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创新

2024-09-22

实验教学创新(精选12篇)

实验教学创新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创新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创新原则, 重点阐述了实验教学计划、实验队伍管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实验室开放等教学及保障制度的创新, 以及学生创新实践效果。

关键词:实验室,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创新实践,人才培养

规章制度建设是高校实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重要保证。为规范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活动, 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合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特点, 制定和修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这是当前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 通过制定科学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规范实验教学, 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 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提升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必要性

近年来, 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任务更加艰巨。教育部相继出台指导性文件, 要求切实加强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立大学生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财政部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支持15000个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试验、择优选择500个左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皆在促进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都把实验教学作为评估的关键性指标, 不断强化实验育人、实验培养人的意识,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目前,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管理多元化、有的学校分设在两个或多个处级单位进行管理, 政出多门现象普遍存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 如何指导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如何保障实验室在培养大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如何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创新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是关键。

二、创新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 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多学科发展的高等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距离有明显加大的趋势。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 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T.M.Amable在她的《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 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 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为此, 在创新实验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 必须高度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 使其在为学校创造价值的同时, 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实现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无缝对接”, 达到自我追求和学校需求的最佳结合, 从而最大程度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根本要求。发挥教师的能动性, 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不应该听命于他人或单纯重复、仿制他人, 教师应该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自上而下指令式的管理方式要改变。

2. 程序规范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现代高校现代化与科学化管理的一个趋势。我国的相关法律就职工如何参与企业管理, 在哪些事项上, 以什么形式和途径参与都作了规定。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指导性、激励性、规范性的制度, 制定或修订时, 应当采取“先民主, 后集中”平等协商原则。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 没有民主的管理, 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 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因此, 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 应充分发扬民主, 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 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 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 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 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实验教学制度的创新

1. 创新教学计划, 独立设置实验课程,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人才培养规格是教学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适应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验室的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为强化实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将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按类别分为必修类课程、选修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将实践类课程作为独立的教学平台列入教学计划, 在实践类课程平台中设置了独立的实验课程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并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时, 并规定24个实验学时为1个学分, 满足1个学分的课程实验需要独立设课。在创新实践模块中, 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2~6个创新实践学分。这一规定确保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也为评价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量化的支撑。

2. 创新实验队伍管理制度, 激发实验教师投入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实验队伍是高校教学研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实验队伍,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实验教学中, 实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 实验队伍是关键。实验队伍的综合素质、文化水平及工作积极性将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建设一支有理论基础、技术过硬、事业心强、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对加强实验室管理,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创新实验队伍管理制度, 调动其参加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积极性应该做好下列几点:

(1) 要重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的作用, 要明确中心主任的职责和待遇, 要制定强有力的措施, 创造良好的条件, 充分调动中心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

(2) 要加强实验队伍建设。针对当前实验技术队伍学历层次普遍提高的状况, 在职称评聘上, 应适当增加高级职称的名额, 特别是正高级职称名额。

(3) 创新培训制度, 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重视现有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学历培训, 从时间和经费方面给与支持, 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培养一批能从事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稳定精干、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学队伍。

(4) 创新激励机制, 调动实验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的各项制度, 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地反映出被考核者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实绩。实行定编定岗, 定期开展先进实验室评比, 设置实验技术先进个人、实验室开放优秀指导教师、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先进个人等奖项。通过这些评比, 使得实验人员能够感受到有人关心, 能适时得到学校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与鼓励。

3. 创新管理制度, 指导与规范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增强其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提高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探索新知识能力, 达到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基本实验技能, 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建立指导性实验课程建设评价标准。要制定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安排适宜学生自主选择的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教材不断改革创新,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训练;实验项目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 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 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 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提高实验能力;要制定并实施实验教学总体思路和科学合理的具体规划, 教学内容改革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以人为本,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潜能;对学生严格要求, 记录规范、操作熟练、讨论热烈, 能独立完成作业、实验报告。能够艺术地组织实验课堂活动, 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能力层次, 科学安排实验内容, 实现“塔式”人才培养目标。

4. 创新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制度, 提高设备投资效率

对实验室建设进行集中投资管理, 实施项目化管理。教学仪器设备投入项目化能够充分发挥集中投资效益, 使实验室建设上水平、上层次, 我校实验室建设实行项目化管理, 以专项形式进行。在项目的审批上要求实验室建设项目应与实验教学大纲的规定相一致, 以满足当前实验教学需要为主要依据, 以确保资金投入与教学紧密相关, 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同时各单位申报项目要坚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现有条件与未来发展相结合、现代化建设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教学投资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项目范围, 结合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室评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实验室开放、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开设及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项目。按照项目实施流程, 实施学科带头人负责组织论证、集体采购和效益评估等措施, 提高设备投资效率。

5. 创新实验室开放制度, 培养创新与应用型人才

实验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 应把培养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列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采用开放教学实验室就是作为一种教改手段, 在保证训练学生实验基本功的基础上, 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能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实践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因此, 开放教学实验室是革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途径。

创新实验室开放机制。影响实验室开放运行的因素主要有:学生、教师、场地及实验材料等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明确了大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教学活动考核合格可以获得创新实践学分, 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可奖励创新实践学分, 并且学生所获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和专业选修课学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采取按实验室开放人时数和学生获得创新学分数综合折算给予指导教师工作量、提供实验材料经费和评选优秀实验室开放指导教师等办法, 激发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同时, 要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使实验室在安排实验课时有了多种的选择, 为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开放性学习提供条件。

四、实验教学制度创新的成果

1.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不断提高

现有开出的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128门, 其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96.88%。学校对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 97.06%的学生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感兴趣, 99.44%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

2. 学生创新能力强

为进一步规范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工作, 提升本科生基本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 2008年以项目化管理方式全面开展工作。2008年共审批实验室开放训练项目61项, 审批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等项目62项, 参加学生1641名, 完成训练人时数44644个, 完成研究论文844篇, 在校生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4篇, 研发实验教学装置4套, 申报《甲壳素纳米生物制剂对豌豆幼苗生长的影响》专利1项。

3. 学科专业竞赛成绩突出

2008年共组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8项学科专业竞赛, 在校本科生有222人次获奖。其中, 国家奖164项。我校1个学生团队首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中, 2005级化学专业学生吕雪荣获全国特等奖, 袁菲同学荣获一等奖。200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有34人获奖, 其中特等奖2人。在2008年10月19日举行的“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辽宁赛区的比赛中, 张若同学获得特等奖, 并代表辽宁省参加于2008年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总决赛, 取得了第42名的好成绩。我校还获得“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组织奖, 第四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组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王赣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2]张俊华.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9

[3]刘长宏, 张恒庆, 戚向阳, 等.以教师科研立项促进本科学生科研的实践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12:116~117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5]8号文件.

