费紧张, 而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工作一直得不到重视, 因此高校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资金一直缺乏长期投入, 导致形成了恶性循环, 使得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一直得不到有效开展。

二、实验室管理创新的思路

面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 实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所以实验室的管理必须以全新的思路去改革创新, 只有建立了完善独立的教学体系, 才能够适应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时代的要求。

( 一) 首先高校在教学观念上的创新

在高校中,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 但实际动手能力在以后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而实验教学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应用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 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能力, 培养其兴趣爱好。

( 二) 现有实验教学体系的改变

创建实验室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师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高校只有建立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 才能够推动实验室向多功能方向的建设和发展。创新就意味着改变, 目前高校实验教学的课时普遍较少, 学生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实践, 所以应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和学分比重, 以此激发师生对参与实验教学的热情和兴趣。

( 三) 实验室功能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

实验是理论的源头, 成功的实验成果往往是一门学科的生长点, 在开辟科研研究领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实验室的功能逐步增加, 实验室不仅要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 而且还可以挖掘潜力, 调动现有实验资源开展与研究机构或企业的合作, 为社会为科研做出贡献, 并且收取合理的费用为实验室积累了发展所需的资金。

三、实验室创新的方法

制定相对应的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制度, 根据实验室的自身情况合理设置不同岗位的等级, 把工作态度和实际能力作为人员晋级的必备条件, 以此增加工作教师对实验室的认同感、使命感和成就感, 也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促使优秀人才投入到实验室的工作当中。

高校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教师对实验教学任务的认可, 可以把实验教学任务列入工作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奖励, 以此来刺激教师对从事实验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从而使其开始喜欢上实验室的工作, 并自主的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以后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建立优秀的实验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室开放式管理 ( 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式管理) , 时间上打破过去师生只有在有课程的时间才开放, 避免封闭式管理。让师生随时都有机会到实验室当中去学习和实践, 这样实验室的资源可以充分的得到利用、师生也可以在空余时间充分进行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活动。

提高技术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 做到以点带面的结构、以老师去带动学生、以学生带动学校、以学校带动社会。首先要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素质就必须根据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因人制宜的采取长期或者短期的、或大或小的多样的方式进行培训。

建立大学科分类的教学体系, 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要培养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所以高校就不能再是单一的学科深入研究, 而是变成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研究方式, 按大学科分类的方法, 即打破了过去的分类方法, 又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课程的附属地位, 为以后的实验课单独授课创造了机会。

四、结语

由于高校领导对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而造成师生对实验的认识程度也不足, 而且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紧缺等一系列的原因, 直接影响了实验室管理的工作, 实验室使用效率不高, 师生的兴趣就完全没有被调动起来, 使得师生的创新观念、动手实践能力就得不到提高, 从而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得不到快速的提升, 直接影响了师生的全面发展的脚步。

摘要:面对高校素质化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我国高效实验室在管理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 从根本上高校对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高, 造成管理混乱、不成体系, 从而缺乏长远发展的规划, 其次, 高校对实验室的资源与人力的投入不足, 导致实验室在高校发挥不了作用。所以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全新的管理思路改革实验室体制, 人才的运用, 这样才能够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实验室,实验室管理,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健娜.高校实验员对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31) .

[2]陈宪明.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02) .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压力管理研究 篇10

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简称SKL)是我国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要公益性研究的骨干力量。由于充当国家科研的“国家队”角色,在国家创新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自身发展的驱使下,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临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创新压力。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压力系统,旨在有效管理创新压力,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能力。

1 SKL创新压力系统构成

经文献检索,尚未发现直接研究创新压力的文献。但是,国外学者如Lazarus R S[1]、Armeli S[2]、Brief A P[3]和Hendrix W H[4]等从组织结构和职业工作两方面研究导致压力的影响因素;Schaubroeck J[5]和Havlovic S J[6]等从个体因素,如自信心、个性、自我效能等方面研究导致压力的影响因素;Murphy L R[7]从竞争加剧、角色变化等社会环境视角研究压力的来源。国内学者对压力的研究起步较晚。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组织或个人面临的压力,如马可一、王重鸣等对组织压力管理做了研究综述[8];石林从心理学角度关注压力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压力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9];徐世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对压力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10];付冷冷研究知识型员工的压力并提出应对压力的策略[11];张西超[12]、萧爱玲[13]从组织变革视角研究压力管理;周彬[14]、潘燕燕[15]等研究科研人员或科研团队的压力管理等。

