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健康(精选6篇)
景观健康 篇1
摘要:环境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 康复景观在循证设计、园艺疗法等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取得长足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康复景观的设计目标和设计方法, 提出社区景观健康体系构建的方法与要点。
关键词:康复景观,循证设计,社区环境健康体系
社会的发展进步往往带来了环境的负面影响, 环境问题导致的健康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在当下的中国这些问题显得尤其的突出。然而景观在调节人的心理和修复社会交流能力方面, 毋庸置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刺激, 平缓情绪, 敞开心胸, 使心理、社会两方面机能与生理的恢复同步, 最终达到良好的状态。
1 环境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生理、心理、社会3个方面都良好的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障。健康也可描述为一种“可以自我更新、平衡和发展”的状态。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和地壳岩石中这些元素含量的分布明显相关, 反映出人与自然在物质上具有一致性[1], 自然界组成元素的失衡可能导致人体的物质平衡破坏, 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现在环境的逐渐恶化导致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病的出现。环境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来源于环境反馈。所谓的环境反馈大致可分为2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的馈赠, 即自然界本身;另一方面是污染反馈, 即人为活动的代谢产物 (包括科学实验、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等) , 给人类带来的致病因素[2]。
2 循证设计与康复景观
2.1 循证设计
循证设计是在循证医学和环境心理学基础上诞生的一种设计思想, 强调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数据来证实环境对健康的实证效果和积极影响。
2.2 康复景观
康复景观是指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并将户外景观作为重要的医疗资源的景观环境, 目的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心理、职业和社会生活上的功能, 提高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 改善其生活质量, 促使其重返社会。
3 康复景观的特征与设计目标
3.1 康复景观特征
康复景观刺激五感, 提供各种空间, 调节病人的情绪, 从根本上减缓压力, 帮助身体达到更为和谐的状态, 再配以适当的药物, 便可以实现加速康复的目的。康复景观应该具有5个共同特征:明晰、通达、聚会场所、私密空间、心灵启示以及自然元素最大化。
3.2 康复景观的设计目标
一处康复景观若要物尽其用并发挥全部潜能, 必须考虑的因素有:可见、通达、亲和、静谧、舒适、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设计。以其有助于减缓压力为前提, 康复景观的设计目标可以包括以下:
(1) 创造体育运动和锻炼的可能性; (2) 提供选择、探秘和体验控制感的设施; (3) 提供聚会和体验社交援助的场所; (4) 使人们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开展其他积极的活动; (5) 道路宽度、坡度、植物及种植池高度与形式等要素, 必须要考虑便于弱势人群接近和进行园艺治疗; (6) 在花园的边缘空间和活动的特殊区域加强引导标识和温馨的说明语句; (7) 具色彩、芳香、诱导昆虫鸟类、无伤害性的多样性植物搭配; (8) 提供更加广泛的使用项目来刺激感官和提高活动机能, 提升个人感官的全面健康; (9) 花园平和简洁, 易于参与和维护[3]。
4 社区环境健康体系构建
4.1 社区功能空间
社区户外景观空间是人们平时最经常接触的户外环境, 社区良好的景观环境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社区的户外环境中含有直接对人的身体机能产生有益影响的因子, 如新鲜空气、阳光、流水、散发有康复作用香味的植物等, 这些因子能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 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降低血压, 对机体产生镇静作用[4]。在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如社区慢跑道、亲子活动空间、健身活动空间、架空层等区域设施相关的健身设施, 提供健康体系的基本设施需求, 可以帮助人们通过锻炼获得身体健康。
4.2 社区康复花园
社区康复花园则是以治疗花园、园艺疗法为基础, 在社区的景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之外, 更加注意整体空间的健康作用, 尤其是植物种植的医疗保健作用。主要的空间形式可以考虑利用一些小型的活动空间, 布置如松柏类、银杏等保健植物。也可以在一些社区园路两侧布置保健植物。
4.3 社区康复服务
园艺治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利用植物栽培和园艺操作活动, 从患者社会、教育、心理和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4]。在社区景观空间建设营造过程中以及后期的维护使用中, 应该积极发挥专业设计机构、社区物管的组织管理作用。在社区户外活动空间使用过程中, 可以通过社区的园艺活动组织, 普及园艺健康知识, 向中老年居民推荐康复花园的理念、空间体验以及园艺疗法, 同时也可以针对青少年推广相关的园艺活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社区户外活动, 使得景观健康体系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身心, 帮助人们活动心理的健康。
5 总结
康复景观作为应对生态环境病的重要手段, 在社区健康体系构建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设计应用应该考虑整体社区的发展、定位及其他方面因素, 康复景观在社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往往是全面的、系统的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孙贵范.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张伟涛, 邰宇.浅析环境反馈与环境疾病[J].黑河科技, 1999 (4) , 42-43.
[3]张文英, 巫盈盈, 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 2009, 25 (8) , 7-11.
[4]赵瑞祥.景观疗养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 2009, 18 (3) :195-196.