[5]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C]//春风化雨践行路.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文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实验教学创新 篇2

创新作文教学之个性就是创新

摘 要:创新的作文教学,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还应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有匠心独运的立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应还学生以灵性的天空,让学生的作文有个性,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动手积累知识,放飞思想、点燃激情,呵护并鼓励学生新奇的技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 呵护 个性化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令老师们头痛的是学生的作文总是大同小异,总是那么空洞洞的、干巴巴的几句空话、假话、大话,总是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每次的作文课,学生们也总是叫苦连天,痛恨不已。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如应试教育、社会、家长、老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学生的这种集体真话失语症,教师当务之急是要鼓励他们放胆为文,首先让他们学会讲真话,继而展露其丰富的个性,写出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即具有个性化的作文,让作文园地真正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新的评价观念去指导学生。

一、作文教学须还学生以灵性的天空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文以载道”是为文之法则,因而许多教师认为,作文必须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在他们的评价标准中,家庭琐事难登大雅之堂,风花雪月有伤风俗教化,个人情怀难免消极沉沦。当然,真善美需要高扬,崇高、伟大也必须提倡,但如果仅仅抱着这些“传统”而排斥一切,棒杀一切,作文教学会是怎样一种景况呢?“崇高、伟大”会成为作文立意的桎梏,陈旧的材料,堆砌的词藻,满纸的空话、大话、套话,千篇一律的“八股”模式就会占据学生作文的全部空间……久之,人文主义哪里还会有踪影?又怎么可能见到学生个性的锋芒?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观念,突破定势思维,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观察、分析,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即使是不很正确,我们也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而要诱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分析、思考我们天天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泛滥、社会风气恶化、贫富悬殊加剧、精神家园丧失、党风整顿、民风变化及贫困、失业、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等精彩纷呈的事件,让它们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语文课堂,反应在学生的笔下。

但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也不乏创新意识及个性展露。著名作家陈燕丹在为《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所作的评论中说:“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作文的孩子们,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还是会迅速洗净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可见,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打破条条框框,肯定、激励那些在立意、构思、语言,或无论在某一点上有点新意的文章;要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让学生在作文中敢吐真意,发真情,冲破一切虚伪的自我包装和他人设下的牢笼,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作文教学要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多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形成很大的相似性,思维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这也不可避免地通过教师和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思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两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能够“同中求异”,能够通过已知求得未知,能够从旧知求得新知,从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增强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中保持一个良好的个体心理状态。为此师生之间要有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尤其是他们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允许学生的“离经叛道”,要允许学生的文章“豁点边”,要尊重学生,从师道尊严的圣坛上走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大朋友”,学会与学生“商量”和“探讨”。批改作文时,不可任意“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鲁迅语),特别是发现“异类”文章时不要粗暴地乱挥“狼牙棒”,多想想是否有合理的因素在其中,而且应看到“异类”后面往往隐藏着鲜活的个性;学生在作文中尖刻地讽刺了社会、学校乃至老师的丑陋面孔的时候,你要有海一样的容量,允许学生揭自己的疮疤并快乐,而不应大发其火借机泻愤;打作文分时允许学生跟自己“讨价还价”,但一定要讲得出道理来。

此外,教师还要紧跟时代,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开阔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在当今传媒发展迅速,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早已不是过去封闭在四堵高墙里孤陋寡闻的学生了。他们知识广泛,而且无所不纳,甚至有些知识超出了老师了解的范围,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解放思想,紧跟时代,不断地学习、深造、探究,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去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三、作文教学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其实,叶老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面对这些至理名言,我时常感到我们的学生的悲哀!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长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家庭的单调的直线式的生活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他们可以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们可以麻木不仁;国际间的风云际会、纵横捭阖,他们可以漠不关心。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升学的压力而无情的隔在他们的身外。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感到无从下笔。他们不是饱尝搜肠刮肚之苦,就是显露捉襟见肘之窘。个中道理很简单:生活是作文之源。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这种现象正好验证了叶老的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其实,切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不只是阻截了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关照,因而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四处泛滥。在他们的笔下,天空或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或是乌云翻滚、大雨瓢泼;他们的表弟表妹,都长着一双又大又黑、会说话的眼睛;他们的好老师都是未老先衰两鬓斑白;夜晚十二点,老师的窗前还映出批改作业的身影。他们一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就想起了烈士的鲜血;一看到黄河就想起了父亲,一看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到长江就想起了母亲;一写到《战胜脆弱》,就精心设计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遇难、自己残疾......这样的作文经得起社会和自然的检验吗?让学生年复一年地炮制这样的伪作,能不愧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美妙的大自然么,学生的创作个性从何谈起呢。当务之急,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否则,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创作个性。

四、作文教学让学生动手积累知识

在教学中,让学生坚持摘抄好词妙句、优美的诗歌、散文、名人名言。每次作文课之前,可布置一次专题摘抄,如笔者在七年级第五单元的“我爱我家”作文课前,要求学生摘抄有关“爱”的名言,阅读有关爱的名篇,这样在书香的浸润下,学生自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摘抄佳词丽句,是写作成功的知识铺垫,但学生容易犯的毛病,是缺乏生活素材,出现写作的题材范围狭窄,思想感情苍白等问题。因此,在写作的准备阶段,生活积累更为重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平时的作文课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如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作文是感受自然、描绘自然景致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虽然是同样的景物,但因学生的感受不同,景致也变得丰富多彩,通过观察感受,直接从生活中认识了自然,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对春、夏、秋、冬的景物描写就自由了,有创意了。