由于学术界尚未明确创新压力的定义,因此,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暂且将创新压力定义为: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的人员,面临创新性工作任务而产生的个人与环境系统的机能障碍问题。根据上述定义,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殊工作属性,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临的创新压力来自两个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外部有宏观管理部门的科技创新政策压力、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压力、依托单位的配套运行的压力以及实验室科研任务的压力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内部有组织变革的压力、技术更新的压力、角色冲突的压力、个人职业发展的压力、脑力超负荷工作压力以及体力无条件透支压力等(见图1)。

其中,宏观管理部门的科技创新政策压力,指国家科技部制定有关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总体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宏观决策,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工作产生的政策压力;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压力,指国务院各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等,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对实验室的创新工作产生的创新压力;依托单位的配套运行压力,指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直接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由此产生的压力;实验室科研任务的压力,指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科研任务,必须做出创新成果而形成的压力。

国家重点实验室内部同样存在多种压力,包括:组织变革的压力,指实验室科研团队的解散或重组,对团队成员产生的创新工作压力;技术更新的压力,指科学技术总是处于不断更新的动态发展态势,导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更新压力;角色冲突的压力,指实验室新成员的加入或老成员的退出,将使团队成员出现角色认知的模糊状态,导致角色冲突;个人职业发展的压力,指当实验室成员的个人发展规划与整个实验室或者科研团队的发展规划出现分歧时,团队成员将会面临个人职业发展的压力;脑力超负荷工作压力,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工作性质,要求实验室成员进行超负荷的脑力劳动;体力无条件透支压力,指实验室科研人员面临创新工作无条件透支自身体力,导致身心疲惫体力无条件透支压力的症状。

2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SKL创新压力系统

2.1耗散结构理论

1969年,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里高津对非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宏观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开放系统又分为3种状态:热力学平衡态、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见图2)。对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周围环境中引入负熵,以抵消系统内部产生的正熵,才能形成耗散结构[16]。

系统熵dS由diS和deS两部分构成(见图3)。其中,diS指系统内部的不可逆过程引起的正熵流;deS指系统从外界环境引入的负熵流,即:dS=diS+deS[17]。

若|deS|<|diS|,则系统会趋向无序、混沌状态,最终走向消亡;若|deS|>|diS|,即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使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通过引入负熵流抵消正熵流,减少总熵,从而使系统从无序态变为有序态,即耗散结构状态。同时,新型的组织会自发地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的形成,需要系统同时具备以下的条件: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机制;存在涨落与突变。

2.2SKL创新压力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压力系统具备上述4个条件,所以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

2.1.1 创新压力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开放状态是耗散结构产生与进化的前提条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压力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界发生交互作用,才能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如国家科技政策和财政政策出现调整,系统外部的创新压力发生变化,实验室需要适当调整科研方向以适应外界变化;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接纳流动研究人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加入本团队的研究工作,改变系统内部创新压力;实验室参与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其他科研机构实现实验室设备的开放共享,改善内部创新压力。因此,实验室创新压力系统具有开放性。

2.1.2 创新压力系统远离平衡态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远离平衡态是耗散结构产生与进化的必要条件。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的创新属性,所以实验室成员将会面临实验室内部与外部多种创新压力(见图1)。在创新压力系统进化过程中,上述创新压力的非线性作用,促使实验室发挥潜在的自组织能力,制定相关策略,将创新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产生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从而使系统离开平衡态O,越过分叉点A,走向一个高熵产生的、宏观上有序的状态AC(见图4)。

2.1.3 创新压力系统具有非线性机制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是耗散结构产生与进化的内在动力学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压力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远离平衡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因此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必然存在非线性作用。

第一,实验室内部各种创新压力相互作用,呈现非线性机制。

技术更新的压力是实验室创新工作的源压力;组织变革和角色冲突的压力是实验室组织层面的创新压力,两种创新压力会相互制约,呈现非线性作用;个人职业发展的压力、脑力超负荷工作压力以及体力无条件透支压力是实验室科研人员个人层面的创新压力,三者不会呈现简单叠加性或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因此,源压力、组织层面的创新压力和个人层面的创新压力将会多方联系、彼此协同,共同推进实验室创新压力系统的演化进程。

