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价值

2024-09-22

景观价值(共10篇)

景观价值 篇1

石材作为主要建设材料被广泛使用,必要的开山采石是必须面对的现实。由于采石之初缺乏统一规划,造成选址不当、方式粗暴、规模失去控制的局面。如此普遍、粗放的开山采石遗留下大量的废弃石宕口[1],使祖国大地满目疮痍,不仅给山地资源的景观格局带来极大的破坏,有些甚至给地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国土资源蒙受了生态、经济、景观、社会多重价值的损害。废弃石宕口的再利用不仅可变废为宝,亦可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精神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废弃石宕口的景观价值

废弃石宕口对山地景观地段而言,有如人体肌肤显露在外的“疤痕”,虽无大碍却有不雅之嫌。对待如此的石宕口,若单纯为生态而全部加以“生态还林”或是置之不理,对其所蕴涵的景观价值和历史信息来说这些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资源浪费[2]。因此,如何重新诠释废弃石宕口的价值对其利用与改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1 废弃石宕口

开山采石作为一种古老的行业绵延至今,其开采方式和规模已发生很大变化,采石遗存及其景观价值也迥异其趣。由于山石质地、肌理的差异,以及社会生活对原材料需求数量和形式的不同,使各地的采石工艺迥然有别。单就江浙地区而言,开山采石大体有如下两种方式:其一,传统手工采石工艺——一种传统手工艺时代的开采方式,江浙地区自汉代以来一直沿用至今。这种一斧一凿的手工采石方式主要依靠人的耐力与意志,并辅以斧、凿、铁钎等工具的帮助,就地开凿宕口,层层取石、逐层深入,虽速度较为缓慢但对山地地貌景观的破坏相对较小,且采凿的过程与结果均可根据人们的主观意向来进行,这就为日后的采石造景奠定了基础;其二,近代科技采石工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产原料的需求量愈加增大,而日新月异的科技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了快捷与可能,放炮开山辅以机械开挖的采石方式极大地满足了生产建设的需求。这种采石方式在提高采石的规模与速度的同时,却对山体地貌景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虽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此种采石方式无可厚非,但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此种方式不适宜在有价值的景观地段内广泛使用[3]。

不同的采石工艺给我们留下了形形色色的石宕口,它们绝大多数都已荒废,无人问津。废弃石宕口是否意味着毫无景观价值?不同视角下,废弃只是暂时,如能以不同的价值视角审视其价值内质,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可改善原宕口生态环境,又可盈余等量土地,全面提升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1.2 负景观——废弃石宕口的景观价值

我们这里所说的景观负价值并非哲学层面的定义,而是为区分景观价值的存在或表现状态提出的,是用来界定遭到破坏并非荒弃后的景观价值的表现状态。像是数学家发现了负数的属性一般[4],我们所认识到负景观来自于废弃的石宕口。祖辈们从石山中凭借斧凿手挖一块块地开采出可以直接用于建造的石块,在石块被开采并运走的同时,现今的石宕口景观也一步一步地形成在我们的眼前。而这样的山体被挖空、石料被取走、景观生态价值被剥夺的过程,我们完全可将其理解为原有资源价值的消失,如同一个正数被减,得到一个负数一般,我们可将这一过程理解为原有景观价值减少的过程,即景观价值的负数状态——负景观(见图1)。

负景观仅仅表明的是一种景观价值消失的过程,是一种价值消失的存在状态,而非景观价值的全部缺失或减少。如废弃石宕口的景观改造而言,从具象的外在形态上看,负景观表现为挖空的山体、是原有价值体系被破坏的过程、是原有景观格局与生态价值的消失……;而从抽象的形态上看,负景观则是一切先前进行的开山采石活动的结果呈现,是一种亟待挖掘实现其价值转换的价值。可见,负景观不是没有,也不代表荒芜,更不代表消失、废弃,反而是一种财富、一种开始,是景观存在的另一种属性,是景观价值表现的非常态,是一种潜在的价值。

二、负景观的价值转换——景观重塑

开山采石本身即是一种价值转换的过程:原本维持山地景观格局的石材被开采用于建设,形成千变万化的雕塑、铺装、装饰材料、建筑材料等。这个过程本身即是一种价值转换为另一种价值的过程,而非价值的消亡殆尽(见图1)。虽然这种转换我们无法考量其价值的得与失,也无法估算其转换效率。但开采过后遗留下来的石宕口对原有景观价值的影响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废弃石宕口再利用、再创造必须要关注的现实。

2.1 传统视角的废弃景观

传统的景观价值多以自然的原真性为最好,此种视角往往对遭到人为改变的自然景观抱有谨慎的态度,景观一旦遭到破坏常会被认为不具有景观价值而遭到废弃。在多重价值体系的视角下,此种做法多少有些不负责任之嫌,尤其是在资源如此短缺的今天,因责任缺失造成的浪费是无法宽容的。

2.2 负景观视角下的废弃景观

以负景观视角重新审视废弃景观,废弃已不再是无用而是一种存在状态,即一种潜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当负景观被认为是一种景观价值的非常态、一种潜在价值的时候,其景观价值已然发生了转变。当挖掘负景观潜在价值(有时需额外赋加部分景观价值)的时候,也正是负景观价值由负向正的转换过程(见图1)。这种转变,不仅可盈余等量土地,亦可增添额外的景观形态,改善环境,实现景观综合效益的多赢格局。

2.3 负景观的价值转换——景观重塑

废弃石宕口负景观的价值转换,不能局限于恢复其生态环境,更在于如何利用采石遗迹,结合当地人文背景,将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营造宜人美景,创建独特的宕口景观,进而营造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浙江新昌小寺岙石宕口[5]是一种凝灰岩地质形成的低山丘陵景观,其石质凝滞而松脆、表面易腐蚀。祖辈们据其独有特性创造了独特的采石工艺——以铁钳取洞,以撬杠起石的采石方式,此种采石工艺须事先对开采进行规划,并依据规划有步骤的逐层、分块取石。由于对山地破坏有限,此种有计划的采石方式所遗留下来的景观负状态,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艺术可塑性,因此更加具有景观重塑的潜力,这正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重塑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负景观财富的重新诠释和再塑造:

2.3.1 整理

每一处负景观犹如人体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的外在形态特征,其唯一的外在形态是承载景观艺术想象、表现景观艺术价值的物质载体和空间舞台。为确保其真实性,需对负景观空间形态加以整理以使其原有空间形态和个性更加外露更加鲜明。小寺岙宕口重塑之初,即清除宕口杂石、碎石、危石、铲除杂木乱草、梳理表面径流,以确保宕口安全并如实表露原有肌理特征;为个性化和真实性的重塑奠定了设计创作的平台。

2.3.2 详勘

创作过程掌握翔实的一手资料是毋庸置疑的,在对原有景观全面整理之后,需对其空间、形态进行全方位的复测,以修整设计资料,为负景观重塑提供翔实的设计基础资料。小寺岙的复勘主要针对宕口顶、底标高与形状、岩壁倾斜度与平整度、崖顶植被形态与树种、岩面质地等自然基础资料进行了补充与修整。并对卧佛设计、雕凿过程、高僧名仕文化、上古采石工艺等文化基础资料进行了挖掘和充实,为下一步的负景观重塑提供物质与文化双层面的技术支撑。

2.3.3重塑

负景观视角下,以积极的态度珍视负景观的外在形态,借助其因景观“被破坏”而独有的外在形态,赋予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具体的视觉化形式传达文化信息的重塑过程具有主动积极的价值转换意义。小寺岙宕口与卧佛殿以隧道相隔,是卧佛殿到千佛崖景点的必经之路。其负景观价值的转换以卧佛殿佛像的雕凿过程及上古采石工艺的展示与体验为文化表述;以卧佛殿到千佛崖陆路转水路的交通转换和路线组织为叙事过程;依据石宕口的高程与空间的变化采用先抑后扬的空间变换手法,确定了“c”形螺旋式循环前进的路线展开文化叙述:以运石、采石、起石等工艺情景雕像、摩崖石刻、工具展示、工艺演示、文物展览、文字说明、背景音乐为文化表述媒介;结合空间形态、台地肌理特征,布置瀑布、码头、壁龛等张扬个性的舞台。通过文化的彰显、个性的张扬、先辈留给我们的负景观在文化、景观层面上得到重组,塑造新的文化景观,实现原环境的超越。通过深入挖掘宕口蕴涵的地域文化内涵,以具体的表现形式彰显其文化内涵,并将这一文化价值重新附着在整修后的石宕口上,使宕口的负景观价值由负转正,得到价值的升华。(见图2、图3)

三、负景观下的审视

反思负景观价值转换的过程,可以看到对景观价值的重新认知是负景观价值转换的前提。祖辈们将资源与原有景观相分离,给我们留下了由景观价值缺失带来的景观价值的负景观存在状态。有如将开山采石遗留的宕口作为一种“景观财富”留给我们,这难道是先辈们的有意安排?这其实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必然结果,被废弃的景观在我们的眼里仅仅代表了原有价值的历史性缺失,并不意味着所有价值的荡然无存,而是一种景观价值的特殊状态——负景观。负景观视角下的废弃景观是一个未完成的杰作,一个重新开始的创作,是一个等待我们将其价值由负变正的宝贵财富。得到负景观的我们通过价值的重塑将遗留的景观进行整理、重组并赋予其新的价值,使其整体更加完善。