五、作文教学要呵护学生新奇的技法

作文显个性,讲究技法也很重要。黑格尔曾在《逻辑学》中指出:“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无限的力量。”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写作实践中,同样的题材或内容,如果能精心设计开头结尾,层次之间巧妙过渡,讲究铺垫和照应,熔倒叙、插叙于一炉;行文一波三折,巧妙运用抑扬法、悬念法、虚实法等,效果会迥然不同。

技法运用巧妙娴熟,是作文成熟的表现。因为作文的目的并非技法的刻意的炫耀,而是在作者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的过程中,在作者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中,为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自然选择和需要。因为,当作者将已内化为情感认识的与其血脉相连的客观对象外化为语言文字时,所使用的技法也会打上其观察客观对象时的主观差异性的烙印。这也正是“文有法而无定法”的根本原因。既然技法的个性化是作文与生俱来的特性,作文教学就要遵循这一法则,破除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结构套路及写作模式;在技法上尊重学生的创见,鼓励标新立异,评价标准上对新颖的结构或独特技法的文章应敢于肯定,及时勉励,特别是对于技法上有新意但行文稚嫩的作品,更要倍加宽容,不可随意否定。

此外,要鼓励学生运用拟题的方法和技巧也十分必要。题好一半文,题目亮丽出彩,也反映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基本功。对于那些巧用修辞格,化用俗语,套用歌词、诗句的题目,教师当加以呵护、肯定。

总之,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弊病。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更新观念,在写作的目的上正本清源,在评价标准上去伪存真,还学生张扬个性、抒发心声的本能愿望,在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

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3

一、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营造创新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不把成绩好坏,是否循规蹈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用平等,亲切,商量的口吻与每一个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自由发问,比如“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让学生敞开心扉,和同学和老师一起去发现。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励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比如“多边形面积整理复习”时,可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否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新启发思维的问题情境,这时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创新思维最活跃,求知欲a望最强烈。在这种状态下去掌握知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

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

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三、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思维的支柱,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在积极因素的实践中勇于创新,逐步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这些疑问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同时,在操作中以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并且爱创新,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彰显。

创新是与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如果由教师主宰一切,没有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敏锐地感受或意识到存在的问题,缺陷,知识差距等,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自己提出假设或小组合作解决。如用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分别计算出他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此题,教师以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出多种拼、解法,通过分组讨论后,学生想出:(1)长20厘米,宽1厘米。(2)长10厘米,宽2厘米。(3)长5厘米。宽4厘米。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得出三种不同的拼法,并且懂得三种不同拼法所计算出来的周长也各不一样。这样,教师扶的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是三种拼法,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捕捉学生中不时迸发出来的创新的火花,这对他们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大有裨益。

四、创设浓厚的创新氛围,加强创新意识

孔子曰:“不愤不起,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自古就得到教育家的充分重视。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教师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如可让学生讲故事,当小老师等,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还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张扬学生良好

个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学习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学生才能自由地去探索,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

五、让学生主动探究、养成创新习惯

创新活动是一种需要高度自主探索精神的活动,而这种精神萌芽于主动学习。学成于思,思成于疑。现代心理学表明:激起学生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因学生学的是代表科学和真理的教科书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产生的后果是学生的创新、好奇和探索的内在动力减退直至消失“新基础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提高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来研究,课堂的主动权不能垄断在教师的手中。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把平行四边形沿底边上的高分割成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时,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能否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呢?我没有给出结论,而是让这位学生到讲台前说出道理,并让他带领同学动手操作。最后发现,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侧边作为底,沿这条底边上的高分割拼凑后,得到的结论与这位同学所想的是一样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进一步激励了创新意识。近言之,一题多思,精益求精;远言之,培养了学生敢于越出常规,探索新的方法,善于创

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于继承,必须勇于创新与突破。

六、加强小组合作,增进交流,提高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创新 篇4

关键词:PLC技术,创新教学,生活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PLC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 这也使得PLC应用这一高职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瞩目。如何提升PLC应用课程的教学效率,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PLC专业人才的需求呢?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以下,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就高职PLC创新教学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大多较为薄弱, 而且对照抄照搬教材进行“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很抵触, 因此, 高职教师在教学PLC应用技术具体知识点时, 可以立足于高职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实际经验, 从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实物中寻找与所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素材。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深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大有裨益。

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如, 在教学“点动与长动控制电路”时涉及“按钮”这一知识点, 我就以学生所熟悉的电脑这一实物出发, 进行了生活化的教学。首先, 以电脑主机上的按钮为例, 让学生熟悉了按钮的外形结构;随后让学生进行按动按钮的亲身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抽化出了按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最后, 我还鼓励学生尝试将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实物与按钮的工作原理图进行一一对应。由于这一学习活动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格外高涨, 并都踊跃且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这表明, 贴合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是创新高职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高职学生追求新鲜、个性, 对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外界事物有着较强的探究兴趣及了解欲望。鉴于高职学生的这一主观学习需求, 教师在开展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时, 可以恰当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特点进行相关知识点的阐述。这样既能使得学生的注意力维持较长的时间, 同时, 学生又能在高涨的学习兴趣下不知不觉地对所学的知识点产成足够深刻的印象, 而这显然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对此, 我感受颇为深刻。如, 在讲解PLC编程这一内容时, 以智能群控电梯工作过程的编程为例, 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进行了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教学步骤为:首先, 师生一起分析智能群控电梯的工作过程;然后借助多媒体教辅设备对智能群控电梯的工作过程进行模拟的动画演示, 最后再利用多媒体教辅手段对智能群控电梯的工作过程进行编程。多媒体教学设备带给了学生较强的视觉感官冲击, 在维持其学习注意力的同时, 使得他们对PLC编程这一知识点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 大大优化了课堂学习效果。这表明, 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高职PLC应用技术的教学能取得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设置任务辅助开展教学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其致力于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均衡、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教给学生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 更应当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稳步发展,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日后的职业生涯。

也正因为如此, 我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就会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设置一些与他们实际水平相符合的学习任务。学生可独立完成, 也可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同样以编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 我在讲解了相关的知识点之后, 便向学生设置了一项学习任务:对舞台升降表演的过程进行编程。这一任务难度较大, 因此, 我便要求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该任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就连平时很少认真学习的学生也都格外主动, 他们凭借集体智慧与能力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学习任务。虽然任务难度较大, 但学生完成的结果较为理想。如此,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之中的运用大大促进了学生实践运用技能的发展、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创新高职PLC应用课程教学的方式及策略并不仅局限于我上述所提到的三个方面。教学有法, 贵在得法。只要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平衡发展的教学方法都能称得上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高职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 多多探索、大胆突破、积极实践。这样才能在创新PLC应用技术教学形式的同时, 保证获取效益与质量兼具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包尔锋.浅谈PLC教学与创新实习[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5) .