高层住宅景观健康设计 篇2
国内高层住宅景观健康设计理论关系最为密切的有2005年清华大学罗锦维的《高层住宅健康外环境规划设计研究》。该论文以营造健康环境为目的, 从设计要素、设计策略和性能评定等方面探讨, 试图形成一个好的设计指导方法, 从而实现健康居住的目的。高层住宅方面有:张春利的《浅谈现代高层住宅的健康设计》和邓可祥、邓辉、王雪红等著的《健康住宅理念下的高层住宅设计》等一系列硕士论文文献。
2 我国高层住宅景观健康存在的问题
2.1 健康设计理念缺乏
目前, 绝大多数高层住宅设计健康理念缺乏, 国内健康住宅样本只有13个。仅有的一些健康设计也仅仅是浮于表面, 用来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商业手段。
2.2 绿地质量差
现实生活中高层住宅过于密集, 导致人均绿地不足。小区内不注意绿化功能, 甚至一些小区内种草不种树或种树过少, 致使小气候得不到改善。
2.3 景观空间尚未形成系统
为最大限度利用景观, 近年来小区大多采用围合式设计, 中间用于小区绿化或景观。由于楼宇之间没有通风口, 影响小区的自然通风, 有的地方风疾吹而过, 有的地方则终年成为空气流通的死角, 不能形成有效对流。
2.4 植物选择与配置随意
现有居住区中的植物配置成了开发商吸引眼球的卖点, 没有真正从居住健康方面着想, 对健康树种的选种不甚明了, 更有甚者一些蒿属植物的配置成了居住区主要的花粉污染源, 直接危害了居民身体健康。
3 城市高层住宅景观健康设计
3.1 设计原则
3.1.1健康性。居住环境要适宜居住健康, 首先考虑防灾抗灾的能力, 并配置其必要设施。其次, 组织好住区内的交通, 以减少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 (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此外, 还要考虑居民交往和室外活动的需要, 要有足够的交往空间以满足居民室外活动的需要。
3.1.2人本性。高层住宅景观健康设计的首先要合理配置各种景观环境功能, 以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其次, 还要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 将空间景观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氛围的家园, 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和舒适, 获得居民认同。
3.1.3可支持性。景观健康设计应该具备良好的可指导性和切实的可操作性, 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无异于镜花水月。
3.2 设计方法和策略
3.2.1引入新的指标保证绿地量。健康住宅的绿化系统应符合下列指标:1绿地率≧35%, 建筑密度≦25%, 绿化覆盖率≧6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m2/ 人。2硬质景观用地占集中绿地面积≦30%, 并应使用绿色环保材料。3植物丰度指标:乔木量≧30株 /hm2绿地;立体及复式种植组群占绿地面积≧20%。4植物种类:三北地区木本植物≧40种;长江流域地区木本植物≧50种;岭南珠江流域木本植物≧60种。
3.2.2形成立体化的园林体系。需要加强高层住宅建筑与园林的结合, 加强立体绿化体系的建设, 实现对整个高层住宅的绿色包围和贯穿, 使居民尽可能多地接触绿色。在水平方向园林环境贯穿高层住宅和垂直方向, 园林环境形成垂直镶嵌体块, 充分利用绿色景观净化空气、调节温度及湿度、改善小气候和降低噪音等诸多功能, 形成全方位绿色生态网络, 发挥绿色生态效应。这样既能使住户与园林环境全方位接触, 促进可亲近性, 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
3.2.3创造健康植物体系。 (1) 植物配置形式多样化。墙面绿化的具体形状很难控制, 但大体轮廓还是可以通过栽植数目、种类和方式来控制。 (2) 点缀式。以观叶植物为主, 点缀观花植物, 实现色彩丰富, 如地锦中点缀凌霄、紫藤中点缀牵牛等。 (3) 花境式。几种植物错落配置, 观花植物中穿插观叶植物, 呈现植物株形、姿态、叶色、花期各异的观赏景致, 如大片地锦中有几块爬蔓月季、杠柳中有蔫萝、牵牛等。 (4) 垂吊式。放置种植槽 (盆) , 种植花色艳丽或叶色多彩、飘逸的下垂植物, 让枝蔓垂吊于外, 既充分利用了空间, 又美化了环境。材料可用单一品种, 也可用季相不同的多种植物混栽, 如凌霄、木香、蔷薇、紫藤、地锦、菜豆、牵牛等。
3.2.4景观安全设计。通过不同级别交往空间的设计, 创造机会使邻里可以到达和可以在半公共空间停留, 起到群众自然监视的作用。合理安排住区夜间照明, 营造预防犯罪的心理安全环境。
4 结论
重视并改善高层居住环境质量, 应当是建设我国人居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应互相协作, 实现景观与规划和建筑的互动。
摘要:针对我国高层住宅景观健康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如健康设计理念缺乏、绿地景观量少质差、景观空间尚未形成系统、植物选择与配置随意等。在此基础上尝试总结城市高层住宅景观健康设计可采取的具体方法, 即引入新的指标保证绿地量, 形成立体化的园林体系, 倡导“运动中享受健康生活”, 景观安全设计等。
关键词:高层住宅,健康,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开彦.健康住宅——人类居住健康与健康的人居环境[J].城市住宅, 2002 (4)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研究 篇3
保护湿地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维持湿地稳态、环境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从2004年开始的,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在杭州试点启动,以“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随后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有无锡梁鸿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公园、北京湿地公园、泗县石龙湖湿地公园、汉石桥湿地公园、洪泽湖湿地公园。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以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人提出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湿地公园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是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我国对湿地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对湿地公园的健康评价的研究较为落后,尚没有完整、系统、科学的评估体系。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知识,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生态学方法等,对在建设湿地公园当中已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用已有研究成果预计可能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湿地公园健康分析评价体系,推动湿地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 景观健康分析
2.1 景观健康的内涵
景观是指人类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工业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经济的加速发展及社会变革,使得人类对环境的干扰成倍增长。景观的功能遭到破坏和阻碍,有些景观正在逐渐受到污染,直至退化消失。景观退化的主要特征是景观的主要性质如生物多样性、异质性、整体性等遭受破坏,景观破碎化水平变高,景观功能不完整、环境稳定性差,受到胁迫后恢复能力变低等。
