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通用8篇)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篇1
城固县朝阳中学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课题结题报告
为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情感水平,以文载道,自2011年2月,我校积极参与城固县县级教育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开展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学生自主、创意表达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开题两年多来,按照课题的实施方案,在县教研室及学校领导的指导关怀与大力支持下,我们课题组实验教师认真扎实地进行研究实验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将实验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时代责任。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创新写作课题研究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活动。而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形式。
但由于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思维的定势化,作文教学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即便是教师讲作文,也只是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致使学生的创作个性无法张扬,作文效果差,作文的语言表述能力低下。而且新教材只关注写作内容的知识而忽略了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性的知识,这让一线老师很困惑。作文教学也由于失去了知识这一抓手,陷入了盲目性、随意性和无作为的教学现状,1 无本可依,无章可循,无法可教,老师们能够凭借的只有直觉和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各显其能,当然也就谈不上作文的系统性训练。
我们意识到要突破作文教学现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要积极参与实践研究,因此我们把《鼓励学生自主、创意表达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作为我校研究的课题,期望通过创新写作教学,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与实验,从中找到一条较为科学、有效的作文训练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创新写作实验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个性创造力,这不仅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的需要;同时充分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创造精神。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确定为“鼓励学生自主、创意表达的最佳途径与方法”,我们研究的目标是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机会,实验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具体如下:
1、激励学生坦诚地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
2、激励学生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
3、激励学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追求“自由表达和有创新的表达”,显示写作主体的生命才情和个性特色。
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课题方案确定之后,组织实施是关键。有序的操作可保证课题实施顺利开展;精心的组织,严密的管理可保证课题高质量运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和计划, 要求课题组成员明确各自目标、任务,积极实践,大胆创新。1、2011年4月3日,我校举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何彦老师做了开题报告,张娴老师宣布课题研究方案及本学期课题工作计划,明确了此次课题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确定了课题实验方法,并对实验教师做了明确分工,各负其责。老师们积极建言献策,勇挑重担,由此全面展开了课题研究工作。
2、学习理论,明确研究方向。
利用每周教研组活动时间,我们围绕课题,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广泛进行作文教学的理论学习,统一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让每一个课题组成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运用先进的理论和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
3、抓好阅读和写作指导教学,同时组织教师听课,特别是写作教学课,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组织学生广泛阅读,安排学生阅读名著和现代经典著作,并由彭秀萍老师进行了《名著阅读赏析》的专题知识讲座,教会学生欣赏名著,更多地为学生积淀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4、课题实验要求坚持日记习作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或理性表达。对于中学生,日记对于写作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日记可 3 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其次,日记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素材;再者,多写日记还可以锻炼遣词造句的能力。
5、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作文知识讲座、名著赏析讲座、手抄报比赛、课外名著赏析搜集、整理、书法比赛、“弘扬个性、鼓励自主创意表达”知识讲座、交流读书笔记、考察家乡名胜古迹、搜集家乡名人故事、诗歌朗诵比赛、创新作文竞赛、撰写“关注生活”小论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也激发作文教学者和受教育者的热情,而且留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特别是坚持课前五分钟口练活动。或朗诵精美散文,或讲述寓言故事,或展示个人优秀习作,或介绍时事要闻,或阐述个人看法„„形式多样的口练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升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语文教学,也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6、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如“全国普法征文大赛”,“全国少年儿童书信大赛”等,部分学生获得省、市、县级奖项。创办学生写作专刊——《朝花集》。通过我校朝阳文学社,开展校内优秀作文大赛,涌现了一批热爱写作的学生和充满着个性特色和创新精神的美文佳作。
7、养成习惯,内化素质。
课题组会同全校语文老师,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规定。规定每天做好两件事:看电视新闻和“新闻透视”,读二张报纸;每周必须做好三件小事:读一本课外书(文艺的和科技的读物),写一篇练笔文章,学会唱一首歌;每学期必须做好二件大事: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或有重大意义的活动,编订一本习作手册(个人或团体);通过这些措施,进一 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促使学生有不竭的写作源泉乃至灵感,用良好的习惯内化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通过实验与研究,我校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课题组成员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十多篇。
(二)构建学生创新写作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质。
1、构建创新素材积累体系: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校教师为促使学生积累材料,主要采取以下途径:
(1)阅读和摘记。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主要还指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鼓励学生购名书或上网查询,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并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2)看电视与上网。和读书相比,电视与网络能让学生更快、更有选择性地接受到更多的、更新的信息。为避免它们的消极作用,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引导,较大程度地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把看电视与看书、参观、游戏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各种积累互相联系,更系统化,更容易记忆积累知识。
(3)写观察日记。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材可写的 5 根源是不善于观察。我们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并随时随地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做生活的有心人。
2、构建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如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课前五分钟口练等活动。特别是开展了多样化的写作方式,给学生以广阔的创作空间,如:(1)进行片断作文训练。《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文章,就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依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扩展充实,把插图还原成富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来。(2)编写课本剧。给学生讲明剧本的一般写法并提供名家名作,让学生依照编写,可以有自己的内容,语言依据原文适当更改,人物动作也可以适当夸张。(3)仿照文章句式仿写句子。这一方面的内容对仗句居多,主要让学生在工整的句式,限定的字数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力求使学生形成凝练,含蓄而又意味隽永的语言风格。(4)自己编写小品,快板,相声等表现复杂的社会人生,抒发自己的爱憎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等。
3、构建创新作文评价体系:
新课程下的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作文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文学习和教师的作文教学,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所以作文评价的标准也应顺应这一时代的洪流,结合学生实际,追求人性化的评价。
(1)随改随批,给学生惊喜。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写作成长的脚印,我们的评价标准从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肯定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优秀作文,教师可利用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在全班朗读,时时给学生以惊喜。在朗读作文的 过程中,学生知道老师重视作文训练而不敢有丝毫的松懈。被朗诵作文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更加勤奋,而其他的学生则心向往之。通过对作文的随改随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学生也对关注生活,感受身边小事,表达情感,从小处着笔等有了全面认识。