在小寺岙宕口负景观重塑的过程中,先辈将有如此附有艺术想象价值的内向空间形体留给我们,难道是一种提示?让我们去完成这一创造性景观的后续部分……总之,先辈和我们共同实现了这一负景观的价值转换。将废弃石宕口定义为“负景观”,以负景观的视角审视先辈们有计划地采石,将资源从原有价值中剥离出来用于他处,将负景观留给我们的负价值生成的过程,会发现负景观遗留给我们的并不是结束,反而是一种开始、一种继续。负景观正是我们创造的基础,创作的源泉。负景观无形中对我们是一种暗示、引导,不自觉地激起我们的创造欲望。在负的概念中我们感受到的一种继续的渴望,一种增加的激情。

参考文献

[1].张哲,杜顺宝.融合中的超越:江浙山地景观地段内废弃石宕口的改造与利用.中国园林[J]2003(1),p24

[2].张哲.强化肌理:近郊风景区个性化设计理论与实践[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美]J.O.西蒙兹,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价值观与中国城市景观发展之路 篇2

關键词:价值观;城市景观;历史文脉;城市精神

1.概念解释

1.1价值观

《辞海》对价值观的解释是这样的:价值观是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价值观它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1.2城市景观

自从人类创造了城市之后,城市作为一个无数人居住的社区,她承载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历史与经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其实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生活中使人具有舒适感和愉悦感的载体,她是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

2. 国内城市景观

2.1中国传统庭院分析:

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我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距今约5500年左右,即史前时期就已有了城市生活的痕迹。人们从不固定的游牧生活转到相对固定的城市生活,依据一定的气候和地域条件,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居住形式、劳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效法自然的布局。我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有山水者,如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而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地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诗情画意的构思。我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景,联想生意。组景贵在“立意”,创造意境。

2.2.价值观的改变所导致的中国城市景观现状:

近代,中国文化虽破旧但未能立新,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西方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越来越多的被当作我们的取向和标准。以景观设计为例:近代中国的学术研究者热衷于将西方现代理论不加改变的引入到国内,而且被奉为“经典”。这种通过西方已有的学术视角,反过来再形成对中国的看法,已经成为中国景观设计研究中的一种惯性思维。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自觉、自信。从现有的方案来看,有些规划没有生态和环保概念,不符合自然规律,生搬硬造地造出人造景观破坏自然;有些则照搬西方的设计概念,不和中国的具体环境相协调,造出一些像“巴黎风情”、“欧洲皇家庭院”等不伦不类的景观设计;有些则弃传统于不顾,大肆拆毁古建筑,搞所谓的新城市运动。城市景观空间不管是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借鉴,在城市发展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的问题与矛盾面前似乎都显得力不从心,急需一种建立在历史文脉之上,综合而统筹的生态景观设计新途径。

2.3.站在当下解读传统:

在创作之中,流于形式,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现代化语境下,以“抽象继承”(冯友兰语)

对于中国景观设计师来说,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一个难解的结,在创作中如何借鉴传统,已成为我们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困惑,其实,从跟本上说:现代与传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概念和文化概念,传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延续,但当它与现代社会发张相契合时,传统文化已升华为一种新的文化,现代中国文化源自传统,又完全不同于传统,以景观论,脱离了现代生活的方式,生产方式,特别是现代人烦人文化思想和审美取向,笼统的讲传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结合文化来设计城市景观时我们要学会运用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的组合以及如对景、借景、障景、衬景、框景等传统手法解决主与次、内与外、围与透的关系,从而创造富有层次却又相互渗透的流动空间。

3.中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塑

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封闭保守”。现代景观设计的创新我一直认为:“在横向交流中比较、在纵向比较中发展,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只有立足自己的传统,通过各种文化之间对话,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来实现中国特色景观设计的跨越。这时传统文化已升华为一种新的文化。现代中国文化源自传统,又完全不同于传统。

苏州博物馆新馆应是这其中比较成功的探索例子。新馆坐落于苏州老城,与周围街区城景融为一体,整个建筑中传统文化与创新理念交相辉映,碰撞出的火花让她不仅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的魅力而且充满时代的吸引力。这种“中而新,苏而新”的建筑风格正是贝聿铭在设计之初对新馆的定位。新馆在继承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的同时,良好的诠释了现代建筑的种种特点。她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在新馆建筑中有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庭院绿化恰到好处。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布置,更是煞费苦心。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1/5的空间,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源于传统的苏州园林,又不完全相同。竹子的运用,使主庭绿意盈盈,风吹之下尽显灵动气韵。“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山水景观别具一格,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整个主庭院所显现的生机,得益于对自然万物一体、同构同源同律的看法,让观众不由得又落入自然的怀抱,整个建筑跳跃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神韵。

4.结论

首先,传统不等于中国,现代不等于西方,中国建筑的未来在前方,而不在后方或西方,我们要建立文化的自觉、自信。

再次,“中国古典园林的功能和服务的对象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应该是审美精神和造园手法的传承,学习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追随其表现形式。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在保持民族文化延续基础上,探索中国园林创作的历史机遇才是时代赋予现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 中国古典园林 .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贺建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12期

景观价值 篇3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价值提升

现今, 如何打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并利用其创造价值, 已成为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的共识, 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远见卓识的开发商, 非常重视环境景观的规划, 绿地率的面积的增加, 景观氛围的营造都为入住小区的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舒适的环境空间, 使住宅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 在提升居住区品质的同时, 倍受人们赏识。

一、居住区景观价值的体现

居住区景观价值主要体现在景观、使用、绿化三个方面。具体主要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 和环境的、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居住区应该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场所, 在这些场所中设置一些小型的活动设施, 并将其景观化, 创造出好的景观模式。这些景观设计应该在考虑地域、气候、周边环境等因素下具有独特的设计, 符合小区的建筑风格及整体环境, 形成有自身特点的形象特色, 使住户产生归属感。好的景观设计可以吸引住户走出居室, 为住户提供与自然交往的空间, 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出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物质的丰富给住区景观建设带来了新的材料、新的构造方式、新的植物种类。居住区中景观的优劣成为房产开发商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 设计还是要遵循以下原则:

1. 设计的历史人文原则

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沙利文说过, 对社区主要人群而言, 景观不该是社区中的鸡肋。做好一个社区的景观, 要考虑社区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背景, 从而确定景观设计做成什么样;同时, 要研究社区内人群的活动习惯、活动规律和需要, 从而确定景观设计能做成什么样。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并不是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 更要从人文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无论经济如何发展, 交往毕竟是人的根本需要, 邻里交往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容易实现的交往方式。居住区景观环境具有承载居民交往和体闲活动的功能, 适当的公共空间有利于邻里间的交往与沟通,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归属感, 真正实现居住环境的人性化和人情化的需求。

成综合性的、跨越性的、多元化的设计运行模式。

可以说, 视觉设计应用中多方协调机制让政府的决策层和企业的决策层对视觉设计价值的理解有实质的提高。

四、协调机制与设计价值的关系

在政府、企业、设计者三方共同参与的视觉设计运行中, 多方协调机制使得设计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但是设计价值的实现与否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视觉设计运行状况上来, 视觉设计运行是否理想直接影响到设计价值的实现, 所以多方协调机制对设计价值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视觉设计要在协调好多方价值诉求的前提下良好、系统的运行, 而同时设计价值的实现和充分体现也促进着视觉设计的发展。

2. 设计的范围

所有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 包括各类雕塑小品、园艺小品、设施小品、种植绿化、水景设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设施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 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

3. 设计过程

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 硬软景观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在设计过程之中, 首先要把握住景观的设计要点,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 景观设计师要与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协调。景观设计模式也从以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 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 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 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三、景观生命力的衡量

良好的社区园林景观可使住宅产品更具有生命力, 包括景观本身的持续发展和景观所带来物业的保值。衡量住宅景观是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一般有:

1.文化内涵是否丰厚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在设计时就要完整的考虑到可持续发展, 要使景观设计作品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并能与居住区建筑本身的风格特点相融合。

2.实用功能是否完善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景观首先要具备较强的实用功能, 其次才是满足居住者的观赏行为。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使用为本的原则。如果不考虑景观的使用, 不管社区用途是商务还是居住, 景观设计仅“为美而美”, 居住者无法充分享用, 这样的景观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3.舒适性能能否保证

开发商和设计师对环境景观服务的终极目标—健康与舒适性的把握, 如果脱离了这些, 任何豪华或带有艺术性的设计都会显得多余。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提升从一方面来说其完善了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 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于开发商而言, 景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区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于消费者而言, 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好的住宅。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与景观生态模式, 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日) 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2]杭间著.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3]关山月美术馆编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平面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

[4]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5]黄厚石著.设计批评.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8.

作者简介:

景观价值 篇4

关键词:文化遗产;乡村景观;客家文化;世遗标准;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2-0000-00

收稿日期:2015-01-20

修回日期:2015-03-16

Abstract: As the distribution, composi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Hakka rural landscape heritage in northeast of Guangdong have been reviewed,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criteria issued by UNESCO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Hakka rural landscape. As a type of cultural landscapes, the Hakka rural landscape has1)witnessed the bimillennialsouth-migrating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2)exhibited to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Hakka culture and folk-custom, and 3)represented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human settlements in Ling -nan Mountainous Area.