“景观健康”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Leopold认为景观健康是“土地的自更新能力,即土地在人类利用下未损伤自身的机能”。目前关于景观健康还未统一概念,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有各自不同的概念阐述,曹宇等结合了前人的论述,给出了景观健康的定义:在积极干扰下,人类对景观进行影响,但不导致景观结构的稳定性和其正常效用;在一定周期内,由干扰导致的景观演变不会波及到周围的景观秩序[1]。
在国内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比较成熟,但是景观健康的研究比较少。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一种正常状态,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社会组织、自然系统及人类健康的整体性[1]。与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健康不同的是,景观健康概念的提出蕴含着其在研究城市的格局、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比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健康更为合适的尺度,而且景观健康体现了一种“动态平衡”,景观原来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可以通过格局的重新构建达到一种新的平衡[2,3]。由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外景观健康研究仅限于对概念的阐述和理论的研究,对案例研究较少。
2.2 景观健康的标准
从景观角度考虑,景观健康需要满足两个主要目标:产生生态效益的物质基础不会因为人类的干扰而受到大幅度变化;具有不断适应未来变化进行调整的能力[1]。
作为新概念,景观健康的标准未得到统一,目前大多数人认可的内容为包括健康的景观有稳定的持续性,在没有外界扰动下,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内稳态能力强,在受到干扰情况后,可以维持或恢复自身正常的能力;不会危及到邻近景观环境或是影响人类社会的稳定;具有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可以提供动植物的生理过程所需的基础,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并提供人类社会所需的服务功能;具有景观美学效益,能够提供文化、科学、精神支持[1]。
3 湿地公园研究进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规模正在日渐萎缩,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重视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恢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恢复生物栖息地。目前湿地公园建设成为有效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和维持、扩大湿地面积的有效途径[4]。近些年来国外对湿地公园主要从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国际著名湿地公园一般建设在自然湿地保护区周围,通常作为国家公园的补充,甚至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5]。
我国湿地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对湿地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基础资源调查,但是在湿地公园建设研究方面目前十分薄弱,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对湿地的重要作用重视起来,湿地公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湿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仍处于起步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景观建设、景观价值评价等方面,尽管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还不成熟,但是公园建设方兴未艾。据统计,全国己部分建成、新建及正在规划中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共68个,截至2009年12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命名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计37处[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湿地公园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领域侧重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湿地的评价与监测、栖息地重建等方面,应用湿地生态系统原理于城市发展、污水处理、雨水回收、景观美学的实例较少,并且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面,理论基础薄弱,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5]。对于湿地的健康体系研究也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体系也日益走向成熟,但已有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近些年,主要从生态系统、流域、景观生态的角度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6,7,8,9],结合湿地公园特征的景观健康研究还没有开展起来,对于湿地公园本身的大多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中的某个环节进行探讨,缺乏完整的系统的案例分析、定性研究和理论探讨[10]。
4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体系
建立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与展示,突出湿地公园本身的具有主体性、生态型和自然性。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新的目标和评判准则,通过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可以为以后中国湿地的发展提供相关的依据。
4.1 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的原则
景观健康是一种景观与人类互不干涉而又互惠互利的状态[2]。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评价涉及多个方面,指标体系要能够完整准确的反映湿地公园健康状况,具体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发展水平。选择有针对性的指标,概念清晰、涵义明确,可以进行量化处理,而且指标之间既要有内在联系,又要避免产生冗余。
(2)综合性原则。
由于湿地公园的景观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美学的复合系统,应该全面反映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美学系统的主要属性,在这个研究框架内进行研究,才能对景观健康做出科学的评价。