第二,实验室外部各种创新压力相互影响和作用。

宏观管理部门的科技创新政策压力表现为宏观管理政策引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方向,是实验室制定科研规划或申请科研项目必须参考的政策信息;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压力表现为制定管理细则,规定实验室的科研活动范围;依托单位的配套运行的压力表现为是否积极提供水、电、科研和居住用房等后勤保障;实验室科研任务的压力表现为定期的科研成果。上述四种创新压力的非线性输入,必将导致实验室创新压力系统非线性输出。

第三,实验室内、外部的创新压力构成创新压力系统。

内、外部创新压力的非线性叠加,必然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有的创新压力起到正反馈加强作用,有的起到负反馈弱化作用,创新压力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将会导致创新压力系统的整体行为,促使创新压力系统的演化,顺利地将创新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提升实验室的自主创新能力。

2.1.4 创新压力系统存在涨落与突变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涨落表示系统状态此起彼伏的波动,是系统状态宏观参量在其统计平均值上下的偏差。突变,就是系统处于临界点附近时,由涨落的微小变化导致系统状态大幅度变化的现象。实验室创新压力系统中各种创新压力的性质、来源及作用各不相同,以及创新压力的非线性作用,使得创新压力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持续变动的综合平均值。因此,创新压力系统存在涨落。

涨落的随机性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多层次、多目标相互作用产生的震荡,使得创新压力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从而导致创新压力系统的组织与自组织、催化与自催化,产生非线性相关效应和协同放大效应,促使微涨落变成巨涨落,最终诱发系统突变,表现为:创新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创新工作绩效的提升以及创新成果的出现。

3SKL创新压力系统演化机理模型

如图5所示,创新压力系统的演化路径,横坐标X表示外界环境对创新压力系统的影响程度,纵坐标Y表示创新压力系统的状态变量。横坐标X0对应的Y0表示系统的平衡态,随着X发生偏离,Y值即创新压力系统就会偏离平衡态。

当X小于X1时,外界环境对创新压力系统的影响程度较弱,实验室受到内外部的创新压力明显不足,或者实验室内部各要素的非线性作用较弱,导致不断生成的微涨落被近似平衡的创新压力系统吞噬,无法打破原有系统的稳定性。如图5所示,由于外界环境对创新压力系统的影响程度没有达到演化临界点A,所以创新压力系统不具备突变的条件,而是演化到近似平衡态的非平衡态:a段。

当X达到X1时,即外界环境对创新压力系统的影响程度达到演化临界点A,随着X继续增大,系统将会面临3条演化路径。

第一个路径分支a1,实验室主动地制定应对策略,使得创新压力系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此时的系统微涨落在非线性协同作用下,被扩大成为巨涨落,致使创新压力系统超越临近点A,实现跃迁和有序突变,形成新的耗散结构a1。

第二个路径分支a2,实验室创新压力系统不能有效利用外界环境提供的物质、能量等条件,无法实现突变,继续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第三个路径分支a3,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动超过实验室创新压力系统的调控范围,系统不能够有效应对外界创新压力,致使创新压力系统丧失稳定性和有序性,逐步走向混沌无序,甚至崩溃解体。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促使创新压力系统演化的巨涨落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在系统演化到耗散结构a1之后,随着X进一步增大,达到X2时,创新压力系统达到临界点B,系统面临3条演化路径b1、b2、b3;随着X继续增大,达到X3时,系统达到临界点C,面临c1、c2、c3等3条演化路径,……。创新压力系统会遵循无限序列的分叉图继续演化,形成多种可能的有序耗散结构。

综合以上,为了避免演化路径a3、b3、c3,实验室需要不断的主动调整、变革,提升创新压力系统的主动调控能力,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实现系统突变,形成更高阶的有序耗散结构。因此,实验室创新压力系统的演化机理模型如图6所示。

4SKL创新压力管理策略

图7是创新压力与创新绩效关系曲线图,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创新压力管理策略。

4.1适度增大正压力

当创新压力维持在线段OA(见图7),创新压力是正压力,创新绩效随创新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需要采取措施增大正压力,使正压力水平达到适度压力点A,有利于创新压力系统远离平衡态,实现自组织与演化。

首先,赋予科研人员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工作。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自主意识比较强,反对控制与权威,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喜欢主动地从事感兴趣的科研创新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实验室管理者要充分认识科研人员的个体性差异,根据工作与能力相匹配原则,赋予他们富有挑战性的创新工作,以潜在创新压力的形式激发科研人员的主动创造力。