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Rural Landscape; Hakka Culture; World Heritage Value Criteria; Cultural Value

引言

201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所谓“乡愁”,广义而言是一种抽象的人类情感,是刻印在乡村田园和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痕迹,多数表现为人们对特定景观的“触景生情”和“有感而发”。乡愁的物化就体现为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景观。习主席说要“记得住乡愁”,就是要求我们在城乡规划建设活动中注意保护和传承乡村景观特色,“原汁原味”地保护和展示当地的山水格局、古树名木和景观标志等人居环境风貌,“延续当地整体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保护和继承原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1],发扬其所蕴含的乡土文化及其普世价值。

在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历史条件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地区孕育了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记录了当地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有别于城镇聚落景观,乡村景观根植于广大农村,是人类在谋求生存过程中与自然环境不断互动的文化产物,其形成离不开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场所及设施营建。在广东客家地区,客家乡村景观作为客家人适应自然、营造人居环境的文化产物,展示了民俗和自然相互交融、演变的历史进程,是一种带有鲜明地方风俗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是岭南地区风景园林遗产研究的重要内容。

1客家乡村景观的分布与现状

客家乡村景观是客家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离不开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其景观内涵包括一定范围的山水格局、传统建筑、农田设施和田园植被等物质景观实体,另有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信息,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客家乡村景观反映了客家人注重实效的自然观和组织时间和空间的独特思路和方法,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民俗信息,是客家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地理分布

“客家”即“客而家焉”之意。顾名思义,客家民系并非岭南地区的原有族群,而是“中国历史上移民运动的产物”[2]。客家民系“以客家话为主要沟通语言”[3],其聚居区域一般称作“客家地区”,现今主要指粤东、赣南、闽西相邻的交界地带。在广东,客家人主要聚居在粤东北地区(图1)。

2007年,广东省启动了古村落保护专项工作,相关社会组织为保护、传承客家乡村景观开展了一系列抢救性工作,包括学术调查、建筑认定和文史编撰等。2010年10月,“中国农村客家传统景观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掀起了社会各界对客家农村地区文化遗产及其特色景观的研究热潮。目前,与广东客家乡村景观相关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已评定为“广东省古村落”(图2)和“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等村落景观整体,分布在客家乡村中的国家和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客家民居、祠堂、农田灌溉系统、古树名木等。在粤东北山区,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较低,传统客家乡村景观的山水格局、农田和民居等景观要素至今大多保存比较完整,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

1.2 景观构成

在粤东北山区,客家人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使大部分村落保持了传统的聚居风貌,风景迷人、建筑精美、民俗丰富,有着独特的景观亮点和文化魅力。就乡村景观的实体环境而言,客家乡村景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村民聚居的客家建筑、农田及生产设施、人工营造的周边环境[4]。它们构成了客家乡村景观的格局基调和宜人景致,反映了客家村落人居环境及社会文化的特色风貌。例如,在龙川县大长沙村,河流从村中穿过(图3),河谷两边整齐分布着农田旱地,民居、私塾等则散布在山谷之中,在地势、水势交汇之处依稀可见疏密不一的竹林,俨然一幅山环水绕的田园风光画卷(图4)。

nlc202309032044

山体、土地、植被和水源,是构成客家乡村景观的天然要素。经过客家人有意识的组织和经营,这些要素转化为秩序化的农田、田野、果园、竹林、池塘和道路等生产场所,还有民居建筑的形式、结构和装饰等以及其他生活场所的附属设施,包括篱笆、围墙、桥、水坝、纪念物等,共同形成了客家人宜居环境的各种功能空间和村落景观的基本风貌。这些景观要素的选址、排列和组织,系统性地构成了传统村落景观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整体特征和价值内涵,成为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客家人居环境典范。

1.3 现状问题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客家人传统的乡村生活及其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传统农业经济衰退、劳动力外迁和城乡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人地关系变得脆弱,文化景观的遗产实体逐渐萎缩和破败,客家乡村景观的风貌保存和文化传承面临中断甚至后继无人的威胁。例如,龙川县大长沙村在经营农田时使用农药化肥不当,造成农田土壤水质有机质过量,出现农田赤化的问题 (图4),导致传统田园风光异化;邻近的青云村中,遗存的传统客家民居大多是清代修建的土木结构建筑,因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保护措施不完善,濒临崩毁(图5)。此外,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落伍”的传统民居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一些富裕的村民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开始在村中自建或改建旧居。在此过程中,村民多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实行建设,在村中新建各种欧式、现代的洋楼别墅(图6),与客家传统民居风貌很不协调,对传统村落的自然风景和乡土文化造成了很大破坏。

这些现象的发生和恶化,损毁了原有的客家乡村景观风貌,使得该地区的传统文化景观格局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乡土文化的传承危机和价值断层。如今,广东大部分客家农村地区都面临着山水环境污染加剧、木构民居古建失修腐损、文物古迹破坏严重、传统手工艺无人接班等严峻的生存挑战。

2客家乡村景观的文化遗产价值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1964年发布的《威尼斯宪章》指出,遗产的价值可以用作利益(benefit)的等价或者对财产(worth)的认可,“平凡的作品随着时光的流逝可能拥有特殊的价值”[5]。为了合理评估遗产价值,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提出了“杰出普世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评估标准 ,用于评估遗产所蕴含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和(或)自然价值(表1)。被评定为世界遗产的关键条件,就是要具备对于人类的现在和未来都非常重要的普世价值。

传统乡村景观所蕴含的普世价值,是个人或群体赋予景观的特殊属性,具有历史性和延续性。对于客家农村居民来说,客家乡村景观的价值意味着传统和信仰,“直接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联系,表现了当地文化的健全和持续存在”[6],具有重要的人类学意义[7]。尤其在具有共同历史身份和信仰传统的周边城镇居民的眼中,感知乡村景观而产生的价值认同感更加直接、强烈。客家先祖在自然环境中劳作的记忆,为未来提供历史信息的潜力,是这些景观遗产需要被保存和不断传承的意义所在。

作为古代中原移民适应南方环境、寻求生存空间而营造的一种文化景观,客家乡村景观凝聚了民俗、土地与时间的力量,与客家传统文化的地域化演变有密切交融,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人居环境,具有显著的文化遗产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乡村景观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中,展示了粤东北山区在中原移民的影响下而发生的景观演进过程。对照世界遗产“杰出普世价值”评估标准的描述,客家乡村景观的文化遗产价值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两千年中原文化南迁历史的活体见证

客家人源于中原汉族,受社会动荡影响,历经千辛万苦迁移到岭南山区谋求生存空间,创造了适应当地气候又有中原遗风的客家传统民居,将中原汉族的语言和民俗深植南方,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在世界遗产福建土楼 的描述文本中,UNESCO认为客家人是古代因逃避战乱从中原南迁的正统汉族的后裔,有着强烈的父系宗族意识[10]。土楼(图7)、围屋、围龙屋等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民居,其建筑选址、布局、形式和装饰等方面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中原文化内涵[7],如风水、阴阳、五行学说等。

在广东,围龙屋 被普遍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乡村景观构成要素之一。与福建永定土楼相比,客家围龙屋(图8)在布局、轴线等方面与中原文化符号的联系更紧密,其空间结构体现了更为强烈的儒家观念和宗族意识。如在龙川荷树排遗址中出土的一个汉代明器陶屋(图9),与当地现存的客家民居(图10)在布局和造型上高度相似,其式样风格清晰地展示了龙川客家民居对古代汉族建筑形制的传承关系,见证了传统中原文化在广东客家山区的历史演变。

2.2 客家传统文化及民俗风貌的独特展示

南迁而来的中原文化和信仰力量,对客家村落的景观风貌演化造成了深刻影响,体现了人们对自然风景的改造历史,展示了人地和谐、充满生机的传统文化风貌,如风水理念、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客家传统村落多由家族聚居发展而来,一个自然村的居民往往为同姓宗族,形成血缘村落。客家围屋中轴对称的礼制布局,体现出严格的儒家礼制和隐秘含蓄的氛围,表达了客家人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坚守和传承。

在岭南山区,客家先民日渐积累的风俗习惯,指导着人们对各种景观要素的组织和使用。这些习惯与乡村环境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代表了一种无形的信仰,影响着客家人对有形环境的改造方式。他们根据长久以来的生活记忆改造山水地形,建造宜居的夯土堡垒,耕种农田,延续种族、绵长生息。这种延续了千年的乡土风光,带有显著的田园景观特征,容易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农耕生活记忆(不管当地城镇居民还是外乡人),触景而产生乡愁。这种景观会随着时间不断发生改变,在吸收和表达传统文化民俗风貌的过程中表现出连续、机动的特征,深刻地展示了客家乡土文化与当地自然景观不断抗衡和融合的演变进程。

nlc202309032044

2.3 岭南山区古代人居环境营造的杰出范例

在粤东北的丘陵山区,基本相同的气候条件、山水环境、地物类型和一脉相承的文化信仰、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奠定了客家人整体相似的人居环境品质。其中,农业活动对山水地形的重新组织,栽培作物的类型、种植方式和植被的季相变化等,共同构成了客家宜居环境的山水田园景象。客家人崇尚延续祖居地的习俗,在民居建造中就地取材和应用乡土材料,营建了在建筑造型、总体布局和细部装饰上都具地域特色的客家传统建筑,既构成了客家乡村景观的重要世俗空间,也是对村居生活需求和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直接回应。