(3)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湿地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征、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方法,便于与其他国家的相似区域比较研究,应尽可能选取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科学指导实际工作。而且评价指标不是越多越好,保证数据的易得性和可靠性、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用于反映湿地公园景观的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要可测量,数据便于统计和计算。
(4)区域性原则。
不同湿地公园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差异,选取的指标应尽量符合本地的研究特点,突出地域湿地公园景观特色,可以反映各个方面的特征。
4.2 指标的选取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的核心,对于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评价主要包括景观变化、生物物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4个指标。景观变化包括的要素有景观生态类型变化指标、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等;生物物理的要素有大气、水体、废物处理率、地利清洁度、公园设施系统的有效性和老化程度等;生态环境的要素有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生产力指标、植物覆盖率、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等;社会经济的要素有湿地人类活动强度变化、视觉与美学价值、科学和文化价值、GDP年均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社会整体风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融资能力的提高等。
对于任何评价系统而言,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确立与选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质量高低。指标的筛选要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选取可以反映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代表性指标[11]。
4.3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方法
湿地评价是对湿地管理和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对湿地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综合指数法和景观生态法等。由于湿地评价目的、标准、湿地类型或者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我国湿地评价目前还局限在单一湿地的评价,对景观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还停留在概念、标准上。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的重要途径,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可以为湿地管理和湿地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依据。从景观健康角度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研究比较缺乏,系统、科学研究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将会成为湿地研究的新课题。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评价,由于景观健康评价设计涉及诸多领域,所以要基于综合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和实用性等原则选取指标,可以采用在生态环境领域中较为常用的综合评判方法来评价景观健康,其步骤如下。
(1)根据评价的目的、原则建立符合地域特征的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
(2)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处理,建立综合评价系统和子系统,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首先构造次级指标对上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然后计算特征根、特征向量,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3)利用景观变化指标、生物物理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以及社会经济指标,建立评价模型,表达式为:
LHI为景观健康指数(landscape health index),WLHIi为第i指标的一级权重值,CLHIi为第i指标的等级量化值,LHI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景观健康指数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通过模型公式计算出的结构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评价。
5 结语
湿地公园的健康评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也不健全。迄今为止尚没有我国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外国学者针对我国的湿地情况从景观的角度对湿地公园进行评估,本文给出关于湿地公园健康评价的内涵、指标层及其方法,旨在探讨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推动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
摘要:指出了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研究起步较晚,对其功能评价体系、健康评价体系不完善,综述了我国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研究进展,为建立科学的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学校景观水池水质健康维持探究 篇4
创造和革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方式
查阅信息,讨论交流,野外调查。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针对这节课的探究内容和培养目标,我采用了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选取校园内的玉兰广场景观水池、校门东侧景观水池、校门西侧景观水池作为研究区域,组织学生调查分析校园水池景观及水质现状,提出保护与维持水质的改造措施,体验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三、主要问题
1. 如何获得选题灵感?
2. 如何开展校园研究课题?
3. 你感觉校园调查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4. 请尝试设计一个校园研究课题?