(2)当面点评,平等对话。每一次作文批改要成为一次与学生的诚恳交流,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上产生良好的影响。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学生在写作上也是如此。教师不关注每个学生的写作过程,势必会有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兴味索然,所以教师把与学生的当面讲评当作是一次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和风细雨以润心田,每一次的当面评讲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3)发挥集体优势,自改互改。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有些学生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对社会的看法非常偏激缺少辨证;有些学生马虎对待小练笔,缺少认真;还有些学生对陈旧老事一写再写,缺少创新„„让学生自改互批,可以让他们从高处来俯视自己或别人的作文。自改互改前讲清作文评分标准,然后根据标准作评价,再推荐优秀作文。新课准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并把自改提到重于一次作文的高度,把二次作文的完善看成是更高起点的加油站。自改互批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把修改文章作为提高作文能力的必要环节,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4)让评语精彩起来。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不但是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中学生的道德品 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教师站在尊重,理解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性和积极性,使每名学生都喜欢作文,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完善“社”“刊”,发挥课外兴趣小组的优势。
我校的“朝花文学杜”成立已多年,我们以此为基地,不定期地开展作文竞赛、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会、古诗文背诵大赛等活动,为学生兴趣发展搭建平台。文学社定期组织活动,发表学生作品,为学生树起标杆,让学生感到写作文并不难,别人行,我也行,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登台亮相。班级刊物力争让每位学生都有一篇作文“榜上有名”,成为全体学生展示才情的大舞台,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全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作文个性化发展的平台。
(四)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优化。
在实验中,我校教师吸取了过去单一的只重知识传授,批改包办代替而收效甚微的教训,挖掘学生自己动手的潜能,注意将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系统地提出了“重视真实体验和情感的表达”,训练学生“相信自己的作文一定能写好”的心理素质,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体现在七、八、九三个年级各个阶段、各个板块的教学之中,从而确定了“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这一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强调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指导学生学习作文如何表情达意,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更要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五、课题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实验教师深切地意识到,写作不只是文字表达的技巧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与多种思维能力的问题。没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道德素养,要把文章写得有价值,有深度是不可能的;没有敏锐的思维能力,也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生动的文章。写作能力的提高,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为此,我们必须担负起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任务,指导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去观察感受社会生活,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尽量扩大视野,关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研究丰富的现实世界,并运用联想,想象去提炼深化这些材料,使他们成为自己可以信手拈来的写作材料。其次,要鼓励学生关注人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崇高的理想,鲜明的是非观念,养成诚实谦让的品德,富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培养奋发向上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美好心灵。有了这些基本素质,学生就有了成才的基础和动力,也就奠定了做好人写好文章的坚实基础。
总之,创新作文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将进一步提炼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上下苦功夫,更多地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升自己的教艺,也真心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习练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力争自己的习作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2013年是我校课题结题阶段,我校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请各位专家老师验收评估。
最后,再次衷心的感谢教研室领导及学校领导对我们课题工作的支持与指导,也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实验教师!
谢谢大家!
执笔人:张 娴 二零一三年五月十八日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篇2
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它能把创新性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捷径。我们不妨实行“拿来主义”,把它进行发挥并改造成“林肯创新教学法”或“阅读与写作创新教学法”。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审题—写作—阅读—比较—借鉴—创作,追求卓越”。
1. 审 题
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角度看,学生学习掌握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是知识技能信息“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反馈”的运行过程。对于阅读来说,审题是摄取知识养料的“输入—存储—处理”的过程;对于写作来说,则是知识技能运用的“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反馈”的过程。前者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后者主要培养其形象的创新思维能力。审题对于阅读来说,是猜读,是获得知识技能信息的输入和存储的抽象思维训练;对于写作来说,是审题构思,是写作知识技能信息的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反馈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在这里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2. 写 作
审题构思之后,即学生审慎地揣摩、辨析、把握题意和命题意图以及文体之后,接着应指导学生进行同题作文能力的训练。由于写的是与课文同题作文,不是一般的命题作文,所以,首先要调整学生的被名人名篇“威压”的心态。让学生放大胆子,敢于同大作家比个高低,打消“威压”的顾虑,培养学生班门弄斧的勇气。其次要求学生不要受课文题材和时代背景的限制,只管写自己《慈母情深》,谈自己《崇高的理想》,讲当代“最可爱人”的故事。第三,训练学生选材组材、布局谋篇以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达文章内容的信息“输出”能力。第四,及时反馈写作质量信息。
3. 阅 读
这一教程,是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信息“输入—存储—处理”能力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技能活动和情感活动。通过阅读教程,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丰富其文化知识,陶冶其思想情操,而且还能使其学习到课文的规范语言和谋篇布局、修辞表达等艺术技艺,进而提高其信息输出表达的写作能力。
4. 比 较
阅读课文后,指导学习再对比阅读自己的同题作文,通过对比反馈处理,不仅可以巩固深化已学过的课文知识技能,而且还能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通过借鉴大作家的作品,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对文章的反馈阅读,并写出对比阅读笔记或列出阅读分析表。对照分析表,找出差距,超越原作和自我,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5. 借 鉴
借鉴是创新的前提,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明确了学习提高的目标,进而借鉴所学书本上的知识技能,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记叙文可以借鉴优秀例文的选材、组材和提炼主题的技能,也可借鉴其表现方法和语言修辞等艺术形式;说明文可以借鉴优秀例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总之,借鉴主要是从表达形式方面学习,不是生搬硬套其主题内容。
6. 创作
创新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篇3
一、对中学创新写作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大大提高了创新写作教学的科学性
本课题组认为要搞好创新写作教学,必须对现有的写作教学现状作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研究,才能在创新写作教学过程中,做到根据学生实际,研究出既能提高学生能力又能够解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在“创新”的口号下,走入另外一个误区,让作文教学搞“花架子”。本课题组认为,中学生现在的作文教学弊端有如下几点:
1、写作教学没有明确的计划,没有宏观构建。虽然写作教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有计划地分列在教材的各章中,每一学年每一学期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但是,许多教师无视教材的科学编排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旦要求写作文,便从这个地方抄一个题目,那个地方借一个题目,今天写记叙文,明天写议论文,下一次写散文,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清晰的教学步骤,没有写作教学的宏观构建与科学设计。
2、作文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陈旧。
不少教师一旦自己的教学观念形成,便如获至宝不愿否定,因此,也就无从超越。从未尝试过作文教法的创新,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必然使作文教学如一潭死水,教师未曾感到写作教学的愉悦,学生也深感写作苦不堪言,写作教学厌声载道。