其次,赋予科研人员适当决策权。科研人员从事工作的创新性强,变数大,所以需要更大的独立性。通过赋予其适当决策权,体现实验室对其信任与尊重,形成无形的责任与压力,提高科研人员的责任感与工作的积极性。

4.2有效缓解负压力

当创新压力超过线段OA,就会转变成为负压力,创新绩效随着创新压力的增大而减小(见图7)。与此同时,由于实验室创新绩效的降低,创新压力系统内部正熵流被进一步扩大,对系统的稳定性与有序演化造成极大破坏。所以,为了维持创新压力系统的有序演化,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负压力,提高创新绩效。

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实现实验室内部人员的无缝沟通。沟通提供了释放压力的情绪表达机制,是释放压力的良好渠道,特别在创新压力集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沟通可以起到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补的作用,促使科研人员释放压力,提升创新绩效。

其次,建立良好的绩效反馈机制。创新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实验室成员需要面对与自己期望目标相关的限制、要求,对创新压力产生的结果持有不确定或者模糊态度。因此,建立良好的绩效反馈机制,使实验室成员及时了解其工作绩效以及管理人员对其工作的评价,有利于缓解创新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4.3保持适度压力

如图7所示,当创新压力水平达到点A(适度压力)时,实验室的创新绩效最高。保持适度压力能够促进实验室创新压力系统的有序演化,跃迁到更高级的有序结构,促进创新压力向创新动力的转化,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能力。所以,实验室管理者要善于捕捉创新压力水平的最佳点,综合实验室内外部创新压力的具体情况,积极实施动态管理与人性化管理,通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延长实验室处于创新压力水平最佳点的时间,最大程度地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临内、外部的多种创新压力,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压力的理论特性与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鉴自然科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压力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提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压力系统耗散结构的演化机理模型,并进一步探讨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压力管理策略。

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的创新探索 篇11

着眼于高标准

注重顶层设计和组织构建

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项目微观管理活动,中国中铁股份公司、中铁五局分别提出了“一争当”“两带头”和“开工必先、全程领先、勇争第一”的总体目标,这就要求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为此,中铁五局贵州公司蒙华项目部在活动筹划阶段,突出抓好三个落实:

——组织构建落实。公司建立了上下结合、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公司层面,建立了以总经理为主任、公司相关领导为副主任的项目管理实验室领导机构,同步建立了组织、工程、安质、工经、党建五个实验组。在项目层面,项目部成了项目管理分室,由公司分管领导牵头组织管理分室的工作,项目经理担任副主任,具体负责日常的活动组织工作。同时,在项目上设立五个与公司对应的实验组和专门的工作机构,做到组织落实。

——规划设计落实。公司和项目共同制定了兼顾上下要求的活动方案,明确了公司和项目部在项目管理实验活动中的职责分工,各阶段的活动重点、目标,开展实验活动的主要方法、措施等,实现了活动目的、方向、任务、职责、方法、要求六明确,做到了规划设计落实。

——指导帮扶落实。为了使管理实验活动在项目落地,公司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各业务部门加强了对该活动的指导。公司总经理张顺忠带队在蒙华项目部主持了动员会,之后又多次到现场检查指导活动推进工作。公司分管领导也在活动推进的各个阶段,带领机关相关部门到项目进行具体的督促帮扶,促使活动开展在项目落地。

着眼于高要求

注重体系构建和基础夯实

在项目推进和管理实验活动中,公司围绕落实高要求,注重在分层制度构建、管理模式探索、示范点培育、四化落地、文明施工、质量责任制推行等基础建设上进行大胆尝试。

一是建立符合项目管理实际的制度体系。项目部与公司共同对上百项目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优选其中最合理的部分,同时将制度系统归类为两个蓝本、三项类别、五大板块,形成横向覆盖项目管理各要素、纵向贯穿项目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体系,成为一套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项目部“金字塔”结构制度办法体系,解决了过去项目管理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违法难究、法效不一”的难题。

二是打造区段样板。根据工程分布特点,公司将三队作为标准化建设示范区段进行重点培育,在规划设计、技术交底、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按照标准化要求组织施工,使该标段成为了二工区的一大亮点。然后,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区段,最后全覆盖到整个项目各工点,达到了以点带面引路的效果。