5. 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四、学习主题
学校景观水池生态系统维持。
五、教学内容
学校景观水池生态系统现状调查、风险评估和改造措施。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观察探究、实验检测和自主查阅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步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活动课的重点是对景观水池现状的研究分析,难点是提出科学合理的水质保护与维持改造提升方案。
六、教学过程
1. 让同学们预设学习调查研究方案;
2. 参观学校所有景观水池,记录水池生态系统现状;
3. 引导学生讨论评估水池生态系统风险,提出改造措施;
4. 小组讨论、师生讨论会、作品展示。
七、学习活动
获取信息,设计实验,小组合作学习,作品交流与展示。
八、技能培训
创造力和创新、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灵活性和适应性、沟通与合作。
九、课程标准
1. 讨论生态系统结构;
2. 分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 阐明生态系统稳定性;
4. 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十、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分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阐明生态系统稳定性。
2. 能力目标:运用系统学方法分析生物学问题,运用生态学知识和观点评价改造环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十一、评价时间线
1.实践探究出真知
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我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到校园和实验室对三个景观水池的植物、鱼类、周边环境及水质状况展开细致的观察分析和水质实验检测。
2.交流分享展成果
实践调查结束后,小组汇总分析实验检测的数据、观察结果和查阅到的资料信息,返回班级,分组交流汇报,并提出各自的改造提升方案,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
十二、评价工具
1.学习记录表,评价学生记录资料的翔实性和真实性;
2.班级小报:展示学生作品,提供交流平台;
3.试验:检验学生作品设计;
4. 决策建议书:终结性成果,向学校建言献策。
十三、评价方法与目标我采取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量规详细描述了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课前发给小组和个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参照标准。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对照量规评价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完知识,提高能力。运用量规进行评价,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开展,评价量规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功不可没。
通过有效的小组实践活动和分享交流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科学素养,有效达成了课时目标。
十四、研究报告
1.研究区域:玉兰广场水池。
2.存在问题:玉兰广场水池底部落满空气中的浮尘飘落物,有大量藻类滋生,水体呈现墨绿色,视觉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水体环境和景观,采用定时人工清理,费工费力。
3.研究目的:维持水质,保护景观。
4.规划方案:建议铺设底质淤泥、沙子和砾石,每个水池投放水螺50个、河蚌10个和泥鳅20条,运用微生物分解原理,分解底质残渣有机物,加快物质循环。同时可增加水池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和景观美观度。每个水池栽植莲藕10株、香蒲20株、芦苇30株、金鱼藻30株和苦菜30株,运用植物生长吸取水体中富余营养盐类和掩饰飘尘,净化水质。同时,可增加水池中植物种类和数量和景观美观度。增加放养10厘米胖头鲢20尾、5厘米鳙鱼20尾、5厘米草鱼20尾和5厘米鲤鱼20尾,运用滤食性鱼类采食藻类的特点,控制藻类数量。同时可增加水池中鱼类种类和数量和景观美观度。在水面摆放水葫芦和水花生少许,增加植物种类和数量和景观美观度。
十五、活动反思
1.安全预案
(1)校园水池实地调查和采集水样时由教师全程陪同监督,控制人数。
(2)实验室观察和分析时由教师跟踪指导,并负责实验室安全。
(3)试验实施和宣传活动展示时,提前做好海报。
2.教育资源
(1)学校资源。学校开放探究实验室,提供铁离子测量仪、二氧化硅测量仪、p H温度双量程测量仪、总氮测量仪、总磷测量仪、叶绿素测量仪、离心机和浮游生物网等仪器设备。
(2)社会资源。临沂市科技馆和临沂市科学探索实验室提供其它的实验室药品、仪器设备、专业书籍和专家指导,有关新闻媒体对活动提供宣传报道。
3.活动效果
(1)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专题讲座、调查研究、动手实践等活动培养了一定的创新意识,提高了运用、分析、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活动过程中充分强调和展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培养了的科学探索精神、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
(2)学生们广泛宣传水环境保护,呼吁同学们关注和保护学校与家乡的水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共同倡导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提高保护家园的自觉性,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尚情操。
摘要:学校玉兰广场原来水池底部落满空气中的浮尘飘落物,有大量藻类滋生,水体呈现墨绿色,视觉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水体环境和景观,采用定时人工清理,费工费力。为维持水质和保护景观,作者通过激发学生灵感,采用查阅信息、讨论交流、野外调查等方法,形成规划决策书,并建议学校:(1)铺设底质淤泥、沙子和砾石,投放水螺、河蚌和泥鳅;(2)栽植莲藕、香蒲、芦苇、金鱼藻和苦菜;(3)增加放养鲢鱼、鳙鱼、草鱼和鲤鱼。学校采纳了同学们的建议,重新修整了校园水池。
景观健康 篇5
1 公共健康视角
公共健康视角, 也就是公众合理的看法, 公众体现的都是大多人的想法。近年来,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环境污染的越发严重, 人们对环境、快节奏生活方式越来越厌倦, 甚至寻求郊区来居住。以前, 公众的视角大多站在金钱、利益方面, 现在, 公众逐步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更注重生态美, 从公共健康视角下, 景观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而茶园景观则是让人觉得放松的好地方, 因此, 茶园景观需要做好空间优化设计, 只有在一切都完美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的吸引公众, 让公众感到舒适。
2 茶园景观