3、作文批改方法陈旧,教师不堪重负。
在作文批改方面,仍然是学生一篇篇写,教师一篇篇改,到底这样批改的质量如何,效果如何,未从理论上作深入地思考,未从教学实践上,作具有实际意义的探索。
4、“创新”口号下的作文误区探寻。
许多教师在“创新”的口号下,喜欢搞一些花样滑冰式的作文教学,写作文时,要展开想象,许多学生便胡思乱想,天马行空,无视生活的逻辑和想象的思想意义与实践意义;由于“话题作文”在高考中考中的“霸主”地位,在师生作文训练过程中不注重各种文体基本功的训练,用话题作文代替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训练,最后写出的作文是四不象的文章,看起来某一篇话题作文写得较为成功,其实,是教师注入“激素”之后写作能力的“虚胖”。
二、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互改作文,大大提高了作文批改生产力
从理论方面入手,对传统的“互批互改”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作文”的观点。传统的学生互批作文完全是在教师“失控”的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批改,这种传统的单向互批互改不符合信息反馈原则,不利于作文教学;传统的单向作文批改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引不进竞争激励机制;传统的单向学生批改能力欠缺,极大地影响了批改的信度;传统的单向学生互批作文不利于教师的相机导写和师生的情感交流。
建始一中创新写作课题组提出的“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作文”,使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焕发了勃勃生机,使传统的教师单向批改变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三向循环批改,由静态作文批改变为动态的作文批改。
只要教师“主导”作文批改,学生互批作文之不足完全可以避免,并使学生互批作文的方式焕发出生机。
1、只要在教师主导下,这种信息反馈不仅仅局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反馈,让学生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也明白自己作文的不足,在对比参照中,使自身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变传统作文批改的单向信息反馈为三向循环反馈。
2、只要教师参与作文批改,就能够了解写作尖子与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也不是一件难事。
另一方面,许多学生认为作文只要是交给老师批改,布局怎么随意,语言怎么粗糙,书写怎么潦草,总觉心安理得(差也是您的学生!)。然而只要是学生互相批改,许多学生“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掉底子”,便从写作各个细节都认真琢磨,从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学生把作文写好。同时,学生互批作文相当慎重,生怕作文评改失误,许多自己拿不准的作文,便会相互讨论,相互切磋,既提高了鉴赏评价的能力,又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写作能力。传统作文批改的竞争激励只是一种外在的浅层次的竞争激励,教师主导下学生互批互改竞争激励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竞争激励。
3、随着信息源的多样化,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许多学生有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够准确评价学生作文的优劣,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评语。即使部分作文批改欠准确,还有教师这样一位“终点裁判”,作文批改的可信度不会受到影响,也许学生的片言只语,使老师受到启发,作文批改更加准确。
4、只要是教师“主导”下的作文批改,不仅有教师“导写”,还有学生的“导写”。学生水平接近,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相似,学生从自己写作的“甘苦”出发,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更容易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比起教师的架空分析,“打板子”式的评语,大层面的评讲,更容易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另外,教师主导下的学生相互批改作文,情感交流由传统的单向交流变成了循环交流的动态过程。
三、探索式地进行写作载体改革,大大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有效性
传统的作文载体是作文本,教师一次作文60-70本,教师携带不方便,批改不方便,由本课题组设计的单页作文纸,确是作文载体的一次成功试验。教师每次将设计920多个字框的单页作文纸分发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就用这一张纸作文,然后,将写好的互批互改的作文收起来,将互批互改小组长的评语以及大组长的评语、互批互改人的名单用教师设计好的封面、封底装订成册,一个大班的作文一经装订之后,便是一本装订精美,凝聚着师生共同劳动心血的作文集,全班的作文浓缩成薄薄的一本,方便教师的再次批改,再次评讲。其写作载体改革之后的价值论述如下:
1、利于高考作文的部局谋篇。每一单页作文纸只有920多个空格,要求每一次学生只能写这样长一篇文章,便于高考写出一篇符合字数要求、部局严谨合理的文章。因为高考作文总是要求学生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这样学生在长期训练中,文章如何开头,如何扩展,如何结尾,学生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能力,学生们就会做到文章的层次以及结构的严谨。800字的文章,迫使学生惜墨如金。不少学生平时作文总是开始写作时,想到哪就写到哪里,没有字数的限制,一到高考,文章开头就占了500字的篇幅,由于版面不多,文章后半部分就草草了事。
2、利于学生作文保存。每一次装订成册的作文集便于保存。如果每班每学期写10篇作文,那么就有10本作文集,从高一到高三共计6个学期,那么高中阶段就有60本作文集,只要注重保存,那么每一个学生从高一到高三的作文保存完好,是每一个学生作文成长的档案材料,学生便可清楚地看到自己作文成长的轨迹。而传统的作文本,学生喜欢丢三落四,不便于保存。
3、便于学生作文交流。装订成册的作文是全班各类作文的总汇,作文集上既有每一位学生的评语,又有小组长的点评,还有教师的评注,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愿意借阅,使评改后的作文在流动中,从而发挥了作文评改的真实意义。而传统的单本作文批改,每一次下发之后,学生看一看教师的批语,便丢在位子里不管了,没有真正让作文批改发挥效力。
4、利于引进竞争激励机制。装订成册的作文在流动中,有流动便有比较,同学们便会注意到作文的优劣,书写的工整,版面的整洁。每一位同学作文评语是否准确,每一位大组长作文评语是否公正,教师评注是否权威,都可在全班学生的交流中第二次、第三次进行批评,这样,从外围引进了激励机制,督促学生老师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不能马虎。作文“集”引来了压力引来了批评,引来了众多人的参与,引来了多种能力的汇集。
四、创新写作与现代教育技术嫁接,大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现代性
作文是一个充满内在思考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展示个性特色的最好途径。历来传授作文方法都讲“文无定法”,强调在多读多写中去感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作文还是有基本的“套路”的,起码不同文体就有不同的规矩。更进一步讲,作文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必然有它的思考流程,我们可以把一篇作文从构思到成文的过程分成若干阶段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各阶段的特征来设计多媒体的应用方案。本课题组在如下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写作预备;
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评改;
3、运用多媒体技术宣传作文成果;
4、运用多媒体技术传授作文技巧。
五、教师成果与学生成果丰硕,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的教育科研热情
从开题之日起,师生们每两个月开一次研讨会,对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教学现状进行比较,并对教师各自承担的研究方向进行汇报式交流讨论,大面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写作水平,形成了有建始一中特色的写作教学方法以及作文评改方法。教师先后有100多篇文章发表,学生有200多篇优秀作品先后发表或获得各种奖励。建始一中科研气氛浓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以及学校的学术地位。其课题研究成果《创新写作探索与实践》由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分上下两册,共计55万字,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十大科研成果奖”,课题组组长万仲永老师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十佳优秀课题主持人”、“十佳优秀实验教师”称号。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与创新 篇4
桑植县打鼓泉小学
张贤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
一、注重教学管理,细化实验指导。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被吸引的。科学实验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进入实验室就会无目的摆弄实验器材,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过程,很难取得实验效果,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教育,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索科学素养。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白今天实验的目的(实验名称),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讨论产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猜想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然后开始实验探究,并在试验中观察记载实验产生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汇报展示,教师在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的同时,提醒强调试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有效控制了学生玩的情节,培养了像科学家那样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