客家人各种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生活方式、民俗活动等非物质信息,支撑起传统客家村落环境作为遗产整体的文化内涵,丰富并强化了客家人居环境风貌的地域特色。在此过程中,人居环境营造的过程能充分凝聚人与土地的力量,实现了客家人内心深处回归自然和拥有土地的愿望。这种“民居与田园合一、山水与文化共荣”的人居环境风貌,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观念,构成岭南山区古代人居环境营造的杰出范例。

3结语

文化遗产价值是传统乡村景观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具有历史性和延续性。客家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是个人或群体赋予景观的特殊属性,代表了一种客家人共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2]。对于当地农村居民来说,客家乡村景观的价值意味着传统和信仰,“直接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联系,表现了当地文化的健全和持续存在。”[3]。这些景观还有重要的人类学意义。[4]。尤其在具有共同历史身份和信仰传统的周边城镇居民的眼中,感知乡村景观而产生的价值认同感更加直接、强烈。客家先祖在自然环境中劳作的记忆,为未来提供历史信息的潜力,是这些景观遗产需要被保存和不断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作为地区的、民族的和风俗化的一种文化遗产,广东客家乡村景观延续了作为汉族后裔的文化记忆,体现了客家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经验,谱写了一曲山水与文化交融的乡愁之歌。它不但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丰富了岭南地区景观的多样性,也是岭南风景园林遗产的重要研究内容。

目前,广东许多传统客家乡村景观遗产正在遭遇乡村城镇化的巨大冲击,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文化和传统民俗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代显得日益宝贵,亟需保护和传承。不过,景观环境的营造从古到今都是动态的,人与自然的互动无法中断,对其采取“博物馆式”地封存保护方法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行。因此,我们要妥善地保存和延续客家乡村景观中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将事物的价值从一代传递到另一代手中”[11],留住蕴含在乡村田园风景中的文化遗产价值,使客家乡村景观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此基础上,认真保存和恢复广东客家传统村落的宜居环境和民俗风貌,还有益于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评估宏观意义上的客家文化景观,为新建模拟性客家风情景区等文化设施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范例。

参考文献

[1]杨保军. 如何才能“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J]. 求是,2014(11):36-38.

[2]李敏,袁霖. 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评估标准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3):86-95.

[3]阿诺·艾伦[美],谢聪,陈飞虎译. 为何保护文化景观?[J]. 中国园林. 2014(2): 5-15.

[4]河合洋尚.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客家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J]. 学术研究. 2013(4): 55-60..

[5]谢永昌.试论客家民系与方言的形成[J]. 嘉应大学学报. 1999 (1): 110-112.

[6]黄志繁.什么是客家——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中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 90-96.

[7]陆琦,李自若. 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 风景园林. 2013(4): 56-60.

[8]马炳坚. 《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J]. 古建园林技术. 2007(3): 34-38.

[9]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Th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EB/OL]. UNESCO,2013[2014-04-29]. http://whc.unesco.org/archive/opguide13-en.pdf.

[10]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FujianTulou [EB/OL]. UNESCO,2008 [2015-01-09]. http://whc.unesco.org/en/list/1113/

[11]丹尼尔·纳德切克,杨锐. 遗产保护:文化景观与美国的风景园林行业[J]. 中国园林. 2009(12): 19-23.

作者简介:

袁霖/1989年生/女/广东龙川人/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通讯作者:李敏/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 E-mail:gdlimin@qq.com

景观价值 篇5

驮娘江作为贯穿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黄金水道,其沿岸曾经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山高水远的地理阻隔,驮娘江流域发展出了有别于传统中原文化的独特地区文化。这种区别反映在传统建筑上具体包括:建筑规制、聚落布局、材料选择、建筑形制等多方面。遗憾的是,进入近代以来,由于人们对于历史遗迹的淡漠和革故鼎新的潮流,大量的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消亡于现代化过程中。驮娘江流域居住着壮族、瑶族等二十五个民族。民族成分纷杂和远离传统文化腹地的独特条件孕育出了驮娘江流域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在漫长的民族融合和发展过程中,驮娘江流域逐渐形成了由干栏、吊脚楼、风雨桥、禾廊、七门房、船家、鼓楼和传统汉族大院组成的建筑体系。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的景观元素中纯粹的自然景观所占比重较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文化景观为辅的形态存在的。在驮娘江流域先民漫长的生产活动中,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逐渐形成了互利共生,良性互动的发展形势。自公元前二世纪句町古国兴起开始,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的形成经历了数千年的历程,每一种建筑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每一栋传统建筑、每一个传统聚落都是在各个民族的风俗诉求、宗教信仰诉求、生产生活习惯诉求、历史文化影响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长期的民族融入过程中,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慢慢沉淀、形成并在以传统建筑为代表的景观文化中固定下来,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创造出独具特色而又生机勃勃的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景观元素。这些种类繁多的建筑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驮娘江流域先民的创造灵感、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聚落是在自然条件基础上,在经济、政治、文化多诉求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人类活动综合体。因此,世界各地的聚落文化往往千差万别。与传统的中原地区聚落相比,驮娘江流域传统聚落既有广泛的一致性,又有鲜明的独特性。由于驮娘江流域多山的地貌,驮娘江流域的先民在发展聚落的过程中,鲜少有大面积的平原可供使用。山水相间的独特自然景观在限制了先民们的水平选择面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空间选择面。先民们在聚落选址问题上,不紧要考虑生产和生活的舒适性和便捷性,还要综合考虑对抗土匪强盗、自然灾害、猛兽袭击等不利因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沿河而居、据山而住和小平原聚集三种聚落选址形式。

(1)天人合一的自由:水上住宅———船家。沿河而居的优点是靠近水源、交通便利,因此临河而具的先民往往以渔业和商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但是临河而居具有地势低洼容易遭受水涝灾害和地势平坦不能有效抵抗土匪强盗袭击两大缺点。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驮娘江流域先民逐渐探索出了船家这一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船家是“以船为宅”的一种民居形式。在结构上,船家最多可以构建四层结构。船家集生产生活于一船,不仅可以为先民提供打渔经商的平台,又可以为先民提供规避风险的良好机动性,是体现驮娘江流域先民生存智慧的传统建筑瑰宝。

(2)开放的蛮荒:山水一体化的防守结构———山寨聚落。据山而住往往远离河流和平原,它的优点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缺点是远离农耕文明的重要生产资料———土地。因此,据山而住的先民往往以狩猎、采药和抢劫为主要生存方式。据山而住的聚落在选址上往往有独特的要求。绝大多数据山而住的聚落均位于具有独立水源的区域最高峰的峰顶或山腰坡地。这一方面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另一方面获得了良好的视野和地形优势,突出了聚落的军事功能。因为聚落选址于山林之中,聚落内往往采用吊脚楼的建筑形式。而且由于山地地形狭小,聚落往往分布十分密集。为了兼顾军事防御功能,山地聚落在建筑布局上更加趋于城堡式的建筑格局。它们往往将建筑物连成一片,构成类似于防御工事的聚落结构。

(3)人本主义的光辉:山水间的迷你城市———山间小平原聚落。由于农耕文明的发展,大量的驮娘江流域先民还是选择在山间小平原聚居。平原聚落由于远离山林河流,相对来讲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农业生产资料较为丰富,往往成长为区域中心的市镇。在这种聚落中,社会分工较为复杂,阶级分化比较明显,建筑形式也是最为丰富多样。干栏结构、风雨桥、鼓楼、禾廊、七门房、和传统汉族大院共同构成了小平原聚落。风雨桥多见于驮娘江流域的侗族村寨,桥体由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塔、亭子构成,造型优美飘逸,间距通行、避雨、礼仪和迎宾等功能,是侗族最为著名的建筑结构。鼓楼往往位于驮娘江流域的侗族村寨中较为中心的位置,是村寨召开会议,商议重大事宜、订立盟约的场所。在驮娘江流域的传统文化中,鼓楼就是村寨的“人民大会堂”,往往承担着着重要的政治使命,是驮娘江流域独特的政治标志性建筑。禾廊结构和干栏结构往往同时出现,是驮娘江流域传统的平民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栏结构以其低廉的材料和简单的结构而备受驮娘江流域传统平民的推崇。驮娘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降雨丰富。为了在晾晒谷物的过程中,保护谷物不被雨水淋湿,驮娘江流域的传统先民发明了禾廊这种立体式的晒谷坪。传统汉族大院是驮娘江流域汉族士大夫和地主阶层的常用建筑形式。由于这一阶层普遍在中央王朝担任官职,他们的住宅往往受礼制影响较大,与中原传统建筑结构和布局相似。以西林县的岑氏宫保府为例,它是典型的汉族大院建筑群建筑群采用叠梁式、硬山顶结构,以青砖、青瓦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与传统的桂西建筑不同,宫保府门前立照壁,左右设石狮子,以青砖砌围墙,体现出强烈的中原文化因素。

2 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保护措施探讨

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的景观价值不可估量,不过保护情况却并不乐观。传统的保护措施只能确保传统建筑的存在,不能传承传统建筑的文化。文化存在的基础在于传播和自我更新。因此,对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的保护应立足于文化开发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开发思路是将传统建筑开发成旅游区,加以保护。事实上,传统建筑往往分布的十分分散,且现有传统建筑往往位于交通不发达的山林之中,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难度是很大的。以马蚌乡的那岩古寨为例,由于其缺乏可供开发的配套旅游资源,且交通闭塞,那岩古寨的旅游开发步履维艰。可持续地开发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实现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新建建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只有在新建建筑物中赋予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并使之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才能确保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文化的存续和发展。在这方面,广西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南宁学院的风雨桥、南宁江南水街的鼓楼等等。

3 结语

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壮族先民就开始在驮娘江流域发展起自己的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驮娘江流域形成了壮族、瑶族、苗族、傣族等二十五个民族聚居共存的独特文化。传统建筑是驮娘江流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驮娘江流域先民数千年的文明与文化精华,是与当地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遗憾的是,随着驮娘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传统建筑正在逐步消亡。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之中,不仅可以实现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推进桂西地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在系统研究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的景观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景观的文化意义和保护发展措施,提出了将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关键词:建筑景观,价值评价,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韩沫.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06).