科技创新,创新性实验报告 篇5

科技创新设计报告

摘要:

系统采用单片机AT89C52为核心实现对驱动电路的控制使雨伞能自动调整已达到最好的挡雨效果,通过风向风力测量传感器,接收环境中的雨的方向和力度,进而通过单片机自动调整雨伞的方向和伸张度来实现尽可能多的挡雨,并通过调整雨伞方向来引导人手握伞方向以达到平衡。

1、想法来源

雨天,大家在用伞挡雨时经常发现身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地方被淋湿,这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于是思考是否有种雨伞能够测量风力风向,并且用测量到的数据控制雨伞的方向和伸张度来尽可能遮挡雨水。

2、整体描述

本系统采用单片机AT89C52为核心器件实现对驱动电路的控制雨伞的方向和伸张度,通过风向风力测量传感器,接收环境中的雨的方向和力度对雨伞进行调整,使雨伞做出相应的运动。并引导人手握伞方向以达到平衡。通过运用单片机技术控制雨伞的360度转动及扩张和收缩,完成最大可能挡雨的控制。

测量风向风力传感器有旋转式风向风力计、压力风向风力计、热线风向风力仪、压差式风向风力计、互相关原理的风向风力传感器等,经过寻找和对比这里选择互相关原理测风向风力传感器。

互相关原理测风向风力传感器优点:可以同时测量三维空间的风向风力,不破会风场,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实时高效和精度高等。

3、过程模拟

创新作文教学之个性就是创新 篇6

关键词:创新;评价;写作能力;写作技巧

一、作文教学须还学生以灵性的天空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作文必须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在他们看来作文反映的是社会积极的一面,也必须写反映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一些东西。所以对一些有自己想法的,写生活中琐事的写作常常不予肯定。

作为教师一定要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气氛,让学生在作文中有感而发,勇于发表自己真实的感受。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信心。

二、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作文评语是教师和学生沟通很好的桥梁。学生辛辛苦苦写作一回,到教师那里只是简简单单来一个“阅”字,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有一种泄气之感。感觉教师只是在应付差事,对自己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对每位学生的写作做详细认真的阅读,并做认真的评价,多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将写作真实、用词恰当、写作优美,甚至是写作有所进步的学生的作品可以选择在班上朗读。

三、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但是学生由于受学业压力的影响,生活中大多枯燥无比。他们的生活大多是两点一线:学校——家。生活枯燥,怎么能写出生动、丰富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有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多做观察笔记,多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学生的写作素材才会慢慢丰富起来,才不至于一到写作文就犯难,难于下笔,难以开口……

四、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动手积累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课余生活中多阅读一些精美的书籍,有时间也可以学着摘抄精美文段,做一个摘抄本,鼓励学生平时多看一些新闻报道,可以将新闻摘抄下来……在班上,利用写作时间,可以鼓励大家将自己积累的东西展示给大家。通过平时的积累,自己动手大家都好似爱上了文学,也变得更关心国家大事了,写作起来再也不是无话可说了。教师也可以在班里经常举办手抄报比赛,将学生精美的文章登上班集体的手抄报上,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没有被选中的学生也被激发了继续努力的动力。

五、作文教学要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写作的技巧、方法

作文显个性,讲究技法也很重要。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写作实践中,同样的题材或内容,如果能精心设计开头结尾,层次之间巧妙过渡,讲究铺垫和照应;行文一波三折,巧妙运用抑扬法、悬念法、虚实法等,效果会迥然不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对名家名作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赏析文章,对文中的佳句美言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分析作者的文章写作结构、写作手法、技巧,也可以让学生对美文进行仿写训练,或者相同的题材进行变化手法写作。对于同一题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文体进行写作,并作及时的评价,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弊病。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更新观念,在写作的目的上正本清源,在评价标准上去伪存真,还学生张扬个性、抒发心声的本能愿望,在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

创新实验室构建模式创新 篇7

创新实验室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 美国越来越注重企业和各大高校以及国家实验室之间的合作, 形成了东部创新轴心, 其先进的创新体制机制取得成功主要归因于对创新实验室卓越的创新模式的重视和实践。当前, 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 原有的追赶型创新战略已不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 而且我们在创新型人才、新技术、新产品的储备方面以及创新模式、创新思维方面的严重缺乏, 最终导致我们始终在竞争中处在落后地位。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对创新模式进行变革, 寻求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因此, 有必要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实验模式进行研究, 这将对推进我国创新模式变革,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产生深远意义。

2012年, 科技部在《关于重视美国新一轮创新模式的转变, 在我国开展创新模式转型试点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在借鉴美国创新模式的基础上, 考虑中国国情的实际情况, 在北京中关村高新区、天津滨海新区, 选取几所高校合作, 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建立‘创新实验室’, 在人才培养、创新方式、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 有效促进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试点在我国建立创新实验室, 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完美融合。在当前我国所处环境的背景下, 创新实验室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 已成为当前推进我国创新模式变革的重要课题。