2.1 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叶是中国人的最爱, 主要原因便是茶有药用之功效, 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好处。于是茶叶被大量的种植, 越来越普遍, 茶文化的发展历经几千年, 经久不衰。茶文化也从中国传到欧洲, 传到世界, 今天的茶文化是几千年发展而来的, 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2.2 茶园景观
茶园景观以“茶叶”为载体, 向公众展示着中国的茶文化, 好的茶园景观需要借鉴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 结合它们的优点, 设计一个具有地域风情的茶园景观。而茶园景观的空间优化设计, 不但会让人感到空间很大。同时, 也会给人一种很壮观美丽的感觉, 这将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茶园景观。
景观有两种, 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类似于黄山、泰山等便是不加修饰的自然景观, 而人为景观, 即是通过设计结合其自身的特点, 向观众释放它的美。现在很多茶园都是不加修饰的, 然而缺少了空间优化的设计, 使得茶园远不够美观, 整洁。因此, 哪怕只是茶园景观, 也是需要做好空间的优化设计的。
2.3 茶园现状
由于对茶园缺少有效的管制, 使得很多茶园入目望去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 没有现代化的管理, 没有注重到茶园的生态管理, 很难让茶园走出去;再者, 茶园景观规划不合理, 设计较零散、较随意, 难以吸引到游客, 这样很难将茶园景观发展起来。
3 空间优化设计
3.1 景观空间设计
在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 土地越来越少, 植被越来越稀疏, 景观越来越少, 环境越来越差, 景观的空间也很有限。因此, 景观空间如何优化是人们应该思考的。真正的景观空间优化设计, 应该是能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对空间布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结合景观本身的特点, 让空间更为开阔, 给人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而茶园景观空间设计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 由于是茶园, 所以不是单纯供游客旅游欣赏的景观, 茶园景观是在茶文化的理念引导下, 利用传统民俗文化, 以茶为主体, 点缀上一些游乐的项目, 让公众在游玩的同时赏茶, 从而打造出特有的茶园景观。
3.2 景观空间优化的策略
如何做才是景观空间优化设计, 这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现以大家所熟知的苏州园林景观设计为例来看怎样才是景观空间优化设计。苏州园林是典型的江南园林,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一直以它的设计精妙而被人称颂, 苏州园林将有限的空间巧妙的组合成变幻多端的景致,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玲珑有致, 同时, 它的景色优美, 结合着很多江南特色的设计, 让游人驻足。游苏州园林, 给人最大的感受, 便是有许多错落的景致让人感觉它的空间广阔, 实际上是因为苏州园林在设计中运用了很多的借景和对景, 它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 而它能在有限的空间中给人一种很大的感受则说明它在优化空间设计上成功地将空间的视觉感增强。当然, 苏州园林有很多的诗词歌赋与他相得映彰, 汲取了许多民间的设计风格和特色, 又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具有极高的文化造诣。所以, 茶园景观在空间优化设计上, 是可以借鉴苏州园林的景观设计的。
那么对照着苏州园林我们可以如何优化空间设计呢, 在已有的景观基础上, 尽管它的主要价值不是供人观赏, 但是, 优化的空间设计将会让人感觉更开心。作为设计师, 就需要考察当地民情, 结合当地人和现代人的喜好, 给景观添置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 供人玩赏;还可以利用借景和对景来冲击视觉感受, 挑选一些与季节相呼应的花草树木融合在景观之中;同时在布景方面, 需要根据茶园景观为主, 其它花草树木奇石的景致为辅, 分清主次, 令景观给人的感觉是错落有致的, 具有空间的美感。
3.2.1 自然条件的适应
茶园景观中最主要的是自然景观, 所以在茶园景观的设计上, 一定得考虑到自然环境, 所以茶园景观的空间优化设计首要的是结合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 营造出独特意境的茶园景观。像南方, 由于气候多雨, 茶园会在山坡上以便雨水的排出, 这样可能会有一种壮观的茶山相融合的景观。
3.2.2 合理规划
一个好的茶园景观设计, 应该规划好每个空间种植茶树的规模, 对于一块种植茶园的土地, 不能说将茶树种得密密麻麻, 更不可能说稀稀拉拉的几棵树, 所以, 如何根据空间的大小来决定景观的多少是十分重要的, 茶树的种植应该保持一定的空间密度和整齐, 体现对称之美。当然, 茶园景观不应该只有自然景观, 还可以加入一定的人为设计, 让它们相融合, 体现出更好的空间感, 比如说在旁边种植一些花花草草, 将绿化与美化相结合, 给人视觉的美感。
3.2.3 设计师的处理
在做好茶园景观的相关设计后, 需要设计师考虑到空间摆布结构, 如何才能做到最少的空间最大的视觉效果, 可以借鉴借景和对景, 运用其他相关的植物来映衬茶园的错落有致, 然后多种植其他品种的植物, 摆放一些小的玩意供人玩赏, 还可以就地取材安置一套茶具。也可以让游人亲自体验摘茶叶泡茶的过程, 增加景观的趣味性。也可以在游客采摘的过程和泡茶的过程中给他们讲解茶园的特色, 讲解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告诉他们采摘茶叶的技巧, 泡茶的方式和饮茶的好处, 尽可能地让游客感到宾至如归。
3.2.4 特色设计
还可以结合其他景观设计的优点, 根据地方特色, 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东西让人参观, 当然, 在结合各个地方的不同特色时, 也要考虑到与自己景观的相融合程度。在空间优化上, 需要多做一些隔间的来制造出空间视觉层次, 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地方种植不同的植物, 让所有的景观相互映衬。
作为一个茶园, 仅有这些空间规划上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还可以进行分区, 借用苏州园林的设计, 我们可以知道苏州园林分了很多小的园林景观, 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所以茶园景观也可以做分区规划, 设置一些具有文化气息和趣味性的娱乐项目, 给游客和公众放松的机会, 让游客亲身体会到茶园的气息, 感受采茶的乐趣, 提供游客自己动手泡茶的茶具和设备, 让游客在自己采茶之后还能喝到自己采摘的茶叶, 让他们享受这过程。
3.3 空间优化设计的后果
茶园景观的空间设计有很多的优点:可以解决空间不够的问题, 从而营造出少的空间范围内大的视觉感;增加景观的美观性, 提升茶园景观的品味和档次, 还能让公众参与到茶园的劳动中来, 让他们体验到远离都市纷扰的静谧安逸。
4 结语
茶园景观作为生态景观中的一部分, 需要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结合设计的巧妙, 做出良好的景观空间优化设计, 展现茶园景观的唯美, 推动茶文化的大力发展。而空间优化设计的景观则会让人更为喜欢, 一个好的景观空间优化设计, 既需要根据现实条件来做方向上的设计, 还需要学会如何进行空间优化, 景观的空间优化设计将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视觉体验, 当一个景观真正做到空间优化设计时, 该景观一定会让公众更喜欢。
参考文献
[1]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的讨论和建议[J].现代园艺, 2014 (9) :75-76.