[3]梁炯.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思想[J].规划师,2003(05).

浅谈当代景观设计价值 篇6

1 当代景观设计的价值体现

1.1 关注人文关怀

当代的人文主义精神除了人的价值、人格的完整、人的尊严等传统内涵外, 又注入了时代精神。尊己尊他尊人人, 爱我爱你爱大家。共处于一个大的生态环境, 每个人都要有共同家园的概念, 树立爱护家园的意识观念。

现代化的小区将建筑、道路、绿化、水体与概念、文化、美学等将多种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 创造了多元化的功能小区, 以最大化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 使居民居住在其中能产生安全、舒适、放心、和谐的感觉, 以此实现人性化设计, 让人获得最大程度的归属感, 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1.2 体现城乡格局

城镇化是21 世纪以来人们一直热议的一个话题。目前, 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55%, 相比较改革之初不足20%的城镇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城镇化带来的格局变化也可以通过城镇的景观变化展现出来。

城市一方面深化了城镇住房改革, 加快了对改革开放以前修建的城镇棚户区和私房、危房的改造, 同时也加快了对老旧小区的改造, 另一方面大面积修建绿色、低碳、环保的现代化新式小区, 并根据布局进行功能化分区建设, 比如修建城市的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休闲娱乐区等。这提升了城市的整体规划水平和运作效率。

1.3 增添了艺术气息

艺术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 它是生活的升华。现如今, 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兴起了艺术之风。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办公楼“大裤衩”, 不规则的外形彰显了它的个性和不拘一格的风格, 还有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的鸟巢、水立方, 上海的东方明珠, 广州的“小蛮腰”, 台北的101 大厦, 香港的中银大楼, 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等。这些名片式的城市建筑都体现了现代化城市的个性, 远远看着就觉得美。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领略建筑景观艺术的美, 透过艺术, 它们更体现了每一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和与众不同的气质。

2 如何提升当代景观设计的价值

2.1 彰显城市的个性特点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发展变迁过程中形成的独具一格的精神品格, 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 是城市的灵魂和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这是专家对城市精神的解读。笔者个人认为, 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城市的血脉, 比如北京尊卑有序的四合院文化、贵义贱利的皇城文化, 广州勤奋务实的的岭南水乡文化, 上海中西融合、兼收并蓄的多元港口文化, 重庆热情似火的巴蜀文化……每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决定了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

2.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当今,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破坏。历史的教训要求我们必须直面严峻的现实,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用可持续发展观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要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 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比如武汉的中法生态示范城就是基于这个理念规划建设的, 其依托后官湖建设, 合作共建知音新城, 共建八大产业园, 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聚合国际生态、环保、节能技术, 促进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 并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和可持续发展为一体, 打造生态之城、文化之城、产业之城。这个生态示范城为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提供了样板, 同时也为当代景观建筑设计提供了国际上多元化的先进设计理念。

2.3 提升人文内涵, 培养高素质人才

见过美丽的大海边在每次五一、十一过后布满了垃圾吗?听过某某历史文化旅游区文物建筑上写着到此一游的新闻吗?这反映着当下国人文化素质低下的问题。这类事件目前层出不穷, 再美丽的风景、景观, 再古老的历史遗迹, 也经不住人为的污染和破坏。

“科教兴国”是国家很早提出来的国策, 意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提升了国人的文化素质, 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人们才会有更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才能珍爱我们家园的一草一木, 才能学习到国际更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 更好地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提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3 结束语

我们美丽家园的建设离不开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中, 我们要协调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对景观设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我们一定要时刻跟紧时代的步伐, 由理论到实践, 不断地借鉴、学习、创新, 这样景观设计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王向荣.西方现在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河南槭树科植物资源及景观价值 篇7

1河南槭树科植物资源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 北纬31°23'~36°22', 东经110°21'~116°39' 之间, 地势西高东低, 北、西、南三面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跨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一般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 春季干旱风沙多, 夏季炎热雨丰沛, 秋季晴和日照足。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之间, 1月-3~3℃, 7月24~29℃, 大体东高西低, 南高北低, 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240 d。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 mm, 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 大别山区可达1 100 mm以上, 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 常有暴雨。

槭树科植物的自然分布, 主要受地形地貌、海拔、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河南丰富的地理地貌及多变气候, 造就了植物的多样性。据《河南植物志》和《河南树木志》记载, 及段增强, 王太霞, 李贺敏等增补和订正[3,4,5], 目前确认河南自然分布的槭树科植物共有2属, 23种, 2亚种和9变种。除此之外, 河南的大别山桐柏山分布有毛果槭、安徽槭、阔叶槭, 伏牛山分布的庙台槭, 但均未见公开文献发表, 所以河南槭树种类远不止已知的23种。河南各大山系均有槭树科植物分布, 其中, 太行山区分布有9种1变种;伏牛山区分布有22种2亚种7变种;桐柏山区分布有14种1亚种1变种;大别山区分布有18种1亚种1变种[6]。孟庆法等人研究认为河南槭树科植物分布还与槭树科植物的起源和扩散有直接关系, 伏牛山处于中国槭树分布中心向华北、西北、华东扩散的通道上, 使其成为河南省槭树科植物的分布中心, 几乎包括了河南省分布的所有槭树科资源。

2河南代表性槭树科植物特征及景观价值分析

2.1华北五角枫 (Acer truncatum Bunge.)

又称元宝枫、平基槭, 落叶乔木, 树皮纵裂。多掌状5裂; 伞房花序顶生, 花黄绿色。翅与坚果等长, 翅果形似元宝, 故名元宝枫。冠大荫浓, 树姿优美, 叶形秀丽, 嫩叶红色, 秋叶变金黄色。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耐干旱贫瘠, 耐半荫, 耐寒, 较抗风, 不耐干热和强烈日晒。适于做庭荫树、行道树。其移栽成活率极高, 宜可用于荒山荒地绿化。生产中常用的还有五角枫 (Acer mono Maxim.) 易于其混淆, 五角枫为叶基心形, 翅果开张成钝角, 翅长约为坚果的2倍。

2.2三角枫 (Acer buergerianum. )

又名三角槭, 落叶乔木, 树皮粗糙。当年生枝紫色或紫绿色, 叶纸质, 通常浅3裂。花多数常成顶生被短柔毛的伞房花序, 先展叶后开花, 淡黄色。翅果黄褐色。三角枫树干挺拔、树姿优美, 秋季叶多变红色, 故有“红树”之称, 色鲜质亮, 甚是美丽。宜作行道树、庭荫树或孤植于稀树草地。

2.3长柄槭 (Acer longipes Franch.)

落叶乔木, 树皮灰色或紫灰色, 小枝圆柱形;当年生的嫩枝紫绿色, 无毛, 叶5或3裂, 下被灰色短柔毛, 在叶脉上更密;叶柄细瘦。花淡绿色, 翅果长3 cm, 果翅近直角展开。长柄槭树姿优美, 叶片较大, 小枝密集, 叶色浓绿, 落叶较晚, 早期生长迅速。适于做行道树、庭荫树。

2.4茶条槭 (Acer ginnala Maxim.)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树皮灰褐色, 单叶卵形常3浅裂, 边缘具不整齐重锯齿或小裂片, 翅果两翅直立, 展开成锐角或两翅近平行, 有时呈紫红色。夏季红色翅果簇生枝端, 甚是美丽, 秋季叶变成鲜红色, 是极佳的秋色植物。可栽作绿篱及小型行道树, 屏风, 丛植, 群植。

2.5飞蛾槭 (Acer oblongum Wall.)

落叶或半常绿乔木, 当年生枝紫色或淡紫色, 叶革质, 矩圆形或卵形, 全缘, 基部近圆形, 上面绿色, 有光泽, 下面有白粉或灰绿色。翅果幼时紫色, 翅张开成直角。飞蛾槭树干挺拔, 树皮细裂, 冠圆形, 秋叶淡红色或绿色, 是一个观赏价值高的乔木树种, 适于做行道树、庭荫树。本种抗寒能力稍差。

2.6安徽槭 (Acer anhweiense.)

落叶小乔木。树皮平滑, 淡灰褐色。小枝圆柱形, 绿色或淡紫绿色。叶纸质, 外貌近于圆形, 基部深心脏形, 常9裂, 果序伞房状, 翅长圆形张开成钝角。花期不明, 果期9月。安徽槭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本土槭树, 树姿优美, 叶形美丽, 叶色艳丽, 秋季叶色变丰富, 从绿色、黄色、橙色到红色, 远观五彩斑斓, 异常美丽。适于屏风, 群植或孤植。杈叶槭 (Acer robustum Pax.) 与安徽槭的亲缘关系相近, 区别在于杈叶槭仅背面脉腋有白色簇状毛灰色短柔毛, 常7~9裂, 果实的翅近于长圆形, 张开成钝角。

2.7葛萝槭 (Acer grosseri.)