三是真正实现“四化”支撑。在落实专业化方面,项目部根据施工特点及要求,由试验检测分公司、机电分公司、测量专业化分公司在项目设置了专业派驻站点,组建了加工服务型作业班组。在落实工厂化方面,设置混凝土拌和站两个、钢结构加工中心一个、钢筋加工厂一个,使标段内所有钢结构、混凝土生产实现了工厂化集中管理、集中加工、集中配送,提高了生产效率。在落实机械化方面,抓好机械配备,项目部共配备各类施工设备140台套,同时还引进先进装备,使项目机械化程度达到了一定高度,满足了施工作业和工厂化生产的需要。在落实信息化方面,项目建立了多项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的信息化监控,并按时收集、实时上传、及时反馈,确保了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转,确保了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可控。

四是强化教育培训,增强质量意识。他们通过组织学习、对标学习、业务培训等,重点对现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进行分级、分专业、分工种、分项进行全员系统学习培训,培训率达到100%。他们还加强二级交底培训、黄土隧道软弱围岩施工培训,由项目经理、总工进行讲授,让工人熟悉各工序质量标准、标准的检测方法,促进其掌握施工工艺、工法,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五是认真落实三检制、班组长责任制。施工过程中他们严格实行班组自检、技术人员复检、质检人员专检的“三检制”;项目经理与各班组长签订质量责任书和工程质量承诺书;完善劳务分包合同,保证工程质量责任制的有效落实;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责任事故,除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外,还对相关班组长和队领导进行责任追究。截至目前,项目部先后处罚达10次,处罚资金达3.6万元。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加强了各班组质量自控意识,如:文峪隧道初支班组在一次初支中发现钢架存在缺陷,主动要求退回重新更换,确保了工程质量。

着眼于促深化

注重课题优选和研究推进

开展项目管理课题研究,是蒙华项目管理实验室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管理实验活动中,项目部除按照标准化施工要求进行管理推进外,还根据项目和公司管理提升的目标要求,加强了管理课题的研究探索。

在选题范围上注重全覆盖。通过公司和项目部反复研究,共提出了涉及项目管理前期策划、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成本管理、绩效考核、党群管理、成果总结推广运用等方面的9个研究课题,使课题研究内容涉及实现了项目管理的全覆盖。

在研究重点上注重补短板。他们把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到提升全公司项目管理整体水平上,针对公司作业队和专业化公司运行水平不高的短板问题,把这两个课题作为研究重点,采取公司、项目部共同努力、上下互动的方法进行研究,对专业化分公司派驻站点和作业队的职能定位、责权利梳理入手,在如何建立完善经济责任机制上下工夫,经过多次研究和意见征求,比较成熟的方案即将出台实施。

在追求效果上注重实用性。作业队内部动态考核和项目部员工绩效考核是项目管理的难点。为了实现管理突破,项目部坚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员工绩效工资考核实验中,制定了绩效工资考核管理办法,将季度考核改为每月考核兑现;将绩效工资定为一等、二等,评比为差的员工取消绩效工资,并进行通报批评,性质严重者将报公司另行安排工作及作相应处理。该考核办法运行后,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经过3个月的先行先试,队与队、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在党群工作推进上注重协同化。项目党工委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围绕项目管理实验活动的开展发挥保障、服务、激励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了“蒙华铁路党旗红、中铁五局争先锋”、争创“蒙华杯”“大干60天”劳动竞赛和“三亮三比两争当”(即“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技能、比服务、比业绩”,“争当先进集体、争当先进标兵”)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党团员和广大员工学先进、当先锋、争贡献的热情,促进了项目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和健康发展。

历经7个月的管理实践和检验,项目管理实验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二工区开工仅两个月,大临工程基本建成,一个月内建成5号拌和站并通过验收、实现文峪河特大桥12号墩第一个成桩,在局指挥部单次及综合评比中先后荣获了3次第一名和3次第二名,实现了公司下达保二争一的目标任务。2015年,他们共获得局指挥部奖金35万元。截至3月31日,项目部共完成产值1.42亿元,安全、质量处于可控状态并稳步提升,各项工作得到业主、监理单位及局指挥部和公司领导的认可肯定。

(责任编辑:李万全)