如教《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时,面对小车、条形磁铁、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等,学生进入实验室就会的休止去玩磁铁,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可能难以取得实效。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先让每组学生各自进行实验(玩),然后要求学生按要求(实验报告表格)实验,最后汇报操作演示过程。最后归结到磁极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这是重点,必须强化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会通过装有磁铁的小车运动、环形磁铁等相互作用中找到答案,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道理。学生玩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学习开放性的特点,实验报告的制定为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二、注重合作学习,有效组织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对未来人才在善于合作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所以现在就在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开展了合作学习的尝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以组为单位,分组实验是最多采用的学习方式。因为考虑到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不强,小学阶段一般2-4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在实验时互相交流,互补长短,互相监督,共同发展。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实验活动时很难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有序操作。有的组突出的是个人中心主义,实验由某些外向型性格的同学包办;有的组学生都争着做,学生把能“玩”到这个实验为目标,而忘记了实验的目的,看似一派热闹的合作景象,实际收效甚微。教师要求小组要分工明确、轮流操作、观察记载、汇报展示等,有效组织分组实验,达到人人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注重实验创新,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小学科学实验是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效果的好坏,决定对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和结论的准确性,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我对教材中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实验器材或方案进行实验创新,改装或更换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成功率。如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中,热在金属条的传递实验中,“在一段铁丝上用蜡沾火柴,然后加热。观察那端的火柴先掉下来。”由于蜡冷却块,很难固定火柴棍,改用黄油就方便多了,效果又很明显。又如在 《沉和浮》第8课——《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中,教材在第一个实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四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师用书建议用的钩码因为密度比较大,在四种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差异并不明显,再加上实验室的测力计不是很灵敏,所以实验数据不能对结论形成起到准确支撑作用。如果将钩码改为橡皮泥,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橡皮泥的密度比较低,在不同液体中测定的数据,变化非常明显,学生在本课中能更好地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有差异的”这一科学概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 篇5
小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小学时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黄金时期。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探究,故作为科学探究主要过程和重要方法的科学实验,受到越来越多科学教育者的重视。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线教师,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几个案例,阐述对科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实践的几点思考。
一、实验材料创新―――化抽象为直观。
材料是科学实验的必要条件,但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准备的材料在实验中并不适用的情况,有时现象不明显达不到实验的目的,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伪现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为主,一些抽象的实验现象难以在实验中直接观察,需要借助更为科学有效的实验材料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因此实验前教师要预先根据学情研究教材,细心考虑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精选有利于实验的好材料。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为例。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探究实验:
1、用手触摸一端浸在热水中的金属棒;
2、酒精灯加热挂有蜡粘火柴的铁丝;
3、从不同位置加热涂蜡的.金属圆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火柴下落的顺序和加热后的熔蜡变化,推断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材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思路―――将抽象现象通过实验材料的改进转化成容易观察到的直观现象。但用蜡粘贴火柴耗时费力,不易取换、调整,实验方案单一。针对这个不足,笔者把火柴换成大小相等的蜡烛环,将铁丝换成金属棒,将蜡烛环等距离套在金属棒上,这样蜡烛环取换、调整方便,学生可以自主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蜡烛环掉落的次序也更为明显。实验3中由于蜡是半透明物质,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并不明显,效果不佳,笔者则用变温油墨来代替蜡,加热后油墨颜色变化明显,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实验教具创新―――化模糊为清晰。
小学科学以实验探究为教学的基本手段,但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有限,有时并不适合当地的学情和地域特点。要想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还得根据实验探究的重难点,结合实际学情,对实验教具进行创新改进,以便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对比性,提高实验效率。以《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为例,金属的热胀冷缩是个细微的变化现象,用肉眼几乎观察不到,因此需要借助其他实验器材把这种微小的变化放大。教学时笔者对实验教具进行了改进,做一个串联电路,电路里面连接小灯泡、开关、电池盒,电路的一端连接金属夹子,另一端连接金属棒,分别固定在两个相对的支架上,再将以上实验设备集成在一块固定板上,一个“金属膨胀和收缩试验台”就准备就绪了。
把要检测的金属条用金属夹子夹紧,调整金属棒与金属条之间的距离(为保证实验效率要尽量靠近),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条。当金属条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时,接触到另一端的金属棒,电路被接通,小灯泡亮起来。移开热源后金属条慢慢冷缩,当够不到金属棒时,电路断开,小灯泡熄灭。用铁条、铜条、铝条重复实验,都可以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样的改进把金属热胀冷缩这种不容易观察到的细微现象转换成了容易观察的光现象,同时可以检测多种金属材料的热胀冷缩,保证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与探究性,渗透了创新教育。
三、实验设计创新―――化验证为探究。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部分科学教师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追求“省事”和“高效”,对实验过程进行简略化处理,直接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甚至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结论,忽略了实验的探究性过程。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学习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经历探究过程,才能促进其形成探索未知世界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下文称“课1”)与《磁极的相互作用》(下文称“课2”)是前后相连的两课。这样的课程安排把一个完整的知识块进行割据分布,表面上看起来降低了学生的探究难度,实际上却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干扰,到学习课2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已经大打折扣。
于是笔者对实验的流程进行了调整:将课1中“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的实验后置到该单元第5课《磁力大小会变化吗》里,课2的“磁极与方向”的实验后置到第6课时《指南针》里,而将课1与课2整合为“磁铁的两极及相互作用”,使课程更具有连贯性,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块,方便教师与学生探究时“尽其理,究其难”。实验设计笔者也做了改进:用“磁悬浮魔环”实验作为整节课的开始,激发学生兴趣后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然后运用未标识的磁铁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磁铁两极;再对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磁铁性质。这样设计,学生的兴趣被有效激发,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实验,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教学流程也更加顺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实验环境改进―――化低效为高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要求学生在阳光下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纸袋中温度计的升温情况,分析不同颜色的物体对热的吸收本领的不同。本实验的不足在于: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学生要在阳光下长时间观察记录,还要控制不同变量,不能遮住阳光,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极大;室外教学活动,学生组织困难,实验效率低下。为避免以上实验中的不足,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用电子温度计代替水银温度计,用彩砂代替纸袋,将电子温度计放入试管相同位置,试管中分别装入不同颜色的彩砂,试管口用玻璃胶密封;采用发光发热性能好的白炽灯泡连接充电电池、开关,做一个标准化实验平台。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篇6
一、课题提出背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再给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上指引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同时,也增强我们适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我们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历史重担。而德育创新教育的实效性将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力度。初中是中学教育的开端,又是学生的人生转折时期,这个阶段的德育创新教育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校一直在探索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努力找到提高德育教育实用效果的最佳途径。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重点德育课题“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德育创新研究”课题已被批准立项。正是因为“三结合德育创新研究”课题对中学德育很有研究价值,我校针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多年的探讨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提出“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作为总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研究。