国外创新实验室构建模式分析

美国模式

美国是创新实验室的发源地, 也是各国效仿的“标杆”。不同的是美国创新实验室模式的探索与形成有其独特特征:即以金融、科教基础以及产业升级为驱动。首先, 金融方面, 美国全球金融霸权国的地位不可动摇, 同时美国国内大规模、高度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决定了美国的发展方向;其次, 科教方面, 美国不但科技实力雄厚, 创新能力超凡, 并且美国的高等教育十分先进和发达, 大批全球顶尖高端人才聚集推动了美国创新事业跨越式发展。另外, 产业方面, 受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 美国的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 同时面对欧洲、日本迅速崛起的威胁, 美国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产业升级发展思路。

因此, 美国选择了“孵化+资本”发展模式, 将金融资本和科技教育有效结合, 引领世界高科技步伐。

德国模式

德国是一个工业强国, 有着深厚制造业基础, 科技创新与制造业的紧密结合一直是德国保持强势经济地位的保障。其通过科技推动, 把创新理念融入传统制造业, 进而推动其改造升级。德国采取一种“孵化+产业”的模式。德国有很多的中小制造业企业都是行业的佼佼者, 全国超过80%的工作岗位都是由它们创造的, 它们以完善的知识和技术转移系统为依托, 加强科研技术成果转化, 大大增强了其自主创新能力。

以色列模式

以色列面对被邻国孤立、关系紧张的外部环境, 坚持创新理念, 自力更生, 通过创新找出路、化解危机, 最终找到了适合本土发展的特色化道路:“孵化+本土创新”模式, 结果非常成功。

以色列国土面积小, 自然环境恶劣, 却发明了全球领先节水灌溉和高科技农业;身处安全忧患、危机四伏的周边环境当中, 却建立了先进创新网络体系;以色列数千年的文明传统和独特的建国创业历程孕育出的创业文化——平等化的人际交往方式、对问题的强烈专注与反思总结的专业精神、对“建设性失败”的包容等等——则为其创新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中国的启示

不论是对国家、城市, 还是对企业或个人来说, 没有最好的运行模式, 只有最合适的运行模式。美国、德国、以色列的模式各有优劣, 可以用来借鉴, 但又不能叫调低选择某一种模式, 关键是要因地制宜。

比如, 北京的科技与金融资源高度聚集, 其创新实验室发展就应该多走美国的“孵化+资本”模式, 充分发挥北京高校和科研资源聚集、金融机构和资本扎堆的优势, 发展一批像“创新工场”、“3W咖啡”这样资本和创新对接的创新实验室;而上海这样产业基础雄厚、腹地广阔的城市, 则当借鉴德国的“孵化+产业”模式, 利用手边现成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机会, 将科技成果很好地转化和利用, 有效发挥诸如东部中心这类机构地效用。深圳则是一座白手起家、异军突起的移民和新兴城市, 可多学习以色列的“孵化+本土创新”模式, 发挥自己年轻、开放的优点, 弘扬城市的创业文化, 充分利用本土积累的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 行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

基于创新方法的创新实验室模式构建

基于创新方法的创新实验室的一般模式构建

对于一般模式创新实验室应该具有以下资源需求:科技、金融资本、人才资本以及市场需求等四大条件。因此, 我们提出了“创新方法+关键要素”的创新实验室一般模式, 该模式描述了基于创新方法的实验室对科技资源、金融资本、人才资本、市场需求等单项或多项关键要素的需求。

其中, 创新实验室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基础作为创新实验室发展提供支撑;市场需求、政府推动、中介组织、科技进步、外部竞争、创新环境等共同构成了外部动力推动着创新实验室的发展;由微观 (组织内部创新政策) 、中观 (区域创新政策) 和宏观 (国家创新政策) 形成的创新政策体系为创新实验室发展提供指导;创新方法与关键要素的有机组合则是创新实验室的核心所在, 同时创新方法链是贯穿创新实验室的主线, 关键要素在创新实验室的运作中紧密配合, 才能实现预期的创新效果。

面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室模式

各类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实验室主要功能, 通过发展模式变革, 鼓励师生进行多学科交叉创新, 知识加工创造, 激发创新思维, 增强自主学习、和创意转化的驱动力。面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室具备如下优势:

第一, 能够给创新实验室分配高资历师资和创新人才。

第二, 能够为创新实验室创造多而精的研究成果。

第三, 能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高效研发平台。

第四, 能够推动创新方法的普及程度, 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质量。

(1) 模式界定

在创新实验室的关键要素中, 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室模式较为关键的是科技资源与人才资源,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并不是不需要其他两个关键要素的支持, 重要程度是相对而言的, 下同) , 最终, 将面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室模式界定为“创新方法+科技/人才资源”。

首先, 政府对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与成果来源, 并提供场地和资金等支持, 保障实验室的后续建设;由企业参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营, 能更好的对接市场需求, 使已有成果最大程度实现产业化;通过与政府合作, 能有效加强与更多高校紧密交流。通过竞赛进行后端拉动, 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进而拉动教育系统的创新, 同时创投也从初期介入竞赛, 通过竞赛产生一批可以转化的成果, 为学生实现成果转化与创业提供服务;更多建立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沙龙互动机制, 促进更多面向需求面向未来的创意。

(2) 目标定位

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推进, 由高校主导创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或“大学生创新中心”, 实验室以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项目为主要工作内容, 以培养有创新潜力的大学生, 为其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提升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 培养新型创新人才为工作目标的。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开展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与试验。

(3) 运行机制

1) 开放机制

创新实验室实现全面开放, 包括实验教学内容、时间、仪器设备以及所需材料各方面的开放。实验室在日常管理上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实行教师负责下的学生团队自主管理, 维持实验室日常运行。

在创新实验室内, 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传授为主, 实践动手为辅”的课堂理论高于实践的教学模式, 建立完全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自主研究式”或“小组合作式”的课堂模式。

2) 约束机制

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目标, 制订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年度规划与方案;修订创新实验室建设考核指标体系, 针对创新实验室和人才培养给予考核、评优以及奖励。

面向区域创新的创新实验室模式

(1) 模式界定

为了有效推进区域创新工作, 区域政府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 将区域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坚持科学思维、采取科学方法、运用科学手段, 协助创新主体从中发现并解决困难和问题, 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2) 目标定位