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实践的探究 篇1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综合性地方高校,目标是培养以电子信息类为主的研究工程类人才。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培养环节的重要教学单元,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心的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为学校提供对外服务和展示的窗口,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衔接提供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科研和创新提供指导和基地,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和输送电子信息类的优秀专业人才。

在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前就明确了学生三级培养目标体系。一级主要完成学生的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以及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二级主要完成学生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培养。目前,这两级实验室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规划中三级主要完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电子系统设计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类似企业环境甚至更为优越的实践环境。三级培养场所由于建设的难度和经费问题,建设进度缓慢,但在国家及浙江省政府资金支持下,中心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建设较好的实验室包括电子系统设计室、电子综合设计实验室、电子产品工艺与测试实验室。

建设此类实验室,首先应该做好规划、调研和定位。规划应从国家、地方、学校和学院、中心系统考虑,充分做好国内外同类实验室的调研工作,方案需经过相关领域专家和权威多次论证,着眼于未来5~15年的发展要求,做好实验室的定位工作。以中心实验室建设为例,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学校决定建立三级实验室—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的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定位于专业类创新综合实验室,向全体学生、相关教师、兄弟院校及相关社会人士开放,开设的课程为创新实验探索,DSP,ARM嵌入式系统原理,SOPC和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并计划把学院的优势专业和特长转化为实验课题,制定了9类实验项目:电子产品创意、基于FPGA及S O P C技术的设计、基于D S P技术及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混沌技术应用、集成电路应用技术、汽车电子及海洋电子应用技术探讨、微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应用、电子产品设计成功案例分析等。做好准备工作后需把握机会,争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最后成功申请到省级财政专项建设资金并立项建设。

1 建设好创新实验室,需要理解创新的内

涵,创新应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教学的创新、内容的创新

1.1 观念的创新是创新的前提

在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地方经济积极转型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背景下,需要积极改变观念,提前部署,做到未雨绸缪。过去的实验教学大多是理论教学的陪衬,是理论教学的一部分,而大多数高校的理论课程更新较慢,没有做出及时调整,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而经费严重投入不足,也掣肘了实验教学的发展,随着国家地方经济的好转和对教育事业投入的逐渐增加,使实验教学的发展有可能跳出原有发展的框架,有机会走在理论教学的前面;目前,我校筹划实验教学积极转型,脱离实验束缚于理论的教育模式,从理论教学系统中脱离出来,自成体系。中心为此制定了“以学生为本”的三级培养理念。理论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创新才能有所突破,这也走出了实验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体系,符合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精神,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除了配合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部分外,增加了很多新技术及新知识,理论课程中无法接触到的新东西,如,最新的矢量网络分析仪、Labview软件、OMAP开发实验箱等较为先进的设备和开发平台。

1.2 制度的创新是创新的保障

应包括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好的制度,可以事半功倍。制度的建设应该具有前瞻性,基于电子技术发展的速度,建成后的实验室需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建成就遭到淘汰;制度的建设应该具有总结性,即总结各种制度的优越性和本校多年实验室运作经验相结合,制定出本校的制度。制度的建设应该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制度的建设应以人为本,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科学性,如教师管理制度中需要有人才的引进和退出机制;各类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应有学生守则,应有学生参与的管理机制,既可优化管理结构,促进学生科研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和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产出比。

1.3 教学的创新是创新的根本

创新需要加以贯彻,要加以实施,更需要落实到教学一线教师身上。中心以学生为本,提倡教育是对学生“授人以渔”,而不仅是对其“授人以鱼”,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引导,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更好的观察能力和因材施教的耐心。具体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围绕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授人以渔”这一教育方案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就是围绕学生能否接受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就是能否贯彻给学生一定的方向性选择,让学生主动思考前途问题。内容的创新,是创新的落实。

2 好的实验室需要做好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结合,做到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需求

做好软环境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的建设、校园文化和实验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制度的建设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课题的机制建设。中心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建设,教师是实验教学发展的灵魂,是直接推动实验教学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不懈地推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才能使中心的发展更加顺畅。自2006年起,中心引进了3名博士,培养了4名在职博士,还引进了4名硕士,使中心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了65%,实验室中教师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引进的教师平均年龄30岁。中心的实验教学教师团队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团队。