[2]王夏晖, 李翠华, 杜静, 朱振肖.农村区域景观生态建设与空间格局优化设计研究[J].环境保护, 2015 (17) :28-30.
景观健康 篇6
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最早出现在加拿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现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关研究不断涌现。吴刚等对生态系统健康概念与特征、评价范畴进行了研究[2];崔保山等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根据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和方法对典型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3];赵臻彦等研究了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方法[4];梁文举等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研究[5];郭秀锐等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6];王广成等对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1]。此外, 相关实证研究也不断涌现, 如史永亮等采用PSR模型对大丰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7]。他们的研究对推动生态健康理论发展, 提高人们对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促进生态健康评价理论走向实践服务社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在我国研究时间较短, 研究领域覆盖面集中在城市、湿地、森林、农业、河流流域、草地、湖泊、矿区等领域, 对自然旅游景区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本文试图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与山岳型景观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建立山岳型景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诊断, 从而判断山岳型景观区的健康状况, 是山岳型旅游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提供又一条有效途径。运用这一方法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及时发现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潜在危险, 进行健康预警, 提出维护景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1 山岳型景观区生态健康诊断的必要性
1.1 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特点
中国是山岳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 数量占世界第一位, 山岳旅游资源遍布全国。由于山体地理位置不同、高度差异、地形起伏多样, 故形成了气候复杂多变、动植物资源丰富、空气清新宜人的具有雄、奇、险、秀、幽等特色的观赏特征。山岳型旅游资源在中国旅游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旅游活动在国内大规模兴起后, 山岳型旅游地成为我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类型之一。在众多风景名胜区中, 山岳风景名胜区在数量上居于首位, 成为最大的一个类型,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 与河流型、海滨型、森林型等风景名胜相比较, 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山岳型景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特征。由于山体起伏较大, 风蚀、水蚀、冰蚀作用强, 山体岩石裸露、土层浅薄, 蓄水与保水能力差, 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二是山体体积大、面积广, 平地少, 可供旅游的空间和地域狭窄, 接待能力有限。为了扩大接待面积和增加旅游景区收入, 旅游开发中改造地形现象较普遍, 容易引起系统结构变化。三是消解污染的能力差。随着山体增高, 温度降低, 消解污染的能力减弱。四是山岳型旅游资源大多处在较偏僻的区域, 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是靠山吃山。由于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环境管理知识匮乏, 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1.2 山岳型景区生态健康诊断的必要性
我国山岳型旅游资源开发较早, 特别是名山旅游资源 (如黄山、泰山、峨眉山等) 在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名列前茅。山岳型旅游资源传统开发方式多为观光型旅游, 旅游开发初期, 受“旅游是无烟产业”观念的影响, 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未引起足够重视, 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没有跟上。开发初期, 由于接待量较少, 游道、广场、景点开发对地形地貌影响虽然较小, 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明显, 但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游客大量涌入, 景区生态环境压力在不断增加。此外, 旅游开发初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 盲目开发和建设现象突出, 导致景观受到大量的外界扰动而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使旅游景观价值下降, 甚至影响到旅游业的正常发展。强化旅游环境管理, 保护和改善旅游区环境质量、已成为保障山岳型景观区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 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的前提条件是掌握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因为生态系统健康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可发现区域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为制定和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其健康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也为旅游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因此, 开展山岳型景观区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 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目的是解决自然生态系统与旅游经济开发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寻求旅游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方法与途径, 维持旅游复合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2.1 评价内容
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的运行既受自然生态过程的影响, 也受人类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研究山岳型旅游景区的生态系统健康, 不但要考虑生态系统本身的承载能力或抵抗外界压力的能力, 即旅游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强度的支持能力, 而且要考虑人类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系统的胁迫。旅游景区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旅游区生态系统健康意味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各子系统协调、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 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应包括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构建: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综合考虑旅游复合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 本着能客观真实反映山岳型景观区旅游系统发展状态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关系, 能体现山岳型景观区旅游系统本身的层次性、动态性等原则, 围绕能反映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旅游社会环境和旅游资源等状况的因素, 结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要求, 提出初步评价指标。然后, 采用专家咨询法, 征询张家界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科研单位、吉首大学旅游学院相关专家20余名, 遵照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 最终形成指标体系 (表1) 。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 (A) , 是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数;第二层为因素层 (B) , 它包括生态环境方面、社会经济方面、旅游资源方面和旅游社会环境方面;第三层为指标层 (C) , 即各项具体指标。
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标评价标准:按照专家意见, 将各指标的取值分为5个等级, 分别为“优、良、中、及格、差”, 各等级对应不同健康状态, 赋值由专家组打分确定, 结果见表1。
2.3 评价方法