构建面向区域创新型实验室是为了增强区域自主研发能力, 搭建横跨于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桥梁, 增强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 提高社会各界的研发能力, 加强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基于企业信息数据库中关于创新需求以及创新方法库支持, 开展线上线上咨询与线下接洽, 围绕创新方法的应用开展其理论指导、技术咨询以及成果转化。

(3) 运行机制

1) 经费来源

面向区域创新的创新实验室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区域政府事业费拨款、通过竞争获得的政府和其他资助的科研项目经费以及面向社会服务获得的合同经费。区域政府事业费拨款可保障创新实验室得以开展面向未来的创新研究;竞争争取到的政府科研项目则可以做到以需求为导向, 为政府提供特定的研究需求;而合同收入又能够检验创新实验室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2) 创新实验室的监督与评估

面向区域创新的创新实验室需要定期向有关领导汇报相关情况, 形成专事专报制度。为了在区域创新方法的推广上充分有效利用经费以及各项相关优惠政策, 区域政府常采用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制度等手段以及定期绩效评估等几种方式对创新实验室进行监督与评估。

创新实验室在年中、年末两次要向区域政府汇报创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与运转情况, 且每年末形成专报供区域政府审阅、评估;在其网站网页上开辟信息展示板块用于公示创新实验室年度报告、经费以及运作绩效相关情况, 方便社会公众监督;针对创新实验室, 区域政府每隔三年组织外审专家对其开展一次全面的绩效评估。

面向科技金融创新的创新实验室模式

目前科技金融相关理解概括如下:一是注重科技与金融之间的互动;二是着重金融对科技的支持与促进作用;三是认为科技金融是一个产业的概念, 类似于农村金融就是支持农村发展的金融, 在本研究中, 科技金融就是支持高科技发展的金融。

(1) 模式界定

凭借区域金融创新的政策优势, 通过创新私募股权投资模式, 利用多方渠道将优质企业转移、集聚, 使区域内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最终形成一套科技金融咨询方案和服务体系。

因此, 将面向科技金融创新的创新实验室界定为:由政府牵头组建, 包括银行、风投、担保、科技园区以及金融中介在内的集合体, 采用有效的创新方法, 为区域内科技研发企业提供如风险投资、贷款担保、资金融通等一系列创新专业融资服务, 带动科技与金融创新有效互动, 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2) 目标定位

1) 科技投融资服务功能。平台可以为投资、金融机构找到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及项目, 主要通过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 推进科技创新型企业相关政策来分析企业的资信、盈利情况和发展前景等。

2) 科技创新引导与催化功能。对于平台中的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来说, 高新技术企业是首要选择, 平台的自有资金也用来促进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此外, 平台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会得到资金帮助, 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

3) 综合服务功能。创新实验室聚集各类金融单位, 可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有利于金融单位之间的综合化发展。

(3) 运行机制

构建创新实验室之后, 高科技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政府相关规定, 对发展方向进行明确, 保证与金融单位开展有效的交流并得到融资, 实现企业自身规模的逐步扩大;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及融资需求等信息能够及时掌握, 通过与优秀的担保公司进行合作, 将更合理的金融产品有选择的提供给高新技术企业;各政府部门则可以在了解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完善、修订相关的法规政策, 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

高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出现高成本、高风险性、高收益等特点, 通过第三方担保平台地介入, 可以合理化解银行信贷风险, 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性。通过设定担保比例、创新担保机制, 可以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现象进行有效规避。同时, 资产评估单位、投资管理咨询公司等相关中介的介入, 也能够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地支持。

结语

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篇8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 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 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 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探索规律, 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开放题的教学, 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 在开放题的教学中, 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既要隐含“创新”因素, 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 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改变教学观念,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信心

教师的教学观念反映着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等的基本看法.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随着教龄的增加, 教师受学校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的影响越深, 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这种观点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教学方式重知识而轻知识的发生过程, 重解题的训练而轻数学的应用.这种教学不仅会使学生形成“数学证明只不过是用来检验教师或课本提出的命题”的信念, 甚至对证明产生厌倦等情感.久而久之,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理解只能剩下两个字“解题”, 加上“枯燥无味”和“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学, 师生们品尝不到数学味道的精美, 更不用说带领学生到现代数学的原野上去领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意境, 去汲取思考问题的精华, 因此需要改变教学观念.

用创新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9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代的学生知识面宽、信息广、头脑灵活, 有创造思维, 这种思维只可扬, 不可抑, 要积极推行创造性教学。创新式的课堂教学, 需要教师改变“记诵的学风”, 在课堂上, 不应只是让学生被动地“静听”教师讲课, 而是要给学生营造创新氛围, 鼓励和支持学生多提问题, 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上海某所重点中学的一位学生, 老是喜欢提出问题, 但就是不喜欢烦琐的演算, 考大学时因此以几分之差而落榜。于是, 家长将其送到西方一所著名大学。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上, 一位任课老师被这个总是提出很多问题的中国学生问得瞠目结舌。实在无法给予回答的时候, 这位任课老师请全班学生起立, 为这个中国学生鼓掌。这位任课老师为有这样能把自己问倒的学生而自豪。在许多新能力。

外国教师看来, 学生能提出问题, 哪怕是自己回答不出的问题, 就意味着自身教育方法的高妙, 就证明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所以, 中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予以改革, 改革的重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的方向是把课堂变成开放型, 既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社会, 获取信息, 也可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既可由教师上课, 也可请专家、学者作报告;既可由同学间互相讨论, 也可到实验室自己验证;既可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也可鼓励学生向老师问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 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是禁锢在学校的小圈子里, 不再禁锢在修道院式的课堂上, 不再禁锢在教师预定的教案里, 而是与现代化的社会相连, 与信息的时代相接, 与改革开放的大气候相融, 让思想来一个大解放, 让灵性来一个大启迪, 让智慧来一个大奔流。