重视校园和实验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工作,尤其是实验室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工作。中心的教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把学生纳入实验室的主体。中心积极推动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等竞赛项目的开展工作,积极推动创新实验探索等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工作,积极推动以学生为主的孵化器基地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学生加入科研团队,积极推动学生加入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积极推动学生加入各个实验室管理的科研工作兴趣小组。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积极营造中心的学习和创作氛围。经过多年的精心建设,中心现在的学习和创作氛围有了明显的进步,几个创新实验室利用率始终很高,学生创作的作品数不胜数。通过有力的措施和中心的积极宣传、推动和后续的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了一个学生创新中心。而这些成就和努力,也可以潜移默化影响所有的学生,使中心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积极把学院的资源转化为实验资源,把科研课题转化为实验教学课题。中心结合学院的优势资源,努力打造一流的实验教学基地。中心主任(教授、博士)以及管理、科研、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科技计划等项目中获奖的或有较好成绩和经验的教师直接参与实验课程的建设以及实验教学工作;新筹建的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积极利用学院资源规划实验项目,其中9类实验项目都与学院教师从事的科研相关,例如汽车电子、混沌通信等。中心积极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办好实验室,建设好实验室。

3 做好硬件环境的规划、调研和建设工作,包括场地的配置、设备的购置

3.1 硬件环境的规划是实验室整体规划的一部分

做好规划和定位后,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实验项目的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就可以布置实验室和购置实验室硬件设施。结合实验项目本身,采购的设备需要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前瞻性指的是,由于实验室和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采购的设备需要具有一定的远见能力;尽可能考虑到今后5~10年的发展趋势避免建好就要淘汰的结局;设备有一定的用户群,因此采购的设备要好用、好维护、可靠,突出实用;设备采购要注重性价比,用仅有的建设经费购置最为实用、优惠的实验设备。

3.2 利用好实验室

建设好的实验室,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如何利用好实验室,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纵观20世纪最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大多是在著名的高校实验室中取得的,我国历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国家级三大奖中半数以上是在高校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中完成的。高校实验室给从事科技研究、工程研究的专家、教师甚至学生提供了安静的环境、良好的氛围、专业的技术设备和优秀的科研团队。高校实验室是出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也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最佳场所,对此进行投入是国家的职责。如何打造出能培养高级人才的实验室也就成了各所高校的重要课题。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推行的精英教育,在40年中培养的8万名学生,每年创造出的GDP价值达到了2万亿美元。我国每年进入社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近千万,如果各高校在每个学生身上都用心教育、因材施教,据此类推,他们毕业后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将是天文数字。国内高校包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硬件设备已经达到甚至有的超过了世界一流大学实验室先进水准,因此利用好实验室,就是摆在高校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3.3 做好学校的窗口工作

作为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功能之一就是向外展示建设成果,起到同类实验教学示范和窗口的作用。中心每年接待同行参观、学习和指导工作的团队几十批次,有力地向外展示了中心的发展成就;做好向社会人士的开放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每年对外开展培训工作,如MSP430单片机的培训、自考实践基地等。

3.4 利用创新实验室开设创新实验课程

对于开出的创新实验探索实验课,学生选课的积极性之高超出想象。该课程学生作品也非常丰富,例如M P3、G P S汽车导航、无线电源旋转L E D广告牌等。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学生不缺乏创新的激情,只缺乏创新的平台和机会,只要给予学生平台,就能创造出奇迹。另外,充分利用该平台,挖掘学生的潜力,做到因材施教,并选拔合适的学生进入实验室。

3.5 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开放

由于实验室的资源有限和学生的人数众多及层次良莠不齐等矛盾,需要做好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基础差和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应该尽量被安排在基础及新技术实验室;而创新及综合实验室开放对象需要经过选拔。首先,参加选拔的学生需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工作热情、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干劲及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管理上,可以采用教师值班和学生勤工助学的方式。实验室优越的学习和科研氛围、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样可以最大化地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产出比。

对通过选拔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鼓励他们加入教师科研团队,独立或部分独立完成科研任务;鼓励他们加入各个学生科研学习兴趣小组,根据教师安排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好学习及科研工作,对学生的作品可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者实用专利,以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劳动成果。

近年来,中心在积极转型期间,在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带领下,取得了丰硕的果实。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竞技类获奖、十一五规划教材、自制设备使用、专利等,代表了中心所付出的努力和在成长路上取得的成果。最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作用无穷。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成败是关系到三级实验教学理念的关键环节,因此,需要用心用力做好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光义.实验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76~79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1号

上一篇:民用飞行器下一篇:奢侈品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