落叶小乔木。树皮黄绿色, 光滑, 1年生小枝绿色或紫绿色。叶卵形或宽卵形, 常3裂或不裂, 中裂片三角状卵形, 侧裂片较小, 花单性, 通常排列成下垂的总状花序。翅果, 熟前淡紫色, 熟后黄褐色, 张开成钝角或近于水平。葛萝槭的树皮绿色鲜亮、光滑无裂, 秋叶色变丰富, 以极具穿透力的橙黄为主, 异常美丽。葛萝槭干形稍差, 不耐夏季干热, 适于林缘列植、孤植。

2.8鸡爪槭 (Acer palmatum Thunb.)

落叶小乔木, 小枝红棕色。掌状7~9裂, 基部截形成心脏形。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锐齿或重锐齿。由紫红小花组成伞房花序, 翅果展成钝角, 向上弯曲。冠形优美, 叶形秀丽, 叶入秋艳红色。宜植于草坪、土丘、溪边、池畔或点缀墙隅、亭廊、山石间。鸡爪槭变种较多, 叶色、叶裂非常丰富, 但大多存在不耐干热的问题, 在中原地区可观赏期很短, 生长不良。

2.9血皮槭 (Acer griseum[Franch.]Pax)

落叶乔木。树皮红棕色, 自然卷曲, 鳞片状斑驳脱落。当年生枝淡紫色, 密被淡黄色长柔毛。复叶有3小叶, 卵形, 椭圆形或长圆椭圆形;聚伞花序有长柔毛, 花淡黄色。果皮坚硬, 黄褐色, 近于卵圆形或球形, 密被黄色绒毛;翅张开近于锐角或直角。血皮槭中特有的观赏价值很高的树种之一, 树皮薄纸状剥裂, 褐红如血, 奇特可观。树叶春、夏季为绿色, 叶脉、叶柄及新梢为红色, 秋季全树叶呈纯正国旗红, 非常壮观。适合种植在庭院中, 孤植或群栽于灌木丛中, 溪边、池畔、路边、石旁具有极高园林观赏价值。其类似种还有陕西槭 (Acer shensiense Fang et L. C. Hu.) 其区别为树皮紫褐色不开裂。

2.10建始槭 (Acer henryi.)

落叶乔木。树皮浅褐色。小枝圆柱形, 当年生嫩枝紫绿色。叶纸质, 3小叶组成的复叶。穗状花序, 花淡绿色。翅果嫩时淡紫色, 成熟后黄褐色, 果翅成锐角或近于直立。建始槭树干通直, 叶形美丽, 新梢暗红色, 秋季全树艳红色, 以片林景观最佳, 如天边火烧云。适于片植、丛植, 亦可用大规格树孤植。

2.11毛果槭 (Acer nikoense Maxim.)

即毛柄三叶槭, 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或深灰色, 粗糙。1年生枝淡紫色, 密被疏柔毛。具3小叶;纸质, 长圆椭圆形或长圆披针形, 侧生小叶基部斜形, 近于无小叶柄, 被长柔毛。聚伞花序。翅果密被短柔毛;翅略向内弯, 中段最宽, 张开近于直角或钝角。毛果槭树干挺拔, 枝繁叶茂, 尤其作为秋景树种, 叶色亮红色, 红叶期比同类种长1周以上, 极具开发潜力。适于用作景观大道或庭院绿化。

2.12金钱槭 (Dipteronia sinensis.)

落叶小乔木。小枝纤细。叶为对生的奇数羽状复叶, 小叶纸质, 边缘具稀疏的钝形锯齿。顶生或腋生圆锥花序, 直立, 花白色。果实的周围具圆形或卵形的翅, 嫩时紫红色, 成熟时淡黄色。金钱槭树姿壮丽, 枝叶舒展, 果如金钱, 悬挂枝间, 迎风摇曳, 饶有风趣, 具有很好的寓意和很高的观赏价值。适于行道树、庭荫树或孤植于稀树草地。金钱槭耐寒性差, 推广应用范围较窄。

3河南新引进彩叶槭树景观价值及适应性评价

3.1挪威槭 (Acer platanoides)

落叶乔木, 树冠卵圆形。枝条粗壮, 树皮表面有细长的条纹, 质地粗糙。叶片光滑、宽大, 秋季叶片呈黄色, 色彩持续时间长。伞状花序, 花黄绿色, 翅果。国王枫和花叶挪威槭是挪威槭中两个重要变种, 国王枫 (Ace rplatanoictes) 叶片春季深红色, 夏季则变成红绿色, 秋季转为橙色和深红色。花蕾和花梗的红色非常艳丽。花叶挪威槭 (Acer platanoides L. Cv. 'Drummondii') 叶片硕大, 叶边变色部分较宽, 新叶叶边粉红色, 老叶叶边银色, 可以一直保持整个生长季, 整株远看似披挂了银色瀑布,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良好的园林美化树种, 可用于行道树、片林的点缀, 也可种植于公园、庭院中。花叶挪威槭在河南可安全越冬, 但不耐高温和强烈光照, 郑州地区出现夏季焦边现象, 严重时整树叶落光。

3.2红花槭 (Acer rubrum L.)

大乔木。原产美国及加拿大, 树形呈椭圆形或圆形。叶片3~5裂。新生的叶子呈微红色。秋天叶子由黄绿色变成黄色, 最后成为红色或花红色。翅果红色。春天幼芽为浅红色, 夏季碧绿, 秋天为鲜红色, 彩叶期长、落叶晚。经过育种手段改良后产生许多优良品种, 如‘夕阳红’、‘十月光辉’、‘秋日烈焰’、‘秋焰槭’、‘太阳谷’、‘酒红’、‘夏日红’等。可广泛用于公园、小区、街道等。 (下转第56页)

其秋叶色变主要受环境因子影响, 在河南引种的很多品种秋叶变色很小或不变。

3.3复叶槭 (Acer negundo)

又名梣叶槭 , 原产北美洲, 落叶乔木, 树皮黄褐色或灰褐色。小枝圆柱形, 当年生枝绿色。羽状复叶, 有3~7 (稀9) 枚小叶;小叶纸质, 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雄花的花序聚伞状, 雌花的花序总状, 均由无叶的小枝旁边生出, 花小, 黄绿色, 先花后叶。翅果张开成锐角或近于直角。常见有金叶、花叶和粉叶变种。其中金叶复叶槭叶春季金黄色, 生长较快;花叶复叶槭叶片呈黄白色, 十分美丽, 秋季变为亮黄色;粉叶复叶槭幼叶是柔和的粉色, 整个生长季节一直保持, 成熟叶呈现黄白色与绿色相间的斑驳叶色, 老叶浅绿色。具白色边缘。从春季到秋季, 整个植株一直笼罩在一片粉色的天地中。可作行道树或庭园树, 用以绿化城市或厂矿。花叶复叶槭和粉叶复叶槭抗干热能力稍差, 高温干旱环境易出现焦边及落叶现象, 所有的复叶槭种或品种都易遭受天牛的危害。

4结论与讨论

河南槭树资源丰富, 仅选有代表性或景观价值较高的12个种。可以看出这些本土品种, 无论从观赏性, 还是适应性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立足本地优势资源, 发展河南特色槭树产业,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槭树是世界著名观赏树种。其观赏价值主要体现在叶色和叶形上。尤其是红色系的槭树, 在世界上众多的红叶树种中, 更是独树一帜, 极具魅力。虽然, 我国古时候已经认识到槭树的观赏价值。最早见于西晋诗人潘岳的秋兴赋中, 有“庭树槭以洒落”的诗句, 其后历代文人骚客更是对槭树十分钟爱, 吟槭咏枫之诗随处可见。但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 人们对槭树在园林绿化中应用认识不足, 造成我国各类绿化中槭树所占的份额远低于其他植物, 很难形成冲击力大的景观效果。所以提高园林绿化工作者对槭树科植物的认识, 更好地发挥槭树在绿色景观中的作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槭树种质资源丰富, 有得天独厚的观赏槭树原材料。但相关研究及开发远落后于国外。欧美和日本仅就鸡爪槭一个种, 已培育出450多个赏叶品种。近年来随着我国园林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地大量从国外引进观赏品种, 没经过严格的测试及驯化就大量繁殖推向市场, 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使部分苗农受到损失, 另一方面也挫伤了我国育种工作者的积极性, 可以说是对槭树产业的一大伤害。

参考文献

[1]方文培.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2]杨昌煦, 刘兴玉.中国槭树资源与观赏利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0 (1) :67-71.

[3]王遂义.河南树木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4]丁宝章, 王遂义.河南植物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5]段增强, 王太霞, 李贺敏, 等.河南槭属增补与订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27 (2) :69-71.