二、选题的主要目的: 在社会各界都很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从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点、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等方面出发,从学校心理教育、各年级系列教育专题、学生德育常规要求、学生自治管理、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网络等方面入手,利用现代化手段多途径开展现代德育教育,力求寻找到科学有效的综合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达到提高中学德育创新教育效果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新型人才的目的。
三、开展该课题的基本思路: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思想中极其重要的理念。学校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教育渠道。我们想方设法,多途径开展学校德育创新教育,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我们特别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模式的研究,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发扬家长亲情教育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自我教育的意识,并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内心体验,把外部影响“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品德意志等自觉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党的十六大报告》 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精神、德育现代化理论等等。2、实践依据:我们学校有深厚德育教育的文化底蕴,在当地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需要科研指导的要求;一部分教师以科研为导向,融合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力量,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的案例等。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德育科研,学校成立了校长室、党支部、德育处、团委、少先队、年级、班级为主的德育教育队伍,坚持以德育教育为首,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定期开展科研交流,全体教职员工都十分注重德育理论的学习,具备较强的德育科研的素质。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中学德育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使德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学校必须对德育教育的管理和教育途径、方法进行整体优化的研究,逐渐构建德育教育的整体化系统,从而形成德育教育的良性循环。
(一)构建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系统,发挥其主导作用 德育教育管理系统是在现阶段的学生教育实际中,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关系中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其中学校教育是这个系统中的主要因素,社会、家庭也是这一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要素共同形成教育网络系统。
学校管理要通过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学校在“三结合”教育合力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德育教育效果。综合我校实际,要完善德育教育管理系统,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体系。学校德育教育主要工作是通过校长室、党支部、各处室、团委、少先队、年级、班级、学科等途径来实施的。学校德育既要发挥各个部门的教育作用,又要统一要求,进行宏观的控制和协调,使各部门能统一步调,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管理体系。
1、完善德育教育机构、实行分层德育教育管理模式(1)建立由校长全面负责制,副校长主管,由校长室、党支部、德育处、各处室、团委、少先队、年级、班级等有关人员组成学校德育领导小组。(2)由年级组长负责协调同年级的德育工作,形成一支由年级组长带头,班主任协作的一支德育队伍。(3)由各学科科组长、任课教师组成学科德育渗透队伍,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内在的德育因素,实现学科德育渗透,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具备优良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观。(4)学生自我教育组织由团委、少先队、学生会和学生校长助理按照学校每个时期初制定的中心教育内容,分阶段帮助同学开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班级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担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任。班主任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最后形成自觉的道德习惯,从而达到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目的。
3、实行全员教育观念,学校的教职员工对学生的成长都要尽到教育的责任。青少年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全体教职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所以我们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遵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按德育工作的规律办事。我们全校任课老师都有帮教对象,进行个别谈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满腔热情地关心“困难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校园氛围中健康成长。4.环境育人: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校风校貌等对学生都会起到教育的作用。我们在学校树醒目位置陈列了《校、、训》《中小学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牌匾,在办公楼旁树立着“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三中校园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的牌匾,在第三座教学楼的墙壁上悬挂“今天我以三中为荣,明天三中以我为荣”的铜字浮雕,红墙中也挂上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铜字浮雕与之朝夕辉映,此外,校园的五个小景,都有不同的教育作用。这一精心巧妙的校园布局,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更使得我们的学生时时沐浴在校园环境所营造的德育教育的氛围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校园中的每一堵墙壁、每一块墙报、每一张宣传画,甚至每一块草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5.丰富团队、学生会活动:团队、学生会组织是青少年自己的家,是学生锻炼能力的最佳阵地,通过学生自我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组织能力,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如举办“校园广播站”“校园文学社”“翘、、、、、楚报”“少年团校”“少年军校”“值周班”“学生干部竞选”、“学生校长助理竞选”“夏、冬令营”活动、“与贫困山区手拉手活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各类“学生课外活动俱乐部”等。第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 我们努力构建和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社会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为基础的德育网络,不断优化社区育人环境,通过、关工委,义工联、街道办事处、共建单位(陆航团和劳教所等)家长学校等组织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补充,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1.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地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1)利用区关工委、各级义工联等力量,邀请他们到学校开展讲座和重点关心对象进行课外辅导。(2)警(军)校共建,与陆航团和劳教所结成文明共建单位,每年带
领学生深入到部队、劳教所,以参观、听讲座等形式,使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制度化,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法律意识。(3)开展广泛的社区教育活动。学校与街道办事处密切配合,经常走访特殊学生的所在居委和街道,了解其家庭情况,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靠街道、居委的力量,对本地的游戏机室、电脑房进行巡回宣传,教育青少年告别游戏机,多读健康书籍,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户外活动。2.发挥亲情教育的优势作用,与家长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1)通过“电话”“家访”“家长开放日”“学校家庭联系、“手册” 人人通短信系统”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长在互相通制度,便于班主任、教师和家长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2)组织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年级家长委员会,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家长学校做到制度化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向家长传授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请专家介绍家庭的教育经验,学校与家庭合力教育学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二)我们将认真研究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非教学人员)德育工作评价,探讨学生个体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在现代德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教育观,对教师开展德育工作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更好地改进德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创新教育的实效性。另有详细试行方案、开展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三)在学校教科室的统一领导下,以全校、年级、个别班为研究单位,制定研究方案和纲要,分工协作,并完成子课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归纳整理,再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完善,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方法和途径:(1)历史文献法。