二、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 教育者一定要在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 注意培养包括动机、气质、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个性意识倾向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 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 让每个学生自在地、健康地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问题, 笔者曾作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简要归纳为: (1) 抓准难点, 引发兴趣。在确定课文难点时, 应注意学情, 科学把握。 (2) 摸清“趣点”, 强化兴趣。教者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力求科学取舍教材内容和安排教学环节, 整个教学过程应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知识的增长, 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使学生最终达到“会学”“乐学”的境地。 (3) 创设情趣, 触发兴趣。设计问题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 本着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的原则, 在“启”与“发”、“愤”与“悱”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既求同, 又求异, 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之间相互触发, 形成一种切磋的浓烈的课堂气氛。 (4) 讲究方法, 激发兴趣。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进行朗读表演、对话表演、情节表演、课本剧表演, 还可以用课堂三分钟演讲、小小辩论赛、互问式问答比赛等形式,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感”, 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另外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如录像、录音、投影、多媒体等, 化抽象为具体,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将多种材料进行比较鉴别,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

四、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进行专门的思维训练

教育质量的优劣, 关系着未来一代劳动者的素质,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各种有益的专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专门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去探索新的远景, 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它是创造性的重要体现, 是一种开放性的, 没有固定模式、方向和范围的, 可以标新立异、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打破传统的框框, 也就不能提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 都是从发散思维开始的。因此, 课堂教学中必须启发学习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思维和能力, 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 主动探求知识, 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

发散思维有三大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是指心理活动的速度,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 这是发散思维的量的形成。变通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 不局限于某一方面, 提出新的见解。独特, 指从前所未有的角度认识事物, 对事物有着超乎寻常的见解。变通是发散思维的质的形成, 独特是发散思维的高级形成。

训练发散思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特点的问题。如让学生列举红砖具有哪些用途。在一定的时间内列举的越多, 说明思

维流畅性越好;能列举出不同的用途, 说明思维的变通性较好;列举出的用途是别人没有想到的, 说明思维的独特性较好。

第二, 要开展讨论式的教学。教学中要采取提问、回答、讨论式, 学生七嘴八舌, 七拼八凑, 互相补充, 互相启发, 互相学习, 学生的思维自然发散开来。

第三, 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维敏捷, 喜欢提问, 一定要给予鼓励、保护、表扬。学生经常提问说明他在想问题, 思维方向经常变化, 深度也随之增加, 这对培养发散思维是极其有利的。

总之, 利用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因素, 大胆让学生自由发展, 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因子, 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设计, 以先进的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得到长足进步, 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学创新是高智力的活动, 实施教学创新的教师的责任加强了, 教学难度加大了, 教学水平要求更加高了, 教师要有更加高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能力, 要精心设计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千方百计开启学生创新思维之门,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迟维东.逻辑方法与创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3]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高等教育升学录取率大大提高, 高师音乐教育也如此。由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一系列“扩招”, 随着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 高师音乐实际教学中, 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 其中, 最突出的是由于扩大招生而引发的教学质量下降和师资力量严重缺乏问题。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师生一对一授课的音乐专业教学模式, 势必要大量增加教师的编制, 大幅度提升培养成本。器乐课堂教学的引入犹如雪中送炭, 为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目前国内对于器乐课堂教学缺少系统的研究和成熟的科学方法, 而自20世纪中叶起国外 (尤其是发达国家) 对器乐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就很重视了, 创造了许多有名的器乐教学法, 如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美国的爵士乐教学法等, 都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并取得了显著教学成果的器乐教学法。因此, 结合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模式和教育现状,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高师音乐教育器乐课堂教学提出几条新思路, 归纳如下。

一、教材的选编

长期以来, 高师音乐专业在教材选用上多采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 虽然,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学院的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更应看到两者鲜明的, 甚至是本质的区别, 师范性是师

范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 而师范院校则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因此, 选用教材时更应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为标准, 突出师范性, 而不是照搬音乐专业院校的教材。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教材选用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高师音乐系学生实际出发, 在教材选用上应立足于实用性、师范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1. 实用性

我们必须明确高师音乐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 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 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人员。因此, 在选材上就应多以乐曲为主, 要尽可能避免那些枯燥无味的练习曲出现, 应该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与乐曲作为练习教材, 即使是新的练习曲目, 也必须具有流畅、优美和易学易奏的特点, 减少教材中练习曲的比例。因为这种具有美感的“无障碍学习”, 不仅给了学生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而且增添了他们学习掌握器乐技能的信心与力量。

2. 师范性

高等师范是以培养教师为目的, 而作为教师, 必须学习教学

如, 教学《蜘蛛》一文, 最后一小节简要介绍一些不结网的蜘蛛。这段文字介绍了不结网的蜘蛛三方面的特征, 都有丝, 都食网。这两点与结网蜘蛛相同;捕食方法是“用力去捕取”, 而不是“用丝去绑缚”, 这一点与结网蜘蛛相异。通过类比分析, 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小节?讨论得知:这一部分是对前文的补充说明, 这样写, 使文章内容更全面, 更富于科学性, 使读者认识到客观事物所呈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如, 在讲授《奇特的激光》一文时, 请同学们注意作者在说明激光特点时的叙述顺序 (先讲单色性, 再讲亮度, 最后讲方向性) 与讲激光用途时的叙述顺序 (先讲亮度, 再讲方向性, 最后讲单色性) 有何不同。通过认真比较、分析, 同学们明白了作者这样安排的道理:因为单色性是激光最突出的特点, 所以讲特点时先讲它;而光亮的用途较广, 所以讲用途时先讲它。在比较中, 学生们懂得了写文章时对叙述顺序的安排, 要有助于表达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鉴别, 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向广度、深度发展,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开发他们的智力。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 通过自主选择论点或活动, 自行组织人员, 开展活动, 或搜集信息或展开调查, 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 再行筛选、研究, 最后以说或写的形式, 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探究式学习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