从景观价值论古建筑保护 篇8

关键词:景观价值,古建筑保护,恢复,养护

建筑作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成为人类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长河冲刷中留下的古建筑,是文化和历史的缩影,有着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对于这些古建筑的保护,是现在建筑研究的重要课题。

古建筑的意义,在人文方面,则是代表了一个时期的风俗风貌,是当时文化的缩影。一些见证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建筑,还有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则更具有历史意义。而在科学方面的意义,则是当时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

建筑的形式与结构与当时当地的科学技术有着极大的关联,欧洲石料丰富,而中国木材丰富,直接导致了中国古建筑以木制为主,欧洲则以砖石结构为主。对于古建筑的研究,可以获得对于当时社会科学技术的全面了解。

建筑是为人们生活提供场所,因此,人类的需求决定了建筑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前进,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建筑的形式以及语言也在发生着变化。中世纪基督教义的盛行,促使了拉丁十字巴西利卡教堂的出现,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入口朝西,祭坛在东边。巴西利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发展为洗礼堂),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建采光塔。为召唤信徒礼拜建有钟塔兼瞭望用。简单体型,墙体厚重,砌筑较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体现了早期基督教义对人生活的控制。

随后的哥特式建筑,追求内部空间高旷、单纯,具有导向祭坛的动势和垂直向上的升腾感,隐喻了对天堂的追求,因此形成了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的外形。因此,当时间流逝,人们的生活发生变化之后,原有的建筑形式也就失去了生命,其代表的追求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仅剩下纯粹的美学意义。对古建筑的维护和保护甚至再利用,要避免对于形式的简单复制,从而使古建筑失去生命而流于矫柔造作。

而对于具有历史研究意义的古建筑,或者有着重要文物价值,那么,就应当尽可能的保留现状加以保护。例如,长城、金字塔这种极具历史意义的建筑。对于这类建筑的再利用,应该严格的论证和细致的研究,以避免活动对于建筑的冲击。对于这类古建筑的修复和维护,可以利用现代的建筑手法和材料,但应尽可能的保持古建筑原有的风貌。

文中所提到的“Restoration”和“Conservation”,就是对于古建筑人文意义和技术意义两个不同方面予以保护的总结。

Restoration意为恢复,即对于古建筑进行维修和重建,从而使其恢复原有功能。但是,古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往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定位。

例如哥特建筑的飞扶壁,本意是为了解决追求内部空间高旷而产生的横向支撑不足的结构问题,但是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条件下,修缮后的飞扶壁往往失去其结构意义而退化为纯粹的美学追求。卡费尔特建筑事务所在大量的旧建筑改造和恢复中也发现了其问题,体量是确定的,房屋的结构通过承重体系也已确定,并且呈现自身的外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被束缚在保温隔音等纯技术问题中。但是,哪怕极少的更新也会影响建筑的外观,例如今天我们最常见的给建筑增加保温层这一措施,就会使得外墙面和窗面的距离加深,产生我们不满的窗洞效果。还有北欧地区常见的清水砖墙面,这一北欧常见的立面处理手法,在用外墙保温措施进行处理后,就失去了原有砖墙面因为本身砖的色彩深浅而形成的色彩丰富异常生动的效果,即使使用昂贵的烧制瓷砖代替,也无法重现。对于原有建筑的定位和使用用途的改变,也会使得建筑的内外观产生变化甚至是破坏。因此,单纯的对古建筑修缮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得意忘形,本来的意思是只要掌握了事情的本质,形式并不重要。这是中国哲学的体现。中国的审美情趣向来不注重对于形式的追求,上品的艺术品往往追求的是意在言外。这样的哲学含义对于建筑的恢复也有指导意义。

建筑的灵魂在人,是人在建筑中的活动给建筑以生命。因此,一切的形式都是为人服务。形式必须随着人一起生长发展。对于古建筑,其服务对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旧有的建筑形式往往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因此,对旧有的形式进行提炼和浓缩,大胆的舍弃其不合理的部分,以合适的形式加以改造,最终形成新的统一。

例如,卡费尔特建筑事务所在柏林韦丁区的一个变电站改造项目中,为了将这个变电站改造成为一个可容纳700多名员工的办公大楼,设计师拆除了大部分的隔墙和楼板,尽可能的使办公面积达到了最大化。同时重新设计了极富特色的西立面,调整了开窗的高度使得其满足办公的需要,新的窗框为保证其协调请了工匠标准化生产,从而使得这个废弃的变电站在保留了原有的锯齿状立面的工业风格的同时焕发出新的风采。中国的沧浪亭也有类似的经历,每一任园主都在前一任的基础上加以改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沧浪亭。

死板重制古建筑原有的形式带来的失败案例不胜枚举。前一阵子参观无锡的惠山古街恢复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原有民居被推平重新建造。建成后的古街完全恢复历史风貌,唯一的不同是岁月在建筑上蚀刻的痕迹被一洗而空。中国的木制古建,为了适应以木材料为主的承重体系,发展出了梁主榫椽等复杂精巧的木制承重结构,不仅结构上完全满足承重稳定的要求,还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但是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单纯的1∶1复制出来的古建,完全失去了木制结构轻巧灵动的感觉,成为无病呻吟矫柔造作的累赘。模式化的街景处理,完全没有当初各家姿态各异、相互依存、生活气息浓厚的街景韵味。

Conservation意为保护养护。对于对象建筑,究竟什么值得保护是设计师首要思考的目标。曾经参与过一次古寺庙保护的项目,当时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保护的不是形式,而是本质。佛法有云,桫椤双树,一枯一荣,菩提树下,百诘莫诃。冥冥世间,南无佛陀,芸芸众生,释氏圆坐。燃灯一指,转世成佛,苍鹰逐鸽,割肉证身。罗汉菩萨,万物虚像,众生平等,皆……其意为人生死相随,悲喜相依,有始有终,而时间真理不灭,虚象幻灭……因此,不执著于形式的消亡而追求本质的永恒,我们在寺庙崩坏的地方以有机玻璃1∶1还原其结构,而对于其毁坏的地方不做修理,任其自然消亡,最后只有一个虚无的骨架立在土地上,其原有的建筑已经消亡。我们试图保护的是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建筑所代表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具体的建筑形式。诚然,当初设计不免陷入感伤主义的误区,对于建筑本身的形式美没有追求,从而使建筑空洞无物,反而失去了建筑的本义。但是,从这次失败的尝试,给了我们思考的余地,究竟什么是古建筑真正值得保护的东西,这个是古建筑保护无法避免的问题。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是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始终不够,这个固然和我国古建筑以木制为主保护难度比较大有关,但是更为主要的是保护的观念有误区,保护的意愿是好的,但是像无锡惠山古街那样全盘推倒重来的做法,无疑是适得其反。保护的技术手段固然重要,相比而言反而居其次。

参考文献

景观价值 篇9

关键字:原生态;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规划

一、城市景观规划的概念

城市景观规划简单来说是指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利用生态科学的相关原理并结合景观设计的主要方式方法,挖掘城市内外部各种可加以利用的资源,如当地特色的建筑、植被或历史内涵,利用这些优势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是一种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景观规划办法。

城市的发展,很多时候会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竞争关系,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面积也会水涨船高,这样就难免会对城市周边的水系、地形造成一定的影响,迫使这些原生态环境,逐渐被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求所驱逐。同时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渐增大,人们也都想到大自然中放松身心、游乐玩耍,这也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干扰。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做好一个长远的城市景观规划就尤为必要,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规划,着眼的不单是满足人们现在对于城市环境的各种需求,同时还应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人们的需求考虑在内,因此城市景观规划都要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二、原生态环境理念内涵

西方生态学家中瑞恩及考恩于1996年提出了城市生态设计的基本定义:城市景观规划要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达到最小的程度的设计形式都可称为生态设计。所谓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是指城市生态设计应尊重当地生物多样性,同时减少人们对于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肆意剥夺,保证周边生态环境中水系、植被、生物的协调性和生存质量,进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一)与周边生态协同发展

原生态环境理念是指生物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可以相互适应、和谐共存的一种状态。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系统,复杂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的庞大性上,我们所在的生态系统包罗万象,既包括我们人类也包括世界上的万千生物。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它是脆弱的,随着人类近代文明的大发展,逐渐产生了很多生活垃圾,且这些生活垃圾对于生态系统来说,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可以消化,但是目前我们人类制造生活垃圾的速度远比生态系统能够消化的速度快得多。

(二)自然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

城市景观的规划都是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的,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直接决定了该城市景观设计的主题风格,而且城市本身也是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一种伟大的产物,其本身就是自然环境中有机的一部分。自然环境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要素主要包括,第一:地形地貌,城市景观设计要求设计要符合当地地形地貌,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是影响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条件,它对植被、水系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从我国的地貌来看城市居住区大致可分为平地、丘陵和山地之分,不同的地貌不仅会使景观设计有很大不同,如果运用不好,会使居民的视觉空间造成很大的浪费,在居住区美观度上也会造成损失。

第二文化背景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谈论城市生态环境就不能不谈当地特有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一地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一个首要因素,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设计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三)城市景观的生态效应

城市景观的生态效应主要体现在城市对于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影响,由于城市更多的是依据人们的生活习惯或者喜好偏向进行设计,这就会使该地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中,只适合少数生物生存,而更多的生物会逃离到离城市较远的地带去。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居民的审美疲劳,使城市缺乏了人情味和大自然的味道,因此人们对原生态自然景观的需求显得越发强烈,这一点在人们喂养的宠物越发多元化上可以展现出来。人类是从纯粹的原生态环境中进化出来,其内在需求也是与原生态的环境相吻合的,城市景观设计不考虑城市内部生物的多样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居住体验。

三、原生态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原生态设计要求的就是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建立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原生态设计理念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可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率,城市内部寸土寸金,利用原生态的设计理念可以将城市土地利用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在此理论指导下,城市景观设计对于周边的地形地貌的破坏是非常小的,进而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对每一块土地进行充分的利用,而非依人类的意志对城市的地形进行肆意的更改。