以管理学和德育教育理论作指 主要方法:导,并借鉴有关已有的研究(2)观察、归纳法。成果。(4)个案研究(3)调查研究法。(5)对比、分析法。法。主要途径: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研究开始,强化民主的管理制度氛围,建立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管理制度,营造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年级的发展特点,开展主题鲜明的系列专题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得到教育和引导,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学生校长助理、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学生干部、学生校长助理的竞选制度,强化学生自治管理模式,以此架起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协调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提高德育创新教育的实效性;注重激励、疏导和赏识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进一步树立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加大和改进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与配合的“三结合”教育模式;通过学生成长手册、学校与家庭联系册、社区服务活动登记手册等形式,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广泛开展“三结合”的讨论、对话、沟通、理解等活动,以此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德育创新教育的实效性;开展德育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尝试,从外部促进教育效果的提高。
六、研究目标:
1、通过“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提高全体教师德育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有创新思维和工作能力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德育工作队伍以及全员育人的德育新格局。具体表现在:(1)注意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这种实效性,从浅层来看,是认同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共鸣从而提高其认识水平的有力保证;从深层来看,学生能通过参与和体验,形成感悟与信念,进而把正确的观点内化为思想观念和行动方式,最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注重德育 “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强调人的主体性,因人施教,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作为活动的准则,由“管、卡、压、罚”转变到“疏、导、育、教”正确教育路线上来。(3)注重德育工作形式和方法,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力求生动活泼、可亲可信;方法趋向科学与可行。(4)注重德育教育规律性的探求。利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浓厚的学习气氛,执行严格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度,运用科学的常规管理模式,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起到同化、促进和约束的作用,使学生的个人行为成为群体规范,真正确立“爱国、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教师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这会对学生形成一种无言的教育模式,同时,也展示教师“处处做表率”的师德精神。
2、通过“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充分挖掘学校各个管理层的个人德育潜力,共同搞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3、通过“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如何更好地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新路来。
七、课题研究的程序:
(一)课题研究时间:2009 年 9 月—2012 年 12 月
(二)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准备阶段(2009 年 9 月、10 月)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德育现代化理论,转变观念,确定实验班,制定方案,做好一切实验的准备。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 年 11 月——2012 年 6 月)全面展开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全面展开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并查找相关理论,指导课题研究。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 年 7 月——2012 年 12 月)总结课题,出版有关研究成果作品,录制 VCD 等,进行成果推广。
(三)课题管理措施:(1)制度保障 例会制度保障:围绕课题研究的展开,抓好科研队伍,注意点面结合,加强重点难点的攻关力度,使研究活动经常化。建立科研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建立教师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制度。(2)研究组织保障 由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学校配备行政领导、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程序。(3)时间保障 确保时间落实,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讨活动,进行一次全校性的活动,每隔两个月举行课题汇报活动,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4)经费保障
(四)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教师、学生成功案例集。
3、课题研究有关活动录像、照片、资料集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篇7
关键词:机械基础实验,创新教学,研究
0前言
实验教学是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品格的塑造,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整个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响应教育部规划,全国600多所本科高等院校将向应用技术性大学转变,由理论型教育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变。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过程中,增加学生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的教学又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基础专业知识教授向实践性教学环节过渡,首先需要从基础性实验展开。[2,3,4]
1 创新教学
目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机械类专业基础实验室已经建设完备,但实验教学质量仍有待探索和改进,尤其是作为一个飞速发展的独立学院,需要保证其应用技术与创新大学的办学特色。融入学生创新实验、开放实验的研究与探索一直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创新实验和开放实验为平台,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参与各类省市全国级别的机械类学科大赛是本次未来探索与研究的重点。
1.1 优化实验设计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机械基础实验室已经从2013年投入使用,两年内,已经为10级、11级、12级、13级机械、汽车专业共700多名学生服务,累计实验学时超过1000学时。培养实验室教师人数4名。实验室包括精密测量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多功能实验室、机械传动实验室、形位误差测量实验室、金相实验室、动平衡实验室等,门类丰富齐全。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机械实验室建设、教学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整个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机械基础实验室是参照同济大学的标准建立,考虑到两所高校办学特色的不同,针对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学生,应该对部分实验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安排学生实验学时,改进实验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快速地运用到实际应用环节中。同时,机械基础实验需要不断和周边的同类高校进行比较和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提高。
1.2 开放实验室
目前,机械基础实验还没有对整个机械工程学生开放,建立机械基础实验的创新实验室,对整个机械工程大类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参观实验室,定期选做相关创新实验。创新实验室也可以作为整个学校的创新制作的平台,让有想法的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参与各类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学科竞赛。
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在机械基础实验室下建立创新实验环节,进行机械创新实验的探索和研究,将机械类学科竞赛引入到创新实验中,把机械基础实验建设为学生创新实践的一个平台。同时,需要一线实验教学教师积极探索普通课堂教学以外的创新实验、自选实验等模块,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拓展各类创新型实验。
1.3 区分创新实验层次
机械基础实验涵盖了机械类多门理论课程,对象从大一到大三涵盖了三个年级,需要对创新实验课程进行分层设计。
在对创新实验室建立的初期,设计了三个类别的实验,分别是先进成图实验、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实验和机械产品设计创新实验。这三个实验面对的对象分别是从大一到大三三个年级逐层提高,针对这三个创新实验,又分别引入了三个省、国家级的竞赛:先进成图技术大赛、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和机械设计大赛。
与同类高校建立合作机制,邀请多名高校资深教师组织、培训实验指导教师,进行机械创新实验指导。同时以机械基础实验室为依托,组织、培训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机械类竞赛项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总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我校的特色专业,同时又是省级特色应用技术本科院校试点。深化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构建机械创新实验室将为机械类专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机械基础实验室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如何深化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构建机械创新实验室,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广东:高教探索,2010(01).
[2]鲁越青,朱小芳,白忠喜.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职能整合的思考[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
[3]谭艳斌.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2).