语文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运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舞学生, 增强其探究的信心。如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 善于探究, 就提出了“四书”是部怎样的书, 朱子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简单论题;当代文学家钱钟书年少读书时, 就比较研究《说唐》和《三国演义》中英雄豪杰所用的兵器, 他后来在文学比较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成就。其次, 要确定探究的内容。起始年级或基础较差的班级从小处入手, 问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 如“王昌龄《出塞》主题之我见”“《七根火柴》读后所感”。高年级或基础较好的班级与个人, 探究的专题可以选得大些、深些, 如“试分析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从《乡愁》一诗谈余光中诗歌的艺术特点”等。确定选题后, 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独立进行探究, 也可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合作, 自主与合作并行, 教师要参与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 进行点拨、指导, 还要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 或运用多种形式载体, 如采用汇编成册的形式、召开交流会形式、课堂辩论的形式, 让个人或合作小组汇报、展示探究的成果, 进行探究学习评价。一方面让探究主体体验探究成功的愉悦, 另一方面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心得, 互相取长补短, 提高探究水平。

五、挖掘创新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内容在创造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 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设计。首先, 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带动学生。譬如执教《小桔灯》一文, 教师提着一个预先做好的小桔灯走进教室, 学生亲眼看到小桔灯微弱的光亮、小巧玲珑的外形、精致巧妙的做工, 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课后纷纷效仿, 动手做出了萝卜灯、南瓜灯、苹果灯等各式各样的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质疑、改造、组合等, 对学生都是一种良好的启示。其次,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造教育的契机。如教学《变色龙》一文后, 可设计一作文要求, “假如奥楚蔑洛夫在街道的拐角处遇到席加洛夫将军, 请发挥想象, 不改变主题, 续写遇见时的情节”。再次, 教师要善于创造有利的切入点。如讲读《驿路梨花》, 我们就一反过去单纯改变记叙的顺序讲述故事的做法, 要求学生转变角色, 以“我”是梨花姑娘或瑶族老人的身份讲述故事情节。角色变换, 是一种全新的练习, 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优秀教师独到的解读、点染, 往往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说到底就是他们选择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李连宁.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章志光主编.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万福, 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3.

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0

一、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 适逢滂沱大雨, 寿典难以为继, 众人皆叹奈何, 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何奈何, 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 旁观者嘘声四起, 板桥不以为意, 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 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 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 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造, 这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 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 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 根据范文割割补补, 拾人牙慧, 毫无新意。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的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其实, 这种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 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 应加以强调, 不能随心所欲, 随意逆向, 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 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画师们经过构思,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 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 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 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 与画题无法吻合, 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 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 一股清泉飞流直下, 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 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 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 不是浇菜煮饭, 就是洗衣浆衫, 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 还得自己挑水, 可见寺之破败, 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 画面尽管看不到寺, 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 称:“好, 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击, 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 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 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 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 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 比较隐蔽的方向去, 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 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获得新的结果, 产生新的创造。

美国著名科学家, 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 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 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 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 产生“套板反应”, 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写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 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风貌,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实验教学创新 篇11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优化课堂教学,营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环境

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中应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拓展想象力,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可以拓展人们的思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结论的传授而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开展联想活动,获得广阔的想象空间。

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创新往往是在问题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并且要充分尊重他们发表意见的权力,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四、强调“交流一互动”,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交流一互动”教学突出了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教师在教学评价时应注重一个小组的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互相协作,共同发展,例如,在办数学板报活动中,学生各尽所能,发挥自身优势,互相交流,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将创新教育理论与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将数学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活动,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创新 篇12

一、放大数学生活特性, 找准有效衔接点,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释放潜能。

数学学科作为基础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自身的严密性、逻辑性、丰富性和生动的生活性等特点, 发挥着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特点,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让学生内在欲望得到释放,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 掌握数学知识内容体系, 找准数学知识和生活问题的有效街接点, 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 创设出生活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情感在问题情境中得到增强和提升。

案例一:某一酒店为了扩大营业规模, 准备进行装修, 在大厅的主楼梯上铺设某种红色地毯, 已知这种地毯每平方米售价30元, 主楼梯宽2米, 其侧面如图1所示, 则购买地毯至少需要________元。

这是我在教学导入时设计的一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具有生活性的练习题。传统教学方法一般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 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三角形性质定理内容的讲解和教授。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将生活问题与所学知识进行结合, 创设生活性问题的方式, 进行有效导入, 凸显“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 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思想基础。

二、紧扣问题发散特性, 凸显知识关键点, 让学生在变式教学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作为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身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实践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所言:“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 但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六年中磨掉了他们的天资。”由此可见,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已经成为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 教师可以有效采用“问题教学”手段方式, 运用数学问题这一载体, 通过采用“一题多问法”、“一题多用法”、“一题多变法”、“一题多联法”、“一题多解法”、“一题多思法”等各种教学方法, 进行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从而让学生在开放性问题学习中获得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案例二: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R。

(1) 求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2) 利用 (1) 的结果填写下表:

观察上表, 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n的增加, 正多边形的周长 (面积) 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与圆的周长 (面积) 进行比较,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在此题解答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反思, 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条件和内在关系有了深刻认识, 使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 实现发散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三、突出主体能动特性, 拓展实践着力点, 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自主探究。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对象, 具有强烈的内在探究潜能。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探究潜能的发掘, 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会学生探究方法, 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也曾经提出“生活及教育”的大教育理念。因此, 教师要将创新教学思维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延伸和拓展, 把学生课外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设置具有一定探究作用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探究中实现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案例三:如图2, 钝角△ABC中, (1) AD平分∠BAC; (2) DE⊥AB、DF⊥AC, E、F是垂足; (3) AD⊥EF。以此三个事项中的两个为条件, 另一个为结论, 可构成以下三个命题, 即: (1) (1) (2) 圯 (3) ; (2) (1) (3) 圯 (2) ; (3) (2) (3) 圯 (1) 。 (Ⅰ) 上述三个命题中, 正确命题的代号是______; (Ⅱ) 判断命题 (3) 的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案例四:某工厂要加工一批密封罐, 设计者给出了密封罐的三视图 (如图3) , 请你按照三视图确定制作一个密封罐所需钢板的面积.

上述两个实例, 是我在学生学习图形相关知识性质内容的基础上, 向学生提出的课外探究实践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基础, 进行自主探究, 从而有效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及时检查复习, 实时查漏补缺, 为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景观价值下一篇:交通规划理论技术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