其次原生态理念的社会意义还体现在使城市回归自然,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更多地拥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身心得到放松;同时原生态的设计理念还会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每一座城市,由于其独特的水土气候、文化背景、风俗传统,都会使其在众多城市中独树一帜,原生态的设计理念,可以很好地保存城市的原生态特色,使城市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二)经济价值

由于原生态设计理念没有破坏周边的生态系统,让生态系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规律进行新陈代谢、消化更新,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景观的维护成本,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绿化植被寿命很短,往往没多长时间就要更换一批,这主要是因为当地的设计理念没有遵循原生态理论,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也消耗了更多的经济价值;同时原生态设计理念,可以为居民提供非常舒适良好的休闲环境、娱乐场所,这样一方面使居民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放松了自己的身心,同时增加了就业,可以更好的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另外原生态设计理念可以增加城市资产,周边生态系统始终处在不断生长更新的状态,这给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同时也为城市增加了很大的绿色价值。

(三)生态价值

原生态设计理念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而原生态设计理念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让城市的生态系统可以尽量实现自我更新、自我消化;同时原生态设计理念也旨在保护城市中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是原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特征,保护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一方面增强了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乐趣;另外原生态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可以为城市减灾防灾上,由于原生态设计方案对于周边的地形地貌、水系特征影响最小,这样也不会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而也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相关的水灾、地震等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很多。

(四)历史价值

如上文所说,每个城市都有其本身的特色,或因其自然气候或因历史传承或因风俗习惯。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持城市的这种独特价值,保护地域文化,使之不至于失传,同时让每座城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展示自己的特色,体现自己的历史传统。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现象,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让人感觉任何一个城市无非是高楼大厦,并无别的什么特色,造成城市的识别度非常低。如果以原生态设计理念为指导进行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让每座城市都会有自己的明信片。

四、原生态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一)原生态理念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主导作用

原生态的环境决定了城市景观设计的主基调,未来在城市景观设计上也应在这种主基调上进行自己的建设和规划,这并不是抹杀人们的创造性,而是体现人们创造性的时候。有原则的设计才是创造性的设计,如果任其天马行空那城市的特色势必将会再现“一朝天子一番景致”的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城市特色的一贯传承,也破坏了原生态环境的主色调。

(二)城市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任何一个景观都是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当中,唯有两个系统实现相互协调,才能使两个系统可以长期地保持健康的发展趋势。如果两者不能相互协调,那就会使二者都遭受很大的影响,内部的自我更新都会变得非常缓慢,也会使系统内部赖以生存的生物遭受很大的痛楚。

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城市内部的这一系统要与周边的原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周边的原生态系统可以实现自我更新,为城市提供丰富的物质,同时城市景观也会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这种依存关系。

(三)更加重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关系

城市的景观设计本质上也是人类意志的体现,如果人们的意志没有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境界,那良好的景观设计也是无从谈起的。原生态的设计理念,强调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关系。人类与原生态环境的协同关系不但体现在人类不应向大自然无限索取和破坏环境上,同时还需要人们为自己身处的自然景观加入一定的人文气息,世界上无论哪一种自然景观之所以引人入胜,都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一种人文气息,展示着人类的一种生存理念和人生哲学。

五、结语

城市作为人们的居住环境,同时也代表着人类的生存意志,城市之中的景观设计也是如此,但是目前很多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畸形发展趋势,使得城市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在此种情景下强调原生态的设计理念,利用原生态的设计理念,提升其对城市所带来的经济、社会、人文价值,进而对于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的城市形象、协调人类与城市周边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跃中.场地规划设计:缺失的环节—对当前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J].建筑学报,2007,(03) :18-20.

[2]易敏,沈守云.浅析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科技,2006,(06) :1-2.

作者简介:

景观价值 篇10

两株云杉位于乡级干道边村民家门前, 苗木所有者和占地方对赔偿事宜未能达成一致, 故决定由本评估公司进行评估。双方对树木的用途存在争议, 评估机构认为, 鉴于两株云杉位于乡级干道边村民家门前, 树木的防护和用材功能不显著, 林木用途为多为景观观赏, 故按景观树进行评估。观赏树木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的, 而且用途单一, 不由成本及其他因素来决定。因此, 观赏树木的评估方法一般都采取“成交价比较法”。“成交价比较法”是以市场相同观赏树木 (参照物) 的现行市场价为比较基础, 用因素差异作调整来估算评估价值的方法。

1 现场踏查情况

时间:2014年4月1日

地点: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长岭乡

资产核查情况:树种为云杉, 2棵云杉生长情况基本相同, 高度20米, 冠幅6米×6米, 主干高2.1米, 胸径分别为36厘米和38厘米, 经到当地相关部门调查得知两株云杉至今林龄已有75年。

注:林分质量调整系数参数表附后

2 评估原则与依据

2.1 评估原则

(1) 独立性原则: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的第三者地位, 评估工作不受委托人及外界意图及压力的影响, 进行独立公正的评估。

(2) 客观公正原则:在评估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事实材料为基础, 以事实求是态度为指针, 实事求是的得出评估结果, 不可以以自己的好恶或其他人的情感进行评估。

(3) 科学性原则:必须遵循科学的评估标准, 以科学的态度制定评估方案, 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资产评估[1]。

2.2 评估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 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有关规定。

(3) 森林资产委托评估协议书。

(4) 现场勘查所得照片。

(5) 委托方提供的合同、资料。

3 评估方法确定

选择的评估方法为市场法中的成交价比较法。成交价比较法, 是根据市场上与被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近期交易资产参照物的价格, 通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被评估资产与交易资产参照物的差异调整后以确定估测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1]。

成交价比较法公式E=K×Kb×G

K林分质量调整系数。

Kb物价调整系数, 可以用评估基准日工价与参照物价交易时工价之比或者用评估基准日的价格和交易时的价格之比。

G参照物的市场交易价格[3]。

4 可比实例交易情况

作为市场法的具体方法, 它的使用前提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1) 利用参照物进行评估, 且参照物与评估对象必须相同或相似, 即具有可比性;

(2) 参照物的交易时间与评估基准日间隔不能过长[2]。

林分质量调整系数等级划分参考表

5 参数选择

关于风景、观赏树的评估案例不多、技术方案尚不成熟, 有关调整系数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筛选和校正。

K林分质量调整系数:林分质量调整系数的确定是个复杂的过程, 鉴于本案例两株云杉, 并非珍贵名树古木, 林种也非防护林和用材林, 故林分质量调整系数主要从立地条件等级、地理区位等级、林木生长势等级、树木直径、形态等级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林分质量调整系数均以待评估对象作为基数100%, 其它可比交易实例均以基数为准, 进行上下调整。因素差异调整, 是以确认的参照物为基础, 将委估对象与参照物的可比因素进行比较, 确定两者差

异的程度 (%) 。一要客观地确认委估对象与参照物可比差异因素的具体内容。二要对确认的差异内容以参照物为标准逐一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 确定因素差异的差异幅度 (%) 。三要综合分析确认总的差异控制幅度, 各项差异因素差异的幅度的总和一般应控制在10%左右, 最多不超过15%比较适宜, 如果超过15%, 则应考虑重新确认参照物。

Kb物价调整系数:因为交易时间均为同一年, 故物价调整系数为1。

G为单株成交价。

6 计算待估树木价格

根据上述公式和系数进行计算。

交易实例A修正后单价为:

8 750×100/100×100/125×100/100×100/65=10 780元

交易实例B修正后单价为:

9 78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9 780元

交易实例C修正后单价为:

10 060×100/80×100/125×100/80×100/145=8 677元

被评估对象的评估值= (10 780+9 780+8 677) ÷3=9 746元

7 评估结论

由于两株云杉各项调查数据接近, 所以视为价格均等, 由此得出评估价值为:9 746元/株×2=19 492元。

8 结语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对森林资源资产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可以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是自然资源资产化计量的重要工具, 是社会全面认识森林资源价值,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3]。在成交价比较法中林分质量调整系数至关重要, 因此通过对林分质量调整系数进行科学的筛选和校正, 进而得出科学的评估结论, 确保评估结果科学、可靠。

摘要:评估方法的选择要与评估目的、评估时的市场条件、被评估对象在评估过程中所处的状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相适应[1]。关于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实际上是专业评估人员根据实际条件约束下的资产或模拟条件约束下的资产的价值进行理性分析、论证和比较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做出有足够理由支持的价值判断。森林景观资产评估中都将市场法排在评估方法的前列, 市场法的本质是根据替代原则, 经比较分析评估林木资源的价值。该案例评估方法采用市场法中的成交价比较法, 类比分析被评估资产与交易资产参照物的差异, 通过林分质量调整系数进行科学调整后, 实现准确确定估测资产价值的目的。

关键词:景观树,评估方法选取,类比分析法,林分质量调整系数

参考文献

[1]张玉珍, 徐寒.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研究综述及探讨[J].科技和产业, 2006 (9) :36-39.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景观价值】推荐阅读:

景观绿化08-28

景观类型07-15

景观分类07-16

景观雕塑05-12

区域景观05-12

景观分区05-13

景观河道05-14

市政景观05-15

海绵景观05-16

中心景观05-19

上一篇:高中开放性问题与理念下一篇:实验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