写作教学实践创新与学习心理效应 篇8
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举措,可是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专业内涵,去搞一些不接地气的通识培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写作和写作教学是两个概念,如果以“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来界说,从学生层面讲,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①从教师层面讲,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师借助教学计划和写作知识,指导学生把观察、体验、立意、取材、布局、成篇的心理活动创造性地转化为书面言语表达的过程。两个层面之间的水平差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其意义是强调教师主体的积极引领作用,促进学生由已经具有的能力水平向更高能力水平的发展。如果针对写作实践仅有“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等冠冕堂皇的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发挥他们原有的写作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样写作教学仍然停留在学生自身的程度,处于最近发展区的较低水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是一种集科学性(专业指导)和计划性(循序渐进)为一体的教学活动,那么学生有可能达到教师所设计的程度,处于最近发展区的较高水平。也就是说,卓越教师的专业引领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引领的自由活动基本上是一些自我重复。如果不对教师的写作素养提出任何要求,要改变写作教学盲目而无序的状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比较困难的。本文从写作教学实践与学习心理效应的关联性视角,尝试探讨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期盼取得语文教师的共鸣和践行。
一、范例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写作实践中的范例效应,指的是经典性文章在思维、语言、情感等方面对学习者的写作过程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初学写作阶段具有积极的模范引领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对范例效应最具影响力的诠释。有两种倾向应该引起学习者的关注,一种是绝对信仰范例文章,刻板地进行全方位模仿,忽略了对自身能力亮点的发展,结果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另一种是完全否定范例效应,认为模仿他人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甚至认为是有抄袭嫌疑的不道德行为,写作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彻底摆脱范例文章的束缚。这两种现象都是带有极端化的倾向,学习者必须预防它们对自己写作的潜在影响。
文学史上有一段著名的故事。李白有一天去黄鹤楼饮酒,酒酣之时,诗兴大发,举笔就往墙上题诗。突然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诗,那诗太好了,李白一时难以超越,但诗情又无法抑制,便从旁书一绝句:“一拳打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律诗有要求,一般情况忌讳重复用词,可是崔颢诗前四句接连三次用黄鹤,通过这种连用强化,让读者跟随诗人的描绘往高处凝望,往远处遐想,陶醉在那美妙的古老传说之中。突然低首之间,看到了清晰在目的汉阳树,望见了绿茵拂动的鹦鹉洲,这种天庭和人间的巨大落差,与人生理想和现实处境的巨大落差融为一体,使诗人忧伤不已,思乡的愁绪好似江面烟波一般弥漫开来。李白被崔颢的诗深深打动了,意识到只有超越才是诗家之性格。终于,《登金陵凤凰台》诞生了:“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崔颢四句连用三次黄鹤,李白两句连用三次凤凰,李白在模仿中超越了自己,终于解开了那时面对《黄鹤楼》诗的心结。这个传说就是一则范例效应影响他人写作实践过程的动人的故事。
战国时期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长期以来为学者所称道,成为做人治国的至理箴言。北宋时期改革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金石之音,在精神上,承传了孟子的理性追求并多了几许情感色彩;在语言上,既有孟子的对比形式却又节奏舒缓易于为人们所传颂。当代的年轻人,知道这两句话的人数不少,如果能够进一步利用范例效应来历练自己写作能力,将会更有意义。
范例效应在古代社会发挥了引领学子学习写作的重要作用。清人车万育编《声律启蒙》说:“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古代的读书人一般都会写几句诗,也许这种具有范例效应的对句写作方式,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二、石头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形象思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思维方式,一种意象往往会生成多种意义,激励学习者去发现创造性的探究之路,成就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写作风格,塑造出鲜活而性格迥异的艺术人物。女娲补天的五彩石、《西游记》中的石猴孙悟空、《石头记》中衔玉而生的贾宝玉等,均为同一石头演化而成,这种由同一意象生成众多艺术形象的现象就是石头效应。石头效应在中国古代发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创作影响力。
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大概是最早讲述这一“石头”的故事,是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相斗,失败了的共工愤怒地撞断了擎天柱不周山,于是天地迸裂倾覆。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一颗颗五色石就成了天上闪烁的星星,最后剩了一块石头,女娲把它安放在东南方一座美丽的大山之中。
《西游记》说:“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石猴。”②这石猴就是龙宫借宝、大闹天宫、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
《红楼梦》这样写: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③这里说的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他衔“玉”而生,这块玉,就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二人在《红楼梦》里合演了“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
同一块石头,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作者心中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创造,这就是写作实践中的石头效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领略石头效应,认识意象的发散思维价值,也许就顿悟了写作的个性化涵义,激活了学习者的写作潜能,有望发现一片写作实践的新天地。
三、活动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事前丝毫不提关于写作的任何话语,只是要求学习者参与一项活动,活动内容与形式要贴近学习者的生活,但有必要提示活动的清晰步骤和关注点,当活动完成后,才提出写作目的和要求,让学习者在心理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完成写作任务,这种学习者全身心参与实践活动然后完成写作任务的方式所发生的学习现象及其效果就是活动效应。活动效应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有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活动效应有利于改变学习者对写作的恐惧感,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近些年的电视里经常放映这样一个广告:一个孩子披着雨披,手里拿着本子和笔,在雨中观察一只绿色虫子沿着树枝往前爬。虫子爬到树枝的末端时,变成了一个蛹倒挂在树枝上,接着蛹破了,从里面钻出一只金色的蝴蝶,扇了扇美丽的翅膀,婀娜地飞走了。接着电视的背景换了,是在学校里,这位小男孩的作文获奖了,他高兴地举起作文本,咧着嘴幸福的笑了。这则广告的创意很好,就是让孩子饶有兴趣地去做一件事,然后把做事的经过写成文章,这样比让孩子苦思冥想写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孩子参与了活动,观察了细节,写起来就有话说;更重要的是他乐意冒雨观察一只虫子变成蛹,蛹变成蝴蝶的过程,使写作实践变成了充满乐趣的事情。这个电视广告的成功就在于展示了活动效应对促进孩子写作能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既宣传了产品,又介绍了一种十分有意义的学习理念。
活动效应具有暗示效果,具有不言之教的功能,对语文学习,尤其是对写作实践会产生良好的默化作用。每一位学习者,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改变已成定势的写作习惯,利用活动效应创新写作之路。
四、茶馆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茶馆效应是指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合作意识、信息交流、对话创新的现象及其学习效果。茶馆历来是人们休闲、会友、品茶的场所,同时也具有人才交汇、信息传输集散地的功能,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有茶馆场景以推动剧情。上海育才中学的段力佩先生把他的“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也称为“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④中英甘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教材《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中有这样一个写作实践案例,充分地体现了茶馆效应的特点。