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是一个包含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 为了能客观准确地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诊断, 必须对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意见评判法。层次分析法 (AHP) 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Satty T L创立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他通过整理和综合专家的经验判断 (即专家意见评判法) , 将他们对某一事物的主观看法进行定量化。其基本原理是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 然后通过比较因素的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确定该层次指标对其上一层要素的贡献率;通过层次递阶技术, 求得基本层指标对总体目标的贡献率[1]。然后, 根据旅游区实际情况, 对各项指标赋分。选择加权求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价山岳型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即把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总排序值和得分值代入数学模型:undefined。式中, E为景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健康值;Q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 该权重是C层各指标的总权重;Pi为第i个诊断指标的值;n为诊断指标的数目。最终得出具体某一山岳型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生态健康得分。根据专家意见和目前健康状况分级, 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为3个等级, 分别为不健康、亚健康、健康状态, 各自的取值见表2。各景观区可根据取值多少确定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 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实证分析
3.1 武陵源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武陵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按照表1所建立的指标体系, 通过问卷调查、征询专家意见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并将各层指标重要度进行两两对比, 形成相关判断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求出各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 即找出同一层中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求各矩阵正规化特征向量, 即得出权重, 并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最后所得各层权重值。具体方法为:①计算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②计算Mi的n次方根undefined;③对undefined进行归一化处理得Wi;④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正规化特征向量的分量Wi即为对应元素排序的权重值。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 专家经验和评价认识上的差异性, 可能会产生片面性。为了保证结果的合理性, 需要对判别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用公式为:CI= (λmax-N) / (N-1) 。根据重要矩阵A的阶数N, 查表求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不同阶数矩阵的RI值见表3。根据一致性检验, B层指标和C层指标CI<0.1, 符合一致性检验标准, 并将阶数限制在12, 因为各层中下属最多的为12个。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所得各层指标权重值, 最终得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权重 (表4) 。
武陵源生态系统健康度核算与健康等级评判:利用加权求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生态健康指数E:undefined。计算得到武陵源生态系统健康度为72.6958, 说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3.2 武陵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启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目前虽然处于健康状态, 但也可看出存在安全隐患。由表4可见, 生态环境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生态健康中所占权重最大, 而在表征生态环境状况的因子 (生物多样性、植物覆盖率、大气污染程度和水污染程度) 中, 后两项权重较大。此外, 目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大气环境与水环境健康度等级较低, 因此要维护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健康必须强化环境管理。在科学测算旅游环境容量的基础上, 合理规划、利用旅游环境容量对区域新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控制新污染源出现;项目建成后要进行环境审计, 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管理, 存在污染问题的要限期治理, 确保环境质量达到健康水平。
根据表4可知, 经济发展对景区生态系统健康也很重要。旅游业是张家界的支柱产业,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毋庸置疑。但是, 张家界区域经济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人均GDP低于湖南省的平均水平。2010年, 张家界市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8%,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1.7%,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较大, 农民生活改善速度慢, 影响他们对旅游的支持度, 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相对淡薄。因此, 张家界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必须加快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 改变过度依赖旅游的发展模式, 多渠道发展地方经济。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实证分析表明, 生态系健康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 了解了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更重要的是发现影响该景区生态健康的关键因子, 可针对性提出整改对策。实证分析证明, 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向实践跨越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摘要:山岳型景观区是我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类型之一。由于山岳型景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污染消解能力弱等特点, 开发利用不当易引起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因此, 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与山岳型景观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建立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是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又一条有效途径。运用该方法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及时发现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潜在危险, 进行健康预警, 提出维护景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山岳型景观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广成, 闫旭骞.矿区生态环境健康评价理论及其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 ∶19.
[2]吴刚, 韩青海, 蓝盛芳.生态系统健康学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土壤与环境, 1999, 8 (1) ∶78-80.
[3]崔保山, 杨志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理论[J].生态学报2002, 22 (7) ∶1005-1011.
[4]赵臻彦, 徐福留, 詹巍, 等.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 2005, 25 (6) ∶1466-1474.
[5]史永亮, 杨东峰, 王如松, 等.基于PSR模型的大丰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2) ∶119-123.
[6]梁文举, 武志杰, 闻大中.21世纪初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方向[J].应用生态学报, 2002, (8) ∶1022-1026.
[7]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 2002, (6) ∶525-529.
[8]崔保山, 杨志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理论[J].生态学报, 2002, 22 (7) ∶1005-1011.
[8]赵臻彦, 徐福留, 詹巍, 等.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 2005, 25 (6) ∶1466-1474.
[9]章怡.旅游景区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以龙胜龙脊梯田景区为例[D].桂林:桂林工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200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