旅行游戏与写作活动
目标: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写作水平的乐趣
时间:30分钟
材料:白纸、彩笔、三角形导游彩旗
过程:
1.把参与者按居住地分成“都市-蓝孔雀组”、“省城-白天鹅组”、“县区-红鹦鹉组”、“乡村-金丝猴组”,每组分别以蓝、白、金、红四色三角形导游旗为标志。
2.每组中任意选出一名参与者当导游,“金丝猴”导游去都市组,“蓝孔雀”导游去省城组,“白天鹅”导游去县区组,“红鹦鹉”导游去村庄组,开始“旅游”活动。
3.“金丝猴”导游带领都市组到他们的“村庄”去旅游,并且住在“金丝猴”的家里。(其它几组同样)“金丝猴”导游介绍都市组想知道的一系列问题。
·导游家乡的地理位置,村庄名称。
·导游家乡周围的环境(如小河、山坡、农田、屋舍、道路等)。
·导游家乡日常吃什么饭菜,招待客人时吃什么饭菜,做饭时烧煤、烧柴草还是烧牛羊粪。
·导游家乡生活用的是自来水、河水、泉水还是窖水。
·导游家乡住楼房、窑洞还是土坯房,睡觉时用土炕、木板床还是沙发床。
·导游家乡有无历史名人,周围有哪些名胜古迹,有什么动人的神话传说。
·导游家乡的风俗民情如何,如办喜事,迎宾客时的礼仪习俗。
·导游家乡有什么特产,当地人主要靠什么生活。
4.城市组成员要把导游的回答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和导游一起稍加修改,以第一人称连缀成一篇文章。
5.每个组的导游分别大声诵读自己的文章,全体学习者热烈鼓掌。
6.头脑风暴:生活与语文学习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发言各抒己见。
讲述自己的衣食住行,讲述周围的山水草木,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语文学习的任务。充满热情的鼓励,具体清晰的引导,将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有时候,教师把学习看得过于严肃,学生把作文看得过于神秘。如果在极其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说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讲自己最熟悉的事情,描述最感动自己的经历,记录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再把它们稍加连缀,你就会惊奇的发现,那竟然是一篇绝妙的作文。⑤
茶馆效应引领下的写作实践与常见的写作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一是强调营造无压力情境,使写作过程就像茶馆聊天一样轻松自由。二是强调写作实践和学生生活相联系,以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三是强调写作过程中的合作与对话,把培养团队精神和写作能力融为一体。四是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历练学习者的语文能力,促进学习过程的经验分享。
五、残缺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残缺效应就是以残缺为美的情趣主宰的艺术活动所展示出来的审美实践及其欣赏效果。“断臂的维纳斯”是美术史上“残缺美”的代表性雕塑作品。她的残缺不知引发了多少人的审美联想和审美行为,人们设想过多种方案,想给维纳斯一双完整的手臂,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人们终于明白,只有断臂的维纳斯才是最美的。《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写的,人们都认为结局不符合曹雪芹原初的故事脉络,于是很多人都续写了后四十回,但是艺术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人们应该明白,高鹗改写结局的《红楼梦》是具有“残缺美”的中国古典名著,这种具有残缺美的《红楼梦》才是最美的《红楼梦》。为“残缺美”留一些生存空间,更能够显示出人类的美丽与包容。真正的美并不因为残缺而逊色,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可以说是一个丑八怪,但是因为他的善良、纯洁、勇敢而成了美的化身。
庄子的笔下有许多人物,没有因为残缺而被人鄙视,反而折射出了美丽的光彩。残酷的社会现实迫使庄子用隔离智慧方式塑造了一系列“恶骇天下”的人,他们有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重视整体人格生命,流露出一种吸引人的精神力量。“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被刑律处以剁掉脚趾的人),踵(用脚跟跳着)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以前不谨慎),既犯患若是矣(已经犯法被处罚成这样了)。虽今来,何及矣(来不及了)。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我只是不愿意随波逐流而看轻身体),吾是以亡足(我因此被剁了脚趾)。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还认为有比脚趾更尊贵的东西存在),吾是以务全之也(我因此追求道德精神的完美)。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我以为夫子是不可颠覆、载动的天地般的人物),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那里知道夫子也是这样的人)!孔子曰:丘则陋矣。”⑥庄子塑造的这些德全形不全的艺术形象,通过高尚的内心世界与残缺的外部相貌的鲜明对比,于内外异构中反映了“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价值观倾向,完成了自己从最痛苦的悲剧囹圄中走出来的心灵超越。
庄子在《人间世》里塑造了一个残缺者支离疏。“支离疏者,颐隐于脐(面颊隐藏在肚脐跟前),肩高于顶(双肩高过头顶,指驼背),会撮(发髻)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只能看到大腿看不到肋部,指腰弯得很厉害)。挫针治繲(替人缝洗衣服),足以糊口;鼓策播精(替人扇簸粮食),足以食(供养)十人。”⑦这样的人却能够发现自己的生存之道而终其天年。庄子塑造的叔山无趾、支离疏一类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实际上是对残缺效应引导下的审美理想的憧憬和建构,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审美精神追求。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很少,而有点残缺的东西处处可见。如果我们意识到残缺效应能够引领人们审美精神的健康发展,我们就走进了美丽的自由王国。
学习心理效应与写作实践之间存在一种默会关系,是一种隐性效应,需要语文教师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显性化建构,才能够发挥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写作能力的作用。清代戴复古《论诗》讨论的是写作的创新问题:“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记随人脚后行。”他认为,写作必须创新,要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要展现自我的个性特点,切忌随波逐流,拾人牙慧,这样才能做到笔力纵横,气势如虹。创新,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唐代韩愈说,“惟古与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要求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反对剽窃他人。到了今天,创新仍然是写作的焦点问题,说明创新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需要学习者为此付出努力。“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代韦应物以写田园风物诗而著名,这首《滁州西涧》属于此类诗的代表。诗作所选景物非常普通,而且是被很多诗人写了又写的意象。但是和其它田园风物诗相比,此诗具有新颖别致的意境。其创新之处在于诗人的心理活动视角,他喜爱的是涧边幽草,听到的是深树鹂鸣,看到的是急雨春潮,感慨的是野渡横舟。诗篇以“独”冠之,句句写的是诗人的独特领悟,物物浸润着诗人的独特情趣,所选物象与其它诗作无二,可是营造的诗境却别有一种格调。现在大家都在探讨个性化写作,能否在写作实践与学习心理效应的融通之旅中,探寻一种有效的写作实践路径,以促进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发展,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②[明]吴承恩:《西游记(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③[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5页。
④熊明安:《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⑤中英甘肃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教材:《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403页。
⑥[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2页。
⑦刘建国:《庄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推荐阅读:
科技创新与写作答案09-13
高中写作教学创新10-28
创新写作与学困生转化总结07-04
初中语文写作创新教学初探08-02
科技创新与论文写作课程考试08-29
浅谈民生新闻的写作与三大创新09-14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05-28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写作论文05-14
文稿写作创新汇报06-20
写作素材之创新08-01